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第三课时(精选6篇)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 篇1
日照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写人】刘玉兰【审核人】卜照波 陈伦【学科联系人】王永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
【课题】必修三第二单元 《屈原列传》 【课型】新授课 【学案序号】8 【课时】第三课时 【使用日期】3月15日
【学法指导】
《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我们学习这篇列传,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学习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自主学习
课前自读课文4-10段,完成下面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江滨()渔父()三闾大夫()...啜()弹冠()怀瑾握瑜()....自令见放为().2.解释加点字
子非三闾大夫欤()()自令见放为()...新沐者必弹冠()葬乎江鱼腹中耳()..安能以皓皓之白()遂自投汩罗以死()..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竟为秦所灭().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被发行吟泽畔()是以见放()不凝滞于物()而自令见放为()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合作探究
1.文章第11节,记叙屈原与渔夫的对话,写出了几种人生观,有什么作用?
日照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写人】刘玉兰【审核人】卜照波 陈伦【学科联系人】王永
明确:二人的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品格操守及政治倾向。
渔父:对人生、世事均不要太过认真,太过执着,最好得过且过,随遇而安,随波逐流,与世推移。
屈原:绝不苟且,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2.文章第12节又提到了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有什么作用?
屈原既死,赋存国亡。“屈原辞赋悬日月”,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人,但“终莫敢直谏”。“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个多义词。“从容辞令”,课本注为“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这是一说;另一说,认为“从容”是指“委婉蕴藉”,也通,屈原的辞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楚国日以削,为秦所灭。这一段将楚辞的后来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3.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除传末赞语之外,多不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把意见寓于叙事之中。本传却是另一种写法,这就是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试分析。
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
评价作业 之《离骚》”。
一、完成《伴你学》26-29页练习
二、阅读《伴你学》29-30拓展平台
撷英咀华
一、名家点评
1.王逸:“屈原之辞,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2.刘勰:“故《离骚》、《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惠巧;《招魂》、《大招》,耀艳而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
日照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写人】刘玉兰【审核人】卜照波 陈伦【学科联系人】王永
往轹(利)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3.李白:“屈平词赋悬日月(屈原的诗歌像高悬在天空的太阳、月亮一样光芒万丈)”。
4.杜甫立志“窃攀屈宋宜方驾(我要努力攀上屈原、宋玉诗词的高峰同他们并驾齐驱)”。
5.北宋邵博:“《楚辞》文章,屈原一人耳。”
6.苏轼:“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
7.清沈德潜:“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如太空之中,不著一点;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古来可语此者,屈大夫以下,数人而且。”
8.王国维:“大诗歌之出,必须侯北方人之感情与南方人之想象合而为一,即必通南北之驿骑而后可,斯即屈原其人也。”
9.鲁迅:“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于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
10.郭沫若:“楚人是把在政治上统一中国的功名和产生了一位屈原的功名兑换了。„„由楚所产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出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中国人如果不灭种,中国文如果不消灭,《楚辞》没有毁灭的一天。楚人的功劳是不朽的,屈原是会永远存在的。”
11.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董必武)
12.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赵朴初题秭归屈原祠)
13.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长沙“屈贾祠”楹联。“亲不负楚”指屈原与楚王同姓,故曰“亲”;“疏不负梁”指贾谊与梁怀王异姓,故曰“疏”。策:指贾谊《治安策》)
二、素材运用
1.话题“脊梁”:
读屈原的名辞《离骚》后,有人写下这样的诗句:你埋下了一坛老酒/酒坛上的红纸/沉沉地写着黑字/——魂/每当到了汩罗江悲凄的那一天/那酒坛里就溢出芦叶的清香/回荡起亘古不变的激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几千年了/喝过这坛酒的人/都醉成了龙的脊梁„„
是什么使诗人心潮澎湃?是《离骚》的字字泣泪,是屈原的拳拳赤心,是涌动的爱国情,是炽热的报国心。
爱国——一种神圣、深厚、热烈的情感,它藏于内心深处,居于所有情感之上。它是一条纽带,一个号令,一个民族挺立的信念,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石。它与生命同在,一旦触动它的密码,它便如潮水般汹涌而出,气势磅礴。悠悠五千年,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践约对它的承诺;纵横九万里,无数中华儿女用奋斗诠释对它的忠诚。爱国——一种超越时间空间,最纯洁、最敏锐、最强烈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精魂。
一个真正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爱国的人。一个人,没有脊梁骨,便不能直立行走;一个人,不属于他的祖国,便不属于人类。
是的,爱国!
谁能忘记,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慷慨凛然,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矢志不移。
日照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写人】刘玉兰【审核人】卜照波 陈伦【学科联系人】王永
(出自2006年高考安徽满分作文《龙的脊梁》)
2。话题“自我”: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记忆顺着汨罗江,流过春秋,越过战国,当秦攻破郢都的那一刻,你悲愤至极,在叹息中,在号哭中,在悲痛中,你虽背负太多的无奈与辛酸,但却做真正的自我,用生命表达你对祖国的忠贞与高洁的品行。
悲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屈平的水中离骚。
一缕清香一份洒脱,做真正的自我,展示高洁与傲岸,那是陶潜的五斗诗魂!
一江春水一曲悲歌,做真正的自我,满载大江与汪洋,那是文天祥的零丁绝唱!
一页历史一面镜子,做真正的自我,昭示理性与忠贞,那是屈平的水中离骚!
