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感人事迹

2024-09-28

非典感人事迹(精选8篇)

非典感人事迹 篇1

王晶

36岁的王晶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2003年5月27日,在与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40多天后,护士王晶永远合上了双眼,而陪伴她远去的除了一束束鲜花、一套她生前最喜爱的护士服,还有人们对她永远的思念。

王晶生前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4月5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出现了首例“非典”患者,原本负责临床护理教学任务的王晶,看到医院急诊科缺少卫生护理人员,主动向医院领导要求进入“非典”病区。她为病人输液、调整呼吸机、清理分泌物、做生活护理,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她忙碌的身影……直到倒下的前一天,王晶还坚持值守了最后一个夜班。而自4月初进入病房到最后去世,王晶没有能再与丈夫和孩子见上一面……

在非典病房里,王晶既是病人又是护士。看到身边的病人出现恐惧、忧郁,同样虚弱的王晶便强打起精神,用言语和行动鼓励病友树立信心;看到护士们戴着严密的防护镜操作不便,呼吸困难的王晶主动去为病友扎针输液……王晶病情加重治疗期间,来自广东、北京的著名专家多次为其会诊;了解到王晶故事的人们更是自主发起为她寻找可供治疗的血清;一位女工甚至表示要把自己的肺捐献出来。但人们的爱心和努力未能唤回她年仅36岁的生命。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里,她是其中的一名战士。她主动上了前线,身后是丈夫和孩子长长的思念。她勇敢善良的心曾和社会一起律动,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全体医护人员义无返顾、舍生忘死的精神,而这正是使人们能够度过那段黑色的日子战胜疫情的重要支撑。

张海迪的故事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创作和翻译

叶欣事迹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事迹

叶欣同志是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在这次与非典型肺炎战斗中为了抢救病人不幸染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一、忠于职责,坚守岗位;

今年1月份广东发现了非典型肺炎,得到通知后,叶欣护士长主动承担起了大量的夜班,特别从1月开始在二沙急诊也收到这类病人后,叶欣护士长干脆放弃回家,长期驻守医院,随时应对突发问题的出现,直到病倒前的常达2个多月的时间里,叶护士长始终没有离开过岗位,没有一天回过家。

二、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别人

随着医院对于这类疾病的深入了解,叶欣护士长已经清楚围绕抢救毒性特别强的急危重病例过程,是医务人员受到感染最危险的时刻,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但是叶欣护士长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责任心,主动承担起这类病人的抢救工作,把危险留给自己,尽量保护自己的同事。她与该科主任一样,一早就暗暗做好了会病倒的准备,对家人和孩子都做了妥善的安排。在抢救急危重病人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过多的人员接触,他们总是自觉承担起这些工作,有时甚至关起门,不让其他医务人员介入。

三、抢救患者不幸染病

医院抢救的急危重的非典型肺炎患者,都伴有其他的基础疾病,有时甚至是以其他疾病为主送进急诊的。叶欣护士长就是在抢救一例急腹症患者的过程中受到感染的。该患者因为急腹症被送进二沙岛分院进行紧急手术抢救,细心的医务人员经过认真的判断,高度怀疑该患者可能同时也伴有非典型肺炎。之后患者情况出现非典型肺炎重症的表现,叶欣与其他同事一起为患者进行了紧急的抢救,并及时转进了ICU,由于抢救和发现及时,该患者的生命得到了挽救。可就在这期间,叶欣护士长却与其他几位同事都受到了感染,于3月4日,出现发烧等症状,接受隔离治疗,很快被确诊为非典型肺炎。

四、病后仍牢记使命和职责

叶欣护士长在病倒后对马上赶来探视的医院领导所说的第一句话却是“院长,对不起,我没有完成任务,受到了感染,给医院添麻烦了!”在住进ICU接受治疗的头几天,仍然每天打电话或者发送短信息给科室询问大家工作情况,叮嘱大家要多加注意,过问几个重症患者的护理情况和病情变化,直到上了呼吸机,无法说话为止这才停了下来。早期一度她感觉不错,甚至对看望她的科室同志说,“科室工作太辛苦了,有什么干不完的,拿一点给她在病床上干”,大家都感动地说不出话来。可以说,她自始至终直到昏迷前都始终没有停止过履行自己的使命和职责。

五、生死抉择中,她把生给了别人和患者

特别具有意义的一幕是,在ICU中,叶欣病床恰在经她手挽救的患者的病床旁边。该患者日渐康复,在出院后一个星期不到,叶欣护长却因为病势沉重,终于不治。在抢救叶护士长的过程中,医院专门为她成立了一个医疗小组,不惜一切代价,要用最好的办法挽救她的生命。全省乃至全国的很多一流的专家都被请到了医院参加了会诊。医院领导每天了解情况,组织专家制定治疗方案。叶欣护士长的事情不仅牵动着全院同志们的心,也牵动了上级领导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多次过问病情,并委托省委秘书长蔡东仕亲自到医院了解情况和慰问;副省长雷于蓝亲自到医院了解情况;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非常关心并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叶欣护士长去世后,雷副省长以及卫生厅黄庆道厅长、省中医药管理局长彭玮等领导参加了追悼会,慰问家属。

六、家庭理解支持,共谱动人的乐章

叶欣护士长的家人自始至终非常理解她的工作,给予他了非常大的支持。他的丈夫张慎在不仅承担了整个照顾家庭的责任,甚至叶护士长去世后,非但没有一句埋怨,还主动向医院领导询问在抢救叶护士长过程中受到感染的医务人员的康复情况,并表示要自己出钱慰问他们。

七、多年来一贯出色,点滴事迹感人至深

叶欣护士长长期以来一直在技术精益求精,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是一位优秀的护士长和共产党员,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优秀护士”、“优秀护士长”!她曾经多次代表医院下乡参加义诊,足迹遍及翁源等贫困山区。她对同事关怀备至深得大家的喜爱;她对患者无微不至,灿烂的笑容曾经感染了很多到医院看病的患者。

钟南山同志先进事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他既是一名可亲、可敬、可爱、可信的医学专家,又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旁人看来,抗击非典是钟南山一生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但钟南山不这么认为,他坦言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早年留学英伦时的求学生涯。1979年钟南山考取公派留学资格,前往英国伦敦爱丁堡大学进修。但英国法律不承认中国医生的资格,导师不信任钟南山,把2年的留学时间限制为8个月,钟南山暗下决心为祖国争口气。他拼命工作,取得了6项重要成果,完成了7篇学术论文,其中有4篇分别在英国医学研究学会、麻醉学会和糖尿病学会上发表。他的勤奋和才干,彻底改变了外国同行对中国医生的看法,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英国伦敦大学圣·巴弗勒姆学院和墨西哥国际变态反应学会分别授予他“荣誉学者”和“荣誉会员”称号。当他完成2年的学习后,爱丁堡大学和导师弗兰里教授一再盛情挽留。但钟南山回国报效的决心已定,他说:“是祖国送我来的,祖国正需要我,我的事业在中国!”为党工作高于生命 2003年我国局部地区发生SARS疫情,国外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势力借机丑化中国。钟南山作为防治SARS的权威专家,利用经常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的机会,实事求是地告诉各国的专家学者在中国发生的SARS事件,中国政府和人民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绩。5月28日,钟南山应邀在全美胸肺学会(ATS)上作了《中国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发病情况及治疗》的专题学术报告,他专业、开放、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理有利有节的辩论风格,引起美国主流媒体的关注。著名的CNN电视台在《今日美国》中评论“中国大陆的SARS发病率已经明显下降,令人鼓舞”。钟南山的努力,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外势力借SARS事件丑化中国的“话语垄断”企图,使国际社会对中国疫情有了一个客观公正的认

那段时间,钟南山既要在临床一线救治SARS患者,又要协调各地的防治工作,极少休息,身体很疲惫。老伴经常劝他少外出、多休息,甚至为此朝他发脾气。但钟南山停不下来,因为他把自己为祖国服务、为党工作的有限时间,看得比健康、比生命更宝贵!看病“三个一样”说起钟南山,广州市邮政局女工阿琼总是很动情。她说:假如不是遇上钟院长,自己就没命了。8年前,阿琼反复咳嗽、气喘,吃了很多药也不行,病越来越重,后来慕名找到了钟南山。根据阿琼的病史和症状,钟南山给她做了哮喘检查,结果呈阳性,一般而言,诊断应该已经明确,剩下的就是对症下药了。而钟南山却不放心,继续细心地观察了一段时间,终于从一个细微的症状里发现了新问题,怀疑是气管肿瘤。为确诊,钟南山亲自为她做了支气管纤维镜检查。病情得到证实后,钟南山又亲自安排了医生手术,术中一看,好险,那隐蔽得很好的肿瘤竟已堵住气管的五分之四,什么时候堵满了,阿琼什么时候就没了。阿琼深情地说:“钟教授的过人之处岂止在于他的医术,他对病人的高度责任心和对病人的爱心,同样常人难及。”

