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施工要求(共11篇)
高层建筑施工要求 篇1
0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 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 新型材料的不断运用, 同时, 为提高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筑物的安全性, 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 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1 沉降观测的国家规范要求
根据国家规范, 对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物、构筑物、建筑场地、地基基础、水坝等必须进行相关的变形测量, 并且必须在工程设计时对变形测量就要统筹安排, 施工开始即进行变形测量。
变形测量有两层概念:包括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测量。垂直位移测量即是通常所说的建筑物沉降观测。本文根据本人的工程实践经验, 主要谈谈高层建筑中沉降观测的一些问题方法供各位同仁探讨。
现行规范也规定, 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特别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运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 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 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 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 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 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合理的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尤其重要。一般没有特除要求的情况下, 一般性的高层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 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要求。国家规范对变形测量的等级划分及精度有如下要求:应该符合表1规定:
其中沉降观测是垂直方向的位移测量, 对于目前的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的情况下, 如何进行沉降位移测量显得由为重要, 规范对垂直方向的位移监测网也做了技术方面的要求, 如表2:
注:①变形点的高层中误差和点位中误差, 系相对于最近基准点而言;②当水平位移变形测量用坐标向量表示时, 向量中误差为表中相应等级点位中位移的1/√2;③垂直位移的测量, 可视需要按变形点的高层中误差或相邻变形点高差中误差确定测量等级。
注:n为测段的测站数。
2 沉降观测的发展
在60年~70年代工业与民用建筑方面由于没有大量的高层建筑或者大型的厂房, 只是一些低矮的砖混结构, 对建筑的沉降观测没有特别的要求, 亦或要求不是很严格, 只是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一些简单的沉降观测, 要求的测量精度也不是很高, 进入80年代随着高层建筑及大型厂房的出现, 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并为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 对建筑的变形进行测量越来越有必要, 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对于沉降观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且各个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相关的法规, 设计阶段就必须导入变形测量要求, 而且必须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强制执行, 特别是建筑物的沉降观测。为确保建筑工程主体结构, 使在施工和使用期间沉降变形得到有效控制, 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 制订了《加强建筑工程变形观测控制的规定》, 且规定:
(1) 凡需进行变形观测控制的工程, 其勘察单位必须在岩土勘探报告中提出相关意见与建议;设计单位必须在施工图中提出观测控制的要求和说明。
(2) 凡需进行变形控制的工程, 建设单位必须在工程开工前委托沉降观测单位签订观测合同, 并由观测单位制定出观测方案后, 方可报请开工。沉降观测单位指有沉降变形观测资质并与地基基础处理、主体结构施工无关的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
3 沉降观测的基本方法
(1) 首先必须建立沉降观测监测网, 布设成闭合环、结点或附合水准路线等形式。
(2) 沉降观测采用环形闭合法或往返闭合法进行控制。
(3) 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 由城市精密导线点提供的水准控制点引入, 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
4 对沉降观测测量仪器的精度要求
(1) 所使用的仪器必须有产品合格证、定期的年检报告和检定证书。
(2) 智能全站仪精度要求
1) 智能全站仪测角精度X:X≤2″。
2) 测距精度X:有棱镜X≤2 mm+2ppmD。
3) 测距精度X:无棱镜X≤3 mm+2ppmD。
(3) 精密数字水准仪精度要求:
1) 精密数字水准仪精度X:-0.3 mm/km≤X≤+0.3 mm/km (铟钢尺) 用于控制点的高程引测、复验控制标高、沉降观测基准引测、沉降观测。
2) 精密数字水准仪精度X:-0.9 mm/km≤X≤+0.9 mm/km (铟钢尺) 用于重要部位高程测量、钢结构高程测量、验测、复测标高。
(4) GPS接收机精度要求:
1) GPS接收机精度X:静态平面X≤5 mm+0.5ppmD, 用于上部高层部位轴线投测的校核。
2) GPS接收机精度X:动态平面X≤5 mm+0.5ppmD, 用于实时监测, 高层重要部位的校核纠错、变形监测、校核。
(5) 普通水准仪精度要求X:-1.5 mm/km≤X≤+1.5 mm/km。
(6) 电子经纬仪测角精度要求X:X≤2″。
(7) 激光铅直仪精度要求:
1) 激光铅直仪精度X:X≤1/200000 (用于重要轴线的竖向投测) 。
2) 激光铅直仪精度X:X≤1/40000 (用于一般轴线的竖向投测) 。
(8) 所使用的相关材料及预埋件必须符合相关的规范及政府规定要求。
5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要求
5.1 基准点的布设
(1) 每个工程至少有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 目前比较重要的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基准点一般需要点位必须立于稳固的持力层上, 即中、微风化岩上, 故此, 通常会用钻机钻孔, 达到持力层后, 孔内埋于Ф50的镀锌钢管, 并且灌高强度砂浆, 露出地面的部分根据各个城市的规定, 使用统一编号的铁件并且进行标识。
(2) 由于设计往往只对建筑物本身的观测点布置有所要求, 而对基准点的位置没有要求, 故此, 基准点的埋设点必须在测量方案内体现, 并且通过相关部门批准, 并且注明与建筑物的距离。
(3) 保证由建筑物周围城市高程控制网引测, 然后建立建筑物的二级高程控制网。
(4) 埋设点离建筑物距离以5 m~30 m为宜。
(5) 各基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
(6) 基准点的保护措施要做好, 不被碰撞。
(7) 埋好点后附图报请相关单位验收后方可使用。
5.2 变形观测点的布设
(1) 布设点能够反映建筑物、构筑物变形特征和变形明显的部位。
(2) 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 不影响建筑物、构筑物的美观和使用。
(3) 点位应避开障碍物, 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
(4) 与设计要求相一致。
(5) 建筑物四角或沿外墙每10 m~15 m处或每隔2根~3根柱基上。
(6) 裂缝或沉降缝或伸缩缝的两侧。
(7) 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以及纵横墙的交接处。
6 沉降观测的施测方法
(1) 建立水准控制网:
根据城市精密导线点、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必须保证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观测点, 并且场区内各观测点构成闭合图形, 以便闭合检校;根据工程特点, 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 与基准点联测, 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
(2) 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由场区水准控制网, 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 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 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3) 沉降观测时间频率要求:
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 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稳固后及时进行。一般高层建筑物有地下结构, 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 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或者基础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临时观测点, 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 进行首次观测;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 其精度要求非常高, 施测时一般用N2或N3级精密水准仪, 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随着结构每升高一层, 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进行观测直到±0.00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 为便于观测一般可将永久观测点设于﹢0.50 mm。然后每施工一层3天后进行复测一次, 直至竣工;对于超高层建筑塔楼每升高三层观测一次;在装饰阶段每月观测一次;整栋楼竣工后:竣工当年每三个月观测一次;竣工第二年半年观测一次;竣工第三年一年观测一次, 直至沉降稳定。
(4) 沉降观测时需要坚持的“五定”原则
1) 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 点位要稳定。
2) 所用仪器、设备要固定。
3) 观测人员要固定。
4) 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
5) 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以上措施在客观上能够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 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趋向性, 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 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5) 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1) 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2) 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
3) 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 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
