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自己生活作文

2024-07-06

看自己生活作文(精选19篇)

看自己生活作文 篇1

生活是自己的不必活给别人看的人生哲理

人生短暂,生活太难,

何必活给别人看。

道路曲折,荆棘繁复,

生活咱自己体验。

你做的再好,

在别人眼里也有不足,

你全心付出,

也满足不了他人需求。

活在这个世上,

有多少人喜欢,

就有多少人讨厌!

活着,太不容易,

你把别人放第一,

别人把你放在哪里?

你总为别人考虑,

谁会懂得你的委屈?

笑挂在脸上,苦吞在内心,

所有磨难唯有靠自己。

红尘太深,

不要想法总是那么天真。

人心复杂,

不要做被人利用的傻瓜。

真假难料,

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再聪明也不能事事看透,

再智慧也不能人人看穿。

再能干做不到谁都周全,

再厉害敌不过小人暗算,

再成熟算不出他人内心。

生活,不用活给谁看!

我们都是普通人,

不需要那么多观众,

更不需要违心表演。

别人的嘴,爱说啥说啥,

别人的事,爱咋干咋干。

自己的.世界自己主宰,

自己的未来自己成全!

活着,靠自己,

平凡也好,精彩也罢,

都不需谁的评价。

得到也好,失去也罢,

但求能相处融洽!

人这辈子,

为别人活,太累太难,

为自己活,踏实心安。

看自己生活作文 篇2

就这样,学生写作文受着煎熬,教师教作文也倍感无奈。

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几乎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人应该都遇到过。怕写作文是当今中学生感到最为头痛的一件事情。而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也是高考的重头戏。因此,作文教学被师生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块最难啃的骨头。

为了更好地开展作文教学,我在所教班级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了解了他们为何如此惧怕写作:

一、远离社会,生活单调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停。”叶圣陶先生用生动而贴切的比喻阐明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学生作文亦是如此。而现在的学生,每天在家校之间往来不断,完全丢掉了现实生活,与现实社会之间是有着非常大的隔阂的,记得一次作文课《牵动心灵的声音》讲到了小麦拔节声,蝴蝶闪动翅膀的声音……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们这里也种麦子吗?能听得到蝴蝶扇动翅膀的声音吗?可见学生在家庭与学校、在书本与作业本、在教室和寝室之间的狭小的空间里已经逐渐变得茫然无知,成为追求分数的机器,背离了本真的生活。

后来写“瞧,这个人”,我就让学生仔细认真地去观察身边的同学、老师、自己的亲人等,去发掘他们身上平时不易为人所察觉的特点。结果出乎意料的好,有一个学生写自己的同桌,写同桌在谈到自己喜欢的军事时那熠熠闪光的小眼睛、面对苦思不解的数学题时那愤怒的冒火的小眼睛、在和同学说笑时那眯成一弯晓月的小眼睛,惟妙惟肖,班上同学赞不绝口。

除此,在课堂上也应引领学生多关注一些细节。比如一片树叶的盛衰,一朵花的开放,某个同学的某个瞬间,或是名人的生活,等等。

让每一次的写作都建立在现实的生活的基础上,让学生有话可讲并且乐于讲,他们就会自然地爱上写作。

二、与自身素质相关

现在的中学生,似乎从小学入学的那一刻开始,就认定了要好好学习,拿个高分数,考个名牌大学。而父母也只要求子女读好书,拿高分,除各种练习册之外的书一律不许碰触。学生的学习都变成了功利化的学习,所以相当部分的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动笔积累(日记、周记、摘抄)的习惯,没有读书的习惯,甚至从不读书,既没有生活实践,又不从书本中感受别人的经验。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语言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辉。

一次与一个学习很认真的学生谈心,他说面对自己每天认真辛苦的读书却换来这么惨不忍睹的成绩真是非常灰心,真的就想放弃语文学习了。其实这个学生真的很认真,几乎看不到他和班上的同学说笑,只拼命做题目。但只一点,从来不读除课本题目之外的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共同制订了一个读书计划,每天读点书,把自己的心得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或者也直接与同学或老师交流。现在,他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并对自己的语文成绩非常自信。每个礼拜他都会笑嘻嘻地问我:“老师,我们这个礼拜什么时候写作文啊?”这就是赞可夫说的“只有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

可见,要让学生养成读书积累的好习惯是克服作文恐惧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三、作文教学中僵化的命题作文形式

学生的读书、写作习惯和兴趣没能得到培养,但我们的教学却定期一篇作文,并且要限定字数,限定题目,在长久的为考试服务的作文教学中,甚至有了固定的作文模式,写什么,如何写,如何开头,如何结尾,更可悲的是学生的作文中一定会表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的思想感情。写作不能表达、抒发他们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的写作热情也就自然地被扼杀在了程式化的被动写作之中,因此,在他们看来,作文的过程就是一个痛苦的“凑字数”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作文课是两节课,而且还是在每周的固定时间段,每到这两节课,学生就都失去了平日的活力,他们在这个固定的时间被人为地把自己的心灵束缚在一个小圈子里,此时此刻,他们的痛苦、郁闷、无奈歇斯底里都鲜明地表现在了脸上。这正是学生不想写的时候,想象力极低的时候,抑郁消极的时候,这就加重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写出的只是枯燥的应付之作。

在这种种的限制完全剥夺了学生主动自由写作的权利时,学生还能产生写作的欲望吗?“当情绪唤醒达到最佳水平时,操作效果也最高。在唤醒水平较低时,主体或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去从事应当进行的活动时,操作效率是低的。”心理学家赫布的这句话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我们应该给学生设计具有愉悦性、开放性的作文形式。如学生的周记,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字数限制,没有体裁限制,没有题目限制,没有写作地点的限制,他们“以我手写我心”,他们有东西写,有兴趣写,主动去写。所以学生的周记和平时的作文有天壤之别。有了灵活的写作模式,有了良好的习惯是促使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的保证。

当然,也有个别学生用摘抄来应付检查。对此,我没有批评,只是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自己周记中一些优秀的篇章展示给大家看,拓展他们的视野,引起他们的思考,进而激发他们争强好胜的信念。果然,学生书写自己耳闻目见、喜怒哀乐的多了,空话、套话、废话少了,文章愈加地充满了真情实感,充满了鲜明的个性。

天大的事由地上的人来做。现在,学生已形成了人人写、周周写,互相学习的风气。有时,周记本交上来的当天,学生就问:“老师,周记本看完了呢?我有东西想写了。”还有的学生在写完之后会找我说:“老师,我这次的周记你一定要好好看看。棒极了。”我深深觉得这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种幸福。

看自己生活作文 篇3

【关键词】作文个性化;作文生活化;共构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是最具个性化的教学,成功的教学必须是融共性与个性于一体的教学。怎样回答农村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弄清他们到底最怕什么,希望得到怎样的帮助?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存在什么偏差?由此驱使下的教学思路和手段有哪些亟须改变的?下面结合个人的理解,谈点认识和做法。

一、帮学生树立一个信念:作文是正常人的正常行为

如今,一说话就脸红的孩子不多了;一写作文就耷头的却并不减少。为什么活蹦乱跳能说会道的小朋友,一遇到作文就“偃旗息鼓”了呢?口语与书面语有区别是一个方面,但不是主要原因。问题出在我们老师揠苗助长、急功近利,对小学生的作文提出脱离实际的要求,评估失当,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写作压力。

