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施工特点论文

2024-10-02

高层建筑施工特点论文(共11篇)

高层建筑施工特点论文 篇1

高层建筑安全施工的特点

建筑施工行业是伤亡事故最多的行业之一,政府部门对建筑施工颁布有许多安全生产的法规。“建筑生产、安全第一”是每一个施工企业必须落实的口号,施工安全技术是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总结和研究历年来大量事故的教训,对一般土建施工已有许多安全操作规程和施工安全措施。高层建筑施工是建筑施工范畴的一部分,已经制定和行之有效的各分部分项工程中的 安全技术规程都使用于高层建筑施工。但高层建筑施工有更大的危险性,所以遵循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有关施工安全规程之外,还必须执行适应高层建筑施工特点的一些安全措施。为了便于对高层建筑施工安全技术进行研究,需从安全生产角度对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进行分析,根据上海地区近年来高层建筑施工实践,体会到高层建筑安全施工有如下特点:

1.高层建筑基础开挖深度深

高层建筑地基单位面积的荷载大,因此对相对深度范围内的地基土要进行处理,例如打桩作人工地基,或加做较深的地下室。由于以上海为代表的软土地基,在地基处理与做深度基础时,作业危害因素从地下土体扩散到的工地界限以外,有时会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例如上海北京东路某工程打桩时,工地外煤气管泄漏,使居民煤气中毒。又如上海中山北路某工程挖土使城市水管爆裂,中山路积水使交通中断;上海虹桥地区某工程井点抽水,使道路下陷、管道开裂,需重新排管修路;类似以上的事故多起。另外,由于高层基础开挖的基坑深,坑边物体落下打死人,操作人员落入坑下死亡以及挖坑塌土压死人等事故也屡有发生。所以高层建筑施工必须对由于深基作业带来对周围作业人员本身的危险加以防范。

2.高层建筑作业高度高

现在上海施工的高层住宅多在15-30层,高层宾馆和办公楼等建筑多在20-40多层,所以高层建筑施工的大量作业是在高空进行的。50m以上的高空与10多米高度的作业有质的不同。例如,中山北路某高层住宅从檐口落下一段小钢筋,一直飞落到工地外10多米处, 打在正在行走的的老妇人头上,致使老妇人当即死亡。又如发生过模板被风吹倒,压死操作人员之事。高层建筑楼面预留洞坠死更是经常发生,平常不大注意的小石块从百米高空下落可以砸死人。另外高空物资上下困难,就是最方便的自来水也要采用特殊措施才能上去。一个小小的火苗容易造成火警,扑灭也较平地困难,因此大量高空作业带来的不安全因素是高层建筑施工安全技术必须充分考虑和解决的。

3.高层建筑施工交叉作业多

高层建筑层数多,作业立体化,在一个垂直空间许多层次上斗要进行工作,上下层次互相造成伤亡的事时有发生。如某层建筑工程,上面有人想看看升降机在哪里,当头探到井道口,而下面正好把升降机开上来,一下子把人扎死,而上面落物砸死下面人员的事故就更多了。高层建筑施工不可能避免交叉作业,所以必须有可靠的安全措施来防范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

高层建筑施工工期一般都在2年左右,大的项目工期可达3-4年,许多设施放臵以后就要使用一年至几年,其间人员变动、气候变化,人为的与自然的因素都能使正常的设施转入危险状态,一不注意就容易发生事故。例如某高层建筑电缆磨破发生火灾。某工程脚手架倒塌。所以由于高层建筑工期长,各种随时间变化带来的许多不安全因素也是必须认真考虑的特点。

高层建筑施工特点论文 篇2

一、高层建筑施工特点

1. 总体特点

(1) 工期跨度大、季节性施工不可避免。因考虑项目的综合效益, 施工周期一般定为2年左右, 特别是在北方, 冬夏季节性交替明显, 给工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2) 高层建筑对材料、设备、人员的运输安全要求高。高层建筑现场施工的运输方式主要为垂直运输, 吊运设备高度高、运输数量大, 属于重要危险源, 高层建筑要把高空安全防护放在首位, 严防人员、物体坠落, 另外, 临时用水、临时用电、消防设施等要定期进行排查, 避免各类安全隐患的产生。特别要强调的是, 由于高层建筑上下不方便, 再加上施工工人以农民居多, 文化素质偏低, 随地大小便的问题发生得较多, 为了文明施工, 施工单位应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和设置临时厕所, 防止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发生。

(3) 深基坑开挖。高层建筑均会考虑高效率的利用空间, 地下一般设有停车场、超市、各种设备储藏间等, 因此基坑开挖深度大, 地基处理复杂, 基坑支护难度大, 材料耗用多, 对成本和工期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如何制定优秀的基坑支护方案成为了节约成本、控制工期的主要措施。

(4) 大部分高层建筑的施工均在市区进行, 施工用地紧张, 场地有限, 需要根据现场材料、机械的需求量合理组织安排, 减少库存量和机械占地, 尽量采用商品混凝土, 确保整体施工场面的顺畅。

(5) 高层建筑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 混凝土用量大, 模板型号多, 钢筋连接密集, 因此控制好混凝土及钢筋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6) 材料品种多、安装工期长。垂直吊运设备、各种材料均需提前预定或者订做, 以便供应商能及时供应, 并且在结构施工阶段, 合理安排插入其他工序, 穿插施工、流水作业, 确保施工工期。

(7) 高层建筑中的标准层占整个主体工程的绝大部分, 设计结构基本相同, 首层标准层施工完毕后, 便可有效地组织逐层流水作业。楼层多、工作面广, 可充分结合时间及空间开展平行流水及立体交叉施工作业。

(8) 涉及政府及地方单位较多, 现场施工工种多, 施工环境多变, 必须精心组织, 加强集中管理。

2. 施工测量特点

(1) 影响因素众多。影响高层建筑施工测量的因素主要有:设计图纸、施工工艺、施工环境以及测量仪器的精度和测量人员的综合素质等。目前, 为了满足高层建筑的美观和多功能, 多数高层建筑的造型设计复杂, 给测量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另外因基础刚度小、楼层多、重量大, 施工过程中建筑物的沉降就越大, 各部位的沉降差异也越明显。另外, 测量仪器是否规范操作、测量人员的认真程度及测量水平也在较大方面影响了施工放样的精准度。