4)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5) 随时观测, 随时检核计算, 观测时-次完成。
6) 在雨季前后要联测, 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7) 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部门, 当建筑物每天 (24h) 连续沉降量超过1mm时应停止施工, 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
(6) 各项观测指标要求如下:
1) 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h=∑a-∑b≤l√n, n表示测站数 (或△h=∑a-∑b≤1.0√L, L表示观测路线距离) 。
2) 前后视距:≤30 m。
3) 前后视距差:≤1.0 m。
4) 前后视距累积差:≤3.0 m。
5) 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1.0 mm。
6) 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N2级别。
7 沉降观测的成果汇总
(1)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高差测定的允许偏差为±1mm, 即仪器在每一测站观测完前视各点, 再回视后视点, 两次读数之差不得超过1mm。
(2) 成果整理时, 首先检查手薄中的数据和计算是否正确, 观测限差是否符合要求, 精度是否合格。
(3) 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 进行误差分配, 进行平差计算, 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 然后将观测值列入观测成果表中, 计算相邻两次观测之间的沉降量, 从而确定出沉降量, 并且注明观测日期及荷重情况。
(4) 某个观测点的每周期沉降量:△cN=HI-H (I-1) , 其中N表示某个观测点, I表示观测周期数 (I=1, 2, 3……) 且HN=N点的累计沉降量:△C=∑△cN;
(5) 为便于清楚表明沉降、时间、荷重之间的相互关系, 要绘制每一观测点的时间与沉降量的关系曲线及时间与荷重的关系曲线, 如图一所示:以沉降量为纵轴、时间为横轴、根据每次观测日期和每次下降量 (隆起量) 按比例画出各点, 然后将各点连接, 并且在在曲线一端注明观测点号;以荷重为纵轴、时间为横轴、根据每次观测日期和每次下降量 (隆起量) 按比例画出各点, 然后将各点连接;两种关系曲线可以画在同一图上, 可以清楚的表明每个观测点在一定时间内, 所受到的荷重及沉降量。
8 沉降观测通常遇到的问题
(1) 曲线在首次观测后发生回升现象:
第二次观测出现回升, 至第三次以后, 观测曲线又逐渐下降, 一般是由于初测精度不高, 如果回升超过5 mm, 应将第一次的成果作废, 若回升5 mm内, 第二次与第一次调整标高一致。
(2) 曲线在中间某点突然回升:
一般是水准点或者观测点被移动所致, 而且是被移高所致, 才会出现回升。如果水准点被移动, 则不能再用, 如果是观测点, 则需要另行设点。
(3) 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
一般是水准点下沉所致, 由于水准点埋设不当, 产生自然下沉, 当建筑物初期时沉降量大于水准点的下沉量, 曲线不会回升, 当建筑物后期时沉降趋于稳定, 而水准点继续下沉, 则曲线会渐渐回升, 此时应该仔细追查原因, 如果与水准点下沉有关, 则要与高级水准点符合测量, 确定下沉量。
(4) 曲线的波浪起伏现象:
一般出现在观测的后期, 由于初期沉降量较大, 下沉值大于测量误差, 但后期, 下沉已经很微, 测量误差在曲线上就会体现;应该根据整个情况进行分析, 自某点起, 将波浪线改为水平线。
(5) 曲线中断现象:
由于沉降观测开始埋设在基础面上, 在浇灌混凝土后没有埋设新点或者观测点被损毁, 后来的观测点标高不一致使得曲线中断;为使曲线连接起来, 可以按照估求出未做观测期间的沉降量。
9 结语
(1) 在高层建筑沉降观测中由于建设单位在工程开工后没有及时确定观测单位等各方面的原因, 在地下室施工阶段没有进行沉降观测, 或者观测中期由于观测单位不及时、现场环境阻碍等没有及时的进行相关的观测, 使得观测成果不能准确的反映建筑的沉降状况, 所以作为工程建设的业主一定要加强沉降观测的管理, 不仅要及时的确定观测单位, 而且要监督观测单位的行为, 不能够流于形式。
(2)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中对地下室施工阶段的沉降观测没有足够的重视, 往往成为沉降观测的误区;
(3) 现代高层建筑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先进的仪器的广泛应用, 测量精度的越来越高, 沉降观测的技术必定会越来越成熟, 为设计、施工提供更加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
高层建筑施工要求 篇2
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电梯使用已日益普遍。目前,不仅高层建筑安装了电梯,方便用户乘用,而且广州市大多数低层住宅也都已经安装了电梯,方便老年人上下楼,甚至2~3 层楼也安装有电梯,这体现了方便、舒适、和谐的生活质量。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用火、用电、用油、用天然气日益增多,引发火灾的因素也在增加。与电梯有关的火灾事故也频有发生,后果十分严重。火灾蔓延路径
1.1 建筑内房间起火后,室内烟气流量增加,烟火从门窗向室外和走廊蔓延扩散,高温烟气碰到顶棚后,就沿水平方向流动,并通过楼板孔洞、各种竖井管道向上迅速蔓延,很快达到建筑最高层,产生的烟囱效应加速火灾蔓延的速度。楼房起火时烟火的竖向速度比人们的疏散速度快得多。如东京市在一幢6 层楼进行的火灾试验表明,在3 层房间点火2 min 后室内喷出烟火,距起火点30m远的楼梯间第3 min 充满烟气,第5~7 min 上面3 层楼全是烟气。由于着火层室温上升,在建筑物上层部分会产生由室内向室外的压力,建筑物下层部分则产生由室外向室内的压力,从而形成向下强对流(图1)。正是由于这种强对流“烟囱效应”的作用,建筑物的楼梯间、电梯间以及各管竖井将成为烟火蔓延扩大的主要途径,在发生火灾时就可以延烧到任意一层,在较短时间内浓烟就会笼罩整栋大楼,甚至造成重大火灾事故。火灾初期烟气水平方向扩散流动的速度为0.1~0.3 m/s ,火灾中期可达0.5~0.8 m/s ,但烟囱效应可使烟气垂直方向扩散流速可达3~5 m/s,甚至更高。
图1 高层建筑的烟气蔓延与压力分布烟囱效应-作用在墙壁上的压差
1.2 对多次火灾事故的统计, 死亡人数中有50 %左右是被烟气熏死的。在火灾中,人员除了直接被烧死或跳楼死亡外,其他死亡原因大都与烟气有关。主要有:一氧化碳中毒、烟气中毒、缺氧、窒息等四种原因。在烟气对人体危害中,以一氧化碳的增加和氧气的减少影响最大。但实际上,起火后这些因素往往是联合作用于人体的,这种联合作用比单独作用更具危险性。
2电梯的防火要求
2.1电梯井道的消防安全
2.1.1 电梯井道串通各层楼板,形成竖向连通孔洞。因电梯使用需上下升降,竖井不可能在各层分别形成防火分区,所以要求电梯井道采用具有210h 耐火极限的不燃烧物体做井壁,有助于防止火焰蔓延。只允许有层门、通风孔等功能性开孔,不应开设其他洞口,以使竖井和其他楼房的空间分隔开来。
2.1.2 电梯井道不允许敷设与电梯无关的电线路和管道,严禁敷设可燃气体和甲、乙、丙类液体管道。如水管必须穿过井道,应在穿墙处设置套管,并将套管与水管的间隙用防火材料密封处理。2.1.3 井道内架设的电梯随行动力电缆和控制回路的信号线要有防水措施,防止因泡水产生漏电事故而影响灭火使用。这些电缆电线要求必须是阻燃的,其绝缘护套为不燃材料,并且强度韧性好,由于这些电缆电线要随着电梯上下运行,应当经得起磨损、弯曲和烟气的考验。
2.1.4 电梯井道顶部需设置排除高温烟热的装置,如011 m2 左右的排烟口或排烟风机等设施,可直通室外或经机房通向室外。2.2 电梯前室、机房、轿厢的消防安全
2.2.1 为防止发生火灾时烟火对建筑物内人员的伤害,保护疏散通道的畅通和无烟气或少烟气侵袭,所以楼梯间和电梯间等竖井处应设置前室。
2.2.2 电梯层门外候梯厅的前室,应设防烟火的防火门与其他区域分隔。使前室具有防烟的作用,并保证消防人员到达起火楼层后有一个较安全的地方。前室应设有消防竖水管和消火栓,以便于消防人员进入火场打开通路,顺利地实施灭火抢救受伤人员。
2.2.2.1 前室门耐火等级不低于2 级。在前室设置排烟孔将烟气排出,并设置正压送风设施,维持一定风速风压的空气流以阻挡烟气进入侵袭疏散空间。如因条件限制,前室不能采用自然排烟时应用机械排烟。
2.2.2.2 机械加压送风的部位应符合下列要求:(1)机械送风的楼梯间或合用前室宜分别设置送风系统,当必须共用一个系统时,应在通向合用前室的支风管上设置压差自动调节装置(因为二者要维持的正压不同)。(2)楼梯间的风压为50 Pa ,其加压送风口宜每隔2~3 层设一个;前室的风压为25 Pa ,其加压送风口每层一个。(3)风口采用自垂百页或常开百页风口。如采用常开百页风口时,应在其加压风机的压出管上设置止回装置。2.2.3 通常为有效防止火灾从一个防火分区蔓延到另一个防火分区,在分区之间设置防火墙。防火墙上最好不开设门窗洞口,若人员流动、采光等必须设置洞口时,需设置耐火极限1120 h 的防火门。为了保证防火门能在火灾时自动关闭,最好采用烟感、温感探测器连动的自动关门装置。
2.2.4 电梯前室应有消防专用电话、启泵按钮和报警按钮、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以及消防烟感探测器和自动喷淋系统,防止并扑灭前室引起的火灾。2.2.5 电梯机房和轿厢的消防安全
2.2.5.1 电梯机房的供电必须为二级负荷,消防电梯应有可靠的备用电源,确保在发生火灾仍能保证消防用电。
2.2.5.2 电梯双电源的末端互投必须设在电梯配电箱内,电梯的控制电路中应有缺、断相保护和电机超温保护装置,保证发生火灾时不因高温烟火破坏电线路造成电梯故障影响使用。
2.2.5.3 轿厢应配备灭火器,并安装应急灯,并有保证供电30 min 不间断的应急电源。
2.2.5.4 电梯机房门设置一级防火门,安装消防专线电话。2.2.6 电梯司机应急措施
2.2.6.1 轿厢起火时首先安抚乘客保持镇定并停梯疏散乘客,并及时切断电梯电源,使用灭火器自救。
2.2.6.2 轿厢外部起火时,应组织乘客离梯,疏导人们走楼梯逃生;严禁在火灾层打开电梯门。应将电梯停放在火势未蔓延的楼层,用手关闭电梯轿门和层门,然后切断总电源,禁止他人使用,并与消防人员联系。如能够回到底层基站,应扳动消防盒开关,并报火警和通知值班的领导。2.2.6.3 如果共用井道的其他电梯起火,应立即将电梯运行到远离着火电梯的地方,并及时疏散乘客离梯。
2.2.6.4 当相邻建筑发生火灾时,司机也应停止电梯运行以免困人,并回到底层。2.3 普通电梯的消防安全
2.3.1 普通电梯的缝隙较多,易受烟火的侵袭,其前室、轿厢不具备防火、防水、隔离烟雾能力,所以火灾时受到火水烟雾影响,极易发生故障将电梯卡阻在井道中。竖井又是烟火蔓延的主要通道之一,运行中一旦发生停电、窜入烟火,乘梯人员极易遭到烟气呛伤,甚至发生死亡。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因乘普通电梯导致伤亡的悲剧案例。例如:1999 年底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一幢16 层学生公寓,第2 层靠近电梯的房间着火,住在3 层的几个中国留学生发现房间进烟,便乘电梯下楼查看原因,突然发生停电,几个人全被困在电梯轿厢内,再打开电梯门时,里面的人已经遇难。
2.3.2 严禁通过普通电梯运输疏散人员。普通电梯不具备疏散人员的功能,因为:(1)消防功能启动后,要切断动力和照明供电,电梯的电源无保证。(2)井道会窜入高温烟气,产生烟囱效应,使轿厢内乘客窒息或烧伤。(3)轿厢容量有限,每次只能运送十余人,限制了疏散能力。(4)在火灾中电梯很可能发生故障或停电,疏散人员被困在电梯内,无法逃脱,会有生命危险,后果相当严重。例如:美国新奥尔良市路易斯安纳大楼(17 层宾馆)第12 层客房着火,各层客人沿楼梯步行下楼逃生,只有15 层6 人乘电梯下楼,不料电梯下到12 层时突然停电,该6 人被困电梯内,当消防队员用特种工具撬开电梯门时,6 人已经遇难。日常进行消防教育时,要明确宣传发生火灾时绝对不能使用普通电梯逃生。2.4 消防电梯的使用
消防员电梯的定义是预定为乘客使用而安装的电梯,附加的保护、控制和信号使其能在火灾情况下由消防员直接控制下使用。
2.4.1 对于一幢高层建筑大楼,按照国家有关高层建筑消防规范规定,大楼内至少有一部或若干部可以用来在大楼发生火警时供消防人员使用的电梯。消防电梯必须具有耐火封闭结构、防烟前室和专用消防电源。
2.4.2 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范》对消防员电梯的配置已做如下规定:(1)对一类公用建筑、塔式住宅楼,12层及12层以上的单元住宅楼或通廊式住宅以及高度超过32m的其它二类公共建筑应设消防员电梯。(2)每层建筑面积≤1 500m,应设2台消防员电梯;1 500m≤每层建筑面积≤4 500m,应设2台消防员电梯;每层建筑面积>4 500m,应设三台消防员电梯。每个防火分区应各有一部消防电梯。2.4.3 消防电梯以额定速度从首层到顶层(中间不停层)运行时间不超过60 s ,行驶速度应与建筑高度相适应。消防电梯载重量不少于800 kg ,厅门宽度不少于018 m ,面积不少于114 m2。
