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民间食俗有哪些(精选10篇)
清明节民间食俗有哪些 篇1
杭州清明的食俗:
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一般认真隆重的人家,是要带亲手烹制的菜肴的。比如卤鸭、红烧鸡爪、煎鲫鱼、走油肉、白斩鸡……如果一户人家有5个子女,他们大都会提前3天商量好,一人准备一两只菜肴带上坟头。咸鸭蛋也是很重要的祭祀菜肴,很多杭州人认为,这道菜是清明祭祀的必备菜肴。
当然,青团子对杭州人来说十分重要,不可缺少。如果没有带青团子去上坟,那简直就像没上过坟;如果春天没有吃过江南春糕团店的青团子,那简直就像从冬天直接跳到了夏天。
清明团子又称“清明馍馍”,“清明蒿子粑”等,是中东部一带清明节前后的特有美食习俗。清明团子的制作技艺最为上乘的当属浙江东部台州的黄岩地区,黄岩当地有清明节前后食用清明团子的传统,有上千年的历史。
大多数杭州人,生前身后都讲究一日三餐的菜肴口味,认为一顿好菜好饭是莫大的解压和享受。因此,如果晚辈给长辈上坟,只带了清明团子、水果等等,那么不免被视为简陋。
其他地区清明食俗:
枣锢飞燕
宋朝的清明节,除了街市上所卖的稠饧、麦糕、乳酪、乳饼等现成的食品之外,人家也自制一种燕子形的面食,称为「枣锢飞燕」,据说是从前用来祭拜介子推的祭品。明朝人还会留下一部分的枣锢飞燕,到了立夏,用油煎给家中的孩童吃,据说吃了以后,可以不蛀夏。
青精饭
陈元靓(约一二二五——一二**)的《岁时广记》卷十五引《零陵总记》记载了另一种寒食节食品「青精饭」:「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石饥饭。」寒食清明染青饭的习俗似乎在南方较为流行。郎瑛(一四八七—~一五六六以后,杭州人)的《七修类稿》卷四三就提到寒食节时吃的「青白团子」。这种青团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麦草汁舂合而成,馅料则多为枣泥或豆沙。放入蒸茏之前,先以新芦叶垫底,蒸热后色泽翠绿可爱,又带有芦叶的清香,是很受欢迎的清明节食品。
子推馍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个节气开始的那一天,就是清明节。清明节是流行于我国汉族地区和壮、朝鲜、苗、侗、仡佬、毛南、京、畲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变暖,草木萌发,一扫冬日枯黄的景象。江南农谚曰:“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又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对江南农民来说,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忙时节。唐代诗人杜牧在《清明》这首诗里描写过的纷纷细雨,就是这大忙时节的催化剂。其实,在那 的雨雾中,不仅应该有欲断魂的路上行人和迎风摇曳的酒店幌子,更应有忙碌在田间地头扶犁耕作和弯腰插秧的农人。
清明节,人们要扫祖墓,除杂草,培新土,祭祖先、悼亡灵。如今也是祭扫烈士陵园,进行植树造林,开展传统教育的日子。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寒食节不准动烟火,只能吃冷食凉菜,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介子推。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推。他追随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后,重赏随从。介子推却未得赏赐,与母隐居绵山(即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的介山)。后来,文公要给他封官赐爵,他却坚辞不受。文公无奈,只得放火烧山,本想逼他出来,没想到竟把介子推母子烧死在山中。后因寒食和清明相连,逐渐合为一个节日,但节前蒸“子推馍”的习俗,在陕北的榆林和延安两地一直流传至今。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也最受他们喜欢。父母用杜梨树枝或细麻线将各种小面花串起来,吊在窑洞顶上或挂到窗框旁边,让孩子们慢慢享用。风干的面花,能保存到第二年的清明节。
做面花是陕北妇女的拿手好戏。她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能将发了酵的白面捏成各种形状的面花。工具只是梳子、剪子、锥子、镊子等日用品,辅料则是红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蒸出来的面花栩栩如生,尤如艺术珍品,令人爱不释手,舍不得马上吃掉。
