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说课稿

2024-07-20

《管仲列传》说课稿(精选3篇)

《管仲列传》说课稿 篇1

《管仲列传》说课稿

河津三中 杨丽霞

一、说篇目

《管仲列传》是《<史记>选读》第四个专题“读起书想见极为人”中的一篇文章。文章篇幅不长,讲述了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真挚的友谊,以及管仲做齐国宰相期间,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的事情。

司马迁在本文中,本着“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着力凸现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灵魂,读本传记,人们常常感受到:历史固然重要,但更能打动我们心灵、激励我们奋进、使我们荡气回肠的,是那些高尚的灵魂,是太史公伟大的人本主义精神。为此,本课时教学,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在文言知识方面,侧重在词类活用和被动句式的归纳整理。

2.在内容理解方面,是分析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和概括管仲其人物形象。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注重引导学生探讨学习传主的人格、品质、精神,特别是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教师设计思路:教学目标1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字词句的理解,特别是《史记》中这些精彩的篇目,因此,教学目标2和教学目标3才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目标2是从内容的理解方面设计的,教学目标3是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设计的。三个教学目标依次进行、逐步深入。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但由于是文言文,课时又有限,因此又要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

教师的指导和讲解应做好以下两方面,首先,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课前对照学案要求做好充分预习,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思路.另外,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应当给予鼓励,不应苛求学生的回答和标准答案完全一致。

四、说教学过程

(一)检查文言知识归纳整理

课前,我请两组组同学分别总结本课的意动用法和被动句式。现在请两组同学分别派出代表进行展示。

(1)意动用法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贵轻重,慎权衡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教师总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形容词用作意动,它认为后面的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如“孔子小之”,“小之”是“认为„„小(含“轻视”意)”。翻译时,可译为“认为(有)什么样的(情境、状态)”。

(2)被动句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见„„于”表被动 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动词本身表被动,这种意念上的被动要依据上下文来判断。练习题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词并解释这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沛公然其计,从之。(《高祖本纪》)

二、请从学过的文章中为上述两种类型的被动句再各找两个例子。1.无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2.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太史公自序》)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

教师设计思路:练习题的设计是为了巩固以上总结的文言知识。

“检查文言知识”这部分内容在课堂上用时大约是5分钟。学生罗列出句式,教师简单总结,再完成练习题即可,要求是学生能准确作答练习题。

(二)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环节我共设计了3个问题:

1.阅读文章,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管仲的生平经历。

2.这篇文章通过典型材料来写人物,你感觉它主要通过哪些材料来把传主表现得如此血肉丰满。

3.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但也需要外在环境的支持。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了极大成功,你认为他成功的内在和外在原因分别是什么?

教师设计思路:这3个问题,我是依据课文后面“阅读与探究”的两个问题改编设计的。比如,原“阅读与探究”第1题题目为“从这篇传记看,管仲能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的设计有点像历史题目,我把它改成了上面的问题3,这样设计更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也更便于学生作答。再如,原“阅读与探究”第2题的题目为“这篇传记,篇幅不长,但是既勾勒了管仲的生平,也使管仲的为人、从政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为什么?”拿到这个题目后,我感觉很别扭,也难以作答,于是我把它改成了上面的问题1和问题2,这样设计后,我感觉思路更清晰,也更简单了。但是要求学生从这道题目中学到的东西也都具备了。

第1题,主要是检查学生上课时(也就是通读文章,理解文意)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是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第2题的设计主要是锻炼学生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学习“用典型事件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第3题的设计是基于第1.2题的,通过第1.2题的分析,学生已经明确了管仲的生平经历以及主要事迹,再分析他成功的原因就比较容易了。

参考答案: 1.管仲早年仕途不得志,生活贫困。后,初事公子纠,纠败被囚,又经鲍举荐,事齐桓公。任政于齐,进行改革,富国强兵,帮助桓公一匡天下,称霸春秋。2.管鲍之交、任政相齐。

3.外在原因有鲍叔牙的无私举荐,内在原因有“上下相亲”“令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攻”的施政才能。

(三)拓展与延伸

1.分享有关管仲的小故事。

2.请同学们联系材料和文章内容评价管仲其人。同时简要分析鲍叔牙和齐桓公的人物形象。

3.假设你是司马迁,你在为管仲立传时,回想起自己的人生遭遇,你会有怎样的感情?

