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建设局文件重点

2024-08-08

中山市建设局文件重点(精选6篇)

中山市建设局文件重点 篇1

中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文件 中经信„2010‟7号

关于申请国内展览会展位费补助的通知

各镇区经贸办、有关行业协会:

根据市府办《中山市企业参加国内外展览会补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府办[2009] 48号、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详见附件1),现就我市企业申请参加国内展览会展位费补助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企业凡在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期间(指展览会开幕式当天的日期)参加国内专业(专题)展览会的均可申请展位费补助。

二、根据《暂行办法》精神,企业参加每年在广州举办的春秋两季“广交会”不列入补助范围。

三、行业协会(商会)组织企业申报展位费补助时需与企业所在镇区经贸部门做好协调工作,避免多头和重复申报。

四、请镇区经贸部门、行业协会(商会)按《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开展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期间企业参加国内展览会的申请展位费补助工作,组织企业提交

附件1

印发中山市企业参加国内外展览会补助

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火炬区管委会,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市属各单位:

《中山市企业参加国内外展览会补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业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九年六月二十八日

中山市企业参加国内外展览会补助

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全市经济协调、健康和持续发展,鼓励本市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动企业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山市企业参加国内外展览会补助专项资金”,是指对中山市企业参加国内外专业(专题)展览会、博览会、洽谈会等展览展销活动(以下简称“展览会”)给予补助的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展览会补助资金”)。

第三条 展览会补助资金总额为1500万元,纳入市财政预算安排。市经贸局、外经贸局是展览会补助资金的主管部门。

第四条 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配套相应的补助专项资金,对所属参展企业进行对口补助。

第五条 展览会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遵循公开透明、定向使用、科学管理、专门监督的原则,实行自愿申报、联合审批、绩效评价制度。

第二章 补助范围

第六条 展览会补助资金对我市纺织服装、家用电

(二)企业已建成投产并实现批量生产一年以上,产品经市级质量监督部门检验合格;

(三)企业在外经贸业务、财务、出口退税、外汇管理、进出口口岸监管等方面无严重违规行为。

第四章 补助标准

第十条 企业参加各种国内专业(专题)展览会,每使用1个国际标准展位由市展览会补助资金按展位费的50 %予以补助,补助上限为3000元;在同一个展会上使用2个以上标准展位的最高补助限额为1.2万元。

第十一条 企业参加各种境外(包括国外和港澳台地区)专业(专题)展览会,每使用1个国际标准展位由市展览会补助资金按展位费的50 %予以补助(按当期汇率折算为人民币),补助上限为1.5万元;在同一个展会上使用2个标准展位的最高补助限额为2.5万元;在同一个展会上使用3个及3个以上标准展位的最高补助限额为3.5万元。

第十二条 同一家企业全年国内参展的展位费补助最高限额为3.6万元,境外参展的展位费补助最高限额为10.5万元,合计最高限额为14.1万元。

第五章 申报程序

第十三条 企业直接报名参加国内外展览会,在获得组展单位确认展位后1个月内将展览计划报市经贸局、外经贸局备案,作为申请展览会补助资金的依据之一。

第十五条 企业直接报名参加境外展览会申请补助办法:

(一)企业向市外经贸局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资料(一式两份,复印件须加具企业公章):

1、中山市企业参加国外(境外)展会展位费补助申请表;

2、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3、组展单位招展通知或境外主办单位的邀请函复印件;

4、参展企业与主办方(或组展方)签订的参展合同或含展位价格的展位确认书复印件;

5、企业支付展位费的银行付款凭证复印件;

6、实际发生的展位费合法支付凭证复印件,包括发票、收据(限于境外的收据);

7、展览会场景及本企业展位的照片;

8、参展人员使用护照及参展目的地入境签证(注)复印件,往返机票复印件。

(二)市外经贸局对企业的申请进行审核并报市政府批准后,由市财政局对企业办理拨款手续。

第十六条 企业按季度申请展览会补助资金,于每季度第一个月内申请办理,全年共办理四次,延期申请最迟不得超过一年。

第十七条 镇政府(区办事处)、市行业协会(商会)组团参加国内外展览会申请补助办法:

第十九条 展览会补助资金实行先申请、先审批、先拨款原则,用完即止。

第六章 监督评价

第二十条 市财政、审计等监督部门对展览会补助资金主管部门在专项资金预算执行、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如发现存在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或其他财政违法行为的,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其他有关规定处理,并追究该单位和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市经贸局、外经贸局作为展览会补助资金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本部门使用专项资金情况的检查,对存在问题做到及时反映和纠正。

第二十一条 展览会补助资金使用单位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财经规章制度的规定安排和使用资金,自觉接受专项资金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展览会补助资金使用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经督促不按期纠正或问题严重的,展览会补助资金主管部门或市财政部门视情节给予警告,依法追回已拨付的资助款,五年内不再将该单位纳入政府资助范围:

(一)上报材料存在虚假内容;

(二)不配合专项资金主管部门及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三)其他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011-

中山市建设局文件重点 篇2

中山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正面临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

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变化看: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两大潮流推动, 出现了三个重要趋向:一是美欧发达国家掌控了产业高端竞争的主动权, 主导着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资本流向, 低端竞争的发展中国家产业依附性日益被强化;二是现代服务业和知识产业成为价值链的高端产业, 左右着全球经济态势, 主宰着一国一地的国际竞争力;三是信息化和创新推动制造业走向“微笑曲线”两端, 掌控先进制造业的国家和跨国企业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支配地位, 而发展中国家的加工制造业日益被边缘化, 甚至出现产业“空洞化”。这使得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各国参与全球高端竞争、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 也是国际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

