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渐行渐远的家记叙文

2024-10-25

我那渐行渐远的家记叙文(通用11篇)

我那渐行渐远的家记叙文 篇1

我那渐行渐远的家记叙文

为了心目中的那个理想,我离开了我的父母兄弟姐妹,离开了我儿时的玩伴、我的乡亲,来到这个远离家乡的陌生城市-----濮阳。近三十年来,因各方面的原因,我很少回去,偶尔回去 ,也是来去匆匆,来不及过多的亲近我的家乡。但老家的印象,却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儿时和伙伴们一起上学的小路、一同嬉戏的.麦场、一起捉鱼捕虾的小河。。。和那低矮的茅草房-----我其乐融融的家。

年初我又回了趟家,确切地说,是我弟弟的家。父亲去世后,我弟弟也搬离了那低矮的茅屋,在离家三、四公里处建了两层楼房,母亲随弟弟居住。因为思念老家,我提出和弟弟回去祭奠父亲,也顺便回老家看看。

回到我日思夜想的老家,真使我既熟悉、又陌生。原来坎坷泥泞的村前小道,已是宽阔的水泥路,村里是绿树掩映下的一栋栋红砖小楼。据弟弟讲,村里和父亲同龄的叔婶们,大都陆续去了,和我大小差不多的玩伴,也都在外营生,其他都是陌生面孔------新成长的一代、二代年轻人 和嫁过来的媳妇们。只有我的家,依然是老旧的草房子,蓬荜斑驳,蒿草丛生。看看在这里出生、成长,曾经贫穷但满盈幸福的家,心里不免感到丝丝失落和忧伤,到底是我疏远了老家,还是老家弃离了我?!

想想母亲也年事已高,也正逐渐离我而去,使我更加感到:家,正渐渐地离我远去-----带着我的童年、我的欢乐、我的思念。一首拙词,怎表失落、忧伤的心情?

离家经年梦还乡。群山傍,小河淌。依稀相识,不是旧模样。何物竞催少年老。村颜新,人面霜。庭砌蒿草数过往。昨日芳,今日荒。邻人窃问,谁家客来访。渐行渐去家渐远。载不走,许多伤。

那渐行渐远的自然 篇2

人造品完全替代自然的日子还远远没有到来,

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的,是氧气这一类东西以外的什么

远离自然的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什么呢?寻找氧气?负离子?叶绿素?紫外线?万变的色彩?无边的幽静?人体的运动和心态的闲适?……事实上,人造的文明同样可以提供这一切,甚至可以提供得更多和更好,也更加及时和方便。但是,如果这一切还不足以取消人们对自然的投奔冲动,如果文明人的一个个假日仍然意味着自然的召唤和自然的预约,那么可以肯定,人造品完全替代自然的日子还远远没有到来。

而且还可以肯定: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的,是氧气这一类东西以外的什么。

也许,人们不过是在寻找个异。作为自然的造化,个异意味着世界上没有一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一个生命的个体是完全相同的。这种状况对于都市中的文明人来说,当然正在变得越来越稀罕。他们面对着千篇一律的公寓楼,面对着千篇一律的电视机、快餐食品以及作息时间表,不得不习惯着自己周围的个异逐渐消失。连最应该各个相异的艺术品,在文化工业的复制技术下,也正在变得面目相似。现代工业品一般来自生产的流水线,甚至不能接受手工匠人的偶发性随意。不管它们出于怎样巧妙的设计,它们之间的差别只是类型之间的差别,而不是个异之间的差别。它们永远没法呈现出自然的神奇和丰富——毫无疑问,正是那种造化无穷的自然原态才是人的生命起点,才是人们一次次校正人生的人性标尺。

也许,人们还在寻找永恒。一般来说,人造品的存在期都太短促了,连最为坚固的钢铁,一旦生长出锈痕,简直也成了速朽之物,与泥土和河流的万古长存无法相比。它甚至没有遗传的机能,较之于动物的生死和植物的枯荣,缺乏生生不息的恒向和恒力。一棵路边的野草,可以展示来自数千年乃至数万年前的容貌,而可怜的电话机或者汽车却身前身后两茫茫,哪怕是最新品牌,也只有近乎昙花一现的生命。人们的永恒的感觉,或者说相对恒久的感觉,越来越难与人造品相随。在全人类各民族所共有的心理逻辑之下,除了不老的青山、不废的江河、不灭的太阳,还有什么东西更能构建一种与不朽精神相对应的物质形式?还有什么美学形象更能承担一种信念的永恒品格?