对个别医生索取红包礼物的行为,钟南山深恶痛绝,“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不能有任何折扣,你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必须具备这个品德。”在钟南山身边工作的人员都知道他有一句名言:看病只看病情,不看背景。他还有著名的“三个一样”———高干、平民,有钱、无钱,城市、农村,一样的热情耐心,一样的无微不至,一样的负责到底。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现在,“三个一样”成了所内医务人员的共同追求。

学不能明哲保身钟南山是一个求实严谨的科学工作者。早在留学英国的时候,他决定开展关于吸烟与健康问题的研究。为了取得可靠的资料,他让皇家医院的同事向他体内输入一氧化碳,同时不断抽血检验。当一氧化碳浓度在血液中达到15%时,同行们都不约而同地叫嚷:“太危险了,赶快停止!”但他认为这样还达不到实验设计要求,咬牙坚持到血红蛋白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22%才停止。实验最终取得了满意效果,但钟南山却几乎晕倒。要知道,这相当于正常人连续吸60多支香烟,还要加上抽800cc的鲜血。在2003年抗击SARS战斗中钟南山更是这样。他坚持实事求是,不畏权威,勇敢地对“衣原体之说”提出质疑,促成广东省决策层坚持和加强了原来的防治措施,这也是广东省取得SARS患者病死率最低、治愈率最高的很重要的原因。充分表现出了一个科学家应有的良知和勇气人要活在理想中钟南山很喜欢中学老师的一句教导:“人不只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他经常跟身边的人强调,一个人的理想信念最重要,它是精神的灵魂和支柱。从医以来,钟南山先后取得了国家、省市各级科研成果2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70多篇。他是近十几年来推动我国呼吸疾病科研和临床事业走向世界前列的杰出领头人之一。他和他的同行们在这个专业的突出贡献,奠定了我国呼吸疾病某些项目的研究水平在亚太地区的领先地位。用“著述等身”、“声名显赫”来形容钟南山的成就一点也不为过。但这位68岁的老人,他仍然对事业保持着炽热的追求,在科学的殿堂坚持创新、永不停步。这种性格也深深地感染了他周围的人,熏陶出了一个勇于奉献、蓬勃向上的群体,使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成为了国内瞩目的学术阵地———国家重点学科、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博士学位授予点。多年来,钟南山“奉献、开拓、实干、合群”的精神被同志们亲切地誉为“南山风格”。1997年1月15日,中共广州市委授予他“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广东省卫生厅也专门行文,要求全省医疗战线的同志学习“南山风格”。2003年6月19日,因在抗非战斗中表现卓越,他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唯一的特等功。2004年4月8日,又被授予国内卫生系统的最高荣誉称号———白求恩奖章。

丁秀兰:

丁秀兰是一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医务工作者。面对非典病魔,她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有坚定的眼神和匆忙的脚步。生前,她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头上少有耀眼的光环,甚至没有多少人留心她在一线付出的种种辛劳。她只是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忠实地履行着救死扶伤的职责

可当她离去后,人们却被她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并对她寄予无尽的思念。人们发现,倒下去的是一位好同事、好医生、好党员,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发生在丁秀兰身前身后的故事说明:为人民做好事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她是一位挽救过无数生命的医生。面对肆虐的非典疫情,她毫不犹豫地奔向被病魔击倒的人群,勇敢地站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最前沿。她是一位众多人执意挽留的患者。在她病重期间,家人和同事为她日夜祈祷,包括钟南山院士在内的10多位专家先后多次为她会诊,一位康复出院的女大学生主动为她献出血清。

然而,人们期待的奇迹没有发生。5月13日凌晨,噩耗从北京地坛医院传来:在同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近一个月后,因多脏器衰竭,她永远地离开了深爱着她的人们,离开了她深爱着的工作岗位,终年49岁。

她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急诊科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丁秀兰。

离开这个世界时,她没说一句话,只把无尽的思念留给人们。

丁秀兰病逝的噩耗传来,北大人民医院的所有医务人员都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院长吕厚山询问救治丁秀兰的医护人员:“丁大夫有没有留下遗言,有什么未竟的心愿?”医护人员摇头无语。听说朝思暮想的妈妈离她而去,远在国外求学的女儿申洁悲痛欲绝。她打电话问爸爸:“妈妈走时,可有什么嘱咐的话?”父亲申业桐无言以对。

丁秀兰病危时,病魔已经将她折磨得精疲力竭。离开这个世界时,她没有说一话,只把无尽的思念留给人们。

采访北大人民医院主管医疗的副院长王吉善时,他开口就说:“说实话,我不想提丁秀兰的名字,提起来我就掉眼泪……”

听说丁秀兰去世了,刚刚从一线撤下来的医生、护士们牺牲宝贵的轮休时间,自发聚在北大人民医院门口悼念丁秀兰。望着丁秀兰办公室的窗口,他们个个哭成泪人:“丁大姐,你太累了,在天堂好好歇歇吧……”

这些天来,从早到晚,总有人来到北大人民医院的门口。人们或无语伫立,默默哀悼,或将一束束白的菊花、红的康乃馨放在门口,有的还附上一段留言寄托哀思。一位丁秀兰救治过的患者在留言中说:“丁大夫,我的救命恩人,您一路走好。”一位曾在丁秀兰指导下在医院实习过的医科大学毕业生在留言中深情写道:“雨丝中,曾朝夕相处的您含笑走来,还是那份慈爱的目光;花丛里,又飘来您白色的身影,步履仍然是那样匆忙。不忍看您的微笑,不忍看您的身影,泪水,只能用泪水向您挥别!泪水,多想用泪水把您挽留!”

为纪念丁秀兰,由共青团中央、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档案局主办,团中央信息办、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北大人民医院和中青网共同承办的网上“丁秀兰纪念馆”于5月14日开通。短短3天时间,超过5000人次登录纪念馆留言。

在众多的留言中,老作家舒芜先生的一段留言特别引人注目。舒老说:“我于3月25日晚,因老年性肺炎到人民医院看急诊,留住医院,4月11日病愈出院回家。看急诊时,曾接触过丁秀兰大夫。现在对于她的殉职,怀着特别的敬意。这里,借用老友黄苗子先生近作一首表示我的敬意。”这首题为《白衣颂》的诗中写道:

壮哉医药师,生死置度外,挺身第一线,白衣多仙子;

矢溺唾涎污,扶持近尺咫,二十四小时,无休亦无寐;

问女何所思?天地有正气,问女何所忆?病床与轮椅;

非典渐得控,医护皆勇义,事迹太感人,观之频掩涕。

“如果她能康复,她还要到第一线去,想拦也拦不住。”

在家人、同事眼里,丁秀兰非常热爱生活。每逢节假日,只要不值班,她常约上家人、朋友到郊外度假。看到医院院子里鲜花盛开,她会情不自禁地低下头,去细品生命的芬芳,那细致的动作充满欣喜和怜爱。住院期间,当病情一度好转,她便打电话让丈夫送件毛衣过来:“记住,拿件颜色鲜艳一点的。”弥留之际,她下意识地伸出已经浮肿的手,使出全部力气抓住身旁的医护人员,那样子流露出对生的强烈渴望、对生活的深深眷恋。

女人味儿、人情味儿十足的丁秀兰,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走向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呢?她有没有怕过?

