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三首》导学学案

2024-08-15

《5古诗三首》导学学案(通用11篇)

《5古诗三首》导学学案 篇1

“先学后教反馈矫正”课堂教学研究——2010-2011学年(上)五年级语文 古诗三首

编写者:厦门市江头第三小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古诗《泊船瓜洲》,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3.★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预习] 1.常规预习:①读→读准生字,读熟古诗;②写→认真读帖,书写能自主写好的生字;③注→理解生词,理清古诗的大意,梳理自己已经读懂的内容,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④查→查找与本课有关的一项课外资料(搜集有关王安石的资料)。

2.预习自测:

① 读准字音,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一水间(jiān jiàn)

数重(zhîng chïng)山

照我还(huán hái)...② 把搜集到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有选择的摘录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试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有古诗的韵味。

[导学思考] 1.怎样理解诗题“泊船瓜洲”?

2.你能用简单的示意图表示出“京口”、“瓜洲”、“钟山”这三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关系吗? 3.★你怎么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字说明了什么? 4.★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

[精练反馈] 1.解释带点的词。一水间:_________________

数重山:_________________ ..春风又绿江南岸:_________________

照我还: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泊船瓜洲》,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读读下面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洪迈在《容斋续笔》第八卷中说:“吴中读书人家藏有王安石写《泊船瓜洲》这首诗的草稿。诗稿中,王安石最初写的是‘又到江南岸’。他圈去了‘到’字,并注释说‘不好’,并改为‘过’,又把‘过’字圈去改为‘入’字,但很快又改为‘满’字„„像这样一共改了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字。” “先学后教反馈矫正”课堂教学研究——2010-2011学年(上)五年级语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古诗《秋思》,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3.★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深切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预习] 1.常规预习:①读→读准生字,读熟古诗;②写→认真读帖,书写能自主写好的生字;③注→理解生词,理清古诗的大意,梳理自己已经读懂的内容,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④查→查找与本课有关的一项课外资料(搜集有关张籍的资料)。

2.预习自测:

① 读准字音,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意万重(zhîng chïng)

行(xíng háng)人

临(líng lín)发(fā fà)....② 把搜集到的有关张籍的资料有选择的摘录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试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有古诗的韵味。

[导学思考] 1.怎样理解诗题“秋思”?

2.★你能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说说古诗的意思吗?

3.★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精练反馈] 1.解释带点的词。欲作:_____________

家书:_________________

意万重:__________________ .....复恐:_________________

临发: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秋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读一读,背一背,说一说: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先学后教反馈矫正”课堂教学研究——2010-2011学年(上)五年级语文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长相思》这首词,正确读写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3.★理解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预习] 1.常规预习:①读→读准生字,读熟诗词;②写→认真读帖,书写能自主写好的生字;③注→理解生词,理清古诗的大意,梳理自己已经读懂的内容,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④查→查找与本课有关的一项课外资料(搜集有关纳兰性德的资料)。

2.预习自测:

① 读准字音,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那畔(bàn pàn)

风一更(gēng gâng)

聒(guō guā)碎(cuì suì)....② 把搜集到的有关纳兰性德的资料有选择的摘录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试读这首词,做到正确、流利、有古诗的韵味。

[导学思考] 1.《长相思》是一首词,你发现这首词和前面的两首诗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2.★你能结合文中的注释说说这首词的意思吗?

3.★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精练反馈] 1.解释下面带点的词。山一程:_________________ 身向:_________________

风一更:_________________ ...聒碎:_______________

乡心:_________________

故园: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指导丛书》第7页第三题第3小题和第四题。

[拓展延伸]

小知识

《长相思》是一首词。词是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为上下两阕(quâ)。词的调子名称叫作“词牌”,“长相思”就是词牌名。欣赏下面这首词,并了解词的结构。

西江月 ————词牌 南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月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上阙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下阙

《5古诗三首》导学学案 篇2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所倡导的生本教学, 是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就是找出一种教学方法, 使教师少教让学生多学。即教师应该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 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探索、发现、想象、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此, 教师应在深入备课写出教案的同时, 再次加工编写出学生学习的方案即学案, 作为学生课前预习的前置作业, 课堂上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和课后总结升华的依据, 以此对学生进行导学。

生本教学的理念强调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传递者。要让学生主动学习, 我们就要为学生设计出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案, 从指导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 为学生设计出既有学习过程, 又有学习内容二者结合的方案。教师对教材的再次加工, 就是要把教材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设计出探究知识的思路和方法, 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材料和办法。通过对教材的再次加工, 编写出:学习活动程序化, 学习内容具体化, 方法内容一体化的学案。

教案设计侧重的是设计教师如何“教”, 学案设计主要的是设计学生如何“学”。教案上的教学目标在学案中设计成学生的学习目标, 写在教案上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一定弄懂, 而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能够成为学生努力的要求。写在教案上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归纳和教学过程是教师“教”的依据, 而这些内容在学案中经过老师的再次加工就变成了学生“学”的目标, 内容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实施导学学案, 对学案的使用要有不断地进行研讨和改进, 使之成为更完善, 更丰富, 更便于学生主动学习, 小组讨论和师生交流, 使学生更加主动学习。

二、“导学学案”的构成

设计学案必须以学科备课组集体研究, 集体备课。组长主导, 各人出谋划策, 一人主备, 集体修正, 审核打印, 共同使用。

1. 学案的组成

设计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 (基础目标和能力目标) 、知识结构、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内容的活动设计、自我反馈练习、作业布置等。设计学案时, 重点应放在“学习内容的活动设计”上, 它包括学习内容, 问题探究和学法指导, 还要拟定培养学生哪种思想方法, 训练达到哪种能力等, 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