“子推馍”和面花除了自己食用,还用来馈赠亲友。母亲要给当年出嫁的女儿送,称为送寒食。农村孩子给自己老师送,让离开家门独自在偏僻的山乡小村教书育人的园丁分享节日的美食。
清明节寄托了我们对祖先的怀念,对烈士的敬仰;“子推馍”加深了人们温馨的亲情和真挚的友情。
清明节民间食俗有哪些 篇2
拜年是人们过年时辞旧迎新的一种贺岁方式,在正月初一一大早人们就从被窝里爬起来了,带上小朋友穿上新衣向家里的长辈拜年祝福老人福寿绵长,吉祥康泰。然后长辈送出红包也是希望晚辈健康成长一年又一年的意思。古时候拜年还要磕头向长辈问好,现在已经简化了很多,只要说上一些过节的吉祥话就好了。一般来说初一是不出门的,只向家里的长辈拜年。到了初二人们才开始浩浩荡荡的走亲戚拜年了,一直到初十拜年走亲戚的活动才逐渐到尾声。折腾了十天半个月的时间,家里的小朋友估计是赚的盆满钵满了,红包肯定没少拿。
放爆竹
放爆竹是中国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吉祥如意。
守岁
除夕守岁形成风俗,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晋的《风土记》中,书中说:“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当时过年很重视合家团圆,因此允许在押的犯人出狱与家人团聚。守岁时,合家欢聚一堂,饮花椒酒、屠苏酒,吃五辛盘等。守岁时还常进行一些娱乐活动,例如,掷骰子、藏钩、猜谜、下棋、打扑克、行酒令赋等。
守岁,既是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是对即将来临的新年怀着希冀。吃过年夜饭,一家老老小小都丝毫没有睡意,焚香燃烛,大家围炉向火而坐,边吃瓜果点心,边聊闲情旧事;大人们回顾总结旧的一年,展望憧憬新的一年;小孩子们则边玩游戏边听大人们聊天,偶尔插嘴几句;有的人家坐到深夜,有的则通宵不眠,这个就叫做“守岁”,有的地方也叫做“熬年”。
你可能感兴趣:结婚吉日
舞龙
舞龙又称“龙舞”“龙灯舞”“舞龙灯”等。龙是传说中的神奇动物,能在天上呼风唤雨,也能为人间隆福消灾。早在汉代就有舞龙祈雨的活动。当时四季祈雨,春舞青龙,夏舞赤龙或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舞龙时,锣鼓喧天,爆竹齐鸣,场面十分热烈。每一个动作都有名号,诸如:“二龙戏珠”“二龙出水”“黄龙过江”“白龙出洞”“穿越龙桥”“打草惊蛇”“银龙翻江”“金龙倒海”“海底捞月”。如果两队舞龙相遇,一定大摆龙门阵,争夺高下。有的地方,败北者一方要为胜者一方奏锣鼓、放鞭炮。云南、贵州的苗族,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舞龙,同时家家户户堂屋神桌上摆糯米糍粑和酒肉,点燃香纸蜡烛,敬奉“金角老龙”,含有欢庆丰年、祈求吉祥的意思。
舞狮
舞狮子活动在河南豫西一带称作耍狮子。耍狮子活动比较经典的动作有:狮子蹦上高桌、狮子过独木桥、狮子翻跟头。广东海丰盛行春节“听鼓手、看舞狮、听唱曲”。舞狮主要有麒麟、狮、客仔狮、外江狮四种,唱区主要有西秦曲、白字曲、潮州曲等多种。鼓手就是唢呐,也叫大笛或吹班。每班由二人吹大笛,一人打铜钹,一人打小鼓。一般从除夕下午就开始到商铺里去吹打,一直到初三、初四才停止。初一、初二最热闹。舞狮子的队伍挨家挨户舞弄,到了人家门前,说声“恭喜”之后就开始吹奏起来,直到主人掏出红包,带队的拿到红包才离去,紧接着到下一家去舞狮。
逛庙会
一提起逛庙会,就会想起北京春节的庙会,厂甸庙会、白云观庙会、莲花池庙会,人们蜂拥而至,处处交通堵塞,闹市区实行交通管制。庙会又叫“妙会”“庙市”或“节场”。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就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部分地区,每年的庙会宗教色彩越来越淡化,只有娱乐性的仿祭祀活动表演,更多的是“有会无庙”,公园、体育场、商场等都成了庙会的举办场所。庙会也就渐渐地演化成为集娱乐和短期的集市交易为一体的民间活动。
给压岁钱
慈溪民间俗语有哪些 篇3
以道以好,烂眼污早
打死打活亲兄弟
面孔老老,肚皮饱饱
三日不吃鲜,蛳螺带壳咽
吃得邋食,做得菩萨
饭后一枝烟,赛过活神仙
递烟勿递火,比死还难过
吃着勿如坐着
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小人呒假病
儿子不养爹,孙子吃爷爷
犯关真犯关,宣统皇帝坐牢监
越吃越馋,越嬉越懒
知了喳喳叫,懒汉困安高
生出志气,教出臭气
人怕恶,狗怕剁
