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16古诗三首(共10篇)
s版16古诗三首 篇1
教学目标:
古诗三首
1. 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焚”,会写“锤、凿、焚”
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等词语。
2.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
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 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它诗篇等。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夏日绝句》
2.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
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预习《石灰吟》、《竹石》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民族之魂”,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他们所反映的“民族魂”是什么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夏日绝句》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夏日绝句》。打开书83页。板书;读古诗
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五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二后三)板书;有韵味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① 绝句:
绝句?有五言或七言两种。
②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李清照(教师准备资料:李清照的个人资料: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历城(山东济南)人。她少年时就颇有诗名。她的文学作品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情调活泼优美,主要抒写少女、少妇闺情与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后期金兵入侵,丈夫去世,她只身漂泊,在愁苦中度过晚年,作品情调低沉、凄苦、深厚的故土之情,悲凉的身世之感和慷慨的国家兴亡之痛,一并抒发其中。其词清新俊逸,擅长白描,善用口语,风格独特。我们看看,猜猜这首词是属于哪一时期的作品?(也可出示李清照前期作品,对照让学生发现其不同。)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
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
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杰:人中的豪杰。鬼雄:鬼中 的英雄,指壮烈死去的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思:怀念。直到今天,人们还怀
念思忆着项羽,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逃回江东。
D请1——2位同学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
② 悟诗情:抓住“至今、思”感受诗的情感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这首绝句,是李清照的传世名作,我们就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之处。请你边读边想,你有什么感受?
你先感受到什么?(项羽是英雄豪杰,他虽然失败,但不屈服。)
你是从哪感受到的?(至今、思:到现在人们还怀念项羽。人们赞美项羽什么?)
C这首诗为什么写项羽?为什么诗人要“至今思项羽”呢?深入思考一下。提示:可以结合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来体会,你又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在动荡的年代,李清照亲眼看到宋朝统治者仓皇逃窜,北方沦入敌手,与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人借赞扬项羽来批评南宋王朝的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从诗中,体会出李清照的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把满腔的爱国情,集中在对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思念与赞美中。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诗人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读下面两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两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6)自学古诗
①介绍两首诗的作者.②解决字词。
出示: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读词语。
拓展词语:千()万()
③朗读古诗。想一想古诗的意思,想一想这两首古诗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石灰吟》、《竹石》
2.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
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教学过程:
1. 导入: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的《石灰吟》与《竹石》这两首古诗。
2. 新课:
(1)初步感知大意:
以自学、汇报为主
① 《石灰吟》
A逐句理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对待烈火焚烧、锤炼看作很平常的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不怕。浑:全,都。清白:指石灰的颜色纯白,没有斑点。
B整体了解: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② 《竹石》
A逐句理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你看,它的根深深地扎入断裂岩缝中间,像一只手紧紧地抓住岩石,像一口钢牙牢牢地咬定青山。这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磨:折磨。“坚进”坚定强劲。任:任凭。尔:你。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B整体理解: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思。
(2)感悟诗歌情感:
①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
朗读,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它高大挺拔,扎根艰难与顽强。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
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上咱们上节
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生平,小组讨论,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石灰吟》:
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
白”,这个“清白”到底指什么?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
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
教师小结:这就叫做“托物言志”。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竹石》呢?汇报:
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引导学生认识到:
A《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B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3.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古诗,具有什么特点?(托物言志)
在学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看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背诵这三首古诗。
s版16古诗三首 篇2
以《出塞》为例:
(一)讲解诗题,简介作者。
1.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
2.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
(二)自读全诗,读准读通。
1.熟记“秦”的读音及写法(可与“泰”比较)。
2.可先个体读,再同桌互读互查。
(三)查阅注释,弄清诗意。
注意诗中的“关”,此处指边关;“还”,是回家的意思。首句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不要讲成“秦”时的明月照在汉代的关内”。
(四)细读诗文,理解感悟。
一边读诗句,一边思考:
1.“秦时明月汉时关”,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这景象有变化吗?(一直如此)联系“万里长征人未还”,想象一下:那些边关战士,面对明月,可能会想些什么?
