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问题训练——评价单

2024-12-21

《劝学》问题训练——评价单(共3篇)

《劝学》问题训练——评价单 篇1

《劝学》问题训练——评价单

训练单参考答案

1.B 2.C 3.C 4.D 5.A 6.A 7.D 8.C 9.A 10.D 11.D 12.积累;坚持;专心 13.C 课内阅读

14.A(“利”应该解释为“使„„走的快”)

15.D(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A项,介词,引进对象/介词,比;B项,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C项,连词,表递进/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于是”。)16.C(“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17.(1)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听的特别清楚。(2)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延伸阅读 【参考译文】

君子的学习,听在耳朵里,记在心中,表露在身体的仪态上,显现在行动举止上。轻声的说话,小心的行动,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准则。小人的学习,从耳朵里听进去,又立刻从嘴说出来。嘴与耳朵之间的距离只有四寸远,怎么能使自己的身躯都得到完美呢?古代的人求学是为了自己,现在的人求学是为了他人。君子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完美。小人学习,是为了拿学来的东西去讨好别人。

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挺直;洁白的沙子如果和入黑泥里,也会变得跟黑泥一样黑。香草兰槐的根叫做芷,芷虽香,如果将它浸泡在臭水当中,君子就不愿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这并不是芷的本质不好,而是由于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地方,外出交游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结伴,这样就能够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而逐渐接近“礼”“仁”之道。

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俯视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没有听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吴国,越国,夷族,貊族的孩子,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相同,长大了习俗却不同,这是教化使他们这样的啊!18.A(浸泡,浸染)19.D 20.(1)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2)小人的学习,从耳朵里听进去,又立刻从嘴说出来。嘴与耳朵之间的距离只有四寸远,怎么能使自己的身躯都得到完美呢?

登高问题综合评价单 篇2

[键入文字]

《登高》问题综合评价单

设计人:秦玉芳审核人:王艳芳

学习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学习重点: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学习难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 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代表作:《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杜工部集》。

2、背景资料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还有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预习评价】

1、填空

本诗被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律诗每首句联,依次称、、、、。它要求句必须押韵,必须对仗。

2、解释下列诗句中划线的词

(1)渚清沙白鸟飞回:。(2)万里悲秋常作客:。(3)百年多病独登台:。(4)艰难苦恨繁霜鬓:。(5)潦倒新停浊酒杯:。

导读导评导研导思[键入文字]字]

3、自由诵读,整体感知,看看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并找出诗眼。(提示: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情感)

【合作探究】

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何种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

2、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宋代学者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感悟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拓展延伸】

秋,是古代诗人常咏的一个季节。杜甫笔下也有许多精彩的关于“秋”的描写,细读下列

诗句,简要谈谈杜甫笔下的“秋”有何特点,表达了杜甫怎样的思想感情? 《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风高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秋笛》:不见秋云动,悲风稍稍飞。《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秋兴八首》(其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其四):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答:。

学科长签名:

荀子劝学同步阅读训练及答案 篇3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非生异也

B.木直中绳, 以为轮

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答案:C 解析:A项,“生”通“性”;B项,“ ”通“煣”;D项,“有”通“又”。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C.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答案:B 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A项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项为动词活用作名词;D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义不同的一项是( )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吾尝终日而思矣

答案:C 解析:“黄泉”古义为泉水;今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答案:C 解析:①连词,表修饰关系;②连词,表并列关系。③介词,从;④介词,比。

5.下列各句在句式方面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

B.冰,水为之。(判断句)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宾语前置)

D.骐骥一跃,不能十步。(省略句)

答案:C 解析:C项为定语后置句,“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三段节选自《荀子劝学》的文字,按要求完成6~9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蝡而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端,微言;蝡,微动。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做礼物。③兰槐:一种香料。

6.给[甲]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加上标点。

小 人 之 学 也 入 乎 耳 出 乎 口 口 耳 之 间 则 四 寸 耳 曷 足 以 美 七 尺 之 躯 哉?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形乎动静 形:形状,形体。

B.其渐之滫 渐:浸泡。

C.游必就士 就:接近。

D.长而异俗 长:长大成人。

8.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这三段文字的基本观点。

(1)[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面句子。

(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2)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6.参考答案: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解析:理解了文意,加标点并不难,而理解文意的前提是正确断句。所以,这道题既是考查标点,更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7.A 解析:“形”应为动词“表现”。

8.参考答案:(1)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2)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后天的学习也是这样。(3)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必须给予重视。

解析:这里的几段文字与课文部分保持着基本相同的行文风格,即通过大量比喻和具体事例来论证观点。概括这几段文字的观点,务必要联系对课文部分的理解。

9.(1)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要接近读书人,这是为了防止邪恶的影响而接近中正的方法。(2)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

参考译文:[甲]君子做学问,是把所学的听入耳中,记在心里,融会贯通到整个身心,表现在一举一动上,即使是极细小的言行,都可以作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做学问,把学到的听入耳中,从嘴里说出来。嘴巴与耳朵间的距离不过四寸,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躯的美德得到修养而完美?古时候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进德修业;当今的学者,学习却是为了向人炫耀。君子做学问,为的是使自身完美;小人做学问,把学问当做和别人相见的小礼物。

