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听课感悟

2024-05-22

咏柳听课感悟(通用12篇)

咏柳听课感悟 篇1

听课感悟

近段时间学校在举行学科德育一体化活动。我也有幸去听了我们政治科组老师的课。

在讲课中,案例典型、材料丰富、信息量大、时代性强的特点。这是政治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使用多媒体教学,使这一特点效果更为明显和增强。用丰富、典型、有震撼力的案例、图片、材料、数据等来创设情境,确实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天地,使教学鲜活和生动起来,但是,我们平时上课,大多数老师不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如何体现信息量丰富的这一特点呢!就要我们开动脑筋,多想办法,通过多种方式,把案例资料引入课堂,例如学案、时事小报、课前5分钟新闻发布、课上同学列举、教师举例、资料收集„„等,尽可能地丰富课堂的信息量,并与教材的理论观点相衔接。当然,教师一定要掌控、引导学生围绕内容主题有所选择,不能让过多的信息量冲淡了主题的教学。

课堂教学更要重视“贴近学生”。课堂教学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在这“三贴近”中,贴近学生非常重要,不能忽视。特别是贴近学生熟悉的事例,要充分讨论,深入剖析,形成共识,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引导。例如,这次观摩教学中,一些老师面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到的“韩流”现象、“星座”幸

“大灰狼和喜羊羊”当选“五个一”工程的最佳作品等事例,都处理的有点简单。这些现象都是学生们非常熟悉、非常感兴趣的事情,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众多学生的热议,而老师却轻易地一带而过,如果抓住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定会受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课堂教学有两个基本的思路。一是先讲理论知识,讲清楚知识点的规范,然后再举例说明,让学生从事例中分辨和证明,这是演绎思维的方法。二是先列举生活现象,设置情境问题,由学生讨论探究,解决情境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用理论观点和知识点作支撑,最后概括归纳出理论观点,这是归纳推理的方法。现在来看,第二个基本思路,更符合现代的教育理念,更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它能使学生认识到理论观点就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理论思考和升华,并对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因此,应提倡第二个思路,即通过情境探究获得知识的路子。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融为一体、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不可能老师的讲课和学生的活动分的这么清,只要教师确实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管讲解时间的长短,都是成功的课堂教学。

咏柳听课感悟 篇2

每年的3月, 笔者所在的学校都要举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武活动, 今年数学第一学段的“比武”主题是“认识小数”。为此, 青年教师们可谓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有些认真研读教材教参, 也有些寻找着他人的课堂预设进行整合梳理。其中笔者随堂听了一位教师的课, 颇有感想。

【教学片段一】

课件出示6个小数 (5.9, 15.6, 0.85, 36.00, 2.60, 18.18)

师:这些小数可以怎么分类?

生1:按最后一位是不是0分类, 可以分成两类。

生2:按整数部分有没有数进行分类, 可以分成两类。

……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小数, 分类方法肯定也和“小数部分”有关系, 再想一想。

(部分学生一脸茫然, 部分学生苦思冥想, 终于——)

生:小数点后是一个数字的分成一类, 是两个数字的分成一类。

(教师终于长舒一口气, 接着往下讲)

师:像这样小数点后只有一个数字的小数, 我们把它叫做一位小数, 有两个数字的小数, 就把它叫做两位小数。

思考: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对小数进行了分类, 分类的结果只是为了说明“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那是不是到了第二学段, 我们还得分出“三位小数”“四位小数”?

翻阅教参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话——例1以一组同学测量身高为题材, 教学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及其写法。知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笔者认为这段话应该理解为:让学生知道小数点后的数位可以是多位, 位数不同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让学生理解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而“一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的所谓概念只需在教师心里明确就可以了, 没有必要让学生花大量时间进行分类与概念提炼。

【教学片段二】

课件出示课本插图。

师:读一读这些价格, 想一想, 如果要买2.60元的面包应该付多少钱?

生:应该付2元6角。

师:你怎么知道应该付2元6角?