2.4.4 使用消防电梯注意事项:消防队员在救火过程中应以灭火为主要任务,在消防人员操纵消防电梯时,只能在有足够的安全把握能够确保灭火顺利进行和人员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让楼内人员通过电梯迅速疏散逃生。
2.4.5 与普通电梯不同,消防员电梯应设计成当建筑物某些部分发生火灾时,尽可能长时间地运行。在没有火灾时,它可以用作乘客电梯。为了降低当消防员电梯用于消防员服务时入口被阻碍的风险,应限制用消防员电梯来运送废弃物或货物。电源和电路系统的可靠性是消防员电梯运行的基本保证。2.4.6 消防员电梯应设计成在下列条件下能够正确运行:
(1)当环境温度在0 ℃~+65 ℃范围内时,电气/电子层站控制装置和指示器应能持续工作一段时间,使消防员能确定轿厢位置(如:轿厢被阻滞的位置),以进行救援。该时间应与建筑物结构的要求相适应,如2 h;
(2)消防员电梯不在防火前室内的其他所有电气/电子器件,应设计成确保它们在O ℃~+40 ℃环境温度范围内能正常工作;
(3)当烟雾充满井道和/或机房时,消防员电梯的控制系统的正常机能应至少确保建筑物结构所要求的时间,如2 h。
图2 消防员电梯的使用
2.5 自动扶梯的消防安全
2.5.1 自动扶梯是建筑物楼层间连续载客效率较高的运输设备。随着高层建筑建设标准的提高,自动扶梯使用越来越广泛。
2.5.2 自动扶梯所形成的竖向相连的空间,使得数层楼空间串通,一旦某层失火,烟火会很快通过自动扶梯空间,上下蔓延,形成难以控制之势。自动扶梯所形成的竖向连通空间,形成了竖向防火分区的薄弱环节,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电梯本身发生火灾的原因
4.1 电梯靠主拖动机械拖动,在导轨上运行时,因未及时加润滑油,或者未清除附着在机械轴承上面的落尘、杂废物,而使机器因机械摩擦发热,引燃附着可燃物;曳引机制动器摩擦生热引燃曳引机漏出的油脂燃烧起火成灾。
4.2 对电梯电机和线路在运行过程中缺乏严格的检查制度,导致绝缘破坏,极易使隐患成灾。
4.3 电梯装饰物使用易燃材料、乘客乱扔烟头引起燃烧事故。电梯防火安全措施
5.1 加强电梯和机房的维护清理工作,认真维修保养电梯,及时清理上下机箱内的灰尘杂物。在机房或扶梯曳引机机箱增设自然或机械通风,防止机房或密闭的机箱温度过高。电机的超温保护装置应灵敏可靠。安装温度传感器或烟感探测器以防止火灾发生。
5.2 载客电梯严禁运输易燃易爆物品。货梯运输危险品时应有专人监护。5.3 自动扶梯的防火措施有:(1)在扶梯上方四周加装喷淋头,其间距为2 m;(2)在扶梯四周加装水幕喷头,其流量为110 L/s ,压力为350 kPa 以上;(3)在自动扶梯四周安装防火卷帘;(4)在出入的两对面处设置防火卷帘,非出入的另两对面设置轻质固定防火墙;(5)在楼层之间设置平面防火卷帘,以阻止火势蔓延,减少损失。
5.4 电梯和扶梯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做装饰, 在扶梯全透明有机玻璃的装饰挡板中每隔600~800mm处加装钢柱支撑。
5.5 持证维修人员应定期保养电梯,并每月进行消防功能试验检查其灵敏可靠程度,保持电梯始终处于正常完好的状态。
5.6 建议在高层建筑外安装主要由导轨和升降装置两部分组合而成的应急消防逃生电梯。其导轨事先安装在高层建筑疏散通道窗口的外墙一侧,升降装置为便携式构造,由消防部门日常配备和维护
6结束语
高层建筑施工要求 篇3
对建筑物来说,门窗具有采光、防风雨、保温隔热、隔声、通风、防尘、防盗等功能,它对人们的生活和办公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它还具有很强的装饰功能,是房屋重要的外围护结构之一。要实现上述功能,并达到与主体结构相协调,从而实现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达到既经济又合理的效果,必须做到能够正确地选择各种门窗。铝合金门窗具有优秀的使用性能,良好的节能效果和不结霜、不结露,同时还具有极佳的装饰效果、持久耐用、有利于环保、重量轻、加工性能好、资源丰富等特点,得到广泛应用。使用性能主要指抗风压性能、空气渗透性能、雨水渗漏性能,也即通常所说的“三性”,其中抗风压性能尤为重要,既是长期使用的安全性保证,又是发挥其它性能(水密、气密和保温)的基础。因此工程设计中应明确对铝合金门窗的“三性”要求,特别是在结构设计说明中要注明外门窗抗风压性能等级和分级指标。针对目前大多数施工图对外门窗抗风压性能等级要求不够明确或者分级要求笼统等问题,本文將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2006 年版)以及《建筑外窗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规定,对福建省厦门地区的铝合金门窗外窗抗风压性能分级指标进行分析,总结规律,形成速查表格,为广大工程设计人员提供便捷的实用工具。
二、检测标准
《建筑外窗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规定:定级检测是为了确定产品的抗风压性能分级的检测,检测压力差为P3;工程检测是考核实际工程的外门窗能否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的检测,检测压力差为P3’。定级检测的评定为试件经检验未出现功能障碍或损坏时,注明±P3值,按±P3中绝对值较小者定级。工程检测的评定为试件经检验未出现功能障碍或损坏时,注明±P3’值,并与工程的风荷载标准值Wk相比较,P3’≥Wk时可判定为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否则判为不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抗风压性能等级指标值P3见下表:
三、风荷载标准值
工程的风荷载标准值Wk的确定方法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即当计算围护结构时
Wk=βgzμs1μzW0(7.1.1-2)
式中:μs1——局部风压体型系数。
7.3.3条规定,验算围护构件及其连接的强度时,可按下列规定采用局部风压体型系数μs1:
一)、外表面
1.正压区按表7.3.1采用;
2.负压区
—对墙面,取-1.0
—对墙角边,取-1.8
二)、内表面
对封闭式建筑物,按表面风压的正负情况取-0.2或0.2。
ω0——基本风压(kN/m2),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的规定采用。
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在大气边界层内,风速随离地面高度而增大。当气压场随高度不变时,风速随高度增大的规律,主要取决于地面粗糙度和温度垂直梯度。目前我国将地面粗糙度分为四类:
A类——近海海面和海岛、海岸及沙漠地区;
B类——田野、乡村、丛林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和城市郊区;
C类——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D类——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βgz——阵风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的规定采用;
四、风荷载标准值与抗风压性能等级的对应分析
根据以上风荷载标准值的计算原理以及抗风压性能等级的确定方法,将不同风压高度外窗的风荷载标准值计算结果与抗风压性能等级要求对应起来,形成福建省厦门地区的速查表格,如下:
五、结语
上述的局部体型系数μs1(1)是适用于围护构件的从属面积A小于或等于1m2的情况,当围护构件的从属面积A大于或等于10m2时,局部风压体型系数μs1(10)可乘以折减系数0.8,当构件的从属面积小于10m2而大于1m2时,局部风压体型系数μs1(A)可按面积的对数线性插值,即
μs1(A)=μs1(1) [μs1(10)-μs1(1)]logA
使用者可根据具体需要对应下表调整风荷载标准值和抗风压性能等级。
本文详细列举出高度每变化1米的高层铝合金外门窗风荷载标准值与抗风压性能等级的对应关系,对于抗风压性能等级的检测要求能够从表格中一目了然,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可快捷的查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GB T7106-2008《建筑外窗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高层建筑施工要求 篇4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测量,过程,要求
施工测量是施工中的第一个主要步骤, 也是关键的步骤, 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进度。它是将图纸的东西直接按照比例搬到现实的施工现场, 至此, 测量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郑东新区郑州银行大楼测量为科目, 总结分析高层建筑施工测量的过程及技术要求。
1 测量准备
(1) 熟悉施工图纸, 仔细校核各图纸之间的尺寸关系。
(2) 现场踏勘, 对业主给定的现场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以及桩基点进行查看和校核。
(3) 制定测设方案。根据设计要求、定位条件、现场地形和施工方案等因素, 制定测设方案。
(4) 对测量人员进行测量技术交底, 所需使用的仪器进行重新的检验。
2 测量人员组织及设备配置
(1) 人员组织。由于本工程工期紧张, 施工流水段较多, 为更好施工, 工程测量人员要熟悉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 能够独立完成各种测量放线任务, 了解自己的岗位职责, 对轴线控制与高程控制等关键环节, 责任到人, 调动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以便以更好的方法、更高的精度完成测量放线任务。
(2) 设备配置 (见表1) 。
所有仪器、设备应有有效的检定或校准证书, 仪器在日常使用过程中, 定期对其进行检查、保养, 并做好记录。
3 建筑物的定位
根据业主提供的控制点的坐标和本工程建筑物坐标, 利用全站仪将业主指定的坐标点转到本工程项目部院内, 作为半永久性测量控制点, 以该点为基点定出建筑物的坐标点, 对本工程进行定位测量。建筑物的定位测量精度要求如表2。
4 建筑物轴线桩的控制及布设
根据本工程的结构形式和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 确定在2轴、7轴、9轴;B轴、F轴布设轴线控制点, 这样可以使各轴线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 便于检查和复核。施测方法如下:
(1) 根据监理单位提供的引测控制点, 将仪器 (全站仪) 置于1#点 (X=49936.301, Y=75082.381) , 后视2#点 (X=49868087, Y=75122.018) , 引入院内一个3#点 (X=49877.841Y=75061.298) , 将仪器至于3#点, 后视1#点, 根据图纸算出的工程坐标 (1轴与B轴的交点定位坐标零点) , 分别定出F轴, B轴与2轴, 7轴, 9轴的控制线 (偏1m) 。
(2) 1/A弧线的定位, 根据B轴线及1-10轴线的交点, 利用图纸尺寸及电脑对图纸的精确定位分段进行放线。
(3) 轴线控制桩布设见附图1。轴线控制桩的埋设方法示意如图1。
5 平面放样测量
(1) 本工程基坑土方已开挖, 护坡及降水已进行施工。施工放样前先对桩基进行校核, 对基坑的定位进行校核, 无误后进行基础轴线投测。
(2) 基础轴线投测。待基底清底完毕后, 浇筑混凝土垫层, 利用地面上的轴线控制网进行地下室基础部分轴线的投测。将仪器架设在控制桩位上, 把控制轴线投测到作业面上, 经检查无误, 然后以控制线为基准, 以设计施工图纸为依据, 放样出其他轴线和筏板边线、柱边线、等细部尺寸线。
6 ±0.000以下标高的控制
(1) 高程控制点的联测。在向基坑内引测标高时, 首先联测地面标高控制点, 联测确认无误后, 向基坑内引测相应的标高。
(2) ±0.000以下标高的施测。为保证竖向控制的精度, 对所需的标高临时控制点即水平桩 (又称腰桩) 必须正确投测, 腰桩的距离从角点开始每隔5m测设一个, 比基坑底设计标高高出0.5m, 并相互校核, 误差控制在±3mm内即为满足要求。
(3) 基础结构模板支好后, 用水准仪在在钢筋上面抄出混凝土面的标高控制线 (500mm线) 控制混凝土浇筑。
(4) 基坑标高传递示意如下图2所示。
7 ±0.000以上楼层的轴线具体投测方法
(1) 内控点传递:本工程采用激光铅垂仪配合经纬仪进行竖向轴线传递。将激光铅垂仪架设在首层内控点上, 接收靶放在待测楼层的相应预留洞口上, 对中整平铅垂仪后, 打开发光电源并调整光束, 直至接收靶接收到的光斑最小、最亮。慢慢旋转铅垂仪, 每转90°停下来观察光斑的变化, 最后接收靶将得到一个激光圆, 当该圆直径小于2mm时, 圆心即为该控制点的接受点, 然后依次投测所需其它控制点。
(2) 施工层轴线放样:利用经纬仪和50m钢尺对待测楼层的接收点所组成的轴线矩形进行角度、距离的测量。作为该施工层的平面控制网, 以此放出其他各条轴线, 并用红油漆作好明显标识
(3) 当每一层平面或每一施工段测量放线完后, 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填写楼层放样记录表并报监理验线, 保证各轴线的正确。
(4) 首层各内控点的1.0m3范围内严禁堆放各种材料和杂物, 楼层激光洞严禁堵塞, 以保证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 直至结构封顶。
