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简报

2024-12-05

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简报(精选10篇)

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简报 篇1

连云港市全力冲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

自3月初市政府召开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暨2011年城市园林绿化动员大会以来,市养护中心积极采取措施,安排各个下属绿化养护单位抢抓当前黄金季节,迅速开展补苗绿化和提档升级,全市掀起了植绿建绿的新高潮。美化城市环境,增加绿地,对城区公共绿地、河岸、道路等公共绿地实施了补苗和绿化提档升级。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构筑绿色屏障,保护城市生态安全,是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年是我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冲刺之年,为确保年内通过国家园林城市考核验收,全年市区计划完成绿化投资6.7亿元,新增绿地面积314.1公顷.包括12项河滨绿化、19项公园广场、37项道路绿化、27项社会绿化等。

为了按照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的要求,市养护中心正在进行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线路提升工程,现已经完成设计和招标,相关施工单位也于近日进场开工。此次提升改造的地点包括三标段的盐河路滨河广场、四标段的学苑路党校外侧绿化以及五标段的朝阳东路、海宁大道、幸福路金凤凰娱乐城旁三角地、人民路国家电网旁、海连西路加油站前侧绿化等多个城市重要节点。

市养护中心积极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分解为区域性绿化方案,细化成实施计划,积极有效地开展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的相关工作。保证质量铸精品、提升档次出形象、体现特色创品牌,抢抓有利时机,开展大规模绿化建设,大面积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迎接国家园林城市建设评审,时间紧、任务重,当前绿化的黄金季节已经来临,在全市迅速掀起的园林绿化建设热潮下,市养护中心也将确保高质量完成今年城市园林绿化各项工作任务目标。

(撰稿人:江可珍、卞思佳)

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简报 篇2

2004年,咸宁市委、市政府作出“把咸宁建成山水园林城市”的决定,咸宁城市绿化建设的步伐开始逐年加速;2008年元月,咸宁以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荣获湖北省园林城市称号;2009年8月,淦河中心城区改造项目,喜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进入2010年,咸宁市更是着眼于建设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特色生态园林城市,紧扣地域特色,以大武汉“1+8”城市圈建设为契机,坚持国家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城同创”,高起点编制城市规划,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高质量管理市容市貌。

深化认识,整体联动

记者了解到,咸宁市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起步较晚,建国至改革开放之前的近三十年间,城市园林绿化几乎为零;改革开放以后,园林绿化建设才开始起步,但步伐缓慢。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滞后,归根到底是因为管理部门重视不够。直到近年来,咸宁市委、市政府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视为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情况才得到了根本扭转。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造福全市人民的一项民心工程,市委、市政府对此思想认识高度统一。

自启动创建工作以来,咸宁市抢抓国家中部崛起和建设的机遇,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与加快城市化步伐、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结合,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规划布局,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努力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抓手,带动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彰显城市特色,并提出了建设“鄂南第一桂花之乡、温泉之乡”的奋斗目标,在全市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动员,全员参与”的创建格局,做到了领导力度不减、工作措施不松、建设步伐不停,保障了创建工作的扎实开展。

咸宁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及时成立了咸宁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指挥部,由任振鹤市长担任指挥长、王汉桥副市长担任副指挥长,市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下发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意见,并定期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分解落实任务,签订目标责任书,开展督查和考核,研究制定工作推进措施,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也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和措施,做到了思想认识到位、任务分解到位、责任明确到位、管理落实到位、检查督办到位。各新闻媒体也纷纷通过开设专版、专栏、专题等形式,进行全过程、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宣传报道。市创建办开专栏,及时传递创建工作信息,并在城市重要地段制作了大型公益广告。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扩大了创建活动的影响力,从而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人人关心创建工作、人人参与创建工作”的创建氛围,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

一项行政举措,只有在制度上得到保障,才能真正走上正轨。近5年来,咸宁市出台了《城市山体、水体保护办法》、《咸宁市古树名木保护办法》、《咸宁市湿地资源保护办法》、《咸宁市文物古迹保护办法》、《咸宁市园林绿化工程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并完成《咸宁市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使园林绿化建设正式步入法制化轨道。

咸宁市在规划部署上,采取市区总体用地布局结构与城区自然山水生态特色,突出“生态、节约、个性”三大主题,充分利用城中的山体水体组织城市绿地,朝着营造城市绿洲的美好前景,形成“点、线、面”相互渗透、网状结构的绿地系统模式,规划绿地系统结构形式由“水脉纵贯、一心三楔、十园镶嵌”组成“丰”字型景观格局。

在工程建设上,引入城市建设特色创新理念,加快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步伐,累计投入4亿元,按照“山在城中,路在林中,人在画中,景在水中”的发展思路,按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求,以淦河游憩带为重点,以道路绿化为框架,以街头绿地广场建设为抓手,以单位庭院居住区绿化为基础,以大环境绿化为依托,市区在春季、秋季、冬季,分别组织实施了大面积的绿化建设工程,对道路、广场、街头绿地、居住小区、公园、风光带等进行全面绿化,立体式、全方位地构筑了“山在城中”的绿化格局。

几年下来,市区园林绿化工程共完成投资7000多万元,新建广场3个,治理城区河道1条,新建、改造绿化带近50公里%小游园和小景点20余个,新增绿化面积185公顷,全市公共绿地总面积达1162.8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0.42%,绿地率达37.1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34m2。其中,道路绿化总面积88.83万平方米,道路绿化普及率95.3%,道路绿化达标率达80.39%,主干道绿化面积占道路总用地面积比例为29.73%;公园绿地面积占总面积71.42%,广场绿地率达到69.8%。城区已建成42个绿化住宅小区,经市政府命名的有30个园林式居住区,占居住区总数的71%;城区有182个庭院绿化单位,已有129家绿化达标,园林式单位106家,园林式单位占城区单位比例的58%。现有生产绿地103.2万平方米,占城市建成区总面积的3.3%,培育了一大批乡土树种,现有苗木品种190余种,苗木存量800余万株,苗木自给率达90%,基本满足了城市绿化的需要。

狠抓养护管理,保护绿化成果

取得了一定成就后,如果不能加强城市绿化的维护管理,严格执行城市绿化管理规定,园林绿化成果就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咸宁市通过认真执行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湖北省城市绿化实施办法》和《城市绿线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城市绿化的维护管理,搞好园林绿化监督检查,坚决查处违反规划侵占绿地、砍伐树木等破坏城市绿化成果的不法行为,加大了城区山体和水体的保护。近年来,处罚违反“绿线”管理规定单位近百家,处理和纠正违反城市绿化管理规定的行为逾千起。通过严格执行建设工程与绿化工程必须相配套的规定,做到两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绿化规划达不到标准的,坚决不办理开工或验收手续。

