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知识点大总结

2024-10-16

高考政治知识点大总结(共9篇)

高考政治知识点大总结 篇1

政治高考知识点总结

一、经济学:

★(1)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2)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价值的大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的作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部门的分配(调节作用、棒子作用);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刺激作用、鞭子作用);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淘汰作用、分化作用)。最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4)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地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5)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我国的分配制度;这是由生产力水平、所有制结构决定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6)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

(7)国家的宏观调控:由于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且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其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8)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经济效益是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等;途径主要有两条(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9)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既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又要具有经营的专业知识、才干和能力。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竞争至关重要;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质量上,保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应当在市场上开展正当竞争,反对和抵制不正当竞争。★(10)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保障;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道路(靠政策、靠技术、靠投入、靠产业化经营、靠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等)。

★(1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指现代机器大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支柱工业(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因为一个国家能否实现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产业的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要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发展工业必须走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12)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必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增加劳动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3)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通过实现劳动者的权利和履行义务体现出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是统一的;其主要权利(略)和主要义务(提高职业技能—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甚至生产力的水平、遵守职业道德)。(14)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15)国民收入的分配: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

(16)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集中起来的资金(税、利、费、债);财政支出就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过程,财政支出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也可以反映政府的政策。国家的财政是通过瞀实现的。

(17)财政的巨大作用: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为了使财政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18)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主义新型税收;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19)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我国的银行主要有中央银行(是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其职能是依法制定实施货币政策、管理人民币流通、经理国库、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商业银行(企业法人)、政策性银行(目的是建立健全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

(20)银行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住处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21)商业保险:是一种针对风险本身的投资方式,是建立在商业原则的基础上,是参与保险人个人意志的体现,是把分散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用以弥补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损失的一种措施,为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生活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22)市场交易原则: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其内容主要包括自愿(基本原则,是前提)、平等(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公平(是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内容,是市场交易原则的灵魂,是衡量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是否规范的试金石)、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发展商品服务市场,必须坚持市场交易原则,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2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24)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商品服务市场上,消费者占有重要地位,消费者在商品服务市场上享有广泛的权利消费者也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经济秩序。

(25)经济全球化:随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实行对外开放已成为全球性的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世界间的经济联系广泛地渗透到各个领域,其表现是(生产国际化、市场国际化、资金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国际化、信息传播国际化)。(26)世界金融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协调国际货币关系、向会员国提供短期贷款等)、世界银行(World Bank—主要协调对发展中国家贷款和和投资的国际金融组织)

(27)世界市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必然的(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要条件);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已为世界各国的经验所证明,也为我国的实践所证明,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8)通过海关征收的关税对一国对外贸易具有重要影响(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调节进出口贸易,调节国内市场供求关系)。

(29)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吸收、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促进国内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30)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既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有益的东西,又要坚决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 经济学新考纲修改:

1、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调整为“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对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公平竞争;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健全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要素,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

3.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宪法确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其次,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维护了社会公正。使合法的私有财产有了法律保障。第四、表明我国正按照文明政治、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构筑文明政治、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这有助于树立好的国际形象。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4、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①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因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客观规律。②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5、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一观点体现了党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6、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是保证经济良好运行的社会机制。它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以解决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为目的,使守信者受到鼓励,失信者付出代价,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与效率。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二、哲学常识:

(1)世界的客观性: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2)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规律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实事求是(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4)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善于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5)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6)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应该也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7)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又统一双方互相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必须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对事物的具体特点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前提和关键)。

(9)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重点,又要统筹兼顾);看问题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0)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对外因要一分为二的分析,善于利用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外部条件,注意避免其对事物发展的不利影响)。(11)量变和质变:坚持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的原则;注意优化结构,促进事物的发展。(12)发挥主观能动性:人有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客观因素的制约。

(13)认识要不断深化(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学会运用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重视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

(14)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1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促进或阻碍)。“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16)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有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不同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不同的。

(17)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要走群众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核心、也包括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三、政治常识:

★(1)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职能,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并反映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的国家职能有对内职能(依法打击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科文卫事业;搞好社会公共服务---维护安定团结和社会治安、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保障制度、兴办公共设施和保护生态环境)和对外职能(防御外敌入侵和颠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宪法赋予他们特有的权利(发言表决免责权、提案权、质询权等)并且必须自觉履行义务(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密切联系群众、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等)。

★(3)我国的国家机构: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其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实行依法治国的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当家作主的地位。