作文是正常人的正常行为。“正常人”,这里指与学生时期身心发展和状态的基本吻合的人;“正常行为”,指特定学段的学生应具有的需要驱动的行为,说话作文就是其中之一。识字不多的高玉宝写出了《半夜鸡叫》,农民作家陈登科写出了《破壁记》,许多人从板报和短讯的写作成长起来。作文是训练的生活,只要写出自己的感觉就可以,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千万不能要求这要求那的。有写了,再适度指导,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从作文课堂教学来看,农村小学普遍忽视“说”的训练。学生到大自然去看了,听了,有很多的话要说,要尽量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说话的能力靠培养,语言能力的训练是别人代替不了的。学生所写的作文都是自己亲身体验,作文就是把自己刚刚说的话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他们还未掌握足够的文字时,就应当不失时机地发展口头语言,到了中、高年级,可采取先说后写、以说促写的办法,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同步发展,提高作文指导课的质量。

二、盼老师走离一个误区:农村的天空比城市小

相比于城市,农村闭塞,学生视野局限。但我们有的,城市学生还真不能真切体会和感受到。目前我们要做的是走进生活,深耕自然,开拓作文教学的源泉。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农村天地广阔,生活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皆为农村学生作文提供了丰盈不竭的源泉。如:(1)欣赏广袤的自然风光。农村孩子常年与山水、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花木瓜果,最贴近于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只要留心,不难发现多样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农村小学作文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2)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因时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作文教学,将之作为作文的一类素材,也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3)注目农村特有的劳动场景。相对于城镇孩子,农村的学生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会更多,也更有感触。劳动对孩子们来说如数家珍,而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就应牢牢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比如,可结合春秋时的农忙时节,一方面让学生帮助家人分担劳动重担,一方面结合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相应的作文。这样的习作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多得”。

三、由师生共构一个课堂:学好书本 领悟生活

鼓励阅读,开发书角,在阅读中做好积累。叶老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多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是学生汲取人类思想精华,提高思想认识的有效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虽然农村小学条件有限,图书室不健全,但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料进行阅读。学校可充分发动教师、同学捐书,开展人人每月捐献一本书的活动,充实班级图书角,这样,就能保证农村孩子的阅读量,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开拓他们的视野。

开展活动,亲身体验,在活动中积累素材。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特别是要利用好综合实践活动 ,组织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让孩子们去爬山、野炊、摘野果、捉鱼;也可根据季节的变换,选择不同的场地,让孩子们去亲身体验。如收割季节,让他们到田野去拾麦穗,秋天到了,到果园去摘果子;还可让学生观察一种动、植物或一处景物,如鸡、鸭、毛竹、杉树等,看它一年四季的变化过程,由此让学生知道它们也会随着时间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素材。

陶行知先生讲过:“社会即学校。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的确,作为充分体现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作文来说,更应该把社会当作课堂。教师要指导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追求人性美,即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对他人的关注,对假丑恶、腐败行为的憎恨。我们组织学生对本地的市场进行考察,参观游览当地的名胜,开展摄影、野外活动、专题研究、社会调查等活动,采访社会各线先进人物,了解社会关注的热点,引导学生分清真善美,明辨假恶丑,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作者简介:张光华,1966年生,女, 本科,安徽省歙县人,中专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海蓝给自己看作文 篇4

久了,不免会有人想:“这海这样蓝,若不是因为我们来到这里,或许就埋没了。这海,自然是因为有人看,才这般蓝的。如果无人欣赏,自然就埋没了,又何必蓝得如此出彩呢!”这等妄自菲薄的人,确实令人发笑。却令人想起,那我们呢?我们心中的那片海呢?

很久了,在我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了一个观念:我们心中的那片海,再蓝,也不为给自己看的。或许辛辛苦苦地取得了成绩,或许学习取得了进展,抑或心中有了什么高兴欢欣的事情。心中正满腔欢喜,正欲一吐为快,旁人一句:“无聊!”可能就把你满腔的兴奋给打落一地。

久而久之,原本如明镜一般的海也终究会被搅得浑浊。我们始终没有发现,我们,就是我们,我们的努力,都是为自己,而绝不是为旁人几句话而左右的。

海,无论是清澈还是浑浊,浩荡或者狭小,都不会在意旁人的评价。水珠们聚集在这里,只是为了快乐,不会为了其它。

人,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快乐还是哀伤,都应该要快乐的。我们的命运终究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自己的路,就要自己去走。

波涛汹涌。

人潮涌动。

或许,每一滴水珠都曾经有过不快乐的时候,但那并不能阻拦他们追求自由的脚步。

或许,每个人都有胸中满腔悲愤无处抒怀的瞬间,但,时光一直在流,日子也还是要一天天的过下去。

海,是蓝给自己看的。

海,蓝给自己看作文 篇5

海蓝。蓝于它的自信,它蓝,不是为了供别人欣赏,它的蓝,蓝给自己看。浪花不时的拍打着海岸,海风浩浩荡荡的拂面而过,而海却蓝的耀眼,毫不畏惧,这是它自信的表现。它的蓝虽然不及天空的那种蔚蓝,没有湖水的那种淡雅的蓝,但它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蓝,它自信,它骄傲,它不在意别人如何评价它的蓝,因为,它蓝给自己看。

生活中不能事事都如人愿,有坎坷的人生才是最完美的。生活中的坎坷有很多,被人误解却有苦说不出;考试没的失落;被朋友背叛的心伤;通往成功道路中的失败……但是如果你自信,你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那么,相信自己,阳光总在风雨后,那些挫折将会是你人生道路中深刻的课,它会使你不断成长;反之,那么你的人生只有悲剧,只有黑暗,尝不到成功者的喜悦,看不到生活中的色彩。我们应该向海学习,为自己而活,不在乎别人怎么想或怎么看,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证明自己,活出自己的风采,相信自己!

海,蓝给自己看作文 篇6

——题记

一个悲伤的结局意味着一个完美的开始。无边无际的大海不会风平浪静,时常会有狂风巨浪,但不管大海遇到多大的狂风巨浪,依然会湛蓝,不曾变过。

失败了,消息来得那么突然。我颓然地靠在沙发上,不知所措。虽然结果其实在意料之中,但不免抱有幻想,幻想有奇迹发生,面对残酷的现实,我选择了逃避。

逃避着父母的目光,我需要冷静。走出家门,心中空荡荡的,凛冽的寒风扑打在脸庞,鼻子一酸,淡淡的苦涩涌上心头。

漫无目的地向前走着,脑海中翻腾着几天为了考试积极准备的片段,那些学生们眼中调侃的目光,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复习,当郑重写下的名字时,或许要注定要失利,一张张抄验纸在脑中翩翩起舞,校门外的朋友,家中为我加油的妈妈……这些画面闪电般在脑海中切换,似要爆炸。谁能料到,那时的信心满满却成了此刻难以言语的失落,那傲慢的眼神仿佛也在嘲笑我的不自量力。

走得困了,一个人坐在公园的木椅上。对着一棵柳树发呆,脑海中浮现出海的波澜壮阔,想到狂风巨浪的海面,与自己相比,自己是多么软弱。浪花不时的拍打着海岸,海风浩浩荡荡的拂面而过,而海却蓝的耀眼,毫不畏惧,我却逃避所有。想着海,心安了好多。

漫天的星星冲着我眨着眼,我若有所思地望着她们。失败的事实并不会因我的不接受而有改变的可能,与其用狂风骤雨来折磨自己,倒不如像海一样面对自然。

这次考试或许说明不了什么,浪花只是还得陪衬,想着想着,心中的冰霜渐渐化去,脸上有一道向上的弧度。仰望星空,浩瀚无垠,海阔鱼跃,终有一片属于我的蓝色。

海蓝,虽然不及天空的那种蔚蓝,湖水的那种淡雅的蓝,但它蓝的自信,蓝的骄傲,蓝的独一无二!

