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现在未来的诗词

2024-07-19

过去现在未来的诗词(共8篇)

过去现在未来的诗词 篇1

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在“形式与政策”的课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国庆备忘录》。看了之后感触颇深,特地又上网看了一遍。又一次的关注让我对我国的现状有了更深的了解。首先,我觉得这个节目非常值得推荐,《国情备忘录》从当前发展和我国的人口、三农、土地、资源、环境、民生、创新和教育等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出发以一组组的数据与事实来剖析我国当前面对的现状,让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仿佛在我们眼前一样,若隐若现,引起我的深思。它让我们更深的认识我国的国情,经济危机下,在全球经济每况愈下时,中国却逆流而上,中国没有理由不受关注,西方国家迫切需要了解中国发展的动力,更希望中国成为世界的中流砥柱,带领世界走出危机,我们中华儿女更需要了解中国,这延续了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能否在我们手中续写?我们未来壮大的障碍和优势到底在哪里?的确,《国情备忘录》同时让我们国民在无数的赞誉中清楚地看到辉煌的背后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经济危机后,我们反复提出要刺激居民消费,然而如今昂贵的房价,日益升高的医疗卫生,再加上这买啥啥贵,卖啥啥贱的年代,刺激居民消费便成了天方夜谭;我们的资源版图越来越小;我们的耕地面临着诸多被吞噬因素的危险;碧水蓝天越来越难得一见;巨大的人口压力考验着我们的承受力;滞后的三农问题仍在牵制着全局发展;就业难、住房难与看病难导致的矛盾有日益严峻的趋势;我们的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方面还有极大的上升空间…

作为中华儿女,我觉得民生问题是中国绕不开的话题。从轩辕开天辟地以来,民生就是关键。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国家的发展和振兴必须以民生为出发点。既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就要享受国家强大兴盛所带来的利益。但现实却是无情的,《国情备忘录》也反映了很多真实的社会问题,民生的现在又会怎样发展。我们绝对不能否认,新一代领导人非常重视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得到了不断的解决,民生的未来会照着领导人安排的路走吗?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等,国家常常出手不凡--砸钱、出政策,不少问题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观。但有很多事情,还远远不够,只是杯水车薪,或是解决了冰山一角,也有的事情并不以国家的意志为转移,似乎有些可笑。国家在不断的强大,财富迅猛聚集,但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广大农民和农民工的收入、各种社会福利却总是跟不上国家发展的速度,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矛盾越积越多。

医疗、养老、住房、就业、教育„„每一个问题都牵动着千千万万百姓的神经。我出生于农村,对很多问题更是深有体会。在农村,多少人生病不舍得看,现在,甚至药店的药价也成倍的上涨,多少人因此连药业舍不得买了----要么挨挨,要么找点草药。还有那一老一少都有很多问题----有的老人寂寞地守着空巢,有的被遗弃无人赡养捡垃圾为生,或是老得腰也挺不起了还在干农活;小的留在家里的无父母看管,成了野孩子,跟着父母在外面的读

书却是个问题,小时候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一生也就这么给毁了„„我不敢奢望民生问题能一步解决,也不可能,但愿社会能越来越好,人民越来越幸福。

我们的过去已经过去了,我们的现在正在书写中,我们的未来充满神秘,民生在过去,现在,未来中成长。。。

也许我也许我看到更多的是问题,这并不意味着我忽视了成绩。中国的进步与变化绝对是翻天覆地的,但看到问题往往比看到成绩更具有价值,更值得我们思考和努力。

《国情备忘录》带着我们行走在祖国的过去与现在,剥茧抽丝的将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一个伤痕累累的中国向我们全面的展示而来…,我们的未来得靠我们去创造。根植于这片土地的人们,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国家,懂得这个国家,才能真正地、更加地爱上这个国家!

过去现在未来的诗词 篇2

北京奥运会期间的“2008武术比赛”,是近年来对武术影响最大的赛事。这种影响既来自武术接近奥运会的喜悦,也有武术没有能够进入奥运会的遗憾。

在很多人的理念中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在中国举办奥运会,武术理所当然应当成为比赛项目,至少应该成为表演项目。实际的结果用罗格的话来说,那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有一个武术比赛,这个比赛由北京奥组会和国际奥委会组织,但不是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这就是国际奥委会的智慧,给武术留了面子,在奥运会期间有机会展示一下。我们真正想要的,国际奥委会并没有给我们。

问题不在于武术是否进入了奥运会,而是在于长期以来我们的竞技武术以进入奥运会为目标,进行了许多适应性改造。从“2008武术比赛”来看,这种改造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从外在表现看,在得到这次宝贵的展现机会之后,武术并未被国际奥委会认可和接受。相反,西方的传统项目高尔夫球和7人制橄榄球却顺利进入了2012伦敦奥运会。

经历这样一场重大的武术赛事后,我们是需要进行反思的。

一、武术到底是什么?

如果不做反思的话,这个问题好像是不言自明的。实际情况是,有人说武术是文化,有人说武术是体育;有人说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有人说技击不属于武术;有人说竞技武术不是武术,有人说传统武术不是体育。如何给武术定性,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武术历史悠久,内容庞杂,要给武术进行准确的定性和定位是十分困难的。

从表面上看,武术与技击和格斗是分不开的。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很多学者甚至大部分习武者认为,技击是武术的本质,或者说技击是武术的核心。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如何区别中国的武术与其它国家和民族的技击术。技击术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民族的一种广泛的技能形态。在历史上,武术则是只存在于中国的一种文化形态。更进一步说,技击是许多高等动物的本能,先天遗传因素对于技击技能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后天的训练。以技击水平的高低来衡量武术技术水平高低的话,在凶悍的狮虎甚至藏獒面前,极少有人敢自称武术家。当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以后,武术的技击技能得到使用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是武术并没有因之消亡。显然在技击的表象背后,应当存在比技击更本质、更重要的属性。

在历史上,武术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宋朝以前,从史料上看,没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武术套路。在民国以前,也看不到现代的竞技武术比赛。武术在成为现在形式的武术以前,主要的存在形式是军事格斗技术。作为人类物种和个体生存的重要手段,在部落战争以及与野兽搏斗中,格斗技术是一种必需的技能,并且要求做到一击必杀。技击是一种人类或者说高等动物普遍拥有的本能。