(2) 精准度要求高。高层建筑测量精度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施工的质量。高层建筑由于层数多, 测量放样直接影响着结构的受力, 如果施工过程中测量误差较大, 不仅仅会影响建筑物后续工作的施工, 增加工程的成本, 并造成外观缺陷, 还会影响各功能的使用, 比如电梯间楼层垂直度直接影响电梯的运行, 更严重者将导致整栋高层建筑受力结构的改变。

(3) 施工测量难度大。因高层建筑支撑柱多, 结构奇特, 异形构件多, 平面控制网布设困难, 测量通视较为困难, 作业条件差, 架设仪器困难, 间接增加了测量过程的转站, 且空间位置随着楼层的加高不断变化, 俯视或仰视测量增多, 造成测量的累计误差越来越大, 增加了施工测量的难度。

二、高层建筑物施工的控制措施

1. 施工组织控制

(1) 根据施工地区的气候特点, 制定符合气象条件的施工进度安排。在适合施工的季节应安排3班人员24h轮流施工, 加快工程进度, 弥补因自然气候的影响而损失的工程进度, 以达到整体施工进度不受影响。

(2) 每周召开项目部会议, 提前安排下周工作和工程进度情况。

(3) 做好施工预案。施工单位应结合设计图纸、现场实际情况及业主合同要求等编制合理、可行的施工组织方案和管理方案, 用方案指导整个项目的施工。方案内容要涵盖场地规划、人员机械的准备工作情况、各工序的计划完成时间、关键部位的施工方法, 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出预控措施, 制定出成品保护措施、安全措施等。

(4) 按规定使用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任何人员进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对水电设备, 特别是电力设备, 专人管理。

(5) 现场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布置的场地合理布置, 材料、机械规范堆放, 严格控制楼面板堆放物的层数和重量, 以免对未完成成型的楼层构成质量隐患, 现场拆除的废旧模板、施工废材等应及时清理出施工现场, 弃放在指定地点。

(6) 施工基础时, 基坑深、土石方工程量大, 较易发生各类安全事故。为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施工单位除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支护方案外, 还要加强现场的跟踪排查, 因地质勘探只是以点带面, 只具有代表性, 施工现场需视地质、水文的实际, 及时对支护方案进行调整, 确保基础施工的安全。

2. 施工测量控制

(1) 测量仪器及方法。a.定期校正测量仪器, 规范使用仪器, 减少仪器误差;b.制定统一的、科学合理的仪器操作规范, 减少不同操作人员引起的误差;c.调查了解, 建筑设计、施工工艺和施工环境对施工测量的不利因素, 并制定与之相应的施工测量方案;d.多点测量, 相互对比校正。如高程传递可同时引测三点, 并用水准仪抄平比对, 相互校正;e.选定合理的测量点, 减少换点次数。f.保证总误差在规范要求内。

(2) 主要部位施工测量控制。a.高层建筑垂直度的控制。因高层建筑楼层高, 周边场地狭窄, 没有足够的距离架设经纬仪, 铅垂测量的方式由于高度大, 摆动大, 精度很难得到保证, 所以, 常用的方式并不适合高层建筑垂直度的精准测量, 目前, 多采用内测法, 即在建筑物外轮廓线内设置测量控制基点, 通常设在+0.00楼面。浇筑每层楼板时, 在对应位置留设孔洞, 由此层层进行传递。某楼层轴线测设时, 在测量控制基点架设激光经纬仪 (或激光铅直仪) 向上发射垂直激光, 在该楼层预留孔洞处放置有机玻璃板, 接受激光光斑, 由此测定该楼层轴线基点, 再依据由此测设的若干基点, 测设出该楼层所有轴线。b.剪力墙精度测量的控制。在以往工程施工中, 多次出现因剪力墙、隔墙施工位置不准确, 造成后续装饰施工未能及时插入, 直接增加了施工成本并影响了工期, 所以剪力墙精度测量至关重要。测量时要根据轴线放样出墙的精确位置, 用墨斗弹出边线, 然后再引出墙体的控制线, 做明显的红色标记, 为了精确度和起到复核的作用, 每个房间的标记不得少于三个 (三点一线) 。在墙体施工完成后, 要及时将控制线引测到墙面上, 以便于后期的钢筋保护层检测及墙体位置的检查等, 确保满足后续施工的需要。c.门、窗位置的测量控制。每层楼主体施工完成后, 用经纬仪在垂直方向测出门、窗的竖向中心线, 然后根据设计图纸尺寸定出洞口顶、洞口底的水平标高位置, 用钢尺横向量测出竖向边线及横向边线, 用墨斗线弹出, 用此办法检查门、窗洞口尺寸的精准度。d.电梯井施工测量控制方法。前面已经说过, 电梯井位置测量的精准度直接关系到电梯能否顺利运营, 在施工过程中, 井底弹测出控制线和电梯井的中心线, 控制线需距离实体30cm, 并用明显的红色标示, 在施工上一楼层时, 均以井底的控制线和电梯井中心线为准, 放出每层的控制线和中心线, 并引测到墙面上。

(3)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和要求。a.观测点的选址, 首先要考虑点位安全不受扰动, 所以沉降观测点应在工程建设中预埋, 如果采用后期植入将难以保证观测点的牢固稳定, 更无法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b.观测点要求精准度较高, 现场布设时观测点顶部必须是突出的半球形, 顶部用十字刻线。并且一定要与支撑柱或者墙体等保持一定的工作距离, 方便仪器的架设和测量, 一般埋设在外墙面, 高出水平面1m左右。c.观测点的位置要有一定的垂直空间, 方便垂直方向的置尺, 并且还要保证有较好的通视条件。

三、结语

高层建筑施工特点分析与研究 篇3

关键词:城市高层建筑;施工特点;分析研究

引 言

城市高层建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意义,不仅反映了该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程度,还具备表达传递该地区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功能。优秀的作品是造型、功能、结构三者之间的完美结合。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进步,业主对建筑物的主观需求不断提高,仅仅满足基本功能的使用已经不能达到建设要求。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必须仔细分析研究建筑工程的施工特点,融入新技术、新方法,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建筑物外形美观、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安全系数高、成本低廉、符合环保理念等要求。

1 高层建筑造型、功能、结构三者对施工的影响因素

高层建筑空间布局丰富、功能复杂,高层建筑下半部一般多设置为大面积中庭共享空间(停车场、商场、影院等),另外,高层建筑的上部与下部在使用功能上有所区别,存在中间层支撑结构的改变或体系的转换(商住楼)。在满足功能性的基础上,还要兼顾高层建筑在城市中的“象征意义”特点。这些因素集合在一起,要求我们处理好其功能使用性,结构稳定性、空间丰富性、形态美观性之间的关系。

