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美乡村医生诗朗诵(精选7篇)
致敬最美乡村医生诗朗诵 篇1
表演形式:二胡配乐 诗朗诵
表演者:朗诵 龙山镇卫生院 朱明 卢小冰
配乐 龙山镇乡村医生 贾南山
却又有孩童头痛脑热、拉稀呕吐 你便立马放下碗筷
不顾家人的劝阻,奔波在就诊的路上 男:数不清有多少个除夕夜
说你思想觉悟高,带头加入 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 主动宣传医改政策,热心管理村卫生室 样样都没落下你
男:最美乡村医生---朱苏银
合:我们 向您致敬!
我们 永远怀念您!
致敬最美乡村医生---朱苏银
男:1970年的春天
你还是一个姑娘
却背着药箱,开始走街串巷 这一干,就是43年 女:四十三年,春华秋实
四十三年,星移物转 男:四十三年,沧海桑田
四十三年,弹指一挥间
你将青春洒在了后宅村的街头巷陌 女:你将笑颜展现给了老人、孩童和青年
男:2013年的10月
那本是洒满金色阳光丰收的季节 但你却在5号的傍晚,与我们匆匆而别 女:你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还把我们的健康挂念 你 怎能让我们不怀念
男: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
你在半夜被村民唤醒
你顶着凛冽寒风,背着沉重药箱 在村民需要你的第一时刻出现 女:数不清有多少顿饭点
你正准备吃下一口热饭
当别人合家欢聚、享受天伦之乐时 你却坚守在村卫生室里 默默的,为患病的村民挂点滴 女:数不清有多少个患者
在你及时的救治与转送下 赢得了最佳的抢救时机 转危为安!
男:朱苏银啊!你就是村民心中的健康守护女神 女:你知不知道后宅村民,都需要你
你有没有听见亲人,在呼唤你
男:村里的颜香春阿婆泪眼婆娑,至今还在挂念你说你不欺老不嫌穷,月月给她测血压 就像她的亲闺女
女:村里的朱昌田阿公,至今还在念叨你
说你36年前
半夜起床诊治他发高烧的女儿 救了他的亲闺女 男:后宅村责任医生颜晓华
永远不会忘了你
说和你合作干事很放心,那种工作劲儿 哪个乡村医生比得了你
女:下宅口村医张治民,对你是佩服不已
说你不耻下问,人老心不老
从a o e开始向他学习打字、电脑开方 那种学习劲头,真是无人能比 男:龙山镇卫生院的院领导很是赞赏你
合:你的事迹,感动天感动地!传遍了神州大地!
男:市委书记、市长、副市长纷纷批示
号召全市人民要向你学习
女: “金华市最美乡村医生”的桂冠属于你 合:是的,是的,朱苏银啊!
你就是我们心中的最美乡村医生
男:你是平凡的,只是一名乡村医生
可你的人生却灿若星辰,永远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女:你爱岗敬业的精神
你热心服务的品质 你甘于奉献的作风 你乐于学习的态度
合:值得我们 所有所有医务人员瞻仰与效仿!
男:最美乡村医生,朱苏银啊!你就像春天的雨露 滋润着患者久旱的心房 女:你就像夏日的微风 驱赶走患者内心的忧伤 男:你就像秋夜的明月 指引着患者康复的方向 女:你就像冬天的骄阳 温暖在患者冰凉的心上
2014年3月
致敬最美乡村医生诗朗诵 篇2
岗位管理是制度建设的切入点
一、从制度建设入手, 解决乡村医生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活动的意义当然不止是在全国找出10个“最美乡村医生”, 更在于“寻找”适宜政策解决乡村医生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行岗位管理应该是制度建设的切入点。
——17年真情驱散艾滋病阴影的张振江年已58岁, 再过两年就该退休, 但养老问题却始终没有着落。原先的政策只能是作为农民享受农保, 后来省里规定对到龄退出的乡村医生按每月3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但这个政策至今未能落实。
——扁担医生李前锋做了肾移植手术后, 每年要服用6万多元的抗排异药。但这种药不在合作医疗报销范围, 按照大病救助制度只能补助2万元, 其余全靠亲友资助借贷。其“农民”身份决定他不能像乡镇卫生院职工那样享受城镇职工医疗保障。
——当了近3 0年“索道医生”的邓前堆, 直至2009年每月的工资只有200多元, 2012年增加到550元, 但其中包括药品由乡镇卫生院运往村卫生室的费用, 剔除这项开支, 仅有400多元。当地乡镇卫生院职工平均工资为2000元左右, 这位最美乡村医生待遇仅为其1/5。
——在海拔平均36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 乡村医生洛松江村所在的沙丁乡只有他1个医生, 他既是全乡6个行政村的唯一村医, 也是沙丁乡卫生院的唯一医生, 并且是这个卫生院的院长。令人啼笑皆非的是, 他的工资还不到卫生院新分来护士的1/3, 因为护士是国家分配来的公职人员, 而他的身份是“乡村医生”。洛松江村在电话里向我一再说明:他的这个院长也只是“临时”的。
——“天堑”医生居马泰曾说“不要让年轻人重复我的经历”, 这句话里饱含着何等的酸楚!
他们感人肺腑的事迹正在被人们传颂, 但他们“光圈”之后的苦衷是否也为社会所知?
社会对于“乡村医生”这个概念是缺乏了解的。陈竺部长在颁奖晚会中深情地说“他们是工作在村卫生室的医务工作者”。这看似普通的介绍却饱含着极其重要的提醒:他们是“医务工作者”, 他们理应享受“医务工作者”的最基本待遇。
政府对乡村医生是关注的。国家曾连续几年开展了优秀乡村医生的奖励表彰活动, 国务院领导多次把乡村医生请进中南海召开座谈会。但是如果不能从政策层面着手, 而是仅仅对其中极少数成员奖励表彰, 是不能解决这支120万人的队伍所面临的燃眉之急, 即便是这些当选为“最美”的乡村医生们, 也无一例外面临着这种制度性的不公!
