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在摇摆

2024-08-04

心情在摇摆(共9篇)

心情在摇摆 篇1

罗宾逊认为应用别人的理论或分析模式于这个领域的研究需要, 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同样可以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他表明, 《翻译与摇摆问题》这本书正是在于验证, 挑战, 批评, 发展, 反思他人的范式转变。通过借用罗姆·布拉夫曼 (Rom Brafman) 和奥日 (Ori) 2008年出版的《摇摆—难以抗拒的非理性诱惑》 (Sway:The irresistible Pull of Irrational Behavior, 2008) 这本书书名的摇摆 (sway) 概念, 分析作用于译者身上的各种力量, 把韦努蒂的解释项 (interpretant) 和贝克的事性 (narrativity) 概念囊括在摇摆的概念之下, 并作了一些善意的补充 (friendly amendments) 。罗宾逊同时指出解释项以及叙事性模式, 都依赖于某种类似身体学的范式。 (Robinson, 2011:x)

国内也有学者注意到了这本书 (鲍晓英, 2012:53-56) , 不过没有全面地加以介绍, 笔者仍觉有必要对其作一评介。除序言及结语外, 本书共分六个章节。

1 内容介绍

本书的第一章为概述, 讨论翻译和摇摆。罗宾逊梳理了与摇摆相关的几个关键概念, 丰富和扩充了摇摆的概念及内涵。

罗宾逊从追踪狭隘定义, 消极定义sway (摇摆) 这个概念的问题出发, 指出, 在《摇摆—难以抗拒的非理性诱惑》这本书里, 布拉夫曼兄弟把摇摆的渠道分为的损失避免 (Loss-aversion) , 忠诚 (commitment) , 价值归因 (value-attribution) , 判断权衡 (Altruism/Selfishness) , 从众心理 (The chameleon effect) , 公平 (fairness) (Brafman, 2008:13-26) 这六个方面并没有涵盖所有的摇摆的形式, 比如说阅读水平 (kneejerk literalism) ;他还认为, 他们理论设定的错误在于简单定义理性的行为是好的, 屈服于摇摆是不好的 (Robinson, 2011:8) 。在此基础上, 罗宾逊对布拉夫曼兄弟摇摆的概念拓展如下:摇摆它也是理性的源泉;它也是能成功传递群体思想的渠道。 (ibid:9-11)

在本章, 罗宾逊还反思了图里的规范概念, 认为规范是摇摆的正面 (positive side) , 而翻译偏差, 错误则是摇摆的负面 (dark side) (ibid:x) , 排除在图里规范概念之外的法律明文及完全自我的意识, 也可以是摇摆的渠道。他的兴趣在于各种左右译者的力量 (forces) 和情感冲动 (impulses) , 包括:那些引导群体认定为正确翻译, 受认同的规范, 规则, 法律等;那些引导群体认定为非正确翻译, 不受认同的偏见, 偏差等;译者, 读者或翻译学术权威无意识的, 前意识的或完全意识到的一切力量。 (ibid:13)

在这章的最后, 罗宾逊还简单地谈及韦努蒂解释项和贝克叙事性的概念, 认为两者类似, 都是摇摆的具体渠道, 都是对解释意识形态上的指导, 也都未经经验检验审慎 (ibid:14) 。在接下来的章节里, 罗宾逊对解释项 (chapter2-5) 和叙事学 (chapter6) 做更具体的分析。

在此书的第二章里, 罗宾逊首先介绍了马丁代尔 (Charles Martindale) 的翻译美学理论。马丁代尔认为:美学的翻译理论, 不同于其他翻译理论有等级 (比如说原文本和目标文本) 的分类, 它是康德模式的美学理念, 能摧毁或质疑等级的假设。 (Martindale, 2008:88) 在这个美学范围内, 所有的作品是自由的, 美学的翻译不同于功能和工具翻译, 对作品意识形态的分析, 会使翻译走向不归之路 (a definite end) (ibid:104) 。罗宾逊对马丁代尔这种试图把翻译从所有的摇摆中解放出来的方式表示同情, 认为译者的感受本身很大一部分是社会约束传输的一种渠道。 (Robinson, 2011:20) 他试图在绝对的工具论 (instrumentality) 和绝对的自由间寻求一个中间王国, 既能让译者在限定范围内享有表达的自由, 又不至于完全受遏制。 (ibid:20) 通过拓展韦努蒂的解释项, 以期来解释“美”的美学现象。

韦努蒂的解释项取自皮尔斯的符号学, 他在后来的一个访谈中也谈起 (刘薇, 2013:47) 。皮尔斯符号学里的解释项是由符号在解释者头脑中产生, 由解释者指向一种情感, 一种努力, 或一个符号的指向。 (Pierce, 1931-1958:4.536) 1906年以后皮尔斯对解释项有了更成熟的思考, 将解释项第二个三分关系分为情绪的解释项 (emotional interpretant) 、精力的解释项 (energetic interpretant) 和逻辑的解释项 (logical interpretant) 。 (ibid:5.475-76) 在皮尔斯看来, 解释项是有层次差别的, 由情绪-精力-逻辑的梯级递进, 反映了解释项最终能产生一种心理效果, 促进一个人行为倾向发生“习惯变化”, 从而将解释项与习惯联系起来。 (ibid:5.476)

艾科认为, “解释项不是解释者。解释项是即使在解释者没有出现的情况下确保符号有效性的因素。” (Eco, 1979:68) 解释项“是指涉同一‘客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ibid:78) 他把解释项的形式分为五大类: (1) 符号系统中的对等。 (2) 指引; (3) 定义; (4) 情感联想; (5) 翻译。ibid:70) 罗宾逊认为, 艾科对解释项的发展还是没有考虑到, 解释项是如何与符号联系起来, 符号又如何“产生”或“指定”一个解释项的。

韦努蒂把解释项定义为:文化实践里的一种用途, 在社会机制里实施并受其制约。 (a pattern of use in a cultural practice that is performed and regulated within a social institution) 他认为这个定义, 和皮尔斯及艾科不一样 (韦努蒂, 2008:32) 。罗宾逊一方面批判性地认为, 韦努蒂的定义是去人性化的 (depersonaized) (Robinson, 2011:26) ;另一方面, 他也肯定了韦努蒂定义解释项产生于社会机制是对皮尔斯解释项概念的发展, 也是他作为意识形态批评家的偏见;罗宾逊提出, 对皮尔斯解释项的另一大推动则有可能是把解释项理解为社会机构作用于个人的约定俗成的渠道。 (ibid:29) ;

最后, 罗宾逊用翻译身体学“身-心-认知”的转变过程的理念, 提出皮尔斯, 艾科及韦努蒂的解释项概念都可以想象成从刚开始感知到的动机, 倾向, 通过意识的不断强化发展到完全有意识的认知的过程。最后, 罗宾逊对韦努蒂的翻译解释项做了如下的补充:

1) 解释项是社会意识形态和集体力量作用于人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渠道。

2) 解释项对个人行为的左右在于指导个人选择而不是限定或否定个人的选择自由

3) 解释项对个人的左右是通过皮尔斯所提出的情感, 精力和逻辑三维度 (ibid:38)