生:因为小数点前面是2, 所以应该付2元……

师: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元数, 小数点后面一位数表示角数, 第二位表示分数。

(学生完成表格填写)

思考:应该这么说, 实在是佩服这些学生, 面对“你怎么知道应该付2元6角”这样的问题, 也能出现极其标准的答案, 不得不对他们说声“赞”。要知道我们的学生并非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 即使没有学数学, 也应该知道“2.60元”需要付2元多, 这分明就是一种生活经验的积累。

思考执教教师为什么会问这样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 她可能是想要着重体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元、角、分”进行教学吧。那么这样的结合是不是太过生硬了呢?

二、观而思索

没有深入研读教材, 真正领会教材意图便仓促而就的课堂, 不仅教师讲得累, 学生学得累, 作为旁听课的笔者也觉得很累,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把握“认识小数”一课的精髓?笔者认为需要通过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1. 课标对“小数的初步认识”的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要求: (第一学段)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 并能读、写小数。结合具体情境能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第二学段) 结合具体情境, 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 (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和分数 (不含带分数) 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 (以两步为主, 不超过三步) 。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也就是说, 课标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小数;第二学段理解应用小数。那么“初步认识小数”需要认识哪些内容, 认识到什么地步?人教版教师用书对此给出了解释——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 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 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一位小数, 并且结合元、角进行计算。由于本课是“小数初步认识”单元的第一课时, 那么这个“初步”便可以基本锁定在“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笔者认为, 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充分理解、严格把关, 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心明确不偏题”。

2. 对“认识小数”的教材阅读

(1) 读懂本课知识内容。

在课堂教学之前, 读懂本课的知识内容——这一节课需要解决的知识点有哪些?这些知识点都是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的?知识点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拿“认识小数”一课为例, 来解读课本的深意。

(2) 读懂课堂学习过程。

看看下图, 教材又想提示我们什么呢?图中的这些孩子围坐在一起, 取出各自带来的物品, 寻找身边的小数。

笔者认为这张图给出了以下几点提示: (1) 在学习方法上:可以组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 让学生主动参与, 读读小数; (2) 在学习内容上:可以选择学生身边能够找到的小数; (3) 在学习目标上:讨论以读数为载体, 思考小结出读小数的一般方法。

不要小看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 在读透课标的基础上对过程性插图进行深入解读, 会对课堂有更宏观的掌控。

(3) 读懂学习品质培养的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看不见、摸不到的培养目标, 在以往的教学中经常处于“看起来重要, 做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但是在新一轮课改中特别强调了这方面的培养与引导。

如本课教学中透过下面的插图, 可以清晰了解编者意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提出相关问题进行展开解惑, 让学生做一个会质疑的人, 这便是对学习态度的一种培养, 作为教师要能够透过文本读懂教材深意, 读懂编者在教材中渗透的对学生学习品质培养的目标。

三、三思而动

经过反思与琢磨, 笔者也对“认识小数”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片段设计实践。

1. 通过元、角、分来初识小数

师: (课件出示商品价格) 知道这些是什么数吗?

引出本课主题

师:你会读这些小数吗?

规范小数读法

师:这些小数的长相有点特别, 你觉得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

引出“小数点”“整数部分”“小数部分”, 并进行认识。

……

设计思路: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和使用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 通过元、角、分来初识小数, 既是对“小数是十进分数”的一种肯定认识, 也为后续第二学段学习“启蒙代数”奠定基础。

2. 认识生活中的小数

师:橡皮每块0.50元, 可是我们没有0.5元这样面额的钱币呀, 那就是要付多少钱呢?钢笔呢?尺子呢?

师:拿出你课前准备的超市购物小票, 和你的同桌说说物品价格的表现方式。

学生反馈:0.1元, 0.2元, 0.3元, 0.4元……

师:完成课本第88页的表格填空, 想一想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小数?

学生举例, 引出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

设计思路:通过对超市小票上价格的描述, 及之后的小数序列渗透,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 也进一步理解十进小数的意义。

3. 进一步认识小数

师:想一想, 如果把一个长方形当成1元 (将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发给学生) , 购买橡皮的0.5元应该怎么在这个长方形上表示呢?你可以拿出学具折一折、画一画, 也可以和同学们讨论交流。

学生反馈:把1元 (长方形纸) 平均分成10份, 表示这样的5份就是0.5元。

师:刚才这个平均分, 得到5份的过程在什么时候我们也用到过?

