大学毕业展望未来

2024-07-31

大学毕业展望未来(通用14篇)

大学毕业展望未来 篇1

毕业总结及未来展望

逢此毕业之际,稍作回忆以总结,稍作思想以展望,故有此篇,聊以慰藉。

大学四年,恍如隔世!记忆追述,竟全无印象。思之忆之,犹记开学时,进校园,大巴进学校后门,在原艺术学院前面的广场上停下,下车稍有茫然,之后记忆稍有模糊,只记得是在25号宿舍楼下找到生物班迎接新生的志愿服务的师兄师姐,报道,领宿舍钥匙,我在29号宿舍楼6层,在学姐带领下,穿过两篇草坪,看见楼,楼是新建的,犹能闻到漆味,进门左拐,到尽头,再左拐,两三步看见右边有门,进门是楼梯,径直而上,直至顶层(这大概是我大学四年里痛苦的记忆之一,每天攀爬6层楼)左拐,右拐,要走到尽头的时候终于看到我的宿舍,也看到我相处四年的舍友,相互寒暄,就和送我的亲友出去吃饭,第一次吃饭是在南区的二食堂,饭菜不错,还满意。之后琐事,不做赘述,这些就是我的大学四年记忆的开始。

之后,因为开学时间晚,并没有军训就开始上课,同学们大多都积极于社团活动,积极入社,参加各种面试,我只记得自己参加过一个叫idear精英汇的社团面试,初试未果,之后就再无消息,也没参加其他社团的活动。两年过去,我周围的那些参加社团或者入学生会的同学,或者退社退团,或者成为社长部长,各有所得,唯有我和像我一样不入社团的懒散人全无这段的经历和记忆。虽无甚遗憾,却实感无力,现在想来,如果那时积极参加又如何,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了,感慨又有何意义,徒增伤感。

说起大学生活,大多数没有过这段经历的人喜欢畅想为田园式的理想生活,经历过的人又总结为忙碌或者碌碌无为,其实绝非如此简单,自从选择专业开始就影响到了你的大学生活,选一个自己喜欢,契合未来打算的专业尤为重要。至于我的大学生活,谈不上忙碌,我直到毕业才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却全无能力。大一大二,每天都赶早上8点的课,最希望就是哪天的第一节课是上午10点,课上更少认真听讲,尤其是在经历过第一学期考试后,因为老师会在考试前给一些资料用于复习。大三选专业,学专业课,也就是以前的模式,课程上全无优势,也没有努力,应付而已。老师也只是讲完课就离开,应付而已。今天想来,竟全无印象。或许偶尔记得课上老师拿睡觉的同学开玩笑;计算机基础课上老师点名,我的班上竟只有我与另一名同学上课;大一参加高数实验班选拔,最后因为在课上不能看见黑板(视力不好)考试没通过——那大概是我大学颓废的开始吧;工图课上我实在因为自己的不错表现而得意;考场上全是窃窃私语和偷偷抄袭和老师的纵容。这些大概就是我大学生活的全部零碎记忆,也听说谁在课业上的优秀表现拿了奖学金,有些嫉妒;也听说有谁在外边报了培训班拿了各种证,有些不屑有些羡慕;也听说有谁参加了学校或者国家组织的大赛拿了奖状,有些心动;还听说有谁经老师介绍在外边有一份不错的兼职毕业后就能直接工作,有些感慨。这些也许就是我大学生活的全部渴望。只是时光已逝,追悔无益。

现在想来,竟与别人的大学生活天差地别,没有同学间难以割舍的友谊,没有师生间亦师亦友的情谊,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没有任性放纵的逃课,没有众人艳羡的成绩前途,没有自己坚持的骄傲,没有不羁放浪青春,没有努力勤奋的背影,这些竟是我真实的大学生活。

大四下学期全是忙着论文。那天参加面试,一个面试官问我:你的毕业设计是怎样完成的,我就讲自己是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完成的,只是讲完我自己也有些不好意思,因为我的论文只是将各种文献上的资料拼凑一下,完全没有自己的东西和思考,有上届的模板,答辩的时候老师会有一些宽松,这大概就是大学生的论文,我实在不知道那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是怎样完成论文的,只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大概就是我大学生活的总结吧,竟没有一点心动。之后就是各种聚会,聚会上大家拼酒痛哭,我竟有点游离于其外。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句流传已久的大学生活的话:考过四级;不挂科;搞对象;逃课(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现在回忆起来,只是完成了逃课一项,其他或者因为自身条件太差不能完成,或者因为能力不足缺乏努力不能完成,没有什么遗憾,倒觉得挺有些哭笑不得。其实在大学生活开始之前有过太多的设想:轰轰烈烈的爱情,真真切切的友谊,自由不羁的生活,随心所欲的选课,努力勤恳的阅读,但事实如此的不同。

至于未来,记得有一个小故事:一个记者到山区做采访,问到一个正在放羊的小孩为什么放羊,小孩告诉他为了结婚生小孩,又问生小孩后呢,小孩又告诉他让小孩放羊,又问放羊为什么呢,小孩又告诉他为了结婚生小孩。关于这个故事,且不论是否杜撰,只是我却并不想这样生活,不想我的儿子问我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在干什么,我告诉他在为结婚生孩子而拼命赚钱;不想我的孙子问我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在干什么,我告诉他在为结婚生孩子而拼命赚钱。保尔希望年老时回忆人生能为自己的选择自豪——为了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我呢?大学四年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一直并不明确。高二那年,我一直暗恋的一个女同学分班去了另一个班级,那段时间我有点颓废,也让我更加自我,更加专注于一个问题——人生而为何,甚至想过为了这个命题专门写一本武侠小说,此事最后如我设想过得大多数事情一样未能成立,只是我一直在思想。记得我作过一个颇为自得的比喻:人如尘埃,落下后谁还能记得你是哪颗。如此想来,我真不是一个甘于平凡的人,这对于一个能力平庸的人来说真是一种煎熬,于是我花了七年时间思考我要做些什么,也许这就是我大学四年恍如隔世的原因,不过也少有所得:为了人类的美好生活发起一些变革,实现自己的愿望。

