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册音乐教案

2024-08-07

14册音乐教案(通用4篇)

14册音乐教案 篇1

难忘岁月

第一单元 《难忘岁月》教材分析: (一)《游击队歌》

《游击队歌》的节奏活泼、富于变化,曲调轻快、流畅,充满旺盛的活力,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歌曲生动地刻画了游击战士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刻画了游击战士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群体英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坚强决心。

歌曲为G大调,4/4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

(二)齐唱、轮唱《保卫黄河》

《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歌曲的齐唱为多乐句的单乐段结构,后面采用卡农的形式写成轮唱,具有进行曲的风格。歌曲以跃动的、生机勃勃的音调,以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生动地表现了游击健儿前赴后继、英勇战斗,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奔赴战场的壮丽情景。

(三)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保卫黄河》采用自由变奏曲式写成:引子用了《怒吼吧!黄河》的音调为素材。随后糅进了歌曲《东方红》的音调:这段引子象征着毛主席、党中央发出了战斗号召。钢琴由慢到快地奏出华彩乐句,表现全国人民紧急行动起来。随后,乐队再奏《怒吼吧!黄河》的战斗性音调:继而引出《保卫黄河》的主题,表现抗日军民斗志昂扬、奔赴战场的情景。在音乐逐步达到高潮的时候,《东方红》的音调由木管声部和弦乐声部强力度地奏出。它象征着有了毛主席的领导、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伟大的抗日战争逐步走向胜利的坦途。变奏八(尾声部分)再次奏出《保卫黄河》的音调,并将音乐推向高潮结束。

(四)《四渡赤水出奇兵》

《四渡赤水出奇兵》为《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第四曲,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先用女声领唱及女领众合的形式表现行军路途的艰难情景。随后,用二部合唱及四部混声合唱的形式表现人民群众支援红军的情景,并歌颂了军民间的鱼水之情,旋律欢快而亲切。歌曲的第二部分集中歌颂了毛主席用兵如神,战士乐观自豪的现实。这部分由男声齐唱开始,然后由男中音领唱,其内容乐观自豪,其旋律风趣幽默,表现了战士们高度乐观的革命精神。最后,领唱与合唱相互呼应,将前面的内容再次重复,直至音乐推向高潮结束。教学目标:

(一)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及历史背景,积极参与歌唱、聆听等音乐实践活动。

(二)能够用轻快有力的声音和保卫祖国,憎恨、蔑视侵略者的感情背唱《游击队歌》。

(三)聆听歌曲、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感受、体验其音乐内容、音乐情绪及不同表演形式的不同效果 理解其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

(四)聆听《四渡赤水出奇兵》,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内容、音乐情绪,认识歌曲的演唱形式。教学重点难点:感受、体验其音乐内容音乐情绪及不同表演形式的不同效果

教学准备:钢琴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游击队之歌》 2.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氛围。互动

(一):

听一听,教师利用课前的几分钟预备时间,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地道战》。上课一开始,教师再请唱《大刀进行曲》 互动

(二):

想一想,这些歌曲反映的是哪个年代的什么事情。学生回答(略)。师:同学们回答很好。这些都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事情。

屏幕展示课题:第一单元 难忘岁月

那么同学们除了以上我们听的外,还能唱哪些反映抗日时期的歌曲。

学生纷纷学唱(略)。

二、声情并茂,感悟新知识 互动

(三):

师:同学们听了不少反映抗战时期的音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

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游击队之歌》,听完后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歌曲描绘了游击战士什么样的形象? 1.播放音乐《游击队之歌》。(课件展示)

这首歌曲形象的描绘了游击健儿英勇善战,灵活机智、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极为深刻的表现了革战士昂扬的斗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2.了解历史和作者(课件展示播放背景音乐)

历史时期:1937年,随着卢沟桥事变的隆隆炮声,我们的同胞开始了亡国奴的生活。他们被迫离开家园,扶老携幼,到处流浪,那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们英勇的中国人民不甘心做亡国奴。他们用地道战、地雷战、游击战等同敌人展开了生与死的较量,中国人民在抗击侵略的战争中,创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描写这些事迹的歌曲很多。

贺绿汀(1903—1999)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歌曲、合唱曲《游击队歌》《垦春泥》、《嘉陵江上》;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管弦乐曲《晚会》、《森吉德玛》;电影音乐《风云儿女》。

3.提问: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在这首歌中有一个象声词‚嘁嚓‛。他出现了几次?在模仿什么声音?这个‚嘁嚓‛的脚步声反映了游击军战士什么样的形象?脚步轻盈,静悄悄,不让敌人发现。机警、敏捷、灵活的音乐形象。互动

(四)1.听录音为歌曲伴奏:

同学们能不能用我们身边的、随手可得的物品,来模仿这个脚步声,为歌曲伴奏,一起来体验一下游击军战士那种机警灵活的形象。给同学们增加点难度,我要求表现出游击战士从远出走来,又渐渐远去的脚步声。

2.随录音轻声演唱:控制音量,自己听见即可。

随录音轻声演唱:声音稍大点,让前后左右的同学听见即可。3.随琴演唱: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唱准确为止。互动

(五)处理歌曲

现在这首歌曲同学们唱的非常准确了,下面咱们一起考虑一下,用什么样的情绪、声音、力度才能把游击战士那种灵活机智、英勇善战、自信、乐观的英雄形象表现出来?

1、前半部分,歌词从个到群,从少到多,从平原到高山,这说明我们的队伍不断在发展壮大。那么同学们体会一下这一段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和力度来演唱?(轻而有弹性,由弱到强)

2、‚夺……抢……‛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

表现了游击队员同仇敌忾、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坚定有信心的演唱情绪,力度递进增强。

3、‚我们老百姓……‛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抗击侵略,用号召性的、自信的、坚定的声音演唱。

4、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三、再度感受 更深体会

1、舞蹈片段《游击队之歌》(课件展示)

2、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

3、小组讨论:《游击队之歌》《四渡赤水出奇兵》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判断它的演唱形式有什么变化?

