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古诗三首

2024-08-22

六上古诗三首(精选6篇)

六上古诗三首 篇1

六年级上期第四单元十六课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习《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学会诗中“谦、锤、凿、焚、任”等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清白、坚劲”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3、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石灰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先后板书:志、诗言志、托物言志,问学生是什么意思?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言志、托物言志的诗。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学生齐读课题《石灰吟》)。

二、解释题目,简介作者

1、“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有赞扬、称颂的意思。所以题目的意思是(所以这是一首赞美石灰的诗)。

2、你还知道带有“吟”的诗题吗?(《暮江吟》、《游子吟》等)

3、简介作者。

三、学习古诗方法回顾

1读(按古诗的韵律节奏读好古诗)2知诗人解诗题 3 抓字眼 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四学习古诗

(一)读通 读好

1.自由读诗

2.多种形式读:

指名读。

自由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师生对读。

(二)了解“石灰”其物

1、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

【课件出示:《石灰的自述》】提问:从这段介绍中你知道了什么?

2、读诗句。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

1、理解诗意的方法: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然后采取“扩展、增补、调换、连缀的方法概括诗句意思。

2、请同学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意,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注上记号。

3、同位互相说说。

4、集体交流,师随机指导出示课件。适当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时加上关联词(如: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因为,它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间。)

五、了解“托物言志”,悟诗情

过渡: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同学们大概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吧?

1.《石灰吟》,吟的应该是石灰。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请你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2、诗人敬佩、歌颂石灰的什么品格呢?

3、于谦触景生情,于是借石灰表达自己的志向。这叫托物言志。

4、从诗中看,于谦的志向是什么? 找出诗句回答

3、让我们记住于谦十二岁时写下的豪言壮语。

六、感悟诗人品格

过渡:于谦有没有实践自己的诺言,他留给世人的“清白”究竟是什么?

课件自读资料一:这留下的清白中是两袖清风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诗,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金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奉承之贪官的嘲弄。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流传下来。

自读资料二:这留下的清白中是精忠报国的思想 力挽狂澜的能力

正统十四年间,英宗皇帝一意孤行,胡乱行军,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英宗被敌人俘虏。面对身陷敌营成为人质的皇帝,蒙古部队精锐的士兵,城中惊慌失措的百姓,不堪一击士气低落的明军,而朝中大臣只顾逃命。当所有人都对现状绝望的时候,于谦挺身而出,担当重任,一力承担,苦苦支撑,直至胜利的到来。

自读资料三:这留下的清白中是清正廉洁、不畏强权

于谦身居高位,在他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没有贪过污,没有受过贿。当时皇帝身边最为宠信的大宦官王振一直看于谦不顺眼,便找了个借口,把于谦关押了起来。由于于谦深得百姓尊重,威望很高,王振无奈又把于谦放了出来。在大牢里就大骂王振的于谦出狱后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清廉如故。

自读资料四:这留下的清白中是报效祖国的一片丹心

于谦从小就立志做一个像文天祥那样的人,无论严寒酷暑,他都在孤灯下苦读,一心想要成为国家的栋梁。

七、总结全文:课件 后人如此评价于谦:

有巍巍定难之功

有侃侃立朝之节

有孜孜及民之惠

有儌儌律贪之洁

五百年过去了,于谦从不曾离开过,他鲜活地立在人们心中;再过五百年,他也仍然立在人们心中。让我们吟这这首诗,记住这位力挽狂澜的民族英雄。齐读全诗。

八、作业

1填空课件

2、背诵全诗

板书:石灰吟

明 于谦托物言志

报效祖国清正廉洁

坚贞不屈不畏强权

洁身自好赤胆忠心

第二课时

内容:《竹石》

教学流程

一、回顾导入。

1、背诵于谦的《石灰吟》。

交流:在于谦的《石灰吟》诗中,你读到了什么?

小结:诗言志。

这节课我们要读的是一位画家郑燮写的《竹石》。

二、学习古诗方法回顾

1知诗人解诗题2读(按古诗的韵律节奏读好古诗)3 抓字眼 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三、知诗人解诗题

1、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并出示课件

2、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你们说呢?

3、自读,说说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

四、读通读好

采用各种形式读。

五、理解诗意,读懂古诗

1、理解诗意的方法: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然后采取“扩展、增补、调换、连缀的方法概括诗句意思。

2、请同学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意,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注上记号。

3、同位互相说说。

4、集体交流,师随机指导出示课件。

六、想意境悟诗情

1、竹的生长环境怎样?从诗中哪些词感悟到的?

2、这些岩石中的竹具有怎样的品格?

3、读着这托物言志这首诗,我们只是看到一株株坚强不屈、挺拔有力的竹子而已吗?我们还能看到诗人怎样的志向呢?

七、拓展

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八、作业

1、填空课件

2、照样子,写词语。

东西南北 春夏秋冬____________________

千磨万击 千变万化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

竹 石

郑燮咏物明志

咬定立根坚忍不拔

千磨万击坚劲顽强不屈

第三课时

内容:《夏日绝句》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介绍李清照

1、板书“英雄”,哪些人称得上“英雄”?现代汉语词典上作了三种概括:(1)才能勇武过人的人;(2)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3)具有英雄品质的人。

2、古今中外,你知道哪些英雄?

3、下面,老师给大家推荐一位女英雄――李清照。(课件出示,师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李清照写的一首小诗。

二、读通读好全诗

1、同学们,两千多年前的楚汉战争时期,出现过一位大名鼎鼎、叱咤风云的英雄,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写文章评述过项羽,其中最著名的是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课件出示,师朗诵)

2、请同学们自由读通读好全诗

3、同学们,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读起来壮怀激烈,铿锵有力。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正音,如“为”念第二声。)

三、理解诗意

1、同学们,这首诗中李清照用了两个词语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找到了吗?(人杰、鬼雄)课件

2、你怎么理解这两个词语?

