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化学专业排名

2024-09-22

中国大学化学专业排名(通用11篇)

中国大学化学专业排名 篇1

日本大学化学专业排名 怎样申请日本化学专业

大学排名

世界权威的学术信息机构美国THOMOSONISI学术信息公司,公布了由研究机构发表的论文被其他研究者所引用的次数排行榜。在化学方面排行中,共有716个研究机构进入排行,其中日本有5所大学进入了世界前20名排行:

东京大学排名世界第2,京都大学排名第3,东京工业大学第10、大阪大学第16、东北大学第17。

当然,除了以上五所顶尖学校之外,日本还有23所化学工程专业的知名大学供你选择。

专业分支

1。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日本的个大院校中都有研究有机化学的相关教授。其主要的研究领域有:新型有机分子触媒的开发、有机合成化学、利用不对称催化剂的有机合成、构造有机化学、金属有机框等。

2。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化合物的化学。相关的研究方向有:无机化合物的合成等。

3。高分子化学

高分子化学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化学反应、物理化学、物理、加工成型、应用等方面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这个分支方向和一些生体材料息息相关。相关的研究方向有:利用高分子化学研究功能材料的分子设计、高分子纤维加工、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设计等。

4。生物化学

运用化学的方法和理论研究生命物质的必学学科。其任务主要是了解生物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相关的研究方向有:生物的化学感应信号、通过蛋白质、酶、核酸等的`分子机构来解析生物机能等。

5。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是以物理的原理和实验技术为基础,研究化学体系的性质和行为,发现并建立化学体系中特殊规律的学科。相关的研究方向有:超短脉冲激光、表面化学反应的理论研究、分子自由基对等。

6。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是关于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的一门科学。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测定物质的有关组分的含量、确定物质的结构和存在形态及其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等。主要是进行结构分析、形态分析、能态分析。相关的研究方向有:建立和细胞内信号的快速扰动方法的应用、通过荧光法测温、活细胞中发挥作用的分子分析法的开发等。

7。化学工程

化学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研究有关工程因素对过程和装置的效应,特别是在放大中的效应,以解决关于过程开发、装置设计和操作的理论和方法等问题。它以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的原理为基础,广泛应用各种实验手段,与化学工艺相配合,去解决工业生产问题。相关的研究方向有:工业催化剂、传递工学、反应工学、燃烧工学、材料化学等。

未来就业

日本的化学研究在学术界一直享有盛誉。尤其是在化学的研究以及开发中,占有很高的地位。该专业是以理为主、理工结合的理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精细化学合成、新型能源材料、纳米陶瓷、纳米杂化复合材料、特种涂料制备与改性,以及功能材料结构与性能相关性研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日本重视教育,高校科研经费充裕,教师敬业负责。JACS是每个材料与化学人梦寐以求能发一篇论文的杂志,其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论文来自日本,可见日本化学材料技术之先进。

由于中日两国教育体制的差异。日本大学的硕士入学考试并非像国内一样全国统考,都是由各个学校自主安排。在国内收到的消息不够及时,在国内直接去日本考试,由于人数地不熟,时间短行程紧,笔试面试双重压力。

在顶级名校,海外直考的成功率重未超过40%,这样风险极大,“一次入试不顺利留学就要等一年”。成功机率比较大的方法是:先申请你所中意的大学的预科,跟随教授一起做项目,再参加考试、合格之后成为正式生。

日本在化学领域一直保持领先,有着先进的技术支持和政策上的扶持,然而日本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在科研上不够积极,造成了大量人才缺口。

加之日本很多大型企业在华都有投资,更需要这种在日本接受过高等教育,熟练应用日语汉语的人才。能够进入这样的公司,就等于得到了一份前途得到保障的工作。日企注重人才培养,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来说:去日本读化学研究生的话,无疑给自己在专业水平和就业机会两方面上了一份“双保险”。

中国大学化学专业排名 篇2

1.生物工程:国内甚至名校念到博士都没出路, 除非是海归, 还能教书。但目前是录取分数第一高。每年有众多高分考生满怀希望进去, 但实在是浪费啊。国内没有像样的生物公司, 所以工作非常非常难找。

2.公共事业管理:一般师范大学都有这个专业, 而现在中国的社会实际情况是社会的发展程度和社会体制的需要严重脱节, 所以这个专业也仅仅是理论上的需求。

3.历史:毕业之后只有作科研和当老师了, 而现实情况是没有那么多的科研岗位和教师岗位, 大多数毕业生只有到前台做接待, 混的好的去做个文秘。

4.环境工程:在中国, 环境保护工作还仅仅处于不准乱砍树木的程度, 远远没有达到规模, 环境专业的学生也仅仅处在饿不死的状态。以生产为主的工作单位只有环境研究院, 工资和待遇都不是理想状态。

5.法学:全国范围的滥招生已经把这个专业彻底摧毁, 包括重点和名牌大学在内的本科基本难找工作。除非一口气念到研究生加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考试通过, 通不过的人就只有被淘汰。

6.国际政治和外交学:名字非常好听, 但本科没出路, 运气好能公派出国或者去搞研究。

7.汉语言文学:毕业之后大多处在半失业的状态, 漂亮的女生去做文秘, 不漂亮但声音好听的去做总机, 声音不好听也不好看但是有文笔的去做编辑, 都没有的话就只有做招待了。