从国内产业发展环境看: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举措, 中央把珠三角地区纳入国家战略规划, 9月18日国家30多个部委组成的调研组已赴广东各地调研起草《关于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将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时出台, 对于提升珠三角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重大现实意义。将使处于珠三角地区的中山极大受益。省委、省政府已出台《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 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了重要部署;尤其是近期又召开珠三角地区推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动员部署, 为珠三角地区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

从中山自身的发展基础和条件看: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 中山已形成了以工业为主体、轻型高级化和创新型、区域特色明显的产业体系。在思想大解放活动和贯彻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中, 中山市委、市政府从破解发展成本快速上升, 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产业链、价值链处于国际产业中低端竞争等难题着手, 出台了《关于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的决定》、《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等文件, 并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了谋划和部署, 全市上下思想统一, 真抓实干, 必将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注入强大动力。

对中山在全省和珠三角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战略定位和重点产业选择的几点建议

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确定了一个目标——建立既与世界接轨又有广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两个转变——从参与国际低端竞争向参与国际高端竞争的历史性转变, 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科学发展模式的历史性转变;构建“三位一体”的特色架构——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核心的主体产业群, 八大重要载体的支撑系统, 六大保障措施。中山认为完全符合当地的实际, 好似为中山量身定造的。的确, 建设六大产业、八大重要载体都与中山密切相关, 中山在当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

今年五月, 汪洋书记到中山考察工作时提出, “中山要成为适宜创业、适宜创新、适宜居住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的准确定位, 以此为目标, 中山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坚持五大战略:高新引进、高端发展、集群提升、优势集聚、品牌带动。

发展思路与定位可作这样考虑:面向世界、服务全省, 充分依托中山区位、产业和功能优势, 以“三二一”为产业发展优先次序, 以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为导向, 推进自主创新, 突出扬长补短, 形成优势集聚的主体产业群、特色明显的产业支撑系统, 良好完备的产业外部环境, 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在高端发展上, 高新技术产业在规模效益上, 优势传统产业在品牌提升上, 新兴产业在发展壮大上取得显著成效, 实现从“中山制造”向“中山创造”、“中山服务”的转变。成为珠三角现代产业核心区的新增长极, 全省产业优化升级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先行区, 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三适宜”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城市。

按照上述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和定位, 中山市应在产业优化升级、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中, 树立全球视野, 考虑选择发展以下高增长、高效益、高就业、低耗能、低污染的重点产业:

(一)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创造条件成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中山在珠三角发展中处于中等水平, 要成为新增长极就要寻找新增长点。在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时, 要把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新增长点大力推进。

所谓服务外包是指跨国企业 (发包商) 将核心竞争业务之外的信息系统架构、应用管理和业务流程优化等业务, 发包给外部专业服务提供者 (承接商) , 以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外包 (ITO) 和业务流程外包 (BPO) 两大部分。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 附加值大、耗能低、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和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因而成为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向。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中, 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成为新特征, 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纷纷将非核心的研发设计、后台管理、设施项目管理、运营业务等以外包方式转移到低成本国家。使服务外包产业成为当今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和产业转移的新兴潮流, 全球服务外包离岸市场规模已达4650亿美元, 2010年可达6000亿美元, 未来数年仍将以30~40%的速度递增。潜力非常巨大。

众多的国家已把发展服务外包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印度政府确定把信息技术外包和BPO行业发展作为国家重点产业战略, 力争到2010年服务外包收入规模达600亿美元, 占全球10%。目前印度服务外包已占美国离岸外包60%的份额, 近6年直接增加本国就业人口130多万, 还间接创造了300万人就业机会。印度这个比较贫困的国家以解决“计算机千年虫”和发展电子商务快速崛起, 以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骄人成就跻身于世界“金砖四国”。正如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告诉人们, 全球化趋势不可挡,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全球运用, 开放源代码、服务外包、离岸经营、提供供应链和信息服务等成为铲平世界的十大动力, 世界因此从一个球体变得平坦, 让每个经济主体和个体站在了同一水平线上参与分工与竞争。

中国拥有雄厚的产业和人力资源, 顺应这一国际趋势, 中央大力推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自2006年起开始实施国家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 国务院、商务部同财政部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服务外包发展、扶持服务外包企业的资金、税收、融资、土地、社保、价格等优惠政策, 全国至今已批设了14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4个服务外包示范区, 其中长三角省市有5个, 广东有深圳、广州2个。至2008年8月, 全国已有服务外包企业2524家, 从业人员39万人, 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超48亿美元。国家有关部委指出, 承接服务外包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又一个重要战略选择, 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引擎。

中山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正逢其时, 已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条件。中山处于广佛经济圈和珠澳经济合作区之间, 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已有良好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人才资源, 依托火炬高新区及打造“阿里巴巴新型电子商务创新试验基地”, 借产业“腾笼引凤”之机和腾出的空间, 应着手规划建设服务外包产业园区, 大力引进国际国内服务外包业务规模企业和骨干企业, 一方面可承接美国、欧洲、日本市场离岸技术开发、数据处理、后台服务、软件平台、科技服务、呼叫中心、供应链管理等业务流程外包;另方面可承接国内物流、金融与财务、电信、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流通行业等境内外包。形式上以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 政府投入、民间投入多方式, 按国际标准将中山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建设成服务模式创新基地、技术创新基地以及产品开发、人才培训、企业孵化和产品出口基地, 形成有区域特色的服务外包高端产业集聚。