丁秀兰的爱人说:“离家去医院时,她像每次加班一样,平静地告诉我:„医院有病人,我得赶过去。‟”

陪伴丁秀兰走完最后一段生命旅程的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徐国英说:“她有过担心,但她绝不害怕,更不会退缩。对她来说,救死扶伤的职业意识已经深入骨髓。”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选择做医务工作者,就是选择了奉献。”这是丁秀兰常说的两句话,也是她33年从医生涯的真实写照。在平时工作中,她一丝不苟,尽职尽责。面对病人,丁秀兰总是那样和蔼可亲。无论多忙,她都要坚持亲自为科室收治的每一位病人查体、安排就诊。遇到经济有困难的病人,她总是想方设法给予帮助,有时甚至掏出自己的钱。

在此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急诊科无疑是医院的第一道防线,而作为急诊科副主任、急诊科党支部书记的丁秀兰更是站在第一道防线的最前沿。她明明知道,多接触一次病人,就多一次被感染的危险,但她还是像平时一样,毫不犹豫地来到病人面前,奔波于患者的床前,为他们问诊、查体,匆忙的脚步声似乎告诉人们,她根本没有时间考虑个人的安危。她就这样日夜不停地忙碌着,用她已过中年的身躯抵御着疲倦。

终于有一天,当丁秀兰开完院里的一个防治非典的会议回来时,对护士长说了句:“我感觉有些冷”,接着就病倒了。不惑的年纪,加上长时间的劳累,使她的病情发展很快,持续的高热和浑身酸痛乏力折磨得她寝食难安。

躺在病床上的丁秀兰仍然没有忘记医生的职责。看到诊疗专家前来查房,她强忍病痛和他们探讨病历,并详细地将自己的患病感受、病情发展情况记录下来。她说:“这些都是难得的资料,出院以后我还要好好研究。”

丁秀兰的爱人说:“我敢断定,如果她能康复,她还要到第一线去,想拦也拦不住。”

“她心里时刻想着别人,惟独没有她自己。”

在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采访,一提起丁秀兰,所有人的眼圈都红红的。科主任朱继红说,在急诊科,丁秀兰是一位受人爱戴的老大姐。她心里时刻想着别人,惟独没有她自己。为减轻其他人的负担,每天晨曦初露,她就赶到医院;夜幕降临,她的身影仍留在医院。许多个节假日,她主动要求连续值三班。大家劝她休息,她只说一句:“能帮一点就帮一点。”

每当遇到难处,科里的年轻人都愿意向丁秀兰倾诉,而她又偏偏是出了名的“菩萨心肠”,总是牺牲休息时间,耐心地与他们交流沟通。急诊科的进修医生多,一些医生的家在外地,丁秀兰更是时常关心他们的生活。今年大年三十,她把不能回家的医生请到了自己的家中,为他们包饺子,做年夜饭,使大家度过了一个快乐的除夕。

作为党支部书记,丁秀兰关心科里每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她常对科里的年轻党员说:“你是共产党员,应该带头做好工作。”为普及急救常识,丁秀兰组织支部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到海淀区为社区服务站的医护人员搞培训。她常说:“我只是尽我的能力做好我应该做的事。”身教重于言教,在她的带领下,急诊科支部连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躺在病床上,丁秀兰心里想着的还是别人。看到年轻病友心情烦躁,她举着输液瓶挨到他们的床前,用长者特有的关怀安慰他们,指导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呼吸机。有一次,她打电话让爱人给她包些饺子送过来,当饺子送来后,她却不吃,而是让护士用一次性消毒碗把饺子分成几份,送给同病区的几个病重的年轻人吃。她总是批评护士们进她房间巡视的次数太多,每次护士进来时,她总是不停地撵她们:“快出去吧,别传染你们!”为了减轻护士的辛苦,她竟夜间不睡觉,自己盯着输液,任凭护士们怎么劝她,她总是固执地说:“你们不能太劳累,不然抵抗力会下降,我反正晚上也睡不着,无所谓的。”

4月22日,因病情加重,丁秀兰被转到地坛医院,她对送行的同事们一再说:“离我远点,不要传染你们。”在地坛医院的日日夜夜,丁秀兰心里想的还是患病的战友和坚守在一线的同事。在说话已经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她让医护人员转告其他有病的同事:“用呼吸机时,要多抹石蜡油……”

丁秀兰虽然走了,可她的英名和事迹却在广为传扬。在网上纪念馆,一位网友用这样的诗句赞美丁秀兰:

群芳谱中一秀兰,忠骨柔情藏青山。

化作春泥无憾意,清香长留天地间。

王晶:

现年32岁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士王晶,同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一个多月后,于5月27日下午与世长辞。

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她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忠实履行着一名白衣天使应尽的职责。由于过度劳累和紧张的工作压力,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在她病重期间,来自广东、北京的著名专家多次对王晶进行了会诊,虽然经过全力抢救,还是没有能够挽留住她年轻的生命。中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委员会决定授予王晶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王晶曾说过的话:我是一名护士,作为护士我就是要把病人护理好。

李晓红:

谁也没有想到,她走得如此之快。4月16日,28岁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二科主治医师李晓红带着未竟的事业,永远倒在了抗击非典的战场上。

3月25日,李晓红所在医院收治了一名从急诊转来的患者。对病人集体会诊前,科主任告诫身体不舒服的李晓红不要参加会诊了。

可会诊前,大伙还是在人群中发现了一身防护的李晓红。“我看过这方面的资料,比你们有思想准备,让我来吧!”她从同事手中夺过听诊器和血压表,开始为这名患者查口腔、听肺音、量血压。一阵忙活,她已大汗淋漓。大家劝她休息,她说:“我同这名患者有了接触史,你们上去会又多一份危险。”

李晓红哪里知道,此刻,病毒正绕过层层防护服,向她和她的战友们侵袭过来。

接下来是病例分析。已经答应休息的李晓红突然又出现在大家面前,“这是我从网上下载的有关非典的资料和国家推荐的临床诊断标准,看看对大家有没有发。”早就关注非典疫情的她提出对这名患者进行消毒隔离,并建议“营养支持、预防感染、激素早期介入”的治疗方案,得到全科同志一致认同。

李晓红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她每天对病人查体、修改医嘱、制定治疗方案,与病人“零距离”接触。3月30日,李晓红突感不适,“没有想到来得这么快”。

为了不让救治的病人惦记自己,影响养病,被隔离治疗的李晓红让战友封锁了消息她还反复告诫接管了自己病人的两名医生:“××患者肺部感染很重,要提前使用抗菌素;××心功能不全,要随时探视……”

这个时候,李晓红的耗氧量要比正常人高出20%,肺功能本来就差,加上连续高热、饮食不佳,4月6日,李晓红病情加重,已不能用语言和医生交流其他病人的治疗方案了,她用笔艰难地写道:我是一名医生,有什么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在我身上试用,我不怕,你们不要靠近我,一定要搞好防护。

4月16日下午3时30分,李晓红因呼吸衰竭抢救无效,永远闭上了眼睛。

5月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李晓红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同一天,武警北京总队党委决定给李晓红记一等功,并批准她为革命烈士。

非典感人事迹 篇2

江都路供热站共有热水锅炉5台, 共计110蒸吨;供热面积达到84万平方米, 供热管线长度59公里;集中供热覆盖率为100%, 享受集中供热的居民1.3万余户。在近年来煤价大幅上涨的不利局面下, 始终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认真执行党的十七大精神,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天津市委提出的“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的总体要求, 本着“上为政府分忧, 下对百姓负责”的理念, 加大各项工作的管理力度, 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 深入用热户中搞服务、办实事、解难题, 业绩凸显。

认清形势牢记使命扎实做好供热工作

充分认识供热工作的严峻形势, 以积极进取的精神迎接挑战, 强化责任观念, 以讲政治的态度把群众温暖过冬摆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全站上下坚持“辛苦我一人, 温暖千万家”的宗旨。以“服好务, 让群众满意”为目标, 严格按照天津市供热部门提出的“五诊”工作法, 根据天气情况合理调整供热温度, 既保障了居民群众温暖舒适过冬的要求, 又达到了节能降耗的要求。加强温度管理力度, 按照供热用户的比例, 在楼栋远、中、近, 各楼层上、中、下选取有代表性的用户设立了200余户固定测温点, 随时入户或以电话形式对用户各时段供热温度做好记录并加以分析, 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供热曲线, 较好的保证和提高了供热质量。2008-2009年度采暖期用户室温合格率达到99.8%, 用户报修处理及时率达到100%, 辖区居民对供热质量普遍满意。并斥资33万元完成对除尘器的高效脱硫改造任务, 保证冬季排放达标。

加大夏修力度高质量完成各项准备工作

一是做好冬煤储备。2009年煤炭购储工作中突出抓一个“早”字, 重点落实一个“实”字。停热后便认真分析形式, 多方调研, 考察煤炭市场, 确定采取承包方式, 并通过公开招标形式, 确定了供煤商, 目前煤炭已运送到位。二是严格做好成本核算, 控制生产成本和材料费用, 有计划地开展设备检修和降耗挖潜工作。三是根据去冬今春供热期出现的各种问题, 梳理出了影响供热质量、群众投诉较多的重点、难点问题, 并逐个进行了分析, 制定具体整改措施, 采取了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方法, 加大解决力度。目前已将遗留问题全部解决。

认真落实市区供热办“温暖到家”系列活动中, 开展“真情在线”、“供热诚信”等服务, 确保居民室温不低于18度。进一步规范了信访工作程序, 使信访接待工作谁接待谁负责, 谁主办谁负责, 谁主管谁负责的办事制度, 确保“件件有落实, 件件有结果”, 为防止信访矛盾激化, 同时制定了限时办理制, 一般的信访件, 必须在3天内给予答复, 重要信访事件当日答复。2008-2009年度采暖期共接待居民来电来访1338件, 用户报修处理及时率达到99%, 重点受理居民上访投诉43件, 办事率达100%。