生:学分数的时候。

师:想一想, 这个5份可不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呢?

生:5—10

师:你还能找到这样相等的分数与小数吗?

一节听课引发的感悟 篇3

前不久,听了同科教师的一节课,讲的是人教版新目标九年级Unit 8的一节新课,这一单元主要围绕“志愿者”话题展开讨论。因此,她在上第一课时时,先不着急进行新课,而是引入话题“Do you like help others”,肯定多数学生会回答“Yes”“Sure”,那么刚好引入了第二个句子“How do you help others?”把话题的重心抛给学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及看法。其他学生一见此情景,兴趣一下子也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在学生的带动下引入要学的句子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而这位教师在学生表述的过程中恰如其分地穿插了本节课的短语“clean up”“give out”及“cheer up”,在她讲述“cheer up”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叫起一个男生问:“Have you ever cheer up sick kids?”还没等男生回答,她就笑着说下去:“Oh,I know,you often make kids cry.”自然全体学生开心一片,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在课堂练习这一部分,她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以“What kind of volunteer jobs do you want to do?”为题写出自己的想法并以竞赛的形式上台表演,学生大胆、流利的展示又一次博得了在场教师的阵阵掌声。最后,她以此为作业写篇小作文,又做到了课后巩固。

在听她这节课之前,我已按照“先教词,后教句子”的模式在一个班上了一节,而后,我按照这种方法以及我的简单改动之后,发现学生的发言,活跃程度明显有所提升。

究其原因,还是这位教师调动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引入了他们都感兴趣的话题,从生活入手,从实际出发。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因此教师的提问如果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有了原动力,那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多设置启发性的问题,尽量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用艺术的、科学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使之产生学习的动力。如,新目标九年级Unit 9(Section B)在教生词前,可以先问学生:“Do you like potato chips?”在肯定学生答案之后。拿出薯片让他们亲自品尝并告诉他们答案“Crispy and Salty”。

尽量多进行愉快教学,中学生正处于智商、心理和生理成长发育的多变时期,往往好奇心强(争强好胜)。因此,教师应采用风趣、幽默的开场白,生动的故事,优美的音乐进行教学。又如,新目标九年级Unit 6 导入新课时,可以运用各种恰当、合适的音乐引入新课,学生听“青花瓷”联想到“Music that has great lyrics”,听舞曲想到“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等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由此可见,每位教师在课前都应充分准备,并且多动脑筋,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而听课又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听课,随时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

国培听课感悟 篇4

今天上午有幸近距离地聆听了包天仁教授的讲座,深深地感受到了包教授的睿智,他对英语教学的独到见解给予了我思想的启迪。

包教授的讲座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他结合自己几十年的外语教学实践介绍了他研创的“四位一体”教学法、国内外英语教学流派、及英语教学策略;后一部分为互动交流,包教授就学员们提出的问题及困惑进行了生动细致的回答。他往往通过一个问题辐射到很多类似的问题,他还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如怎样把英语课上“活”、词汇教学要“死记活用”、新教材的使用要“精选、精讲、精练”、英语教学不可急功近利、要抓中等生等等,对于我们的教学工作很有指导意义。

包天仁教授高屋建瓴,为我们指明了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他一针见血指出了当今英语教育界存在的种种弊端。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学者的风度和大家风范,不愧为我国英语界的泰斗!

下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李葆重教授作了《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讲座。讲座中,李教授系统地解读了《英语课程标准》对中学教师的要求,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李教授还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英语教学资源,打开了我们的视野,我深深地体会到“教材是有限的,而教学资源是无限的”“教师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要当教材的奴隶”!

国培听课感悟

柴速航老师的讲座刚上来就让我们眼前一亮,题目很有创意:This way------Reading comprehension?