(4)我国的公民与国家: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坚持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认真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决定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调动各方面的各级因素);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方式)。

(6)我国铲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根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民族团结(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是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各民族共同繁荣(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都得到发展和不断进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步消除东西部差距,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首先民族地区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需要国家、发达地区的帮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7)我国的宗教政策:在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国家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8)当代国际社会:国际关系是变化发展的,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度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9)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障碍;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各国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10)我国的对外政策: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首要目标,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支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四、补充知识:问题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背景: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必须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它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是硬道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以人为本,注重“五个统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无论是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最根本的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切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要坚持经济发展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切实加强薄弱环节;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缓解资源约束矛盾;抓住有利时机,着力推进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一)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

(三)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特别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要注意质量,做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要转变增长方式。

2、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

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4、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5、坚持可持续发展。这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6、坚持改革开放。按照“五个统筹”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才能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锐意推进改革。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7、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问题

二、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增长方式转变、走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之路

1、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指出: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进步,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结构调整。

高考政治知识点大总结 篇2

一、2009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

重视双基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 在本次新课程改革中仍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摆在了突出位置。2009年高考政治科命题突出了学科的主干知识, 依据教材基本概念、基本结论、基本原理设计的试题所占比重较大, 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 处处渗透着对各种基本能力的考核。很多题目的背景材料, 都和教材中的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密切联系, 答案均来自于教材, 客观题比较明显地体现了该特点。

如: (江苏2009年高考15题) 发展基层民主, 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下列属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是 () 。

A.业主委员会B.消费者协会

C.居民委员会D.乡人民政府

本题考查民主管理的相关知识, 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在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 故只有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属于社会团体;D项属于基层政权机关。

二、2009年高考政治试题对今后加强课堂基础知识教学的启示

“题在书外, 答案在书中。”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基础知识是根本, 最基础的知识最具有生命力, 最基础的知识最具有迁移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注意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结论、基础知识要有全面的把握, 要把基本概念、基本结论、基础知识讲清、讲透。为此,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要努力引导、帮助学生过基础知识这一关。具体可以采用五个步骤进行复习:

(一) 掌握基础知识

1.要按照《考试说明》的相关要求做到“点点清”, 所谓“清”, 一要准确;二是要理解, 教师讲得透, 学生才能学得透, 然后才能记得准。“点点清”也就是对基础知识要全方位复习, 复习到位, 教师可以把知识点编成一个个问题, 然后逐题过关。

2.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高效的课堂和及时的课后复习相结合。有的学生不太重视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 以为课下背背就可以了, 使得对知识的记忆粗枝大叶、一些政治术语掌握不清, “翻书就会, 合书就忘”。在课堂上, 老师应要求学生跟着自己认真听讲, 认真理解, 在理解中逐步记忆。

3.易混知识要区分。准确记忆基础知识还要注意区分易混易错知识点。

(二) 编写知识结构

要构建网络, 重视联系。不仅要掌握每一个知识点, 还要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做到“点”、“线”、“面”结合, 形成一个知识块或知识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和复习的过程中, 一方面, 要及时把学科内的相关知识加以整合, 把握其内在联系;另一方面, 要注意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 引导学生从哲学角度去思考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 从政治学角度去思考经济现象等等。还要把握教材与热点之间的联系, 把时政热点问题回归到教材的知识网络中去, 用教材知识分析说明。虽然许多教辅资料上都有知识结构, 但是同学们还要自己整理, 因为亲自动脑筋, 动手编写的知识结构, 对自己才最有用, 最能巩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三) 根据知识结构, 复习基础知识

一边对照学生自己编写的知识结构图, 一边全面复习基础知识, 检查基础知识是否过关, 如果对某些知识仍然感到陌生, 或者理解得不到位, 应当立即回过头来及时复习, 直到弄懂为止。

《考试说明》所规定的知识点, 要点点清楚, 让自己达到“有书就如无书, 无书就如有书”的境界, 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 注意把握知识的逻辑联系

把握知识与知识的内在联系, 还要整理出完整的线索和脉络, 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例如复习《经济生活》时, 要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与消费、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效率与公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等知识的内在联系。

(五) 注意讲练结合

高考政治知识点大总结 篇3

下面,笔者结合第一和第五个特点来谈谈2012年政治科在基础知识复习方面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复习

基础知识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基础知识不扎实是学生在高考中丢分的主要原因。要培养能力,提高素质,都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才能准确地把握试题要求并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推理。