为保护绿化成果,园林管理部门成立了绿化养护工作专班,建立了养护管理量化考核机制,按月进行考核机制,奖优罚劣,确保了养护质量;与此同时,还组织开展了绿地认建、认养,组织和发动全市种植“青年林”、“三八林”、“成人仪式纪念林”、“新婚纪念林”等活动,加强宣传,鼓励单位、个人参与到城市绿化建设管理中来,不断扩大绿化管养的影响力度,充分发动广大城市居民爱绿、护绿、保绿意识、确保了绿化树木的成活率和完好率。如今,咸宁市民出门500米见绿,绿草如茵,花香怡人、奇石林立。

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简报 篇3

摘 要: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追求效益,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致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如今,人们迫切需要生存环境的改善与美化。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作为城市空间环境与生态的重要保障,就要求其规划更加完善。园林城市完善的绿地系统规划,能从各方面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问题。

关键词:国家园林城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剧增,硬化面积扩展,绿地面积缩小,道路拥堵,这一系列问题致使赖以生存的城市环境所面临的问题日益严重。由于中国所处的特殊环境、生活理念及突发的环境状况等因素,生态环境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大力发展建设园林化城市,旨在从根本上改善和美化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

一、相关概念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所处的特殊环境中提出的,它和中国传统的园林相联系。现在大力发展建设的园林城市所提倡的理念就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可以看作是中国园林城市的前身,与霍华德所提出的“田园城市”的设想也有相似之处,它的思想是把城市的优点与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山水城市”与“田园城市”都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园林城市的相关指标

国家园林城市相关指标有人均公共绿地、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三个。具体指标如下表所示: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兰州市的常住人口达361.62万人。按照中国城市划分的新标准,属于大城市;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城市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为80~100㎡。根据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兰州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绿地率28%,绿化覆盖率3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以上,建成区绿地率31%以上,建成区绿地覆盖率36%以上。

三、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城市绿地的建设与管理。根据人以及环境的需求,统筹安排各类绿地,完善和优化城市绿地系统。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美化城市空间环境,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提高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质量;通过各个城市地方特有的软质景观改变千篇一律的城市风貌,增加城市的差异性,增添城市的趣味性。

四、案例分析

(一)兰州市国家园林城市的相关概况

兰州市于2002年开始创建工作。2006年,制订了实施方案,确定了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山水城市的目标,掀起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热潮。2007年,建成了“省级园林城市”。2013年,进一步推进了进程,取得了很大成效。2014年,通过了省级初验后,正式向国家住建部进行了申报。从1992年提出截至2015年,全国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共317个,其中3个直辖市,202个地级市,105个县级市,7个国家园林城区。全国共审批了18批,北京和合肥、珠海两个地级市是第1批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甘肃共有4个市获得称号(敦煌、金昌、嘉峪关和玉门),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正在积极努力与准备中。

(二)兰州市绿地系统现状

随着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进程的推进,兰州基本形成了南北两山绿化及黄河两岸景观绿化的线状骨架。两岸滨河路作为城市的两条主要干道,自西向东贯穿整个兰州。近几年作为马拉松赛的主要赛段,其绿地规划受到绿化部门的重视:绿化现状较好,养护到位,乔灌草搭配适宜,景观效果突出;其沿岸为景观较为集中的地方,集中了众多的雕塑和主题公园;南北两山绿化工作也在逐年推进。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与规划的滞后,兰州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还存在缺陷。新建的道路有一定的道路附属绿地,大部分道路缺乏绿化或质量较差,植物种类单一,景观效果不佳,管理不善。已有公园绿地较少,面积狭小,服务半径短,功能性景观设施缺乏,不能满足居民基本需求。没有形成连贯景观绿化带或生态廊道,景观连续性差,植物群落单一,层次简单,生态效应不明显。兰州市人口数量多,可用绿化面积有限,最能弥补绿化面积不足的垂直绿化,在兰州基本属于空白。

(三)兰州市创建园林城市的难点

兰州位于中国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植被稀少,污染严重。在创建园林城市的过程中,需要面临更多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在植物物种的选择上受限,且适合冬季观景的绿化植物更为稀少。

兰州市由于地理位置限定,土地面积紧缺,致使可以拓展绿化的面积狭小。

兰州市在前期产业发展过程中污染严重,且兰州市特有的两山夹一河的河谷盆地地形及城市热岛效应,阻碍了废弃物的扩散,加剧了环境问题。

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人口的集聚,人口数量剧增,致使人均指标达到园林城市标准比较困难。

(四)兰州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在兰州市关于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主采用点、线、面等形式的有机结合,形成网络化的绿地系统。规划重点是南北两山绿化和滨河景观绿化。南北两山绿化结合大型景观区的开发建设,重点发展山地公园和森林公园,在逐年推进的过程中,加强后期管理,保证城市发展建设的大环境,打造宜居环境。城市中心打造以黄河两岸及其湿地为骨架,以合理的服务半径均衡布置公园绿地:结合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等,建成网络状的生态绿地系统;结合滨河景观节点,打造南北向的楔形绿地或生态隔离带和廊道,加强景观连续性;在后期规划中,加强垂直绿化补充地面绿化的不足,增加城市绿化率,美化城市面貌。

通过对城市已形成绿地系统的梳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各类绿地合理均衡布局,提高城市的整体绿化质量。在保护城市空间景观整体风貌的同时,实现城市山水景观特色的整体延续。尊重历史,整合现状,统筹安排城市各类绿地景观,加强本土树种的挖掘与推广,重视居住区环境建设,构建多样的绿化形式,丰富城市空间面貌,形成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达到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打造以黄河滨河景观为重点的三十公里黄河风景线,形成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城市特色景观带。

五、结语

在一个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应使其绿地系统总量适宜,各项绿地指标都达到标准,满足国家园林城市的要求。绿地系统结构和布局都合理,与城市的发展建设紧密结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发挥最大生态效益,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宜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周琪.兰州“一河两山”现代山水城市园林系统整合建设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2]张俊华,巨天珍,任正武,索安宁.兰州市绿地系统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重庆环境科学,2003,(10).

[3]任震英,董晓峰.兰州市山水特色与旅游开发[J].城市发展研究,1999,(05).

[4]金晓斌,周寅康,张希.兰州市城市景观生态规划[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02).

