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复习补充资料

2024-06-14

经济法复习补充资料(共5篇)

经济法复习补充资料 篇1

经济法复习补充资料

一、题目类型与说明

单选、多选、判断、简答、案例分析五种;

注:上述题目不包括:证券法律制度、会计与审计法律制度两章内容

二、简答、案例分析题复习要点

1、简答知识点

直接税和间接税

税款征收优先原则

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

税款征收方式及其适用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商业贿赂行为及其认定

仿冒行为。

产品内在质量应当符合法定要求

新公司法关于注册资本记制的修改

新公司法关于注册资本限额的修改

2、案例分析知识点

A物权法案例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与登记

地役权设立与登记

地役权消灭

建造的房屋所有权取得制度

抵押物的范围

B合同法案例

撤销权行使

代位权行使

抵销权行使

债权转让

C合同法案例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适用范围

《合同法》关于质量确定规则

违约金与定金

可预见的可得利益的损失

违约金、迟延履行违约金

D有限公司股权转让案例

转让规则

出资不实的行为责任

间接诉讼

国际经济法复习资料 篇2

3.国家经济主权原则:国家经济主权原则是指每一个国家都在经济上享有独立自主和不容剥夺的权利,“每个国家对本国的全部财富、自然资源以及全部经济活动,都享有并且可以自由行驶完整的、永久的主权,其中包括占有、使用和处置的权利。”

4.普遍优惠制:简称普惠制,是指发达国家对原产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特别关税减免制度的关税制度。

5.国际贸易术语:又称价格术语或价格条件,是指在国际货物卖卖中用简短的概念或英文缩写来表示商品价格构成以及卖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的责任范围风险界限、费用负担的国际贸易惯例。

6.FOB:是指当货物在指定的装运港越过了船舷,卖方即完成交货,买方必须承担从这点起承运货物灭失或损害的一切风险,出口清关手续由卖方办理。该术语仅适用于海运或内河运输。7.CIF:是指在装运港货物越过船舷时卖方即完成交货,卖方必须支付将货物运至指定目的港所需的运费和费用,办理买方货物在运输途中灭失或损坏风险的海运保险,并办理货物出口清关手续,但交货后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以及由于各种事件造成的任何额外费用,即由卖方转移到买方。8.国际货物贸易合同: 是指营业地位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将货物作出入国境交易的货物卖卖合同。

9.要约:要约又称发价、发盘,是一方当事人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人提出的愿意与其订立合同并且内容明确的一种意思表示。

10.承诺:承诺又称接受,是指受要约人按照要约的规定,对要约的内容表示无条件接受并接受按此要约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11.要约的撤回:是指在要约发生之后,但尚未生效之前,要约人将该要约取消,使之失去效力的行为。12.卖方对货物的权利担保:是指卖方应保证对其所出售的货物享有合法的权利,没有侵犯任何第三人的权利,并且任何第三人都不会就该项货物向买方主张任何权利,从而使买方能安安稳稳的占有买来的货物。

13.违约:是指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未按合同规定履行合同义务。14.补救:又称救济,是指一方当事人违约而使另一方当事人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受损害的一方为使遭受的损失得到补偿而依据合同的约定或法律的规定所采取的适当措施。

15.国际货物运输法:是指调整国际货物运输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16.提单:是指海上货物运输中的承运人在接受承运的货物后签发给托运人,证明双方已订立运输合同并保证在目的港按其所载明的条件交付货物的一种书面凭证。17.票据:出票人按法定形式开具并签署,约定由自己或指定他人向指定人或来人按期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凭证,即可以代替现金流通的有价证券。18.汇票: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受票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19.托收:是指出口方发货后开立汇票,委托出口地银行通过其在进口地分行或代理行向进口方收款的支付方式。20.信用证:是指开证行应开证人的请求,让受益人开立的在一定金额和一定期限内按规定条款保证付款的书面凭证。21.循环信用证:是指信用证被受益人全部或部分使用后,能够重新恢复到原金额再次使用,直至规定次数或累积总金额限度为止的信用证。

22.BOT:即建设—经营—转让,是指政府授予私营企业(包括外国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1.简述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的关系。联系:

国际经济法调整的对象:国际经济关系(1)、国际经济统制关系:纵向

国际经济统制关系,是指国家、国际经济组织依据国际条约或国内立法对国际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管制的关系。(2)、国际经济流转关系:横向

国际经济流转关系,是指自然人、法人以及以民事法律关系主体面目出现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相互之间在平等地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关系。区别:

(1)、国际经济法的主体不同于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内立法。(2)、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不同于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内立法。(3)、国际经济法的渊源不同于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内立法。2.试述跨国公司及其特点。

跨国公司是指一个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设计在两个以上的国家,而不论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范围,这种企业的业务是通过一个或多个决策中心,根据一定的决策体制经营的,因而具有一贯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企业的各个实体由于所有权或别的因素有联系关系,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体能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加重要影响,尤其是可以同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以及分担责任。特征:(1)生产经营的跨国性(2)战略的全球性(3)公司内部的相互联系性

3.国家有哪些经济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1)国家有权同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签订有关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条约或协定。

(2)国家有权参加各国际组织中的经济活动,在国际法院进行诉讼,以维护自己的主权和利益。

(3)国家有权制定本国的经济政策和法律,依法对本国的涉外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调整。

(4)国家有权直接参与直接参与国际经济商事活动,成为国际经济合同的当事人。

4.如何理解国际经济条约的法律效力?国际经济条约可以做哪些分类? 国际经济条约一经生效,便在缔约国之间创设了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对缔约各方都具有约束力。(1)声明保留者除外(2)非缔约国不受约束(3)对非缔约国具有约束力 分类:

(1)按条约性质的不同,分为造法性条约和契约性条约(2)按缔约国数量的不同,双边条约和多边条约(3)按适用范围不同,分为世界性条约和区域性条约(4)按调整对象不同,分为普遍性条约和专项性条约 5.什么是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哪些?

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并贯穿于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类法律规范的主要精神和指导思想。主要有:

(1)国家经济主权原则(2)公平互利原则

(3)国际合作以谋发展原则

6.什么是国际货物卖卖?其有哪些法律特征?