1.1 人文与环境心理对高层建筑的影响

使用者对高层建筑使用的舒适性要求,对高层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要求越发看重。

高层建筑是否拥有舒适、健康的空间环境,是使用者永远的话题。比如:增加中庭,打破高层建筑内部空间的封闭与单调;在开阔的空间进行绿化;沿高层的外表面布置不同深度的过渡空间。这些都是为了降低封闭空间对使用者的压迫感,从而形成良好的内部小环境,增加使用者的舒适度。

高层建筑以其宏伟的尺度和独特的风格,令观者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在起到地标作用的同时也表现出所在区域的人文价值观。

高层建筑造型是建筑空间组合的外在表现,它同时是内在诸因素的反映。二者是互为依存不可分割的。完美和谐的建筑艺术形象,总是内部合乎逻辑的反映。

1.2 施工技术对对高层建筑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层建筑的单座建筑面积平均超过15000m2,平均施工周期为2年左右。工程量大、工程项目多、涉及工种多,边设计、边准备、边施工已是常态,由于涉及众多单位部门的协作,所以必须精心施工,加强集中管理。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包括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和以钢材为主要材料的施工技术。钢筋混凝土以现浇为主,需要研究解决各种模板、钢筋连接、高性能混凝土、建筑制品、结构安装等施工技术。以钢材为主要材料的施工技术涉及装饰、消防、防水、设备等施工。这些方面的施工技术都比多层建筑的施工要求高。

2 高层建筑施工特点分析与研究

一个在技术性和美观性上能够同时达到很高的要求的建筑必然是优秀的作品。一栋优美的高层建筑,是功能、空间、使用、体型的四个要素的完美统一体。若要充分表现出高层建筑的完美统一性,就需要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分析和研究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2.1 处理好高层建筑形状与环境的统一性问题

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物相比较,其垂直荷载、地震影响、风力水平荷载变得非常大,为了避免各层受力不均匀,最好的做法是:使用功能相对简单,空间尽可能统一,受力体系贯通,但是,由于需要兼顾“象征意义”,高层建筑的设计施工反而是最麻烦的。这就需要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结合工程的实际特点,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流程,做好各项关键技术,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同时,处理好高层建筑功能性与美观性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

2.2 灵活运用多项施工技术,解决工程质量问题

高层建筑施工是一项庞杂的工程,若能抓住主要问题,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加以解决,可以确保工程质量。研究解决各种基坑开挖及支护技术,是高层建筑施工的重点;现浇混凝土是高层建筑施工的主导工序,合理地选择模板是缩短施工工期,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

在基坑施工阶段,采用劈裂注浆技术对坑内被动土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其抗剪能力;利用轻型井点降水方法对深层土体进行降水,使土体固结,从而提高土体抗剪能力;挖土时,同时卸载立柱桩四周土体,分层开挖,使土体应力得到一个缓慢的释放,确保立柱桩周边土压力的平衡;立柱材料选择工程钢管桩,尽量使用原工程桩进行支撑布置,在满足施工要求的同时达到了省时省工的效果。

模板工程施工阶段,结合工程的结构特点与设计要求,针对不同的结构部位采用相应的模板施工方法。例如:顶板底模采用1830×915×18双层涂模胶合板作面板,截面为50mm×100mm的单根枋作内楞,间距设为600mm。房屋内设通用钢管(扣件式)脚手架,作为支撑系统。

混凝土工程施工阶段,采用平板振动器平板振动器插入式高频振动棒结合振捣。用“赶浆法”推进分层浇筑横梁,浇筑到平板位置时,再与板混凝土一起浇筑。

在设备基座浇注的地方,对混凝土面进行凿毛处理并清洗干净,安装侧模板,设置标高,按设计要求进行浇注。待浇筑完工后,检查预留孔洞及螺栓的偏差,并将其调整至符合设计要求,然后将表面压平修光。

采用插入式高频振动棒振捣,每一层浇筑的厚度不能大于50cm。振捣密实后再浇注第二层,直至完成。

对于整个立柱,则需要一次性浇筑到梁底或板底。混凝土浇注完毕后,在12h之内用土工布加以包裹,并定时浇水养护,保持表面湿润。养护时间不少于半个月。

需要对混凝土的温度进行有效监控。这样做是为了防止产生裂缝。在混凝土温测过程中,需要对各层的温度都进行测量,并就其温度变化进行分析,实施有效的养护工作。养护混凝土是为了有效控制混凝土温度,以满足混凝土抗力要求。浇筑混凝土时,应使用塑料布加以覆盖,并在塑料布外面覆盖防寒毡,做好保温保湿工作,避免浇筑件由于脱水而产生裂缝。必要时候应设置隔热层,实现浇筑件内部温度有序降低。

3 结 论

对于高层建筑的施工而言,必须首先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确保高层建筑的整体施工质量。在此基础之上,还应注意合理运用施工技术,解决施工中的具体问题,从而使得高层建筑的“地标性”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展现。从而实现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有机结合,体现高层建筑的审美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层建筑施工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李福民.关于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问题探讨[J].China's Foreign Trade,2010.

[3]赵巍岩.当代建筑美学意义[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小高层住宅有哪些特点? 篇4

一是小高层通过电梯的配置,使原有意义的多层住宅具有了高层的优点,小高层以现浇楼板施工, 建筑结构上与高层基本相同,建筑质量好,住户上下方便。小高层的房型、建筑系数又接近多层,间距大、得房率高、通风好、采光条件优越,

特别是一些建筑优良、档次高的小高层,水电配置精良,集供冷暖气、冷热水于一身,双路供水供电,且采用智能化的布线系统,使楼宇更易于管理,居住舒适、安全性高。

高层住宅建筑施工管理分析论文 篇5

[摘要]随着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住宅的高度不断提升,这也是对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高层住宅建筑施工管理是其施工中的重要内容,在高层住宅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计划和施工现场的复杂性,给施工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文章主要针对高层住宅建筑施工管理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高层住宅建筑;施工管理;应对策略

高层住宅建筑是指层高超过10层且总高度超过24m的住宅建筑物,由于建筑的层数较高,对设计结构、施工工艺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导致施工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高层建筑施工特点论文 篇6