8 ±0.000以上各层的高程控制
(1) 首层标高基准点联测。由于地下部分在结构上承受荷载后, 会有沉降的因素, 为保证地上部分的标高及楼层的净高要求, 首层标高的+1.000m线由现场引测的水准点在两个楼体上 (主楼和裙楼) 分别抄测标高控制点, 作为地上部分高程传递的依据, 避免两楼结构的不均匀沉降造成对标高的影响。
(2) 楼层高程传递方法。如图3所示:利用水准仪、塔尺和50m钢尺, 依次将标高由激光洞口传递至待测楼层, 并用公式 (1) 进行计算, 得该楼层的仪器的视线标高, 同时依此制作本楼层统一的标高基准点。
式中:H1-首层基准点标高值;
H2-待测楼层基准点标高值;
a1-S1水准仪在钢尺读数;
a2-S2水准仪在钢尺读数;
b1-S1水准仪在塔尺读数;
b2-S2水准仪在塔尺读数。
(3) 标高的竖向传递要求。从首层起始标高线竖直量取, 且每层由三处分别向上传递。当三个点的标高差值小于3mm时, 取其平均值;否则重新引测。标高的竖向传递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规定。
9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9.1 沉降观测点的设置
为了能够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 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物结构特点, 根据施工图纸设计要求, 沉降观测点的埋设位置及形式如图4所示。
9.2 沉降观测点的测量过程
(1) 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 首层以上部分每增加3层观测一次。施工过程中, 如果出现长时间连续降雨、基础四周大量积水等情况应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 应立即进入逐日观测或几天一次连续观测。
(2) 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第一年观测3~4次, 第二年观测2~3次, 第三年后每年观测一次, 直至稳定为止。
(3) 观测方法。对于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 采用DS3精密水准仪用Ⅱ等水准测量方法往返观测, 其误差不应超过±1n0.5 (n为测站数) , 或±4L0.5 (L为公里数) 。为了保证观测精度, 观测时视线长度≤50m, 前后视距离要尽量相等, 可用皮尺丈量。观测时先后视水准点, 再依次前视各观测点, 最后再次后视水准点, 前后两个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1mm。
1 0 测量的质量保证措施
百年大计, 质量第一, 而测量又是质量的关键环节, 为保证测量成果的质量, 制定以下措施:
(1) 测量负责人按施工进度和测量方案要求, 安排现场测量放线工作, 并作好施工测量日志。方案、测法要科学、合理, 重要的单位工程或部位的测量方案由技术负责人审批后进行实施。
(2) 现场使用的测量仪器设备根据《测量仪器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检校、维护、保养并作好记录, 发现问题后立即将仪器设备送检。
(3) 测量放线作业过程中, 严格执行“三检制”。自检时必须换人, 以不同的方法检查, 检查合格后方可报监理部门验线。
(4) 技术资料、记录要齐全、完整, 使每项测量工作都可追溯。
1 1 结语
综上所述, 建筑施工中高层建筑的布局是多变的, 复杂的, 但是只要掌握测量的主要环节, 使其纳入施工测量控制体系, 万变不离其宗, 保证工程更好更快地施工。
参考文献
[1]GB50026-2007, 工程测量规范
[2]JGJ3-200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探析高层建筑施工安全技术 篇5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安全技术
高层建筑施工随着施工高度的增加,高空坠落、物体打击等安全事故也有所增加。据统计,近年来高处坠落事故死亡人数占工伤死亡人数的46%。为了保护建筑工人在生产中的安全,高层建筑施工除应遵守一般建筑安装工程的安全操作规程外,还应根据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遵守高层建筑施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1.高层建基坑施工的安全防护
1.1基坑支护
深基坑施工不同于浅基础,由于它的开挖深度深(大于5m),在建筑密集的地方,基坑周围往往有建筑物和市政管网、道路等,场地狭窄,给坑边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带来了不利条件,如果基坑边坡不加以支护或支护不牢,就可能会形成边坡不稳定,造成坍塌引起特大安全事故的安全。
另外,建筑现场基坑边上堆放料具、机械设备、积土等,机械挖土往往也在坑边作业,这样一来就增加了坑边荷载,加上机械震动的影响,给边坡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必须保证一定的安全距离,不然就很容易造成边坡失稳,形成坍塌而发生事故。
基坑土方开挖应符合分层、分段、对称、平衡、适时的原则,设计方案中,应根据上述原则提出具体开挖要求,施工单位应根据要求做出施工组织设计。在软土和砂土地段,应特别注意掌握开挖时间和开挖顺序,处理好开挖与及时支护和降水的关系。深基坑支护从基坑开挖开始,即应进行支护结构顶部位移观测和临近建筑的升降观测;锚杆(锚索)应进行坑拔力检查,检验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一级支护工程应进行桩身应力等检测。
1.2支护结构监测
监测是保证支护结构安全的最重要的手段,是实行科学管理,“信息化”施工的基础,在所有重大工程中均对深基坑支护结构实行监测,保证了基坑支护的安全。本工程从支护结构施工开始起即开始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跟踪分析,严格控制其发展变化动态,并将监测结果定期通报有关部门。
1.3坑边的防护
深基坑施工,由于土方开挖而形成坑边,而且随着开挖深度增加,坑边的危险性增高,要待坑中建筑物基础,地下室等施工完成后,方可回填平整,消除坑边的不安全因素。这样一来就给深基坑的安全施工带来了不利,在基坑回填土之前,如果不对坑边加以防护或防护不严,都可能造成人员从坑边坠入坑内的不安全事故。因此,严格按照规范规定,基坑周边必须设置防护栏,防护栏应有上、下两道横杆及栏杆柱组成。上横杆离地面高度1~1.2m,下横杆离地面高度0.5~0.6m,并加挂安全立网,横杆长度大于2m时必须加设栏杆柱。栏杆柱可采用钢管打人地面50~70cm深,钢管离便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0cm;当基坑周边采用板柱时,钢管可打在板柱外侧。按这个标准设防就能基本上保证坑边作业人员的安全。
1.4基坑内排水、降水
做好基坑内的排水降水工作,防止基坑内积水而使基坑土体恶化影响支护结构稳定。
总之,深基坑施工的安全防护,要从技术上采取周密的措施,从管理上加强力度,保证防护措施落到实处。只要严格执行规范的有关规定,安全施工是可以实现的。
2.大模板工程施工安全
大模板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必须编制技术、安全专项施工企业技术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监理单位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核,审核合格后,由施工企业技术部门技术负责人、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审批后方可实施,并对大模板施工相关作业人员进行书面安全技术交底,施工现场模板工程安全技术交底需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必须符合安全技术交底标准”。
2.1大模板存放应符合的要求
①施工现场应确定模板存放区域,大模板现场堆放区应在起重机的有效工作范围之内,严禁将模板放置在存放区以外。存放区应设有围栏,地面必须平整夯实,有排水措施,不得堆放在松土、冻土或凸凹不平的场地上。
②大模板堆放时,有支撑架的大模板必须满足自稳角70°~80°的要求;没有支撑架的大模板应存放在专用的插放支架内,不得依靠在其他物体上,放置模板下脚滑移倾倒。
③大模板插放架应搭设牢固,各立面均应设斜支撑。上方作业面应按照脚手架防护标准铺设脚手架防,设护身栏,并设爬梯或马道。
④当施工间隙超过24h、气象预报次日风力超过5级以上及节假日期间,应将流水段拆除的模板吊运至地面存放,当大模板必须存放在施工楼层上,必须有可靠的防倾倒措施,不得沿外墙周边放置,应垂直外墙存放。
⑤遇有大风等恶劣天气,应对存放的模板采取临时连接的固定措施,同时暂停清理模板和涂刷脱模剂等作业。
2.2大模板的吊运应符合的要求
①大模板吊环设计时应按吊环受力情况进行强度设计,吊环的材质、位置、数量、安装方法或焊接长度等均须满足设计要求。
②吊运大模板必须采用卡环,大模板在每次吊运前必须逐一检查吊索具及每块模板山峰的吊环是否完整有效。
③吊运墙体大模板时应一板一吊,严禁同时吊运两块以上的大模板;大模板单位重量不得大于起重机的荷载;同时吊运两块柱模、角模时,吊点必须在统一水平面上。
④大模板吊装时应加导引绳(就是在吊环或模板上加两条大绳,通过拉大绳掉接模板位置),严禁施工人员直接推拉大模板。
⑤吊运大模板时应设有专人指挥,模板起吊应平稳,不得偏斜和大幅度摆动。操作人员必须站在安全可靠处,严禁人员和物料随同大模板一同起吊。穿墙罗双等其他零星不见的垂直运输应采用有边框的吊盘进行,禁止用编制带直接吊运。
⑥当风力超过6级或大于、大雪、大雾时不得进行吊装作业。
⑦冬施电加热大模板施工要有可靠的防止出点的安全措施。
2.3大模板的安装应符合的要求
①大模板安装前应按配模设计平面图规定位置将斜撑、挑架、跳板、护栏及爬梯等安装齐全并连接牢固。
②大模板安装时应按模板编号顺序遵循先内侧、后外侧,先横墙、后纵墙的原则安装就位。
③大模板安装时根部和顶部要有固定措施。
④大模板支撑必须牢固、稳定,支撑点应设在兼顾可靠处,不得与脚手架拉结。
⑤大模板就位后紧固好穿墙螺栓方可接触吊车吊环,对空间狭窄,无法安装支腿的模板和就位后的模板不能及时安装穿墙螺栓时,应用索具将同一墙体正反两块模板相互拉接,严禁使用铅丝临时固定。
⑥组装平模时,应及时用卡具或花篮螺丝将相邻模板连接好,防止倾倒。
⑦对结构施工高度超过20mm的大模板,就位后应及时与建筑物的接地线连接。
3.高层建筑脚手架的搭设和拆除
在高层建筑施工中,脚手架是建筑施工的重要施工工具,高层建筑脚手架的搭设和拆除,除应遵守普通脚手架搭设的要求外,尚须遵守下列规定:
(1)高层脚手架的底脚必须牢固,须在墙基回填土以后搭设。回填土应分层夯实,达到坚实平整,上铺100-150mm厚的道渣,认真做好排水处理。在道渣上铺砌块或混凝土预制块,然后在砌块上铺通长的12-16号槽钢,使立杆垂直稳定地立在槽钢或砌块上。
(2)高层脚手架的外侧,从第二步到第五步,每步均须在外立杆里侧设1m高的防护栏杆和400m高的挡脚板,防护栏杆与立杆要用扣件扣牢。五步以上除防护栏杆照做外,应全部设防护安全笆和防护安全网。在沿街或居民密集区则应从第二步开始,外侧全部设防护安全笆和防护安全网,一般高层建筑结构施工中,安全网除随楼层施工架设外,首层和每隔四层设一道安全网。脚手架每隔四步,应在里立杆与墙面之间铺设通长的安全底笆,底笆与里立杆的连接不应少于4点。
脚手架与结构的拉撑连杆不准设在阳台栏杆、窗框等薄弱部位,拉撑连杆应设计成既能承受拉力又能承受压力的工具型为好。无论是受拉或受压的拉撑连杆,一定要待拆除脚手架时才能逐步从上而下拆除。施工中途如妨碍其他工序操作,需要拆除个别拉撑连杆时,必须经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同意,并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经检查确实牢固可靠后,方可拆除,任何人不得擅自拆除。
4.高层建筑施工的防雷保护措施
高层建筑施工所用的起重机、井架、脚手架都是铁制品,高度大,极易遭受雷击,为此高层建筑施工期间应采取如下防雷措施:
(1)施工时应按照正式设计图纸的要求,先做全部接地设备。
(2)结构施工时,应按图纸规定,随时将混凝土中的主筋与接地装置连接,以防施工期间遭到雷击。
(3)建筑工地上的井字架等垂直运输设备,应将一侧的中间立杆接高,高出顶端2m作为接闪器,并在该立杆下端设置接地器,同时应将卷扬机的金属外壳可靠接地。
(4)建筑工地上的起重机最上端必须装设避雷针,并连接于接地装置上,接地装置应尽可能利用永久性接地系统,起重机上的避雷针,应能保护整个起重机。
(5)建筑四周的钢脚手架应连接可靠,并有良好的接地,做好避雷装置。
5.结束语
总之,高层建筑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体系,在保证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安全施工技术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条件,在实际的工地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施工工艺、安全技术规范,安全、文明施工。
【参考文献】
[1]朱荣.高层建筑施工安全对应措施的探讨[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6).