丈人女婿自家人,三话两句不上门
相貌堂堂,人像鸟桩
宁出败子,弗出呆子
步步起九进,讨饭使手巾
荠菜炒年糕,越吃越唠臊
日头影照照,小雨欢掉掉,公着新妇笑笑
春分节气民间禁忌有哪些 篇4
俗语云:“春分无雨莫耕田,秋分无雨莫种园”,又说“春分西风多阴雨”,这是因为春分时节气温开始升高,北方天气已经转暖,地气贯通上升,冻土已完全融化,土松透气,正是播种的好时节,而播种后需要春雨,所以春分忌无雨,忌晴。
民间常在春分时植树造林,是日晴朗,则万物不成。还有的地方春分日忌挑粪,忌到河边洗衣服,也忌晒衣服,这些都与春分盼阴盼雨有关。
在四川雅安、名山,春分日乡农要举家休息,不能从事生产活动,不能动土,不能动针,也不能扫地。山东一带民间常于春分日栽植树木,所以忌春分晴天,俗信如果春分日天气晴朗,则万物不长。畲族春分日忌挑粪,忌到河里洗衣服,也忌晾晒。
春分雷始发,古人认为此时男女不可同室而寝,雷动对男女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故《齐民要术·杂说三十》说:“春分中,雷乃发声,先后备五日,寝别内外。”孙氏注:“有不戒者,生子不备。”由孙注当知寝别内外招男女不可同房,犯忌生下子女不健全。
这一禁忌说法,反殃了先民对大自然莫名的恐惧心理。不过在今人看来,这种说法并无科学依据。
春分的节气禁忌
一、忌大热大寒
春分属仲春,此时肝气旺,肾气微,故在饮食方面要戒酸增辛,助肾补肝;同时,要注意健运脾胃,健脾祛湿。总的原则是忌大热大寒,力求中和,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如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应佐以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防止因此类菜肴性寒偏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而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阳类菜肴时,应配以蛋类滋阴之品,以达到阴阳互补的目的。白烧鳝鱼、杜仲腰花、大蒜烧茄子等,有补虚损、降血压、凉血止血的功效;春笋性味甘寒,具有滋阴益血、化痰、消食、去烦、利尿等功效,都是春分宜食之品。大热大寒是春分节气的禁忌当中最需要避免的。
二、忌大喜大悲
春天不仅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精神疾患多发的时候,因而春分时节切忌大喜大悲,否则不利于肝气的疏泄。可利用春光明媚时多做户外活动,或与好友结伴郊游,以保持身心平衡,此外,春天应顺应阳气升发的自然规律,使肝气顺畅,同时保证睡眠质量,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三、宜定时用餐,适当锻炼
由于春分冷暖交替、乍暖还寒,人很容易出现高血压、月经失调、过敏性疾病等。要特别注意定时睡眠,定量用餐,以达阴阳互补。可逐渐开始晨练,以散步、慢跑、打太极为宜。春分后虽然天气日渐暖和,但日夜温差较大,按照“勿极寒,勿太热”的原则,早晚要适时添加衣物,平日多晒太阳。
春分的常识忌讳
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斯大林有言:“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平衡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我们为了求得这种“暂时平衡状态”的“生命的根本条件”,对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就成为养生的一条重要法则,这一法则无论在精神、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摄上,还是在自我保健和药物的使用上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养生中如何运用阴阳平衡规律,协调机体功能,达到机体内外的平衡状态,使人体这一有机的整体始终保持一种相对平静、平衡的状态是养生保健的根本。春分《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是说人体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阴阳状况,使“内在运动”也就是脏腑、气血、精气的生理运动,与“外在运动”即脑力、体力和体育运动和谐一致,保持“供销”关系的平衡。避免不适当运动的出现而破坏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加速人体某些器官的损伤和生理功能的失调,进而引起疾病的发生,缩短人的生命。