2. 学案的编写

学案编写的原则是低进高出, 多点设疑, 启发指导, 以导促学。学案包含三方面策略:知识方面策略, 学法指导方面策略和能力培养方面策略。其中知识方面策略是显线, 学法指导方面策略和能力培养方面策略是暗线, 应以知识为主编写学案, 把知识, 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有机整合起来。

对学案的编写, 既要揭露内容的内在联系, 又要反映内容结构要素的逻辑联系;既要突出重点、难点的深化理解, 又要体现整体结构。

针对上述学案编写要求, 应达到以下几点:

(1) 定点, 即三个确定。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 深入挖掘教材的知识内容, 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研究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 确定对学生导学;研究知识之间的规律知识点的联系确定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2) 定法, 即编排知识体系。知识内容, 是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构成的载体。将知识进行拆分、组合、深入挖掘, 编排出最合理的知识体系, 设计成多个层次的问题, 找到引导学生积极认知的最佳思维。要有启发性、针对性、系统性, 既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又要有利于学生形成规律。要寻找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 编写出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体系, 大力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 保证学生能力的提高。

(3) 定题, 即精选自我反馈练习, 提升能力测试。练习要有针对性,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梯度, 要有适当的题量。作业布置要对学生编辑不同层次的作业, 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三、“导学学案”的使用

1. 依据学案自学。

根据生本教学, 学案是学生的前置作业, 可以提前发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学案, 借助教材, 进行第一遍学习, 第一遍思考。把遇到较难不易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 待在上课时解决。

2. 依据学案小组讨论, 交流和评价。

在课上, 通过主动学习, 学生对学案所列知识点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 这时组织学生由每4人为一组, 展开讨论, 交流, 自我检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对那些经自学还没有弄懂的疑难问题, 由合作小组“兵教兵”讨论解决, 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 由教师随机辅导, 点拨引深。小组讨论过程中, 一方面, 教师来回巡视, 对自制力差的学生进行管理;另一方面, 教师应积极主动参与讨论, 对讨论的问题给予引导, 对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提示思路方法, 使学生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3. 依据学案整理知识, 梳理知识。

在经历了小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之后, 为了检验一下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 并把学生的认识水平再提高, 可以进行适当的检测练习, 互对答案, 讨论, 交流解题方法, 教师更正、评析、学生自我反思, 归纳所学知识, 规律, 解题思维方法, 使之系统化, 条理化, 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教师做好启发诱导, 布置作业。

这样, 整个导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学习思考的状态。久而久之, 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 而且也使学生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的转变。

四、“导学学案”的作用

1. 利用学案导学能使教学目标变成学习目标, 克服了学习的盲目性, 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由“教”变为“导”的课堂教学结构, 改变了师讲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2. 学案导学使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变成互动的合作关系, 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学机会, 自我展现的机会, 能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优化了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

3. 学案导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讨论和小组之间的交流, 展现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学案导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很多问题是在学案中落实完成的。对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不同状况设置适量的作业, 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做, 以便巩固所学知识, 达到完全掌握的目的。

总之, 导学学案完全符合生本教育所倡导的“先学后教, 少教多学, 以学定教”的生本教学模式。这种学案导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成了课堂上的真正主人。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高度尊重学生保持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摘要: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校自2009年为淄博市首批生本实验学校以来, 在“生本”理论指导下, 经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革新课堂教学、尝试生本之路, 以学案为载体的学案式导学教学法已基本成形。从学案的构想、编写、使用等方面, 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尝试并谈了导学学案的一点感悟。

《5古诗三首》导学学案 篇3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导学学案 编制原则 策略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JP3]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因此,有效的英语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死记硬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方式。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英语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教”应以学生的“学”为起点和目标来组织。据此,笔者所在学校尝试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采用“学案导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其中的关键是科学地编制导学学案。下面结合笔者的实践案例,就“导学学案”的编制原则和策略作一探讨。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概述

所谓“学案导学”,就是教师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编制成讲义(学案),让学生根据学案自己先独立学习,教师在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对学生较难掌握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予以解决。该教学模式包括三个主要环节:

1课前自主学习指导

教师把要学习的内容编制成学案,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加以指导,并对学习情况进行批阅。

2课中思维策略引导

课堂教学采用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种研讨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只适时对学生思考问题的策略进行引导。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改善思维方式,发展思维能力。

3课后学习反思督导

课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包括对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反思,教师对学生的反思进行督导,以促成学生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二、导学学案的编制原则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案是教和学的依据,所以学案的编制尤为重要。学案不同于教案,教案侧重于教师讲什么和怎么讲,而学案侧重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教案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重在教,学案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学;教案侧重“学会”,学案侧重“会学”。笔者认为,学案的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最近发展区原则

学案设计必须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学习内容间的联系和发展要点来编写。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学案的设计无论是在内容和呈现方式上,都要立足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习的自觉性、目标性、有序性和有效性。

2分層次导学原则

学案导学是在学生先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所以学案的编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为成绩好的学生锦上添花,也为成绩较差的学生雪中送炭,对不同层次学生分层导学。同时问题的设计、练习题的选取也要有梯度,分层设计,以利于各类学生都能尝试完成,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3引领自主学习原则

学案编制要能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教材,如何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进行自主探究,摒弃“等、靠、要”的思想,真正成为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人。

4启迪思维的原则

学案的编制不能照搬教材,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体现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能力。切忌只让学生记教材中的单词、词组、句型、课文,把课前自学变成简单的记忆和依葫芦画瓢的抄写,这样不但失去了英语学习生动形象的过程特征,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可能培养,反而养成了“重结论轻过程”的不良学习习惯。教师应选择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在不断思考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