国际货物卖卖是指营业地位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进行的超越一国边界的货物的购入和售出。法律特征:

(一)国际货物卖卖的当事人的营业地位于不同国家。

(二)国际货物卖卖的标的物具有特定范围。(1)国际货物卖卖的标的物是有形商品。

(2)国际货物卖卖的标的物是非私人或家庭使用而购买的货物。

(三)国际货物卖卖是超越一国国境的行为。

(四)国际货物卖卖必须办理各类必要手续。

(五)国际货物卖卖要受多重法律调整。

7.各种贸易术语下,卖卖双方关于清关手续及关税的责任如何? 答:EXW:买方负责进、出口手续与费用。

DDP:卖方负责进、出口手续与费用。其他:卖方负责出口,卖方负责进口。

8.国际货物贸易合同的有效成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1)当事人具备签订合同的行为能力。A关于自然人的订约主要依据其行为能力。

B关于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订约能力主要取决于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2)卖卖双方意思表示一致。

国际货物贸易合同是营业地位于不同国家的卖卖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这个过程包括两个基本要素:要约和承诺。9.要约和承诺的有效成立各需要哪些构成要件? 要约构成要件:

(1)要约必须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人提出。(2)要约的内容必须明确肯定。《公约》第十四条规定:一个建议如果写明货物并且明示或暗示地规定数量和价格或规定如何确定数量和价格,即为十分确定。

(3)要约必须表明要订立合同德 意旨。要约必须送达受要约人。《公约》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发价于送达被发价人时生效。” 承诺的构成要件:

(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作出。

(2)承诺必须在要约的有效期限内作出。(3)承诺必须与要约内容一致。(4)承诺必须通知要约人。

10.《公约》对要约的撤销有哪些规定?

要约的撤销是指在要约生效后,要约人《公约》第十六条规定,在未订立合同前,如果撤销通知于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送达受要约人,要约可撤销;写明或以其他方式表明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则不可撤销;受要约人有理由依赖该项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本着这种依赖行事,则要约不能撤销。

11.《公约》对于逾期承诺是如何规定的?

对于逾期承诺,各国法律一般不承认其有效性,而将其看做一项新要约。《公约》的规定较为灵活,第21条规定:“(1)逾期接受仍有接受的效力,如果发价人毫不延迟地用口头或书面将此种意见通知发价人。(2)如果载有逾期接受的信件或其他书面文件表明,它是在传递正常、能及时送达发价人的情况下寄发的,则该项逾期接受具有接受的效力,除非发价人毫不延迟地用口头或书面通知被发价人:他认为他的发价已经失效。” 正常—表示(接受)—有效 意外—不表示(不否定)—有效

12.《公约》对货物的品质担保有何规定?

卖方交付的货物必须符合合同规定的数量、质量和规格相符,并按照合同所规定的方式装箱或包装。

此外,除双方当事人已另有协议外,货物还必须符合《公约》第35条的以下规定:

(1)货物适用于同一规格货物通常使用的目的,(2)货物适用于订立合同时曾明示或默示地通知卖方的任何特定目的,除非情况下表明买方并不依赖卖方的技能和判断力,或者这种依赖对他是不合适的。

(3)货物的质量与卖方向买方提供的货物样品或样式相同。(4)货物按照同类货物通用的方式装箱或包装,如果没有通用的方式,则按照足以保全和保护货物的方式装箱或包装。

13.试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简述买卖双方的义务。买方的义务:

《公约》第53条规定:“买方必须按照合同和本公约规定支付货物价款和收取货物。” 1.支付价款

A.履行必要的付款手续 B.按规定的价格付款 C.在规定的地点付款 D.在规定的时间付款 2.收取货物

A.采取一切应采取的行动,以期卖方能交付货物 B.接受货物 卖方的义务:

《公约》第30条规定:“卖方必须按照合同和本公约的规定,交付货物,移交一切与货物有关的单据并转移货物所有权。” 1.交付货物

A.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交货 B.对货物的品质担保

2.移交与货物有关的单据

《公约》34条规定:如果卖方有义务移交与货物有关的单据,他必须按照合同所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移交这些单据。

与货物有关的单据主要包括提单、商业发票、货检证书、原产地证书、进出口许可证等等。3.转移货物所有权

《公约》30条明确规定了卖方转移货物所有权的义务,但《公约》没有对货物所有权从卖方转移到买方问题作出具体规定,而是将这个问题交给当事人或有关国家的法律去处理。

14.什么是根本违约和预期违约?它们将导致怎样的法律后果? 根本违约:《公约》第25条规定: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的结果,如使另一方当事人蒙受损害,以致于实际上剥夺了他根据合同规定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即为根本违反合同,除非违反合同一方并不预知而且一个同等资格、通情达理的人处于相同情况中也没有理由预知会发生这种结果。预期违约:《公约》第71条规定:在合同有效成立后到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前,一方当事人履行义务的能力或信用有严重缺陷,或者他在准备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中的行为显然不能履行其在合同中承担的大部分义务,即为预期违约。法律后果???

15.卖卖各方违约,有哪些补救方法? 卖方违约的补救方法: a.要求卖方履行其合同义务

买方不得采取与此一要求相抵触的某种补救方法

除非卖方表明他将不在买方所规定的额外时间内履行其义务,否则买方不得在这段时间内对卖方采取任何补救方法。

但是,买方并不因此丧失他对卖方违约可能享有的要求损害赔偿的任何权利。

b.宣告合同无效

卖方根本违约,卖方可以宣告合同无效。

《公约》第49条规定:如果卖方不交货,又不在买方规定的额外时间内交货,或卖方声明他将不在所规定的时间内交货,买方也可以宣告合同无效。但宣告合同无效必须向卖方发出通知。c.请求损害赔偿

d.要求卖方交付代替货物

e.要求卖方修补不符合合同的货物 f.要求卖方减价。买方违约的补救方法: A.要求买方履行合同义务 B.宣告合同无效 C.自行确定货物规格 D.请求损害赔偿

16.国际上对货物所有权转移主要有哪几种规则?我国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A.法国:合同订立时间为货物所有权转移时间。B.美国:货物特定化后,在交货时所有权转移

C.英国:货物特定化后,以双方当事人的意图决定所有权转移。D.德国:订立独立的物权合同转移货物的所有权。我国法律规定:交货时货物所有权发生转移。17.《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关于货物风险转移有哪些原则?货物风险转移会产生怎样的法律后果? 原则:

A.以交货时间确定风险转移原则。B.当事人约定优先原则。C.国际惯例优先原则。

D.划拨为风险转移前提原则。法律后果:

若货物在风险转移给买方后发生灭失或损害,买方仍有义务按合同规定支付价款,除非这种灭失或损害是由于卖方的行为或不行为造成的。

假如货物在风险转移给买方前发生灭失或损害,则卖方要承担损失,并对交货承担损害赔偿责任。18.票据有哪些主要特征? A.票据是设权证券。B.票据是有价证券。C.票据是流通证券。D.票据是要式证券。E.票据是文义证券。F.票据是无因证券。