除夕民间习俗有哪些活动 篇5
古人对压岁钱非常讲究。所用铜钱要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形状。有的穿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有的则穿成鲤鱼、如意、龙形等吉祥形状,取“钱龙”、“钱余”之意,以期带来吉祥如意。
除了长辈送小儿“压岁钱”之外,有的地区还有送“压岁果”的习俗。除夕夜,长辈会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边,取“吉利”寓意来祝孩子来年大吉大利。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压岁钱”更为直接纯粹,一般都用精致的红包装上红红的票子,然后分给孩子,讨个红红火火的好彩头。
踩岁活动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守岁
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题。
开灯睡觉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
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习俗。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所以,人们在除夕这天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我国有哪些民间故事 篇6
陈达原是河南邺县城东关人。他的宅前是邺县有名的糠粮市。俗话讲:靠山吃山。陈家没有寸田,全靠吃糠粮市过活。啥叫吃糠粮市呢?原来过去粜米籴粮不用秤称,而是用斗量。陈家父子就在集上管这事儿。也就是相当于后来的税桌子,负责给过秤,然后交纳管理费。过去不是这样,而是米入斗后,拿刮板在斗上刮一下,抹平,刮下的粮食归管事人。不过管这糠粮市也不是件容易事。一要德高望众,大伙信得过;二要会两手,以便维持市场秩序。陈达的爹爹陈大枪,武艺高强,陈达也从小跟爹爹学了一身好枪法。父子俩管理这糠粮市,给人方便,秉公办事,老百姓都信得过。
天有不测风云。开封府尹赵诚上任后,大舅子李一毛狗仗人势,见管糠粮市是个“红”,便想霸过去,集集带着管家和一帮恶奴来捣乱,逼着人们去他那儿粜米籴粮。陈家被砸了饭碗,自然不干,就去找县官告状。这县官长着狗舌头,见这是巴结赵诚往上爬的好机会,自然胳膊肘儿不会往外拐。他把李一毛请来,二两“猴尿”一喝,嘴对耳朵一喳喳,定下一条绝户计:如果陈家敢做,必然二虎伤一;如果不敢,正中下怀。于是传话给陈家,某天某日来大堂听候明断。
暗室亏心事,陈家当然不知。到了这天,父子俩一块进了大堂。一看这阵势,倒惊呆了。只见大堂中间架着口油锅,沸油滚滚,冒着青烟,眼看就要着了。一个衙役提来一只肥鸡,锅中一扔,“哧啦”一声,肥鸡立刻翻了上来。县官大堂高坐,手捋胡须,“唔”一声,笑眯眯点点头。
陈李两家两厢站立,听候大老爷明断。县官干咳一声说道:“陈李两这争糠粮市,弄得满城风雨,本县秉以公心,青天明断……”说着,手指堂下油锅道:“你们两家谁能从这油锅里走过去,糠粮市就归谁,不然嘛,本县另委别人,休再争执。”
这一招确实厉害,陈家父子万没想到县官会这么断,一下子愣住了。李一毛不得意,手摇鸳鸯扇,大摇大摆地走到陈达父子而前。鼠牙一龇,一阵嘿嘿干笑,挑逗道:“姓陈的,大老爷吩咐了,锅里走一趟吧,大爷我要看看炸大虾……”
陈达一听,火撞脑门,一把薅住了李一毛的脖领子,狠狠地揪着,恨不得一口吞了这个恶棍。李一毛被勒得嗷嗷叫。陈达骂道:“你这无赖,欺人太甚,你先走一趟,爷爷也饱饱眼福!”说完,“当”一拳,把李一毛打了个仰八叉。大堂之上岂容放肆。县官如何肯依,惊堂木一拍,喝叫左右:“给我拿下了!”几个衙役如狼似虎扑了上来。这时,一直没说话的陈大枪跨前一步,说声“慢”,伸手拦住了衙役们。回头对县官说:“大老爷呀,青天在上,休怪小民莽撞,你这样断,着实不公啊!”
县官眼皮一翻说:“怎么不公?你想要鸡,又想要蛋,哪有这等好事?走与不走,休再罗嗦!”陈大枪大喊冤枉,跪在地上,求大老爷开恩秉公而断。吃了锅铁黑了心的县官哪听这些?对陈大枪说:“休再罗嗦,既然你等惧死惜身,本县只好委别人了。”说着,冲着李一毛的管家道:“来呀赵狗子,他们鹬蚌相争,你来渔利,本县委你代管了。”这实际上还是等于给了李一毛。赵管家说声“是”,跪倒磕头,连叫“青天”。李一毛得意洋洋,大拇指一挑,连小眼全笑没了。县官这样向潘灭杨,打鸡轰狗,就是个木头橛子这会儿也得骨碌骨碌。陈大枪气得脸色煞白,“呼”的一声站起来,冲着县官喝道:“你这混官,伤天害理,这样断,俺不服!”县官嘿嘿一笑道:“不服又怎样?本县言出如山,不然,你走油锅!”
