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邹碧华

2024-08-18

学习邹碧华(通用11篇)

学习邹碧华 篇1

身处这个改革的时代,怎样去适应、怎样能像邹碧华一样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活着,是我们每一个法律人需要深思的问题。作为一个“燃灯者”,邹碧华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他心细如发,能够发现普通的事物中的闪光点;他思维敏锐,能够准确把握住事情的关键本质;他虚怀若谷,能够心平气和发现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他忧人之忧,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而推动一个更好的法治环境的形成。

在学习邹碧华同志的光荣事迹的过程中,与会的同学们认识了一个勤于思考、从小事情发现大道理法律工作者。邹碧华的伟大更多地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他是用踏实的一步步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法官、一个学者的理想。

在诸多的事迹中,邹碧华同志首倡法官要给予律师充分尊重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律师界的赞赏,而且在整个法律界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为更明确地阐明尊重律师这一司法工作理念的具体内容,邹碧华在担任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时专门制订了《法官尊重律师的十条意见》,他此生最后一次讲演名为《法官应当如何对待律师?》,在他辞世的当天,邹碧华主导推动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上线运行,他在朋友圈里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希望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而这些努力的背后,起源于邹碧华一次国外交流的经历。在国外旁听一次开庭时,邹碧华发现法官让双方当事人的律师上前并说些什么,一了解,才得知是因为律师庭上太激动,法官避开当事人请律师冷静些陈述。对比国内法官在庭审时打断律师发言乃至呵斥、一些判决书对律师代理意见回应较少或回应有遗漏等情况,邹碧华感慨万千,进而有了上述推动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认知和认同的不懈努力。

邹碧华同志从小处着手、从细节做起的事迹还有很多。在观看、阅读这些材料时,一个用自己的生命使法治天空更明朗的学者型法官的形象逐渐在同学们眼前清晰起来,为邹碧华英年早逝的悲伤和惋惜也在同学们心中氤氲。

他教会了我们要看到不足。《法官尊重律师的十条意见》,既是对法官在工作中尊重律师的指导,也是从侧面指出了之前司法工作中对律师尊重不够、没有法律职业共同体意识的不足。十条意见中,包括庭审中法官不得随意打断律师发言、法官不应当着当事人的面指责批评律师、不得向当事人发表贬损律师的言论,甚至包括为律师预留车位、提供休息区、提供复印设施等细节。这些细节,莫不是此前在司法工作中被忽视、甚至被无视的不足。而这些不足,恰是维护法律的尊严、法律工作者的尊严所至关重要的。

他教会了我们要善于观察。在长宁法院旁听了大量法官的接待工作后,邹碧华向办案人员提出问题,为什么当事人情绪越来越激动,甚至演变成与法院的对抗,这可能是法院接待不妥善带来的后果。事后,邹碧华针对这些不应该发生的“低级错误”,编写了《群众接待场景65例》,为法院工作人员接待群众增添了几分自行与从容。

他教会了我们要坚守梦想。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副庭长张枫介绍,自己在进入法院系统工作15年之后,向时任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的邹碧华倾诉自己在职业生涯中面临的迷茫,邹碧华一针见血:“不是机会没有眷顾你,而是你自己迷失了方向”,“ 碰到这样的问题,关键是我们自己能不能坚守梦想”。在邹碧华的教导下,年轻的法官们又有了向前冲的渴望。

他教会了我们太多太多,自己却倒在了他热爱的岗位上,没有给家人、朋友、同事、他的事业留下一句话。邹碧华的辞世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损失,也是整个法律界的损失。在这个他所感激的改革的时代,正需要他这样的人发光发热、不断点亮人们心中的灯火、在前进的道路上引领方向。但是在悲痛的同时,大家眼中坚定的目光都透出同样的讯息:“继承是最好的怀念”。邹碧华去了,他的事迹却流传开来,他的精神被万千学子、无数党员学习。邹碧华这盏灯灭了,更多的灯却因他所留下的火种而亮了起来。司法改革的事业不会因此而停止,他的遗愿将会由后辈们完成,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因为有邹碧华这样的儿女而更加富强。

学习邹碧华 篇2

关键词:基本内涵,时代价值,现实意义,依法治国

一、邹碧华精神的内涵

邹碧华精神的内涵, 简言之, 就是忘我和奉献, 这是一般英雄人物的共同点。但他又因其法官身份显得不同, 因为法官职业特色不是去冲锋陷阵, 而是保持沉默、被动、消极、隐忍。

( 一) 邹碧华精神的个人价值

作为法官, 公正判案, 获得当事人好评和理解; 作为教授, 《要件审判九步法》广为流传; 作为院长, 费心制定上海司法改革的具体方案。邹碧华通过一以贯之的勤奋工作, 得到、拥有和享受在职业道路上的晋升以及社会各界的好评。他虽然生命短暂, 但一生从事了自己热爱的事业, 自愿奉献了自己的所有精力。

邹碧华的行动贯彻着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黑格尔在《应用逻辑学》中认为, 意识之后是深层的自我意识 ( 解释为潜在动机) 。邹碧华的自我意识、行为动机都已超越温饱生死, 脱离低级趣味。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人的最大价值在于自由, 自由就是每个人在成长中脱离原来自己的那一刻,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进行屡次冲破自我进行否定之否定的活动, 邹碧华把这种自由的目标交给了崇高的理想世界而非物质世界。他一生不断追求的是知识获取和累积、案件审理的公平、法院工作的进步、社会关系的和谐。与做金钱奴隶的人、做权势奴隶的人来说, 他是理想应然社会的“奴隶”。现实社会也给予他的理想和努力正向的反馈。因此, 他是成功的, 他的个人价值完全通过创造社会价值得以体现, 而他自己在辛劳中也获得了心灵的满足。