5促进反思的原则

课后反思是学习英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案导学把课后反思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案编制应明确反思的方法和要求,把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在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的同时,也带着对新生成问题的思考走出课堂,尽量让学生形成积极反思的情感体验。

三、导学学案的编制策略

1确定学习目标

学案导学是在学生的学习目标引领下展开教和学活动的。学生的学习目标必须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就明确,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备课,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在学案编制时首先要确定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学习目标。

2明确重点、难点

由于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初中生在自主学习时往往抓不住学习的重点,所以学案应明确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初步感知新知识理好脉络,做好充分准备。在上课时能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听课的效率。

3策划自主学习过程

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是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根据知识形成过程和提升思维的要求,以分层递进的问题串形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学习的思路和方法。

下面以八年级的牛津英语8A第四单元的Reading教学学案设计的课前准备环节学案设计为例,来解析教师是如何策划自主学习过程的。

(1)在课文中划出下列新词汇:bamboo shoot,survive,hunter,kill,farmer,forest,following,nowhere,outside,bamboo,leaf,sadly,action,protect,reserve,encourage,writer,continue,试着根据上下文猜测出生词的含义。你猜对了几个?

(2)试着朗读P60的Reading,在不会的单词下标上“△”,查字典注出音再试着读几遍。仍然不会读的单词有____。

(3)资源筛选:你一定对中国的国宝大熊猫了解不少吧!请试着用英语说出来。

(4)仔细阅读课文,尝试完成PartB+PartC。

(5)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方面存在疑问?

以上案例体现了新知识的学习要以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再加上问学生有关大熊猫的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由易到难的问题,学生对语篇的掌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些都体现了学生的思维参与的过程与结果。

4检测自学效果

对于学生自学的效果,在编制学案时应有适当的检测,检测应体现基础性,只要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掌握即可,这样不仅让学生养成学习的目标意识,而且能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提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5研讨难点问题

课堂研讨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精华部分,对学生不易掌握而又比较重要的内容,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研讨学习,在“师生”和“生生”的思维碰撞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学习策略。所以,编制学案时应慎重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研讨问题,以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6反馈学习结果

课堂检测反馈是学案编制的又一重要内容,课堂检测即是对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检查,达到巩固学习内容、反馈学习结果的目的。检测应有恰当的梯度,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反思学法,调整学习策略。

7注重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学案导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特色活动。编制学案时可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1)解题反思。这不仅仅是对问题解决过程作简单的回顾,更要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例如,是否有更简单的解法,问题是否还可拓展和延伸等。

(2)思维策略反思。思维策略的反思主要是针对思维过程的调控,是对自己思维过程的再认识,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下面举例来解读课后反思的导学特色:

对英语学习中的一些规律性的知识,经过师生共同的研讨、总结和反思,最终以歌谣的形式来表述,以利于大家理解和记忆。

学案导学之反思成果1——宾语从句学习法:宾语从句三要素,引导词、语序、时态;引导词分三情况,陈述句that可省略;一般疑问句if或whether;碰到特殊疑问句,疑问词来担此任;语序总体为主谓;疑問词从句主语,语序不必去改变;从句时态主句定,如果主句是过去,从句相应作改变,客观真理仍现在。学案导学之反思成果2——被动语态学习法:被动语态牢记一点,be加动词过去分词;分析句中主和谓,承受者作主语即被动;短语动词不可忘介、副词;另有不及物动词,只有主动无被动;还要注意其时态,与主动语态全相同。

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

[JP3]经近两年的探索尝试,笔者任教的实验班,课堂气氛明显比以前活跃,课上主动回答、讨论问题的学生明显增多,课下与老师争论问题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教师讲得少了,而学生交流、练习、动手的机会多了。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的结果。

2学生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学案导学”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究的主体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时空,学生能积极地去动脑、动手、动口。学生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探求未知领域的策略。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发生了显著变化;对知识的接受与知识的迁移运用的灵活性增强;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使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学习的良性循环,这是学生终身受益的财富。

3建立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案导学”模式创设了一种宽松、愉悦、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乐学、易学、活学、会学。同时,通过师生的课堂教学双边活动,加深了师生情谊,消除了师生间的心理隔阂,打破了传统的“师道尊严”,有效地抑制了英语教学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大面积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案导学方兴未艾,学案编制更是任重道远。笔者愿与英语教育同行共同为之探究。

参考文献

1陈康金我与讲学稿——一个中学校长的创新之路[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

《5古诗三首》导学学案 篇4

天下无双

一、尝试过关

1、了解作者。

方孝孺,字-----,又字-----,----朝人。其书斋名为“------”,后又改为“------”,世称“------”。本文选自《 》。

2、给下列字词注音。

禳 馔 赀 栗 亟

3、根据拼音写汉字。

(1)越巫自(gui)------善驱鬼物。

(2)死则(wei)-----以他故。

(3)首(cen cen)-----加重。

二、齐肩并进

疏通文意,注意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越巫自诡善驱鬼。

(2)病幸已。

(3)馔酒食,持其赀去。

(4)恒夸人。

(5) 其夜归。

(6)亟扶我寝。

(7) 持其赀去

相去各里所

(8) 鸣角振铃.