4、讨论结果交流。

5、教师小结

《四渡赤水出奇兵》教案

一、导入: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避孕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三、背景介绍

四渡赤水: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1935年1月19日,一渡赤水;2月中下旬,二渡赤水;3月,三渡赤水、四渡赤水。红军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急行军渡过金沙江。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四、课文诵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相结合。)

五、结构分析: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6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7—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歌词的中心句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齐唱、轮唱《保卫黄河》 2.欣赏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游击队之歌》

二、导入新课

导语:我们演唱了如此雄壮有力的军队之歌,接下来,我们要一起去欣赏。。

(课件出示课题------《保卫黄河》)

三、听合唱轮唱的《保卫黄河》(1)臵疑:

问:你想通过欣赏此歌曲知道或了解些什么?(学生的问题板书,并作者介绍)

预设问题:(1)整个歌曲的情绪怎样?表现了什么样的壮丽情景?(2)歌曲采用了哪些演唱形式?各种演唱形式有什么表现作用?(3)最后演唱前的大段器乐间奏有什么特点和作用?(2)播放课件:《保卫黄河》歌曲音乐(教材光盘)。

(3)引导讨论以上问题并逐一归结……有关资料:结构:前奏——齐唱(多乐句单乐段结构)——二部轮唱——三部轮唱——间奏——合唱速度风格:中速稍快,进行曲风格。(4)讨论后教师小结:课件展示。

情绪:明快、跃动、生机勃勃,坚决而振奋。

情景:生动的表现了抗日军民前赴后继、英勇战斗、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奔赴战场的壮丽情景。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

演唱形式:齐唱;轮唱;合唱。

齐唱效果:步调一致,同心协力,一致抗战;激励人们前进;坚强的决心和英雄气概;轮唱效果:此起彼伏,一浪推一浪,前赴后继。

间奏效果:使情绪升华,进一步渲染气氛、刻画形象,并为最后的合唱做好了转调准备。

合唱效果:各种力量汇集起来,奔赴战场,坚决抗战。凸显中国人民誓将侵略者消灭干净的坚强决心。

四、聆听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 ① 导入:

(1.)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是用歌声表达的抗战英雄的形象,接下来,我们要一起去听听。。。(2)假如你是作曲家,你会运用什么样的乐器将这汹涌澎湃的场面展示的那么生动?(学生小组讨论)

(3)接下来,我们一起去听听创作家是如何创作的? ②聆听:问题

(1)使用了那哪些乐器?主奏乐器是什么?你认为什么是钢琴协奏曲?

(2)有哪些音乐素材构成?其表现作用怎样?

(3)《保卫黄河》主题音乐演奏了几遍?各遍中音乐有无变化?你给这种手法起一个名字。

(4)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势?《保卫黄河》主题音乐的反复变奏展现了怎样的壮丽画面?插部音乐象征着什么?尾声部分有什么意义?

③播放课件: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音乐(教学光盘)。

引导讨论以上问题并逐一归结……有关资料:演奏乐器:钢琴(主奏)、管弦乐器……

④教师小结:钢琴协奏曲:由钢琴担任独奏任务,管弦乐队是与钢琴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协同演奏。

五、(钢琴伴奏)随琴有感情齐唱《保卫黄河》的主题旋律。在歌声中结束。

《保卫黄河》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听赏合唱曲、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感受和体验其作品音乐内容、音乐情绪及不同表演形式的效果。

2、通过听赏、歌唱其音乐作品,帮助学生了解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感受和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民族精神。教学用具: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情景铺垫,感性导入新课

1、让学生从地理位臵的角度去认识我国第二大河——黄河 A、提出问题:画面中描述的是我国哪条河流? B、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这是我国第二条大河——黄河)C、教师引言: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母亲河,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化,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黄河,一睹母亲河的容颜,聆听母亲河的心声,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吧!

2、观看影视片段(设计意图:通过采用情感对比的方法去欣赏两段不同情景画面,首先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次使学生对侵略者无比憎恨的情感油然而生。为后面欣赏歌曲《保卫黄河》作好了铺垫。)

(1)A、出示画面,引导学生思考:画面中描绘了黄河的哪些景观?你能用适当语句来描述吗? B、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并用优美的语汇来描绘画面中的情景。C、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刚才的画面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黄河那黄浪滔天,翻腾滚沸;雷声动地,咆哮呼号!像火山喷涌,似地火冲腾,赛千军号鸣,如海啸山呼,惊天地、泣鬼神!的雄浑气势。我用唐代诗人李白的‚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名句给以总结,道出我们民族的心声,黄河是流淌在我们心中的大河,它是一部震慑魂魄的民族交响大乐章。

(2)A、出示画面,引导学生思考:影片中的情节是哪个时期的?你看后有怎样的感想? B、学生依次回答问题 C、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

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这段惨痛的历史,不会忘记那没有人性、残无人道的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百姓、践踏我们美好河山的历史罪状。有多少个文学艺术工作者们奔赴全国各地抗战的前沿,拿起他们手中的笔,用不同的方式为抗日发出怒吼,为抗战谱出呼声。让我们共同来聆听‚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最强音吧!

