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

2024-05-30

余秀华(共9篇)

余秀华 篇1

余秀华,女,1976年生,诗人,湖北钟祥人石牌镇横店村村民。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使其行动不便,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余秀华从2009年开始写诗,主题多关于她的爱情、亲情、生活感悟,以及她的残疾和无法摆脱的封闭村子。1995年,19岁的余秀华“在非自由恋爱下结婚”,这段婚姻除了给她带来了一个现在已经18岁在武汉念大学的儿子外,更多的是不幸和苦闷,尽管直到现在两人并未离婚,但多年来两人已少有联系。代表作《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如何让你爱我》、《经过墓园》、《我爱你》、《井台》、《梦见雪》、《致雷平阳》、《那些秘密突然端庄》、《打谷场的麦子》、《我们在这样的夜色里去向不明》、《摇摇晃晃的人间》等。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蓝色的牵牛花》

这么多空酒杯,这么多被举起就已经坍塌的力 这么多言简意赅的坚持,这么多伸进秋天的诅咒 哦,这么多落进枝头不再流浪的云

一滴露水滚在杯口是危险的 一束夕光聚在杯底是危险的 有风是危险的,没有风更危险

——更危险的是,我对这样的危险着迷

它的蓝多需要怀疑 又多需要省略

只是,这漫山遍野的蓝 这比湖水更清冽的呼吸 我不习以为常,又能怎样

《如何让你爱我》 如何让你爱我,在我日渐衰老的时候 篱笆上的牵牛花兀自蓝着 比天空多些忧伤的蓝

如何让你爱我,在我更为孤单的时辰 村子里的谷子已经收割,野草枯黄繁茂 你在满天星宿里 怎么能找到来路?

我只有一颗处女般的内心了

它对尘世依旧热爱,对仇恨充满悲悯 而这些,在这孤独的横店村 仿佛就是在偷情

许多人知道,没有人说出

我不知道爱过又能如何,但是我耐心等着 这之前,我始终跟顺一种亮光 许多绝望就不会在体内长久停留 甚至一棵野草在我身体上摇曳 我都觉得

这是美好的事情

《我爱你》

我是从消逝开始的。一步步走回去 如一条河,路过一个村庄开始发光

河里都是漏网之鱼,它们有一个名字:藤 而春天是一个骗子。我爱你,老骗子 它们在春汛里没有吐籽

所以我不能给你一个孩子。我爱你。骗子 是的,我想给你土地和天空 给你自由为非作歹

看着你爱,年轻的她们,健康的她们 看着你给她们画出春天,画出葫芦 我不过是用了一辈子 为你 肝肠寸断 若非这样

不能证明,不能证明 我 爱 你 《井台》

许多井散落在地里,你若有醉意 就无从寻觅。

哪一口枯了,风声四起

哪一口丰盈,拍一拍就溢出蜜

而井台,蛊惑里的善良和敌意 让日子一砖一砖扣得紧密 漏风,漏雨无非一种象征意义 汲水的人消逝于水的自身 大地饥渴

红衣的女子用乳房一遍遍 搽去井台上的几粒鸟粪 整个胸堂,都弥漫云的回音

《经过墓园》

如同星子在黄昏,一闪。在墓园里走动,被点燃的我秘密在身体里不断扩大,抓不住的火

风,曳曳而来,轻一点捧住火,重一点就熄灭我他们与我隔土相望。站在时间前列的人

先替我沉眠,替我把半截人世含进土里

所以我磕磕绊绊,在这座墓园外剃去肉,流去血

然而每一次,我都会被击中

想在不停的耳语里找到尖利的责备

只有风,在空了的酒瓶口呼啸似的呼啸

直到夜色来临,最近的墓碑也被掩埋

我突然空空荡荡的身体

仿佛不能被万有引力吸住

《梦见雪》

梦见八千里雪。从我的省到你的省,从我的绣布

到你客居的小旅馆

这虚张声势的白。

一个废弃的矿场掩埋得更深,深入遗忘的暗河

一具荒草间的马骨被扬起

天空是深不见底的窟窿

你三碗烈酒,把肉身里的白压住

厌倦这人生粉扬的事态,你一笔插进陈年恩仇 徒步向南

此刻我有多个分身,一个在梦里看你飘动

一个在梦里的梦里随你飘动

还有一个,耐心地把这飘动按住

《致雷平阳》

我以诗人的身份向你致敬,以农民的身份和你握手

他年,我流离失所,我就抵挡一辈子的清白沽酒一壶

邀你对酌

为只为,一只狗在你心头吠过秋风

为只为,牧羊的时候,你的孤独,对峙,和解和贪图

为只为,一条河弯弯曲曲,只有你清楚他的去向

为只为,一个老诗人离去,你在异乡的佛像前长跪,泣不成声

多少年来,人若问我在哪里

我只能回答他:活着。我没有写过诗歌,你也一样

一辈子,我们会遇见多少写诗的人,但是我不相信他们就是诗人

而你是。

冷冷地看着一条狗死去的你是

从容地面对落日西下的你是

当你长歌当哭,为一个无法回来的灵魂。你是

是又如何?