手栗气慑,不能角

2、翻译下列句子。

(1)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舞,禳之。

(2)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3)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

(4)号求救于人甚哀。

三、技能展示

1、试概括每段的内容。

2、越巫三次遇砂石而三次的反应各不相同,度找出描写其反应的.语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出越巫的行为神态的。

3、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可得出什么样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

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画鬼最易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1)最易。”

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2)于前,不可类(3)也,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4)之也。

【注释】 (1)鬼魅:鬼怪。(2)罄:显现,显露。(3)类:相似,类似。(4)易:动词,认为容易。

1、为什么说画“犬、马最难”“鬼魅最易”?(用原文回答)

2、翻译句子。

夫犬马人所知也。

3、这则寓言故事阐述了什么道理?

5古诗词三首 篇5

主备人:邵珠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课时安排:2课时 前置性学习研究: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有感情读诗。

3、自己试解诗题、理解新词并解诗意。4.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小组读诗,互助学习。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方式: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对第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交流要求:

(1)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2. 交流反馈。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1合作探究,交流理解字词。

(2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3、在小组中交流对词的理解。在班内汇报。

4、结合图画,说说感受。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5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4 篇6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老妇出门看()老妪()力虽衰()如闻泣幽咽()不胜簪()决眦()2.填空。

①《望岳》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其《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________、西岳________、南岳________。

②《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__诗。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造化钟神秀(聚集)B.家书抵万金(值,相当)C.浑欲不胜簪(混乱)D.二男新战死(最近)

春望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2.“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

2.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将早春细雨下的景色与烟柳满街的景色作________,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最能表现这首诗的意境的一项是()

A.清新自然

B.壮阔雄奇 C.含蓄蕴藉

D.慷慨悲凉

参考答案

1.kān

shuāi zàn zì

2.①杜工部集 杜甫 泰山华山 衡山 ②五言 叙事 3.C 4.B

(一)1.唐 杜甫 2.战争 3.残破凄凉 4.见“要点详析”

《5古诗三首》导学学案 篇7

1. 熟读本文,把握人物性格

2. 学会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采取巧妙的方式以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生智慧

3. 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说、引、止、绝、辞、遗”和“者、之、以、且、若”等虚词。

4. 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学习重点

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 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

3. 对人物性格的把握

三.预习积累

1.写下你认为重要的实词并解释

词 语 例    句 解         释

2、写下你认为重要的虚词并加以解释。

词 语 例   句 解       释

3.找出通假字

通假的字 例   句 解       释

4.古今异义

词 语 例   句 解       释

5.词类活用

词 语 例    句 活用情况 解释

6.特殊句式

例   句 翻译

四.研讨探究

1. 第1自然段中讲述“大鸟三年不蜚又不鸣”用意是什么?

2. 第2自然段的隐语在向齐王暗示什么?

3. 淳于髡是个怎样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

1. 请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行比较阅读,看两者的异同。

提示:①在劝谏的方式上

②在表达主旨上

③在人物塑造上

2. 司马迁在《滑稽列传》中用“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一语颂扬淳于髡的非凡讽谏才能。依据文本,谈谈淳于髡向齐威王进谏时“谈言微中”的具体表现,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六.文本链接

关于《史记滑稽列传》

《史记滑稽列传》记了淳于髡、优孟、优旃三人的故事,主旨是颂扬淳于髡一类滑稽人物“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以及“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能力。但对三人活动的年代,记载有明显的矛盾和错误。如说淳于髡是齐威王(前356前3在位)时人,优孟是楚庄王(前613-前591年在位)时人,优旃是秦时人,秦亡(前2) 后归汉,数年而卒。可是原传却又说淳于髡后百余年有优孟,优孟后二百余年有优旃。这是太史公的疏忽。淳于髡出身于赘婿,优孟、优旃出身于优伶,这两种人在 他们生活的时代处于社会底层。他们虽出身微贱,但机智聪敏,能言善辩,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讽,因而其言其行起到了与“六艺于治一也”的重要作 用。

“滑稽”一词的古义与今义并不全同。古义有多义性,屈原在《楚辞卜居》中使用它带着贬义,有圆滑谄媚的意思;司马迁在《滑稽列传》里使用它带着褒义,有能言善辩,善用双关、隐喻、反语、婉曲等修辞手法的意思。这两种意义与今义都不尽相同,但又都有语义发展上的相承关系。

《5古诗三首》导学学案 篇8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语文(上册)第二组 教学主题:《古诗词三首》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郑州市二七区春晖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学生要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认字200个,会写150个;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2.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

《秋思》: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3.学情分析

⑴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在基本的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的能力。

⑵孩子们离开家,离开父母,这份思念之情他们也常常有过,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学习本单元按照“诵文──悟情──赏文──积累与表达”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有自己真实的体会,丰富情感,丰富语言表达,做到读与写的结合,这样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⑶学生的自主意识正在增强,处在一个由依赖到独立的过渡阶段。这时他们强烈的要求自主、独立、成功。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将整体感知,字词的理解,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完成。给学生一个立足点,给他足够的体验

学习目标

1.借助字帖及字典,学生会写“洛、榆、畔、账”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千帐”等词语。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能够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学生能够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4.通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反复诵读,交流诗歌诵读节奏。

评价任务二:通过看注释,查找资料,互相交流的方式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文本内容,品味诗句。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感受人物的情感世界。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教学活动预案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能背诵和默写

3、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

⑵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⑶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2.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⑴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a.“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b.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⑵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 的意思。)3.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实现目标1] ⑴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⑶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4.紧扣“还”字,披文入情[实现目标2和3]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⑴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⑵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a.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板书:靠家近──很想还)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读读诗句,想象画面。◆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启发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⑶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5.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⑴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⑵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⑶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地震撼了我们。)

⑷同桌互说诗意。⑸分男女生读古诗。6.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⑴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⑵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⑶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b.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⑷指导朗读,感悟情感。五.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远望钟山 春绿江南 见月思归 赞春美,思乡浓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过程