不管能否成功,蓝,也会是人的代名词。人要欣赏自己的蓝,蓝给自己看。

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篇7

读罢这则故事, 笔者深受触动。学剑除了要埋头苦练之外, 还必须要懂得用脑去思考, 不断反省自我, 只有如此方能成为一流的剑客。联想到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 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 如果教师只顾埋头教书, 默默耕耘, 从不反思回顾, 那么充其量也只能成为一个地道的教书匠, 而永远成不了一流的教育家!所以, 教师要想取得进步、提升技艺, 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固然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潜心教研时, 千万别忘了留一只眼睛给自己, 及时进行自省。

首先, 教师要勤于反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需要每天对自己一天的行为做一个深层次的检查, 及时发现自身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然后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远、更好。教学重在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必须要养成勤于反思的习惯, 只有如此才会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曾说:“每天坚持写一千字左右的反思札记, 坚持十年, 不成名就赔你一百万。”

其次, 教师要善于反思。常言道:“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所以,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教师必须学会把自己放在一个旁观者的位置, 对自己的每堂课、每个教学行为进行全方位认真的审视、批判。既要正着思:自己这节课的最大亮点是什么?学生都有哪些收获?也要反着思:这节课还有哪些问题是自己开始所没有预料到的?本节课自己还有哪些地方有待改进?……只有如此, 教师才会真正找到自己授课过程中的优缺点, 并及时地扬长抑短, 进而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再次, 教师要做到思行合一。“思”和“行”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教师的反思也一样,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除了要勤于反思、善于反思之外, 还必须及时地将自己对教学的一些思考、见解, 融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在课堂上进行耐心实践。只有如此, 教师才能真正跳出自我、提升自我, 并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 篇8

如果相信《我们时代的叙事》是一本影评集,那么你便要做好准备,跟随这些文字,从电影出发,开始一次意外的旅程。你会看到时代的剧烈变迁,乡村的破败凋敝,都市的物欲沉沦,人民的迷离缺失,尽管在很大程度上,这些画面并不是由书中提及的那些影片所反映的,而恰恰是那些影片应该传达却有意回避的。她时常做些“比较学研究”:主流电影与独立电影,中与外,旧与今,乃至艺术家与匠人。你会因此用另一只眼睛看电影,至少是用另一只眼睛看中国电影。

她批评张艺谋,称之为游民意识:“声厉内茬、首鼠两端,封闭、怯懦、却富有挑衅性,从不问真理与真相,只顾埋头算自己的进账、随机应变灵活多端……”但另一方面,她又为谢晋辩护。她不认同当年评论界对谢晋的“围剿”(如批评家李奕明语:“只要社会政治权威话语中提出一种意识形态的想象性关系,谢晋的影片就提供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故事”),而是从中看到谢晋与权威意识形态话语之间存在着的张力关系,即,“一方面谢晋是在表达主导意识形态的要求,同时另一方面也在与这种意识形态进行‘讨价还价’,”也就是说,在极为有限的空间中,在作品中努力加入相对于阶级性的人性和艺术诉求。她甚至质疑对谢晋的理论围剿,部分造成了今天中国电影的道德混乱: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娱乐化和商业化策略,也许并未像人们期待的那样重新赢回中国观众,“而且很可能对于商业电影的理解过于狭窄,起码好莱坞的商业电影所使用的仍然是道德语言而不是非道德或者反道德的语言”。

中国电影的高投资不断创出纪录,作品却越来越中空。当政治风险与商业风险变得密不可分时——它便被政治和商业双重掌控。中空和谨慎莫不反映出这些作品的易碎性——经不起审视,亦承受不了推敲。双重作用之下,中国式“大片”在不断收缩与抽离。就冯小刚的近作《集结号》,崔卫平敏锐地指出了其叙事上的最致命之处:“这部影片在抽掉了宏大叙事之后,人物就从内部被抽空了,找不到支撑他们行为的内在支柱。观众眼前的他们,成了一群冲冲杀杀的莽汉。”她将其归因于创作者们“为了与此前的做法拉开距离,尽量不要突出所谓‘意识形态’的因素”。我却以为,更深的原因乃出于政治和商业两大强力因素双重作用下的一个平衡结果:《集结号》还要做海外市场,加入了意识形态的动力,怎么卖给台湾人?该片主演张涵予凭借它在台湾登上了2008年金马奖影帝的宝座。这种两岸皆大欢喜的结局,对于一部以解放战争为主题的电影来说,实属罕见。

回过头来,难道冯小刚们不能像《拯救大兵瑞恩》那样,赋予《集结号》以人性动机吗?恐怕不可以,因为人性何其复杂而危险。在死亡面前,有人性就会有迟疑,甚至怀疑——你怀疑什么?你敢怀疑吗?所以不如没有人性。有时候,没有人性就是最大的人性。

一点一滴看自己作文 篇9

我爱笑,我是朋友们的开心果,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话题多多,充满欢声笑语,脸上也常常挂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我虽爱笑,但笑声的背后却永远也少不了那刺眼的缺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的缺点是没有耐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三分钟热度。而且,还有点小啰嗦,有什么事要我解释的话,我一定会长篇大论,滔滔不绝。

我爱读书,读世间百态,读名人沧桑的经历。读三国的:“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读泰戈尔的“让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读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阅读不同的作品自然会有不同的滋味在心间。

书,拉近了时间的距离,缩短了地域的间隔;书,使我畅游千山万水,鸟瞰古今中外;书,伴随我踏上理想的征途,使我的人生从此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我喜欢独自走在雨中,任雨打湿我的衣裳,任雨钻进我的发梢,去静静感受雨点的快乐。

我喜欢听音乐,喜欢哼欢快、节奏感强的.流行歌曲,但我更喜欢那如天籁般触动人心灵的经典老歌。

同时,我还是一个充满幻想、充满个性的女生。曾经幻想着为爸妈造一幢全球最大、最美的别墅,幻想着为妈妈发明一种永保青春的灵丹妙药。我还想……

总而言之,我是个蛮爱笑、蛮好说话、蛮好相处的人。性格傻傻的,头发帅帅的,有时走路快快的,好像很干练,其实傻得冒泡泡。

一点一滴看自己作文 篇10

上次,有几件小事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深怀不能忘记,正是这几件小事让我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拥有的好品质。也是它们让我受益非浅,悟得大道理。

