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教案

2024-08-03|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教案(共12篇)

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教案 篇1

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

一、课题:电流和电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2)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3)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1)经历简单的电路连接,观察实验现象,从现象中总结归纳出规律。(2)尝试用符号表示电路中的元件,绘制简单的电路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乐于动手动脑,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的常见电现象,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所学过的电源,开关和用电器。

三、教学重点:电流的概念,电路的组成及正确连接电路。

四、教学难点:电流的形成,画电路图。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方法:分组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七、教学准备:

1、教师:电动机,电池,开关,小灯泡,导线等。

2、学生:九组(电池,小灯泡,二极管,开关,导线)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复习回顾:

(1)自然界中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2)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3)举例说明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

(4)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和金属容易导电的原因?

2、欣赏夜景图片:(ppt)

思考:是什么点缀着我们的夜景如此美丽多彩?

(二)、新课教学:

老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电的知识。

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板书)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认识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知道电流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2、知道电路有哪些部分组成和各部分作用是什么? 电流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3、认识通路、断路、短路

4、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老师:首先,我们共同认识电学器材:电池(有正负极),开关,小灯泡,导线,接线柱。

下面,拿出桌上的电学器材,小组合作探究:看那一组最先使小灯泡亮起来? 在实验的过程中:禁止用导线把电池的两极直接连接起来。学生分组实验活动,老师巡视指导。老师:思考:小灯泡为什么会亮起来? 学生:有电,有电流,有电池……

老师:小灯泡亮了,说明有电流流过小灯泡,那么电流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让学生观察车流,人流的图片,并让学生思考:车流、人流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车流:许多小汽车朝一个方向开,就形成了车流;

人流:许多人朝一个方向走,就形成了人流。

老师:也就是说,小汽车的定向移动形成了车流,人的定向移动形成了人流。

那电流是如何形成的呢?

1、电流:

演示实验并播放动画:(1)、开关断开时,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做无规则运动,小灯泡不亮,电路中无电流;

(2)、开关闭合时,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做定向运动,小灯泡亮了,电路中有电流。

老师:哪位同学可以说说金属导体中电流时如何形成的? 学生: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老师:也就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板书)

那么我们的电流也是有方向的。

在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板书)播放动画:思考:电流的方向和自由电子移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电流的方向和自由电子(负电荷)相反。(板书)

2、电路的构成:

老师:像刚才你们把电学器材连接起来,使小灯泡发光,就是一个简单的电路。

看看如何正确连接电路:首先,开关断开,我们沿电流的方向连接,从电池的正极出发,经过开关,小灯泡,回到电池的负极。

这个电池,它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为电路提供电能,我们把像电池这样提供电能的装置叫电源。像发电机,蓄电池都是电源。

再看小灯泡,它是将电能转化成光能,消耗电能,我们把像小灯泡这样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成其它式能的装置叫用电器。像电铃,电动机,洗衣机,电脑等都是用电器。(1)、电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可以通过的路径叫电路。(2)、电路的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3)、各部分作用:

电源:提供电能:

用电器:消耗电能: 开关:控制电路:

导线:传输电荷。

老师:将电路中的导线拆掉,重新按正确的方法连接。

小组合作探究:思考:

1、改变电流的方向,小灯泡的亮度变了没?

2、将小灯泡改用发光二极管,改变电流方向,你发现了什么?

3、将发光二极管改为小电动机,改变电流的方向,你发现了什么?

4、电路中能产生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演示小电动机:改变电流,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1、电流的方向对小灯泡亮度不影响;

2、发光二极管性质:单向导电性;

3、电流方向改变,电动机的转动方向改变。

4、电路中产生持续电流的条件:有电源,电路是连通的。

3、电路的三种状态:(1)、通路:电路是连通的,电路中有电流,用电器能够工作。(实验演示)(2)、断路:电路中某处被断开,电路中没有电流。(实验演示)

断路的种类:断开开关、导线松脱、用电器烧坏……

(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或用电器两端。(PPT)

短路的种类:电源短路,用电器短路。

播放电源短路的危害。演示小灯泡短路实验。

4、电路图:

老师:我们直接画实物图比较麻烦。我们用符号代替电路元件就简单多了。

我们共同电路元件的符号。(PPT)老师补充两个:电铃和发光二极管的符号。

(1)、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2)、画电路图的要求:

用规定的符号来表示相应的电路元件(不要独创)作图时要横平竖直,不交叉的导线不要交叉连接;

整个电路图布局要合理、简洁、美观、尽量画成矩形。

例题: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PPT)练习: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PPT)

5、课堂小结:学生先总结,后出示PPT总结。

6、巩固练习:(PPT)(1)、正电荷或负电荷做定向移动时就形成了电流,物理学中把________________规定为电流的方向。在电路中电流从电源的___极流出,经过_________,然后流回________(2)、一个完整的电路是由提供电能的_____、消耗电能的______、控制电路通断的______和提供电的流动路径的______四部分组成的。

7、布置作业:课时掌控第一课时。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

一、电流:

1、电流:正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二、电路的构成:

1、电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可以通过的路径。

2、电路的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

3、各部分作用:电源:提供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 开关:控制电路;

导线:传输电荷。

三、电路的三种状态:

1、通路;

2、断路;

3、短路。

四、电路图:

1、符号;

2、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

3、画电路图要求。

十、课后反思:

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教案 篇2

关键词:微弱电流,测量,PSPICE,仿真

0 引言

nA级别的微弱电流测量在静电研究、材料测试、电力系统在线监测等众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1]。而传统的电流测量仪器,如数字万用表,通常只能测到1μA。为了实现nA级别的电流测量,需要分析元件非理想特性的影响,例如运放的非理想特性。我们选择运放电流反馈法设计电路,改进电路设计并合理确定电路参数,最终实现了1nA的测量精度。