(2006年高考满分作文全国卷一《做真正的自我》)
3.话题“找准位置认清自我”:
“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涛涛江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出自2006年高考河北满分作文《找准位置发扬自我》)
人生亦如此。人应该有所追求,但不是盲目地追求。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认清自我,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人生中能保持最真实的追求。他没有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同流合污,而是发出了“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感慨;他没有在污浊的官场中“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醴”,宁愿投身汨罗,也不愿污其追求。他在人生的追求中,从不忘自我的真正价值,在现实的考验面前,他留给我们的是流芳百世的美名。(出自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满分作文《在追求中认清自我价值》)
4。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感情的力量是伟大的。感性的潮水是不可遏制的。在先秦的宋国富人赞扬儿子聪明而疑惑邻居是小偷的心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片浅浅的水湾,在那里只有感情的船只可以停泊;在楚王摒弃屈原的“秦,虎狼之国”的忠告而接受幼子子兰“奈何绝秦欢”的劝说的耳朵边,我们分明听到了感情的滔天巨浪掀起的震耳欲聋之声。“亲则近,疏则远”,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劣性的必然?
(出自2003年高考安徽满分作文《你有两颗心吧》)
5.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伟大的骚客屈平,怀着对楚国无限的哀痛和热爱,自沉于汨罗江水,后人哀之敬之,推崇备至,我却不以为然。我热爱《楚辞》,每读到《涉江》《离骚》《九章》常感激涕零,感谢屈原将自己的苦痛花作艺术的瑰宝光耀千古。然而我常想,如果屈大夫不投身汨罗江,还会有怎样的华采篇章呢?我又设想当秦兵压境、楚国危难之际,屈大夫如果健在会否如田单般振臂一呼,击退强敌,保住云梦之地?然而这毕竟是我的空想,屈大夫在楚王昏庸、奸佞陷害下,不胜悲痛化为汨罗英魂,令我辈嗟叹。同为伟大先贤,面对人生挫折、生命变故,庄子和屈原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出自2004年高考全国卷满分作文《化苦药为甘霖》)
6.话题“心灵的选择”:
人生是在一匹素锦上描绘自我,身上的每一个色点都要细细斟酌,手拿调色板的那一刻,你开始选择,暖色还是冷色?人生是在一个舞台上展示自我,动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推敲。举手投足之间,你在选择,欢悦还是悲伤?人生的旅程有太多的十字路口,面对太多的选择,站在街口,我聆听心的呓语。汩罗江畔,屈平素衣抱石纵身而跃,一代忠臣,他选择死来证明自己对楚国的忠贞不渝。在他面前遗放着南后的威逼利诱,且凭他的才华,在别国闻达亦非难事。“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铮铮铁骨,气吞山河,在荣华富贵和国家民族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汨罗江的每一朵浪花都是见证。站在街中,一边是权力和地位,一边是祖国和人民,我聆听心的
日照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写人】刘玉兰【审核人】卜照波 陈伦【学科联系人】王永
呓语:荣华富贵,皆乃过眼云烟,祖国人民,与自己乃有血脉肤发之连,没有国家的强盛,何来个人的幸福?所以,我选择祖国与人民。
(出自2002高考广东满分作文《站在街口,聆听心的呓语》)
7.话题“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
生命犹如海洋,生活恰是轻舟,扬起思维的风帆,穿梭于人生的海洋。白帆迎接的是狂风和浪花,而思维碰撞出的是或幸福,或忧伤;或积极,或消沉„„
从亚当和夏娃的叛逆开始,上帝就创造了人类。它赋予人类的不仅仅是血肉之躯,更是思维的方式。思维是最敏感,也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改变思维的角度和方式,我们就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高尚的思维造就永恒的幸福。纵观古今,历览中外,莫不如此。楚之屈原,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中决不合流同污,投身汩罗江,死亡的虽然是血肉的身躯而升华的却是永恒的幸福。
(出自2004年高考海南满分作文《思维解读幸福》)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 篇2
学情分析 本文较长,又是高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再加之学生文言文基础不扎实,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设计教案时,培养他们今后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特别是文言特殊现象的整理和归纳。自己动脑、动脑得出的知识远远比教师灌输的知识要记忆深刻。再加之本班学生的概括能力不强,着重设计了归纳概括题,以培养其概括能力。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梳理文章的脉络,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2、德育目标:学习廉颇、蔺相如身上所体现出的可贵品质。
二、学习难点及重点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讲解分析与合作探究结合
四、课时安排四课时
五、学习过程
(一)学习导入
古语有云:“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说的就是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宽容,诸葛亮七纵孟获更是宽容。法国著名诗人雨果认为:“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和廉颇的知错能改。让我们也一起来锻造这种宽容的胸怀吧!
(二)品鉴文章
1、通读全文,划分段落,且给文章的主体部分加上小标题。并以列提纲的形式写出每个故事的经过。
设题意图:本文较长,应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解题思路:抓住本文集中所写的三个故事,并且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概述故事即可。
参考答案:完璧归赵(3- 13)出使前:缪贤举荐出使中:献璧取璧出使后:秦赵暂和渑池之会(14-16)会前计议会上斗争:请秦王击缶 以秦都为寿斗争结束
廉蔺交好(17-21)相如位在廉颇之右 起因廉颇宣言 相如回避舍人请辞 相如解劝发展 廉颇请罪 将相合欢结局
2、三个故事中,分别体现了蔺相如的什么性格特点?结合文本作答。
设题意图:从具体事件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培养以文本为主的观念。
解题思路:紧扣文本,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正面描写及别人的议论等侧面描写相结合作答。
参考答案: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①有智谋
A.相如从得害观点分析,指出繏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
B.从决定要奉壁及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
C.当相如看顾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壁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
D.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急智 胁秦王击缶地,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的献礼
②勇敢,机智
A.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壁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
B.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壁玉同归于尽.