加大采暖费的收缴力度缓解资金紧张局面

收费组通过加大内部考核及学习培训力度, 注重水平、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此督促和改善收费人员在工作中规范言行, 使解答疑难问题时有理、有据, 清晰、明了。要求我们的收费员面对困难和压力, 转变观念, 变压力为动力, 工作做到腿勤、嘴勤、手勤, 详细地掌握欠费户的基本情况, 如工作单位及经济状况、欠费原因等第一手基础资料, 做好协商解决办法。并且对用户提出的问题, 能够及时解决的不推诿, 不拖延, 用实际行动和以诚相待的热情服务, 化解用户产生的误解, 建立用户对供热站的信任和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非典感人事迹 篇3

通知强调,要把向张伟同志学习的活动与深入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抓好学习教育,核心是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增进群众感情,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与学习张伟同志的先进事迹结合起来,以先辈和模范人物为镜,学习先进典型,学习身边榜样,真心诚意听取群众意见,认真查准找实“四风”突出问题,坚持边学边查边改,模范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努力把每一所学校都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确保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高起点开局、高标准开展、高质量推进。

通知要求,要把向张伟同志学习的活动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紧密结合。张伟同志是教育系统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典范,是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楷模。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充分利用校报校刊、展板橱窗、广播电视和校园网络等宣传阵地,通过组织学习会、讨论会、座谈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宣传好、学习好、弘扬好张伟同志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张伟同志看齐,不断提高精神境界和责任意识,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贡献力量。

非典感人事迹 篇4

【一线抗疫群英谱】ICU病房里的“90后”医护人员:青春闪亮最前线

抢救危重症患者的ICU(重症医学科)病房,是抗疫“火线中的火线”,是“最靠前的前线”。

在这里,有一大批“90后”青年医生和护士冲锋在前。面对疫情大考,青年一代挺身而出,展现了蓬勃的青春力量,交出了优异的答卷。

武汉儿童医院医生张茂荣: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

3月17日上午10时许,张茂荣(图①。宋桂来摄)又一次来到鹏鹏(化名)床前,仔细查看各项体征数据。鹏鹏8岁,罹患白血病,不久前又因感染新冠肺炎转入武汉儿童医院。“经过我们的治疗,鹏鹏这几天病情已经明显好转,很快就能下呼吸机了。”张茂荣说。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张茂荣的微信签名。“1月初,我还在消化科上班,后来病房改造后开始接诊新冠肺炎疑似患者。3月初,之前待过的重症医学科缺人,我就过来支援。”

一线查房、观察病情、处理医嘱,张茂荣和同事一起认真执行科室主任、上级医生的治疗方案。“白班上下午都要进病房,最长一次待了七八个小时。”张茂荣告诉记者,夜班从下午5点开始,等交接完回到酒店,有时已是第二天中午。

ICU病区里,最多时有17个孩子,年龄最小的只有一个多月。在他们的努力下,现在病房里只有6个孩子。“有些幼儿患者话还不会说,我们了解病情除了问家长,最主要靠检查。”张茂荣说,有的患者入院之前病情就比较严重,更加大了治疗难度。

“疫情刚开始时,我确实有些紧张,毕竟谁都不了解这种病毒。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治疗手段的丰富,慢慢就不紧张了。”张茂荣说,这次疫情让他的职业荣誉和责任“指数”飙升,同时对志愿者、快递小哥等群体更增添了深深的敬意。

ICU里的患者,家属不能陪护,张茂荣就通过电话、微信和他们保持联系。“我们会约好时间,告诉家长孩子的病情进展。”张茂荣说,“对于每一名患者,我们都必须全力以赴。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

武汉协和医院医生吴永然:

“心态和理念都更成熟了”

看到张强(化名)跟家人视频聊天时开心的样子,吴永然(图②。康清铕摄)打心眼里替他高兴。张强曾是一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在吴永然和同事的协力抢救下,才转危为安。“他几天前撤了呼吸机,再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就可以转入普通病房了。”吴永然说。

今年29岁的吴永然,是武汉协和医院综合ICU医生。疫情暴发后,他就向科室请战。1月29日下午,接到通知赶往金银潭医院支援。

“与我以前接触的患者相比,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治疗难度要高一些。而且,我们在病房都穿着厚厚的防护装备,不管是操作还是治疗,都不如以前顺手。”吴永然说。

金银潭医院南五楼病区,患者最多时有27人,白班上午8点到下午5点、夜班下午5点半到次日早晨8点。最近这40多天,吴永然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变得得心应手。“我们是一个临时组建的科室,医护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岗位,但经过磨合后,现在都能熟练配合完成各种诊疗流程。每个人都付出了很多,也进步了很多。”

“已经成功撤了ECMO,但是呼吸机还在,仍然不能大意。”现在,吴永然正参与管理两位上了ECMO的危重症病人,十分忙碌。

每进一次病房,吴永然都要待三四个小时。口罩勒出的痕迹,让妈妈很担心。“来支援的时候,没有告诉父母。他们后来看到我脸上有印子,就猜出来了。”吴永然说,妈妈虽然有时会担心得偷偷流眼泪,但仍然支持他上一线治病救人。

“虽然我以前参加过很多次危重症患者治疗,但这次的挑战要大很多。治疗过程不是一帆风顺,有时候也感觉有些沮丧,但是我都挺过来了。”吴永然告诉记者,这次战疫也是一次成长的淬炼,“心态和理念都更成熟了”。

武汉市肺科医院护士朱静:

“我们已经长大了,要担起更多责任”

从1月3日至今,今年26岁的武汉市肺科医院护士朱静(图③)已经在ICU病房连续工作了两个多月。

3月16日下午1点,刚从ICU出来的朱静神情有些疲惫。前一天晚上,ICU病房新转进来一名危重症患者,患者情况很不好,朱静忙前忙后一直到深夜1点半才回宾馆。17日一大早7点不到,她又起床到医院上了个早班。天气越来越热,下班时,她浑身早已被汗湿透,“腿都有点站不住了”。

最近,武汉治愈出院的新冠肺炎病人越来越多,但朱静所在医院的重症病房收治的病人却增多了——都是其他医院转过来的危重症患者。朱静的工作量也随之加大。

即使经过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朱静仍然要保持冷静、专注,“我们看护的都是急危重症患者,直面生死,不能有丝毫松懈,必须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2月10日是朱静的生日。那天凌晨,她正在值夜班,一名61岁的患者转入ICU,开始使用无创通气,给氧浓度已达70%,如果无创通气出现问题,随时都有插管危险。但该患者刚进入ICU很不适应,与同事交班后,朱静就第一时间到这名患者床前,安抚情绪,耐心讲解无创面罩的使用方法。凌晨4点,这名患者突然又激动起来,情绪起伏,身体挣扎,还伴着咳嗽,导致无创面罩无法戴稳。

听到呼吸机漏气报警,朱静急忙赶到床边,一边调整扶正面罩,一边安慰患者。普通人玩手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都受不了,但朱静硬是用手扶着无创面罩坚持了两个小时,直到患者情绪稳定。

在ICU,除了治疗护理,患者的生活护理也全部由护士完成。每天要为患者擦洗身体,处理大小便、吸痰、翻身……朱静毫无怨言。尽管今年才26岁,朱静已经在ICU工作了5年,她说,在她们科室,像她这样的“90后”有20个,“我们已经长大了,要担起更多责任!”

武汉市第三医院护士陈奕:

“最重要的是耐心细心爱心”

3月16日中午下班时,听说病房里的百岁老人王婆婆下午就要出院了,武汉市第三医院“90后”ICU护士陈奕(图④)着实高兴了好一阵子。

为了照顾王婆婆,陈奕可没少费心思。入住武汉市第三医院ICU病房以来,王婆婆没人陪伴,心情不好,陈奕就每天陪她说话;担心王婆婆年纪太大嚼不动饭菜,她每天还特地为王婆婆做热稀饭,端到她面前,喂到口中,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奶奶一样。

从1月4日起,陈奕就在ICU病房工作,她先是被抽调到金银潭医院。3月2日,与同事换岗后,她又回到武汉市第三医院,继续在ICU服务。

2月11日,36岁的张先生因患新冠肺炎入住金银潭医院ICU病房治疗。由于呼吸困难,医生为他采取了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第一次巡查时,我发现他饭也没吃多少,水也没喝多少。”陈奕说,后来询问才知道,原来张先生是怕吃饭喝水多了要上厕所,这样会麻烦护士。

“我就是您的家人,您有需要就叫我,有呼必应,您一定要吃饭。”为了让患者吃饭,陈奕循循善诱。“刚开始,他不太配合。饭热好了,送到嘴边的时候,他直接让开了。”陈奕说。陈奕于是就先从水开始喂起,慢慢地,张先生接受了,也开始愿意吃饭了。

第二天,张先生由于呼吸困难,上了无创呼吸机。陈奕在给张先生喂食饭菜时,为了避免他吃饭时出现呼吸困难,张先生每吃一口饭,陈奕就把无创呼吸面罩扣上给他吸氧缓解一下,“一顿饭最少吃了两个小时”。

“重症患者通常心理压力都很大,需要护理人员真正走进他们心里,从内心深处关心他们、了解他们。”陈奕说,“对待重症患者,最重要的是耐心细心爱心。”

【一线抗疫群英谱】驻鄂部队抗疫运力支援队的“〇〇后”官兵:奋斗的青春分外美

在武汉,可以看见一支墨绿色军用卡车组成的车队,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这支车队就是驻鄂部队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负责武汉物资的运输保障。在这支队伍里,有一群“00后”战士,他们不惧危险、冲锋在前,诠释了新一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我年轻,让我多干点!”