1 电流测量方法

微弱电流测量主要有两种方法,分别是取样电阻法和运算放大器反馈电流法[1]。取样电阻法的缺点是取样电阻会和信号源内阻串联,减小待测电流的数值。而运放反馈电流法测量精度高,对待测电路几乎没有影响,本电路采用此法。

利用运放虚短和虚断的特性,让待测电流全部流经反馈电阻Rf,从而将电流转换成电压测量。

对于理想运放,输入端不取电流,有

根据虚短特性,同相端和反相端之间没有电压降。因此将测量电路串联到待测电路中时,相当于"理想电流表",对待测电路几乎没有影响。这对电流测量非常可贵。

对实际运放,输入偏置电流IB会对待测电流分流;此外因为存在输入失调电压Vos且增益A为有限值,造成反相输入端和同相输入端之间有一定的电势差。实际输出电压和输入量之间的关系为:[2]

因此为了接近理想运放,应该选择IB尽量小,Vos尽量小,A尽量大的运放。这是实现微小电流精确测量的关键。此外,实际电路还需要考虑Rf的噪声、电源噪声等。以下分别进行讨论。

2 非理想特性,电路具体化

2.1 运放选择

J-FET输入放大器具有高输入阻抗、低偏置电流的优点。而和J-FET输入放大器相比,新型CMOS输入放大器可以提供更小的输入偏置电流。AD8603是采用CMOS技术的微功耗精密输入/输出运放[3],具有极低的输入偏置电流和输入失调电流,以及极低的输入失调电压。这些特性让它很符合本电路的需要。其各主要参数如下:

Vs=5V,T=25度

输入偏置电流IB 0.2pA

输入失调电流Ios 0.1pA

输入失调电压Vos 40μV

开环增益Avo 120dB

共模抑制比CMRR 100dB

2.2 反馈电阻的影响

过小的Rf会造成I-V转换的电压值过小,容易受环境噪声的干扰。过大的Rf会造成较大的热电压噪声,选择和测量也很困难。一般Rf的取值范围为MΩ~GΩ,我们经过实验调试,选取Rf的最大值为20MΩ。

2.3 电压放大和跟随,精密电压基准芯片

对于1nA的输入电流,经过Rf=20MΩ的I-V转换之后的输出电压为20mV。这个电压还需要进一步放大才能满足后续处理如滤波和A/D转换的需要。我们在第一级I-V转换后进行两级电压放大。实验证明放大倍数为10倍时信噪比最高。经过电压放大之后1nA电流转换为2V电压,可以方便地进行后续处理。

在两级电压放大之间增加一级电压跟随。主要作用是隔离前后级的影响,避免后级大信号电路干扰前级的微弱信号转换电路,提高信噪比。跟随运放的输出端增加低通滤波,抑制噪声。

另外,电源噪声会造成信号参考电压不稳定,特别是对信号非常微弱的输入级影响很大。使用精密电压基准芯片:输出电压为5 V的MAX6250和2.5 V的MAX6225[4]为各运放提供精密参考电压。各运放的电源端连接+5V和地,而同相端连接2.5V。运放输入和输出信号的参考电平是同相端,因此相对于输入输出信号,电源电压为±2.5V。此外为了抑制电源噪声,在运放的电源端增加滤波电容。

2.4 电路全貌

经过以上的改进后,电路全貌如图2所示。

第一个运放完成I-V转换;第二、第四个运放进行电压放大;第三个运放作用是电压跟随。

3 PSPICE仿真

3.1 简介

PSPICE是优秀的电路模拟仿真软件。它以图形方式输入,模拟和计算电路,生成图表。主要功能为直流分析、交流分析、噪声分析等。本电路使用PSPICE 9.2版仿真,目的是验证电路的正确性,合理选择电路参数,确定测量范围。

3.2 仿真步骤

3.2.1 输入原理图

进入Capture,新建项目,放置元器件、连线、电源,绘制原理图。其中AD8603的PSPICE模型需要从ADI公司网站下载。绘制的电路图如图3所示。仅仿真输入级,因为这是测量电路的核心部分,而后面跟随和放大级原理简单,此处不参与仿真。

3.2.2 设置元件参数

设置Vcc、Rf等参数的值。Vcc=±2.5V,反馈电阻Rf=20M.R2/R1=20.

3.2.3 运行仿真

进行直流扫描,输入电流Ii为0.1~1.2n A,输出电压曲线如图4所示。

图4 PSPICE仿真输出电压曲线(参见右栏)

3.2.4 仿真结果分析

由图可见,I-V曲线线性度非常好。图中曲线斜率为负,因为电路的输入接在反相端。

根据式(2),Ii=0时,Vo=Vos+IBRf。截取Ii=0A时的Vo数据可知:Vos+IBRf=0.0125m V=-11.66μV。考虑到IB约为0.2 pA,Rf=1 M,代入得IBRf=0.2μV.因此Vos=11.4~11.8μV。进一步考虑到AD8603,放大倍数A=120d B=106,而输入级I-V转换后Vo在10~100m V范围,Vo/A最大值为0.1μV<

待测电流较小时,Ii Rf和Vos相当,因此误差较大。而Ii较大时误差较小。设可接受的最大误差为1%,有Vos/(Ii Rf)=1%,取Rf=20M,得Ii=0.1n A.因此对0.1n A及以上的输入电流,可以获得误差不超过1%的测量精度。

仿真结果表明,10M、100M的电阻同样可以进行I-V转换。但实际情况下大电阻的热噪声、稳定性差、一致性差等因素不可避免被放大。本电路经过实验调试采用20M及以下的反馈电阻。本电路最大取反馈电阻Rf=20M,可以实现最低0.1nA级别的电流测量,此时误差不超过1%。通过更换较小的Rf,可以实现大于0.1nA电流的测量。

4 PCB设计过程

经过确定封装、载入网表、布局布线等步骤,完成PCB版图设计。其中AD8603没有现成的封装库,需要根据datasheet手工绘制封装。

PCB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按照原理图进行布局,以便对照安放元件;各连接线尽量短,尤其是输入线;电源地和信号地分开;电源线和地线尽量粗;电路中除了最后一级输出Vout以外,另外增加若干圆型的中间级信号测试点和方形的电源电压测试点,方便调试。

版图如图5所示:

图中四个为AD8603在电路上部一字排开。由于空间拥挤只标注了第二和第四个。整个电路尺寸为6.5cm×4.0cm。制作PCB、器件安装完毕后,安装金属壳屏蔽。

5 结论

本文介绍了一种微弱电流测量电路的设计过程。我们选择具有极低输入偏置电流和失调电压的运放,合理选择反馈电阻的数值,增加多级放大与电压跟随级。仿真结果表明本电路测量精度为1nA,达到了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于海洋,袁瑞铭,王长瑞,等.微电流测量方法评述[J].华北电力技术,2006,(11):51-54.