你依然心怀怜悯,独自西行

我不过是向你致敬以后,各自营生

但是我还是想再一次向你致敬,仅为一个让我在他文字里流泪

心莲盛开的人

仅为一个甘愿掏出心肺,以血供字的人

《那些秘密突然端庄》

关于你的生日,爱人,如同苹果的一个秘密

这个唯一的日子,你依旧打开秋风,波澜不惊

我的叙述一次次被打断,词汇干涩,眼泪盲目而不确切

把命运交给夜风,也就交给了你

日子还悠长呢,说到绝望有多少矫情

哦,你曾经给过我最薄最小的翅膀

嗯,我就飞成一只蜜蜂吧,多累,或死在路上

也是一肚子甜蜜

我想象你点燃的烛火。但是恳请你省略我的想象

我已经远远落在第一现场后面

我看见的是横店村过于明媚的阳光,和落在伤口边的菊花

这些,羞于为礼 原谅我又一次无端停顿。你不会意外

那么,一口气吹熄所有的蜡烛

我的忧伤,绝望,愤怒加上一个词汇就成为美

摇晃着。这一天突然地端庄

《打谷场的麦子》

五月看准了地方,从天空垂直打下

做了许久的梦坠下云端

落在生存的金黄里

父亲又翻了一遍麦子

——内心的潮湿必须对准阳光

这样的麦子才配得上一冬不发霉

翻完以后,他掐起一粒麦子

用心一咬

便流出了一地月光

如果在这一打谷场的麦子里游一次泳

一定会洗掉身上的细枝末节

和抒情里所有的形容词

怕只怕我并不坚硬的骨头

承受不起这样的金黄色

《我们在这样的夜色里去向不明》

1.这样真好,如同在深山里拨琴

听见的是些石头,枯叶。水也不大流了

欲断未断

后来,人也索然无味,不洗,不道晚安

惆怅睡去

月色照不照,深渊继续深着

我说时光的潭里,下沉的途中我们应该有

一些恐惧

我说的是应该。这与已经到来,未曾到来的没有关联

夜色一次次降临,没有倦意

我们怎么对峙,都会蜷曲起来

阿乐,这与拥抱的姿势不同,相同的只是 一点可有可无的情绪

而我们从来没有道过晚安

2.我一旦安静,就被套上枷锁与时间拔河

如果我不饿就会很使力

如果我没有吃晚饭,我就赖在地上

任由它拖着我如一只不吠的狗

结果是一样的,让人欢喜,也忧愁

哦,对于另外的人也许不一样

他们在火车上去另外的地方

背另外的台词

一不小心,一语成菅

而你,一个小城市的戏子,主持人

泥鳅一般困在汉江边

困就是成全

一个人不应该把江湖之气全部收入

看一个城市的目光

3.动荡的生活和生命是不会褪色的我的向往

阿乐,我们都在犯罪

我在村庄里被植物照耀

你在城市里被霓虹驱赶

我们害怕失踪,把自己的黑匣子紧紧抱住

哪怕死,也是在自己的血管里

我对我的热情和你的冷漠都失去了

耐心

活与不活真的是另外一件事情

只是我们明白无误地存在了好多年

真是不可原谅

你咳吧咳吧

只是不要吐出浓痰

4.唉,我一直改不了洁癖

受不了爱的人在我面前挖鼻屎,吐痰 可是一个农民的尸体被挖出来

我不停呕吐

却还想触摸

不停涌来的死亡,我轻飘飘的当然我不会去抓你,阿乐

你的存在不是让我去抓

而是让我拿起刀子就知道

如何去剔

但是还是算了吧

谁都会越来越轻,何况是你

写到这里,突然无语

你睡你的,我坐我的春天八千里

《摇摇晃晃的人间》

一直深信,一个人在天地间,与一些事情产生密切的联系,再产生深沉的爱,以致到无法割舍,这就是一种宿命。比如我,在诗歌里爱着,痛着,追逐着,喜悦着,也有许多许多失落——诗歌把我生命所有的情绪都联系起来了,再没有任何一件事情让我如此付出,坚持,感恩,期待,所以我感谢诗歌能来到我的生命,呈现我,也隐匿我。

真的是这样:当我最初想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时候,我选择了诗歌。因为我是脑瘫,一个字写出来也是非常吃力的,它要我用最大的力气保持身体平衡,并用最大力气左手压住右腕,才能把一个字扭扭曲曲地写出来。而在所有的文体里,诗歌是字数最少的一个,所以这也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

而那时候的分行文字还不能叫做诗歌,它只是让我感觉喜欢的一些文字,当那些扭扭曲曲的文字写满一整本的时候,我是那么快乐。我把一个日记本的诗歌给我老师看的时候,他给我的留言是:你真是个可爱的小女生,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都变成了诗歌。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一个人能被人称赞可爱就够了。我认定这样的可爱会跟随我一生,事实也是这样。

于我而言,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其实我一直不是一个安静的人,我不甘心这样的命运,我也做不到逆来顺受,但是我所有的抗争都落空,我会泼妇骂街,当然我本身就是一个农妇,我没有理由完全脱离它的劣根性。但是我根本不会想到诗歌会是一种武器,即使是,我也不会用,因为太爱,因为舍不得。即使我被这个社会污染的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而回到诗歌,我又干净起来。诗歌一直在清洁我,悲悯我。

我从来不想诗歌应该写什么,怎么写。当我为个人的生活着急的时候,我不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当我某个时候写到这些内容的时候,那一定是它们触动了,温暖了我,或者让我真正伤心了,担心了。一个人生活得好,说明社会本身就是好的,反之亦然。作为我,一个残疾得很明显的人,社会对我的宽容度就反应了社会的健全度。所以我认为只要我认真地活着,我的诗歌就有认真出来的光泽。

比如这个夜晚,我写这段与诗歌有关的文字,在嘈杂的网吧,没有人知道我内心的快乐和安静。在参加省运会(我是象棋运动员)培训的队伍里,我是最沉默寡言的,我没有什么需要语言表达,我更愿意一个人看着天空。活到这个年纪,说的话已经太多太多。但是诗歌一直跟在身边,我想它的时候,它不会拒绝我。

而诗歌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不过是情绪在跳跃,或沉潜。不过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余秀华 篇2

我说的是余秀华。

曾有很著名的诗人说, 谁说余秀华的诗好, 谁就是他的敌人。这不像是诗人说的话;潜伏在“敌人”用词里的“斗争哲学”对诗歌的伤害, 看来并没有随着斗争时代的终止而结束。

余秀华的两本热销40多万册的诗集中, 位于第一首的都是《我爱你》。她的诗, 可以用其中的四个字来概括:“人间情事”。而她对此的基本态度是三个字:“我爱你”。这“人间情事”出现在诗里并且是被诗所唤醒的;在现实中, 它们“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是惊恐不安的。在诗里, 在想象的世界里, 春天的意味对于你和我是一样的;但在现实世界里, 你与我的区别就是稻子与稗子的区别。对农人来讲, 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如此显赫———稗子长着一副稻子的模样简直是稗子的莫大罪过。一棵必将被刈除的稗子对稻子的依恋, 并且希望能够长久, 就是诗人对这个美好春天的最大梦想;这个梦想对她自己而言, 也是一种罪过。余秀华的诗, 基本上是从这样一种视野出发的。这是她非常独特的地方。

《我爱你》是首爱情诗。在余秀华的诗中, 爱情诗占了很大的篇幅和分量, 也引发了很多的关注。我并不想说这是因为余秀华是女性, 也不认为她本人对爱情诗的钟爱, 映射着她现实生活中爱情的缺席。后一种关于诗是诗人“心理代偿”的分析模式, 只能解释诗的发生, 并不能说明诗在发生之后的分蘖、扬花和结实。我更倾向于把它们看作是她所书写的“人间情事”中非常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她的爱情诗中体现的是诗人对人间的爱, 对现实的爱。诗人如此热衷于书写爱情, 是因为她明白, 作为肉体的人, 我们都只能是短暂的、残缺的———这是稗子和稻子唯一拥有的相同质素。而诗人与其他人的不同仅仅在于, 她明白“在白色的纸张上, 人们能达到更高层次的抒情, 远胜过在卧室的床单上。” (布罗茨基《第二自我》) 试图把诗与现实中的人或事对应起来的读者, 是只有靠猎奇才能捱过庸常生活的人;他们爱的不是诗, 是他们自己。

《我爱你》中比肩而立、渴望相爱而只能拥有“白色的纸张上”的爱的稗子与稻子这一对意象, 是余秀华的独特发明, 也是当代中国爱情诗的一次独特发现。我们都还记得舒婷的名篇《致橡树》, 记得那里面作为理想的、近乎完美的男女爱情象征的两棵树:比肩而立、彼此抚摸与倾诉的橡树与木棉树。这是两首完全不一样的诗, 但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只能称之为诗歌语言艺术的奇迹。文学史通常把《致橡树》看作新时期诗歌中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 它也被认为是一篇关于“伟大的爱情”的宣言。不过, 它并不像有些批评家分析的, 是要求与男性完全平等的女性主义精神的张扬或呐喊;相反, 它暴露出舒婷是一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 也就是男权中心文化浸染的诗人:没有什么比把男女两性“自然而然”地定位在伟岸挺拔的橡树和柔情万种的木棉上, 更能说明这一点。