至今人们称赞的还是邹碧华的谦逊诚恳、公平正直、德才兼备, 而非其身份、家世和权势。邹碧华告诉人们, 在人人平等的民主法治社会, 公平竞争、机会平等, 即使一个非特权阶层的普通民众, 也可以通过自己审慎、公正、坚定而由节制的行为获得社会承认, 破除特权阶层所带来的种种限制使个体真正自由发展。

( 二) 邹碧华精神的社会价值

邹碧华作为优秀个体的凸显, 最终来自社会的普遍认可。优秀个人的影响是放射性的, 能够产生示范、传导的作用。优秀个人能够有能力去处理涉及他人的多重复杂问题, 用忘我的工作热情去感染别人, 用宽容的工作态度去与人合作, 塑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引导他人变得更加努力, 整体提高团体的工作效率。邹碧华的道德感召力在于以个人的行为、魅力、语言展示能力, 吸引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同事共同努力, 产生了群体性的崇高的事业归属感, 这与社会伦理要求相吻合。他的离开引发了大多数素不相识的人的自发悼念, 包含了类似于宗教性质的理想感情成分。这种宗教式感情, 既来自对优秀个人的钦佩和欣赏, 也来自于法律职业本身对道德的内在追求。

二、当前社会现实对于法律职业价值的挑战

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现实是, 社会意识形态多元, 社会价趋于物质化, 邹碧华却能引起不同利益群体的共鸣, 对此有多种解读。

( 一) 法官群体的评价

就法官群体来说, 邹碧华名校出身、著作等身、专业素养深厚, 身为上海高院副院长, 身居高位。基于对法律本身的崇拜, 以及对法律技艺的敬佩, 普通法官们内心而言需要这样的专业的领导, 他们对在法院高层中痛失精英心存伤感使人很能理解。

当然, 反讽、解构已经是现代人质疑社会现象的通常手法。有人说, 如果不是一个高院副院长而是无名法官, 就不会有许多人怀念。这种观点也许有其合理之处, 高官当然夺人眼球、社会交往众多。但确实以偏概全。仅是普通法官的遭遇①, 确实不足以引发全社会民众的关注讨论。这并非说明普通法官相对轻贱, 只是说明, 邹碧华作为社会精英, 既是法官也是长官, 对社会具有广泛有影响力, 在他人眼中, 已成为一个替代整个法院工作的标志性形象。因此, 有感而发实际上是针对整个法官群体, 这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法官所无法引起的联想。也因此, 邹碧华的离去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人正值壮年英年早逝的悲哀, 也不仅仅是一个领导、一个老师工作过度辛劳的悲哀, 而是在当前法治环境下法官窘境的缩影, 是法官职业生涯划出的巨大的惊叹号。整个法官群体对国家法治道路、法官职业的前途命运产生顾影自怜的感情, 尤其是在司法改革员额制的特定背景下, 既感到彷徨, 也感到疲惫。

( 二) 律师群体的评价

对其他法律人而言, 尤其是律师, 邹碧华在长宁法院提出过尊重律师、建设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想法, 受到他们的欢迎。哀悼邹碧华, 更多反映律师界希望得到尊重的利益诉求和感情投射, 至于说形成共同体, 仍是艰难而漫长的道路。

在这个职业共同体内部, 最近轰动的新闻是, 北京恒清律师事务所主任崔慧称, 4 月2 日在通州区法院办案时, 遭执行局法官和法警的殴打, 致使眼部、面部、肢体等多处受伤。这条消息很快扩散并引起广泛关注, 尤其得到一些律师声援。其中, 有人表示“震怒”, 也有人质问, 如果律师有问题, 轻有律协处分, 重有公安查处, 法院执行庭有何权力打人? 而另一方面, 微博“法官卢涛”发表文章, 题为“崔慧律师所称执行案件真相”。文中称崔慧在哈尔滨有家康赛尔公司, 其占70% 股份, 其夫占30% 股份, 欠债无数, 崔慧为逃避债务在通州法院立案, 诉康赛尔公司民间借贷纠纷。“法官卢涛”指出, “法官为什么不出执行裁定, 原来她是原告, 是律所主任; 是被告法定代表人, 被告代理人是其律所律师。”②涉案视频已向社会公布, 北京高院、律协、通州区政法委、通州区公安分局共同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向社会宣布此事子虚乌有, 还执行法官以清白。但对于法官群体造成的是危机感、受辱感、愤怒感, 尤其是在司法行政管理部门不支持的情况下, 法官对无职业操守的律师甚至无能为力③。要求严惩诽谤法官和妨碍诉讼的违法行为, 保障职业安全, 已成为法官的基本需求。可以看到, 法官和律师的价值观中存在巨大的差异。双方共同语言的根基只能是法律研究, 尚未形成一致的职业道德伦理约束。