第三章是作者对双语译者艾利克斯·麦特逊 (Alex.Matson) 的案例分析, 试图以复杂的历史为背景来检验韦努蒂的“形式解释项”概念。在这里, 罗宾逊对韦努蒂把左右译者的两种不同类型的解释项的分类, 帮助译者将原文转化为包含新的意识形态内容的译文的“主题解释项”, 以及将译者引向异化与归化的选择这种以目的为取向的翻译模式的“形式解释项” (Venuti, 2008) 提出了质疑。罗宾逊指出, 麦特逊对基维著作尴尬的英译本并不都是因他异化原作的动机导致的, 不能简单归类为受形式解释项指导。其次, 韦努蒂从来没有明确提出过异化 (foreignism) 的概念, 而这种不明确的暧昧在具体的语境分析, 在研究具体的翻译和翻译史时很难划清“异化”和“通顺”的两极界线。他认为, 韦努蒂所讲的异化是一种翻译现象, 既不是很基于“文本的” (textual) , 也不是非常“个人主观的” (intersubjective) ;解释项作为传输力量的渠道, 也处在这种非两极的中间地带。总之, 罗宾逊认为韦努蒂各种不同的两极翻译理论 (主题的解释项和形式的解释项;异化和通顺) 都没法充分解释麦特逊的一些翻译案例。

在此基础上, 罗宾逊提出把修辞场景 (rhetorical situation) 容纳进来。他指出, 修辞场景指的是对所有形式主义 (formalisms) , 主题 (thematisms) , 人类知识的限定性语境 (regulatory context) , 又叫做“施为行为” (performativity) :某人试图用文字, 或图像, 或手势和面部表情施动于另外一个人, 属于群体言语行为。基于交流的形式和主题是由习惯化的解释项形成的, 罗宾逊提出原始解释项 (Ur-interpretant) 应为修辞解释项 (rhetorical interpretant) , 即通过群体成网状传递的约束力量或摇摆的情感渠道 (Robinson, 2011:89) 。通过比较皮尔斯情感-精力-逻辑解释项三分关系和亚里士多德的劝说的三种模式—逻辑, 情感, 伦理, 罗宾逊进而提出修辞解释项可细分为逻辑 (logical) 解释项 (指导结构) , 情感 (pathetic) 解释项 (指导有效交际) , 以及伦理 (ethical) 解释项 (指导觉悟视野) ;韦努蒂的两类解释项, 结构和主题, 应归纳在逻辑解释门下。 (ibid:94-95)

在此章的最后, 罗宾逊应用扩展的修辞解释项的概念于麦特逊的翻译案例, 分析了几个问题: (1) 僵硬的叙事连接; (2) “正确”和“愉悦”的相互作用成就了好的文学翻译印象; (3) 为了建立文化归属, 我们以哪种方式在哪种程度上相信及传输我们所有的语言和文学技巧和文化标记。 (ibid:98-109)

在第四章里, 罗宾逊聚焦于异化的时空动态, 试图分析在译者和目标读者之间的互动下, “熟悉”和“陌生”的变化。在罗宾逊看来, 韦努蒂对解释项的定义忽略了异域的感受是一种感受, 是现象学, 是随着时间而逐渐淡化的。而解救读者于各种霸权意识形态的理论, 都没有表明能够解放读者的这种读者反应 (对异化或直译的反映) 在认知和情感层面的实际性质, 这种理论没有植根于具体对读者反映进行的量化研究上 (Robinson, 2011:117) 。

罗宾逊通过对大卫·博姆的本体感受以及安东尼·达马西奥 (Antonio Damasio) 身体学原理的补充, 提出本体感受政治正是通过以言语或非言语上示意的意识形态身体学的压力的形式, 把群体规范从一个身体传染性传递到另一个身体, 以使得个人的交际行为符合集体的期望。 (Robinson, 2011:121) 。接下来罗宾逊展开了“自己” (the own) 和“异己” (the alien) 的概念, 认为, 什克洛夫斯基 (Shklovsky) 的疏远 (estrangement) 理论, 也称为去熟悉化 (defamiliarization) 与之类似。

在这章, 罗宾逊给指导翻译带来如下一些启示:成功的异化翻译在于带给目标读者一种有效的疏远的感知, 一种同化了 (assimilably) 的新的, 不一致的, 奇怪的感知。若是没有对时空上异己的, 新的, 异域的同化, 使之成为身体政治约束的本体感受, 就无法对个人和群体产生改变性的影响 (ibid:129) 。同时, 罗宾逊也补充到, 每种新的“差别的感知”最终会失去让我们感觉到活着的力量, 要么被抛弃或成为惯例, 要么被遗忘, 但并不意味着它带来的改变的影响就一定被浪费掉了。只要它产生了疏远的影响, 指导的经典就会被改变, 被它推向新的方向。一部翻译作品不太可能产生巨大影响的事实并不妨碍任何文学作品, 也包括译本, 以不易察觉但是毫无疑问非常重要的方式改变着目标语文化身体政治的本体感受。

在第五章里, 罗宾逊对两个具体的翻译案例, 1912年康斯坦斯·嘉利特和1990年理查德﹒派维尔&拉瑞莎·沃里克郝斯基英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卡拉马佐夫兄弟》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 罗宾逊认为, 这两个译本其实差别不是那么大, 而韦努蒂把嘉利特的翻译归结于糟糕的通顺翻译后者为杰出的异化翻译完全是基于艾默生 (Emerson) 和梅 (May) 对后者翻译的评论。罗宾逊指出, 一个人对嘉利特认同与否主要是受他属于哪个职业圈子, 以及他和谁“来往” (dealings) 而决定的。继而提出价值解释项 (axiological interpretant) 的概念, 指出我们受价值解释项集体地掌控, 习惯性地发生感觉的倾向性 (ibid:151) 。罗宾逊批判道, 艾默生和韦努蒂对翻译激进两极的划分的假设─觉得原作者文体上有缺陷的译者是能力不足的译者, 将会试图通顺翻译;相信原作者在进行文体实践的译者是能力强的译者, 将会试图异化翻译—是受价值解释项的影响 (ibid:152) 。罗宾逊还提出, 翻译理论家如何理论化翻译也受到解释项的控制, 即元主题解释项 (the meta-formal interpretant) 。优秀的理论家要试图从解释项的约束力量中解放出来, “真正”的理论家应该是描述性的而不是约定俗成的, 有探索和怀疑精神的而不是坚定地把读者转变成一种特定思维模式和行事方式的。

在此书的最后一章, 罗宾逊转向贝克的翻译研究的叙事范式, 关注于“叙事”的概念, 对贝克介绍的“叙事性”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认为, 同韦努蒂一样, 贝克在《翻译和冲突:叙事性方法》一书里讨论的重点还是在受掌控的选择 (guided choice) 上, 即译者做出选择的方式意识形态上受集体的甚至某种程度上无意识感觉到的或传输的力量地摇摆。 (Robinson, 2011:161)