我并不想说余秀华的诗是对舒婷的诗的某种转换或者替代, 因为正像《致橡树》中说的, 每个人都应该立足于脚下的“坚实的土地”, 每位诗人也都是从这里出发, 去观察和体验现实人生。但是, 在如此相似的诗歌结构中所出现的两对意象, 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相触在云里”的橡树与木棉, 在一位年轻的新秀手中, 降低或者矮化为稻子与稗子;两性之间的误解依然存在, 但发自女性的激烈的、声震云霄的呐喊, 让位于另一位女性的“提心吊胆”, 一种惶恐不安的低声细语。

我欣赏舒婷诗里的只有那个特定时代才有的理想主义精神, 以及对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的坚忍追求。同样, 如果我觉得余秀华的诗更为贴近大地, 那是因为今天的现实已不是昨日的现实;今天的诗歌似乎也不再有昨天那个时代的豪迈、激昂、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更多的是惶恐———对稻子的守护者们以不言自明的“正当理由”轻易除掉稗子们的惶恐。

多年来围绕诗歌展开的种种言说仿佛证明着这样一件事:诗歌没有自诩为真理, 却在事后一再被证实为真理, 包括舒婷诗中“伟大的爱情”的理想仍然会在现实中灰飞烟灭;也包括, 面对余秀华的诗, 以毋庸置疑的“正当理由”必置稗子于死地的那些聒噪。

脑瘫诗人余秀华 篇3

公众和诗歌“偶然相遇,绝不是什么金风玉露一相逢的好事”,诗人余秀华在微信上刷屏那两天,诗人沈浩波如此说。沈浩波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余秀华凭借“脑瘫”这样的标签以及“穿过整个城市去睡你”这样耸动的诗歌标题,获得公众的意外关注,媒体亦蜂拥而至。在浮华与躁动背后,余秀华真正的光芒也许才刚刚显现。

2014年12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举办了一场名为“日常生活,惊心动魄”的诗歌朗诵会。五位“基层诗人”——余秀华、在私企上班的诗人小西、理发师红莲、送过快递的秦兴威、煤矿工人老井,是这场朗诵会的主角。他们每个人都有若干首诗被挑出,印在“诗刊号外”上。诗人及大学生次第上台,朗诵自己最喜欢的诗作。

朗诵会开始之前,《诗刊》主编商震发言说,“基层诗人”诗作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可靠”:“关键不是成为别人,而是成为你自己。”

然而每一个“自己”都是立体的,不同的情境会流露不同的性情。商震说他从基层诗人的诗作中看到了士大夫情怀。

五位诗人最接近士大夫的是河南兰考县的80后诗人秦兴威。他现在是图书编辑,参加过诗刊社第27届青春诗会。在一首名为《地铁口失明的卖艺人》的诗中,秦兴威写道:“我们从他身边走过/我们冷漠地走过去/我们施舍,我们施舍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余秀华读的是自己的诗作《我养的狗,叫小巫》,其中有让人心头一凛的句子:“他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的时候/小巫不停地摇着尾巴/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为力”。

在余秀华的诗里,这样的句子随处可见:“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我爱你》)。

《麦子黄了》的开头有大片气象:“首先是我家门口的麦子黄了,然后是横店/然后是江汉平原……”由此落笔写个人的际遇,个人的际遇不再廉价。顺着类似的句子往前往后看,却常有落差。余秀华的诗有佳句,但其“生态”杂芜,读者很难把佳句从其语境中连根拔起。

《苟活》不动声色,一眼望穿人间残酷:

每天下午去割草,小巫跟着去,再跟着回来/有时候是我跟着它/它的尾巴摇来摇去

这几天都会看见对面的那个男人割麦子/见着我一脸谄笑地喊着秀华姑娘/我就加快割草的速度/好几次割破了手指

这个上门女婿,妻子疯了20年了/儿子有自闭症/他的腰上总是背着个录音机/声音大得整个村子都听得见

我的一只兔子跑到了他田里,小巫去追/但是他的镰刀比狗更快/他把兔子提回去以后/小巫还在那里找了半天

“喜欢余秀华的诗,因为我也是农村长大的,也曾不管不顾,也被世俗抓住头发在墙上磕。更重要的是,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2014年11月,《诗刊》编辑刘年在编发余秀华作品的编后记中写道。

在诗歌中,余秀华借以完成自己的强,恰恰是美学上的弱。对弱的事物持久深入的关注,小狗小兔、花草白云都是她关注的对象,她说她“爱雨水之前,大地细小的裂缝/也爱母亲晚年掉下的第一颗牙齿//我没有告诉过你这些。这么辽阔的季节/我认同你渺小的背影/以及他曾经和将要担当的成分”(《爱》)。但她绝非小情小调地风花雪月一番的诗人,而是赋予这些事物她自己发现的世界观,让万物与她一起自足于、并承担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我们可以看到,白、白色意象频繁出现在她的诗中。白是脆弱的、无辜的、甚至是贫瘠,却又是宽容的、接纳其他一切微弱或丑陋事物的。这似乎解释了她的诗为什么给予“大众”安慰,弱之力如水随势赋形,我们在余秀华诗中感到的那种“灵动”“即兴”也如此。

她的诗歌也并不雄辩,毋宁说那是一种“雌辩”,诉诸的是诗本身神秘非理性的逻辑,自有其妙。雄辩的诗歌向来为中国当代诗推崇,而余秀华的诗放弃辩论,放弃自圆其说,甚至放弃结论,因此与读者并不构成一种咄咄逼人的关系,反而联合读者一起面对世界之种种不如意,一起去对许多强悍的事物咄咄还击——即便为雄性思维的人所不喜。

余秀华与中国许多雄性诗人的不同,还集中体现在对情欲的书写中。且以她著名(但她也自认并非很好的)诗作《我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与相似的男诗人普珉的《我穿过一座城市去肏你》相比就可以看出,普珉的诗也是好诗,但只能见我,而余秀华的诗,尝试见你,见众生(虽然并未完美)。普诗里的“你”是一个被抒情主体赋形的欲望对象,整首诗呈现的纯爷们攻性角度,并没有和传统诗歌里的那些性关系主宰者的强势抒情有什么本质区别。诗经时代的淫奔之诗,强调的是两情相悦、默契与暧昧,这点倒是余秀华的情欲诗有继承。

在性书写中,女性诗歌能抵达的高度如果超越男性,可能也是因为她放弃了进攻与索求。在余秀华这里这点更为显著,她的情欲渴求明显是虚构的、无望的,但正因为如此她得以不像大多数男诗人那样囚于自身欲望,被荷尔蒙驱动着疯狂;而是基于无望、无所求而得自由,这也是余秀华的爱情诗在2014年后半年的飞跃,你能感受她的轻松。

在随笔《摇摇晃晃到人间》中,余秀华这样写:“当我最初想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时候,我选择了诗歌。因为我是脑瘫,一个字写出来也是非常吃力的,它要我用最大的力气保持身体平衡,并用最大力气左手压住右腕,才能把一个字扭扭曲曲地写出来。而在所有的文体里,诗歌是字数最少的一个。”