三、新课教学,拓展深入

(一)欣赏合唱曲《保卫黄河》。

1、初听《保卫黄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参与,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熟悉主题音乐,从唱中进一步体会音乐的情感。)(1)初次聆听合唱曲《保卫黄河》,同时出示问题:

A、请学生依据表格中的问题聆听全曲,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体裁:进行曲 速度:中速稍快 力度:强 旋律特点:节奏鲜明有力 音乐情绪:高亢激越振奋人心 B、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全曲采用了进行曲体裁、以短促跳动、振奋人心的音调,响亮的战斗口号,铿锵有力的节奏,以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使歌曲充满力量的感情,形象地刻画了游击健儿端起土枪洋枪、挥动大刀长矛,在青纱帐里、万山丛中,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2)介绍作者

A、刚才我们聆听的《保卫黄河》这部作品出自于哪位作曲家的笔下呢?他就是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B、教师介绍作者。(3)作品创作背景:

(教学意图:在介绍作品创作背景时,采用了让视听结合的方法,边让学生观看与创作背景相关的剪辑录像资料,边听教师精彩的解说,把枯燥的讲述形式变得生动起来,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熟悉演唱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的情感体验作好了铺垫。)A、教师引言:这部具有写实性、史诗性、交响性作品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完成的呢? B、学生边听教师解说边看屏幕中的画面:

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军民奋起抗日,打击侵略者。1938年冬,武汉沦陷后,光未然带领抗日演艺剧团三队由陕西黄河壶口处东渡黄河,到达山西吕梁山革命根据地。途中,光未然亲临险滩激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险地,目睹了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博战的情景,聆听了船工们高亢激越、深沉有力的号子……这一切激发了光未然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一首以黄河为背景的长诗——《黄河吟》便应运而生。1939年,光未然与冼星海在延安相见,在除夕之夜的朗诵会上光未然亲自朗诵了这首诗,冼星海听后激动不已,决定把这首长诗由光未然改成歌词后谱曲。冼星海后来在一间窑洞里用了六天的时间于1939年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曲谱和配器。1939年4月13日在陕北工学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全中国。C、《黄河大合唱》组成部分

2、复听《保卫黄河》

(1)出示《保卫黄河》歌页,学生随音乐轻声哼唱主旋律。(2)复听《保卫黄河》全曲。①出示问题: 全曲的主题旋律共演唱了几遍?每一遍的演唱形式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思考、回答问题(采用自由发言):

主题旋律共演唱了四遍。第一遍和第四遍齐唱,第二遍二部轮唱,第三遍三部轮唱,最后一遍又回到齐唱。B、教师小结

齐唱→轮唱(二部→三部)→器乐→齐唱 ②出示问题:

作者在歌曲中巧妙的运用了将声部不断地扩充、力度不断地增强的创作手法,听后使你联想到什么意境?隐喻了什么主题思想?(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作者创作的真正意图,从而更深地理解音乐作品的。)A、学生讨论、回答。B、教师小结

作品演唱的声部不断的扩充、力度不断增强,巧妙地隐喻了抗日武装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终于汇成了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它犹如黄河的滚滚洪流,势不可挡,将一切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显示了英雄民族的伟大气魄。

3、再次完整聆听全曲。

(二)欣赏器乐曲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

1、聆听音乐片段

(设计意图:采用对比聆听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器乐作品的风格。)(1)播放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的录音片段,同时出示问题: 这段音乐与刚才聆听的合唱曲《保卫黄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主题旋律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2)学生仔细聆听,思考并回答问题,由此引出钢琴协奏曲。(3)教师引言:

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作品是由1969年殷承宗等人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改编为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乐曲中作者把保卫黄河的音乐主题用变奏的手法在乐曲中不断的出现,主题一共出现了八次,展现了一幅幅英勇抗战的壮丽画面。音乐时而展现出硝烟弥漫、战马奔腾、革命队伍千军万马势不可挡的伟大气势;时而又展现了游击健儿顽强奋战、英勇杀敌的场面。

2、完整聆听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

四、巩固、深化主题

1、提出问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冼星海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作者在这首作品中以黄河为背景,以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历史画面,同时在这部作品中歌颂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什么伟大精神?(1)学生相互讨论回答。

(2)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赞颂了中华民族的坚定不移、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同时再现了中国人民勤劳朴实、胸怀宽广、热爱和平的崇高品德。

2、教师引言:

《黄河大合唱》这部具有写实性、史诗性、交响性的作品,以那真挚的情感、深遂的意境,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她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曾经给浴血奋战的中国军民带来了极大的鼓舞。60年来这部经典作品广为传唱,经久不衰。如今,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母亲河优秀民族文化沉积而成的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品格,依然存在于华夏儿女的血脉里,在华夏儿女的胸中奔流,她激励着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自强不息。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黄河的伟大精神是华夏儿女建设祖国、振兴中华永恒的主题。

五、结束本课

请同学随音乐高唱《保卫黄河》主题旋律,再一次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和感悟音乐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第一单元《游击队歌》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的内涵,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及历史背景。

2、能够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歌唱,并生动形象地表现歌曲内容。

3、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创作表现歌曲。

教学设想:通过学唱歌曲,学生能用不同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歌曲《游击队歌》。

教学准备:

1、钢琴、录音机、多媒体、部分打击乐器、纸、彩笔、教具(大刀、步枪、红缨枪)。

2、预习贺绿汀的生平及主要作品的介绍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学生迈着自信豪迈的步伐进入教室。

二、导入

1、师:正如歌曲〈歌唱祖国。中所唱的那样,我们中华民族历经了种种苦难才得到解放。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部电影(播放电影〈平原游击队〉的精彩片段),你能说说影片反映的是我国哪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吗?

