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委会例会制度之完善(精选5篇)
检委会例会制度之完善 篇1
院委会例会制度
一、院委会成员按照卫生院的安排,每周星期一下午4点或晚上7点(如有特殊情况顺延)到小会议室参加工作会,不得无故缺席,不得迟到及早退。
二、遵守会议纪律,认真作好记录,领会会议精神,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三、开会前作好各分管工作的汇报准备。
四、各成员要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在会议上提出,并研究解决,必要时再向上级反映。
五、卫生院对每次例会进行考勤,作为对其当月绩效考核和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卫生院业务学习制度
一、每月的10日晚7点定为职工集中学习时间,特殊情况由办公室通知顺延。
二、学习内容为卫生法律法规、基本药物应用指南、急诊抢救、公共卫生、三基培训、传染病的防控等相关知识。
三、学习内容和讲稿及主讲人由业务副院长负责安排。
四、要严格遵守学习纪律,认真做好笔记,每月25日前必须交3000字的学习笔记并签字审阅,未按时上交一次扣基本工资50元,未达到规定字数扣30元。
五、任何人不得无故缺席,不得迟到早退,卫生院对每次的业务学习做好考勤记录,一次无故不参加扣基本工资50元,并纳入其当月的绩效考核。
总值班及及查岗制度
一、总值班人员按职责完成当日的值班工作,无特殊情况不得换班。
二、卫生院当日应急事件由总值班人员协同各科主任及时进行处理,如处理不了或事情重大应及时上报院长和副院长进行处理。
三、院长和副院长负责对全院各岗位进行每天不定时的查岗,对违反劳动规律和卫生院规章制度的人员进行详细纪录,作为卫生院每月进行的劳动纪律和医德医风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各查岗人员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履行职责,不得弄虚作假、包庇和不作为,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如在工作中遭遇打击报复,一经发现予以严惩。
五、各科室人员有权对违反劳动纪律和医德医风的行为和查岗人员的不做为进行监督举报,接举报后卫生院主要负责人要及时进行核实和查处。
卫生院排班制度
一、各科室负责人负责按卫生院规章制度做好该科室的排班工作。
二、各科室于每周一前将科室的本周排班表上交卫生院办公室。未按时上交按扣科室当月绩效总分5分进行处罚。不交者扣20分。
三、排班安排中必须包含休息安排,一周排一次班,如遇特殊情况报科主任负责进行换班和调整。
四、各科室人员要严格服从科主任安排,要严格按排班表要求进行值班。
五、卫生院业务人员每天最低保证有2名医生、2名护士、1名药剂、2名公卫人员在岗。
柳山湖镇卫生院
迎接湖北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督导检查工作
领导小组
为了搞好我镇的湖北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督导检查工作,经院委会研究决定成立柳山湖镇卫生院迎接湖北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督导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如下:
组
长:廖建军 副组长:叶应虎
成员:杨
诚
魏启超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杨诚任办公室主任,要按要求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督查工作培训学习,了解督查工作的内容和要求,组织相关人员在7月下旬全面开展自查工作,并在月底前上报自查报告,我镇督查工作包括各村卫生室。
柳山湖镇卫生院
认真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加强行业作风建设
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赤壁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全市卫生系统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赤卫发【2011】18号)精神,推动我院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大力弘扬高尚医德,争创人民满意医院,在全院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制定具体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为目标,以业务人员高素质、服务高质量、管理高效率为主线,强化教育培训,实施各类主题实践活动,促进全院的文明素质、服务能力和作风建设水平再提高,实现我院历史性的跨越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三好一满意”既是对卫生行业自身的工作要求,也是对每一位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又是本次活动开展需要达到的目标。
(一)服务好:推行便民惠民措施,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改进服务态度,实施优质服务,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实行公开透明服务,控制药品价格,保障群众看病就医的知情权,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二)质量好:认真抓好医疗质量安全各项制度落实,增强医疗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坚持持证上岗,推进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大力推进临床路径,促进医疗质量科学管理;加强医疗技术和设备临床应用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和患者权益。
(三)医德好:加大医德医风教育力度;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医德制度规范,严格落实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坚决查处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严肃行业纪律。改进作风,依法行医,真情服务,廉洁自律,务实高效,认真兑现社会服务承诺,为社会、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价廉的服务。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培养职工的责任感、事业心,真正做到医德高尚、廉洁行医、勤政为民。
(四)群众满意。落实便民利民措施;认真做好患者满意度调查;全面开展民主评议医德医风让社会满意。实现各部门、各科室形象有新改善,患者感受有新变化,社会、患者满意度有较大幅度提高。
三、活动内容:
(一)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做到“服务好”