(人杰:人中的豪杰、人中俊杰、了不起的人物、杰出的人、出色的人;

鬼雄:鬼中的英雄、)

3、成语词典中有两个成语给我们展示了项羽的英雄气概(课件出示,学生跟读)

4、读了这两个成语,联系前两句诗,你对项羽有何感慨?(交流)

(项羽认为人活着,就要成为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不管是生还是死,都要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就是项羽的本色。)

5、指名读这两句诗。(慷慨激昂,坚定有力)

6、这两句诗“惊天地,泣鬼神”,八百年来令多少男儿汗颜。请全体男孩子再来念一念这两句诗。)

7、同学们,最令人心动、最令人感慨的还是第四句诗“不肯过江东”。

江东,是指江南的东部,咱们这儿就属于江东,江东是项羽的老家。当年,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弟子转战中原,项羽是江东的骄傲。江东的父老乡亲都盼望着项羽胜利归来。可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呢?

咱们来看一段悲壮的历史。(课件出示,学生跟读)

读了这段话,联系“不肯过江东”,你对项羽又有何感慨?

(项羽宁死不屈、百屈不挠、悲壮豪迈、光明磊落、浩然正气、敢作敢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引导:项羽如果回到江东,江东的父老乡亲会原谅他吗?项羽当时有的是时间逃生,可他却选择了死,不想成为敌人的俘虏,不想在敌人的刀下。

同学们,要读好这一句,读出项羽宁死不屈、悲壮豪迈的英雄气概,关键是读好哪一个词?(不肯)指名读这一句。

能不能把“不肯”换成“不愿”、“不想”、“不能”?(不能)为什么?

师:“不肯”一词,写出了项羽以死相报,无愧于八尺男儿之身,无愧于江东父老之托,无愧于“人杰鬼雄”之名。谁再来读读这一句。

8、交流对诗句意思的理解随即出示课件

四、悟诗情。

1、同学们,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至今思项羽”,宋朝的李清照为什么要去追思

一位一千多年前的失败的英雄呢?(交流)

(一是因为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气概;

二是因为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豪言壮语。)

2、没有别的原因呢?咱们来看一看李清照写这一首绝句的时代背景。(课件出示,学生跟读)

读了这段话,联系“至今思项羽”,你对项羽,或对李清照,或对南宋朝廷有何感慨?(写下来,交流)

同学们,咱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这一首诗中的“人杰鬼雄”,既是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赞颂,又是对宋朝懦夫的尖锐讽刺,更是李清照高尚民族气节的铿锵表白。虽然李清照不是战场上的英雄,但她的爱国热情足以配得上“英雄”的美名!

同学们,让我们全体起立,振奋精神,再次齐读这首诗,再次感受英雄的气概。

五、作业

学习本课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作文。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六上古诗三首 篇2

教学理念:

重视对古诗词的朗读品味, 让学生从中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诵读古诗词, 以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本组课文, 主题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而且要知道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虽然三首古诗词所写的景物和内容不同, 但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因此, 采用“类比迁移”进行教学, 即抓住引起诗人思乡之物,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远离家乡后的苦痛, 达到情景交融, 感悟情感。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四个字;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听讲和同学互助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4.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诗人的生平材料和三首古诗的写作背景资料, 重点词句及古诗情境幻灯片, 范读录音, 古曲音乐。

2.学生准备:复习学过的怀乡古诗词;课前通读本课古诗词, 大致了解诗句意思;查阅有关三位诗人的资料。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播放古曲音乐, 回忆并背出以前学过的怀乡古诗词 (如《静夜思》等) 。

2.谈话入题。同学们, “树高千丈, 叶落归根”, 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思乡之情时刻牵动着游子的心, 从古至今, 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3.复习古诗学习方法:解题→品词→析句→连意→体情。

(设计意图:音乐是最好的情感催化剂, 伴着悠扬的旋律, 跟随“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的朗诵, 学生已全然进入阅读古诗词的状态, 激起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学习《泊船瓜洲》

(一) 初读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注意多音字“泊”、“间”、“重”、“还”的正确读法;结合文后注释, 说说诗句意思:说出诗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提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检查初读情况。

4.解题析句。“泊船瓜洲”———船在瓜洲靠岸停泊 (作者身处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从京口到瓜洲仅有一水之隔。“钟山只隔数重山”———与钟山也只隔着几座青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明月才能照我回到家乡。根据诗句意思,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身处的位置和家乡所在位置。)

5.结合 (简笔画) 示意图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对诗的理解。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自学诗的情况, 结合文后注释及“示意图”感知诗意, 弄清诗句中几个地名之间的联系, 便于全面把握诗人回望家乡的思念之苦, 为下一环节的探究做了情感铺垫。)

(二) 品味意境。

1.出示《泊船瓜洲》主题情境画面, 配乐朗读。

2.学生品读《泊船瓜洲》。

(1) 自读批注, 解读语境———诗中哪些词语体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 (2) 结合文后的“资料袋”, 体会“绿”字之妙。 (3) 感情朗读, 体会思乡之苦。

3.简要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身临其境体会诗人心境。

4.进一步质疑: (1) 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 从“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 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处境?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画面和音乐创设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人连近在咫尺的家乡都不能回去的痛苦。抓住关键字词体会诗人将乡愁融于满目春色的忧伤。)

(三) 领悟情感和表达方法。

1.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借景抒情”表达方法。

3.运用“这首诗通过______的描写, 抒发诗人________的感情”句式, 说说《泊船瓜洲》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4.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三首诗都采用了相同的表达方法, 学生把握了前一首的表达方法, 就能理解后面两首的表达方法。因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领悟诗意, 学生很容易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揭题导入新课