一、高层建筑施工特点浅析

相比普通建筑高层建筑的规模和功能更加多样化, 因此对于高层建筑的结构要求也相对更高, 同时高层建筑施工的难度也相对较大, 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高层建筑的基础埋置较深。高层建筑对于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 因此高层建筑的整体结构稳定性也需要通过较深的基础埋设来实现。目前我国的高层建筑中普遍都建有地下室, 这样对于建筑基础的埋设要求也就更高, 并且基础工程中常采用砼体积较大的箱型基础或筏板基础, 这种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具有钢筋密、砼数量多、工程条件复杂等特点, 特别在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的共同作用下会产生裂缝, 裂缝往往给工程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2高层建筑的建筑规模和施工的成本都相对较高。由于高层建筑的层数较多, 所占用的空间较大, 因此高层建筑施工的周期也相对较长, 高层建筑的成本投入也相对较高, 如果不能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 很可能影响工期, 增加施工的成本, 对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合理的控制施工进度,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使高层建筑提前完工, 对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高层建筑对施工组织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除了要进行建筑本身的结构施工, 还要进行各项配套设施的施工, 特别是高层建筑中的电气系统、给排水系统以及消防等系统施工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因此高层建筑施工必须要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 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建筑的使用功能。

4高层建筑作业空间紧张, 垂线运输量大:高层建筑是垂直延伸的, 这样施工只能逐层开展, 作业空间狭窄;建筑材料的垂线运输量大, 因此, 垂线运输速度直接影响施工效率。

二、高层建筑施工中影响混凝土质量的相关因素

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 钢筋混凝土质量问题也相对较多, 从对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分析来看, 高层建筑施工对于混凝土的质量要求也非常高, 其中影响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通过研究分析可以看出,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所用水泥的质量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水泥的强度越高, 那么混凝土的强度也会越大, 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 选用水泥的强度就必须要达到标准的要求, 并且在进行配比过程中也要将水泥的比例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水灰比的值也决定着混凝土的强度, 水灰比在较高时, 混凝土的强度也就会越高, 反之也是如此。所以在保证水灰比不变的前提下, 利用增加水泥量来提高混凝土强度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这样只能回增加混凝土的易性, 对于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没有直接的帮助。因此, 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 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 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

2混凝土的搅拌工作应按照标准的程序进行。现如今我国的大部分高层建筑中所用的混凝土多为商品混凝土, 商品混凝土的搅拌物质量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依然较多。很多混凝土搅拌站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采用的多是低成本的混凝土材料, 这样低配比的混凝土强度就达不到标准的要求。同时, 混凝土制作过程中由于粗细骨料的质量影响, 混凝土制成后的强度也达不到规范的标准。

3混凝土浇筑及养护过程中出现不当行为。振捣过程中的漏振、过振等都会导致混凝土出现构件表面出现大量蜂窝状的窟窿, 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 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较大, 纵向钢筋局部裸露;养护不好的混凝土强度低、抗裂性差;错误的浇注顺序等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三、混凝土施工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分析

1混凝土运输的质量控制要点分析。运输设备的选择:混凝土的运输设备要选用能确保浇筑工作连续进行、运输能力与混凝土搅拌站的搅拌能力相匹配的工具。运输路线的设置:要保持运输混凝土的道路平坦畅通, 保证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保持均匀性, 运到浇筑地点时不分层、不离析、不漏浆, 并具有要求的塌落度和含气量等工作性能, 尽量减少混凝土的转载次数和运输时间。

2混凝土入模的质量控制。按照两侧腹板同时对称灌注的方法, 保证层与层浇筑间隔不超过初凝时间。混凝土下料高度不得大于1m, 不得向模板内侧面直冲布料, 也不得直冲钢筋骨架。浇筑时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大于2m;当大于2m时, 采用滑槽、串筒、漏斗等器具辅助输送混凝土, 保证混凝土不出现分层离析现象。当设计无要求时, 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宜控制在5℃-30℃。混凝土的浇筑采用分层连续推移的方式进行, 间隙时间不得超过90min。

3混凝土拆模的质量控制要点分析。混凝土拆模的时间应根据设计要求气温和混凝土强度等级情况而定。对非承重模板, 要求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以上, 其表面和棱角不因为拆模而损坏方可拆除。对承重模板要求达到规定的混凝土设计标号的百分率后才能拆模。

结语

混凝土质量的好坏对高层建筑的结构安全、可靠性和耐久性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影响, 因此, 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作为一名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 我们必须对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加以重视, 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 严格控制混凝土的质量, 保证建筑质量和建筑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培良.刍议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J].商品与质量, 2011 (07) .

高层建筑常用结构体系的特点分析 篇7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特点

1.框架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是指以钢筋混凝土浇捣成承重梁柱,再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浮石、蛭石、陶烂等轻质板材隔墙分户装配而成的住宅楼、商用楼等。比较适合高层和大面积结构的楼层施工[1]。框架结构体系是由竖向构件与水平构件通过节点连接而成,既承担竖向荷载,又承担水平荷载。框架结构建筑平面布置灵活,可以提供较大的建筑空间,也可以构成丰富多变的立面造型。但是框架结构抗侧能力较弱,属较柔结构,因此建筑高度受到限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其内力分布特点是底层柱轴力、剪力、弯矩最大,由下往上减小,其变形规律是虽然柱的轴力引起的侧移随高度递增,但由于框架结构的高度限制,仍以剪切型变形为主,底层之间变形最大,向上递减。框架结构抗震效果较传统的砖混结构要高,在地震作用下的震害多发生于柱端,边柱破坏程度重于中柱,且以角柱最为严重。底层柱破坏早于以上各柱,而框架梁及节点通常震害较少。经过合理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可以获得良好的延性,即“延性框架”,但由于其层间变形较大,容易引起非结构构件的破坏。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包括以下工序:轴线定位,柱钢筋绑扎及支模架搭设,柱模板,柱混凝土,梁底模及梁筋,板底模及板筋,梁板混凝土。

2.剪力墙结构体系

剪力墙结构体系是由钢筋混凝土墙体互相连接构成的承重墙结构体系,用以承受竖向荷载,抵抗水平荷载,同时亦兼作建筑物的围护和内部空间的分隔构件。剪力墙结构体系集承重、抗风、抗震、围护与分隔于一体,经济合理地利用了结构材料,结构整体性强、抗侧刚度大,侧向变形小,在承载力方面的要求易于满足,适于建造较高的建筑;抗震性能好,具有承受强烈地震而不倒的良好性能;用钢量省;相比于框架结构,施工相对简便快速。但是剪力墙结构体系墙体较密,使建筑平面布置和空间利用受到限制,很难满足大空间建筑功能的要求;结构自重大,并且抗侧刚度也较大,从而自振周期较短,导致须承受较大的地震作用。其受力特点随着墙体上开洞方式,开洞大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剪力墙,具有不同的受力特点。