她不能干重活,平常就扫扫院子,农忙时帮忙烧饭洗衣,也摘棉花,更多时间,她孤独,这促使她沉思,写诗。“其实我一直不是一个安静的人,我不甘心这样的命运。”在给《诗刊》配发的自述中,余秀华写道,诗歌“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对于余秀华被冠之以“中国的狄金森”这样的称号,评论家徐敬亚认为余秀华的抒情诗,情感准确甚至凶猛、感悟精致而微妙,但尚需修剪芜杂,将诗意模式更加完善。因此不仅与狄金森有着巨大差距,连成熟的经典诗的程度也还达不到。这是对余秀华中肯而客观的评价。然而,公众爱读余秀华并没有问题,这也许是中国人真正热爱诗歌的第一步。

朗读者余秀华《给你》 篇4

一家朴素的茶馆

面前目光朴素的你

皆为我喜欢

你的胡子

昨夜辗转的面色让我忧伤

我想带给你的

一路已经丢失得差不多

除了窗外凋谢的春色

遇见你以后

你不停地爱别人

一个接一个

我没有资格吃醋

只能一次次逃亡

所以一直活着

是为等你年暮

等人群散尽

等你灵魂的火焰变为灰烬

我爱你

我想抱着你

抱你在人世里被销蚀的肉体

我原谅你为了她们

一次次伤害我

因为我爱你

我也有过欲望的盛年,

有过身心俱裂的许多夜晚

但是我从未放逐过自己

我要我的身体和心一样干净

尽管这样()

秀华山馆介绍 篇5

秀华山馆位于张家界市中心,是中国第一家土家人博物馆,在这里,悠久的土家文化艺术和浓郁的民俗风情表演艺术达到了高度和谐的统一,秀华山馆被誉为“土家族的灵魂”“湘西文化的缩影”。

走进山门,整个院落酷似某个土家族大户人家,房屋内的一砖一瓦、一窗一石,都是陈楚华先生的收藏品镶嵌而成,这些“坛坛罐罐、花花朵朵”均来自田野山头、村寨古堡、曾显赫的门第和无数土家人生活的点滴之中。这些湘西贵族人物的雕花大床、土著军官珍玩的石雕木刻、历尽繁华的老妇的挑绣荷包、还有沿河码头黝黑壮硕水手的牙骨烟斗,无一不陈设在秀华山馆里,与历史一同静默。

秀华山馆主体建设采用土家居民中的井院式结构,高低错落、井院围合,所有门窗、檐角、基石都从湘西各州县收藏而来,古色古香、美伦美奂。馆内藏品是素有“土家文化守护神”的土家族夫妇陈楚华、龚道秀二十年了来持之以恒的结晶,基本上囊括了湘西土家族明清时期的木质雕花家具、土家民间服饰、土家挑花织锦、土家银器饰物等各种独特精美的生活用具、民俗用具、生产用具、文艺用具及宗教祭祀用具、其中尤以土家雕花滴水窗和明代五彩石闻名于世。秀华山馆同时突破了博物馆固有的模式,将静态的古代博古参观与动态的土家民俗风情相结合,专门挖掘展示土家族的歌舞音乐,节日庆典,宗教历史,生葬嫁娶等特有的民俗文化,从而使秀华山馆成为张家界久负盛名的人文景观。

秀华山馆具有土家族民族建筑风格,造型优美又颇具特色。居室古朴典雅,园林意境超远,秀华山馆是土家传统建筑趋于完美的体现。秀华山馆内收藏和保存了大量湘西地区的民族艺术精品,是馆主陈楚华,龚道秀夫妇二十年持之以恒收藏的结晶。藏品以土家明清时期豪华典雅的古代家具为主体,配有琳琅满目的土家服饰、民间服饰、民间绣品、古玩字画、古代木雕等,并采用家庭式布局,内容丰富。秀华山馆还开设了土家风情表演项目,游客可在充满土家风情的庭院中参与活动。

秀华山馆收藏的上千件土家刺秀系列、挑花系列、织绵系列等纺织品精美实用。秀华山馆如“刺秀馆”中陈列的堂檐、帐檐、被面、衣饰、荷包、枕头档等;织绵系列中的被面、脚被、盖裙等;挑花系列中的手帕、包袱等,体现了土家族人独特的纺织艺术风格。秀华山馆将无声有声,静态与动态结合,挖掘土家族的歌舞、音乐、生葬嫁娶、宗教、历史等特有的文化艺术,排演出各种土家传统节目,如茅古斯、摆手舞、咚咚喹、打镏子,还有土家山歌、花灯等,使精彩的文艺表演与浓郁的民族风情达到和谐的统一。

22《梅花魂》教学设计-张秀华 篇6

张秀华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撩”、“眷”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研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四、美育目标:结合语言文字体会语言文字美;结合插图和图片体会图文并茂的美;由梅花品格到人的精神体会情感美。

四、策略与方法:

整体感知内容,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思想感情;加强朗读训练;课后拓展延伸。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

自学提纲:

(一)朗读课文

反复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识记生字词

1.在课本上给生字注音,并口头组词。

2.易写错的字:自己找出来。

(三)解释词语(写在书上)

梅花魂 古玩 玷污 杭绸 骨气 折节 隆冬 眷恋

其它需要重点体会的词语:(写在书上)

(四)、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写在预习本上)

(五)默读思考

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哪几件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外祖父思恋祖国的感情?

(六)查阅有关资料

1、《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山中送别》《浣溪沙》。

2、有关梅花的图片和古诗。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全班齐背古诗《梅花》。

2、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梅花的知识。

(结合课件展示梅花的各种图片,体会图文并茂的美。)

师:“魂”是什么意思?梅花是一种植物,它的精神是什么?带着疑问让我们走进文本。

二、读课文,交流生字词语。

1、梅花魂 古玩 玷污 杭绸 骨气 折节 隆冬 眷恋

2、开火车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梅花写哪几件事?

3、讨论、交流。

第一件事: 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第二件事 : 特别爱惜“墨梅图”。第三件事: 因年老不能回国而难过。第四件事: 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第五件事 : 临别时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外孙女。

四、小组合作、品读课文、交流评析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语句来品读。

2、如果你有感受,就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把感受传递给别人。3、谁愿意把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全班交流朗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从他人的发言中汲取有价值的观点。)

根据学生读的,重点理解以下语句:(课件出示)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比较句子:

“惟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分外珍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很珍惜。”

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异同,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a、理解"清白""玷污"

b、从外祖父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外祖父的动作中你看出了什么?你能读好它吗?