但这真是一个空洞的愿望,又哪里有实现的意义。周围的同学或者考公务员(我妈特别支持我考公务员,因为生活稳定);或者找了一份很好的工作,西装革履,人模狗样;或者勤勉踏实,小有所成,而我一无所成,有的时候真的很怀疑自己的选择,于是在临近毕业终于找了一份工作,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份能让我妈安心的工作,接下来就是为了结婚生孩子而努力赚钱。只是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不甘心。大四这一年,上半年我妈催我考研,拿我表哥作例子,他念完研正准备出国,下半年又催我找一份好工作,拿我表姐作例子,她专科毕业,如今工作顺利;还催我考公务员,拿我本家的一个和村里好多先辈作例子,他们如今收入稳定,工作清闲。只是一想到我未来的生活全部注定,竟有些毛骨悚然,但又哪能承担起漂泊不定,徒增母亲的担忧,实在不敢在她老人家一生凄苦的末尾再添烦恼。

今天我妈问我,你在高中那几年看得那些杂书有什么用,言下之意自然是斥责我因为高中三年的不专心导致没考一个好大学也不能找一份好工作,这在她是完全顺理成章的——因为没读好初中,所以没读好高中,因为没读好高中,所以没读好大学,因为没读好大学,所以没找好工作,只是这样想来,我竟无言以对。也许因为自己看过太多的励志故事,所以不甘于如此的人生。那天我妈打电话问我工作找的怎么样了,我告诉她我实在不甘心如此生活,在人生的最后追忆起来,那些年轻时候的梦想全无意义。我不知道那时候的自己是不是会痛哭,是不是会感慨,是不是会无言,是不是会心痛,只是现在想来就觉得不甘心。

其实我真的好想有一番自己的事业,我不在乎有多大的名声,不在乎有多少收入,不在乎别人眼中的成绩,我如是跟我妈说。记得高四那年复习,我给自己写过一句话:我不是为了向谁证明自己的能力,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可以。虽然最后结果并不如人意。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在坚持自己的这个信条的。如此想来,我真的好想有一份自己的事业,还有一份轰轰烈烈的爱情,再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妻子,再有一个乖巧自主的孩子,最后有一个任性的晚年。这大概是双鱼的妄想,这个词是这几天我妈一直用来形容我的梦想的。只是多愁善感的我能适应我妈的设想吗?我实在不甘心。

如此关于我的未来畅想竟全无实在的东西,除了不甘心,只有无奈。前段时间学校让交一份大学四年的毕业总结,三千字,一如从前,从网上找一篇抄一抄,反正也没人看。如今想来,颇为惭愧,遂作此篇,聊以自省,他日有成,回忆此情此景,当作何解?

大学毕业展望未来 篇2

碰巧的是,他们各自都有一份与职业技能教育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王一丹2012年撰写的新著《适应变化中的世界:教育的灵活性、技能开发和就业能力》(中/英文版)在全球出版发行;胡瑞文率领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课题——“新型国民教育体系构建与公平教育实现机制研究”,历时两年已有了阶段性成果——题为《大众化阶段的毕业生供求状况与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报告刚刚新鲜出炉。

两份报告的共同特点是:阐述了教育正面临的不断变化的背景,指出教育体系现状与教育需求之间的不协调,并为调整教育政策、教育结构、学习内容和组织管理提出了政策建议,“变化”、“转型”、“技能”、“就业”……成为两份报告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关键词。

中国高等教育踏上高速列车:30年来超快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化

作为中国教育发展的研究者、追踪者,胡瑞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轨迹再清楚不过了——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以18~22岁的学龄人口的毛入学率将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划分为三个阶段。15%以下属于精英化阶段;15%~50%称为大众化阶段;50%以上则被视为普及化阶段。回想当年,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有2.3%,处于普及水平很低的精英化阶段;通过世纪之交的扩招,2002年毛入学率首次达到16%,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为3 514万人,当年毛入学率已达到30%,进入了大众化的中期阶段。

这种超快发展速度还在继续。

根据教育事业和人口普查的最新统计数据,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人数已在2012年提前达到《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的预期规模。按普通本专科招生数年递增1%、成人与网络本专科招生数年递增2%、研究生招生数年递增3%的发展速度测算,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将超过4 100万人,届时18~22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接近或超过50%,开始迈入普及化阶段。

毫无疑问,中国实实在在办起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它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满足了广大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高速运转最强有力的力量。

人才供求态势发生大逆转:人人白领是梦想 半数蓝领成必然

在我国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扛起了半壁江山,名副其实。

目前,我国“985”与“211”大学在100所左右,占高校总数的4%;其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老本科院校近400所,占高校总数的16%;另有600多所办学历史不长的新建本科院校,约占高校总数的26%;而占高校总数54%的1 20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在高校版图上比例最高。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学毕业生供求关系变化的新格局。

据人力资源研究专家推测,2011~2020年1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累计总规模将达到1亿人,其中普通高校毕业生为7 000万人。在199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仅能满足白领岗位需求的1/3;而在新世纪头10年,变化悄然出现了——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已开始大于白领岗位的总需求人数;未来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有40%左右需要进入蓝领岗位就业,成为知识型工人、知识型农民和知识技能型商业服务人员。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一实际情况表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与精英化不同,它必然伴生出与之相对应的更加广泛、更加大众化、更加多样化的人才就业结构。

据胡瑞文主持的课题组预测,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量与城镇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比例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即使未来10年高等教育总招生规模按年平均1.5的比例低速增长,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也将突破4 000万人。从3个10年数字变化的比较来看,今后白领岗位的补充量已无法满足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全部需求,不管个人愿意不愿意,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转向蓝领岗位就业已成为必然趋势。

花了学费、付出了青春,最终却要步入蓝领工作岗位,在“学而优则仕”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的中国,是一般人情感上难以接受的结果,也是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潜在的文化因素之一。