“服务好”是医疗卫生工作宗旨和作风的体现。医疗服务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理念,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改进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努力为患者提供全程优质温馨服务。
1、改进服务态度,改善群众看病就医感受。要继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把爱心温馨优质服务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要创建“人民满意窗口”,改善窗口服务,努力做到服务态度良好,积极倡导服务文明用语,坚决杜绝服务禁语,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把方便留给病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医务工作者要切实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大力倡导人性化服务,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努力提供温情的服务,提高服务技巧和效用。
2、优化服务流程,方便群众看病就医。要重点抓好收费、药房、门诊等窗口,从制订方便群众就医的业务流程、符合病人需求的工作制度入手,设立住院处归口住院病人管理,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设施,美化服务环境,方便病人就医,缩短病人等候时间。
3、实行公开透明服务,保障群众看病就医知情权。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为群众提供科室布局、在岗人员信息、诊疗流程等医疗服务信息,方便群众就医选择。公开医药费用信息,努力提高收费公开透明度,使群众看病就医明白消费。
4、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充分尊重和维护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对患者和家属关心的诊断、治疗、手术、用药等问题要耐心地解释说明,多与病人进行一些感情沟通,多给病人一些人文关爱,体恤患者的痛苦,同情患者的困难,尊重患者的想法,打消患者的顾虑,努力让患者获得身心的健康,真正做到尊重病人、关爱病人,为患者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畅通投诉渠道,认真落实医疗投诉处理办法,实行首诉负责制,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及时受理和处理病人投诉,定期收集病人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及时改进。
(二)加强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努力做到“质量好”
1、认真抓好医疗质量安全各项制度落实,增强医疗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以医疗质量为核心,切实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和基础医疗质量管理,继续强化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和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培训,注重质量检查和考核,狠抓医疗服务过程中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人员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要严格执行各项诊疗、护理技术规范和常规,切实在实际的诊疗和护理行为中加以落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推进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检查。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按药品通用名开具处方制度和处方点评、处方公示制度,坚持医院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加强对药品使用的管理和监督,严格规范医生处方行为,促进合理治疗、合理用药。
3、大力推行临床路径,促进医疗质量科学管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院选择2--3个病种试行,积极稳妥把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抓实、抓细、抓好。促进医疗质量管理从粗放式的质量管理,进一步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
(三)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医德,严肃行业纪律,努力做到“医德好”
1、继续加大医德医风教育力度。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继续培养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加大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先进典型的宣传表彰力度,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宗旨意识、职业道德和纪律法制教育,警示教育,利用身边事、身边人以案说法、以案说纪。
2、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医德制度规范。要加大执业纪律制度建设力度,修订完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行为准则,明确医、药、护、技各类从业人员行为规范。要继续认真抓好医德考评制度的落实,进一步细化工作指标和考核标准,及时研究解决在落实医德考评制度中遇到的共性问题,通过现场推进、监督检查等形式,促进医德考评标准更加科学、程序更加规范、方式更加有效、结果更加真实、运用更加广泛,真正建立起对医务人员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坚决查处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案件,严肃行业纪律。要进一步深化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要在继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研究制定切实管用的制度办法和监管措施,深化长效机制建设。要加强医院信息系统药品、高值耗材统计功能管理,严禁为商业目的处方。
(四)深入开展行风评议,积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做到“群众满意”