1.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⑴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⑵简介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⑶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⑷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⑴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⑵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a.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b.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⑶再现形象。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⑷观察插图: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3.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⑴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⑵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4.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⑴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⑵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5.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⑴背诵全词。

⑵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五、板书设计:

长相思 山,水——身已远 风,雪——梦不成

思乡浓

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佳作,此诗是诗人第二次上京任职,坐船远离家乡在上京途中写的。

这首诗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当时王安石并不是这样写的,没有用上“绿”这个字,他改了十几次才改成了现在的“绿”字。这一句也是本首诗的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句时,我将当时诗人如何改诗的过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程告诉了学生,同时我也请班上的孩子们当一回诗人,也来改一改,此处还能用上什么字,话音刚落就有很多同学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我让他们一个个轮流说,他们用上了很多字,有“吹,越,暖,过,掠,拂,飘,满,抱,入,来,去,栽,见,返„„”听完孩子们的回答,我很意外也很高兴,意外的是想不到他们会想出这么多替代“绿”字的字来,尤其是“暖”、“拂”、“掠”几个字用得很贴切,他们说出这些字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表扬了孩子们,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们更是来劲,又想出了一些字。

当孩子们沉浸在改诗取得的成就感时,我话峰一转,引回到本课的教学中,我问道:“为什么诗人不用你们刚才所说的字,而要用这一个‘绿’字呢?”学生又炸开了锅的讨论起来。我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诗人是什么季节离开家乡?他在船上看到了哪些景物?”这样一问,学生就更明白了,原来是春天来了,吹风吹绿了长江两岸。这样学生对于 “绿”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理解诗人为什么会选择用“绿”字,也更好的体会了诗人的这一份思乡之情,这种教学又何乐而不为呢?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5古诗三首》导学学案 篇9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5古诗词三首人教版新课标(2014)

一、导入新课,靠近快乐 师:出示牧童骑牛图。

师:骑牛的人是谁?这是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这是个自在、快乐的牧童?

师:出示古诗《牧童》。

师:这首古诗是吕岩,也就是耳熟能详的吕洞宾所作的。关于吕洞宾,谈谈你对他的了解。

师:俗话说,“快活如神仙”,最早指的就是吕洞宾。这节课我们走进《牧童》,走进吕洞宾言说的快乐中去。

[评析:牧童,是古代文人言说快乐的对象,他们借用牧童这一具象载体,从表面看是言说童年多彩的快乐,更深层的是言说自我境况中已有的或是心之向往的快乐。所以,在导课时让学生观察骑牛的快乐牧童和了解作者崇尚快乐的特点,逐渐地靠近文本主旨——言说快乐,指明解读诗文方向。]

二、读通诗文,触摸快乐 生:自由练读诗文。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诗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师:指名诵读诗文。

(教师请3位同学读诗,相机指导、纠正字音。)生:说说读诗后的感受。

[评析:毫无疑问,读正确和读流利是读出感情的基础和前提。

xiaoxue.xuekeedu.com

古诗的诵读更是如此,教学中给足时间让学生反复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文。其实,这也多次触摸了文本主旨——言说快乐,为后续理解诗文、感情诵读以及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

三、读懂诗意,走进快乐 生:研读第一句诗。师:“草长田野六七里”。

老师:草铺的铺是什么意思?横野指什么意思?

师:“草铺横野六七里”如果改成“草长田野六七里” 或“草长野外一二尺”,比一比两句诗有什么不同?

出示“草铺横野六七里” 和“草长田野六七里” 或“草长野外一二尺”。

[评析:“草铺横野六七里” 看似写景,实为以景衬情,作者写景匠心独运妙笔生花。第一句诗假使只为写景,还可这样作诗——“草长田野六七里”或“草长野外一二尺”,和第二句诗一起读来也是很有韵味。但是,牧童那份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快乐则荡然无存,和全诗所要言说的主旨格格不入。更为巧妙的是,这句诗中一“铺”一“横”把绿草的茂盛和原野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把“铺”换成“长”、“绿”或“生”,把“横野”改成“田野”、“原野”或“旷野”,效果则截然相左,古诗的意韵大大削弱。] 2.研读第二句诗。

师:“笛弄晚风三四声”说的是什么意思?

师:这句诗说的是在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吹出的悠扬笛

xiaoxue.xuekeedu.com

声,诗句中“弄”其实是“吹”的意思,把“吹”代诗句中,读一读诗句这样写行吗?

师:出示 “笛弄晚风三四声”和 “笛吹晚风三四声”。师:从“弄”中读懂了什么?

[评析:“笛弄晚风三四声”作者采用以声衬情的方式,落笔在悠扬悦耳的笛声上,“未见牧童其人,先闻悦耳笛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试想,一天放牧回来,倘若牧童闷闷不乐怎会笛弄晚风三四声呢!这真是,牧童的惬意之感无以言表,笛弄晚风是最好的表达和言说。这句诗,有个极为亮眼的词语——“弄”,恰如其分的表达出牧童当时的状态和心境,如果换成“吹”,整首诗意蕴让人大跌眼镜。] 生:研读第三句诗。

师:“归来饱饭黄昏后”写出了牧童的自在,从哪里读出来? 师:牧童在“黄昏后”才吃饱饭,在牧童“饱饭”的过程中,你仿佛看到什么情景?

[评析:“归来饱饭黄昏后”告诉我们牧童回家吃饱饭已是黄昏之后。这里,虽然没有家人聚集的场面,没有父母的表现和参与,可是我们从“黄昏之后”的“饱饭”,可以想见牧童在家的其乐融融。这就是诗的的留白,诗的张力和魅力所在,让读诗读到了文本中的“这一个”。] 生:研读第四句诗。

师:“不脱蓑衣卧月明”说了什么意思?

xiaoxue.xuekeedu.com

师:吃饱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心情怎样?