8.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工商管理之类的, 基本上是鸡肋, 因为实践性太强。即使找到工作, 想达到老板和员工同时满意也难, 因此, 晋升机会更少。

9.电子政务:原名档案管理, 又名信息科学, 还有个名字是信息资源与信息管理。根据学校不同名字又有不同变化。

中国大学化学专业排名 篇3

据QS统计,今年中国内地共有48所大学有一个以上的专业位列世界200强。同时,有95所中国大学发表的学术论文在至少一个专业中被其他国际学者引用。据悉,该专业排名考察了全球2858所大学的学术声誉、雇主评分、学术论文引用以及其他关键指标,对包括土木工程、经济学、法律、计算机科学以及许多其他主流30个专业进行了综合评测,选出了各项专业全球最顶级的200所大学。

理工专业排名快速上升

从专业看,中国大学在理工、科学、数学等方向的专业排名快速上升,有更多大学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的大学在材料科学、化工、机械、电气和电子工程、土木工程,以及数学、化学、统筹学、农学和环境科学上有超过10所中国大学得到世界认可,位居世界200强。其中,中国大学在材料科学上实力最强,有20所大学名列世界前200名。与去年相比,仅材料一个专业,就有8所中国大学新入选世界200强,增长2/3。此外,中国大学的化工专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也令人惊叹,仅今年一年世界大学200强中就新增7所中国大学,比去年增长88%。电气与电子工程以及环境科学各自有4所中国大学分别跃居世界200强,年增长率分别达到44%和67%。

文科综合表现有待提高

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教育学和历史学的排名中,每项排名仅有不超过3所中国大学达到世界200强水准。在社会学中,中国仅有北京大学一所院校入选世界200强,今年全球排名仅有64位,与去年相比(37位),下降了27位。

专业排名还看北大清华

化学专业排名 篇4

1,中国科学院 这是毫不质疑的.2,北大

3-7,南大,南开,吉大,中科大,复旦

无机化学

1,北大

2,南大

3,吉大

有机化学;

1,中科院上海有机所

2,南开大学

3,兰州大学

分析化学:

1,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2,北京大学

3,武大、复旦、南大、厦大都差不多

物理化学:物化的强校很多

中科院的各个所,北化所,大连化学物理所,福建物构所都不错.然后化学的几大强校(北大,南大等)也很好.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大学的物化今年来发展很好,已有赶超几大强校的势头.再给你提供一个小消息

重点学科预测:

无机化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

候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分析化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

候补:复旦大学、湖南大学

有机化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

候补: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物理化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 候补: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南开大学

专业排名比大学排名更重要 篇5

近日,著名大学排名机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英国教育组织Quacquarelli Symonds(QS)等相继发布了最新一期世界大学排名报告。

对习惯了参照排名选大学的中国学生来说,大学榜单在留学申请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但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大学排行榜可以参考,但不能迷信;就读名校固然出彩,但个人能力是比名校头衔更有用的“敲门砖”。

不同排行榜,参考标准不同

QS今年的榜单中涉及81个国家的3800多所高校,最终有916所上榜。从具体排名看,今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功蝉联榜首,斯坦福大学由去年的并列第三升至第二,哈佛大学则由去年的第二降至第三。榜单中前10名的分布情况和去年类似,由5所美国大学、4所英国大学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共同组成。

由于不同排名体系参考的标准不同,很多时候,在不同的榜单中,同一所大学的排名大相径庭。USnews的大学排名有美国大学“琅琊榜”之称,今年的榜单中普林斯顿再登榜首,哈佛大学依然排在第二,芝加哥大学与耶鲁大学并列第三。

8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现已更名为“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公布了最新一期榜单。在这份排行榜中,哈佛大学蝉联榜首,紧接着是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剑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老牌名校。榜单列出了全球领先的500所研究型大学,其中美国有137所,入选数量最多;中国有54所高校入选,位列第二;德国有38所,英国37所,澳大利亚23所,法国22所。

每年的大学排名都会引来关注和争论。有人因为自己的学校名次提升而暗暗自喜,也有人因为母校排名突降而困惑。在现居美国的独立留学顾问张艳看来,中国学生和家长笃信排行榜无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要会看排行榜,不同的排行榜参考的标准不一样,翻阅前一定要弄懂每份排行榜的具体参考系数。

张艳告诉《青年参考》记者,QS世界大学排名在国际上认知度很高,调查的规模也最大,但它索引的标准中“学术领域同行评价”占了40%的权重;《泰晤士报》的大学榜单把三分之一的权重给了大学论文影响力,换句话说,在《泰晤士报》眼中,学校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引用规模更能代表学校的教学质量;USnews的大学排名,评选的主要标准是录取率、毕业率和捐款率等。

张艳说,美国个别院校会根据这些榜单的评审规则,想尽办法提高排名。很多院校有自己的办学宗旨和价值取向,排名时很难把它们套到同一个模式中去。对中国学生来说,排行榜只能起到参考作用。“大家在选择院校时除了看大学整体排名,还要关注其专业、就业方面。学生可以先分析什么是自己的强项,然后在专业与学校排名间做个相对平衡的选择。”