“群众满意”是医疗卫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衡量我们工作的最终标准,也是我们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的初衷和目的。广大干部职工要始终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依靠群众深入推进行风建设。
1、落实便民利民惠民措施。要针对群众在看病就医中反映的一些突出问题,落实便民利民惠民措施,让群众能感受到医院发展带来的实效,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价廉、便捷的医疗服务。要充分利用院务公开的载体,公开医院改善服务、实施便民利民惠民的措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医疗机构改善服务的效果,赢得群众理解和信任。
2、认真做好患者满意度调查,赢得患者满意。在“三好一满意”活动中,要广泛组织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要研究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真实全面反映患者意见和建议;调查对象要全面,不仅要包括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而且还要包括出院患者;形式要多样化,通过对出院病人电话回访、对住院和门诊病人现场调查、定期召开病人及家属座谈会等形式,关注患者感受,听取患者意见;尽可能地使调查客观、真实;调查结果运用上,要注重患者意见,重视调查结果,积极落实整改,切实促进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赢得患者满意。
3、全面开展民主评议卫生行风,让社会满意。民主评议行风,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有序监督、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以实际成果取信于民的一项重要举措。要把行风评议的过程,变成宣传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及措施成效的过程,变成查找问题、积极整改、不断提高的过程,变成加强与社会沟通、接受监督、展示行业形象的过程,通过扎实的工作,赢得群众的满意和认可,赢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要通过“三好一满意”活动,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进医德医风,促使各方面的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提高,把医院的各项工作推向新阶段。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4月-5月):宣传动员阶段。开展宣传启动工作,让全院广大干部职工了解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重要意义和目的,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各级重视、全员参与的浓厚宣传氛围。
第二阶段(6月-9月):组织实施阶段。以实施教育为先导,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医疗质量万里行、治理庸懒散等活动为载体,根据不同科室和专业特点,扎实推进“三好一满意”活动。8月10日前全院干部职工上交一份1000字以上的自查自纠报告,按活动的内容和目标,对单位、科室和个人存在的不足做全面深入的自查自纠,并提出整改意见。未按时上交或走过场,全院通报批评、年终考核定为不合格并处罚当月绩效工资200元。
第三阶段(10月-12月):总结表彰阶段。总结全年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对在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的科室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
五、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成立“三好一满意”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廖建军
副组长:叶应虎
组
员:杨
诚
王玉珍
魏启超
徐
星
王久生
办公室主任:杨诚
六、几点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科室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切实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健全领导责任制,要广泛动员,积极参与,形成合力。要把“三好一满意”纳入工作计划中,纳入各科室部门目标绩效考核中,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分工,狠抓落实。
(二)统筹安排,强化监督。各科室要加强对活动的督导检查,保证活动扎实有效不走过场,工作中要搞好结合,要与行风建设结合起来,与医院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合理规划,统筹安排。要强化监督检查机制,建立监督检查制度。活动办公室要严格落实绩效考核制度,每月对各科室进行一次考核。
(三)奖优罚劣,激励先进。年终进行考评,并将考评结果绩效工资和评优评先挂钩。全院选出一个先进科室,3名先进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与此同时对不作为、不积极、群众反映强烈科室和个人通报批评和处罚。
(四)贴近实际,务求实效。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全院要组织召开动员会和民主生活会,各科室也要召开宣传动员会和讨论会,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把这项活动开展的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让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新的提高,医疗秩序和风气有新的变化,医院文明程度和广大干部职工文明素质有新的提升,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
检委会例会制度之完善 篇2
关键词:离婚救济制度,补偿权,损害赔偿请求权
我国的离婚救济制度解决的是为在离婚过程中受到权利损害或遇到经济困难的当事人一方提供的权利救济以及困难帮助的方式问题。离婚救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我国离婚救济制度所突出的夫妻人格平等,以及公平对待的法治理念。但是针对我国离婚率上升以及在婚姻诉讼中双方当事人的种种诉求来看,我国离婚救济制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
一、家务劳动补偿制度