罗宾逊通过对贝克叙事理论里相关性和阐释的构造性, 时间性以及叙事故事如何指导行为 (Baker, 2006:50-61) 的分析, 得出:文化习惯通过解释项的传输, 左右我们评断和解释事件, 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事件;因果联系实施这种解释的加权, 提供给我们一种具体的修辞策略, 把一系列的主张排列成易读的次序, 以此使我们形成观点。 (Robinson, 2011:166) 罗宾逊认为, 贝克概述的叙事理论的修订能帮助我们认识到“叙事化”只是许多情感—认知过程中的一种, 受解释项的指导或左右 (ibid:166) 。“经验”被“叙事化”的层面或阶段与皮尔森的逻辑解释项, 情绪解释项以及精力解释项相对应。罗宾逊肯定了贝克把叙事总结为一个角色在一个具体的历史和文化的语境里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带来的共鸣 (resonance) , 是对菲舍 (Fisher) 叙事学理论贴切的总结, 也是对菲舍叙事原理的补充, 换句话说, 是故事和价值观通过群体的身体学流通。而正当理由 (warrant) 作为文化习惯传输的解释项, 指导它的成员对当前事件状态进行叙事化或标准化的排序。罗宾逊提出至少在两种形式上可以拓展叙事理论的范围, 一种是和解释项的联系;一种是“重写本”本身只是隐喻地或潜在地被叙事化, 来自学者剖析叙事性各层面的意图 (Robinson, 2011:168) ;叙事的真实核心是, 叙事本身是一种前叙事的冲动, 把叙事结构强加于经验上, 或者换句话说, 实质是解释项, 由意识形态身体学组织的。

在此书的结论部分, 罗宾逊总结了摇摆的概念, 指出它包括:

1) 错误和偏见;

2) 原作者, 源语文本, 源语文化对译者的影响;

3) 受规范制约的职业要求:客户的要求决定着译者的翻译目的;

4) 通过解释项和叙事传输的文化习惯。 (ibid:189)

2 评论

在这本书里, 罗宾逊以辩证的方式跨学科的视角对前人的理论进行审视, 批判和善意的补充, 深化了理论认识的高度和维度。他不仅拓展了韦努蒂解释项和贝克叙事性的概念, 对布拉夫曼提出的“摇摆”的概念以及图里的“规范”概念也进行了补充, 也反思了书中所提到的马丁代尔的美学理念, 谢菲茨 (Cheyfitz) , 尼南贾纳 (Niranjana) 的翻译暴力思想, 克洛夫斯基的“文学的疏远”理论, 克里斯蒂安森的“差别偏移”, 大卫·博姆的本体感受理论, 安东尼·达马西奥的身体学原理, 以及皮尔斯, 艾科的符号学解释项的概念, 是对前人理论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设。

其次, 《翻译与摇摆问题》这本书也是道格拉斯·罗宾逊对自己翻译身体学理论的运用和深化, 是对翻译二元观的进一步批判。他将“翻译身体学”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翻译的个人身体学 (idiosomatics of translation) , 指的是翻译过程中纯粹出自个人的身心感受。二是翻译的意识身体学 (ideosomatics of translation) , 指的是通过个人身体感受表现出来的社会意识形态。 (Robinson, 1991:17, 30) 。罗宾逊 (Robinson, 1991:xiii) 所提出的翻译身体学“不是以牺牲‘理智’或‘精神’为代价来强调身体学……只是认为西方在语言交际研究中坚持剥夺身体的权利—直觉、感情、身体信号—已经削弱了我们理解说话时发生的一切的能力”, 可以说, 他既肯定了理性的积极因素, 也肯定了那些无形的、看似非理性的因素 (卢玉玲, 2004 (2) :56) , 而翻译的身体学突显了翻译活动不可能脱离译者本人全面身体感受的事实, 它使我们认识到译者的身心关系要逐渐走向和谐状态 (谢天振、陈浪, 2006 (9) :60) 。在此书里, 罗宾逊进一步阐释了他的翻译身体学理论, 认为译者, 评论家, 普通翻译读者等做选择的方式都是由“共同的评价效果” (shared evaluative affect) 来指导的, 这种效果的传递通过一个群体, 也就是, “身体交换” (somatic exchange) , 是所有社会约束的模式。他还把翻译的身体学深化为从身-心到认知的转变过程, 与皮尔斯的解释项的三元划分相对应。

另外, 罗宾逊通过改造的方式重建翻译理论的方式也很值得我们借鉴。在本书里, 罗宾逊首先借用了心理学家布莱福曼的“摇摆”具体化了其翻译理论中的非理性内容, 对它进行改造;又继续借用“摇摆”来改造韦努蒂借用的符号学概念“解释物”以及贝克借用的叙事学概念“叙事”, 。这种理论上的改造, 丰富了翻译理论的源泉。正如道格拉斯自己所说, “中国人与其在那儿抱怨翻译理论都是欧洲中心主义的, 还不如站出来做自己的中国中心的翻译理论。不管他们处于何种情境, 都应该开始思考并构建自己的翻译理论。”特别提出的是, 在第五章里, 罗宾逊还对翻译理论家如何理论化翻译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对读者如何看待翻译理论提出了有意义的思考。

本书的不足之处, 首先是读者觉得本书篇章安排上面有一些不合理。此书聚焦于检验韦努蒂“解释项”和贝克“叙事性”的概念, 但是五章用来讨论“解释项”一章讨论“叙事性”的安排显得很不平衡。虽然罗宾逊说明了这样安排的初衷是因为后者的概念也属于解释项的范畴, 但是也正如他自己后来所意识到的, 这种篇章的安排只能允许他对贝克叙事性概念的介绍做一些初级的临时的理论反应, 而只能把她的叙事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的检验留给其他的学者。 (Robinson, 2011:162) ;其次, 笔者认为罗宾逊对摇摆的概念没有进行明确的定义, 虽然在本书的结尾处, 罗宾逊列举了摇摆传统上以及狭隘上所涵盖的几个方面。倒是在后来的一个访谈里提到“我引入这个词, 用来泛指那些将我们推向某一方向的力量…摇摆是一种内在压力, 必须以某种方式行事。这一压力来自潜意识, 来自意识形态, 来自文化, 等等。”从这个理解的基础上, 罗宾逊借用的摇摆的概念指的是内化了的压力。最后, 就是阅读困难了, 这似乎是国内学者对他著作普遍达成的共识。他的跨学科理论建构在凸显其资源丰富、论证充分的优越性的同时, 确实也不可避免地会给读者带来一定的阅读和接受难度。 (朱琳, 2009:23)

总体说来, 《翻译与摇摆问题》这本书进一步深化了罗宾逊翻译的身体学理论, 进一步论证了翻译本身的复杂性, 进一步提出了翻译的重要性, 进一步批判了传统的神秘主义, 理性主义, 客观主义对翻译问题的分析, 也进一步分析了翻译中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他对前人理论的批判性思考和把理论放在具体应用中以此来检验的辩证翻译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摘要:《翻译与摇摆问题》是道格拉斯·罗宾逊近年来又一本与译学理论有关的力作。在这本书里, 罗宾逊借用罗姆·布拉夫曼兄弟的摇摆的概念, 以辩证的方式跨学科的视角拓展了韦努蒂解释项和贝克叙事性的概念, 对布拉夫曼提出的“摇摆”的概念以及图里的“规范”概念也进行了补充, 也进一步深化了他“翻译身体学”的理论”。