(二) 注重发展重大成套装备制造业, 形成珠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中山轻重工业比例为61.4:38.6, 重化工业化程度不够, 在大力发展数控机床、电子专用设备、医疗设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的同时, 应重点发展成套发电及输变电装备。目前中山已生产出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1.5兆瓦级变速风力发电机组, 有研制大型成套发电设备的基础。中山应弘扬创新传统, 大力建设装备制造工业研究所, 充分利用省产学研综合示范基地及东部沿海产业园优势, 不断提高重大成套发电设备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及配套服务能力, 在加快风力发电、光机电一体化、热电联产等项目发展基础上, 集中攻关研发抽水蓄能发电成套设备, 核电发电装备等, 提高重化工业比重, 形成资金技术密集型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 力争为广东四大核电站提供国产化成套设备。

(三) 大力发展健康医药产业, 形成优势特色明显的国家健康医药产业基地

健康医药产业是最具前景的国际化高新技术朝阳产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工作压力加大和人均用药水平提高, 国内生物医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近年来人们亚健康、化学药品副作用倍增, 医源性、药源性疾病增加, 使热衷传统中医药疗法、养生保健、崇尚用天然药物的潮流涌起, 成为当今国际医学科学发展的重大趋势。中山目前户籍人均GDP已超过1.1万美元, 消费能力强, 又有中医药和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制造的良好基础, 不仅要发挥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优势, 加快引进健康医药项目, 推进华南现代中医药城建设, 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制造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而且要更多注入民生健康保健元素, 要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集生物医药、中医药、海洋天然药物、养生、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健康医药产业基地, 形成从生物技术研发到生产、营销的完整产业链和供应链, 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上取得新突破。

(四)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市

这是当今世界潮流和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中山环境保护工作走在全省前面, 是国家级模范环保城市、卫生城市及文明城市, 也是全省污水处理厂覆盖全市各区镇的先行市。一方面, 中山要依托重点发展清洁能源、新能源、太阳能、热电联产项目形成的良好基础, 加大全市节能、节水、节电、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力度, 整合提升现有产业集群的循环化水平, 推动形成企业园区和城市三层次循环经济体系。另方面, 中山与欠发达5市在共建全省5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中, 要注入循环经济理念,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 帮助做好生态功能规范, 打造生态产业链, 发展资源再生利用产业, 使5个省级产业转移园都办成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

(五) 大力提升优势产业集群基地水平, 形成全省产业优化升级先行地

中山是全省专业镇密度最高的地级市之一, 拥有13个省级专业镇和7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25个国家级生产基地;先后获得中国灯饰之都、中国电子音响行业基地、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中国家电产业基地、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休闲服装名镇等诸多称号, 从“一镇一品”专业镇发展形成了四大组团产业集群, 在全国鲜见。中山要以这些特色产业集群为基础, 加工、整合、集聚当地和国内外优势资源, 优化产业配套, 以信息化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基地向高端发展;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向服务化跃升, 形成优势产业链;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供应链的上下游延伸, 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创新的一个典范。

(六) 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 在珠三角城市联盟中充当重要角色

中山市消防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文件 篇3

山消安委办〔2008〕2号

印发中山市消防安全委员会 工作职责任务的通知

火炬区管委会,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市属有关单位:

〘中山市消防安全委员会工作职责任务〙业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山市消防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二○○八年九月二十五日

中山市消防安全委员会工作职责任务

第一条 中山市消防安全委员会是市政府领导下统筹、协调、指导全市消防安全工作的议事机构,研究、协调解决消防安全重大问题。消防安全具体工作由各职能部门负责。

第二条 中山市消防安全委员会成员由市政府领导、市属有关职能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领导组成。主任由市政府分管消防工作的副市长担任,副主任由分工协调消防工作的市政府副秘书长、分管消防工作的市公安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领导及市公安消防局局长担任,市委宣传部、市监察局、发展和改革局、经贸局、教育局、科技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卫生局、国资委、规划局、城管执法局、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旅游局、人防办、工商局、质监局、中山海事局、中山供电局等单位分管领导担任成员。

第三条 中山市消防安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公安消防局,负责承担日常具体工作,市公安消防局兼任办公室主任。

第四条 中山市消防安全委员会成员应保持相对稳定,成员单位因领导调整需变换人员的,应及时通知市消防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涉及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以上领导调整的,由市政府办公室发文调整;其余人员变动,由市消防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文调整,报市政府办公室备案。第五条 中山市消防安全委员会的具体工作任务是:(一)根据〘消防法〙的规定,指导各镇区、各部门和相关单位建立健全防火安全责任制;

(二)督促指导各镇人民政府、区办事处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建设和城镇建设相适应;

(三)组织协调各镇区、各部门和相关单位贯彻落实国家消防法律法规和中央、省、市关于消防工作的命令指示,发动全社会和广大群众做好消防安全工作,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四)受市政府委托,组织对各镇区、各部门和相关单位及其消防安全责任人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情况进行考评,评选消防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五)督促各成员单位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抓好本部门、本系统、本行业的消防安全工作,带动全市消防安全工作落实。(六)指导各镇区、各部门和相关单位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多种形式消防队伍;