与其内心纠结不如勇敢面对:掌握高技能的技术工人也是优秀人才

趋势昭示规律、预示必然。面对未来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中国的教育该如何面对?王一丹博士带来了重要的国际信息:近期全球学者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教育和劳动力市场和技能发展的关系上。

王一丹介绍说,一份《将教育政策与劳动力市场成果相连接》的报告提出,只注重扩展基础教育不能大幅度提高收入和减少贫困。最近的研究更加强调提高全民的技能、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不是少数精英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甚至有人认为,对一些处于工业化初期或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国家来说,培养更多的工程技术人员远比培养同样数量的律师重要。

历史已经证明,在快速发展的世界中,国家的发展与竞争力取决于有技能的劳动力。在一些经济增长快而中等教育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发展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重点。而对于经济增长快的中等收入国家,应优先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为教育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事实上,很多发达经济体由于实施了扩大中等教育的策略,包括对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扩展,在提高劳动生产力和促进经济繁荣等方面作用显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办的《世界经济展望》作过这样的报告:1980~2000年,发达经济国家中对有技能尤其是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一直在稳定增长,达到了40%以上,而对无技能、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一直在下降。

一家人力资源公司在2010年对36个国家和地区的35 000位雇主进行调查,其中有41%的雇主说他们找不到适当的技能人才。中国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有很多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但很多岗位因为找不到技能与之相匹配的人员而实际空缺的现象普遍存在。

挑战即机遇。怎样合理调整我们的教育结构?怎样更好地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性、高技能的实用性人才?都成了今天教育值得重视的问题。

胡瑞文就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转型发展提出了6点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建议通过立法程序,提请全国人大对《高等教育法》做出调整和修订,将现行《高等教育法》第五条关于“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规定修订为“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和高技能劳动者”。在他看来,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应以社会需求为依据,转变偏重精英教育的传统观念,以人才培养目标重心下沉为导向,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胡瑞文强调,要转变偏重精英教育的传统观念,推动各个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条件科学定位,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大众化教育形势下转变就业观念的教育。

教育背景是影响劳动力质量的重要因素。受过良好教育并且有技能的人口本身是创造、分享、传播和运用知识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作为与大众化贴得最紧密、最有创造力的职业教育,应该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作为个人,与其内心纠结,不如转变观念,勇敢面对——掌握高技能的技术工人,也是社会的宝贵人才。

(来源:《中国青年报》 )

展望未来的三年大学计划 篇3

未来是变幻多端的,对未来三年的展望,也就是对未来三年期望。我想象中的大学生活是可以在学海里恣意的,是无忧无自由自在的。但是剩下的3年大学生活是需要有计划,有目标的。下面就来说说我的计划

大二

要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职业,在课余时间多了解自己的专业做与本专业有关的活动。课余生活时间多看些和武术相关的书籍,对其中的一些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今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准备。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事业。

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多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多和学姐学长交流,和同学友好相处,多在公共场合讲话,为自己增添一些人气增加自信。

英语上要认真的对待,为提高英语水平。要求大课外阅读量并以此加大词汇量,为考试英语四级打下基础。而且英语作为一种沟通手段需要学习来熟练掌握,争取更多发言机会,尽可能和同学交流,多多练习听力和说出来的能力。

准备驾照和教师资格证的考试

大三

更全面的提高自身素质,因为临近毕业所以目标应锁定在提高专业技能,搜集公司学校信息。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假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了解搜集工作信息。跟学姐学长多些沟通,了解他们的就业取向和想法。

大四

如果不考研,该找工作的找工作,不能再犹豫不决。大部分目标应该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预习或模拟面试,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技。

大学毕业展望未来 篇4

120212121 XXX 回顾一下你的成长经历,是哪些因素促使你成为现在的你?要成为一个更加完善成熟的人,你需要从现在开始做何种努力?

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种贫乏通常用一个字来称呼,这就是“愚蠢”。—— 高尔基

每个人的一切都是从家开始的,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从家开始培养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个人都是从小时候开始塑造自己,不同的人生阅历塑造了现在形形色色的人们,不同的因素促使不同的人成为了他们现在的样子。成长的滋味,如同人生的滋味。是那厨房里翻倒的五味瓶。有酸、有甜、有苦、有辣,还有咸,它是人生的缩影。在成长中,我也品味了、认识了人生„„

从呱呱坠地的儿提时代到现在日益成熟的大学生时代,二十年的积淀培养了现在的我。就像人们常说的,每个孩子刚出生时就像一张一尘不染的白纸,是父母的抚育,老师的教导,朋友的影响以及社会的熏陶才写出了人生华丽的篇章。虽然我现在还不是什么华丽的文章,也不是什么优美的乐章,但是我已经不再是懵懂的少年,这些年所经历过的些许事,见过的些许人以及从书中见到的鱼龙混杂的花花世界已经在我心中烙下深深地烙印,为了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让社会适应自己我必须继续“续写”自己。

人们常说:人们心中记忆最深处的画面就是童年时经历的每一件小事。我很庆幸我的童年是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中度过的,现在的我能清楚的了解父母的那份苦心,为了让我健康茁壮的成长,为了让我能成为一个活力四射、积极向上、身心健康的好少年父母倾尽全心,呕心沥血的培养我,在每件小事中都会告诫我,教育我,将他们的人生经验交给我。隐隐约约记得刚学会走路时的自己是一个特别淘气的小男孩儿,刚学会走路就屁颠屁颠的想跑,恨不得再多张两条腿或者再张一双翅膀,总觉得自己太慢了。离家不远的一个胡同里有一个不太陡的缓坡,每天下午爸妈下班都会经过那里,我也像个淘气包似的老跑到坡的最顶端然后一股脑的跑下来。但是毕竟刚学会迈开稚嫩的两条腿,连走路都会磕磕碰碰更别说跑了,而且还是从坡上跑下来,果然,出意外了„„在一天下午,还是像往常一样跑到了坡上,但是往下跑时一个小小的绊脚石让我彻底长了记性!在坡上绊倒了,还往下滚了一段,像藕瓜似的小腿上血淋淋的,涕泗横流哭着喊着找爸爸找妈妈,可是在这时爸爸告诉了我那句经典又老套的名言: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我当时还是很不情愿很委屈的爬起来的,可是随着经历的事越来越多,失败的次数也难免的增多,我深谙爸爸教导我的这个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真理。千金难买老人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经历了这些磕磕碰碰,自己也较以前也成熟了些许,最起码在做事之前总会提醒自己告诫自己要在哪些方面注意,总不至于在跌倒后再后悔莫及。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