19.简述本票与汇票,支票与汇票、本票的区别。本票与汇票的区别: A.票据的性质不同。本票是无条件支付的承诺,汇票是无条件支付的委托。B.票据的当事人不同。本票的基本当事人有两个:出票人和收款人;汇票的基本当事人有三个。

C.出票人的法律地位不同。本票的出票人承诺自己付款,是绝对的主债务人;而汇票的出票人可能是相对的主债务人。

D.票据行为有所不同。本票不存在承兑这种票据行为;而远期汇票一般需要承兑这一票据行为。支票与汇票、本票的区别:

A.付款人有所不同。支票的付款人必须是银行或其他的金融机构,而汇票本票的支付人可以是金融机构,也可以是非金融机构。

B.支付的时间有所不同。支票必须是见票即付;而汇票本票可以是即期的也可以是远期的。

C.票据的作用有所不同。支票主要作为支付工具使用;而汇票、本票除了具有支付工具的作用以外,还具有信贷工具的作用。

D.出票人与付款人的关系要求有所不同,支票的出票人与付款人之间必须要有资金关系;汇票的出票人与付款人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不要求有资金关系;本票的出票人即付款人,不存在与其他方的资金关系。20.试述跟单托收的基本程序。

A.委托人向托收行办理托收委托 B.托收行转托收代收行向付款人收款 C.代收行向付款人提示汇票和单据 D.付款人向代收行付款或承兑赎单 E.代收行向托收行转账

F.托收行将款项交付给委托人

21.信用证有哪些特征?它可以作哪些不同的分类? 特征:

A.信用证是以银行信用为保证的支付方式 B.信用证是一项独立的文件

C.信用证方式是一种“单据卖卖” 分类:

A.按是否凭单付款,可以分为光票信用证和跟单信用证

B.按是否被另一家银行保兑,可以分为保兑信用证和非保兑信用证。C.按付款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即期付款信用证、迟期付款信用证、承兑信用证和议付信用证。

D.按是否可以转让,可以分为可转让信用证和不可转让信用证。E.对于可转让信用证,可以分为可分割信用证和不可分割信用证。F.对开信用证 G.对背信用证 H.备用信用证

22.试述跟单信用证的基本程序。

A.开证申请人向开证行申请开立信用证 B.开证行开立信用证通知或转交给受益人

C.受益人按信用证规定将汇票和单据送议付行议付。受益人收到信用证经审核认可后,即可发货,备齐单据,开具汇票,在信用证规定期限内送交议付行议付。D.议付行议付

E.议付行向付款行或开证行索偿。F.付款行或开证行偿付票款。

G.付款行或开证行通知开证申请人付款赎单 H.开证申请人付款赎单

23.简述信用证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A.开征申请与受益人之间是贸易合同关系。

B.开证申请人与开证行之间是以开征申请书形式建立起来的合同关系。C.开证行与通知行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

D.通知行与受益人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合同关系。

E.开证申请人与通知行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合同关系。

经济史复习资料 篇3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由畜力代替人力)是春秋时期牛耕的使用。

3、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4、农业社会中,主要生产资料是国有制(即井田制),二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所有制度变化的原因:生产力发展

5发明的播种工具,至此中国牛耕技术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南宋,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苏湖熟,天下足”。

6、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主要特征是:①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即 手工业 和家庭手工业是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其中,家庭 手工业占相当的比重;而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③ 明清时期一些私营(民营)手工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7、古代中国手工业的成就:西周晚期出现了铁器;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的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中国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唐代时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出现了唐三彩。宋代著名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被誉为“瓷都”,元朝产青花瓷,明清时期的珐琅彩和彩瓷

8、“市”的形成和发展

西汉开始城市中设专供贸易的“市”,坊(住宅区)与市(商业区)严格分开,日中为市;唐后期,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宋代,坊市界限完全打破,日中为市的限制也被打破。

9.北宋时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人群体,如著名的徽商和晋商。主要商业城市:唐朝有重要的外贸港口广州;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10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闭关锁国:清初实行,限制与海外的经济往来。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导致近代中国的落后。推行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存在。

11、资本主义萌芽: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的私营纺织行业,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这种雇佣与被雇佣 的生产关系的形成,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受封建制度的束缚,特别是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尤其是“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第二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2、被称为“地理大发现”的是指新航路开辟

13、新航路开辟原因:经济根源:西欧

直接原因:宗教原因: 西欧人热衷传播 天主教

社会根源: 欧洲人狂热追求黄金

14、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达伽马(印度)-----哲伦(环球航行)。

15、新航路的开辟的意义:(1)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开始联成一体。(2)的雏形开始出现。(3)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加速了西欧封

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6、荷兰被成为海上马车夫的主要原因是:海上贸易的发达

17、英国的殖民扩张: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于18世纪,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自诩为“日不落帝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和掠夺

18、西欧国家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世界: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2)对殖民国家:加快资本原始的积累(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3)对被殖民国家:导致了殖民地的贫困和落后,同时也向当地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19、工业革命的背景(1)政治前提:英国最早确立2)劳动力条件:圈地运动。(3)资本条件(4)技术条件:英国 手工工场技术积累。(5)市场条件:英国拥有广阔的市场,手工生产无法满足 市场的需要,这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

20、工业革命首先从开始。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 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工业革命最主要的发明是 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工业革命结束的标志:机器制造机器

21、工业革命的影响:(1)促进资本主义的 生产力 极大发展,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2)工业革命使加快了工厂制度和城市化的出现。(3)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的矛盾。(4)工业革命促进了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2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1的发展;(2)的进步(主要条件)。

2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1)“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出现了新的交通工具 汽车 和 飞机。(3)化工技术发展(4)钢铁工业 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2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 取代了轻工业。(2)出现了 垄断组织。(3)促使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确立。(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垄断组织;出现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直接原因: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出现的影响: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5、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在近代前期我国主要的经济成分有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6、19世纪60至90年代奕訢、曾国藩等洋务派开展了以“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主要内容包括: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后期兴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建成了三支近代海军,创办了京师同文馆 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27、失败的标志:

28、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经济和教育近代化的开始。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0、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诞生,其主要的条件是:(1)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2)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产生地域:东南沿海。早期著名的民族工业有上海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创办的广东南海继昌隆繅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31、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的发展,出现

了兴办工业的浪潮,主要条件是: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对 民间设厂 的限制(直接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带来的影响是: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学习西方由学技术发展到学制度,并掀起了救亡图存的 维新变法运动、辛亥 革命和倡导“实业救国”论。

