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狂人日记》的心得体会(共15篇)
解析《狂人日记》的心得体会 篇1
鲁迅先生在小说的结尾写到:“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救救孩子……”如何救呢?他不知道,他只能发出呐喊,他希望有人能够。中国人是聪明的,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是不清楚明白的。除非有一个真诚的心灵,否则还是会对丑恶视而不见的、还是会拒绝对真理的信仰的。吃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吃,人和动物不同,人活着是为了灵魂,人的价值在于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改变我们的世界观吧!人的世界只有“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人才能成为万物之灵,人才能彼此相爱!人间才是真正的乐土!
解析《狂人日记》的心得体会 篇2
笔者把《狂人日记》中的人姑且分为“人”与“非人”。对应到作品中, “人”即为文中的“真的人”, 而“非人”则分别为吃人者、被吃者、围观者、狂人这四种。之所以把狂人也放入“非人”中, 是因为作为启蒙着和反封建战士的他也间接地“吃人”了, 也是四千年吃人历史的民族之一员, 是中国“人肉筵宴”中的参与者。
作为一位伟大的至圣先师,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一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论语·子路》中, 孔子按中庸的标准对人做出了划分, 有君子、狂者、狷者, 小人等等。“不得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 狷这有所不为也。”在孔子眼中, 不推崇中庸和谐之道的不外乎两种人, 即狂者和狷者。前者积极进取, 敢作敢为;后者拘谨洁身自好。“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认为君子是和谐的“士”人, 而小人是同流合污、不能和谐的且常忧愁的鄙陋之人。
我们分别来看《论语》所提到的这四种人。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历程, 这四种人依然存在, 在《狂人日记》中化身为具体的人物形象。其中以大哥为代表的吃人者即孔子所说的“君子”, 他们是“士”阶层的统治者和封建势力的代表者。这些吃人者举着孔子的“礼”的大旗横行了两千多年, 在“仁义道德”的外衣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中国吃人史。大哥亲口道出了这一事实, 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食肉寝皮”, 一直到现在的狼子村的佃户吃心肝, 人血馒头等等。这些“君子”吃人是名正言顺的, 他们站在等级制度的顶端俯视“小人”, 侍时而食之。古代是这样, 当下仍是这样。
《狂人日记》中的被吃者大约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小人”吧!“君子坦荡荡, 小人常戚戚”, “小人”经常忧愁, 也许忧愁生活小事, 也许忧愁国家大事, 但总归是有思想、会思考的人。“小人和而不同”, “小人”总是进行思索抗争因而不能时常保持和谐, 这在“君子”眼中被语为“同流合污”。“君子”要求统治下的“小人”要和谐顺从, 不允许有个人思想和抗争, 因而要用封建礼教去束缚他们, 培养“小人”的“奴隶道德”。“小人”被这些根深蒂固的礼教慢慢驯化了, 只能忍受剥削、压迫, 进而心甘情愿成为“被吃着”。他们在封建礼教下“自戕”了。
旁观者恐怕与孔子所说的狷者无二了。他们奉行“独善其身”, 因而当吃人者在“吃人”时, 不自觉加入进去。他们助写着中国几千年的“吃人”历史。在旁观“吃人”时, 受不了诱惑, 一有机会就“吃人”, 因而“用馒头蘸血舐。”但是, 当吃人者吃光了被吃者后, 这些旁观者也是逃不了被吃的命运的, 因为“吃人的人, 什么事做不出;他们会吃我, 也会吃你, 一伙里面, 也会自吃”。
孔子所谓的狂者是积极进取的, 这与《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极为吻合的。狂人作为先觉者、反封建战士是勇于冲锋的。然而, 即使这种人仍然是四千年吃人历史的一员, 他们虽然反抗封建礼教, 反对“吃人”, 不提防什么时候无意中也吃了几片人肉。狂者是在儒家的仁义道德先成长的, 未必没有继承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可见其可怕的传承性,
周作人说过:“中国文学中, 人的文学本来极少, 从儒教道教出来的文章, 几乎都不合格。”而在《论语》中, 既无“真的人”存在, 又强调“杀身成仁”, 这便是非人的文学。因为这“仁”乃是封建礼教下的道德规范, 是被“真的人”所应抛弃的“奴隶道德”。那么究竟何为“真的人”呢?鲁迅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或许就是鲁迅在作品中所说的“真的人”吧!他们为进步事业而斗争, 求得思想解放和自由, 在此基础上人格超乎完美的人。然而现实中似乎并无这种人存在, 这只是鲁迅心里的一个理想人物, 但是它代表了希望。在这一个人人吃人, 人人被吃的世界, 鲁迅的希望是渺茫的, 虽然现在“难见真的人”, 然而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鲁迅认为将来就不是这样“弱肉强食”了, “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 活在世上, ”鲁迅对将来还是存有希望的, 即使吃人现象无法根绝, 但是“真的人”能把这些“非人”都除灭了。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也曾经奋力抗争和呐喊过, 但大哥的一句“疯子有什么好看的!”彻底把狂人定性了。作为一个先觉者, 启蒙者和反封建战士的狂人识破了在仁义道德下的“吃人”历史, 因而他极力劝说大哥和那些“吃人”的人, 想让其成为“真的人”:
你们要不改, 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 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 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
你们立刻改了, 以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
狂人所处的时代是封建势力仍然强大的时代, 在这种形势下, 需要有狂人这样的先驱者的反叛, 进而去瓦解破坏这堵坚固的封建堡垒。这是种反传统的解构主义, 是从“非人”走向“真的人”的阳光大道。笔者引入孔子的关于“人”的观点, 重新审视了《狂人日记》中的人物形象, 提出了对“真的人”的存在的渺茫希望。
参考文献
[1]、周作人.人的文学.周作人集 (上) [M].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4
[2]、徐志刚译注.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5
解析《狂人日记》的心得体会 篇3
一、《狂人日记》的“忧愤深广”
《狂人日记》的发表,恰好是十月革命胜利半年之后,五四运动爆发一年之前,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五四革命精神,在这篇作品里体现得非常充分。毛泽东说过:“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的反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狂人日记》就为这场文化革命吹响了号角,它是在五四前夕向封建主义宣战的檄文。作者说它“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他一语道出了小说的矛头指向:不仅指向封建制度,而且要求推翻整个封建制度的根基——封建宗法制度。作者通过狂人之口,喊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响亮的战斗的声音: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是个吃人的制度,必须彻底摧毁!这是五四前夕的第一声春雷!
