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_图文

2024-05-19

中国房地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_图文(精选6篇)

中国房地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_图文 篇1

中国房地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撰稿:陈民哲

本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在一份会议简报中称,房价拐点已初现端倪, 并援引部分商业银行和房企的发言称,能够承受房价下跌 20%到 30%带来 的冲击,但对房价下跌带来的恐慌性抛售和连锁反应表示担忧。一时间, 有关‚房价到底能跌多少?开发商能扛多久?银行能否在相关点位撑住? 限购令到期会否延续?房价大幅回落会否对中国经济硬损伤?‛等问题的 讨论再次充塞人们的视听神经。‚房价‛,牵动着百姓安居乐业,牵动着 经济健康发展,牵动着社会和谐稳定。‚住房问题是一个经济性问题,还 是社会性问题,更是政治性问题。这一切决定了住房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也决定了国家决策的难度。‛ ① 本文试图就中国 房地产发展的历史、现状 和未来做一简要分析。

一、房地产的概念和内涵

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实行福利分房制度,基本做法是国家花钱建房, 房子盖好后无偿分配给职工居住,收取很低的租金。建房和住房都是行政 安排,没有市场参与自然也没有房地产。1980年 4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 中首次提出,房子是可以卖的。他说,‚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 , 也 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 , 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 , 也 可以分期付款, 10年、15年付清。‛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关于建筑业和 住宅问题的谈话》。伴随住房制度改革, ‚房地产‛的概念产生和发展了。1984年国家计委、经委、统计局和标准局批准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标准和代码》中,首次将房地产列为独立行业。200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将房地产业划入第三产业。

房地产, 即房产和地产的合称。根据百度百科解释, 房地产是指土地、建筑物和固着在土地、建筑物上不可分离的部分及其附带的各种权益。由 于其位臵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在经济学上又被称为不动产,通常有三 种存在形态:即土地、建筑物、房地合一。最新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 类》(GB/T4754― 2011列入 K 门类,具体包括 70大类,分为房地产开 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中介服务、自有房地

产经营活动和其它房地产业。其中房地产开发经营,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的房屋、基础设施建设等

① 引自网易( 2010年 8月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顾云昌的谈话。

开发,以及转让房地产开发项目或者销售、出租房屋等活动。

二、中国房地产发展的简要历程 我国房地产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突破与试点起步阶段(1978至 1991年 1978年 9月 , 在中央召开的城市住宅建设会议上 , 邓小平提出 , “ 解决住房问题能不能 路子宽些? ” 1980年 1月, 《红旗》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怎样使住宅问题 解决得快些》的文章,论证住宅属于商品,私人购房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并 不矛盾,住宅建设应该走商品化道路。同年 9月北京市住房统建办公室率 先挂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拉开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序幕。1982年,国务院批准在郑州、沙市、常州、四平四城市试行新建住房补贴 出售,主要做法是 “ 三三 ” 制,即个人购买住房的房价款,由个人、单位 和政府各承担 1/3。1984年广东、重庆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1987年 11月,深圳市政府首次公开招标出让住房用地,随后福州、厦门、广州、上 海等城市也开始试行。1988年 4月修订后的《宪法》和《土地管理法》, 首次规定 “ 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 ” ,使房地产开发有了法律 保障。1989年, 受政治形势及宏观经济影响, 房地产市场受到了很大冲击。1990年国务院出台了 “ 55号令 ” ,即《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 暂行条例》,使土地的禁锢完全放开。1991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 24个省市房改总体方案。随着投资环境改善和开发上海浦东的带动, 当年 下半年开始,房地产市场出现回升趋势。

第二阶段:非理性炒作与调整推进阶段(1992至 1997年 1992年是 中国房地产业社会化的开始之年。这一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展房地产业若干问题的通知》,指出,‚房地产业 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的

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国有土地 有偿使用和房屋商品化的推进,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特别是在邓小平同志 “ 南方讲话 ” 后,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几乎一夜之间 遍地开花,非国有企业、外资纷纷进入房地产市场,月投资最高增幅曾达 146.9%,房地产业急剧快速增长,但局部地区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泡沫。于是 1993年 6月 23日,国务院副总理朱 镕 基发表讲话,宣布终止房地产 公司上市,全面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次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出台了 16条调控措施开始 大规模清理整顿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业投资增长率大幅回落。这也是我国 针对房地产业的第一次宏观调控。1994年 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指出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把 住房建设投资由国家、单位统包的体制改变为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合理 负担的体制;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 资分配方式;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 住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建立住房公积金 制度。‛ 1995年国务院颁布《国家安居工程实施方案》,安居工程 ② 正式 全面启动,海南的地产泡沫破灭,房地产业开始进入良性规范发展时期。这一阶段,比较有影响力的法规还有建设部 1993年发布的《城市国有土 地使用权出让规划管理办法》,确定的原则一直延续并影响至今。1994年 八届人大八次会议通过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 对房地产开发用地、开发、交易和房地产权属登记管理等作出了规定,从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 规范房地产的开发、经营和管理, 标志着房地产业步入依法管理轨道。1996年、1997年建设部等相关部门颁布了《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暂行办法》、《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 办法》等法规,使房地产制度建设日趋完善。

第三阶段:相对稳定与快速发展阶段(1998至 2003年 1998年 7月 3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 知》,主要内容是 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 1999年开始在 全国范围内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成为住房制度改革的一个分水岭。而 1998年 4月,中国人民银行在《关于加大住房

信贷投入,支持住房建 设与消费的通知》 中已经要求, ‚全面实行购房按揭政策, 鼓励住房消费‛。1999年 2月,人民银行又下发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 贷款买房、按揭等新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彻底取消福利分房和配套的、金融、税收政策在极大地推动商品房建设投资的同时,刺激住房有效需求 在短期内爆发并大幅上升,第一个效应就是‚赶末班车‛——有钱的单位 纷纷购买现房,把当时市场上所有卖不掉的现房一扫而空。紧接着迎来了 1998到 2003年的五年黄金期,商品房从面向少数群体的奢侈消费迅速转 向普通人的大众消费,中国房地产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房地产业的快速 发展直接推动了经济增长,让国民经济相当长的时间内运行在上升周期, 而房价运行也比较稳定,年均涨幅大约只有 3.6%左右。

第四阶段:价格飙升与频繁调控阶段(2003至 2010年 2003年以后, ② 安居工程(Comfortable Housing Project /Housing Project for low-income Families ,指由政府负责组织建设,以实际 成本价向城市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提供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宅建设示范工程。

房屋价格持续上扬,暴露出房地产价格和投资增长过快、房价过高、供求 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导致了严重社会矛盾, 房地产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 2003到 2010年的 8年时间里,国家先后 7次针对房地产业进行调控。2003年 6月 13日,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 的通知》,简称 121号文件。同年 8月 12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 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 18号文,将房地产业定位为拉动 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明确提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2005年 3月 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国八条‛,首度明确要采取有效措施,抑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并 要求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稳定住房价格工作负总责。2006年 5月 17日, 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点意见》,强调要切实调整 住房供应结构,进一步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调节作用;合理控制 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有步骤地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等。2006年 5月 2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建设部等九部委 15条《关于调整住房供 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要求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提出 90平方米、双 70%标准;进一步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调节作用;合理