常言道:火候不到水不开,逼不到劲上不杀人。陈大枪血往上撞,褂子一脱,“啪”一声摔在地上,说:“你当爷爷不敢?俺要皱皱眉,不算真好汉!”说着,裤腿一挽,就往油锅走去。
陈达一看,“啊”一声扑过来。急忙拦住,说啥也不让爹爹去。陈大枪一把抓住儿子的肩膀,忍不住老泪横流:“孩子,祖宗上没给咱留下啥,只有这糠粮市,咱世代经管,不想被那小子霸占,咱们要为这争口气,今个就是横着出去,也不能孬在这帮这伙手里!”说着,推开陈达,又往前走。陈达还是拦住,说啥要替爹爹去。陈大枪哪里依?一把推开儿子,头一昂,大踏步向通往油锅的木板走去。
人们一下子惊呆了。就连定这绝户计的县官和李一毛也没想到姓陈的真敢下油锅,两只眼不错珠地盯着,半张着大嘴,就连喘气儿也忘了。陈大枪走到锅沿上,停住了,轻蔑地看了眼这帮丑类,仰天一阵哈哈大笑。笑声虽不算高,却震得大堂嗡嗡直响。笑够了,“嗖”一把拽下腰带上的汗巾,嘴里一塞,眉毛一抖,向着滚烫的油锅走去……
几个衙役不忍观瞧,“啊”一声惊叫背过身去。陈达“呀”一声惨叫,疯了般扑了过去。这时陈大枪已从油锅里走过,重重的摔在地上,人事不醒。他的脸蜡黄蜡黄,满脸滚着豆大的汗珠。陈达心似油煎,捶胸顿足,哭倒在地。众衙役一看这情景,惊的面面相觑,呼啦啦围过来。只见陈大枪的一条腿已经炸糊,惨状不忍目睹。
县官如梦初醒,半天才醒过盹来,抹了把额上的虚汗,惊叹一声,不得不把糠粮市断归陈家。可是事儿并不算完,李一毛就跟没这回事一样,每逢集上照样还是来霸市捣乱。陈达去找县官做主,县官哼哼哈哈,根本不理。直到这时,陈达才知上了大当。
家中无吃无喝,爹爹医伤无钱。难道就这样让人骑脖子拉屎?难道爹爹就白白地残废了吗?陈达万般无奈,仰天长叹道:“你们真是往绝路上逼我啊!”
半年后的一天集上,陈大枪的腿稍能活动便拖着这条残腿来市上主持事务。乡亲们都知陈家冤枉,都围上来问长问短,并主动送他粮米,你一把,他一捧,一会儿的工夫,过斗的笸萝里就送满了。
李一毛赶来,乱棍打散了乡亲们,腰一叉,冲着陈大枪一阵嘿嘿狞笑:“你这炸不死的老狗,那条腿又不想要了吧?”说着,头一摆,立刻上来几个恶奴,一人一把,就跟撒粪一样,把笸箩里的粮食给扬了一地。
陈大枪忍无可忍,上前与李一毛评理。李一毛一副不屑的神态。两手交臂一抱,腿儿一颤,阴阳怪气地说:“嘿嘿,有本事再告去。邺县的天姓李,地姓李,老爷想叫谁半夜死,他不敢活到天明。”
说着驴脸一撂,眼露凶光,冲着恶奴们说:“来呀,先教训教训这个老杂毛!”几个恶奴应声扑来,不由分说,棍棒齐下,一顿拳打脚踢,把陈大枪打了个鼻青脸肿。
陈大枪夺过一条棍,奋起还击,一棍打倒了一个。李一毛一看,哟嗬,还真厉害!抄起根大棍,喊声:“上。”几个恶奴又扑上来。陈大枪坐在地上,防了东顾不了西,李一毛瞅准空子,照着陈大枪的脑袋就是一棍,可怜陈大枪,一声惨叫,倒在血泊中。
陈达闻讯赶来,已经晚了。他刚才是回家给人借口袋的,一看爹爹惨死在地上,“啊呀”一声暴叫,狂狮般扑上来,两枪刺倒两个恶奴,一把抓住正要逃跑的李一毛。
杀父这仇,夺碗之恨,不共戴天!陈达钢牙咬啐,两跟喷火,一顿乱枪,扎烂了这个恶棍。陈达回转身来,扑到爹爹的身上嚎啕大哭。
这边出了命案,早有人报到县衙。县官一听,这还了得!立刻亲自带人前来擒拿陈达。陈达痛不欲生,早把生死置之度外。见了县官,眼全红了。大叫一声,挺枪就刺。众捕快哪里抵挡得住?枉法的县官也死在了陈达的枪下。陈达连伤几条人命,无处安身,这才投奔了少华山。
★ 经典西湖民间故事
★ 民间故事成语
★ 地方民间故事
★ 四大民间故事是什么
★ 外国民间故事
★ 经典民间故事3个
★ 我最喜欢嘟嘟
★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
★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高一
清明节有哪些风俗 篇7
踏青又叫做春游、古时候叫做探春、寻找春等,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以这时候外出踏春早就已成为风俗。
2、扫墓祭祖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按照习俗,这一天一家人都会去已故亲人坟前扫墓,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这种行为一方面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扫墓也是为了让已故的先人保佑后人。
3、吃青团
在我国部分南方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习俗,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清明果,是由新鲜艾叶加糯米粉加工制作而成的一种食物,并且青团还是江南地区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