C.璧玉送回赼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
D.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近秦王击岳,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色过人
③爱国,忠心
A.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
B.深 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④宽容大度
对廉颇的引车避匿
3、那么文中的廉颇只是一介武夫吗?你喜欢他还是蔺相如?为什么?
设题意图:以立靶子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引导其对廉颇有一个正确公允的评价。
解题思路:全面分析即可,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
参考答案:廉颇的性格
①鲁莽善妒,心胸狭窄
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战功,看顾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考虑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
②善于谋略,
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軍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③勇于改过,
当知道 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于认错的精神对其的喜好因人而异,不强求,但主张全面的看待一个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屈原列传》教案 篇3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1、重点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2、感受屈原的洁身自好和同邪恶势力抗争而绝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3、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1、第三段、第九段、第十一段。
2、体会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结合的写法。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屈原
屈原(约前340~前27幻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泰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泪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屈原的作品,《史记·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以(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为屈原作品。所列篇数与《汉书·艺文志》相合,但未列入《招魂》。现代学者认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招魂》等二十三篇,基本上可以肯定为屈原所作。但对《招魂》一篇尚有异说。《卜剧》、《渔父》是根据屈原传说敷衍而成,非屈原所自作。《离骚》是中国诗歌史上仅见的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通篇洋溢着爱国热情和为坚持真理、理想而斗争的精神。《九歌》原为古代乐曲名,屈原用作这一组诗的名称,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她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是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前九篇是祭神的歌曲,各祭一自然神,并以神名为乐章的篇名。《国殇》所祭是为国捐躯的战士。末篇《礼魂》是祭把结束时的送神曲。
(2)司马迁谈屈原。“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惆代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构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止失明,厥有帼剧;孙子胶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司马迁《报任安书》
二、探究文本 疏通文本: 重点字词句 字音
宪令
谗谗
邪曲
惨怛
怨诽
帝喾
皦然 随属
令尹
渔父
瑾瑜
汶汶
汨罗
通假
博闻强志
离忧
人穷反本
其指极大
濯淖污泥
屈平既绌
委质事楚
赵不内
被发行吟
重点实词
心害其能
邪曲害公 可谓穷矣
国风好色 举类迩
如秦受地 竟怒不救楚
圣君治国 短屈原
是以见放 景差之徒
适长沙 重点文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皆好词而赋见称 分析文本 文本内容
1、任 楚之同姓
图议国事,出号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博闻强识
2、疏
原因:争宠害能,进谗言 结果:疏
怨生
作《离骚》
思想内容:称、道、述、明、见
艺术特点:文约、辞微、文小、指大、类迩、义远 评价人品:志洁、行廉、与日月争光可也
3、黜 政治:
垂涕 靡不毕见 详去秦 泥而不滓
怀王听郑袖、怀王悔
一系列失败说明排斥贤臣的恶果 外交:
与齐绝、怀王竟死于秦 军事:
楚师败于丹淅、蓝田败归、4、迁
5、沉
渔父与屈原的对话 渔父:
随流扬波、餔糟啜醴
屈原:
清、醒、怀瑾握瑜
三、课后作业:
1、《成才之路》
2、文言知识:被动句
3、《屈原列传》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
——《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项羽本纪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教学重点难点
1、巨鹿之战、东城快战、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项羽简介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汉族,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武勇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武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2、后人对项羽的评价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简析:为项羽不能忍羞而遗憾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简析:成事要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简析:赞扬项羽是一位宁死不屈的英雄,批评北宋统治者逃跑、南宋统治者偏安的丑恶行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简析:成事不能优柔寡断、沽名钓誉
二、分析文本:
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重点文言知识:
1、活用词: 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2、重点实虚词: ①又不肯竟学。
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③以是知其能。
3、古今异义词。以故事得已。
4、重点句:
为秦王翦所戮者也。(判断句)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倒装句)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
5、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两段,请找出来。力能扛鼎(举起)分析: 第一部分
世代为楚将
将门虎子
资本、基业祖父为秦所杀
深仇大恨
反秦激情 第二部分 少时学情 学书不成 学剑不成
学习兵法
未肯竟学
粗疏
刚愎
观始皇游
不俗言语
不凡
大志
失败
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重点词句。
1、活用词:①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②无不膝行而前
2、重点实虚词:①九战,绝其甬道② 楚兵冠诸侯③诸侯皆属焉
3、古今异义: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4、重点句:
①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②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分析 精短句式
侧面烘托:诸侯军
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
诸侯将
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
重点词句。明确:
1、重点词:
项王军壁垓下(名作动)项王则夜起(名作状)时不利兮骓不逝