留学前:借大学排行榜“量体裁衣”

纵观全球大学排行榜,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院校上榜者寥寥。实力差距固然是部分原因,但英国《每日电讯报》指出,“一些法国媒体认为,目前的全球大学排行榜评价标准侧重于英美,倾向科学研究而忽视教育及人文科学,偏重综合性院校而忽视专业性院校”。

现于德国留学的云南学生黎庆(化名)对此感触颇深。从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硕士毕业后,黎庆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读博士。柏林自由大学的前身是著名的柏林大学,也是首批获得德国精英大学称号的高等学府,其人文学科在世界排名前列,建校以来培育过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黎庆看来,德国大学虽然声名远扬,但在全球高校排行榜上名次一直较低,排进前100名的只有海德堡大学和柏林洪堡大学。作为一个曾对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国家,德国的大学实力和外界的排行不匹配。

黎庆认为,目前知名的几个大学排行榜,大多以全科教育的综合实力来考核,而德国几乎没有综合型大学。如果按照专业排名的话,德国很多大学的排名极靠前,比如计算机领域的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机械类的亚琛工业大学等。此外,德国还有大量顶尖的独立科研机构。

“德国虽是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西方文化中值得一观的一道奇异风景,但德国很多学校几乎不设哲学专业,比如我所在的柏林自由大学,它的人文社科在欧洲很有名气,但它的医科独立了,又没有工科,这样的情况挤进QS前100都很难。”黎庆说。

大学排行榜对学生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张艳告诉《青年参考》记者,每个人的留学目的不同,大学排行榜可以帮助你“量体裁衣”。比如,有的学生希望日后在美国就业甚至定居,那就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专业知名度较高的学校,因为专业排名对应着它的市场认可度;有些学生考虑日后回中国发展,那在择校时要考虑目标学校在中国的知名度,专业的排名要放在次要位置。

学成后:“很少有人关注你的名校光环”

从国内大学本科毕业后,安徽姑娘赵楠到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留学。在她看来,追求排名的做法无可非议。从学生做出留学决定的那一刻开始,每个选择都意义重大,都牵动着父母的神经。每年动辄几十万的花费,在几千公里外一个人生活,没人愿意承受错误选择带来的巨大风险,这时,相对权威的大学排名能给很多人清晰、直观的认识。

“不过,中国学生对排名有种近乎迷信的追捧,家长也有很严重的名校情结。”赵楠对《青年参考》表示,在澳大利亚,情况截然不同。

“澳大利亚本地人对大学排名没有什么感觉,名校光环并不会给你增光添彩,来自普通大学的学生也不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雇主更看重毕业生的性格、专业和应变能力,学校名气虽也是参考因素,但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赵楠说。

有中国媒体指出,学校名气不该成为决定学生价值的主要标准,排行高低不该成为衡量学校实力的重要指标。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被认为是南半球首屈一指的学术重镇,连续几年在QS及《泰晤士报》的榜单中名列全球前40,但当地最受雇主欢迎的大学和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大学是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可见学术和就业是两码事。

中国大学化学专业排名 篇6

US News2018年世界大学化学排名列出了600所大学,德国有45所大学入榜。下面是关于德国大学在本次排名的具体情况,由出国留学网整理,供大家选校参考。

Students interested in chemistry can explore these well-regarded universities that have shown strength in producing research in the field.Chemistry is the study of matter, or the “stuff” in and around us, and is related to biology and physics.Subjects include organic chemistry, inorganic chemistry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These are the top universities in Germany for chemistry.对化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多了解这些大学。它们广受欢迎,并且在化学研究方面显示了优势。化学研究物质,研究在我们体内和周边的“填充物”,它与生物和物理相关。化学的分支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这些就是化学领域德国顶尖的大学。

BestUniversitiesinGermanyforchemistry BasedonUSNewsBestGlobalUniversitiesRankingsbySubject2018 WorldranknationalrankUniversitySubjectscore58=1TechnicalUniversityofMunich71.963=2UniversityofMünster70.967=3=KarlsruheInstituteofTechnology70.167=3=UniversityofGöttingen70.1715RWTHAachenUniversity69.5826UniversityofMunich67.586=7TechnicalUniversityofBerlin66.7101=8FreieUniversitätBerlin65.11059UniversityofErlangenNuremberg64.912010HeidelbergUniversity63.2131=11Humboldt-UniversitätzuBerlin62.2147=12UniversityofRostock60.8152=13RuhrUniversityBochum60.3161=14TechnicalUniversityofDresden59.7193=15JohannesGutenbergUniversityofMainz56.9198=16PhilippsUniversityofMarburg56.721317UniversityofBonn55.6226=18UniversityofRegensburg54.4233=19UniversityofFreiburg54.1241=20UniversityofWürzburg53.6244=21UniversityofStuttgart53.1252=22UniversityofUlm52.7266=23UniversityofBayreuth5232024UniversityofHamburg49.4330=25DortmundUniversityofTechnology48.2332=26FriedrichSchillerUniversityofJena48.1335=27=DarmstadtUniversityofTechnology47.9335=27=UniversityofLeipzig47.934629BraunschweigUniversityofTechnology47.2362=30UniversityofHannover46.3371=31UniversityofGiessen45.8378=32UniversityofKiel45.4395=33MartinLutherUniversityofHalle-Wittenberg43.8402=34UniversityofDuisburg-Essen43.5410=35=UniversityofCologne42.9410=35=UniversityofPotsdam42.9425=37JacobsUniversity42.1429=38JohannWolfgangGoetheUniversityFrankfurtamMain42454=39BielefeldUniversity40.747740EberhardKarlsUniversity,Tübingen39.7481=41TechnischeUniversitatChemnitz39.5485=42HeinrichHeineUniversityofDusseldorf39.2503=43UniversityofBremen38507=44UniversityofKonstanz37.8520=45UniversityofKaiserslautern372018U.S.News德国大学学科排名:化学世界排名德国排名大学名称学科得分并列第58位第1位慕尼黑工业大学71.9并列第63位第2位明斯特大学70.9并列第67位并列第3位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70.1并列第67位并列第3位哥廷根大学70.1第71位第5位亚琛工业大学69.5第82位第6位慕尼黑大学67.5并列第86位第7位柏林工业大学66.7并列第101位第8位柏林自由大学65.1第105位第9位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64.9第120位第10位海德堡大学63.2并列第131位第11位柏林洪堡大学62.2并列第147位第12位