鲁迅自己说这篇《狂人日记》比果戈理的《狂人日记》要“忧愤深广”。鲁迅的作品在反封建方面要坚决彻底得多,他提出的不是任何个人遭遇的问题,而是要改变整个社会的问题。它触及的不是封建制度的枝枝节节,而是从根本上要求改变这个制度。如果说果戈理代表的是正在成长壮大但还有软弱性的俄国资产阶级的要求,那么鲁迅代表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的革命时代的中国人民大众的要求。鲁迅的《狂人日记》“忧愤深广”,是因为这里融入了鲁迅对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真知灼见和对封建制度烈火般仇恨的感情。这是鲁迅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最深刻也是最敏锐的地方。
鲁迅的《狂人日记》之所以“忧愤深广”,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深刻的思想意义,还在于鲁迅从第一篇新小说,就提出了怎样启发农民群众的觉悟和防止下一代孩子们再受封建主义毒害的问题。《狂人日记》可以说是《呐喊》以至整个鲁迅小说创作的一篇“序言”。小说里说:“他们(即‘村人,农民)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侯的脸色,全没有昨天那么可怕,也没有这么凶。”这些被压迫农民在狂人面前脸色的“可怕”和“凶”,当然有着狂人自己的错觉,但这里显然表现了前期鲁迅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对被压迫者的基本态度,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对农民群众麻木不觉悟感到悲痛,希望被压迫农民起来斗争。对于孩子中毒的问题,鲁迅也借狂人之口提出来了,日记写到:“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我想我同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并回答说:这是“他娘老子教的”,作品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鲁迅在《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直言无忌的性格,对反对封建统治者的丑恶嘴脸进行深刻的揭露,表现了强烈的战斗锋芒。作品揭露封建统治者伪善、耍两面派,“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装满吃人的意思”,他们“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以便“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到了心愿”。作品揭露他们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他们“做论”的手段是:见好人即骂,骂翻了再说:见坏人反而要“原谅几句”,这就是他们所谓的“翻天妙手,与众不同”。他们把起来造反的农民或者封建阶级中的叛逆者,说成“大恶人”,打死以后还“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炒了吃”,给他们自己“壮壮胆子”。他们“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所有这些象征性深刻尖锐的揭露,对于反动封建势力,都有真切的概括意义。
鲁迅在《狂人日记》里,提出了“将来容不得人吃人”这个新的社会理想,为中国和人类前途发出了热情的呼吁。这意味着作者憧憬的未来社会是彻底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制度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尽管当时还有点朦胧,带点空想的色彩,它却是中国革命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阶段跨越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阶段在鲁迅作品中留下的一个鲜明的印记。
二、《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
《狂人日记》这种深刻的思想性,是通过狂人的形象,通过狂人写日记的方式来得到成功的艺术体现的。因此,怎样理解狂人的形象,就成为了解作品思想风格的一个重要问题。狂人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是真狂人,还是假狂人?是普普通通的狂人,还是发了狂的战士?这关系到对作品中许多内容的正确理解。这篇小说开头,作者故意用文言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一个小序,交代日记的来历,据小序中“余”的介绍,书名所以叫做《狂人日记》,是病者“本人愈后所题”。可见,作者确实将自己的主人公作为真的狂人来设计的。小序还说,“余”读病者日记,“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这就进一步表明,鲁迅心目中的主人公,不但是个狂人,而且连患哪一种病症都非常明确具体。如果按照上述第一种意见,说狂并不真狂,只是别人误解了他,他本人完全是个清醒的战士的话,那么,这篇小说首先得改个名称,应该叫做《战士日记》,至少改做打着引号的《“狂人”日记》才行。狂人明明发了狂,狂人的心理活动,他的过敏、多疑、惊恐奇怪的联想,不正常的推理和错觉,这些不都十分符合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点吗?比如:“没有月亮”,就认为“不妙”;看见别人张嘴朝他“一笑”,就认为不怀好意要吃他;街上妇女打自己的孩子说“咬你几口才出气”,他也大吃一惊,认为是针对他的;医生把脉,他理解为“揣一揣肥瘠”,认为医生是“刽子手扮的”,甚至连“赵家的狗看我两眼”也认为就是图谋“害我”……所有这些,能是一个正常人的思维活动吗?如果否认作品主人公是狂人,那就会连鲁迅煞费苦心,把疯子写得惟妙惟肖的地方都看不到了。鲁迅学过医,他懂得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因此是采用了严格的现实主义手法来描写这个狂人的,为了把小说主人公写成一个活生生的疯子形象,鲁迅特地在狂人的日记中故意写错一些字,记错一些事,以显示出狂人“语误”颇多。例如把徐锡麟写成“徐锡林”,把记载人肉可以治病的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错写成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等,鲁迅自己说过:“写《狂人日记》,所仰仗的全是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生上的知识”。可见认为狂人并不真狂,是完全不符作者的本意和作品的客观实际的!
有人分析《狂人日记》,把狂人看作是个完全清醒的无病的革命战士,将他的每句话都看作反映生活实际的真理。有人因为完全跟着狂人思考问题,就认为作品中除了狂人一人外,其他都是坏蛋。这种理解,表面上似乎强调狂人的反封建意义,实际上却贬低了作品的意义。因为,作者原意并不在于仅仅鞭挞几个人,而是要反对、攻击整个封建制度。所以作者写狂人对周围某些具体人是采取“劝转”的态度,而对吃人的制度是坚决否定的。明确了狂人确实是真狂而不是施加的诬称以后,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他究竟是“普普通通的狂人”还是“发了狂的战士”,认为狂人就是一个普普