2、重点句: 是何楚人之多也 饮于帐中 虞姬歌: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已尽 贱妾何聊生
分析:写英雄失路之悲。英雄气短、慷慨悲歌。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重点词句。
1、通假字 ①辟易数里 ②骑皆伏曰
2、重点实虚词 ①汉军乃觉之
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③田父绐之曰 ④期山东为三处 ⑤汉军皆披靡
3、古今异义 愿为诸君快战
4、重点句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分析:
钱钟书:心死而意未平,认输而不服气 正面描写: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何如” 动作描写:大呼驰下
侧面描写:赤泉侯辟易数里
骑皆伏
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8自然段)重点词句。
<一>基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①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②地方千里
2、活用词 ①亦足王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④马童面之
3、实虚词 ①无以渡
②项王亦被十余创
4、重点句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③吾为若德
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然段)重点词句
1、通假字
乃持项王头视鲁
2、活用词 ①豪杰蜂起
②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3、古今异义 ①然羽非有尺寸 ②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4、重点句
①乘势起陇亩之中 ②何兴之暴也
5、实虚词
①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②乃引“天亡我” ③鲁父兄乃降 ④自矜功伐 ⑤何兴之暴也 ⑥岂不谬哉 分析: 有耻、知愧 荣誉、尊严
项羽人物形象
项羽是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力拔山、气盖世,声名显赫一时,但也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暴虎冯河的匹夫,特别是秦王朝被灭后,他目光短浅,策略失误,加之烧杀抢掠,逐渐丧失民心。他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儿女情长(项王别姬);既仁爱恻隐(思民苦),又残暴无情(坑杀战俘,火烧咸阳);既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又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有时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鸿门宴)。总之,司马迁巧妙运用多种手法把项羽性格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中,不虚美,不隐恶,既有深刻的挞伐,又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艺术手法
1、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活动,以突出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霸王别姬、东城快战)
2、语言特色
①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性格。(观始皇少年言志之语)②叙述语口语化。(“太史公曰”新体例)
3、描写特色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通过不同句式(长句断短句、排比句)的运用,营造战斗的紧张氛围,刻画人物英雄形象。
课后练习:
1、《成才之路》
2、运用想象扩写“霸王别姬”片段。
滑稽列传
教学目标:
1、读清句读,读准字音。提高通畅地朗读比较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
2、根据注释,自行翻译文章,在老师的点拨下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虚词,注意学习文章中出现的重要的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
3、了解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丰富多彩的手法,以及各种不同手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重要的文言特殊句式,学会根据已有的文言知识翻译文字。
2、学习司马迁在刻画人物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以及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的重要作用。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滑稽列传》是专记滑稽人物的类传。《太史公自序》中说:“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作《滑稽列传》。”此篇的主旨是颂扬淳于髡、优孟、优旃等人的“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及其“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的讽谏才能。他们出身虽然微贱,但却机智聪敏,能言多辩,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讽,司马迁满怀感慨地歌颂了他们:“岂不亦伟哉!
二、分析文本
文言现象梳理
1、文言实词
六艺于治一也。
一:相同。
天道恢恢,岂不大哉!
恢恢:广大无边的样子。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
淫:过度。
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旦暮:很短时间。
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
止:停息。
操一豚蹄,酒一盂。
操:拿。
六博投壶,相引为曹。
曹:同辈。
日暮酒阑,合尊促坐。
阑:尽。
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
赇:贿赂。
于是庄王谢优孟。
谢:道歉,认错。
优旃见而哀之。
哀:同情,怜悯。
我即呼汝,汝疾应曰诺。
疾:急速,赶紧。
优旃临槛大呼曰。
槛:栏杆。
始皇以故辍止。
辍:停止。
2、文言虚词
《礼》以节人,《乐》以发和„„
以:用来。
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
之:到。
若亲有严客。
若:如果。马者王这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前“以”,凭;后两“以”,用。
寡人之过,一至此乎!
一:乃,竟。
病且死,属其子曰。
且:将要。
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
若:你。
妇言慎无为。
慎:千万。
我即呼汝。
即:马上。
汝虽长,何益。
虽:虽然。
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
虽:即使。
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
即:如果。顾:只是。
3、词类活用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朝:作动词,召见。
王曰:“先生少之乎?”
少:意动用法,以为少。
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张开翅膀一样。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贱,贵:意动词,即以为贱,以马为贵。
秦始皇时置酒而天雨。雨:动词,下雨。
难句翻译
1、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2、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
内容分析:
1、国中大鸟 比喻
释惫
2、操蹄禳田 类比
振危
3、长夜之饮 赋
止乱
4、大夫葬马 归谬
抑昏
5、叔敖衣冠 表演
抑昏
6、陛楯解忧 对比
止暴
7、辍止苑囿 归谬
止暴
8、谏止漆城 归谬
抑昏
讽谏艺术:
1、投其所好
2、巧妙设疑
3、欲擒故纵
4、自我戏谑
刻画人物形象的多种手法:
1、通过几件事以刻画一个人物形象
2、通过一个故事展现两个或更多人物形象
3、罗列逸事以展示个性
疑难追踪探究
1、本文写了一个赘婿,两个倡优。司马迁将这类被统治者视为开心工具的小人物列入传记,寄托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
这里了几个小人物,地位虽然低微,但他们都有好品质,他们能够为了国家与黎民的利益,勇敢地仗义执言,能够灵活巧妙地批评残暴荒淫的统治者,能把他们的那些荒谬绝伦的想法顶回去,从而给国家和黎民百姓带来说不尽的好处。司马迁对他们给予了热情的歌颂,“岂不亦伟哉!”同时也有对汉武帝时代满朝唯唯诺诺保官保命苟合取容的不满。
2、《滑稽列传》是《史记》中较为精彩的篇章之一。和其他人物传记相比,这篇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有什么特点?