单纯的格斗技术不是武术。武术是格斗的升华,是人类在掌握格斗技能的基础上,将其与思想、艺术、医学等文化形态相融合,经过系统化的整合后,提炼出来的能够提升人类身体和思想本能的成果。有幸的是,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我们的祖先完成了由技击到武术的升华。

二、武术发展的历史分期和显著特征的形成

武术的发展与历史的转型具有非常强的关联关系。在大的历史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思想都发生着剧烈的震荡和融合。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历史转型是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之后的混战,造成中华民族思想的空前繁荣。除了后期传入中国的佛教以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形态,我们都可以从春秋战国中找到影子。第二次重大历史转型是宋朝,经过南北朝的对峙,唐代的统一和五代十国的动荡,到了宋朝统一中国的时候,中华民族从种族上完成了民族的融合,从思想上完成了儒释道三教的合流。第三次是清末民初,标志性事件是鸦片战争和新文化运动,西方文化挟军事优势,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上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冲击。在长达一百多年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始终处于劣势,湮灭了自身的个性,但是中国文化以其特有的韧性展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的独立,政治、军事、经济上逐步强大,时至今日,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再次得以展现。在几次大的历史转型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格斗技能不断地经受各方面的洗礼,不断地吸收各方面的文化发展成果,最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武术。

1、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和艺术文化与格斗技能的融合

春秋战国之交,中国大地掀起了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伴随长期的战争,中国社会结构、社会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这就是士。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

在艺术方面,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形式不断成熟。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与舞蹈首先是用于祭祀和宴享等重大典礼,对百姓来说主要是娱乐休息。到战国时代,宫廷乐舞吸收了不少民间乐舞成分,产生了郑声、楚舞、楚音、宋音、卫音、齐音等等带有浓厚民间乐舞色彩的宫廷乐舞。

这一时期的武术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庄子说剑篇》、《越女论剑》。《庄子说剑篇》不仅记录了当时习剑的盛况,同时提出了“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的作为后世武术理论的核心观念。庄子将剑分为天子剑、诸侯剑和庶人剑,将剑术理论融入治国安邦和做人之中,开后世“武道即天道,武道即人道”之先河。

在《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记录了一个传奇人物越女。越女关于剑的理解,是在无道不习的前提下,以道来概括其剑术理论。“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恍若佛彷,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

虽然后世武术理论家们对于武术理论进行了不断地深化和补充,但就核心理念和基本思维方式来说,却没有超越春秋战国时期的理论框架。

武术与艺术文化的结合,比武术与思想文化的结合,从形式上看还要早。据说,夏代有所谓“干戚舞”,商代乐舞《大粤》是一种武舞,周人的“象舞”也是武舞。周代著名的“大武舞”,表现了武王克商的过程与功绩。据《史记·乐书》载,大武舞是手执武器,编为队列,象征战阵。这种武舞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武术,更像一种大型军事题材和军力展示的团体操。这些团体操是跟乐舞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初期,就已经将军事格斗技能与乐舞进行了自觉的结合。在今天一些地方存在的原始戏剧傩戏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武术和军事题材戏曲的密切关系。

2、传统武术体系的建立

自唐代以后,中国文化开始进行儒释道的三教合流,宋明理学的形成,标志着三教合流的正式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民族同时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大融合。

唐朝武则天开始设立武举。武举制的出现,确定了“武”的官方地位,也促使更多人在功名的诱惑下去习练武举科考的内容。武举的出现,对于推动武术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到了宋朝,已经完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武术的定型,其显著标志是武术套路的正式出现。元朝时期,在民间推行严格的禁武法令,使武术只能以秘密方式传播。到了明朝,戚继光、俞大猷等军事将领对武术理论和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武术理论著作。明清时期,大规模形成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各种传统武术流派。这些武术流派的共同特点是,都有多种徒手、器械单练和对练等套路,在理论、技术和功法上自成体系。拳种和套路,实际上是武术的一种自觉的系统化,然后由大量的拳种组成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大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包含技击表意、养生、艺术等理论和技术。中国文化的整体观和平衡观,在这个系统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所有民族的搏击类项目中,只有中国武术有套路这种形式。像空手道、跆拳道的套路,基本上是对中国武术的抄袭。套路武术的形成,标志着武术在文化形态上从依附于军事的格斗技能,上升为具有独立地位的文化形态。武术技击也从实际应用转向更高层次的抽象和表意。这种抽象和表意,既可以承载真实的技击技能,同时又把这种技能推向更高的艺术层面。

3、现代竞技武术的形成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大门在西方列强强势的军事压力下被打开。从此,中国在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上一直处于劣势。学习西方,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洋务运动如果还有所保守的话,以五四运动为源头的新文化运动则以一种新的心态全面接受西方文化。

在这种背景下,1927年3月,武术界的一批仁人志士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中央国术馆干的一件主要事情就是,尝试对传统武术进行竞技化改造。这种竞技化改造的主要特点就是,尝试把西方体育的竞赛规则引入武术,按照西方体育的竞赛模式来组织武术比赛。这种改造一直持续到今天,其直接成果是催生了现代竞技武术。竞技武术的主要项目是竞技套路和竞技散打。竞技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结合的产物。因此,必然与传统武术具有不同的特点。

从武术的历史发展来看,经过不同时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整合,武术在军事格斗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显著的文化特点。首先是思想性。每一个拳种流派都有自己的拳谱,不管拳谱的形式如何,在理论上一定会反映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尤其是中国文化的整体观和平衡观。其次是艺术性。在艺术方面最早是以军事舞蹈的形式反映,然后是跟戏曲和民间舞蹈相互影响,追求以技击表意为外在特点的人体艺术的完美表现形式。第三是系统性。形成了以拳种、套路为外在表现形式,以手眼身法步为外在技术核心,和精神气力功为内在技术核心的完整系统。这种系统同时又表现出强烈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既有对拳种本身的提升和改造,同时又有对于新拳种的大胆创造。第四是体育性。体育是一种外来文化。在中国固有的文化中,就是与文相对应的武。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庞大的武术体系如何能够按照西方体育模式完成竞技化改造,这是至今仍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三、武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1、武术和中国文化的整体关系