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有步骤地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等。2007年 8月 7日, 国务院发布 《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 意见》(24号文,重点是强化住房保障,提出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 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逐步改善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 居住条件等, 该文件被认为是对 ‚房改‛ 的总结, 是住房新模式的转折点。同年 9月 27日,央行、银监会共同发布通知,明确了第二套房贷款实行 提高首付和利率政策,将第二套房首付提至 4成。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国务院统一安排出台多项措施, 包括对个人 首次购买 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时下调到 1%;对个人 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金融机构对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提供贷款,最低 首付款比例调整为 20%。政策刺激下,房地产市场经过短暂的徘徊后重新 活跃起来。进入 2009年 , ‚地王‛频现 :‚北京地王‛、‚上海地王‛、‚深圳地王‛……一路刷新历史纪录。12月 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促进 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提出增加供给、抑制投机、加强监管、推进保障房建 设四大举措,明确表态‚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旧‚国四条‛。12月 17日, 中国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布通知, 明确土地受让人拿地首次缴纳比例

不得低于全部土地出让价款的 50%,开发商拿地后分期缴纳全部土地出让 价款的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一年。12月 23日,中国财政部调整住房转让营 业税政策,不足五年按全额征收营业税。2010年 1月 10日,国务院办公 厅公开发布 《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十一条‛ , 从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合理引导住房消费、抑制投 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加强风险防范和市场监管、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 建设、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责任五个方面, 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然而, 就在全国两会结束后的第一天, 北京一天之内出现了三个 ‚地王‛。4月 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通过采取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 策、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四条措施遏制高房价(新‚国四条‛。4月 2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 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十条‛。进入下半年,国土资源部发布了 1457宗闲臵土地黑名单。财政

部、住建部提高了首套房贷首付比例,禁用公积 金贷款投机性购房。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第五阶段:严令限购与房价回归阶段(今年以来 2011年 1月 26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新国 八条‛确定了八条调控措施(国办发“ 2011” 1号《关于进一步做好房 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重点有:全国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 户区改造住房 1000万套,中央将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调整个人转让住房营业税政策,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 5年转手交易的,统 一按其销售收入全额征税;各地增加土地有效供应,落实保障性住房、棚 户区改造住房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 量 70%的要求;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中, 单列保障性住房用地, 推广 ‚限 房价、竞地价‛方式供应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用地。各直辖市、计划单 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在一定时期内,要从严制 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原则上对已拥有 1套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能够提供当地一定年限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 家庭,限购 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对已拥有 2套及以 上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拥有 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一定年限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 家庭, 要暂停在本行政区域内向其售房。尚未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 要在 2月中旬之前, 出台住房限购实施细则。落实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工作的约谈问责机制 , 对新建住房价格出现过快上涨势头、土地出让中连续出现楼面地价超过同 类地块历史最高价,以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度缓慢、租售管理和后期 使用监管不力的, 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要会同有关部门, 约谈省级及有关城市人民政府负责人。对未如期确定并公布本地区年度新 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新建住房价格上涨幅度超过年度控制目标、没有完 成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的,相关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向国务院作 出报告。监察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要视情况,根据有关规定对相关 负责人进行问责。随后,北京市出台‚ 15条‛楼市细则,正式要求外地人 购房须纳税五年。上海、重庆宣布正式启动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

产税改 革试点工作,令楼市调控再度升级。到 3月底,全国 608个城市公布了年 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 占所有城市的 92.5%, 而去年 10月份以来全国 已有 43个城市出台限购令。以‚限购‛为龙头,‚限价‛‚限贷‛相辅 相成的三项杀手锏使不断高企的房价终于收敛,部分城市房价开始回调。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10月份全国 70个大中城市房价平均环比下 降 0.14%;11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 1.7%,销售额当月下降 1.2%, 房地产市场开始呈现量价齐跌的局面。与此同时, 千万套保障房开工建设, 让许多人的‚住房梦‛不再遥不可及。

三、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 问题一:房价到底有多高? 2010年 7月 8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从‚蜗居‛走向‚安居‛--怎么看房价过高》,围绕‚目前中国的房价到底有多高?房价过高症结 何在?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房价过高问题?如何切实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怎样保障广大群众‘住有所居’‛五个问题进行了剖析。文章指出,我国 在住房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房价过高的问题也变得十分突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2008年下半年房价曾一度有所回落,但 2009年第 二季度以来, 房价迅速回升并大幅上涨。2009年全国住宅平均价格涨幅达 25.1%。大城市更为明显, 2010年一季度北京商品房均价达 21880元 /平方 米, 比去年同期上涨了 88.4%。央行公布的一份针对全国储户的调查显示, 超过 70%的居民认为房价‚过高,难以接受‛。为了更有效地说明这一问 题,文章用比价的方法证明了我国大城市的房价已经远远超出合理范围。从房价—收入比 ③ 来看,一般认为在 3— 6之间,而 2009年北京、上海、③ 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反映的是居民家庭对住房的支付能力和负担程度。

深圳等城市都超过了 10。从房价—租金比来看 ④ , 通常认为低于 1∶ 300就 意味房地产泡沫已经显现,而一些大城市在 1∶ 500左右乃至更低。另外 与国外一些城市的房价绝对值对比。‚ 2009年 12月纽约房价最高的曼哈 顿区的中间价格约合每平方米人民币 2.75万元,德国首都柏林的普通住 宅每平方米均价约合人民币

1.7万元;同期我国一些大城市的房价已接近甚至超过这两个数字,而我们的收入水平却相差数倍。‛

人民日报未再举例某个城市房价对比,给人们自己留下了思考和查证 的空间。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09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达 到了每平方米 4681元, 比 2008年的每平方米 3800元上涨了 23.18%。《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10年全国 70个大中城市房屋 及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度同比涨幅呈现先上升后回落趋势,但到年底 仍然分别上涨了 6.4%和 8.5%。仍然用以前方法概率估计, 2010年全国的平均房价达到了 5000元每平方米以上。

笔者点开搜房网(http:///,随便选择北京市海 淀区进行房产搜索,设定条件为单价 4万元每平方米以上,显示有 156条 在售、待售和售馨的楼盘信息。进一步筛选单价超过 7万元的楼盘,仍然 显示有 19条信息。其中在售位于西二环与西三环之间、玉渊潭公园北岸 的‚钓鱼台七号院‛,小高层公寓均价高达 11万元每平方米;位于玉渊 潭南路北、中华世纪坛西侧的‚缘溪堂‛高层住宅均价也达 78000元每平方米。而实际上,自从 2005年 8月上海‚汤臣国宝‛推出单价 10万元的

④ 指每平方米月租金与每平方米房价的比值。

公寓起,比美国纽约市高档楼盘还贵的商品房价格纪录,就一再被杭州、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刷新。显然,如此之高的房价已远非占 全国绝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所能承受。