如果细心体会一下,自然能使人们为之心动的,也许更在于它所寓含着的共和理想。在人们身陷其中的世俗生活中,文明意味着财富的创造,也意味着财富的秩序和规则。人造品总是被权利关系分割和网捕。人们对故国和家园的感怀,通常都只是指向权利关系之外的自然——太阳、星光、云彩、风雨、草原、河流、群山、森林以及海洋,这么多色彩和音响,尽管也会受到世俗权利的染指,但这种染指毕竟极其有限;大自然无比高远和辽阔的主体,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被任何人专享和收藏,只可能处于人类公有和共有的状态。在大自然面前,私权只是某种文明炎症的一点点局部感染。世俗权利给任何人所带来的贫贱感或富贵感、卑贱感或优越感、虚弱感或强盛感,都可能在大山大水面前轻而易举地得到瓦解和消散,在心中轰然洞开一片万物与我一体的阔大生命境界。当然,这一切并不是自然的全部。人们在自然中可以寻找到的,至少还有残酷。台风、洪水,沙暴,雷电,地震,无一不显露出凶暴可畏的面目——人们只有依靠文明才得以避其灾难。自然界的生物链存在方式则意味着,自然的本质不过是千万张欲望的嘴,无情相食,你死我活。敦厚如老牛也好,卑微如小草也好,每一种生物其实都没有含糊的时候,都以无情食杀其他生命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即便在万籁俱寂的草地之下也永远进行着这种轰轰烈烈的战争。

人们对自然的某种绿色崇拜,不仅仅是补救自己的生存环境,

更重要的,是补救自己的精神内伤

由此看来,文明人所热爱的自然,其实只是文明人所选择、所感受、所构想的自然。与其说他们在热爱自然,毋宁说他们在热爱文明人对自然的一种理解;与其说他们在投奔自然,毋宁说他们在投奔自然所呈现的一种文明意义。他们正是敏感到文明的隐疾,正是敏感到现实社会中的类型原则正在危及个异,现时原则正在危及永恒,权利原则正在泯灭人类的共和理想,才把自然变成了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文明符号,借以支撑自己对文明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以及自我改进。他们对自然的某种绿色崇拜,不仅仅是补救自己的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补救自己的精神内伤。

迄今为止,艺术一直在引导着文明对自然的认识。音乐、美术以及文学的创作者们,无一不在培育着人类对一花一草一畜的赞美和同情,无一不明白情景相融和情景相生的道理,总是把自然当作人类美好情感的舞台和背景。

他们如果不愿意止于拒绝和批判,而有意于更积极的审美反应,有意表达更有建设性的精神寄托,他们的眼光就免不了要指向文明圈以外,指向人造品的局限视界以外,不论是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他们的诗集总是不由自主地在自然的抚慰之下或拥抱之中得到苏醒。他们的精神突围,总是有地平线之外某种自然之境在遥遥接应。赤壁之于苏东坡,草原之于契诃夫,向日葵之于凡·高,黄河之于冼星海,无疑都是有精神接纳地的意义。正是在这里,艺术显示了与一般实用学问的差别,显示了自己的重要特征。它追问着文明的终极价值,它对精神的关切,使它更愿意在自然界伸展自己的根系。

在一个游客匆匆于今为盛的时代,一个什么都需要购买的时代,

自然不过是人们旅游车票上的价位和目的地

作为一种文明活动,艺术当然并不代表人与自然的惟一关系。在更多的时候,以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甚至破坏自然为特征的人类生存方式构成了文明的主流。现代的商家甚至可以从人对自然的向往中洞察到潜在的利润,于是开始了对感悟和感动的技术化生产,开始制作自然的货品,拓展自然的市场。艺术同样已经受到了市场的鼓励,正以奇山异水奇风异俗的搜集和展示,成为各种文字和图像的创作动力,制作出吸引远方客人的导游资料或代游资料。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艺术门类正在被日益壮大的旅游业收编,正在主宰着人与自然的诗学关系,正在搜索着任何一块人迹罕至的自然,运用公路、酒吧、星级宾馆、景区娱乐设施把天下所有的自然风光一网打尽并且制作成快捷方便的观赏节目;至少也可以用发达的现代视像技术,用风光照片、风光影视片以及异国情调小说一类产品,把大自然的尸体囚禁在广为复制的各种媒体上,变成工业化时代的室内消费。

旅游正在成为一场悄然进行的文化征讨。它是强势文明区与弱势文明区互为“他者”的观赏与交流,它的后果,一般来说是强势文明的一体化进程无往不胜一统天下,也是文明向自然成功地实现扩张、延展和渗透。它带来了新的市场、利润以及物质繁荣,当然是人类之福。

但它一旦商业化和消费化,似乎也可能带来物质生产方式对人类精神需求的挤压和侵害。对于当今的很多文明人来说,有了钱就有了自然,通向自然之路已经不再艰难和遥远。问题在于:在这种工业技术所覆盖的自然里,我们还能不能寻找到我们曾经熟悉的个异、永恒以及共和理想?还能不能寻找到大震撼和大彻悟的无声片刻?这种旅游业正在帮助人类实现着对自然的物质化占有,与此同时,它是不是也可能在遮蔽和销毁自然对于人类的精神性价值?

