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保障促和谐材料

2024-07-13

强保障促和谐材料(精选8篇)

强保障促和谐材料 篇1

让企业职工体会到家的温暖

平湖市总工会

加强企业职工生活后勤保障工作,是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一件实事,也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工会坚持真情关怀职工、真诚服务职工的原则,努力从职工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抓起,引导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切实关心职工后勤生活,努力构建职企双赢的和谐劳动关系,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

一、找准定位,充分认识职工生活后勤保障工作的现实意义

职工生活后勤保障工作是工会工作的传统项目,但随着劳动关系的日益复杂,我们把大量的精力倾注于各类劳资矛盾的调处,生活后勤这些“婆婆妈妈”的事情似乎无暇顾及。但职工维权工作是不是仅限于此?是否可以找到另一种切入点,化较小的精力达到职企双赢的目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市总工会组织机关干部分批下企业搞调研,深入了解企业的情况和职工的需要。经过调查分析,我们感到:一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职工对工作生活环境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应从职工生存发展权上做文章,这是最基础的职工维权工作。做好企业职工生活后勤保障工作有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稳定职工队伍,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二是始终坚持为职工办好事、做实事应该是工会工作永恒的主题。工会工作必须强调传统要发扬、作用要发挥、事业要发展。推进企业职工生活后勤保障工作既是工会传统价值的体现,也是坚持以人为本,调动职工群众创业创新积极性,构建和谐企业的支撑点。三是在新形势下开展职工生活后勤保障工作必须找准合适的载体,持之以恒抓落实,常抓不懈出成效。在这几年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把企业职工生活后勤保障工作放到工会职工维权工作着力点来抓;始终把职工食堂、宿舍的评选放到职企双赢的结合点来抓;始终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到创建和谐企业的关键点来抓,成效明显。诸暨市总工会“双十佳”评比工作获省总工会创新工作优秀奖、获全省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先进单位;获绍兴市总工会“推进职工后勤保障工作先进县(市)工会”称号。

二、突出重点,确保职工生活后勤保障工作取得实效

坚持职工所盼和企业所需是我们开展职工生活后勤保障工作的基本原则。几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搞好“双十佳”评比,让职工生活设施现代化。从2002年以来,我市已连续六年开展 “十佳职工食堂”评比活动,并于2005年起增设 “十佳职工宿舍(生活区)”的评比。评比活动由诸暨市文明办、市卫生局和市总工会三家联合发文,事先设定严格的考评标准,由企业对照标准自行申报,经镇乡(产业)工会审查后推荐出初选名单,再由三家单位组成评审委员会下企业实地考评,最后根据得分高低确定表彰名单。经过几年的努力,“双十佳”评比活动已成为推动我市职工生活后勤保障工作的一面旗帜,得到企业的广泛响应。许多企业以获得“双十佳”称号为荣,舍得花大投入建造和改善职工的生活后勤设施,“我们的职工食堂和宿舍比宾馆饭店还好”已成为不少企业的一块金字招牌。广大职工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既充分享受到了企业发展的成果,又大大提高了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深化“送温暖”活动,让困难职工帮扶制度化。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是工会“送温暖”活动的必然要求,也是职工生活后勤保障工作的题中之义。我们按照“春节送温暖、夏季送清凉、平时送关怀”的要求,着力解决资金、人手等问题,建立制度化帮扶体系。一是多渠道筹措帮扶资金。在工会经费列支的同时,我们积极向市委、市政府争取,把市级困难职工慰问资金纳入全市元旦、春节“送温暖”专项资金,并做到逐年增长。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向社会筹资设立“新宏达困难职工子女专项助学金”。帮扶市级困难职工人数达到近400人,年人均慰问(帮扶)标准提高到2000元。二是多部门援助特困职工。我们会同市民政局、劳动局等14个部门设立了特困职工证制度,市级特困职工凭证可得到免费提供的大米、食用油,免去定量的水、电和电话费,享受就医、公交、教育等优惠政策,较大幅度地降低了日常生活成本。三是多层次建立帮扶体系。我们将市职工维权中心更名为市职工维权服务中心,定编为市总工会下属事业单位,为职工提供急难救助、就业帮扶、法律援助等服务。各镇乡(街道)全部建立职工维权服务站,开展相关工作。全市大部分企业已实行困难职工帮扶机制,其中有55家且职工人数200人以上企业已建立职工互助基金会,共筹集帮扶资金830.8万元,仅2007年就救助突发困难职工107人次,救助金额达到62.3万元。

(三)开展“共建共享”,让外来职工待遇同等化。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为我市的经济社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发展动力。为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我们连续六年开展了“百名优秀外来建设者” 评比活动,还与有关部门开展了以“共建家园、共享文明”为主题的外来建设者宣传教育活动。如组织“创业在诸暨”外来建设者宣讲团,宣传外来建设者优秀创业事迹;开展以“外来职工感受诸暨人文环境,促进本地职工与外来职工的人际和谐”为重点内容的优秀职工人文精神座谈会和文章表述语征集活动;举办外来建设者“西施故里风情游”、外来建设者征文比赛、才艺大赛、“团圆中秋、和谐诸暨”外来建设者广场综艺晚会等等。这些活动充分营造出全社会关心关爱外来职工的良好氛围。店口、山下湖、大唐等镇乡聘请外来职工担任劳动关系协调员,参与劳动矛盾调处。全市有30多名外来职工当选为企业工会主席,为职工说话办事。雄风集团工会主席方永红来自安徽,她在诸暨10 年,连续两届担任诸暨市政协委员、2007年11月光荣当选为浙江省十届人大代表,今年被又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

(四)实施“五个一”工程,让企业文化建设多样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可以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推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是职工生活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结合“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在市级规模企业中积极实施树立一种企业精神,唱响一首企业之歌,建造一处职工文体活动场所,成立一支文艺骨干队伍,创办一个企业自身刊物企业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取得了较好效果。目前全市96家市级规模企业共计文体活动场地近80000平方米,拥有篮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室等体育设施200多个和近百个职工图书馆、读书吧,有文学创作组(社)、篮球队、演唱队、舞蹈队等文体队伍100多个,文体骨干近3000人。市总工会成立职工俱乐部协会和企业报联谊会,会员单位分别达到50家和34家。今年,我市举办首届“职工文化艺术节”,已开展了职工大合唱比赛、书法摄影作品展、演讲比赛、篮球赛和龙舟比赛等大型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迎合了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又充分展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

三、创设机制,加强职工生活后勤保障工作制度建设

职工生活后勤保障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认可、企业支持和职工参与。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市的职工生活后勤保障工作基本上形成了全面发动、规范运作的良好格局,具体可归结为四大机制的创设。