高考政治“考纲”所列的考点共有167个,其中经济学57个,哲学66个,政治学44个。这些考点内在关联,而教材并没有直接反映出其相互联系的整体结构。如果老师在复习中只是简单地重复解释知识点,学生就会感觉知识零乱,这不仅影响其对知识的记忆,而且会导致学生在做题时很难快速提取相关知识。为此,在基础知识复习环节,老师应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脉络,把同类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或网络,教会学生在答题时如何搜索、筛选知识,并运用相关知识多角度或深层次地分析问题。

(一) 经济学

1. 按照基础理论和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这两部分来复习。基础理论主要是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教材在第一课和第二课进行了论述。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过程中,生产的主体是企业、产业、经营者、劳动者,这些内容在教材的第三、第四课;生产过程完结后,要进行分配,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涉及财政、税收、银行、储蓄,主要内容在第五、第六课;第三环节是交换,交换要通过市场,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这些内容在第七课第一节和第八课;最终环节是消费,消费分为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第七课第二节主要讲个人消费。

2. 依照主体来整合基础知识。经济学部分主要的主体有国家、企业、个人,其中个人还可以细分为劳动者、经营者和消费者。

对经济学的知识进行以上分类后,下一步便是找出不同类别之间的联系。比如,价值规律的作用归结为一点,就是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样就把第一课的价值规律与第二课的市场配置资源和第三课的提高经济效益联系了起来。再比如,复习“国家宏观调控”时,在掌握宏观调控的概念、目标、原因、手段等基础知识后,还应把握宏观调控在教材相关内容间的联系和渗透:经济手段会涉及第四课的产业政策、就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以及第五课的财政、税收政策和第六课的货币政策;法律手段与第二课的市场经济的法制性、第四课的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第七课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有联系。学生只有了解了知识间的联系,在答题时才能由一个知识点联想出相关的知识点。

(二)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重点把握唯物论中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辩证法主要是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等角度复习。发展的观点有五个方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矛盾的观点要掌握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认识论部分,重点掌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对于历史唯物主义,重点要把握的原理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群众的观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等。人生价值观主要观点有:正确价值观的标准和导向作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从知识体系来看,哲学相对来说较有条理,学生们较容易忽视的是知识间的联系。比如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是统一的,这样就会有一些观点既是唯物论,又是辩证法或是认识论。再如有关规律的观点,既属于唯物论,又属于辩证法,在认识论中也有体现,区别在于唯物论侧重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辩证法侧重强调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在认识论中,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又比如,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既是唯物论观点,也是认识论观点。再如,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从实践主体的角度看,又是认识论的观点。

(三) 政治学

1. 按照我国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宗教政策、外交政策这几个方面来复习。我国的国家制度,主干知识有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职能、政权组织形式、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对于我国的政党制度,着重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宗旨、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党的建设、党的指导思想、多党合作制度等内容。关于民族宗教政策,要了解我国的民族关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关于外交政策,注意把握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国际组织、当今时代主题、当代国际竞争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2. 按照几个常见的主体整合知识:中国共产党、政府、公民、人大、人大代表、政协、民主党派、国际组织等。以上主体在试题中经常出现,把与这些主体有关的知识点分别整理、归纳起来,在做题时就可以快速地从已有的分类中搜索知识了。

nlc202309022110

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理清线索,把看似杂乱的知识条理化,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解答主观题要想多得分,答案要点既要准又要全。这要靠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知识网络,而这个知识网络的运用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它需要学生自己去“悟”,死记硬背老师归纳的知识网络,学生不理解最终也是用不上的。所以,知识网络的构建,主要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做。如果学生能力有限,老师可以先提供一个思路或范例,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思路去整理,不足的地方老师再补充并说明理由,这样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构建的知识网络更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只有理解了,在答题时才能灵活运用。

知识框架和网络建立好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识记和运用。学生在备考政治时常常感到“两难”:难记、难用。难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对知识不理解,二是需要记忆的知识量太大。针对前一个难题,要求老师深入浅出、形象化地讲解各个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对于第二个难题,老师可分层要求:对优秀生,要求167个考点毫无遗漏全部掌握;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要求把80%的精力放在既是基础知识又是主干知识的考点上,重点掌握20%的主干知识(据统计,试题80%的分数集中在20%的主干知识里);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把100%的精力集中在20%的考点上就行了,需要重点记忆的知识减少了,学生就会有信心。