如果说微笑中可以没有友情,表演中可以没有艺术,那么旅游中当然也可以没有自然。这是一个游客匆匆于今为盛的时代,是一个什么都需要购买的时代,自然不过是人们旅游车票上的价位和目的地。这个目的地正在扑面而来,已经送来了旅游产品的嘈杂叫卖之声、进口啤酒的气息、五颜六色的泳装和太阳伞。也许,恰好是在这个时候,某一个现代游客会突然感觉到:他通向自然的道路实际上正在变得更加艰难和更加遥远。他会有一种在旅游节目里一再遭遇的茫然和酸楚:童年记忆中墙角的一棵小草,对于他来说已经更加遥不可及再会无期。

(摘编自人民网)

渐行渐远的感情句子 篇3

2、成长的路上,总有些人将会渐行渐远。人的本性也许自私残酷贪婪无度,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注定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3、时间就像个筛子,不停的过滤着身边的人,走着走着,有些人会留在生命里,有些人会渐行渐远。

4、两个人发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没有人愿意退步的话,大不了就是一个渐行渐远。

5、要习惯任何人的忽冷忽热,也要看淡任何人的渐行渐远。

6、是我的错还是你的错,是你变了还是我变了,18年的感情有朝一日就这样背道而驰,渐行渐远!

7、有些人,有些事,就是这么渐行渐远,最后留在身边的才是最重要的。

8、翻到以前好多回忆啊,可是都回不去啦。我们都已经长大了,有些人渐行渐远是必然,不必强求谁,做好自己就好。

9、有些人渐行渐远,有些人已回头看不到踪迹,还有些人怎么追赶都无法追上他的脚步,世界总是公平的,无论做了任何事都是有回报的,善待每个人,善对每份感情!

10、理念不一样,追求不一样的两个人凑合在一起只会渐行渐远。

11、遇见他那天,她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生怕慢一点,他就会淹没在人海里,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可是后来她明白,有些人必定会在人海里走散,有些人也只能在岁月的尘埃里渐行渐远。

12、相信我,人是会死的,但生命是不灭的,也许会重生或再生,所以最可怖的只不过是遗忘。

13、有些人,以为总有一天还会相见,却在不经意间渐行渐远;有些事,你不小心知道了以后,才发现自己所在乎的东西是那么可笑。

14、渐行渐远,多深的感情都会随着时间慢慢淡了,也许这就是冲动的代价,谁先认真了就真的输了,好吧,我认输了,也就尽此一次!

15、那些终究渐行渐远的朋友,不是因为没有感情,而是因为工作生活中没有交集。

16、相处舒服容易,久处不厌太难。单方面的有恃无恐,只会换来两个人的渐行渐远。

17、那些渐行渐远的,都是没感情的陌路人,本就是寡淡的人啊,记不起谁的好,也不想记得谁的怨,无牵无挂,没心没肺,谁又能伤得了我?

18、有些人,渐行渐远有些人,越走越近有些人,要推心置腹有些人,要心怀感恩。

19、并非是我不够热爱生活,时光越走、有些人就越是渐行渐远。生活于我,就好像把车开到荒漠却发现车子没油了、而且不支持荒漠行驶。

20、学着不报任何期待,因为,有些人,有些事,早就渐行渐远。而你,只不过是旧时光里的路人。一旦错过,就今生不见。

21、有些人,错过了便是一生,曾经的交集愈发显得珍贵,两条线交叉后渐行渐远,让你心痛却又无法自拔。

22、有些人渐行渐远,但只要你需要她时,无论天涯海角她都会回眸一笑。这样的人你身边有几个呀?

23、原来,有些人终究会渐行渐远!只不过,是年少时逞强不愿相信而已!

24、绝望的是,明明是和自己的初中同学好朋友一起的,很舒服的两个人住一间,也没什么摩擦,就觉得渐行渐远了。

25、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时间果然是会改变一些东西,圈子不同不必强求。早就意识到了只是不愿承认。非要撕破才逼着自己。

26、不管什么感情,两个人若是生活上和工作上,没有太多的交集,注定渐行渐远。

27、越往未来走,越能体会到,有些人真的是会渐行渐远,有些人会慢慢忘记做一件事情的初心,谈不上多么难过,只是有些失望。

28、时光,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也都淡了。那些盛开在过往的花儿,已经淡下去了,我们渐行渐远。

29、生活的圈子以及各种的琐碎,有些人注定会渐行渐远,没有什么好悲伤的。

30、有些人,就这样渐行渐远了。有时候感慨是不是自己出了问题,没有努力去维系友情,可是感情这东西不应该是相互的么?

31、不管你经历过多痛苦的事情,到最后都得渐渐遗忘,因为,没有什么能抵得过时光。

32、遗憾的是本来如胶似漆的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就渐行渐远了。

33、不管你愿不愿意,有些人终究与你渐行渐远,有些美好也只能留在记忆中,或许每段感情都必须经历这个过程吧!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接受这一切!

34、有些事有些人渐行渐远你却不自知,那就这样吧,懒惰敷衍的态度是加速摧毁现有生活的催化剂!不再做个笑话,释然吧!