60.8并列第152位第13位波鸿鲁尔大学60.3并列第161位第14位德累斯顿工业大学59.7并列第193位第15位美因茨大学56.9并列第198位第16位马尔堡大学56.7第213位第17位波恩大学55.6并列第226位第18位雷根斯堡大学54.4并列第233位第19位弗赖堡大学54.1并列第241位第20位维尔茨堡大学53.6并列第244位第21位斯图加特大学53.1并列第252位第22位乌尔姆大学52.7并列第266位第23位拜罗伊特大学52第320位第24位汉堡大学49.4并列第330位第25位多特蒙德工业大学48.2并列第332位第26位耶拿大学48.1并列第335位并列第27位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47.9并列第335位并列第27位莱比锡大学47.9第346位第29位布伦瑞克理工大学47.2并列第362位第30位汉诺威大学46.3并列第371位第31位吉森大学45.8并列第378位第32位基尔大学45.4并列第395位第33位马丁路德·哈勒维腾贝格大学43.8并列第402位第34位杜伊斯堡-埃森大学43.5并列第410位并列第35位科隆大学42.9并列第410位并列第35位波茨坦大学42.9并列第425位第37位雅各布大学42.1并列第429位第38位法兰克福大学42并列第454位第39位比勒费尔德大学40.7第477位第40位蒂宾根大学39.7并列第481位第41位开姆尼茨工业大学39.5并列第485位第42位杜塞尔多夫大学39.2并列第503位第43位不来梅大学38并列第507位第44位康斯坦茨大学37.8并列第520位第45位凯泽斯劳滕大学37推荐阅读: 2018最新US News德国大学排名

2018US News德国大学学科排名:空间科学

中国大学化学专业排名 篇7

总体来说, 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的一个明显的区别是教学内容的“量”急剧增加了, 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高中相比增加了许多, 而辅导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 这对大学新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知识点的介绍方式及深度与大学化学有所不同, 所涉及的范围也远不及大学化学广泛, 知识的系统性和化学思维的形成也有待学生在大学化学学习中进一步完善、提高。由于中学化学教学内容体系本身的问题或中学生认知水平有限, 学生在进入大学时有些化学问题还比较模糊, 这样势必影响大一化学的教学质量。而大多数学生对上述转变心理准备不足, 学习方法和能力还停留在高中的层面上, 不能适应新起点的学习。

中学与大学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通常认为是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所承担的任务[1,2]。也有学者[3]主要关注大学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问题。然而, 随着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 一些大学化学知识被纳入高中化学选修模块的教学体系, 相关知识点广泛涉及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甚至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诸多课程[4]。

2003年4月, 教育部制订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 (简称:新课标) 。目前, 全国各省市已陆续开始执行。新课标将高中化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 其中“必修”部分为全体高中学生均需学习的课程, 而“选修”部分则包括6个模块。如果在高考中, 学生不参加化学科目的考试, 则选修“化学与生活”或“化学与技术”模块;如果参加化学科目的考试, 则须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等模块中的2~3个。

这样的课程设置, 基本上为大学化学做好了铺垫, 但是, 高中化学和大学化学的知识点仍然存在一些衔接问题。因此, 教师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必须对这些概念加以澄清和重视。

一、大学化学中新出现的知识点

在大学化学中, 有部分内容是高中化学没有涉及的, 主要集中在化学原理的相关章节, 总结如下:四大平衡部分:质量摩尔浓度的概念、稀溶液的依数性、缓冲溶液、溶度积的概念、电极电势及其影响因素、配位平衡的移动、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部分:电离能与电子亲和能的概念、离子极化理论和键型的过渡。

上述这些内容,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高度重视, 作为难点讲解, 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认识。