成长中,我在不断地触碰着新鲜的事物。这个成长用时间、各种不同市的时间磨练着我们,将我送上走向社会的旅途。它不断地将一个个困难派到我的身边,它让我不断地去面对从未面对过的新鲜事物,独立的去解决问题,脱离父母的保护伞,独自去解决困难。当这些问题刚刚来到时,当我第一次与各种不同的难题正面交锋时,我的心底总会生出一丝丝恐慌,总会觉得无助。而这些,则同成长派给我的一个个困难同时来到。这种感觉,就像每一次我吃下一口辣椒酱,伴随着辣椒进肚儿来的火辣辣的感觉。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长就像在温室成长的花朵,长大后的世界像一张网,网住我们的翅膀,网住我们的过往,离开父母尽管有辛酸但是自己面对的世界更是酸甜苦辣样样俱全。大学就是一道坎,因为在外省上学必须是自己面对今后要经历的一切,倒过头来想想也未必不是好事,早早的经历一些事磨练自己将来在社会上也许可能更好的立足吧。可是跨过这道坎也是一道难题呀,成熟与独立不是一步两步就能解决的。大学,乍看之下是多么神圣的一个词汇,但是适应大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很艰辛的,军训,社团,学生会,班级干部,寝室活动,学习,打球,游戏,兼职„„艳丽新颖的大学生活开始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充斥着我的生活,学会独当一面看来是势在必行的一件事了。以小见大,就拿军训说起吧。

清一色的迷彩服,一水儿的“青年军”。在田径场上方荡漾着一声一声激情四射的呐喊,在绿茵场上站立着一排排年轻骄傲的面孔。每个同学都咬牙挺着,都牟足了一股劲不想输给任何人。可是很不幸,寝室的一个同学在早上的预备游戏中崴伤了脚还骨折了,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可是事情已经发生了。在外靠朋友,更何况是同寝室的哥们儿,他也是和我一样,一个人在外省上学,远离父母也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现在受伤了,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一下。于是在军训的基础上我又加上了一个任务,每天帮室友带三顿饭回宿舍吃。虽然是麻烦点,可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室友这样也可以在生病时也能吃上热腾腾的的饭菜。如果换做是我,父母的关怀与语重心长的话语肯定在脑海中浮现,思念家乡的心情肯定在所难免。我想对我来说这也是一种修行吧。学会换位思考,这可能也是成熟的另一种体现吧,在大学生涯里的每一步都在迈向成熟,都在面向将来更独立的自己!享受着自己的这种成长,我很快乐!相信父母知道了也会在家乡替我骄傲吧。其实成长的路还很遥远,这一路走来经历过艰辛,经历过快乐,但是这远远不能够,想在以后在社会上混的如鱼得水还得改掉自己那些臭毛病。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不止一次听父母说起自己的脾气不好,在这些年自己也觉得确实有点冲,对人有点急躁,办事也有点仓促,哎,自己的脾气就是有点急呀。蝼蚁之穴可以毁千里之堤,如果自己将来会因为自己的这个坏脾气而不能完成一直以来的夙愿那可真是得不偿失。听老人常说练字可以养性,要不然就用练字来锻炼自己,每天养成连一张字的好习惯。鲁迅曾说:“我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易感耳,形美以感目。”练字锻炼自己的毅力耐性,当然平时和同学相处时也要注意,凡事三思而后行,虽说成不了诸葛孔明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是做事三思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大学四年需要学的还有很多,需要做的也还有很多,套用妈妈的一句话,要在大学四年里“将菱角磨圆了”才行。

我不要成为混混沌沌的社会人,成熟,独立,洒脱,大气,潇洒将会成为我的代名词,或许现在说这些有点操之过急,但是就应该从现在开始磨砺,锻炼,历练!现在的我应该耐住性子继续成长,就像歌词里说的那样: 守住自己的寂寞,门外惊心动魄门里我也要泰然自若,将来的路上说不上会有多辛苦,庆幸自己心里很清楚,要执着自己选择的一段旅途;

大学毕业展望未来 篇5

在人生的每一个漂流中,可能会远离我们的人生坐标。问题在于,我们应该学会在远离目标的时侯,去创造条件,接近目标。所谓创造条件,本身就是一种进取,一种求索,一种心向即定目标的挚着,一种坚忍不拔的追求。

两年的工作,我彷徨过,无奈过,但是我走过来了。从一名学生到一名职业人的过渡是一个有痛有苦的过程,当我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之后,我开始冷静的用一种不同于学生时代的思维方式思考人生,规划人生。

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很难在很多方面都做得非常优秀,也许他只能做好一件事或者两件事。所以力争把自己锻炼成具有扎实物流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外语与计算机水平较高,有较强的系统设计、信息处理、客户服务、资源整合和市场开拓能力,有国际业务背景和渠道,有良好的经营管理的物流职业经理人。

一:加强对英语的学,具备基本的听说能力。二:力争三年内,考上研究生,取得中级职称。

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找一家可以让我和他一起成长的企业,成为一个中级管理者。

四:买车,生活能够小资,手头有一定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五:家庭:结婚,生子。

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更是变动的。国家政策的调整,外在条件的变化,家境的变迁,突发事件的出现,都会使我的境遇变得困难起来。在艰难困苦面前,我要以乐观豁达的心情直面人生;以艰韧不拔的毅力支撑自我;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占据灵魂。把艰难困苦当成是一种磨炼,一种积垫和一种成熟。