1.再次复习古诗学习方法 (解题→品词→析句→连意→体情) 。

2.过渡导入:在奉诏进京的途中, 是融融的春风, 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王安石无限的乡愁。又是什么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的乡愁呢?思乡的王安石, 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 江水边, 明月下, 想着自己的家乡, 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思》。 (板书:秋思)

3.自由朗读并体会诗意。

(设计意图:自然的过渡让学生从“春绿”转向了“秋思”, 使相同的主题在不同诗人笔下得以呈现,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古诗, 整体感知诗意

1.提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结合文后注释, 说说诗句意思;了解诗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画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交流初读情况。 (1) 读准“欲”的音, 说说“欲”的意思。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重点理解“意万重”、“复”、“又”等字词;读后画出不理解的诗句。

4.解题、析句。“秋思”———秋天的思念。“洛阳城里见秋风”———诗人客居洛阳城中, 看见秋风乍起。“欲作家书意万重”———想给远方的家人写封信, 可要说的话太多, 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复恐匆匆说不尽”———信写好后, 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行人临发又开封”———当送信的人要出发的时候, 又打开信封查看。

5.同桌互说整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有了学习《泊船瓜洲》的经验, 学生对“解题→品词→析句→连意→体情”的古诗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通过初读感知, 让“秋思”的感悟基调成为学生探究全诗的源头。)

三、对比阅读, 体会诗人情感

1.出示《秋思》主题情境画面, 播放配乐朗诵《秋思》的录音。

2.自主品读《秋思》。

(1) 自读批注, 解读语境。与《泊船瓜洲》相比, 引发诗人张籍思乡的是什么?诗中的哪些词语能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抓住“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等重点词语, 说说当时作者忧心忡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比较《秋思》与《泊船瓜洲》两首诗, 说说张籍和王安石在思乡情感上有何异同。

3.结合《秋思》写作背景, 体会当时张籍身在异乡的苦闷。

4.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 把《秋思》改成一个小故事。

(设计意图:在图文并茂的情境中, 伴着瑟瑟的秋风, 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学生通过品读全诗, 从诗人对一封家书的举止足以窥探其复杂的内心世界, 而这一切都因对阔别家乡的思念, 是肃杀的秋风引起了作者的乡愁。)

四、背诵全诗, 升华思乡情感

1.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2.初步了解“叙事抒情”的表达方法。 (1) 对比两首诗在表达方法上的不同点。 (2) 运用“这首诗通过_______________的叙述, 抒发诗人___________的感情”句式, 说说《秋思》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3.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 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 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思乡。但表达方法有所不同, 前一首是“借景抒情”, 这一首是叙事抒情。)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 揭题导入新课

1.激情导入:身在异乡, 远离父母妻儿, 身处边塞的将士更加思念故乡。他们白天征战沙场, 英勇杀敌, 保家卫国。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异域的景物, 枯燥的军旅生活让将士们孤苦难耐, 家乡成了他们热切向往的去处, 可遥遥无期的战争不知何时才能结束。这心情有谁能体会到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纳兰性德的内心世界, 感受《长相思》为我们展现的画面。 (板书:长相思)

2.配古曲音乐朗诵《长相思》。

(设计意图:与前两首诗相比, 以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学生不容易体会到将士们的内心所想, 通过激情导入和配乐朗诵, 渲染出宁静而真切的氛围, 为学生体会满目苍凉的边塞生活的难耐做了情感上的蓄势。)

二、初读古诗, 整体感知诗意

1.提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结合文后注释, 说说诗句意思;知道诗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提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交流初读情况。 (1) 检查学习生字情况, 读准“榆”、“畔”、“帐”的字音, 分清字形。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理解“山一程”、“水一程”、“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等字词。

4.解题、析句。“长相思”———词牌名。“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上阕) ———将士们跋山涉水, 翻过了重重高山, 条条河水, 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 将士们住宿的千余座帐篷都点起了灯;“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下阕) ———入夜了, 边塞又刮风, 又下雪, 从梦中醒来的将士再也睡不着了, 不禁思念起家乡来, 因为故乡温暖、宁静, 没有风雪之声。

5.结合诗句意思, 说说自己对诗人“聒碎乡心梦不成”的理解。

6.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对全诗表达的意思的理解, 并尝试说说这首词与前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7.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与前两首诗相比, 《长相思》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不相同之处, 通过此环节的学习探究, 学生除了解诗句意思外, 还可以对词的结构有初步的认识, 即上阕写景叙事, 下阕抒情。)

三、对比品味, 体会诗人情感

1.出示《长相思》主题情境画面, 播放配乐朗诵《长相思》的录音。

2.自主品读《长相思》。

(1) 感情朗读, 体味语境。想一想:与前两位诗人相比, 诗人纳兰性德的处境有什么不一样?诗人为何产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呢?

(2) 交流品读感悟。 (抓住“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等重点词语, 说说自己对山海关外军旅环境的印象感受。)

(3) 对比三首古诗词, 说说纳兰性德与王安石、张籍在思乡情感上有何不同。

3.结合《长相思》写作背景, 体会诗人戎马生涯的孤独与凄惨。

(设计意图:有了前两首诗的学习经验, 学生对理解诗意, 体会诗人情感有了一定的技能。在领悟这首词的情感时, 重点让学生从边塞恶劣的环境和枯燥、遥遥无期的军旅生活中去想象诗人的孤苦与无奈。)

四、总结表达特点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指导对“融写景和叙事为一体来表达作者情感”这一表达方法的认识。

(1) 《长相思》在表达上和《秋思》、《泊船瓜洲》是否有相同的特点?