2.后两句诗表示了对飞将军的怀念,其言外之意是什么呢?(希望唐王朝能起任英勇善战的名将来镇守边关,抵抗外敌。)
(五)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想想读了本课,有些什么感受?(从诗人对长期战乱、百姓苦楚、镇守边关的看法,体会他关心国家安危的激情。)
带着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悲壮慷慨的气势。
(六)推荐诗作,拓展阅读。
提供内容相关的边塞诗,供学生自主选读。如: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 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s版16古诗三首 篇3
【教学目标】⒈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⒈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 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⒉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师:这些 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 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⒈简介作者及敬亭山。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⒉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 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第二课时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设计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2)“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3)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4)“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5)“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6)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的意境。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设计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设计意图]
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3.说说词的大意。
[设计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句的理解并不难。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1)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2)“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3)“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
“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学生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 化。)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还用词来回答,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 的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老师板书)同: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异: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 三首对比非常强烈。)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可以加深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
s版16古诗三首 篇4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8题;共84分)
1.(2分)多音字组词。
担dān
________
dàn
________
2.(3分)我会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________,清泉石上流。
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
________,山后山前处处梅。
3.(6分)多音字组词
蒙:méng________、měng________
奇:jī________、qí________
相:xiāng________、xiàng________
4.(3分)选择正确的词语。
勉(A.励
B.历)________自己出类拔(A.萃B.翠)________
在一片赞扬声中,我们的头脑要保持(A.平静B.安静C.冷静)。________
5.(4分)给下列诗句排序。
________羌笛何须怨杨柳
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
________一片孤城万仞山
________黄河远上白云间
6.(6分)想一想,选一选。
吉言________
A.应允别人
忠言________
B.诚恳劝告
诺言________
C.宣誓所说
誓言________
D.表示吉祥
留言________
E.生前留下
遗言________
F.临走写下
7.(5分)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①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8.(5分)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瞬间
②仿佛
9.(4分)默写古诗
望天门山
李白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0.(5分)读一读体会句子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1.(5分)改变句子中词语的顺序,不改变原意,把句子换个说法。
①我天天坚持给鸟儿喂食。
②小明是我最好的朋友。
12.(9分)读拼音写汉字
qīng
fēng
jìng
________山
________树
石________
________澈
________景
________争
________声
________狂
________然
13.(5分)请你从这三首诗中选择一首你最喜爱的诗默写下来,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14.(5分)根据诗意写出相应的诗句。
①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②晴天,西湖水波荡漾,波光艳丽,美极了。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云雾迷茫,显得非常奇妙。
③洞庭湖的湖水清澈,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潭面没有风,好像一个没有经过打磨的镜子。
15.(4分)根据解释写诗句
①雄伟的天门山好像是被从中间冲断了一样,让长江浩荡的流经这古代楚国的旧地。________
②滔滔东流的江水,在天门山遇到巨大的障碍掉头向北流去。________
③分列长江两岸的天门山,就像迎着江水扑面而来。________
④在那水流湍急的地方,有一只小船乘风扬帆,从太阳升起的东边驶过来。________
16.(4分)选择正确的答案填空。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的作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他们都是________朝人。
A.刘禹锡
B.杜甫
C.白居易 D.李白
E.唐
F.清
17.(5分)翻译句子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8.(4分)默写《望天门山》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题
(共5题;共25分)
19.(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回答问题
这首诗写眺望天门山所见,始终描绘了哪些景物?
20.(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回答问题
诗人为山川景物抹上了哪些色彩?
21.(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回答问题
诗人在描绘这幅画时,是以什么景物为主体的?其它景物起什么作用?这些景物衬托了天门山怎样的景象?