我们现在经常说武术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仅仅是一部分,那么在整体中国文化中,武术是可有可无的,就像盲肠之于人体。武术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必须在两个方面得以反映。第一、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武术是中华民族一种普遍的文化形态。文与武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两条主线。在过去的科举考试中,不但有文举,对应的还有武举,但却没有别的举。武术与文学、养生、医学、戏剧等文化形态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武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毫无疑问,武术理论深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同时,武术理论也对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诸如说太极思想。太极是宋明理学中很重要的概念,太极拳的产生与宋明理学太极思想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但是在宋明理学中,周敦颐和朱熹在理论上对于太极的描述不是很清晰。对于太极理论最清楚的描述,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太极思想实际上是对传统阴阳理论的一种提升。没有太极拳的传播和发展,那么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多人关注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思想。

2、武术和艺术的关系

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中国的音乐、绘画、书法、戏曲、家具、瓷器等艺术形态,与西方艺术都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思想文化的差异。中国艺术追求一种意境,通过意境来表现对于完美的理解。武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这种形态是以人作为载体,通过人去展现系统化的连续技击动作。在这种艺术展现中,既要体现意境,又要展示完美。如果对于中国艺术缺乏理解的话,是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武术家的。诚如今天很多的套路运动员,可以做出很多高难动作,速度、力量也都很好,但却难称武术家。为什么?缺乏内涵,缺乏对于文化和艺术的理解,没有整体的表现力。艺术是需要积淀的。虽然很难找到武术与中国其它艺术在形式上的共同性,但在内在本质上,中国的艺术是存在共通之处的。

3、武术与人体科学的关系

武术文化虽然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但归根结底是一种以人为载体的文化。如果光是能说,或者能够想像,还不能称为真正的武术。真正的武术是练的。衡量武术的根本标准是练得好不好。练得好坏有内外两个标准,外在的标准是其艺术性和实用性,内在的标准要看是否能提升自我的身体本能和内在品格。

在中国文化中,涉及人体科学的,包括中医、气功,以及宗教中与养生有关的修炼。这些人体科学的理论基础,是传统思想中的整体观和平衡观。整体观不仅是把人当成一个整体,而且把人与自然和整个社会当成一个整体。武术训练的本质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把练习者调整到一个最合理的状态。从技击上讲,这种最合理的状态从力学上能达到最佳的用力结构。即能达到一招制敌的效果。从健身养生的角度来说,通过身体结构的调整,能够将自身的精气神调整到一种最合理的状态。

4、武术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竞技武术按照西方现代体育的竞赛规则,对传统武术进行了改造。传统武术有很多非体育成分,并不完全适应于现代体育的竞赛模式。武术要进入现代体育比赛,对其进行改造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而不是想不想改造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项目保存了自身的特点,传播得并不令人满意。诸如音乐、京剧、杂技等。当代这些项目也在尝试进行改造,但仅是小范围的,成效并不大。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社会后,不是现代社会适应传统文化的问题,而是传统文化必须面对现代社会。

竞技武术通过近一百年的发展,首先应当肯定其成就,然后再谈发展中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近百年来,竞技武术发展的主要成就有:一、通过竞技武术的发展,在世界体育主流领域传播了中国文化,武术的国际化推广取得了初步影响。文化的传统首先要以世界能够明白的方式传播,才能在主流领域取得成果,否则只会是一种小众文化。二、武术在现代竞技体育中谋得了一席之地。武术虽然未能进入奥运会,但国际奥委会认可了武术这一项目。三、推动了武术训练的系统化与科学化。四、以国家和省市政府的名义和力量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五、建立了高等教育的武术学科和师资队伍,按照现代教育模式培养了一大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当然,竞技武术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有些甚至是很重要的问题。传统武术不是纯粹的体育项目,涉及思想、艺术、医学、军事技艺等众多领域,内容的多样性和价值的多元性,使其很难用一个竞技体育的筐子装进去。武术走不走体育的路,是我们不能选择也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放弃武术的体育属性,也就是放弃了武术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占有的位置,面临的生存压力比现在要大得多。最现实的压力就是,现有专业武术运动队的所有人员就要失业,所有专职的武术教师一大部分也要失业,所有高校学习武术的学生要面临更大的就业困境。这一批人是现在武术发展的主流力量,短期内,其它新的力量很难代替。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现代竞技武术的发展也并非尽善尽美。质疑竞技武术能否代表传统武术的声音从未断过。现在竞技武术面对的困境是,目前竞技武术的模式虽然借鉴了西方体育,但至少从国际奥委会的角度看,并未完全认可我们的竞赛模式。在国际上更受欢迎的是我们的武术表演。

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现代竞技武术在表现传统武术的特征方面确实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发生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就是,竞技体育的规则要便于评判。为了适应这种评判,在竞技武术的评分体系中,就会放弃传统武术中一些不能评判或者不便于评判的因素,而将重点放在可评判的方面,诸如难度动作等方面。在规则中引入对难度动作的评判本来是一种手段,由于规则的导向作用,运动队就会把这种手段当作目标和方向。如果不注意这些问题,长期下去,竞技武术就会逐步放弃传统武术的一些虽然重要但不能得分的核心特征,与传统武术形成互不相干的两套体系。这种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导致武术整个方向的偏移。(待续)

婚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篇3

胡乱评论婚姻可能会触犯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禁忌。有一个故事说:

一位国王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牙齿一个个地掉光了,他大为不安,于是传来大臣为他圆梦。第一个大臣说:“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梦,预示你的家人会一个一个在你之前死去。”国王非常震惊,随即大怒,将圆梦人投入监牢。第二个大臣说:“陛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梦,梦的含义是你会比你的家人活得更长。”国王听了大喜,给了他不菲的奖赏。

很多事情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在于你怎么说。

谈婚姻往往就和圆梦者的处境一样,文化传统、社会伦理不容你对此说“不”。尽管在21世纪开始,对婚姻说“NO!”的人越来越多,但主流文化依然在兢兢业业地捍卫婚姻的唯一性。读过马克思《资本论》的人仍能记得,婚姻是资本的剩余价值决定的。婚姻与家庭这种人类的生存形式在人类进化史上并非与生俱来,它被人类的意识认同几乎只有两千年的历史,两千年前女人可能更像男人的一种战利品,婚姻只是一种谁从属谁的关系。文明人的婚姻意识根源于《圣经》中的亚当与夏娃,一夫一妻制被上帝接纳为人本的、自然的和神圣的。