生:抗日战争时期。

2、师:很好,在抗日战争初期都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生: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等。

3、师:同学们对我国这段历史掌握得非常好。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我中华大地上疯狂掠夺资源,肆意蹂躏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但是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入敌后,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终于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首反映这时期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歌曲《游击队歌》。

三、新课教学

1、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

2、观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版本的《游击队歌》(合唱)(整体感受)。要求:

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并思考歌曲描述了怎样的一个音乐场景。学生可结合所了解的历史,谈谈歌曲的时代背景,游击队员的作战方式,学生眼中的抗日战争。

3、聆听男声四重唱版本的《游击队歌》。要求:

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和旋律、节奏的特点,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4、学唱歌曲。

(1)视唱曲谱。

教师完整视唱全曲。(轻声、慢速、划拍视唱)

学生随教师模唱。(连续十六分音符处,演唱要清晰均衡,附点八分音符处要唱出来。)跟不上的同学可以用啦啦啦来唱。

(2)填唱歌词。

学生随歌曲录音,试着轻声填唱歌词。

(3)随琴完整演出全曲。

(4)歌曲处理。

师:我们用怎样的演唱力度和速度才能正确表达歌曲的深刻内涵?

生:(讨论)表现游击战士勇敢机智,灵活善战,力度可弱些,但声音要有弹性。表现游击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有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可以稍微强些。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游击队歌》伴奏,并指挥全体学生齐唱。

5、创造性地表现歌曲

师:通过反复学唱歌曲,同学们对《游击队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现在请大家思考,能否用其他的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创作、表现歌曲?大家分组讨论,要注意与音乐的有机结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物品(纸、彩笔、部分打击乐器如小鼓和双响筒、红缨枪及步枪的模型等),大家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

(1)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开阔思路,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创作。

(2)学生分组展示表演。

表演组:两个同学分别拿大刀、红缨枪等模型走在青纱帐里(要按照音乐的节奏走),其他同学演唱歌曲。打击乐器组:四名同学分别用打击乐器如小鼓、大鼓、沙锤、双响筒为歌曲伴奏(可参照书本P11实践与创造一的节奏型,并打击出力度层次的变化),其他同学演唱。

图画组:投影仪出示画面,一位同学上前讲解图画。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式展示和表现了歌曲,丰富多彩,都非常有个性、有创造性。请大家考虑如何把我们的创作表演跟我们学习的歌曲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呢?

6、思考并讨论

总结:把学生图画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作为背景。表演组的同学拿道具表演,其他同学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齐唱歌曲。

7、完整演唱《游击队歌》,加入学生的创造性表演。

四、小结并布臵作业

1、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学生之间可相互补充)。

2、教师小结:通过学习歌曲《游击队歌》,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顽强斗争精神。通过参与、讨论和表演,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游击队歌》的深刻内涵。我相信,这节课同学们学会的不仅仅是一首歌曲,而是找到了艺术审美的自信。最后让我们再听一首反映同一时代同样内容的抗日歌曲《保卫黄河》,大家回去之后再去查找资料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内容,下节课再一起交流,好吗?

3、欣赏合唱《保卫黄河》,并穿插吉拉尔德听黄河画黄河的录象片段,让学生从中感受这首作品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让同学们对查找资料感兴趣。

4、在歌声中结束本堂课 2.《黄水谣》导入《保卫黄河》

1、媒体播放第四乐章《黄水谣》。

设疑(1):通过影片的放映你看到了什么?(看到黄河两岸秀丽旖旎的景色)

设疑(2):体会到了什么?(教师做适当的范唱,和学生共同分析总结)

学生:战争爆发前后人们不同的生活写照。(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与遭受侵略压迫共苦难生活的写照)

教师: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日本侵华战争这段悲惨而屈辱的历史。

2、请同学举例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师生互动: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731细菌部队、旅顺大屠杀等等。教师:正如《黄水谣》后半部所唱到的‚自从鬼子来……回不了家乡‛。难道我们中国人要永远的背井离乡去逃亡,我们的回答是‚不!‛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拿起武器,奋起打击侵略者,把日本强盗赶出我们的祖国。好,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本节课的重点《保卫黄河》。

(二)欣赏《保卫黄河》(媒体播放)

设疑1:这首合唱曲的情绪怎样?(坚定而振奋)设疑2:运用了哪些演唱形式?(齐唱、轮唱和混声合唱)

1、教师简介卡农(出示课件)设疑:卡农的运用在这部作品中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由一个声部的齐唱到两个声部、三个声部的轮唱,使我们感受到了抗日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论是在万山丛中,还是青纱帐里。从四面八方都掀起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巨浪。三部轮唱后,歌曲进行了移调。教师唱‚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设疑:这一移调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把歌曲推向了新的高潮,歌声更加明快有力,更加激动人心。表现了抗日队伍的发展壮大,势不可挡。终于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三)学唱《保卫黄河》

1、出示谱例(课件制作)。

2、随录音演唱一遍歌曲。(因各班而异,纠正演唱错误)

3、具体处理各乐句演唱情绪。

第一乐句:突出‚吼‛字和‚叫‛字,强调重音。用高亢有力的声音演唱。

第二乐句:做渐强处理。提出典型节奏型×××。

第三乐句:是学生掌握较模糊的地方,学生可随教师模唱,解决附点与八分音符的连接及空拍的处理。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歌唱。第四、第五乐句:用自豪有力的声音演唱,提醒学生注意‚少‛字要唱足拍子,并注意换气。

第六乐句:休止符处声音要处理的干净利索,不要拖拍。注意咬字。第七乐句:用坚定有力的声音,在逐渐加强的歌声中以必胜的信念结束歌曲的演唱。注意最后一个字的演唱要拖足拍子。

教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就是抗日军民中的一员。在我们坚定有力的歌声中,把侵略者赶出我们的家园。

4、师生共同随琴带着处理好的情绪完整演唱歌曲《保卫黄河》。(在演唱时,第一遍为齐唱,第二遍为轮唱男生先进,第三遍移调进行齐唱

教师:《保卫黄河》这部合唱曲是《黄河大合唱》选曲中流传最广、最深入人心、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乐章。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

1、放录音。

设疑:乐曲中出现了哪些熟悉的音调?主题一共进行了几次变奏?(媒体展示主题旋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哪些画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主题一共变奏了八次,展现了一幅幅英勇抗战的壮丽画面。时而由乐队奏出硝烟弥漫、战马奔腾、游击键儿勇敢杀敌、革命队伍千军万马势不可挡的伟大气势。时而又由钢琴和乐队奏出抗日军民与敌人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

2感受和体验《保卫黄河》两种不同表演形式的音响效果。设疑:请同学谈谈合唱曲与协奏曲的异同。你喜欢哪一种形式?为什么?