[乙]蓬草生长在麻丛中间,不用扶持就是挺直的;白色的沙子混在黑泥里,就与黑泥是一样的颜色了。兰槐的根就是白芷,把它浸在臭水里,君子就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会佩带它。这并不是因为它的本质不好,而是因为浸在臭水里的缘故。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要接近读书人,这是为了防止邪恶的影响而接近中正的方法。

[丙]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临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学习先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孩子,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皇甫谧耽学

皇甫谧字士安,安定朝那人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事务繁杂),然后为名乎?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谧曰:“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柳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

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辟,皆不行。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自表就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所著甚多,并重于世。

(节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昔孟母三徙以成仁(迁移)

B.或有箴其过笃(劝诫)

C.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命运)

D.辞切言至,遂见听许(看见)

11.比较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修”字不同,两个“过”字相同。

B.两个“修”字相同,两个“过”字不同。

C.两个“修”字不同,两个“过”字不同。

D.两个“修”字相同,两个“过”字相同。

12.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皇甫谧是安定朝那人,后随父亲迁居新安。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节制地游荡。

B.皇甫谧能够听从教导,痛改前非,奋发图强,好学不怠。

C.皇甫谧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耽玩典籍,终身不仕。

D.皇甫谧待人诚恳,始终如一,不以穷达而有所不同。

13.翻译句子。

(1)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2)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

(3)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

答案:10.D 解析:“见”表示被动的意义。

11.C 解析:第(1)组“修”前句应为“修饰”,后句应为“长”;第(2)组“过”前句应为“拜访”,后句应为“超过”。

12.A 解析:原文中“(皇甫谧)出后叔父”即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

13.参考答案:(1)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2)他家很贫穷,要亲自耕种,每每带着经书去干农活。(3)何必结交达官贵人,为公事忙碌,然后得到好名声呢?

解析:(1)句“修”(修身立德)、“笃”(专心致志)、“何”(什么),要注意特殊句式“何有”(有什么呢)是宾语前置句。(2)句“躬”(亲自)、“农”(活用为动词“干农活”)。(3)句注意固定句式“何必……乎?”(何必……呢?)、“崇接”(向上攀附)、“事”(为……从事、忙碌)。

参考译文:皇甫谧,字士安,是安定朝那人。皇甫谧出生后即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他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节制地游荡,有人以为他呆傻。曾经得到一些瓜果,即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说:‘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近二十,眼睛没有阅读过书本,心中不懂道理,没有什么可以安慰我。”因此叹息说:“从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参的父亲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所以你才会如此鲁莽愚蠢吗!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于是面对皇甫谧涕泪交流。皇甫谧深受感动,并激发了他的志气,于是到同乡人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他家很贫穷,要亲自耕种,每每带着经书去干农活。于是广泛地阅读了国家的重要文献和诸子百家学说。他性格沉静,很少欲念,开始有崇高的志向,就以写作为事业。后来得了风痹症,仍不停地阅读和写作。

有人劝皇甫谧多和达官贵人交往,以博得好名声。皇甫谧认为隐居田里也可以享有尧舜之道的美名,又何必结交达官贵人,为公事忙碌,然后得到名声呢?于是皇甫谧没有去做官。他潜心玩味经典册籍,甚至废寝忘食,故当时人说他是“书淫”。有人告诫他,过于专心将会耗损精神。皇甫谧说:“早晨学到了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况生命的长短,分明是被上天所预定所掌握的呢!”

城阳太守梁柳是皇甫谧父亲堂姊妹的儿子。当梁柳要去城阳赴任时,有人劝皇甫谧为他饯行。皇甫谧说:“梁柳未做官时探望过我,我都不出门迎送,吃饭也不过盐菜之类。贫穷的人不以酒肉来招待。现在他当了郡太守而以酒宴为他饯行,这样做是看重城阳太守的官职却看轻了梁柳本人,难道这符合古人的为人之道吗?那样做我的心会不安的。”

当时魏郡守曾召他充任上计掾,也曾举荐他为孝廉。景元初,相国也曾征召他,但皇甫谧都不赴任。从那以后魏武帝屡次下诏敦促逼迫出仕朝廷,皇甫谧上书陈述,皇甫谧的恳切言词,终于获得了准许。自己上书给皇上要求借书,皇帝送他一车书。太康三年去世,时年六十八岁。皇甫谧著诗文甚多,皆为世人所重视。

三、语言表达

14.中国文化传统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古训,它们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对人们有警示作用。例如,“学不可以已”的意思是学习不能够停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这则古训提示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请根据示例向大家推荐一条你最喜欢的古训,要求语言简明、连贯。

(1)我最喜欢的一句古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古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句古训警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自己不愿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3)这句古训利于克服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4)要换位思考,尊重他人

解析:本题比较简单。根据题目中的提示,首先要找一句古训(如:题干中“学不可以已”),古训实质上就是古代格言、俗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然后指出这则古训的含意(如:题干中“学习不能够停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实质上就是用现代汉语翻译,指出它的字面意思,再联系个人及现实阐明喜欢的原因,最后指出它的教育意义(如:题干中“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15.联系《劝学》一文,给下面的对联写出下联。

上联:孔子论语,勤学必温故知新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荀子劝学,博学则青出于蓝

上一篇:纪律教育月总结X下一篇:王夫之《更漏子·本意》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