“我年轻,让我多干点!”这是执行运力支援任务以来,挂在马鑫龙嘴上说得最多的话。作为全队年龄最小的队员之一,今年不到20周岁的马鑫龙已经和战友们在武汉抗击疫情一线连续奋战了一个半月。

当得知连队需要抽组人员去武汉前线执行运力支援任务时,马鑫龙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他在请战书中这样写道:“我是一名战士,现在正是人民群众需要我们的时候,我年轻,让我上!”

运力支援队主要负责武汉市主干供应线的运输保障,任务艰巨又繁重,但无论苦活累活,马鑫龙都会抢着干。

2月15日,马鑫龙和班长沈永超开车到达某超市卸载点,正在卸货时,突然下起大雪,气温骤降。看着马鑫龙还在冒着风雪一趟趟搬物资,沈永超命令道:“马鑫龙,让我们来,你去车上歇一歇!”“不用了班长,我可以坚持!”马鑫龙说,卸载物资快一点,武汉人民就早一点领到物资。

截至目前,马鑫龙所在的运输小分队,已经跑遍了武汉近100个点位,运送物资300余吨,行驶里程达1万多公里。在马鑫龙看来,能够为武汉市民多送一份物资,就是为抗击疫情多贡献一分力量。

“能为抗疫出力流汗,我很骄傲!”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身边的党员不畏艰险,勇于担责,他们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3月8日,“00后”战士刘文康利用任务间隙,在驾驶室内写下了入党申请书。

每次到达运输网点,还没等超市工作人员赶来,刘文康就钻进后车厢开始卸载物资,刘文康说:“多干一点是一点,能为抗疫出力流汗,我很骄傲!”

一天深夜2点,运力支援队突然接到紧急任务,星夜援建武汉市洪山体育馆改造方舱医院。刘文康二话没说钻进驾驶室,立即投入战斗。从装载地点到方舱医院,大概有80公里的距离,因为运输物资的数量较多,需要往返好多次,又是夜间驾驶,对驾驶员的身体素质和驾驶技能都是不小的考验。

“班长,我穿着这身军装,年龄再小我也是一名战士,党员们都在往前冲,我也绝对不能落下。”刘文康主动向班长提出担任驾驶员的请求。看到刘文康坚定的眼神,班长同意了刘文康的请求。

“小伙子,你真棒,多亏有了你们的火线支援,我们的心里终于踏实了。”当方舱医院的工作人员了解到刘文康还不到20岁时,纷纷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

“孩子你长大了,老爸相信你一定会完成好任务,平安归来……”每天晚上执行完任务,下士徐锐都会用手机微信和父亲开启视频通话,父亲的鼓舞,让徐锐更加充满斗志。

徐锐出生于军人世家,爷爷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爸爸曾在海军服役。从小听着军营故事长大的徐锐,早就立下了从军报国的决心。

2017年9月,徐锐作为大学生士兵光荣地来到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成了一名汽车兵。凭借平时刻苦的训练,他已成长为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的骨干驾驶员。

“小时候听爷爷说,抗美援朝战争时运输队员们冒着漫天炮火也要将保障物资送到前线,如今我成为一名汽车兵,战疫前线就是我的战场,我会用使命铸就荣光!”徐锐在他的战疫日记中这样写道。

在队员的眼中,哪里有险情,哪里任务最重,哪里就有徐锐的身影。徐锐总是跟身边的战友说,我们每个人都多干一点,就能早一天取得胜利。

“每当我们在路上行驶,看到地方车辆向我们鸣笛、市民为我们点赞,我都会感到一切辛苦都值得,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徐锐说。

【一线抗疫群英谱】杜斌:打赢湖北保卫战

我坚守到最后

今天(3月16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来认识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杜斌。从来到武汉的那天起,他就奔波在各大收治重症患者的医院之间,对他来说,指导救治最好的方式就是离患者再近一些。

这是位于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9楼的一间普通的会议室,来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等领域的国内顶尖级专家团队正在紧急会诊。杜斌,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医学科主任。从1月中旬接到任务,加入由钟南山院士担任组长的国家高级别专家组,杜斌已经扎在抗疫最前线50多天,他奔波在武汉所有接收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医院之间,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巡查5家医院的ICU病房。数据显示,在疫情暴发最初的一个多月时间,重症患者从发病到住院平均需要9.84天,很多患者病情的发展速度让大家措手不及。争分夺秒完善诊疗措施,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这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锚定目标,也是国家医疗救援队的核心使命。

在杜斌的心里,指导大家救治最好的方式就是带头守在床旁、守在患者身边。情况紧急时,给病人气管插管、吸痰,杜斌都自己上。

记者拍摄的这天晚上,来自意大利、法国等几个国家的同行要和他预约同时在线交流探讨疫情相关情况。一个多小时的跨洋连线,从疾控到治疗,外国同行的问题具体到病人临床的诊断细节,他们希望能从中国办法中获得更多更充分的借鉴。随着治愈率的提升、病亡率的下降,中国也在为全球防疫、抗疫争取宝贵的时间。

【一线抗疫群英谱】武汉雷神山医院物业团队:不辞辛苦

做好保障

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因为有了他们,日常的保洁消毒、治安巡逻、配送分发盒饭等工作才得以有序运转。他们,便是共有400余人的雷神山医院物业团队。

2月16日,作为有着11年临床护理经验的武汉地产集团物业公司业务骨干杨玲得知雷神山医院ICU病房正式启用后,主动请缨:“我有经验,ICU病房我不进谁进!”

在她的带领下,物业团队4名成员承担起2间ICU病房和护士站等区域的保洁工作,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除了正常保洁,杨玲还要负责1间ICU病房里仪器设备、病床的消毒杀菌工作。“每个患者病床旁都有一个1.2米高的大号垃圾桶,平均一天要清运30多袋医疗垃圾。”杨玲说。

疫情发生前,陈伟伟是一名专职网约车司机。1月27日晚上11点,看到朋友圈里招募雷神山医院物业人员的消息,他打了一个咨询电话,两天之后就报上了名。“就如当初选择当兵一样,我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自2月2日进驻雷神山医院,陈伟伟和30名组员便负责32个病区的医疗垃圾转运工作。

刚到雷神山医院,陈伟伟和同伴每天要负责100袋垃圾的清运。随着收治患者人数增加,这个数字不断攀升,600袋、1000袋……任务最重的一天,陈伟伟凌晨3点半才下班,回宿舍只睡了3个多小时又继续工作。

“陈伟伟快来收垃圾,A16病区垃圾堆满了。”微信工作群里的消息几乎没断过。作为组长,不管谁呼叫,陈伟伟都第一时间回复并赶到。“谁都怕病毒,但不能因为怕就不处理,我愿意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

雷神山医院的物业管家、党员李炫汐已经坚守岗位一个多月。1993年出生的李炫汐,负责雷神山医院的设备维修、生活物资采购等工作。刚开始,医院2天之内有12个病区开放,各病区护士长对物业工作的要求不尽相同。李炫汐按照各病区的要求协调跟进,每天都要接120多个电话。

为了制定精准的物业工作流程,李炫汐一次又一次进入隔离区病房和垃圾转运队,测算每个人的任务量。李炫汐说,“危险的确是有的,可武汉养育了我,这个时候我要回报这个英雄的城市。”

【一线抗疫群英谱】中部战区总医院全力抗击疫情:挺身而出

护佑健康

中部战区总医院,从一开始就投入战斗、始终坚守一线,同时还派出医疗队支援地方抗疫。他们与武汉这座城市血脉相连,当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而至,他们挺身而出,成为护佑人民生命健康的“护卫师”。

疫情发生后,以江晓静为代表的医院专家组建议,马上启动《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方案》。医院党委高度重视,专题召开分析会,认真研判形势,形成共识,全力抗击疫情。