3师生共同总结

合唱曲特点:声乐曲、有歌词、通俗易懂,可以根据歌词提示发挥想像。

协奏曲特点:器乐曲、无歌词、较难理解,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三 课堂总结

《保卫黄河》这部音乐作品激活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记忆。我们是永远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声,凝聚了中华儿女抗日必胜的决心。(在《保卫黄河》的音乐中学生走出教室)。

四渡赤水出奇兵教学目标

1、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2、体会歌词中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歌词中心句。

2、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四渡赤水出奇兵 课时目标:

1、了解有关四渡赤水的知识,体会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乐观豪迈;

2、体会环境烘托与渲染的作用。

一、课文导入: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避孕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二、作者简介:

萧华,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共委员。

歌词内容包括哪两部分?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

三、背景介绍

四渡赤水: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1935年1月19日,一渡赤水;2月中下旬,二渡赤水;3月,三渡赤水、四渡赤水。红军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急行军渡过金沙江。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四、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相结合。

五、结构分析: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7—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歌词的中心句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六、文本赏析

1、‚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开头几句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自然环境。

2、‚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这两句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3、‚横断山……压黔境‛,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这两句突出了四渡赤水河战役中红军巧妙运动、出奇制胜的特点。

4、‚乌江天险重飞渡‛,讲的是中央红军第二次渡过乌江的战事

5、‚兵临贵阳逼昆明‛,红军南渡乌江后,佯攻息烽城,大军继续南下,蒋介石当时正在贵阳指挥督战,害怕我军直取贵阳,急忙抽调部队增援息烽,并调云南军队到贵阳附近来防守。这时,红军出其不意,不沿公路直趋贵阳,而是向东进发,敌军纷纷向东调动,不料红军又突然转向西南,向云南方向急进,敌军担心红军进逼昆明,火速调集民团来守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指贵州军阀的‚双枪兵‛(敌军带有步枪和鸦片烟枪,人称‚双枪兵‛)不堪一击,一打就逃,红军乘胜急行军,向预定目标进发。

6、‚调虎离山袭金沙‛,指红军在调动大批敌军防守昆明后,虚晃一枪,撇开有防备的昆明,向敌人防守薄弱的金沙江挺进,抢占金沙江边的皎平渡渡口,经过7天7夜,红军全部渡过了天堑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国民党军围迫堵截的圈子,由被动争取到主动,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7、‚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最后一句是歌词的中心句,它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七、合作探究

1、体会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描写作用? 明确: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2、‚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明确: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3、红军面临的困境有哪些?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明确:⑴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⑵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4、对这些困境的渲染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后文突出红军的神勇作了铺垫

5、课文中是如何表现红军的胜利的?

明确:⑴红军涉赤水渡天险的英勇,又写了军民鱼水般的感人亲情;⑵毛泽东运筹帷幄、料事如神的神奇出兵;⑶讽刺的手法把敌人溃不成军的丑态展示在我们面前。

6、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用凝炼的语言、丰富的画面展示了工农红军的英雄性格,塑造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

7、歌词的写作,除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力求生动形象之外,还讲究用词准确生动。试体会这两首歌词中用得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一些词语。

明确:例如:‚临‛‚袭‛,写红军作战机动灵活、毛主席‚用兵如神‛。一个‚迎‛字,把雪山拟人化,写出了红军可亲可爱,写出红军的豪迈气概。

8、《过雪山草地》在组歌中是男高音领唱与合唱。你认为演唱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根据歌词的中心句‚革命理想高于天‛,我们可以把感情基调处理为:坚毅、豪迈、有力。八:理解背诵

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当堂背诵课文。

九、课时小结

1、中心意思:这首诗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写作特点:歌词长短相间,适当反复,语言高度概括,巧用动词。还多处运用贴切的比喻。增强了表达效果。

十、课堂巩固

阅读《四渡赤水出奇兵》完成下面练习。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1、歌词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路途艰辛,二是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

2、歌词中具体写出‚出奇兵‛含义的词语有:

3、从歌词看,红军克敌制胜的原因有哪些?

4、‚敌人弃甲丢烟枪‛,怎么是丢的是烟枪而不是枪,是否写错了?请说说你的看看法。

5、这两首歌词用简练的语言描写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件大事__________

和__________。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单元 非洲的灵感 非洲的灵感 教材分析:

一、咿唷嘞啦:是一首刚果民间歌舞曲。中等速度,其显著特点是极富节奏感,但是,它的节奏和旋律颇具特色。

二、阿伊亚——非洲的灵感:是一首中非民歌。由‚黑色之音‛演唱组演唱。演唱形式为无伴奏女声三重唱。这首歌从头至尾都采用了领唱和合唱相交替的非洲传统呼应歌的形式。

三、寻找朋友:是一首几内亚民间歌曲。演唱形式是非洲歌唱中常见的应答歌。演唱中,比较简单的旋律不断有所变化。

四、非洲民间乐曲片段:由(西非民间音乐)、(巴玛亚)、(战士的舞蹈)等组成。教学目标:

一、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以积极的态度感受非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喜爱非

民族民间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二、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刚果歌舞曲《咿唷嘞啦》,体验非洲歌舞曲的风格特点,能够根据歌曲情绪编配节奏型,并为歌曲演唱作伴奏。

三、聆听非洲民间歌曲《阿伊亚—非洲的灵感》和《寻找朋友》,感受、体验这两首歌 曲的风格特点。

四、知道马林巴、非洲鼓等代表性非洲民间乐器,并能辨认这些乐器的音色。

五、能够在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民间音乐中,辨别其中具有非洲风格特点的音乐。教学重点、难点:

本单元以介绍学习非洲音乐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对非洲音乐有初步的了解。由于学生对非洲的音乐较陌生,教材所提供的歌曲较难唱,因此教学重点可放在体验听赏音乐。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教学

1、出示一段非洲片段—非洲狮(见教学光盘),提起学生们对本堂课的兴趣。

提问:大家认为这是哪个地方? 回答:

讲述学生心目中的非洲,谈谈对非洲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在讨论的过程中,出示相应图片(非洲地图、风土人情等)师:一讲到非洲,很多同学肯定会立马想到埃及的金字塔,失身人面像等等。非洲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的神秘,那今天我们就要走进非洲,去感受一下那里神秘的气息。二:深入教学

1、听一段具有特色的非洲音乐。(课件音乐下载于爱听音乐网)提问:这个曲子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鼓)

出示一些鼓的图片,并稍加分析。(课件图片下载于哄啸音乐教育网站及百度图片网)

让学生根据刚才听到的音乐试打节奏。在打节奏的过程中插入歌曲‚咿唷嘞啦‛的前八小节歌词,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学习此歌。也可有意识的带动学生在打节奏唱歌的过程中舞动自己的身体。

2、分析曲子:

《咿唷嘞啦》是一首刚果民间歌舞曲。‚咿唷嘞啦‛(yi-you-lai-la)是刚果民歌中一种欢乐的衬词,本身没有什么具体含义。

歌曲背景:在非洲刚果,每当夜晚,月亮出来,人们借着月光,边唱边舞。歌词多是唱一些规劝人们应该如何做事的话语,通过歌声向人们述说做人的道理和人生的经验。

3、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唱(领唱+齐唱)

4、全、班再次演绎曲子的前八小节。

5、聆听整首歌曲,为下节课教学歌曲的下半部分做准备。三:小结(略)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在《咿唷嘞啦》的音乐声中开始上课。回顾上节课内容:歌曲前八小节。二:深入教学:

1、练习节奏。根据节奏加进旋律并加入歌词‚啦‛。

2、注意区分相似旋律。等旋律熟知以后,加入歌曲歌词,完整的演绎歌曲。

3、欣赏《阿伊亚—非洲的灵感》(采用先听再讲解的方式)1)歌曲简介:《阿伊亚—非洲的灵感》是由‚黑色之音‛演唱组演唱的一首中非民间歌谣。全曲没有语义性歌词,只有‚嗨呀,嗨呀‛一类的衬词。表达了一种相互呼唤的情景。

2)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思考它是属于什么样的演唱形式(无伴奏女声三重唱)

4、根据已经听过的两首非洲音乐,可得出它的一个特点——一人领唱,众人应和,为多声部音乐。

5、欣赏《寻找朋友》出示马林巴、果拉琴图片。(课件图片下载于哄啸音乐教育网站及百度图片网)

6、实践与创造二

三:布臵作业:寻找有关于非洲鼓的知识。

第三课时 一:引入课题:

1、谈话的方式明确本课时的学习任务:‚继续在非洲的音乐王国里漫游,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体验非洲歌舞曲的风格‛。(教师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动作,结合欢快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音乐学习状态)。

2、复习歌曲《咿唷嘞啦》

3、学生展示上节课布臵的作业。(教师关注学生的劳动成果,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快乐感,并为以下介绍非洲鼓的教学埋伏笔。)二:新课教学:

1、战士的舞蹈》《巴玛亚》《西非民间音乐》。在听的过程中应用节奏的相干知识。

(1)战士的舞蹈 2 / 4 快

X〃X X〃X| X〃X X〃X| XXX XX| XX X|(2)巴玛亚 2 / 4 快 X〃X X X| 0 X X|(3)寻找朋友2 / 4 快

XXXX 0XXX | XXXX 0XXX|

2、比较《战士的舞蹈》《巴玛亚》和以前所学内容,对非洲音乐的特征进行探讨。

应用比较法,以小组为单位。

3、实践与创造三

4、音乐DIY:为歌曲《咿唷嘞啦》编配节奏型或动作(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歌曲节奏型或动作,并进行简单评议,选出最有特色,最有创意的方案,并按其方案进行表演唱。三:小结: 非洲音乐的特征

第一,非洲有多种特殊类型的音阶,非洲音乐的旋律通常是围绕着一个或几个骨干音而进行的,有时干脆只由某种音型的不断反复构成。非洲音乐的音域较窄,乐句比较短小,常作反复,很少听到悠长的旋律线和丰富的装饰音和各种变奏。

第二,非洲音乐具有一种自然多声性倾向。经常可以看到两声部结构的歌曲和器乐曲,有的是主调式的多声部,也有的是复调式的多声部。第三,特殊的节奏是非洲黑人音乐中最重要的因素。非洲音乐的节奏强烈奔放,复杂多变。非洲音乐节奏可分为自由节奏和固定节奏两种。前者无明确的、有规律的律动感,一些地区的哀歌、赞美歌和少数宗教、历史歌曲属于这一类;而后者则具有规则的律动,并且可以借助于拍手、跺脚和敲击乐器,将其律动结构体现和强调出来。非洲音乐的节奏有单线型和多线型两种形式。非洲音乐的节奏具有一种丰富而独特的表现力,它通过单线条和多线条的种种变化和乐器的音色的明暗对比,可以产生交响式的音响效果,并表达出多种不同的内涵。有时,甚至具有语义性,成为一些部落用以传递信息的鼓语。因此,可以认为非洲的节奏是非洲黑人对世界音乐文化的重大贡献。现代的西方通俗音乐和部分艺术音乐作品,都从非洲音乐的节奏中获得丰富的营养和启示。