人类的中世纪,教堂为婚姻举行神圣的宗教仪式,在上帝面前,两个人被结为永不分离的一体。从基督诞生到公元1000年是婚姻的第一个千年,宗教婚姻的革命性在于让女性与男性有平等结合的权利,女人不再是从属于男人的商品、奴隶。同时婚姻为爱情找到合法的位置,拥有了不可侵犯性。那个年代,通奸、非婚怀孕会被宗教处以极刑,当然,那个男人往往要幸运些。这一阶段妇女们是被解放者,男人们是解放者,女性需要通过联姻来寻求合法生存,同时在婚姻中是否幸福还得仰仗丈夫的平等意识。

婚姻的第二个一千年是婚姻的自我冲突阶段,首先是法律慢慢取代宗教或与宗教并行来维持婚姻形式,暴行和殺戮逐渐被禁止。资产阶级的兴起更加注重人性的自由化,人们不再那么关注上帝的心情,婚姻的神圣性逐渐变得平凡。允许离婚和堕胎成为人类反传统婚姻的两大旗帜,爱情被真正地放到了婚姻的前台。在这一千年里,婚姻快速成长,并越来越具有个性,道德与法律对婚姻男女的约束力也开始日渐衰弱。尤其是最后五十年,婚姻好像是走进了青春反叛期,性自由、艾滋病、人口爆炸、婚外情、同居、同性恋、婚内暴力、性交易、色情文化、网络SEX、性犯罪与乱伦等诸多挑战轮番冲击婚姻的伦理基石。

心理学也来帮倒忙,挖掘人们早年的创伤,动不动就把责任推给父母,仿佛每个心理困境都是家庭创伤所致。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婚姻有时候是一种关系陷阱,没有甜蜜只有感恩只有仇隙,没有精神依恋只有肉欲。纯真的爱情在人类的私欲、本能与夸张的自我中心那里没有了位置,性被简化成感官需要,婚姻陷入两难困境。

描述这一阶段人类的心态:仿佛物质世界是一个含在嘴里的大乳房,人们不知疲倦地吮吸,不知疲倦地追求物欲、权利、金钱、情欲体验……今天能得到的绝不留到明天。这是一种典型的人类口欲期的象征,贪婪没有节制,只知索取不知给予。婚姻的圣洁性、美感、安全感被20世纪末反叛一族成功肢解了。

新千年是婚姻进入的第三个千年,婚姻会怎样发展?在全球化浪潮影响下,人格的独立,男女性别特征的逐步淡化,人们赖以生存的是职业化、技能、社会保障、养老机构、信用体系等,人越来越依靠自己,而不再信赖婚姻。情爱不再是一个人终生的保证,婚姻也不愿意慷慨面对失败者。西方观点认为人类会越来越发展一种中性色彩,而淡化自己的性别特征,肌肉男或柔弱女已经是明日黄花。中性时代婚姻已经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追求职业成功、兴趣,享受生活,包括享受情爱是纯个人的事,而非固定伴侣。与之协调的是独身会更多,离婚也更多,结婚的年龄会更老,生孩子会更少。即便结婚也可能保持一种较为松散的婚姻关系,如周末夫妻、婚内分居、独立的住房与财产、独立的社交圈、各自的爱好与兴趣、教育子女的分权与让权。人们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与婚姻的关系越来越松弛。

在第三个千年的后一百年,也许更早,结婚会跟现在的人要去教堂举行婚典一样古老和传统,但结婚依然是有纯净的美感的。不管现在的道德怎样,未来婚姻中的两人关系会更趋向于松懈,夫妻有更大的灵活性。前提是男女在社会资产获得与公众地位上更加平等,社会对婚姻的道德评判大大减少,真实的爱情在婚姻中的位置更为重要。大多数人不再需要婚姻,同居可能是更普遍的形式。相反,同性的合居可能比异性问的合居增多,倒不是因为同性恋,更多是因为一种协作,让生活变得更经济。他们会在周末邀请各自的女友或男友,或分头去自己心仪的性伴侣那里,婚姻的法律已经取消,因为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子女的抚养和教育由完善的社会来替代。

很难说这是婚姻的进步还是退化,我个人觉得未来的社会会越来越多地关注婚姻形式给相爱的人带来窒息、约束、违背人性、妨碍心灵自由的因素,婚姻会更具有人性色彩。不然为什么文化越高、越开化,自我意识越强的人,他们的伴侣越难寻找?婚姻也越不容易白头到老?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虽然婚姻形式的存在已经有了四千年,但一夫一妻的法制婚姻在中国主流文化中被确立还是近五十年的事,这比西方国家要晚一千多年。中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与中庸思想的集体无意识,但传统越深厚意味着反叛会越彻底,中国人在未来的时代里,婚姻形式的多元化发展会有极大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

过去现在未来作文 篇4

过去,面对过去,我们是站在回忆里,我们曾是在草地上追逐打闹的孩童,我们无忧无虑的欢笑,我们笑的那么真。孩子的笑容总是充满了童话的色彩。童年的追逐给了我们无数的幻想和憧憬,童年的追逐,同样是我们坚持的开始。最初的,我们的执着,我们的追逐,我们的坚持。

现在,花季正值的我们在青春里张扬放肆的生活着,慢慢的,我们懂得,站在原地,看看那些曾经发生的一切;站在原地,想想未来可能到来的美好。我们怀揣着追逐的梦想,我们执着,坚持,追逐。我们小心翼翼的呵护着我们闪烁而灿烂的梦想,飞逝的青春。我们能理直气壮的说,我们还年轻。我们会固执的说,就像李宁,一切皆有可能。我们那让人匪夷所思的执着,也许就是青春里,燃烧的热情,点燃的生命。未来在我们手里,我们追逐,执着,坚持着。

未来,是我们成功的期限。无数次,梦境里,洒落了成功的喜悦和泪水;无数次,幻想过,拥抱着成功后的鲜花和掌声;无数次,我们期待着,执着追逐,坚持的最后,我们成功了,然后静静的回首,成功的开始,奋斗的过程,最后的美好。因为我们不懈的坚持,执着追逐着。所以那一天,就在一步一步走向我们。