我国婚姻法中规定的离婚时补偿权,又称为家务劳动补偿制度。该制度规定的前提是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的情况下,如一方因为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情况下,在离婚时才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该规定实际上限制了离婚经济补偿的请求的条件,只有在夫妻约定财产制的情况下,付出较多的一方才能提出经济补偿的请求,这显然是对付出较多一方不利的。在我国,无论是从历史婚姻制度上还是人们对婚姻的看法上,约定夫妻财产分别婚姻制度一定程度上在生活中是很少见的,更多的是夫妻共同财产制度,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这样对于离婚时的家务劳动补偿便是很大的限制。不利于付出较多的一方申请救济。再者,在离婚诉讼中很难认定何为付出较多的含义,在此,就要对我国婚姻法中的付出较多义务中的“较多义务”作出理解,根据我国婚姻法法条规定中的这些义务,在一定的意义上都减轻了另一方应负担的义务。说明此处的义务指的就是“受益”较多的一方也应承担的义务。
只有满足这样的条件,“受益人”才承担劳务劳动补偿责任。那么在此处,如果付出较多一方若要申请劳务劳动补偿就需要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该婚姻为约定夫妻财产分别制,其次付出义务较多的一方所付出的义务,也必须是对方也应承担的义务。满足这两个条件才可申请补偿。显然,这个限制阻断了大多数本应该申请补偿救济的离婚弱势一方。二在此制度的缺陷认定上,我们可以用离因补偿制度取而代之。离因补偿是指在离婚时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支付一定的财产,以弥补对方因离婚而遭受的损失,支付标准以维持婚姻存续期间的生活水准为参照,但仅限于必要的生活水准,不包括奢侈性消费。设立离因补偿制度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可以保障离婚当事人的生活水平,减少离婚给当事人以及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二是请求权人无须负担对他们来说几乎是难以取得的他方有过错的证据责任,只要负责举证离婚使自己的生活水平下降或遭受了某种损害即可,是否应当给予补偿,则由法官根据具体情节裁判确定。
二、离婚时适当帮助义务
我国婚姻法对离婚时适当帮助义务做出了规定,在一方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另一方应从个人住房或其他个人财产中给予适当帮助,有下定按下顶,协定不成的由法院判决。可以看出,在此类情况下申请帮助的条件是“一方生活困难”,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生活困难进行了解释。所谓生活困难,是指依靠个人财产和离婚时分得的财产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而且一方离婚后没有住处的,也属于生活困难。司法解释并规定对生活困难者进行帮助的形式,可以是房屋的居住权或者房屋的所有权。笔者认为,我国对于离婚时适当帮助义务在认定应对两点予以明确,首先对于一方对于生活苦难者提供的住所权问题,在此处并未提到提供的房屋居住权的期限问题,是属于长期住所权还是短期住所权。如果一方提供给了生活困难者居住权,而生活困难一方本身没有劳动能力或者恶意不进行劳动,在此时是否应当继续提供住所权,提供多久的住所权在法律中并未作出解释。
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法律应对住所权问题做出更加详细的解释。而在婚姻法法条中,对生活苦难者提供房屋所有权问题,房屋所有权在现实意义上是价值比较大的财产内容,如果基于帮助的含义而提供给生活困难一方,这在某种意义上超出了对生活困难方的“帮助”行为意义。其次在给生活苦难一方提供帮助时,应该考虑到生活困难一方的主观问题,若是生活困难方在离婚诉讼中本就是“应受责难的人”,那么此时让婚姻受害者给其提供帮助便是不公平的。再者,即使生活困难一方不是离婚诉讼中“应受责难的人”,在另一方为其提供帮助时,生活困难的人如果在主观上存在着恶意,例如困难一方在另一方给其提供住处后之后,不做任何努力或者存着其他恶意的行为,这在法律实践中应该是不被允许的。笔者对于该离婚时的适当帮助义务,认为应该强调“适当”二字,对于需要明确的部分,法律一个给出解释予以说明,真正做到切实维护离婚双方的利益。
三、损害赔偿请求权
我国设立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本质上在于保护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无过错方的利益。对弱势一方的保护。具有填补无过错方精神损害、抚慰受害方、制裁过错方的三重功能,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维护离婚诉讼中的受害方的利益,减少受害方的痛苦,达到一定的精神抚慰。但是,我国《婚姻法》规定下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在一定的立法技术上仍然存在着可提升的空间。首先在对过错的认定上,我国采用的是法定过错制度。我国《婚姻法》中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导致离婚的,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是重婚的,二是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是实施家庭暴力的,四是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我国婚姻法司法解释规定,如果双方都存在上述的过错情形的,一方或者双方向法院提出损害赔偿请求的,法院不予支持。但在实际的婚姻中,导致离婚或者在婚姻中受伤害的情形并不止此处所列举的的情形,而我国把该“过错”用法律条文详尽列举,在一定意义上局限了受害方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是不利于受害方主张权利的。其次是对于某些过错的举证应由过错方提供。在此应适用过错推定原则。按照过错推定规则,如果原告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法律上就推定他有过错并确认他应负民事责任。例如涉及到隐私权的举证,过错方既然存在过错,便不会轻而易举的把证据留给受害方,就如同对于受害方来说,举证对方有与他人重婚行为就比较困难,也很难拿到有力的证据。因为这涉及到另一方的隐私权问题,而举证本身就需要耗费精神和一定的物质,这对于受害方无疑是困难且具有负担的。再次在离婚损害赔偿的弥补损害制度上,应当加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因为离婚对于受害一方所形成的不仅是物质方面的损害,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伤害。
有学者指出,家事诉讼的特殊性,使得家事诉讼的程序有着不同于一般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取向。在家事诉讼案件的审理中,更应该注重客观真实的发现,需要法官发挥自由裁量权去探明事实真相。在离婚救济制度上,我国应秉持着在婚姻法所维持的基本原则上,建立一套更加完整的体系,力求公平和平衡,尽量削弱离婚对于双方所带来的伤害,尤其是在婚姻中付出较多的一方。
参考文献
[1]巫昌祯,夏吟兰.<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之我见[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3,21(1).