1月21日,第一批40人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市肺科医院。当医疗队到达肺科医院时,面临的是床位不够、患者众多。

卸下物资设备,全体队员集体上阵,将普通病房用36个小时改造成ICU。医护人员想尽办法,能加一张床就加一张床,能多收一个病人就多收一个病人。在最紧张的时候,4个护理小组要负责5个护理单元,但在严峻疫情面前,没有一个人退缩。

疫情当前,中部战区总医院主动向武汉市卫健委申请成为定点收治医院,全院人员自发请战,一页页摁满红手印的请战书、一声声铿锵有力的誓言,成为最动人的颜色和声音。两天后,7个病区全部交付,可以投入使用。

一名怀孕34周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经多次转院,被送到中部战区总医院。专家反复会诊,妇产科主任王晶主动请缨,各种预案和应急措施全部准备到位,经过两个小时的紧张手术,一声清脆的啼哭声缓解了外面专家们的紧张情绪。令人欣喜的是,孩子没有被感染。

为了打赢这场特殊的战役,医院发动全院力量,积极投入战斗。

全院共有6个食堂、30余名厨师,每天要准备两万份盒饭。做好的盒饭要区分不同点位打包分装,病号饭要送到病房,医护人员的饭要送到工作岗位和外住的宾馆,既要有营养,又要求保温,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送下来,有时累得自己连饭都不想吃。但是,参加服务保障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从来没有抱怨过,他们说:“一线的医护人员都是我们的亲人和同事,我们为他们做点事,一切都值得。”

最美家庭感人事迹 篇5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国安享太平。在杏儿乡卡洒哇村,提起村民白哇么一家,那是人人羡慕的幸福之家、和谐之家,平安之家。全家共7口人,上有一位老人,下有一对儿女,女儿已经出嫁,儿子结婚后生有一儿一女,可以说是“四世同堂”家庭中的典范,家中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受到全村人的一致好评。

一、毫无保留、为民办实事。

白哇么一家一直积极执行村委会的有关规定,参加村委会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配合村委会完成村里的各项工作任务。在村硬化道路期间,因需占用其部分土地,砍伐部分树木,全家人二话不说,主动配合工作人员,不要村委会给予的一切补偿。在三八排练节目期间,让出堆放谷草的打谷场,为全村妇女的排练腾出地方,完成清理整治工作,音响、电力设施用的都是他自己家的,节目排练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他们一家是积极配合,没说一句抱怨的话语,他们一家人以牺牲小我,顾全大局的方式,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得村委会硬化道路,三八节娱乐活动等的相关工作能顺利完成;村里十七八岁的青少年群体,正是思想健全成熟的关键期,极容易受到社会上少数不良人群、风气的影响,作为村主任的白哇么积极宣传法律法规知识,提供正确的引导方向,为此,全村青少年犯罪率锐减98%以上,保证了村内良好的社会安定秩序,人民群众拍手称赞。村民郭官录是残疾人,今年37岁,终生未嫁,和其老母亲(70岁高龄老人)生活在一起,日子相当的不容易,家里没有顶梁柱,只要村上有救济款项,白哇么主任一家人总是第一个想到她,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安慰老人,帮助郭官录,白哇么主人的儿媳妇经常给予他们心理指导,郭官录母女只要招呼,不管是白哇么主任还是他儿子白成立都抽出时间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以解决其生计问题,这种做法得到了全村群众的一致认可。同时,白哇么一家坚决抵制赌博、打架斗殴、聚众闹事等行为,勇于同歪风邪气做斗争,爱劳动,努力建设新农村,宣传积极向上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父慈子孝,家庭和睦。

白哇么作为卡洒哇村村委会主任,为了全村人民的幸福生活,他是不分昼夜,替群众排忧解难,有些村民甚至不理解,但是他打掉牙往肚里咽,一如既往的为他们服务,为了支持主任的工作,他儿子白成立和儿媳二人也是为村民提供各种需求,白成立夫妇热爱劳动,没时间看护两个年幼的子女,因而将他们交给婆婆照顾,安利木女士没有任何怨言,慈爱地说:“你们忙你们的吧,我能行。”从家庭的衣、食、住、行到接送照顾孩子全落在了婆婆的身上。但在田间农忙之时,一家人都出去务农,看护小孩的重任就落到年迈的老人身上(白哇么父亲),老人非常疼爱小重孙,不让小孩一个人玩耍,手脚不便的他照顾的是又细心又干净。白成立夫妻二人对爷爷的孝心从未减少过一点,他们惦记着老人的心态、关心老人的身体,衣服脏了,马上清洗;到吃药的时候了,水、药全端到面前。从里到外,大事小情,关怀到无微不致,因村里财政状况紧张,村里规划涉及的项目又多,作为村主任的白哇么总是精打细算,恨不得把一分钱掰两半花。白成立夫妻二人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为了不让主任费心,经济上从没有一次让主任两口为难过,红白喜事、婚丧嫁娶、电话费用等,都从来没让村主任插手过,让主任把更多的心思用到卡洒哇村的发展上去,村主任两口也是逢人就说,有这样的儿子、儿媳,我们感到太幸福太知足了;安利木女士和年迈的老爷爷照顾着家庭、孩子,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更加安心的工作,多少年来,家庭成员之间从没有斗过一句嘴,从没有红过一次脸。虽然家庭事业琐碎事也越来越多,但是家庭关系却越来越和睦。

三、积极帮助、团结邻里。

不管谁家有困难,白哇么一家人总是伸出援助之手。2014年的寒冬,原先住在卡洒哇村的卓么措从拉萨回到老家,没有落脚处,儿子不孝,自己也没有多少钱,日子马上就到了揭不开锅的程度,白主任为了解决此事跑了不止5次,卓么措之子白拉周是死活说不通,不赡养自己的母亲,不抚养自己和前妻的儿子,了解情况后,全家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先解决其基本困难,于是送去了部分钱物,让其度过暂时的难关。现在,卓么措因不赡养老人为由将其儿子告上法庭,主任还为卓么措整理各种材料,卓么措不会写字,卓么措的证明和材料也是主任精心为她准备的,卓么措说从没有忘记白成立一家人的恩情,他们慷慨拿出手里的资金,帮助了她,她说:不管以后如何,她也会尽力帮助需要她帮助的人,这无形之中带给了更多的人参与到助人为乐的活动中来。邻居王九月是土族,他的孩子在晚上10点钟,突发痢疾,王九月家里没有交通工具,主任一听此事,二话不说,开上自己的私家车赶紧赶往官亭人民医院,还帮王九月办理住院手续,回来都到晚上2点了,他连一句抱怨的话都没有,主任的精神影响着卡洒哇村的每一个人。虽说是不同的民族,但是他们像一朵花一样绽放在卡洒哇村这个大花园中,不只是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白哇么一家人不管走到哪儿,都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受到群众的好评。

身边感人事迹 篇6

当李老师冲到教学楼二楼计算机教室门口时,只见第一扇铁门已被撬开,计算机室里有黑影在晃动,他大喊一声:“你们干什么?”两个黑影闻声从计算机室里窜了出来。李老师奋不顾身地扑向前面的黑影,一手抓住那个人的衣服,一边高喊:“抓强盗„„”谁知那个人扬起手中的铁棒,打在李老师的头上。李老师避闪不及,被打得眼前一黑,几乎栽倒。恍惚中李老师又扑向跑在后面的那个家伙,将其抱住,再次高喊:“抓小偷啊。”这个强盗狗急跳墙,抽出刀向李老师头上砍去„„李老师被一连砍了5刀,血流如注,昏迷过去,倒在了血泊之中。几分钟后,李老师在寒风中苏醒,不见了歹徒,便一边大喊捉贼,一边挣扎着找人。鲜红的血迹洒在了身后的走廊上„„

李老师的妻子和住在校内的其他教师听到李老师的呼喊声赶来了,急忙把李老师送到了医院。经医生检查,李老师头部遭重击处颅骨下陷6毫米,头、面、手部的多处刀伤,一共缝了四十多针。由于李成贵老师以高度的责任心及时发现了歹徒,并冒着生命危险与歹徒搏斗,保护了学校的财产,使石羔镇中心小学价值十多万元的32台计算机丝毫未损。

李老师的英勇事迹,感动了广大师生,县委、县政府、县教育部门、学校领导和师生纷纷到医院看望李老师。目前,李老师已伤愈出院。公安部门正在全力缉捕歹徒。

李老师23岁从师范学校毕业,在龙山县的乡村小学已工作了26个春秋。李老师那间小小的办公室里有一个高高的书柜,在里面存放的众多教育类书籍中,有两排浅黄色的文件夹格外醒目。这就是李老师从教26年来所书写的教案,每册都有一寸多厚,装订得很整齐。书柜上方,挂着一排锦旗、奖牌和合影,每一面锦旗、每一块奖牌、每一张合影的后面,都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2004年秋,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在龙山县全面推开。李成贵老师由于年龄偏大,推荐年青有为的教师接替他的教导主任职务,自己担任班主任工作。李老师的办公桌前贴有一则座右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方正的楷书引人注目,这就是他的人生格言。