通通的狂人,主观上毫无反封建的思想。而且这种看法也是不符合作品实际的。按照作品所写,狂人对五四之前中国的黑暗现实是不满的、揭露的,对他大哥的为人态度是批评的。如日记中有这样一段:“他们一翻脸,.便说打上几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我哪里猜得到他们的心思……”可见狂人对他大哥的为人态度是批判的,对五四之前中国的黑暗现实是不满的、揭露的。在日记中,狂人还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这个对旧传统大胆表示怀疑的重大问题。可见,狂人本身的思想就有一定的反封建色彩。作者借狂人的话有所寓意,也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即狂人本身确有某种哪怕是极为微弱的进步思想。如果狂人毫无反封建的思想,作者想要有所寓意也很困难。再有,狂人既是狂人,就不可能只看他是哪一种精神病患者,还要看患者处于发病较重还是发病较轻的时候。从医学上说,“迫害狂”病人是有某种思维能力的,他有感觉,能思考,只是有妄想和幻觉,判断、推理不正常。因此,不能完全排除在他发狂以后,原先的若干进步思想还可能以曲折的方式继续起某种作用。要是狂人不能有丝毫清楚的思维,那就连他写日记也该受到怀疑,整个作品的真实性就会被否定了。认为狂人是一个战士被折磨得发了狂,发了狂仍没有停止战斗,这个评价是否稍高了些?因为从作品的实际来看,我们可以感觉到狂人在发狂前有点民主主义思想,有反传统的倾向,可以说他是初步觉醒的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但究竟有哪些行为证明他够得上是个战士呢?似乎不多。至于发疯后的许多言行,常常具有双关的性质,在疯子来说是疯言疯语,在读者来说又分明感觉到作者深刻的战斗寓意。如果完全把作者的寓意看成狂人在正常的神态下所具有的认识,那就容易把作者同狂人等同起来。
三、《狂人日记》的思想风格
这篇小说以狂人为主人公,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精心设计、精心构思的。用短篇的篇幅把主题表现得如此重大,内容如此深广,年代又如此久远,实在是太不容易了。鲁迅匠心独运,选择一个在半封建社会中因受迫害而致精神失常的病人来做主人公,从独特的角度,揭露中国的封建社会。借助狂人那种奇特的跳跃式思维活动,只用了大约七千字的篇幅,就凝练而出色地完成了几乎一个中篇都很难完成的任务,实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迫害狂”患者常有受人迫害的幻觉,这就便于作者通过狂人的感觉,有力地揭露千百年来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罪行。作品中狂人的心理状态与独特思路,被刻画得极为细致真切,惟妙惟肖。譬如,狂人从“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感到凶险和惊恐;从街上的女人“咬你几口”的话和狼子村遭荒吃人的消息,想到“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从现实中吃人的现象又联想到要翻阅历史,于是发现史书中的字缝里满是写着“吃人”二字……这样一条条奇特跳跃式的思路,对正常人来说是荒诞不经的,然而在这个特定的“迫害狂”病人身上,又是入情入理的。作者以病人原有的进步思想为根据,并使用许多含意双关的语言,寄寓了丰富深刻的战斗内容,如日记中“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这句话,本是狂人这天晚上看到“很好的月光”之后悟出的感想,虽然是一句疯话,但又真切地表现了新时代初步觉醒者兴奋的心情,因而能激起五四时代许多青年的极大共鸣。
这篇作品是采取日记的体裁,全篇只是狂人的十几则日记,用狂人自白的口吻来写的。采取这种艺术形式,同作者设计有关。日记体裁,正好便于狂人尽情地倾吐自己的内心感受,也是作品愤怒控诉封建制度和礼教的主题需要得到的最适应、最大程度的满足。作品中使用的一些比喻和象征性的语言很有特色,概括了作者长期研究社会历史所得到的精辟见解,含义丰富,耐人思索。体现了鲁迅作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独特深沉的思想风格。
《狂人日记》心得体会 篇4
这部小说主要讲了在旧社会中,鲁迅来到了大哥的家乡。但那里的人却很奇怪,当鲁迅一人走在路上时,路上的人都面色铁青的议论着他,似乎怕他,似乎又想害他。当我读到有个女人在街上打自己的儿子,边打还边说:“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看到这,我不禁吓了一大跳,虎毒还不食子呢!况且这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女人怎么会如此残忍呢!但是,更可怕的还在后面。那天,一个人来告诉大哥说村里有一个大恶人死了,村里的几口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拿来吃了,还说是可以壮壮胆子。直到最后,鲁迅终于明白了大哥与那些人是一伙的,目的是想吃鲁迅。才明白妹妹五岁时的死,是因为被大哥吃了,才知道这里是一个吃人的地方。
我想:旧社会实在是太黑暗了、太恐怖了。那些人太残忍了,以为吃别人身上的什么就能补自己身上的什么这样一个荒.唐的谣言,就去忍心去伤害自己的亲人。哎!可悲啊,可悲,旧社会实在太黑暗了。
狂人日记读后心得 篇5
然从形式上看,日记体是最灵活多样的,起码可以长话长说,段话短说,《狂人日记》中有三则都只有几句话,长的篇目却从几百到一千多字不等。但从情节上看,这篇小说并不引人入胜,反复的都在说生活中那些想吃作者的人的诡异言行,这大概是这篇小说的弊端。这种从不同角度反复写的方法,对小说可能不太好,对散文,尤其是说理性散文,倒是应该用,使其表达的主题更具有真实性和正确性。
主题上,鲁迅表达的内容就是“人吃人”。这个问题实在不是鲁迅能解决的,恐怕在人类以后很长时间都不能解决。那么,是不是自古以来都有人吃人的情况发生?答案是肯定的,至于我为什么这么肯定,我想,只要肯想一想,答案都是很明白清楚的。读后感·当然,这是人类历史发展中必然存在的问题,或许在今后一百年左右可以实现人不再吃人,也或许出于人的恶的本性,永远都没法解决。而对于当时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这种社会剥削现象却越演越烈,以至于百姓已经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国家也处于累卵之际,因此,鲁迅的揭露是必须的、时不我待的。后来的历史证明,鲁迅是对的,因为除了鲁迅,很多人也已经觉醒,并投身于革命,誓要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最后在伟大的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这样勇敢的呐喊,还不够伟大吗?
历史上很多时代都需要这样的呐喊,要是没有,悲剧会一代接着一代上演。封建社会的三千年,总的是没有改变本质的,所以鲁迅说“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历史上也确实有人吃人的记载,《本草拾遗》中记有人肉可以治疗痨病,《左传》里有易子而食的典故,讲更古老时代的《封神演义》里明明也写了吃人肉饼的事,春秋那个叫易牙的人,居然把自己的儿子蒸了献给齐恒公……19被杀的革命者徐锡麟,居然被亲兵挖出心肝炒食,想一想,浑身颤抖,说不出的难受。
在这小说里,人吃人是不分亲疏远近的,即便是亲弟兄,也是要吃的,就连动物,能吃到一部分,也会跟着成为帮凶,比如赵家的狗。鲁迅的思考,是极其彻底的,就连“自己”,也可能在无意之中,吃过了几片人肉,还吃了四千年了。
《狂人日记》读书笔记心得领会 篇6
《狂人日记》中所谓狂人,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鲁迅用了非常颠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叙述了中国从前的本真:人吃人。虽说文章是虚构的,可也微微泛出点点恐怖的味道。整篇文章读上去会感到压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调子,可你只要细细“品尝”如此深奥的小说,兴许也会感到忧愁:高远的夜空,朦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鲁迅以神一般的描写,叙述了旧中国儿女的凄楚和绝望,又以神奇的笔触,有道出几千年无人敢道出的咏叹。
是啊,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优势谁是能足以相信的呢?当然了,除了自己,还有谁呢?
在那位“狂人”眼里,他不仅想保护自己,又想保护那些千千万万人当中又要被“吃”的孩子。
最后一段就写出了他忧患的希望:谁不希望快点救救孩子呢?只有读得懂鲁迅的人,都明白他写出了什么。在这奇异的文字里,可以读出我们中华民族的忧患。鲁迅曾经说过,希望是苦楚中劳动人民创造出的。