二、大学化学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知识点

在介绍酸碱理论时, 高中化学只讲解了酸碱电离理论, 给出了传统的酸、碱、盐的概念, 大学化学是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酸碱质子理论, 拓宽了酸、碱的定义, 提出了两性物质的概念, 扩大了酸碱反应的范围;在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时, 对于高中化学中的元素的化合价概念, 大学化学给出了更加科学的定义———氧化值;在讲化学反应速率时, 高中化学用平均速率来定义, 而大学化学在高等数学微积分概念的基础上以瞬时速率来表示。

高中化学往往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但追求严格的定义与解题训练。大学化学则要求对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物质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等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强调灵活运用化学思维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5]。比如不能光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能级交错, 还应明白该现象是由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造成的;不仅应了解甲烷分子空间结构是正四面体, 还应弄清这是原子轨道sp3等性杂化的结果。

三、大学化学实验与高中化学实验的衔接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一般不独立设课, 大多数实验为演示实验, 教师边做边讲,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认识和安装一些最基本的仪器, 理解实验的原理、方法及步骤, 从而帮助学生揭示有关化学现象和规律, 巩固所学知识。因为每个实验都建立在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较好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 实验记录表格是设计好的, 最后的实验总结也由教师来做, 所以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较低, 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而大学化学实验是与理论课并行的课程, 具有独立的教学内容。由于内容多、信息量大, 一般要求学生在实验前预先自学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为实验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教师仅起主导作用, 讲解实验的重难点, 学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 并于课后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写出较为完整的实验报告。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目标, 教师在实验前要布置预习任务,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 明确实验目的, 弄清原理, 了解步骤和注意事项, 写出合格的预习实验报告, 以便实验时能及时、全面地获得需要的信息, 顺利完成实验。课上教师只需用少量时间对实验的原理、方法和要求进行简明扼要的串讲, 而将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动手。之后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进行巡视, 着重注意仪器的布局、调节及正确使用,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帮助学生加深对实验原理、方法等的认识, 就学生出现的普遍问题组织现场讨论, 耐心帮助不合格学生分析原因, 并给予他们重做的机会。采用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一般都能主动地进行观察、思考,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四、结语

当前学生化学知识参差不齐的现实使得他们接受新的教学信息的能力不同, 如果让所有学生接受同一教学目标的教学, 难免会出现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 并挫伤他们强烈的求知求新欲;而基础差、能力欠佳的学生又会“吃不消”, 从而打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因此, 我们应根据生源的差异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形成教育目标的多层次和教学方法的多类型转变。依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进行分层次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视并服务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状态向主动掌握的角色转化。

摘要:药学类专业的化学课程学习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对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知识点的衔接进行了深入探讨, 教师应明确这些差异, 在授课时做到有的放矢, 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化学的教学特点和学习要求。

关键词:大学化学,高中化学,知识点,衔接

参考文献

[1]杨华.例说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的衔接[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0, (22) :106.

[2]黄双路, 蒋智清.浅论大学医学化学课与中学化学课的衔接[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4, 6 (4) :353-355.

[3]程春英.试论大学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J].实验室科学, 2010, 13 (1) :5-6.

[4]罗群兴, 廖婉莹, 纪敏.谈新课标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的相关性[J].化学教育, 2011, 32 (7) :20-22.

中国大学化学专业排名 篇8

关键词:制药工程;综合性大学;思路与策略

制药工程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调整高校专业设置时进行增设,同时取消了十几个老专业的名称整合而成,专业培养目标涵盖了制药行业从研发到工程设计,到生产,到管理,到销售的每一个角落。中药制药、生物制药和化学制药是近年来许多院校为解决制药工程专业框架过大,特点不够突出而在其下设置的三个方向。化学制药是化学、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一个学科方向,主要培养化学药物的研究、开发、生产、工艺设计与经营管理。目前开设制药工程专业的院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性较强的老牌医药院校,如沈阳药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广东药学院等在药学院里药学专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另一类是在综合性大学整合化工基础新建的制药工程专业,如天津大学、黑龙江大学等,这些专业往往设置在化学院或化工学院,药学背景薄弱,同时又属于化学院里边缘学科和弱势专业,笔者就这些综合性大学里新型的制药工程专业发展的思路和策略作以探讨。

一、制药工程专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基础薄弱

综合性大学的制药工程专业往往依从现有的人员队伍和办学条件而设立。教师一部分是从相近专业调整过来,一部分是从校外引进;仪器设备和实验室也在原有的基础上调用或进行改造。教师无论是从原有的研究方向进行调整,还是新引进教师对教学和科研环境的适应。都需要时间和经费的投入,因此缺乏学科积累、药学背景不足是一段时间内不可避免的问题,而教师的药学背景对于培养制药工程学生的药学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引进来的教师在非药学的大环境下,很难建立起有效的科学研究平台,很难整合有效的科研团队,对于申请各级科研项目甚至申报硕士点都造成很大的障碍,由此影响到本科生教育很难有创造性的教育思维,至此形成恶性循环。

(二)配角专业所带来的系列问题

综合性大学的制药工程专业往往是在学校扩张或升格成大学的过程中形成的,虽然在学校的布局和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常常在一些传统优势专业的阴影下沦为弱势专业。弱势专业首先面对的就是领导的重视不够,在学校甚至学院的地位不高,这直接会导致后续经费投入的不足,经费的不足会影响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会影响本科生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的质量和高度,最终会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弱势专业在学校或学院政策的制定上往往属于被忽视的群体,专业的特殊性往往在评职、奖励等涉及教师的利益的方面未被考虑,使得教师的个人发展常常受阻,进而影响到专业整体水平越来越落后于强势专业。