[2]周红,夏勇,苏建坡,等.电分析仪器中的微弱电流测量[J].分析仪器,2000,(2):20-23.

[3]Analog Device.Precision Micropower,Low Noise CMOS Rail-to-Rail Input/Output Operational Amplifiers AD8603/AD8607/AD8609[DB/OL].2008http://cn.ic-on-line.cn/iol_LOW-NOISE/classified/LOW-NOISE.htm

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教案 篇3

1.了解什么是能源。知道哪些属于可再生能源,哪些属于非再生能源。

2.知道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知道人类发现、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就是其认识自然、理解自然的历史,并能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说明。

3.了解能源的利用和开发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带来了能源危机,也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学会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知道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的区别。

2.知道世界能源的构成和我国能源的结构。

3.了解能源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难点:

理解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的分类及能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能源、能源与环境的有关视频。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师:我们泉港是一座新兴的石油化工城,2005年福建炼油厂成品油年产量达到400万吨,谁能告诉老师石油对于我们现实生活而言意味着什么?请同学们把你所知道的信息告诉大家。

生:石油对于我们来说是能源,炼油所产生的许多产品更是我们生活中所离不开的。如,我们生活中用的液化石油气、汽车用到的汽油和柴油等等。

生:美伊战争可能与能源有关系,当时由于战争爆发,全球的石油价格飞速上扬,而到了战争结束后,由于伊拉克境内恐怖活动活跃,石油价格更是上涨得厉害。可见,石油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太重要,直接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能源与社会”。

师:能源可以说是我们的生命之本,人类要离开生命之本就会灭亡。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地球上的能源。下面的时间就以你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可以阅读课文、查找资料、看课外相关书籍,也可以上网查询,还可以通过你认为可行的其他方式进行学习。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每位学生都以不同方式进行学习。大约过了20多分钟,有的学生列出了本节内容的提纲)

师:同学们可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同一小组之间,可以把自己获得的资料进行交流,然后,我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5分钟左右,学生汇报)

生:我们小组是通过阅读课文来学习的。我所知道的情况如下:(1)能源的分类;(2)能源的开发与利用;(3)能源和环境。

师:你提炼的问题很好,详细说一下可以吗?

生: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东西,它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其中非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它们占世界能源消耗的90%以上,是目前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但成本高,污染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能源消耗量大幅度地增加,能源供应不足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因此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极为重要。

师:你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归纳出这么多知识,说明你很用心,你说得很好,请坐。还有哪位同学再说说呢?

生:我要讲的内容是关于能源的分类,查得资料如下:能源有多种分类,从能源的原有形态是否改变的角度,可分为自然界现存的一次能源和由一次能源加工转化成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力、太阳能是一次能源,煤气、液化气、汽油、柴油、电源等是二次能源。

师:你查找的资料很不错,它告诉我们要懂得从多角度来看待事物,这样就会比较全面。可见你思维很开放。还有哪位同学来补充本节内容?

生:我们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的方式学习。我上的是“中国能源网”,查得资料如下:中国能源资源蕴藏丰富。煤炭地质储量约占世界煤炭地位总储量的12%,居第三位。水力资源占世界的30%,居第1位。水力理论蕴藏6.76亿千瓦。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经普查勘探表明,石油的地质储量要比探明储量大得多。除常规能源之外,中国的新能源亦有广泛的利用前景。比如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师:以上几位同学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让我们具体了解了能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能源分布的大致情况。既然能源对我们有这么大的价值,我们可不可以无限制地开发能源,无节制地利用能源呢?能源对我们有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呢?

生:煤、汽油、柴油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在地球的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就像温室里的玻璃,能将太阳辐射的热量保留在大气中。因此,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必将使地球气温不断上升,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它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全球变暖导致两极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了部分沿海城市,同时也使土壤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生:我从《泉港花絮》这本书中还查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关于泄漏石油污染泉港海域事件。1996年2月28日福建轮船公司“安福”号6万吨级油轮在乌丘岛附近海面发生事故后,29日停泊在后龙镇上西10万吨级原油码头卸油,导致4吨以上原油泄漏。瞬间,原油团随着风力、潮力迅速扩散,漂向泉港整个海域,使我们当地养殖业、内海捕捞业遭受严重损失,如,海蛎因油污不能食用,紫菜、海带恶臭难闻,无数鱼网粘上黑油团不能使用等等。此次污染严重危及到泉港区沿海39万多人的生产活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亿人民币。

师:两位同学查找到的资料很具体,既全面又有针对性。说明你们很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不愧是21世纪的中学生。他们的回答让我们感到很震撼,能源污染问题不仅仅是全球性的问题,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探究一下如何才能解决好使用能源与保护环境这一问题。

生:我认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因为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虽然在运用时可能成本较高,但我相信随着能源开发技术的发展,成本将会下降。

师:你的想法非常好,既准确又有前瞻性,请坐。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新想法吗?