剪力墙的变形特点,当层数较低,墙体的高宽比小于1时,水平荷载作用下墙体以剪切型变形为主,当层数较高,高宽比大于4时,变形以弯曲型为主,为高宽比处于1~4之间时,变形呈现弯剪型特征。通过合理的设计及构造措施,剪力墙可以具备较好的延性,震害轻微,但是对于剪力墙结构的一种特殊形式—框支剪力墙结构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框支剪力墙结构就是底层大空间采用框架,上部标准层采用剪力墙的结构。由于这种结构的侧向刚度在底层楼盖处发生突变,在遭受地震作用时,往往由于底层框架刚度太弱、强度不足,侧移过大、延性不足而出现破坏,甚至导致结构倒塌,所以在地震区通常不宜采用。

框架结构,往往因柱楞突出隔墙,妨碍美观,影响使用;一般剪力墙结构,对于底部有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的情况则矛盾很大,满足不了建筑的使用功能;对于房屋高度不太大的小高层建筑,采用剪力墙结构会造成刚度过大,重量增加,导致地震反应过强,使得上部结构和基础造价提高。以一般剪力墙结构为基础,吸取框架结构的优点,使结构刚度调整到适宜的“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墙肢较短,布置灵活;结构自重减轻,结构整体刚度小,地震作用力小;墙肢高宽比较大,延性较好,对抗震有利;连梁跨高比较大,以受弯破坏为主,地震作用下首先在弱连梁两端出现塑性铰,能起到很好的耗能作用[2]。

3.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体系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体系既能提供较大较灵活布置的建筑空间,又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如果把剪力墙布置成筒体,就组成了框筒结构。筒体的载力、抗扭能力均较单片剪力墙有较大提高,在结构上可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在建筑布置上往往可以利用筒体作电梯间、楼梯间和竖向管道的信道。由于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变形呈剪切型而剪力墙则呈弯曲型。将框架与剪力墙经过连梁、楼板连结成一个协同工作的整体,使框架与剪力墙在同一楼层上的位移协调一致,侧向变形将呈弯剪型。其上下各层变形趋于均匀并减小了顶点位移,同时框架各层剪力趋于均匀,各层梁柱截面尺寸和配筋也趋于均匀。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底部,全部剪力由剪力墙承担,而框架的底部剪力为零;框架与剪力墙顶部的剪力不等于零,框架顶端与剪力墙顶端各自受一等量反向的水平集中力作用;由于剪力墙刚度大,将承担大部分水平力是抗侧力的主体;框架则承担竖向荷载,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框剪结构在承受地震作用时可形成多道防线,刚度很大的剪力墙作为第二道防线,随着剪力墙的开裂,刚度退化,框架在保持结构稳定及防止结构倒塌上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经过合理设计,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延性是比较好的。由于剪力的刚度大,若数量多,从而结构自振周期变短,导致较大的地震作用,若数量不足,整体刚度过小,在地震作用下会出现过大的侧向变形,从而导致严重的震害[3]。

4.筒体结构体系

筒体结构抗侧刚度大,空间受力性能强,当建筑物的层数较多,高度大,抗震设防烈度高时,采用前述的几种结构体系往往难满足要求,建议采用筒体结构体系。筒体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实腹筒、框筒、析架筒。由剪力墙围成的筒体称为实腹筒。在实腹筒的墙体上形出许多规则排列的窗洞所形成的开洞筒体称为框筒,它实际上是由密排柱和刚度很大的窗裙梁形成的密柱深梁框架围成的筒体。如果筒体的四壁是由竖杆和斜杆形成的析架组成,则称为析架筒。

筒体结构的受力特点,以框筒为例,在于柱子的正应力并不符合平截面假定,而呈现曲线形分布的特点,在角柱及其附近柱的正应力大于理想臂。梁的正应力,而在中间区段柱的正应力则小于正应力。在整体弯曲作用下框筒柱正应力的这种两边大,中间小的现象称为“剪力滞后”。剪力后的根源在于裙梁的柔性,因为在框筒中竖向力由角柱向中间柱的传递需要通过裙梁的剪力来完成,裙梁刚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剪力滞后现象的轻重,当梁的刚度比柱的刚度大时,梁的剪力傳递应力的能力较大,剪力滞后现象不严重,框筒能有效地发挥整体空间作用。梁较柔时,剪力滞后就较严重。另外框筒结构的长宽比及高宽比均会影响结构整体空间作用的发挥。长宽比越接近于1,高宽比大于3时才能充分发挥整体空间作用。由于裙梁截面高度一般很大,导致框筒成为强梁弱柱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形成楼层屈服机制和柱铰侧移机构,对抗震不利。可以在裙梁中开设水平缝以改善其延性,这种横缝裙梁确能使框筒保持较好的整体空间性能,且又可避免裙梁发生脆性剪切破坏,使框筒的抗震性能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李立军.浅议高层建筑框架结构施工质量控制[J].河南建材,2010,1.

[2]奉光华.基于小高层住宅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分析探讨[J].四川建材,2009,3.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施工方案 篇8

一、校核起始依据,建立建筑物控制网

1.校核起始依据

定位测量前,应由甲方提供三个衣刷相互关联的坐标控制点,和两个高程控制点,作为场区控制依据点。以坐标控制点为起始点。作二级导线测量,作为建筑物平面控制网。以高程控制点为依据,作等外附合水准测量,将高程引测至场区内。平面控制网导线精度不低于1/10000,高程控制测量闭合差不大于±30√L mm(L为附合路线长度以km计)。

在测设建筑物控制网时,首先要对起始依据进行校核。根据红线桩及图纸上的建筑物角点坐标,反算出它们之间的相对关系,并进行角度、距离校测。校测允许误差:角度为±12〃;距离相对精度不低于为1/15000.对起始高程点应用附合水准测量进行校核,高程校测闭合差不大于±10mm√n(n为测站数)。