(2) 运用“这首词通过_______的叙述和描写, 抒发了诗人_______的感情”句式, 说说《长相思》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从三首古诗看星相学 篇3

“天文学-天象学-星象学”的学科体系,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门类。我国古代就把星空划分为三垣、四象和二十八宿等。从古到今,星象学(不是星相学)的研究对象,都是恒星和行星的运动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这些恒星和行星的位置与运动,对于世界各地的历史和文化发挥过很大的作用,不是“绝对不可能影响到地球上的人或者事情”。

星象学的重要性,也可从高考题目进行解读说明。比如2011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阅读题就考查:我国古代的观象授时以星象定季节,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人们以鸟星和虚星等星宿,来定仲春仲秋。2013年海南高考历史试题问答题就考查: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

以上星象学的考查出现在语文和历史试题中,并不是出现在我们通常认为的理科试卷中。这也说明了星象学作为重要常识对人类影响的广泛。现再以三首古诗为例作一说明。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豳风》中被称为“国风第一长篇”的一首诗,诗名就叫《七月》。在权威媒体上频繁出现将它理解为“天气热得要命”,如曾收录教材的《七月的雷雨》文中“七月流火,……高原滚着烈焰。”(光明日报2010年10月27日第16版)其实,“七月流火”讲的不是天气,而是天象。这里的“火”不是火热,也不是行星的火星,而是恒星的“大火”(天蝎座心宿二星)。古代“火历”里“七月流火”是说大火星向西移动,是说星象,而不是说天气。

杜甫也有首古诗涉及“大火”。《赠卫八处士》中“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此句也曾有过争议。其实,“参”是指猎户座的参宿四,只在冬天能看到;“商”是指上述的“大火”,只在夏天能看到。参与商两星不能同时出现,以此比喻安史之乱亲人难以见面。

“小杜”杜牧的《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卧)看牵牛织女星。”最后一句有两个版本“坐看”和“卧看”,一直争论纷纷,难以定准。其实若从星象学上则很容易解决。牛郎(天鹰座α星)、织女(天琴座α星)和天津四等三颗星,被称为夏季大三角,由于秋夕是指农历七月七,此时大三角正好位于中原地区的正头顶方向。所以,“卧看”更准确和形象。

由此可见,星象学对于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的古代人类活动有着重大影响。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既说明了“星座决定命运和性格的说法”是错误的,也说明了“绝对不可能影响到地球上的人或者事情”的看法是片面的。

《古诗三首》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一、教学总目标:

1.认识“塞、秦、征”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二、分教学目标

1、认识“塞、秦、征”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塞、秦”等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出塞》。

3、能借助注释理解理解《出塞》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出塞》。

2、能借助注释理解理解《出塞》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四、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课文由三首古诗组成,其中两首为唐代的边塞诗,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和王翰的《凉州词》,还有一首是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出塞》的大意是:依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

越过阴山。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人从明月照关的景象写起,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月”:和“关”前面使用了“秦时”“汉时”两个时间定语,这并不是说明月属秦,关属于汉,也并非实指秦、汉两朝,其想表达的是防边筑城的措施始于秦汉,可见边关忧患的历史已经十分悠久。接下来的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历史上那些在边塞战役中可歌可泣的将士。这两句诗,从整体上拉伸了全篇的时间感(秦汉)和空间感(万里),营造出一种雄浑的意境和历史的沧桑感。诗的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由叙事转为议论。长征未还,固然是千古共同的哀怨,但秦筑长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汉逐匈奴,单于内附。诗人借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边关能够巩固、国家安全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情。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是一种曲调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王翰的这首《凉州词》描写了守边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的情景,表现了将士们英勇豪迈的气概。诗的大意是:精致的酒杯里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如果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不要笑话,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诗一开头就切入了宴会场面。“夜光杯”这里指精制的酒杯,以显示宴会的豪华,令人想象那五光干色的宴饮情景。“琵琶声”既是宴席上的欢快旋律,又是即将痛苦告别的前奏,将士们不惧怕战斗的来临,却不免惋惜这场豪饮的终止。所以第二句中一“欲”一“催”,刻画了错综矛盾的情景和心情。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将上们纵情饮酒后。略带悲壮的语言,这正是将士抒发的豪迈感情:战斗来临,投身疆场,为国献身,又有何惧!

《夏日绝句》是宋代著名安诗人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在南渡之后所写的。诗的大意是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是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提出“生当作人杰”,表达了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愿望;“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诗的后两句用了一个典故: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下理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重振旗鼓,东山再起。项羽自觉羞愧难当,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江,遂拔剑自刎而死。李清照借古喻今,既歌颂了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又不着痕迹地痛斥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抛弃中原河山,南渡偷生的软弱行径。

课文的插图有边关、长城、古战场,可以拉近学生与诗歌内容的距离,帮助学生想象

诗歌描写的画面。

2、学情分析

三首古诗的教学,可以依据诗意理解的难易程度来划分课时,第一首古诗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先学第一首,再学习后两首。古诗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尝试借助注释等初步理解诗歌大意;接着,进行疑难交流,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借助相关资料等理解诗句;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朗读,并积累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七单元的学习。

师:在单元导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是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每一个人都有关系,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弘扬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传统。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表现了历史名人的爱国之情。

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要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学习写书信,学会用书信与别人互通消息,交流情感。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十一课跟老师读课题二十一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写的出塞,唐朝诗人王翰所写的凉州词和宋朝女诗人李清照所写的夏日绝句,其中出塞和凉州词是七言诗,夏日绝句是五言诗。

二、初步古诗

1、听古诗录音

师:首先让我们听课文录音

2、借助拼音读正确三首古诗

师:现在请同学借助拼音,试着把三首古诗读正确。

3、指名朗读古诗

师:请同学来朗读

《出塞》

·塞:sài

·秦:qín

·征:zhēng

多音字:

·人未还huán:还——回来

·飞将jiàng :将——将领

将jiāng将来

·教jiào:使 令

师:这位同学读得真好,读准了这三个生字的字音

·题目《出塞》的“塞”是平舌音,更老师读。

·在第一景诗中的秦时明月的“秦”是前鼻音。

·万里长征的中“征”后鼻音。

·在这首诗中还有三个多音字。

·第一个是万里长征人未还。这里的“还”意思是归来,读huán。

·第二个是“将”,根据注释我们了解到这位龙城飞将是汉朝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所以这个字第四声,跟老师读jiàng。它还有一个读音是将jiāng组成词语,将来