作者简介:

郭莹,兰州交通大学。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 篇4

一、工作任务

按照市政大楼美化亮化提升工程为示范,增加乔木种植,绿化强度必须达到原有树木的l 倍以上,不具备种植条件的单位,由市林业局协助,采取易地种植的办法,安排到南山森林公园按照单位在职职工每人1 0株的标准补种。

(l)开展园林化单位(小区)、绿化达标单位(小区)创建活动。

(2)居民绿化。大力倡导居民养花和居民庭院、阳台绿化改善市民居住环境,打造“阳台布满绿、庭院遍地春”的南康绿化特色。按照“绿化加美化,每户10 盆花”(木本为主)的要求开展社区绿化美化活动。高标准打造办公区绿化示范区,搞好平顶房的屋顶绿化和有庭院家庭的庭院

(3)坚持路段责任制,要求每日两次到责任路段进行秩序整治和卫生大扫除,形成全民创建氛围。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成立市残联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领导小组。创建办工作人员分别由各科室负责人,按照方案分工,具体负责本部门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工作。

(二)明确分工,强化责任。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制订好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有计划开展专项整治,做好各项整治和日常管理工作,如期实现创建目标。

(三)加大投入,保障经费。要充分保障并逐年增加对庭院绿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要相应增加对绿化的投入。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有计划、有组织地搞好宣传发动,要制作创建专题宣传片和反映城市绿化成果为主的宣传画册,要开辟宣传专栏,组织好宣传工作,营造舆论氛围,以强化市民绿化意识

(五)加强管理,依法治绿。要认真宣传和贯彻执行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及我市有关城市绿化方面的规范性又件。要严格保护城市的现有绿化成果,坚决杜绝损绿、毁绿的事件发生。

(六)加强督查,提高效能。要加快工作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每半个月向市创建办通报,按照创建工作考核奖惩办法,对任务完成好的科室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要进行批评教育。

三、时间安排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由领导小组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检查验收的方法,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0 年2 月一3 月中旬)、召开市残联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动员大会,部署创建工作,明确责任单位和落实创建任务、加强宣传,层层发动,广泛动员,营造氛围、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实施方案,组成工作组,并拿出具体实施方案报市创建指挥部审定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0 年3 月一2010 年5 月)

l、根据市创建指挥部的审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全面组织实施各项目标任务,在实施过程中确保质量和时间进度。、实行创建工作责任路段制度,针对创建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采取多种方法,利用各种途径,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攻坚,快速度、高质量完成预期任务、定期召开会议,听取科室的工作进度汇报,协调解决问题,做好指导、协调、督办和保障工作

(三)自查申报阶段(2010 年5 月一6 月)

各科室完成工作任务后,及时上报有关书面材料,按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组织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并提出完善整改意见。根据市创建办的验收意见,抓紧时间对各项任务加以整改,以期进一步完善提高,市创建办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创建工作材料的综合汇总工作,完成各种申报材料的编印

(四)迎检攻坚阶段(2010 年6 月以后)、召开会议,迎接考察专家组对我市进行的创建查验工作、进一步巩固前一阶段已取得的各项达标成果,查漏补缺,深入推进创建工作。、评审期间,加强与市建设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及时向有关方面反馈信息。

四、奖惩办法

为确保创建工作顺利进行和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由领导小组与各科室签订目标责任状。对责任领导实施严格的目标考评和奖惩制度。

(一)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科室负责人负责实施,把创建工作列入干部任职考核的重要内容。

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简报 篇5

针对造纸业污染严重,市政府决定在 XX 镇建设造纸产业基地。该与业基地可以整合 XX 镇现有的造纸企业,统一排污管网规划设计;承接新建大型造纸企业;全面整改现有造纸企业的污染防治设施;按规定强制实施中水回用,提高中水回用率;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日前,XX 造纸产业基地环境影响报告书通过了广东省环保局的审批,幵正式成为广东省环保产业基地。

该产业基地近期整治计划为:关闭年产 5 万吨以下造纸企业,增加用地 397.5 亩用亍迁入企业、新增企业和内部技改提升,预计年增加纸产品 40 万-60 万吨。预计 2010年前基地内造纸企业全部通过清洁生产审核;2011 年开始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戒热电联供,先为年产量 5 万-10 万吨造纸企业供热,2013 年开始为年产量 10 万-20 万吨造纸企业供热。

整治方案实施后,预计可大幅减少基地内现有造纸企业污染排放量,很大程度上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我市 XX 镇打造生态工业 创建国家卫生镇近年来,我市 XX 镇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作为经济工作的核心仸务来抓,围绕“优化调整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精细发展第一产业”的总体思路,打造广东省光电产业基地为目标,着力建设生态新兴工业重镇,幵大力创建国家卫生镇。

今年上半年,该镇被省信息产业厅授予“广东省光电产业基地”称号,一批大项目、科研机构也相继落户 XX。为尽快提升产业结构,该镇紧紧抓住广东省实施“产业人才双转秱”的戓略机遇,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该镇党委、政府突出抓好招商选资,主攻光电元件、汽车零配件、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特色项目,着力引进科技环保型、投资强度高、产出效益好、带劢能力强的大项目、大集团,对引进的优质项目,实行跟踪式服务,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和扶持。

在突出抓好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该镇积极推进和扶持企业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先后成立了华南理工大学创普(XX)激光技术研发基地、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南方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中心和北京大学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兆明(XX)研究所等一批科技研发机构。继去年成功丼办“中国光电产业峰会暨中国光电产业高峰论坛”之后,该镇计划亍今年 9 月仹丼办“国际光电产业高峰论坛”,切实为发展光电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创造良好平台。

产业调整不环境保护两手抓是该镇的另一大特色。该镇党委、政府历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亍 2005 年底确立了“建设生态新兴工业重镇”的发展定位和“生态立镇、工业强镇、商贸兴镇”的发展戓略,明确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此外,该镇聘请与家编制完善镇生态建设与项规划,幵通过镇人大制定了保护东江大堤XX 段及镇内生态环境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还成立了水源保护区巡查小组和执法监理小组,对水源保护区、重度污染企业进行全面检查。

继成功创建为“广东省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之后,该镇又乘势而上,奋力朝着创建国家卫生镇的目标迈进。

我市逾四成土地划入生态绿线 2008 年 7 月初,《XX 市域生态控制线规划》在今年七月初获得了市政府审批通过,我市正式划定了 1103平方公里的市域生态线范围,约占 XX 土地面积的 44.7%。

《XX 市域生态控制线规划》的编制工作亍 2006 年 7 月开始,2007 年 5 月通过与家评审,其生态线控制范围占全市面积逾四成。1103平方公里生态控制线内,将打造成“三轴、四廊、三区、多节点串连”的生态景观结构。其中,三轴包括东江及其沿岸、狮子洋及其沿岸、南部山地林场;四廊包括东江南支流生态廊道、寒溪河生态廊道、东引运河至同沙生态廊道、石马河北部-黄江生态廊道;三区包括 XX 市东南部、中南部、西南部山体控制区。多节点是指在生态线内,设置对生态廊道的畅通及未来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节点。

根据《XX 市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我市严格控制在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的开发建设项目,在有关规定之外,丌得安排仸何新建的建设项目;生态控制线内已建成的各类合法建筑物、构筑物,将本着生态保护、尊重历叱、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处理;幵依法查处线内的各类违法建筑。