讲座的形式又多了另外一层内涵,是种共同参与、思考、探讨的讲座,也让人明白阅读理解的讲授方法不是固定的,二是要根据对象是谁、目的是什么、想得到什么效果来灵活变换使用的。

柴老师“阅读理解”四个字的讲解给我印象很深,尤其是“理”字的关键作用我很是欣赏。一个“理”字背后需要学习者丰富的社会背景知识、宽泛的阅读数量以及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人文习惯。只有达到量的积累、拥有丰厚的知识经验储备,才能升成质的飞跃,真正达到“理”的灵活运用和操练。

关于阅读的层次、种类、形式、文体以及涉及到的微机能,柴老师也都分别详细的做了解释,使我们学员老师对阅读理解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打下了很扎实的理论基础。

柴老师总结时使我明白,不光是单项选择和非选择题,而是高考整体的各种题型都能体现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就题讲题还应从知识传授上升到方法的指导,甚至思想上的升华。

讲授过程中,我很欣赏柴老师有关快速阅读的技巧培养,其中柴老师重点介绍的成组视读和重视信号词汇,我记忆这些笔记的时候在想,如果一个老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却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当然这些准备不是仅仅为一节课而作的课前准备,更重要的是生活阅历、理论知识的沉淀),简直是痴人说梦。

《中国龙》听课感悟 篇5

前几天听了一节李大力老师的省级骨干教师示范课《中国龙》,感受颇深,一、借助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

由于多媒体的广泛使用,美术课也开始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往,上欣赏课都局限在教室,学生只能看到有限的挂图,这样学习差的学生就大大的减弱了学习的积极性。以观看龙字图片,舞龙、赛龙舟等导入让学生体验中华民族传统的龙文化,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中国龙”。导入目的是达到既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又直接切入本课内容主题,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知识与技能”的落实

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中设计了一个“中国龙”的制作过程,提升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中国龙”的制作步骤,并且能作简单的变化。

三.注重动手演示

在课堂中示范制作“中国龙”的龙身,龙头,简简单单的用纸杯作“龙身”和“龙头”,即启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又起到了直观、形象的示范性作用。

四、关注了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行为以及美术作品的评价。学生分组制作“中国龙”后老师根据学生作品中出现的问题师生共同进行评析改正。点评时教师采用了自评,互评,教师方式来检查问题所在的原因,师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

五.教学环节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

六.情感态度培养

小学数学教研听课感悟 篇6

杨坞完小

林海英

通过本次教研组听课,我受益匪浅,在这些优质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尤其是程老师那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讲授,我印象极为深刻,打破了我原来对数学教学的陈腐思想。原来以为数学教学是教条化的,一板一眼的,现在我彻底醒悟过来,数学课也可以如此生动活泼,就此我做出如下反思: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和目标,抓住教学目的,为学生创设活灵活现的数学课,让学生自主的学数学,甚至更深入地研究数学,和学生一起开拓更广阔的数学领域。

二、在课上,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数学活动中“直观感知、主动参与、探索实践、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中轻松地学会了知识。另外,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给了学生一种集体荣誉感。

三、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数学语言的简练性和完整性,一定要组织好自己的数学语言,既不能多说一句,更不能少说一句,只有恰如其分的运用数学语言,才能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清晰的了解,也使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条理性。

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

杨坞完小

林海英

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有时还有孩子们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己。通过对新教材的使用,使我们对新教材有比较深切的体会。我们认为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图画情景的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一面都有了进步,实践结果,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功、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教师精心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旧课程不同的是:新课程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新事物都好奇,比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但也存在对老师依赖的特点.不知该怎样学习。因此.要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应该使他们在积极的准备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相信“我能行”、“我能做”,从而满怀信心参与学习活动。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师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按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对新课程实验班的学生,首先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杨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完成的。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生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这引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无穷。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应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道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合作学习效果不佳。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组内成员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通过共同努力完成同一学习任务。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已被教师接纳,也在课堂中广泛运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低年级的课堂中,我们更多的是发现这样的现象,当老师要求学生合作学习时,学生或是没有围绕同一目标,各做各的事,不会合作,甚至不愿合作;或是由“强者”说了算,“弱者”跟着别人走,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或在谈论与学习任务无关的话题,表面上热热闹闹;或在玩学具,津津有味。