解析《狂人日记》的心得体会 篇7
当一个孤独者面对整日混沌空虚的生活而无人倾诉的时候, 他便只能诉诸日记。日记成了这种觉醒者或是世俗眼中的狂人的挚友。他们所承受的虚无和无意义, 只有自己的日记读得懂, 而他们所体悟的虚无并非是无意义, 而是无目的地一种觉醒, 从这一点上看《恶心》同《狂人日记》便是这种孤独虚无心境的有力书写。
罗冈丹在日记中写到“看来这几个星期里发生了变化。但变化在哪里呢?它是抽象的, 不寄寓于任何东西。莫非是我变了?如果我没有变, 那么就是这个房间、这个城市、这个环境变了, 二者必居其一。我看是我变了……”[1]8罗冈丹变得认清了世界存在的本质, 周围的所有都是偶然性的, 没有理由的存在, 而人本身也不知道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萨特存在主义的积极一面在于自由的提出, 人的自为存在是改变这种虚无、彷徨、无目的状态的最好表达, 此时的罗冈丹恰恰是处在“自在”同“自为”之间的状态, 他无法真正理解自己以及周围存在的意义, “在这些欢快和理智的声音中, 我是孤单的。”
《狂人日记》是日记体, 它更多反映的是狂人内心对“吃人”社会的恐惧和惧怕的心理感受而非故事情节。鲁迅自己也说过, 《狂人日记》的初衷在于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狂人则向旧社会决绝地提出了抗议。序言中:语颇错杂无伦次, 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日月, 惟墨色字体不一, 知非一时所书。[2]6寥寥几句, 便写出了《狂人日记》的荒诞。这是鲁迅站在常人思维下所思考的狂人, 狂人的世界中便只有只身一人罢了。有人说狂人是个思维混乱的“疯子”, 也有人说狂人是个不谙世事的“战士”。笔者暂且还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但有一点毋庸置疑, 无论狂人是“疯子”还是“战士”, 他的存在无异于是同众人不同的独特存在, 身为社会小众的狂人必然要被大众的意识形态所排挤。从某种程度上说, 狂人的孤独是由惧怕而生, 因为惧怕“被吃”便用一种防备的心理审视自己存在的社会。
罗冈丹成了第一个萨特似的人物, 那么狂人就是第一个鲁迅似的人物。作家赋予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是自己独特的精神体验, 某种程度上说是作家本人的心理书写。身为畸零人的罗冈丹同狂人一样, 他们被现实的世界所抛弃, 当他们被世界所边缘化时便更加接近自己的内心。渴望被理解的本能让他们选择了日记, 这样的选择却更加剧了内心的孤独感和对现实的虚无感, 对于这个无意义的世界也看得更加透彻。《恶心》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表面上在日记中展示布维尔城的社会图景, 实际上是一种深层次的意识流的记录;《狂人日记》则用更加直接的方式奇幻地展示了狂人精神分裂的状态。看似不合理的思想意识通过日记体第一人称叙事方式的转化, 能够细致入微地剖析人物心理从而更好地向读者展示一个孤独者的虚无状态。
二、历史意义的重构
罗冈丹抑或是狂人, 或是看似毫无意义地游荡被突然的“恶心”袭击;或是没有缘由的恐惧对他人报以敌意, 这两种生命状态都是超然于大众的麻木不仁, 安于世事。从这一点说他们是相通的, 袁筱一说:“反抗是对待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 而不是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3]10他们二者用个人精神层面的反抗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但二者都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用“虚无”对抗“虚无”, 对既定历史给予新的评价。
时间在《恶心》中是个隐秘的命题, 罗冈丹历史学家的身份界定, 他给罗尔邦写传记, 参观博物馆, 以及安妮所看的《法国史》所有的都是时间性的叙述, 历史也在时间轴上得以重构。在被恶心袭击的开始罗冈丹将自己存在的价值付诸于历史人物——罗尔邦。“侯爵在我身旁。我将自己的生命借给他, 直到最后将他安置在历史存在之中。”罗冈丹认为存在的意义在于历史人物的存在, 而非现实的自己。外在意义的强加使他忘记了作为人应有的自由存在。突然的醒悟让罗冈丹发觉“我这人连自己的往昔都留不住, 还能盼望去拯救别人的往昔吗?”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了罗尔邦的虚伪狡诈以及历史人物的不真实性跟否定了罗冈丹既存的价值意义。“往昔不存在”“著名的罗尔邦事件结束了, 就像热烈的恋情一样。”唯一的寄托已成为过去时, 罗冈丹的生活成为断点, 陷入了更深层次的虚无。
萨特从1935年开始写《恶心》, 1938年《恶心》正式出版, 可以说他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成长起来的作家。一战的创伤还未消散, 接踵而来的1929年的经济危机让更多的底层人民陷入困顿。萨特在满目疮痍的境遇中目睹了尖锐的阶级冲突、破产、失业、人心的淡漠, 死亡的恐怖笼罩着这块乐观主义丧失的资本主义土壤。欧洲人自文艺复兴以来将“人”的价值抬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 启蒙影响下的理性更是让“人”的尊严得以称颂, 而如今荒诞的世界却证明了人的渺小和物化的悲哀, 理想同现实的巨大差异让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者无法面对, 这些觉醒者们便从新的出口探索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实的残酷让萨特对历史和回忆抱有一丝侥幸, 但这却是另一种逃避, 直面当下陷入虚无才更接近真理。
当传统作为现代西方坚船炮利的牺牲者时, 四千年来业已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认同感也随之动摇。鲁迅的孤独在于他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深谙旧时代的症结而无能为力。“这充满了内在紧张的文化心理结构建基于鲁迅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在两种文明之间的特殊的‘中间’地位。”[4]85这个“中间”地位是他对四千年“吃人”封建的反叛, 以及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怀疑, 这样矛盾的境遇更加剧了个人觉醒的尖锐性。“孤独与反叛构成了鲁迅基本的文化心理特征。”[4]85
鲁迅在发表《狂人日记》之前经历了精神重构的“沉默十年”。他目睹了国人生存处境的触目惊心, 以及生存虚无的无意义。在“沉默的十年”中他也在为家庭的生存而劳累奔波, 物质的匮乏和精神信仰的冲突让他一度崩溃。鲁迅选择了沉默作为自己抗争的言语, 在914年的日记中大多数都有“无事”二字, 看似“无事”却写满了对封建“礼教吃人”的否定, “徐锡麟”名字的错写, 春秋易牙和夏商桀纣的时间混乱都自然地让人相信“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鲁迅在这里犀利地将封建奴役下的中国看做野蛮时代并用看似荒诞却深刻的笔触给以批驳和否定, 荒诞的描写正如日本学者竹内好评价鲁迅“鲁迅文学的根源是应该被称为‘无’的东西。获得了那种根本的自觉, 才使他成为文学家。”“无”的状态体现在狂人身上就是对虚无世界的反抗, 最终鲁迅走出了“沉默十年”, 以笔为剑反击虚无。
三、孤独地虚无者
《恶心》中罗冈丹时代所反映的社会图景是一种慵懒、物质可满足生存的“小康”状态, 表面看来“恶心”是罗冈丹精神极度空虚的表现, 实质却是对无意义人生的嘲弄, 虚无、荒诞的恶心感存在便是对“自在”模式下对人无意识的抵制和厌恶。此时的罗冈丹是绝对自由时期无政府主义状态下萨特的代表。