生: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不要过分浪费资源,要注意节约能源,尽量不要造成环境污染。如,尽量多走路、多骑自行车、少乘车;多爬楼、少乘电梯;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等等。

师:非常棒!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人人有责。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我们一定能守护我们这个共同的家园——

地球!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关于节能的短片。(课件播放)

3.课堂总结,情知交融

师:这一节课,同学们把有关“能源和社会”的一些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了探究學习。我想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定有了不少的收获,也会有一定的感受,接下来的时间,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的感受和收获。

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我感受到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球是伟大的。它既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大量空间,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大量能源。

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觉得我们人类应合理开发利用能源,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地球给我们人类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约能源,不要造成环境污染。能源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

师:你们的感受很有见地。节约能源,的确应该从我们身边做起,更要马上行动,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我感受到学会寻找信息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注意信息的获取。

师:好,你说得太好了,的确学会搜集信息是极其重要的。人类只有把握住新的信息、运用好信息,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其他领域都会做到从容应对。特别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到处充满着机遇,充满着挑战。信息也是一种能源,我们只有科学地利用好这种能源,才能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永立不败之地。(学生齐声

鼓掌)

第二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 篇4

3、回声的运用:可判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发现沉船、鱼群及敌人的潜艇等。

播放有关回声的影片,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去过的同学将来有机会到了祖国的首都北京,一定要到天坛好好地感受一下那美妙的回声现象。北京天坛是驰名中外的杰出建筑,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能,是我们中国人值得骄傲的地方之一。

4、进行德育教育:回声现象映射的道理:“你的态度决定了环境对你的态度”。

七、小结:

八、课后思考: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水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敲击一下管子,你认为甲同学可能会听到几次敲击声,为什么?(结论是1次2次3次都有可能,对应情况是:1.短管、2.长管无水、3.长管有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

开放性作业: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设计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三、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

四、声速

1、声速:V固〉V液〉V气

2、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3、15℃时,空气中V声=340/秒

五、回声

《电流和电路》教案 篇5

核心素养:

通过让学生认识简单电路,动手连接简单电路,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的素养;通过对通路、断路、断路的探究,使学生形成安全操作的初步意识。教学目标:

1.知道电流的形成条件,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2.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知道电路的组成,能用电路元件符号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电路。

3.通过实验认识通路、断路、短路。教学重点:

1.会连接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能辨别通路、断路和短路

教学难点:对电流概念的理解和对短路、短接的理解和识别,规范画出电路图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归纳法 课时:第一课时

教具: 电路板、干电池、开关、导线、小灯泡

教学流程:复习导入(2min)电流(12min)电路的构成(7min)电路图(13min)三种电路(6min)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优教提示:教师登陆优教平台,发送预习任务,学生完成本节课的预习任务,反馈预习情况。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图15.1-5实验,我们知道电荷在金属导体中做了定向移动,但这种定向移动瞬间就结束了。实际生活点亮的小灯泡能持续发光,是因为电荷不断地流过小灯泡。那么,怎样才能使电荷不断地流过小灯泡呢?

一、电流

1.想想做做:连接课件中给出的器材,使小灯泡发光(注意: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用导线直 接连在一起)

2.观看视频理解电流形成的条件: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动画演示:电流的形成及方向规定“)

/ 3 3.演示实验:将一个发光二极管接入电路,闭合开关后观察其发光情况,判断电路中电流的方向。

学生活动:1.四人小组动手实验,想办法使小灯泡发光,并分析其持续发光的条件。

2.自主阅读课本,结合观看的视频和演示实验理解电流的形成原因和电流方向的 规定。

二、电路的构成

(过渡:电路是怎样构成的呢?)

1.观察课件中的电路,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指出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2.思考: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各自在电路中的作用是什么?电路中有电流的条件是 什么?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课本p38页1-2自然段后,小组分别派代表口展上面两个问题。

三、电路图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动画演示:电路图“)

(过渡:我们怎样才能简单地表示电路呢)

1.观察课件中的图片: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2.观察图15.2-5,认识几种常用的元件及其符号。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动画演示:认识电路符号游戏“)

3.教师指出画电路图的要求:(1)电路图与实物连接相一致;(2)元件分布均匀,不画在转角处;(3)导线画得横平竖直。

4.练习根据实物电路图画电路图、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图。学生活动:1.通过看书,认真识别电路中常用的元件及其符号。

2.按要求独立完成作图练习后,小组派代表展示。四、三种电路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动画演示:通路、断路和短路“)

(过渡:一个电路要怎样连接用电器才能够工作?)

1.教师分别演示通路、断路、短路状态下电路中小灯泡的工作状态。

2.观看视频《短路的危害》,使学生理解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用导线直接连在一起

/ 3 原因。

3.想一想:课件中的三幅图,当开关闭合时,哪个电动机能工作?并说说其它电动机不工作的原因。

学生活动:1.观察实验,认识三种电路的特点,知道短路的危害。

2.同桌交流想一想中的问题,派代表口展。

(优教提示:打开优教配套习题“名师训练-《电流和电路》,使用互动答题卡,更快更便捷的掌握学生的情况)

布置作业:1.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1、3、5题

2.能力与测试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

一、电流 1.形成 2.方向

二、电路 1.构成 2.电路图 3.电路的状态

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 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2.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二、重点与难点

3.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 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4.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三、教学准备:PPT

四、课时:1个课时

五、教学设计 师生交流完成:

1.①六大语言及其主要分布地区(出示课件),联合国的主要工作语言及文字。

(下表中的内容请同学们回答的同时教师及时点拨、鼓励、启发,并填上)

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的国家

英语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和独联体的其他许多国家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的许多国家

西班牙语

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西亚和北非的许多国家

②全世界大约有种

语言,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为什么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不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③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旅游者到哪几个国家旅游,语言障碍会相对少一些?(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难怪近几年我国出境游线路中新马泰专线这么热!

师:你知道世界上主要有哪几种宗教及其产生地和现在主要分布地区吗?请结合课本第80页完成表格。

师生交流完成:

①世界上三大宗教及其产生地区、分布地区。

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教案 篇7

人教版《5.2电流和电路》实用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2.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教学重点:认识电路和电路图。

教学器材:干电池,导线,开关,小灯泡。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2.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有哪些?