探究:
有别于其他传记的最大特点,就是轻松幽默,寓庄于谐。作者似乎不是在写严肃的史实,而是在写小说,在写故事。但深刻的思想就寄寓其中。
课后作业:
《成才之路》
刺客列传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爱”“报”“蹊”“却”“造”“厌”“顾”“坐”“诣”等重要实词的意义。
2、学习掌握“虽”“之”“以”“因”等虚词的用法。
3、了解古代有关乐律等方面的文化常识。
教学重难点
1、翻译时能依据句式特点并能落实句中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的艺术。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二、文言现象梳理
1、一词多义:
其先乃齐人,徙于卫。
先:祖先。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前一“之”字,是动词,到。
使使往之主人。
之:用作动词,到。
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去:离开。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爱:喜欢。
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结:结交。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报:报复。
擅巴汉之饶。
擅:拥有,据有。
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蹊:小路。
乃造焉。
造:拜访。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却:退。跪:两膝着地。蔽:拂拭。
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报:告知。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矣。
逮:及,到。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厌:满足。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擅:独揽,掌握。
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其意。
恣:听任,听凭。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侵占。
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信物。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对待。
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
把:握。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顾:回头。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
顾:回头。谢:谢罪。
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发:打开。穷:尽。见:同“现”。
2、古字通假
1.说—悦 2.陵—凌
3.淬—焠 4.以—已
5.反—返 6.决—诀
7.振—震 8.奉—捧
9.见—现 10.还—环
11.陈—阵 12.卒—猝
3、古今异义.微 2.谒
3.购 4.诚
5.穷 6.遇
7.祖 8.币
9.遗(wèi)10.假借
11.发 12.兵
13.提(dǐ)
4、一词多义
1.兵 2.私 3.穷 4.为 5.发 6.就 7.引 8.见 9.意 10.使 11.还 12.陈 13.顾 14.提
5、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2.名词作状语3.意动用法 4.使动用法
6、句式变换
1.定语后置 2.状语后置 3.状语后置 4.被动句 5.省略句
三、文本分析: 1~5段
概述荆轲 祖籍卫
好读书
有勇有谋有志,大丈夫能屈能伸 去、逃 交贤豪 6~9段
太子丹
怨恨
遇己不善
国且灭亡 鞫武
无计
畏惧强秦
见效缓慢
田光
年老
不慕荣利
陈力就列
铺垫
不能者止
以死明志 荆轲
领命
亡国之痛
知己之情
人生之志 10~14段
荆轲刺秦
准备
备信物
备武器
备助手(有缺陷)
出发
易水送别
悲:白衣冠——变徵之声——垂泪涕泣 壮:羽声——瞋目、发上指冠——就车不顾 场面描写: 地点:易水边 时间:秋天 人物: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 环境: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氛围:悲壮
刺秦: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荆轲:捧函、顾笑、前谢、取图、把袖、揕胸、逐王、掷王、被创、笑骂、被杀 舞阳:色变、振恐
秦王:大喜、王惊、惶急、环柱、拔剑、废軻、不怡 群臣:怪之、皆愕、失度、赏坐 刀光剑影、惊心动魄
人物形象:
荆轲: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秦王:
贪婪,专横,凶暴,但又外强中干。秦是崇尚暴力的国家,长平之战,坑赵降卒四十万人。秦王在东方诸国人民的眼中是一个极大的暴君。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还以“金千斤,邑万家”悬赏捉拿樊於期。何等刻毒。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图,立即“大喜”,多么贪婪。当荆轲逐时,秦王狼狈不堪,威严扫地。斩了荆轲,还“目眩良久”。
太子丹:
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欲速则不达。
樊於期:
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高渐离:
是荆轲的朋友。易水送别时,他只是“击筑”。从他击筑的情调,可以看出他是相当激奋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五年后,前222年,燕国为秦所灭。秦兼併天下之后,下令捉拿太子丹和荆轲的客人。高渐离逃到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给人家做傭工。一天听到堂上客人击筑,他在旁批评,主人命他击筑,才露出本相。秦始皇知道后,命人用马粪燻瞎他的眼睛,教他击筑给秦始皇听。高渐离把铅放在筑里,举筑击秦始皇,替燕国报仇,没有打中,被杀。这都反映了六国人民反抗强暴的要求。
秦武阳:
“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但毕竟是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色变振恐”。这是一个少年的性格特点。
课后作业: 《成才之路》
善叙事理、其文疏荡
——《史记》的叙事艺术
魏公子列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2、积累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3、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4、体会《史记》的叙事艺术。教学重难点设计
围绕七个问题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一)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第1、2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二)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
(三)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
(四)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
(五)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
(六)如何评价侯生献窃符的奇谋及“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七)对侯生“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以送公子”如何看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的情况及战国四君子
“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
二、研读文本
1、文言重点 ①注音释义
士无贤不肖
(xiào 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
(bì 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
(shuî 多次地)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
(zǐ 姐姐)
冠盖相属
(zhǔ 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shu 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duï 揣测,估计)
约车骑百余乘
(shèng 量词)
今有难
(nàn 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
(bǐng 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
(chuí 动词 用铁椎打)
矫杀晋鄙
(jiǎo动词 假托„„命令)
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
(jiàng 统帅。lē 文中作“检阅”讲)
嚄唶宿将
(sù jiàng 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
(jǐng 用刀割脖子)
②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
(“坐”能“座”)
俾倪
(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乡”通“向”)
公子与侯生决
(“决”通“诀”)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动词
仁而下士
(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
(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
(资财──出资悬赏)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
(衣袖──袖里藏着)