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我们应该坚持,我们的一切都是未知的,因为未知,所以一切皆有可能,不因困难而退却,不因未知而恐惧,不因失败而灰心,不放弃,做我们自己,坚持,执着,追逐,终会迎来属于我们的成功。

过去就像是一本翻不厌的书,让人忍不住的回味再回味;

现在就像是一本写满计划和行动的笔记,让人不断检查,完成,再向前;

未来,就像一页白纸,等待执着,等待追逐,等待坚持,等待这些美好的努力,最后画下一张灿烂的画……

过去现在未来作文 篇5

一枝墨梅树梢挂,一股暗香入心尖。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的热播,人们再次感受到了中华诗词的魅力。过去与现在,差距不只是一点,过去的书香墨宝虽已被手机电脑代替,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点便是,正是手机电脑电视等媒体为现代的书香墨宝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时代的进步必然会使一些事物发生改变甚至消亡,但我们若能摒弃糟粕,、发扬精华,便是时代改变带给我们最大的礼物。李泓瀚正是将过去与现在结合的产物《墨梅》搬上舞台,赢得阵阵掌声,将墨梅的暗香吹入人们的心尖。不忘过去,又紧紧把握现在。

二者相合广流传,二人同台成佳话。《经典咏流传》中各位演唱者的表现赢得了一致好评。他们将古代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无疑助力了古诗词的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为一首诗或词谱一新曲,赋予它们新的灵魂。而著名女歌唱家黄丽泽与洛天依同台演唱的经典戏曲也令观众们大饱眼福。跟着时代走,是传统事物的最佳选择,而我们更应把握好过去与现在,二者皆不可随意抛弃,正是他们的精华之处,让我们能够不断发现、创造新的辉煌。时代在前进的路途中,自然会做出它应有的选择,而我们要做的便是在回首中前进。

三年只为迎新作,宝藏犹从笑中来。《国家宝藏》的制片人用了3年的时间策划了这个节目,然而这个节目却影响了很多人。《国家宝藏》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请现在当红的演员来演绎一段又一段的故事,从而引出一个又一个的文物或一种生活习惯、在不知不觉中让我们感受到古代的生活之乐趣与特点。这些文化工作者正是把握了过去与现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时代的文化辉煌。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有些东西我们始终都不能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我们对待过去应有的态度。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在这个重要的转折点上,更要正确地把握过去与现在,在未来的路上,闯出一片天地,助力中国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过去现在未来作文 篇6

现在,到处是汽车的尾气和喧闹的工厂,参天的大树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潺潺的溪流被工厂排放的污水所污染,许多动物也灭绝了。我们的生活也失去了往日的宁静。

未来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大地是充满生机还是一片贫瘠?我们谁也不知道。我只知道人类还在不断的破坏森林,砍伐树木,而森林却为我们防风固沙、防治洪水……如果有一天树木被砍光了,土地将会变成贫瘠的沙漠。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工厂的废气,我们人类将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权责发生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篇7

(一) 权责发生制的提出

威廉·佩顿 (William Paton) 在1922年出版的《会计理论》一书中最早论及的六个假设是:明确企业主体的存在;主体的持续性;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公式;货币假设;成本假设;收入确认假设。六个假设中没有论及权责发生制。1961年美国会计学会所属会计委员会提出:作为整个会计领域基础的一系列假设、原则和准则是:主体概念;企业持续经营概念;货币计量概念;成本基础与成本流转概念;实现 (确认) 概念;配比 (权责发生制或分期) 概念;客观性概念;一致性概念;重要性概念;充分揭示概念;稳健性概念。上述诸多概念分为两个基本层次, 即会计基本假设及修正性惯例。但权责发生制在美国也仅是属于原则一类的概念。而随后我国文献中对权责发生制的认识不断发展。

(二) 权责发生制是确认基础

1993年以前我国会计制度中, 都把权责发生制作为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基础。刘明辉教授 (1996) 认为, 人们把货币计价作为会计的本质特征, 在此基础上, 按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确认, 按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和按复式薄记进行会计记录, 并将此归纳为现代西方会计的三大基本支柱。美国会计学家艾哈迈德·里亚西—贝克奥伊 (钱逢胜等译, 2004) 也不认为权责发生制是一个会计假设, 认为仅是为了提供短期报告、划分会计期间才是应计制会计和现金制会计的最主要区别。换句话说, 从长期看应计制会计和现金制会计是无区别的, 是两个并列的会计制度。

(三) 权责发生制是会计原则

孙又奇等 (1993) 认为, 会计上存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记账基础。而权责发生制是公认会计原则。在1992年11月30日, 我国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十六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并将其视为一项一般原则。沈含澧 (1987) 认为, 会计假设按照目前西方国家的资料进行归纳大致有十几项, 但比较成熟而为人们所公认的只有会计主体假设;继续营业的假设;会计分期的假设;货币计价并价值不变四项, 其余……, 不能成为会计假设。

(四) 权责发生制是会计假定

对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陈国辉 (2001) 认为, 二者在理论上各有利弊, 但现代会计一直采用权责发生制, 并认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把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本假定, 而不是会计假设, 会计基本假定比会计假设中估计和假定的成分要大一些, 不是就整个会计工作, 而是就企业会计中有共性的业务处理所作出主观规定。

(五) 权责发生制是会计假设

《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一个假设, 规定:“在权责发生制会计下, 交易和事项应在其发生时 (而不是收到或支付现金或其等价物时) 确认, 在会计记录中记录, 并在其相关期间的财务报表中报告。费用应以发生的成本和特定收益项目的收入之间的直接联系为基础在收益表中予以确认 (配比) ”。汤云为教授 (1997) 认为, 之所以将权责发生制列为会计假设, 而不作为会计原则, 主要原因是:第一, 配比、实现乃至其他确认原则都是在权责发生制这一前提下提出的。如果没有权责发生制这一前提, 现行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中的许多原则是不能成立的。第二, 无论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还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在其概念框架结构体系中, 都假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所得出的企业收益方面信息, 比只依靠现金收付说明的财务情况更为有用。但权责发生制假定并没有得到实际验证, 还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这样的反证。