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志莫大于永刻”。在艰难险阻面前,只要我们心中的火不灭,展开的翅不折,就一定能走出生活的沼泽,迎来人生的艳阳天。

铭记历史 展望未来 篇6

1950年4月24日,中央音乐学院正式成立研究部,民间音乐组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54年3月,研究部改称“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1959年改称“中国音乐研究所”,直属文化部艺术局。1961年再次归属中央音乐学院,全称“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1964年,研究所划归新成立的中国音乐学院。1973年并入文化部艺术研究机构,即现在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尽管研究机构几经变动,但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历史和现状研究始终占有突出地位。

1950年7月,郭淑珍、廖胜京等10名学生参加中央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访问团文化组,赴云南、贵州、西康等地访问演出和调查采集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还进行了一些创作。

同年8月下旬,杨荫浏、曹安和等人赴无锡寻访民间艺人华彦钧(瞎子阿炳),录制了他演奏了《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等三首琵琶曲,并根据录音记谱整理,于1952年出版了《瞎子阿炳曲集》。

1952年,中央音乐学院首次对“西安鼓乐”作了初步访问。次年7月和10月,研究所杨荫浏等人再次前往西安进行了两次采访。

1952年底,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古代音乐研究室组织人力,先后三次对北京“智化寺”进行采访、录音与试听工作,并撰写“京音乐调查报告”,此项活动曾引起当时文化部的高度重视。

1954年,当时的作曲系教师带领四、五年级学生赴内蒙古呼和浩特河套一带采集民歌。

1956年4月,民族音乐研究所部分研究人员由副所长杨荫浏带带队赴湖南,与湖南省文化局组成采访组,对44个县的民间音乐进行了普查,于1964年出版《湖南音乐普查报告》一书。

1956年和1958年,分别由国家民委、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组织了“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赴各地进行少数民族文化调查,期间分别对达翰尔、蒙古、鄂温克、哈萨克、塔吉克、锡伯、塔塔尔、维吾尔、彝、白、佤、瑶、水等民族的传统音乐展开普查工作,成果陆续汇编出版。1957年,中央音乐学院派出何振京、方暨申、孙云鹰三位青年教师赴贵州考察侗族大歌。

1958年8月,中央音乐学院部分师生再次参与调查团远赴各地进行采风:何乾三赴四川甘孜和阿坝藏族地区;郑小瑛赴福建畲族地区;钟子林赴青海土族、撒拉族、藏族地区;陈梅赴延边朝鲜族地区等等。

1964年,中国音乐研究所派毛继增赴云南考察白沙细乐,并出版《白沙细乐考》。

大学毕业展望未来 篇7

透过战“疫”,我们应看到党的领导是“主心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回顾中华民族近代史,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带领人民走出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面对重大斗争的时候,唯有党的领导才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并部署,先后多次召开会议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从党中央专门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派出督导组深入疫情严重地区,到各地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压实各自疫情防控责任,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这样的“向心力”让防疫工作得到了最有力的保障。事实胜于雄辩,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主心骨”,中国社会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凝聚起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

透过战“疫”,我们应看到共产党员是“定盘星”。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中,我们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值守在各个防控卡点,奔走在各个大街小巷,从未歇息和懈怠。尤其是医务工作者中的党员,冒着被病毒感染的危险,用生命守护生命,用行动诠释信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患有渐冻症,妻子也不幸罹患新冠肺炎,在双腿已经开始萎缩,全身慢慢失去知觉的情况下,仍然日夜扑在一线,与生命赛跑,让人动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的护士郭琴,不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经过救治解除隔离后,她又站在了抗击疫情第一线。年幼的儿子哭喊着要妈妈,家人也纷纷劝说,但郭琴却说:“我是一名医护人员,更是一名党员,这个时候必须站出来!”我们还看到,在这次战“疫”中,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一些党员干部甚至牺牲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挺起共产党人的脊梁,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生命防线,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抗疫 篇章。

透过战“疫”,我们应看到制度优势是“金钥匙”。70年来,中国之所以办成了许多国家办不了的大事,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优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疫情发生后,仅仅历时10天,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拔地而起;全国各地医疗救治队火速集结,驰援武汉;19个省份以一省包一市的方式,对湖北省进行对口支援;实行地毯式追踪、网格化管理,广泛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筑起了联防联控的坚固堡垒……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国际社会纷纷为中国抗疫行动的力度、速度和透明度点赞。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当前,疫情仍未结束,战斗还将持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周密制订工作方案、健全“人心齐、泰山移”的统筹机制,紧紧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只有这样,才能有力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大学毕业展望未来 篇8

及未来对住房的需求情况调查

2012-3-6

说明:

您好!我是石家庄经济学院调研小组,正在准备一个关于石家庄毕业大学生住房问题的科研项目。如果此次科研成果得到政府的重视,将会极大地改善我们毕业大学生的住房环境,您的意见对我们的调查非常重要,所以希望您能给与一定的配合。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解目前大学生的住房现状以及未来对住房的需求情况。此次调查以匿名方式进行,希望您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如实填写。对您所提供的信息,我们将严格保密,其他非相关人员无从知悉,请放心填写

请用您的实际情况为我们毕业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发出一声呐喊吧!

1.您的出生年月为()

A.1985年B.1986年C.1987年D1988年

2.您是石家庄本地人吗()

A.是B.否

3.您是城镇户口还是农村户口()

A城镇户口B农村户口

4.您的工作地点是石家庄还是外地()

A 石家庄B 外地

5.您的月收入范围在()

A 2000元以下B 2000-3500元C 3500-5000元D5000元以上

6.您家中常住人口数量为()

A 3人B 4-5人C 6-7人D 7人以上

7.您父母的年龄为()

A 40-45岁B 46-50岁C 50-55岁D 55-60岁E 60岁以上

8.您现在所居住的房子是()

A 自己的B 租的C 公司的9.您对现在的居住环境感到满意吗()

A很满意B 满意C 勉强凑合D强烈不满

10.如果你是租房住,房租在您的收入中所占比重()

A20%以内B 20%-40%C40%-60%D60%以上

11.您个人名下拥有房产数量()

A 无B 1处C 2处D 3处及处以上

12.若现无房产,5年之内是否有购房打算()

A有B无

13.促使您或您的家庭购房的原因是()(本题可多选)

A做投资,等待升值B婚嫁购房C买房落户口D改善住房条E其他

同味精彩 展望未来 篇9

本次展览共有33幅作品,包括菲律宾摄影师Niccolo Cosme的时尚摄影作品,已经从业10多年的他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做时尚摄影,因为他觉得作品背后的故事常常比形式更重要,也更得时尚的精髓。再多的描述也显得虚妄,何不亲自前去驻足品味呢?