一次,我们全班吃饭吃好,我看到我的几个好朋友吃饭吃好,没有带抹布,也没有带餐巾纸,她们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向几位同学东借西借。有几位同学借到了,她们的脸上出现了笑容,变的开心了。而那几位没有借到抹布的同学则脸上更加变的失落起,而不曾想,有几位同学快哭了。过了会,有几位同学像饿狼似的扑到我身上,恰好,我还没有把抹布放回书包,被她们发现了,便询问我能不能借,我在脑子里想,如果抹布被她们借走了,擦过不就更脏了吗?我想,还是不借了吧!我刚要把她们赶走,又想起不借她们的话,她中午扒在桌子上不是很脏的吗?所以我决定把抹布借给她们。从这件小事上我看到了我的品质,那就是-———助人为乐。

还有一次,我急匆匆地去上学,走到楼梯口,我忽然看到一片纸,我犹豫要不要捡,突然,我想到校长对我们说过的话:校园整洁,我的责任于是,我把纸片捡起,扔进了垃圾桶。从这件小事,我又找到了我的另一个品质,就是要主动捡垃圾。

幸福给自己看 篇11

拿到新房钥匙的高兴劲还没过,装修的关键时刻,小米却和海涛闹起了别扭。

小米觉得新房来之不易,要用心打理,每个细节都要完美,爱看韩剧的她极力主张黑白配。海涛不同意,说黑白色属于冷色调,会让人从心底感到寒冷,而且房子买来是自己住的,不是拿去拍电视剧,黑胡桃木最能让家充满温馨。两个人在建材市场选材料时因为话不投机,竟然扭头各走各的。

小米很伤心,原来租房住的时候,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是她说了算,只要不触及感情问题,两人基本相安无事。海涛很忙,忙得无暇顾及她和孩子。他只管拼命挣钱,别的一概不管。用他的话说,小米就是他和儿子的家长,是一家之主。所以,孩子家长会她去,居委会改选她去,水电天然气没了她买,柴米油盐她随时保证供给。确实,家是他给她搭建起来的舞台,她是台上的主角,唱词由她定,唱腔随她喜欢,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事有章可循。

可这次,海涛却固执得很,这令小米很恼火,干脆甩手不管任他折腾去。

新房一片狼藉,电锯刨出了一大堆木屑,空气中弥漫着松木的清香。小米埋头收拾杂乱的物件,想着刚才去梅琳家,心里又隐隐地不平衡。

梅琳和她在同一幢楼买了房子,所以两人总喜欢在一起交流装修心得。相对小米,梅琳更是个韩剧迷,她神往地对小米说:“我要把房子装修成白色系,门是白的,窗子是白的,家具是白的,进门就像走进了童话世界,多美啊!”

小米咽了下口水羡慕地说:“你太幸福了,我家那口子倔得像头驴,非要整什么黑胡桃,而且,还鼓捣着装了小锅炉,就他那懒得抽筋的样子,能耐下心去生火、提煤?”

“啊?装什么锅炉啊?空调一开,要凉则凉,要热则热,又方便又干净。你家海涛怎么观念如此落后呢?”梅琳大跌眼镜。

小米明白,海涛骨子里十分守旧。例如他经常在外应酬,却从不进娱乐场所。他说这是他做人的底线。小米想,爱就是爱,爱则不疑。这么守旧的人,要给新房装锅炉,也是可以理解的。

海涛却自有他的一套高论:“装修房子和娶老婆一样,是男人生活中的两件大事,房子得让自己喜欢。喜欢了,才能每天唱着歌回家;老婆得让自己爱,爱了,才能守着她过一辈子。”

“什么逻辑!”小米恨恨地用粉拳去捶打海涛,被他躲了过去。

主卧里原本计划放五门大衣柜的地方,竖起了大大的黑胡桃的通天柜,又笨又难看。小米皱起了眉头,买一套最流行的透明玻璃门衣柜的美好计划彻底宣告破灭。海涛走过来,拍拍小米的头:“丫头,以后你就知道做这种柜子要比买的好,结实又实惠。”

小米不屑:“老土!不可理喻。”

海涛“呵呵”笑着又去卫生间量来量去。小米彻底死心,爱弄成个什么样子随他好了,自己这不是瞎操心吗?何不省省力气。房子嘛,能住人就成,能有大大的阳台,透亮的玻璃就成,别的,随便!

梅琳家装修得快,完工那天拉着小米去参观,真的是恍若仙境:洁白的门窗,豪华的家具,门厅的灯流光溢彩。

小米真是羡慕嫉妒恨。

几天后,自家也大功告成。电视墙是做的,简单易清洁;卫生间一套全部定做,适合他们的身高;床也是黑胡桃木定制的,厚实朴素。

“还凑合。”海涛讨好地搂住小米问她意见时,小米懒懒地回答。一个只知道埋头赚钱,按时回家吃饭睡觉,再按时出去拼命赚钱的男人,她能跟他讲什么大道理?

海涛不知从哪弄来几棵小小的花苗,说是吊兰,不但除甲醛,还能陶冶情操。小米大笑:“你没发烧吧?这玩意儿三五元一盆买就是了,你这小苗得猴年马月才能吸收得成甲醛啊?”

海涛继续鼓捣花盆,慢条斯理地说:“种花是门学问,买来的花好看,却缺少了经营的乐趣,就像拼凑起来的婚姻,哪来相濡以沫的幸福?花草是一寸一寸长至葱茏的,婚姻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两者都不是海市蜃楼般空来虚幻的美丽。”

天哪,平时不多言语的老公居然妙语连珠!小米看着他在花盆里搅拌花肥,把小苗栽进去,填土,浇水。再想着他那番话,小米忽然叹一句:“老公,你太有才啦!”

冬天到来时,小米已经住进新房有3个月了。那天梅琳打电话来,小米正把一尾鱼“滋啦”一声扔进沸腾的油锅。红烧鱼是海涛和儿子最爱吃的,虽然自己喜欢剁椒味,可是有人爱吃,她这个主妇还是很乐意去做。这就好比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婚姻也一样啊,幸福不幸福不是给外人看的,是要让围城里的人在烟火岁月里去慢慢感知。

咦,什么时候,她也和海涛一样,什么事情都能扯到婚姻上去!最近这是怎么啦,是幸福过了头?

电话里传来“呜呜”的哭泣声,小米把鱼交给海涛就赶去她家。平日容光焕发的梅琳哭得歇斯底里。屋里很冷,空调也没开,小米握住梅琳冰凉的手,半天才搞明白。

原来,梅琳去商场采购时,看见老公搂着一个妖娆的女人从酒店里出来。她当即拦住质问,老公竟然振振有词:“你把家搞得像海市蜃楼,没换鞋不许进,一滴水都不能洒,沙发太名贵不许躺,厨房太容易脏就隔三差五下馆子,家里没一点烟火味,反正我是受够了。”

环顾四周,也是,白色调在冬天显得越发冷清。小米把脖子缩了缩,她是怕冷的,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她忽然想到自己那个暖暖的家,也忽然明白了海涛为什么执意要给家里装个土气的锅炉。

安抚了一阵子梅琳,小米回到家,海涛正弯着腰向锅炉的炉膛里加煤,炉火正旺,熊熊燃烧着,映红了他的脸。小米情不自禁地上前环住他的腰,把头抵在海涛宽阔的背上煽情:“老公,我喜欢你装修的房子,每一处都喜欢!”