政府对此已经引起高度关注, 从制度入手解决乡村医生面临的问题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共识, 现在的焦点是选择什么样的制度。
二、从解决待遇入手, 建立村卫生室岗位管理制度, 是现实的选择
解决乡村医生问题不妨比照民办教师转正定级的办法, 将乡村医生转为国家公职人员。但这一意见一直存在争议, 从国家政策层面解决乡村医生问题的方案在“身份”问题上卡壳至今。
当一种方案争议很大, 迟迟不能取得共识的时候, 我们暂且将这个话题搁置, 换一个比较能够取得共识、又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去讨论, 或许可以出现突破。
按照这样的构想, 政策设计是否可以沿着这样的路径:首先确定村级卫生服务是农村不可缺少的社会服务, 乡村医生是工作在村级卫生机构的“基层医务工作者”, 在此基础上健全包括“岗位待遇”在内的岗位管理制度。按照《劳动法》的规定, “岗位待遇”应该包括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工资、福利比照乡镇卫生院水平, 社会保障按照城镇职工标准, 对此可能会有争议, 但只要确认“基层医务工作者”这个前提, 也就不难统一。如果这些认识统一了, 则乡村医生的薪酬问题、养老问题、医疗问题等都可以迎刃而解。
三、岗位管理制度需要澄清的两个疑点
建立村级卫生机构的岗位管理制度, 横亘着两个问题:其一是待遇的来源, 其二是管理的主体。
首先澄清待遇的来源。
在讨论乡村医生问题的解决方案时很容易陷入一个怪圈:要解决待遇问题, 就必需解决身份问题, 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身份问题解决不了, 财政就无法安排预算, 待遇也就无法落实;而“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身份”现在又恰恰不具备解决的可能, 于是这个问题也就成为解不开的死结。这种逻辑推理的大前提是乡村医生的待遇必需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小前提是财政预算无力承受, 于是得出结论便是待遇无从解决。
问题在于这两个前提都不成立。首先, 乡村医生待遇的来源可以来自政府财政预算, 可以来自合作医疗基金, 可以来自公共卫生服专项经费, 也可以来自受益者个人的支付。这些来源的构成比例, 则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服务项目而有所不同, 财政预算并不是解决乡村医生待遇的唯一来源。其次, 在我国的一些特殊地区, 譬如“最美”乡村医生洛松江村、居马泰所在的雪域高原, 邓前堆所在的边远山区, 张振江所在的艾滋病聚居区, 则应该由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全额保障, “财政预算无力承受”之说在这种地区是不能作为理由的。两个前提都不能成立, “待遇无从解决”之说自然也就不能成立。
再澄清管理的主体。
我国卫生行政机关只设置到县级, 县级卫生主管机关把行政管理延伸到村级卫生机构显然鞭长莫及。“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种体制是由县级卫生主管机关制定规则, 委托乡镇卫生院按规则操作, 对村卫生室进行日常管理。“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在我国许多地区已经运行十多年, 在此基础上总结完善, 便可以卓有成效地建立起村级卫生机构的岗位管理。
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 是事业单位改革早已确定的路径, 但囿于各种制约因素举步维艰, 至今没有突破性的推进。在有些领域, 近年来甚至有强化身份管理以至于效率显著下降的现象, 乡镇卫生院改革前一段就走过这样的弯路。如果在乡村医生的管理体制中能够绕过身份管理这个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阶段, 直奔岗位管理, 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爱心是卫生服务的基石
1月3日晚, 央视演播大厅正在录制“最美乡村医生”颁奖典礼。观众席上, 许多人在不停地擦拭泪水, 所有的人都被那可歌可泣的事迹深深感动。此时我突然想到那句“常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些感人的事迹再一次昭示:当医术和爱心融合在一起的时候, 便铸就了人类中的“最美”。乡村医生的医术算不上怎样高明, 是爱心使医术的能量放大了几十倍, 几百倍。
颁奖典礼结束后, 我久久地琢磨:如此圣洁的大爱缘何而来?
王布和8岁丧父, 是草原上的牧民把他养大。他当了医生后就一直坚持“有钱没钱都给看”, 虽债台高筑, 仍广济博施, 他的爱心源于感恩;钟晶在爱人调回城市后, 却选择留下, 从2008年坚持至今, 她不忍心这里的留守老人生病没人诊疗, 她的爱心源于怜悯;张振江为村里24名爱滋病人诊疗十几年, 说到其中1名病人去世时, 这位北方壮汉竟失声痛哭, 他的爱心是源于对生命的敬畏。是人性中最质朴的元素, 滋润着他们的爱心。有了这颗爱心, 医疗服务就保持了神圣。
是雪山的晶莹, 怒江的清澈, 草原的浩瀚, 泥土的芳香, 是这些近于原生态的环境, 使人性中最质朴的元素得以完好保存。当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而来时, 这些最质朴的元素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在剧烈变迁的大环境下, 社会应该怎样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中重塑爱心, 正是今日医改必需面对的尖锐命题。几十年医改迂回曲折的经历, 已经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
唤起爱心, 是一个并不陌生的老话题。我们曾一次次开展了医德医风教育, 一次次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 一次次树立先进模范典型。但当我们以严肃的态度审视这一次次活动的实际效果时, 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迄今尚未真正破解的老话题。
经济体制改革以后, 说得比较多的是医疗卫生体制必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经过几十年的风雨历程, 现在很有必要反思如何准确把握这个“适应”。所谓适应, 是指它不可能封闭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里, 但不等于医疗卫生服务的诸多特殊属性因为“适应”而变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7年印发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有这样一句极其重要的表述, “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遵循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长期以来强调的是前半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却忽略了后者“遵循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卫生事业的“内在规律”有哪些, 为什么要“遵循”, 如何遵循, 一直研究得不多, 体现得更少。