抓住了重点,老师还要做好计划,每个主干考点都要求学生能默写下来或背诵出来。虽然记了会忘,但是老师还要告诉学生遗忘是正常的,所以只能反复多次记忆。填空、复述、默写都是非常有效的记忆办法。学生先要记得住,答题时才能想得到,然后才能写得出。

二、 把握好新教材学习的度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全面推开,近几年的广西高考政治试题也出现了新课程的内容。原有教材与新教材相结合的命题思路越来越清晰。据统计,2009年全国Ⅰ卷涉及新教材知识约有13分,2009年全国Ⅱ卷约10分,2010年全国Ⅰ卷有8分,2010年全国Ⅱ卷有8分,2011年大纲全国卷约16分。

从以上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高考在一步步向新课标靠拢。预计2012年高考政治试题里也会渗透新教材的内容。目前广西仍然使用人教版教材,我们在备考中如何处理两种教材的关系,如何把握好新教材学习的度呢?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在一份试题中,涉及新教材的知识仅占10分左右,比重不算太大,因而,对新教材的学习要重视,可也不能着力太多,因为大量的考查内容主要出自现有教材。在复习基础知识时,必须立足现有教材,再结合新课程标准,适当补充新内容,尽量地让学生掌握最新的提法。那么,可以给学生补充哪些内容呢?笔者以为,要遵循三个原则来选择:第一,补充既是主干知识又与时政热点紧密联系的新内容;第二,补充对现有教材主干知识的新提法;第三,补充现有教材没有但有助于解题的新知识。根据以上三个原则,我校选取了以下新教材的内容补充给学生。

1. 经济生活。(1)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意义;(2)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 ;(3)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生产经营的影响;(4)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及消费结构;(5)大力发展生产力;(6)劳动和就业;(7)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8)国家财政作用的新表述;(9)加强宏观调控必要性的新提法;(10)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2. 生活与哲学。(1)哲学的基本问题;(2)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4)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5)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6)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7)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8)创新意识和社会进步;(9)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0)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3. 政治生活。(1)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政府的职能;(3)政府的责任;(4)政府依法行政;(5)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以上这些新教材的知识与我们现有教材是紧密联系的,只要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基本上就能理解和掌握,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基础知识的复习还是以现有教材为立足点。

夯实基础知识,是老生常谈,但也是根本。一些学生希望老师教给他们答题模式,希望有一个答题模式就可以包打天下。但对于政治学科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唯一有效的答题模式。高考题非常灵活,应对“活”题,只有加强基础,练好基本功,以不变应万变。这里说的基本功,不仅指学生能够记住哪些知识点,还包括学生对知识的共性有所认识,对规律有所把握。只有共性的东西,才能还原到特殊性之中。

(责编 韦力)

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 篇4

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内生产总值即GDP。

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可以说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政府的根本标志是——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

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文化遗产。

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标志——印刷术的推广。

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建筑(也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高考政治大题总结 篇5

①人大代表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②是行使权利的表现(审议权、提案权、质询权、表决权)。③是履行义务的需要(遵守法律;保守机密;联系群众;接受监督)。④体现与人民的关系(产生、负责、服务、监督)。

(2)人大代表应该怎样做?

高考政治考点知识总结 篇6

质承担者,商品的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

2、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对待金钱,要取之有道;(2)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3、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1)利:

①有利于出国旅游或到国外留学。

②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

③有利于提高外债偿还能力。

(2)弊:

①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 ②导致出口导向型企业生产下降,失业人数增加。

③外汇储备贬值。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应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

①优化进出口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

②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增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③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6、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

化因素也能对价格产生影响。

7、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8、价值决定价格。

9、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1)一般来说,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2)不同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影响不同。生活必须品价格变动对需求影响小;高档耐用品价格变动对需求影响大。

(3)商品价格变动会影响相关商品的需求。价格上涨,替代品的需求增加,互补品的需求减少;价格下降,替代品的需求减少,互补品的需求增加。

10、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分配。

11、影响消费的因素:

(1)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收入与物价。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居民的当前收入、收入预期会

影响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3)主观因素:消费心理、消费观念影响消费。

12、怎样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1)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国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公平;加强对经济的调节,稳定物价。

(3)企业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职工的工资水平。

(4)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3、居民的消费心理:

(1)从众心理;(2)求异心理;(3)攀比心理;(4)求实心理。

14、树立正确消费观,做理智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初一政治知识点大总结 篇7

1、升入中学后,我们将会有许多新的体验,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个“新”字?P4

(1)珍惜初中生活的起点,体验成为初中生的快乐。(2)在新的班级里,积极认识新同学、老师。

(3)与新同学一起在学习生活中分享成长的快乐。(4)与同学和睦相处,共同进步,创建一个团结友爱的新集体。

2、进入新的环境,面对新同学,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友谊?(如何与新同学相处?)P5-P6

(1)珍视新友谊,积极主动认识新同学(2)与新朋友结伴成长,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3、你认为同学们要怎么做才能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呢?而你愿意为理想中的班集体付出哪些努力呢?P7-P9

a、要有共同的目标,从而拥有团结奋斗的不懈动力;b、各显其能,发挥特长,奉献集体;c、团结协作,共同进步。d、我们还要为这个班级添砖加瓦,参加各种比赛活动,为班级增添荣誉。

3、辨析:创建优秀的班集体,有没有共同目标无所谓。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我们生活在一个班集体中,如果没有共同的期望,各想各的各做各的,班级就像一盘散沙,不可能成为我们为之自豪的班集体。(2)而当我们有了共同的目标后,我们就有了团结奋进的不懈动力。

4、辨析:班级的美丽在于学习成绩,只有学习好在班级才有位置。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1)彩虹的美丽在于它的七色光彩,班级的美丽在于每个人的独特性。(2)每个人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谁都无法替代。(3)当每个人把自己的智慧和热情贡献给班集体的建设时,班集体就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出彩虹般迷人的色彩。

5、怎样与同学友好相处?

答:与同学相处应该做到:⑴以诚相待。⑵理解尊重。⑶互相帮助。⑷宽容谅解。

6、你想拥有一个怎样的班集体呢,谈谈你理想中的班集体?

答:我想拥有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我理想中的班集体应该是:

(1)要有共同的目标;(2)每个同学各显其能,发挥特长;(3)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第二课把握学习新节奏

1、如何做学习的管理者——学会学习?P12

(1)掌握并正确运用学习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①学会自主学习。②提高学习效率。③科学安排时间。

(2)我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结合老师的教学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怎样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P14

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不同方式各有特点。只有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才能在摸索尝试、不断努力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为什么说学习是个苦乐交织的过程?P18

答:(1)因为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需要克服困难,刻苦努力。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自身的潜能,获得一种不断超越自己的快乐。

(2)失学是痛苦的,享有学习的权利和机会是快乐的。

4、有人说:“学习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快乐的。”他说的对吗?P18

这句话是错误的。学习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苦乐交织的。因为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需要克服困难,刻苦努力。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自身的潜能,获得一种不断超越自己的快乐。

5、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将如何作自己学习的管理者?(搞好初中学习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答:做学习的管理者应该做到:(1)学会自主学习(2)提高学习效率(3)科学安排时间。

6、制订学习计划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答:⑴弹性原则(要有弹性):⑵自然原则(适合自己):⑶增强原则(自我激励):

7、面对新学习环境怎样去适应呢?

答:一方面,要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的方法;

另一方面,要熟悉、接受新老师的教法,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还要学会尽量去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

8、学习既是权利,又是义务(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9、辨析:只要上课专心听讲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学习的过程包括很多环节,学习的效率就蕴含在各个环节之中。

(2)只有把握好每个环节的质量,如:课前认真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习效率。

10、在制订学习计划时,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要有弹性;②适合自己;③自我激励。

11、怎样让学习的快乐洋溢在我们心中?(为什么要探索世界的奥秘?)

(1)当我们从学习中逐渐了解世界奥秘的时候

(2)当我们的好奇心在学习中得到满足的时候

(3)当我们通过学习发现自己潜能的时候,学习的快乐就洋溢在我们心中。

第三课珍爱生命

1、生命对于世界的意义?P25

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得如此生动和精彩。

2、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表现在哪里?P27

(1)人的生命独特性突出表现在,与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命相比,人类的生命有智慧。

(2)人的生命独特性更多地表现在,人的个性品质、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

3、如何发挥生命的独特性?P27

自己的优势,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独特闪光的成才之路,展示自己的风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4、如何珍爱我们的生命P29(让生命之花绽放)

(1)永不放弃生的希望。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珍爱生命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遇到多大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

(2)肯定生命,尊重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每个人对国家、社会和他人都有价值,故而自己或他人生命遭遇困境时要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3)延伸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因而要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并为之不懈努力,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

(4)经常自我检查,努力保持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

5、对待地球上的生命:要尊重生命、关爱生命。

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不轻言放弃,不丧失生的希望。

当他人的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6、为什么生命需要相互关爱?