①用验电器检验;②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③用带电体的性质。

二、进行新课

(一)电流

演示

用导线把小灯泡、电池、开关连接成电路,使小灯泡发光。

小灯泡发光,说明电流流过了小灯泡。

1.电流:电荷的定向流动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当电路闭合时,在电源的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正极——用电器——负极)。电流的内部的电流方向与外部相反。

金属导电时,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3.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电流正向流过发光二极管时,二极管发光,反向时电流不能流过二极管,它就不发光。

(二)电路的构成

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叫做电源。

电池、发电机等是电源。实验室常用的电源 干电池:锌筒是电池的负极,铜帽(与碳棒相连)是正极。学生电源:学生电源把电压很高的照明电变为单向电流,可看作电池。2.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叫做用电器。

灯泡、电动机、门铃等是用电器。3.开关:控制用电路通断。导线:输送电能。

4.电路: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5.通路、开路和短路

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叫做通路。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做开路。

短路:把电源的两极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叫做短路。

短路会烧坏电源,所以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直接用导线把电源的两极连接起来。

(用导线直接把用电器的两端连接起来称为用电器短路,此时用电器不工作,没有什么危害)

(三)电路图

画图时……画实物麻烦又不清楚……

1.电路图:利用规定的符号代替实物,把电路表示出来的就是电路图。电路图的优点:简单,方便,电路连接情况容易辨认。2.几种常用的元件及其符号。

3.画电路图的要求:元件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整个电路图最好呈长方形,有棱有角,导线横平竖直。

(四)想想议议

课本P104想想议议问题。

三、归纳小结

四、随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开关合上的电路一定是通路。

B.导线内部断裂时会发生短路。

C.电路发生开路时电流很大会造成事故。D.电路中连接导线松脱会产生开路。

2.一个电路中有两只灯泡,由一只开关控制,画出电路图,有几种情况?

五、作业

课本P105练习1,2

六、板书设计

电流和电路

一、电流

1.电流:电荷的定向流动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3.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二、电路

1.电路: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2.通路、开路和短路

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叫做通路。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做开路。

短路:把电源的两极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叫做短路。

短路会烧坏电源,所以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直接用导线把电源的两极连接起来。电路: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三、电路图

1.电路图:利用规定的符号代替实物,把电路表示出来的就是电路图。电路图的优点:简单,方便,电路连接情况容易辨认。2.几种常用的元件及其符号。

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种子的形态和结构

2)分析种子的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 3)说明种子萌发的过程 4)说出叶芽的结构。

2、能力目标:

1)通过解剖观察种子的形态结构,并尝试画出所观察的种子的结构

2)通过尝试探究外界条件与种子萌发的关系的实验,使学生掌握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形成生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观念 2)参与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探究,交流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影响的看法。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一株绿色开花植物是怎样构成的? 2.绿色开花植物大都通过什么来繁殖。

引入新课,:绿色开花植物大都是通过种子来繁殖的,那么,种子为什么能够发育成一个植物体呢?这决定于种子本身的结构和成分,还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这是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种子的结构。观察:让学生观察自己搜集到的植物种子,从种子的形状、大小、种皮的颜色方面进行观察,说明种子在形态上的多样性。

教师:尽管种子的外形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结构基本相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大类。一类可以用菜豆、蚕豆等豆类种子作为代表,另一类可以用玉米、小麦等禾谷类种子作为代表。下面就分别研究这两类种子的结构。

一、种子的结构

一)、菜豆种子的结构

(一)学生解剖观察菜豆种子

1.外形的观察:先看一下菜豆种子的形状、颜色(肾形,白色或褐色)。种子外面包着一层种皮,用放大镜观察种子凹陷一侧的种皮,可以看到有种脐(是种子从果实里脱落时留下的瘢痕,(有条件可组织学生观察豆荚,注意种子的着生状况)和种孔(用力捏一捏种子,注意观察种孔处出现什么现象)。想一想,种孔有什么作用。)2.解剖种子,观察胚的结构:

(1)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剥下种皮,用手摸一下种皮,了解种子的坚韧性,想一想种皮的作用。

(2)剥开种皮后,首先看到有两片肥厚的豆瓣,这是子叶。用手或解剖针轻轻地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分开两片豆瓣。然后对照课本上的图解,用放大镜观察和辨认胚根、胚芽、胚轴等部分、并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关系。

(二)小结观察结果

二)、玉米种子的结构

(一)学生解剖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1.外形观察:取一粒玉米粒,观察它的形状、颜色。教师指出,每一个玉米粒实际上是一个果实,但是由于它的果皮和种皮连在一起,不易分开,习惯上称它为种子。

2.内部结构的观察:对照课本上的图解,用刀片从种子的顶部,沿着中线把种子纵切开来。切的时候要通过胚的中轴部分(即玉米粒中线部分有一个呈三角形的部位,这是胚)。在籽粒纵切面上,种皮以内大部分为胚乳;胚只占基部的一角,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子叶盾形,外侧与胚乳相连,不贮藏养料,但它能将胚乳里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观察时,用吸管吸取碘液,滴在切面上,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被染成蓝紫色的部分是胚乳,染成桔黄色的部分为胚。用解剖针轻轻地将胚上端由几层幼叶包裹着的胚芽挑出来,放在培养皿上。再用同样方法将胚下部呈锥状突起的胚根挑出,也放在培养皿中。胚芽和胚根之间剩下的部分就是胚轴了。在胚轴与胚乳之间是子叶,只有一片。

(二)小结玉米种子的结构

三)、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在结构上的异同

二、种子的萌发

一)、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师:首先向学生出示一株植物(盆栽花卉或移植到花盆内的农作物),然后提出问题:“这株植物是由什么发育而成的?”“种子是怎样生长发育成一株植物体的?” 学生回答:“需要施肥”、“需要浇水”、“需要土壤”、“需要适宜的温度”

教师可:“一粒种子要长成一株植物体,需要许多条件”,“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种子萌发都需要哪些条件”。

(或者可以从一周来的准备工作开始,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结果,然后从学生的实验中选取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全都浸入水中的种子不发芽?”“为什么沾不到水的种子也不发芽?”“种子萌发到底需要还是不需要水呢?”)