在摇摆中绽放 篇2

缘起自1998年7月的一次长途旅行,三个月的时间,我游历了内蒙古、西藏、新疆、四川。在西藏时看到很多装备齐全的老外,有所触动,回深后辞了工作,在深圳开了第家火狐狸旅行用品专卖店,20平米,时问是1998年11月11日,拿着拼凑来的三万多元,找到广州的日高、广州绿野、北京的桑温特,在他们的墙上选货批发,货在店里布满了,又不知道该如何销售出去。到期房租样要缴纳。我用尽各种方式吸引顾客,后来干脆自己组织人爬山,每次二十多人,大家熟了,就帮衬店里生意,也喜欢来这里逛逛,有时候来了一聊天,一下午就过去了,日子过得很快。到了年底大概也只拥有三万多销售。

1999年情况有转变,随着活动的增加,很多潜在的消费者开始出现,销售开始快速增长,没有算过售罄率或周转率,只要货物采购对,基本就会销售空。在年中时店里情况发展非常好,货物周转也很快。BIGPACKI厂从小规模供货到可以考虑给国内供货,当时在西藏路上认识的好朋友大骆与我一起在广州开了第二家火狐狸旅行用品店。每个月在深圳广州往返很多次。很辛苦但创业激情充满。

摸索阶段:

从2000年到2010年这10年期问我走过很多弯路,千禧年我们组织了大概四十多人到阳朔西街去看日出,阳朔那时有最早的攀岩爱好者,漓江上也没有机动筏。大家踩单车,吃农家菜,攀岩,玩得很开心。2001年,深圳铜锣湾一个朋友找到我,开了个攀岩馆找我管理,攀岩馆没有多少盈利,但对火狐狸的发展帮助很大,攀岩馆里每天有大量的人玩攀岩。2002年那个时候俞贞奇当攀岩教练,玩到深圳攀岩冠军开始转销售,目前担任火狐狸营销总监,发现原理都是样的——用热爱带动工作激情。

转眼到了2006年,我白天上班,晚上到酒吧看攀岩,喝酒。突然发现人的精力实际是有限的,做不了那么多事情,最后什么都做不好。開始逐步取消活动、退出攀岩馆,将火狐狸分为深圳、广州两个独立的体系,一心专做深圳火狐狸旅行用品店。这期间随着店面的增多,人员的增多,品牌的增多,也是问题多多,每天都有新问题,办公室每年都在一搬,软件系统,工资问题,人员培训,采购货物,财务对账,盘点问题,店面装修,会员管理,员工流动,都要学习。2008年火狐狸的零售店铺数量增至八个,几十名员工,批发几十个客户,开始分了些人做淘宝店,做得都不错。可能是网店很多地方做得有点过火,到年底时网上有一些人开始攻击火狐狸,说老实话,当时很反感和头痛,但后来静下来考虑后发现实际对火狐狸和我帮助都很大,那时候每天都沉没在对销售对虚名对发展的探讨中,当突然有人痛骂的时候,才知道一切都是虚的,这样发展对火狐狸对大家都没有好处,于是决定停止了淘宝店和批发业务,专心只做户外用品零售店业务。

2009年有很多的投资人找到火狐狸,但火狐狸的商业模式还没有完全定型,户外零售店的周转率、利润率、每年租金成本、人员工资都在增长,是否适合快速发展说实话我们还没有完全思考清楚。决定先稳定发展。再探讨资金助力。

稳定发展阶段:

2011年深圳火狐狸已经有13家连锁店,近100名员工,和近200个品牌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也明确了自己的专业户外用品连锁店发展路线,树立长远心,稳定心,不求快,重诚信。当定位清楚后,回过头再看火狐狸已经变的很简单很清晰,国外也有几十年的户外店。顾客需要什么?品牌需要什么?火狐狸自自然然变成一个诚信的平台,每年有机会扩大店面、增加店面,目的是满足更多顾客的装备需求,提供更大的平台转载增值服务,员工为家,如此而是。小我已自然不在。

初中作文:一路摇摆 篇3

看着白天飘下的雪花,在风的嘶吼中似乎又重新燃起了激情,从地面上重新叫喊着爬进某某的脖子里。而我,站在这公交的大肚皮里,翻滚,摇摆。车里很多学生,羡慕小学生的天真,初中生的烂漫,高中的探索。可是我,大学生,有的只是彷徨。

车窗,就像镜片一样,在暖的一面,有一层冰凉细腻的朦胧。我面前的两个小学生在玩真心话大冒险,显然那个带着鸭舌帽,帽子上还有两个可爱的耳朵的孩子是另一个小秃头的主导。小秃头输了,小耳朵说:“你必须大冒险。”那个小秃头虽然不情愿,但是仍然选择了大冒险。小耳朵有些古灵精怪,眼珠不动声色的转了一圈,好像是想出了整人的方法,这时小秃头及时补充道:“不许猥琐。”两个小屁孩还知道什么是猥琐。目测两个孩子也就是四年级或者五年级吧!“你随便找一个车里的女性,抢下她的包并且大声喊‘抢劫啊!’”把脸埋在围巾里,低下头,万一这孩子抢来我的包,我该怎么反应,才不至于丢人?还好那小秃头没有答应。但是小耳朵在车窗上写下了“齐文柏脑子进花生了!”

身边有一个高中生,粉红色的棉服里面是那肥肥大大的学生服。大概一米七的个子,和她身边的男生一样高。书包上有一个彩虹糖的钥匙圈,随着公交的摇摆而摇摆,女生特别挤到我身边为了能接触那上了霜而显得温馨朦胧的车窗。她指尖轻触,写下一个名字“孙禹博”也许指尖冰凉,心里暖暖的吧!就是“”或许是她喜欢的名字呢!才看见她身边的男生,他们有着一样的学生服,木讷的样子,就像是所有晚成熟的男生,他正与他的同学似乎谈着什么,很是隐秘。刚刚他看见这因为摇摆而歪歪扭扭的字迹,便跑来擦这名字。清楚地发现这男生的书包上也有一个这样摇摆的彩虹糖!因为摇摆,因为她的阻止,他的手掌只是轻轻地擦过了冰凉。女孩却在这小小痕迹上添了几个圆圈,使它看起来是一个肥胖的小脚丫!男生似乎也发现了这涂抹的乐趣,在车窗上印下他的手掌,似乎是用那宽大厚重的痕迹来温暖这冰冷的她的冬季。发生在这飘雪的季节下青涩的故事,我想。但是现在他用他宽大的手掌按住她的头,将她的唇凑到自己的嘴边,享受了一个颠簸的吻。从来我都觉得,男生的强悍会使某个吻更有滋味,可是看着他们的忘情,想着也许那女生的脸会桃花般嫣然,也许男生也会有一种征服的快感。清新的字迹此刻因为吻的热辣,流淌几道眼泪。可能他们就是想展示,当代高中生的与众不同!