在众多优秀展览作品中,大家最为熟悉的应该是获得本届最佳发型师的宋焘的作品。本次展出的他为艺人杨雪和童蕾打造的中国风造型,定能让你眼前一亮。除了众多摄影、妆容、服装设计作品外,你还能看到养眼的模特们的大幅写真。获得本届年度时尚男模的Ogawa Kenji,在整个成都行的过程中赚足了粉丝们的尖叫,想要围观更多面的他,不妨去米兰柏羽花痴一次。

聚散有时,米兰柏羽·盛妆亚洲2013年度盛典告别蓉城,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瞬间。佳人回眸的惊艳,时尚观点碰撞的火花,工作人员辛勤的背影,颁奖盛典的众星云集……画面定格在了闪光灯下和人们的记忆中,有欣喜的微笑,有激动的泪水,有真诚的交流,有美轮美奂的视觉愉悦。让我们在这些作品中,回味美好,展望更多精彩,为本届盛典画上圆满句号。

大学毕业展望未来 篇10

雾霾这个季节不期而至

就等雨水化解这“丑小鸭” 的脚步

而那么的雨具却赶不上口罩风景

而我休息日却不愿出门

听包公主题曲参与包公话题赛事

我想听凭雨巷雨水雨里美人伞花故事

想起这窗外的朦胧诗选择在家的孤独

此时我打开日常的心情笔绘一条条出

走向一条条雨巷希望清晰伸手可及是

又是一个好天气

认准理程贵以持恒,笔捻于指尖:我要为你遐想

其实路就是战略战术杀出一条血路物语才能自修

希望低排放感觉拥抱纯净最快乐——

交响曲

沟渠黑泥的添制了防风林的魅客

这是指挥乐队中心怀旧情节

一流优级配置凑趣

很多年前他就常在这里吹奏包公主题曲

像邂逅民主时代的历史风潮

包公穿着政法界衣衫精湛的法理

让百姓即观众茅塞顿开

一流法政界大律师的好口碑

受益匪浅的拇指翘向天际

记得转角的书店

曾经像风潮引领过我

如今我改换门庭做了公益亲民

我看不够听不够《包公传》这份文化魅力

一路前行 只是那神圣舞开放的是面向观众

一起微笑的是经典与情感在这里汇集

大学毕业展望未来 篇11

它的油就是空气,因为这辆车的马达装有了空气感应器。

车的轮胎我准备设计成滑行板式的,如果你觉得不方便,当然还可以随意替换成各式各样的轮胎,有压路机型的轮胎,滑行板式的轮胎,还有可以在水中行驶的潜水轮胎。

如果你在山高路陡的山坡上行驶,我建议你用压路机式的轮胎;如果你在冰川雪地里驾驶,我建议你用滑行板式的轮胎;如果你想穿越辽阔的海洋,我则建议你用潜水轮胎。

这辆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还装有一对翅膀,不是有车贴上说:“着急你就飞过去”吗?嘿嘿!我这个车就派上用场喽!

我的这辆车还特别适合给警察叔叔、解放军叔叔使用,因为这辆车装有三叉级导弹,里面喷出来的子弹凶猛无敌,我估计这辆车如果在战场上的话,一定会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另外,这辆车还装有追踪系统,如果警察叔叔要破案,就快点使用这辆警车吧!

另外,这个车还装有密码锁,配有电磁波,这样小偷就没办法偷你的爱车了。还有,这个车没有排气管,既然它用的是空气油,排出来的当然就是空气啦。

如果你买了这辆车,我相信,从此以后,你将不用担心给车加油的问题了。不是有的人买得起车,加不起油吗?在我这里全解决了。而且呀,车轮胎用个一年两年都没事,因为这个轮胎有自动修复装置。

展望中国农业未来35年 篇12

一、展望中国农业未来35年

从1978到2014年,改革开放经历了逾35年,而再过35年的2049年,恰好是建国100周年。在未来的35年里,我们将经历一些重大的转折点。

第一是人口的转折点。2014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已经开始下降,而据有关研究,我国总人口将在2025年至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到2049年左右,我国总人口将减少至12亿~13亿左右,这意味着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将逐步稳定甚至可能下降。

第二是经济的转折点。据国内外有关机构研究预测,我国经济总量将在2020年至2030年左右超过美国位列全球第一,在2049年则很有可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方面的变化对农业产品的需求结构也会发生明显变化,主粮消费比例会下降,蛋白质、水果等消费比例会上升,而总的热量消费则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意味着未来农业的发展将是产品结构的调整,不再是产量的增加。

第三是二元结构的转折点。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提速,农业人口比例将不断下降,农业的人均生产率将不断提升,农民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收入差距也将逐步缩小直至不再明显,二元结构得以化解,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

第四是农业科技的转折点。随着科技进步,农业对土地、化肥、农药以及水资源等方面的需求不断下降,生产效率不断提升,资源限制、污染问题和生态和谐将得到逐步解决,人类将进入绿色、可持续的生态科技现代农业时代。

第五是农业市场模式的转折点。农业生产方式方面将实现规模集约化生产,人均产量、人均收入大幅提升,农业的流通方式也会因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等科技进步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农业流通渠道将大大缩短,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消费将通过电子超市直接相连,农业生产周期的缩短也将农业的需求和供给更好连接。由于直接准确及时地了解消费需求,供给将更有科学规划性,农业供给保障体系得以科学建立。农产品价格风险对冲体系也将直接使农民受益,农产品期货、保险、融资等资本金融体系在农业上将得到体系化的应用,现代农业金融体系将全面形成。