2、课堂资源利用不足。充分利用课堂中的一些动态资源,注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也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本人发现为数不少老师的潜意识里还是喜欢那种“正中下怀”的回答。课堂中,一旦有了与自己心目中的“标准答案”相同的答案,就草草收场,因此也就常常忽视了那些“错误者”或“失败者”,从而丢失了课堂中许多亮点,浪费了宝贵的课堂动态资源。

3、对“组织者”认识不够。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组织者的含义包括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学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在低年级课堂中,面对一群6、7岁的孩子,老师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实在是太难了。但是,课堂中必要的“组织教学”、最起码的“教学常规”还是不能少的。相当一部分老师由于没能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出发,课堂中无度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没能充分认识、深刻领会组织者在课堂中的重要地位,导致必要的组织教学、课堂常规被无意地忽视了,使得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是秩序混乱。相当一部分学生一节课下来,根本就没有参与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所得无几。应该说组织教学、课堂常规是低年级课堂中十分关键的因素,它们本身就是课程,而且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小学数学优质课听课感悟 篇7

一直都很期待这次临沂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很荣幸能够现场聆听的这35节新授课,更加荣幸的是还能作为教师参加这次活动。身为教师能有机会外出学习,观课时更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因此,收获也就更多了。

35节课看下来,每节课都有亮点,每节课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教学这门艺术有了更深刻地认识,相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设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效果。但每节课又都有着各自的闪光点,值得我们每位老师去学习,通过他们的课堂教学,让我直观感受到各位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启迪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进行课堂教学,醒悟了一些在课改中感到困惑的问题。现将我的感悟汇报如下:

1、课前精心预设

老师们在课前都有与本节课有联系有情趣的故事与学生非常和谐的交流,引发学生兴趣,拉近关系,使学生内心有一种亲切感。俗话说,有了情趣乃是成功了一半。老师们课前在教具、课件上准备得充足,学生的水平、实际经验等都能做到充分的估计预料,有的放矢。

2、课中精讲多练

老师们根据教材内容适时适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景中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学中玩,玩中学,非常适合孩子们的特点。

对一些较困难的问题,又在适度的情况下,开展小组活动,并且老师能提出既明确又具体的要求,讨论有目的,说话有依据。

整个课堂上,充分利用课件、学具,动手摆、拨、画等,直观、方便、快捷,节省了课堂时间,充分利用35分钟。课堂上老师们的应对能力强,对学生的思维后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及时准确地排除解决。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们的课堂教学,一言一行,是一面镜子,自己在实践中与他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在短暂的一节课中,收到好的效果,必须认真学习。

3、课后回味评价

一节课讲授完,总结很重要。他们都注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一节课所学知识的重点,加强回忆。注重学生互评,师生评价,给予肯定。我认为这样做是给学生的一种鼓励、一种加油的妙方。

4、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听了各位老师的课,感觉在这一点上做得都很好。每一节课的内容与生活的联系都很紧密,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

这些课都充分运用了现代化教育手段,课件制作科学、实用、美观,让教学更加直观,化解了难点,使整个教学充满了活力和乐趣。教师的个人素质都很高,语言丰富,点评及时、到位;教学设计新颖独特,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学习知识,学生兴趣盎然。关于二年级的一节课《1000以内数的认识》,我特别喜欢。

下面我以A4老师的《1000以内数的认识》为例,结合听课情况,浅谈一下自己收获。

1、教师通过多种学习材料的呈现,如小正方体、“羊变石子”——“石子变珠子”等。丰富了学生对于1000这个数的感官。让学生初步感受因为物体个体大小的不同,所以1000个物体的整体大小也会不同,多层次的进行了体验。

2、整节课上教师很好了展现了学生学习的状态,体现了学生学习中“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过程。在学习拐角数数时,先让学生看小正方体,再到学生自己数一数,然后一边数一边拨,再写数。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3、课的精彩在于对数学知识的梳理。从课的伊始,教师通过课件很好的呈现了学生数的方法,并对以前学过的100以内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很好的梳理;第2次对知识的梳理是在认识了1000之后,通过梳理1000以内数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头脑中完整的呈现出了1—10—100—1000这些数之间的关系。