第三单元 长江两岸 采茶舞曲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道茶、品茶、咏茶三个步骤,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茶文化,通过聆听茶歌,体会民歌中山歌、小调的特点及地域性

2、技能目标:通过用方言对歌曲《采茶舞曲》的重新演绎,让学生了解方言对民歌风格形成的作用,提高其演唱兴趣。

3、情感目标:感受江南民歌艺术的魅力,以唤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激情

教学难点:

1、茶道表演

2、方言的念唱

教 具:

1、教室的布臵(茶座式)

2、茶具

3、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A、上课前,我先考考大家,请大家分析一下所播放的电影片段的片名是什么?片中人物在做什么?

(播放电影《刘三姐》姑娘们茶山采茶对歌片段)

B、很好,‚茶山‛、‚采茶‛、‚茶歌‛都离不了一个‚茶‛字,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

(切入标题)A、《刘三姐》

采茶、对歌了解各地名茶及相关茶文化

第一环节——道茶(5分钟)大家都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在外国人眼里,China与Tea(茶)是同义的。说到中国人与茶的渊源,我们不得不提到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几千年前‚神农尝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神农尝百草‛,无意品出了茶的妙趣。从此,中国人与喝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A、下面咱们来瞧瞧咱北京人爱喝的是什么茶?(播放《门前情思大碗茶》)

师简介北京大碗茶及风土人情,并引出下面的问题。B、我国各地又有哪些名茶呢?

老师总结并将代表性的名茶列举,如安溪的铁观音、武夷山的大红袍、黄山毛尖等并顺带解说‚大红袍‛的来历与特点。A、大碗茶

学生对风土人情的描述 B、学生列举

第二环节——品茶

(10分钟)A、看来大家平日里还积累了不少的有关茶的知识,不知道你们看过茶道表演吗?

B、谁能说一说茶道表演一般有几道工序?并有哪些要求?

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乌龙茶——黄金桂,也是我们福州的特产之一,待会,就请我们班的茶道小专家为大家表演好不好!

老师介绍茶具及乌龙茶冲泡步骤:

一、备器候用

二、倾茶

三、浇水洁具

四、投茶

五、洗茶

六、冲泡

七、斟茶

八、品茶

九、斟二杯茶。

乌龙茶的冲、泡、饮很讲究技巧。又称‚工夫茶‛A、有 B、二十二道工序;

动作较优雅、高贵

学生进行茶道表演

献茶给后排老师品尝感受茶艺表演的魅力

第三环节——咏茶

(30分种)品味了这么酣醇的茶水,我们是不是该饮‚茶‛思源,感受一下采茶的乐趣呢?

播放歌曲《采茶舞曲》

提出问题

A、从歌词提示中,大家想象一下该是一幅怎么的图景?(概况性的解说)

B、歌曲旋律性强不强?所唱的内容是什么?

劳作过程中为抒发情感,减轻劳动强度,劳动者最直接的一种表露方式就是唱山歌。采茶相对来说体力消耗较轻。所以歌唱起来旋律性较强,多以赞美家乡及歌颂生活为主。而且各产茶地都会流传自己的茶歌,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我们书本中《采茶舞曲》就是赞美西湖景美、人美、茶香的一首好歌。

C、我们刚才所提到的茶歌具有地域性,这首《采茶舞曲》是如何体现的?

D、是用哪一带方言演唱?与我国何种戏曲种类唱腔相似? E、歌词内容分几部分?分别为什么?

这首《采茶舞曲》根据越剧现代戏《雨前曲》改编的,是用江浙一带的方言演唱,揉进了越剧唱腔,流畅而柔美,富有浓郁的江南特色。我们福建也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宝地,也可谓是茶乡了。我们知道了方言对歌曲风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我们用福建的方言来替代它,这首茶歌的风格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F、歌曲风格是否因着方言演唱而改变呢?

好,那我们还是用原汁原味的江浙一带的方言来演唱本曲。A、西湖景美、人秀、茶香、B、旋律性强、赞美生活。

C、用方言演唱,戏曲唱腔,音调富于浓郁江南特点。D、江浙一带方言。

E、歌曲内容分两部分,前四句歌词旨赞美江南秀美,茶乡新气象。后六句表现采茶姑娘的劳动景象。

学生试用福州、闽南方言演唱《采茶舞曲》前半部分。F、是导出民歌的起源及茶歌的内容。

引出各地民歌所具有的地域性及方言对民歌风格形成的作用。提高演唱兴趣,巩固前面所提知识点。

小结茶是中华民族最为崇尚的传统饮料,也可谓是‚国饮‛。今天,我们通过道茶、品茶、咏茶,这个三个步骤,不仅了解了丰富中国茶文化,还感受到了中国民歌中茶的魅力,正如我们的标题所说‚茶香阵阵,歌不停‛我们应感激茶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乐趣,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细细品味生活的点点滴滴与甜美香浓。

下课仪式

后记歌曲《采茶舞曲》若单纯作为歌曲教唱,会略单调,我因加入了茶文化知识介绍,茶道表演,及采茶歌录像片段,并科学进行引导,使整堂课内容变得丰满起来了,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真正让学生体味到课改教学给学习带来乐趣。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从中体味茶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及茶歌与劳动的密切关系。《龙船调》。二、十送红军 龙船调