二、现在:权责发生制假设地位的明确

(一) 权责发生制的原理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 不论款项是否收付, 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 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国际会计标准将权责发生制同继续经营和一致性一起列为三个基本会计假定, 足见其重要。在权责发生制的假设中有一个隐含假设是, 存在完备的社会信用基础, 即所有的权利和义务都能得到与预期一致的实现或偿付。在这一前提下, 应收款项才可能体现为收回等量现金的权利, 而负债项目才代表着未来等量现金的流出。如果社会信用状况不佳, 那么应用权责发生制就存在很大风险。其运用原理如下:如将业务, 即交易的发生时间都确定为现在, 根据款项, 即价值收付时间同业务发生的时间关系看, 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款项先收付, 业务后发生;同时发生;业务先发生, 款项后收付, 见 (图1) 。当款项收付和业务同时发生时,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结果是相同的;而两者不是同时发生时, 选择款项收付为基础, 就是收付实现制, 选择业务发生为基础, 就是权责发生制。按权责发生制, 假设把业务的发生定为现在, 款项支付时间有两种情况, 见 (图2) 。在核算收入上, 无需单独设账户进行反映, 以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确认收入, 同收到款项的账户一样。但对于费用就需设账户单独进行核算。图中用实线连接的为一种情况, 是款项先支付, 业务后发生的为陆续分摊的费用。摊销期限1年以上的称为长期待摊费用。虚线连接的为另一种情况, 是业务发生在先, 款项支付在后, 称为预先提出的费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收入、费用通过权责发生制融为一体。

(二) 权责发生制在实务中的运用

随着高科技与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 使得企业经营活动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 企业经营风险也不断增加。在这种形势下, 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会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一些新的交易或事项而引起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化, 要求在财务报告中尽可能予以披露。除了提供历史信息之外, 还要求财务会计提供对决策有用的未来信息。面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新问题和信息使用者的更高要求, 权责发生制作了如下应对:

(1) 权责发生制依然在财务会计确认中占主导地位。财务会计确认的基础有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和现金流量制。前两个确认基础都是面向过去的;现金流量制是以企业现在或预期的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的时间来确认会计要素的, 其时间确认基础可以包括未来, 现值的计量属性即是此基础, 在现值计量下, 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但要普遍使用现值计价尚有大量工作要做。现在乃至未来, 权责发生制依然在财务会计确认中占主导地位, 这是因为:第一, 权责发生制比收付实现制更有利于企业提供历史会计信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比较, 前者更有利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企业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方面的信息。权责发生制是按照会计上普遍承认的“收入费用观”, 来正确合理地界定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及企业经营成果的前提。收入的确认应当符合实现原则, 费用的确认应当符合配比原则。这两项原则都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假设基础之上的。而收付实现制也有局限性, 对于无现金流动的交易或事项, 如以物易物交易等, 无法进行确认也不能在财务报告中披露, 这使许多对决策有较大影响的信息无法提供给信息使用者。再者, 收付实现制也是一种面向过去的确认基础, 也是建立在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之上, 而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越来越关注的企业未来现金流动的信息, 收付实现制会计同样不能提供。因此, 无论现在还是未来, 收付实现制不可能取代权责发生制而成为财务会计的主导确认基础。第二, 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计量属性下, 权责发生制仍有主导地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 会计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 确定会计要素的金额。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但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在现在和未来, 历史信息依然是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主要信息, 因为基于交易的企业历史信息是一个企业以前经营状况、规模和发展速度的反映 (夏冬林, 2006) , 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起点, 对于企业经营中的预测、控制和决策以及受托责任的报告都是相当重要的。所以, 权责发生制在取得历史信息上的优势决定了其依然是财务会计的主导确认基础。另一方面, 与权责发生制相辅相成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未来依然有较强的生命力, 虽然通货膨胀下历史成本受到诸多批评, 但历史成本所具有的可靠性、可验证性以及取得简便这些优点使其仍会在会计计量中处于重要地位。在历史成本依然重要的情况下, 权责发生制在财务会计确认基础中将仍占主导地位。

(2) 其它确认基础和会计原则对权责发生制进行辅助、补充和修正。这种辅助、补充和修正作用体现在:第一, 辅助——现金流量制对权责发生制的辅助。由于企业经营活动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 经营风险不断加大的情况下, 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要求会计信息系统在提供历史信息的同时, 尽可能地提供一些反映未来变化和预测的信息, 严格的权责发生制很难达到这一目标。而现金流量制通过与现值或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相结合可以达到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第二, 补充——其它确认基础将会对权责发生制的补充。确认与计量是密切联系的, 权责发生制假设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是相互配合的。如果一个项目无法采用历史成本可靠地计量, 那么权责发生制也无法运用。在权责发生制难以运用的会计领域, 人们将采用其它确认基础, 特别是以收付实现制对其进行补充。例如, 对商誉的处理是只确认外购商誉, 不确认自创商誉。这是因为自创商誉缺乏可靠计量。但采用收付实现制可以在企业收购时确认外购商誉。外购商誉是通过某一时点的产权交易形成的, 并且有可以计量的现金流入或流出, 具有可验证性。在商誉等会计处理上用收付实现制对权责发生制进行补充, 可以解决权责发生制无法确认与可靠计量的交易与事项的会计处理, 使财务会计信息更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第三, 修正———其它会计原则与惯例将会对权责发生制会计进行修正。由于企业所处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经营活动的多样性, 受主观和客观的各种因素的制约, 权责发生制不能在会计处理的各个方面严格运用, 或者运用时会对企业经营产生不利影响。无论是现在或将来, 各国会计准则都要求在权责发生制假设与其它会计原则或惯例发生矛盾时, 倾向于其它会计原则和惯例, 即通过其它会计原则和惯例对权责发生制进行修正。

(三) 权责发生制的理论缺陷和面临的挑战

著名会计学家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 (1987) 认为, 费用应于何时陈报, 部分地取决于对收益 (明确的或暗含的) 的看法。把收益解释为价值的变动这一定义认为, 当价值有所减少, 或者日后耗用货品或劳务并不能取得明显的效益或价值时, 费用就应予以陈报。而那种强调现金流量的收益概念则导致这样的结论, 即陈报费用的时机应以合理的应计现金支出时间为依据。传统的应计会计有点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 但又偏向于这样一种价值概念:投入 (成本) 价格应保留到以出手 (销售) 价格来替代而陈报其增加的价值。即费用应在确认有关收入的那一期间予以确认。这就是配比程序——收入陈报的时机出现在先, 然后有关费用才在同一期间进行陈报。只有在特殊情况下, 收入要递延到费用能予计量或确定的那一期间才予陈报。