22.(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回答问题
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怎样雄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3.(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回答问题
本诗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18题;共84分)
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二、阅读理解题
(共5题;共25分)
s版16古诗三首 篇5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从整体上读一读这首诗,感受这首诗中描写的情景。学生在读中基础上能把这首诗所描写的场面答出来。紧接着,我让学生分句再来读一读。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根据下面的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说得非常得好。学生自己总结的诗意,在对整首的诗意理解后,学生很习惯地就开始总结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来了。但学生对作者的感情并不能入情入境地去体会。
《古诗词三首》第2课时教学反思 钱正权老师曾说过:“引领学生走进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寻求诗词地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再诗词的语言文字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发挥想象。”于是,在预设中,我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可在试教中发现,学生说来说去是插图中的,“男人耘田,女人搓麻”,始终处在解诗意的层面,没有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学生没有悟到诗情,就缺少那诗味了。
《古诗词三首》第3课教学反思
s版16古诗三首 篇6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五年级的学生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的,所以,我就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一下子就能抓住课文的思想情感。
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我在让学生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效果比较好。
s版16古诗三首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杂、篱”等
个生字,会写“杂、稀”等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象画面,感受乡村宁静安逸生活的美好。
4.学习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
教学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杂、篱”2个生字,会写“杂、稀”等6个生字。(重点)
2.想象画面,感受画面美。(重点)
3.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通过预习你们学到了什么?快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预设:这首诗描写了初夏江南农村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二
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一字幼元,南宋名臣、文学家。他的诗题材广泛,反映农村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主要作品有《四时田园杂兴》等。
三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
会读生字。
练
杂(zá)
篱(lí)
(2)
会写生字。
练
杂
稀
篱
蜻
蜓
蝶
4.理解词语。
练
四时:四季。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xìng。
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花为白色或淡红色,籽实磨成粉供食用。蛱蝶:蝴蝶的一种。
四
精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节奏。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朗读指导:这是一首七言诗,可以按照“四三”的节奏朗读,浅显易懂的诗句可以读得轻
快,耐人寻味、引发联想的诗句可以读得舒缓。
2.读通顺诗句,理解诗意。
诗意: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却显得稀稀落
落。白天变长了,路边的篱笆在夏日映照下,没有行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
飞去。
3.第一、二句诗,诗人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描写了哪个地方哪个季节的景物?
预设:这两句诗,诗人从景物的颜色、形状等方面写出了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特点。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物。
4.“无人过”妙在哪里?
预设:“无人过”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提示:“日长”指白天变长。初夏白天变长,庄稼蓬勃生长,也是农民忙碌的时候,再结合课文插图,可以想象理解“无人过”正是从侧面写出了农事的繁忙。
5.“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预设:正午时分,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越来越短,路上没有人经过。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飞来飞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提示:说时,可以按照诗人信步田间的观察顺序,给学生提供一些乡村生活中的地点,如
“走过一片果园……”“不远处的田野里……”“来到村口……”等。
五
诗歌鉴赏
这首诗前两句对仗工整:梅子金黄、麦花雪白;杏子肥、菜花稀。“黄、白、肥、稀”四个形容词组合在一起,让人不由得想到万物蓬勃生长的画面。后两句用蜻蜓、蛱蝶翻飞的动态画面来衬托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静态之美,从侧面写出了初夏农事正忙,所以行人少见。诗歌妙在后两句,画留空白处,诗有言外意,写出了田园生活宁静闲适的气氛,余味无穷。
六
课文主旨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描写了初夏江南农村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七
课堂小结
中国古诗语言凝练含蓄、韵律和谐优美、意境深邃高远。《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是一首田园诗,让我们体会到了田园风光的美丽。
板书
梅子(金黄)
杏子(肥)
四时田园杂兴
(其二十五)
麦花(雪白)
菜花(稀)
日(长)
篱落(无人过)
夏季江南
田园美景
蜻蜓蛱蝶(飞)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徐、疏”2个生字,会写“窗、徐、疏”3个生字。(重点)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3.学习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重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春季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很多诗人、作家都在这个季节留下了名诗名篇。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宿新市徐公店》。
二
介绍作者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诗人”)。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主要作品
有:《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舟过安仁》等。
三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
会读生字。
练
徐(xú)
疏(shū)
(2)
会写生字。
练
宿
徐
疏
4.理解字词。
练
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一径深:一条小路延伸得很远。阴:树荫。
四
精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节奏。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朗读指导:“篱落疏疏、儿童急走、飞入菜花”等词语浅显易懂,要读得轻快,“疏疏”