高层建筑施工要求 篇6
1.1 系统需采用耐高压管材、零件及配水器材, 增加设备材料费用。
1.2 当阀门、水龙头起闭时容易产生水锤、水
流噪声和水流振动, 水龙头、阀门等附件易被磨损, 造成漏水, 缩短使用寿命。
1.3 低层配水龙头出流水头过大, 使水形成射流喷溅, 影响使用, 又浪费水量。
1.4 给水系统中高层和低层配水点出水量差
别大使设计工况与实际工况不符, 破坏管网设计流量的分配, 直接影响高层供水安全的可靠性。
2 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的技术要求
为解决高层建筑给水系统低层管道中压力过大的问题, 当建筑物高度达到一定高度时, 给水系统需作竖向分区, 即在建筑物的垂直方向按一定的高度分成若干个供水系统, 每个供水系统分别组成各自独立的系统。确定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的竖向分区范围时, 应根据建筑层数、使用要求、设备材料性能、维护管理等条件及充分利用室外给水管网的水压, 合理优化分区压力方案。一般的若分区压力过小, 则设备管道系统及相应的设施投资、土建和维护管理费用增多, 若分区压力过大, 则因管道内流速增大、噪声大会导致管材破裂、用水设备及给水附件的机械磨损、增加维修量。因此对每个工程应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优化分析, 才能获得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竖向分区的最优压力值。根据GB-Jl5-1998《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规定:高层建筑生活给水系统竖向分区, 各分区的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 住宅、旅馆、医院宜为300~350k Pa;办公楼宜为350~450k Pa。就目前我国城市给水状况而言, 水压一般可满足建筑3~4层的生活用水要求。城市给水管网的水压一般不能满足高层建筑高层部分生活用水的要求, 确定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的竖向分区范围时, 应充分利用室外给水管网的水压, 以减少供水所需的能耗。特别是高层建筑下区设有裙房、地下室、游泳池、洗衣房等用水量较大的建筑时, 低区部分直接由城市管网给水。超高层建筑、高层建筑为减少给水系统水流噪声, 采用控制管道内水流速度的方法。管径大于或等于80mm, 最大流速采用1.5m/s;管径70mm, 最大流速1.2m/s;管径小于或等于50mm, 最大流速1.0m/s。
3 高层建筑给水管网有哪几种布置方式
给水管网的布置按供水可靠程度要求可分为枝状和环状两种形式, 一般建筑内给水管网宜采用枝状布置, 按水平干管的敷设位置又可分为上行下给, 下行上给, 中分式和环状式四种形式。
3.1 上行下给。
供水干管设在该分区的上部技术夹层或顶层天花板下, 吊顶内, 上接至屋顶水箱或分区水箱, 下连各给水立管, 由上向下供水, 称为上行下给, 适用于设置高位水箱的高层住宅、公共建筑物和地下管线较多的工业厂房。
3.2 下行上给。
供水干管设在该分区的下部技术夹层, 室内管沟, 地下室顶棚或该分区的底层下的吊顶内, 由下向上供水, 称为下行上给, 适用于利用室外给水管网水压直接供水的工业与民用建筑。
3.3 中分式。
水平干管在中间技术夹层内或中间某吊层内, 由中间向上, 向下两个方向供水的为中分式, 适用于屋顶用做露天茶座, 舞厅或设有中间技术层的高层建筑。
3.4 环状式。
水平供水干管或配水立管互相连接成环, 称为环状式, 适用于供水要求严格的高层建筑和高层建筑消防。同一栋建筑的给水管网也可同时兼有枝状和环状两种形式。
4 高层建筑竖向分区给水方式有哪几种
选择给水方式是高层建筑给水系统设计的关键。高层建筑竖向分区给水方式有高位水箱给水方式, 无水箱给水方式和气压罐给水方式等。
4.1 高位水箱给水方式。
高位水箱给水方式就是各分区的供水均由高位水箱供给, 具体可分为串联给水方式, 并联给水方式和减压给水方式。
4.1.1串联给水方式。水泵和水箱分散设置在各区的楼层中, 低区水箱兼作上区的水池, 上区的水泵从下区的水箱中抽水供上区用水,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各区水泵的扬程和流量按本区需要设计可保持在高效区工作, 使用效率高, 能源消耗小;水泵压力均匀、扬程较小、水锤影响小;无需设置高压水泵和高压管, 设备和管道较简单;投资较省。其缺点为水泵分散布置, 维护管理不方便;水泵和水箱占用一定的楼层使用面积, 增加了结构的负荷和造价, 且水泵设在楼层产生振动, 噪声较大, 供水不够安全, 如下区设备发生故障, 则其上部数区供水将受影响。采用这种给水方式供水, 水泵设计应有消声减振措施。4.1.2并联给水方式。各分区独立设置水箱和水泵, 水泵集中布置在建筑底层或地下室, 各区水泵独立向各区的水箱供水。这种方式的优点为各区自成体系, 独立运行, 互不干扰, 当某区发生事故时, 不影响其他系统, 供水安全可靠;各区升压设备集中布置, 便于维护管理, 水泵效率高, 能源消耗小;水箱分散布置, 各区水箱容积小, 有利于结构设计。其缺点为管材耗用较多, 且需要高压水泵和管道, 设备费用增加;水箱占用楼层的使用面积, 影响经济效益。这种方式适用在可以分区设置水箱的各类高层建筑中, 当建筑高度大于100m时, 管道及配件承受压力大, 水锤影响也较严重。对于分区不多的高层建筑, 当室外有市政高、低压给水管网, 电费又较低时, 可采用并联单管供水方式。这种方式可节省投资, 维护管理也方便。4.1.3减压给水方式。减压给水方式分为减压水箱给水方式和减压阀给水方式。建筑物的用水由设置在底层的水泵一次提升至屋顶总水箱, 再由此水箱依次向下区减压供水。a.减压水箱给水方式。减压水箱给水方式是通过各区减压水箱实现减压供水。优点是水泵台数少, 管道简单, 投资较省;设备布置集中, 维护管理简单;缺点是下区供水受上区供水限制, 水泵或屋顶水箱输水管、出水管出现局部故障就会影响各区供水, 供水的可靠性低;而建筑内全部用水均需经水泵提升至屋顶总水箱, 能源消耗大, 水箱容积也大, 对建筑的结构和抗震不利。因此, 这种方式适用于可以分区设置水箱, 电力供应充足, 电价较低的各类高层建筑。采用减压水箱给水方式供水, 中间水箱进水管上安装减压阀, 可以防止或减缓浮球阀损坏及减轻水锤作用的影响。对于高度不是很高的高层建筑, 可在减压水箱内设置一个小水箱, 以延长浮球阀的启闭间隔时间从而来避免中间减压水箱浮球阀频繁启闭。b.减压阀给水方式。减压阀给水方式是减压阀代替减压水箱进行减压供水。与减压水箱给水方式相比, 可节省建筑的使用面积, 同时避免了由于管理不善可能引起的水箱二次污染现象。减压阀可有各种设置方式, 如输水管减压, 配水立管减压, 配水干管减压, 配水支管减压等, 设计时可根据建筑的形式择优确定减压阀给水方式。减压阀给水方式目前应用比较广泛。常用的减压阀有比例式和弹簧式两种。比例式减压阀构造简单, 体积小, 可垂直和水平安装。由于活塞后端受水面为前端受水面的整数倍, 所以阀门关闭时, 阀前后的压力比是定值, 减压值不需要人工调节。当阀后用水时, 管内水压作用在活塞前端, 推动活塞后移, 减压阀开启通水, 至阀后停止用水, 活塞前移, 阀门关闭。减压阀的选型是根据设计流量和压力, 查阀门的流量一压力曲线确定的。
4.2 无水箱给水方式。
无水箱给水方式通常是各分区单独设置变速水泵或米用多台水泵并联, 向各分区分级供水。这种方式不设置高位水箱, 水泵集中设在建筑物底层或地下室中。设备布置集中, 便于维护管理, 占用面积较小, 而且能源消耗小。但水泵数量较多, 投资较大, 且水泵控制调节较麻烦。目前多采用变速水泵供水方式。用水量较大的高层建筑群可采用多台水泵并联, 分级供水的力式。无水箱给水方式有无水箱并联给水和无水箱减压阀给水两种方式。无水箱并联给水方式是将水泵设备集中设置在建筑物的低层或地下室中, 各个分区都是独立的供水系统。无水箱减压阀给水方式是采用统一的设备供水, 而在低区供水管路上设置减压阀, 以保证各区所需的供水压力, 这种方式供水安全可靠。
4.3 气压罐给水方式。
高层建筑气压罐给水方式主要有气压罐并联给水方式和气压罐减压阀给水方式, 该系统是利用密闭水罐内空气可被压缩的性能, 根据波玛定律来提高空气压力对水加压的过程。优点是具有隐蔽性, 适用于住宅、地震区和其他不宜建造高位水箱的地区和场合。缺点是运行动力费用高, 调节容积小, 分区多时高区气压罐承受压力大。不适用于用水量大, 层数多的高层建筑。