按照:房价收入比

下图为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机构得出的全国房价收入比趋势。

根据美国统计局、住房和城建部发布的报告,美国 2010年 11月共售 出新房 29万套,新房销售价格中间值为 21.3万美元。结合美国每套住房 的建筑面积中间值是

303平方米、地产面积中间值是 1416平方米(多为 独立别墅和 2009年全美国从业人员人均工资为 43460美元,也就是说, 美国普通工人可用不到 5年的工资买一套 300多平方米的新房。在下表, 笔者根据有资料,列出了 2010年全国平均房价前 20名的城市的平均房价 与月均工资收入情况。不难得出,普通的工资阶层,即使不吃不喝将所有 薪水积攒下来,要 36-40年才能买得起一套 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

问题二:房价为何越涨越高以致难以承受? 人民日报《怎么看房价过高》归纳了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投资推动。目 前投资渠道偏少,近年来房价持续走高, 使很多人纷纷加入 ‚炒房大军‛ , 住房消费投资过度进而演变成投机,对高房价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二是 资金推动。近年来货币政策相对宽松,市场流动性充足,特别是 2009年 我国新增信贷规模近10万亿元,加上一些实体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尚未 完全走出低谷,大量资金就涌向房地产市场,必然使房价过快上涨。三是 地价推动。1994年, 进行分税制改革后, 中央收入占据了税收收入的大头。地方政府税收难以支付各项民生工程在内的庞大支出,土地出让金收入便 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据统计,目前我国县市中土地出让金收入 占预

算外财政收入的比重已超过了 50%,有部分地区甚至占到了 80%以上。利益驱动之下,加上土地‚招拍挂‛(招标、拍卖、挂牌 的土地出让制度, 价高者得,造成‚地王‛频出,地价与房价相互影响、交替上涨。2009年 沿海某市土地出让金收入达 1200亿元, 是地方财政收入 520.79亿元的 2.3倍。四是制度原因。过去 10多年较为重视通过房地产市场解决住房需求, 面向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欠账过多,造成住房供应的结构性 失衡非常严重。加上房地产税收制度不健全,使拥有或囤积大量住房的成 本过低, 也助长了投机。五是城镇化快速发展带动刚性需求增加。按照 1998 — 2008年的城镇发展速度推算,到 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到 52%左右,城镇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目前城镇每年约增加 1500万人,每年 新增家庭 500万户,其中大城市的人口聚集效应更加显著。加上原有居民 的住房改善需求,造成城镇住房供需缺口,带来了房价上涨。

网易、搜狐等财经频道则把矛头直接指向了供求结构失衡、利益驱动 和制度性腐败。地产商任志强一直炮轰这些年的土地政策:2002年的土地 招拍挂文件改变了土地的供给方式, 2004年‚ 8.31大限‛ ⑤ 加剧了这种土 地供给的格局,同年‚关紧两个闸门,守住一条红线‛的调控措施让供给 量连续四年大幅下降,从而形成了调控政策推动下房价变化和土地领先的 价格信号。从 1999年到 2009年, 全国土地购臵面积增长幅度从最高的 40%变成了负的 19%,十年期间,将近下降了 60个百分点。建设用地供应总量 不足和和招拍挂价过高,直接造成了房价过快上涨。从全国统计局提供的 数据来看,每平方米商品住房销售价格 2003年为 2197元,较 1998年的 1854元上涨了 342元, 5年的涨幅为 18.45%;2008年为 3655元,较 2003年上涨了 1458元, 5年涨幅为 61.76%。2008年每平方米商品住房销售价 格是 1998年的 1.97倍。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热点城市的涨幅 显然要远远大于全国的平均数据。于是形成了‚土地供应量下降-高地价-高房价-开发商大量囤积土地-房价地价轮番上涨、‚地王‛‚楼王‛ 频现的怪圈。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不仅成为了高房价的罪魁祸,也滋 养了腐败的土壤。2009年 1月,一份来自 REICO 工作室的《我国房地产企 业开发费用分析报告》研究表明,在房地产商总销售收入分布中, 37.36%流向政府,36.49%是‚除土地外的其他成本‛,剩余的 26.14%的份额才是 企业所有。理论上, 该报告核算的 ‚成本‛ 已经包含了开发商所有的成本, 包括外界一向关注的房地产商的隐性成本或腐败成本。正如某位政府官员 坦言,‚表面上,我们老是在讨论房地产价格,实际上,无法进一步探讨 的是与此密不可分的政府腐败。‛而近年来落马的腐败官员中,大多与房 地产商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

问题三:我们到底建了多少房子?还需要建多少房子? 据统计, 建国后近30年间, 我国累计住宅建设投资仅为 374亿元, 年 人均住房投资不足 10元。到 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 3.6 ⑤ 2004年 3月 30日,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 法监察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 2004〕 71号,以下简称“71号令” ,要求各省市在 2004年 8月 31日之前将历 史遗留问题加以界定并处理完毕, 8月 31日之后, 不得再以历史遗留问题为由采用协议方式出让经营性国有土地使 用权。

平方米 , 而这个数字在 1949年是 4.5。30年间 , 中国城镇居民的平均住宅 面积不仅没有增长 , 反而比 1949年少了 0.9平方米。

根据《中国建设报》 2011年 5月 27日刊登的对住房城乡建设部住房 改革与发展司司长倪虹的专访,‚ 1978年到 2010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 面积从 6.7平方米提高到 30平方米以上。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从 1978年的 8.1平方米提高到 2009年的 33.6平方米以上。‛ 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国总人口为 1339724852人(不含香港,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665575306人,占 49.68%。如果 将改革开放前的住房建设不算在内(考虑重建和淘汰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综合这两项数字,我们按照人均 30平方米、6.66亿城镇人口,计算得出 199.8亿平方米,以 100平方米一套,目前全国城镇共有 1.99亿套住房, 全国城镇人口约平均每 3.35人拥有一套住宅。

另据报道, 2010年 4月国家电网披露, 在全国 660个城市的调查显示, 共有 6540万套住宅电表连续 6个月读数为零,可以判定为长期无人居住。如果以电力系统的数据为准,按照空臵率为 35%,得到城市中住宅总数为 1.87亿套, 如果加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2010年销售商品房 10亿平方米 ⑥ , 按 100平方米每套折算,共计 1.97亿套住宅,与 1.99亿基本接近。如果再加上有关部门统计的目前全国约有 66亿平方米小产权房,按

100平方米每套折算, 计 0.66亿套住宅, 那么全国城镇人口实际上平均约 2.66人拥有一套住房。与美国 2009年人口总数为 3.07亿,住宅总数为 1.3亿套,平均每 2.36人拥有一套住宅基本接近。

根据倪虹司长的介绍:‚ 20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 49.68%,比建 国时增加了 39个百分点;城市总数达 657个,比建国初期增加 525个。城镇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 的多层次城镇体系。城镇群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有学者指出, ‚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城市化率在 30%~70%期间是 加速城市化的时期。我国未来的城镇化率应该是 70%左右‛。目前居住在 乡村的人口为 674149546人,占 50.32%,达到 70%的城镇化率,农村居民 人数需要减少到 4亿人左右,将转移 2.7亿多人。按照人均 30平方米的 标准,需要新增住宅 81亿平方米。如果考虑政策调控后的房地产的增长