卫生事业诸多内在规律中最根本的一条, 是医疗卫生事业必需以爱心为基石。对弱者的怜爱, 对幼者的疼爱, 对伤者的关爱, 对同行的友爱, 对医学的热爱, 对所有求诊者的博爱, 组成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石。医乃仁术, 仁者爱人, 最美乡村医生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再次提醒我们:爱心是卫生服务的基石。
宋人林稹有诗曰“一泓清可沁诗脾, 冷暖年来只自知, 流出西湖载歌舞, 回头不似在山时。”在山泉水清, 出山泉水浊, 泉水出山是无法回头的, 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沉淀、净化, 让其中一部分用于饮用的水保持清澈。市场经济大环境是社会必需面临的, 市场经济中的锱铢必较、弱肉强食, 以及亚当.斯密“理性经济人”的假设都是无可厚非的。重要的是社会必需形成一种机制, 确保医疗卫生服务是一片以爱心为基石的净土, 这样的机制应该是医疗卫生体制的核心。
这样的境界并非遥不可及, 古有1800多年前的闽籍道医董奉“为人治病, 不取钱物, 使人重病愈者, 使栽杏五株, 轻者一株, 如此十年, 计得十万余株, 郁然成林”;今有接受最美乡村医生王布和免费治疗的病人为表示感激, 为其诊所旁的敖包添上一块石头, 10年间小敖包已经变成了大敖包。历史和现实清楚地说明:在一脉相承的华夏文化中, 医疗服务是最能滋生爱心的土壤。只要我们善于继承华夏文化的优良传统, 吸纳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经验, 这种以爱心为基石的医疗卫生体制就一定能够建立。
社会力量是农村卫生事业的重要支柱
在“最美乡村医生”颁奖典礼上, 人们为乡村医生的事迹深深感动, 也为爱心人士对公益事业的鼎力支持深表钦佩。
——中国工程院院士、7 8岁的钟南山教授由广州专程赶来参加颁奖典礼。当有人说“想不到您对乡村医生如此关注”时, 他略带沉思地说:“乡村医生是不为人们所熟悉的群体, 他们很重要, 很辛苦, 社会需要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77岁的才旦卓玛, 80多岁的阎肃, 都是带着同样的深情冒着严寒赶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当场表示, 愿意免费招收最美乡村医生居马泰的女儿入学;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刘玉村握着最美乡村医生洛松江村的手说:“我们决定满足你临床进修愿望, 我愿意作为老师亲自带教”。10家三甲医院把10位最美乡村医生所在的卫生室确定为帮扶重点。
——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当场宣布, 为10位最美乡村医生每人提供10万元资助, 并且为他 (她) 们偿还在医疗服务中欠下的全部债务。为漂流在洪湖上的村医谢爱娥、何太瑜夫妇提供救护快艇, 为最美乡村医生张正江所在的村卫生室兴建艾滋病人诊疗和活动小区。
有钱出钱, 有力出力, 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纷纷向最美乡村医生送去了关爱, 展示了社会的力量。
必需意识到, 在有幸得到社会关注的10名最美乡村医生之外, 全国还有百万乡村医生。如何广泛地发挥社会力量在农村卫生事业中的作用, 是一个需要系统策划的社会工程。在经济快速发展了30多年的中国, 社会已经拥有强大的力量和丰富的资源, 现在需要破解的是如何畅通和规范社会资源反哺农村的渠道。
其一是动员社会关注农村卫生现状。农村卫生是弱势领域, 缺少话语权, 很难形成社会影响力。农村卫生服务又是一块贫瘠的市场, 很难形成丰厚的资金回报。要在社会爱心与农村卫生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构建起纽带和桥梁, 很大程度上要借助媒体的力量。没有媒体的力量, 农村居民医疗保健的不易, 农村医务人员的艰难, 以及他们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感人事迹, 很难进入社会的视野。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这次“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 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其二是畅通和规范反哺农村渠道。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卫生事业, 一种无偿捐赠, 这种类型进入的渠道是通畅的。另一种是有偿投资, 就是社会力量以“资本”的形式进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2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在2009年印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又提出“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这些政策已经为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卫生事业畅通了渠道。农村卫生服务的主体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是向全民提供的公共产品。对这类服务的投资, 理应作为公益投资, 以不追求营利为前提, 按照非营利机构管理。
《寻找最美乡村医生》 篇3
2012年12月20日起,《讲述》在晚间黄金时间连续播出20集“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系列纪录片。中央电视台组织新闻中心、科教频道《讲述》栏目和中国网络电视台多路记者、编导奔赴乡村,足迹遍布31个省(市、自治区),行程数万公里,寻访乡村医生典型人物。
除了发动新闻记者,活动组委会还通过网络报名、电话报名、卫生部门推荐等多种方式寻找“最美乡村医生”,通过对报道选题和申报材料的筛选,共产生候选人500多名。央视网开通官网为候选医生搭建专题展播页,并发挥网络、微博、移动媒体等优势,及时回应网民关切,形成宣传强势。
央视新闻中心在《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等栏目开设了“走基层·寻找最美乡村医生”专栏。截至2013年1月11日,共播发相关报道70篇,共报道30位乡村医生事迹。