我的脸却红了,转头看像车前方的几个初中女生。“彼年豆蔻,谁许谁地老天荒?”就是这个年纪吧!叽叽喳喳的听不清说的是什么,只是看着她一脸陶醉的在车窗上写着“张根硕”和一堆韩文。工整的像是练了很多遍,连摇摆都不能左右她的痕迹。陶醉的就像是写完这个字,吹一口仙气,张根硕就会出现在他的面前,恳求她做她的王子一样。

“龙沙区,龙沙小学,六年二班……不要逼我说出来。”原来他们是六年的学生,这个时间的男生因为长得晚,所以常常被女生欺负吧!小秃头对那个玩热了摘了帽子的小耳朵说。小耳朵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圆圆的脸蛋,刘海上几根毛卷在额头上。小秃头却为了方便与后座的小耳朵玩,跪到了座位上。他不怕摇摆将他摔倒地上去。“希望有一个宝盒,可以放一切东西。”小耳朵神秘的说,“什么猥琐的东西都能放?”小秃头又一次提到猥琐。到底他们的猥琐是什么呢?“放什么?”小秃头又问小耳朵。“黑木耳”小耳朵说的很大声。可能他以为除了他们谁也听不懂那是什么意思吧!

车行驶到白云大厦的时候停下了,站牌后面是一个霓虹的大牌匾上面写着“我们开房吧!”此时男生的同学把这对彩虹糖推了下去。似乎此时我知道了,他们的窃窃私语是什么?

洗衣机摇摆记周记 篇4

今天早上,妈妈把被单换下来放在洗衣机里,因为被单实在太脏了,都用了一个多月了!妈妈把洗衣液倒进去,准备完毕,按下开关键。

“轰――轰――”一阵恐怖的声音传到正在写作业的我的耳朵里。

怎么了?难道是楼下在装修?不可能呀!我竖起耳朵一听,声音好像是从阳台传过来的,难道……我一下子从椅子上跳起来,冲到阳台上。

“轰――轰――”声音又响了,吓得我退到了门边,腿都发软了,只好关上门,躲在门后“侦查敌情”。天哪,原来是我家的洗衣机在跳“摇摆”舞(阳台门是玻璃的.,所以看得很清楚)!只见它一会儿左摇,一会儿右摆,就像小丑在表演杂技,把放在洗衣机上的衣架都“摇”了下来!

这怎么可能呢,我在做白日梦吗?我捏了一下鼻子,很疼,不是在做梦。我赶紧连拖带拉地把妈妈拉到阳台;妈妈看了也不知道怎么办,只好把爸爸拉过来。爸爸把洗衣机关了,重新启动。就这样,洗一段时间停一下,又洗一会儿,再休息一下,一条被单洗了两个多小时,

好不容易洗干净了。

“轰――轰――”现在,一想到这样恐怖的声音我就害怕。

《小猪摇摆夫人》读后感 篇5

妈妈不在的时候,爸爸会在临睡前陪我读一会,因为我比较喜欢带图画的书,再就是有很多字不认识,妈妈告诉我要把生字标出来,查字典,这样还可以提前认识很多字,就在爸妈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努力下我读完了这套书,更确切的说妈妈和我一块读完了这本书,现在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真本书的精彩内容及对我的启发:

先来认识一下小猪摇摆夫人吧!她其貌不扬,三分像巫婆,三分像仙女,三分像常人。她的神奇之处是了解有关孩子的所有的事情。对于爱顶嘴的孩子;不爱收拾玩具的孩子;自私自利的孩子;不按时上床睡觉的孩子等等,她有一套对症下药的完美疗法,能在短时间内让孩子们改掉坏习惯。她的疗法很有趣,重要的是效果惊人。

看!书中的玛丽是个顶嘴匠,对爸爸妈妈粗鲁无礼地顶撞,翻白眼;对老师放肆无礼。她自己不知道这样非常难看,而且令人讨厌。在小猪摇摆夫人眼里,她却是个美丽可爱的小孩子,开始顶嘴完全可以被治好的。首先这个小女孩就被肯定了,面对孩子的缺点她没有粗暴地打骂,而是积极地去解决问题,帮孩子改正不良习惯。她用一只粗鲁无礼的鹦鹉治好了玛丽的顶嘴病,让她明白了粗鲁令人讨厌。

“这个是我的!”“不许动,这是我的”这是自私自利的迪克的声音,但这声音好熟悉,我们的孩子身上也有着迪克的影子。小猪摇摆夫人用很多的锁还有一些标签和标记治好了迪克的自私自利,让他学会了与人分享

美国总统在摇摆州左右为难 篇6

在选战进入最后决战阶段的10月底和11月初,奥巴马和罗姆尼不约而同地将竞选活动集中在著名的“摇摆州”俄亥俄:10月23日,奥巴马第17次到俄亥俄为竞选造势;25日,罗姆尼全天留在俄亥俄,到辛辛那提等数座城市进行竞选活动;最后48小时里,两人双双莅临俄亥俄,在克利夫兰和辛辛那提一南一北“同州打擂”,不断抬高攻击对方的调门;大选前最后一天,二者更是相继在哥伦布造势,上演“同城对决”。

罗姆尼在俄亥俄举行的竞选活动中,几乎每场必谈与中国日趋紧张的经贸关系——一个让当地民众感到焦虑的、遥远的“威胁”。对中国的方针已是其竞选活动中的主要议题,这在争夺民心的中西部州尤其有市场。奥巴马自然也不甘落后。“如果大选结果最终取决于俄亥俄的脸色,那么候选人对中国的政策将决定走向。”《时代》周刊撰文称,两个争夺20世纪的超级大国统治权的候选人,正为了谁能对“那个21世纪的潜在超级大国强硬起来”而打嘴仗。

谁对中国更强硬

俄亥俄州位于美国中西部,是五大湖地区的组成部分,别称七叶树州,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200万。该州有18张选举人票,自1964年后,想要胜出的美国总统候选人必须赢下俄亥俄,这使得该州堪称“驴象之争”的第一战略重点,备受竞选团队和媒体关注。

大选最后5天,奥巴马的日程集中在8个摇摆州拉票,其中到访俄亥俄的次数最多。在竞选中胜出得以连任四年的奥巴马,最终也确实拿到了该州的18张选举人票。

崛起的中国是近来在“七叶树州”频繁提及的词汇。罗姆尼团队不断抨击奥巴马是个软弱的政治家,证据之一便是他一直被中国所左右,“像一个受气包,”副总统候选人保罗·瑞安在一次演讲中说道。就在奥巴马反对将中国定为汇率操纵国之后,罗姆尼便放出承诺,上任第一天就着手把这事搞定。