[评析:“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牧童是累了,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什么都不想;或是会像白天的经历;或是悠然地欣赏着草地夜景。更为紧要的是牧童静享那份独有的惬意把古诗意蕴推上了更高的层次。]

四、细读诗眼,提炼快乐

师:出示整首诗,引导带着理解和感受读诗。(指名读——齐读)生:细读“卧”,进一步整体感受牧童的快乐。

师:第四句诗的“卧”把牧童的快乐写的淋漓尽致。劳累了一天的牧童,在皓皓明月高挂的夜晚,躺卧在草地上,是一种自在心境的释怀和疏放,因为他不用担心什么?

师:牧童躺卧在草地上,一点也不用担心,相反是一种独有的享受,在享受中他可以欣赏什么?

[评析:毫无疑问,《牧童》满诗尽是快乐在。王崧舟老师说得好,“文本细读虽然强调沉入言语、逐字逐句的解读,但是这种解读并非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的散步式细读。”应该像钱理群先生说的“不能要求学生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弄明白。”否则,细读文本处处精细就是扼杀精细,正所谓“精细反被精细误”。第四句诗的“卧”是诗眼,是牧童一种自在心境的释怀和疏放,因为他不用担心放牧归来时间晚迟、家长是否会指责、牲口能否吃饱、笛弄的时间和姿势、xiaoxue.xuekeedu.com

是否脱蓑衣躺卧„„更是因为他躺卧在草地上,可以好好地享受欣赏皓皓明月、吹拂舒心晚风、欣赏草铺横野的夜景、静闻野花的香气、回味白天放牧的情景„„]

五、延伸阅读,强化快乐

老师:牧童,是不少古代文人表情达意的对象,你知道有哪些描写牧童的诗文吗?

师:出示相关诗文。(袁枚的《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张说在《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第三首“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路疑随大隗,心似问鸿蒙。” 储光羲的《牧童词》“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李涉的《山中》“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隔林呼不应,叫笑如生鹿。欲报田舍翁,更深不归屋。” 刘驾的《牧童》“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成彦雄的《村行》“暧暧村烟暮,牧童出深坞。骑牛不顾人,吹笛寻山去。” 栖蟾的《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孙权劝学学案 篇10

教师寄语: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语气,朗读成诵。

2、反复朗读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疏通文意。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感知,整体把握(注意做好笔记)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2.展示“孙权、吕蒙、鲁肃”资料。3.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二)品味语言,感知人物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生分角色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语气和感情的把握。

2.结合人物身份,逐句分析人物语言,总结语调。3.言为心声,借品味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孙权:鲁肃:吕蒙:

(三)情感教育:

结合《伤仲永》论论,天资的聪敏与后天努力那些重要?他们的事迹对你有什么启示?

当堂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2.本文选自《》,这本书是朝的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

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3.写出文中流传至今的两个成语:

(1)比喻人学识尚浅。()(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4.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而吕蒙开始却以为理由,拒绝读书。孙权以自己为例,使吕蒙拒绝读书的理由不攻自破,蒙“”。孙权给吕蒙指出的读书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肃“拜蒙母”,并与吕蒙“结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古诗三首》教案 篇11

第一课时

一、教学总目标:

1.认识“塞、秦、征”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二、分教学目标

1、认识“塞、秦、征”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塞、秦”等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出塞》。

3、能借助注释理解理解《出塞》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出塞》。

2、能借助注释理解理解《出塞》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四、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课文由三首古诗组成,其中两首为唐代的边塞诗,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和王翰的《凉州词》,还有一首是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出塞》的大意是:依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

越过阴山。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人从明月照关的景象写起,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月”:和“关”前面使用了“秦时”“汉时”两个时间定语,这并不是说明月属秦,关属于汉,也并非实指秦、汉两朝,其想表达的是防边筑城的措施始于秦汉,可见边关忧患的历史已经十分悠久。接下来的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历史上那些在边塞战役中可歌可泣的将士。这两句诗,从整体上拉伸了全篇的时间感(秦汉)和空间感(万里),营造出一种雄浑的意境和历史的沧桑感。诗的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由叙事转为议论。长征未还,固然是千古共同的哀怨,但秦筑长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汉逐匈奴,单于内附。诗人借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边关能够巩固、国家安全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情。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是一种曲调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王翰的这首《凉州词》描写了守边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的情景,表现了将士们英勇豪迈的气概。诗的大意是:精致的酒杯里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如果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不要笑话,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诗一开头就切入了宴会场面。“夜光杯”这里指精制的酒杯,以显示宴会的豪华,令人想象那五光干色的宴饮情景。“琵琶声”既是宴席上的欢快旋律,又是即将痛苦告别的前奏,将士们不惧怕战斗的来临,却不免惋惜这场豪饮的终止。所以第二句中一“欲”一“催”,刻画了错综矛盾的情景和心情。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将上们纵情饮酒后。略带悲壮的语言,这正是将士抒发的豪迈感情:战斗来临,投身疆场,为国献身,又有何惧!