35、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其实都是命中注定。人生的轨迹由此逆转,有些人也会渐行渐远。这可能就是,无限接近却永不能相交。祝你我得偿所愿,无怨无悔。

渐行渐远的童年作文 篇4

自记事起,我就堪称活泼一绝。说“活泼”还是过奖了,总之跑跑跳跳打打闹闹成为了家常便饭。

不必说在及肩的书桌上下徘徊,更不必说在幼儿园里成为“一霸”,且看历年走来,趣味横生,开朗乐观地跑了来,愈加清晰、明显……

听妈妈说,小时候去打吊瓶。我“冷眼旁听”其间的“鬼哭狼嚎”,毅然决然地昂首阔步上“刑场”,从未掉过一滴眼泪。如今想来,当初甚是果敢,现年见其针管,心中未免有所悚然,真是“女孩不哭”。

还要一项对我而言的“丰功伟绩”,迄今难以忘怀。那便是小学“跑步”上的小成就。想来已有两度春秋滑过指尖,那种骄傲、自豪,是前所未有的兴奋。

小学,最豪迈的女生是谁?是我。不仅是自身的贪玩豪爽,与跑步也 必不可少的关联。

运动会,年组十班,我身处十班。女生一班两个名额,我凭借着敏捷的反应能力与惊人的冲刺,成为二分之一,甚感荣幸。二百米跑时,当枪声似响未响时如离弦的剑一般“射”了出去,心中暗自窃喜,哈,这就叫“先下手为强”,如此,本组第一。强中自有强中手,“状元”被同班的另一位同学夺取,我为“榜眼”。不过本班彻底风光了一次。

重头戏还在后面。4*100米接力,会“抢跑的我责无旁贷地为第一棒。可惜,与第二棒僵持了几秒钟。愣神间,尽是懊悔,我欲哭无泪。

奇迹总是猝不及防地放发生。上文所提“状元为第四棒,超越第二名十米有余。这时真的是“所有情绪在我脸上发呆了”,耶!胜利!姐妹们跟我走,开庆功宴去!

往往在希望欲破灭时,会出现另一种转机。不要放弃,奇迹,就在身边。

后来,恋上了翻单杠的我人气一路飙升,收下了数位“徒弟”。颔首间,飞过了匆匆的小学、豪迈英姿飒爽的童年。

渐行渐远的高中作文 篇5

在这条路上,我们走了很长一段路。我们突然想回头看看我们是谁,我们做了多少天真的梦。我们就像一块白布。我们在这条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给我们染上了不同的颜色,我最终成为了我最初没有想到的人。

张泽说他以前上大学是因为家里穷,他还骑着他父亲的破自行车,这让他感到很惭愧。因此,在一个寒冷的下午,他骑自行车到街上,走到一条小巷子里。他把自行车推了进去,然后故意没锁,所以他回家了。因此,可以想见,他的父亲出去在雪地里寻找了很长时间。他为父亲感到非常难过,但他也关心自己的自尊。自行车找不回来了,他的父亲为此非常难过。结果他长大了。

在这条成长的道路上,他忘记了他想要什么,因为自尊,他失去了原来的自己,他忘记了旧自行车是他梦想的。幸运的是,他终于长大了,可以勇敢地告诉我们,他是虚荣的。

鲁迅放弃了前进的道路,放弃了最初的梦想,他也想成为一名医生。因为他的父亲被疾病困扰,他觉得成为一名医生可以帮助很多人。但是后来他发现他最初的错误实际上是一个错误。医生治疗身体残疾者,但精神残疾者无法治愈。所以他放弃了原来的心脏。他觉得他想一直治疗精神健康的人,在他看来,“真正勇敢的人敢于面对惨淡的生活和滴血。”

我们总是放弃一些东西,因为向前推进会变得很沉重,但是之后我们也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人性化,我们找不到我们想要的目标。

很久以前,我看到这样一句话:“总是有障碍阻止你,从一开始,你就模糊了不清楚的方向。”

渐行渐远的扬场锨散文 篇6

前几天回老家的时候,在庭院东南角的小厢屋里看到了一张新式塑料锨,比过去的木锨又宽又大而又好看,我便对一旁的妻说:“怎么现在都换成这样的锨了?”妻说:“这种锨看样子比以前的木锨好用的。”“看起来挺好看的,用起来不知道怎么样?”看到了那张新式的塑料锨,我不由地想起了曾前的木锨。

我所说的木锨,就是过去农村几乎家家都有的扬场锨,是过去扬场不可取代的必备工具。它的形状酷似铁锨,而又比铁锨长,比铁锨宽,因全是木质材料制成的,比铁锨轻,在农家用起来比铁锨轻便的多。

木锨制作起来很简单,它是将一根柳树或桑树圆木锨柄的一头用刨子刨成方形,在横着的中间凿成榫槽,在竖着的中间凿出两个圆孔,再在锨板的一端凿出两个相应的圆孔,用螺丝上紧就成了。

木锨的主要功用就是扬场和堆积摊晒的粮食,而它的扬场功能展现得可谓淋漓尽致。扬场,在我儿时的岁月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挥之不去,现在想来,眼前依然飘动着那金黄色的弧线。