不得不承认罗冈丹抑或是狂人当他们面对虚无世界的时候选择了妥协, 罗冈丹想要逃到巴黎。狂人也病退之后选择“赴某地候补”, 成为体制内的一份子。但我们不能否认狂人生的恐惧犀利地揭露了旧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他所患的“迫害狂”远比罗冈丹的“恶心”来的深刻。罗冈丹还游荡在探索“恶心”的路上, 而狂人已将其一语道破, 因此狂人的存在便比罗冈丹的存在更加痛苦, 而对世界的陌生感同恐惧感也更加深刻。对固有真理的否定必是建立在对新认知的把握上, 而现代战争所导致的民族生存危机精神危机让觉醒者对新事物又抱有抵触的心理。无论是传统的东方还是现代的西方, 鲁迅都始终处于“在”而“不属”的被动状态。萨特说过:“其所以令人感到恐慌——可不是吗——就是它为人类打开了选择的可能性。”[5]8当二者都不能选择时, 路该怎么走。
其次, 萨特罗冈丹的孤独在于一人的自由选择, 而鲁迅狂人的孤独是关乎一个民族的生存斗争。虽然鲁迅也并没有找到国人的具体出路, 但1918年以后的鲁迅不再沉默, 他有了写作,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他对虚无的积极反击, 而不是面对虚无的“十年沉默”。正如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的“希望是在于将来, 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 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面对虚无和内心的挣扎, 萨特还可以选择无目的意义的动物性欲来化解自我生存境遇的空虚, 而鲁迅却没有这种选择, 他只能将个人的无奈、悲愤和无处平息的虚无感压抑在内心, 拓在纸上!从某种程度上说, 鲁迅笔下狂人的孤独又远远比萨特罗冈丹的孤独来的深刻。
参考文献
[1]《萨特读本》[法]萨特著桂裕芳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2]《呐喊.彷徨》鲁迅著, 黄海光编,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6年12月版
[3]《文字.传奇——法国现代经典作家与作品》, 袁筱一著, 复旦大学出版, 2008年版
[4]《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 汪晖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3月版
“日记狂人”寇广生 篇8
67岁的寇广生是个在全国都出名的“日记狂人”。50多年来,他自写日记800多万字,还四处购买、收集古今中外名人和普通人日记出版物、手稿500多册。
多年来,寇广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筹建一座全国性的日记博物馆,收藏一些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等以及普通干部、教师、工人、农民的日记,以反映时代和人们思想的变迁。
现在,他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我们获悉.寇广生已
和母校洛一高联手,开始筹建全国首家日记博物馆。
1
寇广生和他的三张“名片”
67岁的寇广生回洛阳了。
行走在故乡的大街小巷,这位“日记狂人”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离家40多年后终于回来了,我心里高兴;能在家乡办一个日记博物馆,实现我多年的梦想,我心里更高兴!”他乐呵呵地说。
寇广生1944年10月出生于洛阳,1969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1970年起在河北省保定市工作。
自幼爱好文学,以写作为乐趣的寇广生16岁起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且一发不可收。1979年,寇广生发表了第一篇研究日记的文章,对日记的兴趣自此更加浓厚。之后,他潜心研究日记学,并先后在全国各地期刊发表杂文、小说、诗歌及介绍名人日记、论述日记的文章200余篇。
他热衷日记的事情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他也因此被称为“日记狂人”。
寇广生的第二张“名片”有些令人匪夷所思,因为他独辟蹊径,以“骡子”自喻,潜心钻研骡子的哲学。看到我们有疑问,老人笑了:“说一个人是骡子,终归有些不雅。我自称骡子,别人还觉得我这人有毛病。不过我们要知道,这称呼里也包含着哲理——骡子非驴非马.代表的是一种人生的中间状态。人们常说,事物可以一分为二,也习惯用非此即彼的观点看问题。实际上,事物是一分为三的,亦此亦彼才正常。这种观点其实就是多年来人们研究的‘一分为三法’。”
您可别小看了他的“骡子哲学”。在2003年元旦中央电视台举行的《中国日记——我们的2002》活动中,寇广生凭着“骡子小姐”的名号成为80名现场观众之一,并有幸在节目中通过大屏幕与当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篮球明星姚明通上了话。
寇广生的第三张“名片”是他自创的一套老年人养生理论——“爬行疗法”。
寇广生虽已将步入古稀之年,但精神状态特别好。他说,这些年他走南闯北到处收集日记,还宣扬自己的“骡子哲学”,关键是有一副好身板儿作支撑。他说,20多年前,他在上海一份杂志上看到爬行对人身体有种种好处后,便开始实践。一段时间后,他觉得挺有用,就坚持了下来,有时外出住酒店,还在酒店的长廊上爬。“每次爬行后,都觉得全身舒畅;时间一长,腰部、腹部的肌肉明显结实了!”他说。
己与日记结缘,研究日记渐出名
了解了寇广生的“三张名片”,我们重点来了解一下他此次回洛阳的主要目的——倡导筹建日记博物馆。
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寇广生能坚持记50多年的日记,并醉心痴迷于“日记事业”呢?
寇广生说,读初中时,他偶然看到一本《假期回乡日记》。该书作者王桂芹是北京实验中学的学生,1957年回河北老家时曾写了14篇日记。巧的是,这些日记被她的同学李敏带回了家,并被李敏的父亲毛泽东看到。毛主席通读这些日记后予以精心批改,并做了批示,认为这些日记写得非常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同时,还批注他的子女也要认真读上两遍。
此事经《中国青年》刊登后,在全国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尤其是作者的一段话让许多人受益匪浅:“我觉得记日记能使自己生活得更认真,使自己想一想今天过得如何。记日记也是一种思想意识的锻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那以后,寇广生就下决心每天坚持写日记。他至今保存最早的一篇日记,是他从市11中升人洛一高时写的。那一天是1960年2月26日,是一个晴朗的星期五。
随着时间推移,寇广生写日记、收集日记也渐渐出了名。因为这项“日记”事业,他和许多知名人士建立了友谊,如硬笔书法家庞中华、作家张抗抗等。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女儿还给他寄来了两篇竺可桢的日记。曾任国务院研究室教科文卫司司长、畅销书《国民素质忧思录》的作者解思忠给他回信说:“您从事日记研究非常有意义,如果我们每一位国民都能在一个领域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下去,我们国民的素质将会大大提高。”
曾在中共中央党校担任教授的党建理论专家赵生晖给寇广生回信说:“您的执著追求,深深地感动了我。现在什么都成了一门学科,唯独日记这门学科,还没有人(建)立起来。看了您的信和文章,我感到这个任务,非你莫属!”
3 母校支援.助其打造全国首家日记博物馆
写日记、研究日记的同时,寇广生还热衷于收藏日记。他介绍,40多年来,他四处购买、收集古今中外名人和普通人的日记出版物、手稿500多册,其中比较罕见的有两本民国版的《徐旭生西游日记》和18册《有泰驻藏日记》,另外还有《杨尚昆日记》、《李伯钊(杨尚昆夫人)日记》、《谢觉哉日记》、《恽代英日记》等。
拥有一辆日记大篷车、建立一座日记博物馆是寇广生的梦想。他说,许多人对公开发表的日记都有一种看法,认为这都是经过加工、写出来给别人看的,因而对这种日记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实际上,纯粹的私人日记和公开发表的日记是有区别的。刘心武曾说过:“私人日记就像自己的家,什么样的东西都能放在里面,但是当有客人来访时,你总要把屋子打扫一下才好迎接客人吧?这能叫假吗?”