《夏日绝句》是宋代著名安诗人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在南渡之后所写的。诗的大意是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是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提出“生当作人杰”,表达了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愿望;“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诗的后两句用了一个典故: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下理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重振旗鼓,东山再起。项羽自觉羞愧难当,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江,遂拔剑自刎而死。李清照借古喻今,既歌颂了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又不着痕迹地痛斥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抛弃中原河山,南渡偷生的软弱行径。

课文的插图有边关、长城、古战场,可以拉近学生与诗歌内容的距离,帮助学生想象

诗歌描写的画面。

2、学情分析

三首古诗的教学,可以依据诗意理解的难易程度来划分课时,第一首古诗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先学第一首,再学习后两首。古诗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尝试借助注释等初步理解诗歌大意;接着,进行疑难交流,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借助相关资料等理解诗句;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朗读,并积累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七单元的学习。

师:在单元导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是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每一个人都有关系,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弘扬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传统。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表现了历史名人的爱国之情。

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要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学习写书信,学会用书信与别人互通消息,交流情感。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十一课跟老师读课题二十一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写的出塞,唐朝诗人王翰所写的凉州词和宋朝女诗人李清照所写的夏日绝句,其中出塞和凉州词是七言诗,夏日绝句是五言诗。

二、初步古诗

1、听古诗录音

师:首先让我们听课文录音

2、借助拼音读正确三首古诗

师:现在请同学借助拼音,试着把三首古诗读正确。

3、指名朗读古诗

师:请同学来朗读

《出塞》

·塞:sài

·秦:qín

·征:zhēng

多音字:

·人未还huán:还——回来

·飞将jiàng :将——将领

将jiāng将来

·教jiào:使 令

师:这位同学读得真好,读准了这三个生字的字音

·题目《出塞》的“塞”是平舌音,更老师读。

·在第一景诗中的秦时明月的“秦”是前鼻音。

·万里长征的中“征”后鼻音。

·在这首诗中还有三个多音字。

·第一个是万里长征人未还。这里的“还”意思是归来,读huán。

·第二个是“将”,根据注释我们了解到这位龙城飞将是汉朝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所以这个字第四声,跟老师读jiàng。它还有一个读音是将jiāng组成词语,将来

·第三个是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教”。注释告诉我们“教”的意思是指使得、令,所以这个字的字音应该读第四声教jiào。

《凉州词》

·琵琶:轻声

师:第二首谁来读?......诗中提到了一种乐器的名称,琵琶。跟老师读“pí pa”

师:最后一首谁来读?......这位同学把诗读正确了

4、自己读古诗 注意停顿

师:现在请同学再把三首诗自己读一读,注意停顿。

三、学习《出塞》

1、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出塞》。“塞”就是可以做屏障的,险要的地方,可以组成词语边塞要塞。这是乐府旧题 《出塞》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常用的题目。

2、王昌龄简介

师:诗人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出塞》是他早年赴西域边塞时,所做的诗篇。一共有两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3、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师:在这首诗中,王昌龄向我们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呢?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插图来说一说。哪位同学来交流?

预设:结合插图,我知道了边塞的关口是由高高的城墙阻隔而成,它在崇山峻岭之中曲折蜿蜒。是没有尽头。

预设:读了这两句诗,我仿佛看到一轮明月挂在空中,月光下只有一堵长长的城墙。边塞显得十分荒凉。

师:能把诗句的意思说清楚吗?

预设:这是秦国的人月和汉朝的边关,出征万里之外的人还没有归来。

师:意思说出来了,但明明已是唐朝,诗人为什么要写秦时明月汉时关呢?

预设:因为明月还是那轮明月,而眼前的关口,在汉朝时就有了,但出征的将士却不曾回归。

师:诗人向我们描绘的正是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而这样的边关自秦汉时期就已存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写出:边塞的战争从秦汉时期开始就没有停止过。万里长征人未还,是说那些出征远方的将士们没有回到家乡,他们倒在黄沙大漠之中。

师:读一读这两句诗,你的心情怎样呢?谁来交流?

预设:我的心情有点沉重,因为连年战事带来了生死离别。

预设:我读的时候有点忧伤。战争让年轻的将士常年在故土之外

师:是呀,明月照关口清冷孤寂,加上人未还的伤痛,让我们感受到诗的前两句所表现出来的忧伤情绪。

4、后两行诗是什么意思?

师:结合注释自己说一说。那诗的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又是什么意思呢?请你结合注释自己说一说

师:谁来交流?

预设:注释二告诉我们龙城飞将是指汉朝名将李广,此时是唐朝,他早已不在人世。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所以诗句的意思是说,只要有像李广那样的将领驻守边疆,就一定不让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越过阴山。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准确说出了“但使”“不教”词语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自己说说诗句的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谁来交流。

预设:诗句的意思是只要有像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驻守边疆,就一定不让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越过阴山。

师:那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不教胡马渡阴山,让我感受到了,将士们的守边决心,他们拥有坚定的意志。

师:同学们体会的很好,诗人还借着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边关能够巩固实现国家安全与统一的心情。

师:前两句诗人在感叹边战不断出征不归的遗憾,后两句却赞美了将士们的家国情怀。你能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吗?

预设:读了这两句诗,让我体会到了边疆战士们希望能像汉朝名将李广那样,守护边关保卫中原。

预设:我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将士们的豪迈气概,他们会以历史上的名将为榜样,英勇作战,抵御外敌。

师:每一位将士都有可能一去不还,但每人都具有克敌制胜,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精神。

5、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师:现在你们再有感情的读一读这首诗吗?谁来读

6、背古诗

师:现在谁能借助提示来背一背一首诗。

师:不借助提示能背诵吗?