《时代》杂志专栏作者迈克尔·斯库曼评论称,这样的姿态不会有好的收效——汇率问题与中美两国的贸易逆差关系并不大,罗姆尼的做法只能令两国关系变得更糟。但在竞选的特殊时期,团队顾问们相信中国议题会帮助罗姆尼在工会势力强大的、传统的民主党地盘压制奥巴马。“在托莱多和克利夫兰,对抗中国都将是重要话题。”罗姆尼的国内政策顾问斯科特·詹宁斯表示。

这并不难理解。中美关系的“压舱石”——经贸关系在今年沦为了两党轮番攻击的对象,中国被两党候选人说成是美国高失业率“罪魁祸首”的场景屡见不鲜。

过去几十年间,美国中西部的制造业严重滑坡,工厂的职位被转移到其他国家,经济寒冬一直没有远离俄亥俄。因此,将中国与失业问题挂钩最容易取得选民的积极回应,尤其是在以传统制造业为本的俄亥俄。

“上周,奥巴马总统向世贸组织提起了针对中国的五项诉讼,其中涉及钢铁业,因为奥巴马与汽车产业工人站在一起,接近15.5万个就业机会得以保留······用行动来评判我们吧!”在俄亥俄州托莱多大学学生活动中心三楼,现任副总统拜登情绪激昂的讲演,受到台下1500多名草根支持者的欢呼。

作为回应,奥巴马的竞选团队毫不示弱,声称一些公司把美国的工作岗位输送到了海外,而罗姆尼所在的贝恩资本是投资此类公司的“先锋”。“他只在口头上对中国强硬,”奥巴马本人在俄亥俄的伯林格林州立大学告诉支持者,“却避而不谈从那些将工作岗位送给中国的公司当中获了多少利。”

“联合钢铁工人”组织的代表弗雷德·库克是托莱多市坚定的民主党拥趸,坚信奥巴马能够兑现他在竞选期间承诺的、为产业工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诺言。但25岁的失业青年耶利米不以为然,这位在共和党托莱多市中心办公室帮忙的小伙子坦言,他虽然也不喜欢罗姆尼过分强硬的反华言论,但“奥巴马在汇率问题上对华所表现出的‘懦弱’,正是我一直没有工作的原因”。对于这种观点,库克在听完拜登演讲后回敬了说:“失业问题在奥巴马上台前就存在了。不过奥巴马可以在对华贸易上做得更好。”

中国人的“救命钱”

“以中国为诱饵”的拉票活动几乎一直持续到最后一刻,这一切就发生在美国最重要的摇摆州。在不久前俄亥俄举行的一次集会上,奥巴马向选民宣布将对中国提出新的贸易诉讼。这已经是他近几周来第二次在这一摇摆州宣布对华发起新贸易攻势,此前一次,他将矛头对准了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汽车及零部件,并高调宣称由他发起的对中国汽车轮胎收取的反倾销关税,为美国留住了数以千计的工作岗位。

“这是具有象征性的,尤其是对俄亥俄州的工人来说,工作岗位被外国抢夺是美国人长久以来高度关心的问题,”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政治学者保罗·贝克表示,“两个人的竞选活动都在攻击中国,并责怪对方太过软弱。”

但并非所有人都对两位候选人的中国态度买账,甚至有人担心政客在选举年的对华言论会“破坏稳定大局”。

从美国东北部的传统汽车业重镇底特律驱车南下不到一小时,便能抵达生产出世界上第一面汽车玻璃的“玻璃之城”托莱多。这是一座典型的美国中西部老工业城,2008年的金融危机拖垮三大汽车公司后,常年依靠零件配套企业为本地提供大量岗位的托莱多,经历了一场大批制造工厂倒闭的“地震”,约5万个就业岗位“蒸发”,人口数量因此减少了近10%,至今全城已不到30万人。

2010年上任的黑人市长麦克·贝尔一开始便致力于带领托莱多摆脱困境。他将眼光投向了海外,包括发展迅猛的中国。在多年无法寻找到诚意买家之际,去年年初中国投资者给当地政府带来了惊喜:2011年3月,深圳的一家开发商以支付215万美元现金的方式,购得市中心河畔一处集餐饮和零售为一体的码头综合设施,那里曾是这座城市人气最旺的休闲场所;同年,这一买家再掷380万美元,在中心地带购得一块约69英亩的地块,这里将被改造成一处集住宅、商业和娱乐于一体的设施,总投资在2亿美元左右;同年9月,“五大湖国际集团”以300万美元买下了市中心的一家酒店,随后这里便成为了托莱多市接待不断到来的中国投资者的“办事处”。

nlc202309021316

这些资本的涌入犹如久旱后的甘霖,一下缓解了当地政府数百万美元的财政赤字。初尝甜头的贝尔市长也更加相信,扩大对中国资本的吸引可能是重振经济的出路。上个月,自信的贝尔将150多名中国投资者直接请到了托莱多,在一场“五大湖全球经济论坛”上,他倾力向投资者“推销”自己的家乡,力图说服他们将工作岗位带到这个投资环境和配套设施良好的城市。除了请进来,以贝尔为首的经济促进团队也加大了对中国的攻势,下个月他将第四次前往中国,开拓投资者市场。

地方政府忽略联邦

托莱多市希望招徕中国资本的氛围,显然与总统竞选中猛烈抨击中国的气氛并不搭配。贝尔市长对此十分担忧,唯恐大选年的对华激烈言辞会给他的经济振兴计划泼冷水。托莱多市政府机构及民间组织,也竭力想打消中国投资者对这种“反华”氛围的顾虑。

“政治和商业完全是两码事。很多时候,政治家的话并不一定是最有利于国家、企业和民众利益的,但这些话往往最容易取悦选民。”“区域发展合作组织”是一家与托莱多政府及俄亥俄州西北城市政府关系密切的私营招商引资组织,在两年半前开始加强对中国投资者和官方关系的培育。该组织已在深圳设立了办事处,约15名雇员奔波于中国各大省市,宣传推介俄亥俄西北部地区的商机。

组织副总裁保罗·济托对媒体表示,“我们对政治家们的话不太关注。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中国企业来托莱多发展,通过投资为本地创造就业岗位。俄亥俄西北部的多数政府和组织都有这样的共识。”

尽管迄今为止,中国的投资规模算不上可观,且主要限于地产业,但当地政府相信,中国资本在托莱多逐步增多,意味着从资源相对稀缺和昂贵的美国东西海岸向更多元、更美国化的中部扩散,已是必然趋势。

保罗介绍说,中国投资者有非常具体的目标领域及后期计划,投资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商业地产投资,在美国购买高楼或土地;二是制造业和高科技公司,想在美国选址建厂,其中既包括汽车和电子领域,也有钢铁行业;第三是大学和科研机构,他们想和本地的大学合作。

对于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在中国问题上的迥异态度,保罗称其为“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的较量”——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地方与总统的主张互相抵触并不鲜见。

从地理、经济和社会等方面考量,托莱多及其所在的俄亥俄州犹如观察整个美国的窗口。“我们是美国非常典型的州,这里的人民是美国最平常的大众,这里恐怕也是美国最普通的州了,”托莱多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专业教授戴维斯表示, “教育水平、收入状况、宗教信仰和种族比例都如此平均。”普通产业工人是俄亥俄州的主力军,总统候选人都明白这个群体的渴望,谁能让美国的工人阶级重燃获得工作机会的希望,谁就能赢得选票。