4、图、计数器和板书三者有机结合,突破重点和难点。先数多媒体上的小正方体,在数的基础上到十调整小方块的位置,然后再读数,写数相结合。有了多媒体的依托,最后脱离具体的图形,进行尝试独立的数数、拨数,先同桌合作数,再个体数。做到人人过关,扎实有效。

5、注重估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课。课上先后出示了1000个小正方体,进而想象1000人是多么一大片,学生是有目的的想象,一节课上可能体现不出学生的什么,但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现在的数学课堂已经不再是一个承载着固有知识点的一潭死水,而是被学生活跃的思维激活的一眼活水,每天都在经历着更新,每一次的涌动都闪现着学生奇思妙想的思维火花。课堂教学目标要清晰、明确。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特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态度设计教学环节。课堂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只有有所需求的学生,在课堂上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及时调整教学预案,学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喜好,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得到最大的收获。

每一次听课、学习都会使我感悟颇深,会帮助我改进教学方法。作为一名教师,教学的根本在于教材。教材所给我们呈现的知识大多是由问题情境中来,然后是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展示。其实教材不仅仅是对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与结果的展示,我们要深入教材,究其根源,才能对教材地真正理解。而我却忽略了这个探索的过程,有时是探索过程程式化,我关注更多地是结果的多样化及优化。这样的教学学生虽然也学会知识,却缺乏探究意识,缺乏在探索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成就感。我要深入地理解教材,挖掘教材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多方面地发展。

陆聚庭

归昌小学教研室

11月11日听课感悟 篇8

本月11日,我校隆重举行了第一届“自能·探究课堂文化研讨活动。”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高朋满座,胜友如云。我校骨干老师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在课堂这个主阵地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我也有幸临听了刘朱刚、高冰峰、冯为民三位老师的同质异构课—《项羽本纪》,现把自己的一些感悟列举如下:

一、对教材的有效解读

上好一节课,都是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开始,这是对老师的基本功,这也是常识,所有的老师都知道,但正因是常识,一般的老师往往对此忽略,不以“教什么”为重点,反而以“怎么教”为全部,从而在一节貌似热闹的公开课后,让学生事后想想,不知所云者皆是。三位老师都对教材作了透彻的把握与解读,以传主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为突破口,来评价其功过得失;以了解传主项羽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感情世界为抓手,从而使学生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获得有益的启示。这真正体现了选修教学与必修教学的不同点,选修教学就要有大容量,小切口,做到“收”与“放”的巧妙结合,“巧”与“奇”的有效结合。

二、对学情的有效把握 奥苏贝尔有一句话:“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句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学生的“自能”与“ 探究”更要求教师明晰此点。刘朱刚老师以对《鸿门宴》的简介为切入点;高冰峰老师要求学生对文本内容,尤其是每一段内容都用文中的关键字来概括;冯为民老师更是切口巧妙,高人一等,以让学生回答“自能·探究”中“·”的含义来获知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可谓神来妙笔,让人获益非凡。

三、对学法的有效指引

“自能·探究”不是教师向学生提一些要求之后放任不管,而是一种更高要求的指导与促进。在教学内容确定的基础上,那么对教学方法的精益求精就是必然的要求。这不是舍本逐末,这是一种教学的艺术,一旦持之以恒,那就是自身的教学风格。刘朱刚老师以丰富的课堂积累,充分的学生活动来连缀课堂。高冰峰老师以自己的教学语言为主线,对教材的要点处作举重若轻的点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对文本语言奥妙的领悟。冯老师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把《史记》原文和自己的改写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领悟《史记》巧妙的人物刻画手法,感悟《史记》高妙的叙事艺术。学生各展其能,又充分合作,真正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悟。

咏柳听课感悟 篇9

上一周,有幸参与了在晋江市实验小学举办的“晋江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评优活动”第一天的观课活动。一天下来,让我受益匪浅,可以说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有所创新,教师除了备教材、教法,更多地转移到了备学生环节。课堂上,在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的同时,也不忽略数学本质,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几节课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来自晋江市第三实验小学吴丽红老师的《认识图形》。下面就谈谈自己最欣赏她的几个地方。