B、形容词作动词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
(骄傲──傲慢地对待)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虚左
(使„„空着,使动用法)
为能急人之困
(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
公子怪之
(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C、动词的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
(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使„„站立着)
侯生乃屏人间语
(让„„退避)
D、名词作状语
北救赵而西却秦
(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
(礼貌──以礼)
④一词多义
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
(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
(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
(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
(所以)
引:
公子引车入市
(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
(退回)
为公子先引
(引路)
就:
乃谢客就车
(上,登上)
赢欲就公子之名
(成就)
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
(接受《殽之战》)
下:
礼贤下士
(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
(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
(使用
《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
(少于
《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
(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近日奉辞伐罪
(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
(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
公子亲数存之
(问候)
却秦存赵
(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生存《出师表》)
⑤古今异义
以公子为长者
(古:有德行的人。今:年长的人)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
(古:姻亲 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句式解析
A、省略句
欲以(之)观公子
遍赞(于)宾客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
可使(之)击之
B、倒装句
请救于魏
何功之有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C、判断句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 王异母弟也
D、被动句
赢闻如姬你为人所杀
3、难句解析
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②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⑤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⑥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
2、理清内容主旨
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富贵
贤能
仁而下士
统领全篇 第二部分(2~3),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厚遗 置酒 自迎 虚左
愈恭
公子:仁而下士,名不虚传
正面描写 枉车 逾和 色终不变 引上座 遍赞宾客 为寿
径上
不让
侯生:
侧面烘托 见客 久立
观公子
市人
窃骂
从骑
侧面烘托 皆惊
宾客 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4~8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
1、故事发生(4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
2、故事发展(5~6段)信陵君四见侯生
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夷门,见侯生。
侯生:无一言半辞
②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侯生:何功之有,献计
侯生:足智多谋、举重若轻
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
侯生:荐亥
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侯生:约期自刭
3、故事高潮(7段)破秦救赵
4、故事结局(7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
侯生:一诺千金、激励、保全名节
5、故事尾声(8段)信陵君留赵不归。
信陵君:谦恭自抑
3、围绕教学重难点提出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一)第一部分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
第一部分对信陵君的概括介绍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质,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最后介绍信陵君的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帮助,使他得以却秦救赵,建功立业。
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二)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
分析:作者选用了典型的事例:第一件是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及他是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往请,欲厚遗之”。当侯生不肯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因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第二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遍赞宾客”。
(三)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
分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写信陵君,写他“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他才“从车骑”“自迎夷门侯生”且“虚左”以待。而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又写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而信陵君竟还为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还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者窃骂侯生”,信陵君则“色终不变”。至家,“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同时所选的这几个细节,都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更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
(四)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
分析:当时,“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邯郸”(长平之战,赵国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使40万士兵被活埋,因而兵力空竭,只有依赖外国的援兵)。赵国局势非常紧张。信陵君的救赵就成为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
(五)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
分析: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由此可看出他自私、怯懦,屈从于秦国的压力,而取观望态度。信陵君则明确救赵即自救,见义勇为,“数请魏王”,“计不独生命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六)如何评价侯生献窃符的奇谋及“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分析:
(1)面对侯生的冷淡态度,信陵君“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从而“复引车”向侯生求救,说明信陵君知人善任、虚心谦恭。侯生所说:“尚安事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伦理道德。侯生在信陵君走投无路时,想到的窃符之计是救赵的万全之策。他对计策的每一环节都作了周密的分析和妥善的安排,以至想用朱亥推杀晋鄙,解救一时之急。他对当时的国事、人事了如指掌,“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表现他料事如神,是一个出众超凡的人才。
(2)侯生献策,“公子从其计,请如姬”,说明信陵君善纳人言、大勇大义。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畏秦的暴力,扶持弱小。值得强调指出,秦的野心是要并吞六国,一旦秦灭赵,魏则势孤,也会被秦所灭。所以窃符救赵,也是自救,表现了信陵君的爱国精神。
(七)对侯生“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以送公子”如何看待?