·第三个是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教”。注释告诉我们“教”的意思是指使得、令,所以这个字的字音应该读第四声教jiào。

《凉州词》

·琵琶:轻声

师:第二首谁来读?......诗中提到了一种乐器的名称,琵琶。跟老师读“pí pa”

师:最后一首谁来读?......这位同学把诗读正确了

4、自己读古诗 注意停顿

师:现在请同学再把三首诗自己读一读,注意停顿。

三、学习《出塞》

1、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出塞》。“塞”就是可以做屏障的,险要的地方,可以组成词语边塞要塞。这是乐府旧题 《出塞》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常用的题目。

2、王昌龄简介

师:诗人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出塞》是他早年赴西域边塞时,所做的诗篇。一共有两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3、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师:在这首诗中,王昌龄向我们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呢?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插图来说一说。哪位同学来交流?

预设:结合插图,我知道了边塞的关口是由高高的城墙阻隔而成,它在崇山峻岭之中曲折蜿蜒。是没有尽头。

预设:读了这两句诗,我仿佛看到一轮明月挂在空中,月光下只有一堵长长的城墙。边塞显得十分荒凉。

师:能把诗句的意思说清楚吗?

预设:这是秦国的人月和汉朝的边关,出征万里之外的人还没有归来。

师:意思说出来了,但明明已是唐朝,诗人为什么要写秦时明月汉时关呢?

预设:因为明月还是那轮明月,而眼前的关口,在汉朝时就有了,但出征的将士却不曾回归。

师:诗人向我们描绘的正是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而这样的边关自秦汉时期就已存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写出:边塞的战争从秦汉时期开始就没有停止过。万里长征人未还,是说那些出征远方的将士们没有回到家乡,他们倒在黄沙大漠之中。

师:读一读这两句诗,你的心情怎样呢?谁来交流?

预设:我的心情有点沉重,因为连年战事带来了生死离别。

预设:我读的时候有点忧伤。战争让年轻的将士常年在故土之外

师:是呀,明月照关口清冷孤寂,加上人未还的伤痛,让我们感受到诗的前两句所表现出来的忧伤情绪。

4、后两行诗是什么意思?

师:结合注释自己说一说。那诗的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又是什么意思呢?请你结合注释自己说一说

师:谁来交流?

预设:注释二告诉我们龙城飞将是指汉朝名将李广,此时是唐朝,他早已不在人世。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所以诗句的意思是说,只要有像李广那样的将领驻守边疆,就一定不让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越过阴山。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准确说出了“但使”“不教”词语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自己说说诗句的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谁来交流。

预设:诗句的意思是只要有像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驻守边疆,就一定不让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越过阴山。

师:那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不教胡马渡阴山,让我感受到了,将士们的守边决心,他们拥有坚定的意志。

师:同学们体会的很好,诗人还借着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边关能够巩固实现国家安全与统一的心情。

师:前两句诗人在感叹边战不断出征不归的遗憾,后两句却赞美了将士们的家国情怀。你能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吗?

预设:读了这两句诗,让我体会到了边疆战士们希望能像汉朝名将李广那样,守护边关保卫中原。

预设:我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将士们的豪迈气概,他们会以历史上的名将为榜样,英勇作战,抵御外敌。

师:每一位将士都有可能一去不还,但每人都具有克敌制胜,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精神。

5、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师:现在你们再有感情的读一读这首诗吗?谁来读

6、背古诗

师:现在谁能借助提示来背一背一首诗。

师:不借助提示能背诵吗?

师:这节课老师重点指导大家写一个“秦”字

师:上半部分的三横在横中线上面,中间一横最短,第三横最长。三横距离匀称。

师:下面的“禾”的最后一笔捺写成点

师:请同学们在写字本上写两遍。

板书:

古诗三首

《出塞》

作业布置: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完成练习册一、二

21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一、分教学目标

1.会写“词、催”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理解《凉州词》《夏日绝句》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借助注释理解理解《凉州词》《夏日绝句》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背诵《出塞》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出塞》,谁能来背诵一下

二、学习《凉州词》

1、听录音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外两首诗,我们先来行行凉州词。听听这首诗的录音

2、注释一:诗名来源

师:《凉州词》和《出塞》都是边塞诗

师:注释一告诉我们诗的题目凉州词是唐代,起名起源于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以凉州词和出塞都是唐朝时期的边塞诗。

3、自读古诗,想象画面,和同学讨论

师:那王翰笔下的凉州词所描绘的边塞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所以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把诗读正确,想象一下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和同学说一说。谁来读凉州词?

4、诗中描绘了什么场景?

预设:诗人描写的一场军营中的盛宴,精致的美玉做的酒杯里充满了醇香的葡萄酒。身披铠甲的战士们正要举杯痛饮,好不畅快。可是这时候就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这不免令人扫兴。

师:诗中写到的酒水,昔日盛产的葡萄美酒,酒杯则是用美玉制成的。

师:边塞紧张动荡的战争生活,将士们难得有一次开怀欢聚的酒宴,可战斗来临,他们就要马上投入战场。琵琶声既是宴席上的欢快旋律,又是即将痛苦告别的前奏。

5、感受“饮” “催”

师:从一“饮”一“催”两个字,你能感受到什么?

预设:“饮”本该是快乐的。“催”却给人带来一种大战前的紧张。

师:谁能读出这种情形和心情?豪华盛宴戛然而止,将士们即将投入战斗。

6、面对大战,将士们是怎样的表现呢?让我们借助注释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谁来回答?

预设:这两句的意思是,如果我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不要笑话我。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由几人能回?