划定 XX 生态控制线,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保证,既是 XX 生态安全的“底线”,又是保护我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和“高压线”。

工作简讯

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简报 篇6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园林绿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营造和谐城市环境已成为城市园林的必然发展趋势。近几年,伊川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把改善县城人居环境,提高县城绿化、美化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省级园林县城的巩固、保持力度。“十二五”开始之初,县委、县政府确定用3年时间争创国家级园林县城,制定了创建目标和具体措施,但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市政、建设、规划、林业、文化、国土、环保、交通、水利、工商等众多部门和行业,不仅要求城市绿化三项指标达标,还要求城市综合治理、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市政建设等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标准。

伊川县地处豫西丘陵浅山区,县城位于洛阳市南35km处,城区规划面积51.67万km2,建成区面积38.43km2,常住人口近13万人。2005年创建了河南省园林县城,2011年创建了河南省林业生态县。截至目前,县城绿化覆盖率达38.29%,绿地率达32.5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08m2,形成了西有省级森林公园——荆山森林公园、西山植物园、龙凤山生态园为绿色屏障,东有伊滨公园、龙泉山庄为绿色观光带的大环境绿化,南有九皋山义务植树基地,北有城关镇罗村、董村等重点退耕还林区域的绿化格局。

2 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的总体发展目标

伊川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在今后的2~3年时间里,全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绿地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达到9.5m2以上;城市道路绿化率、达标率分别达到95%和80%以上;单位庭院和居民小区的绿化率、达标率分别达到98%和95%以上;生产绿地达到建成区面积5%以上的标准:每年人均义务植树3~5株;城市公园绿化、生态建设、市政建设等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级园林县城的标准。

3 健全机制,不断提高国家级园林县城的创建氛围

3.1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伊川县委、县政府常务会将定期听取国家级园林县城创建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创建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县政府专门成立了以一名副县长任组长、县直有关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具体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县政府从2012年起与县直各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创建工作纳入全县年度考核范围,实行目标化管理。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定期对园林绿化重点工程建设进行督查,建立工作督查制度,把创建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专项督查重点工作。县创建领导小组建立例会制度,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定期编发简报,通报工作进展情况。落实工作责任制,将建设任务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对在创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不能如期完成任务、影响全县创建目标实现的,追究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以促进创建工作有序进行。

3.2 加大投入,切实提高园林绿化水平

创建工作将采取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筹集园林绿化建设资金的办法,保证创建期间城区园林绿化投入逐年增加。对公共绿地可以采取认建、认养或在不改变绿化性质前提下,采取“谁投资、谁受益”;重点工程以政府投入为主,动员社会力量投入为辅;城市主要出入口、主次干道路及其周边、城市公园和游园的绿化、美化建设应作为创建工作的重点;绿化建设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确保及时到位。通过开展创建园林化单位、花园式小区活动,促使各单位加大绿化投入,使全社会都积极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

3.3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为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提供科技支撑

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开展植物原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研究、能源循环利用、热岛效应控制、物种指数评估、节能减排、污水处理、荒山绿化、绿色交通、节能建筑等与创建有关的科研工作,保障充足的科研资金,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使各项指标符合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标准。

3.4 强化宣传,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生动活泼的系列宣传活动。各类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把创建活动列入固定宣传栏目,通过对创建活动全过程、多角度、深层次的宣传报道,形成人人关心县城绿化、人人支持县城绿化、人人参与县城绿化的浓厚社会氛围。

4 坚持多策并举,确保国家级园林县城创建成功

在国家级园林县城的创建工作中,伊川将严格按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坚持以促进伊川经济发展、服务群众生产生活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民参与,突出特色,注重实效”的原则,掀起新一轮、大规模、全方位、多形式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高潮,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质量服务,力争在2~3年的时间里,实现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的奋斗目标。

4.1 做好城市绿地规划,实施绿线管制制度

按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结合伊川的总体规划,充分分析并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注重植物地域性风貌特色,高标准修订《伊川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使城市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等合理布局。同时,组织编制《伊川县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保证物种数量多样,景观丰富,不低于150种。编制《伊川县绿线控制规划》,严格实行“绿色图章”审批制度。

4.2 实施水系绿化建设工程

依据伊川县水系特点,确立“以伊河为轴、两岸开发、建设滨河新区城市”的目标,做好伊河景观带的建设开发,形成“两绿夹一河,傍河皆园林”的带状滨河新区绿地体系。在水体周边区域注重生态保护,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塑造园林景观,形成以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滨水植物、陆生植被组成的植被系统。到2013年,河道两侧全部实现园林化,90%的河道形成生态型驳岸,构建自然、生态、休闲的水环境和优美靓丽的沿河景观风光带,使生物多样性保护、县城湿地资源保护符合国家级园林县城标准。

4.3 实施公园绿地建设工程

为提升县城品位,使其形成合理的公园绿地系统,自2012年起,陆续投资2000余万元,兴建滨河新区公园和广场,将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0万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5m2。同时,还将利用世行贷款项目对西山植物园的植物品种和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和丰富;在伊滨公园、街心游园、荆山公园等地安装健身器材,满足人民群众健身休闲的需求;为弘扬民族文化,彰显伊川理学文化,挖掘伊川悠久的文化底蕴,由个人投资1.05亿元的程林文化园工程正在建设中。这些工程的实施,对伊川扩大招商引资、丰富伊川文化、建设和谐伊川,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4 实施道路绿化建设工程

伊川县道路绿化普及率虽然很高,但绝大多数城区主干道不能达到国家级园林县城标准要求。在创建工作中,将不断加大道路绿化建设力度,增加道路绿地宽度,建设一批品位高、绿化效果好的园林式道路,投资2000余万元的新区滨河大道道路绿化工程正在积极建设之中;提升一批道路的绿化品位,杜康大道、豫港大道、鹤鸣路等绿化升级工程正在进行之中;在行道树选择上,注重乡土树种的应用,宽度3m以上的绿化带应以自然式配植为主,通过营造起伏地形来提高道路绿化的视觉效果。确保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80%以上。

4.5 实施园林化单位、小区建设工程

加大对单位和居住区的绿化规划、建设及管理力度,开展城区单位、居住区绿化达标工作,使新建小区和单位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35%以上,旧城区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25%以上。保证单位和小区绿化养护管理资金的落实、绿化种植维护措施的落实。在具体绿化建设中,大力开展乔木群落造景、垂直绿化、见缝插绿和屋顶绿化活动,全方位提升社会绿化水平,增加城市总体绿量,改善人居和办公环境。计划每年争创10个省级园林化单位和25个市级园林化单位、15个省级达标庭院和居民小区,使园林化单位和小区的绿化率、达标率分别达到98%和95%以上。