她怎能不喜欢呢,因为全程定做,所有的家具都浑然一体;因为选了黑胡桃,大气且易打理;因为装了锅炉,最怕冷的她不再冻手冻脚;因为那些笨笨的柜子,她所有的衣服都能轻松放下。她突然发现,他实在是一个有远见的男人,这远见不只体现在装修上,还体现在他亲手栽的那些吊兰上,它们已经郁郁葱葱,呈迸发状态,给整个家染上了一片生意盎然的绿色。

小米终于明白,装修就和婚姻一样,婚姻要务实,装修也一样。把家装修成什么样子是给自己看的,只要实用,只要住在里面的三个人互相知冷知热,就是天大的幸福。

编辑/曹雯

cw_0791@163.com

看自己生活作文 篇12

师:课前,我看了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记录卡,发现不少同学对这几个字词还有疑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莞尔一笑)

师:谁来读?

生:莞尔一笑。

师:读得很准确。你知道“莞尔一笑”是怎样一笑吗?

生:微微一笑。

师:对!微微一笑就是莞尔一笑。

师:谁能到讲台上来表演一下莞尔一笑?

(生纷纷举手)

师:机会难得,举手的同学真不少!很多男同学都把手举得挺高,可是王老师还是决定请一位女同学来表演。这可不是王老师重女轻男,我这样做是有理由的。谁知道是为什么?

生:这个词是指女子的。

师:准确地说,这个词现在多指女性微微一笑。(指名表演)

师:莞尔一笑,微微一笑,她表演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其实,描写笑的四字词语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生:哄堂大笑。

师:那是怎样的笑啊?

生:整个屋子里的人都笑了。

生:捧腹大笑,是指捧着肚子笑。

师:为什么要捧着肚子笑呢?

生:太可笑了,笑得肚子都疼了,所以要捧腹。

生:嬉皮笑脸。

师:这又是怎样一种笑?

生:嘻嘻哈哈的,不严肃的笑。

师:大家积累得真不少!这些词语同样都是写笑,意思却有差别。我们的汉语就是这么有魅力!学新词的时候,我们可以试试把新词和自己已经掌握的熟词归类来记,这样不仅记得牢,而且分得清,便于在表达中准确运用。

师:再来看一个字。(出示句子: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颇”字标红。指名读。)

师:这个句子里有一个生字“颇”。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什么字?

生:可以换成“很”。

师:对!那“颇耐人寻味”就是———

生:很耐人寻味。

师: “ 颇有感触 ” 就是 ———

生:很有感触 。

师: “ 颇有意思 ” 就是 ———

生:很有意思 。

师:在文章中,经常可以见到这个词。(出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朱自清 《荷塘月色》)这里的“颇”读起来就很有韵味。

师:假如你今天身体不舒服,你妈妈很关心地问你:“孩子,你哪儿不舒服啊?”你回答:“我的头颇疼!”感觉怎么样?

生:不合适。

师:是啊!你妈妈肯定在心里说了:“这孩子病得不轻,开始说胡话了。”有的同学就不明白了,“颇”就是“很”的意思,为什么这样说不合适呢?

生:这个词可能适合用在文章里吧。

师:你的感觉很敏锐。“颇”是书面用语,生活中我们和别人说话的时候,一般不太常用。所以我们在使用词语时还要注意其使用的场合,才能取得好的表达效果。

师:来看第三个词。(出示:脊梁)注意,“脊”读三声,“梁”单独念时读二声,在这个词里读轻声。再读一遍。

生:脊梁。

师:你知道自己的脊梁在哪儿吗?摸一摸。

(学生有的摸自己的前胸,有的摸自己的后背。)

师:这位同学摸对了,脊梁就是后背。人的脊梁是人的后背,那花的脊梁就是———

生:花的后背。

师:花有后背吗?应该说花的背面。

师:我们看看这个“脊”字的演变。(师演示)很明显,金文的脊字像什么?

生:像是鱼背中间这根粗粗的骨头。

师:对!人或动物背上中间这根又粗又长的骨头就是脊,也叫脊柱。后来引申到其他物体上像脊柱这样中间高起的部分,也称为“脊”。比如:山中间高起的部分,叫作———

生:山脊。

师:屋顶中间高起的部分,叫作———

生:屋脊。

师:书中间被钉住的高起的部分,叫作———

生:书脊。

师:真好!学字学词就要这样举一反三。

【评析】

这节课的词语教学,教师在充分调查学情的基础上,抓住学生学习词语时容易发生错误、容易忽视、需要深化理解的三个重点词语,进行点拨和指导,层次分明,学生在积累词语的同时通过表达内化了语言。

第一个词“莞尔一笑”。在学生已经粗知词义的基础上,通过表演设置一个悬念,巧妙地让学生理解了“莞尔一笑”现在多指女性的微笑这一习惯用法,学生的理解加深了一层。然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积累,说出其他描写笑的四字词语,并引导学生注意辨别它们之间的差别。最后教师点拨归类记忆的方法,以准确运用词语。这既是识记方法的指导,也是积累、运用方法的指导。

第二个字“颇”。首先引导学生用其近义词理解了它的意思,然后出示其他作品中含有“颇”的句子,通过读,初步体会其表达的韵味。接着教师设置了一个很有趣的情境,点拨学生发现这个词的书面语色彩,知道它适用的场合。至此,学生的理解又进了一层。这必将引导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关注词语的运用,在习作和日常交流中提高准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三个词“脊梁”。这个词非常容易读错,所以教师第一步先正音。第二步用摸一摸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脊梁”的正确含义,从而理解“花的脊梁”这个难点。第三步出示“脊”字的演变历程,知道“脊”字的本义。第四步由本义延伸开去,知道它的引申义,并扩展出“山脊”“屋脊”“书脊”一组词。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学字学词要举一反三。这也是学习字词的重要方法。

别把自己看得太重作文 篇13

佛祖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人啊,只要你脚踩在地上,你就不能把自己看得太轻。只要你还活在地球上,你就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

这是我在翻阅一本“说教”式书本上,对我启发最大的一句话。是啊,世尊真会讲话,一句话就可以将人心洞穿,同时也将世俗看破。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一只骆驼,辛辛苦苦穿过了沙漠,一只苍蝇趴在骆驼背上,一点力气也不花,也过来了。

苍蝇讥笑说:“骆驼,谢谢你辛苦把我驼过来。再见”。

骆驼看了一眼苍蝇说:“你在我身上的时候,我根本就不知道,你走了,你也没必要跟我打招呼,你根本就没有什么重量,你别把自己看太重,你以为你是谁。”

据说这是一则震撼全世界的故事,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像那一只苍蝇,自大狂妄。人为什么那么多痛苦?答案是:把自己看得太重,将自己的`身份抬高!