李老师来自农村,妻子是农村户口。尽管家里并不富裕,但是李老师还是时常掏钱垫付贫困学生的学费、生活费和医药费。他深知农村学生读书的艰难。去年秋季,他班上有个女学生旷课、迟到、早退较多,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李老师专程到这个学生家走访,了解到她父亲早逝,母亲外出打工,家中现有4姐妹,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小小年纪时常为生计发愁。李老师通过学校为她减免了部分学费,并发动全班学生为她捐款,并将他和学生捐的128元现金交到这个学生手中。这个学期,她没有再迟到、早退过一次,学习成绩跃居班上前十名。去年下学期,李老师班上的一个学生在擦窗户时不慎从窗台上摔下来,头部撞了一个口子,鲜血直流。李老师背起这个学生奔向医院,垫付了300多元的医药费,治好了这个学生的伤。这个学生的保险赔款发下来后,把钱还给李老师。李老师只收下200元,把其余的送给了这个学生作营养费。得到过李成贵老师的捐赠或救助的学生还有许多„„

李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写信给你们,希望通过你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像李老师这样的优秀农村教师的事迹。

广平县白血病患儿李晨曦因家庭贫困无法继续医治的情况,邯郸晚报、中原商报、燕赵都市报、中国邯郸新闻外宣网、长城在线、新华网邯郸频道、摇篮网、母亲网等多家媒体对小晨曦的情况进行了报道,小晨曦的事情引起的人们的广泛关注,不少人更是通过电话、短信联系上小晨曦的家人或亲自到医院看望孩子,对他们进行鼓励和支持。小荷和晨曦的家人一样,每天都被这种无私的关爱感动着。晨曦的母亲跟小荷讲,6月16日邯郸学院的一位姓冯的女大学生,到医院给小晨曦送去了100元钱,这一百元钱对于有收入的人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一位尚未就业的大学生来说,可能是几天的生活费,小荷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是觉得这钱沉甸甸的,是女孩儿金子样的心灵的化身。6月16日晚,邯郸一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给小晨曦送去200元钱和一些营养品。6月17日,邯钢的一位庞女士给小晨曦送去200元钱和一些营养品,6月17日,一位在邯郸打工的姓白的女孩给小晨曦送去了许多儿童读物和食物,6月17日,一位执意不肯透露姓名的男士给小晨曦送去500元钱。据小晨曦的父母讲,现在几乎每天都有人去医院看望小晨曦,他们夫妇很感动,也非常感谢社会上热心人对他们的帮助,是这些热心人把他们从绝望中拉了回来。小晨曦的父亲告诉小荷,等孩子病情稍微稳定了,他就去找个工作,他觉得欠社会太多了,能挣点钱,一是为了晨曦,再一个就是这样心里好受些,如果不是孩子的病,这对善良、朴实的夫妇从来都没想过要欠别人这么多。小晨曦的情况目前比较稳定,从今天开始大剂量化疗,现在邯郸市中心医院儿科病房治疗。小晨曦的医药费还有很大的缺口,小荷呼吁社会各界继续帮助小晨曦,让爱随着传递下去。

“小大人”婷婷

为不给本人产生烦恼,我已经将他的实际地址和真名的“和谐”了,但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

她叫XXX,XX年X月出生,她老家在白湖镇金湾村XXX,前几年迁居到裴岗社区。目前何婷婷是白湖镇中XXX班学生。

何婷婷眼下还不满十四岁,可是六、七年前,大人们就说她像个“小大人”了。

何婷婷出生在普通的农家,爷爷奶奶慈祥善良,爸爸妈妈老实本分。受家庭影响,婷婷自小乖巧听话,挺讨人喜欢。由于父母十分勤劳,很能吃苦,再加上有爷爷奶奶的帮衬,在婷婷很小的时候,她家的经济条件还是不错的。婷婷六岁那年,妈妈生了个小弟弟,更使原本温馨的家庭显得其乐融融。爸爸妈妈一高兴,就在裴岗街买了房子,说是爷爷奶奶上岁数了,让老人家享福一点;婷婷就要上学了,街道学校条件好些。

谁知,不久,一件让人揪心的事落到了她家:可爱的小弟弟居然听不见声音,是先天性聋哑儿。大人们愁坏了,婷婷更是为小弟弟哭干了眼泪。

也就在那年,婷婷刚上学前班,爸爸到常州打工去了,想多挣些钱,要还买房的欠债,还想攒钱给弟弟买助听器。让妈妈在家打点小店,照料老小。婷婷八岁那年,爸爸来信想妈妈也去常州打工,待遇比开小店好不少。爷爷奶奶催妈妈去,妈妈很犹豫:妈妈当然急着挣钱,一家人要生活,家里债还没还完;原先打算为弟弟买助听器,后来爸爸听说人工耳蜗最好,又想买,但要二十来万块钱!另一方面,妈妈又放心不下家里,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呀!婷婷知道情况后,激动得不得了:弟弟装上人工耳窝,就跟正常人差不多,能听到声音,能说话,能喊他姐姐了,这是她常常梦才有的!于是婷婷竭力帮爷爷奶奶说话,叫妈妈赶快动身。她对妈妈说;“家里有爷爷奶奶,还有我,我都八岁了,能做许多事了,妈妈放心好了!”

妈妈真的到爸爸那里去了。婷婷和弟弟跟爷爷奶奶在家里,从此婷婷和弟弟成了父母双亲照顾不到的留守孩子,而她比其他同龄留守孩子来,婷婷还要面对一些更特殊困难。

“我都八岁了能做许多事了,妈妈放心好了”——这是婷婷对妈妈的表示。妈妈走后,为了让爸爸妈妈放心,她果然十分尽力的兑现着自己的承诺。每天早上她早早地就起了床,抓紧时间帮爷爷把院子打扫干净,顺便把鸡放出来喂一喂,有时还帮爷爷奶奶准备早餐,再急急忙忙上学去。中午放学回家,她放下书包帮奶奶洗菜、做饭。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手脚不好使唤,为了减轻爷爷奶奶的负担,她尽量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她总是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有了脏衣服,就学着自己洗。她穿的球鞋从来都是雪白雪白的。尽管有婷婷做帮手,爷爷奶奶的家务还是不轻,他们又急着可怜的弟弟,心疼婷婷,牵挂爸爸,身体渐渐的不如以前。特别是奶奶,耳朵本来就聋得厉害,妈妈走后不久,眼睛也越来越差,治个不停,却不起丝毫作用。半年以后,奶奶几乎失明了,光线一暗就完全看不见,已经无法自理了,婷婷很伤心!为了让爷爷奶奶多些时间照顾奶奶,婷婷要求再多承担些家务。爷爷拗不过婷婷,只好依了她。从九岁开始,婷婷几乎包揽了做早饭和晚饭的工作。她的双手也变得越来越灵巧,如今,她已能单独做出一桌像模像样的饭菜。婷婷跟爸爸妈妈一样,很勤快,小小年纪,就能做许多家务事。不仅这样,闲下来的时间,看见邻家有需要帮忙,只要做得了的,她都会主动去搭把手。周围的人都很喜欢婷婷,许多家长批评教育孩子时,常爱拿婷婷说事,说婷婷多懂事,像个“小大人”似的。

要说家里,婷婷在弟弟身上花的精力更多。

弟弟以前一直没离过妈妈,妈妈刚走的那几天,弟弟哭闹个没玩没了,爷爷奶奶和婷婷想尽办法哄他都不灵。特别是晚上,碰都不让爷爷奶奶碰。妈妈不在家,弟弟只要婷婷。婷婷好容易把他哄到床上,他就是不睡,哇里哇拉的叫个不停,闹得婷婷好几个晚上无法做作业。后来,从妈妈的电话里才知道,以前弟弟跟妈妈睡,总是抱着妈妈的脖子。于是,当天晚上婷婷便陪弟弟一起睡,让弟弟抱着自己的脖子,这一招果然很灵,弟弟一会儿就睡着了。等弟弟睡熟了,她再悄悄的起床,学习一会。从那以后,天天晚上,婷婷都是如此渡过的。直到前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弟弟睡下不就又醒了。看见姐姐正坐在书桌前,才明白,原来姐姐每天陪他进了被窝,天那么冷,还得再爬起来学习!他好心疼,也起来了,哭着把姐姐往床上拉。第二天弟弟便不再要婷婷赔着睡觉了。那时弟弟七岁,在裴岗小学上一年级,婷婷12岁,在白湖镇中读六年级。自从弟弟上学后,婷婷的担子更重了。每天上学放学,要顺带接送弟弟。这倒不算什么,最让婷婷犯愁的是弟弟的学习。虽然弟弟上学前就配了助听器,但效果不是很好。附近没有聋哑学校,弟弟只好上普通班,跟正常孩子一起学习,困难可想而知。婷婷知道,弟弟也是个好孩子,学习很认真,但学习效果却很差。为了帮助弟弟,每天每天,早早晚晚,她都需要挤出许多时间教弟弟。借助助听器,弟弟只有一点点听觉,而