第六是土地改革的转折点。土地是农业的核心生产资料,土地制度的创新将像联产承包制一样进一步解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生产资料的约束,这是建立现代农业、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根本基础。

第七是国际合作的转折点。中国人口将在未来35年转而减少,而全球人口却可能进一步增加至超过90亿。一方面我国需要提升自身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更需要与其他国家合作进行资源整合,在土地与水资源的全球科学利用方面展开生产、流通、加工等多个环节的合作,共同解决全球粮食与农业需求危机,发挥大国的作用。

二、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内涵

中国农业的未来就是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有四个方面。

一是人均生产率(即人均收入)的现代化。农民人均产出能力越高,收入也就越高。但由于农产品的需求刚性特点,收入提高的另一前提就是同步降低农民在人口的比重。也就是说,在保持总产量与人口总量同步的前提下,减少农民人口就能同步提升农民收入。

二是资源的利用效率现代化。由于中国人均资源匮乏,尤其是人均耕地和人均水资源,都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何减少单位农产品产出消耗的水以及使用的土地,是我们面临的特殊挑战。

三是产品质量的现代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能保证农产品的营养成分,去除污染、农药残留等不健康因素,就无法称之为农业的现代化。

四是环境和谐的现代化。发展农业,不能破坏生态环境,不能造成污染,不能让化肥和不科学的耕种导致土地肥力的丧失。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之路

为有效应对未来35年的挑战与发展,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这个几代人乃至几千年农业大国的农业梦,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土地制度方面。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农民创收的根本,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土地制度变革与变更的历史。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从农民的利益出发,不断随着农民人口的减少而实现土地规模化的有效配置。首先是土地股份制和租赁制的优先推行。相比土地转让,这两种措施的法律基础要求更容易实现,也更容易保护农民作为承包主体的自身利益;其次是土地的休耕与轮耕等养地制度,让土地有恢复自然肥力的时间,逐步减少化肥的使用,保护生态体系,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实现农业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循环。

二是推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吸收更多的农民转变职业身份,建立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福利与保障体系,真正实现二元结构的融合。只有有效减少农民人口比重,才能建立农民收入增加的前提条件。

三是农业科技体系。建立国家与科研机构基础研究、企业应用研究、农民分享使用的多层次农业科技体系,着重降低单位产出的土地占用和水资源消耗,或提高单位土地和水资源消耗的产量,在土地上、无土生产甚至太空生产等方面进行探索应用;同时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并且研究如何有效缩短种植养殖等生产周期。应发挥市场资本和民间创新的力量,发挥国家的基础前瞻性力量,发挥政府在安全监管、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制度与法治作用,并建立国家基金,在资本、补贴等层面充分发挥对市场的杠杆与乘数效应,让市场规律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发挥引导作用。

四是探索建立针对中国国情的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如何以最少的人力利用最多的土地等资源,实现最大产出,实现专业化的流程分工,采用先进的设备、机器等生产工具,因地制宜地实现土地规模化,并根据土地适用性规划产品品种,是建立中国现代农业企业的有效途径。

五是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供求与流通贸易体系。农产品有其种植、养殖周期,往往难以迅速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情况。通过科技手段可以适当缩短种植养殖周期,通过互联网平台还可以有效对接生产者与消费者,建立专业化的农产品直供电子商务平台,将农民和消费者直接对接起来,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方便农民合理安排种植养殖计划,也可为消费者提供放心的、可追溯的、更加便宜的农产品供应平台。同时,这样的电子商务平台需要配套的加工与物流体系,实现农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融合。

六是建立多层次的农业金融体系。现有的农业金融体系主要是面对生产的融资和保险,而农民应对价格波动的主要措施还是政府补贴,难以有效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也带来了庞大的财政负担。如果能将农产品期货对冲服务直接对接农民,则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而目前的期货对冲主要应用在大型农产品收购与加工贸易企业,其实真正需要应对价格风险的是农民。因此建立农产品贸易针对农民的期货对冲服务,是稳定农业生产、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七是全球布局的新农业产业体系。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与人均水资源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在美洲、澳洲、非洲等地区,资源利用率还比较低。如能在不影响当地生态体系的情况下进行全球资源开发利用,并建立全球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建立农业丝绸之路,就可有效应对全球人口危机,还能带动当地经济,实现世界经济与生活水平的协调发展。

结语

缅怀历史,展望未来 篇13

当黄钟大吕敲响了举国的丧钟,当盛世华章奏响了破灭的终曲,古老而灿烂的文明沉淀在过去,闭关自守的泱泱大国一步步落后于世界。和平不再,安逸不再,步入近代的中国大地上充斥着频繁的战乱,上演着侵略与反抗。

北平告急!华北告急!中国告急!

日寇迈着侵略的步伐踏上这片广袤的大地,侵略的蔓火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整个华北,妄图把中国的华北吞并,成为第二个伪满洲国。嚣张的气焰,让我们曾经的无限辉煌在侵略者面前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国民政府的妥协与背叛,浇灭了民众对政府仅存的期待。压抑的呼喊和绝望的叹息充斥整个华北上空。有没有人能站出来,有没有人能挽救这个民族,这个国家„„

北平亡矣,华北亡矣,国不国矣„„

中国知识界始而震惊,继而奋起。这是拥有浩浩五千年文明的华夏之土啊,炎黄子孙的血脉融汇于此。华北的战火点燃了侵略者的枪炮,也点燃了爱国者的愤怒与激情。这群平日里专注于学术研究的文弱书生,值此危难之际,仅凭一腔爱国之情,一片报国之心,便投笔从戎,走上了革命之路。