32、民国初期(或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1)辛亥革命的影响;(2)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4)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概况: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出现了著名实业家,如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33,民族工业得到原因是:国民政府推出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民族工业遭受沉重的打击,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从产生开始,发展缓慢而且曲折,其影响因素主要有: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出现上述原因是因为: 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34、“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5、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 公有制。

36、三大改造的意义:标志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 阶段。

37、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 生产力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中共八大确定的国内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

38、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有:1958年中共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 都是“左”倾错误导致的。

39、中共中央纠正失误的措施:(1)从1960年起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2)1971年 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3)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40、(1949-1976)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出发,正确分析国内 主要矛盾;经济建设必须尊重 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 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1)重新确立了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 改革开放。

42、对内改革:

43、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实行

4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改变 高度集中 的经济管理体制。

1980,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设立 海南 经济特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5、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是。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是 上海浦东。上海浦东 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46、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是

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47、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核心是:改革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

48、近现代史上中国历史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即三次转折):

第一次:辛亥革命胜利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以孙中山为核心,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 第二次: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毛泽东为核心,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第三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以邓小平为核心,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4、近代物质生活变迁的史实:主张;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倡导自由;社交礼仪逐渐用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辛亥革命后,改用阳历,还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改革开放后的菜篮子工程和安居工程

45、了解中国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变化,尤其是通讯工具

国人在戊戌变法时期的报刊—《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民报》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报刊—《新青年》,中共创办的《人民日报》等;1905年国人摄制的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46、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的利用和普及,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媒介-----“网络媒介”诞生了,它同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

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和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58、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根本原因)本矛盾决定的,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激化;导火线:美国华尔街股市崩溃。这场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并迅速席卷资本主义世界(原因:世界市场的形成,各国经济紧密相连)。

59、此次经济危机的特点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从美国首先开始;危机产生后,美国胡佛政府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

61、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救济――复兴――改革;A内容:首先从整顿金融业 开始;接着整顿 工业 和 农业,并实行“以工代赈”的社会救助罗;B主要特点:加强国家对 经济的干预。C实质:在保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D新政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有:开创了 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但是,罗斯福新政没有全面触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62、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美国:战后二十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滞涨局面,里根时期(80年代)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经济开始复苏;克林顿时期(90年代),第三条道路,美国经济出现历史上空前的持续117个月的增长。

63、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改善和自我调整。具体变化表现在:(1)国家加强了对 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最重要);(2)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3)第三 产业蓬勃发展和新经济的出现;(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 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经济模式(美国)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64、1918年)(1)原因:为巩固新生的政权,(根本目的;向社会主义过渡)(2)其主要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3)作用: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也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遭至农民的不满。

65、1921年)。(1)原因:人们对政策不满(2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部分解除企业国有化;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行按劳分配制。(3)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4)作用: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工农联盟,这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66(1)内容:工业方面大力发展重工业,推行计划经济;农业方面推行农业集体化(2)主要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65、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为了解决弊端,苏联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体制改革,放弃了社会主义),结果都失败。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66、二战后重新建立了以 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表现在:(1)金融方面,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 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2)国际贸易方面,为对外扩张和输出大量商品的需要,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 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67、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三大支柱的出现,反映了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68、当今世界格局的总趋势是,具体表现在:(1实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2)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了 欧盟(前身为欧洲共同体)、北美自由贸易区(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大区域经济集团;

69、1947年,美国发起成立了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是贸易自由化的表现。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成为当今世界唯一处理国家、地区之间贸易关系的国际组织。世贸组织成立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篇4

选择(单选&多选)10×2’ 名词解释5×3’ 简答题4×5’ 分析题3×6’&1×7’ 一.劳动经济学的价值

1.劳动经济学有助于个人更好地理解个人职业发展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及其动态变化,从而更好地进行个人职业生涯决策,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2.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内部劳动力市场,如招聘与甄选、晋升、薪酬设计、福利安排等,为更加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教学的分析工具 3.政府对劳动领域的宏观管理需要劳动经济学分析与研究的支持 二.亚当·斯密 《国富论》:劳动是经济财富最终来源的首要因素

三.人事管理经济学实际上是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力需求管理经济学”,即将经济分析方法运用于劳动者在工作场所内的供给行为---人力资源管理范畴 四.稀缺性和理性是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

稀缺性——即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难以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

理性——人们总是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就各种的可能选择中,作出最有利于其目标之实现的最佳选择

五.实证经济学——“是什么”

实证研究方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揭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规范经济学——“应该是什么”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六.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 研究项目立项数是研究方法最具体的体现 其组成要素有:

A.标题:项目的标题应该提出研究的主要重点,但标题不应该超出一定的数字 B.情况说明:说明与研究项目有关的人员和组织的情况,以及与研究项目相关的其他类型的概要信息,如项目参与人员的姓名.头衔以及在项目中的角色

C.问题识别和解释:描述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并为项目的目标提供理论基础.通常由两个步骤组成的程序可以对问题进行最好的描述:第一步对更广泛的问题领域作出一般性考察;第二步将注意力缩小到已得到详细展开的一般问题下的子问题,它在一个单一研究项目的资源约束内是可研究的.问题的陈述或理由是对立项书的普遍要求 D.目标:明确指出本研究项目打算认识什么.发现什么和/或达到什么目的.目标,指明了研究的目的和用一个具体目标目录来得到很好的陈述.目标的合理性基于问题的陈述,并成为方法和程序的焦点

E.文献评论:目的是为说明我们对项目所研究的问题已经有哪些了解.在详细的文献评论之前很难或者不可能充分提出问题和陈述目标.并非所有的立项数都要求有一个证书的文献评论部分,但是,如果不了解前任的研究成果,那么就无法从事研究 F.概念框架:立项书中应该有一个标准的正是概念框架.分析是概念框架的最基本形式,这种分析运用了该项目所提出的特定的.研究问题的经济概念或其他概念 G.方法和程序:描述研究将如何实现,它们直接来自目标,收到文献评论的直接影响,并受到概念框架的间接影响.方法和程序强调如何产生或收集数据.使用何种分析技术.程序中的先后次序以及经验估计的推导等问题

H.参考文献:为立项书中所只用的资料来源提供证明,包括在解释.定义或证明问题中使用过的原始资料,文献评论中使用过的原始资料以及在概念框架.方法和程序部分中使用过的所有参考文献 七.劳动力市场测量:指标与方法

在劳动力市场测量体系中,测量指标与测量方法是确保有效测量的两大支柱:合适的方法确保”正确的测量”,而合适的指标则保证”正确的测量” 测量指标结构始终是劳动力市场测量的核心