一是部门联动机制。无论是“双十佳”的评比,还是困难职工的帮扶,包括企业文化建设和“共建共享”活动,我们都充分借助相关部门的力量,整合资源,联袂行动,使职工生活后勤保障工作成为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合力推进。最近,我们又与市卫生局联合开办“职工健康教育流动课堂”,让健康教育专家走进企业,帮助职工。

二是舆论引导机制。我们会同市委宣传部建立了工会新闻宣传联席会议制度,对职工后勤保障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企业,精心策划表彰活动并借助诸暨电视台、诸暨日报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通过舆论引导增强企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如2004年的“双十佳”和“百优”的表彰我们就采用了电视颁奖晚会的形式,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今年1月25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又专题报道我市海亮集团生活后勤保障工作情况。三是典型示范机制。我们非常注重培养和发现企业在开展职工生活后勤保障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各类先进典型,通过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参观学习等形式推广他们的做法,从而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形成关心职工生活的良好氛围。如富润集团早在1996年就建立了特困职工基金会,有一套规范的操作程序,我们2006年召开重点规模企业座谈会,请富润集团介绍经验,使这项工作在全市顺利推开,当年就有32家企业建立职工互助基金会。

四是考评激励机制。我们把职工生活后勤保障工作列入工会重点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并作为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各类先进评比的重要条件,激励企业向更高的标准靠拢。同时,我们在“双十佳”评比中,采用复评淘汰制,对复评不合格的企业取消荣誉称号,引导企业持之以恒做好工作。

开展职工生活后勤保障工作,使其保持较强的生命力,关键是思想要重视,方法要对头,工作要落实。这几年的工作实践,我们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第一,抓大不能放小。工会工作的对象是广大职工群众。我们既要从职工整体上去维护他们的根本和长远利益,也要考虑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小事。职工生活后勤保障是“小事”、“琐事”,但对职工群众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大事”。贴近职工办实事应从实际出发,勿以事小而不为。

第二,引导切忌越位。职工生活后勤保障工作的主体应该在企业。工会组织主要起组织引导服务的作用。要通过舆论宣传、先进评比等手段来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按照标准和工作要求指导企业开展工作,切忌越俎代庖。

第三,实事贵在坚持。工会办实事不是一日之功、权宜之计,贵在求真务实、持之以恒。开展职工生活后勤保障工作不能搞一阵风、走过场,而应一抓几年,咬定青山不放松。同时,要坚持与时俱进,善于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努力寻求更多深化职工生活后勤保障工作的新载体,不断丰富职工生活后勤保障工作的新渠道。

下一步,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会工作,坚持“创业创新、富民惠民”的工作主题,围绕发展大局、服务职工群众,抓创新求发展、抓统筹出亮点、抓示范强活力,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扩大企业职工生活后勤保障工作面。要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具体做好这几件事:一是深化“双十佳”评比活动。今年起我市将在职工食堂、宿舍“双十佳”评比的基础上增加“十佳职工互助基金会”、“十佳职工文体活动中心”的评比,同时对获得“四个十佳”的企业授予“诸暨市职工生活后勤保障综合示范企业”荣誉称号。二是建立工伤求援机制。设立职工工伤救助专项资金,建立工伤求援、法律援助和探视慰问等制度,为工伤职工提供及时的医疗和生活援助。三是推动职工住房建设。建议政府建设外来农民工集体公寓,扩大廉租房承租范围,建立完善非公企业职工住房公积金制度,解决外来职工居住难问题,进一步改善职工的居住条件。四是落实职工疗休养制度。出台企业职工疗休养制度指导性文件,定期组织一定比例生产一线职工参加疗休养。开展工会劳动保障法律监督,督促企业切实贯彻国务院《带薪年休假条例》,保障职工的休息休假权。

强保障促和谐材料 篇2

社会的和谐要从基层抓起, 因为许多的矛盾都发生在基层, 解决问题的重点也在基层, 但原有的镇街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模式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作为全省首个村村建成综治维稳工作站的镇区, 三角维稳效果突显, 模式创新, 2009年7月, 三角镇被确定为中山市综治信访维稳中心试点建设先行镇, 以此为鞭, 三角镇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 以高标准建设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村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为抓手, 结合本镇实际, 逐步形成镇街、村居联动的立体综治维稳网络, 切实解决社会转型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 很好的在广东全省镇街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的发展变革中起到了“领头羊”的示范作用。

试点先行, 规范建设

2009年6月24日, 广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长梁伟发莅临三角考察, 他充分肯定了三角镇的综治信访维稳工作, 提出要加强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试点工程建设的重要指示。梁伟发强调:加强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 把原有综治、信访、维稳、司法等部门的资源整合起来。以综治办为牵头, 以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为平台, 以司法所为基础, 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为手段, 各职能部门依法履职、密切配合、协调联动, 形成大综治工作新格局。

2009年7月, 三角镇被确定为中山市综治信访维稳中心试点建设先行镇。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黄树安极为关心, 多次前来三角镇检查指导工作, 曾在一个月中三次来三角镇了解建设情况, 查问题, 提建议, 督进度, 寄予殷殷期望。中山市督导组领导对三角镇综治维稳中心试点工程建设给予极大支持, 和筹备组工作人员一起, 出主意, 想办法, 解困难, 确保了试点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

三角镇党委政府对综治信访维稳试点工程建设极为重视, 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侯奕斌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 全力给予支持。三角镇党委政府对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各村工作站建设实行三个保障:办公场所有保障, 办公经费有保障, 办公人员有保障。镇党委政府专门辟出一栋楼房的上下二层供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使用, 镇财政先后专项拨款416万元用于中心与村工作站的筹建和维稳专项经费。

在镇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 三角镇各项筹建工作进展迅速, 在确定为试点仅一个多月后, 2009年8月26日, 三角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三角村工作站即挂牌成立, 中心为全市第三个挂牌的镇区, 三角村工作站为全市第一个挂牌的村级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到2009年12月底, 三角镇7个村级工作站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结合镇情, 创新实践, 凸显特色

三角镇在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村工作站建设和运作过程中, 注重结合本镇实际, 创新实践工作, 特色凸显。

1.“双下访”解万家忧。“双下访”是指“下访农户”和“下访企业”。下访农户, “进万家门、访万家苦、解万家忧”, 镇党政领导以及村 (社区) 两委成员带头下访, 规定每人每年下访100户群众以上。开展活动以来, 全镇干部下访农户20000户 (次) , 收集群众意见建议493条, 全部落实了整改。通过下访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57起, 成功调处56起。下访企业, 要求每个党政班子成员下访企业数量不少于20家, 通过深入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存在困难, 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及和谐劳资关系;领导大接访, 每天安排一名领导班子成员到中心接访, 现场协调解决群众诉求。