⑥ 国家统计局 2011年 1月 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 10.43亿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 10.1%, 首度超过 10亿平方米。

112南昌、无锡、徐州、南京。另据记者调查,伴随房价下行部分城市住宅市 场正呈现供大于求局面。11月份一手住宅供求比大于 1的大城市有北京、广州、深圳、成都和杭州,其中杭州最高达到 3.50,其次为深圳和北京, 而深圳从 10月份的 1.39增加到 11月的 3.29,已超过 2008年 10月的高 位 3.25。

实际上进入 2011年下半年,一、二线城市房地产交易持续低迷, 降价 **开始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悄然蔓延,部分楼盘甚至将价格下调了近50%。10月份上海还发生了龙湖地产退房潮事件。进入 12月后,前期 以大幅折扣吸引客户的现象也日益减少。‚截至日前,已有至少 26家上 市房企发布了 2011年度业绩预告,尽管部分巨头房企全年销售业绩仍有 所增长,但颓势难挽。万科 11月份实现销售面积 73.8万平方米,销售金 额 82.9亿元;其中销售面积环比下降 27%,同比下降 24%;销售金额环比 下降 20%,同比下降 36%。中海和碧桂园 11月的销售面积环比降幅也分别 达 52%和 41%。⑨ ‛房价‚拐点‛已经形成,下跌趋势不可逆转。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杨红旭预计‚接下来数月,随着环比价格的下 降,以及同比价格下降城市的增多,新建商品住宅同比涨幅将继续下滑, 房价跌幅逐步扩大。预期未来半年左右,全国房价将总体上保持环比下跌 状态,明年二季度可能止跌或跌幅缩小。‛

展望三:住房保障体系和商品房供应体系不断完善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首次提出要 ‚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 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2011年 3月 6日,国家发改委透露‚未来五年 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 3600万套,今年 1000万套,明年 1000万套, 后面三年还有 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 20%‛。《如何看待 房价走势》一文指出截至 11月中旬,今年 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已经 完成。目前各地已经开始着手制定明年的开工建设计划,整个‚十二五‛ 期间,我国共将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 3600万套,到‚十二五‛末,城镇 保障房覆盖面将达到 20%。文章强调:‚保障房是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的 最佳结合点‛,建保障房大大改善了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从今年起,公 共租赁房成为保障房建设的主力军,让许多原本不属于保障对象的中低收 入家庭、新就业大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也能纳入保障范围,解决阶段性住 房困难。指出保障房不仅改善民生,也有助于稳定房价、稳定经济。中国 房地产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认为,以公租房为主的保障房大量供应,能减缓

⑨ 《经济参考报》记者统计购房需求在短期内集中爆发,缓和快速城市化阶段住房市场的供求矛盾, 有利于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保障房也将助推城市化发展,其释放出的消费 和投资潜力,直接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坚持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相结合,既强化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 工程建设,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 完善商品房供应体系, 通过租售两种方式, 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住房需求。这是在总结了我国房改经验教训和借鉴了国外成功经验后得出的结论。风雨过后见晴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和各级地方 政府的齐心协力下,中国的住房保障制度将更加健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 将更加健康,‚住有所居‛将成为每个中国人享有的实实在在的权力!

中国房地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_图文 篇2

北京奥运会期间的“2008武术比赛”,是近年来对武术影响最大的赛事。这种影响既来自武术接近奥运会的喜悦,也有武术没有能够进入奥运会的遗憾。

在很多人的理念中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在中国举办奥运会,武术理所当然应当成为比赛项目,至少应该成为表演项目。实际的结果用罗格的话来说,那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有一个武术比赛,这个比赛由北京奥组会和国际奥委会组织,但不是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这就是国际奥委会的智慧,给武术留了面子,在奥运会期间有机会展示一下。我们真正想要的,国际奥委会并没有给我们。

问题不在于武术是否进入了奥运会,而是在于长期以来我们的竞技武术以进入奥运会为目标,进行了许多适应性改造。从“2008武术比赛”来看,这种改造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从外在表现看,在得到这次宝贵的展现机会之后,武术并未被国际奥委会认可和接受。相反,西方的传统项目高尔夫球和7人制橄榄球却顺利进入了2012伦敦奥运会。

经历这样一场重大的武术赛事后,我们是需要进行反思的。

一、武术到底是什么?

如果不做反思的话,这个问题好像是不言自明的。实际情况是,有人说武术是文化,有人说武术是体育;有人说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有人说技击不属于武术;有人说竞技武术不是武术,有人说传统武术不是体育。如何给武术定性,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武术历史悠久,内容庞杂,要给武术进行准确的定性和定位是十分困难的。

从表面上看,武术与技击和格斗是分不开的。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很多学者甚至大部分习武者认为,技击是武术的本质,或者说技击是武术的核心。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如何区别中国的武术与其它国家和民族的技击术。技击术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民族的一种广泛的技能形态。在历史上,武术则是只存在于中国的一种文化形态。更进一步说,技击是许多高等动物的本能,先天遗传因素对于技击技能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后天的训练。以技击水平的高低来衡量武术技术水平高低的话,在凶悍的狮虎甚至藏獒面前,极少有人敢自称武术家。当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以后,武术的技击技能得到使用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是武术并没有因之消亡。显然在技击的表象背后,应当存在比技击更本质、更重要的属性。

在历史上,武术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宋朝以前,从史料上看,没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武术套路。在民国以前,也看不到现代的竞技武术比赛。武术在成为现在形式的武术以前,主要的存在形式是军事格斗技术。作为人类物种和个体生存的重要手段,在部落战争以及与野兽搏斗中,格斗技术是一种必需的技能,并且要求做到一击必杀。技击是一种人类或者说高等动物普遍拥有的本能。

单纯的格斗技术不是武术。武术是格斗的升华,是人类在掌握格斗技能的基础上,将其与思想、艺术、医学等文化形态相融合,经过系统化的整合后,提炼出来的能够提升人类身体和思想本能的成果。有幸的是,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我们的祖先完成了由技击到武术的升华。

二、武术发展的历史分期和显著特征的形成

武术的发展与历史的转型具有非常强的关联关系。在大的历史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思想都发生着剧烈的震荡和融合。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历史转型是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之后的混战,造成中华民族思想的空前繁荣。除了后期传入中国的佛教以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形态,我们都可以从春秋战国中找到影子。第二次重大历史转型是宋朝,经过南北朝的对峙,唐代的统一和五代十国的动荡,到了宋朝统一中国的时候,中华民族从种族上完成了民族的融合,从思想上完成了儒释道三教的合流。第三次是清末民初,标志性事件是鸦片战争和新文化运动,西方文化挟军事优势,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上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冲击。在长达一百多年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始终处于劣势,湮灭了自身的个性,但是中国文化以其特有的韧性展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的独立,政治、军事、经济上逐步强大,时至今日,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再次得以展现。在几次大的历史转型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格斗技能不断地经受各方面的洗礼,不断地吸收各方面的文化发展成果,最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武术。