教师:出示演示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有一粒种子可以萌发?而其它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依次让学生找出影响种子萌发的原因。)教师:影响种子萌发的外因,即温度、水分和空气。学生:再观察演示实验,从种子本身来发现问题

教师:有完好胚且外界条件适宜的种子才能萌发,而即使是外界条件充足,种子本身的胚被破坏了,种子也不能萌发,这说明种子的内部条件也是必需的。

教师:“一粒完好的种子在外界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就一定能够萌发吗?” 教师:让学生观察一些具有不同厚度种皮或果皮的种子,请大家思考说出将它们同时种在土壤中,哪个先萌发,哪个后萌发

学生:皮厚的不易萌发。

教师:除了有完好的胚以外,还有一些种子本身的其他条件也对其萌发起着作用。教师:介绍种子的休眠现象问题和寿命问题 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

教师:请大家结合萌发过程挂图,再了解一下种子的萌发过程,也就是胚的各部分将生长发育成植物体的哪些器官。

学生:胚根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茎,胚芽发育成叶。

三、茎的发育

教师:植物体的茎是怎样产生的?

(一)茎是由芽发育而成的:

(二)芽的种类: 小结:

(1)芽有许多种类,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名称也不一样,如: 按着生位置区分,可分为顶芽、侧芽。

按将来发育成什么分,可分为叶芽、花芽、混合芽。

(2)顶芽有可能是叶芽,也有可能是混合芽或花芽,但发育成枝条的芽,应该是叶芽或混合芽。

(三)叶芽的结构:

1、提示注意事项:

(1)纵切叶芽时,不要切偏,并注意安全。(2)对照挂图或课本中的实验-叶芽的结构。

2、组织学生总结叶芽的结构,并请个别学生进行指图的活动。

3、小结:

白杨枝条的每个节上有叶痕,在叶痕上方的叶腋中生出侧芽。白杨的侧芽是互生的。顶芽着生的顶端。芽的外面被覆盖着两片鳞片,鳞片表面密生茸毛,能防止水分丧失和严寒的侵袭。

侧芽的鳞片内有中轴,这是芽轴。芽轴的周围生有幼叶,带黄色,彼此挤紧在一起,越近中心的幼叶越小,最小的只是一个个突起,叫做叶原基。每个幼叶的叶腋都生有一个突起,这是芽原基。芽轴的顶端有白色肉质的小丘,这是生长点。叶芽发育成枝条时,芽轴渐渐伸长,节间距离加大,叶原基和幼叶形成叶,芽原基发育成侧芽。

附:

一、人工解除种子休眠的方法:

一些具有坚厚果皮或种皮的种子,可以在播种时将种子混在粗沙中,用脚踩踏,让粗沙擦伤种皮,以利于水分和氧气进入,从而促使种子提前萌发,对于番茄、梨、苹果、柑桔和甜瓜等植物,可以把种子从果实中取出,借助水流洗去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促使种子萌发。

二、用染色法鉴定种子的发芽率:

其原理是活的胚细胞的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不能透过一般的染料。如果胚体死亡,则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消失,染料就可以透入细胞,从而使胚着色。鉴定的方法是取浸泡在温水中3~4小时的小麦籽粒300粒,用手剥去种皮,或用镊子自小麦籽粒胚凹处剥去种皮,使胚体裸露,然后将种子浸于红墨水中染色20分钟,最后用清水冲洗,除去胚表面的染液,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凡是整个胚均被着色的种子,均为死种子;凡是胚体不着色的均为活种子。

三、几种常见植物种子的寿命: 1.柳树种子寿命为12小时。

2.杨树种子寿命一般不超过几个星期。3.花生种子寿命为一年。

4.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的种子寿命只有两年。5.黄瓜、南瓜、西瓜的种子寿命为3~6年。

第二节 欧洲西部教案 篇9

欧洲西部(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国家及首都,认识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3.在了解欧盟的基础上,认识到经济上联合的优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教学重点:

欧盟在欧洲西部的作用及在世界经济、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学难点:

通过对欧盟的学习,使学生从欧洲西部区域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袖珍国”和欧盟的资料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堂活动一:走进欧洲西部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在世界中的位置”,高亮度显示欧洲西部。学生:查图分析欧洲西部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欧洲西部位于亚欧大陆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非洲相望。纬度位置:中纬度

欧洲西部总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占欧洲的一半左右,也相当于我国面积的1/2,但这里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国家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政区”图,认识欧洲西部的国家。学生:查找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4国及其首都名称。教师:点击课件,明确4国的位置及首都名称。

介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法国,与我国四川省面积差不多;经济最发达的是德国,与我国云南省面积相当;最大岛国英国,与我国陕西省面积差不多等等。

总结:欧洲西部大多数国家面积不大,并且出现了一些神奇的“袖珍国”。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袖珍国”图片及资料,相互交流。回顾以前学习的世界四大稠密区及发达国家。小结: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等突出的地理特征。

(过渡)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使欧洲西部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十分频繁,发达国家间的竞争与联合不可避免。在长期的竞争与联合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欧洲联盟(欧盟)。

课堂活动二:了解欧盟。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盟成员国”图 学生:对照图册查找欧盟成员国的名称。

教师:点击欧盟会旗。讲解含义:由一块蓝色底上12颗排成圆圈的金星组成。12颗金星代表欧盟最初成立时的12个成员国。

欧盟从1993年最初的12个成员国,到2007年欧盟成员国已达27个。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欧盟迅速的成长扩大? 教师:“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个地方吗?这里,司机开车跨越国境,无需出示任何证明,也无需任何检查;人们可以自由地越境采购、旅游、工作和休憩。旅行时可以享受医疗保健服务;在购买东西时,人们使用统一的货币,减少了兑换货币的麻烦,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如果你想到成员国中的其他国家学习,无需办理签证(少数国家除外),就像我们跨省学习一样简单,并且允许任何成员国的公民在当地政府和欧洲议会的选举中投票,在这里基本实现了商品、人员、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里吗?”