2009年, 三角公安分局在“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和维稳工作中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先后被授予“全省优秀公安局”、“广东省县级公安机关执法质量考评连续两年优秀单位”及“2009年度全省优秀公安基层单位”荣誉称号, 最近, 三角公安分局又荣膺“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

2.网上接访便群众。2009年11月, 三角镇投资30万元自主开发的综治信访维稳信息平台与镇中心原有的网上受理总台完成链接, 同时在镇政府网站开始运行, 初步形成了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答复、网上查询、网上督办、网上存档“六位一体”的网上接访信息系统, 实现了“通过外网受理、转到内网办理、回复单向链接外网”全流程的“网上操作”, 群众可以足不出户办理投诉、法律咨询以及人民调解申请业务, 并通过网络知晓结果。

3.视频监控村村通。三角镇投入资金430多万元, 共建成投入使用社会治安视频监控探头170个, 是中山市第一个实现村村通视频的镇区。这些探头基本覆盖了全镇易发案部位和各主要路口、工业区, 全镇4家金融网点和40多家重点企业建成监控点台, 重点要害部位技防覆盖率达到100%, 织造了一张监控社会治安的“天网”。

小事不出村, 大事不出镇

镇、村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中心 (站) 成立后, 三角镇利用中心、工作站这个“窗口”, 统一受理群众来访、投诉, 方便了群众及时、就近反映诉求。三角镇规定首问责任部门、首问责任人将受理事项用一个“流程”调处到底, 缩短了办事距离;用一个“机制” (首问责任制) 监督落实到底, 确保首问责任部门、首问责任人全程跟进办理事项;最后通过这个“窗口”向群众反馈办理结果, 大大提高了调处效能和办事效率。在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 镇党委书记、镇长等主要党政领导的手机号码、主要负责的工作内容、值班时间公布上墙, 群众可直接向镇领导反映诉求。

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实行每月例会制度, 党委书记、综治委主任现场办公, 对重大案例及疑难案件进行重点研究分析, 提出处理意见, 督办信访案件尽快尽早办结。据统计, 从中心与工作站陆续挂牌运行至今年4月25日, 中心与工作站受理综治、信访、司法、环保、劳动案件480宗, 成功办结475宗, 调处率为98.96%。中心及工作站成立以来, 全镇未发生一例群体上市、到省、进京越级上访事件。群众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满意度达98%。

村级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在受理群众诉求后, 将群众的诉求进行分类梳理, 并根据“属地管理”原则, 由各村工作站依法依规调处本村村民的合理诉求;对于不合理诉求, 做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解释工作, 做到“小事不出村”。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25日, 各村工作站共受理信访、人民调解类事项72宗, 已办结67宗, 办结调处率达到93%。

对于较为重大或者复杂涉及到镇各职能部门职责的信访投诉问题, 各村工作站将该受理事项交至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受理信访投诉后, 能当场调处结案的当场调处结案, 不能当场调处结案的, 根据“扇形流程图”, 由中心当日值班领导视个案性质审签分流给相关职能部门并督办直至最终成功调处, 未能成功调处的, 正确引导诉求人向法院申请裁定, 做到“大事不出镇”。

迎接亚运会, 发展筑和谐

亚运会将于11月在广州开幕, 三角镇以扎实的经济基础为依托, 积极推进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为迎接亚运会的举行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近年来, 三角镇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服务业发展作为调结构、增后劲、促发展、惠民生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通过改革创新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 加强服务业规划引导, 全力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积极引进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和项目, 深化服务业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 努力推动服务业经济提速、水平提升、比重提高。

同时, 三角镇比邻广州, 交通方便, 镇内河网交错, 乡村景色优美, 工业发达, 酒店、房地产、服务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生机勃勃, 好山好水好环境将是吸引亚运会客人的一大亮点。好山有美丽的三角山, 再配合公园建设, 打造出一颗绿色的明珠;好水在通过多年对水环境的治理、工业配套的污水处理及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水质已达到三类水质以上;好环境体现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加大了对交通环境、文化教育、卫生医疗、民生福利、服务娱乐、治安保障等方面的建设, 呈现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环境优秀的水乡名镇好环境。在亚运会来临之际, 三角镇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优质的服务水平, 对接待亚运会代表团、旅游团等客人的到来充满信心。

近年来, 三角镇以房地产开发为龙头, 积极培育房地产、专业市场、现代物流业及现代服务业等, 极大地拉动了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东润华庭、旭日华庭、宝成雅居、嘉怡华庭等房地产项目健康发展, 餐饮、宾馆、百货、物流等配套行业蓬勃兴旺, 城镇功能设施日臻完善, 城镇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同时, 三角镇以休闲度假酒店建设为契机,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渡假和工业旅游,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镇区旅游功能配套服务, 提高酒店餐饮业档次, 全面提升旅游接待条件, 提升旅游业的服务水平, 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农业生态资源优势, 整合南三公路两侧星级酒店群资源, 努力打造成中山北部高端休闲商务旅游度假集聚示范带。据了解, 距亚运开幕虽然还有一段日子, 但三角镇的酒店旅游业已经有所动作, 积极备战亚运这个的黄金商机, 多渠道开拓扩充业务领域, 积极完善客房配套建设, 加强工作人员、服务员的培训, 提高服务质量。

拓思路促联动搭平台强保障 篇3

一、拓展思路,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制机制

一是拓展大培训思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培训模式。

根据发展茶叶、药材、畜牧、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信息等“六大产业链”的要求,以富硒、绿色、环保为经济发展着眼点,出台了扶持技能人才培训、扶持职业培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支持体系,建立了职业培训师资库,通过社会化手段努力解决技能人才培训方面对师资人员的严重不足,大力扶持技能人才培训。

二是规范培训机构,建立了以政府购买服务为引领的职业培训补贴制度。

坚持职业培训机构准入条件确定2014年末合格定点培训机构31家(自动淘汰7家培训机构),严格监管,对符合培训补贴的各类农村就业培训,纳入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考核拨付补贴,2015年拨付的培训补贴达708.58万元。

三是扶持市场主体,通过奖优罚劣的方式促进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发展。

每年根据培训基地建设、培训人才数量质量、就业效果等评选扶持10个民办培训机构,每个机构拨付5~10万元,以促进规范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二、部门联动,多种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1.配合农业、旅游部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训