二、制药工程专业的发展对策

(一)借强势专业之力求发展

制药工程专业可以在校内或校外借助相近的强势专业的力量谋求发展。例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化学专业与制药工程专业同属于工科专业,如果某高校的前两个专业发展优势明显,学科基础雄厚,制药工程专业就可以利用现有的学科平台借力发展,比如在硕士点的申报上可以把软硬件进行整合,能够大大降低申报的难度。另外,制药工程专业可以通过学术交流、教学研讨等方式,增加与兄弟院校的交流,获得其他院校同行的支持或合作,在学生互派、共同申报课题等方面进行探索,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突出特色,以点带面

制药工程专业基础薄弱就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一点,突出特色,把特色发展起来,全面铺开。例如引进强势的学科带头人,搭建一支特色突出、定位明确的团队,迅速在某领域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三)培养体系的构建

由于制药工程专业涉及到药学、工学、化学等多学科,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方面既要考虑全面又不至于让学生感到课程设置过难,学习压力过大,因此,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要有所侧重。例如,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侧重制药工业设计和工程关键技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则围绕农药展开。

(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专业建设必须与学科建设同步发展,因为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博士点、硕士点的建设不仅实现学生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的培养,能着眼于本科教育的长远战略,为本科生报考本专业研究生提供机会,促进专业连续性人才培养和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优势,还为教师梯队的培养和人才建设奠定基础。

(五)重视教学

近年来,部分大学的职能已经从单纯的教学型逐步向教学科研型转变,随之而来产生的问题是轻教学重科研。教师在有限的精力范围内,追随学校绩效考核和奖励条例的指挥棒逐渐把重点向科研倾斜,忽视了教学本身的重要性。制药工程专业仅有十余年的历史,有的院校的毕业生到目前为止不超过十届,而这些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得到的评价就是对培养过他们的母校最直接最客观的评价,同时也是最好的宣传。认真做好每一个教学课件,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并认真去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这些都是一名教师天经地义的责任。因此,认真做好本科生教学工作不仅是回归大学的本质,也是制药工程专业将来发展的一个抓手。

(六)重视就业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本科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市场对人才需求没有明显增加的前提下,短期内很难吸纳大规模的新人才,因此,无论是供需失衡还是结构性矛盾,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难以在近期内解决。虽然制药工程专业就业范围比较广,没有像其他单纯理论学科的就业形势那样紧张,但学生对工作的环境、待遇、发展空间等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本科生就业情况也普遍反映出一个专业的成熟度和发展前景,所以,重视本科生的就业也是为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本专业的发展提供思路。

由于制药工程专业历史较短,校友资源比较匮乏,无法形成强大的就业资源链条,只有不断提高毕业生的质量,积累校友资源这笔财富,不断提高专业在本领域的知名度,才能建立起有效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往届毕业生介绍、推荐等就业途径获得成功。

另外,加强校企合作也是提高就业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能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缩短学生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差距。学生通过在企业实习,能了解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理论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企业在合作中可以利用高校的科研成果解决技术研发方面的难题,定向培养人才,从而降低人力资源的成本。 因此,校企合作是双赢的结果,可操作性强,对制药工程专业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制药工程专业可以在建立实习基地、技术和仪器共享等方面进行探索。

(七)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制药工程专业引进的青年教师中有一些具有海外背景,通过他们把国外先进的教学和科研理念引进来用于学科建设或传授给学生,同时加强与国外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如邀请知名专家讲座,合作申报课题等方式,对于制药工程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屏,李泽鸿,张林波,等.浅谈我国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面临的问题[J].高教研究,2012,(10) .

[2]刘丽娟,孙文彬,张丽杰.制药工程专业教师的科研背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J].药学教育,2010,(2).

[3]刘艳萍,王凯,喻发全.高校中弱势专业的发展思路与策略[J].大学教育,2014,(11).

[4]林文展,杨春,鲁明.新形势下高校弱势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J].职业时空,2010,(7).

[5]金志民,柴军红,任荣,等.校企合作模式在制药专业应用的探讨[J].学理论,2010,(28).

材料专业大学排名 篇9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上海交通大学 A+ 9 吉林大学 A 17 浙江大学 A 2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10 天津大学 A 18 四川大学 A 3 清华大学 A+ 11 同济大学 A 19 兰州理工大学 A 4 华南理工大学 A+ 12 西安交通大学 A 2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5 西北工业大学 A+ 13 大连理工大学 A 21 武汉理工大学 A 6 北京科技大学 A 14 山东大学 A 22 北京工业大学 A 7 华中科技大学 A 15 郑州大学 A 23 东南大学 A 8 东北大学 A 16 太原理工大学 A

B+ 等(34 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东华大学、中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燕山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昌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大连交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上海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武汉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专业排名 篇10