4.6 实施全民义务绿化工程

以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为依托,大力推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设立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经费专用账户,保证义务植树经费专款专用。实施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和绿化责任区挂牌制度,使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8%以上,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90%以上;积极开展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绿地认养、认建、认管等群众性活动;在广大市民中推行“每人一棵树,共建一片绿”集资建绿活动。同时加快生产苗圃建设,培育适宜当地的园林绿化树种,提高苗木自给率,增强苗圃基地科研能力。

4.7 实施蓝天碧水工程

伊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了对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治理力度,以治理燃煤、粉尘、机动车污染,大幅度降低大气环境污染指数;加强污水治理和城区河流的综合整治,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和饮用水资源保护。到2013年,城市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d,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达到三类以上。

4.8 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加快城市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场、天然气管网建设,使全县燃气普及率达80%以上;万人拥有公交车10辆(标台)以上;公交出行比率高于15%;城市道路照明装置率达100%以上,城市道路亮灯率达98%以上;人均拥有道路面积9m2以上;公共供水普及率90%以上,水质综合合格率100%;道路机械化清扫率20%以上;万人拥有公厕4座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50%以上;住房保障率85%以上;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92%。

5结语

苏州: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篇7

一、高度重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把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确立了环境优先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环境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建设布局、优化人居环境,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举全市之力,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苏州市委、市政府对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十分重视,切实把生态环境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早在2004年建设部下发通知后就提出明确要求,列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的奋斗目标,加大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十一五”期间苏州市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奠定基础

认真实施《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不断加大推进力度,以积极的环境建设和生态恢复优化经济增长努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优先发展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营造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环境,促进形成高增长、高质量、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的增长方式。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生态型居住小区建设力度,努力构建循环经济链和产业集团,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达100%,规模型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比例达到20%以上。全面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区实施生态工业园建设。三是严格实施生态功能区划。依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和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全市水源地、湿地、湖泊水面、山地、森林和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等区域是禁止开发区域,实行强制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生态敏感区、具有一定生态敏感性和历史保护价值需要适度保护的区域为限制开发区域,实行优先保护、限制开发。沪宁和苏嘉杭高速公路、苏虞张公路沿线非生态敏感区以及沿江部分乡镇为优化开发区域。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等建设用地比重较高的区域,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三、推进苏州“绿色行动计划”,构建“人工山水城中园、自然山水园中城”的绿色生态系统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城市绿化建设呈现跨越式发展,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彰显了名城特色,提升了城市形象。

(一)城市绿化规划彰显导航作用

以《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修编完成了《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依托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内涵,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大园林加以精心打造,构筑“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框架。加强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编制,先后编制了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的8个景区和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的详细规划,编制了《苏州市三角咀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构建绿量适宜、分布合理、特色明显、景观优美、功能齐全、稳定安全的绿色生态系统。

(二)城市绿化建设体现区域特色

一是古城内绿化突出园林特色。运用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完成了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文庙公园等市区级公园,实施了“百园”工程,城区基本达到350米的公共绿地服务半径。二是新城区绿化体现现代特色。运用现代造园手法,大手笔建设大型绿地。工业园区以金鸡湖为中心,建成融现代理念与自然风貌于一体的城市绿地新景观。高新区借助自然山体规划公园绿地。吴中区挖掘太湖丰富的山水资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营造环太湖生态湿地公园,相城区则积极打造“水相城、绿相城、花相城”。三是城乡绿化共同发展。我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了城乡一体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实施高速公路两侧生态防护林工程,实施了太湖、阳澄湖沿线绿化造林工程和湿地生态恢复保护示范工程,建成一批富有水乡特色的生态型城镇和村庄。

(三)城市绿化管理科学有效

2003年市政府下发了《苏州市城市绿线管理实施细则》,积极推行“绿线”和“绿色图章”管理制度。2005年市政府出台了《苏州市市区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暂行办法》、《苏州市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标准》和《苏州市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检查考核办法》,按照“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运作模式,建立了绿化养护管理市场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机制。

(四)依法治绿巩固绿化建设成果

我市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城市绿化条例》和《江苏省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并结合苏州实际情况,先后颁布了《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1995年)、《苏州园林管理和保护条例》(1997年)、《苏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2002年),同步制订了《苏州市区移、伐城市树木、占用绿地申报、审批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性文件。建立起层级齐全、内容全面、科学系统的法规体系,为我市园林绿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规保障。

(五)创新模式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

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的理念,大力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充分保留城市中的自然山坡林地、河湖水系、湿地等宝贵的生态资源;因地制宜,研究推广乡土树种的开发利用和普及,科学配置园林植物;大力推广立体绿化,对高架道路柱体、桥体、以及墙体等实施垂直绿化;保护古树名木,对古树名木进行普查、建档、挂牌,并通过《苏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进行立法保障。

四、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苏州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古城、古典园林、历史街区的保护,昆曲、古琴、评弹、苏绣等非物质遗产的弘扬,使历史文脉得以延续。近几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制订实施了《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苏州市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办法》等一批文物保护法规规章和行业标准。编制了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市政府加大了文物古建筑保护和修缮力度,我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39处。市区还有310处控制保护古建筑和790处古构筑物,现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35家,馆藏珍贵文物2万余件,文物数量之多、价值之高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

作为我国以古典园林群列入世界遗产为特色的城市,我市始终围绕“保护”这个中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赢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苏州园林的科学保护达到了国际标准”的高度评价。为了提高管护科技含量,建立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测中心,研究制定古典园林建筑、设施等监测标准和管理办法,启动建设了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管理、监测和预警信息系统,开展建筑、假山、陈设、植物、水体等各类要素的实测研究。历时两年的国家“十五”863科技公关项目——“苏州园林水体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2004年成功承办了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进一步提升了苏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

五、统筹协调、整体推动,多方面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我市结合创建生态市、节水型城市等活动的开展,全面实施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生活环境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

(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结合苏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着力推进中心城区公共绿地和周边风景防护绿地的建设,形成覆盖城市的绿色网络和城郊一体的绿化体系。加大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力度,重视人工湿地的保护。建成区绿地率达38.2%、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4.8平方米。城市热岛效应得到了有效控制,热岛效应值为0.5度。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了85%。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自然的植物群落和生态群落的保护,划定国家重点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维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流动与生态过程,综合物种指数达到0.611,本地植物指数达到0.744。

(二)保护与治理并重,优化城市生活环境。

苏州,“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这些称号的取得,得益于《苏州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行动计划》等四大行动计划的实施,得益于苏州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共同推进。苏州优化产业结构和建设布局,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清洁环境建设,大力开展“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宁静工程”,苏州市生态环境逐年改善。空气污染指数每年小于等于100的天数达320天,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100%。