1、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和艺术文化与格斗技能的融合

春秋战国之交,中国大地掀起了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伴随长期的战争,中国社会结构、社会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这就是士。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

在艺术方面,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形式不断成熟。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与舞蹈首先是用于祭祀和宴享等重大典礼,对百姓来说主要是娱乐休息。到战国时代,宫廷乐舞吸收了不少民间乐舞成分,产生了郑声、楚舞、楚音、宋音、卫音、齐音等等带有浓厚民间乐舞色彩的宫廷乐舞。

这一时期的武术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庄子说剑篇》、《越女论剑》。《庄子说剑篇》不仅记录了当时习剑的盛况,同时提出了“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的作为后世武术理论的核心观念。庄子将剑分为天子剑、诸侯剑和庶人剑,将剑术理论融入治国安邦和做人之中,开后世“武道即天道,武道即人道”之先河。

在《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记录了一个传奇人物越女。越女关于剑的理解,是在无道不习的前提下,以道来概括其剑术理论。“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恍若佛彷,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

虽然后世武术理论家们对于武术理论进行了不断地深化和补充,但就核心理念和基本思维方式来说,却没有超越春秋战国时期的理论框架。

武术与艺术文化的结合,比武术与思想文化的结合,从形式上看还要早。据说,夏代有所谓“干戚舞”,商代乐舞《大粤》是一种武舞,周人的“象舞”也是武舞。周代著名的“大武舞”,表现了武王克商的过程与功绩。据《史记·乐书》载,大武舞是手执武器,编为队列,象征战阵。这种武舞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武术,更像一种大型军事题材和军力展示的团体操。这些团体操是跟乐舞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初期,就已经将军事格斗技能与乐舞进行了自觉的结合。在今天一些地方存在的原始戏剧傩戏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武术和军事题材戏曲的密切关系。

2、传统武术体系的建立

自唐代以后,中国文化开始进行儒释道的三教合流,宋明理学的形成,标志着三教合流的正式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民族同时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大融合。

唐朝武则天开始设立武举。武举制的出现,确定了“武”的官方地位,也促使更多人在功名的诱惑下去习练武举科考的内容。武举的出现,对于推动武术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到了宋朝,已经完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武术的定型,其显著标志是武术套路的正式出现。元朝时期,在民间推行严格的禁武法令,使武术只能以秘密方式传播。到了明朝,戚继光、俞大猷等军事将领对武术理论和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武术理论著作。明清时期,大规模形成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各种传统武术流派。这些武术流派的共同特点是,都有多种徒手、器械单练和对练等套路,在理论、技术和功法上自成体系。拳种和套路,实际上是武术的一种自觉的系统化,然后由大量的拳种组成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大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包含技击表意、养生、艺术等理论和技术。中国文化的整体观和平衡观,在这个系统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所有民族的搏击类项目中,只有中国武术有套路这种形式。像空手道、跆拳道的套路,基本上是对中国武术的抄袭。套路武术的形成,标志着武术在文化形态上从依附于军事的格斗技能,上升为具有独立地位的文化形态。武术技击也从实际应用转向更高层次的抽象和表意。这种抽象和表意,既可以承载真实的技击技能,同时又把这种技能推向更高的艺术层面。

3、现代竞技武术的形成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大门在西方列强强势的军事压力下被打开。从此,中国在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上一直处于劣势。学习西方,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洋务运动如果还有所保守的话,以五四运动为源头的新文化运动则以一种新的心态全面接受西方文化。

在这种背景下,1927年3月,武术界的一批仁人志士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中央国术馆干的一件主要事情就是,尝试对传统武术进行竞技化改造。这种竞技化改造的主要特点就是,尝试把西方体育的竞赛规则引入武术,按照西方体育的竞赛模式来组织武术比赛。这种改造一直持续到今天,其直接成果是催生了现代竞技武术。竞技武术的主要项目是竞技套路和竞技散打。竞技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结合的产物。因此,必然与传统武术具有不同的特点。

从武术的历史发展来看,经过不同时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整合,武术在军事格斗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显著的文化特点。首先是思想性。每一个拳种流派都有自己的拳谱,不管拳谱的形式如何,在理论上一定会反映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尤其是中国文化的整体观和平衡观。其次是艺术性。在艺术方面最早是以军事舞蹈的形式反映,然后是跟戏曲和民间舞蹈相互影响,追求以技击表意为外在特点的人体艺术的完美表现形式。第三是系统性。形成了以拳种、套路为外在表现形式,以手眼身法步为外在技术核心,和精神气力功为内在技术核心的完整系统。这种系统同时又表现出强烈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既有对拳种本身的提升和改造,同时又有对于新拳种的大胆创造。第四是体育性。体育是一种外来文化。在中国固有的文化中,就是与文相对应的武。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庞大的武术体系如何能够按照西方体育模式完成竞技化改造,这是至今仍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三、武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1、武术和中国文化的整体关系

我们现在经常说武术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仅仅是一部分,那么在整体中国文化中,武术是可有可无的,就像盲肠之于人体。武术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必须在两个方面得以反映。第一、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武术是中华民族一种普遍的文化形态。文与武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两条主线。在过去的科举考试中,不但有文举,对应的还有武举,但却没有别的举。武术与文学、养生、医学、戏剧等文化形态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武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毫无疑问,武术理论深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同时,武术理论也对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诸如说太极思想。太极是宋明理学中很重要的概念,太极拳的产生与宋明理学太极思想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但是在宋明理学中,周敦颐和朱熹在理论上对于太极的描述不是很清晰。对于太极理论最清楚的描述,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太极思想实际上是对传统阴阳理论的一种提升。没有太极拳的传播和发展,那么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多人关注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思想。

2、武术和艺术的关系

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中国的音乐、绘画、书法、戏曲、家具、瓷器等艺术形态,与西方艺术都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思想文化的差异。中国艺术追求一种意境,通过意境来表现对于完美的理解。武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这种形态是以人作为载体,通过人去展现系统化的连续技击动作。在这种艺术展现中,既要体现意境,又要展示完美。如果对于中国艺术缺乏理解的话,是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武术家的。诚如今天很多的套路运动员,可以做出很多高难动作,速度、力量也都很好,但却难称武术家。为什么?缺乏内涵,缺乏对于文化和艺术的理解,没有整体的表现力。艺术是需要积淀的。虽然很难找到武术与中国其它艺术在形式上的共同性,但在内在本质上,中国的艺术是存在共通之处的。

3、武术与人体科学的关系

武术文化虽然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但归根结底是一种以人为载体的文化。如果光是能说,或者能够想像,还不能称为真正的武术。真正的武术是练的。衡量武术的根本标准是练得好不好。练得好坏有内外两个标准,外在的标准是其艺术性和实用性,内在的标准要看是否能提升自我的身体本能和内在品格。