教师设计思路:第1题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分享学生们对管仲的了解会更加深刻。另外,学生分享时提倡学生脱稿讲述,脱稿讲述一方面会使学生本人对这则材料印象更深刻,另一方面脱稿讲述比起读稿肯定会更生动,与同学们的交流也更多。

第2题的设计是基于第1题的,通过课文学习和故事分享,学生对管仲的了解已经很充分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评价管仲其人,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会对比管仲关照自己的人生,从而激发起学早立壮志的雄心,并帮助学生树立正视苦难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学生在概括人物形象时,教师指导学生用一个主谓句句式进行概括。

第3题的设计是课堂的延伸。前面学过《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学生对司马迁的经历也非常了解,对比之下,学生会体会出司马迁为管仲做传时的思想感情的。

参考答案: 1.一箭之仇、管鲍分金

2.管仲是一位曾经经历磨难、但一直心存“兴齐”的远大抱负,又有着非凡的政治才能的伟大的政治家。

鲍叔牙是一位怀有真诚的情感,又有难能可贵的大度胸襟的形象。

齐桓公是一位任人唯贤,又善于纳谏的君王。

3.司马迁详述管仲和鲍叔牙的交游情谊,点染鲍叔牙和管仲能知能用,以礼赞朋友相知的知己之情。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界里,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喟,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对鲍叔牙的举贤荐贤和齐桓公的任人唯贤,不觉神往。

(四)布置作业

请大家从下列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

一、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联系文章,确定立意,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练笔。

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容。(马克〃吐温)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海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李斯)

二、请同学们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发挥想象,自编一幕课本剧进行表

附学生作品:

宽容

宽容是一缕春风,它能吹散冰雪;宽容是一抹朝阳,它能驱走阴霾;宽容是一粒种子,它能开出一片灿烂。

鲍叔牙对管仲的宽容成就了管仲的才能,齐桓公对管仲的宽容成就了自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反之,如果鲍叔牙没有宽容管仲“分财利多自与”,如果齐桓公没有宽容管仲那“一箭之仇”,那么,失败的不仅有管仲的人生,还有历史上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和他那国富兵强的齐国,恐怕还要算上鲍叔牙吧。所以,请让宽容常驻心间吧!

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篇2

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一、说教材

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如下:熟悉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一般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一般特点;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

一、怎样学习文言文;

二、掌握和使用工具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高二语文必修④第四单元,是基本篇目、讲读课文。

作为《史记》中著名的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得 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风云变幻。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通过情节等突显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

虽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但作为语文教材,我以为不宜只注重其故事性,因为以事实和事理来把握历史,那是历史教学的任务;而应该充分挖掘文本,感受其文学魅力。

二、说学情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首先存在认识和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其次,普遍存在困于口问题,学生没有说的习惯,只一味地记,可这不意味着他们想不到。

想得到未必说得出,说得出者必定能想得到。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因此,让学生说,势在必行。这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目标

㈠德育目标以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感染学生。例如欣赏和学习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卑不亢、宽容谦让。再如辨别廉颇有自尊心还是嫉妒心,正确认识自尊心对个人成长的价值等。

㈡能力目标,包括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1、有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认识其各方面的文学魅力,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2、能较准确灵活地用古代和现代汉语模仿人物对话,再现或表现其神态、内心。

3、能大体口译或复述故事,准确推断所蕴含的意义。

有人说: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的一定是人才。基于对口才的重要性认识,也鉴于本人此前在教学中的缺陷,我准备在本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重中之重。即以欣赏文本得文学价值为基础,其间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而以语言训练贯穿始终。

根据上述目标,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㈠重点:口述故事,赏析重要语段的涵义,分析人物性格。

㈡难点: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四、说教法和学法

㈠诵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十分重要。古文尤其要注重诵读。诵读,方式多样,效果各异。我将采用集体朗诵和分角色朗读两种方式。

本文篇幅较长,不宜在单课时内通读全文,否则会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根据内容特点,我将以故事为单位,引导学生朗诵。

集体朗诵相对完整的文段,以掌握字音、句读,了解故事梗概。分角色模仿人物对话,理解其用意,以便揣摩出人物内心感受。

㈡问答法(或问题式学习),学生质疑、对抗。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策略,而且是目前使用普遍而有效的策略。在这种策略中,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最应该体现。而问题的设计或提问的技巧将直接影响引导的成效。

此前,我一直走入一个误区:以为高浓缩、高难度的设问等于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等于有效的引导。结果在课堂上,屡屡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究其原因,一是违反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跳跃性大,致使学生出现思维断层;二是忽略学生个体认识和能力差异,热情地提问反而出现了能者扬之,困者抑之的后果;即使对于能者,在连珠炮式的追问下也十分尴尬。

因此,我认为问答式教学中应该遵循这些原则:

⒈与内容或结构同步。体现为引导学生简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每个学生奠定深入学习的基础。

⒉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发挥个体差异的积极作用,成就不同的成功感。

⒊适量提问,鼓励尊重。对同一个学生,最多连续提问三次,之后询问其是否愿意继续,尊重学生的选择,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问题层层深入,适合程度不同的学生,能者多答,困者少答,各有收获。最关键的是教师在有效引导中,成就了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当然任何一节课教师都无法预设所有的问题和答案。实际课堂中,随着师生之间思维的发展,往往很多问题是随时生成的,而无论怎样,上述原则都适合。