2.建立建筑物控制网

以导线点为依据,测设出距建筑物外边7米的矩形平面控制网ⅠⅡⅢⅣ(见附图)。建筑物平面控制网点必须妥善保护。

二、主轴线的测设

1.主轴线的选择

该工程的结构主体分为裙房和主楼两部分,裙房为3层,主楼为26层,中间留有后浇带。因此,定主轴线时,按流水段的划分将该工程分三部分进行主轴线的控制。选择3轴、5轴、6轴、11轴、12轴、14轴作为X方向的主轴线;B轴、G轴作为Y方向的主轴线。

2.主轴线的测设

根据图纸尺寸在Ⅰ点上架设经纬仪,后视Ⅱ点,在此方向上量测出3轴、5轴、6轴、11轴、12轴、14轴桩点,再后视Ⅳ点并量测出B轴、G轴桩点。同样在Ⅲ点架设经纬仪,分别测设出东侧、北侧的主轴线桩,并分别测设出引桩。测设完的主轴线桩及引桩应用围栏妥善保护,长期保存。

3.高程控制

利用高程点进行附合测法在场区内布设不少于八个点的水准路线abcdefgh,这些水准点作为结构施工高程传递的依据。

三、±0.000米以下及基础施工测量

该工程的基础标高为-15.80米。标高传递采用钢尺配合水准仪进行,并控制挖土深度。挖土深度要严格控制,不能超挖。

在基础施工时,为监测边坡变形,在边坡上埋设标高监测点,每10米埋设一个,随时监测边坡的情况。

清槽后,用经纬仪将3、14、B、G四条轴线投测到基坑内,并进行校核,校核合格后,以此放出垫层边界线。

按设计要求,抄测出垫层标高,并钉小木桩。在垫层砼施工时,拉线控制垫层厚度。

地下部分的轴线投测,采用经纬仪挑直线法进行外控投测。垫层施工完后,将主轴线投测到垫层上。先在垫层上对投测的主轴线进行闭合校核,精度不低于1/8000,测角限差为±12〃。校核合格后,再进行其它轴线的测设。并弹出墙、柱边界线。施测时,要严格校核图纸尺寸、投测的轴线尺寸,以确保投测轴线无

误。

地下部分结构施工的高程传递,用钢尺传递和楼梯间水准仪观测互相进行,互为校核。

四、±0.000米以上施工测量

1.轴线竖向传递

本工程的轴线竖向传递采用激光铅直仪内控法。在首层地面设置投测基点。在首层地面钢筋绑扎施工时,在欲设置激光投测点的位置预埋100×100mm铁板,铁板上表面略高于砼上表面。激光投测点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流水段的划分,分别在3轴、6轴、12轴东侧、5轴、11轴、14轴西侧;G轴南侧、B轴北侧布设激光投测点。各点距主轴线距离均为1.000米。

施工至首层平面时,对各主轴线桩点进行距离、角度校核,校核合格后再进行首层平面放线。放线后,再将各激光投测点测定在预埋铁板上,并再次校核,合格后方可进行施工。

每层顶板应在各激光投测点相应的位置上预留150×150mm的接收孔。投测时将激光铅直仪置于首层控制点上,在施工层用有机玻璃板贴纸接收。每个点的投测均要用误差圆取圆心的方法确定投测点。即:每个点的投测应将仪器分别旋转90°、180°、270°、360°投测四个点,这四个点形成的误差圆取其圆心作为投测点。每层投测完后均要进行闭合校核,确保投测无误,再放气其它轴线及墙边线、柱边线。

主楼高85米,为保证竖向投测的精度,轴线投测采用两次接力投测。在十层砼施工前,先在北侧投测点的南侧500mm处;南侧投测点的北侧500mm处预埋四块铁板。待地面轴线投测完后,精密校核,合格后将原投测点分别向南和向北移动500mm,将这四个点作为十层以上轴线投测的起始点。轴线竖向投测的精度不应低于1/10000,且每层投测误差不应超过2mm。

2.高程传递

首层施工完后,将±0.000米的高程抄测在首层柱子上,且至少抄测三处,并对这三处进行附合校核,合格后以此进行标高传递。

±0.000米以上标高传递采用钢尺从三个不同部位向上传递。每层传递完后,必须在施工层上用水准仪校核。由于高程超过一整尺,因此,在十层标高投测后,精确校核,合格后,以此作为十以上结构施工高程传递依据。

标高传递误差主楼不应超过±15mm,裙房不超过±10mm,且每层标高竖向传递的不应超过±3mm,超限必须重测。

每层结构施工完后,在每层的柱、墙上抄测出1.000米线,作为装修施工的标高控制依据。

五、装修施工测量

在结构施工测量中,按装修工程要求将装饰施工所需要的控制点、线及时弹在墙、板上,作为装饰工程施工的控制依据。

1.地面面层测量在四周墙身与柱身上投测出100cm水平线,作为地面面层施工标高控制线。

根据每层结构施工轴线放出各分隔墙线及门窗洞口的位置线。

2.吊顶和屋面施工测量以1000m线为依据,用钢尺量至吊顶设计标高,并在四周墙上弹出水平控制线。对于装饰物比较复杂的吊顶,应在顶板上弹出十字分格线,十字线应将顶板均匀分格,以此为依据向四周扩展等距方格网来控制装饰物的位置。

屋面测量首先要检查各方向流水实际坡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实测偏差,在屋面四周弹出水平控制线及各方向流水坡度控制线。

3.墙面装饰施工测量内墙面装饰控制线,竖直线的精度不应低于1/3000,水平线精度每3m两端高差小于±1mm,同一条水平线的标高允许误差为±3mm。外墙面装饰用铅直线法在建筑物四周吊出铅直线以控制墙面竖直度、平整度及板块出墙面的位置。

4.电梯安装测量在结构施工中,从电梯井底层开始,以结构施工控制线为准,及时测量电梯井净空尺寸,并测定电梯井中心控制线。

测设轨道中心位置,并确定铅垂线,并分别丈量铅垂线间距,其相互偏差(全高)不应超过1mm。

每层门套两边弹竖直线,并保证电梯门坎与门前地面水平度一致。

5.玻璃幕墙的安装测量结构完工后,安装玻璃幕墙时,用铅垂钢丝的测法来控制竖直龙骨的竖直度,幕墙分格轴线的测量放线应以主体结构的测量放线相配合,对其误差应在分段分块内控制、分配、消化,不使其积累。幕墙与主体连接的预埋件,应按设计要求埋设,其测量放线偏差高差不大于±3mm,埋件轴线左右与前后偏差不大于10mm。