在中国文化中,涉及人体科学的,包括中医、气功,以及宗教中与养生有关的修炼。这些人体科学的理论基础,是传统思想中的整体观和平衡观。整体观不仅是把人当成一个整体,而且把人与自然和整个社会当成一个整体。武术训练的本质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把练习者调整到一个最合理的状态。从技击上讲,这种最合理的状态从力学上能达到最佳的用力结构。即能达到一招制敌的效果。从健身养生的角度来说,通过身体结构的调整,能够将自身的精气神调整到一种最合理的状态。

4、武术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竞技武术按照西方现代体育的竞赛规则,对传统武术进行了改造。传统武术有很多非体育成分,并不完全适应于现代体育的竞赛模式。武术要进入现代体育比赛,对其进行改造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而不是想不想改造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项目保存了自身的特点,传播得并不令人满意。诸如音乐、京剧、杂技等。当代这些项目也在尝试进行改造,但仅是小范围的,成效并不大。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社会后,不是现代社会适应传统文化的问题,而是传统文化必须面对现代社会。

竞技武术通过近一百年的发展,首先应当肯定其成就,然后再谈发展中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近百年来,竞技武术发展的主要成就有:一、通过竞技武术的发展,在世界体育主流领域传播了中国文化,武术的国际化推广取得了初步影响。文化的传统首先要以世界能够明白的方式传播,才能在主流领域取得成果,否则只会是一种小众文化。二、武术在现代竞技体育中谋得了一席之地。武术虽然未能进入奥运会,但国际奥委会认可了武术这一项目。三、推动了武术训练的系统化与科学化。四、以国家和省市政府的名义和力量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五、建立了高等教育的武术学科和师资队伍,按照现代教育模式培养了一大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当然,竞技武术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有些甚至是很重要的问题。传统武术不是纯粹的体育项目,涉及思想、艺术、医学、军事技艺等众多领域,内容的多样性和价值的多元性,使其很难用一个竞技体育的筐子装进去。武术走不走体育的路,是我们不能选择也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放弃武术的体育属性,也就是放弃了武术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占有的位置,面临的生存压力比现在要大得多。最现实的压力就是,现有专业武术运动队的所有人员就要失业,所有专职的武术教师一大部分也要失业,所有高校学习武术的学生要面临更大的就业困境。这一批人是现在武术发展的主流力量,短期内,其它新的力量很难代替。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现代竞技武术的发展也并非尽善尽美。质疑竞技武术能否代表传统武术的声音从未断过。现在竞技武术面对的困境是,目前竞技武术的模式虽然借鉴了西方体育,但至少从国际奥委会的角度看,并未完全认可我们的竞赛模式。在国际上更受欢迎的是我们的武术表演。

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现代竞技武术在表现传统武术的特征方面确实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发生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就是,竞技体育的规则要便于评判。为了适应这种评判,在竞技武术的评分体系中,就会放弃传统武术中一些不能评判或者不便于评判的因素,而将重点放在可评判的方面,诸如难度动作等方面。在规则中引入对难度动作的评判本来是一种手段,由于规则的导向作用,运动队就会把这种手段当作目标和方向。如果不注意这些问题,长期下去,竞技武术就会逐步放弃传统武术的一些虽然重要但不能得分的核心特征,与传统武术形成互不相干的两套体系。这种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导致武术整个方向的偏移。(待续)

中国房地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_图文 篇3

[关键词]手风琴键盘式手风琴键钮式手风琴

据史料记载,手风琴乐器于1926年传入我国。尽管这属于外来文化输入的例证,但追根溯源,这件乐器的祖先却在中国——1777年,阿莫依特神父将中国民族乐器“笙”的活簧原理传入欧洲,经不断改进,他们先是改良管风琴,制造了簧风琴。1829年,奥地利人西里鲁斯,达米安生产出了一种长方形的、有四个低音键钮的乐器,命名为“手风琴”(Accordion),1830年开始成批生产。

1926年,手风琴传入我国时、通常仅只用于观赏、娱乐或被收藏家视为外国物品予以收藏,有的甚至作为礼品赠送给孩子。也有的被当作商业宣传工具,用它奏出美妙的音乐。以招揽顾客,那时,几乎找不到为教学提供的文献资料,也没有专职教师,更没有为此设定的教学科研机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躲避战争带来的灾祸,不少人被迫离乡背井。这时,一些俄罗斯手风琴演奏家、教师也随之涌入我国。他们大都是为了求生存而异地传授技艺。也有的是职业习惯,为艺术作奉献,进行职业性表演或教学。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造就了我国第一代手风琴专业工作者。

四十年代。由于战争环境以及自身音乐知识的限制,只有外来的少量音乐谱,如《多瑙河之波》、《军队进行曲》《重归苏联》等。大量的群众歌曲、民族小调,配上简单的伴奏,也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如《八路军进行曲》、《骑兵进行曲》。此时演奏水平很低,这是一个饥不择食的阶段。

五六十年代部队十分强调加强连队的政治思想工作,丰富连队的业余文化生活。部队的文艺工作者经常到基层为广大指战员进行演出。这种各地巡回,四处奔走的表演,为了轻装和小型化。无法采用乐队和钢琴伴奏,几乎所有的伴奏任务部由手风琴担任。同时部队的手风琴专业工作者,为了帮助基层开展文娱演出活动,举办了无数期培训班,为手风琴事业开拓了一个新天地。这些专业的和业余的,部队和地方的手风琴演奏者,为繁荣我国的音乐文化,普及手风琴艺术教育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50年代是中国手风琴急速发展的年代。由于它音量大、重量轻、价格适中。很适合在部队、工厂、学校等集体单位使用。所以在短短的三、四年里,手风琴手便由寥寥数人,迅速扩大到成千上万。仓库里装满了从东欧进口的各种牌号的手风琴。各地纷纷举办手风琴训练班。每个演出单位也都要配备几名专职乐手,其中少数佼佼者一直坚持在手风琴的岗位上至今。

六十年代,手风琴在中层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考验。1963~1964年,在中国刮起了一阵对外来乐器大讨伐的狂风,一切外来乐器都遭到贬斥和宣判死刑。唯有手风琴未被追捕,躲过了厄运。这说明手风琴在当时已经得到了大家(包括官方)的认同,不再把它当作“洋鬼子”看待,这是广大手风琴工作者的辛劳换来的。经过这次考验,手风琴在中国的地位更加稳固。也更加成熟。专业琴手的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编写的教材也日臻完善,并开始出现了一些专供手风琴的曲目,如《草原轻骑》、《士兵光荣》、《骑兵进行曲》等。这些作品虽然水平有限,然而在当时都是迈出了“从无到有”的艰难的一步。他们在发挥手风琴技巧、掌握乐器特点、运用民族调式和声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七十年代是我国手风琴事业在民族化的道路上突飞猛进的阶段。演奏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作曲技巧更加娴熟。其他乐种在民族化方面的巨大成果(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从客观上给手风琴以强大的推动力,产生了一批相当成熟的、至今受到广泛喜爱的好作品《傣家欢庆泼水节》、《欢乐的葫芦笙》、《牧民之歌》、《我为祖国守大桥》、《小放牛》、《打虎上山》、《百鸟朝凤》、《我们的明天比蜜甜》、《瑶族舞曲》等。不应当忘记的是,在70年代,随着手风琴曲目的增多,队伍的壮大,在出版业和制造业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他们是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大军。