(七)组织开展各项消防安全检查,督促指导整改火灾隐患;

(八)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普及消防安全常识;

(九)受市政府委托,组织公安消防、行政监察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重大火灾事故和影响较恶劣的火灾事故调查;

(十)定期召开市消防安全委员会会议,听取有关镇区、部门和单位关于火灾隐患整治、事故调查处理、责任制落实等情况汇报,研究消防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或相关建议;

(十一)完成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六条 中山市消防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应认真履行上述工作任务,遵守市消防安全委员会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贯彻执行市消防安全委员会所作的各项决议。各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如下:

(一)市委宣传部

1、认真履行消防工作的法定职责,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第二、六、十四条和〘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第三、五、七条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规定的职责;

2、对下属单位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3、督促有关新闻媒体认真履行消防宣传教育法定义务。

(二)市监察局

1、认真履行消防工作的法定职责,执行〘消防法〙第二、十四条及〘实施办法〙第三、五条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规定的职责;

2、依照行政监察法规定,对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及市属各职能部门、各级公安消防机构、公安派出所的有关负责人和责任人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实施监察。

(三)市司法局

1、认真履行消防工作的法定职责,执行〘消防法〙第二、十四条和〘实施办法〙第三、五条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规定的职责;

2、对下属单位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3、将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列入普法教育范围。

(四)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1、认真履行消防工作的法定职责,执行〘消防法〙第二、十四条和〘实施办法〙第三、五条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规定的职责;

2、指导、协调、督促安全生产管理中涉及消防工作的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协同开展工作;

3、把消防安全纳入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范围。

(五)市公安局、公安消防局

1、认真履行消防工作的法定职责,执行〘消防法〙第二、四、十四、二十四、二十五条及〘实施办法〙第三、五、六、十一、十五条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关于进一步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公发〔2004〕4号)规定的职责,依法对全市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遵守执行消防法律、法规、消防技术规范情况实施监督,依法查处消防违法违章行为;

2、根据〘消防法〙、〘实施办法〙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消防法律、法规监督指导全市消防安全工作;

3、协调与有关部门的关系,共同做好消防工作;

4、落实消防安全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的指示和交办的工作。

(六)市经济贸易局(信息产业局)

1、认真履行消防工作的法定职责,执行〘消防法〙第二、十四条和〘实施办法〙第三、五条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规定的职责;

2、对本市经贸系统、电力行业、邮电、通信行业、成品油储存、零售经营场所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七)市发展和改革局

1、认真履行消防工作的法定职责,执行〘消防法〙第二、三、十四条及〘实施办法〙第三、五条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规定的职责;

2、对本市发展和改革系统(包括粮食系统)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3、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做好有关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立项工作。

(八)市财政局

1、认真履行消防工作的法定职责,执行〘消防法〙第二、三、十四条及〘实施办法〙第三、五条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规定的职责;

2、做好有关消防经费规划工作,将消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消防投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九)市教育局

1、认真履行消防工作的法定职责,执行〘消防法〙第二、六、十四条和〘实施办法〙第三、五条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规定的职责;

2、对本市教育系统、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及其他教育培训单位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3、将消防安全教育列入国民教育计划,组织编写消防安全知识辅助教材,纳入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关教育课程并督促实施教育、培训;

4、对消防安全条件未获公安消防机构审查通过并拟开办的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及其他教育培训单位不得批准。

(十)市科技局

1、认真履行消防工作的法定职责,执行〘消防法〙第二、十四条和〘实施办法〙第三、五、十一条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规定的职责;

2、将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列入科普教育范围。

(十一)市建设局

1、认真履行消防工作的法定职责,执行〘消防法〙第二、十、十一、十四条及〘实施办法〙第三、五、十六、十八条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规定的职责;

2、对本市建设行业在建工程项目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3、组织协调市政公共消防设施工程建设,指导镇区市政公共消防设施工程建设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确保新建开发区、工业区的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同步到位;

4、对需要建筑工程消防设计的工程,未经消防审核合格的不得同意施工许可。

(十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1、认真履行消防工作的法定职责,执行〘消防法〙第二、六、十四条及〘实施办法〙第三、五条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规定的职责;

2、对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公共娱乐场所、网吧、营业性演出场所、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印刷单位、文化新闻出版单位、公共文化设施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3、与政府有关部门配合,督促所监督管理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接受消防安全培训并取得消防安全培训合格证;

4、对消防安全条件未获公安消防机构审批通过的公共娱乐场所不得批准开办。

(十三)市规划局

1、认真履行消防工作的法定职责,执行〘消防法〙第二、十四条及〘实施办法〙第三、五、九、十条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规定的职责;

2、将城镇消防规划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当中,制定消防专项规划,并督促有关单位按规划落实;

3、对不符合城镇消防安全布局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得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十四)市国土资源局

1、认真履行消防工作的法定职责,执行〘消防法〙第二、十四条及〘实施办法〙第三、五条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规定的职责;

2、按消防规划落实消防站用地建设。

(十五)市卫生局

1、认真履行消防工作的法定职责,执行〘消防法〙第二、十四条及〘实施办法〙第三、五条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规定的职责;