以大旅游和大农业开发为基础开展以农家乐和绿色观赏为主的绿色经济、特色产业培训,如鹤峰的高品质茶叶培训,宣恩的贡茶、白柚培训,建始的杂交黑猪推广培训,恩施的高山无污染蔬菜种植培训,把班办到乡镇基层、田间地头,合作培训达3640多人次。近几年共扶持5000多农户发展集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家乐产业发展,增产增收,形成恩施州特有的旅游经济奇葩。

2.借助信息化和网格化延伸管理,依托信息化建设委员会、商务部门,与恩施电商协会合作,大力发展农村“互联网+”人才培训和电商创业培训

以淘宝恩施馆为阵地,以电商企业“村友”为触角,聘请淘宝网站资深培训人员开展电商创业培训,在各类就业培训中开设电商讲座课程,先后培训1250多人次,力推恩施特色产品上网销售,扶持传统行业和传统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发展,大力促进了恩施州电商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为农民脱贫致富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

3.联合妇联、共青团、移民部门,积极拓展农村妇女培训、农村青年创业培训和失地农民培训,促进创业创新与促就业的良性发展

如咸丰积极组织传统刺绣培训,吸收留守大龄妇女灵活就业;巴东城郊制鞋厂吸收大龄、闲散妇女灵活就业;与共青团恩施州委共同发起成立青年创业促进会,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和指导咨询活动,青创会2年时间已发展到300多个企业会员,2015年聘请州内外专家讲课,共举办企业管理和创业、电商创业培训班5次,培训600多人次,发展壮大了青年创业者的队伍,拓展了创业创新与促就业的良性发展。

三、搭建平台,大力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空间

1.依托园区,拓展就近就地转移培训

恩施市抓住恩施工业园区和龙凤新区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培训结业470多人。建始县就业部门将服务招商企业与稳步推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结合起来,建立了招工、培训、安置“三位一体”工作模式,为全区企业开展招工、培训、就业指导一条龙服务 ,每年为园区企业轮岗培训2800多人。各县市就业部门利用信息化优势在全州范围内互相协作联合招工培训,较好地解决了园区企业用工不足的问题。

2.依托乡镇,鼓励建立草根创业基地

以开展建立创业示范村为引领扶持草根创业,巴东县人社部门与乡镇党委合力,在清太坪指导建立草根创业群落,创建了十里街村和八字岩村两个返乡创业示范村,发展草根创业培训,建立创业培训学员联谊会制度,定期开展咨询指导和交流活动,先后扶持发展20多家草根创业企业。宣恩县以培训为先导,在李家河的青龙嘴村、晓关的中坝村建立返乡创业示范村,贷款扶持就地创业20户。

3.依托企业,大力提高培训转移就业率

就业培训机构与重点企业建立互联互通的企业联谊制度,强化定向培训、定岗培训、订单培训等“三定”培训提高培训质量,提升就业率。如恩施职业学院与九立方集团公司联合开展的281人的综合超市商业服务招工培训,恩施自治州商业学校与锦联华集团联合开展116人的商业服务招工培训,都受到广泛称誉;来凤县为落地本县的连锁企业培养80多名服务人员,巴东为葛根饮料生产培训50多人,都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这些培训,为促进服务业发展,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四、强化保障,深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效

1.发挥政策优势,通过配套服务促进培训成果转化

一是紧密联系企业,将招工、培训、职工在职提升教育、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稳岗补贴一条龙服务,促进培训人员稳定就业。二是将创业沙龙、创业促进会、众筹活动、创业培训、咨询指导和创业担保贷款捆绑服务,大力扶持有创业意向的人员开展创业活动。2015年通过失业保险金拨付的企业稳岗补贴达761.53万元,惠及126家单位19888人。其中70%以上是用于农村进城就业人员稳岗服务的;2015年发放创业贷款2829笔19994万元,其中80%以上是用于扶持农村创业培训人员创业就业的。

2.开展精准扶贫培训,通过精细服务扶持农村发展产业经济脱贫

恩施州目前有729个村92万需脱贫人口,恩施州大力开展进村入户产业项目培训。一是建立能人大户结对帮带机制。充分发挥农村能人大户在产业发展中的智力扶持、信息传递、物质资助等方面优势,让先富带后富,形成一个能人或大户帮带一至几户贫困户的扶贫机制,创造精准扶贫、帮带致富的良好效果。二是建立市场主体结对链接促进机制。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基地+贫困农户”等产业化扶贫模式,通过签订委托包干、购买服务协议,使贫困农户与市场主体共同发展形成利益共同体,推进村企共建、发展生产、脱贫致富。通过项目培训、产业指导、贷款支持等综合服务措施,倾斜扶持能人大户和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村脱贫致富。支持和帮助以回乡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妇女、复转军人等刚刚起步的草根创业者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助力农村特色产业和小微企业发展,力争扶持一个成功一个,帮助一个带动一批,实现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

3.建立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促进培训与就业创业无缝衔接

建立各种技能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努力提升技能培训质量;建立各种基层创业孵化基地,引导返乡创业和农村创业。就业培训机构积极配合各县市设立的园区开展孵化基地创建和培训活动,如与女儿城集团和电商产业园区合作开展孵化基地项目培训,女儿城创业沙龙活动,把培训和咨询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扶上马送一程”,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稳步发展。

强保障促和谐材料 篇4

结合十七大主要精神及省、市、区党代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在全市农村基层组织中开展“建制度、强规范、提素质、促和谐”主题实践活动报告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通过对此次实践活动的学习,提出以下意见。

第一:坚持正面思想教育。为深入推进全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农村建设步伐。乡应组织召开“建制度、强规范、提素质、促和谐”主题实施活动动员大会。要结合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措施,组织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认真学习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切实把广大农村干部思想认识统一到乡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

第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体组织各村认真总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认真查找和剖析在思想观念、自身素质、工作作风、制度建设、廉政勤政、干群关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看是否有职不谋事,工作态度敷衍了事,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挥霍浪费集体资财的问题。看是否建立了村民监督委员会,监督是否合乎程序并有效,民主管理和决策制度是否健全。

第三:制定措施,落实责任,确保整改质量。坚持把制度建设贯彻始终,明确工作标准,规范工作流程,边建设、边运行、边完善。要对以往之有效的做法、规定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全村“两委”议事、村民代表会议。

第四:精心谋划,周密安排。乡党委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认真谋划,协调推进,切实抓好阶段工作。要紧密结合“争先创优”,统筹部署,相互促进。要明确每个阶段,每项工作的实施办法、工作标准和推进措施,确保主题实践活动有成效的进行。

社区平安创建促和谐汇报材料 篇5

我们西南社区共有居民6322户,总人口16074人;联防队6个,联防队员330人,设有一个警务室;辖区内共有行政、企事业单位99个,是**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几年来,我们西南社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镇党委、政府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市县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