预设:从诗句中我能感受到将士们们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预设:醉卧沙场难道就是醉倒在战场的意思吗?

预设:这里我想象的是将士们在出征前互相鼓励,激发斗志。他们会说如果自己在战斗中失去了生命,就当是喝醉后倒地不起。所以醉卧沙场不是真的醉倒在战场上,而是一种视死如归的态度。

预设:我也有同样的体会,古来征战几人回,意思是指既然投身疆场,就早已做好为国献身的准备,表现出战士们不惧死亡的英雄气概

师:是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两句诗表现的边疆将士们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谁来读?

7、比较《出塞》《凉州词》

《出塞》明月照雄关的苍凉景象

《凉州词》欢聚酒宴上大战即临的场面

师:表现出守边将士投身疆场、不怕牺牲、英勇豪迈的气概

师:两首边塞诗,王昌龄描绘的是。营业账雄关的苍凉景象。王浩描绘的是欢季酒店上大战升起的场面,但他们都表现锋。首先将士们投身疆场,不怕牺牲英勇豪迈的气概

8、有感情地朗诵,并尝试背诵

请你再读一读凉州词尝试背一背。谁来背一背

三、学习《夏日绝句》

1、听录音

师:出塞和凉州词都是唐代诗人所创作的边塞诗。

师:我们要学习的第三首诗是宋代著名的女诗人李清照所写的下士绝技。

师:我们先来听一听这首诗的录音。

2、自读诗歌体会韵律

师:五言诗,二三停顿

——朗读古诗

师:请你自己读一读,注意。五言绝句五言诗常常为二三停顿请你读一读,体会一下。

3、诗的前两句意思

师:诗句字音和停顿都读准确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谁知道诗句的意思?

预设:这两行诗的意思是活着的时候是人中豪杰,死后依然要做鬼中英雄

4、古诗的历史背景

师:第一条注释:项羽

师:第二条注释:项羽自刎的典故

师:说的对,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老师告诉大家,在北宋靖康2年,宋王朝在天津的沉重打击下瓦解,高宗皇帝仓皇南逃,许多百姓家破人亡。李清照一家也因为朝廷的败逃而衰败,颠沛流离,他丈夫死了,自己也尝尽人间艰辛。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当她在南渡之时想到了项羽。

师:注释告诉我们什么?

预设:项羽是秦朝末年的楚军领袖。后来给刘邦争夺天下,失败自杀。

师:这两句诗还蕴含了一个典故,就是注释二,谁来读一读?

预设:项羽在斗争中失败,人劝他渡过长江再做打算,但他认为没有脸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

5、结合注释说说对开头两行诗的体会

师:了解了这个典故,结合诗人李清照的经历,对于开头就两句诗,你应有的什么心得体会呢?

预设:我觉得诗人想到了乌江自刎的项羽,在想到南宋皇帝不管百姓死活,自己逃走,抛弃国家和百姓,感到非常气愤。

师:确实,诗人在不着痕迹的痛斥当时的统治者苟且偷生的行径。

预设:我觉得诗人非常佩服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她觉得在国家危难面前,虽然自己是女子受到重重苦难,但同样愿意为国效力

师:有道理。

师:是啊,为国建功立业才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李清照借古喻今,歌颂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也暗含着对南宋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抛弃中原河山南渡偷生的软弱行径的不满。

预设:我觉得诗人不仅是在为自己的苦难而愤慨,更是对当时老百姓们的生活感到担忧。

预设:朝廷不能保护百姓的安危,只顾自己逃跑。应该像项羽那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保护自己的百姓

6、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师:请你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我们来尝试着背诵一下这首诗。

作业:背诵《凉州词》《夏日绝句》;默写《夏日绝句》

板书:

21、古诗三首

《出塞》

边塞诗 英勇 豪迈

《凉州词》

4.古诗三首 篇5

1.背诵这首古诗,思考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2.思考这首古诗写了什么时间的红叶。

原文:

①杜录事②题红叶

【唐】白居易

寒山十月旦③,霜叶④一时⑤新。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⑥春。

连行排帐⑦,乱落剪红巾。

解驻篮⑧看,风前唯⑨两人。

注释

和:意思是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

杜录事:指杜牧。

旦:早晨。

霜叶:经霜打了的树叶。

一时:四季中的一季,在这里指秋季。

待:等到。

绛帐:深红色的帐。

篮舆:竹轿。

唯:只有。

译文

农历十月的早晨,寒山上的树叶经霜打了以后,在秋天里一下子都变了样。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但却不是因为火才使它这样红的;又像盛开的鲜花红红的,但却没有等到春天就开放了。一行接一行的树,就像排列成行的深红色的帷帐;零乱飘落的树叶,就像剪碎的红色头巾,一块块地飘呀飘。能停下竹轿临风欣赏这秋天红叶的美丽景色的,只有我和杜牧两个人。

赏析

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早已成为人口的名句了,另一位著名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读了杜牧的这首红叶诗,也写了一首红叶诗,就是这首《和杜录事题红叶》。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中间两联写得最美,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把秋天的红叶写得如火、如花、如绛帐、如红巾。在诗人眼中,秋色中的寒山也是那样美丽,那样可爱,那样动人。诗人用他那生动的语言,在我们面前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使我们好像也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了。

参考答案:

1.作者写了对红叶的喜爱,表达了诗人热爱秋天的感情。

2.写了秋天早晨的红叶。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冷”“凉”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原文:

夕①

【唐】杜

银烛②秋光冷画③,轻罗小扇④扑流⑤。

天阶⑥夜色凉如水,坐看⑦牵牛织女星⑧。

注释

①秋夕:秋天的夜晚。

②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银,一作“红”。

③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④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⑤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⑥天阶:露天的石阶。天,一作“瑶”。