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我国的手风琴艺术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繁荣期。八十年代,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请进来、派出去,使我们眼界大开,知道了什么是“世界水平”,同时也提出了一个“中国手风琴向何处去”的问题。我们开始用“全国”的观点,并进一步用“世界”的观点来思考。

根据我国选手出国参赛的成绩,以及我们看到和所听到的综合情况判断,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略有优势,但是,与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却有明显的差距。手风琴在我国诸多乐器中,至今仍属于“第二世界”,属于音乐界的“少数民族”,至今仍无公正的。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及教师考核标准,在音乐界中至今褒贬不一。在这十几年我国选手到国外参赛和进行的一系列国际接触中,我们受到了震撼。看到了差距。笔者试图从中总结几条线索,旨在奋发图强。从而推动我国手风琴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1、创作和科学研究不够

由于手风琴传入我国的历史本来就不长。而专为它创作的乐曲更显得贫乏,目前。现有的中国乐曲从质量和深度上都有许多可磋商的问题,于是改编和移植一直是中国手风琴的主要来源。国家级的专业作曲家参与创作的更少,与中国大量的钢琴音乐创作相比,差距是巨大的。到了八十、九十年代,创作的质量和数量有了新的实破《天女散花》、《红叶抒怀》、《广棱传奇》、《归》《诺恩吉亚幻想曲》等优秀作品,在作曲技术上吸取了现代手法,追求乐曲“器乐化、民族化”的同时,扩大了音域和调式调性。在内容需要时打破了传统的方整性和单线条思维,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为了和声色彩的丰富,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做了大胆创新,利用改变和弦结构扩大和声领域,使和声运用从狭小的自然三和弦范围里开拓出来。

如何正确处理好继承借鉴与革新创造、民族传统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作品,是当前手风琴作曲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希望更多的作曲家能投入这一领域,扩大手风琴队伍,这也是保证作品质量的前提。

2、手风琴表演艺术的审美问题

纵观外国专家访华公开课,会发现他们在指出我国“选手”的演奏问题时,以音乐感觉、审美趣味为内容的多。文革时期促成的“高”、“快”、“响”、“硬”的演奏余毒在手风琴界也有反映。弱奏被忽视,常被讥讽为“吃不饱饭”,“没有力度”,歌唱性、抒情性常常被当作“加感情”的单一解释。刺耳的粗糙声响取代了清晰高贵和细腻。装腔作势的摇头晃体排挤了优雅端庄。

这种不良的审美追求逐渐使我们手里的乐器沦为民间艺人的杂耍,从而显示出我们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造成许多不良反响。

3、自我形象的塑造和宣传不够

不少关心手风琴事业的朋友说我们手风琴在舞台上或电视里形象不够美好,要么摇头摆腿、挤眉弄眼:要么是小娃娃划小船。身体和风箱一起晃。许多国家级优秀演员没有多少机会面对听众,新闻媒介对他们的宣传远不及歌星、影星,像阵军、张国平、杨屹这样的演奏家应有一定的宣传幅度。要努力去占领一席群众音乐欣赏的阵地。现在不是“下里巴人”多了。而是“阳春白雪”少了。

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扭转目前社会对手风琴音乐“吵”、“俗”、“浅”的印象,多吸引、多邀请专业作曲家和音乐家来关心手风琴,来重新认识和评价手风琴的表现力。并以高水平的手风琴学术研讨会和演出去影响他们,在学术界彻底给手风琴的名声“平反”。

4、走出去,请进来

在国际手风琴比赛中,我国选手已有很多人获奖。有的甚至获奖等次很高。但是,高规格的手风琴国际比赛(如“世界杯”、克林根塔尔、以及五年一次的莫斯科国际手风琴比赛等)、别说获奖、要想进入决赛都很难。这不是中国人笨、音乐感情差,而是乐器不行。我们了解到,键盘式手风琴很难在国际大赛中进入决赛,键钮式手风琴具有绝对优势,前苏联式手风琴选手实力强大,世界各国高手简直无法与之抗衡。如果将键纽式手风琴的左右手排列与键盘手风琴相比,则很容易发现前者在演奏与训练中的优越性。我国是手风琴超级大国。专业的业余的共百余万人(多于俄罗斯),键盘式手风琴在国人心中深深的扎下了根,就连我国许多专业团体和艺术院校仍在用传统的120贝司琴,许多有才华的演奏者受到了约束。只能“望谱兴叹”。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学习和掌握键钮式手风琴演奏技巧。那么我们与世界强国的差距将永远存在。在一些重大的国际赛事中永远无法取胜。所以。让我国手风琴专业演奏者和教学者的大多数人都熟练地掌握键钮式手风琴演奏的基本技能,是我们目前首先要做的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目前中国手风琴更需要“走出去,请进来”。俄罗斯是世界手风琴强国,有不少国际级手风琴大师(制琴业也是最发达的国度之一),我们应看清这不远的“他山”有着足以使我们学习借鉴的无尽源泉。

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 篇4

在“形式与政策”的课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国庆备忘录》。看了之后感触颇深,特地又上网看了一遍。又一次的关注让我对我国的现状有了更深的了解。首先,我觉得这个节目非常值得推荐,《国情备忘录》从当前发展和我国的人口、三农、土地、资源、环境、民生、创新和教育等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出发以一组组的数据与事实来剖析我国当前面对的现状,让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仿佛在我们眼前一样,若隐若现,引起我的深思。它让我们更深的认识我国的国情,经济危机下,在全球经济每况愈下时,中国却逆流而上,中国没有理由不受关注,西方国家迫切需要了解中国发展的动力,更希望中国成为世界的中流砥柱,带领世界走出危机,我们中华儿女更需要了解中国,这延续了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能否在我们手中续写?我们未来壮大的障碍和优势到底在哪里?的确,《国情备忘录》同时让我们国民在无数的赞誉中清楚地看到辉煌的背后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经济危机后,我们反复提出要刺激居民消费,然而如今昂贵的房价,日益升高的医疗卫生,再加上这买啥啥贵,卖啥啥贱的年代,刺激居民消费便成了天方夜谭;我们的资源版图越来越小;我们的耕地面临着诸多被吞噬因素的危险;碧水蓝天越来越难得一见;巨大的人口压力考验着我们的承受力;滞后的三农问题仍在牵制着全局发展;就业难、住房难与看病难导致的矛盾有日益严峻的趋势;我们的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方面还有极大的上升空间…