“我的日记博物馆就是想为更多人建立一个精神家吲,让大家认识到日记的重要性,以审慎的态度对待自己每一天的生活,同时又能真实地记录生活和时代的变迁。”寇广生说。
几年前,寇广生在一次教育年会上结识了时任洛龙区教育局局长的张欣。听闻寇老是洛阳人,对日记收藏又很痴迷,张欣颇为感动。今年9月,在一次通话中,寇老听说张欣已调至母校洛一高任校长,便表达了想在母校建博物馆的想法。对此,张欣表示支持。
今年十一长假,张欣和学校其他领导邀请寇广生回洛阳,和学校部分教师探讨筹建日记博物馆的想法。没想到,会泌上,几乎所有教师都表示认可。大家一致认为,现在不论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写作文普遍存在“假大空”情况。如果在学校建起博物馆,同时在学生中倡导记日记,不仅有助于孩子们提高写作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道德观。此外,国内目前尚无日记博物馆,如能运作成功,对我洛阳市知名度的提升也将起到一定作用。
张欣介绍,目前学校已与寇老达成一致,决定在图书馆辟出一块1000平方米场地,用于筹建“华夏日记博物馆”。这一博物馆将主要有两大职能:一是而向全国日记爱好者征集藏品,做日记史料的展示;另一方面是将日记和中小学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在全校甚至全市中小学生中倡导日记文化、拓宽语文教学(写作)。同时,洛一高还将依托该博物馆在网络上开辟师生日记园地,举行日记狂欢节及日记论坛、日记大赛等,将构建遍及全世界的日记人网络,全面掌握具体资料,吸引更多的人投身日记热潮,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简述《狂人日记》的思想内涵 篇9
AP0601620
余亮宗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新青年》第五卷上。这正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酝酿期,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提出的‘民主“与”科学“口号,促进了一部分有识之士思想上的觉悟。正当旧社会中的封建陈旧观念与新兴思想发生激烈的碰撞之际,鲁迅响应陈独秀提出的”文学革命“,在钱玄同的邀请下,他为《新青年》写了一系列文章,其中第一篇便是《狂人日记》。于是中国新文学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就此诞生。
《狂人日记》的创作与当时的特定思想氛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革命”提出摒弃文言文外,还提出要用现代的新兴的思想,也就是反对儒家三纲,主张人人人格独立、男女平等、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用陈独秀的原话来说:“今日’国家‘、’民族‘、’家庭‘、’婚姻‘等观念,皆野蛮时代狭隘所遗漏”①;李大钊也谈到:“我们现在所要求的,是个性解放自由的我,和一个人人相爱的世界。介在我与世界中间的国家、阶级、族界,都是进化的障碍,生活的烦累”②。《狂人日记》无疑响应了时代的号召,为个性独立解放,用文字化作锋利的矛头猛然指向封建宗祖观念。毫无掩饰地揭露“仁义道德”就是“吃人”,劝大家不要再吃人,做“真的人”,呼吁“救救孩子”,这便是其意味深长的主题。
小说文本中狂人的日记是以白话文的进行记叙,而文本开头“撮录者“的说明则采用文言文的形式出现。两者文体形式呈现出格格不入状态,暗示了在文本中的“我”与称“我”为“疯子”而想把我吃了的人们思想上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为什么会被认为“疯子”或是“迫害狂”从文本中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我“每时每刻都感到害怕,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这种的对人的猜忌演变成了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而“我”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逻辑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他”指的某人还是月光?文本没有言明。指月光的话,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倘若指人的话,“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我”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不能被人理解的逻辑关系。而且“我”是一个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就这样别人称’我”为“疯子”,然而在“我”却称自己是”狂人”(《狂人日记》这个题目,是“本人愈后所题”)。“狂人”有两个意思,一指疯子,一指狂妄的人,不是指身体的疾病,而是精神上不同留俗的一种个性。就如李白自称:“清平三曲动明星,四海知名李白狂。”小说极力刻画狂人的心理,他对周围世界的感受,他对别人言语、行为含义与动机的猜测。狂人用另类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得出与平常人的结论。其实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这可以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的种种表现看出来:(1)“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对传统抱有怀疑的态度,这是成为启蒙者的先决条件,为下文认识到血淋淋的封建传统宗族观念本质奠定了思想的基础。(2)“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3)“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是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拨开“仁义道德”的迷雾之后,看到的是令人不寒而粟的文化本性,正如有学者所说“它给整个中国历史带来了颤粟,是绝不过分的,因为它展示了鲜血淋漓的东方沉沦。”③这是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又有学者云“狂人对于历史与文化的悲观性的诊断,尖锐地击中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传统文化之非人性的要害所在。”④(4)从活生生的吃人的历史事实中,狂人陷入了思考,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结论如: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又如他们是人,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5)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6)“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从狂人对大哥和青年乃至围观他的人进行窥全规劝中,可以看出狂人思想觉悟超出的平常人,他想到了不进行意识的转变将会带来可怕的效果。(7)然而思想犀利的狂人,对人吃人的现象没有冷眼旁观,也没有天下皆恶,唯有我的思想纯洁和高傲。鲁迅赋予狂人一颗勇敢的心,勇敢地承认“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这是出于对自身中国人身份的认同。这也透视出鲁迅强烈的民族责任感。(8)文本最后启蒙者狂人意识到自己并不能摆脱“吃人”或”被吃“的命运。世界上难得见到“真的人”。为渴望拯救个性独立摆脱封建观念的“真的人”,狂人用最大力气发出最真诚的呼喊----“救救孩子”。这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以挽救我们之间的人吃人后出现的可怕后果。
纵观整个文本,狂人“疯子”般的言行思维间,蕴含清醒的思想,清醒得如平常人一样,然而当狂人对众人进行善意的劝转时,却因众人思想上的麻木性、滞后性而被指责这是非理性的行为。理性与非理性间互相颠倒,引发读者们的对“仁义道德”教条和理性的思考,进而呼唤人们思想上的觉醒,挣脱“仁义道德”的精神枷锁。做一个个性独立的人。就如《伤逝》中子君所说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总之,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
狂人的启蒙行动失败了,这是由社会滞后性、被启蒙对象的麻木性,以及文化习俗的惯性力量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文本中笼罩着悲剧色彩。这是一种无法言明沉重的、无奈的哀伤。然而文本最后留给我们一丝丝的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鲁迅没有给我们确切的答案,但也不能抹杀其可能性。就好象《呐喊》自序中的“铁屋子”理论-----“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参考文献:
① 袁盛勇:《鲁迅:从复古走向启蒙》 出版:上海三联书店,2006.7 第90页 ② 袁盛勇:《鲁迅:从复古走向启蒙》 出版:上海三联书店,2006.7 第90页 ③ 徐麟 :《鲁迅中期思想研究》出版: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狂人日记》的读书笔记优秀 篇10
《狂人日记》塑造了一个满口胡言,神色疯癫,疑神疑鬼的狂人。鲁迅先生以自己的良友因一场大病而神情癫狂,读友人言语荒唐的日记为由,将一位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和所见所感呈现给读者,描绘出了封建统治下人吃人的丑恶的社会面貌。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作者借狂人的胡言,深深地讽刺了封建统治者教给人们的仁义道德的背后是异常黑暗的,黑暗到可以生吞活人。“现在晓得他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满装着吃人的意思。”这句话体现了统治者的压迫下人们不得吃人从而习惯了吃人,而且还吃到无法自拔,欲罢不能。狂人的疯言字字诛心,字里行间溢满了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的清楚认知与批判。
狂人他狂在于满口胡言、多疑、焦虑、错乱偏执;他也不狂,在黑暗的封建主义统治下,他对封建社会有清醒的认知,他敢于向传统与世俗挑战,敢于反抗旧社会。
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想吃人,又怕被人吃,他们不但不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而随波逐流,跟着吃人的人一起吃人,实在是“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而且他们吃人也很巧妙,“他们岂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预备下一个疯子的名目罩上我,将来吃了,不但太平无事,怕还会有人见情。佃户说的大家吃了一个恶人,正是这方法,这是他们的老谱”,写出了主人公听到大哥叫他疯子后内心的悲凉与愤慨。
当然,鲁迅先生也没有放弃试图唤醒人们,呼喊着想让那些吃人的人从良,高声喊着“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时容不得吃人的人,……”这句话我读出了鲁迅先生对吃人以及吃人的人强烈的不满,对这黑暗的社会的愤慨以及对光明的未来的期盼。“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让我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良苦用心和他试图叫起人们向封建世俗挑战的决心。
狂人日记(片段) 篇11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二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
三
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他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他眼睛却看着我。我出了一惊,遮掩不住;那青面獠牙的一伙人,便都哄笑起来。陈老五赶上前,硬把我拖回家中了。
……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选自《呐喊》)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有人说,一句话就把正常人写神经了。岂止这句,大家看:
“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有人交头接耳就是在商量吃他,典型的迫害狂想症,臆想病患者。生活中,一有人议论,就当是议论自己的大有人在,可是就是少有人写得这么凝练、这么精彩传神,现在更多小说直言不讳说某某神经病,当你读完后,总觉得纯属正常人。
有月光,没月光,看似无关紧要的日记体,无非写写天气,老生常谈吧,其实不然。这是时代敏感者先知先觉者敏锐的政治目光。有月光,将社会看得透彻,一切罪恶无所遁形。这不可怕,以前的发昏,一朝醒悟,还算幸运,尚可小心提防。没有月光的晚上,一切那么神秘,背后无数阴谋,都冠以堂皇的名目,一切似乎又都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看似无关紧要的文字,却蕴含作者的深意,读书时,怎么能轻易放过。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我们习惯于旧教科书里头的解说,封建礼教吃人:祥林嫂为贞节牺牲了;孔乙己为科举牺牲了;革命者为救万民,反为万民吃了……吃人的惨剧哪朝哪代没有?天灾人祸,易子而食,史书可少记载?弄懂这些,文字背后的深晦、沉重就不难理解了。对灾难深重的民族,灾祸以至于吃人,本是民族的惨剧,然孰与制度吃人?