而事实上,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通过对华引资提振本地经济在美国地方政府中已不算新鲜事。2010年奥巴马上任后的首次访华之行,便与中国领导人达成共识:两国省州长及地区一级政府将在未来加强交往。由此,美国地方级政府的市长和官员纷纷前往中国,与潜在投资者会面,参观中美企业合作的合资企业。

直接结果是,中国在美国投资数量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美国商务部的数据表明,中国去年在美国的投资额增长了18%,达到38亿美元,而2008年之前,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还不到10亿美元。吸引中国资本最多的前五大州分别是:纽约、得克萨斯、伊利诺伊、弗吉尼亚和加利福尼亚。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在美国投资547个项目,大约雇佣2.7万美国人,累计投资金额163亿美元。

布什政府时期主管贸易的助理商务部长大卫·斯普纳认为,美国地方政府已经发现了外国投资的重要性。“无论总统候选人嘴上说了什么,地方政府想要就业机会。”

已经在托莱多分别生活了二十年的华人Chaoxing Hou的感受是,这座小城的生活宁静安逸,生活成本低廉,教育资源丰富,民风淳朴,唯一的欠缺就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如果中国资本能够拉动当地经济,那就太好了,至少能带动一下这里好多年都没有起色的房价。”

(本文部分材料截取自《东方早报》“美国大选的中国视角”专题,感谢记者吴挺对本文的大力帮助。)

青春让我们一起摇摆高二作文 篇7

明天会发生什么,谁会知道。青春,是场瓢泼的大雨,在这场雨中,我们感叹过,抱怨过,享受过 ,领悟过。

这场雨的开始。我在雨中狂舞,感叹雨的气势之大。就如刚刚步入青春期的我们,对未知充满好奇和期盼。

雨一直下个不停。此时的我,渐渐习惯了被大雨的冲击,洗刷,渐渐麻木,开始厌烦,新鲜感的流逝,使我对生活开始了无休止的抱怨。如同正值青春期的我们,只看到生活中使人感到厌烦的一面,忽略掉太多,忽视了爱,忽视了真心。

外物不会因为几个人的想法而强行被改变,雨还是那么下着。时间教会了我去感受、去引导自己的`心、去爱、去享受改变。抱怨着抱怨着,发现雨不会因此变小或停止,便慢慢明白一些事,一些道理,开始享受每一滴雨点,享受它们触碰自己身体时带来的细微感触,学会体验,学会享受。

当我们为某事感到困扰时,总会感觉困扰一直缠着自己,阴魂不散般;而当困扰变成美好的事物时,却又感觉它是那么的短暂。当这场雨快要停下来的时候,才忽然领悟到这是一种馈赠,一种恩赐。

青春,就是生命留给我们去成长,学习,和冲刷自己灵魂,给自己未来的人格灵魂,人生态度设置属性的一个时期。

青春那么短暂,总在将要触碰时消散,那是我们便明白,错觉的地久天长其实是一无所有。童话说雨后会有一道彩虹,却不成说过它也会转瞬成空;青春这场雨后,我们总想要把它的绚烂紧紧握在手中,却忽然发现,青春、已不见。

现在,我们还拥有着青春,它还没有消散,我们正享受着这场雨。给我你的手和你的腰肢,让我们融化在青春的节奏里,让我们一起摇摆!

不再追问青春为什么不能停留,放下了执念,摇摆,现在。

心情在摇摆 篇8

中医正骨 2000年第12期第12卷 临床报道

作者:逯庆义 王海涛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西郊医院 455004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摇摆旋转手法;病例报告

作者自1996年以来,采用摇摆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30例,取得了令人满意 的 疗效。该法操作简便,只需借助一特制凳子即可施术,而且显效快,效果显著、费用低,具 有一定的推广价值。现总结于下。

临床资料

本组130例中,男89例,女41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5岁,平均39.5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5年,平均1.5年。全部病例均以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相结合为诊断依据,经CT扫描显 示:椎间盘膨出48例,突出81例,脱出1例。单纯腰椎间盘突出者99例,有合并症者31例,其中合并椎管狭窄12例,合并侧隐窝狭窄13例,合并黄韧带肥厚2例,合并骨质增生20例。椎间盘突出形成钙化者19例。患处棘突偏歪者102例,棘突无明显偏歪和因肥胖不易摸到棘 突者28例。

治疗方法

2.1 凳子制作方法 ①设计说明:凳面上设计两钢管,其交点在凳面的中心,上缘与凳子面相平;其上装有2条皮带,可以 前后移动。凳子底端固定于地面上,凳子高度为45cm,凳子面长60cm,宽38cm;皮带长50cm,宽8cm;钢管长35.5cm,直径2.5cm。②凳子模型(附图)。

附图 特制凳子模型图

①凳子面;②皮带;③钢管

2.2 操作方法 病人端坐于特制凳子后端,面向前,将两腿自然分开放于两 钢管外侧,用皮带将两股部固 定。在特制凳子的后方再放一普通方凳,两凳的高度应基本一致,医者坐于普通方凳上。让 病人腰向前微曲,医者中指和食指分别放于腰椎棘突两侧,自上而下触摸,找出偏歪棘突。以棘突向右偏歪为例,让病人左手放于自己右肩上,医者两腿分开放于普通方凳两侧,前胸 紧靠病人腰背部,右上肢从病人右腋下向前伸出,向左绕过胸部,手掌放在病人右肩上并握 紧肩关节,左手拇指按住偏歪棘突,病人右上肢自然放在医者右肩上。然后,让病人顺时针 做弧形摇摆动作3~5分钟,这时医者右上肢随着病人上半身摆动,当向右摆至最大限度,并 且感到左手所按棘突处已成为摇摆的支点时,医者右手紧握肩部顺摇摆方向突然用力向前向 右扳动,左手拇指用力将偏歪棘突向左猛推,使腰椎顺时针方向呈弧形旋转,此刻拇指下有 关节松动感,多数病人可听到“喀啪”响声,说明复位成功,然后检查棘突是否拨正。若棘 突向左偏,摇摆旋转方向则相反。对于一部分棘突无明显偏歪和因肥胖不易摸到棘突的病人,可向患侧摇摆旋转,此时拇指所起的作用,不是推棘突,而是根据CT的定位找摇摆旋转的 支点。复位完毕后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物理检查来判断是否成功。上述手法隔日1次,5 次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复位后扎腰围3个月,并尽可能卧硬板床休息。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优: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局部无压痛,恢复正常工作。良 :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局部 轻压痛,可从事较轻的工作。可:症状、体征部分消失,从事轻工作困难。差: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3.2 疗效评定结果 本组130例,行复位手法1个疗程者64例,2个疗程者66例,经3个月~1年随访,结果按上 述标准评定,优98例,占75.38%;良21例,占16.15%;可7例,占5.38%;差4例,占3.08%; 优良率占91.53%。