每当看到鸟儿在天际划上一条条线,我都会自言自语道:“线即将消失,这多么像我们取得却不能炫耀的成就啊,虽然留下了成功的轨迹,却还是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飞得再高,也要记得平安着陆,要想爬的高又摔不惨,就必须时常低头,往下看看,然后时刻提醒自己,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人的一生,再怎么和别人不尽相同,总归还是有共同点的。那就是:我们从一出生,就迈向了死亡。就像泰戈尔说的那一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也许有的人会说,我很消极,喜欢给人灌输一些加鸡精的心灵鸡汤。然而我想说,人生就是这样:吃咸点,看淡点。想不通的事情就抬头看看天空,它那么广阔,一定可以包容你的所有委屈与不安的思绪。

不要常常以为自己是谁,其实我们都会错,但是我们这辈子做的最错的,应该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自己又根本承受不了这个份量。

站在别人的视角看自己作文 篇14

当我比赛获奖时,你总一言不发,顶多也就一句话“不错,比赛获奖了”,然而,这句话还是冷漠无情的,是冷酷的,是面无表情的,丝毫不领会我的兴奋心情,总是让我十分扫兴。当我做错了一件小事,一件芝麻般大小的错事时,你总是一股脑的把三年级、二年级、一年级、大班……犯过的错事,不论大事还是小事,全都说一遍。而且一说就要几个钟头。你常说“要珍惜时间”,你为何不用这话说说自己呢?

那是四年级上册的时候,当老师拍了我和同学读后感获奖的照片后,我信心满满,这是第一次获得好成绩,更何况这是第一次参加读后感比赛呢!我激动的心情都平静不下来。

马上到家了,我平定了一下情绪,一个箭步冲到家门口,按响门铃,5秒后,妈妈出现在我眼前,我忘了脱鞋,立刻在门口疯狂地讲述那时的情景,我手舞足蹈,讲得眉飞色舞,面部表情十分到位。我如滔滔江水的长篇大论总算说完了,我摊坐在地上,气喘呼呼,等着妈妈的夸奖,一抬头,就看见妈妈那张冷冷的面孔,我不禁打了一个哆嗦,半晌妈妈丢下一句“有进步,下次努力”。便迈开大步,扬长而去。我灰溜溜地跑进了书房。

事后,一次家委开会,妈妈把我带了去,许多同学也在那边,我们偷听家长聊天。啊,果然是女人,扯过来,拉过去,一会儿说哪家商场的衣服打折了,一会儿说自己都烧些什么吃的。这时,一位家长终于说起了自己的孩子,我要感谢她,因为我终于听到了夸我的话,并且是妈妈夸我。

妈妈说:“我家的,读后感上次获了奖,还得了二等奖,书法也……”当时,我的心里一阵惊喜,这真是太稀有了。

在车上,我问妈妈:“妈妈,你为什么不在我面前夸我呢?”

“如果当面夸你,你有可能就会骄傲自满,做事不用心,变得飘飘然,尾巴翘得老高,心静不下来。”妈妈语重心长地说。我只能无奈地对她吐了吐舌头。

看自己生活作文 篇15

关键词:女性主义,《一间自己的房间》,弗吉尼亚·伍尔夫

一、伍尔夫女性主义产生的源泉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西方现代女性主义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本文指在考察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以及女性文学创作的观念。

伍尔夫对女性身份的研究与探索都是基于对女性现状的揭露与考察, 女性的独特价值观和女性的自身意识是伍尔夫研究女性文学的基础, 女性的价值观以及区别于男性的女性特征影响并揭示了女性主义发展的独特历史。不同的女性对待女性主义方面有着不同的理解。伍尔夫在女性主义创作过程中所提出双性理论对理解和认识男性创作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女性主义创作过程中所出现的困境与阻碍是伍尔夫所特别强调的。期望女性有一个美好的适合女性创作的场所。

二、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主义

伍尔夫, 女权主义的倡导者和先驱, 她深入批评和深刻揭露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主义和男性社会, 对处于男权社会下和处在男权压迫下的女性给予了深深地同情和极大地忧虑。在作品《一间自己的房间》中, 伍尔夫猛烈的抨击并且犀利地批判了男权秩序的根基, 发展及其表现。也深入挖掘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秩序的根基及存在缘由。伍尔夫从经济, 社会, 政治三个方面对保护男权社会的秩序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与挖掘。这个首先体现在男性的着装方面, 揭示了男性的服装具有多重作用, 不仅用于蔽体还用于美观, 而且还在体现其社会地位方面有着微妙的表现, 男性的服饰还说明了男性的身份和社会阶层。但是, 女性的服饰除了基本的蔽体之外, 功能则更为单一, 那就是追求美感以及吸引异性, 这是区别于男性服饰的一个重要特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女性服饰更多的趋于私人化, 而男性的服饰则趋于社会化, 服饰的不同体现了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观念。

伍尔夫认为男尊女卑的真正根源是对弗洛伊德心理学说的歪曲, 认为俄狄浦斯情结和阉割情结是男尊女卑的根源, 这种理解缺乏现实依据和理论的支撑, 是错误的理论。男权社会中的男性独裁才是造成两性差别的根本原因。金钱在其中起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研究表明, 女性在社会中有着更多的牵累。男性的社会功能则很单一, 男权社会中的男性独裁有着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这种传统氛围对两性差异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双性同体理论的产生和女性创作的局限性

女性创作过程中的种种局限性和阻力使得女性文学的发展极其缓慢。女性创作者们憧憬着自己的创作未来和创作现状的改变, 她们坚持这一理想, 并投入极大地热情, 这使得女性能够不断地实践和体验创作中的失败与成功。

首先, 女性创作需要一间自己的屋子和连续不受打扰的写作时间。但是19世纪早期合用一间客厅是中产阶级家庭的一个重要特征, 由于空间的局限性, 在唯一的客厅进行创作成为女性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 女性只能忍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干扰。很多女性作家都是在如此相同的创作环境中写作。例如简﹒奥斯汀和夏洛蒂姐妹。在写作中, 她们都是如此的贫困, 以至于写作材料的缺乏和写作场所的狭小使她们连拥有自己独立的半小时都是奢侈。

其次, 在受教育所需要的资金方面, 女性和男性比起来相差太大, 男性的创作环境是如此优越, 他们根本不用担心自己创作环境的局限与创作材料的缺乏。女性急需足够的金钱, 基金和社会的资助来拓展自己的视野, 增加自己的阅历以及开展创作交流活动和丰富写作经验。伍尔夫非常遗憾女性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处的被动地位。相比男性, 她们有的甚至在一生的写作当中, 从来都没有进行过任何的旅行, 对于所处的周围环境也是知之甚少, 而写作则需要通过旅行和出游来丰富和刺激创作者的思绪和激情。夏洛蒂﹒勃朗特也在呐喊 :“我渴望具有比现在更多的实践经验, 渴望与我的同类人物有更多的交往, 超出我在这里的范围去结识各类性格不一的人物”。女性应该有着和男性一样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来扩充自己的眼界, 锻炼自己的能力, 更需要一席之地来展现自己的知识与力量。

还有, 女性在创作过程需要对女性自己的知识和积累的充分利用和发挥, 这个更要依赖于对前人学术的继承。女性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文学史, 有一系列的写作秩序与规则, 不应该由男性来指导和影响。社会环境的局限性以及男性社会的性别压迫使得女性创作者缺乏自己的文学传统, 很多作品当中的女性形象也都被扭曲为男性特征, 作品中的形象和现实生活的差距极其严重。

四、伍尔夫女性主义意识的局限性

伍尔夫女性主义的缺陷性和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其一是她着重说明和解释了双性理论的重要性, 对于两性差异的排斥使女性创作陷入了孤立和受限制的境地。其次, 伍尔夫淡化了政治观点对女性创作的影响, 使得女性在写作过程中缺乏实践指导和政治立场。但不管怎样, 伍尔夫都是非常卓越的女性主义创作的先驱, 她所提出的女性理论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理论者, 女性文学创作的37年间, 她从刚开始的提倡女权主义到后来的倡导女性主义, 一路上影响并沿途抛撒着散文大师, 小说名家和评论大家的花屑, 从中散发着的女性主义芳香, 至今犹存并将长存不散。

参考文献

[1]李乃坤《伍尔夫作品精辟》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2]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大出版社1992年1月.