在我国漫长的法治道路上, 法院的实际地位和作用尚存争议, 更何况法官和律师的关系。法官群体是有具体职业规范约束的整体, 律师群体是自由个体的松散联合, 两者在案件立场上泾渭分明, 在现实生活中却因为亲朋故旧等社会关系藕断丝连。律师队伍内部本身鱼龙混杂: 有些律师对程序正义、律师权利自称代表民意极力呼吁, 质疑法院是否独立、公正; 有些律师专营取巧, 期待寻租获得法院的资源乃至权力的好处。当然, 也有一些法官不愿意坐冷板凳, 希望扩大社会交往, 却屈服于利益过界失足。虽然法律职业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名词, 但这个共同体内部的价值观有重大差异。对律师而言, 个体价值观念多元, 服务于客户利益, 更像是经营法律生意的商人, 只有服从或规避法律的意愿, 并不会纠结案件本身实质公平与否。商人特性使得其本身道德水平不一、职业道德程度不一, 因此, 要想在整个法律界建成法律职业共同体, 首先必须就法律职业应当具有什么样的伦理底线达成一致。

( 三) 邹碧华精神的时代意义

邹碧华的离去, 并不是在依法治国康庄大道上的插曲, 而是法治之难、法治之殇。他作为一个理想人物留下了理想未尽时的太多疑虑, 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命题。

1. 法院地位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困难。尽管社会转型时期, 法院作为社会管理者、社会服务者承担着重要任务。但法院始终无法成为政府主动行为的一份子, 因此, 与其他国家行政职能主管机关颇有距离, 价值目标疏离。同时, 由于存在“吃人嘴短、拿人手软”的嫌疑, 在处理地方政府、党委、甚至国企干预的案件时始终不能完全光明磊落, 有时反而要委曲求全替人圆场。再者, 法院自身为与“三权分立”的西方民主模式划清界限, 始终还在处在法院职能上的存小同求大异的司法改革路径探索之中。

2. 法治实现缺乏伦理基础的现实困难。当前市场经济社会, 充满对经济利益的追逐, 个体价值导向追求自身财富的累积, 不能直接追求金钱的, 就间接追求权势, 权势造成逐利阻碍, 吸引金钱分流和聚集, 社会伦理客观受到侵蚀, 也造成法治实施的障碍。无论司法者还是民众, 都无力对抗利益团体及与其紧密相关的政府部门, 因为司法者承受过多压力, 普通民众则无力承受维权成本。此外, 司法改革导致组织内部产生较大利益冲突, 即使有改革福利, 也不足以阻挡其他职业的召唤。法官的“下海”冲动也对群体伦理造成冲击。潮流、风气和习俗会影响法官的价值观和道德感。④法官的职业习惯是保守、沉默, 如何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热火朝天中找准定位, 内心也缺乏伦理和信仰的支持。法官福利待遇的提高, 可能会解决部分职业稳定性的问题, 上海入额法官检察官收入比公务员高43%⑤, 但员额本身也无法做到绝对公平的划分。况且无论收入如何增加, 都不能与其他法律服务者相比较, 既是国情, 也是服务大众的性质所决定。因此, 保持法律信仰、升华职业伦理作为解决问题的治本之法中显得更加重要。

三、构建法律职业伦理的基础

( 一) 我国法律职业的环境———良法是司法的基本前提

从国情来说, 政府权力仍然很大, 日本学者福山称之为“威权政府”, 在民营企业不发达的行业和地区, 国企仍然和政府捆绑在一起, 地方有地方性保护, 行业由行业性垄断。政府选择性执法, 面对个人可能是懒政政府, 面对利益集团可能百般迎合, 威权和法治总会有冲突。但要看到社会总体在进步, 比如新《行政诉讼法》可以要求审查规章这样的规范性文件, 是历史性的进步, 法治道路前景仍然光明。而司法能在社会解决纠纷中起到什么作用, 就要看多少人愿意使用、信赖、服从法院判决, 对民众来言, 会牵涉到取证的难易的考虑、维权的成本与收益的衡量, 立法中要考虑到各方利益主体的能力, 才能使得司法过程顺畅可行, 将程序的公平与实体的公平衔接。因此, 在立法中加入法律经济学的研究, 会使得法律在实践中的应用更具实用性、可行性, 也就是更能制定出良法, 这是法律伦理要求的重要前提。

( 二) 法治社会的内在自我约束———培育神圣的法律感情

一个真正的法治国家, 社会的根基是大众对于法律的敬畏, 而不是法律成为人们的牟利工具。

首先, 法律职业共同体中最有发言权的应当是法官, 作为社会最后一道防线, 这个群体应当是对其本身有较高的道德追求。应当通过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的学习, 提升法官价值追求, 淡化其权力意识、金钱意识, 增加职业信仰使其保持公允的判断。

其次, 其他法律人也需要接受这样的教育。建立一种社会机制, 使他们能够接触、感知公平正义的力量。譬如, 建立获取律师资格转正为正式律师前, 必需担任短期法官助理的学习制度, 可以减少法官的工作量、提高律师水平, 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法官对法官助理的思维培养增强律师的道德感、公平正义的感知力, 使得他们当律师时能够更加依法办事、克制、清醒。

最后, 法治社会的根基在人民大众。既要支持个人维权, 又要防止无理取闹, 既要维护社会稳定, 又要防止政府、利益集团牺牲个体利益。培养理性民众, 建设诚信社会、戒绝贪婪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整体感情上的互相理解, 通过新闻媒体的曝光监督整个社会的失信行为, 培养信奉法律的社会氛围。

四、理想法律人格及法律职业伦理的形成条件

从邹碧华精神中解读到理想法律人格的特点:

首先, 应是理性与感性交融的个体。法律的思维、逻辑属于理性, 但法律的运用、生命却在于经验, 这经验就是用知觉去触摸法律保护的边界, 这就是法律人格感性的一面。其次, 理想法律人格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 包含了同情、理解和宽容, 既是对当事人各方的理解, 也是对整个社会的正向思考。再次, 理想法律人格会把优秀的工作技巧和高尚的信仰追求结合起来, 坚定、坚持, 忠于内心判断, 愿意为普罗大众奉献和付出。

总之, 理想法律人格, 是一个成熟善于分析、冷静但富有同情心、积极乐观又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只有拥有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作为开拓者, 中国法治之路才能越走越宽。他们也应当成为树立法律职业伦理的中坚力量。

法律职业共同体这一遥远的理想, 在燃灯者身后, 投下的漫长身影。除了理想人格的内因驱动以外, 对于法律职业伦理的形成还需要在三个方面给予外部支持:

( 一) 经济待遇的合理性

有人说, 如果公正审案, 法官高出五倍的工资也是合适的。又有人说, 如果没有非法干预, 工资再少, 也愿意有人留下来做法官。他们想批评不公正, 都拿法官的工资说事。法官薪酬正受到社会的关注。但那些人高估了精神胜利法。法官并非圣贤, 亦有家庭压力, 渴望较好的生存环境, 画饼充饥是大多人无法接受的。同时, 出于要求劳动获得公平的尊重, 放弃法官职业的人并非就一定道德低下。相比法律服务业其他劳动市场薪酬的而言, 适当提高法官收入是对于法律本身的尊重, 是依法治国的内涵。法官办案是复杂的脑力劳动, 根据法官的工作方式, 保障法官的待遇稳定, 并高于普通水平, 并非是高薪养廉的激励政策, 而是社会公平分配的正常选择, 是社会对个人价值的应有肯定。保障法官在世俗生活中平常、稳定的心态, 不至于使得物质至上冲击道德信仰, 也不至于使得法官不能依靠自己的职业收入独立生活, 否则, 要么法官天生是富二代、三代, 或者依附于富人生活, 法官职业终究会成为富人职业, 丧失了了解人世疾苦的大众眼光。

( 二) 道德伦理的明确性

法官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核心, 应当是具有较高伦理道德。放眼全球, 美国联邦法院法官曾因为写信给律师言辞不当被迫辞职, 可见, 对于法官中立克制的要求是法治精神的必然产物。法官道德伦理应当明确为, 保持人格的独立。首先是坚持自己的法律判断, 其次是与律师、利益集团保持相对的疏离。对于违背法官职业伦理的行为交由法官行为惩戒委员会处罚, 处罚的力度应当与法官薪酬水平相一致, 奖惩分明, 赏罚有度。

其他法律人应当也接受法官的监督, 尤其是, 对律师行为不端的情况, 应当提供法院向司法管理部门、律协发函行使投诉建议权予以撤销资格。同时, 接纳见习律师做短期法官助理, 强化法律职业道德意识, 以便培养统一的道德伦理的形成。

( 三) 职业内部的流通性

法律职业内部可以形成像商誉一样构成职业水平的评估标准。法官因为其掌握的司法裁判权受到尊崇, 但一旦丧失裁判权, 其得以继续获得业界好评的原因往往是个人社会关系广泛建立和专业的法律技能。其中, 专业的法律技能是法官流动的基础。应当增加法官职业的流动性, 视法官向律师、律师向法官流动为正常现象。法官是一个信仰的职业, 不需要出现以法院内部规定阻扰个人选择的做法, 当然, 律师也可以进入法官队伍。但最重要的一点是, 无论法官还是律师其职业的转换, 都要与其原来的社会角色完全脱离, 必须建立法官职业伦理相关隔离制度, 防止律师将法院工作作为积累人气的跳板, 也要防止法官离开法院后成为现任法官的诉讼掮客, 应当予以明确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约束。

注释

1比如说咸丰县人民法院刘文举法官因病去世, 其平淡但同样敬业的普通人生也引发了法官们的感叹和追悼.

2http://china.huanqiu.com/article/2015-04/6206842.html, 2015-4-22.

3比如, 律师寄送贿金给执行法官, 执行法官上交, 法院要求吊销律师执照, 但司法局认为证据不足, 息事宁人.律师反而以寄错银行卡为由, 要求法院返还贿金.

4[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王秀莉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8, 9:213.

学习邹碧华心得体会 篇3

法官作为时代的引领者、法治的守护人,有责任以其行动来践行和诠释这个时代的核心精神。邹碧华就是这样的法官,他的精神与时代精神高度契合。通过学习邹碧华的事迹,我感到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向邹碧华法官学习。

学习之一:邹碧华是正义与公正的化身。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四中全会,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已深深刻下了改革与法治的印记。公正是法治的根本,法官是公正的代表。邹碧华从成为法官的第一天起,就恪守着“做一个有良知的法官”的承诺,他把自己称为“庭前独角兽”,因为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独角兽是正义与公正的化身。邹碧华是法治时代的公正法官,同时也是改革时代的先行者,他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也是激励后来者不断前行的力量。

学习之二:邹碧华是杰出法官的代表。为了追求公正,他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挺身为弱者代言,开创了未成年人起诉亲生父母的先例,让一个无助的孩子坚强地活下去。为了追求公正,他不怕当法官中的“背徒”,在法官与律师的“暗战”中,旗帜鲜明地为改善律师执业环境呼吁,并推动法院出台《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不仅被人们称为法官,更赢得了“法律人”的美誉。为了追求公正,他把学习作为毕生事业,在繁忙工作之余,研究不止,笔耕不辍,成为当代中国“学者型法官”“高素质法官”的杰出代表。