2013年1月13日,《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科教频道、中文国际频道先后播出,之后在央视多个频道重播。
乡村医生是我们国家发展进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100多万乡村医生是最贴近基层大众的生命守护者。在一些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很多乡村医生从医环境艰苦,房屋设备简陋,收入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低,学习、培训的机会缺乏,亟须全社会的关心和扶助。除了发动媒体力量进行深入报道,针对乡村医疗技术条件落后、医生亟须专业培训的情况,“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活动组委会还与卫生部合作,特别推出了帮扶计划。
在“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发布:10家省市级三甲医院与10位获奖乡村医生签订“手拉手帮扶计划”,为他们所在的村子提供医疗服务,为村医提供技术培训,卫生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研究为乡村医生提供更好的养老和补偿,解决他们非常关心的职业发展问题。
江苏洋河酒厂宣布资助10名“最美乡村医生”每人10万元现金和10万元医疗物资,资助10名“特别关注乡村医生”每人5万元现金,帮助他们实现心愿,解决实际困难。同时,还提供其他公益资助。央视“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的报道播出后,社会各界也纷纷给予资金资助、实物捐助。
以媒体行动的方式,践行社会公益的理念,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引导舆论、凝聚爱心、弘扬先进的作用,从“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到“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央视逐渐摸索、丰富了结合自身特点的大型公益活动经验。
2013年10月左右,央视还将开展“2013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除此之外,还有“寻找孝心好少年”“寻找最美军嫂”“寻找最美消防员”等活动计划,央视计划逐步打造一个“寻找最美”的公益品牌。
制作人自述
“最美乡村医生”一定是在人格和精神力量上能让你感动、尊重的一群人。我们要求记者必须去体验,必须去感受,记录这些人的心灵,走进他们的生活,触摸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次活动最大的创新在于视角特别平,还原了这群人的平实和质朴。最后的晚会由“颁奖”改为“献奖”,一字之差反映出我们理念上的变化,这些乡村医生确实是值得我们尊重、景仰的一群人。
——张德宏 《讲述·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寻找最美乡村医生颁奖典礼》制片人
“乡村医生”是一群将自己置于脚下、把病人放在心头、将生命举过头顶,用自己的辛劳付出甚至生命来置换乡村百姓的健康和生命的一个美丽群体。而“寻找”则是媒体带着敬意与责任走进他们真实的过往和生活,捕捉记录这些乡村医生的坚持、坚守所演绎和写就的感动,再将这份感动呈现于荧屏的过程。“正能量”一直存在于每一个心怀善意的人的心中,有助于自己,有助于这个社会健康前行的都是正能量。“最美”系列实际上是对人的本质、善良、正义、积极、乐观的一种唤醒和回归。
——郑秀国 《走基层·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制片人
“最美”沒有固定的标准,“医乃仁术、以德为先”,那颗善良的心就是“最美”,他们的美在于责任,在于坚守,在于对生命的执著和不离不弃。此次报道的价值在于发现他们、报道他们,不仅仅让观众感动,更带来心灵震撼,形成价值观的传递,弘扬社会的正能量,同时呼吁更多的人关注中国基层的卫生事业,帮助农村地区改善医疗卫生条件,解决乡村医生面临的诸多实际问题。
致敬最美乡村医生诗朗诵 篇4
空无一人的街道
你在奔跑
人满为患的医院走廊
你在奔忙
这个特殊的春节
你肩负重任
为民请命
家人的担忧和泪水
自己的不安和畏怯
都暂且抛下
你意识到
国家需要你了
人民需要你了
疫区中逆行的你
挽救了生命的奇迹
街道上逆行的你
将希望和温暖传递
工地上逆行的你
把生命的桥梁筑立
将自己一颗赤诚的心奉献
把国人的心温暖
多少个勇敢的你
那逆行的身影
成为这个春天
最亮丽的风景
5.12护士节致敬最美逆行者诗歌朗诵稿2
一身身白衣成为战袍
一只只口罩做了防御
一颗颗热心奔赴前线
一双双大手挽救危机
一条条生命逃离死神
一例例新增数目减少
一副副面孔映入眼帘
一个个英雄被人铭记
一滴滴康复患者的泪水暖人心肠
一张张伟大英雄的笑脸惹人泪目
一个美丽春天正在到来
一个个你也要平安归来
5.12护士节致敬最美逆行者诗歌朗诵稿3
在和平欢庆的日子
一场病毒扼阻和煦的春风
汽车与公路暂时隔离
列车和铁轨暂时隔离
飞机与天空暂时隔离
保一个国,让一座城隔离
然而白衣天使和病毒没有隔离
那些勇士和逆行没有隔离
云和风没有隔离
阳光和生活没有隔离
人和心没有隔离
天地间的爱没有隔离
身为文学爱好者我无能为力
只能少出家门,照顾好自己
只能带上口罩,露出眼眸
稚嫩文笔扶不起的忧伤
给那些在疫情中被袭击的人们
祈祷祝福早日享受阳光的日子
给那些在一线战斗的医生护士
那些各地医疗队
那些各地志愿者
那些捐钱捐物的人
那些最美逆行者
送上问候和敬意
我们只防病毒但请别防人心
善待他人,善待自已
心存善念,言行要有善意
防控疫情,我们责无旁贷
有些应急运输绿色通道不能断
确保必要的群众生产生活物资
非常时期娱乐场所暂时关闭
车站暂时关闭,学校可以延迟
唯有医院的大门没有关闭
唯有医护人员24小时随时待命
每天各地的新增病例
隔着手机屏幕都让人心痛不已
期待一场雨冲洗的不仅是大地
愿洗涤的还有人间苦疾
人间慈悲与爱的力量很神奇
爱在天地间,能创造奇迹
我向佛陀祈祷,手捧莲花
用禅意的文字唤醒万物生灵
5.12护士节致敬最美逆行者诗歌朗诵稿4
都是肉体凡胎
也想在躲在父母怀中
寻求安慰
前方疫情紧逼
擦过肩膀举过头顶的拳头
覆在白纸黑字上的红手印
使命告诉我必须前行
我不是最美逆行者
只为同根
爆炸新闻每天更新
那往上窜的数据
触目惊心
抱怨的声音越多
心里越不好过
刚捐的那点薪水不多
在能力范围内
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
曾经渴望假期延长
如今只想出门晒太阳
从来没有哪条新闻
热搜超过15天
十几亿人都在关注
好多感人事迹
悲痛也不断持续
趁着还能呼吸
别让感染继续
十几亿人同根
同一家人
都有过纷争
可每当一方有难
必定舍命相陪
这场没有硝烟剑光的战争
有的人
为保全别人而牺牲
不是为了责任
只为同根
天有不测风云幻变
未曾想过退却
身后的十几亿人
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为家人 为朋友 为国家 奉献是一种 英勇
十几亿人同根
同一家人
舍不得你疼
可每当一方有难