2、对本市卫生系统和直属医疗机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3、对消防安全条件未获公安消防机构审查通过的设住院病床的医疗机构不得批准开办。

(十六)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1、认真履行消防工作的法定职责,执行〘消防法〙第二、十四条及〘实施办法〙第三、五条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规定的职责;

2、对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包括中山市技师学院)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3、将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列入就业教育的内容;

4、对重点岗位和工种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素质提出相关要求,检查监督重点岗位和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十七)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1、认真履行消防工作的法定职责,执行〘消防法〙第二、十、十二、十四条及〘实施办法〙第三、五、十六条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规定职责;

2、对本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消防工作落实监督管理,督促集贸市场、商场等经营场所做好消防工作;

3、办理工商登记、年审工作时应依法依规审查有关消防手续;

4、协助公安消防机构做好责令停止施工、停止使用、停产停业等消防违法经营主体的监管工作,依法取缔无照经营行为。

(十八)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1、认真履行消防工作的法定职责,执行〘消防法〙第二、十四、十九条及〘实施办法〙第三、五条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规定的职责;

2、加强消防产品的质量监督;

3、对容易引起火灾事故的电气、燃气、压力容器等设备,依法定职责,根据相应标准对其防火性能提出要求。(十九)市民政局

1、认真履行消防工作的法定职责,执行〘消防法〙第二、十四条及〘实施办法〙第三、五条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规定的职责;

2、对本市民政系统(包括下属单位)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3、对消防安全条件未获公安消防机构审查通过并拟开办的养老院、福利院不得批准。

(二十)市旅游局

1、认真履行消防工作的法定职责,执行〘消防法〙第二、十四条及〘实施办法〙第三、五条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规定的职责;

2、对本市旅游系统、市属旅行社、星级饭店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3、负责星级饭店(酒店)的评定,对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或检查不合格的单位不予评定。

(二十一)市人防办

1、认真履行消防工作的法定职责,执行〘消防法〙第二、十四条及〘实施办法〙第三、五条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规定的职责;

2、负责人防系统的消防工作,加强对人防工程的消防安全管理,及时整改火灾隐患,落实安全措施,严格执行〘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确保消防安全。

(二十二)市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

1、认真履行消防工作的法定职责,执行〘消防法〙第二、十四条及〘实施办法〙第三、五条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规定的职责;

2、协助公安派出所对本市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3、办理出租屋登记备案时,加强对出租人消防宣传教育工作。

(二十三)市国资委

1、认真履行消防工作的法定职责,执行〘消防法〙第二、十四、二十一、三十三条及〘实施办法〙第三、五、十一条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规定的职责;

2、对下属单位和企业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3、加强对消防供水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管理,确保设施完好,水量、水压充足;

4、停水有可能影响消防队灭火救援的,必须事先通知当地公安消防机构;

5、在公安消防机构在统一组织和指挥火灾的现场扑救时协助灭火救助。

(二十四)市城管执法局

1、认真履行消防工作的法定职责,执行〘消防法〙第二、十、十一、十四、十五条及〘实施办法〙第三、五、九、十、十六、十八条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规定的职责;

2、依法对影响消防安全的临时或违章建筑物、户外广告和摊点进行查处。

(二十五)中山海事局

1、认真履行消防工作的法定职责,执行〘消防法〙第二、十四条、〘实施办法〙第三、五条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规定的职责;

2、负责督促和监督船舶落实消防安全措施,消除火灾隐患,组织和参与对船舶的消防安全检查。

(二十六)中山供电局

1、认真履行消防工作的法定职责,执行〘消防法〙第二、十四、二十、二十一、三十三条及〘实施办法〙第三、五条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规定的职责,积极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的若干意见〙;

2、对下属单位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3、在公安消防机构在统一组织和指挥火灾的现场扑救时协助灭火救助;

4、根据市政府指示和部署,依法采取停、断电措施。第七条 中山市消防安全委员会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汇报消防安全情况,研究消防安全重大问题,探讨消防安全形势,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遇特殊情况或根据工作需要,市消防安全委员会主任可临时决定召开全体会议或部分成员会议。

第八条 中山市消防安全委员会会议由主任或由主任授权副主任主持召开,会议召开时间、地点、议题由主任决定,并于会前2天由市消防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书面通知,会后3天内整理会议纪要发给成员单位。

第九条 中山市消防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应认真总结本单位及主管行业领域存在的消防安全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并提交会议讨论。

第十条 中山市消防安全委员会文电由主任签发或授权副主任签发,市消防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文电由办公室主任签发,并报市政府办公室备案。中山市消防安全委员会、中山市消防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印章使用管理规定及文电制发和流转程序由市消防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另行制定,报市消防安全委员会主任批准后实施。

主题词:消防安全委员会△

职责任务

通知

抄送: 市府办

中山市消防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2008年9月25日印

舟山市地方税务局文件 篇4

舟地税发„2007‟38号

舟山市地方税务局

关于贯彻落实《个体工商户 税收定期定额征收管理办法》的通知

岱山、嵊泗县地方税务局,定海、普陀地方税务局,局属各处(室)、单位:

为规范和加强个体工商户的税收征管,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个体工商户税收定期定额征收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关于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

[2006]183号),省局也制定了•浙江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贯彻落实†个体工商户税收定期定额征收管理办法‡的通知‣,市局根据我市个体税收管理工作实际,就贯彻实施上述文件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各单位应以贯彻落实•办法‣为契机,规范和加强个体工商户的税收征管,优化纳税服务,提高征管效率,推进定期定