分析:
(1)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考虑:战国时代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己者死”“臣事君以忠”,信陵君“仁而下士”,就会有“为知己者死”之士。作者写侯生的自到及朱亥“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都反映了当时“士为知己者死”的道德观念。
(2)侯生自刭,是在信陵君窃到兵符,又得到朱亥,正向侯生辞别出发时。前面说到要椎杀晋鄙,信陵君马上就“泣”,侯生用这样的举动来激励信陵君,坚定公子夺晋鄙军的意志,并表明事必成功的信心。
(3)侯生为信陵君出谋窃符救赵,虽使信陵君救赵成功,但对魏王是采取了欺骗的行为,是不忠的。作为洁身自好的侯生,为保住自己的声誉,也会自刭。
4、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传记的写法
一、文中三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都很鲜明。
信陵君:仁而下士,有义勇精神。
侯赢:穷而志坚,有超人的才智与忠心。
朱亥:有骨气,有义勇精神。
二、史传中常见的写作特点。
(1)典型材料的选择。
此传是写信陵君的,要突出他的历史功勋,这功勋是在侯生帮助下取得的;而信陵君结交侯生、问计于侯生又最能体现他“下士”的作风。
所有的材料都是为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设的。为突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详细地记叙了他礼遇侯生的种种表现,特别是自迎侯生一节,尤为详细。这里写得越详细,我们就越能理解后面侯生甘冒死罪为信陵君献上“窃符”“矫杀晋鄙”的计策。与朱亥的交往写得略,身为公子的信陵君“数清”一个屠夫,本身就是“能下士”的表现,和“自迎侯生”的表现具有相同的作用,所以作略写处理,仅仅留下一个“公子怪之”的小悬念。
在“窃符救赵”这一主要事件中,侯生献策是详写,因为这不仅是救赵成功的关键,而且能表现人物的特点,又能反映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而领兵进击秦军的军事行动则一笔带过,因为与主题关系不大。
附带提一下,信陵君的另一个重大历史功勋是败秦军于河外,这是十年之后的事。当时信陵君在赵,许多人劝他归魏,他不听,甚至下令说:“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后来毛公、薛公对他说:“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立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信陵君立即归救魏。
(2)烘托手法的运用。
一是以人物烘托人物,二是以事件烘托人物。
前者的例子有:以侯生之故作傲慢烘托信陵君的谦恭;以侯生北乡自到、朱亥效命烘托信陵君之“能得士”;以魏王“持两端以观望”烘托信陵君“急人之用”。
后者的例子有:以信陵君虚左自迎生和“宾客皆惊”烘托侯生的不同寻常;以平原君之急切望救、魏王之观望、信陵君之欲赴秦军死烘托侯生巧设奇谋。
课后作业: 《成才之路》
《屈原列传》 篇4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2、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背景简介: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情性。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简介屈原的生平和影响: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公元前340年楚国的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的官职,参与国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本文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赞扬了他的爱国精神和刚正不阿的正直品德。
第二课时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1)也。为楚怀王左徒(2)。博闻强志(3),
楚国王族担任
闻:学识,名词。志:记,记忆力。名词
明于治乱(4),娴于辞令(5)。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
了解对于的道理娴熟应酬的语言对内就商议来发号施令对外
入、出:作状语
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6)之。
接待应付各国信任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7),争宠而心害其能(8)。怀
同在朝列(他)为了争得(楚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才能
害:作患讲。
王使屈原造为宪令(9),屈平属(10)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11)之,
制定法令写的没有定下来见到了想篡改他的
造为:同义,制定
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
稿子答应就讲屈原的坏话说大家没有法令
与:给与,答应。谗:讲坏话,名作动。
出,平伐(12)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13)
制定出来夸耀认为除了没有谁能制定法令发怒因而疏远了屈平。
曰:衍词,不译。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14)也,谗谄之蔽明(15)也,邪曲之
痛心听信谗言不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
聪:明。谗谄:说好人的坏话,形作名。明:形作名。邪曲:同义,形作名。
害公(16)也,方正之不容(17)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
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容纳忧伤愁闷沉郁沉思因而写了
公:形作名。方正:形作名。“疾”后面四句都是原因宾语,“之”取消独立性。
骚》。“离骚”者,犹离忧(18)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屈原列传教学反思 篇5
面对《屈原列传》近2000字的古文,字词掌握尤为关键。教学设计中,改学生自读解决字词为三遍朗读,改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为讨论完成,改教师布置任务为师生共同赏析文章。三遍朗读,师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愉快中完成任务。第一课时师生在激情奔发中顺利完成字词突破,有效而有得。
实践证明,文言文教学实施三遍朗读是阅读的基础,是课文分析的起点和归宿,在朗读中体味文言文的优美句段,享用古人智慧,领悟文章精华,妙在其中。同时学生徜徉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之中,学生在自觉中学习,其乐融融。
二、朗读突破重点关
本文的重点定位在第三段和第十一段。理由是,第三段叙述了屈原创作《离骚》的过程,介绍《离骚》内容,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第十一段交待了屈原的悲惨结局,“怀石自投汨罗江而死”。我把此二段看作是理解全文的“纲要”,突破了这二段,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内容,就是抓住了全文的重难点,解读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学生翻译第三段,讲解第十一段中的比喻句;第二步讨论问题:
1、第三段作者是如何评述屈原写《离骚》的原因和目的的?又是如何高度评价《离骚》的?
2、第十一段写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有什么作用?
3、我们如何评价屈原之死?
在两步中学生都能借助课本注释,顺利地完成翻译,个别难句教师施以个别指导解决。讨论中学生对屈原之死有如下看法:
1、屈原死的值得,因为他忠君爱国,以死唤醒世人,挽救楚国危亡,尽管“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他的光辉思想千载流芳。
2、屈原不必死,他临死前渔父的忠告应作为屈原的处世方法,因为生命是宝贵的,怀石自杀是对生命的放弃。学生认为两种相反的观点都成立,我没有多加评论,仅仅针对珍爱生命,说了“自杀”本身不可取。然后就练习册中第三段阅读回答问题当堂完成。
三、练习突破延伸关
所谓延伸是在已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对涉及到知识的拓宽、延展。学习《屈原列传》之后很有必要做此项工作。因为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独特,《史记》为屈原做传包含着司马迁的部分思想倾向。中国端午节习俗与屈原有关联,当代人应该继承些什么,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自然被引出,因此“由屈原说开去”就应成为课堂延伸的重要内容,这样做对深入理解屈原,进而熟悉阅读楚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都有意义,对此,我补充如下练习:
1、作者司马迁由于替李陵辩解,被汉武帝降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把自己受刑而写《史记》同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是并提的,前人在评论《屈原列传》时也曾指出:“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联系作者的遭遇,仔细体会这篇课文的记叙和议论是怎样结合的?