陪你走给你支撑
这场没有硝烟剑光的战争
有的人
为保全别人而牺牲
不是为了责任
只为同根
5.12护士节致敬最美逆行者诗歌朗诵稿5
你,告别家人,奔赴战场
你,剪断青丝,书写华章
你,跨越疫海,逆行以往
你,奉献爱心,守护希望
那勒红的面颊,是你
那忙碌的身影,是你
那温暖的笑脸,是你
那大写的人,是你
你说,不计报酬,无论生死
你说,服从指令,砥砺前行
你说,春天会来,樱花会开
你说,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最美乡村医生事迹 篇5
医德高尚乐于助人
XXX医生始终以高尚医德要求规范自己,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勤勤恳恳,极端负责,端正思想,服务态度明确,同时有一颗善良的心,作风严谨,为人谦虚诚实,不说空话,办实事,不骄不躁,有问题不回避,不泄露病人隐私,廉价行医,不谋私利。良好的医德练就了良好的工作作风,几十年如一日为病人治病,就是他日常生活工作的写照。并深刻认识到医疗服务直接作用于人的健康和生命,这就要求医生与其他职业相比必须具有更高尚的道德,更加严格的道德自律,更能在缺乏外部监管和制约的条件下,主要依靠自己的良心良知,忠实履行职业职责。一个合格的医生,既要具备良好的医风医德,又要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经验,而临床的经验要靠反反复复的学习,不断的实践,日积月累,逐步得以充实。
与卫生院所在地毗邻的XX市XX镇XX后村,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十分不便,村民习惯上都到XX乡卫生院来看病。1984年冬天,大雪封山,积雪达50公分厚,一位姓吴的村民来叫出诊,说:母亲病危,送县医院由于经济、交通情况不可能,你若能去看一下,不管她是死是活,也了却了我们当儿女的心愿。陈子贵医生二话不说,问了一下病情,拿好药,说一声“快,救人要紧”,就急忙上路了。他手里拿了一条木棍,鞋底栓一条绳子,深一脚浅一脚的翻山越岭,25里路走了4个小时,到了病人家,马上给病人诊治,发现是个冠心病病人,合并心衰,立即给予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等处理,住了一宿,第二天继续用药,经过几天的治疗,病人奇迹般的好了,患者和家属拉着他的手,激动的说:“谢谢了”。钻研技术精益求精
从医二十六年来,X医师一直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取得了村民深深的信任。并深信“一个医生取得病人的信任,从来不是靠广告、靠包装,而是靠高水平的医疗技术,高质量的服务和高尚的医德,通过病人的体会,以身相传”。为了更好的提高为广大群众提供治疗健康服务,X医师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先后参加了浙江省乡村医生医士学习、全科医生岗位培训、以及省市举办的各种培训。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网上查资料,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学习中医知识。
扎根基层,任劳任怨,为居民健康服务
XX地处云和西南,海拔1200多米,常年云雾缭绕,冬天寒冷,被俗称为“云和西藏”。随着我县“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深入,大量农民下山脱贫,子女外出种菇和打工,加上老人行动不便等,山区的老人看病难成了一个最大的困难。自从他1988年到黄源乡卫生院,肩负着全院管理、临床、责任医生等多项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以院为家,无论白天黑夜,严寒酷暑,只要有患者需要,随叫随到,24小时候诊。只要有一个电话,急诊的他马上就去,不是急诊的利用空闲或者是晚上去出诊,风里来雨里去,无论刮风下雪,天寒地冻,从不中断。常言道“人心齐,泰山移”,充分发挥责任医生的团队精神,调动积极性,针对随访中遇到的问题,每月召开例会,大家讨论研究,制定出好的方法,在下一次随访中应用。由于白天病人多,大多利用晚上随访,二十几年的工作,对本责任区的信息了如指掌,就好像存在大脑里。给居民测血压,了解情况,针对不同情况进行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发放健康处方,加强对重点人群、高危人群的管理及健康干预。
X医生负责两个行政村的责任医生服务工作,服务人口1701人,共429户,建立家庭档案386份,电子档案1445份,发放健康资料1500余份。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247人,高血压 175人,糖尿病18人,肿瘤4人,冠心病7人,脑卒中3人。这里的居民文化水平低,封建陋习多,卫生知识匮乏,饮食不合理,吸烟酗酒、高盐高脂等饮食习惯成了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针对以上情况,健康教育显的尤为重要,特制定了健康教育计划,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健康宣教,如开展健康教育课,面对面健康指导,发放健康宣传资料及粘贴健康教育图片等。年终考核成绩名列全县前三。
最美乡村医生事迹 篇6
劳动,是美丽的:贵州“最美乡村女医生”记事
她独自坚守在偏远大山中的村卫生室,用尽所学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把最美的青春留给了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网友称赞她为“最美乡村女医生”。
最近,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龙河村的乡村女医生、一个来自省城的“80后”钟晶成为网络红人。她的故事在网络多家论坛上流传。
五一节前,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来到大山深处的龙河村,走近这位甘于清贫寂寞、倾力治病救人的“最美丽”的劳动者。
记者到达时,临街的龙河村卫生室中,不少村民正在看病买药。一个温柔的声音不断叮嘱道:“老人家,这个药晚上睡觉时才吃。”“头痛粉吃多了不好,你要一盒我不能卖,但可以送一包给你吃。”
说话的就是钟晶。她出生于1982年,是个漂亮的贵阳姑娘,个子娇小,皮肤白皙,一双眼睛大而明亮。
20,她辞去贵阳长江医院的工作,跟随在乡镇工作的丈夫来到龙河村,为当地缺医少药的老百姓开起了村卫生室,这也是龙河村4000多名村民唯一能进行新农合报销的卫生室。
岂知两个月后,丈夫被调至黔西南州委工作。“走还是留?”她很纠结。她发现,由于贫穷闭塞,当地农村妇女大都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不少妇女患妇科病后,找不到女性妇科医生,一直拖到病情恶化。龙河村还是个风湿病高发村,老人几乎都患有风湿病,一些村民40来岁就骨骼变形、直不起腰。而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够对症下药的好医生。
留下来为当地百姓治病!