县建设“平安**、法治**、和谐**”的总体要求,始终坚持把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作为重点,不断开拓新途径、寻求新方法,积极创建了安全文明和谐的新社区。

一、认清社区综合治理工作新形势,落实责任抓创建

社区是政府工作的触角,直接接触广大的群众,做好社区工作,稳定是前提。为了能够更好的抓好社区综合治理工作,我们社区一班人深入到基层调查走访,认真研究,经过梳理,在社会综合治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文化娱乐场所多,存在不安全隐患;流动人口多,容易多发盗窃、打砸抢现象;下岗职工多,群众的生活、就医困难;家庭纠纷多,社会不和谐不安定因素多。同时还存在一些潜在的:例如两劳释放人员的生活安置,全县的大排水问题,环境治理存在死角等方面的问题。社区一班人经过认真详细的调查后认识到,要想形成一个团结、和睦、祥和、文明的新型城镇社区,关键就是要努力加强辖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我们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社区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担负主要责任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还配备专门负责综治工作的副主任。在社区内以创建“安全文明社区”为契机,发动辖区居民群众参与,成立治保会、调解会、帮教小组、治安巡逻队、治安信息员、法律宣传小分队、法律服务站7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机构。二是强化居民的法律意识。充分利用会议、横幅、标语、墙报、永久宣传栏、举办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多种途径,在群众中开展普法教育,广泛深入宣传宪法、民法、婚姻法、计划生育法、税法等知识,组织社区各经商户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倡导“依法治社区、保社区平安”的观念。并聘请律师进驻社区,开展法律咨询服务。三是强化群防群治。居委会组织社区居民小组长、社区建设积极分子、退休老干部、流动党员,建立了居民群众和居委会维护稳定信息员网络,成立3个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密切注视社区可防性案件的发生,发现可疑情况,及时向警务室反馈,加大整个社区的全面控制,形成动静结合、专群结合的治安网络,保证了社区的安全和稳定。

二、强化社区综合治理工作新举措,注重实效抓创建

以紧紧围绕社区综合治理工作为重点,积极构建发展型、安全型、文明型、和谐型“四型”社区,创新了社区综合治理管理模式,维护了社区稳定,为创建安全文明和谐新社区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一是构建发展型社区促稳定。以维护群众利益为己任,以促进社区繁荣为职责,全面抓好社区工作。以创造性的开展低保、培训、就业、劳转等工作,解决下岗职工生产生活问题保稳定。同大庆宾馆红宝石集团等十几家单位开办用工大集,输出劳务上百人。同时,也不断加强硬件建设,通过积极协调,社区的办公条件由原来的100平米扩大到600多平米,为了有力的支持社区警务工作,我们率先单独划出两间办公室作为警务室,为社区警务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条件。二是构建安全型社区促稳定。大力开展了“平安社区”创建活动,组织发动低保户、党员志愿者、离退休老同志,组成社区巡逻队,并坚持经常性的活动,及时掌握了社情动态,从而维护了一方的稳定;结合“维稳创安”活动,开展了对辖区内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工作,共排查不安全隐患9处,通过协调相关部门通知整改,通过查找根源和作思想工作,以及落实责任人等办法,不稳定因素都得以有效的控制;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媒介强化流动人员和重点人口管理,登记建档率达到99以上。三是构建文明型社区促稳定。组建群众秧歌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汇演、全民健身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成立社区活动中心,利用节假日与共建单位举办联欢晚会,为社区居民营造了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氛围。开展居民的健康安全活动,利用社区医疗点开展便民服务,对“五保户”残疾人实行免费配药,对困难户药价减半。退休党员邹本举还开办了义务针炙理疗诊所,建立社区病人档案。在抓好未成年人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成立了学后看护中心,开展了社校共建活动,聘请了校外辅导员,让孩子们远离网吧、远离录像厅、远离毒品,健全了“家庭、学校、社区”教育网络,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四是构建和谐型社区促稳定。积极化解社区矛盾,消除不安定隐患。注重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调委会、调解小组、法律接待站等作用,我们把灵泉律师事务所请进了社区,及时化解各类民事纠纷,筑起维护社区稳定的坚实防线。几年来,社区居委会接待来访群众300人次,并创建了“无家庭暴力”社区。成立西南社区青年

中心,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为特困户老人、五保户、敬老院的老人打扫卫生、收拾院落、拆洗被褥、送煤、送米面。还组织志愿者到糖厂家属区清淤400延长米、修路200延长米。我们还成立了爱心救助站,保证把接受社会各界捐助的物品及时送给需要关怀的人群!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三、健全社区综合治理工作新机制,完善制度抓创建

在深入抓好社区综合治理工作中,我们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并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通过机制保障,确保社综工作顺利有序开展。一是建立了定期接访制。对于基层和群众反映的安全隐患,以及不利于稳定的因素,社区社综领导小组设立专门日期、专门时间接待群众来访,听取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二是建立了层级包保制。采取社区领导包片、包委,委主任、委员包重点户的“层级联包”制度。尤其是在打击“法轮功”等邪教过程中,我们具体包保到人到户,保证了社综工作纳入日程,抓出成效。三是建立了例会制。社区社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定期深入基层调查了解情况,专门研究解决发现和预见性的矛盾和问题,使问题及早解决。四是建立责任追究制。我们本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严格明确责任和分工,划分责任区,落实具体责任人,对于由于个人不负责任的造成事故发生的要视情节追究相关人员责任。通过上述机制和制度的有效落实,促进了社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取得明显效果,社区连续两年来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虽然我们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按照新形势下社区工作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我们一定借助此次会议的机会,进一步发挥社区警务室的作用,加大工作力度,为构建平安社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镇西南社区

2007年5月11日

强保障促和谐材料 篇6

气象工作服务于人民福祉安康的重要工作。气象部门作为服务型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重要窗口,在气象信息公开工作中,以党中央关于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指导,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最密切、最关心、最需要的服务为重点,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公开便民、注重实效,充分发挥了“共建共享,共享共建”的作用。为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气象事业“发展、改革、创新”的效益,**气象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寻求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和互动的方式,改变了过去单向式的气象信息公开模式为气象部门与市民百姓互动为主要特征的双向互动方式,使气象信息公开工作从单向的线性结构(信息制作——信息发布——信息接受)变为需求拉动式的螺旋式上升结构(信息制作——信息发布——信息接受——信息反馈——优化信息质量)。因此,气象信息公开工作在人民群众的“共建”中不断提高水平,所取得优异成果又充分地为人民群众所“共享”,实现了互动双嬴。重点加强了三个方面的互动结合。