教师:这就是欧盟成立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难怪一位法律学者认为根本不应该把欧盟看做一个国际组织,而应看做一个独特的实体。他们有着一致的对外关税,以及一致的对外贸易地位。同时他们用同一种声音在世界舞台上发言,形成同一种势力,成为世界政治、经济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课堂活动三:探究欧盟──为我所用

1.探究:从地理角度分析欧盟建立的基础?

第二节-细菌-教案 -张国才 篇10

江南九年制学校 张国才

知识目标

1、学生能说出细菌的主要特征。

2、学生能描述出细菌的繁殖方式。能力目标

1、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学生能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2、通过对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进行分析,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教学重点

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教学难点

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课时分配 一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情景导入。

一、细菌的发现

1、细菌是如何被发现的?让学生阅读71页内容后进行回答。

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细菌。

2、观察巴斯德实验:肉汤变质

(1)巴斯德实验结论向人证实: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2)巴斯德发现了乳酸菌和酵母菌,提出了“巴氏消毒法”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起来,才有一颗小米那么大

2、细菌具有不同的形态:

3、细菌的结构:

(1)单细胞(2)、细菌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3)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称为DNA区域)属于 原核细胞(4)特殊结构:有的有荚膜、鞭毛等。4.细菌与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5.细菌的生命活动

三、细菌的生殖

1.速度:20分钟~~30分钟,细菌就能分裂一次,细菌的生殖速度是相当快的

合作探究: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的数目是多少? 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答案:100×28 =25600 2.芽孢:不是细菌的生殖细胞,是细菌的休眠体,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的能力

四、小结:

五、课堂练习:

板书:第二节 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列文虎克 巴斯德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细菌的形态:球菌 杆菌 螺旋菌

2、细菌的结构

第二节细胞的分化教案 篇11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大家都知道人是从一个受精卵生长发育而来,不仅仅是人也有一些动物也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比如说青蛙是从受精卵先发育成蝌蚪,再发育为青蛙的。那么,为何一个细胞能发育为这么多种不同的细胞呢?相信大家都想知道吧,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学习我们今天的内容细胞分化。

我们今天讲的第一个内容是细胞分化及其意义(说的时候并板书)〖板书〗

一、细胞分化及其意义

什么是细胞分化呢?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P117图6-8和P118图6-9 通过这来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细胞分化,那么大家还能举出细胞分化的其他例子吗?(听完举例后总结)

说完了细胞分化的概念,我们来看一下细胞分化的特点 细胞分化的特点:讲解并板书 1.具有持久性。(细胞分化开始于胚胎发育早期,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是一种持久性变化,但是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2.具有差异性。(来源于同一个或一种细胞分化形成的组织、器官形态结构功能存在差异比如红细胞和心肌细胞)

3.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我们知道细胞分化是一种普遍的生命现象。那么它有什么意义呢?大家看到第188页的第二段

细胞分化的意义:

1.促使生物体正常发育,是个体发育的基础。2.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有关细胞分化就讲到这里下面我们开始今天的第二个能容是细胞的全能性并板书

〖板书〗

二、细胞的全能性

参照书本第118也最下面一段提问。讲解图6-11得出结论

〖板书〗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细胞的全能性那么,植物细胞全能性在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领域中有哪些应用呢?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

既然植物细胞有全能性那么动物细胞是不是也有全能性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第119页的中间。同植物组织相比培养相比,在这动物中做类似实验就要复杂和困难得多。例如克隆羊多利。讲解一下克隆过程!

〖提问〗那么大家思考一下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为什么具有全能性?

答:就整体细胞而言,动物细胞的全能性随着细胞分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受到限制,细胞分化潜能变窄。可是细胞核则不同,它含有保持本物种遗传性所需要的全套基因,并且并没有因细胞分化而失去基因,因此,高度分化的细胞核仍然具有全能性。这可以从细胞核移植实验以及其他的实验证据中得到证实。

我们这一节还有左后一点内容那就是干细胞,那么什么叫干细胞呢?像植物体内分身组织具有分化能力一样,动物和人体内保留的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如人的骨髓的造血干细胞)也就是说

干细胞:动物和人体内保留的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人的骨髓的造血干细胞)

小结:

干细胞大家了解一下就行,我这节课重点要掌握细胞分化以及它的意义(简要讲一下)还有细胞的全能性(简要讲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资料收集和分析”中的“讨论”。

〖教师提示〗1.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通常把那些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并能在一定条件下分化形成一种以上类型细胞的多潜能细胞称为干细胞。干细胞有很多种类型,大体上可分为成体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

2.干细胞的研究为替换病变的组织和器官,某些癌症和遗传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作业〗练习一二。〖提示〗基础题