排行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专业

热度

1

经济学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7663

2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英语

7249

3

管理学

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

6231

4

工学

电气信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5999

5

法学

法学

法学

4886

6

工学

电气信息

电子信息工程

4587

7

工学

电气信息

通信工程

4428

8

经济学

经济学

金融学

4370

9

管理学

工商管理

会计学

4250

10

工学

电气信息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3730

表( 一 )

表(一)说明:专业报考热度排行榜是根据网友的报考数据进行分析所得,上图中的专业是从考生报考志愿角度,严格按照高校专业划分的“大类”、“小类”和“具体专业”细分。

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需求排行榜

序号

专业

本科生

专科生

1

机械设计与制造类

59227

43847

2

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类

46961

17584

3

信息与电子类

42679

17421

4

市场营销

33834

30457

5

管理类

37406

18247

6

建筑类

31438

13945

7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27368

9048

8

英语

22918

9138

9

医药卫生

18057

6810

10

财会

18159

7928

表( 二 )

表(二)说明:上图中的专业是从考生就业角度出发,按照就业市场从事职业的专业性划分的。例如,表中的“医药卫生”,在高考志愿填报中不可能找到,但是在医学、药学等大学中,肯定能够找到与其相关的专业。资料来源: 203月10日人事部关于印发《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的通知,国人厅发〔2006〕27号。

其中排名前十位的专业共需求毕业生587126名,占总需求数的35.3%。除上图所列的排序前十位专业外,2006年统计地区需求数量较多的专业还有师范、法律、汉语言文学、经济学、国际贸易、临床医学、化工制药、材料学、通信工程、金融等。

对比这两组数据,希望能够得出某些对高考考生专业报考具有启示性的分析。

一、排行榜首的分析

以上两组数据中的两个榜首,都互相“榜上无名”,构成巨大的反差,其中缘由请见如下分析:

分析1:位列榜首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表明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得该专业人才需求增加。但是这样一个如此受关注的专业,在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需求排行榜(表二)上却榜上无名,说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为什么呢?具有外贸进出口权的公司及生产企业所需人才除要求具有国际经贸知识以外,还需要良好的外语能力和熟练的国际谈判能力,更要有机械、化工、电子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是国际经济和贸易专业毕业生所不能完全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分析2:机械设计与制造类专业在2006年高校毕业生专业需求排行榜(表二)中排行榜首,说明该专业领域专业人才需求量突出。机械类专业知识可运用于众多行业,大到万吨巨轮制造,小到移动电话生产,高精到航天技术,普通到曲别针的制作。制药、乳品、食品、橡胶等行业都需要机械专业人员来研发、安装和维护生产设备。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发展方向很广阔,在工作中逐步成长为工程师,也可向管理岗位发展。但是机械设计与制造类专业却在2006年高考专业报名热度排行表(表一)榜上无名为什么?机械设计与制造类专业工程师的“蓝领”形象根深蒂固,再就是前些年大中型国企不景气的影响仍然存在,人们不愿意到生产或研发型企业去工作,使这类专业报名受到冷落。

二、两个排行同时上榜的专业分析

在2006年高考专业报名排行榜(表一,简称专业报名榜)和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需求排行榜(表二,简称专业需求榜)同时上榜的有六个专业:

1.英语,专业报名榜中名居第二,且与第一的“热度”相差无几。

分析:英语报名热是非常容易理解的。随着中国国际交往的扩大,使英语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大大拓宽。不仅遍及各大城市的众多外企及办事处大量需要英语人才,许多大型国企、民企,国际商务、展览、会议、旅游公司,出入境中介服务机构等都需要英语人才。另外,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除了特别专业的技术岗位以外,几乎可以就职于其它任何行业的`管理、文员类岗位。

2.计算机类,专业

专业报名榜中名居第四,专业需求榜居第二,需求比报名还要火。

分析:如果对同时上二榜的五类专业进行综合评价,计算机类专业无疑是冠军,真可谓“供销两旺”。计算机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几乎渗透到了所有的行业。计算机类专业对人才的需求还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期。但是计算机类专业是一门广博的科学,各类技术日新月异,可谓学无止境。四年本科不过是打基础,职业发展还看工作实践的积累。

3.电子信息类,专业报名榜排位第六,专业需求榜排位第三。综合评价仅次于计算机类。

分析:该专业十分注重实际应用。即将计算机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在一起,解决各类信息系统的技术问题。当前就业面最大的行业就是通讯业。这个专业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比计算机专业更有趣味,技术面也更宽广,横跨了电子、信息、计算机三大领域。

4.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两项排行同时入榜,且作为除计算机及信息类专业以外,唯一的一个工科专业。

分析:在当前报考重经济和管理类专业,轻工科类专业的情形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入榜”实属难能可贵。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可从事发电厂、供电系统、各类企业电气运行、管理,以及电气设备的维修、安装和调试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有关的单位从事工程设计、研发等工作。

5.财会类,二榜中均是刚刚入围(分别排名第九、第十)。

分析:财会类是一个具有普遍需求的专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该专业毕业生一般相对容易就业。但财会专业就业常常起点较低,并且更加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需求大的同时,求职者数量也高居不下。