责任编辑:赵丽敏
摘要:高层建筑具有高度大、层数多的特点, 若整幢建筑采用同一给水系统, 垂直方向管线过长, 建筑低层管道中静水压力会很大, 产生弊端。本文主要分析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的技术要求及措施。
高层建筑施工要求 篇7
1 高层给水系统的设计主要类型
1.1 分区减压系统。
这是当前最受欢迎和被采纳的系统, 原因之一在于其价格已经大幅下降, 与其他系统相比, 管材和安装工程量以及系统维护的难度等均大幅度下降, 其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大大提高。系统的组成方式为:生活水池、水泵、主管道、直接入户管、减压阀、阀后入户管等。目前的高层或小高层采用这种方式的很多。其系统原理:一般由建筑地下室的泵房进行一次性集中加压, 高压水沿主干管送至建筑上部用户, 并满足要求;但是对于建筑下部的用户水压过高, 则需要进行集中减压 (减压阀组) , 再送至用户。缺点就是减压区的水头损失大, 水泵功耗较大。
1.2 水泵并联加压系统。
该系统同样对建筑的供水系统进行分区, 不同的是, 每个分区各设置一台水泵供水 (一台备用) 。其优点十分独特:供水可靠性高, 水泵功耗利用率高, 不会发生能量浪费。但是其缺点也很多, 如占地面积大, 主干管多, 设备费用剧增, 系统复杂。
1.3 水泵串联加压系统。
目前随着高层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 超过100米的建筑已经不足为奇, 甚至高到三四百米的超限高层建筑。这样就出现了几个问题:一水泵压力不够, 或即使压力满足, 流量相差很大;二即使流量压力都满足, 管道不能承受如此高的压力, 发生爆管。所以必须采用这种接力棒式的方式。系统结构:各分区分别设置水泵或调速泵与吸水箱或吸水池, 然后按由下到上的顺序启动。优点:供水可靠, 能耗少。缺点是设备分散, 水泵等设备多, 需要专用设备层等。
2 高层给水系统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1 生活、消防水池 (箱) 应分建。
生活、消防水池合建的缺点主要是, 合建贮水池 (箱) 因容积大, 对生活用水来说水质更新周期长, 不利于保证应用水的质量。高层建筑地下合建贮水池, 按规定需贮存室内、外消防用水, 生活用水占总贮水量不足20%, 更新周期远远超过24h, 水中余氯不足, 造成细菌和藻类繁殖。为保证水质必须二次加氯, 使运行费用增加, 并带来管理上的麻烦。合建贮水池 (箱) 使消防泵定期试水运行带来困难。消防部门规定, 电动消防水泵每月要试水运行 (5~10) min作检查。试运行除了察看水泵运转、压力指标是否正常外, 尚需放水检查, 对于合建水池来说, 这部分排水难以处理, 若放回合建贮水池则必然污染水质;若直接排放到室外雨水井, 则压力过高, 易冲毁雨水井, 即使减压排放也仍然存在不安全因素, 同时造成水的浪费。合用屋顶水箱在消防试水时因水箱与消防管网连接上的止回阀关闭不严渗漏使消防管网中的存水部分回流到水箱中, 造成水质污染。
因此, 虽然消防管网与生活用水管网是分开独立设置的, 但由于采用合建贮水池和高位水箱必然对生活用水水质造成污染。分建的消防贮水池, 按规定需要贮存火灾延续时间内室内外消防用水量。由于贮水量大, 一般都进行分格布置, 在实际工程中, 由于生活贮水池占据条件较好的位置, 使得消防贮水池在分格设计后, 虽然容量保证了, 然而每台消防水泵单独布置吸水管存在一定的困难。高规规定, 一组消防水泵吸水管不应少于两条。当其中一条损坏或抢修时, 其余吸水管仍应通过全部水量。也就是说, 允许采用共用吸水管做法, 使得设计变得简单易行, 水泵布置整齐有序, 便于管理和维修保养。
2.2 高位共用水箱消防出水管上止回阀型号选择及设置。
高位水箱出水管上的止回阀是依靠水箱静压开启的, 一般静压只有几十千帕, 故选定的止回阀一定要有开启压力小、关闭快的特点。梭形止回阀、微阻缓闭止回阀、消声止回阀都不能满足要求, 最适宜的止回阀是旋启式止回阀。采用旋启式止回阀, 应安装在水箱底高度不小于15k Pa处, 且必须安装在水平管段上。许多教科书和设计手册在水消防系统的原理图中, 随意将止回阀画在竖管上, 使许多设计人员误认为:只要选用开启压力小的止回阀, 无论止回阀水平安装或竖向安装均满足要求。共用水箱消防出水管上的止回阀竖向安装时, 止回阀的阀瓣在重力作用下, 长时间下垂而开启, 消防管网存水与高位合用水箱中的生活用水直接接触, 当消防管网中压力出现微小波动时, 部分存水进入合用水箱, 污染生活用水, 这种情况广泛存在于多层住宅建筑。
2.3 供水压力不住的解决措施。
要解决供水压力不足问题, 可以从增加供水压力或减少管道阻力损失两方面考虑。顶层供水压力明显不足, 加大供水管管径, 减少管道阻力损失对供水系统影响很有限, 不能解决问题。所有只能采用增加供水压力。提高供水压力可以有4个方案:
一是气压给水设备。气压给水系统工作原理, 上水通过水泵加压送至压力罐和用户, 随着气压罐内水量的增加, 水罐内空气被压缩, 压力升高, 但压力升高至最大工作压力时, 压力控制器使水泵关闭。用户用水时, 气压水罐里的水在压缩空气的压力下被送至给水管网, 随着气压水罐内水量的减少, 空气体积膨胀, 压力减小, 但压力降至设计最小工作压力时, 水泵再次启动。如此循环工作, 气压供水最大的问题是压力罐体积庞大, 占用了很大的空间, 增加的建筑造价, 减少了绿化面积, 对于小区总体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目前采用很少。
二是每户增设增压泵。在每户进水管上安装小型增压泵, 可基本解决供水压力问题, 但水泵安装在室内噪音很大, 开启时不但对住户有影响, 而且通过管道传给其他用户。
再者是提高水箱的底标高, 增加用水点和水箱的高差。提高水箱的底标高虽然节约投资, 但对建筑外立面影响效果很大, 破坏建筑整体的美观协调, 且水箱提高1m, 只能提高10k Pa, 当水箱底标高离屋顶8m, 水箱充满水的情况下, 才能确保顶层淋浴器的供水压力。所以该方案没有采用的可能性。
2.4 系统排污的注意事项。
高层建筑消防给水系统的消火栓管网是由屋顶水箱-消防总管-股管 (消火栓、喷洒头-底环总管-消防水泵-进水泵接口) 等组成封闭式环网。平时管网内水体处在静止状态 (除管理部门检测放水外) , 屋顶水箱底部沉积的污垢杂质顺引进入消防管, 并沉积在环管U型部位, 管网不畅使众多大楼在消防系统检测试验时非得断续启动, 有时排完管内污泥浊水要花几十分钟。即使消防水泵能勉强启动, 但设置在管网上的减压元件也因长期处在死水环境中, 也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因此, 要定期开启消防管网底部连通管的放水阀进行排污, 彻底排除下半环的沉积污物;对于设置在喷洒系统的分区检滞排水阀, 同样要轮换分段放水。其周期一般3个月为宜, 只有对高层建筑消防管网的科学管理, 才能使消防功能的发挥得到切实的保证。
结语
在当前, 建筑业飞速发展, 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数量大幅增加。这就对给水系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特别是管网系统。根据以上观点, 高层建筑供水系统旨在追求能够将水送到用户用水处, 其次才是追求供水的稳定性。在高层建筑中采用分区减压供水系统, 在超高层采用水泵串联供水对节约水资源非常有利。
摘要:与普通建筑相比, 高层建筑具有层数多、高度大、用水要求高、排水量大等特点, 高层建筑给水设计对各个用水点或整个系统的压力都有一定的范围要求, 因此, 必须采取新的技术措施, 才能确保给水排水系统的良好状况, 满足各类高层建筑的功能要求。基于此, 详细分析了高层建筑给水系统设计方案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层建筑,给水系统,分区减压
参考文献
[1]郑达谦.给水排水工程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刘健行, 郭先瑚.给水排水工程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3]尹宏, 罗敏华.浅析水泵采用变频调速的必要性[J].节能技术, 2004, 22 (128) :52.