额工作的公开、公正和公平,充分发挥个体税收在优化税收收入结构、增加政府财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我市个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为保证个体税收定期定额管理工作的公开、公正,市局成立由王志杰副局长任组长,段光华、竺群力、周士光、沈红雅、林挺、王俊强、夏爱江、史久岳、王盛为成员的“舟山市地方税务局定期定额工作领导小组”,对税务分局提交的定额方案、行业指标设置和测评标准、定期定额户定额的等级划分、计算方法、指标设置等标准进行评议,评议结果将通过局外网或办税服务厅向社会公示。各地税局也应成立由局领导、征管、监察、计财、规费、法规、税政和税务分局、稽查局负责人组成的“定期定额工作领导小组”。

税务分局应切实加强定期定额的民主评议工作,成立由有关分局领导、科(股)室负责人、日常税源管理岗、审核监督岗和业户代表等组成的“定期定额民主评议工作小组”,定期组织召开定期定额民主评议会议。对调查取得的定期定额户的生产经营要素指标值是否真实、合理,调整系数运用得是否合理、恰当,制定的定额指标参数方案是否合理等内容进行评议。

三、执行中需明确的几个问题

(一)从文到之日起,各单位应当根据定期定额户的经营规模、经营区域、经营内容、行业特点、管理水平等因素按照“参数定税法”核定定额,现行各种定额核定办法可以执行到今年年底。

(二)定期定额户定额执行期一般为1年,遇有国家税收政策变动等特殊情况可缩短,但不得延长。

(三)市属各分局在定额核定过程中涉及市局审批的各项权限委托各分局执行,但各分局应采取召开分局局长办公会议的形

式,对相关事宜进行集中讨论、审批,并有相应的会议记录。对审批的结果交市局备案。

各县局,定海、普陀局是否授权各税务分局由各地自定。

(四)同一行业典型调查户数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由各单位自行确定。

(五)各税务分局应将核定定额的初步结果在办税服务厅进行公示,同时明确公示意见可通过意见征求箱、12366纳税服务热线和地税网站等告知主管税务机关。公示期限为5个工作日。

(六)各税务分局应将最终确定的定额和应纳税额情况在原公示范围内通过办税服务厅等进行公布。

(七)税务分局发现一定时期(连续3个月或6个月平均)实际经营额、所得额超过定额20%(含)以上的纳税人信息或同级国税机关的核定情况、税源管理过程中调查的纳税人经营收入变化超过规定20%(含)等信息的,应填制•税务机关变更纳税人纳税定额审批表‣,对纳税人应纳税收入额进行调整。

(八)稽查局通过税务检查,发现定期定额户应纳税收入额连续3个纳税期超过定额20%(含)以上的而又未自行申报的,除应当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按规定予以处理外,还应填制•工作联系单‣,建议税务分局对该纳税人应纳税收入额进行调整。

(九)纳税人对核定定额有争议提出重新核定定额申请,应由纳税人提供收支凭证粘贴簿、进销货登记簿等足以说明其生产、经营真实情况的依据,经核实后予以调整。

四、因地制宜,强化个体税源管理

各单位应结合实际,加强对个体税收的税源调研、分析和监控,针对薄弱环节,健全、完善具体的征管措施和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效能。

一要加强税务登记管理工作。要充分利用国税和工商等部门的共享信息,认真做好数据信息的比对工作,加大对漏征漏管户的打击和处罚力度,扫除征管死角和盲区。

二要加强发票管理,以票控税。要大力推广应用机打发票,通过推广使用税务机关统一开发或认可的开票软件、推行税控器具、开展发票专项检查、完善发票验旧售新工作等措施,提高纳税人依法使用发票的自觉性。一旦发现有非法买卖、转借、代开发票行为的,应予严肃处理,以维护正常的发票使用管理秩序。

三要大力推进社会综合治税。个体税收税源零星分散,各单位要大力组织实施和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社会综合治税的工作制度和机制,防止税费流失。

五、•舟山市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管理暂行办法‣(舟地税征[1998]180号)停止执行。

二○○七年八月十六日

主题词:税务个体工商户税收管理办法通知 抄送:浙江省地方税务局。

白山市江源区神龙煤矿申请文件 篇5

停产整顿工作转入第三阶段申请 江源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神龙煤矿在停产整顿工作第一阶段“思想认识查找阶段”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省安委会《关于印发全省煤矿企业停产整顿复产验收细则的通知》(吉安委明电【2013】2号)和吉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全省煤矿企业停产整顿工作实施方案》(吉安委明电【2013】4号)文件,我矿完成了《全省煤矿企业停产整顿工作实施方案》第一阶段“思想认识查找阶段”工作要求和第二阶段“现场隐患排查阶段”工作任务,制订了隐患整改治理方案,经石人镇政府安监站和驻矿督导组及北京华煤安信科技有限公司专家组审查评价,我矿具备转入全面整改阶段的条件,同意我矿停产整顿工作转入全面整改阶段。

特此申请

请批复为盼﹗

白山市江源区神龙煤矿

中山市建设局文件重点 篇6

关键词: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对策

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1]。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作为广东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是凝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也是展现广东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窗口[2]。提升高校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提升广东的核心竞争力,支撑广东产业升级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由于一些内部和外部的因素影响,使得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能力未能很好发挥。如何激活省级重点实验室,提升其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管理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