学习之三:邹碧华是改革创新敢于担当的法官。在司法改革全面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同时不怕承受由于改革而带来的种种压力,是新时代法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邹碧华是上海司法改革的“操盘手”之一,人们对他曾经说过的两句话始终印象深刻,他说“改革,是一点点往前拱的”,他说“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的修行”。人们为什么会记住这两句话?因为它体现了当前中国司法改革最重要的特征。改革走到今天,能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留下的都是难解的困局。没有对司法改革深刻的体会是说不出这样的话的,而没有迎难而上、不计毁誉、甘背“黑锅”的改革精神,也同样说不出这样的话。

社会各界自发以各种方式悼念、怀念、学习邹碧华,形成了“邹碧华现象”,说明社会各界对高素质法官、对公平正义的强烈呼唤,对推动依法治国的强烈期盼。

邹碧华电影学习心得体会 篇4

邹碧华是上海高院的一名法官,他在工作岗位上遽然离世,可以说为了自己从事的司法事业奋斗了一生。习近平总书记亲笔批示,称邹碧华同志为“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中央组织部追授邹碧华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中央宣传部追授其“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中央政法委发文要求全国政法干警向他学习,最高人民法院追授其“全国模范法官”荣誉称号。

在观影过程中,和很多人一样数次泪目,从感动到心潮澎湃,从喜悦到伤感,一幕幕经典的画面呈现在眼前。当这一幕幕精彩大戏过后,方觉影片真实再现了邹碧华同志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让人深刻感受到一名好党员、好干部、好法官长期扎根人民法院工作,这位“庭前独角兽”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剧中邹碧华的家庭生活、夫妻情感、父子情深、司法改革、为百姓服务及对年轻法官的培养等一系列真实事件,描述了邹碧华那璀璨而短暂的一生。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形象,充分反映了邹碧华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司法改革的执着与担当,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勇于创新的思想品德。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为纪念鲁迅先生写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名句,用来形容邹碧华等新时代的楷模绝不为过,邹碧华同志短暂的一生,践行了自己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时的铮铮誓言,他对事业、人民和家庭的热爱和关爱,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深入学习和身体力行的。

邹碧华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5

学习邹碧华同志,就是要学习他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的优秀品质。邹碧华同志担任法官22年来,始终秉持“做一名有良知的法官”的职业理念,依法公正行使好手中的审判权。我们要像邹碧华同志那样,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忠诚履职,勤勉敬业,依法行使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学习邹碧华同志,就是要学习邹碧华同志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的担当精神。邹碧华同志作为上海高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兼司法改革办公室主任,始终站在司法改革的第一线,勇挑重担,不畏困难,以前瞻性的改革视野、精深的法学素养、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全国司改担当探路先锋,被誉为司法改革道路上的“”。我们要像邹碧华同志那样,树立问题意识,弘扬改革精神,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司法体制改革、社会治理创新的伟大实践,锐意进取,顽强拼搏,勇于承担责任,正确对待利益得失,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学习邹碧华同志,就是要学习邹碧华同志爱岗敬业、崇法尚德的职业情怀。在26年的法院工作中,虽经历多次职务和角色转换,邹碧华同志始终充满激情。在他看来,工作本身就是回报,艰难的任务能锻炼意志,新的工作能拓展才能,与同事的合作能培养人格。他做任何工作都坚持高标准,精益求精,不知疲惫。他坚守高尚的精神追求,坚持原则,公道正派,严以律己,清正廉洁,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法官的政治本色。

学习邹碧华 篇6

审管办 王 杰

2015年3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了“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全国各级法院干警聆听了这次报告会,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法院工作者,有幸参加了学习。邹碧华作为一名杰出的法官,他对专业知识不断地学习求知精神、对法官职业的热爱和珍重以及对人民和国家所呈现的赤子情怀都给我了深深的震撼。

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首先要学习他不断学习,勇攀专业知识高峰的求知精神。邹碧华作为一名专家型的法官,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和总结。通过了解他的学习经历知道,邹碧华1988年从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工作五年以后,又重新回到北大攻读了国际经济法硕士、经济法博士。在他被组织派往美国联邦司法中心担任研究员圆满结束,回到国内时,他带回来的是几箱子的复印资料,形成了四万多字的研究报告。在他日常生活中,就连骑车等红灯这点空闲时间,他都用来背英语单词。为了研究日本学者的相关理论,他利用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机会,晚上坐地铁去上日语课。在他担任上海高院民一庭副庭长、民二庭庭长期间,指导审结了一批在上海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民事案件,化解了一批社会关注的大要案。在了长年累月的思考和积累的基础上,他相继发表论文40余篇,写出《合同解释论》、《公司法疑难实务问题研究》以及被一线法官称为“法庭上的独孤九剑”的《要件审判九步法》等十余部对审判具有指导意义的专著。可以说,正是不断学习和思考总结,才造就了邹碧华超群的业务能力。作为一