[3]章国峰主编《二十世纪欧美文论名著博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8年1月.

高一个台阶看自己 篇16

16岁,流行音乐开始在内地兴起,他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并为之深深痴迷。那个时候正是刘欢独领风骚的时候,他非常崇拜,并且日复一日地模仿,从演唱风格到语气和神态。他甚至希望有朝一日,能做刘欢的徒弟,他把这当成自己的梦。

18岁,他进了北京煤矿文工团,并且演唱了一系列流行歌曲,因为极为神似的“刘式”风格而受到人们的追捧。在一次大型的爱心演唱会上,当他得知,自己的偶像也要到来,他激动不已,演唱得尤其卖力。台下掌声如雷,他也因此信心大增,演唱会一结束,他迫不及待地走到刘欢的身边。

当他恭恭敬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时,不想却遭到了刘欢的断然拒绝,他不死心,带着礼物再次来到刘欢下榻的宾馆,同样是冷冰冰的拒绝。为了彻底打消他的念头,刘欢语重心长地说:“做人,还是要高一点看自己。跟着别人走,永远都只能是别人的影子。”

他呆住了,并陷入了深思,回来后,他立刻把自己关在房中,一连三天,他开始思考自己的音乐风格。不久以后,他便以崭新的风格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并加盟大连市歌舞团,推出了第一个个人专辑。在一次节目现场,当主持人问他:“很多人都说,你将成为中国的第二个刘欢。你对此有何评价。”他微笑着平静地回答:“刘欢一直是我所敬重的老师,但在音乐风格上,他就是他,我就是我。我是孙楠,独一无二的孙楠,请大家一定记住这一点。”

1995年,他赴吉隆坡参加第三届亚洲心连心音乐节,以其流畅、清新、激情四射的风格令人沉迷,同年推出的第三张专辑在马来西亚创造了10万张的销售历史。

1999年,受北京电视台的邀请,他参加公益歌曲大擂台的比赛。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比赛。他的到来,在观众中刮起了一股“孙楠”风,他也成为这个节目中唯一蝉联擂主的歌手。他开始被人称为中国内地乐坛公认的“一哥”。

应该说,当初要是没有刘欢的拒绝,他早就成为了刘欢的学生,在大师的指导下,他会更轻易地成功,但充其量只是“刘欢第二”。是刘欢的拒绝,才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孙楠,才有了中国内地乐坛当之无愧的最具实力歌手的出现。

真正的成功并不是顺着别人的路走。走自己独创的路,虽然会荆刺丛生,但那才是独一无二的保证。因为,高一个台阶看自己,这样的人生,才会精采绝伦。

站在别人的视角看自己作文 篇17

一片,两片,三片……年幼的我坐在大树下小声数着从树上飘落的黄叶。继而仰望头顶上越来越“干净”的树枝,一股莫名的惆怅涌上心头,不可否认,黄色是一种让人感伤的颜色。

“爷爷,叶子落完了,大树可怎么办?”我忽然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必要思考的问题。

“傻孩子,这是大自然的法则,明年夏天,大树又会叶满枝头的。”在一旁修剪着果树枝的爷爷放下那把大大的剪刀,用围在脖子上的毛巾轻轻擦着额头上不知是汗珠还是露珠的液滴。

明年夏天?

我捡起一片落叶,在心里默念着:明年夏天……那会是多遥远的事情,现在的问题不再是“大树怎么办”,而是“这些叶子该怎么办”。蓦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在我的心底滋长……

第二天,爷爷又带着大剪刀钻进雾里,我也带着我的工具——剪刀和绳子来到大树下。看着爷爷在一旁“嚓嚓”的剪着树枝,我笑了,小小的心溢满了欢乐。然后,我也学着爷爷学问的样子,一脸严肃的捡起一片黄叶,再用剪刀剪出一段绳子,把刚捡起的那片黄叶小心翼翼地绑在低矮的树枝上,风轻轻吹来,晨雾犹如海上的波浪似地,爷爷在我眼前若隐若现,然而,随风飘荡的黄叶在我眼前却是那么清晰,乃至在脑海中定格,直到永远……

夏天,终于在我的盼望中来临了,知了开始躲在浓密的树叶里长鸣,我亦盼来了爷爷口中“叶满枝头”的景象。当然,我也不可能忘记当年的黄叶是怎样辜负我的期盼,在秋风猛烈的袭击下,一片接一片的不知去向。

雨过天晴,我和爷爷拿着凳子坐在大树的旁边,那一树茂盛的叶子上还沾着小雨滴,在太阳的照耀下,亮闪闪的,不时折射入我的眼睛,大树愈发的苍翠。

一片,两片,三片……

“爷爷,大树的叶子有多少片?”

“和爷爷对你的爱一样多。”

七年级作文:喜欢自己看花的样子 篇18

在春天温暖的庭间,在秋天落叶的树前。我邂逅花,回忆和爱情,安静,闲适,美好如一汪水,喜欢自己看花的样子。

幼时和妈妈一起散步,春天来了,还要开满一种紫色的花,孩子手掌大,姿态是清纯动人,像贤良的妇人。跪在地上观察,好奇的眼睛里映出长而优雅的紫色上星星点点的白。问妈妈,妈妈笑着说,是鸢尾花,后来才想到妈妈拥有一件紫色的衬衣,穿上时白净端庄很是好看。

和玩伴一起欢呼在午后的庭院,望见阳光沐浴下樱桃树泛红的花瓣。哪有小女孩不喜欢花呢?却故作不在意的样子。从花边走过,看一眼,过一会儿,再看一眼。内心的欢喜满得要溢出来,樱桃花呢,粉红的呢,夏天会生出小樱桃的。唤我回家的爸爸在我大些后讲给我听,春天,他见到一个樱桃花丛中的绝美的女童。

夏天里开的`花多得不得了,实际也大都是月季一类俗气的玩意,后来搬了新家,有一户邻居的门前种了一株月季树!笔直的枝干几乎比我高。月季会开得满树,香气浸染整个夏天,偷偷撕了一些花瓣放在书间。红的,粉的,黄的,自以为泡在醉人的香气里,说话做事也是芳香的。