(1) 权责发生制的理论缺陷。权责发生制也有其不足, 美国会计学者汉弗莱·H·纳什 (2001) 认为, 递延费用 (资本化资产) 不会增值, 它并不是一项真实存在的资产;一项预期费用 (约定负债) 可以赚得利息, 因为其可以像资产一样现实地存在。而费用是在不同时间的付出只会使财务报告变得虚假。其缺陷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第一, 从盈利性来说, 权责发生制对一些未收到的收入予以确定。销售成立, 税收征收, 财政虚收, 分配超前。第二, 从流动性来说, 权责发生制将预付款项、应收账款、待摊费用列为流动资产。这些流动资产流动性差, 甚至根本无法流动, 使企业的流动性资产虚假成份加大。第三, 权责发生制反映的资金运动是理论上的, 与资金实际运动过程不尽相同。

(2) 新环境下权责发生制面临的挑战。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 企业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 投资与融资手段日益多样化, 新的经济业务层出不穷。而且,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 企业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增加, 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企业提供更多的会计信息, 特别是有关企业预期现金流动方面的信息。所有这些新变化, 对权责发生制假设提出了挑战。第一, 权责发生制假设无法反映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权责发生制与历史成本是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的两大支柱。这一模式基本成型是在20世纪40至50年代, 与当时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基本经济环境是相吻合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际社会经济一体化、证券化趋势的出现, 对现有财务会计模式的批评也日渐增多。以美国为代表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为回应这一批评, 不断地改进现有财务会计模式, 增加了基于现金制的现金流量表, 以弥补基于权责发生制的利润表所可能存在的缺陷;对衍生金融工具等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和负债项目, 采用公允市价属性报告, 以提高财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特别是以美国注册会计师为代表的职业组织在经过大范围的调查后, 得出财务报表信息相关性已逐渐降低的结论, 并为此提出若干改进财务报表的建议。第二, 权责发生制对某些会计确认程序无法得到全面运用。确认是进入会计系统的一个前提条件, 但不是唯一的条件。只有当会计要素有可计量的属性来可靠计量的情况下, 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进行记录和报告。权责发生制是与历史成本相辅相成的, 若一项交易或事项收入和费用不能有效地用历史成本加以计量, 那么权责发生制假设也就无法对其确认。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在某些方面, 权责发生制无法有效地运用, 比如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在理论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 而企业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确认增加的利息收入和发生的利息费用, 一般情况下, 只有在期末才予以确认。这说明权责发生制的运用是相对的, 是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产生的。另外, 企业出于回避风险的考虑, 对于不符合配比原则的利息费用也予以确认。再如存货计价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当可变现净值低于历史成本时, 须确认持有资产的跌价损失, 这种会计处理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假设, 但这样处理可以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由于权责发生制假设对一些事项不能运用或不能有效运用, 使用权责发生制作为确认基础是受一些条件制约的, 或者说需要修正权责发生制。第三, 权责发生制难以提供未来的会计信息。权责发生制是面向过去的会计确认基础, 只对已发生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 权责发生是指权利和责任已经发生, 不是将要发生, 这些均排除了对企业未来交易与事项的确认。而且, 与权责发生制相联系的历史成本原则也是面向过去的。在会计信息使用者日益关注未来现金流动信息的情况下, 权责发生制会计将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对未来会计信息的需求。如对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 由于金融工具只产生合约的权利或义务, 而交易或事项尚未发生, 也无法确定其历史成本, 权责发生制对此无法进行确认, 并加以会计处理和报告。第四, 对按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利润, 经济学家也对其不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 (John Richard Hicks) 对经济学收益下的定义为:“一个人的收益是他在期末和期初保持同等富有程度的前提下可能消费的最大金额。”从上述定义中, 可以认识到收益是期末资产减期初资产, 收益是资产的增加部分, 当然, 这个资产应该为不含负债的净资产, 并且是剔除通货膨胀后的资产增加。会计上, 因为定义了收入和费用, 由此计算的利润, 让人们难以理解, 美国两位著名会计学家利特尔顿和佩顿在1940年曾提出, 会计准则是检验实务的标准和改良未来实务的指南, 是有序、系统、内在一致的, 应能与可观察的客观事物相吻合。如果不吻合, 肯定有一天经济学家会按照会计学家的办法来计算利润的, 只是时机尚不成熟罢了。

三、未来:权责发生制假设与原则之争

(一) 权责发生制的特征

权责发生制是财务会计的核心组成内容, 是会计走向成熟、科学的标志之一。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 权责发生制受到越来越严厉的批评, 实务界、特别是证券界认为现金流动信息更相关, 管理当局也无法操纵, 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所确定的盈利信息, 不仅相关性差, 且容易为管理当局所操纵。权责发生制的一个隐含假设是, 存在完备的社会信用基础, 即所有的权利和义务都能得到与预期一致的实现或偿付。在这一前提下, 应收款项才可能体现为收回等量现金的权利, 而负债项目才代表着未来等量现金的流出。如果一般的社会信用状况不佳, 那么应用权责发生制就存在很大的风险。虽然有实证研究的结果认为权责发生制并不比收付实现制在企业盈利预测及企业发展前景分析方面有明显的不足, 但权责发生制的运用的确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依据和机会。沈生宏、刘锋 (1999) 认为, 传统的以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为特征的财务会计模式,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目前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基本成型于20世纪50年代的传统财务会计模式, 必须要作出相应变革, 以顺应反映日益创新的经济活动的需要。补充提供反映现金流量和公允价值的信息, 应当说是对传统财务会计模式的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美国会计学者汉弗莱·H·纳什 (宋小明译, 2001) 认为, 没有权责发生制, 企业的收入和费用就无法确认和核算, 净收益也就无法确定。由于收入和成本费用一般不是同时发生, 这种配比往往需要通过改变一些收入成本的确认时间才能得以实现。这样对已实现收入或未实现收入, 已估计或未估计成本, 都可以通过改变时间来满足确认或配比的要求。