一、加强“供”与“求”的互动结合,提高气象公开信息的科学有效性

和谐气象是“共同建设”的气象。体现共同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市气象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对象为本,深入气象服务的受众之中了解所需,通过服务对象的共同参与,凝聚全社会的智慧,不断提高气象公开信息的科学有效性。

开展面向社会各界的广泛社会调查。**市气象局定期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征求社会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市民意见,了解当前百姓关注的气象服务焦点;走进大学校园,开展气象知识问卷调查,查找气象科普工作的不足;定期召开市民代表座谈会,倾听热心市民的意见,不断完善服务工作。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了解到了广大市民对气象公开信息的真实需求。根据互动调查的结果,逐步推出了热浪与人体健康、臭氧浓度与人体健康、花粉敏感指数、紫外线指数、晨练指数、洗晒指数合上下班天气预报等一系列贴进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气象信息产品。在2006年的气象工作市民测评中,老百姓普遍反映**气象工作更加亲和、更加贴心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政府部门以人为本、贴近群众的作风转变。

开展面向专业气象服务对象的调研。围绕**“四个中心”建设的需要,**市气象局针对不同行业所需,开展针对性的专业气象服务。为了切实满足各行各业对专业气象公开信息的特殊需要,坚持定期走访、调研。通过对洋山港建设指挥部、东海大桥、现代农业园区、港口管理部门、安全监督部门、华东民航管理局、航运等部门的调研,发现专业气象公开信息的不足之处,及时完善,增强信息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市气象局还主动召开航运气象服务、民航气象服务座谈会,广泛听取服务对象的最新需求,针对需求调整专业气象公开信息的内容。通过深入了解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了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如2006年**合作组织峰会是我国当年举办的三大国际活动之一。**市气象局为确保各国元首栽种纪念树和游江观赏焰火等重大活动顺利进行提供十分准确及时的气象保障信息。特别是在**气象部门的建议下,元首游江观赏焰火活动事先准备了两套方案。当天,根据气象部门的建议,采用B方案,确保了元首游江活动圆满成功,得到了党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

形成对外开放的机制,让更多市民了解气象。**市气象局建立对外开放制度,成立了专门机构,定期举办活动,组织市民参观气象局,参观气象现代化设施装备等,让市民深入气象部门了解气象公开信息制作;还建立市民参加天气会商制度,通过邀请热心市民全程参与重要天气的会商过程,让市民亲身体验气象公开信息的制作过程。

组织气象志愿者队伍,使热心群众参与其中。**市气象局把共同建设落实在行动中,对自愿报名的气象爱好者进行培训,通过一段时间的授课使他们掌握一定气象知识,具备一定技能,建立起一支气象志愿者队伍,架起市民与气象部门间互动的桥梁。

二、加强“广泛”与“精细”的互动结合,提高气象公开信息的公众知晓度

和谐气象应该是“共同享有”的气象,因共建而共享,充分享有是对共建时智慧与成果的肯定和尊重。**市气象局坚持“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积极与多部门合作,力求不断加强气象公开信息传播的广度与精度,提高公众知晓度。

多渠道的气象公开信息发布方式。气象公开信息时效性强,必须有通畅、有效的发布渠道。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气象公开信息在**17个电视节目频道中播出39档天气节目,播出时间达540分钟,收视人口高达2亿人,在全国省级气象部门中首屈一指。为了将灾害性天气信息尽快告知市民,在广电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市气象台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到电视台播出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时间缩短到15分钟以内。免费气象预报

咨询电话等声讯服务24小时提供最新信息。同时,网络、手机短信、公共电子显示屏等新型信息发布平台也成为强有力的服务手段。针对社会公共需求,**气象部门努力做到气象信息广泛、及时公开。

精细化的气象公开信息发布类别。不同行业特征对气象公开信息的需求不同。**市气象局部门通过深入服务对象,加强部门合作,实现气象信息的精细化

公开。建立了洋山港港口气象服务官,为港口管理部门提供专业气象公开信息;向卫生部门、疾控中心、各大医院发布热浪及人体健康气象公开信息;向农业部门发布三秋、春耕、农业病虫害等气象公开信息;向经济和能源部门提供迎峰度夏气象公开信息;向交通管理部门提供排堵保畅气象公开信息。如,2006年汛期,针对“艾云尼”、“桑美”、“珊珊”等台风,**市气象局为东海石油平台提供精细化、全程跟踪的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员撤离建议,为确保人员安全和石油平台有效作业提供了重要气象信息和决策依据。

针对弱势群体的气象公开信息发布制度。**市气象局坚持“体贴入微、温暖人心”,向社区居民、乡村老人、学校学生、建筑工人农民工等无偿公开气象信息。通过手机短信方式,把气象公开信息在20分钟内传送到全市近5000名物业行政管理人员、1000多名维修人员和19个区县民政局、213个街道民政部门的救济救灾工作人员以及1817所学校的管理人员手机上;与房地部门合作建立了覆盖全市8000多个居民小区的“住宅小区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与区县政府和农业部门合作,建立村级气象应急信息发布平台;与教育部门合作,建立学校气象应急信息发布系统;向全市200多家企业发送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并及时传达给建筑工人。

三、加强“监督”与“宣传”的互动结合,提高气象公开信息的公众应用能力

共建共享的和谐气象需要全社会的监督和关心,**市气象局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同时扩大宣传的力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呼吁”社会监督,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气象公开信息的公众应用能力。

通过不同的监督手段完善气象信息发布机制。从1999年至今,坚持聘请气象公开信息质量监督员,为每天的天气预报质量打分,并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每天公布一次;通过向政府、部门和市民发放调查评分表为气象公开信息质量打分,提高社会监督水平;召开发布会向社会承诺便民利民实事,并通报实事完成情况,主动寻求和接受社会监督;参加文明行业测评,由城调总队进行气象行业公众满意度调查测评,发布《气象部门窗口服务标准》和《气象行业服务承诺》,提高社会监督的权威性。

大力宣传气象科普知识,提高社会监督水平。**市气象局高度重视气象公开信息的普及宣传工作。除了传统的组织市民参观业务部门、举行气象科普讲座、发放气象知识宣传手册外,每年暑期举办气象科普夏令营;定期举办气象防灾演习;从2000年起,在**郊区先后建成7个气象科普馆,到2006年累计接待超过十万人次。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互动结合,**市气象局在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上取得实效。气象公开信息的针对性、科学有效性得到加强;公开信息发布渠道不断扩大,精细化水平日益提高;气象信息公开工作受到政府和市民的好评。气象与社会公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气象部门推行互动公开意义重大。**气象部门始终以党中央关于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指导,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以办事公开、服务公开为气象业务服务工作的抓手,扎扎实实推进共建共享和谐气象。