看似寻常最奇崛。如果把作品中这些语句看作废话,那就很难深入理解文意,乃至不能正确解读文意了。“余文赘字”,岂可等闲视之。
初中生读狂人日记有感的 篇12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那只赵家的狗,它的一举一动,是展现狂人疑惑世界的导火索,在文章的一开始,狂人就带着疑惑出场.在他的意识世界中,“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样的逻辑带着惯性驰骋在字里行间.放眼文章,狂人带着显著的“多疑”特征频繁的质疑着,这正是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着重表现的“多疑”.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鲁迅是一个作家,他的角色不是医生,小说也不是病例本,作家是要艺术的记录描述一个妄想者的症状.“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都是‘吃人’!” 用“吃人”两个字作了尖刻的锐利的概括和深入骨髓的揭露和鞭笞.在《狂人日记》中,是从一个“迫害狂”患者的角度来看看世界的,而鲁迅作为这个角色的创作者,他站的高度,更高于狂人,“狂人”无名无姓,没有病因解释;繁复的说明,不如病态的展示更有冲击力,没有病史说明,因为对旧制度纵横睥睨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也有极宽的范围.通贯历史的深刻剖析,相当彻底地揭穿了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的反动阴谋.
《狂人日记》赏析 篇13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职教育部,辞职后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和《且介亭杂文》等。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
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 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会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2)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3)虚幻的幻觉。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但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这可以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的种种表现看出来:(1)“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怀疑传统,研究一切得启蒙者的思想特点。(2)“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实,则是这一历史和结论的旁证。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4)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5)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6)“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总之,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小说在艺术方面非常具有特色,就是鲁迅所说的“格式的特别”。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借实行虚,以虚证实。小说选取狂人作为主角是个十分精心的安排。在黑暗势力陈陈相因地压在人们头上的那个社会里,一切都已经习惯了,一切都视为当然。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是社会的历史现象做出了惊心动魄的概括。
(2)独特的心理描写。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等等狂人心理的描写和刻画。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母亲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这是典型的逻辑上的混乱。
(3)采用了一些诸如象征、暗示、变态心理描绘等现代主义手段。第一节:“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比喻黑暗的长久;第二节“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比喻、暗示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文明。而第六节“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象征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凶险。读者通过作品中的这些关键性的词句所包含的象征、比喻、暗示的意义,通过联想可以体会到作品的实质内容。作者既把狂人写得完全象一个狂人,而作为体现作者意图得艺术手段,他使读者的理解完全超越于这个手段,不仅构思颇见新意,而且结合得又天衣无缝,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除此之外,作品还采用了对照的手法。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写成的,它简洁、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话写成的,它抒情,具有很深的心理内涵。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充分显示了白话文学的表现能力,前面清晰的小序也反衬了狂人日记的思维的混乱和混沌。
《狂人日记》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直指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同时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又进行了毫不犹豫的揭露。同时,它又不是采用了传统的写实的手法,而是运用大量的具有现代特征的诸如暗示、影射,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手法来表现狂人的心理内面,甚至的中国文化的无意识。因此,这是一部典型的现代主义的作品。
读《狂人日记》有感 篇14
从小学我就已经开始接触鲁迅先生的文化思想,在他的思想熏陶下慢慢成长,而在他众多的作品中,《狂人日记》无疑给我的印象最深,所产生的影响最大。虽然我只需30分钟便可以读完这只有11页的作品,但它却在我心中,一直使我记忆犹新,使我久久无法忘怀。
这部作品是鲁迅先生当时根据一名因黑暗的社会压迫导致患上精神病的旧社会老百姓所著。民国时期,一位患有“迫害狂”症的病人写下了一册日记。日记中他的世界到处充满了恐惧。他觉得身边所有的人都要吃掉他,不论亲戚朋友还是街头素不相识的路人,包括他那现在正在养活整个家的大哥。狂人想:“大哥对我讲书的时候,亲口说过可以易子而食;有一回偶然议论起一个不好的人,他便说不但该杀,还当„食肉寝皮‟。”除了大哥的话,还有那些周围发生的事也让这个疯子对“吃人”深信不疑:狼子村打死了一个恶人,几个人把他的心肝挖出来油煎炒了吃;一个女人打她儿子,还骂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一想到这些,狂人便从“顶上直冷到脚跟”。后来,狂人甚至以为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吃过人——大哥曾把死去的妹子的肉和在饭里给狂人吃。这便是那篇《狂人日记》。
忆昔日,看今朝。有的人可能会说《狂人日记》描述的是民国时期的旧中国,对于现在而言已经没有了实际作用,毕竟如今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那么对于最近在社会上发生的现象,如三个小孩子扶摔倒的老太被指肇事,上海失踪男婴被发现藏尸洗衣机竟是伯母作案,这些又应该如何解释,更可耻的是一名女子摔倒被外国人好意相扶却没想到勒索老外1000多元,这下可让外国人了解了我们的赖皮,令老外刮目相看啊!而且,在这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不知有多少国人抱着活一天是一天的心态苟活于世,完全没有将振兴我中华民族的使命放在心上,更有甚者在暗地里以非法的手段发财。还有可以将地球毁灭几千次的核武器、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的对地球的污染、因人类道德沦丧爆发出来无法治愈的世纪疾病“爱滋”······这些都警示着我们道德的沦失。
狂人日记全文 篇15
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二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铁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忍不住大声说,“你告诉我!”他们可就跑了。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⑶,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
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三
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他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他眼睛却看着我。我出了一惊,遮掩不住;那青面獠牙的一伙人,便都哄笑起来。陈老五赶上前,硬把我拖回家中了。
拖我回家,家里的人都装作不认识我;他们的脸色,也全同别人一样。进了书房,便反扣上门,宛然是关了一只鸡鸭。这一件事,越教我猜不出底细。
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的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壮壮胆子。我插了一句嘴,佃户和大哥便都看我几眼。今天才晓得他们的眼光,全同外面的那伙人一模一样。
想起来,我从顶上直冷到脚跟。
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
你看那女人“咬你几口”的话,和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和前天佃户的话,明明是暗号。我看出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
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自从踹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难说了。他们似乎别有心思,我全猜不出。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我那里猜得到他们的心思,究竟怎样;况且是要吃的时候。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的睁着怪眼看我。
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
四
早上,我静坐了一会儿。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的吐出。
我说“老五,对大哥说,我闷得慌,想到园里走走。”老五不答应,走了;停一会,可就来开了门。
我也不动,研究他们如何摆布我;知道他们一定不肯放松。果然!我大哥引了一个老头子,慢慢走来;他满眼凶光,怕我看出,只是低头向着地,从眼镜横边暗暗看我。大哥说,“今天你仿佛很好。”我说“是的。”大哥说,“今天请何先生来,给你诊一诊。”我说“可以!”其实我岂不知道这老头子是刽子手扮的!无非借了看脉这名目,揣一揣肥瘠:因这功劳,也分一片肉吃。我也不怕;虽然不吃人,胆子却比他们还壮。伸出两个拳头,看他如何下手。老头子坐着,闭了眼睛,摸了好一会,呆了好一会;便张开他鬼眼睛说,“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几天,就好了。”
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养肥了,他们是自然可以多吃;我有什么好处,怎么会“好了”?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截下手,真要令我笑死。我忍不住,便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有的是义勇和正气。老头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这勇气正气镇压住了。
但是我有勇气,他们便越想吃我,沾光一点这勇气。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五
这几天是退一步想:假使那老头子不是刽子手扮的,真是医生,也仍然是吃人的人。他们的祖师李时珍做的“本草什么”⑷上,明明写着人肉可以煎吃;他还能说自己不吃人么?