(二) 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回归的原因

从权责发生制的局限性, 可以预见权责发生制假设与原则之争还将继续下去, 但对于会计学科来说, 企业会计只是其一个行业或者说一个主要行业, 最终不能“以偏概全”, 在会计上在将来, 权责发生制是必要再回归为会计原则, 其回归的原因: (1) 会计报表的变化。“范式”作为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的共同立场, 共同使用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是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和成熟标志。范式是指观察世界和实践科学的方法, 是某一科学共同体在特定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 这些信念规定了该学科共同的基本假设、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会计的范式, 可以认为就是资金运动及其结果, 简单地讲就是会计报表。在企业会计的现金流量表中, 权责发生制不是其基础, 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是成立的。在《预算会计》中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也是成立的, 其主要反映货币的收付, 收付实现制是其基础;在《管理会计》中上面四个假设也成立, 而管理会计是以现金流量为对象的, 因此权责发生制也不是其基础。当一门学科的原有范式, 越来越难以对不断新生的社会实践问题做出合理、科学的解释时, 会导致该学科的“范式危机”。随后可能会出现“范式的转变”, 即科学发生了革命。现金流量表的出现, 可以算作会计的一次大的变化, 会计的模式发生了变化。可以说, 权责发生制不适合于整个会计的基础, 不能作为基础性的假设。把权责发生制作为假设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我国会计重视利润表高于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因为, 对于国际会计准则所反映的经济水平应是世界各国的平均经济水平下的会计情况, 把权责发生制作为假设没有考虑世界最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对会计的要求, 比如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更重视现金流量表的信息。 (2) 会计期间假设是权责发生制的基础。胡益芬 (1987) 认为, 计量问题是财务会计的核心问题。会计期间的假定, 对会计理论及实务的发展, 均有着重大影响:第一, 由于人为地划分了会计期间, 就有必要对各种成本或费用 (如折旧、摊销, 销售成本等) 在各会计期间进行分配, 对营业收入的确认作出规定等。第二, 由于会计期间是人为地按相等长度进行划分的, 在一个会计期间内, 企业各项资产和权益的变动, 常与现金收入和支出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于是产生了两种处理经济业务的会计基础, 即“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 (3) 权责发生制仅对收入确认和费用的确认有作用。权责发生制的运用, 收入的确认、费用的确认、利润表的配比。权责发生制是指收入和费用的发生, 收入实现以权责为基础, 费用同收入相配比。由此可知, 权责发生制应用的原则是局部的。但就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一样, 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法律主体, 即法人, 也可以是法人内部的一个部门, 只要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规定会计主体就可以了,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会计主体成立的基础, 但不能把实质重于形式当成假设的假设一样。同时对于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先, 确定收入实现原则, 还是是以收入实现原则为先, 确定权责发生制, 这在学术界还是有争论的。 (4) 权责发生制同其他计量属性的非兼容。会计确认的金额取决于两个因素: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但在按现值和公允价值计价情况下, 权责发生制是无法运用的。特别是公允价值运用越来越广泛, 财务会计越来越基于价值的计量 (夏冬林, 2006) , 权责发生制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局限。

参考文献

[1]〔美〕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著, 王澹如、陈今池译:《会计理论》, 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7年版。[1]〔美〕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著, 王澹如、陈今池译:《会计理论》, 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7年版。

[2]〔美〕艾哈迈德·里亚西-贝克奥伊著, 钱逢胜等译:《会计理论》,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美〕艾哈迈德·里亚西-贝克奥伊著, 钱逢胜等译:《会计理论》,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陈国辉:《会计理论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陈国辉:《会计理论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陈毓圭:《论改进企业报告》,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4]陈毓圭:《论改进企业报告》,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5]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会计准则委员会) 译:《国际会计准则 (2002)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5]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会计准则委员会) 译:《国际会计准则 (2002)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6]〔美〕汉弗莱.H.纳什著, 宋小明译:《未来会计——一种规范的增值会计方法》,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6]〔美〕汉弗莱.H.纳什著, 宋小明译:《未来会计——一种规范的增值会计方法》,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7]胡益芬、董镛:《西方财务会计》, 西南财大出版社1987年版。[7]胡益芬、董镛:《西方财务会计》, 西南财大出版社1987年版。

[8]刘明辉:《走向21世纪的现代会计 (中)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8]刘明辉:《走向21世纪的现代会计 (中)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李孝林、孙芳城、邓腾江、孔庆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年版。[9]李孝林、孙芳城、邓腾江、孔庆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年版。

[10]沈生宏、刘锋:《权责发生制、公允市价和会计信息相关性》, 《会计研究》1999年第6期。[10]沈生宏、刘锋:《权责发生制、公允市价和会计信息相关性》, 《会计研究》1999年第6期。

[11]孙又奇等:《国际财务会计与会计准则》, 中国物资出版社1993年版。[11]孙又奇等:《国际财务会计与会计准则》, 中国物资出版社1993年版。

现在的我,驾驶过去,与未来对话 篇8

人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当自己暂时做不到时,也可以有梦想。我小学五年级没读完,便开始赚钱养家,除了收藏车之外只做一件事:让亲人生活得更好!在香港,除了警察和强奸犯我没做过,大多数工作都做过。

经历是一笔财富,看到人间的辛酸苦辣和无情冷漠之后,自己会变得更坚强、更努力,因为我不要让别人看不起自己,我要开上奔驰,最漂亮、奢华的奔驰。

这辆500SL,是我“抢”回来的,就为了圆儿时双层大巴上的奔驰梦。我买车出手利落,但在保养方面是个十足的“吝啬鬼”。我17岁学理发,现在依然坚持照着镜子为自己理发;学过裁缝,会自己给衣服缝上褶皱或徽章。因此我从来坚持自己洗车、打蜡以及检修。曾经一天不出门只吃三个饭团,也要在车库里折腾车。买一辆兰博基尼,每天自己不接触,全由工人打理,那其实跟QQ是一样的。最有成就感的是:每天出门前,掏出一串钥匙,好像每一辆车都在呼唤我,让我今天开它出门。

上一篇:职业教育铁路安全教育论文下一篇:济南超市促销调研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