名基层法院年轻工作人员,我们必须要学习邹碧华对专业知识的不懈求知精神。要像邹碧华一样行动起来,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练就深厚的法律功底,熟读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等,明确立法原意,并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审判工作,进而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必须要学习他对法官职业的热爱和珍重。邹碧华1988年从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当年的北大法律系毕业生真可谓是天之骄子。在上海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经济文化中心,他本可以有多样化的更加炫目的职业选择。但是他作为一名法律人,他选择了从事法官这一职业。从一名普通的书记员做起,到助审员、审判员、副庭长、庭长、基层法院院长,到上海高院的副院长,26年,他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他作为一名法官,无论工作多忙多累,他从没有叫过苦,无论面临多少困难,他从未放弃自己的追求。特别是他担任上海高院司法改革工作办公室主任后面临重重困难与各种压力,但他从未动摇。选择了法官这一神圣的职业,所以无怨无悔,因为热爱这一职业,所以能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我们就应该热爱和珍重自己的法官职业,从内心深处,树立起对法律的敬仰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在今天法官普遍面临案件多、压力大、信访难、执行难、司法改革利益调整的考验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始终忠于自己的选择,坚持自己的理想,用一生的心血和汗水为我们的职业生涯增光添彩。

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最为重要的是要学习他对人民和国家所呈

现的赤子情怀。2008年,邹碧华担任长宁法院院长,作为院长,邹碧华有强烈的平等意识和真挚的为民情怀,不管是对当事人、信访老户还是对待律师,他都能平等相待,以诚相助。对待当事人,他能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换位思考,为当事人排忧解难,即便案子判决没有问题,他也能将心比心,帮助当事人解开心结。对待上访老户,他给予尊重和理解,亲自端茶倒水,聊天宽慰,与内心纠结的老人合影留念,把自己的名片送到退休工人的手里,每逢春节带着信访干部走访上访户,在外学习期间给上访老户写慰问信。他尊重律师,注重保障律师的执业权利,推行《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创造性地建设开通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为律师提供了从案件材料递交、交纳诉讼费到案号获取、申请保全、证据质证等“一条龙”服务,平台的建设为构建法官和律师的良性关系,打造新型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提供了样板。在法院内部,他尊重每一名法官,鼓励帮助年轻法官的成长,充分肯定每个人所做的工作,实现每个人的价值,激发每个人的荣誉感,让每个人都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学习邹碧华的先进事迹,我们就要学习他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在审判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树立起司法为民的理念,用心办案、秉公断案。

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7

同理心,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移情、共情,是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的一种方式,是进入并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他人的一种技术与能力。这个心理学词汇温暖、和煦,理解起来不难,日日贯彻实践却并非易事。

去年的我,除了法官的角色之外,还是一名高龄产妇。十月怀胎,让我硬是修炼成了半个妇产科专家,而这样的成长,却实数无奈。每次产检,面对的都是一个个坐在各种仪器之后的“机器医生”,不要说语言沟通,连眼神的交流都少的可怜。

一张张冰冷的检查结果,书写着一堆堆难懂的医学术语,指标合格还好,一旦稍有偏差,接踵而来地就是更加繁杂的检查。心有不安,诚惶诚恐地询问,常常没有下文,或是换来惜字如金、云山雾罩的回答,不敢再多问,只好回家上网查询,久而久之,自己也竟懂了很多专业词汇。

临近分娩,需要手术,家人很是紧张,没能免俗地托关系,找熟人,联系好了一位医生。我列了张问题清单,倒豆子似得一一请教,她微笑着解答,还没上手术台,我的心就放下了一半。久违的温暖包围着我,腹中的生命也好似心情大好,活波起来。现在想来,这就是医生的同理心,她是真的做到了换位思考,理解了我作为一个准妈妈的紧张心情。

回想平日里和当事人沟通,常常抱怨他们对案件的陈述杂乱、冗长,当听到“举证期限”、“答辩”等在我们看来简单易懂的词汇时,眼神里透露出迷茫、惊慌,像极了产检时的我。那一刻,我更加体会了同理心的内涵。医者仁心,我们是在医治“心病”,此时的当事人需要的是有温度的司法支援。

也许是案多人少的压力让我们变得程式化,也许是当事人的误解让我们委屈伤心,心中不知从何时起磨出了抗拒的老茧,工作中只有僵硬的法条,对当事人眼中掠过的惶恐视而不见,一不留神沦为了“办案机器”。邹碧华诚挚的文字给了我们最好的指引:“当事人所面对的是充满人文品格的司法者,而绝非冰冷的法律适用机器。也正因如此,当事人所感受到的是法律对每一个人生命、人格、尊严、情感的尊重和保护,以及法律真正的强大的力量”。

邹碧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8

在“两学一做”中,笔者一直在想,我们与邹碧华相比差在哪里?要想做一名合格法官,还应该向他学点什么?

学点敬业精神。笔者个人理解,邹碧华精神说到底首先是对法官职业的尊重和热爱。没有这份热爱,就不会有他那种对审判事业的激情,就不会有他那种忘我的工作热情,就不会有他那种爱民情怀,就不会对同志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就不会有对司法改革事业的那种理解和诠释,更不会为了法官职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当代的法官,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敬业精神。当前,在我们的法官队伍中,少数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有些人艳羡别人的职业风光无限,一心想着离开法官队伍赚大钱,缺乏对法官职业的尊崇感。这些思想的惰性,反映出法官队伍的政治素质良莠不齐,一些法官的职业道德水准还不高。