劳动力市场测量的方法主要包括:人口普查与家户抽样调查.企业调查.行政记录 八.简要归纳我国劳动力市场测量的指标与方法

在就业统计方面,我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包括经济活动人口指标,就业人员数目以及地区.行业.职业.企业类型的分布,就业人员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就业身份.户籍性质的结构性指标;在失业统计方面,除了城镇等级失业人数和登记失业率以外,我国在1999年及以后年份的《劳动统计年鉴》中均增加了关于城镇失业人员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失业前所属行业和从事的职业.失业原因及寻找工作方式的结构性指标.从2004年开始,我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增加了对城镇就业人员的工作时间统计.在工资方面,我国历年均对各种类型的单位进行详细的就业人员劳动报酬统计.此外,我国的劳动统计中还覆盖到了消费价格指数.家庭收入与支出.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劳动争议.劳动保障监察.社会保障和工会工作等方面的指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状况

我国劳动统计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五种:失业登记.”三合一”就业统计.人口普查.城镇劳动力调查以及其他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不定期进行的零星专项调查 九.新增单位生产要素投入与边际收入

一单位的生产要素额外投入相联系的边际收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多投入一单位这种要素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即边际产品(MP:marginal product);二是一单位实物产出所带来的收入变化,即边际收益(MR:marginal revenue)十.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P39

企业通过调整劳动力需求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其特点为:企业雇用的最后一个单位的劳动所带来的边际收入必然等于使用这个劳动所支付的边际成本,即MRP =ME

十一.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处于卖方垄断地位的企业,其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有一定的定价能力,但是在劳动力市场上确实完全竞争的,依然是劳动力价格的接受者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买方垄断企业在产品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是产品价格的接受者,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则处于垄断的地位 十一.长期的劳动力需求P43

长期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W/MP =C/MP 公式左边,分子表示雇用一个单位劳动力的成本,分母表示增加一个劳动力所产生的额外的产出,因此W/MP 表示用劳动力来生产一个单位的额外产出所带来的成本的增加,同理等式右边则是运用资本来生产一个单位额外产出时所带来的边际成本.因此可得,在长期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企业同时对使用的劳动力和资本进行调整,从而使运用劳动力来生产一单位额外产品所需的边际成本等于运用资本来生产一单位额外产品所需的边际成本

十二.希克斯--马歇尔定理: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富有弹性,无须大幅度提高这些生产要素的价格就能很容易地获得其供给量的增加;以其他生产要素替代该种劳动力很容易;使用该种劳动力进行生产的产品富有价格弹性;该种劳动力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很大 十三.非全日制:正常工作时间少于具有可比性的全日制工作时间的工人

非全日制供给的主要群体: 1.已婚妇女劳动参与率的提高 2.退休后的老年劳动者 3.高校学生“兼职” 4.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 十四.市场工作—闲暇选择P69

如果将实现同一效用水平的工作与闲暇的组合连接起来,便可以得到无差异曲线,它本质上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的两种物品的不同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因此也叫等效用曲线.它具有以下四点特征: 1.每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一个效用水平,距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高

2.对同一个人来说,无差异曲线之间不会相交,如果相同的工作和闲暇组合上有两条无差异曲线,就可能产生两种效用水平,显然是不合理的

3.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也就是说,在效用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想要增加货币收入,就必须放弃一定的闲暇时间

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左端陡峭,有段平缓,说明收入与闲暇的边际替代率随闲暇的增加而减少

要想实现效用最大化就要求劳动者在赚取最高收入的同时消费尽可能多的闲暇.个体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选择偏好组合来实现效用最大化,即预算约束

劳动力供给决策受到个体偏好和预算约束的影响,而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的切点,即是一个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劳动者选择的最佳工作时间 十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工资上升的收入效应,会促使劳动者减少劳动力供给时间,更多地享受闲暇 工资上升的替代效应,会鼓励劳动者增加工作时间而减少闲暇,从而获得更多的报酬 十六.通过图形说明工资率上升时收入效应占主导地位的情况P70

如果工资率提高,劳动者在不增加工作时间的情况下,也会获得比原来更高的收入.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在不改变劳动力供给的情况下获得了一笔”非劳动收入”.那么,如果其他条件不变,”非收入劳动”的增加就会导致劳动力即使减少工作时间,仍可维持原有的收入水平,并且还可以多享受闲暇.如果原有的工作和收入已经可以为劳动者创造满意的生活,那么收入继续增加的结果就是劳动者用更少的工作时间就可以保证自己的满足感.此时,工资上升的收入效应占主导地位.如图

十七.结合女性历史地位的变迁,运用两种替代效应的理论说明工资率变化对不同时期女性劳动者产生的影响,并作图示P7 十八.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在一些公司里,副总裁的工资比那些头衔不那么显赫的员工的工资还低?

十九.对于危险性较高或是特别令人厌恶的工作,为了招收从事这些工作所需要的劳动力,方法主要有哪些

1.强迫人们去做这类工作,比如军队征兵从事抢险救灾工作等

2.诱导人们自愿地从事这类工作,比如通过提供补偿性工资来促使人们接受条件较差的工作等

二十.职业生涯决策的生命周期理论

1.个体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其生产率是不同的,这样才会产生所谓的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职业发展任务

2.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在生命周期的早年和晚年,由于工资较低,人们更倾向于从事闲暇活动

3.个体在生命周期内决定何时开始工作要涉及某段时间内市场与家庭生产率之间的比较.当个体的市场收入能力高于家庭生产率时,人们会选择更多地从事市场工作;反之,则更多地从事家庭劳动

4.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个体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将会采取不同的劳动力供给决策 二十一.高等教育投资P109

如图,清楚地显示了两类人在收入上的差异.其中工资报酬六A反映了没有上大学的个体的工资报酬流,在本例中指18岁高中毕业后不去上大学而立即参加工作进入就业的那部分人;而工资报酬流B则反映了18岁高中毕业之后选择上大学的人一直到退休的终生工资报酬流.从图可知,上大学的总成本包括因为上学而放弃的收入和学费等直接成本,而净收益部分表示收入增量,也即接受大学教育和不接受大学教育的工资报酬流的差额.经过折现后,只有收入的增量大雨或等于上大学的总成本,个体才会选择接受大学教育.因此可得出: 1.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上大学的总成本降低,那么个体对于上大学的需求将增加;反之,如果上大学的总成本上升,个体对于上大学的需求将下降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上大学与不上大学的工资报酬流的差额增加,那么对于上大学的需求也将增加