六、放线质量检查工作

每次放线前,均应仔细看图,弄清楚各个轴线之见的关系。放线时要有工长配合并检查工作。放线后,质检人员要及时对所放的轴线进行检查。重要部位要报请监理进行验线,合格后方可施工。

所有验线工作均要有检查记录。

对验线成果与放线成果之间的误差处理应符合《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的规定:

1.当验线成果与放线成果之差小于1/√2 倍的限差时,放线成果可评为优良;

2.当验线成果与放线成果之差略小于或等于√2 限差时,对放线工作评为合格(可不必改正放线成果或取两者的平均值);

3.当验线成果与放线成果之差超过√2 限差时,原则上不予验收,尤其是重要部位,若次要部位可令其局部返工。

七、精度要求

轴线竖向投测精度不低于1/10000。平面放线量距精度不低于1/8000,标高传递精度主楼、裙房分别不超过±15mm、±10mm。

八、仪器选用

该工程测量选用TOPCON电子全站仪一台,2"级经纬仪两台,DS3水准仪两台,50m钢卷尺两把。激光铅直仪一台。

九、测量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论文 篇9

1.1 风险概念、特征及分类

风险按照存在性质可以分为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按照对象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和信用风险;按照产生根源分为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管理风险、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按照承受能力分为可接受风险和不可接受风险;按照性质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

1.2 风险管理流程

高层建筑施工特点论文 篇10

【关键词】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实例

一般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施工中, 为了满足柱轴压比的要求, 同时又要控制柱截面不过大, 柱子采用较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是一种必然。而对于以受弯为主的楼层梁板, 过高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却是不需要且不适宜的,前者指对其抗弯承载力的贡献不明显, 后者则指对构件承受非荷载应力(混凝土收缩应力、温度应力等) 不利。由此可见,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柱混凝土设计强度高于梁板的设计强度必然存在, 而且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大, 两者的设计强度差距会越大, 当然该区段主要存在于高层建筑的下部。

1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的处理

1.1 与基础的相接

柱与独立基础或底板不同强度混凝土的交接面, 一般设在基础或底板的上表面, 与混凝土施工缝相重合, 以方便施工。若为独立基础, 亦可设在梯形截面的变截面处。

1.2 柱与梁相接

柱与梁相接的节点核心区受力非常复杂,且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交接面设在距离柱为梁高的梁上。如果梁和板的混凝土等级相差较大, 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交接面可留在弯起钢筋等于板厚的竖直截面上。

2 保证混凝土质量的措施

2.1 选择合适水泥

要求商品混凝土公司选择比较大的水泥生产厂家, 实行定点采购, 使水泥质量相对稳定。

2.2 减少水泥用量

为减少水泥水化热, 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值, 在满足设计和混凝土可泵性的前提下, 将水泥用量控制在450kg/m³。

2.3 掺外加剂,控制水灰比

根据设计要求, 混凝土中掺加水泥用量4%的复合液, 它具有防水剂、膨胀剂、减水剂、缓凝剂4 种外加剂的功能。溶液中的糖钙能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 使用水量减少20%左右, 水灰比可控制在0.55 以下, 初凝时间延长到5 小时左右。

2.4 严格控制骨料级配和含泥量

选用10.4mm 连续级配碎石,细度模数2.8~3.0 的中砂。砂、石含泥量控制在1%以内, 并不得混有有机质杂物。

2.5 加强技术管理

2.5.1 加强原材料的检验、试验工作。加强计量监测工作, 定时检查并做好详细记录, 认真对待浇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冷缝, 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杜绝。

2.5.2 加强对人员的技术管理, 对于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节点, 都要进行施工前的技术交底,施工结束后要进行施工过程的技术应用总结, 特别是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 仔细分析, 讨论研究, 做到施工过程中不出现差错。

2.6 合理组织劳动力及机械设備

2.6.1 施工人员分两大班四六制作业。每班交接班工作提前半小时完成,并明确接班注意事项,以免交接班过程带来质量隐患。

2.6.2 承台浇注采用自由式泵送, 并用塔吊配合, 以免接、拆泵或堵管时混凝土出现冷缝。

2.6.3 人员安排应满足施工方案的要求, 事先做好人员调动工作, 对人员做到有序管理。

2.7 采用切实可行的施工工艺

根据泵送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采用“分段定点,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方法。这种自然流淌形成斜坡混凝土的方法,能较好地适应泵送工艺,避免混凝土输送管道经常拆除、冲洗和接长,从而提高泵送效率, 简化混凝土的泌水处理,保证上下层混凝土浇筑间隔不超过初凝时间。

3 实例分析

某大厦有2 栋31 层的高级商品住宅楼组成, ±0.00 以上设四层裙楼, 二座塔楼, 地下室二层, 总高度为92.60m, 建筑物结构类型为钢筋砼框剪结构, 基础采用人工挖孔桩, 主楼钢筋混凝土筏形基础承台板厚3.00m, 平面45.2m ×45.2m, 承台混凝土量为6129.12m³。地下车库承台板厚1.00m, 混凝土量为2426m³, 承台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5, 抗渗等级S6。

3.1 选择砼原材料

为保证大体积砼的施工质量,原材料的选择极为重要,对进场材料要选择,符合各项规范要求方可使用。水泥:选用525# 普通硅酸盐水泥并适当掺加粉煤灰。碎石:选用级配较好的花岗岩碎石,粒径为10~30mm,含泥量不得大于1%,且不得含有有机杂质。砂: 选用级配较好的中粗砂,含泥量不得超过2%,通过0.315mm 筛孔的砂不得少于15%。外加剂: 选用具有缓凝系减水剂和膨胀剂, 从而降低水灰比。

3.2 混凝土施工方案

3.2.1 为保证相邻已有建筑安全,先施工群楼、车库基础,后施工主楼基础,这种承台施工的顺序由浅到深,降低了裙楼、车库的基坑降水费用。

3.2.2 主楼3.00m 厚承台设计时,采用“水平分成间隙”施工方法,分两层进行浇筑,间隔时间7d以上,分层厚度各1.5m,抗缩钢筋网设置在下层1.5m的上表面。在工期允许的情况下,这种施工方法可降低内部最高温升、减少人力、材料及机械设备的投入。