学点钻研精神。邹碧华身为领导干部,可谓是事务繁忙,但是他仍然坚持学习、钻研、写作,教学,而且不断总结自己的审判经验和体会,写出了大量颇有建树的文章和专著,是个典型的专家型法官。而我们的一些法官最缺乏的就是这种勤于学习、肯于钻研的精神。从每年的调研和学术文章统计看,有的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有的东抄抄西抄抄,毫无价值,垃圾一堆。有的甚至连一篇像样的案例都写不出来,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根本不会理论联系实际,对积累的审判经验也不会总结归纳,真是个熊瞎子掰苞米。当前,形势发展很快,形形色色的案件五花八门,纷繁复杂,如果我们不钻研业务,不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去学习新的法律和司法解释,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很难做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学点担当精神。大家把邹碧华比喻为燃灯者不是没有道理的,改革的道路上,的确需要这种有胆有识有魄力的先行者去开拓、去进取,去担当。这种担当不是意气用事,也不是蛮干瞎干,而是怀着对党的事业的崇敬、对人民的负责和对司法的追求,不计个人得失,不畏惧艰难险阻,不怕打击报复,义无反顾往前走,为了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就是一种担当,一种法律人所崇尚的担当。而我们的个别人,面对司法改革处在最艰难的时期,畏缩了,停滞不前了,生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生怕个人的升迁受到影响,生怕自己承担更大的责任,能躲就躲,能回避就回避,信奉“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工作哲学。有如此想法的人,又如何能肩负起历史的使命,人民的重托?

学点创新精神。邹碧华不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审判管理上,抑或是司法改革上,都体现了一种创新精神。学术上,他撰写的文章和专著无不渗透出一个专家型法官敢想敢说的学术锐气,不拘泥于前人的学术框架,不断去思索,不断去创新;在工作上,研究了独到的要件审判九部法,既有理论深度,又对实践有着很强的指导价值;在司法改革上,更是处处体现了一种创新精神,提出了法官的员额制。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司法改革。而我们的个别法官工作理念上因循守旧,工作思路上保守不前,工作上缩手缩脚,照猫画虎,很少有自己的创新,很少有自己的思路,导致工作水平始终在低层次徘徊。因此,我们要学习邹碧华的创新精神,让审判能力上台阶。

学点勤奋精神。从邹碧华的成长历程看,他来自一个普通家庭,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靠的就是“勤奋”二字。能从江西考进北京大学深造,没有勤奋是不可能的;能从一名普通法官成长为一名全国审判业务专家,没有勤奋是不可能的;作为一名法院系统的领导,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取得那么多丰硕的学术成果,没有勤奋是不可能的。总之,从邹碧华的身上,处处体现着勤奋,而我们现在的个别法官缺乏的就是这种勤奋精神,多办几个案子就累着了!多做一点工作就觉得委屈了,不读书、不学习、沉迷于手机聊天,沉迷于应酬,沉迷于追求时尚,热衷于官场哲学,不考虑怎么把工作搞好,只考虑如何提高个人职级待遇,最终一事无成还要怨天尤人!

学习邹碧华 篇9

“独角兽回到了寓言里,谁来驮负巨大的词语,——有的人说会放弃;——有的人说会继承。”这是在邹碧华法官去世后,他的北大学妹、一位80后广东法官纪念他的一首小诗。如果说博学谦和的学者风范、果断坚毅的领导才能以及宽容真诚的人文情怀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和谐地共存,那么,这个人肯定就是邹碧华。

当他的领导在谈论邹碧华时,谈论的是他在工作岗位中体民疾苦、敬业勤勉、“恪尽职守、夙夜在公”的担当;谈论的是他在司法改革大潮中不畏艰难、不惧质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气魄;

当他的下属在谈论邹碧华时,谈论的是他对法治事业的热忱,激荡法官职业理想的撼动,谈论的是他在点滴之处关怀法院干警冷暖的细腻;

当他的律师朋友在谈论邹碧华时,谈论的是他建设“法律共同体”持之以恒的情怀,以身体力行弥合法律群体裂缝的努力,谈论的是他推动律师执业环境改善的牵挂;

当他的妻子在谈论邹碧华时,谈论的是他对家庭深沉而隽永的依恋,以相濡以沫践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挚,谈论的是他对生活浪漫而诗意的投入。

我未曾有幸做他的学生,耳提面命、受孜孜教诲;未曾有幸做他的同事,同心协力、共风雨兼程;我也不可能像他的亲人,每每回想起他的阳光爽朗、眉宇风气,潸然动容;但是于我们普普通通的`青年法官而言,邹碧华既是布道者,又是燃灯者,他对法官职业理想无比生动的诠释,他对人民审判事业殚精竭虑的操持,他唤醒蛰伏在人们心底的法律良知,在法律的真理中、在法制的大道上,上下求索、昂首阔步,共同谱写中国梦壮丽的法治篇章。

凭一颗决心,他勇挑改革重担。司改之难,有目共睹。任何我们所能想象的困难或许都不能与他所面对的相提并论。或许,许多人就此敷衍,但他却敢于前行,敢于勇挑重担。都梁的《亮剑》中这样阐述亮剑精神,“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的强大,就算对手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是倒在对手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试想,倘若他没有一颗勇往无前的决心,又如何能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凭一颗信心,他点亮人生理想。许多人说,他有着对法官职业、对法律共同体建设的无限憧憬,他坚信理想必将实现,更用信心筹划着法治理想的蓝图。纷繁嘈杂的世界,有多少人渐渐因为工作压力、生活琐事忘记了自己曾经青涩的梦想,自己的那颗信心也似镜花水月般消融。但他却没有,他执着于前行,每一个庭审,每一次思考,每一笔撰写,无不包含他对光明未来的苦苦追寻。他用信心追寻着法治梦想,用行动守护法官的梦想的成长与壮大。