下了决心的钟晶拿出2万元购买了理疗仪、治疗妇科等疾病的仪器,所有用具每周消毒一次,还按大医院要求设置了垃圾分类。龙场镇党委副书记孙志宏说,她的卫生室是镇里最正规的之一。
钟晶一家三代行医,她又托均为医生的外婆和母亲打听了一副治疗风湿的草药方。48岁的龙庆昌患风湿病,多次外出求医花费上万元。“最后找到钟医生,20元6包药就好多了,介绍的几个朋友用药后也都有好转。”龙庆昌说。
村里不少苗族群众不懂汉语,她就靠打手势,或请懂汉语的苗族学生帮忙翻译。国庆节,钟晶还自掏腰包,请来贵阳的妇科专家为村民坐诊,她也趁机学习。“我为自己学有所用感到安心。”
早上7点20分钟晶就起床开门了,她在露天水管前洗漱完毕,不施粉黛就开始打扫卫生。不到20分钟,就有村民来输液。她来不及吃早餐,却关心病人是否饿肚子,并把豆浆分给病人喝。
“病人多时一天看上百人,一天只吃一顿饭,一直忙到晚上11点,有时脸也不洗,倒在床上一觉睡到天亮。”钟晶说。
但最初多数村民对这位年轻医生持怀疑态度,一天只有两三个病人。遇到不信任自己的病人,钟晶就先给他们配一天的药,仅两三元钱,告诉病人若有效再来。每个病人进门,她总是先端上一杯热水。
渐渐的,“钟医生医术高、态度好”的口碑越传越远,邻村的群众赶来找她看病,外地来的建筑工人也把这里当成了“固定”医疗点。
钟晶看病卖药十分便宜,有时几元药钱都免了,钱不够也可以赊账。村里一位78岁的空巢老人靠捡塑料瓶为生,全是一两毛的零钱,这样的病人,钟晶不仅不收钱,还常留他们吃饭。
时间一长,村民们把钟晶当成了朋友,没病时也来拉拉家常,赶集时常来歇歇脚。也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温暖。卫生室里的燕子窝每年都有燕子返巢;村民们常送来自家地里的蔬菜,逢年过节大家又不约而同的送来糍粑、红米饭;乡亲们一起看露天电影有说有笑,感觉人与人很近;她记得每一个医治过的孩子的名字,孩子们也亲切的叫她“姨妈”“小嬢”。
一次,一个老大妈对她说:“你一个城里的女娃娃,丈夫也不在这边,跑到我们山沟里来又挣不了钱,何苦呢?”这样的关心让钟晶倍感温暖。在她看来,农村很能体现人生价值。在大城市,医生和病人多是纯粹的医患关系,但在农村,村民们却把医生当成了一家人。
钟晶在病人面前沉稳干练,私底下也是个典型的80后,她是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独生女,喜欢吃零食、逛街、跳舞、看电影……
但在龙河村卫生室,衣柜是装药的纸箱,只有单调的三四种蔬菜,买不到爱吃的巧克力和奶茶,更没有五彩斑斓的时装。电力不足时还常停电,晚上只能靠蜡烛或应急灯照明。丈夫刚调走时,她独自躺在卫生室里,听着山风呼啸,害怕得睡不着,只好爬起来靠在墙上坐到天明。
没有澡堂,只能用两个大桶提水到屋内,蹲在一个大盆里洗澡;农村简易厕所臭气冲天;夜深人静时,还能听见老鼠窸窸窣窣从床下爬过的声音。
最难以忍受的莫过于寂寞。刚来时,没有电视和网络,也没有朋友,病人又少,找不到人说话,“卫生室里静得很可怕,感觉外面的世界很遥远。”
但她娇小的身体里有一颗强大的心。邻居徐显佳说,有一次钟晶得了重感冒,只能自己往脚背上扎针输液。“有人来买药,她还一只脚跳到药柜边拿药。我怪她不找我们帮忙,她却说能坚持就不麻烦大家。”
钟晶也试着从贵阳请了3位医生来帮忙,长的呆了3个月,短的只呆了3天,都因无法忍受乡村的艰苦而离开了。
她坦言,自己也打过“退堂鼓”,朋友们都劝她离开,也有机会调到兴义市工作,和丈夫团聚。但乡亲们听说她可能离开时,纷纷跑来打听:“钟医生你要走了吗?”“我们舍不得你啊……”
“老百姓这样需要你,怎么忍心舍他们而去?”钟晶说。
她的故事在网上流传后,被感动的网民,称赞她是值得学习的“美丽天使”。钟晶听后笑着说:“和那些更偏远的乡村医生相比,我的条件已经很好了,起码油盐酱醋俱全。”
而在丈夫龙瑞见眼中,钟晶就像“矿泉水”一样简单纯净,“善良宽容,不计得失,凡事总往好的方面想。”
如今钟晶有四个家:贵阳市父母家、兴义市丈夫家、女儿所在的奶奶家,以及卫生室这个家。她对女儿和父母心怀愧疚,只能靠电话沟通,夫妻俩也很少在家里正正规规的吃顿饭。
致敬最美乡村医生诗朗诵 篇7
妻子给予了他最深沉的爱
在鄱阳湖中央有着这么一个偏僻的乡镇——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南矶乡,它距离县城三十多公里,四周环湖,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陈凡经,便出生在这里。在他年幼时,南矶岛上的百姓备受血吸虫病折磨,一些人早早地被夺去生命。大家靠着微薄的收入勉强度日,陈凡经一家也不例外。他暗暗发誓,长大后要当一位能够免除岛民病痛的人。