1 中山大学( 医科) 省级重点实验室情况分析

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山大学( 医科)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在汇聚资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中山大学医科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为进一步发挥重点实验室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本研究对中山大学( 医科) 鼻咽癌诊治、眼科学与视觉科学、肾脏病、肝脏疾病研究、营养膳食与健康、重大神经疾病诊治研、结直肠盆底疾病研、新药设计与评价、恶性肿瘤表观遗传与基因调控、糖尿病防治等10 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进行了梳理,以期为相关部门推动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1. 1 汇聚高层次人才情况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在汇聚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止2014 年12 月,中山大学( 医科) 10 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共有院士1 名,长江学者8 名,杰青20 名,973 首席5 名,同时还吸引了一批千人和青千,成为高层次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

1. 2 承担重大科学研究任务情况

经过多年建设,广东省重点实验室逐渐成为中山大学( 医科) 承担国家重点、重大任务的主要阵地。根据2011 年- 2014 年4 年的数据统计,中山大学( 医科) 10 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共承担了包括973、86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超过1000 万以上的项目8 项,占医科的81% 。

1. 3 科研产出情况

科研产出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体现形式。从2011- 2014 年中山大学( 医科) 10 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所发表的SCI > 10 的论文来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每年平均达到14 篇。此外,科研成果的转化也取得的突破,共有8 项专利获得转让。广东省鼻咽癌诊治重点实验室马骏教授的科研成果 “鼻咽癌防化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基础的研究”获得2012 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1. 4 存在的不足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省重点实验室在管理运行中均或多或少的存在诸如 “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未得到很好发挥”、“依托单位的支持力度不够”、“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未能很好落实”、 “主动围绕国家、地方需求组织科学研究的能力不强”、 “实验室主任的作用未能很好发挥”等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影响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

2 影响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分析

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管部门的引导、支持、约束及依托单位的保障支持等外部因素,也有学术带头人的影响力、创新的文化氛围等实验室的内部因素。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以中山大学( 医科) 10 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为实例,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以下几个影响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

2. 1 外部因素

2.1.1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系统的工程,稳定的经费支持是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围绕重大需求进行自由探索,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3]。目前广东省重点实验室除了在立项时获得200万的经费支持之外,实验室没有稳定年度建设经费支持。省重点实验室只能依靠争取竞争性项目经费维持生存和发展,科技创新研究往往难以稳定、持续进行;另一方面,由于经费缺乏,不但无法购置高水平的实验室仪器设备,也难以吸引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并影响到高水平、实质性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开展。从我们对中山大学(医科)10个省重点实验室骨干人员的调查来看,95%的PI认为缺乏稳定经费支持被认为是影响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因素。

2.1.2未能形成良好的并行之有效的实验室引导、激励和规范约束机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规则对促进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起到重要的引导激励和规范约束作用[4]。目前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实行4年为一个周期的评估制度,考核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4个档次。评为“优秀”的给予30万元经费奖励,评为“良好”的给予15万元的经费奖励,但几乎没有实行淘汰。由于没有淘汰机制,因此评估对重点实验室的约束作用未能很好发挥;同时,由于评为“优秀”或“良好”的经费奖励额度偏低,且为一次性奖励,因此对重点实验室的激励作用也不大。评估的指标体系包括“研究成果及学术技术水平”、“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经费及设备实力”、“管理运行”等4个一级指标,12个2级指标[5]。从指标体系的设置来看,偏向于对成果、项目、人才等数量的比对,缺乏引导重点实验室面向广东乃至国家的战略目标开展创新研究及引导重点实验室重视创新质量的指标,对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不明显。

2. 1. 3 依托单位的保障支持有待加强。依托单位是承担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的具体负责单位。《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管理办法》 ( 粤科财字〔2012〕58 号) 规定[5],依托单位要重视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能给予稳定的支持,提供必需的后勤保障,保证省重点实验室正常运行,为实验室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条件和学术活动环境。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部分依托单位对重点实验室的保障支持是不够到位的,主要表现在实验场地不足、实验室团队建设及创新人才培养未能纳入依托单位的整体规划中并加以落实、学科建设经费不足等方面。在调查中发现,单位重视,保障支持到位的重点实验室,无论其管理的规范性、创新的活跃性都明显强于保障支持不足的重点实验室。例如: 广东省结直肠盆底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由于依托单位高度重视,把其作为推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学科建设的引擎之一,给予充足的场地和运行经费保障,设立专门的实验室管理行政人员,而该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也就特别齐备,执行的特别到位,显示出很强的科技创新势头,并于2014 年度广东省的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评为优秀。可以看出,在重点实验室尚未有稳定经费支持的情况下,依托单位的保障支持成为影响省级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