⑦坐看:坐着朝天看。坐:一作“卧”。

⑧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牵牛和织女。

译文

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赏析

这首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宫女扑萤打发时光,排愁绪;三、四句写宫女夜深仍不能眠,仰望牵牛织女星。“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参考答案:

1.秋天的晚上,月色溶溶,银烛高烧,画屏清冷,一个人拿着轻罗小扇在扑打萤火虫。台阶上笼罩着如水的月色,百无聊赖的坐看牵牛织女星。

古诗词三首 篇6

1、《望洞庭》一诗中,刘禹锡用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的迷人山水:“潭面无风镜未磨”把 比作,写出了

;“白银盘里一青螺”把 比作,把 比作,写出了。其实在古诗中,比喻是诗人常用的写法。如岑参的咏雪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把 比作,写出了。我们也曾经学过这样的诗句:。桂林山水

1、想想下面两个词在构词上有什么规律,请照样子再写几个。

水平如镜 红叶似火 然后展开想象,用30个左右的文字选择其中的一个写具体。

2、先按课文内容填空,然后仿写句子。

例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 ;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①校园里的花真多啊,多得 ;

校园里的花真美啊,美得 ; 校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②,,例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像,像,奇峰罗列,形态万千。①天上的火烧云真神啊,一朵朵千姿百态,色彩斑谰,像

,像,像,让人看了觉得眼花缭乱,恍恍惚惚的。

②,记金华的双龙洞

1、仿写句子。

①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②怎样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设问的写法,具体写出了船的小,孔隙的窄。)

③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把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的真实.感受表现出了孔隙的狭窄)

2、课文是 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他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了 的洞口和 的外洞,再写通过 的孔隙来到 的内洞,最后写出洞。他善于抓住 用几句具体的话来描述,值得我们借鉴。

4* 七月的天山

1、按要求写句子。

① 摘录文中的比喻句,想想这样写好在哪里。② 把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③ 照样子写句子。

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2、仿照《桂林山水》第2、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七月天山的雪水、森林或野花。中彩那天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梦寐以求”的意思是,父亲“梦寐以求”的是

,因为。“如愿以偿”的意思是。然而让我 的是,当父亲如愿以偿中了彩之后,却还是闷闷不乐,那是因为。后来,父亲打电话让库伯先生把车开走了。虽然没有了车,但我却认为,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候,那是因为我真正理解了母亲所说的那句话:“。”

2、第二天,库伯先生派人把那辆奔驰汽车开走了,“我们”全家人当时表现如何,请展开想象写下来。

父亲:

母亲: 我: :

6* 万年牢

1、按课文内容填空。

父亲制作的糖葫芦被人称作“万年牢”,那是因为。

父亲做生意也被人称作是“万年牢”,那是因为。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教育我。父亲的教导使我一生受益。尊严

1、根据课文,展开合理想象,把下面句子补充完整。

哈默始终认为:“不劳而获得到的是施舍,靠劳动得到的才是报酬。” 所以,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 的他面前时,他仰起头,地问:“。

当听说没什么活儿需要他做时,他的目光,他的喉结,地说:“。”

当杰克逊大叔让他吃完了饭,再派活给他时,他站起来 地说:“!”

最后,当他为杰克逊大叔捶了背之后,才接过食物。

学了这个故事,我们感受到哈默是个 的人,因为。

2、照样子,写句子。

诚信是什么?诚信是一个电话,是父亲面临道德难题时毅然抉择的勇气。

真诚是什么? 尊严是什么?

8* 将心比心

1、“将心比心”这个成语选自《万善集》,意思是。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我还知道有句格言(或谚语)和这个成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2、照样子写句子。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第9课 自然之道

1.课文里用了很多表示数量多的四字词语,请找出来,并试着用2个以上的词语描写一个集会场景。

四字词语:争先恐后

集会的场景: 2.我们违反了自然之道,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件事是指,这都是因为我们没有遵循“自然之道”。那么,“自然之道”其实指的是 的意思。

第10课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读课文填空:

黄河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因为,后来,黄河发生变化,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是因为(概括回答)。治理黄河,最关键的是。

第11课 蝙蝠和雷达

1.读课文填空:

课文告诉我们,蝙蝠利用 来探路,飞机利用 来探路,这两者相同之处在于:一是,二是,三是。2.根据本课的学习,结合下一课课文内容,填一填:

人们从蝙蝠夜间飞行得到启示,发明了 ;从青蛙的眼睛得到启示,发明了 ;从 得到启示,;

; ;研究生物的奇特本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征服自然。

第12课 大自然的启示

1.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林务官没有打扫森林前,森林的灌木丛,林中杂草,枯枝败叶。护林工人“打扫”干净后,森林面貌顿时发生了 的改观:。几年后。

2.课文第4自然段以设问来过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中的“这”指的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第13课 夜莺的歌声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30字以内):。2.夜莺的歌声在课文中多次出现,请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边读边体会,每一次描写的意思是什么?

(1)句子

含义(2)句子

含义(3)句子

含义(4)句子

含义 3.“森林越来越密。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树林,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又爬上了长满古松的小山。”这句景物描写,用了拟人的手法,你会用这种手法,把静物写成动的姿态吗?请写一写。

第14课 小英雄雨来

1.请用“小标题”和“间接语言概括”两种方式概括每部分的内容。(1)小标题(2)小标题(3)小标题(4)小标题(5)小标题(6)小标题 2.默读每部分课文,挑选最有代表性的语句填空:

雨来是个()的孩子,当妈妈追他的时候,他“

”;雨来还是个()的孩子,当他去上夜校的时候,他“ ”;雨来是个()的孩子,当掩护李叔叔的时候,他“ ”;雨来是个()的孩子,当鬼子逼问的时候,他“ ”;雨来是个()的孩子,当鬼子要枪毙他的时候,“ ”。请你用一句话写一写雨来在你心里的印象:,请你写写课文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