(三)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生态园林城市人居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苏州市城市道路、供电供气、供水排水、交通设施以及医疗卫生、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网络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不断完善和优化,为市民创造了优美、舒适、健康、方便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完好率超过85%,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城市管网水质年综合合格率达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6.5%,建成区道路广场用地透水面积比重达68.69%,主干道平均车速平峰期41.8km/hr。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促进了我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推动了城市和谐发展。

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简报 篇8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条例》自()起开始施行。

A、2000年1月1日 B、1995年6月1日 C、1993年7月1日 D、1992年8月1日

2、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要求城市绿地率达到()。A、≥25% B、≥31% C、≥35%

3、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要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A、≥30% B、≥36% C、≥40%

4、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要求城市道路完好率达到()。A、≥85% B、≥90% C、≥95%

5、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要求林荫路推广率达到()。A、≥60% B、≥65% C、≥70%

6、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要求生物防治推广率达到()。

A、≥40% B、≥50% C、≥60%

7、下列树种属于落叶树种的是()。

A、国槐 B、大叶女贞 C、栾树

D、石楠

8、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要求城市防护绿地实施率()。A、≥80% B、≥60% C、≥70%

9、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要求城市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

A、≥220天 B、≥240天 C、≥260天

10、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要求“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化满意率”为()。

A、≥70% B、≥80% C、≥85%

11、我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指挥部办公室设在()。

A、市政府 B、市林业局 C、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12、下列花卉在春季开花的有()

A、碧桃 B、紫薇 C、樱华 D、桂花

13、下列树种中,属于常绿树种的是()

A、雪松 B、法桐 C、垂柳 D、广玉兰

14、秋季最佳植树时机是()

A、树木开始落叶之后到土壤冻结前 B、树木开始落叶之后到整个冬季

15、园林式单位评选标准要求机关团体、科教文卫、宾馆、公共设施的绿地率应达到()

A、30%以上B、35%以上C、38%以上

16、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要求,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城市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

A、20% B、25% C、30%

17、我国的植树节是每年的()

A、3月2日 B、3月12日 C、3月22日

18、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要求新建居住区的绿地率要达到()A、≥20% B、≥30% C、≥25%

19、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要求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要达到()

A、≥80% B、≥85% C、≥90% 20、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要求城市公共设施达标率是()

A、≥90% B、≥95% C、≥97%

答案:

1、D

2、B

3、B

4、C

5、C

6、B

7、AC 8A

9、B

10、B

11、C

12、AC

13、AD

14、A

15、B 16C

17、B

18、B

19、A 20、B

玉门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经验 篇9

——甘肃省玉门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经验

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故乡、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国务院确定的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近年来,玉门市委、市政府围绕生态立市战略,以“完善城市功能、美化人居环境、塑造绿色景观、提升城市品位”为主题,以“城市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绿茵化、庭院花园化”为目标,全面实施新市区生态治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区园林绿化建设架、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城市精细化管理“五大工程”,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创造了优美宜人的生活空间。至2015年底,建成区绿地总量达到316.8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7.2%,绿地率达到3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45平方米,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满意率达98%。

一、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和园林建设工程,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城

玉门新市区地处西部一望无际的荒漠戈壁,风沙大、降水少,生态环境脆弱,土壤盐碱化程度高,PH值大于8.6,八级以上大风日数41.5天,自然条件严酷。在这里植树种草、植树造林、园林绿化的艰辛难以想象。自2010年成功创建“甘肃省园林城市”后,我市紧盯国家园林城市创建目标,聚全市之力、聚全民之智,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全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做到了“六个坚持”: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始终把规划设计作为城区绿化的第一要素来抓,立足能源新都、石油新城、低碳新区、生态家园的城市定位,按照新市区“东扩、西延、南改、北拓”的城市发展思路,聘请国内一流的设计团队对城市进行设计和定位,委托清华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9.13平方公里的城市控制性详规及3.86平方公里的东部扩建区城市设计。同时,编制完善了《玉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及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等专项规划,依法划定了城市绿线和蓝线,实施最严格的城市建设和绿化管理制度,构筑了以防护林带、景观道路、水系湖泊、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体的城市生态圈,基本形成了以玉泽湖公园、市委综合楼和市政广场为空间核心,以铁人大道为纽带,链接东部扩建区和西部新城区两翼,统揽老城区、新城区及工业仓储区的“一核两翼三片区”城市发展布局。

二是坚持项目带动。立足做美城市提档次、保质量、塑精品,实施大规模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化用地,拓展城市绿化空间。2003年,“五十万株槐、柳、杨进城”行动拉开了戈壁造林“揭幕战”;2006年,拆危建绿,破硬还绿,“绿美净”工程实现了城区“大变脸”;2008年,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树”项目,城市园林绿化迈入“快车道”;2010年,玉泽湖、玉泉湖、玉兴湖、玉渊湖和铁人大道景观带、昌盛路水系景观带等生态景观工程相继开建,同时启动实施文化三馆、体育中心、新天地大厦、时代购物广场、火车站等一批市政工程和与之相配套的园林绿化工程,城区道路绿

国有、集体、个体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全市生产绿地总面积达29.6公顷,占建成区面积的3.3%。环上,大力实施新市区环城东、西、北三线防护林项目,先后建成宽度达100米的大型环城林带8条、30多公里,建成高标准绿色通道50多公里,新增公共绿地、防护绿地2600亩,栽植各类树木540万株,城市防护绿地实施率85%,构建了新市区环城生态防护体系。

三是坚持依法治绿。完善管理机制,成立了园林绿化局,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养护管理、执法监察方面对城市园林绿化实施全方位管理。成立了城市执法管理局,强化城市管理监督执法,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满意率达到98%。建立“绿线”管理制度,规划确定的绿地范围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更改,更不能进行经营性开发,将建设项目绿化设计和工程设计同时报批,实现了各类工程建设项目配套绿化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依托“数字城管”,建立了城市绿地分布、绿化植物统计为主的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信息库,设立了城市园林绿化信息发布与社会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全面提升了园林绿化公共服务水平。健全管理制度,修订完善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绿线管理、蓝线管理、古树名木等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详细规划城区绿化养护的操作规程,科学指导日常养护工作,形成了规范的管理程序和管理机制。

四是坚持科学管控。大力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循环利用绿化废弃物、生活污水,积极推广和应用滴灌、微喷、以上(财政投入接近亿元),初步构筑了“七纵六横”城市路网框架;建成了日供水能力3万吨的水厂、日处理污水1万立方米的污水厂、总量55万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供热能力160万平方米的热源厂和供气能力10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LNG气化站各一座;环卫保洁面积由原来的80万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90万平方米;供热面积由原来的40万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70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达9平方公里,聚集人口6.97万人,污水集中处理率为9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形成了行政办公、公众活动、商贸、住宅、工业等五大城市功能区,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人流、物流、信息流活力凸显,聚集辐射效应有效发挥,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的贡献持续发力,有效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实现玉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