讨论与体会

4.1 摇摆旋转复位法的由来 摇摆旋转复位法是在旋转复位法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的正骨手法。以前作者在给腰椎 间盘突出症病人做旋转复位时,发现有些病人由于体格偏胖或肌肉紧张等原因,关节松动感 不明显,或听不到“喀啪”响声,疗效不理想。后来作者从汽车司机拨动方向盘这一动作中 受到启发,当汽车静止时,拨动方向盘费力。当汽车行驶时,拨动方向盘省力。把这一原理 运用于旋转复位法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于是就形成了摇摆旋转复位法。该法将摇摆与旋 转融为一体,能够使腰背肌充分放松,有利于手法复位的顺利进行。

4.2 治疗机理 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产生症状的机理,目前被公认的主要有3种学说,即机械受压学说、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和细胞免疫学说。作者认为机械受压学说是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和细胞 免疫学说的基础和前提。也就是说神经根无菌性炎症、水肿及细胞免疫反应都是在神经根受 压迫的基础上产生的,只要解除了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其无菌性炎症、水肿及细胞免疫 反应自然会消除。经对部分采用本法临床治愈后的病人的CT复查,发现绝大部分仍有突出,只是突出物的大小、形态有所改变,这说明摇摆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是使 突出物部分还纳或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相对关系以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当然由于椎间盘 突出的程度和病程长短不同,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炎症、水肿及细胞免疫反应程度不同,则 消除症状、体征,恢复神经功能所需时间亦不同。

4.3 体会 摇摆旋转复位时要做到“稳、准、协、快”,即两股部要固定牢稳,拇指定位要准确,摇摆 支点要确切,医患要相互协调,患者的摇摆方向、医者上肢用力方向和拇指推力方向均应在 一 条弧线上,且方向一致,3种力的动作要连贯快速进行。根据生物力学原理,作用于偏歪棘 突的受力是上述3种力的合力,因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从治疗结果观察,突出轻、病程短,无合并症的病人疗效较好,复位次数少;反之,突出重、病程长,有合并症的病 人疗效较差,复位次数亦多。分析其原因,病程长、突出重,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较重,容易形成粘连及钙化,不利于手法分离。有合并极度椎管狭窄和侧隐窝狭窄的病人,即使摇 摆旋转复位成功,椎间盘不压迫神经根,但极度椎管狭窄和侧隐窝狭窄也同样会挤压神经根,产生症状。综上所述,采用摇摆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既要掌握操作要领,又 要选择适应症,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当婚姻在离与不离之间摇摆 篇9

有离婚的想法是正常的

当你想到离婚的时候,应该首先想到的问题是,很多夫妻都和你一样,即使是白头到老、相敬如宾的夫妻,也有若干次心头闪过离婚的念头。有离婚的想法是正常的,甚至不妨心平气和地把这个想法讲出来和配偶或者朋友讨论。没什么大不了的,离婚都不可怕,只是有一个想法有什么可怕的呢?

经验之谈:用讨论把离婚的念头冷却下来

如果离婚的念头闪现,不妨冷静下来仔细想想,就仿佛在工作中忽然有辞职的想法,你也不应该立刻走进老板的办公室递上申请。通常你会看看报纸上有什么样的招聘启事,了解自己是不是人才市场中抢手的人才,你会晚一点儿下班,一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看看自己对工作的环境是不是还有很多的留恋。当离婚想法出现,一个人钻牛角尖儿是危险的,不如和大家讨论一下这个想法出现的原因。

离婚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小时候害怕考试,现在想想真是可笑,为什么自己当初那么苦恼?就算考得不理想又能怎样?更何况通过努力还有考好的希望。婚姻生活中也是如此,一个阶段遇到的问题貌似难以解决,再过上一段时间,回头考虑其实微不足道。

经验之谈:婚姻问题魔鬼定律

离婚的念头往往出现在所谓的“问题婚姻”中。我们总结出来的“婚姻问题定律”可能对“问题婚姻”会有所帮助:

第一,没有问题的婚姻不存在。

第二,婚姻中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

第三,离婚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和最好的办法。

第四,大多数时候,离婚根本就不能解决问题。

没有一票否决的爱情

婚姻生活中没必要设置预警机制。有若干条条框框,一旦有人触及底线,机制就开始启动,家庭生活就处于战争状态,然后走向离婚。没有一票否决的爱情,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没必要让“欺骗我一次就离婚”这样的想法一次次强化,把自己的感情如箭般固定在蓄势待发的弦上。

经验之谈:等待迷失的爱人

因工作原因米米和丈夫分居广州和北京两地,分居半年后,米米在一次对丈夫的探望中发现他竟然有另外一个女人,米米生气地回到广州。经过冷静思考她并没有选择通过离婚的方式来惩罚丈夫,而是要求他回到广州工作——米米学习以自己为中心生活,但不是离婚。米米没有一票否决自己的婚姻,幸福的婚姻没有固定的程式,事实上,许多经过一票否决的婚姻都给双方造成了更大的伤害。

是你出问题还是婚姻出问题

在离婚之前想一想,是自己出问题还是婚姻出问题这相当必要。古人讲究“一日三省吾身”,如果你感觉对婚姻不满意,应该想到对方可能也有同样的感觉,那么错误真的是在对方吗?如果你用同样的方式开始另一段婚姻就一定能够到达幸福的彼岸吗?如果你改变生活的态度,是不是能够避免离婚的结局呢?你真的宁愿重新开始生活也不愿意挽救这段婚姻吗?

经验之谈:假设离婚

“假设离婚”就是“让我一个人静一静”,婚姻的问题是由于两个人一起生活造成的吗?当你变成一个人的时候答案就很容易突显出来。如果你因为感觉在婚姻生活中自我完全失去从而想到离婚,当你一个人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只是一个人睡了一个下午,无所事事,你就应该学会反省。婚姻没有出问题,可能是自己的生活态度出问题了。

离婚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好吗

很多人因为外遇事件离婚,有调查显示,与第三者结合的婚姻离婚率也相当高。同时,有时候离婚也许能够惩罚有过错的一方,但不能让没有过错的一方生活得更好。

经验之谈:离婚反而延迟了问题的解决

李女士承认自己的外遇事件伤害了婚姻。她因此强烈要求离婚。离婚后,她没有和外遇的男主角结婚,也没有继续交往。终于她和前夫复婚,生活恢复原貌。回顾自己的这段经历,她认为本来这次外遇事件可以在婚姻内解决,因为在丈夫心中这件事情可以过去。但她从自己的角度判断,认为既然已经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除了离婚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了。离婚之后,她才发现原来的家对自己有多么珍贵,于是两个人又开诚布公地谈,历经多次磨合的过程才重新走到一起。从这次事件看出,离婚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延迟了问题的解决。在离婚的一年中,李女士因为没有勇气面对错误,并且丧失了承认错误的最好机会而悔恨不已。丈夫的生活也因为自己离去而变得一塌糊涂。所幸,自己和丈夫都重新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

上一篇:小型企业会计制度下一篇:汽车策划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