亮点一:教师的个人魅力

吴老师丰富的肢体动作,生动的表情,让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其浓厚,整节课的气氛十分活跃。有这么一句话“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而吴老师在课堂上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她的语言富有童趣,随时吸引着孩子,也吸引着听课老师们。她不会因为孩子的一句童言稚语而不知所措甚至无视,而是巧妙地用语言引领着孩子进行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亮点二:成功的情境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计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捶打一块冰冷的生铁,而创设情境是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形成问题答案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节课,吴老师首先利用课件出现各种形体的高楼大厦,让学生说这些高楼大厦的形状像什么?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数学形象就藏在城市建筑物美丽的外衣下。紧接着将这一栋栋的高楼大厦动画转变成立体模型。这一变,既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不落痕迹地将学生引入新知。

亮点三: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

吴老师在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经历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特征”的认识过程,从“物体特征”到“物体模型”的对应过程,从“数学模型”到“生活模型”及从“生活模型”到“数学模型”相互转换的过程。这一切都是让学生亲手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数学的奇妙与自我肯定。我想,学生课后回想起这节课,肯定感觉记忆犹新!

亮点四: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

实行新课程标准后,数学教学内容更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我深深体会到,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融入生活,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吴老师这节课,在学生认识完球、圆柱、正方体和长方体四种立体图形后,她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将球体,圆柱体、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动画转化成常见的冰箱、纸箱、牙膏盒、篮球、足球、乒乓球、茶叶罐、接力棒、魔方、色子等生活物品。这一变,不仅将学生的思维情绪提到了更高潮,还让学生明白原来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可以应用到生活当中去的。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教师观摩课听课教学心得感悟 篇10

这次听课,首先从个人的教学上来说,我还存在着一些有待加强的地方,比如说平时的工作总结和计划。当老师讲课的时候,她那种收放自如,行云流水的感觉并不是容易模仿的,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而在平时的了解中,老师是一个非常注重总结和计划的人,她小到进行课堂总结和计划,大到进行长期的规划,比如三年之内让学生们取得一个怎样的提升等等。这些都是我作为一个新教师应该学习的地方。

在这次听课当中,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去关注学生成绩的成长,也要去关注学生们平时生活里的表现,不仅要做他们的学习导师,也要做他们的人生导师。这样才不会违背一名教师最终的职责和愿望。所以通过这一点,我也会努力的在课堂上提升孩子们的德行能力,进一步的完善课堂的丰富度,也对孩子们进行一个更深的启蒙作用。

咏柳听课感悟 篇11

9月21-24号,田斐翔和张国伟老师同去洛阳外国语学校,认真听取学习了2011年河南省初、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暨新课程教学专题报告研讨会,会上来自全省选送的主要市县的24位年轻教师角逐了高中地理优质课大赛,他们通过说课、讲课、评课等系列活动向参会教师进行了精彩的展示,此次大赛充分展现了我省青年教师的教学艺术风采,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会议期间,郑州市地理教研员赵丽霞老师还做了《2011年河南省新课程高考地理学科考试分析及2012年高考复习备考策略》的专题报告。对我市地理学科的教学进行了切实的指导。结合这次会议精神,我们认真总结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感悟如下:

一、教学心得体会:

1、深入、细致、全面、系统地解读课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依据,教材是教学的参考,教材不限于课本,还包括各种其它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改变以往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习惯,在深入钻研课本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认真落实教材系统中的阅读、读图思考、活动、案例分析、问题研究,是达成课标的核心和关键;

新课程重视“过程和方法”的价值取向,要求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角色,大胆创新和不断探索,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为学生创设一种主动学习的环境,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自我建构学习过程,努力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协作者。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多种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探究和实践活动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试验、调查、考察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1、作为教师,我们始终对新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顾虑重重,很难不去考虑高考与各种质量检测,这一点是我们转变教学观念的关键。

2、新教材、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诸多的不配套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如教材与课程标准、教材与辅导资料之间不配套、诸多实践活动设备缺乏、学校的某些规章制度与新课程改革之间也存在不协调等等。