从小在农村长大,所见过的用呱打打出的、碌碡碾压出的、脱粒机脱离出的粮食,都是用扬场锨来扬场,扬场的过程就是借着风力分离的`过程,东西南北风都可借用,借着风力将麦子、玉米之类的粮食从泥沙和粮糠中分离出来。

扬场,既是个力气活,又是个技术活,看起来简单,干起来难,要干好确实不容易。我所见过的扬场场景很多很多,想起来,多得有点眼花缭乱。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二爷爷扬场、父亲扬场和祖母扬场了,他们的扬场各具特色。

大集体时代,二爷爷在生产队里当保管员,整天围着仓库和场院转,常常到场院里玩耍的我,眼球也就常常绕着二爷爷转,二爷爷就是用碌碡碾场、用扬场锨扬场的把式。每次见到二爷爷扬场的时候,大约都是下午两三点钟的光景,这时候,风起了,借风扬场才是时机。炎炎的夏日里,光着上身的二爷爷露出了黑瘦的脊背和臂膀,只见他站在场院中间的下风头,迎着风,用木锨铲着混杂一起的麦糠、小麦,只听“呲”的一声,就铲满了一木锨混合物,用力高高地往天空抛去,在天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金黄色的麦粒就会很规则地飘散在空中,然后随重力自然垂落,只听“唰”的一声,就落到了地上,真是“掷地有声”啊!麦糠则离开了麦粒,随风而去,飘绕飘绕,在天空一片飞扬。小麦一次次在空中飞扬,一次次“唰唰”落地,一锨一锨,声声不息,在场院中间已堆成了一个小山丘似的,这小小木锨的功能还真不小呢!

父亲那时是生产队里的会计,二爷爷没空的时候,他就接替二爷爷扬场,起初见父亲扬场的时候,我心中不免产生疑虑,整天打算盘子的手能扬好场?待看了一会儿,疑虑顿消,父亲扬场虽不及经常扬场的二爷爷经验多,扬场的角度不如二爷爷选得好,扬出的弧线不如二爷爷扬出的弧线美,可爱琢磨的父亲力气比二爷爷大,他琢磨着将粮食与粮糠的混合物更高地向空中抛去,在空中划出了一道道更大的弧线,粮食落地的时候发出更响亮的“唰唰”声。父亲扬场虽美不过二爷爷,但那扬场的气势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改革的春风吹绿了农村大地,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各家各户分了地,割了小场院,收获了粮食都推拉到自家的场院里碾压、扬场。记得轮到扬场的时候,祖母就对我说:“以后都是各家各户种粮食、打粮食了,庄稼地里、打场的活都得会,你先学着扬扬场试试吧。”那时我刚刚高中毕业,曾见过很多扬场的,心想,这有什么难学的?顺手从地上抓起木锨就开始扬,不干不知道,一干确实有道道,这扬场的活还真是看起来简单干起来难。我不是站的角度不对,就是拿木锨的姿势不好,扬出来的粮食不是分离得不好,就是粮食这里一堆那里一堆地聚不到一起。

这时候,站在一旁的祖母说:“给我木锨。”那时祖母已年愈古稀,却稳稳地铲着一锨粮食,用力往空中一抛,空中也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粮食和粮糠很自然地就分离了。我很惊讶这么大岁数的祖母扬场竟扬得这么好,能把一木锨粮食抛得那么高。祖母干了一小会儿,就让我站到她站的位置和角度,手把手地教起我来。祖母的一招一式里都有学问,教过我后,让我重新试试。我一试就大不一样了,接着就轻松自然地扬起场了。祖母当年教我扬场的情景,至今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渐行渐远的背影作文400字 篇7

记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一颗珍珠在沙滩上闪耀,捡起那颗珍珠,我仿佛又回到了过去。

时间飞速运转,不知不觉已到了上学的年纪。可贪玩心重的我总是找各种理由推辞。可妈妈完全不吃这套,知道再编下去是自讨苦吃,便只好乖乖答应。

碰巧,那天是星期一,妈妈要去上班,心中窃喜可以逃过一劫,可爸爸却请假要送我去上学,无奈之际坐上了“爸爸号”自行车,驶向学校。

学校的一切对于我来说是那样陌生,爸爸有力的大手一直紧紧牵着我稚嫩的小手向里走去,最终我们停在一个最安静的班门口。

老师微笑着走了出来,温柔的目光让我不敢与她对视,她温暖的手拉住我的`小手,同学们介绍我,我则也沉浸在这份激动中。

不知过了多久,猛然朝外看去,那个高大的身影竟不知哪去了,我快步跑出门外,看着那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突显出来的那个高大模糊的身影逐渐从我视线里消失,我来不及叫住他,只好目送他慢慢走出校门。无奈转身走进班里,却又迎上了老师温柔的目光,可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追随记忆的潮水归来,又遇到了那个背影,依旧那么高大,可多了几分沧桑,时间之神已将他那总是挺得笔直的背压了不少。