3.由于年轻人的未来工作时间较长,因此其收益的贴现值也将较大,所以相对于年长者而言,年轻人读书更合算。因此,教育决策会受到教育成本、工资报酬流以及个体年龄的影响

二十二.已婚妇女劳动力参与的特点(大题!)从短期来看,劳动力参与转换是已婚妇女劳动力参与行为的显著特点

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为了更好地承担生育与教育子女的责任,一些女性会选择在孩子出生到孩子长大之前这一段时间暂时退出劳动力市场。当然,随着个体情况的不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时间长短也不尽相同.有些妇女选择在孕期到哺乳期之间的这段时间退出劳动力市场,在生产过后休息一段较短的时间遍开始重新寻找工作.而还有一些妇女会等到子女进入小学之后才开始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当然也有一部分妇女怀孕之后选择在较长的时间段内退出劳动力市场,直到子女成年以后才开始重新进去.这就使得妇女在生命周期内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呈现”M型”,即在妇女年轻和中年时会出现劳动力供给的峰值,而在其他时间段内则更多地从事家庭劳动.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女性的”M型就业二十三.工作搜寻的分类(小题)

二十四.在职工作搜寻的影响

1.在职工作搜寻对于人力资源流动和再配置以及促进竞争和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2.促使就业者找到自身定位和作好职业生涯规划 3.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二十五.在职工作搜寻所搜集到的信息有两个长远的作用:一是帮助在职者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二是可以为将来的工资谈判积累筹码

二十六.员工甄选:企业主动筛选,了解员工的生产率信息&通过筛选机制的设计,达到员工的自我选择

最典型的机制包括非固定性工资合同和试用期 二十七.雇佣歧视:个人偏见;统计性偏见;非竞争性偏见

二十八.统计性歧视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发生?统计性歧视是怎样加剧职业排挤的? 统计性歧视是将一个群体的平均特征视为该群体中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特征 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雇主将某种先入为主的群体特征强加给个人而引起的.当求职者的个人特征不能对其实际生产率作出准确的预测时,企业在作出雇用决策时,将会同时利用求职者个人的信息和其所属群体的群体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把群体信息作为个人信息的一种补充做好会带来副作用,它有可能把群体特征强加给那些虽然属于某一群体但其自身的群体特征并不十分明显的个人身上.比如有一些高中毕业生的能力是很强的,如果不是由于家庭贫困的制约,他们本来也是会去上大学的.所以如果将群体资料应用于这些非典型的群体成员,那么他们将会遭到不恰当的贬抑.他们与那些被雇用的人有着相同的实际生产率,只是由于与他们相联系的那些群体特征不利而无法得到工作.二十九.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者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和不同的地区甚至国家之间进行流动和迁移的行为,它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十.锦标赛模型

拉齐尔和罗森于1981年提出晋升的锦标赛模型

该理论认为:晋升一般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晋升的职位一般是固定的;第二,与某一晋升相联系的工资增长幅度越大,对候选人的激励越大,争取晋升的动力越强;第三,晋升不是根据员工个人的绝对绩效,而是竞争者的相对绩效决定。与既定晋升相联系的工资增长幅度会影响到位于该工作等级以下的员工的积极性;某职位上员工的薪酬水平并不仅仅是为了激励其在当前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还是为了激励该职位以下的所有员工努力工作争取获得该职位

锦标赛的激励效应与各等级、层级之间的奖金差异的规模大小有关; 锦标赛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员工报酬水平随职位晋升而呈现阶梯式跳跃的事实 用相对绩效决定晋升有很多优点:

1.有时个人的绝对绩效比较难衡量,但是相对绩效很容易比较,衡量成本的节约在某种程度上是使用相对绩效作为激励的一个重要原因。

2.用相对绩效来决定是否晋升可以减少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竞争者业绩的干扰 三十一.薪酬决定(大题!)1.以产量为基础的工资——计件工资

在计件工资制下,工人将根据他们所生产的每一单位的产品获得一笔报酬,这笔报酬是与每件产品相联系的计件工资率,工人产出高则获得的报酬就高

只有当对产量的衡量并不需要太大的成本时,企业才会采取以产量为基础的工资 计件工资制优点:筛选机制和激励机制 计件工资的收入计算: I=A+b*Q(I表示收入,Q表示产量,A表示基本收入,b表示计件率)2.以投入为基础的工资——计时工资制

由于企业对产量的衡量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成本很高。同时,大多员工都是风险规避型的人,在其他条件(如报酬的平均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他们更为偏好以工时为基础的工资所具有的那种确定性,因此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还是偏好按投入支付工资的计划

由此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 计时工资加绩效工资

三十二.存量—流量模型(大题!)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是解释就业.失业与非劳动力存量及存量变化的经典模型 在这一模型中,方框表示每一种人口的存量,即某一时点上测算的变量.箭头表示人口的流量:某一时期(如1年)内的存量变动及变动方向.模型表明这三种人口之间存在着相互对流的变动:1.就业人口中会有一定比例的人失去工作,成为失业人口,还会有一部分由于自己不愿意继续工作等原因进入非劳动力2.失业人口中也会有一定比例的人找到工作,进入就业人口,还会有一部分人因为失去信心等原因进入非劳动力3.非劳动力中有一定比例由于想工作并立即找到工作等原因进入就业人口,还有一部分想工作但一时找不到工作的人则成为失业人口.另外,某一时期总会有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加入上述三种不同的人口,成为新增就业人口.新增失业人口和新增非劳动力人口的一部分.上述三种劳动力人口在一定时期内也都会有一部分退出劳动年龄人口.结论:1.即使处于失业状态的人是变化着的,失业总量作为一个存量,也可能保持不变

2.失业率可以由几种不同的流量要素独立地或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引起变化 三十三.基尼系数

1912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计算出一个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称为基尼系数G

当A为0时,基尼系数为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等;当B为0时,基尼系数为1,表明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基尼系数在0~1之间,系数越大,表明越不均等,系数越小,表示越均等.优点:便于了解.掌握和比较,人们可以对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基尼系数进行比较,也可以对不同国家的基尼系数进行比较

缺点:不同国家可能采用不同的统计口径和资料,可比性较差 联合国规定的基尼系数见表,国际上一般以0.4为警戒线 基尼系数及其代表程度 基尼系数 收入分配平等程度 基尼系数 收入分配平等程度 0 绝对平等 0.4~0.5 差距较大 小于0.2 高度平等 大于0.5 差距悬殊 0.2~0.3 比较平等 大于0.6 高度不平等 0.3~0.4 基本合理 1 绝对不平等 三十四.收入代际流动的含义