4、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所以民间就有清明节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5、放风筝
清明节还有放风筝这一习俗,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吃什么菜养生
1、五谷
清明时节养生要都吃谷类食物,如燕麦、荞麦、扁豆、薏米、花生、黄豆、咖啡豆、葵花籽等。这些又是种子植物,营养十分丰富,尤其是在清明养生可多吃五谷汤,随意用自己喜欢的五谷搭配熬汤,或者煮粥都可以。谷类食物可以养肝、除烦、祛湿、和胃、润肠、补虚、增强抵抗力。
2、银耳
银耳是平民补品,但是却能够和人参、燕窝等媲美,是女性的最佳养颜食品。银耳常用来煮甜汤,是不可多得的利水渗湿、养血滋阴、补脑提神、美容嫩肤、补肾强精的保健药物。而且女性月经不调、大便秘结都可以食用银耳汤。
3、韭菜
俗话说:“韭菜春食则香,夏食则臭。”春天气候冷暖不一,需要保养阳气,而韭菜性温,最宜人体阳气。
4、大蒜
具有很强的杀菌力,对由细菌引起的感冒、腹泻、肠胃炎以及扁桃腺炎有明显疗效。据最新研究,大蒜还具有一定的补脑作用,其原因是大蒜可增强维生素B1的作用,还能抵制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5、螺蛳
田螺肉丰腴细腻,味道鲜美,素有“盘中明珠”的美誉。它富含蛋白蛋、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钙质的天然动物性保健食品。市场买回的田螺要放养三天,在盆中滴上几滴麻油或菜油,让田螺排尽肠腔内的泥质污物,每天换水几次,用刷子刷净、绞去尾部,焯水后高温加热、炒熟、焖透。
6、虾
“三月黄鱼四月虾,五月三黎焖苦瓜。”关于清明虾,曾经有诗这样描述:“一夜东风吹雨过,满江新水长鱼虾”。说的正是清明春雨淅沥,河鲜生长让人垂涎的景象。现在“清明虾”正处于新旧交替的时候,雨水足,新虾未“散春”,运气好的甚至可以看到虾肚里有虾籽。
7、河蚌
据说和螺蛳一样,清明前后的河蚌最肥美。“春天喝碗河蚌汤,不生痱子不长疮”。老扬州常见的做法是河蚌烧豆腐、咸肉烧河蚌,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都说明河蚌要在春天,尤其是在清明前吃最佳。因为清明前水中的蚂蟥、微生物还未频繁活动,因而这个时候的河蚌最干净,肉质也最肥厚,特别脆嫩可口。
清明时节养生注意事项
清明养生重在养肝
传统的清明节养生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意思是说春季的气候特点与人体肝脏有密切关系。所以,清明节的养生应以养肝为主。如果肝功能正常,人的气机就会通畅,气血就会和谐,各个脏腑的功能也能维持正常。因此,清明节养生重在养肝。调养肝脏有“养肝”和“清肝”之分。具体方法有多种,如以肝养肝、以味养肝、以血养肝和以菜养肝等。
清明养生少吃“发物”
中医认为,体内肝气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常言道,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在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辛,少吃发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这些发物应少吃或忌吃。清明可多吃山药、西红柿、土豆等食物。
清明养生忌久坐卧
清明节气是“春瘟”流行时节,但人们不可闭门不出,更不能坐卧过久。中医表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清时节气应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应要常到外户或河边散步,以呼吸新鲜气息,并进行适度的健身运动。
清明养生作息提前
到了清明作息提前。为了能使阳气更好地生发,人们应有意识地调整作息,早点起床。7时至9时是辰时,中医认为此时属胃经最旺,如不早起会导致阳气欲发而不能发,化为内火上扰心肺及脑,可引起人心躁、喉干、头昏、目浊等不适。因此,要尽量把自己的作息时间向前调,早起后积极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不仅能舒筋活络、畅通气血,还能畅达心胸、怡情养性、增强抗病能力。
清明养生“春捂”要适当
有关新年的民间俗语有哪些 篇8