渐行渐远的那些人心情随笔 篇8

曾经一上线能看到闪烁的头像如今不在闪烁。或许彼此间都是隐身,即使两个都在线,头像闪烁的次数也逐渐减少。或许就像传说中的交集过后两条线的距离变的越来越远。

彼此熟悉的两个人都渐行渐远。因为缘分两个人面对面的走进,从陌生到彼此熟悉。或许有因为无缘,两个人背对背的走远,越走越远。

当你对一个人投入的情越深,伤痕越深,到最后痛的是自己。有好多事就因自己太在意,弄得自己很累很痛。~~~~~~~其实,好多事只要祢不必太在意,自己就不会那么累了。

有些东西,得不到是痛,得到了不如当初所愿,更痛苦,这种比失去还痛苦。

我那渐行渐远的家记叙文 篇9

渐行渐远的心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作为同是新时代的少年,我与你们是非常的相似,爱玩,爱闹,可是我时常感到了无聊。尽管我玩着电子游戏机,整夜在追剧。可我感到生活总是缺失什么,那就是心里的那份平静,而这平静来源于读书。

世界繁芜变化,看惯了街市的灯火酒绿,看尽了人生百态,可那可心却依然在冲动;年少轻狂时,想要脱离母亲的怀抱,却一不小心跌入社会的狂潮中,越陷越深,而社会的巨浪,让我们无处可藏。可心灵的寂寞即使千万巨浪液推不走。这时,不妨在夜深人静时翻开那本记载人生的书籍,细细品读。虽然没有陶渊明的超脱,李白的潇洒,却意外地收获了一份平静,与其熬夜在看小说,不如陶冶情操,做最真实的自己。

虽然科技代替了手工,将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可是为什么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而知道“艾青”的人越来越少;知道“qq”的人越来越多,而知道“阿q”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而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就要发”的人越来越多,而知道“九一八”的人越来越少。科技的发展,不是为了摆脱传统文化,而是发扬传统文化,也许当你频频走入网吧时,书店就在身旁,书店中什么也没有,只有那一颗等待你的心。随着文化事业的丰富,各种小说层出不群,却把孤零零的名着放在角落独自“哭泣”。人们常说“读书,就要读好书”可进入书店,那墙角落满灰尘的不是名着吗?

渐行渐远的自行车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10

(1)清晨,太阳正在升起。

(2)整洁的街道,幽雅宁静。粗壮的梧桐树,枝叶茂密,偶尔一阵凉风,让人神清气爽。

(3)里弄,小巷,胡同口,一辆一辆的自行车,响着清脆的铃声,鱼贯而出,在宽阔的大街上,汇聚成浩荡的车流,来来往往,时有分流,又不断地合流。

(4)城市苏醒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5)这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国各处都能见到的城市图景。只是这幅图景,已恍惚成了遥远的过去。如今的街道,早已是另一番景象。

(6)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自行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上海产的“永久“牌、“凤凰”牌自行车,天津产的“飞鸽”牌自行车,轻盈简洁,是浩浩荡荡的自行车王国里的主力军,中国人踏着自行车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7)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在中国竟有着长久不变的形态。首先是价格不变,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凭票供应,到八九十年代的随处可买、随时能买,自行车的价格始终在100多元一辆,普通的工薪阶层买得起;其次,外形也不变,它的构造始终是一个车身、两只轮子,“操纵在两足之间”,只要凭着自己的力气,便能轮转车行。

(8)自行车以自己的朴素、朴实,遍布城乡,中国人离不开自行车,自行车也一无所求地任人使用。车轮滚滚,竟然滚出了一个自行车文化。

(9)自行车不疾不徐,正是其奥妙所在。疾者,即与凶险同行,一旦失控,便会头破血流;徐者,即无法行进,也会车弯人倒。不疾不徐,循势而进,这是自行车的前进方式,其实也是做人的前进方式。世间之事,快不得,慢不得,不疾不徐之为上。

(10)自行车唯力而行,这又是其魅力所在。自行车的速度是人踩踏出来的,脚踏轮转,一分脚劲方有一分速度。人踏着车,争到了速度,却也造就了人的体能与毅力。物质社会,既要借助物质,又要唯力而行,尽力而为,此是人在物质世界的存亡之道。

(11)自行车谦卑处世,这更是它的品德所在。它不横冲直撞,不强凶霸道;无论大路、小路、田间的路,只要有路,它都能依路而行;它卑微而立,在大千世界,只需微薄的一席之地;它供人役使,却无所索求;它给人方便,却不污染人间;它简洁朴实,没有贫富的差距,让骑车人心态平和。

(12)自行车是人们漫长岁月的坚守者,艰难行程的助推器,它陪伴中国人缓慢却不停顿地从贫困通往富裕,直到汽车进入普通人家。而今,自行车竟然淡出了中国人的视野,渐渐地远去。