和“菜花”语气不要太重;“一径深”和“无处寻”画面悠远灵动,要读得舒缓,重音落在“深”和“寻”,语音绵长,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2.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客店旁树上的新叶刚刚长出来,不茂密,还没形成树荫。儿童奔跑着,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菜
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春季。“新绿未成阴”和“菜花”都说明这是春季。
4.“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预设:篱笆、小径、树头新绿。稀疏、深远、未成阴。
5.“急”“追”两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预设:好。“急”“追”这两个字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6.“无处寻”三个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无处寻”三个字让我仿佛看见几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
童。
7.这首诗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预设:这首诗先是静态描写,后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
8.想象这首诗描绘的画面。
预设:稀稀疏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乡间小路伸向远方,客店旁边的树木还未形成浓密的绿
荫,树枝上长出嫩绿的新叶,迎着春光生长。几个孩子嬉笑着跑来,追捕两三只黄色蝴蝶,可是黄色蝴蝶却飞入大片金黄的油菜花中,失去了踪影。
提示:引导学生想象“走出客店,和风徐徐,一阵阵油菜花香扑鼻而来,只见……”,为学生的想象提供支架。
五
诗歌鉴赏
这首诗前两句笔调清新明快,先勾勒远景,“一径深”的“深”字写出了小路往远处延
伸,拉长了视线;后写近景,稀疏的新绿在枝头,一远一近,给人以悠远宁静之感。后两句笔
锋一转,由静景写到人物活动,一静一动,使整首诗画面一下子生动起来。看似平淡的“无处
寻”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仿佛看到了菜花正在盛放的情景以及儿童的活泼情态。
六
课文主旨
《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清新美丽的田园春光和儿童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光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七
课堂小结
《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徐公店投宿时所见到的景物,展现了儿童捕蝶嬉戏的生动情景。全诗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喜爱乡村春天美景的思想感情。
八
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
篱落
一径
树头
静态
宿新市徐公店
儿童
黄蝶
动态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相关阅读: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重点)
.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清平乐·村居》这首词。
二
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主要作品有:《青玉案·元夕》《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三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词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
会读生字。
练
锄(chú)
剥(bō)
(2)
会写生字。
练
茅
檐
翁
赖
剥
4.理解词语。
练
清平乐:词牌名,“乐”,这里读yuè。村居:词题。
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今属江西)时写的。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翁媪:老翁和老妇。
亡赖:同“无赖”,词中指顽皮、淘气。“亡”,词中读wú。
四
精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把握节奏。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2.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预设:茅屋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他们用)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相互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3.你如何理解这首词的题目?
预设:这是一首宋词。“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在乡村居住时看到的景象”。
4.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作者开篇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低小”的“茅檐”和“溪上”的“青草”,只寥寥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接着写老翁和老
妇,他们的谈话带着吴音,显得温柔、有趣,由此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安详、精神愉快。
5.词的下阕刻画了哪些人物?重点刻画了谁?“喜”和“卧”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预设:刻画了锄豆的大儿子、编鸡笼的二儿子、剥莲蓬的小儿子。重点刻画了小儿子。
“喜”和“卧”用得好。“喜”字可以说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小儿子的顽皮和淘气,为这
幅乡村图增添了祥和、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卧”
字使用得最妙,它把小儿子横卧在溪边剥莲蓬时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样子和盘托出,从而使人物形
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6.想象这首词描绘的画面。
预设:低矮的茅屋旁,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溪边青草茂密,映衬得小溪更加清澈。老翁和
老妇在屋前用吴地方言聊天,喝酒逗乐。大儿子非常勤劳,在溪东头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手
巧,正在编织鸡笼,小儿子最顽皮,横卧在溪头剥着莲蓬。
提示:让学生以“溪上——溪东——溪头”为线索将想象的五个人物的生活画面联系在一
起,引导学生个性化表达。
五
课文主旨
《清平乐·
村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表现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出词人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六
课堂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这首词,掌握了字音,学习了生字,并结合注释、搜集的资料理解了词意,感受到了词人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板书
环境
清平乐·村居
人物
茅檐
溪上翁媪
低小
青青草
美
和谐农家、情趣盎然
大儿、中儿、小儿
怡然自乐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的重点是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画面。本课既有诗又有词,词是首次作为精读课文学习。词和诗在理解大意、想象画面等方面是相通的,学词可以用以前学过的学
诗的方法作为基础。引导学生抓住诗词中不同景物的特征展开联想,想象画面,体会乡村生活的情趣,引导学生说出想象的画面。
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和讨论的时间和机会,不要过多讲解,让学
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意境,把握诗词的主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说自己对农村
s版16古诗三首 篇8
《绝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教学重难点
1、重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3、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听音乐,你想到了什么?