二十五擂大鼓。
上马饺子下马面,起脚包子落脚面。
三六九,往外走。
妮要坠子戴,小要核桃玩。
初一的饺子。
年到二十一,人家欢喜涯叹息。
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去宰鸡。
二十九蒸馒首。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八白面发。
年到二十三,紧想就紧惊。
二十五窟窿堵。
十一、十二八宝粥。
大年初一扭一扭。
起脚包子落脚面。
二十六,炖锅肉。
将把新年过,衣服要周全。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八,把面发。
年到初三四,各人打主意。
十三糖瓜粘。
年到二十一,人家欢喜涯叹息。
二十九蒙香斗。
年到初七八,家家劣粥钵。
初一饺子初二面。
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倒有。
二十三糖瓜粘。
年到二十九,无钱还债无路走。
年到二十二,无心又无事。
三十晚上坐一宿。
二十五糊窗户。
初一的饺子。
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窟窿堵。
初九、初十白米饭。
大年初一扭一扭。
二十六炖大肉。
年到初五六,无酒又无肉。
二十七宰公鸡。
初三合子往家转。
三十晚上坐一宿。初一的饺子。
年到二十三,紧想就紧惊。
三十晚上熬一宿。
二十五擂大鼓。
将把新年过,衣服要周全。
二十七去宰鸡。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去宰鸡。
二五八,好回家。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
三六九,往外走。
二十四扫房日。
年到二十六,年关难过出目汁。
初二的面。
三十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拱拱手。
二十五去碾谷。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
二十九,蒸馒头。
初五、初六捏面团。
三十晚上扭一扭。
纵有几千吊,也是买不全。
三十晚上坐一宿。初一的饺子。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
年到二十五,一入年架心更苦。
二十八白面发。
初九、初十白米饭。
年到初三四,各人打主意。
上马饺子下马面,起脚包子落脚面。
年到初八九,打起包袱抓紧走。
大年初一街上走。
十一、十二八宝粥。
中国湖北民间特色童谣有哪些 篇9
1.一个伢的妈,真拉瓜,洗脚的水,烫粑粑,头上的虱子当芝麻,身上的格子搓麻花!
2.好哭佬,卖灯草,卖活里狗子拗,狗子狗子你莫拗,我给钱你克过早
3.我们的一回头,黑到公牛变母牛;我们的二回头,黑到鱼往天上游;我们的三回头,黑到长江水倒到流;我们的四回头,黑到归元寺的和尚梳分头。
4.一回头黑死一头牛,二回头跌倒一幢楼,三回头长江滴水倒到流,四回头归元寺的和尚梳分头,五回头全校女生剃光头。
5.本来打你下,可是时间不够了,爸爸说,剁三刀;妈妈说,揪肥肉;爷爷说,握握手;奶奶说,“死丫头”
6.一毛子追,二毛子跑,三毛子捡鸟三分钱,四毛子买,五毛子,六毛子欠得涎直滴,七毛子捡鸟手榴弹,炸得八毛子团团转,九毛子告诉十毛子,十毛子回克挨扁担。
7.三岁滴丫会梯磨,梯滴粉子白不过,做滴巴子甜不过,一人吃了十三个,留两个接婆婆,婆婆吃了磨不过,半夜起来摸茶喝,前一摸,旁倒前脑壳,后一摸,旁倒后脑壳,骂死你这个砍脑壳。(小时候做错事就会被骂砍脑壳滴!O(∩_∩)O哈哈~)
8.好哭佬,跟牛跑,跑滴乡滴狗子咬(ao)狗子狗子你不咬,买个锅盔(kuai)你过早。
9. 摇摆手,家家(念“gaga”,即外婆)的走,搭洋船 下汉口,买冰糖,接朋友。(现在也还能听到婆婆唱给孙子听!)
10.年剃头不要钱,我地技术高,一剃一个包,什么包,面包,什么面,灰面,什么灰,石灰,什么石,蒋介石,什么蒋,奖你两巴掌!(蒋介石躺枪_(:з」∠)_~)
11.乡里伢(a),喝糖茶,打臭屁,屙“科马”(青蛙)。
12.三八妇女节,男的好遭业,女的看电影,男的做清洁;女的坐飞机, 男的坐撮箕;飞机一爆炸,男的看笑话。(读小学时只要到妇女节一群男生就会朝着女孩唱~)
13.某某胯胯,挑担粑粑,开门开门快开门,一担粑粑压死人。
14. 伢们,伢们出来玩嘞,莫在屋里打皮寒嘞,打了皮寒莫怪我嘞,我是叫你出来玩嘞。
15.小卡卡劈(小孩子),冇得妈七(没奶喝),要喝牛奶,冇得钱买,要走嘎嘎(外婆家),冇得妈妈。(以前感觉没什么,现在觉得这个小孩好惨啊…)
16.虫虫飞,虫虫走,虫虫不咬(ao)伢儿的手,伢儿躲在灶门口…(夏天的晚上经常唱这首歌!)