(13)中国人已经不会安于自行车的速度,也不看重自行车的价值。汽车成为社会的新贵、新宠,铺天盖地,不可一世,并且很快取得了自行车从未享有过的地位:一条一条道路由它驰骋,一片一片空间由它占有。飞驶而来、绝尘而去的汽车,根本不会把自行车放在眼里。

(14)高速的公路,疾驰的汽车,凡是路,都被汽车所占。汽车又堵住了路,路堵、车堵、人心也堵。一心求快的中国人又不安于汽车的速度,磁悬浮速度、高铁速度,接连问世,震撼人心。中国人只想快,甚至想飞腾起来,总想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15)自行车,已然是交通工具中的弱者,它不断地被边缘、被贬值。一个视速度为强势的时代,自行车的命运可想而知。

(16)在技术进步的时代,我们不必为传统器具的衰落而悲哀,万物优胜劣汰,自有其客观的规律。与汽车相比,自行车的速度自然落后了许多。然而人世间,并非越快越好,倘若物质飞速地发展,而人的灵魂跟不上,岂不险乎?倘若人的灵魂、人的生命就得慢慢地行进,如此的快速,岂不悲乎?

(17)其实,世上并非都在追求速度,丹麦、挪威诸国,人均收入和现代化水平都居世界之前,可谓十足的富裕国家,却照例是自行车不少于汽车,也不弱于汽车。宽广的大街上,有专设的通道让自行车自由而行,还有专门的交通法规保护自行车。人们依旧喜爱自行车,依旧每天踏着自行车上下班,包括部长、市长和白领阶层。自行车不仅让他们骑出了一个洁净的天地,也骑出了一个体魄强健的`民族。

(18)然而,我们已经上了快速的轨道,人们崇尚快,追求快,一切都想快,再也慢不下来了。

(19)渐渐远去的自行车,留下的只是遥远的记忆。

(《浙江日报》2011年12月9日,有删改)

1.结合全文,说说文章(1)~(4)段的作用。(3分)

2.文章第8段写到“车轮滚滚,竟然滚出了一个自行车文化”,请联系全文概括“自行车文化”的主要内涵。(4分)

3.请你选择角度,赏析文章第13段画线的句子。(4分)

4.请根据文意,说说“渐行渐远的自行车”引发了你那些思考。(6分)

答案:

1.(共3分)营造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清晨从容有序(或宁静)的美好氛围(1分),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情景的怀念(1分);引出下文对自行车的相关回忆(1分)

2.(共4分,每点1分)(1)不徐不疾的前进方式;(2)唯力而行,尽力而行;(3)品德谦卑处世;(4)信念执着坚守。

3.(共4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用“铺天盖地”“不可一世”等词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汽车数量多和豪迈之情;“驰骋”“占有”写出了汽车的张扬的个性,“飞驰而来”“绝尘而去”等写出汽车速度之快,(举例分析1分)与前面写自行车的相关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1分)也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1分)

4.随经济的发展,自行车的速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被淘汰也是符合规律的。(2分)但是世间一切并非越快越好,高速发展的城市遗留下诸如交通混乱,环境恶化,人们的急功近利等问题亟待解决(2分),人的观念态度、精神理念、灵魂归依等方面的渐变更新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2分)(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6分)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前四段写了一个温馨宁静的场景,这样一个场景,在文章的开头出现,在结构上是引出下文,在内容上要具体阐述,在本文就是引出对自行车的相关回忆。

2.试题分析:从文章结构来看,文章第8段写到“车轮滚滚,竟然滚出了一个自行车文化”之后,连续四段都在阐述自行车文化,而且每段第一句都很明确地阐述了这种文化,作答时可以直接截取原句,也可将关键词语提取出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3.试题分析:赏析句子时,先要看这个句子有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又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在本句中,“铺天盖地”“不可一世”“驰骋”“占有”等词语,很明显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而且这和前面写的低调的速度慢的自行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我那渐行渐远的家记叙文 篇11

我是爱看那些民国先生们的故事的,也爱去深究他们的那些思想,倒不是一定要纠结出个什么所以然来,而是在那探究的过程中,只觉得自己穿越了百年的战火硝烟,跨过了历史废墟中的破败废墟,在那个最为动荡不安的时代里,找到了精神的坚定。

我最早进行较为仔细地了解的是陈寅恪先生。当时是先看到他那句著名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顿觉气度与风骨,就先去看了《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并在其中了解到了陈先生中晚年生活经历。在其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一代大师的治学的严谨态度与对学术自由的追求。怎么说呢?有些词语若只是平平地放在那,或许不会使人有特别大的触动,但一旦把他们同某些可歌可敬的人物联系在一起时,你才会明白那些词语是如此的沉重与可贵,仿佛是瓦砾中沉自发光的金石。在那本书中,我看到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原文“”……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那是纪念王国维先生的碑文,结合静安先生在国学方面突出的造诣与他最后选择自沉的结局,再加上陈先生对他”殉文化“的解释,不得不感受其中的悲怆与决绝。有的人真的把一生都放在了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命运同那件事物的命运用最为珍重的态度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对他们而言那就是学术与文化。他们对于真理与知识的追求就像是燃烧在他们心中的簇簇火光,照耀着他们生命里每一段历程,使他们永远都能够问心无愧地直面自己的内心,使他们永远具有责任感与使命感,陈先生晚年几近失明,却仍在助手的帮助下笔耕不辍。