(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结合朗读来体现文字的语言美)。

(3)“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讨论后小组汇报

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

b、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C、美读升华:你能似外祖父般把他的这番话读出来吗?(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文字的语言美。)

(4)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

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5)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6)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成了却自己的心愿。(7)“小时候,外祖父常常叫我被唐诗宋词,每逢念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些诗句外祖父总会落下泪来。(指导朗读思乡的古诗,体现语言美和古诗的结构美)。补充体会:

a、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b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师小结:几千余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物,他们都是一朵朵迎风挺立的梅花,他们的民族精神就是“梅花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由梅花精神到像梅花那样品格的人,体

现人物的情感美)。

五、感情朗读。

六、延伸拓展

教师导语:“故乡、祖国”让多少身居在外的旅人、游子拥有无尽的相思与眷恋,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出了无数“思乡爱国”的诗篇,你会吟诵吗? 学生吟诵熟知的有关诗篇。

板书设计:

1、吟诗落泪

2、珍爱梅花图

思念祖国

15、梅花魂

3、不能回国而落泪

爱国之心

4、送墨梅图

5、递梅花手绢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并听写。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文中感动自己的语句摘抄到读书笔记本上。

三、交流乐园和练习册。

余秀华 篇7

“人老了, 哭出来就可耻了”, 因为不能哭, 因为这倔强, 所以余秀华选择了诗歌, 诗是对她唯一的救赎, 摇摇晃晃的人间唯一的拐杖。她由于出生时倒产缺氧造成脑瘫, 一生与不幸结缘, 她用了很多年才学会走路不摔跤, 写下一行歪歪扭扭的字要用上好大的力气, 她至今说话仍然口齿不清。

读她的诗, 那里是诗意人间, 真实、苦涩而浪漫, 一颗雨珠抱着一颗雨珠, 一层意象裹着一层意象, 一种希望透着一种希望。我在余秀华的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中, 没有读到评论界所言的粗砺、放纵、泥沙俱下, 也没有想象中她对苦难的声声指斥, 相反一个女诗人的浪漫、细腻、温情、深爱流淌于字里行间。她是那样的深情, 那样的唯美, 连平常的雨水、露珠、野草、蜻蜓在她笔下都是那么的诗意盎然。母亲头上的白发, 中年男子捧着的大肚子, 吠叫的小狗……平常的农村生活在她笔下别有一番韵致, 现实一经落到她的笔上就具有了震撼人心的魔力。她看见了现实, 而我们平常是看不见这悲苦人间吗?

生命的苦难经诗意的勾兑, 无望之中便也有了希望。文字在笔尖绽放, 生命的浪漫在心头绽放, 它们连着生活却又超越生活;它们承载着她那么厚重的感情。苦难落到她的诗里, 就化了。诗意落到笔上, 就把眼神点亮了。余秀华已艰难地在人间行走了近四十年, 而读她的诗, 仍是一派小女子模样, 透着可爱、俏皮、倔强、坚强, 分明就像邻家诗情盎然的妹妹, 绝顶聪明, 坚强脱俗。她说她是农妇, 也会骂街, 少不了劣根性, 但在她的诗里, 我看不到那样的影子。掩卷合书, 余秀华喜欢的月光似乎还停留在窗子上, 沾她的灵性, 诗意也住进了我的心里。

余秀华在诗的世界里, 把困苦写得有声有色, 把所有的悲伤、不甘、固执, 写得就如同风吹稗子的自然歌吟。在摇摇晃晃的人间, 她最需要的是读懂她的人, 而不是对她好奇、说三道四, 甚至盲目消费她、质疑她的人。读余秀华的诗, 或许不同的眼睛读到的便是不同的景象。但我相信, 除却对一个才华横溢女子的欣赏, 除却对一个诗意灵魂的理解, 还需要太多的东西才能读懂跳跃的诗句里寄托的无限情感。她的诗轻灵如白云, 又厚重如土地。深爱的执著与尖锐的反叛就这样矛盾、和谐地同时出现在她的诗里。

余秀华在乡间的土地上自然地生长, 诗意不需要刻意地雕琢, 也不需要学院化的指点, 坦坦荡荡、原汁原味就是余秀华的诗。她并不需要把诗写得圆融, 也不需要把诗写得像“艾米莉·狄金森”, 她就是她, 没有人可以替她消化一遍苦难, 她也绝不会去重复别人。或许我们对诗人、艺术家表达尊重的方式需要改一改, 为什么一定要成为别人呢?假若成功的标志就是成为某人第二, 那还不如不要这虚名, 不要这成功, 不要这样被重视。

“连江水都缓慢了, 光阴到了这里就有了停泊的愿望, 它允许一个女人在小巷里慢慢走, 允许她慢慢地爱, 慢慢老。”余秀华笔下的女子不同于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另有一番韵致。她也玲珑优雅, 有着一份从容, 但我们看不清她的面容, 她也有哀愁, 却隐忍在骨子里, 外溢的却是冷冷的、尖锐的词, 在她这里, 没有眉尖心上的那一抹娇羞。几分坦荡、几分锐利、几分深情, 这个尖刻的女子, 把诗歌写得这样生动, 把凡俗的物品统统召唤进诗歌里, 毒素、酒瓶子、烟头, 甚至还有坟头, 她把前辈诗人剥得远远的苦难又悉数召了回来, 任性、乖张、痛疼, 对爱的呼喊、期待, 就这样醉在了每一行歪歪扭扭的文字中。

明月光照亮离愁, 但余秀华的离愁在哪儿?她像生了根一般, 长在横店, 长在乡村, 长在苦难之中。纵便是她的心能飞翔, 双腿却不能奔跑。但她止不住的悲悯, 对自己、对他人, 也对自己眉尖心上想象中的恋人。在她的诗里, 有一不小心就被痴呆女儿的白发绊了一跤的母亲, 有唐诗里的月色, 有为灵魂指路的游鱼, 甚至还有翻动春色的蚯蚓, 还有一个恍惚的、夜夜前来看不到面容却不断离别又复归的男子。请勿嘲笑她的单相思, 一个女子一生未曾得到真爱, 一生不曾拥有一个真正理解自己、欣赏自己的爱人, 是何其悲凉。除却诗歌, 世间还有什么能慰藉一个女子的七窍玲珑心?诗是用来诉说的, 但假若这一生的诗情能换一种方式表达, 与一个有情郎共同把盏话一窗月光, 哪怕仅仅是疏影横斜的几根树枝, 一点明露, 一缕清风, 怕也不是今天笔下的清冷倔强吧?若生活给余秀华一点温暖, 她的诗情喷薄当有另一番景象。

才华是需要相爱的人相互激发的, 而将之用来做今生的拐杖, 支撑外表强大而内心孤独的灵魂, 谁能不在心底发出一声叹息!

她在诗歌里过活, 在诗歌里过独属她的慢时光。慢慢变老, 也是不能承受的啊。一颗诗心未老, 一片诗情还未来得及全情绽放, 任何的突然、慢慢, 对这样的女子不是都太残忍了吗?“她提着竹篮。而日子在篮底漏不下去”, 漏下不去的篮子, 漏不下去的日子, 全部拎在手上, 不是太沉重吗?好在“抬头就见云朵往江边飞去”。那一抹飞去的轻盈, 其实是长在心上的, 飞翔, 往江边飞去, 再飞过一座山、一座城市, 去找你“金黄的呼吸”。余秀华隐居在自己的诗里, 活在真实的苦难之上。她想飞, 让诗情纵越, 却总是还差那么一点点, 没有人为她的诗情, 点上一把心灵之火。或许这就是求之不得的爱情。

“不一定, 每个人都有一个春天。不一定他的肋骨上, 会长出一个女子。不一定这个女子妩媚, 在风起之时挥动手帕。”每一个女子内心深处都会渴望一个春天, 渴望自己如同花朵般的一次绽放, 渴望一次真正的爱情, 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未等到真爱, 自己就要枯萎了, 未待到绽放就要憔悴了。而至余秀华这样才华灵秀的女子, 更痛苦的事情在于没有人懂得她的诗情, 身边的人更无法理解她诗意的世界。几年、十年、二十年……余秀华就这样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生活的苦难, 默默在诗歌里吞吐内心万象。