收入代际流动衡量的是一个人的收入 在多大程度上由其上一代人的收入决定,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机会平等程度,为不平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通常收入的代际流动就是指从一代到下一代收入的相对位置变动的程度 三十五.税收政策与收入再分配(大题!)税收是政府调节收入差距,矫正分配不公的一个重要手段 税收有筹集收入.调节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等方面的作用

许多国家为了加强税收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已经基本建立了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以遗产税(赠与税).财产税.消费税为辅的税收调节体系,充分发挥不同税种相互协调配合的整体调节功能.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多实行累进税率;财产税.消费税.社会保障税一般实行比例税率 实行累进税率的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对个人收入差距调节的力度最大 个人所得税的效果: 1.税后收入差距较税前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2.税后基尼系数比税前基尼系数普遍降低 3.少数高收入者缴纳税收占个人所得税的主要部分 三十六.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大题!)社会保障主要是通过政府行为实现对暂时或长期无收入来源者的经济资助,以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主要手段:为居民提供养老保险金等各项保险和救济救助收入的直接保障以及教育.医疗等相关生活保障的间接保障措施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的支出范围主要包括三大领域:一是面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二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三是面向低收入者的社会保障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范围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四个方面 三十七.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我国,结构转变的加快和青年就业问题的突出是自然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自然失业率有两种生成机制: 1.市场障碍使一部分劳动力游离于劳动力需求曲线之外,使合意的劳动力供给小于愿意的劳动力供给,二者的差额便是自然失业人口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 篇5

一、概念(2*5=10分)

机会成本

需求定理(3)

生产脊线(2)

边际效用

国民生产总值(2)供给

边际成本

国民收入 业只不过赚到平均利润

8、只有在等产量曲线斜率()的区域,两种生产要素的替代才是可能的。A为负;B为正;C为零

9、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

等产量曲线

商品边际替代率

规模经济

基数效用 供求定理 收入效应 需求曲线 国内生产总值

二、填空(1*9分)

1、经济学核心理论是();要解决的问题是()。

2、国籍原则核算的总量指标是()。

3、者效用水平不变前提下,两种商品之间存在()关系,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的斜率

4、者均衡的条件是各种商品的()和()都相等 5、国民收入是()等于()的国民收入

6、型蛛网的条件是供给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

三、单项选择(1*10=10分)]、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的是()A宏观经济学;B微观经济学;C部门经济学;D企业经济学

2、解决资源合理利用问题的是()A宏观经济学;B微观经济学;C部门经济学;D国民经济学

3、商品需求量随着价格上升而()A上升;B下降;C保持不变;D不确定

4、当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时,其均衡点的变动()

A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的两点之间;B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C不发生移动 D、无法确定

5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增加,这两种商品是()

A替代品; B互补品; C、无关品

6、支持价格一定()

A高于均衡价格B、低于均衡价格;C、等于均衡价格

7、当MR=MC时()

A、企业没有赚到任何利润;B、企业赚到了所有利润;C、企业发生了最大亏损;D、企

A可以相交;B不能相交;C有的可以相交有的不能相交。

四、判断说明(3*7=21分)

1.缺乏需求价格弹性时,适当降低价格会

提高总收益

2.MU1/P1>MU2/P2,消费者会增加对商品

1的购买。

3.MR>MC,厂商会减少产量

4.MPl=APl,会有MPl的最大值。

5.当SMC=SMR=SAR=SAVC,企业处于盈

亏平衡点。

6.垄断竞争市场上,如果某厂商降级价格

而其它厂商保持价格不变,该厂商的需求量沿着客观需求曲线增加。

7.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都是大于

1而小于0的。

五、简答(4*5=20分)

1、供求定理基本内容

2、等产量曲线的主要特征

3、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说明规模收益?

4、寡头垄断厂商为什么面临的是一条拐折的需求曲线?

5、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不能计入按支出法核算的国民生产总值?

六、计算(20分)

1、设:Q=30-4P ①求P=3的需求价格点弹性(2分)

②P在3和5之间的需求价格弧弹性(2分)

3、产量水平不变的前提下,两种生产要素之

间存在()关系;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的斜率。

4、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原则是各种生产要素

2、设生产函数Q=10(LK)1/2,L为劳动数量(人),K为设备数量(台),劳动价格为8元/小时;,设备价格为2元/小时,如果该公司生产80单位产品,应使用多少单位(小时)的劳动和设备?(6分)

3、假设国民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亿元)试计算:(1)储蓄(2分)(2)政府支出(2分)(3)投资(2分)

4、设储蓄函数s=-180+0.2y,自主性投资I=80.求均衡国民收入(4分)

七、论述(10分)

1、画图并说明一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条件下,生产的理性区域。

《西方经济学概论》考试试卷(B)

一、概念(3*5=15分)

二、填空(1*10=10分)

1、宏观经济学核心理论是();要解决的问题是()。

2、采取国籍原则核算的总量指标是()。的()和()都相等

5、稳定型蛛网的条件是供给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

6、扩散型蛛网的条件是供给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

7、经济问题根源于资源的()。

三、单项选择(1*10=10分)

1、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的是()

A宏观经济学;B微观经济学;C部门经济学;D企业经济学

2、解决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是()A宏观经济学;B微观经济学;C部门经济学;D国民经济学

3、商品供给量随着价格上升而()A上升;B下降;C保持不变;D不确定

4、当其它商品价格发生变动时,由此产生的替代效应导致其均衡点的变动()A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的两点之间;B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C不发生移动D无法确定

5、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下降,这两种商品是()A替代品;B互补品;C无关品

6、支持价格一定()

A高于均衡价格B、低于均衡价格;C、等于均衡价格

7、SAR=SAC时()

A、企业处于盈亏平衡点;B、企业处于停止营业点;C、企业处于最大利润点

8、无差异曲线斜率为负说明在效用不变的条件下两种商品之间存在()

A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B共同增加的关系;C共同减少的关系;D固定不变的关系

9、位置愈高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

A愈高;B愈低;C不确定。

10、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点必然位于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

A相交点;B相切点;相互平行。

四、判断说明(3*7=21分)

1、当某种商品富有需求价格弹性时,适当降低价格会提高总收益

2、如果MU1/P1>MU2/P2,消费者会增加对商品2的购买。

3、当MR>MC时,厂商会增加产量。

4、当MPl=APl,会有APl的最大值。

5、当SMC=SMR=SAR=SAC,企业处于盈亏平衡点。

6、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如果某厂商降级价格而其它厂商跟着价低价格,该厂商的需求量沿着客观需求曲线增加。

7、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都是大于1而小于0的。

五、简答(5*5=25分)

1、无差异曲线主要特征?