五、说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知识链接

(一)作者和《史记》

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仗义执言极言李陵降敌是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身心重创发愤著《史记》。关于司马迁的名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130篇,五十二万多字,分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列传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书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典。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背景材料

1、时代背景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2、《韩非子和氏》(节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三、听录音、点读、分组读、齐读,纠正字音、句读

读准下列加点的字音

穆公()避匿()缪贤()汤镬()虽驽()

肉袒()盆缶()案图()可予不()渑池()

诈佯()列观()皆靡()传舍()甚倨()

不怿()衣褐()睨柱()

四、自读课文,疏通大意,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各用4个字概括文章故事。

五、完成《金榜》基础自主学习,整理课文的①通假字②一词多义③实词的活用④古今异义词⑤文言特殊句式

五、再读课文,参照注释翻译课文,归纳翻译古文的几原则:

⑴ ⑵ ③

第二课时

研读文段,合作探究

一、研读1-2段

1、文章开头交代廉颇、蔺相如的不同出身,有何作用?

二、研读3-13段 故事,明确蔺相如是如何使不辱于诸侯的。

1蔺相如是在什么背景下出场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2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进行了哪三个回合的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三、研读14-17段 故事,明确蔺相如是如何维护国格的。

1、此故事中作者设置了多处对比,请列举出4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

2、廉颇在本事件中做了什么?这表现了他什么性格?

四、研读17-21段 故事,明确蔺相如是如何顾全大局的。

这则故事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请联系课文具体说明。

五、小结全文。

一.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完壁归赵、绳池之会、将相和欢)三故事,赞扬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品质和宽厚待人、顾全大局的风格),也赞美了廉颇(负荆请罪的优秀品质。)启示我们()。

二、人物刻画

1.选择3个(典型)事件刻划人物。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课文中有两类矛盾,一类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敌我矛盾;另一类是(廉、蔺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纵横交错,互相影响。最后(在共同对敌)的前提下,内部矛盾得到了解决,廉蔺的性格品质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3.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例如(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服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相济,但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出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形象。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错改过,负荆请罪时所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一句,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4.运用()手法侧面描写人物。

三.选材典型,剪裁精当,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件,对于已选材料作者又精心裁剪,明写、详写了人物(),暗写、略写了人物()。同一故事中也有详略安排,如().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人,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六、练习-语言应用

1.运用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成语(至少4个),写一段不少于60字的文字。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价值连城 怒发冲冠 刎颈之交

2、为了打造书香校园,学习下面两段名著导读推荐词给我们本期所学的某一名著写一段推荐词

【《论语》推荐词】

它是散文的典范,文化的经典,智慧的宝库。它用智慧开启了一道道尘封的门,用教诲铸造了一柄柄坚利的斧。于是,千百年来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在构建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作用。

【莎士比亚作品推荐词】

它是西方文学史上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几百年来,莎士比亚那魅力无穷的戏剧和诗歌像磁石般吸引着一代代读者。他笔下丰富饱满的人性、曲折动人的情节、华美灿烂的语言令人回味无穷。他的作品放射出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体现了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

七、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对秦王

负荆请罪 对廉颇 原则: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威于外而宽于内

李文忠

管仲列传读后感 篇3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作为颍上人,实在是家乡人民的骄傲。他在齐国为相时,富国强兵,顺应民心,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齐桓公要攻打楚国,管仲就趁机伐楚;齐桓公要北征山戎,管仲就趁机让燕国修改召公时的政治。桓公想背信弃义,不遵守约定时,管仲趁机让他履行诺言,诸侯于是归顺齐国。管仲死后,齐国仍然实行他的政策,齐国一步步强盛。而管仲平生十分富有,有三归,反坫,但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因此可见在齐国人的心目中,管仲是多么的优秀,多么受人尊敬。()

而管仲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与一个人密切相关,那就是鲍叔牙。开始管仲十分贫困,与鲍叔牙做生意,常给自己分的钱多,鲍叔牙却不认为他贪婪,始终善待他。管仲打仗时多次逃跑,鲍叔牙不认为他胆小,知道他家中有老母亲……后来,鲍叔牙侍奉公子小白,管仲为公子纠服务,小白成为君主,公子纠失败,召忽死了,管仲被囚禁受辱。鲍叔牙知道他不是不知羞耻,而是因为他的才能还未显露出来。于是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使得管仲感慨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就是千古佳话“管鲍之交”,长久以来为人们所称道。

鲍叔牙与管仲的友谊成就了管仲后来的作为,管仲的才能成就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没有管仲在政治上的卓越见解,齐桓公怎么会成为霸主呢?

上一篇:【讲座实录】侦查阶段律师会见笔录如何标准化?下一篇:乾安一中教代会开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