余秀华,离婚不该比诗歌热闹 篇8

余秀华成名当然是因为她的诗歌。以《诗刊》为代表的诗歌界和文艺评论界,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余秀华的作品和创作,策划组织了一系列余秀华诗歌的出版、研讨和推广活动。在这些严肃的文化活动里,我们看不到太多关于她本人生理和私生活方面的标签——她就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诗歌作品。

遗憾的是,在喧哗的大众传媒上,以及更加喧哗的网络舆论场上,围绕余秀华的话题远不仅仅、甚至主要不是她的诗歌和创作。脑瘫、农民身份、一夜成名、稿费收入、加官晋爵,以及她的情爱婚姻、私人生活等等,成为最为公众津津乐道的关键词。甚至她的成名作,很多人只记住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一位优秀的女诗人,被舆论当成行为艺术一般去围观和讨论,这是一个多么黑色反讽的隐喻。向往关、渴望爱和自由的灵魂,被拘禁在一具残疾的躯体里,被禁锢在不幸的生活中——残疾、病痛、贫困、无爱的婚姻,犹如宿命一般笼罩着她的人生。那颗不屈的灵魂,却从来没有放弃歌唱。就像传说中的荆棘鸟,当生活的利刃刺进生命最深处,她却饱含血泪,唱出最悲怆的歌声。

然而,热闹喧哗的公众,没有多少人愿意倾听她的歌声。在“颜值当道”的肤浅年代,有谁关心灵魂的事情呢。她残疾的身体、艰难的言语和表情、大胆的诗句以及偶尔出格的言论,就像一串风格鲜明的符号和标签,拼接成一幅罕见的“奇观”,引发人们围观猎奇的兴趣——这些比她的诗歌和创作,甚至她的人生和命运本身,更加具有新闻爆点,更能形成广泛传播的话题。舆论场上余秀华引发的热闹,诗歌从头到尾都是个话题由头,是个引子。真正的热闹,始终都在诗歌之外,甚至跟诗歌无关。一位以创作为生命的严肃诗人,却被舆论解构恶搞,成为一个被消费、被娱乐的话题对象,这是诗人的悲哀,也是大众的悲哀,还是时代的悲哀。

甚至,这种悲哀并非余秀华一人所独抱。近些年来,围绕诗歌、文学所形成的话题,有多少是关于诗歌文学本身,又有多少是以诗歌文学为由头,延伸出去的无聊八卦、口水争斗?近几年来,围绕鲁迅文学奖的种种传闻固然已经令人不忍卒睹,哪怕是围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的纷纭话题,又有多少是讨论他的作品和创作本身呢?

包括诗歌、文学在内的整个文化艺术事业,其兴衰不但有赖于艺术家们的创作,还要受到整体公众的文化艺术修养,以及整体社会的文化艺术氛围制约。在文化艺术氛围浓重的社会里,很多普通的中产家庭都热爱阅读诗歌、小说,观看文艺演出,量力而行购买原创画作来装点家居、私人收藏。由此形成的社会氛围和文化艺术市场空间,就是滋养艺术之树开花结果的土壤和水分。如果只有名家大师的作品才受到社会赞誉、市场追捧,普通的文化艺术工作者连养家糊口都成问题;如果文化艺术市场不是建立在作品的艺术价值之上,而是充斥着洗钱、炒作、投资投机,甚至腐败贿赂等污垢,文化艺术怎么可能健康繁荣呢?如果一个严肃创作的诗人,竟然成为公众奚落和哄笑的对象,这种消费一切、娱乐一切的大众嗜好,恐怕离真正的文化艺术已经很远了。(资料来源:上海观察)

余秀华 篇9

2016年的早春,互联网又被余秀华的重磅八卦刷屏:她与糟糠之夫离婚了!是风流,是矫情,是忘恩负义,是盛名作祟!是吗?本刊记者前往余秀华的家中,与她促膝而谈,揭秘迷雾背后的真相——余秀华,这个湖北省象棋队的运动员,霸气地将了命运一军,与诗歌无关,与成名无关,也任它谩骂诋毁都来……

“横店!一直躺在我词语的低凹处,以水,以月光以土/这不清不白的一生,让我如何确定与横店村的关系”(《关系》)

[记者手记] 2016年3月24日,辗转了整整7个小时,我终于抵达横店村。网传采访余秀华难于登天,我不希望此行沦为毫无意义的茶余谈资,我渴望走进她诗歌深处去,听一听她真实的声音。事实证明,对于每一位真诚的探访者,余秀华都会尊重并善待。那晚我们闲野信步,那晚我们同宿一床,那晚横店村没有月光,有的只是一个女人的传奇史诗!

一开始生在横店村的余秀华绝非今天在横店村升起的余秀华,那时的她残疾,贫穷,平凡。她出生于1976年的晚春,父亲余文海和母亲周金香都是农民。她出生时由于倒产导致脑缺氧,落下脑瘫的残疾。但余秀华觉得自己幸运,不用坐轮椅,生活自理。她6岁才会走路,8岁上小学,写字时必须用左手死死摁住右手,即便如此还能保持中游成绩,象棋也下得非常好,后来成为了湖北省象棋队运动员。余秀华得到了老师同学诸多的善意和照顾,虽不舍,但求学太艰难了。高二下学期,她辍学了。父母不放心她去外面闯荡,只有把她圈在身边,唯一的办法是招上门女婿。

毫无伏笔,19岁的余秀华遭遇了比她大12岁的四川男人尹世平。婚姻像一枚生锈的铁钉,把懵懂的她牢牢地钉在了人生的节骨眼上。在碧玉年华和一个毫不了解、毫无好感且瞧不起自己的老男人行最原始的婚配仪式,太屈辱!她虽残疾,也享有选择爱人的权利,应被尊重与善待,可惜那时的自尊还是一头睡狮,那时的命运把她看得很低。1996年余秀华生下儿子,跟余家姓,感谢上苍,他可爱又健康。上苍一边施恩,也一边嘲弄。起初,余秀华也想好好过日子,但两人完全说不到一块去。尹世平身上没有男性魅力,每每喝醉便为一丁点小事无中生有地吵闹不已。

农活繁重,周金香帮忙带了孙子两个月后,就把育儿大计交给了余秀华。余秀华常常对孩子说:“好在你心疼妈妈,生得不胖,抱起来不累,也不爱哭。”有时实在太累了,夜里孩子要把尿时,余秀华喊尹世平帮把手,尹世平一动不动。余秀华对他唯一的期待只剩替她扛起养家重担,可惜也落空了。尹世平常年在荆门、钟祥当建筑工,很少回家。他挣钱少,不往家里拿。在尹世平看来,他“嫁”给余秀华,理应由她负责生活开销。直到儿子上高中,尹世平几乎没有给过学费或生活费,上下学接送、读书吃饭都由余文海承担。