第15课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1.课文是一个()写给()的信,信中呼出了自己的心声:()。雷利在信中写了三个内容:。

第16课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1.课文主要讲了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心声,希望全世界的儿童都能共同享受美好的春天。“春天”的意思是

,孩子们可以,可以,可以。

2.读了课文,再根据你对战争的了解,选择其中一句补写:

蔚蓝色的大海,本来,可是。金黄色的沙漠,本来,可是。蓝得发黑的夜空,本来,可是。绿茵茵的草地,本来,可是。,本来,可是。

17触摸春天

1、佳句积累》(1)描写春天的句子

(2)作者联想的句子

(3)告诉我们道理的句子

2、根据课文内容完成。(1)本文的主人公叫,她虽然是一个盲童,但是她却能在

;她竟然还能用双手

。更让人惊叹的是她又,她好像。安静真是个 的女孩。

(2)读完课文,我想对安静说:

18*永生的眼睛

1、摘录文中父亲教育“我”的一句话。

2、根据课文内容完成。

本文作者是美国作家琳达·里弗斯。她14岁那年对于

这件事感到不明白、不理解。后来,在父亲的教诲下她渐渐理解了。成年以后,她对于父亲 的行为也很支持。而真正让她骄傲的是。

这真是了不起的一家人,因为他们懂得,自己的生命结束了,但身体的眼睛角膜可以,可以,可以。我们也为他们这种 的崇高品质而感动。生命 生命

1、摘录文中对我们有启示的句子。

2、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本文是台湾著名作家杏林子所写,通过、、这三个事例,来告诉人们生命是短暂的,我们一定要

20*花的勇气

1、冯骥才对花的描写是那么的传神,请你摘录下来。

(1)

(2)

2、根据课文内容完成。

作者在维也纳最初看到草地时,感到,因为。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花,感到,因为。离开维也纳前,感到,因为。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因为。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因为。乡下人家

1、文中有很多用拟人手法描写景物的句子,请你摘录下来。

(1)写笋的:

(2)写鸡的:

(3)写鸭的:

(4)写鸟的:

(5)写蜘蛛的:

2、拓展练笔。

(1)文中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 的风景。”可惜,作者没有写冬天,那么,你能想象乡下人家的冬天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吗?请你把它写下来。

(2)仿照课文的段落描写,结合自己的想象把下面的一段话补充完整。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你会看到这样的情景:

22*牧场之国

1、文中对动物的描写都用上了拟人的手法,把这样的句子摘录下来。

2、读课文后完成下面的一段话。

荷兰真可称得上是牧场之国。你看,在一条条运河的低地上,;在一天天运河之间,;在绿色的草原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古诗词三首

1、请你结合《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这两首诗完成下面的填空。

四月的乡村,人们是多么忙碌。男人们有的在田里,有的在田里 ;妇女们有的在,有的在 ;孩子们也没闲着,有的,有的。真是“乡村四月闲人少”、“村庄儿女各当家”啊!

2、结合想象,把《渔歌子》这首诗所描写的情景用现代文写下来,字数200左右。

24*麦哨

1、先补充句子再仿写句子

(1)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犹如。(2)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 ;黑白相间的,长出了

;雪白的,结出了。谢了,出了 ; 谢了,出了 ; 谢了,出了。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1、请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遵循——()特殊——()谬论——()相信——()课文中还有多对反义词,请你找一找,写在下面。

()——()()——()()——()

2、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他经过严密思考后发现了亚里士多德话里的疑点,请你用简单概括的语言,把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写下来。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完成下面填空。

当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有的说:“。” 有的说:“。” 还有的说:“。” „„

26、全神贯注

1、作者对罗丹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请从文中摘录一些描写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语句。

语言:

神态:

动作:

2、“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读着这一个句子,你能想到在这一段时间里,罗丹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请大胆发挥你的想象,补写出省略号中省略的内容。

3、请你仔细观察同学们认真读书时的画面,仿照课文第2自然段的写法,把当时的情景写下来,注意重点刻划同学们的神态、动作、语调等。

27、鱼游到了纸上

1、文中有一些描写聋哑青年的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细致传神。我们可以把它们抄下来,好好体会体会。

外貌: 看鱼: 画鱼: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也看着那位青年画鱼,你会怎么想,怎么说?你看到围观的人又有怎样的神情,他们又在说些什么。请试着把当时的情景写下来。

28、父亲的菜园

1、因为这块菜园,所以作者称它为“父亲的菜园”。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就是这样一个 的人。

2、想象写话:“父亲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请你想象一下,会出现怎样感人的一幕呢?

父亲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寓言两则

1、纪昌后来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是因为飞卫教他时没有急着让他,而是要他。等练好了眼力,才教他开弓放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另外,对学习结果也很重要。

2、学了《扁鹊治病》,我知道恶病的发展是从 到 最后到,皮肤病 可以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可以治好;发展到肠胃 可以治好;深入骨髓,只能。蔡桓公的悲剧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3、如果能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蔡桓公听了你的话又会怎么说?请用《跨越时空的对话》为题写一段话。

30文成公主进藏

1、《文成公主进藏》是一个民间传说,极富神奇色彩,请你从课文中找出那些富有神奇色彩的描写。

2、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31普罗米修斯

1、从前,地面上没有火,人们,自从有了火,人们。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普罗米修斯从 那里盗取了火种。

2、仿写句子:

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

他既不能,也不能,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他既不能,也不能。

3、学了《普罗米修斯》,我们为普罗米修斯的不畏强暴,为民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所感动。你怎样评价普罗米修斯的功绩呢?请写一写。

渔夫的故事

1、课文中有许多四字词语,请你摘抄下来,并选择3个以上写一段话。

摘抄:

写话:

2、填空并仿写句子。

魔鬼,头像,手像,腿像,口像,牙齿像,鼻孔像,眼睛像,样子非常凶恶。

上一篇:人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一篇:“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