至于我家大哥,也毫不冤枉他。他对我讲书的时候,亲口说过可以“易子而食”⑸;又一回偶然议论起一个不好的人,他便说不但该杀,还当“食肉寝皮”⑹。我那时年纪还小,心跳了好半天。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他也毫不奇怪,不住的点头。可见心思是同从前一样狠。既然可以“易子而食”,便什么都易得,什么人都吃得。我从前单听他讲道理,也糊涂过去;现在晓得他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满装着吃人的意思。
六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七
我晓得他们的方法,直捷杀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祸祟。所以他们大家连络,布满了罗网,逼我自戕。试看前几天街上男女的样子,和这几天我大哥的作为,便足可悟出八九分了。最好是解下腰带,挂在梁上,自己紧紧勒死;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自然都欢天喜地的发出一种呜呜咽咽的笑声。否则惊吓忧愁死了,虽则略瘦,也还可以首肯几下。
他们是只会吃死肉的!——记得什么书上说,有一种东西,叫“海乙那”⑺的,眼光和样子都很难看;时常吃死肉,连极大的骨头,都细细嚼烂,咽下肚子去,想起来也教人害怕。“海乙那”是狼的亲眷,狼是狗的本家。前天赵家的狗,看我几眼,可见他也同谋,早已接洽。老头子眼看着地,岂能瞒得我过。
最可怜的是我的大哥,他也是人,何以毫不害怕;而且合伙吃我呢?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
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
八
其实这种道理,到了现在,他们也该早已懂得,……
忽然来了一个人;年纪不过二十左右,相貌是不很看得清楚,满面笑容,对了我点头,他的笑也不像真笑。我便问他,“吃人的事,对么?”他仍然笑着说,“不是荒年,怎么会吃人。”我立刻就晓得,他也是一伙,喜欢吃人的;便自勇气百倍,偏要问他。
“对么?”
“这等事问他什么。你真会……说笑话。……今天天气很好。”
天气是好,月色也很亮了。可是我要问你,“对么?”
他不以为然了。含含胡胡的答道,“不……”
“不对?他们何以竟吃?!”
“没有的事……”
“没有的事?狼子村现吃;还有书上都写着,通红崭新!”
他便变了脸,铁一般青。睁着眼说,“有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
“从来如此,便对么?”
“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
我直跳起来,张开眼,这人便不见了。全身出了一大片汗。他的年纪,比我大哥小得远,居然也是一伙;这一定是他娘老子先教的。还怕已经教给他儿子了;所以连小孩子,也都恶狠狠的看我。
九
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十
大清早,去寻我大哥;他立在堂门外看天,我便走到他背后,拦住门,格外沉静,格外和气的对他说,
“大哥,我有话告诉你。”
“你说就是,”他赶紧回过脸来,点点头。
“我只有几句话,可是说不出来。大哥,大约当初野蛮的人,都吃过一点人。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有的却还吃,——也同虫子一样,有的变了鱼鸟猴子,一直变到人。有的不要好,至今还是虫子。这吃人的人比不吃人的人,何等惭愧。怕比虫子的惭愧猴子,还差得很远很远。
“易牙⑻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还是一直从前的事。谁晓得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⑼;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
“他们要吃我,你一个人,原也无法可想;然而又何必去入伙。吃人的人,什么事做不出;他们会吃我,也会吃你,一伙里面,也会自吃。但只要转一步,只要立刻改了,也就是人人太平。虽然从来如此,我们今天也可以格外要好,说是不能!大哥,我相信你能说,前天佃户要减租,你说过不能。”
当初,他还只是冷笑,随后眼光便凶狠起来,一到说破他们的隐情,那就满脸都变成青色了。大门外立着一伙人,赵贵翁和他的狗,也在里面,都探头探脑的挨进来。有的是看不出面貌,似乎用布蒙着;有的是仍旧青面獠牙,抿着嘴笑。我认识他们是一伙,都是吃人的人。可是也晓得他们心思很不一样,一种是以为从来如此,应该吃的;一种是知道不该吃,可是仍然要吃,又怕别人说破他,所以听了我的话,越发气愤不过,可是抿着嘴冷笑。
这时候,大哥也忽然显出凶相,高声喝道,“都出去!疯子有什么好看!”
这时候,我又懂得一件他们的巧妙了。他们岂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预备下一个疯子的名目罩上我。将来吃了,不但太平无事,怕还会有人见情。佃户说的大家吃了一个恶人,正是这方法。这是他们的老谱!
陈老五也气愤愤的直走进来。如何按得住我的口,我偏要对这伙人说,“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
那一伙人,都被陈老五赶走了。大哥也不知那里去了。陈老五劝我回屋子里去。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横梁和椽子都在头上发抖;抖了一会,就大起来,堆在我身上。
万分沉重,动弹不得;他的意思是要我死。我晓得他的沉重是假的,便挣扎出来,出了一身汗。可是偏要说,“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
十一
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日日是两顿饭。
我捏起筷子,便想起我大哥;晓得妹子死掉的缘故,也全在他。那时我妹子才五岁,可爱可怜的样子,还在眼前。母亲哭个不住,他却劝母亲不要哭;大约因为自己吃了,哭起来不免有点过意不去。如果还能过意不去,……妹子是被大哥吃了,母亲知道没有,我可不得而知。
母亲想也知道;不过哭的时候,却并没有说明,大约也以为应当的了。记得我四五岁时,坐在堂前乘凉,大哥说爷娘生病,做儿子的须割下一片肉来,煮熟了请他吃,⑽才算好人;母亲也没有说不行。一片吃得,整个的自然也吃得。但是那天的哭法,现在想起来,实在还教人伤心,这真是奇极的事!
十二
不能想了。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十三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一九一八年四月
注释
⑴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小说。作者除在本书(《呐喊》)《自序》中提及它产生的缘由外,又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它“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可以参看。
⑵候补:清代官制,通过科举或捐纳等途径取得官衔,但还没有实际职务的中下级官员,由吏部抽签分发到某部或某省,听候委用,称为候补。
⑶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这里比喻我国封建主义统治的长久历史。
【解析《狂人日记》的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读狂人日记心得07-07
狂人日记阅读心得体会08-27
著作狂人日记优秀读书体会感想09-13
《狂人日记》的读书笔记05-31
简述《狂人日记》的思想内涵09-02
《狂人日记》初中的读书笔记10-16
关于狂人日记的读后感08-30
小学生我家的狂人日记11-12
狂人日记分析12-19
初中生读狂人日记有感的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