3、教师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新概念,对于这些内容教学中应如何把握教学的标高,还有教材中众多的探索、阅读、案例研究等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究竟要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算适宜,我们大多数教师心中也没有底。此外,部分探索与案例研究的内容也不符合教学实际或学生的实际,活动时间长,效果也不明显,很难在课堂上实施,有些探索与案例研究的内容,对于高一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太大。

4、学生也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我们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学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还有,学生学习的功利价值取向、学科惯性等非智力因素,严重影响学生缺乏时间、精力,对地理进行必要和最低限度的学习,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关系

1、课文、图象与练习的关系

课文、图象和练习三系统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课文系统主要以文字形式传递知识内容,课文系统可以设正文、提示注释、阅读材料、选学内容等部分,其中提示部分可有预习提示、自学预习和课后提示等,注重启发,培养学习能力。图象系统侧重以图示形成传递知识信息,在图象比重、图象内容选择、图象类型、图象组合、图文配合、图象安排等方面有所突破,以充分发挥以图释文,以图引文,以图析文,以图代文的作用。练习系统是供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的部分,设计上一要容量适当,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二要题型多样化,增加探究性、开放性、应用性题目,给实验以应有的地位;三要主次分明,具有层次差异;四要注意学生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能力等的培养;五要编排位置灵活,各种练习可穿插于教材结构的各个环节中。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教材中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两类要素之间应当做到相辅相成。高中地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较高,是建立在掌握和运用地理规律性知识基础上的。随着地理方法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地理能力的发展才有基础和机会,无知绝对谈不上有能力。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能力培养及智力开发的要求,又是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必要条件。在知识仍是高中地理教学重点的同时,应强调和重视知识掌握与智力开发、能力培养的相互渗透。新编高中地理教材的知识要求应当体现基础性、先进性和贯彻少而精、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学能力上打基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在于创新,勇于突破传统的习惯势力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好奇心强、善于联想、富于想象、敢于怀疑是创造性思维必备的前提。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无论正文、阅读或选学材料都要自始自终为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提供知识基础和能力要求。

3、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是编写高中地理教材和进行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新编高中地理教材应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体现高中阶段应有的教学要求,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地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深化他们的地理认识过程;同时也有助于开阔地理视野,扩展地理思路,培养地理应用意识,提高应用知识于实际解决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编写教材中密切联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一是可以联系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天气预报、旅游、商品流通等。二是可以联系生产发展、经济建设的实际,突出地理科学促进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功用。例如,资源评价、对外交易、经济发展规划等。三是可以联系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深化学生对联系实际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例如,调查市场经济状况、研究乡土发展规划、开展乡土建设咨询等。四是可以联系地理学对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民族昌盛的重要作用和古今中外地理学家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取得重大发现及贡献的事例,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热爱地理科学、树立远大志向。五是可以联系与地理科学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例如,人口、能源、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等。加强地理实验操作与实践活动。六是可以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文化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地理学的重要作用,扩展联系实际的内涵。

另外,此次优质课大赛中也有一些值得老师们今后注意的事项:

1、随身音响不时的断音,影响所有人的情绪,讲课教师心慌,听课教师心烦;

2、个别教师说课,没有互动,只顾拿稿念原文,很死板,没有高潮,一潭死水。

3、课件制作的颜色灰暗,画面搭配、字体大小都不够完美,视觉效果差,影响授课。

4、有的老师就很好,整合的素材很典型,说课课件设计简洁,思路清晰,画面丰富多彩,语速舒缓,紧扣课件说课,效果非常的好。

5、讲课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展示反馈等新理念。总之,从这次听课学习活动中,我们受益匪浅,感悟颇多。

《咏柳》教学设计 篇12

孙晓霞

教学目标: 1、背诵两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过程:

(学习《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

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四、背诵古诗。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孙晓霞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中的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一.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二.简介天门山和作者李白

三.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找出诗歌里不理解的字,词。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自学古诗

1.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了解诗歌的大意。

2.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3.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让学生通过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自学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让学生把想象的景象画出来。

六.教师小结诗歌大意。

上一篇:便民窗口劳动竞赛方案下一篇:两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