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绝句》。
2、板书课题。
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春天的景色。快让我们来听听诗人是怎样歌颂赞美春天的。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这首诗的前两句,画出了由春日、春风、江山、花草构成的阔远而明丽的春景。诗的后两句具体描绘衔泥的飞燕、安睡的鸳鸯,一上一下,一动一静,相应成趣,充满了生机勃勃而又安宁恬适的春天气息。)
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你还收集了哪些和春天有关的故事?背给同学们听听吧。
s版16古诗三首 篇9
一、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二、生字组词
德dé(美德、德行、品德)
鹊què(喜鹊、鹊桥、声名鹊起)
蝉chán(蝉联、金蝉、蝉蜕)
三、多音字
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
四、译文
1.《宿建德江》: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五、问题归纳
1.《宿建德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宿建德江》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写了寒江、小舟、孤月、独客、老树、旷野,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2.《宿建德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宿建德江》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黑云、雨、风、湖水。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中的比喻有什么作用?
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翻墨”与“跳珠”的比喻新颖而生动,绘色绘声绘形,极为传神。
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人在黄沙岭道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6.《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突出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六、课文主题
1.《宿建德江》诗人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全诗的艺术特色: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黑云、雨、风、湖水。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的情感。
s版16古诗三首 篇10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师: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过一首词,叫—— 生:(齐答)《忆江南》。
师:请大家一起背诵《忆江南》,预备起。
生:(齐背)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词《渔歌子》,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板书:渔歌子张志和)
[评析:这是学生第二次学词,从复习学过的词入手,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唤醒学生关于词的记忆。此时,教师不必再讲长短句、词牌名等词的基本知识了。]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师:“渔歌子”是词牌名,看到这个题目,你能猜一猜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吗?
生1:可能写渔夫唱歌吧?(生笑)生2:不对,应该讲渔夫的生活。生3:写钓鱼的情景。
师:词的词牌名与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但有些却有联系,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描写渔翁的生活,表现了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仔子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了吗?
生:(齐答)明白。
[评析:词牌名与词的内容的关系比较复杂,三言两语无法说清楚。这里让学生根据“渔歌子”词牌名猜测词的内容,很有新意,设计比较巧妙。] 师:自由练习朗读,开始。(生自由读《渔歌子》。)
师:(课件出示《渔歌子》。)好,谁来读一读《渔歌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
生: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念sài,“白鹭、鳜鱼、箬笠、蓑衣”四个词语中都有生字,但她读准了。谁再来读一读?
(接着请三位学生读词,学生互相帮助正音。)师:想读的同学这么多,那好,我们一起读,开始!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渔歌子》?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朗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很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西塞山前”的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还注意到没有,他在读“桃花流水鳜鱼肥”和“斜风细雨不须归”时,哪儿停顿了?
生:“桃花流水”、“斜风细雨”的后面都停顿了。师:你们都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就叫有板有眼。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读的时候要有板有眼,像词人一样读。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有些孩子还随着节奏摇头晃脑的,有意思。来,我们模仿这些同学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评析:引领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按照朗读规律,一般要经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这三个阶段。因此,朗读指导也得体现这样的层次,要体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每次读要有明确的目的。上面的读是前两个层次——读正确,把词读得字正腔圆;读流利,读得抑扬顿挫,有板有眼。指导的技巧在于先读后导,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体悟。如“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等等。在自然的引导下,学生不仅习得了朗读的基本技巧,而且对词意有了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想象画面、理解词意作好了铺垫。]
三、想象画面,深入感悟
师:有那么一点词人的感觉了!这首词很优美,用古人的话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渔歌子》描绘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老师读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师配乐朗诵《渔歌子》,学生静听想象。)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谁来说一说? 生1:我看到了一座山,叫西塞山,山前一行白鹭在飞翔。桃花开了,小河的流水里鳜鱼长得肥美。一个人戴着箬笠,披着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不需要回家。
师:这人在斜风细雨中做什么?请说完整。生1:哦,他在斜风细雨中钓鱼,不想回家。师: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2:是春天,我从“桃花流水”看出来的。生3:桃花开的时候,一般是阳春三月。
[评析:边读文章,边想画面,这是重要的阅读方法。尤其对于那些景美情深的课文,更适合于采用这样的方法。《渔歌子》语言洗练,词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了动人的江南水乡图。从语言形式上看十分简单,但内涵却十分丰富,简洁的语言反而给了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这样边听边想象画面的做法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把文字转换成画面是需要语感的;二是有助于理解词的意思;三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师:对。是的,是春天,春天充满了诗情画意。想不想用简笔画画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画。
(师生一起画画,教师画在黑板上。)
师:画面配有文字才好呢!跟着老师一起书写。
(师生一起书写“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教师随机作写字指导。)
师:好,请大家指着各自画的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词的意思。(生各自说词意。)
[评析:将画画、写字和口语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比较高明。这不是为了体现学科整合,而是实实在在的语文实践活动。要画好画,必须对词有准确的理解;而画画的过程,也是感悟词意的过程;在相应景物旁写词语,对照画面说话,这样的训练不仅新颖,而且有实效。] 师: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用美读了。像老师刚才一样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能给人美的感觉,但还不够。为什么呢?没有请词人来呀!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会说些什么?他心情如何?