陈凡经兄弟五个,他排行老大,因而从小就担起了长子的重任。1972年,17岁的他从新建县共大医务专科毕业,便参加工作,希望能够为父母分担一些负担。两年后,他实现了儿时的愿望,成为了南矶乡卫生院的一名医生。紧接着,陈凡经面临着人生中的又一件大事——成家。长辈为陈凡经定了一桩婚事,女方是另外一个村子的姑娘——谢灵香。同在一个岛上生活,陈凡经是知道谢灵香的,印象中她是一个面容清秀的姑娘,在家也是排行老大,虽然读书不多,但她孝敬父母、爱护弟妹,为人朴实勤快,颇受周边村民称道。只是因小时候患病,她的听力不太灵敏。陈凡经想,自己平时也是个闷葫芦,跟人打交道半天说不出啥来,谢灵香跟自己还真是天生一对。没多久,在长辈的安排下,陈凡经与谢灵香正式见面,两人情投意合,很快走入了婚姻。
40岁时,谢灵香双耳已完全失聪,陈凡经与她的言语交流屈指可数,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的相濡以沫。结婚数年后,他们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看着这两个健康可爱的小家伙,陈凡经夫妇喜笑颜开,即便是在孩子哭闹时,他们也倍感幸福。
陈凡经是个“工作狂”,即便周末也不闲着。谢灵香虽然没有受过教育,但深知如何为人母、为人妻、为人媳。她勤勤恳恳地孝敬公婆、照顾儿女,让陈凡经全无后顾之忧。陈凡经治病救人,没有一个固定的饭点,哪怕卫生院离家不到两百米,他也顾不上正点吃饭。
一天,陈凡经又忙到很晚才回家。他一推开家门,抱着一个东西靠在椅子上的谢灵香立刻站了起来。陈凡经很是纳闷,不知妻子怀中抱着什么,指着东西问了句:“这是什么?”谢灵香没有言语,只是把外面的毯子取下来。陈凡经这才明白,原来妻子怕饭菜凉了,便用一只碗盖住饭菜,再用毯子把碗裹起来保温。陈凡经喉头一阵哽咽,上前拉着妻子的手让妻子坐在身旁,闷着头把饭吃下去。
谢灵香不仅把家里家外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常常抽空到卫生院帮忙。卫生院人手不够,她便主动揽下了卫生院的基本清洁工作,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将院门口、大厅、走廊等打扫得一尘不染。南矶乡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岛上的村民看病大都到乡卫生院,若是离家远的,看病时间久一些,当天便赶不回去。因为卫生院没有食堂,他们会自带些包子、馒头之类的干粮。患的是一般外伤还好,若是内伤,这些干粮对于患者来说便难以下咽。于是,谢灵香会在家中细细熬好一大锅粥,带上碗勺,请护士帮忙分发给那些患者。看到患者脸上的欣喜与谢意,谢灵香并不多言语,默默地看着他们吃好后,便收拾锅碗回家。彼时,陈凡经可能在办公室替患者看诊,也可能正在手术室治病,夫妻俩在卫生院碰面的机会不多,心却时时刻刻连在一起。
生活平静如水,陈凡经夫妻安安静静地度过了大半辈子。2011年,陈凡经80岁的母亲因病瘫痪在床。此时,作为南矶乡卫生院的院长,陈凡经不能常在床前照顾母亲,愧疚万分。让他稍稍感到心安一点的是,妻子毫无怨言地侍候婆婆。谢灵香虽然听不到婆婆的话,但看着婆婆的脸色一天一天地好起来,很是欣慰。2014年,老人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尽管陈凡经知道妻子什么也听不见,他依然深情地对她说:“多亏了你,不然我会愧疚一辈子的。”
一双儿女是他最大的骄傲
谈起一双儿女,陈凡经颇为自豪。虽然他很少陪伴他们,但女儿和儿子也像当年的他那样,懂事乖巧。女儿陈淑平在家里是个“小大人”,常常帮母亲洗衣服、做饭。儿子陈齐琳从小也抢着替家里分担家务。因为生活在四周环湖的岛上,岛上的百姓常常会到湖边割水草。1983年秋天,还不满四岁的陈齐琳快快乐乐地跟在谢灵香身后去割水草。当谢灵香割了一大堆水草放在岸边,准备扛回家时,陈齐琳乐呵呵地捞起近一大团水草,扛在头上就向家的方向奔去。于是,大家就在路上看到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画面:一大团水草好似自己长了双腿一样,“呼呼呼”地从眼前跑过,待跑远了些,才见到底下那个赤足奔跑的小屁孩。说起孩子的这段往事,陈凡经笑开了花。
初中毕业后,陈淑平在父亲的影响下考进了南昌市卫生学校,想立志成为一名医生。不久后,陈淑平有些怀疑自己的理想。陈凡经看出端倪后,耐心地询问:“淑平,有事你就跟爸爸说,不要憋在心里。”过了一会儿,陈淑平才慢慢地说出心里话:“学校里有解剖课,还要动刀子,我害怕,晚上都不敢一个人走路。”陈凡经有些犹豫:是不是让女儿学点别的呢?总不能让孩子整天担惊受怕吧。深思熟虑后,他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孩子,爸爸做了这么些年的医生,心里明白做医生苦啊,可是,做医生也是幸运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女儿疑惑地问:“既然当医生苦,那你还说幸运?这不矛盾吗?”陈凡经耐心解释道:“这听起来有些矛盾,但实际上并不矛盾。如果夜里来了特殊病人,你即便刚躺下也得爬起来给病人治疗。越是过年过节,医生就越不敢松懈。单看这一面,医生确实挺苦的。但是,医生救死扶伤,尤其能够造福一方百姓,这不是很幸运吗?”