听呐!演讲台上的振臂一呼,呼出了军民共同抗日的理想与祈愿,唤起了沉睡的中国人保卫祖国的拳拳之心。庞大的学生游行队伍中,数以千计的爱国儿女同宣一个誓言:反对华北自治,誓死捍卫主权!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前进,没有什么能泯灭愈燃愈旺的斗志。日寇向中国发出战书,年轻的一代,应战了。

看呐!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他们放下手中的笔,走出校园,走向战场。不会扛枪,就用身体作盾牌;不会吹号,却将口号喊得震天响。在经历了五四运动之后,学生已然成为革命战斗中重最要的力量。书生亦有命可搏,一个倒下了,无数个站起来。他们与冲锋在前的战士们并无两样。

难忘“一二·九”,不顾生命的安危,冲破军警,学生的集结游行上升到为了国家而请愿。这不仅是几千个学生的运动,也是中华民族的运动,更是一场能影响中国数千年的运动。

刀光剑影虽已暗淡,鼓角铮鸣业已远去,但那一张张散发青春朝气的面庞仍旧如此鲜活,如此生动地刻在我们心中。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东南西北齐仰首,中原华北漾东风。中原华北漾东风,不错,我们从“一二·九”运动中所体会到的,应该是学生对时代的使命感。“一二·九”运动传承至今的爱国、团结、自强不息的精神,依然是当代大学生奋斗的主旋律。自从进入大学,我们以各种活动方式唱响这个主旋律。

爱国,每个人毕生追寻的信仰。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祖国的六十华诞,举国同庆,天津商业大学的校园里同样弥漫着欢声笑语。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着骄傲和兴奋。我们赋予歌声一双翅膀,让清越的歌声飞到北京,带去对祖**亲的祝福;我们用歌声嘹亮了心中所想,表达出我们的爱国情怀;我们的歌声装点了祖国瑰丽壮美的河山,以此献上对祖**亲最诚挚的祝福。我们毫无掩饰地赞美我们的祖国,赞美辽阔的海疆飞驶英雄的战艇,赞美西部边陲又腾起冲天的火箭。一场规模宏大的合唱比赛,寄托了我们对祖国的祝福,天佑中华,国祚荣长。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庙廊之材,非一木之枝。所谓寸胶不能理黄河之浊,尺水不能却肃邱之大。天商的学子们,深谙团结的力量,团结可以使日月、星辰、江河奏出和谐的乐章;团结可以让贫困疾病渐渐离我们远去;团结可以让我们的愿望涌动,心荡神迷;团结可以让心灵都洒满灿烂的晨夕。在为患肝癌的学姐筹集手术费的捐款活动中,全校师生团结一心,每个人为这个大家庭的成员献出自己的爱心,献出自己的关怀。没错,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同经历、共患难。相信团结是生生不息的生命赞歌,团结之歌唱到哪里,哪里就会增添文明的魅力;团结之风吹到哪里,哪里就会显露幸福的新绿;团结之潮涌向哪里,哪里就会凸现生命的美丽。

自强不息,天商学子激情遨游的导航。

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之人,都是自立自强的人。自强不息,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之所在,是我们这个民族历经磨难终于存在下来并不断强盛的动力。一个人只有不依赖别人,能够自立才能够走向自强;一个人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够做到坚忍不拔,不畏困难与挫折,才能做到志存高远。洪战辉曾经说过:“贫穷绝不是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奋斗才能摆脱贫困。在人生的道路上,任何人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果一遇到困难便想博得别人的同情,继而便希望获得别人的帮助,那是没有自尊的表现。人生何处无困苦,奋争首要当自强。”在天商,每位学子都怀揣着成功的梦想,制定自己的目标,并为此而努力着。我们入学后便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规划我们的学业生涯,明确自己每个阶段的努力方向,一步步踏上通往成功的道路。自习室、图书馆,常常可以见到我们的身影,我们丰富着天商,天商成就着我们。

雄鹰在风雨中练就坚实的翅膀,梅花在严寒中绽放扑鼻的芬芳。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不会畏畏缩缩,瞻前顾后,我将在竞争中学会生存,在逆境中谱写人生的乐章。任前方荆棘丛生,我将持之以恒。茫茫学海中,我要做勇敢的水手,乘风破浪、共赴前程;漫漫前路上,我将用理想作帆,自信导航。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岁月容不得半点浪费。正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当我们抛弃了迷茫,把握了航向;当我们勤字当头,不懈地摇桨,命运的闸门会向我们敞开,诱人的时刻终将到来!

回忆过去 展望未来 篇14

尊敬的首长、亲爱的战友们:

你们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回忆过去 展望未来》。今天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纪念日,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中华大地到处是一派节日的景象。回顾共产党走过的历史,无不为她的光辉业绩所惊叹。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来的*年,是艰苦卓绝的八十年,丰功伟绩的八十年,她带领被世界列强蹂躏瓜分的中国,历经国内处敌内外敌对势力的围剿和内战的血雨腥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赢得了举世瞻目的辉煌成就。当今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政党可以与她扭转乾坤、力挽狂澜的胆略、气度相媲美。*年前,谁也不曾想到那个只有五十余位党员参与的会议,会是解放中国、继而建设中国的领头羊,她把我们从积贫积弱到繁荣昌盛,从饱受欺辱到自强自立,一步步的往上攀,她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者中,不断摸索经验,创造了一条适应中国发展的道路。我们经历了“六五”的起步,国民经济迅速崛起,全国人民看到改革的光辉前景,我们经历了“七五”的困惑,新旧体制交替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让大家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我们经历了“八五”期间调整,我们战胜了“ 九五”期间的亚洲金融危机,共产党在困难面前显示出了英明果断。

1987年,党的十三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制定了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犹如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同年秋天,党的十四大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建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党的十五大高兴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制定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的各项战略决策。

2000年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计划,为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指明了方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唯一宗旨,围绕这一宗旨,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为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人民过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今后将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年历史雄辩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党、光荣的党、正确的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党领导人民在20世纪创造了光辉的业绩,也一定能在21世纪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明天我们看到的必将是民族伟大复兴、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我的演讲完了。

上一篇:青春经典正能量语录下一篇:社会学概论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