话根本就说不清楚,辅导弟弟必须大声嚷叫,同时还得不停的做动作,对口型。一些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东西,想教会弟弟却难得很,往往要费尽心思,反反复复的教上好多遍

有时,弟弟老是搞不明白,心里着急,竟然捶自己脑袋,或是冲姐姐发火。每当此时,婷婷心里酸溜溜的,她理解同情弟弟,依然笑嘻嘻的,好言宽慰弟弟。有时,当弟弟终于明白所学的内容,他会跟姐姐来个拥抱,甚至再姐姐脸上亲几下。此刻婷婷婷婷心里别说有多甜了!在姐姐的帮助和影响下,弟弟顽强的坚持跟班学习,到二年级下学期,弟弟的成绩在班上竟然能够得上中等水平。更让婷婷欣慰的是,今年暑期,爸爸终于给弟弟按了人工耳蜗,又带弟弟去常州做了语音训练,目前弟弟已经能听能说了,人也比以前灵动多了,一般的学习任务基本能独立完成了。

邻居大人们说,婷婷人不大,但很懂事,像个大人似的。事实上,在学校婷婷也是同学中的佼佼者。

从小学到中学,婷婷学习都很用功,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她口才好,作文能力强,多次在学校和镇里征文、演讲竞赛中获奖,今年十一月我镇举办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征文赛中,何婷婷的习作获得最高分。在同学眼中,她不仅是学习尖子,还是位资深的“老干部”:小学时,婷婷就有过许多“官衔”;上初中后,何婷婷连续两年当选为班长。何婷婷品学兼优,深得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她的班主任在她的《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册》中做过这样的评价:“同学们异口同声地推举你当班长,可见你多有人缘;你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那么出色,可见同学们多有眼光;你是老师的好助手,你是同学的领头羊。”

在我校本期开展“留守学生好榜样”的评选活动中,何婷婷荣登榜首。前不久,婷婷还当选为我镇唯一的学生代表,出席了庐江县第十五届团代会。会上,婷婷表现得郑重而沉稳。在投票选举县团委成员的过程中,她十分仔细认真的审阅着每个候选人的资料,据以做出她审慎的选择。看着她那端庄的神情举止,人们会以为,婷婷不只是小大人,她真的长大了。

非典感人事迹 篇7

(1) 城市居民获得非典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是与人交谈、电视和会议传达, 而作为更快捷的渠道, 网络和手机短信还没有被广泛应用。电视是城市居民认为更及时, 信息量最大、最信任的渠道, 而网络则被认为不够可信。与其他获得信息渠道相比, 电视和报纸这些传统方式更容易被接受, 网络和手机短信尽管更快捷, 但其接受程度和信任程度并不高, 大众媒体和卫生部门应该更加注意加强这方面建设, 在信息传播时, 加大网络和手机短信的信息量和透明度,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居民这个群体更接受网络和手机短信的信息内容

(2) 城市居民认为应该为妇女、儿童、老人和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帮助, 同时政府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更及时的报告最新疫情数据、所在地区疫情信息和预防知识措施这些大众最关心的信息。城市居民认为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妇女、儿童、老人和在校学生因为其自身特点, 需要提供给他们更多的信息和帮助, 大众媒体和卫生部门应该更加注意加强这类专门信息的发布。与此同时, 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应该更及时的报告最新疫情数据、所在地区疫情信息和预防知识措施这些信息, 以便大众早做准备, 做到心中有数, 既能防患于未然, 也能更好的应对。

(3) 城市居民对所获SARS信息总体状况的满意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但也有一些方面需要改善和加强。

经过了非典这次前所未有的考验, 城市居民对大众媒体和卫生部门提供的S A R S信息总体满意程度还是很高的。今后, 要继续加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培训和演练的力度, 在演练中对预案进行评估, 发现并解决问题, 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 在检验和完善预案的同时提高应急管理、协调和现场处置能力, 明确分工与职责, 做到“定人、定岗位、定任务、定职责”, 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每一个参与应急处理的人员到岗后, 无需指导即可开展工作, 随时都能拿得出, 打的赢。为了切实改善这种情况, 提出以下建议。

(1) 作为更快捷的方式, 网络和手机短信等高科技信息渠道还需要多加应用。大众媒体和卫生部门应该更加注意加强网络和手机短信方面的信息建设, 在信息传播时, 要注意加大网络和手机短信的信息量和透明度,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居民这个群体更接受网络和手机短信的信息内容, 同时保证获得足够的信任。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相比, 接触网络和手机短信的机会还是很高的, 只是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大众媒体和卫生部门提供的信息量不够, 而且也做不到权威准确, 久而久之, 城市居民对网络和手机短信传播的内容的信任度降低, 只有加大网络和手机短信的信息量和透明度, 才能重新让城市居民更接受网络和手机短信的信息内容, 也加大这方面的利用率。

(2) 电视作为城市居民获得非典信息的最主要渠道, 也是最易接受的方式, 应加大权威、准确信息的发布量。在众多电视宣传节目中, 专家访谈是最为被城市居民接受的, 也就是说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大众媒体和卫生部门应多请专家做一些专题节目, 让城市居民得到权威、准确的信息, 也便于大家更好的应对。

(3) 政府应该为妇女、儿童、老人和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帮助, 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更及时的报告最新疫情数据、所在地区疫情信息和预防知识, 这些是城市居民最关心的信息。

(4) 城市居民对所获SARS信息总体状况的满意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但也有一些方面需要改善和加强, 比如应加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 同时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更多的相关方面信息。

在经历过前后2次抗击非典的战役后, 尤其是在国务院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之后, 相比于第1次的“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而言, 第2次我们的卫生系统应对非典的显得从容得多,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我们在第一次防非典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更重要的方面是我们已经初步建立起了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机制。我们应加大立法的力度和深度, 更好的帮助大家面对, 以装备信息网络为框架, 以法律、法规为依据, 科学管理为手段, 以健全应急机构和队伍为主体, 加强责任管理, 以三个网络构建整体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参考文献

[1]曹丽萍.从“非典”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公开[J].中国公共卫生, 2003, 7.

天热 怎样防“非典” 篇8

捂出汗可以摘口罩吗 高危地区不能摘口罩。人们在较热的天气中容易出汗,弄湿口罩,湿口罩的防护性就会降低,不能有效地抵御病毒的入侵。应该换上千口罩戴上。有些人戴口罩的时间长了觉得发闷,想摘下口罩换换气。如果是在人群聚集、隔离区和医院附近,特别是在“非典”病毒治疗医院等病毒感染的高危地区,不能将口罩摘掉;而在没有病毒感染的清洁区和人群不集中的地方,人们可以摘掉口罩。

短袖、裙子能穿吗 天气热了,人们穿衣逐渐减少。这样裸露的身体表面就变多了,感染病毒的概率就增大了,人们更应该注意预防、消毒,避免感染。人们可以自备一些消毒纸巾,在皮肤接触可能含有病原的地方及时擦拭消毒。总的来说,尽量穿能够蔽体的衣服,这样有利于防止病毒侵入体表。户外活动后,应注意洗手和适当的消毒处理,回到室内后,脱下来的衣服还要注意把外衣和内衣分开存放,不要放在一起,这样可以减少病毒传播。

锻炼后出汗怎么办 多做户外活动,可以强身健体,但是锻炼不要过度。如果锻炼过度,人们就会变得很虚弱,这样反而会让病毒趁虚而入。锻炼强度一般以出微汗为宜。在锻炼后,要及时穿上衣服,等到汗液干后换衣、清洗和做相应的消毒处理。

坐车能开空调吗 预防“非典”病毒感染的方式之一就是要求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乘坐公共汽车要注意车内通风。通风一般以自然风比较好,如果空调车的换气条件比较好的话也可以开空调,这样能缓解车内的高温和烦闷。利用自然风通风时,应该注意把左右车窗都打开,形成车内贯风,这样对防止“非典”病毒感染更为有利。

上一篇:桃花山景色优秀作文下一篇:品味_初一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