凭一颗恒心,他书写态度人生。用“态度决定一切”来形容他的工作丝毫不为过。他数十年饱览群书,夜伴长灯是一种态度;他孜孜不倦,刻苦钻研是一种态度;他求知若渴,不耻下问是一种态度;他心系群众,不忘初心更是一种态度。千丈之冰,岂在一日之寒?数十年的坚持与毅力,他的态度值得所有人尊敬。反观自己,小读一二即略感疲惫,小有心得便沾沾自喜,小试遇难就轻言放弃,他为我树立了一个无法望其项背的榜样。

凭一颗赤子之心,他践行司法为民。心中有乾坤者大有人在,可用一腔热血,将自己毕生所学为人民服务者却不是人人皆为。他所著的《案件审判九步法》、《法庭上的心理学》更是其数十年耕耘一线的结晶。为身患恶疾的小男孩依法特办、为奔波忙碌的律师搭建服务平台、率先推出“尊重律师十条意见”等等,无一不是其司法为民的写照。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老百姓心中的丰碑才是真正的丰碑,一篇篇载满深情与哀思的悼文,这一句句“法官当如邹碧华”的感叹,不正是树立于老百姓心中的丰碑吗?

我们谈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时,谈论的是同为法律人理想信念的共鸣。邹碧华以他的精神与人格魅力赢得了人们对法官这样一个司法职业的尊重,弥合了法官与律师之间的裂痕,弥合了法学派和实务派的嫌隙,让这法律职业群体间找到了的契合点。

我们谈论邹碧华学识丰富,业务精湛时,谈论的是扎实的法律功底让工作游刃有余,强烈的求知欲让学习成为习惯,他跳出法律审视法律,他用互联网思维为司法前行插上翅膀,他用管理学知识改进法院运行模式;尽善尽美的自律要求让优秀成为内在品质,他会关注会场屏幕会不会影响PPT的效果,他会关注改革方案的遣词造句会不会引起争论。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里的描写。邹碧华已逝,但他用自己的一生为无数法律人照亮了前行的路。如果选择哪一种态度,我想继承是最好的纪念,改革路上邹法官播下的种子,定会破土萌发、枝叶扶苏,成为法治事业的砥柱栋梁。

★ 学习邹碧华事迹心得

★ 《邹碧华》观后感

★ 邹奇奇演讲稿

★ 精神演讲稿

★ 追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 李碧华语录

★ 邹越老师的演讲稿

★ 追梦者演讲稿

★ 工匠精神演讲稿

邹碧华小结 - 副本 篇10

观看电影《邹碧华》小结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对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批示精神,更好地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我校于4月18日下午组织全体教职工观看了电影《邹碧华》。邹碧华是党中央确立的全国重大典型,是在全面依法治国历史进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2014年12月10日,邹碧华因公殉职,中组部追授邹碧华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中宣部追授其“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等。电影讲述了邹碧华法官的妻子、儿子对他去世的痛苦以及难以割舍的怀念,用倒叙的方式向观众再现了邹碧华同志光辉而短暂的一生,展现了他始终秉持“公正为民、敢于担当、忠诚敬业、崇法尚德”的职业精神,电影围绕官民情、律师情、司改情、师生情等,真实地再现了邹碧华法官“燃灯者”的崇高形象,让人倍受感动。

学校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观看电影《邹碧华》,旨在将学习先进典型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继承和弘扬英模精神,以邹碧华同志为标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标看齐,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发展之中。观看完电影后,大家被邹碧华同志的生平事迹深深感动,纷纷表示要以邹碧华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学习他公正为民、忠诚敬业、勇于担当的精神,将“邹碧华精神”内化于心,实化于行,忠诚敬业、乐于奉献、勇于担当。同时,全体党员同志还撰写了心得体会,并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深化向邹碧华同志学习活动与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十 九大精神结合起来,做好本职工作,积极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发展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进步。

《邹碧华》观后感 篇11

——观看《邹碧华》有感于兴媛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批示精神,2018年5月24日,我参加了院党委组织的的集中观看电影《邹碧华》,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影片真实生动地描述了被誉为“时代楷模”的人民法官邹碧华的感人事迹,从多方面对邹碧华的理想追求、奉献精神和改革实践作了生动的艺术诠释,精心塑造了一位为司法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法制建设“燃灯者”的银幕形象,邹碧华法官践行了一个优秀中共党员的本色,践行了一个朴实无华、默默奉献干部的风骨,践行了一个真抓实干、惩凶扬善法官的气度。在26年的法院工作中,虽经历多次职务和角色转换,他始终甘于奉献、充满激情,他勇于承担重任,工作精益求精,办事雷厉风行作风细致入微,从不抱怨、计较个人得失。他鞠躬尽瘁,最终累倒在他热爱的司法事业上,用生命诠释了“燃灯者”。

作为一个党员,一个电力工作者,我需要从邹碧华同志身上学习的东西很多,不仅要学习他爱岗敬业,勇于担当的精神,还要学习他为了理想勇于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有人说,如果你是为了钱而工作,那你只有在发工资的那一天才开心;而如果你是为了理想而工作,那你每一天都会很开心。

邹碧华无疑是一位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的共产党员,他以高标准、严要求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影响他人、鼓励他人,同时也影响了作为党员的我,更应该做好事情,勇为模范,敢为人先。

虽然行业不同,但是邹碧华的精神与“责任蒙电”的精神是相同的,都是为了理想勇于承担、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坚定了我们为了电力事业更好的发展这个初心,我们需要秉承这种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建设“全新责任蒙电”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上一篇:《海底总动员》的读后感400字下一篇:课堂因融错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