二是增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依托新能源产业和通道经济的快速发展,着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和社会性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完成了一批以体育馆、文化三馆、数字影院为重点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开辟了群众健身娱乐场所,进一步完善了社区文化体育健身设施。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完成了乡镇幼儿园及市第三幼儿园建设任务,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围绕实施商贸流通“4561”工程,建成了盛浩建材批发市场、新天地大厦、时代购物中心、新市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农机市场,完成了新老市区集贸市场改造,建成汽摩一条街、铁人路美食一条街、祁连路品牌服饰一条街,促进城市商贸流通向规模化、2008至2015年底,共修建各类保障性住房9238套,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完成率达到100%,居住面积15平方米以下的城市低收入家庭全部实现了应保尽保,住房保障率达到100%。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征缴率均达到100%,2014年起,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352元,月人均补助提高到307元,均高于全省标准。同时,持续推进教育、医疗、体育、文化、卫生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学校7所。2010年以来,共筹措资金102余万元,实现了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全覆盖,建成2个党建示范点。与此同时,启动社区建设提升工程,帮助建成社区服务中心4个,党员服务中心4个,老人日间照料中心2个,形成了街道、社区、片区三级管理服务网络。以社区网格为单位,建立了“民情联络卡”、“党员信誉卡”机制,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为社区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困难家庭提供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就医就业等服务。

五是整治综合生态环境。坚持把优化、提升人居环境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树”生态工程,严格控制大气污染,重点抓好控烟尘、灭尾气、降扬尘,狠抓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的达标排放,认真开展市区大气污染专项整治、重金属污染企业专项执法检查、饮食娱乐服务业和城市建筑施工噪音专项整治、油烟专项整治等一系列环境整治专项活动,对沿街餐饮门店推广清洁能源,有效改善了市区大气环境质量,降低了区域环境噪音和城市

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整体部署、同步推进,建立健全了工作例会、督察落实等各项工作制度,确保了责任目标、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和问责措施“四落实”。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定期开展督办检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创建工作纳入各部门领导班子的绩效考核,每年都对在创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不认真履行创建职责,进度缓慢的,采取约谈等方式进行问责,形成了“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良好局面。

三是资金投入到位。探索建立了“政府投资、部门融资、企业出资、社会集资、群众捐资、劳务代资”等多元投入机制,采取共建、捐建、认管等形式,宣传动员有能力的企事业单位捐建绿化工程,激励工商企业、育苗大户发展城市苗木基地建设,有效发动全社会参与城市绿化建设。特别是近三年累计投入城市园林绿化资金5亿多元,主要用于大型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

四是全民参与到位。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广播、政府门户网站等新闻媒体的作用,采取悬挂标语、制作公益性宣传牌、印发资料、编发简报等多种形式,对创建工作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全过程的跟踪报道,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电视台开办专栏,编辑制作了《绿色玉门,戈壁明珠》宣传画册和电视专题片等,并在每年春季动员机关单位、企业职工、武警官兵、市民群众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无论是70岁的老者,还是十几岁的孩童,人人投工投劳,个个挥汗

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简报 篇10

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龙头,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已成为绿色发展的又一引擎。2004年,贵州省贵阳市被评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之后,森林城市建设逐渐在全国兴起。截至2013年,全国有贵州、辽宁、湖南、四川、内蒙古等23个省(区、市)的58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其中,湖南省长沙市、益阳市分别于2006年、2012年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绿色湖南建设纲要》,要求全省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保障,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贯彻落实《绿色湖南建设纲要》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途径。

今年6月底,国家森林城市核验组分别来到郴州市、株洲市,对两市森林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核验,对“创森”工作和成效进行了考察、评价和指导。本刊记者跟随核验组遍访株洲,写下此篇纪实报道,展示株洲市创森工作的作法与成效,同时也期待能为正在申报国家森林城市的永州、常德、张家界等城市,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湖南株洲,因工业而闻名: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枚对空导弹、第一台航空发动机……60年来,她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100多个第一。

湖南株洲,还曾因污染而“闻名”: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问题突出。2004年、2005年均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全国十大污染城市”黑榜单。

然而今天,株洲的形象却是崭新而靓丽:土地被绿色浸润,天蓝地绿,空气清新;城市被森林拥抱,绿水青山醉游人。

这一切,都归功于株洲人的“火车头精神”,源自株洲“建设宜居生态城市,打造和谐美好家园”的发展理念,源于可持续发展成为株洲工业转型升级的新选择。

一方梦醒 乘势而上打造“生态宜居株洲”

株洲是全国的老重工业产业基地,“一五”、“二五”时期被列为全国8个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 13个国家重点项目在这里布点兴建。经过多年的发展,株洲以工业强市,树立了在中部城市中的领先地位。

斗转星移,让株洲引以为豪的工业,也让株洲尝尽苦涩。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化、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愈发突出。据统计,2004年该市清水塘地区有各类冶炼、化工企业108家,每年排放工业废气277亿立方米,占该市排放总量的72%。

“追求发展,不仅要看金山银山,更要看绿水青山;评价发展,不仅要重数字GDP,更要重绿色GDP;考核政绩,不仅要看发展速度,更要看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湖南省委、省政府新的执政理念如一缕春风吹遍三湘大地。

“黑色之都”,如梦初醒。

2007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了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旨在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以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

对于株洲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崭新的发展契机。

“根据国家要求,长株潭城市群需要为全国铺开‘两型’社会建设积累经验。作为建设中的重要一极,这对株洲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毛腾飞说。

2008年9月20日11时,一根高180米、出口直径达7米的巨大烟囱轰然倒地。这根烟囱拆除后,2台12.5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关停,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8194吨、烟尘4061吨、废水182万吨。

类似的一幕幕,出现在株洲的每一个“黑大粗”老厂区。

据统计,株洲以牺牲30多亿元工业年产值、3亿元税收的代价,采取“拆除烟囱、净化空气、处理污水、变性土壤、清洁能源”5项举措,关停、搬迁污染企业123家,淘汰落后生产线113条。还投入数百亿元资金用于技术改造,推动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轨道交通、冶炼、化工、烟花、陶瓷等传统优势产业。堪称株洲历年来规模最大、工程最复杂的“一江四港” (湘江、枫溪港、建宁港、白石港、霞湾港)工程,经综合整治后已成为具有株洲特色的人文景观之一。

“黑色”在大力铲除,“绿色”也在大势蔓延。

2005年至2007年间,株洲开展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城区绿化全面铺开;2008年,全市实施十万大苗进城工程,先后栽植乔木11万余株;2009年,“绿化、美化、亮化、数字化”工程启动,全市共投入绿化资金达2.5亿元,完成绿化建设项目188个;2010年,城市提质战打响,全市投入绿化资金1.7亿元,完成园林绿化新建和提质改造项目141个。