2、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说明需求定理?

3、为什么垄断厂商一般不会把价格制定在需求曲线缺乏弹性的范围内?

4、写出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狭义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总量关系之间的换算公式?

5、要素的边际产量报酬递减规律内容是什么?

六、计算(10分)

1、设:Q=30-4P

①求P=3的需求价格点弹性(2分)

②P在3和5之间的需求价格弧弹性(2分

2、设生产函数Q=10(LK)1/2,L为劳动数量(人),K为设备数量(台),劳动价格为8元/小时;,设备价格为2元/小时,如果该公司生产80单位产品,应使用多少单位(小时)的劳动和设备?(6分)

七、论述(9分)

说明在价格下降过程中,普通商品、低档商

品以及劣质商品的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以及总效应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概论》考试试卷(B)

一、概念(3*5=15分)

二、填空(1*10=10分)

1、微观经济学核心理论是();要解决的问题是()。

2、按照国土原则核算的总量指标是()。3、消费者效用水平不变前提下,两种商品之间存在()关系。

4、等成本线是()的斜率

5、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各种商品的()和()都相等

6、均衡国民收入是()等于()的国民收入

7、扩散型蛛网的条件是供给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

三、单项选择(1*10=10分)

]、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的是()A宏观经济学;B微观经济学;C部门经济学;D企业经济学

2、解决资源合理利用问题的是()

A宏观经济学;B微观经济学;C部门经济学;D国民经济学

3、商品供给量量随着价格上升而()A上升;B下降;C保持不变;D不确定

4、当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时,其均衡点的变动()A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的两点之间;B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C不发生移动 D、无法确定

5如果名义收入不变,一种商品价格变化,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变化,导致对该商品需求量变化。是()A、收入效应; B替代效应; C、互补效应。D、产量效应。

6、支持价格一定()A高于均衡价格B、低于均衡价格;C、等于均衡价格

7、当MR=MC时()A、企业没有赚到任何利润;B、企业赚到了所有利润;C、企业发生了最大亏损;D、企业只不过赚到平均利润

8、只有在等产量曲线斜率()的区域,两种

生产要素的替代才是可能的。A为负;B为正;C为零

9、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A可以相交;B不能相交;C有的可以相交有的不能相交。

10、当等产量曲线斜率等于等成本曲线斜率时,二者()A相交;B相切;C相互平行。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二、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假如生产某种物品所需要的原材料上升了,则这种商品的()

A、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 B、供给曲线,向左方移动

四、判断说明(3*7=21分)

8.富有需求价格弹性时,适当降低价格会提高总收益

9.MU1/P1>MU2/P2,消费者会增加对商品1的购买。

10.MR>MC,厂商会减少产量 11.MP1=AP1,会有MP1的最大值。12.当SMC=SMR=SAR=SAVC,企业处于盈亏平衡点。

13.垄断竞争市场上,如果某厂商降级价格而其它厂商保持价格不变,该厂商的需求量沿着客观需求曲线增加。

14.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都是大于1而小于0的。

五、简答(5*5=25分)

1、供求定理基本内容

2、等产量曲线的主要特征

3、说明GDP和GNP的区别?

4、寡头垄断厂商为什么面临的是一条拐折的需求曲线?

5、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不能计入按支出法核算的国民生产总值?

六、计算(10分)

1、设:Q=30-4P ①求P=3的需求价格点弹性(2分)

②P在3和5之间的需求价格弧弹性(2分)

2、设生产函数Q=10(LK)1/2,L为劳动数量(人),K为设备数量(台),劳动价格为8元/小时;,设备价格为2元/小时,如果该公司生产80单位产品,应使用多少单位(小时)的劳动和设备?(6分)

七、论述(9分)

1、画图并说明一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条件下,生产的理性区域。

西方经济学考试试卷(A卷)

C、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 D、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

2、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

A、消费者偏好 B、消费者收入 C、所购商品的价格 D、商品效用水平的大小

3、序数效用论认为,商品效用的大小()A、取决于它的使用价值 B、取决于它的价值

C、不可以比较 D、可以比较

4、均衡价格随着()

A、需求和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B、需求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C、需求的减少和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D、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5、下列说法为错误的是()

A、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是负数 B、只要边际产量减少,总产量一定减少 C、随着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将趋于下降,其中边际产量的下降一定先于平均产量。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是规模报酬递减造成的

B、边际收益递减是规模报酬递减造成的 C、规模报酬递减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造成的 D、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是规模收益递减规律造成的

7、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的划分取决于()A、时间的长短 B、可否调整产量 C、可否调整产品结构 D、可否调整生产规模

8、某经济社会一定时期所创造的新价值()A、国民生产总值。B、国民收入。C、国民生产净值。D个人收入。

9、根据国土原则核算的是()

A、国民生产总值。B、国内生产总值。C、国民收入。D、个人可支配收入。

10、在短期消费函数中,不随收入变动的消费是()

A、引致消费。B、收入性消费。C、弹性消费。D、自发性消费。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35分)

1、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有哪些?

2、为什么说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反映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3、广义的国民收入由哪些方面构成?

4、等产量曲线的定义和特征?

5、消费者均衡理论是研究什么问题的?

6、什么是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内容是什么?

7、什么是规模报酬,规模报酬的三种情况是什么?

四、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消费者可能线移动的原因在于 和。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根本原因在于 的 组合不合理。

3、“注入”的源泉是。

4、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是。

5、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在于消费者可能性线于无差异曲线。

6、距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

7、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取决于对生产要素 的 和。

五、判断(每题2分,共10分)(1)互为替代品的商品,价格和需求量反方向变化。(2)工业品的需求富有弹性,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3)寡头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曲折的。(4)完全竞争厂商的边际要素成本大于平均要素成本(5)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是大于0而小于1的。

六、计算题(第1题4分,第2题6分,第三题10分,共20分)

1、甲消费100单位的X商品和50单位的Y商品,若PX从2元上升到3元,PY仍然不变,为使消费情况不变,他的收入需要增加多少?

2、小王每年为购买某一件装饰品愿意付10元,第二件愿意付9元„„,直到 第10件付1元,第11件不愿意付钱。问:(1)假如每件装饰品需付3元,他将买多少装饰品?他 消费者 是多少?(2)装饰品的价格涨到5元,情况又怎么 呢?(3)你能表达出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和商品价格的关系吗?

上一篇:2015初级职称知识点《初级会计实务》:财务报告的目标和组成下一篇:装修工程施工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