3.2.3 砼的布料顺序,砼的浇筑拟采用“由一边向另一边推进,由远而近,一次浇筑,一个坡度,薄层覆盖,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方法进行布料。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砼输送泵设在场地中间,铺设砼泵管采用边浇筑边拆管的方法,从西向东,由中间向两边浇筑。为使砼的水化热尽快散失,浇筑过程中拟按斜面分层浇筑,斜面坡度由砼自然流淌形成。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浇筑层的长度过大,增大每层的浇筑时间,导致施工冷缝产生,而且由于每层砼量大,砼散热不快,各层间的约束力大, 为有利于防止温度裂缝和约束裂缝的产生。每层砼必须在下层砼初凝前浇筑完,逐层覆盖,循序推进,一次浇筑完。

3.2.4 砼的布料方式,砼的布料均采用砼输送泵布料,基坑两侧采用溜槽配合施工。浇筑时,应在浇筑点2~3m的范围内水平移动布料,砼的分层厚度控制在300~500mm内,按1:6~1:10的坡度分层浇筑。

3.2.5 砼的振捣,砼的振捣采用插入式振动棒进行振捣。每作业面分前中后三排振捣砼,边浇筑边成型及抹平底版表面、标高、厚度采用水准仪定点测平振动棒插入的间距为400mm,振捣棒的操作要做到“快插慢拔,直上直下”。砼的振捣顺序为从浇筑的底层开始逐层上移,以保证分层砼之间的实际情况,在每个浇筑层的上、下部布置三道振动棒。每一道布置在砼卸料点,主要解决上部的振实;第二道布置在中间, 第三道布置在坡角处,振捣下部砼,使之自然流淌成坡度,然后全面振捣。

3.2.6 砼的泌水及浮浆处理,由于砼采取分层浇筑,砼的上下层施工间隔时间较长,且砼的坍落度较大,其内在自由水较多,故各浇筑层易产生泌水层。在砼的浇筑过程中,应先在未浇筑的一边设置集水坑。

3.2.7 砼的表面处理,因砼表面水泥浆较厚,在浇筑后2~3小时,按标高初步用长刮尺刮平,然后用木槎反复搓压数遍,使其表面密实平整, 在砼初凝前再用铁槎板压光。

3.2.8 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在砼浇筑后,要及时做好砼的保温保湿养护, 缓慢降温,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充分发挥徐变特性,减低温度应力。

3.2.9 混凝土的养护,为防止砼内外温差过大,造成温度应力大于同期砼抗拉强度而产生裂缝,决定采用覆盖和蓄水两种方法同时进行砼的养护,保温覆盖的方法是:在砼浇筑约4小时后,先在板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然后再铺2~3 层麻袋进行保温,蓄水深度约100mm。

4 结束语

采用内散外蓄综合养护措施,可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值,且可大大缩短养护周期,对于超厚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尤其适用。混凝土采用泵送工艺,泵送过程中常会发生输送管堵塞故障,故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十分重要。须合理选择泵送压力,泵管直径,输送管线布置应合理。泵管上遮盖湿麻袋,并经常淋水散热。混凝土中的砂石要有良好的级配,粗骨料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径之比宜为1:3,砂率宜在40%~45%之间,水灰比宜在0.5~0.55之间, 坍落度宜在15~18之间。

浅析高层建筑火灾特点及防火策略 篇11

近年来,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 高层恶性火灾有回升趋势, 例如:2004年8月14日发生在上海市的环球金融中心高层火灾;2009年4月17日发生在湖北省的武汉市政府办公大楼发生火灾;2009年4月19日发生在江苏省的南京中环国际广场大楼火灾。分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硬件方面, 没有建立完善的救火系统, 即消防设施跟不上楼层高度的增加;二是软件方面:缺乏相关人员安全管理及培养相关人员安全意识。

1 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

1.1 火灾蔓延快

高层建筑中, 无论是宾馆、商场、办公楼, 许多都采用可燃性材料, 太多都是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进行装修。这些材料绝大多数是可燃的, 燃烧分解可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 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烟尘及水蒸气等。这些气体和烟尘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作用, 严重影响了建筑物内人员安全疏散和消防员扑救, 为火灾的发展扩大创造了条件。

1.2 人员难以疏散

火灾时由于现场混乱状态的影响, 受烟气的威胁.人的本能恐惧心理和逃生欲望都强烈暴露出来, 人们便一窝蜂的涌向安全通道, 极易发生拥挤堵塞, 影响疏散安全;而楼梯间若封闭不严, 一旦窜人烟气, 就会严重影响人员疏散。

1.3 火灾扑救难度大

因为高层建筑的高度特别高, 而现在的消防云梯车数量、高度有限, 消防登高车难以到达这样的高度, 致使消防车压射水高度也很难达到起火点。另一方面高层建筑的主题建筑周围往往设有裙房, 妨碍登高车全方位靠近主体建筑进行灭火救援活动, 所以有些高层建筑上部楼层发生火灾, 消防队员元法进行外攻。

2 高层建筑的防火策略

我国消防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 防消结合”。坚持防患未然、立足自救、从严管理的原则, 充分认识到高层建筑防火安全的重要性, 采取积极必要的措施, 从设计、施工、使用管理、维修等方面贯彻消防安全工作, 防止火灾发生, 减少火灾损失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2.1 严把消防设计关

设计高层建筑时, 设计师进行防火设计应严格按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 的要求。做好防火分析, 结合建筑的使用性质做好各种功能要求, 认真考虑防火安全。对高层设计、施工和验收单位的负责人应对工程的防火设计要求负责, 对对违反高规、不符合防火规范要求的不得审批验收并交付使用。

2.2 大力宣传普及消防安全知识

一是加强对已经验收并投入使用的高层建筑的消防监督检查, 对消防设施做好日常维护和保养以避免其失效, 尤其是对那些现代化的消防设施如自动报警系统, 自动灭火系统、消防泵, 消防栓、控制室及仪表设备等, 都要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二是要加强人的管理和培训, 这既包括对消防安全负有领导责任的领导层, 也包括一般的消防管理人员, 要使领导人员更加强消防安全意识, 使管理人员提高消防安全知识, 总之就是要使各级人员都能尽职尽责, 三是建立健全安全检查制度。设专人定期测试检查, 定期开展建筑消防设施检测。

2.3 完善消防设施, 达到消防自动化

高层民用建筑内, 除了安装消火栓, 消防软管水喉外, 必须按照规范系统, 全面地设计火灾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自动防排烟系统, 并根据不同场所的特点选用消防设备, 达到早期发现, 将火灾消灭在初期阶段。

上一篇:计算机科学论文下一篇:高瞻远瞩事褒义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