高层建筑施工要求 篇8
关键词: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方案,操作
1 前言
高层建筑物一般具有高度较高, 质量较大, 埋置基础必须达到一定深度的特点, 对由于地基不均匀造成的建筑物的倾斜指标和地基变形量指标有着严格的限制。国家规范将高层建筑的变形观测列入其中, 要求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技术对过程加强监控, 避免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变形测量贯穿于高层建筑的整个施工过程和竣工后的一定时期, 通过对建筑物和地基的精密沉降观测, 及时反馈数据信息。根据测量数据对沉降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 分析沉降原因和将来的发展程度, 才能对施工进行指导, 积极采取措施, 确保高层建筑的施工安全和使用安全。
2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技术方案选择
高层建筑物前期设计复杂, 施工周期长, 工程现场不确定因素较多, 因此高层建筑物及地面沉降观测的技术方案选择, 通常需要考虑基准网的布设原则,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原则和沉降观测精度要求等。
2.1 基准网的布设原则
在进行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时, 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应设置在稳定地区, 因此一般设置在沉降影响区域之外, 组成沉降观测专用基准网。专用基准网为监测建筑物和地基的沉降情况而设置, 区别于一般平面控制网。专用基准网一般分为两个层次:基准点组成的控制网, 应布设为闭合环, 附和高程路线和节点网;另一层次则为扩展网, 由基准点, 工作基点和观测点组成, 精度要求应布设成闭合环或高程线路。一般高层建筑物每一个测区周围基准网布设应不少于3个基准点, 如果点位稳定, 可包括工作基准点不少于3个。基准点的选设应尽量避开土质松软或可能发生滑坡的地区, 也应避开地下管网等设施, 同时还需宜观测。水准基点标石需统一规格。基准网复测应定期复测, 复测周期应与沉降观测同步进行, 保证仪器设备相同, 观测人员不变。为保证基准点的相对稳定, 每次都要测定基准点间的高差, 并且基准点要定期与高等级水准点联测, 高级水准点应远离建筑物。基准点应提前埋设,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 一般提前一个月。
2.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原则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需综合考虑的因素很多, 如高层建筑的外形、结构、地质条件、桩形等, 高层筑物上埋设观测点的数量和位置, 应选择最能反映建筑物沉降变化特征和沉降情况的点位, 还需有利于于观测。沉降观测点一般布设于高层建筑的四角, 要均匀分布, 纵横对称, 间距以15至30米为宜。作为框架结构的大型的建筑物,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点布设应考虑在每个或部分承重支柱的上部或沿纵、沉降差异大或地质条件有明显不一样的区段以及沉降裂缝的两侧。观测点在埋设时与建筑物牢固相连, 这样才能由观测点的变化监测出建筑物的变化情况。为保证每次观测路线的统一, 在工作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的观测路线应固定, 仪器的假设位置与转点处因用标记桩做好记录。另外需考虑因高层建筑装修装饰, 对观测点造成的破坏和影响。
2.3 沉降观测精度要求
沉降观测精度按观测限差分类, 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对变形特别敏感的高层建筑或超高层建筑应符合二级以上精度等级的沉降观测精度要求, 二级精度要求观测方法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技术规范要求实施精密液体静力水准测量。垂直位移测量的高程中误差为±0.5mm, 相邻点高程中误差为±0.3mm。对于一般高层建筑应符合二级或三级精度等级要求进行测量。三级精度要求观测方法按国家二等精密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实施精密液体静力水准测量。垂直位移测量的高程中误差为±1.0mm, 相邻高程中误差为±0.5mm。
3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操作要求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具有障碍物多且零乱混杂, 观测条件复杂, 通视条件较差;沉降点容易遭到破坏;观测周期长, 人员设备物资消耗大;数据信息量大, 处理繁复;观测具有实时性, 是不可逆的等多种特点。除了设备、仪器、物资要保障到位以外, 要求技术员不仅具有较高的测绘技术水平来测量和分析数据之外, 还要细心细致, 一丝不苟。
3.1 仪器设备要求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不仅需要采用高精度的测绘仪器, 并且对精度的要求也很高, 测绘仪器的附件也需与观测精度相适应。使用精密水准仪才能精确地反映出高层建筑在不断加荷作用下的沉降变化, 一般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因受环境及温差的影响较小被广泛适用于高层建筑沉降观测。首次观测前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需进行检测校正, 经常使用的需定期检定校准。
3.2 人员素质要求
测量人员必须具备专业技术, 能熟练掌握操作仪器, 熟悉测量规范, 针对不同工程具体特点选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及作业顺序。能真实记录原始数据, 按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计算、整理成果。对施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有针对性的分析原因并正确地运用相关测绘原理进行平差计算。能按质按时按量地完成测量工作, 提供准确的沉降观测报告。
3.3 观测时间要求
高层建筑由于基础载荷的作用, 地基土层的压缩逐步累加, 沉降由此增加。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对时间非常敏感, 尤其是首次观测, 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开始, 否则观测数据就不是原始数据, 整个观测过程也就失去了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 也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 不可漏测、补测。只有如此, 才能得到准确的数据, 从而计算分析出沉降规律和变化。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数天/每次或按数层/每次为一观测周期。特别敏感的高层建筑或者超高层建筑需综合考虑建筑的变形速率, 地基条件, 施工程度、观测精度等多种因素来制定观测周期, 观测频率也应较大。高层建筑在施工期, 竣工后沉降的速度都不同, 观测周期和频率都应随着地基土层的压缩情况进行分段设计方案。施测方案所规定的观测周期必须得到严格执行。
3.4 施测要求
根据沉降施测方案, 首次观测应等观测点稳固后实施。由于高层建筑有地下结构的存在, 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首次观测对沉降观测点高程值的精度要求非常高, 以后所有观测都以首次观测的高程值为基础, 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 对比两次观测结果, 高差不的超过±0.5mm。一般选用N2级精密水准仪。临时观测点随建筑结构的升高上移一层并进行观测, 到+0.00时, 需按规范埋设永久观测点, 定期复测, 直至竣工。每个测量周期, 都应及整理观测数据, 计算出沉降量、沉降差, 从而得到本周期平均沉降量和沉降速度。若发现沉降情况量异常, 应立即通知委托方,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同时应适当增加调整监测次数。
4 结语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技术方案选择需要遵循基准网的布设原则、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原则同时还要符合沉降观测的精度要求。而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操作责需要精密的仪器设备, 较高的人员素质, 合理的观测方案以及对测量成果的准确分析。建立有效的沉降观测和预警机制, 通过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来制定规范, 从而降低高层建筑由于沉降造成的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刘星, 吴斌.工程测量学.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1]刘星, 吴斌.工程测量学.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2]王仁谦.建筑物的变形观测方法[J].华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2]王仁谦.建筑物的变形观测方法[J].华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3]丁爱民.沉降观测数据分析方法[J].安徽建筑, 2004.[3]丁爱民.沉降观测数据分析方法[J].安徽建筑, 2004.
高层建筑施工要求 篇9
关键词: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抗震性能
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要求
首先, 需要对建筑现场的地质、建筑和材料性能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 经过精密的计算和分析, 从而确定出科学合理的结构体系和布置, 同时还要考虑到建筑方案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最终确定出最为适宜的结构方案, 而且所确定的结构方案其抗震性能的良好性是其必要的一个条件。
其次,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具有复杂性, 在抗震设计时, 需要对重要构件及连接部位的受力情况进行重要分析, 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来对其进行调节, 确保在地震发生时, 能够使这些构件出现良好的塑性吸能效果, 有效的降低地震作用对结构整体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在一些地震发生时, 通过对建筑在地震灾害中的损害情况进行分析表明, 一旦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刚度过柔, 在较大地震作用下, 主体结构会发生较大的变形, 而且会产生一定的损毁, 在余震作用下, 这种损毁则会持续, 最终导致破坏的加剧, 严重的则会出现倒塌。所以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时, 需要使其处于一个适度的刚度范围内, 确保其具有一定的延性, 这对于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提升十分有利。
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的设计方法
2.1 合理对梁和柱进行布置
在设计时, 需要对梁和柱的强弱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 增强柱的抗弯能力, 这样即使遇到大地震时, 柱端的塑性铰能相对于梁端塑性铰能较晚一些出现, 在梁端塑性转动变大时, 柱端塑性转动则会减小,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确保塑性耗能结构的稳定性, 确保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塑性耗能功能。
2.2 降低剪力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来讲, 其具有一定的抗剪能力, 但一旦钢筋混凝土在形成塑性铰之后, 其梁端抗剪能力会低于非抗震状态的能力, 所以在设计时需要通过对柱端、梁端和节点的组合剪力值进行增大, 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自身的抗剪力, 确保在大地震时结构各构件的抗剪能力能够增强。
2.3 加强抗震结构的设计
目前在高层建筑结构中, 通常采用的结构为框———筒、筒中筒和框架———剪力墙结构, 但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则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在设计时尽量采用钢骨混凝圭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或是钢结构, 这些结构可以有效的减小柱断面尺寸, 有利于结构抗震性能提升。当前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 可以利用柔性为主的抗震模式, 这样可以在地震作用下有效的减弱冲击力给结构带来的破坏性, 增强结构的抗震性能。
2.4 做好设计时的布置
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时, 需在进行平面布置时要充分的遵循规整性、对称性和均匀性的原则, 特别是在水平地震作用下, 高层结构各楼层会发生侧移和变形, 所以需要在设计时根据结构的不同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对侧移和变形进行有效的控制。在设计时可以通过减小框架的柱距和梁距、利用钢臂, 利用竖向支撑交错布置、扭转体型或是加大房屋的有效宽度等诸多措施来减小结构的平移。同时还需要在设计时对薄弱层部位进行有效的控制, 确保其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 但又能实现对薄弱层转移进行有效控制, 从而确保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增强。
2.5 改善具体的抗震构造
在进行抗震构造设计时, 需要有效的提高塑性耗能力和塑性转动能力, 这就需要在设计时在有效的增大可能会出现塑性铰的区域延性, 同时还要对受拉钢筋的配筋率进行掌握, 注意箍筋的用量和用法, 这样可以有效的确保在混凝土受拉区出现裂缝时钢筋出现断裂。
3 结语
做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至关重要。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 需要做好前期勘察, 认真计算, 确保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徐宜和, 丁勇春.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的探讨[J].江苏建筑, 2004, 8 (3) :22-25.
[2]田志莹, 曾茂.解析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J].中国——东盟博览, 2013, (02) :72-73.
高层建筑施工的技术要点 篇10
发展。
关键词:建筑施工;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施工要点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12-0075-02