陈凡经的话像一颗定心丸,让陈淑平在学医之路上充满了自信。她像父亲那样坚持走在这条“苦却幸运”的道路上,如今,她已经是新建县血吸虫病防治站的一名医生。
nlc202309020148
陈齐琳毕业后,也踏上了从医之路,成为了南矶乡卫生院的一名医生。陈凡经一开始并不同意儿子的决定,因为他从骨子里极为反感裙带关系。除了要避免父子同在一家医院工作的情况之外,陈凡经担心儿子像有的年轻人那样,开始带着美好的憧憬,不久后却收拾铺盖走了。但,陈齐琳用实际行动打消了父亲的顾虑,他勤勤恳恳、吃苦耐劳,一心一意为乡亲们服务,一干就是五年。
2002年的一天,陈凡经特意等儿子一同回家吃饭。谢灵香一看,便知父子俩要小酌一杯,利落地备好了酒菜。陈凡经一杯酒下肚,高兴地拍拍陈齐琳的肩膀,说:“儿子,这些年爸爸一直为你感到骄傲,你不愧为我们陈家子孙。”说罢,陈凡经起身将在一旁忙碌的谢灵香拉到饭桌上,示意她歇一歇,先吃饭。
谢灵香温柔一笑,取了碗筷,安静地坐在了陈凡经旁边。陈凡经轻轻握着她的手,转过头对陈齐琳说道:“你如今也有23岁了,立业、成家都是要考虑的大事。”陈齐琳听罢,回道:“爸,我想像您一样,一直服务于这里的乡亲父老。”陈凡经听了摇了摇头,说:“现在跟我那时候不同了,血吸虫病早已得到控制,岛上的卫生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你若有志,大可以走出去看看。而且,我和你妈都觉得你是时候考虑婚姻大事了。我们当初结婚是以长辈的意见为主,这么多年平平淡淡,自有一番甘甜。但现在时代变了,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我不会干涉你和你姐这方面的自由,希望将来与你携手过一生的人由你自己来选。不过,这里的年轻人大都到外面闯荡了,你若一辈子待在这个岛上,谈何成家?”父亲的一番话语,让陈齐琳陷入了沉思。最终,他遵从父亲的建议,考入了新建县中医院,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奉献聪明才智。
小家伙们,一起去北京领奖
到县城工作后,女儿、儿子先后找到了意中人,组建起各自的小家庭,让陈凡经和谢灵香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后来,孙子、外孙的呱呱坠地更让他们乐不可支。两个孩子渐渐长大,说话、走路、跑步,每一个成长中的小细节都让陈凡经激动不已。陈凡经虽自称是个“老古板”,两个孩子却和他非常亲热。
有一次,陈凡经深夜突发急性阑尾炎,却坚持不让妻子给儿女打电话,说吃几片镇痛剂缓缓,等天亮了再说。谢灵香急得团团转,只能不停地给他擦汗、端水。第二天一早,同事见陈凡经情况比较严重,便将其转到县医院治疗。陈淑平、陈齐琳两家大人小孩随后也赶到了医院。当被推出手术室的那一刻,陈凡经看到两个可爱的小家伙盯着他,好似怕他不见了一般,不禁微微一笑。做完手术,回到病房后,两个小家伙轻轻地抚摸着陈凡经的肚子,一个问:“爷爷,痛痛,对不对?”另一个说:“姥爷,你别怕,我轻轻地帮你摸一摸,很快就好了。”
没休息多久,陈凡经执意要回卫生院工作,拒绝儿女要他在县城休养一段时间的好意。
陈凡经始终保持着年轻时的那股劲头,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但现在只要一得空,他就跟谢灵香嚷嚷着要去县城瞧瞧两个小家伙。一次,陈凡经在儿子家里吃午饭,小孙子吃了一口菜后说:“好辣好辣,受不了啦!”小家伙一边喝水,一边擦汗。陈凡经看到后也尝了尝,发现桌上的菜果然挺辣。其实,这是陈齐琳夫妇知道他很少到县城,所以,每次总是按照他的口味做些好吃的菜。陈凡经对儿子儿媳说:“你们以后可不能再这样了。我是喜欢吃辣一点的菜,可是孩子受不了啊。你们以后要多照顾孩子,我就跟着小孙子学着口味淡一点,养养生嘛。”
逢年过节,陈淑平、陈齐琳都想把父母接到县城住,但陈凡经坚持要在卫生院值班,谢灵香也默默陪伴着他。姐弟俩跟各自爱人商量后,两个小家庭干脆一起回到南矶岛。所以,每到年节时,陈凡经的家里欢声笑语不断,两个小家伙更像活宝一样,在空气清新的岛上玩耍嬉戏。两个小家伙还常常自来熟地加入其他小伙伴们的队伍中,兴奋地向湖中结队的候鸟吆喝,被一望无际的绿草甸所震撼,沉醉在南矶岛的秀美风光中……假期结束要回县城读书时,两个小家伙叽叽喳喳地相约下次回岛的时间后,才依依不舍地跟陈凡经、谢灵香告别。
2015年5月14日,全国妇联“最美家庭”揭晓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全国的100个家庭脱颖而出,陈凡经家庭以“互相理解、尊重、平等、关爱”的文明家风光荣入榜,获邀出席颁奖仪式。陈凡经夫妻决定带着两个小家伙一同前往北京参加颁奖仪式,一方面,他们难得有时间陪孩子们好好玩一玩;另一方面,陈凡经想借着这个机会,让两个小家伙看一看外面的世界,长长见识。
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兴奋不已,由各自的父母向学校请好假后,便和陈凡经、谢灵香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在北京,他们爬了八达岭长城,参观了故宫、天安门。在游玩的过程中,陈凡经给孩子们讲了好些人生故事。陈凡经说:“人活一世,一定要做个好人。这都是我从爸爸的爸爸那里学来的人生经验,你们可不能忘喽!而我这半辈子也有些自己的经验……”还没等陈凡经说完,小外孙抢着问:“姥爷,是什么啊?”陈凡经笑着说:“老实为人,勤恳做事,知足常乐。”
陈凡经把大半辈子的时间花在了南矶岛上,花在了南矶岛老百姓的健康上。在陈凡经夫妻的影响下,他们的儿女在医生的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的孙子、外孙也在这种爱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与其说陈凡经在鄱阳湖上营造了“最美家庭”,不如说陈凡经为中国的万千家庭树立了一个榜样。因为他的“最美家庭”不是一个空洞模糊的标语口号,而是在极为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践行着“老实为人,勤恳做事,知足常乐”的人生信念。
【致敬最美乡村医生诗朗诵】推荐阅读:
为抗击疫情最美逆行者致敬满分作文06-05
2020致敬抗击肺炎最美逆行者满分作文08-15
司机学习最美司机体会:向英雄吴斌致敬09-23
致敬最美逆行者演讲稿600字11-15
小学生致敬最美逆行者演讲稿07-05
致敬最美的逆行议论文优秀作文07-10
五一致敬最美劳动者观后感10-23
向最美抗疫英雄白衣天使致敬作文09-21
向最美逆行者致敬的战疫小学生作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