强保障促和谐材料 篇7

——友好村民族团结进步典型材料

友好村共有16个社,702户,3231人,其中少数民族460户,占全村人口的66.6%。全村党员45人,其中少数民族党员23人,女党员6人。友好村党支部是一个优秀的党支部,自改革开放以来,高举“团结、进步、发展”的旗帜,团结和带领全村各族群众,团结奋进,扎实苦干,为全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创创建工作新局面 友好村党支部按照“竭尽全力保稳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工作思路,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为全村的核心工作来抓。,友好村是因回汉群众历来团结友好而得名,尤其是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以来,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广泛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回汉群众之间大力倡导“三个离不开”思想,生产生活中回汉群众主动友好往来,建立了新型和谐民族关系。以“六个一”创建活动为载体,以调解民事纠纷为重点,使全村呈现出了一种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各族人民群众共谋发展大计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友好村党支部十分重视基层组织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把友好村创建为“五好村”,99年被州委、州政府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村”,2004年被州委、州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特别是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及实施“双培双带”工程以来,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通过扩大宣传,加强学习教育,重新定位党员在新时期的社会地位,以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双培双带”工程为链条。以党员的政治优势,引导致富能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全村已结成互助对子20对,已将5名致富带头人发展为党员,使全村贫困党员与致富带头人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形势已蔚然成风。

三、全力开展矛盾纠纷调处,确保全村的稳定和谐

友好村党支部团结带领全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对村上发生的各类民事纠纷,无论大小难易,总是不推、不拖、不上交,及时做出公正、公平的处理意见,做到双方群众心服口服,不留后遗证。三月份,回族村民马某在骑摩托车时不慎将汉族村民罗某撞翻在地受了一点皮外伤,马某不承认错误,而罗某躺在医院,医药费开支很大,友好村党支部得知此事后,及时做双方的思想工作,责令马某赔礼道歉并支付了医药费,双方言归于好,对民民族间发生的矛盾纠纷,村党支部总是教育大家,从小事做起,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团结的事。同时积极支持项目建设,在土门关二、三级电站的征地和建设过程中,配合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群众思想工作,并及时调处了群众与建设单位发生的多起矛盾纠纷,为投资者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像这样的矛盾纠纷每年都要

调处上百起,党支部总是公道正派,一碗水端平,赢得了全村群众的尊敬和信任。

四、大胆创新,共谋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友好村党支部结合全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0.7亩,而剩余劳动力多的实际,确定了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科学种田保吃饭,发展养殖为增收,务工经商奔富路,保护生态促发展”。党支部充分利用接近太子山林区,牧坡宽广的优势,积极动员群众大力发展牛羊养殖,目前,全村牛存栏达400余头,羊存栏达2000多只,村上已建成规模养牛基地一座,牛羊养殖已成为增加群众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无商不活,无工不富,党支部积极分析市场行情,收集务工信息,积极组织和引导村上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现在全村在西藏拉萨周围务工经商的已有300多人,加上其他地区的,全村常年在外务工经商人员达710多人,年创劳务收入320多万元。

为了促进全村的可持续发展,有效保护水源和生态环境,近几年该村党支部组织全村干部群众,在马家山草坡大搞荒山造林工程1580亩,建设啤特果基地1000亩。同时大胆创新,搞林药间作,在水平台上种植中药材柴胡400多亩,这一措施的落实,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增加了群众收入。

友好村党支部认识到,村贫民穷的根源在于教育文化的落实,治穷先治愚。经过四次的损资助教活动,党支部把友好小学从一个校园狭窄、校舍简陋、多年失修、一遇到刮风下雨就到处漏风漏水的三年制小学,办成了一个占地7.2亩,有两栋两层单面教学楼,2栋12间砖木结构教室,7间宿舍,8间厕所的全日制完全小学。特别是2003年3月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支持下,多方争取,发动了第四次捐资助教活动,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达12万多元,2006年5月,党支部又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为友好小学购置了25台电脑,并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同时,友好村党支部经常深入学校了解情况,帮助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

友好村党支部非常重视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发动全村群众出工出力,硬化了村社路5公里,完成了所有村社路的硬化,彻底改变了群众“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状。2009年积极动员群众修建沼气108座。同时,多方争取资金15万元,前后三次改造引水管道和确定水源,为家家户户拉通了自来水,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解决了全村650多户,3200多人,400多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通过这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全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强保障促和谐材料 篇8

促和谐发展

——信访维稳工作先进汇报材料

中共宋桂镇委

宋桂镇人民政府

(2012年1月4日)

宋桂镇位于郁南县城东南部,距县城74公里,辖区面积85.39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2.47万人。近年来,宋桂镇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坚持把信访维稳工作作为党委、政府一项“责任工程”来抓紧抓好,认真贯彻落实《信访条例》有关规定,严格落实领导层级责任制,建立完善信访考核奖惩机制,加大信访调处工作力度,提高了信访工作效率,确保了全镇无一起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平稳快速发展。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宋桂镇一直高度重视信访维稳工作,坚持把信访维稳工作纳入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责任工程来抓,强化组织领导,深化创建内容,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开创了信访工作的良好局面。具体就是“建立完善一个网络,牢固树立两种观念”:

(一)建立完善一个网络。构建镇村两级信访网络,镇党委、政府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信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门的信访办公室,并配备了5名工作人员,坚持在信 1

访维稳中心办公,坚持接访群众,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此外,各村委会也成立以村支部书记、主任为组长的信访工作领导小组,每个村民小组也设1-2名信访联络员。确保全镇信访工作责任层级落实,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

(二)牢固树立两种观念。一是树立“超前信访”的观念。镇信访中心工作人员主动做好超前分析预测预报,对信访排查反映出来的带普遍性、倾向性和苗头性的问题,及时报送镇主要领导,向有关单位和责任人发出信访预警通报,并督促及时采取措施,将影响稳定的信访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使信访消化在最基层。二是树立了“大信访”观念。在村级建立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并经常性地进行业务指导。镇干部和信访中心专职人员经常深入到各村,协助处理一些群众反映急切的问题,指导规范基层信访工作。目前,全镇7个村委会均设立了专门的群众来访接待室,接待登记、处理答复、回访等工作制度,使大量的矛盾纠纷问题及时化解在村委会和村小组,确保信访问题不出村。