数据显示,全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2004年的38.34%上升至2013年的41.5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8.05平方米上升至11.69平方米;目前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良好以上的天数为345天,占全年的94.5%。

与此同时,绿色、低碳的出行改革同步进行。2009年7月,株洲市出台了《株洲市公交车电动化三年行动计划纲要》,拟用3年时间在全国率先实现城市公交车电动化。目前,投入到市场上的数量达700多辆。

2011年5月,前期由政府全额投资、后期实行市场化运营管理的株洲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正式启动。现已建立400个站点、13000个锁柱和10000辆自行车全部安装到位,并投入使用。“随用随骑,骑后速还”,“3小时以内免费” 的用车理念,使得公共自行车成为株洲人最推崇的低碳出行方式。

如今,无处不在的电动公交和公共自行车,成为城市一道道流动的靓丽风景。

一项项强有力举措,为株洲赢得多项荣誉。连续多年接力式的造林绿化强攻,使株洲重现了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景象。在2005年摘掉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黑帽子”后,株洲先后还将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等多项殊荣收入囊中。2012年全国120个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显示,株洲第69位。

nlc202309020642

2012年,新华社发表相关系列长篇通讯,其中对株洲的蝶变曾这样描述到:几年前,这里烟囱林立,气味刺鼻,五颜六色的污水直接排入湘江……今天,这些都不见了。曾经黑乎乎、灰蒙蒙的城市变得绿油油、水灵灵。

同样,株洲的转变也在全省获得了首肯。在2012年举办的“绿色湖南”建设动员大会上,株洲作为唯一地市代表,向大会作了绿色株洲建设的典型发言。

乘胜追击 科学决策推动森林城市创建

正当人们认为,在收获众多绿色荣誉之后,快速奔跑的株洲会放缓脚步之时,株洲却再次冲刺,目标直指国家森林城市。

有人不禁会问,为何株洲还要“创森”?

“‘创森’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株洲,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幸福指数的重要载体,更是建设四个株洲,打造株洲‘升级版’的关键要素。”株洲市委常委、副市长蔡典维做出了明确的解答:“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竞争力,‘创森’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株洲人不满足于摘掉“黑帽子”,他们要变画上的碧水蓝天为现实的风景。

从“绿化”到“生态化”,株洲渴望通过“创森” 登上新的高度。为此,株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创森”列入了全市“十二五”规划之中。

从提出想法到部署、摸底,再到调研、学习,株洲做足了准备工作。2012年2月,株洲市郑重地提交了创建申请。

大幕拉开,“创森”工作快速推进。

2012年3月19日,株洲市政府召开办公会议,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任顾问,市长任组长,各责任单位和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创森”领导小组;并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创建办,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2012年4月9日,株洲正式拿到“创森”的入场券。12月30日,“创森”纲领性的文件《湖南省株洲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通过评审。《规划》描绘出创森成功的株洲,将是“工业绿洲、神农福地、美丽新城”。

在《规划》的指引下,株洲创森大幕开启,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2013年,芦淞区投入450万元对30个村庄进行绿化建设;荷塘区完成新造林63.34公顷,封山育林530.67公顷,中幼林抚育260公顷;云龙示范区完成道路、水岸绿化面积150多万平方米;茶陵投入2500余万元,完成对县城道路改造和绿化提质工作;攸县投资5000多万元启动了公园建设;醴陵市对全域实施封山育林工程;株洲县打造了5个绿化广场……

截至目前,株洲完成了湘江风光带、炎帝陵景观大道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建成6个森林公园、141个义务植树基地、887个市级绿色村庄(社区)、15个生态公园、160多个街道小游园。已投入各类资金31亿余元,完成新造林7.3万公顷,建成市级绿色村庄(社区)730个,市区69条主次干道的绿化普及率达10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1.79%,森林蓄积量达2047.56万立方米,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69平方米。

一个又一个扎实醒目的数据,如同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正奏响株洲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凯歌。

公共休闲 幸福绿地居民幸福指数直线攀升

近年来,株洲高起点规划,大手笔运作,打造了湘江风光带、神农城等一批生态精品绿化工程,为城区增添了新的景色。

“将十大景点串联的湘江风光带,是株洲城市景观最为集中的休闲场所。如今,这里已打造成为株洲的新地标、东方的莱茵河。”站在湘江风光带河西段,株洲市林业局副局长言新明向我们自豪地介绍着城市的新变化。

规划之初,市政府将湘江风光带作为城市客厅与文化乐园来打造,为了让市民在亲水、休闲、观景的同时能亲近自然,风光带在保留原有植物群落的基础上,丰富了具有景观效果的植物品种,实现了景观与生态的有机结合。

据统计,湘江风光带河西段的植物品种超过200个,每天可释放氧气7000多公斤,吸收二氧化碳6500多公斤,成为名符其实的“天然氧吧”。无论是清晨或是傍晚,每天在湘江风光带健身、游玩的市民多达上万人。

投资上百亿元打造的神农城是株洲另一张亮丽的名片,“两型”城市建设中的经典之作。

作为多功能的“城市综合体”,神农城在建设中突出了生态和休闲功能。根据规划,在近200公顷的建设区域内,多达160公顷的面积被绿色所覆盖。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证城市绿地面积,2007年株洲出台的《城市绿化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新建项目绿化指标不低于30%,旧城改造项目不低于25%。

这个商业项目拿出80%的面积用于绿化,无疑,这是神农城打出的一张生态牌,也是一记以退为进的制胜招。事实证明了他们的远见,在优美环境的吸引下,各类商家纷纷涌入。2012年11月,神龙城项目斩获国际园林绿化工程金奖,神农城的品牌价值飞速上升。

在公园改造上,株洲同样下足工夫。

天鹅湖公园前身是一个渔场,2005年,政府出资治理,以园林造景的手法,将渔场建成了一座水上综合公园。为了提升园内环境,天鹅湖公园经历了多次改造。今年初,公园最大一轮的湿地改造工程启动,不久,改造后的公园将吸引更多的鸟儿在此休憩安家。

曾因城市污水排放而臭气熏天的文化园,通过清淤治污、植树绿化等方式,将臭水沟改造成了小公园。原是周边居民一大困扰的场所,现在却是提升周边居住环境的一大主力。

无论是提质还是提量,无论在街道还是在公园,让全民共享“创森”所带来的生态福利,才是株洲最大的追求。株洲在“创森”过程中新建或改扩建生态公园15个,打造街头小游园160多个,市区69条主次干道实现绿化率100%。

外人来株洲旅游,必去的景区是名声在外的神农谷、炎帝陵和云阳山,但在株洲市民的眼中,城区就是最大的景区,身边随处都是风景。

上一篇:总结工作收获与不足下一篇:母爱触动我的心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