2. 2 内部因素

2. 2. 1 重点实验室领军人物及其团队的作用有待加强。科技人员是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与提升的重要因素和关键因子[6]。目前,我省的重点实验室尚未建立稳定支持的机制和年报制度,缺乏外部强制性的引导、激励和约束机制,重点实验室主任( 领军人物) 作为实验室的学术带头人缺乏发挥学术决策、前瞻布局、组织指挥、汇聚创新团队的外部动力和约束力。在此情况下,部分重点实验室主任把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等同于一个科研项目来对待,对于重点实验室的创新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缺乏长远规划; 验收之后,实验室的建设也就基本处于被动和停滞的状态。团队成员之间围绕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的实质性合作少,相当一部分属于拼凑性质的临时组合。这种状况影响了重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2. 2. 2 管理运行制度未能严格落实,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机制有待完善。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是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管理办法》 ( 粤科财字 〔2012〕58 号) 要求省级重点实验室要按照 “开放、流动、竞争、创新”的原则,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评价机制、管理运行机制。从现有的省重点实验室来看,大部分都制定了系列的管理办法,例如实验室的仪器使用管理办法、开放课题管理办法等等。但归纳起来尚存在2 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机制体制缺少或者不完善。例如不同学科之间、与国内外知名实验室之间的交流合作及协同创新的机制; 研究团队的管理、发展、考核机制; 科技创新文化氛围; 实验室PI的准入及推出机制,等等。这些引导和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机制体制很少,不成体系,从而导致实验室的创新研究没有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是对现有管理运行机制的执行不到位。除了诸如实验室仪器管理等日常性的一些规章制度落实比较到位之外,其他有关科技创新管理制度的落实大部分不到位。

3 提升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我们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实践,提出了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与提升的分析框架[7~8]( 如图1 所示) ,并围绕分析框架,提出了提升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3. 1 加大投入,建立稳定支持的机制,形成强大的科技创新外部推力

科技主管部门给予重点实验室的经费支持,是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的 “外部拉力”; 重点实验室人员依靠更多的研究成果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则是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的 “内在推力”,两者协同,形成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的动力源。重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与一个项目不同,具有持续性、稳定性、长期性的特点,需要稳定的经费支持方能使研究人员摒弃浮躁,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之中。没有 “外部拉力”的持续作用,省重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只能依靠单一的 “内在拉力”维持,为了获得经费支持,容易使重点实验室的创新研究出现 “哪里有钱往那里转,哪里好拿钱往那里钻” 的情况,从而极大影响重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

目前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有200多个,一下对所有重点实验室给予稳定支持可能没那么多经费。可以考虑对现有的省重点实验室进行一次严格的评估,优胜劣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广东省优势和区域创新的需要,选择一批基础好,实力强,创新活力足的省重点实验室给予稳定支持,并形成稳定支持的机制,从而进一步激活省重点实验室的创新活力。

3.2健全评估考核,建立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评估规则,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健全的重点实验室评估机制和科学的评估规则对促进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现阶段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每四年进行一次评估,评估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 “学科目标与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及其转化、学术技术水平、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经费及设备实力、运行与管理”等6 个方面。考核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4 个档次,对优秀、良好的分别给予60 万和30 万的一次性经费奖励,对不合格的,撤消其省重点实验室称号。由于评为 “优秀”也仅仅是获得一次性的60 万经费奖励,激励水平较低,激励作用有限,因此其约束效应也就不高。此外,评估规则也未能突出对原始创新、质量贡献、创新成果转化的引导。

建议要建立与科技创新相符合的评估规则和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要及时更新省重点实验室的评估指标体系,考虑加大原始创新、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机制等要素的比重,引导实验室向创新质量、服务贡献、科教结合、创新文化方面发展,通过科学的评估机制,形成重点实验室 “创新—激励- 再重新”的良好激励约束机制。

3. 3 创新实验室管理运行制度,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保障

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是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效率不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脱节[9]。作为大环境下的一个微环境,省级重点实验室也存在这种问题,推动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迫切需要突破科技创新的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的优势,推动相关创新力量的协同共进,从而实现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的根本提升。

一是要确立重点实验室非法人相对独立实体的地位,充分激活其创新动力; 二要建立重点实验室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实现组织管理从封闭、分割向开放、协同转变; 三要建立科学的重点实验室资源配置办法,实现科技创新资源从孤立、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 四要建立重点实验室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与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的高水平、实质性合作,实现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越性发展。五要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抓手,建立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

3. 4 落实依托单位的责任,形成有效的保障支撑机制

依托单位是承担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保证重点实验室良好运行的具体负责单位。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不同于一个项目的执行,其内容更加宽泛,时间上具有持续性,维持其运行需要大量的经费( 如实验室建设费、仪器更新及维护费、开放课题经费、对外开放费用等等) ,没有经费支持实验室的创新能力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在目前主管部门尚未有稳定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实验室的管理运行和持续的创新动力主要来源于依托单位的保障支持。

要把依托单位的支持列为重点申报、验收、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大权重,并使这种支持成为依托单位的机制性措施,避免对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因人员变动,领导变化而有所改变的情况,从而为重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提供持续性的动力和良好的客观环境。

参考文献

[1]汪敏娟.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战略的浅析[J].科技资讯,2013(16):186-187

[2]李岱素.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11)63-65

[3]黄锦成,谢岗.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评估体系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4):95

[4]危怀安,王婉娟,韩庆元,等.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的体制性因素及作用机理[J].软科学,2013(3):4-7

[5]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管理办法(粤科财字〔2012〕58号).2012

[6]危怀安,杜娟.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问题研究的新近进展[J].学术论坛,2009(5):176-179

[7]李艳红,赵万里.发达国家的国家实验室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9(5):21-23

[8]樊红梅,田愉,荣良骥.地方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分析——以甘肃为例[J].甘肃科技,2010(6):1-5

上一篇:优秀历史课教学反思下一篇:入党誓词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