家乡少梅花,菊花倒为了填补空白开在两个季节。夏天校园里的合欢树铺开一地好看的香月碎影,菊花叶不与她争。到了初冬合欢树耐不住寒冷,菊花才真正吐露芬芳。常见的有五瓣六瓣的小白花,然后是寿菊,大丽菊却偏不一齐开,啜了花苞稀稀落落从二月开到六月去,可算作春天的花了。我不嫌弃菊花小而卑微,香气不佳,而总是低下头去,静静与它对视。

看自己生活作文 篇19

一、教学定位——关注 学生发展

教改之路何其艰难, 又一次提“创新”, 究竟怎么创新? 十年的教改之路, 百花齐放的语文课堂出现了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 热热闹闹的语文课堂, 学生的语文素养却在明显下降, 诸如此类现象值得深思。华东师大李政涛教授告诉我们, “一切教育都要以孩子的发展为中心!”的确, 语文课堂万变不离其宗, 必然是要关注学生, 激活思维, 发展语言。回首语文教改之路, 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语文课堂需要静, 需要真, 需要实, 需要效!笔者领悟到这次所提的“创新”或许就是让我们准确定位语文教学, 找准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发散点、提升点, 让教学实效最大化。我们的教学思维不应该是停留在研究如何教学一篇课文上, 而应该从一堂课让人有所感悟——语文课, 教师究竟应该怎么教?学生究竟应该怎么学?思维再开阔一点, 就应该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如何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 让孩子们乐学, 善学, 语文素养不断提升。

2011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些提法表明,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互促的过程, 是焕发师生生命激情、激发师生生命潜能的过程。华中师大杨再隋教授也呼吁, “回归本色语文, 重塑语文本色。”语文课经历了轰轰烈烈的艰难改革历程, 沉淀下来的宝贵经验便是我们新的起点。对于这堂课, 我便有了两点设想, 其一就是课堂教学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逻辑, 以学定教, 因势利导;其二就是让语文课堂“回归语文本色”, 努力实现课堂实效最大化。语文, 顾名思义, 学“语”习“文”, 以课文为范例, 教给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方法, 以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这篇课文, 教者可以从课题入手, 展开教学。从儿童的认知角度来看, 这篇课文的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就是一个极好的切入点。学生通过质疑问难, 会梳理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 “自己的花为什么是让别人看的?”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文本, 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时, 从学生感触最深的感悟——“德国就是美丽的花海”为切入点, 顺应学生的思维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由浅入深,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逐步提升。选择这篇公开课执教较多的课文, 意在通过一篇熟悉的课文, 找到语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在教学实践中, 重新审视“本色语文”的精髓所在。

二、教学方式——师生 有效互动

一切教育都要以孩子的发展为中心, 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健康、主动发展的一代新人。作为教师, 需要深入解读文本, 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对课堂教学需要充分预设。在课堂上, 更需要教师关注课堂生成, 师生有效互动, 善于从学生童真童趣、原汁原味的思维中发现鲜活的东西, 发现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并进行精准的引导和点拨, 这样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 逐步发展语言, 提升能力。

按照教学设想试教了一次, 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生不能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课堂较难控制。这让我对这堂课的构思产生了怀疑, 重新构思, 基本上推翻了之前的设计思路, 设计思想又从“教师顺应学生思维”变成了“学生顺应教师的思维”。按照第二份教学设计试教, 从表面上看, 课堂的确热闹了几分, 容易调控, 但是却迷茫了, 不知道这堂课学生的语文能力究竟有几分提升?教学思想走窄了, 与最初的设想发生了较大的偏差。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试教过程, 语文课不应该单单停留在一堂课的教学上, 而应该拓展到研究一类课文的教学上。语文教学应该是通过一堂课的深入研究, 弄明白同类语文课究竟应该怎么去学, 这才应该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通过各个环节的精心设计, 如果无法让学生领悟到一种学习方法, 如果不能提升几分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这堂课注定是无效的。这篇文章的语言娓娓道来、语言优美, 浅显易懂却又意味深长。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引导学生品词析句, 深入体会文章内涵, 发展语言、积累语言。

这些提法表明,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互促的过程, 是焕发师生生命激情、激发师生生命潜能的过程。

且教且思, 教学思路日渐明朗, 教学环节的处理就显得有根有据了。明确了教学目的, 教学就不盲目。在这个时候, 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 课文究竟是应该用“演绎法”, 还是“归纳法”?对于这两个专业名词, 我也真的没有细致思考过这两种教学方式的区别。经过深入思考, 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所谓的“演绎法”, 就是先拿出结论, 再根据结论去深入探究。“归纳法”则恰恰相反, 学生先进行探究, 再根据探究内容得出结论。本堂课的纠结就在于文章的中心句的处理——是应该先让学生找出 中心句, 再围绕中心句展开教学?还是先品读文章, 最后根据学生的理解提炼出中心句? 表面上只是教师提问方式的一种调整, 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一种调整。特别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 有了明显的改变。结合这堂课的设计, 我认为“归纳法”是期望达到一种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根据各位专家的意见, 最终选择了“归纳法”, 但是“演绎法”也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 根据课文的结构和脉络, 顺其自然选择切入点才是最合适的。

三、教学实践——学习 语言运用

一堂语文课是否有效, 关键在于教学细节的处理和适时的引导与点拨。作为教师, 要想让课堂散发生命的活力, 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才能领悟到教师的“引导”如何体现, 才能在反复的探究中明白如何做到顺应学生思维, 又能较好地调控课堂。

每一次的深入思考, 都能彻悟到每个环节, 每一分钟的教学都是有目的, 有侧重点的。当然, 教者也会为细节的拓展问题反复纠结, 不知是否应该拓展更深入一点?如这堂课关于“山阴道”的理解设计。有人认为应该挖掘更深入一点, 让学生彻底明白何为“山阴道”, 包括典故、背景都可以挖掘。也有人认为, 山阴道没有必要讲得太复杂, 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就能明白这里指的就是一种如入山阴道的悠闲、自在的感觉, 挖掘过于复杂会适得其反。经过反复思考, 又查看了修订版的课标, 终于找到了一句支撑——“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的倾向, 是应该防止的。”如果“山阴道”挖掘过深, 正属于发挥过度之举, 这样容易支解文本, 脱离整体感知, 会把学生从顺理成章的思维中牵引出来。

又如, 关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 如何让学生从这两个词语的理解入手, 再发散到进行语言训练, 积累语言呢?同时, 又怎样与理解课文巧妙结合起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经过反复思考, 我觉得这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关于词语的理解, 不需要分析得过透, 但是学生必须从字面理解开始, 再结合具体的语句深入理解词语的内涵。同时, 发散相关词语的积累, 并想象画面, 这既是发展语言, 也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所以想象的内容不能偏离, 得围绕这两个词语进行有目的的想象。这样既达到了理解词语、训练语言的目的, 也帮助学生感受到德国花海的魅力所在。在透彻理解之后, 学生再通过感情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悟, 熟读成诵, 积累精美语言。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完美结合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思考透彻了, 在课堂上, 我们的引导就很明确, 学生的思维也是很顺畅的一环套一环, 最终达到了从浅表认识直到深度理解的提升过程。对于阅读教学, 作为教师, 唯有找到了学生理解、教师引导、感情朗读三者的融合点, 三者一脉相承, 这样方能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

上一篇:为什么初中学习化学这门课下一篇:轮机长船舶管理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