17.拖拉机,懂拉机,婆婆不把饭我吃;我到田地抠藕吃,抠一抠,尝一尝;我的胡子那么长,婆婆还不跟我说姑娘;说个姑娘三十几,生个儿子叫双喜,双喜双,吃冰棒,吃哒冰棒拉稀汤…(其实这首歌是来骗小孩别吃冰棒的…因为爸妈不想买…)
湖北民间童谣推荐
1.某某某的屁,震天地,穿过铁丝网,来到意大利,意大利的国王正在看戏,闻到这股气,十分满意,连忙召开放屁会议,看谁放的响,当局长,看谁放的臭,当教授,谁放的不响不臭,回家给他妈擦屁股。 (只要有人放屁了一定会唱哈哈哈哈~)
2.唐僧骑马,噔儿不隆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孙悟空,跑的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沙和尚,挑着担,后面跟着个老妖怪,老妖怪,心狠毒,一心想吃唐僧肉,唐僧老猪上了当,多亏孙悟空眼睛亮,眼睛亮,冒金星,火眼金精分得清,手里高举金箍棒,妖魔鬼怪一扫光!
3.鸡子鸡子你莫怪,你是过年的一碗菜,今年早早克,明年早早来。(过年杀鸡子的时候就唱~)
4.剃头三巴掌,越打越肯长。(每次剃光头后就会被抽好吗,遭受十万点伤害!)
5. 一门哭,一门笑,黄骨撒泡大尿。另一个版本是:一哈哭,一哈笑,两只眼睛开大炮。(因为小时候老是在哭与笑的状态切换中,所以常被嘲讽哈哈~)
6.胖子胖,打麻将;该我的钱,不还账;左一棒,右一棒,打得胖子不敢犟。
7.你妈个鬼,烧开水,提个篮子瘪个嘴。
8.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打屁就是他!
9.背驮驮,换酒喝;酒冷哒,我不喝,还是要我的背驮驮。
10.大姐骑河马,二姐骑海獭,海獭过江,踩倒泥鳅,泥鳅告状,告到阎王,阎王打鼓,打到某某(随便加一人名)的花屁股。
矮子矮, 一肚子拐(坏), 拐上天,一架鞭, 拐下地,一个屁, 臭死它姆妈不过意。
湖北民间童谣精选
1.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提芭篓;芭篓破,摘菱角;菱角尖,冲上天;天又高,打把刀;刀又快,切青菜;菜又青,换口针;针又秃,割块肉;肉又薄,打面锣;锣又响,换个碗;碗又花,换个瓜;瓜又甜,好过年。(晚上走路时看到月亮就会唱起来!还可以壮胆!)
2.一个伢的爹,拉包车,拉到巷子口,解个小溲, 拉到火车站,丢炸弹,炸死了鬼子大坏蛋。
3.电光头(光头),抹棉油。棉油香,打机枪,机枪打不响,接木匠,木匠接不来,把电光头吊起来,吊滴高,砍三刀,吊滴矮,剁八块~(想不到我们的童年如此暴力……)
4.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半个月,我要回去学打铁。打到张家的门口卖茶叶,茶也香,酒也香,十个鸡蛋摆过江。(怀念!/(ㄒoㄒ)/~~)
5.三岁的伢会栽葱,一栽栽到个路当中,过路的莫撑手,紧(让)它开花结石榴。石榴下面一砣油,三个大姐梳油头,大姐梳了个盘龙头,二姐梳了个辫子头,三姐一梳梳了个狮子滚绣球。
清明节的古诗有哪些 篇10
2)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3)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4)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孟浩然《清明即事》
5)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程颢《郊行即事》
6)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7)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8)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韩偓《夜深》
9)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10)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1)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2)梨花榆火催寒食。——周邦彦《兰陵王•柳》
3)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高翥《清明日对酒》
4)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5)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6)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7)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张继《闾门即事》
8)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9)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孟云卿《寒食》
10)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1)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2)清明时节雨声哗。——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3)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杨万里《寒食上冢》
4)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5)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6)寒食不多时,牡丹初卖。——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7)梦回山枕隐花钿。——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8)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杨万里《寒食上冢》
9)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清明节民间食俗有哪些】推荐阅读:
清明节的风俗有哪些07-03
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不同09-20
清明民间都有什么习俗09-27
有关清明节的来历具体有哪些05-22
南京清明有哪些习俗09-22
清明节民间习俗介绍05-26
清明节哪些食物不可以当祭品09-30
清明节的古诗有什么10-20
清明节有什么文化内涵07-29
清明节的清明馍馍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