二、重心下移,打牢基础,化被动为主动

2011年,全镇共调处信访纠纷88件,调解率达100%,其中74件纠纷在村一级调解成功,由村级上交到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调解的信访案件只有14件,大部分纠纷直接在村一级解决。而在市、县两级信访情况通报中,宋桂镇全年未发生过到市以上单位甚至进京上访和非正常上访的案件。

(一)创新机制,领导干部主动下访。农村群众信访时有发生,以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传统工作方法过于被动。因此,宋桂镇党委、政府建立完善了领导干部下访机制,从源头上解决信访突出问题。领导干部每周定期到村主动下访一次以上,坚持把一般走访和重点约见上访人相结合、把向群众学习和教育群众相结合、把带着问题下访和下访查找问题相结合、把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把大量的信访问题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镇信访综治中心坚持每月派干部到村召开一次村级矛盾纠纷排查会,按党政领导包片实行领导包案,重点信访案件由镇主要领导召开联席会议,全面规范信访办案程序,使全镇初步形成了制度健全,职责明确,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

(二)快速反应,坚持“三个一”化解矛盾。坚持贯彻落实“日排查、周研判、月考核”工作机制。每日一排查。镇驻村干部和村干部每天对辖区内的信访突出问题和不稳定因素进行排查,并将排查情况报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通过排查,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内幕性的信访维稳信息,将可能引发群众越级集体上访、非正常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问题及矛盾纠纷处理在萌芽状态,做到“未动先知,有动必知”。每周一研判。每周定期组织综治中心的全体人员对一周的矛盾纠纷隐患进行分析研判,采取包案领导干部汇报、中心主要领导点评的方式,共同商讨化解之策。对一时难以化解的信访维稳隐患,转由党委书记督办,副书记带队做化解稳控 3

工作;对重大信访维稳问题,周研判由镇委副书记主持召开,中心相关人员及驻村干部共同参与,直接将具体工作职责细化个人,并制定工作台账,镇主要领导亲自参与,督促落实。每月一考核。通过制定实施《宋桂镇综治信访稳定工作奖励办法》和《宋桂镇2011年村级考核方案》,将每月一考核与信访维稳年终考核相结合,加大矛盾纠纷排查的考核权重和考核减分的分值,对全年无信访的村委会在年终考核时实行奖励,奖金为每村每年2000元,对出现越级上访的村取消该项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村级信访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镇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明显提高,信访初访明显减少。

三、关口前移,及早介入,变等待为积极

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各类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不断增加,种类矛盾纠纷也随之不断增多,宋桂镇党委政府切实做到关口前移,及时介入,及时化解,将矛盾纠纷调处在萌芽状态。

(一)及时化解高速公路征地拆迁矛盾纠纷,实现上访案件为零。云岑高速公路途经宋桂镇共7.47公里,征地816多亩,拆迁房屋76间,其中300年以上的老屋6间,迁坟1713穴,涉及到22个村民小组,9000多名群众。征地拆迁工作涉及人数之多,征地数量之大,各种利益诉求交织,工作任务艰巨而复杂。为确保征地拆迁工作及建设工程顺利进行,宋桂镇专门成立了征地拆迁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和法律服 4

务队伍,对在征地拆迁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信访纠纷及时有效化解。一是重点解决了有300多年历史的叶氏“将军第”大屋拆迁问题。“将军第”大屋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涉及人员2100多人,征地拆迁阻力非常之大。镇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及时介入,数十次主动走访和接访叶氏后裔的父老代表了解情况,讲明政策,对其提出的合理问题和诉求,按照政策有关规定,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以“不回避、不拖延、不怕难”的态度,限时加以解决,并及时向当事人反馈。最终使叶氏“将军第”大屋顺利拆迁,确保工程顺利推进。二是及时化解因高速公路建设震裂房屋引发的上访问题。在高速公路在施工过程中,震裂了凤塘、车岗和宋桂村共6间房屋。2011年4月12日,宋桂镇收到叶飞海、梁恒兴等9名群众反映其房屋被震裂的信访件。宋桂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由镇镇委副书记牵头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全面的核实调查,协调县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申请有资质的房屋鉴定机构对房屋的损毁程度进行鉴定。通过鉴定的结果,组织高速公路施工队和被震裂房屋的群众代表进行协商,商议落实了被震裂房屋的补偿款,使此信访案件得以及时解决,从而控制了一起群众上访的事件发生。

(二)妥善解决宋桂镇与连滩镇山林权属纠纷问题。宋桂镇宋桂村河背向阳村小组与连滩镇大地坡村交界处,边界山林权属纠纷长达十多年,争议的山林面积达46亩,涉及两镇村民2000多人。2011年,借集体林权改革之机,宋桂 5

镇成立了专门协调小组,通过走访群众,现场查看,收集证据,并绘出地形图,会同两村两委成员、驻村干部、司法所人员、新任和原任村小组组长、两村部分原任村干部对纠纷进行现场查看、分析讨论、协调处理。最终经由双方同意,确定边界,并签订协议,表示永无争议,顺利化解了一个历史遗留的重大纠纷问题。

四、重民情,解民意,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一直以来,宋桂镇坚持“以发展化解矛盾,以稳定促进发展”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两件事关民生的大事,认真做好各项信访工作,全面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有效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把信访维稳工作作为优化投资环境、吸引重大项目的有机保障。为了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服务企业能力,解决企业征地等方面的矛盾纠纷,宋桂镇信访维稳中心与招商引资办公室紧密合作,在项目引进、土地征收与补偿、协调群众关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积极稳妥地处臵各类矛盾纠纷及信访案件,全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为引进项目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因而,宋桂镇的投资环境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赞誉,不少知名企业落户宋桂。特别是广东世镓滚塑科技有限公司、云浮图正喷雾设备有限公司、恒利通风机厂等大型建设项目,促成企业顺利落户宋桂,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大群众积极转变观念,迅速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二)把信访维稳工作作为保障民生事业、解决群众困难的切入点。宋桂镇一直本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切实关心民生疾苦,主动听民声、排民难、解民忧,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着力解决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针对群众来信来访的各类问题,归类总结,追本溯源,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例如云岑高速公路征地拆迁的各类纠纷,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高速公路征地拆迁的回迁地建设问题上,宋桂镇党委、政府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对凤塘村委会的大村片村小组按照和谐宜居村的建设规划,高标准、高规格建设一条了“凤塘新村”。先后完善了村道路硬底化建设2.6公里,对自然村道路及村内巷道,统一安装路灯,统一规划建设排污水沟,实行雨污分流,净化公共场所,建立村垃圾处理点,成立村环卫队,定期清理垃圾及杂物、沟渠污水,使村内群众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和谐稳定。

上一篇:报考须知一下一篇:幼儿园下学期教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