师:这节课老师重点指导大家写一个“秦”字

师:上半部分的三横在横中线上面,中间一横最短,第三横最长。三横距离匀称。

师:下面的“禾”的最后一笔捺写成点

师:请同学们在写字本上写两遍。

板书:

古诗三首

《出塞》

作业布置: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完成练习册一、二

21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一、分教学目标

1.会写“词、催”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理解《凉州词》《夏日绝句》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借助注释理解理解《凉州词》《夏日绝句》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背诵《出塞》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出塞》,谁能来背诵一下

二、学习《凉州词》

1、听录音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外两首诗,我们先来行行凉州词。听听这首诗的录音

2、注释一:诗名来源

师:《凉州词》和《出塞》都是边塞诗

师:注释一告诉我们诗的题目凉州词是唐代,起名起源于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以凉州词和出塞都是唐朝时期的边塞诗。

3、自读古诗,想象画面,和同学讨论

师:那王翰笔下的凉州词所描绘的边塞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所以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把诗读正确,想象一下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和同学说一说。谁来读凉州词?

4、诗中描绘了什么场景?

预设:诗人描写的一场军营中的盛宴,精致的美玉做的酒杯里充满了醇香的葡萄酒。身披铠甲的战士们正要举杯痛饮,好不畅快。可是这时候就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这不免令人扫兴。

师:诗中写到的酒水,昔日盛产的葡萄美酒,酒杯则是用美玉制成的。

师:边塞紧张动荡的战争生活,将士们难得有一次开怀欢聚的酒宴,可战斗来临,他们就要马上投入战场。琵琶声既是宴席上的欢快旋律,又是即将痛苦告别的前奏。

5、感受“饮” “催”

师:从一“饮”一“催”两个字,你能感受到什么?

预设:“饮”本该是快乐的。“催”却给人带来一种大战前的紧张。

师:谁能读出这种情形和心情?豪华盛宴戛然而止,将士们即将投入战斗。

6、面对大战,将士们是怎样的表现呢?让我们借助注释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谁来回答?

预设:这两句的意思是,如果我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不要笑话我。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由几人能回?

预设:从诗句中我能感受到将士们们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预设:醉卧沙场难道就是醉倒在战场的意思吗?

预设:这里我想象的是将士们在出征前互相鼓励,激发斗志。他们会说如果自己在战斗中失去了生命,就当是喝醉后倒地不起。所以醉卧沙场不是真的醉倒在战场上,而是一种视死如归的态度。

预设:我也有同样的体会,古来征战几人回,意思是指既然投身疆场,就早已做好为国献身的准备,表现出战士们不惧死亡的英雄气概

师:是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两句诗表现的边疆将士们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谁来读?

7、比较《出塞》《凉州词》

《出塞》明月照雄关的苍凉景象

《凉州词》欢聚酒宴上大战即临的场面

师:表现出守边将士投身疆场、不怕牺牲、英勇豪迈的气概

师:两首边塞诗,王昌龄描绘的是。营业账雄关的苍凉景象。王浩描绘的是欢季酒店上大战升起的场面,但他们都表现锋。首先将士们投身疆场,不怕牺牲英勇豪迈的气概

8、有感情地朗诵,并尝试背诵

请你再读一读凉州词尝试背一背。谁来背一背

三、学习《夏日绝句》

1、听录音

师:出塞和凉州词都是唐代诗人所创作的边塞诗。

师:我们要学习的第三首诗是宋代著名的女诗人李清照所写的下士绝技。

师:我们先来听一听这首诗的录音。

2、自读诗歌体会韵律

师:五言诗,二三停顿

——朗读古诗

师:请你自己读一读,注意。五言绝句五言诗常常为二三停顿请你读一读,体会一下。

3、诗的前两句意思

师:诗句字音和停顿都读准确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谁知道诗句的意思?

预设:这两行诗的意思是活着的时候是人中豪杰,死后依然要做鬼中英雄

4、古诗的历史背景

师:第一条注释:项羽

师:第二条注释:项羽自刎的典故

师:说的对,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老师告诉大家,在北宋靖康2年,宋王朝在天津的沉重打击下瓦解,高宗皇帝仓皇南逃,许多百姓家破人亡。李清照一家也因为朝廷的败逃而衰败,颠沛流离,他丈夫死了,自己也尝尽人间艰辛。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当她在南渡之时想到了项羽。

师:注释告诉我们什么?

预设:项羽是秦朝末年的楚军领袖。后来给刘邦争夺天下,失败自杀。

师:这两句诗还蕴含了一个典故,就是注释二,谁来读一读?

预设:项羽在斗争中失败,人劝他渡过长江再做打算,但他认为没有脸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

5、结合注释说说对开头两行诗的体会

师:了解了这个典故,结合诗人李清照的经历,对于开头就两句诗,你应有的什么心得体会呢?

预设:我觉得诗人想到了乌江自刎的项羽,在想到南宋皇帝不管百姓死活,自己逃走,抛弃国家和百姓,感到非常气愤。

师:确实,诗人在不着痕迹的痛斥当时的统治者苟且偷生的行径。

预设:我觉得诗人非常佩服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她觉得在国家危难面前,虽然自己是女子受到重重苦难,但同样愿意为国效力

师:有道理。

师:是啊,为国建功立业才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李清照借古喻今,歌颂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也暗含着对南宋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抛弃中原河山南渡偷生的软弱行径的不满。

预设:我觉得诗人不仅是在为自己的苦难而愤慨,更是对当时老百姓们的生活感到担忧。

预设:朝廷不能保护百姓的安危,只顾自己逃跑。应该像项羽那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保护自己的百姓

6、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师:请你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我们来尝试着背诵一下这首诗。

作业:背诵《凉州词》《夏日绝句》;默写《夏日绝句》

板书:

21、古诗三首

《出塞》

边塞诗 英勇 豪迈

《凉州词》

上一篇:小学英语作文:Places Near My Home下一篇:温暖秋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