①地球上的生命丰富多采,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②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有时,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可能就会对一个生命造成伤害。生活中也有许多突如其来的不幸事件,伤害了无数生命。如果我们想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就需要每一个人,去关爱与呵护周围的生命,特别是珍稀野生动植物,因为它们是与我们同住地球家园的朋友。(这一点也就是说明了:为什么说生命需要呵护?)

③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各种生命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践踏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7、我们应怎样做到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答:①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实现人生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要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②每个人对国家、社会和他人都有价值。在肯定、尊重、悦纳、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应同样尊重和善待他人的生命。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生命。

③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不轻言放弃,不丧失生的希望;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8、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答:(1)人的生命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内涵(质量),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为社会所作的贡献越大,其生命的价值也越大。能为他人带来快乐、为他人减轻痛苦、为家乡和社会做出贡献的生命是最有价值的生命。我们要把自己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义事业中去,努力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3)人活着,不应该仅追求生命的长度,而应该追求生命的质量,要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样才能延伸生命的价值。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及套路总结 篇8

高考政治因果类设问的答题模板:

一般思路:客观必然性(理论依据+现实依据)+意义(作用、好处、积极影响)。

第一步,通过设问明确理论依据。首先明确高考政治此类题型考查范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个角度;其次明确具体理论知识,设问给定具体理论知识的话,要从该理论出发,设问没给定具体理论知识的话,要根据题意选择所需理论。

第二步,明确现实依据,即分析这样做的必要性是什么,或不这样做有什么危害。应根据政治材料关键信息,运用理论作出具体分析。

第三步,明确意义,即这样做有什么重要意义、作用或积极影响。有时需要高考考生结合时政热点、国家方针政策作出概括总结。

第四步,整合思维过程,组织答案。

高考政治措施类设问的答题模板:

第一步,细读设问,明确主体和答题范围。设问限定主体的,要寻找符合主体身份的相关知识;设问没有限定主体的,要根据高考政治题目设置的情境,从不同主体出发进行多角度发散思维。

第二步,做到“三联系”,确定答案范围。一是联系政治教材,寻找教材中关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二是联系材料,注意寻找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或困难,就要对症下药提出措施;

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成功经验,就要对材料中的措施与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使之与教材理论相符合。三是联系时政知识。

高考政治知识点大总结 篇9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考点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2、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

考点二: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2、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3、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一个理解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钥匙。

4、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考点三: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1)含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表现: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联系是具体、有条件的。

(3)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

3、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体现: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事物的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联系和认为事物联系。它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的多样性:

⑴原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表现: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3)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联系;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考点四: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的区别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 1

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意义

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①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②当部分以有序、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③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小于各部分功能的之和。

考点五: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含义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2、基本特征:

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方法论:

(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的结构的优化趋向。

(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完全一样。

第八课唯物辩证的发展观

考点一:发展的概念

1、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从机械运动到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再到生物运动,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有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仍将继续发展。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每个人的知识积累都经历着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普遍性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考点二: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它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2)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新事物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3)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3、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考点三: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2)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3)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3、方法论要求:①重视量的积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在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坚持适度原则。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即坚持适度的原则。

④错误倾向。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都是不可取的。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考点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

(1)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2)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矛盾的斗争性

(1)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2)矛盾的斗争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联系

(1)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考点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1、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

(1)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具体表现: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3)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3)由于事物范围的及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4、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2)从中国国情出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考点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1)含义: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含义: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3)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认识方法。

(2)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3)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

(4)反对错误倾向: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考点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原因: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的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性质的事物区别开来。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考点一:辩证的否定观

1、辨证否定

(1)辨证否定的内涵。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否定的特点。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②辩证的否定的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要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辩证否定的实质。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的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的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的否定实质就是“扬弃”。

(4)辨证否定的意义。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又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基本特征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考点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1、依据

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于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有走向衰落和灭亡。

2、内涵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关系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4、方法论要求

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考点三:创新的社会作用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创新对科技的意义: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2)科技创新对生活的影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先导。

(2)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1)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2)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从而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上一篇:超市升级改造方案下一篇:国家助学贷款毕业学生明白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