1.数目增多,染色体数目,稳定性差异。2.C。拓展题

1.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繁殖花卉,保证花木的优良品质不变,并且繁殖得快;通过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利用干细胞技术解决器官移植缺少供体器官的难题等。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教案 篇12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教案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生物学第六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陆地生物中的一节内容。本节课以蚯蚓为例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本节介绍了蚯蚓形态结构特征,特别是在运动和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本节也是一节以实验为主的课,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侧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出发探究各类群动物的主要特征,从水中到陆地过度过程动物怎样去适应环境,让学生对这类群有大致了解,也是为学生学习有关进化的内容奠定一些必要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识别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特征。 3.使学生能够列举一些陆生动物类群、懂得一些简单的分类学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比较水、陆环境的不同,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倡导学生向人们宣传“保护环境、关爱生命”活动,使学生能应用生物学知识尝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各类陆生动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彩缤纷的自然界生机盎然、千姿百态,使学生能确立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 2.通过对大熊猫等稀有、珍贵动物的学习,使学生对野生珍贵稀有动物产生关注之情,让学生知道有些动物已经濒临灭绝,唤醒学生保护稀有动物的意识。 3.通过对大熊猫等珍贵稀有动物栖息地学习,使学生关注动物栖息范围正在缩小,确立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紧迫意识,形成随时宣传保护自然、关注珍稀动物的观念,并要与不法行为作斗争。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教科书提供的图片,总结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学生分为六组,以小组为单位。 2、教学器材:动物标本和模型,有关动物的录象。 3、教学课件:CAI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教师导学 学生主体探究 意图点评 一、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1、大家回忆上节课内容,鱼类是怎样适应水中环境的? 2、鱼儿能不能离开水? 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得知识,说出: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窒息死亡。 引导学生回忆水中的动物。有水中动物到陆地动物,引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陆地动物与它们生活的环境。 2、与水域环境相比较,陆地环境要复杂的多. 三、课堂小结 四、达标检测 启发学生观察课本14页中的动物图片,让学生自己说出图片中动物栖息的环境以及它们的运动方式? 演示课件:可以在找几组图片,让学生一起说。 1. 陆地气候相对干燥 为了防止水分散失,陆地动物的皮肤外都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 2. 陆地上的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 水中动物一般是游泳,而陆地上的动物有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 3. 陆地上的动物一般都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器官. 陆地动物用身体里的肺或气管呼吸. 4. 陆地上的动物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能够更好的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总结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小组讨论说出图片中动物的栖息地:金丝猴(森林,攀援) 袋鼠(草原,跳跃) 蚯蚓(土壤,蠕动) 猎豹(草原,行走和奔跑) 白熊(冰原,行走和奔跑) 丹顶鹤(湖泊,行走和飞行) 虎(草原和森林,行走和奔跑) 蝴蝶(森林和草原,飞行(幼虫爬行) 学生观察水中动物和陆地动物的皮肤,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陆地动物的皮肤干燥? 。 学生观察陆地生活的动物与水中生活的动物的运动方式,总结出它们的不同点? 学生回想上节课学习的水中动物鱼是怎样呼吸的,比较陆地动物有鳃吗?陆地动物怎么呼吸? 让学生思考陆地和水中的环境是不同的,陆地上的春夏秋冬,刮风下雨,地壳的运动,人为的破坏都可能造成环境的改变,动物要去适应. 学生自己去总结. 提问: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课本中各种动物的生活环境。由它们的栖息环境来与水中的环境进行比较. 学生对比水中环境和陆地环境联想.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填写记录表等教学活动.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教师导学 学生主体探究 意图点评 1、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3、观察蚯蚓的运动。 4、了解环节动物的特征。 5、了解蚯蚓的.呼吸过程。 6、蚯蚓如何保持体温 7、回顾本节主要内容。 说先让同学们展示自己找到的蚯蚓,并请同学讲述自己找到蚯蚓的过程。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总结出蚯蚓的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性。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结构特点,并要求学生写出书面观察结果 教师首先强调在做对照实验时要保持变量以外的其他条件都相同。并统一好实验的时间和规范好蚯蚓爬行距离的方法。 教师汇总全班的实验数据,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出蚯蚓的运动特点。 总结蚯蚓的特征。 由蚯蚓的环节特征引出环节动物的定义,并介绍环节动物身体分解的意义。附带介绍一下环带、环节、体节的区别。 首先强调我们这里所说的呼吸是气体交换,纠正一些同学头脑中老是把呼吸理解成喘气。 蚯蚓靠皮肤呼吸。蚯蚓的皮肤和人的肺都是气体交换的界面,它们都有进行气体交换的作用。他们的差异只是在形态结构和部位上的不同,或者说一个是“外置的”一个是“内置的”。 教师简单介绍体温对动物的意义。 教师带领大家简单回顾本节主要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根据自己在什么地方找到的蚯蚓及如何找到的蚯蚓等,总结概括出蚯蚓的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性。 学生小组观察,并回答课本上提出的问题完成书面观察记录。特别注意蚯蚓的腹面刚毛。 学生进行实验,多做几次重复实验并记录好实验数据,最后计算出蚯蚓在糙纸上和玻璃板上的爬行速度。 学生需了解环节动物身体分节的意义,及环带等三个概念的区别。 学生需要真正了解呼吸的实质。理解蚯蚓的结构特点如何适应陆地环境。 了解体温对生物的意义,及蚯蚓如何维持体温。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复习本节内容。 首先激发同学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并为下面教学作铺垫。 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培养学生使用科学语言的规范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何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抽取有用的信息,并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出来。 使学生在了解蚯蚓运动情况的同时,进一步熟悉对照实验需注意的问题。 使学生区分清楚一些易混淆的概念。 进一步强调陆地动物如何适应陆地环境。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 教师导学 学生主体探究 意图点评 1、观察兔的外部形态。 2、观察兔的运动并测量其前后肢的长度 3、比较兔和狼的牙齿 4、观察兔的内部结构 小结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5、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先让同学们观察课本中“观察与思考”的图片,或者播放与兔有关的录像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总结出前后肢的长度与运动方式的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兔和狼的牙齿的不同之处,分析原因。 教师让同学们观察课本中“观察与思考”的图片 引导学生总结 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教育 观察课本中“观察与思考”的图片和录像片,描述图的外部形态 观察兔的运动并测量其前后肢的长度,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前后肢的长度与运动方式的关系。 学生小组观察兔和狼的牙齿的不同之处,分析原因,总结出牙齿的不同与食性的关系 学生进行观察,并与人体的内部结构进行对比 各小组汇报调查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结合课本大熊猫的有关资料分析出保护动物气息的的重要性。 首先激发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形容冬天下一篇:课文猴王出世优秀教学设计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