[记者手记] 有网友只单方面看到尹世平的缺点,甚至评论他是渣男,这是不公平的。尹世平也不容易,他四川老家磨难多多。余文海和周金香觉得女婿老实、肯吃苦,对余秀华也很包容。余秀华评价尹世平是好人,品性善良,虽然懦弱但绝不会做伤天害理的事。在我看来,尹世平只是情商不够,无法捕捉到人内心的细微变化,不善言辞,显得木讷、粗暴,更无法与精神世界非常高远的余秀华对等交流。

余秀华不止一次闹过离婚,但每次都被父母以死相逼劝阻。也因为贫穷,她妥协了。多多少少他会减轻父母肩头的重担、分担儿子的成长,多多少少有一个叫做丈夫的所在,为一个身无分文、无一技之长的农村女人抹去一小块冰冷绝望,哪怕只有那么一丁点。

尹世平会因为喝醉了酒找不到回家的路而蹲在路边大哭,余秀华觉得不可理喻;吵完架后尹世平离家出走,余秀华还得把他追回来;他会叉着腰炫耀说:“看我的小蛮腰!”余秀华只觉得恶心、毫不可爱。她苦口婆心,一次次地教尹世平如何努力养家、孝敬父母、克制脾气,但两天一过就变回原样。儿子2岁后,两人关系迅速恶化,尹世平回家的次数更少。2012年去了北京,每年春节才回,余秀华被“留守”。余秀华高兴还来不及,她的世界终于安静了。不管是尹世平在湖北时偶尔一聚,还是到北京打工后的每年一聚,她坚决拒绝丈夫进她的屋子,更不允许他上她的床。尹世平气急败坏也无可奈何。余秀华不把他当男人,也不把自己当他的女人,不会对他低头、将就,永远。

[记者手记] 关于与丈夫之间更多的细节,余秀华不愿多说。我问她:“尹世平难道就没有一点好?”她回答:“有啊,他会做家务,每年我生日会打个电话问我要不要玫瑰但从没买过,走亲戚家吃饭时会给我夹菜。”我又问:“尹世平是一个好父亲吗?”她回答说:“他还是很爱儿子的,儿子小时候没考第一名,他就抽我,我再抽儿子。每年过年,儿子是他唯一的回家理由。”

日后,余秀华在不少诗歌里都写了隐射婚姻的诗句。“村庄荒芜了多少地,男人不知道/女人的心怎么凉的/男人更不知道”(《子夜的村庄里》)。“当我注意到我身体的时候,它已经老了,无力回天了/许多部位交换着疼:胃、胳膊、腿、手指……还好,一些疼痛是刻意省略的:被遗弃,被孤独/被长久的荒凉收留”(《我以疼痛取悦这个世界》)。

从此,“我的日子只与桃花有关——俗艳、好活而苟活”(《潜伏》)。

灵魂深处的痛与惑无处埋葬,化为了一句句讳莫如深的呓语。与其说是余秀华选择了诗歌,不如说是诗歌选择了她。她在《摇摇晃晃的人间》的自述里写道,“当我最初想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时候,我选择了诗歌。因为我是脑瘫,一个字写出来也是非常吃力的。而在所有的文体里,诗歌是字数最少的一个。”2007年,31岁的余秀华正式尝试写诗,写爱情、亲情、横店的四季和人生的四季。横店村没有她的读者,唯一的读者也许就是父亲了,父亲最懂她。

nlc202309091602

[记者手记] 余文海对我说:“她的诗我偶尔看,似懂非懂,但她的诗总是能打动人内心深处。”我转头问余秀华:“爸爸这样评价你,你开心吗?”余秀华用惯有的调侃和傲娇不假思索地答:“我才不管他怎么评价我,任何人的评价与我无关。”余文海温柔地笑。

余秀华的才华不是一触即发,她在学生时代就写得一手好作文,曾在《钟祥日报》发表处女作。2008年,余文海给她买了手机,“网瘾农妇”在QQ空间里用手机码字,后来去网吧发诗歌帖。2009年,钟祥贴吧的网友们捐钱给她买了电脑。每日啃老、赋闲、泡网,她“不甘心这样的命运,也做不到逆来顺受。”

2011年,在互联网上“流浪”的余秀华声名鹊起,小有威名,众多粉丝拥趸,不乏知己。她和其中一个男人聊得契合,爱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情,不仅柏拉图地喜欢,还活生生地跑到对方单位楼下去表白,疯了一样。那时她不是中国的艾米莉,她是中国的杜拉斯。现实冰冷,她知道,她不美丽,残疾,也不再年轻,对方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她。她失落、绝望、挣扎,无数次在诗歌里深情表白,“你要相信一个农人的爱情,经过的流水,黑暗,飓风……哦,你在一个农人的爱情里找不到一个虚影/阳光灼灼”(《与道北的耳语》)!

这件事在当时的钟祥网友圈里闹得沸沸扬扬,人人跳出来谩骂不已。余秀华为爱重伤,长达两三年里,压力空前巨大,她急速衰老。从前的她模样清纯,脸上有满满的胶原蛋白,心里住着热情纯真的少女。但卸下了那份横亘宇宙的骄傲、热恋的疯狂,收割了如路边纷扬野梨花的洁白情怀,小女孩变成了30多岁该有的模样,黑发里有银丝,身形瘦削,嘴边长出法令纹。

你可曾见到,“流泪的那个是我/把爱和生命一起给出的是我”(《心碎》)。每天都“渴望一场没有预谋,比死亡更厚的大雪/它要突如其来,要如倾如注,把所有的仇恨都往下砸……因为我依然是污浊的:这不顾羞耻的爱情,这不计后果的叩问”。总之,“不再游戏,不再发疯地跑到你楼下……当然,流言蜚语也跌到了低处……我们都老了/我依然说我爱你/哦,这是多少年的深思熟虑”(《我们都老了,你就没有一点点感动吗》)。“生活让我们都无法走更远的路,连抒情的声音也越来越微弱/我想起在一场爱情里,我也这样流泪过”(《我摸到他诗歌里的一团白》)!

永别了,所谓爱情。2012年,余秀华首次逃离横店村,去温州一家残疾人爱心皮革厂打工,格格不入。不到一月,她回到横店,这无情禁锢她又滥情包养她的故乡,分文未挣还倒贴了来回路费。她也曾跟人学习乞讨,可是就是跪不下去,她唾弃了乞讨。她写道,“我知道,我去了远方,能够再回来/就会离自己更近”(《一朵云,浮在秋天里》),从此甘愿堕于横店。

从前每到农忙,老父母汗如雨下,余秀华啥也帮不上,忧郁不已。“深夜,看见父亲背着月亮吸烟——那个生长过万顷麦子的脊背越来越窄了/父亲啊,你的幸福是一层褐色的麦子皮/痛苦是纯白的麦子心/我很满意在这里降落”(《麦子黄了》)。“父亲到九十岁也不会有白发/他有残疾的女儿,要高考的孙子/他有白头发,也不敢生出来啊”(《一包麦子》)。如今再望那8亩田地、1亩堰塘,她痛彻心扉。骚动,折腾,对人生的突围全都宣告失败,她依然只能做残疾的女儿。她饱含深情写道,“来生,不会再做你的女儿/哪怕做一条/余氏看家狗”(《手——致父亲》)。

一贫如洗,只剩诗,而诗无邪。余秀华想,“只要我认真地活着,我的诗歌就有认真出来的光泽。”她感受生命抱憾、四季轮回,感受父母辛劳、儿子拔节,打通任督二脉,写出无数仿佛天外来客的惊奇句子。