[2]王卫国.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检委会例会制度之完善 篇3
关键词:基层检察院;检委会;制度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114-01
一、历史沿革:检委会的成立与完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检委会制度得到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来看,检委会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检察长领导到检察长主持,从检察长个人负责到与检委会集体负责相结合的演变过程。下面笔者从三个阶段来进行梳理:第一阶段,检委会制度的兴起,“检委会”这一名词最早始于1941年山东抗日民主政府《山东省改进司法工作刚要》中规定:“为了便于领导和加强检察工作,建立各级检察委员会。”第二阶段,检委会制度的正式建立与完善,1949年9月21日通过的《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设置检委会,由检察长、副检察长、委员组成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委员会。第三阶段,检委会制度的再度确立与逐步完善,1983年《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订稿中确立了民主集中制,并将检察长的“领导下”改为“主持下”;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规定,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设置两名左右的专委,按同级党政部门副职规格和条件;2008年2月最高检审议通过的《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对检委会设置专委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运行现状:JY检察院检委会工作模式概述
JY检察院检委会由13名成员组成,其中检察长1名、副检察长3名、政治处主任、公诉科科长、侦监科科长、未检科科长、控申科科长、反渎局局长、案管中心主任兼任检委会委员,另有专委2名组成。从年龄结构来看,35—45岁4名,占委员总数的30.67%,45—50岁5名,占委员总数的38.46%,50岁以上的3名,占委员总数的23.07%。从学历层次看,研究生2名,占委员总数的15.38%,本科生11名,占委员总数的84.61%。
笔者对JY检察院2012年-2014年检委会讨论的案例进行分析,从统计数据来看,除了每年有个别工作制度、方案、法律适用请示外,大部分工作内容都集中在讨论个案上。存在讨论具体个案多、深入理论指导与学习少;上会刑事案件多、民行案件少;不起诉案件多、重大业务案件少等特点。如:2014年召开检委会19次,讨论案件42件,通过工作机制2个。从检委会讨论的刑事案件类型来看,不起诉案件比例偏高,且不起诉的案件都要上会。JY检察院检委会2012年共讨论案件48件,其中不起诉案件21件,占案件总数的43.75%;2013年共讨论案件38件,其中不起诉案件24件,占案件总数的63.15%;2014年共讨论案件42件,其中不起诉案件37件,占案件总数的86.04%。
三、存在问题:基层检察院检委会存在的弊端
JY检察院检委会虽成立已久并且形成了稳定的工作机制,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检委会行政色彩浓厚,专业检察人员进入难。从对JY检察院检委会成员的统计分析中发现,该院检委会成员几乎都是在担任委员的同时担任了其他行政职务。二是,未设置专门的检委会办事机构影响其工作效率。从目前基层院检委会日常办事机构运行来看,大部分都被视为检察院的边缘化部门,如JY检察院所在地级市的7个基层院和市院在内的8个检察院,都是由研究室负责。三是,“悬线把脉”的方式使检委会的合议质量难保障。在检委会议事过程中,委员们都是会前通过书面资料了解案情,会上被动听取承办人的汇报,没有查阅案卷,没有听取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的意见,更谈不上询问证人,检委会讨论案情时,与案件相关的人都不在场。四是,检委会讨论决定的案件或者事项界定不明确,检委会的决议在民主集中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决策内容是检委会集体研究讨论的结果,导致检委会责任不明确。
四、改革对策:改进基层检察院检委会制度的建议
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特别是主任检察官制度的建立,对检察委员会制度引发了业界的争议。有人认为检委会与司法独立、检察官独立办案相冲突,应该废止。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的社会条件决定了检委会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其原因在于:即使推行了主任检察官制度,但在检察官职业修养和人员配备没有具备之前,检委会是有其存在价值的,对一些疑难重大主诉检察官难以把握的案件或者需要借助检委会抵制外部压力的案件,检察官个人办案的行为尚需要检委会整体办案资源的支持。针对现有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检委会制度的完善对策以供参考:
首先,进一步改善基层检察院检委会人员结构。从检委会的法律性质和专业特点出发,应该减少委员的行政职业成分,强化其业务含量。笔者认为,检委会应该以专职委员、检察业务骨干为主,实现“权力型”向“专业型”转变。可将“检委会成员由检察长提名,经人大批准”改为:“由检察长提名,经民主选举,报人大审批。”赋予全院干警推选权,公开公正的进行竞争,这样更有利于保障检委会委员的质量,提升检委会的整体素质。
其次,建立健全专职检委会办事机构。在检委会会机构设置上,基层检察院逐步向统一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应当成立检委会专职机构,发挥其运转的协调中心、程序过滤、实际把关、督办落实、总结指导等综合性业务职能。此外,对检委会专职机构的职能定位,应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开展案件的预先审查;二是承担检委会会务工作;三是在检委会闭会期间,承担起检委会决定事项或者交办执行事项的检查监督工作。
最后,建立检委会委员在议事议案中的责任追究制度。在推行主任检察官办案制度后,检委会责任的划分应该得到明确,不能继续将检委会当作承办检察官的“避风港”。主任案件的检察官应对案件事实的真实性、证据的确凿性和充分性负责,检委会应对案件所做的定性和处理决定负责,检委会委员亦应对自己发表的案件定性和处理意见负责。
参考文献:
[1]“人民检察大事记”,《检察日报》人民检察特别报道,2008年7月8日
[2]符跃红,《对基层检察委员会制度的检视——以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人民检察院为主要样板》。
[3]王立、付强、谢财能、石晶,《检察委员会工作机制研究》,《中国检察官》2011年第11期P38-41
[4]邓楠,《关于完善检察委员会制度的法律思考》登于《检察实践》2004年第5期。
检委会例会制度之完善 篇4
安全例会制度
为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落实各部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教学训练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特制定本制度。
一、安全工作例会议事原则
1、坚持依法议事的原则。
2、坚持责权相统一的原则。
3、坚持互相协调、科学决策、高效运行的原则。
二、安全工作例会议事范围
1、研究、拟定安全管理制度。
2、学习贯彻上级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方针、政策、规定、指示、指令。
3、听取部门落实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工作的情况汇报,研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方法,并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人头。
4、对发生的重大事故和未遂事故进行分析,讨论事故责任和严重违章人的处分,吸取教训,制订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5、检查总结前次安全工作确定的事项落实情况,对落实不好的要追查原因和责任。
三、安全工作例会的召开
1、安全工作例会由主管副校长召集和主持,主管副校长因特殊原因不能出席时,可委托一名安全员召集和主持。
2、安全工作例会的出席人员:全体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负责人。
3、安全工作例会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遇特殊情况时,主管副校长可临时召集安全工作会议。
四、安全工作例会议定事项的实施和督查
1、安全工作例会的记录,由安全领导小组整理会议纪要下发有关部门、及时转告因故缺席的会议人员。
2、安全工作例会讨论决定的事项由安全领导小组按照分工范围督促检查,并及时通报贯彻落实情况。
3、各参会人员原则上必须参加安全工作例会,特殊情况需向安全领导小组请假,无故不参加者按学校责任考核办法进行考核。
论我国预告登记制度立法之完善 篇5
一、预告登记的适用范围过窄, 应当适当扩大
根据《物权法》第20条第1款规定, 我国预告登记制度适用的范围仅限于“当事人签订买卖房屋或者其他不动产物权的协议”情形, 即只有当房屋及其他不动产物权进行买卖时才得以启用预告登记。其涵盖性不仅远较德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等成熟立法要窄, 甚至还不如上海、南京等地方性条例的规定, 不能满足实践中千差万别的现实需要。
关于预告登记的适用范围, 从国外立法来看, 一般包括以下几项:1.以不动产物权的设定、移转、变更或消灭为内容的请求权;2.以附有始期、停止条件或有其他可于将来确定的有关物权变动的债权请求权;3.不动产权利内容或次序变更的请求权。对照《物权法》之规定, 我国预告登记制度仅适用于其中第1项中“以不动产物权的移转为内容的请求权”一种情形, 至于以不动产物权抵押、消灭、优先权次序变更以及附条件、附期限的请求权等, 均不在可以适用的范围之内。
实际上, 我国已经有一些地方性不动产交易条例对预告登记制度做了很好的探索。如上海市房地资源局发布的《关于贯彻实施<上海市房屋租赁条例>的意见》允许对预租合同进行登记备案 (本质即为预告登记) 、《广州市城镇房地产登记办法》允许预告登记涵盖预购商品房、以预购商品房设定抵押及其抵押权转让、以房屋在建工程设定抵押及其抵押权转让等三种情形, 等等。