1 建筑施工中高层施工特点
建筑物楼层越高,施工量越大,和普通建筑物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在施工的时候,具有自己的特点:(1)建筑物楼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工作量与垂直运输难度,并且对施工设备的要求也非常高,一定要使用一些先进的设备,提高工作效率。(2)高空作业多,提高了施工难度,在进行用水用电管理的时候,也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3)高层建筑一般均是以钢筋混凝土为材料建设的,一定要加强对钢筋混凝土浇筑施工的重要,提高施工技术水平。(4)加强放火、防水等施工,保证建筑设计的多元化与个性化,这样不仅可以达到一定的审美要求,还可以充分实现建筑物的功能。(5)为了保证建筑物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一定要加强建筑基础的施工,保证基础埋深。(6)高层建筑的施工周期比较长,一般而言,建筑物都需要大概10个月进行施工,而高层建筑的平均周期可以达到2年。(7)高层建筑施工条件复杂,通常情况下,高层建筑均是建设在人群比较密集的区域,同时还会受到周边环境的制约。因此,在建设高层建筑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施工材料、设备的质量,了解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保证施工的有序进行,促进建筑工程效益的提高。
2 建筑施工中高层施工技术要点
2.1 混凝土泵送技术
在高层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泵送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其泵送流程是设置现场泵机、安装输送管道、固定输送管道、泵送水泥砂浆、泵送混凝土。因为在建设高层建筑的时候,要求混凝土具备较高的强度,同时需要大量的混凝土,因此,一定要重视混凝土泵送技术水平的提高。现阶段,我国混凝土泵送技术主要就是“双掺技术”,即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的化学外加剂与粉煤灰。在高层建筑施工中,主要就是利用混凝土泵送技术将混凝土直接泵送到高空,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
2.2 钢筋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施工中,钢筋施工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其施工质量对整个建筑工程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一定要保证钢筋施工质量。首先,在钢筋施工之前,一定要对钢筋设计图纸进行熟练的掌握,并且明确高层建筑的关键部位,同时加强施工现场的技术交底工作。除此之外,一定要对钢筋质量、数量、型号等进行抽查检验,保证其符合施工设计要求,并且对一些关键部位钢筋的承重能力进行测试,保证钢筋的各项性能指标,促进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在施工中,一定要严禁使用不合格钢筋,保证施工质量。其次,一定要重视钢筋的绑扎于锚固施工,在实际施工中,除了需要按照相关的规范标准执行之外,一定要保证建筑物可以满足设计的抗震等级。并且,在进行钢筋绑扎施工的时候,一定要预留相应的孔洞,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拆除不需要的部位,进行适当的加筋补强,保证建筑结构具有相应的强度。除此之外,在实际施工中,一定不要随意更换钢筋,如果出现特殊情况,需要进行相应的更换,一定要经过有关技术部门与设计部门的协商确定之后,才可以进行一定的更换,保证施工质量。最后,为了避免发生钢筋位移的现象,一定要严格控制钢筋施工质量,保证插筋位置的准确性,同时也要严格控制面板钢筋的悬挂高度,确保跳板与钢筋支架保护措施的合理、科学,避免出现人员伤亡的情况。
2.3 模板施工技术
模板施工在高层建筑建设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控制。首先,在安装对换层模板的时候,一定要对施工方案进行严格的制定,并且严格控制立杆、横杆、方木之间的距离,同时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标准进行剪力撑的设置,在立杆下方不需要设置垫板。其次,当转换层荷载比较大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一对应的加固施工设计,促进转换层间的荷载传递。最后,在安装模板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其质量符合GB50204中的相关要求。并且为了有效监控梁板情况,可以利用一些水准仪开展观测操作,一般均是在浇筑振捣之前,并且每隔半个小时展开一次,之后对两次的观测值进行对比,如果其差值超出了标准值,一定要马上停止浇筑,并且查找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处理之后进行后续操作。
2.4 混凝土施工技术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其施工技术要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原材料的合理选择,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另一方面,施工措施的合理选择。
首先,针对第一方面而言,为了保证混凝土具有相应的抗裂性能,一定要选用质量合格的原材料进行混凝土的制备,并且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使其达到抗拉强度大、膨胀系数小、伸缩变形大、热强小的要求,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其次,针对第二方面而言,可以从混凝土浇筑、振捣、沁水处理、养护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1)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的时候,最好根据混凝土的自然流淌坡度与斜面进行分层浇筑,之后逐层推进,直到完成浇筑。通常情况下,混凝土缓凝时间为8小时以上,还可以结合工程建设的要求,对混凝土浇筑分层厚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且明确入模坍落度。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其在初凝之前完成混凝土覆盖操作,并且确保上下层混凝土浇筑间隔时间小于混凝土初凝时间。(2)在选择混凝土振捣方式的时候,可以根据混凝土配合比、坍落度、性能等要求,选择哪种振捣方式与振捣棒,对振捣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混凝土不会出现气泡与离析的情况。(3)在展开沁水处理的时候,一定要事先在混凝土模板底板周边外模上预留相应的泄水孔,在进行相应的清理工作之后,才可以开展浇筑施工,防止出现混凝土表面沁水排出现象。在混凝土浇筑接近尾声的时候,一定要将混凝土沁水全部集中在模板边缘,使其形成一个小水潭,之后利用软轴泵进行排水。在混凝土初凝之前,一定要保证表面的平整,同时检查混凝土是否存在龟裂的情况,保证相关工作有效落实的条件下,才可以进行保温材料覆盖操作。(4)在进行混凝土养护施工的时候,完成混凝土浇筑施工之后,就要进行相应的养护操作。在进行养护操作的时候,可以事先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处理,保证其平整,之后进行洒水、覆盖等操作。
2.5 垂直交叉作业与多工种交叉作业
在高层建筑施工中,为了保证施工工期,一般均会选用交叉作业与多工种作业,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从施工技术方面而言,高层建筑施工和多层建筑施工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其关键环节就是地下工程施工质量与基坑支护,所以,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的时候,同时要重视基坑施工质量控制。比如,在进行深基坑开挖支护、脚手架搭设、升降机位置确定等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垂直交叉作业与各工种作业的有效协调,遵守“先地下后地上,先土建后设备,先主体后围护,先结构后装修,先主体后附属”的原则,严格按照施工图纸与施工工序展开施工,并且充分发挥监理单位的作用,保证各项施工的顺利进行,并且满足施工进度的需求。
3 结语
在很多城市中,高层建筑已经逐渐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不仅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还可以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无论是对城市建设,还是居民居住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可以看出,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了房屋建筑的主要发展趋势,在未来的建筑市场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建设高层建筑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施工技术的运用,加强先进技术、先进材料、先进设备的使用,促进高层建筑工程的全面展开,在发展建筑事业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快速、稳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韦秀锦.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8).
[2] 徐福星,傅旭青,徐剑.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控制及安全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2).
[3] 陈旭.浅谈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0).
[4] 傅博.浅谈关于高层建筑工程关键施工技术分析与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8).
[5] 李安坠.关于高层建筑施工的高层施工技术要点分析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3).
高层建筑施工要求 篇11
1 钢筋笼
标准:剪钢筋,弯钢筋工序要根据英标BS8666的要求.
图则:钢筋的级别,直径,数量必须符合施工图纸,钢筋的屈曲半径、屈曲角度、弯钩长度等也必须符合BS8666及开料表要求。
绑扎:钢筋笼的宽度、高度、厚度尺寸应正确,并预留足够的保护层,保护层的误差为±5mm,钢筋弯钩叠合处须错开绑扎,避免挤拥。铝窗洞口、预留洞口及预埋物料预留位置尺寸正确,而且需保证有足够的保护层厚度。窗边转角筋(后加钢筋)和预留洞口加强按施工图纸要求弯曲成形,绑扎牢固,同一面钢筋绑扎应平整,外露钢筋必须依照施工图纸,数量和位置正确。悬臂钢筋其绑扎面上下角度必须保证符合施工图纸,并且需保证有足够的保护层厚度.
存放:钢筋笼堆放正确,无变形,无污染。
2 装模
清模:不得用重锤/重物敲打模具,模具必须清洁干净。
模油:脱模油涂扫均匀,无明显油渍,模油由原装盛载桶倒出后,须于四小时内用完。
缓凝剂:缓凝剂涂扫均匀,无漏扫或涂扫过多,缓凝剂须自然风干后才可进行模具拼装,模具拼装前,注意缓凝剂未被污染。
铝窗:铝窗底座搁置铝窗位置应贴有防损和防漏胶条.铝窗定位安装尺寸符合相应工程铝窗图纸要求,误差为±2mm。铝窗磨耳根据相应工程铝窗图纸垂直稳固安装,且相邻两个磨耳之间最大间距<=300mm,转角处磨耳从转角位起计<=100mm。铝窗上,下角是否成90度,允许误差500mm以内<=1mm,500mm以外<=2mm,水线码应符合要求,并且用自攻螺纹(或加介子)稳固连接,水线码电阻值<0.5欧姆。
预埋件:预埋件的型号、规格、数量正确,依施工图纸安装。预埋线盒的线盒螺丝须加黄油,安装尺寸误差为±3mm,倾斜误差<=2mm。预埋线管弯曲半径须达4D,所有连接位须用胶水连接,并无破孔漏浆的现象,线管出口外须堵塞防止进浆,外露长度工图符合施纸要求;吊钉安装垂直,锚钢筋型号、数量、长度符合施工图纸要求。预埋螺丝套的型号、数量,、尺寸误差为±3mm;保护层深度以内墙低于混凝土面5mm,外墙低于墙面10mm为准,倾斜误差±3mm。
拼装:模具拼口有缝隙,须贴上防漏胶条或打上玻璃胶(在涂扫模油前),模具螺丝栓没有漏装,不松脱。
外露钢筋:外露钢筋型号、数量、间距、长度应符合规定要求。
3 混凝土
混凝土:混凝土级配与工程要求级配一致。
下料:混凝土塌落度试验合格后,混凝土斗出料口离模具间距不能超过1m,以防止混凝土分层、离析。卸料时,控制混凝土流量,一次浇灌厚度不能超过250mm。
振捣:选用合适的振动棒振捣。不可用振竿推动或拖动混凝土,使用振动棒应遵循“快入,慢出”的工作原理,应尽量避免振动棒触及到模具或钢筋以及预埋物料。每一振点的振捣时间为20至30秒,振棒移动距离每次不要超过300mm,振捣面<=120mm×120mm就按“一”字型振捣.振捣面积>120mm×120mm就按“品”字型振捣.振捣密实,质量标准为:(1)混凝土不再下沉;(2)表面无气泡产生;(3)混凝土表面起浆。混凝土表面形成平面,且能保证产品厚度。
收面:依照要求压光收面表层混凝土,调整外露钢筋间距,位置和外露长度.清除粘附钢筋上的混凝土浆。蒸养(如需要):产品在室温下静置3小时,盖好帆布,蒸养经过升温、恒温、降温三阶段;升温及降温,每小时不超过20度,最高温度不超过60度,每半小时须测温度一次.关掉蒸汽,让产品静置1小时后,才可掀起帆布。
湿养:混凝土浇灌6小时后,淋水或用打湿的麻布盖住。
4 拆模
混凝土强度:产品拆模混凝土强度须达到工程指定要求或才可拆模,产品起吊混凝土强度须达到工程指定要求才可起吊。
拆模:拆卸大块模板时,必须用吊车配合平衡后才可拆卸,避免刮花铝窗。拆卸下来的螺丝配件等,必须按规定放在指定地点,避免丢失造成浪费。拆卸模板时要避免产品崩角,严禁踩踏在铝窗上作业。拆模过程中,防止因重击导致模具变形,必须确保产品上所有预埋件定位装置,拉杆及螺栓等物料全部拆卸完毕后,才进行产品起吊程序。起吊时必须保证吊链与产品重心呈垂直状态,并使产品平行脱离模具,且吊车起吊速度应均匀缓慢,以免产品拉裂、扭曲等。
存放:产品临时存放时,必须有木方垫起,且平衡稳定。
5 成品及修补
尺寸平直:产品整体尺寸及细部尺寸须符合施工图纸要求。产品平整度1.2m以内不超过2mm,3m内不超过3mm。产品扭曲度必须符合标准不超过±3mm。
混凝土面:混凝土面要符合工程要求,成品外观上无过多气孔或3mm以上大气孔,无走浆、裂纹,无蜂窝,无脱皮、崩角、砂眼。
外露钢筋:外露钢筋直径、数量、长度、间距、弯曲形状、保护层符合施工图纸,外露钢筋表面无严重生锈现象。
铝窗:铝窗无变形,无花损,包装无脱落,无破损,铝窗边无走浆。铝窗水线数量、型号、规格、位置正确。
预埋件:预埋件型号、数量、位置正确,位置误差为平行移位±5mm,倾斜误差为±3mm,无损毁、变形、进浆等。
修补:修补程序、修补方法及修补材料调配符合品质要求。内墙临时吊钩位修补妥当,无裂纹,无空鼓,且产品墙面清洁干净。
6 外墙装饰
瓦仔:瓦仔的品种、规格、图案符合工程要求,成品各部位的瓦仔颜色,排瓦和贴瓦方法正确;阴阳角处瓦仔搭接方式、瓦仔粘贴牢固,无空鼓,无裂缝。瓦仔表面无裂缝,无歪斜。贴瓦前应将混凝土面清干净,窗边、飘台及冷气台位的坡度排水方向均应符合设计要求,飘台及冷气台等有排水要求的部位应按施工图纸做好滴水槽,且留设位置、深度及宽度符合图纸要求,误差为±2mm,窗边打胶缝宽度符合图纸要求。
胶砂、勾缝剂:胶砂、勾缝剂,开料品质符合工程要求。胶砂厚度符合要求,饱满度以及单块瓦仔计应在85%以上。已开好料的胶砂、勾缝剂应在规定时间内用完。
扫口:瓦仔缝需平直、整齐、光滑、饱满,且低于瓦仔面1mm,缝内颜色一致,无色差;瓦仔缝无未勾缝现象,无断缝,不能过界,表面干净,缝面无裂痕脱皮。
包装:清洗瓦仔表面后才进行包装保护,包装需完好,包装材料粘贴牢固,材料符合工程要求。
7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