作为中华儿女,我觉得民生问题是中国绕不开的话题。从轩辕开天辟地以来,民生就是关键。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国家的发展和振兴必须以民生为出发点。既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就要享受国家强大兴盛所带来的利益。但现实却是无情的,《国情备忘录》也反映了很多真实的社会问题,民生的现在又会怎样发展。我们绝对不能否认,新一代领导人非常重视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得到了不断的解决,民生的未来会照着领导人安排的路走吗?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等,国家常常出手不凡--砸钱、出政策,不少问题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观。但有很多事情,还远远不够,只是杯水车薪,或是解决了冰山一角,也有的事情并不以国家的意志为转移,似乎有些可笑。国家在不断的强大,财富迅猛聚集,但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广大农民和农民工的收入、各种社会福利却总是跟不上国家发展的速度,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矛盾越积越多。

医疗、养老、住房、就业、教育„„每一个问题都牵动着千千万万百姓的神经。我出生于农村,对很多问题更是深有体会。在农村,多少人生病不舍得看,现在,甚至药店的药价也成倍的上涨,多少人因此连药业舍不得买了----要么挨挨,要么找点草药。还有那一老一少都有很多问题----有的老人寂寞地守着空巢,有的被遗弃无人赡养捡垃圾为生,或是老得腰也挺不起了还在干农活;小的留在家里的无父母看管,成了野孩子,跟着父母在外面的读

书却是个问题,小时候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一生也就这么给毁了„„我不敢奢望民生问题能一步解决,也不可能,但愿社会能越来越好,人民越来越幸福。

我们的过去已经过去了,我们的现在正在书写中,我们的未来充满神秘,民生在过去,现在,未来中成长。。。

也许我也许我看到更多的是问题,这并不意味着我忽视了成绩。中国的进步与变化绝对是翻天覆地的,但看到问题往往比看到成绩更具有价值,更值得我们思考和努力。

过去现在未来作文 篇5

那个时候总觉得只有班上才是最温暖的地方,只有同学朋友才真正是我的兄弟姐妹。如果哪一天,我来得特别早,那一定是我在家里受了委屈,想赶紧到班上这个避风港。但是现在,放学铃声一响,我就是第一个冲出教室的。教室不再成了我的留恋之处,和同学似乎也有隔阂,总觉得相处不来。就算在家里受了委屈,也不愿早点到学校来,只想早点出门,在路上磨蹭磨蹭,直到时间差不多了才到班上。

以前课后,同学们聚在一起,交谈声,欢笑声,不绝如缕,不时迸出一两句至理名言或是可爱的绰号。现在,课后只剩这么几种人:做作业的,睡觉的,两两小声交谈的,上厕所的,听mp3的,去办公室找老师问问题的。总之就是下课后的教室竟比上课时的教室还安静。

浅析管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篇6

关键词:管理学;当代管理学

一、 管理学的过去

管理学最早起源西方,“管理学之父”明兹伯格认为,管理科学最早是从机械工程领域分离出来的,后来经过不断演变,发展,管理学逐渐变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组织管理之父”法约尔提出的组织管理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梅奥的霍桑工厂实验。以及麦克雷戈的X理论,Y理论等众多经典理论使得管理学变成了羽翼丰满的一门学科。这些领域也使得管理学这个大的学科门类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工商管理学科正式诞生。众多研究管理思想史的教授、专家、学者认为工商管理的母科学是经济学。这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工商管理学科领域引入了大量的经济学中的模型,假说以及经典定理。比如说经济学中的科斯产权交易定理、委托代理理论、经济人假设等都常常在有关工商管理类学科的书籍中体现。所以说,工商管理的母学科就是经济学。而管理学领域的又一个重要的学科公共管理学科,它诞生于19世纪某期,行政管理师公共管理这个一级学科中最重要的一个二级学科。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行政管理这个学科的诞生,就标志着公共管理这个学科的诞生。1887年威尔逊在他的论文中,提到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就意味着行政管理学的诞生。在此之前,行政管理学一直从属于政治学。威尔逊,作为管理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这种观点。就意味着行政管理已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了。美国的雪城大学是全世界最早开始教授公共行政学的高校。而20世纪西方提出构建福利国家的思想,以及如何构建福利国家,以及如何进行社会救助,以及同时期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就催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社会保障。社会保障这门学科的诞生,使得公共管理这个学科的羽翼更加丰满。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国土资源与空间的稀缺,如何优化城市布局。以及房地产事业的日益热门。一门新的学科又诞生了。那就是土地资源管理。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世界各国对教育事业的普遍重视,再加上全世界范围内都开始重视教育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教育管理,一门新的学科诞生了-教育经济与管理。随着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变得异常迅猛。管理学领域的又一重要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它的母科学有很多,包括信息科学,工程项目管理,机械工程。最开始明茨伯格就认为管理科学的母科学是机械工程。管理学领域又一个重要的一级学科,那就是农林经济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的母科学很多,包括农学,林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管理学领域又一个重要的一级学科-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它的母科学就是近代情报学。

中国在古代就有管理学思想,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可以作为中国现代行政管理学研究时引用的智库。中国古代的决策思想可以作为中国现代公共政策研究的思想起源。中国明代商铺,手工业作坊的经营可以作为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可以借鉴的东西。

二、 管理学现在的发展状况

管理学如今已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大的学科门类。如今的管理学这个大的学科门类已经形成了五个稳定的一级学科,分别是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这五个一级学科下面都形成了稳定的二级学科。公共管理这个一级学科下面已形成五个稳定的二级学科,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工商管理这个一级学科下面已形成四个稳定的二级学科,企业管理、会计学、技术经济及管理、旅游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这个一级学科下面已形成五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农林经济管理这个一级学科下面已形成两个稳定的二级学科,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这个一级学科下面已形成三个稳定的二级学科,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但是,管理学类的专业与专业之间差异性较大,每个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都有一定的差别。比如说,公共管理下面的五个二级学科,每个学科之间就有很大的差别。行政管理主要研究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以及国家的公共政策。而土地资源管理主要研究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土地评估,国土资源空间布局等。社会保障主要研究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教育经济与管理主要研究教育投资,教育管理,私营教育机构的经营,教育经济学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主要研究医院行政管理,卫生机构管理,卫生类的事业单位的管理以及社会医学,公共卫生等等。工商管理下面的四个二级学科之间也有很大区别。企业管理主要研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市场开拓,企业营销模式创新等。会计学主要研究企业的财务管理,企业审计等。技术经济及管理主要从事企业投融资方面的研究。旅游管理主要研究旅游景区开发,酒店管理与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

三、 管理学的未来

关于管理学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学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结合学界多位学者的观点,可以得知;管理学未来只会朝着越来越好地方向发展。管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会越来越丰富。管理学领域错误的一些观点也会被纠正。总之,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会越来越完善。但是,在未来,管理学的发展在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必将面临一些挑战。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未来管理学的某些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会发生一些变动。例如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这个二级学科未来或许会脱离公共管理这个一级学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这个二级学科未来可能会被划到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这个一级学科下面,成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这个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总之,未来,管理学的发展还是充满光明的。(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芮明杰,袁安照著.现代公司理论与运行[M].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2]芮明杰著.管理创新[M].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3](德)F.X.贝阿(F.X.Bea)等著,王演红等译.企业管理学[M].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4][美]唐纳利等 著,李柱流等 校.管理学基础[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2

上一篇:一程秋凉一程伤美文欣赏下一篇:静女改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