综合考虑各国的制度设计和我国的现实情况, 笔者认为, 我国应适当扩充预告登记的适用范围, 不仅规定为保护权利移转、变更的请求权, 同时将以不动产物权消灭为目的的请求权以及附条件或附期限的请求权、物权内容及顺位变更的请求权纳入预告登记制度的保护范围, 以便更好、更全面地保护权利人和交易的秩序。
二、预告登记的效力不足, 应增加顺位保证和破产保护方面的内容
预告登记的效力是预告登记制度的核心。只有赋予了较强的效力, 预告登记才具有实际意义, 才能成为保护不动产请求权最终得以实现的有力手段。在我国, 不动产物权的移转往往伴随着开发商对消费者的显著优势地位, 涉及消费者居住乃至生存方面的基本人权, 因此, 赋予预告登记以强大效力就显得更为重要。
《物权法》第20条第1款规定:“预告登记后, 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 处分该不动产的, 不发生物权效力。”根据这一规定, 经过预告登记的债权请求权, 获得了对抗其他处分行为的排斥性效力。这种排斥性效力, 理论上一般称之为预告登记的保全效力, 也叫担保效力或排他效力, 实为预告登记制度的核心效力。但是, 保全效力不是预告登记的唯一效力。从国外立法以及民法理论来看, 预告登记至少还应具有以下两种效力, 即顺位保证效力和破产保护等方面的增强效力。
所谓顺位保证效力, 即当预告登记推进到终局登记时, 不动产权利的顺位不是以终局登记的日期确定, 而是依照预告登记的日期来确定。这是由于预告登记的保全效力已经表明, 不动产债权请求权在履行后将最终产生不动产物权, 因此将来该物权一旦产生后, 也就应当取得预告登记所具有的顺位, 唯此才能更有效地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利。《德国民法典》第883条规定:“以转让某项权利为请求权的标的时, 该项权利的顺位按预告登记的日期加以确定。”日本《不动产登记法》第7条规定:“已进行假登记, 本登记的顺位依假登记的顺位。”赋予预告登记以顺位保证效力, 则当一个不动产上设立有多个并存的物权行为时, 预告登记制度将各项权利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预先排列, 并按该顺序为每个物权确立实现的顺序。在前一项登记的物权因存在瑕疵而无效或者被撤销时, 后一顺位物权根据预告登记的顺位效力得以优先实现。这样, 预告登记便防止了第三人的介入, 保全了终局登记的顺位, 使所有权转移请求权得以顺利实现。
所谓预告登记破产保护等方面的增强效力, 是指由于预告登记已经表明所登记的债权请求权将来会产生物权变动的效果, 因此该请求权就等同于未来才能实现的不动产物权来对待, 使之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这种增强效力, 直观的体现就是破产保护。即在相对人破产, 但请求权的履行期限尚未届至或者履行条件并未成就时, 权利人可以将作为请求权标的的不动产不列入破产财产, 使请求权发生指定的效果。日本立法规定, 在所有权移转的假登记与本登记之间, 作为标的的不动产被编入破产财产时, 仍无碍于办理本登记。如办理了本登记, 得以其所有权的取得对抗破产债权人。可见, 预告登记不但可以对抗不动产所有权人和其他物权人以保证请求权人取得物权, 而且还可以在不动产物权人临于破产时对抗其他债权人, 从而使预告登记所保全的请求权得以实现。破产保护之外, 预告登记还能产生其他的增强效力。如经过预告登记的请求权, 将能够对抗承包人的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 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经得到认可。如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6月20日发布实施的《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第2条规定:“消费者交付购买商品房的全部或者大部分款项后, 承包人就该商品房享有的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不得对抗买受人。”赋予预售商品房的买受人以优先于建设工程价款受偿权的请求权, 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作为一种法定的优先权, 在受偿顺序上优于抵押权和其他债权。由此可以推知, 最高人民法院已经确认这种经依法登记备案的请求权具有了某些物权的效力。
《物权法》没有关于顺位保全效力和破产保护等增强效力的规定, 造成了预告登记制度的先天不足, 这样不仅不利于对权利人的保护, 也会对不动产的交易造成妨碍, 还徒然增加司法实践中的争议和困惑。笔者以为, 应当在《物权法》或在将来依据《物权法》进行不动产登记立法时, 明确规定预告登记的顺位保全效力和破产保护等方面的增强效力。
三、预告登记后的处分行为不应绝对无效, 而应以相对有效为宜
预告登记之后, 不动产物权人对房地产所为的处分行为, 在妨害已经进行预告登记的请求权的内容上, 应为无效, 这在国内外立法以及民法理论上, 均无争议。但对于这种无效是绝对无效抑或相对无效, 则有不同看法, 各国也存在不同的制度设计。《物权法》第20条第一款规定:“预告登记后, 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 处分该不动产的, 不发生物权效力。”此条对预告登记采用了绝对无效的态度, 即预告登记后的一切处分行为, 均不发生物权效力。采绝对无效的意见, 对定分止争、减少纠纷, 自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如果法律规定过于严格, 则也可能产生过犹不及的缺憾。权衡各种因素和利弊, 笔者以为, 对于预告登记后的处分行为, 还是采相对无效原则为妥, 即预告登记消灭之前, 不动产权利人可以为处分并进行登记, 但所为之处分在与预告登记的内容有妨碍的限度内无效。原因有三:
第一, 从请求权的性质来看, 尽管预告登记赋予请求权以一定的物权效力, 但房地产的所有权毕竟没有移转, 如果由此禁止不动产权利人的一切处分行为, 对不动产的权利人显然不公平。
第二, 在预告登记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情况下, 如果一味坚持绝对无效的原则, 在预告登记消灭之前不动产的权利人不能进行任何的处分, 登记机关拒绝其相应的登记, 徒然浪费时间和机会成本, 此时采用相对无效的原则就是一个相当符合经济性的选择了。
第三, 采相对无效的原则并不会有损预告登记防止“一房二卖”的目的。相对无效使得不动产义务人可以将房地产再行让与第三人, 或为第三人设定其他物权, 登记机关应予受理, 不得拒绝。此时第三人可以对抗任何人, 但不得对抗经过预告登记的请求权人, 请求权人可以向房地产原权利人要求移转所有权的登记, 同时向第三人请求撤销其所有权移转登记或他物权的设定登记。
当然, 即使采取相对无效的原则, 预告登记对于因征收、法院判决或强制执行而为的新登记, 因其为由国家权力所保证的执行, 因此应无排除效力, 经过预告登记的请求权人也不得主张新登记妨碍其权利而无效。
四、预告登记行使的程序保障不足, 应当更加明确合理
《物权法》对预告登记的概念、适用范围、效力及失效等实体性问题规定得比较明确, 但对如何提起并进行预告登记的程序方面规定却非常简陋, 可操作性不强。程序问题是一个制度能否生存并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 因此亟需在今后的法律解释及相关条例中予以明确。
第一, 关于预告登记的提起。根据《物权法》第20条第1款规定, 双方当事人只有“按照约定”方可向登记机关申请预告登记。《物权法》并未要求处于不动产交易中的当事人双方必须进行预告登记, 也并未赋予当事人一方单独提起预告登记的权利。这样, 在我国的现实情况下, 房地产开发商可以利用其优势地位不与购房者达成“约定”, 由此规避预告登记的约束, 这显然有违我国预告登记制度建立的初衷。我国有地方性条例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如《广州市城镇房地产登记办法》第41条明确规定了当事人应当办理预告登记的具体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当事人应当申请预告登记: (一) 预购商品房; (二) 以预购商品房设定抵押及其抵押权的转让; (三) 以房屋在建工程设定抵押及其抵押权的转让。”同时, 还在第42条至第47条详细规定了各种情况下预告登记的责任方、办理手续及办理期限。相较于《物权法》, 广州的有关条例规定显然更为合理, 可资《物权法》在解释及相关条例中予以借鉴。
第二, 关于预告登记与涂销登记或终局登记的衔接。预告登记作为债权与物权的中间地带, 不可能永远保留其不确定的灰色性质。预告登记的最终结果只能有二:或被涂销, 或被推进为终局登记。《物权法》第20条第2款规定了预告登记的涂销:“预告登记后, 债权消灭或者自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起三个月内未申请登记的, 预告登记失效。”本规定在以下方面值得进一步商榷:
一是“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的含义比较模糊, 容易发生争议。实践中, 在期房预售的场合, 一般指预购房屋、在建工程已经办理了所有权初始登记之时。但是, 何时办好了初始登记, 预告登记权利人很难确切知晓, 如果此时一待三个月过后预告登记即为失效, 则对请求权人殊为不公。因此, 此处除应采取列举式方法进一步明确“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的具体情形之外外, 还应当将“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修改为“预告登记请求权人知道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
二是条件满足时, 预告登记失效是自然失效, 还是经利害关系人申请后失效, 《物权法》规定似采自然失效。笔者认为, 应区分不同情形, 分别规定自然失效或经申请后失效。对于“债权消灭”情形, 由于债权债务关系乃是预告登记的基础, 如果基础丧失, 预告登记自然失效。但是, 如果仅是“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起三个月内未申请登记”的情形, 就断定预告登记自然失效, 则可能并不恰当。理由如前所述, “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含义殊为模糊, 是否已满三个月各有理解, 自然会引起无数的争端。如果采利害关系人申请后失效的原则, 则可消除此弊端。而且, 立法作此规定, 目的不外乎是督促预告登记权利人尽快进行终局登记, 从而提高不动产的流动性。但采利害关系人申请后失效的原则, 并不会妨害此目的的实现, 相反能够极大地消除争端, 更加符合预告登记制度设计“保护交易安全”之本意。
参考文献
[1].陈旭铎.商品房预售中预告登记制度的完善.中国房地产.2001.11
[2].陈耀东.商品房买卖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3
[3].程彧苏昱.谈谈商品房的预先登记.中国房地产.1995.11
[4].崔建远.无权处分辨———合同法第51条规定的解释与适用.法学研究.2003.1
[5].邓曾甲.日本民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