6.管理类,专业报名榜排行第三位

分析:工商管理始终是这些年来报名火爆的一个专业。专业报名榜排位第三,但是请注意,在专业就业需求排行榜中,排名第五的是“管理类”,而不是“工商管理”。专业大类“管理学”下面除了“工商管理”专业小类以外,还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学、公共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图书档案学等专业小类共计几十个专业。因此“管理类”在专业需求榜排名第五只是一个十分笼统的概念,并不可理解为“工商管理”专业在专业需求榜中排名第五。而就业需求的实际情况是管理岗位所需要的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等在学校的学习和考试中都难以得到锻炼和体现。以企业CEO为目标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都不得不无奈地暂时走向其他非管理岗位。

中国大学化学专业排名 篇11

一、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下, 设计满足学生心理和客观需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具备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 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待教学过程, 教学是否有成效的关键并不在于教师怎么教, 而在于学习者如何学。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教育心理学关注的三个重要因素[3]。教师不仅仅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推行者, 更应该是一位教育心理学家。传统教学观念注重教法, 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授课模式。这种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无论是讲授、讨论, 还是启发、探究, 知识的传递方向均是从教师到学生, 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长期发展势必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制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 教学应满足学生的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特点, 要求教师必须将基础知识与国际前沿发展相结合、将学科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让学生感受学科的实际意义和社会价值。大学专业课课堂的学生人数较少, 为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笔者在无机合成化学课堂上采用讨论模式, 课前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查阅读相关资料;课中讲解重点内容, 并设法调动学生参加讨论的积极性;每节课设置10~15分钟的学生演讲环节, 选择纳米科技、能源危机、环境保护、资源危机等无机合成领域的热门话题, 给学生两周时间充分查阅资料,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 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在课堂上宣讲。宣讲中, 无论是演讲人还是听众均表现出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少见的积极、热情和自信。

二、在了解学生思想和需求的前提下, 以积极的态度陪伴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授课前的问卷调查显示, 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专业课程无兴趣、无规划。学业排名显示, 近三分之二的同学位于年级排名的后五十名。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学业上信心不足, 甚至有学生处于什么都不做、整日浑浑噩噩的状态。作为学生的心灵导师,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学中表现出的情绪对学生的自我认识有重要作用。教师需要用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 让学生了解教师对他们的信心和期待。课堂讨论中, 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中心, 教师应扮演学生“同行者”和“分享者”的角色, 协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再发现。在讨论中, 要有目的地渗透情感教育。化学工作者在探索途径中的艰辛、取得突破后的喜悦, 都可以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共鸣, 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和热情[4]。

三、使讨论课题与讨论模式相适应, 创造和谐有效的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指学生认知自己、使学习过程得以实现的环境, 有直接和间接情境之分。直接学习情境包括诸如教室内的通风、照明、噪声, 更重要的是教师、班级、学校的态度、行为和情绪气氛等因素;而社会对教育和学校的评价则属于间接学习情境[2]。其中, 教师的态度与行为、班级学习情绪属于可控制因素。为使学生主动学习, 创设积极、和谐的学习情境至关重要[5]。教师如果能够觉察到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就可能创造出“专心和探索”的学习情境。而偏重于教材内容的教师往往会在无意中妨害“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情境。讨论课的模式并非一成不变, 不同类型的学业问题, 有与之相适应的讨论方法。具有单一答案的理论性强的问题, 可以采用“教师引导、不断追问”的方式;而对于多答案问题, 则适合发散的讨论模式。例如在学习经典的无机合成方法时, 可采取“开窍反应”模式。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去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 学生的思维方式类似于“头脑风暴法”, 结果全班同学经过讨论后发现某种复合氧化物竟可以通过十几种方法合成。在讨论中创造和谐的学习情境。尽管学习任务本身具备纪律约束力, 但是在讨论课的开始阶段还是有可能控制不住课堂。例如, 在讨论稀土元素的开发与危机时, 将班级拆成多个小组, 指定一名组长, 负责讨论后的汇报。将问题分解成“政府和监管部门能做什么?”“稀土开发企业能做什么?”等, 分派到不同小组。15分钟讨论结束后, 将各组得到的结论展示在黑板上。实践表明, 这样的课堂讨论有序而平和, 没有出现那种“满是谴责、剑拔弩张”的气氛。长期的实践结果表明, 当所有学生都参加到课堂讨论中时, 整个课堂会被一种自然产生的集体自律所控制, 学生们也很享受地沉浸在这种同辈人的集体准则中。

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型课堂的实践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心理和客观需要, 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个人潜能, 让很多曾经对专业学习感到迷茫的学生找到了专业立足点和发展点, 是一种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教学模式。

摘要:本文介绍了将讨论课作为大学化学专业课课堂教学主要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提出了设计讨论型课堂的基本原则。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关注的三个要素, 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 满足学生的心理和客观需求, 教师作为同行者和分享者, 针对不同的课题设计适当的讨论模式, 为学生创造和谐有效的学习情境。

关键词:大学化学,课堂教学,讨论法

参考文献

[1]李定仁, 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H.C.Lindgren.课堂教育心理学[M].章志光, 等, 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1.

[3]邵瑞珍,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8.

[4]许刚, 丁丹平.高等教育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研究[J].科教文汇, 2010, (9) , 6-7.

上一篇:罕见工程事故案例下一篇:某化工企业的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