生1:他会说,“大自然真美,我被陶醉了。” 师:好,你就是词人,陶醉地读。(生1读。)
生2:他可能会说,“这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简直是世外桃源啊!”(掌声)
师:你词汇丰富,知识丰富,还知道“世外桃源”哩。好,你尝试读出这种感觉吧!(生2读。)
生3:我想他的心情一定是愉悦的,就是赏心悦目。师:好,你赏心悦目地读。(生3读)
师:除了“赏心悦目”,还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词人的心情? 生4:心旷神怡。生5:悠闲自在。生6:自由自在。生7:悠然自得。
师:(指刚才答问的四个学生)请你们悠然自得地读一读。(生4、5、6、7读。)
师:来,我们不看书,一起来吟诵。你就是词人,面对青青西塞山,看那白鹭展翅飞翔,身旁桃花烂漫、流水潺潺、斜风细雨,把身心放到词中间,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评析:在读中想象,设身处地,感悟词情,读出词情,是这一板块的重点。词情如何读出来?先由教师范读,闭眼遐想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并把这样的景象用简笔画画出来,看到这样的美景,读到这样的美词,学生心中的美感油然而生。然后,把词人请进来,体会词人会说什么,心情怎样,引导学生交流真实的感受。“好,你就是词人,陶醉地读”,“你词汇丰富,知识丰富,还知道‘世外桃源’哩。好,你尝试读出这种感觉吧!”“请你赏心悦目地读”,“请你们悠然自得地读一读”等等。学生的感悟发自内心,独具个性,读出来的感觉也不一样,这是真正个性化的阅读,完全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为前提。]
四、质疑问难,提升情感
师:《渔歌子》读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生默读,思考。)生:我不懂“青箬笠,绿蓑衣”。师:你可以借助书上的注释理解。生;我看了,但还是不明白。
师:我知道了,像这样的避雨工具早已被淘汰了,所以你根本没有看见过。但没关系,这应该不影响你对整个词的理解。
[评析:学生的第一个提问很有意思,粗略一看似乎不是问题,因为书上有“青箬笠,绿蓑衣”的注释。可学生为什么还要问呢?真的仅仅是因为没看见过这两样东西吗?其实,一实习老师上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箬笠、蓑衣一般是棕色的,可是在这儿,为什么是青色、绿色的呢?我当时觉得这个问题有些牵强,所以没采用。但是,我还是可惜没有追问下去,因此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教学契机。] 生:为什么渔夫在斜风细雨中“不须归”呢? 师:问得好!读一读词,想一想为什么。生:因为他戴了箬笠,穿了蓑衣,不怕风雨。生:因为他想多钓一些鳜鱼。(生笑。)
师: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师:且须还。生:(齐读)不须归。师:(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生2: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生3: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会儿。
师: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来,知音们,让我们读出张志和的心声。
(分小组诵读。)
[评析:这一片段借用了实习老师的做法,觉得设计得好,能打动人,便采用了。事实上,简介词人的生平、性格,对于进一步体会情感很有裨益。和学生对读一节很有感觉,我和学生一方面被亲情感染,一方面又被亲近大自然的洒脱包围,读得投入、动情,读出了词的韵味。至此,读出感情的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五、作业
师:谁能用优美的词语形容江南水乡春雨中的景物?(课件出示习题)
【s版16古诗三首】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古诗三首-出塞》教案(语文S版五年级下)07-17
人教版五下古诗词三首11-25
2018小学语文S版全部古诗及-积少成多01-06
人教版(新)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9-27
s版小升初语文必背古诗词80首填空练习08-30
《古诗三首》教案10-08
六上古诗三首08-22
三首春天的古诗10-17
古诗三首—菊花 教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