“我们走了多少岔路/于这晚秋的凄清里,才巧遇/我已准备好炭火,酒,简单的日子/和你想要的一儿半女”(《岔路镇》)。“需要多少人间灰尘才能掩盖住一个女子/血肉模糊却依然发出光芒的情意”(《你没有看见我被遮蔽的地方》)?“我的深夜里只有两种声音/冤鬼的嘶吼/余秀华的悲鸣”(《深夜的两种声音》)。

赫赫2000余首诗籍籍无名地出生,像青枣一样结满余秀华的个人博客。就这样,一个认真的女人跃然纸上,长途跋涉地走向盛年。

2014年的横店村,依然桃花、野畔、春池、浮鸭。2015年的余秀华,也许虚名,无妨盛年。

2014年11月初的一天下午,国家级文学刊物《诗刊》的编辑刘年在博客里与余秀华的诗邂逅,被深深震撼!他评价余秀华,“这是我看到的七零后女诗人中写得最好的之一。她的文字让人对上天和女人,肃然起敬!”他迫不及待地报了选题,三审全部顺利通过。2014年11月10日,《诗刊》在其微信公众号发布一组9首余秀华的诗。2014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余秀华的专访。2015年1月16日,旅美学者沈睿发表《余秀华: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刷屏微信朋友圈,获得超百万转发,上亿次点击。那首叫做《穿越大半个中国来睡你》的诗歌成了余式情怀的头牌代言,开天辟地,惊世骇俗。爆红仅一周,余秀华的两本新书开售,版税10%,名家待遇,一万五千册发往全国,仅一天就全部断货,出版社紧急加印。

38年!余秀华终于走出横店,“穿越大半个中国”,去人民大学朗诵,去北京大学演讲,以名家嘉宾现身第26届香港书展,与迟子建、周国平、王跃文一起朗诵,去北京、上海、深圳等各大城市签售,台湾、新加坡的人们爱她的诗,来自英国的留学生也爱她的诗,影视公司找到出版社要以她为原型拍电影……

2015年2月,横店村筹划新农村建设,全村都拆迁了,唯独余秀华家幸免。她谦虚笑谈:“靠的一点虚名!”如今成名,她父母也终于舒坦了,多年的勇敢与异样得到了力证,春天可以更是春天。

2015年夏,儿子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余秀华曾跟丈夫说:“老天不舍得我再败在儿子手上!”确实,老天给了她一个很棒的小伙子,承继了她的很多优点,内心强大、坚韧,母子俩没大没小,无话不谈。

[记者手记] 同为母亲,我对余秀华的亲子关系非常好奇,又不忍多多打探。聊天中,我得知小伙子从来没对她的诗歌给予任何评价,夸赞或贬损,没有过任何参与,但她的银丝里没有一根是属于儿子的。或许尹世平给余秀华的所有痛苦都可以就此抵消吧。在我看来,小伙子做好自己,不烦命途多舛的慈母再为他烦恼丝毫,这也是一种毫不矫情的两肋插刀!

nlc202309091602

成名一扫往日寂寥,余秀华的日子热闹起来,各大媒体蜂拥而至,全世界都在观望这励志鸡汤般的传奇人生会走向怎样的异动。她从来没想过诗歌会有朝一日成为她的武器,扣动诗歌的扳机,她干掉了命运给的咒语,干掉了所有的低估和轻视,干掉了那些失败的情事。还剩婚姻这道败笔?照样干掉!必须!

余秀华从不害怕一个人走夜路,常常跑到坟地里去。余文海说她吃了豹子胆,她说天地万物有什么好怕的。她就是有这样一种顽强的生命力——顶天立地,无惧无畏。可她唯一害怕过、战栗过的是她的婚姻。“连夫妻生活都没有的夫妻算是夫妻吗?”余秀华说。寻求法律的界定,让他再没有和她吵架的权利——对于她来说,离婚的意义再简单不过。舆论同情尹世平远远多过余秀华,舆论放不过她,也放不倒她。

2015年,余秀华的朋友开始帮她和尹世平谈判。

[记者手记] 我问余秀华离婚问过儿子的意见没,余秀华说:“他很强大,担当得起。如果一个20岁的男人这点事都担不起,他将来在社会上何以立足?”就像这么多年,余秀华从没问过儿子是否因为她的残疾而自卑过,无需问,他自会长大。

在相对闭塞的农村,离婚总是不光彩的,要自食其果的。周金香曾无数次对余秀华说:“结了婚,就算这个男人是一坨狗屎,你也给我把它吃了!”不是不知道女儿女婿的感情早就荡然无存,而是害怕女儿将来孤老。余秀华带着他们一起克服了这种无谓的恐惧。

2015年12月的一天,余秀华和尹世平在钟祥市民政局办理了离婚手续,她豪掷了十多万的版税,彻底把这桩婚姻从自己的人生字典里除名,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解脱。好聚好散,红本换了绿本后,两人一起吃火锅,又一起回家,好像没有离婚一样。

[记者手记] 我问余文海如何看待,他显得淡定,在他心里,尹世平依然是余家的亲人。尹世平拿着余秀华给的钱在横店村正在建的新农村里买了一幢房子养老,说不定分房抽签的时候还是邻居呐。

余文海谈起八十年代他带余秀华去北京看病,残疾无望的孩子和47块钱的站票都没能让他觉得苦过,农民嘛,不怕苦。如今,余家也以这种农民特有的乐观、坚韧、平常心淡定面对成名后的生活。该上工地上工地,记者来了,欢迎,热饭热汤招待,背着没有牌子的黑色双肩包积极参与各地的活动,主办方报销来回车费就已经很开心,家徒四壁的老房子里依然没有一件像样的家电,全村依然唯她家WiFi不设密码。2015年4月周金香查出癌症晚期,没有痛哭流涕,也没向社会开口要援,余秀华用版税给母亲支付化疗费用,周金香该吃药吃药,该跳广场舞跳广场舞。

不是分行就算诗歌,不是离婚就算失败,不是癌症就注定悲剧,余秀华式的热血江湖名叫赤子无畏。以及,她依然渴望爱情,真正的爱情,一个无论贫穷、疾病、美丑都相依相偎相敬的灵魂伴侣。唯有祝福!

[补记] 网上对余秀华的传言甚多,捧的贬的势均力敌。她很谦虚,认为写得比她好的人很多,自己只是运气好。不可否认,任何功成名就都要天降东风,但去到她所生活的地方看看,就会知道她的成功绝非偶然。一个巴巴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的病人,一个从相思到放逐、从死去到活来、守望诗歌荒野16年的执着农妇,一个至情至性的草根追梦人。她有今天,必须尊重!离婚事件最终会被当做谈资遗忘,而余秀华和她的诗歌将继续摇摇晃晃地走下去,遍行天下,洒给更多热爱生活的人一道叫做活着的月光!

(希望看到主人公更多图片或内容,请扫描本刊封面上的知音公众号二维码,关注后回复“余秀华”。) □

编辑/曾庆香 郭军

上一篇:关于亲情的记叙文:父亲·母亲下一篇:破产债权清偿顺序有什么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