另一位我非常崇拜的人物是胡适先生,起因是看到他这样的一段话“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你们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们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在我看来他把独立与自由的关系陈述的非常恰当,而且十分振奋人心,使人感受其中的凌凌气概。后来通过阅读一系列的资料,了解了胡先生的生平故事,更加体会到他的社会责任感,使“社会责任”这四个字在我心中不再只是一个标语,一句空话。且不论他在五四运动中的振臂高呼,就谈他就任民国驻美大使一事就足以看出。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得外部电,说政府今天发表我驻美大使。今天下午王亮畴有电来贺。二十一年的独立自由的生活,今日起,为国家牺牲了”。他本不愿赴美,不想在抗日的要紧关头被认为是贪生怕死之徒,他愿意“与南京共存亡”,但时局需要他去与美国进行外交活动以争取美方对中国的支持,为了国家,他答应了这个只有他有资格有能力完成的任务。

但也实话实说,对于市面上那些打着“民国风”旗号的大多数文化产品我是厌恶的,因为他们的“卖点”不是独立,民主或是自由的精神,而是些闲碎轶事或是些无关痛痒的风月诗词,令人无奈。

2016年5月25号,骤然听闻杨绛先生逝世的消息,在各大官微,公众号纷纷转载杨绛先生的生平故事,短小美文时,我呆呆地愣着,久久才回过神来。有人说“民国最后一位先生走了”,在当时我有同感。我不仅伤感“最后一位先生走了”,还觉得属于民国的那一道对真理的无限追求,对社会抱有深刻责任感与归属感的大门最终还是关上了,没能为后来人留下一丝缝隙。我看着许多人忙碌地转发着各式的文章,发表各样的言论,多为叹息与难过。但我明白,对他们而言,这不过是生活中看到的一则新闻,一个消息,他们不会去看先生们的思想也不会去理解其中内涵,更不会用他们的要求来要求自己。转发过后,他们关心的还是娱乐明星的恩怨情仇,还是五花八门的八卦轶事,这是一个真正“娱乐至死”的年代。他们会在归国科学家的消息下面狂刷“为什么年轻时没回来”的道德绑架,会在恶性社会事件下面评价“与我何关?”,在这个忙碌奔波的时代下,人们的怜悯心,责任感在消退,取而代之的是麻木与极度的自私,“小悦悦事件”“扶老人反被讹事件”等充分地证明着一点,这个时代发生的事情,有时候比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更魔幻。我们与民国的那些先生们,似乎只能在永不重现的故人年代相逢。

鲁迅先生有这样一段话,自我看过以后,就再也没能忘记,“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弃自流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与其抱怨今时不同往日,倒不如在自己所处的时代里,坚守着自己的准则,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努力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这未尝不是对他人的贡献,未尝不是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体现。易卜生曾经说过“你最大的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锻造成器”。百年前梁任公发表的《少年中国说》“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自由则国自由”穿越时光重重,至今看来,仍旧振聋发聩。倒不是说要灌溉些什么“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的.鸡汤文学,而是说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若每一个人都抱着“反正我也改变不了别人”“折腾什么,也没什么用”的想法,那么你我只能共沉沦。路虽远,不行不至,事虽难,不为不成。民国的先生们凭着书生的意气,靠着伶仃的一杆笔,与探寻真理的无限激情,不也走过了清末民初的动荡不安,军阀混战的硝烟遍地,抗日救国的民族生存危机吗?

生在当下,人应该心中保存有一种气概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有一点坚守去捍卫自己的道德准则,有几分义无反顾与社会责任感,而不是浑浑噩噩,空空地浪费生命,那是一种亵渎。乔布斯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很好的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什么要为社会付出“我并没有发明我用的语言或数学。我的食物基本都不是我自己做的,衣服更是一件没做过。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赖于我们人类的其他成员,以及他们的贡献和成就。我们很多人都想回馈社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再添上一笔。我们只能用这种大多数人都掌握的方式去表达——因为我们不会写鲍勃迪伦的歌或是汤姆斯托帕德的戏剧。我们试图用我们仅有的天分去表达我们深层的感受,去表达我们对前人所有贡献的感激,去为历史长河加上一点什么,那就是推动我的力量”

★ 又是一年粽飘香杂文随笔

★ 那份渐行渐远的记忆杂文随笔

★ 我与世界杯杂文随笔

★ 演戏与感悟杂文随笔

★ 鹰隼与老鼠杂文随笔

★ 洞穴与风杂文随笔

★ 童趣沈复随笔

★ 诗人与歌手的杂文随笔

★ 真好杂文随笔

上一篇:谈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个人感想下一篇:第一天上班不想做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