2、名句欣赏: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关心民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追求美政
《屈原列传》的研究性学习 篇6
1.读文章前,教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探究。
①屈原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特征?
②传记中如何展示屈原的文学才华?
③屈原一生的遭遇分哪几个阶段?如何概括?
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2.分组学习,借助多种渠道获取第一手资料。学生分组查寻资料写成小论文。
3.集体讨论,明确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①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群雄逐鹿,各国国君不分国籍,广纳贤才,像屈原这样“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政治家、外交家,只要走出楚国,即可投一个明君,大有施展才华的天地。况且“良鸟择林而栖,良臣择主而侍”也在情理之中。他有出走的才华。
②屈原一生的遭遇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即“任、疏、黜、迁、沉”。不难看出,由于楚怀王的昏庸,郑袖、上官大夫等奸佞小人的排挤,楚国已经完全抛弃了屈原,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无处回报,多么凄惨。既然楚王己对你恩断义绝,弃暗投明更在情理之中,与其在这里讨人嫌,不如远走高飞,但屈原没有走。
③楚国灭亡后,屈原怀石投江,以身殉国,更显出诗人与祖国生死与共的痴情。
④屈原的文学才华,作者通过探究《离骚》的创作动机,把屈原的人格和作品风格结合起来展示。
《离骚》是有为而作,自怨而生。那么“怨”自何生呢?“怨”来自“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来自诗人对楚国前途命运的担忧。那么诗人想有何“为”呢?“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让诗人步出“穷”的困境,以应对诸侯,接遇宾客,展示外交和政治才华。可见这种“怨”出自一片爱国之情。
同时,《离骚》之所以具有“文约”、“辞微”、“称文小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的艺术风格,是因为屈原具有“志洁”、“行廉”的伟大人格。文如其人,才使《离骚》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而屈原伟大人格的精髓就是深沉的民族情结和爱国情愫。
二、联系现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教师出示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材料
①不辱使命的孙必干(200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孙必干,原驻伊拉克使馆复馆小组组长,64岁。
2003年5月,美国对伊主要战事结束,中国决定派复馆小组赴伊开展工作。已退休半年的孙必干大使临危受命,前往伊拉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带领复馆小组经受住了战火纷飞,治安混乱、贫铀弹污染的严峻考验,积极开展工作,与伊拉克政府建立联系。2004年4月,8名中国劳工在伊被劫持,孙必干冒着很大的危险,为营救人质进行着紧张有序的翰旋工作。经过全方位、多渠道的营救,仅仅用了25个小时,中国人质事件得到了圆满解决。25个小时成功解救人质,一时间在外交界传为佳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中国一代外交人的写照。
②奥运健儿为国争光。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勇创佳绩,以32枚金牌、17枚银牌、14枚铜牌的耀眼成绩,使中国跃居金牌榜第二的位置,尤其是110米栏比赛中,中国小将刘翔以12称9l的成绩,夺得金牌,打破了欧美选手多年垄断此项金牌的局面,被世人称为“黄色闪电”。
③连宋大陆之行,奏响爱国主旋律。
2005年5月,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访问大陆,完成了其“和平之旅”和“搭桥之旅”,又一次奏响了爱国主旋律。
④个别演艺界、体育界明星,为金钱所迷惑,做出了一些有辱国格、人格的事。
赵薇身着日本军旗做T台秀,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只要给钱,有奶便是娘。这种行为令国人不齿。
2.学生就以上四则材料围绕“爱国主义”这个话题谈感受。
三、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1.[材料及要求]
2004年5月,当韩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文化遗产的消息传来后,我国各界反响强烈。湖北省召开“湖北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研讨会,并设立了“湖北省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专项资金”。湖北省文化厅厅长蒋昌忠说,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有2500多年历史,却由外国人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对中国人不能不说是天大的讽刺。而屈原又是湖北秭归人,湖北人却眼看着楚文化流失。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韩国申请,端午节为韩国文化遗产,这意味着楚文化的永远流失。现在大家越来越不重视传统的节日,孩子们会在父亲节而不是重阳节打电话问候老父亲;连耶稣是谁都闹不明白的年轻人,过圣诞节比过春节还热衷。
请以“传统节日与文明建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2.[写作提示]传统节日代表了传统文化,它是古代文明长期积淀的结果,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忽视了传统节日,也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传统文化,割断了我们的文化之根。当前,整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加倍珍惜和保护刻不容缓。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而且会进一步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写这篇文章时要注意联系实际,充分挖掘,体现广度和深度。
3.[写作训练](过程略)。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推荐阅读:
屈原列传第3课时01-17
屈原列传说课稿09-06
《屈原列传》的读后感07-03
高一语文复习学案三《屈原列传》08-20
高中文言文屈原列传知识点总结12-19
列传第三十原文及课后练习题06-08
屈原精神12-08
九歌屈原07-13
评论屈原11-16
感受屈原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