第二课 《江南音乐之‚融入‛〈龙船调〉〈十送红军〉》

教学目标:

1、能够感受《龙船调》、《十送红军》的内容及地方风格。

2、运用哑剧的形式表演《龙船调》。教学内容: 《龙船调》、《十送红军》

教材简析:

1、《十送红军》是红军长征之前,流传于江西革命根据地的众多革命民歌之一,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

歌曲的旋律中有一个主体(a)和两个变体(b和c),从而构成ababca的结构形态。在每一段的旋律运行中,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并且在短句的后面予以停顿。虽然在短句间歇时有短小的间奏穿插其中,但从整体来看,它依然给人以抽噎的感觉,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印象。全歌给人的情感感觉是融留念、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为一体的。

2、《龙船调》原是湖北利川花灯中的一首花灯调,是在湖北广为传唱的一首民歌。歌曲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给人以戏剧性的美感享受。《龙船调》的开头带有明显的远距离打招呼似的山歌风味,它明亮而高亢、自由而直畅。随后的短句既有划船时的节奏感,也有演唱时的舞蹈动作感,令人感到清新活泼、诙谐幽默、有着很浓厚的生活气息。后面半说半唱似的对白,就更加强化了这种风趣诙谐的生活情调。歌曲最后的一段音乐,既有划船时唱劳动号子的形象,又有重新唱起山歌的形象。

教学重点: 运用哑剧的形式表演《龙船调》。

教学方法: 引导法 实践法 悬念法 演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 戏剧表演手段

教学用具: 老师:多媒体设备 钢琴

学生:江南服装 筷子 饭盆 铅笔盒 饮水筒等能够击打出节奏的物品 聆听《龙船调》。

8、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7页第二段文字,了解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就已经广泛流行着‚楚声‛和‚吴声‛,楚声是长江中下游两湖一带的民歌;吴声则是长江下游江浙一带的民歌。它们的风格与北方民歌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内在,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流畅、细腻、抒情。

四、归纳概括

1、阅读书本37页第一段文字,讨论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等问题? 因为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歌,在其内容、音调、结构、音乐特点、演唱形式等方面,会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的民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民歌会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

2、教师点评。

三、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故名。在这些地区的城市和农村都很流行丝竹乐,但风格完全不同。城市丝竹乐风格典雅华丽,加花较多,流传很广;而农村则常用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朴。

一、历史溯源

在清咸丰庚申年(1860)《秘传鞠氏琵琶谱》的手抄本中已载有《四合》一曲(据说此版本问世时间还要往上推溯很多年)。据研究,《四合》这一套曲自成一系,现在流行的江南丝竹八大曲中的《行街四合》、原板《三六》、《云庆》都与它有不少曲调联系。另在公元1895年李芳圆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附有《虞舜熏风曲》(俗名老八板)和《梅花三弄》(俗名三落),这些曲谱与江南丝竹中相关曲目的旋律大致相同。因此可以这样说,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江南丝竹乐曲已在民间流行。

关于江南丝竹的历史溯源,也有人认为,明代嘉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成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用工尺谱演奏,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后逐渐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明万历末在吴中(苏州地区)形成了新的乐种“弦索”,可算是江南丝竹的前身。它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

1911年后,丝竹乐逐渐以上海为中心,并组织了许多演奏团体,如“文明雅集”、“清平社”、“钧天社”等。1920年左右,在上海城隍庙点春堂举行了一次各地丝竹音乐爱好者集会,到会者竟有200多人。上海江南丝竹的班社有“清客串”和“丝竹班”(上海郊县有称清音班。所谓清客串系人们在业余之暇奏丝弄竹以自娱娱人。参加者来自社会各阶层中的丝竹乐爱好者。“丝竹班”分散在上海郊县,常在婚丧喜庆等场合中演出。

二、艺术特色

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演奏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很有特点。乐曲多来自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古典曲牌。

江南丝竹传统的技法中有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等手法,并逐步形成“小、细、轻、雅”的风格特色。这种技法和风格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谦让、协调创新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丝竹乐来自民间,植根民间,简便易行,适宜推广,有重要的民俗文化价值。江南丝竹曲目丰富,传统乐曲有《中花六板》、《三六》、《行街》、《四合》和《云庆》等。聂耳曾改《倒八板》为《金蛇狂舞》,很快风靡全国;刘天华改编创作的《变体新水令》也早已成为乐坛名曲,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就是演奏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很有特点。乐曲多来自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古典曲牌。

江南丝竹的乐队组合:“丝”--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扬琴、秦琴等;“竹”--笛、箫、笙;其它--板、板鼓、碰铃。最近发现在上海郊县的丝竹乐队中有使用京胡、板胡和碟子等。

江南丝竹在曲式结构上分为三类:

一、基本曲调的变奏,如《中花六》、《慢六板》、《欢乐歌》、《云庆》;

二、类似西洋音乐回旋曲式的循环式结构,如《老三六》、《慢三六》;

三、多曲牌联奏的套曲,如《四合如意》、《行街》。

演奏江南丝竹的组织有“清客串”和“丝竹班”两种。“清客串”为市民自娱性组织,演奏地点多在茶馆、私人住宅等地,常奏八大名曲,擅用细腻的加花手法,风格淡雅秀丽。除亲友婚丧场合前往演奏外(不受酬),不受聘参加民间婚、丧、喜、庆的演奏活动。“丝竹班”为民间职业性音乐组织,在农村中以吹鼓手兼奏者居多,风格粗犷朴实,气氛比铰热烈。

江南丝竹乐队编制比较灵活,它以二胡、笛子为两件主要乐器,一般三至五人,多亦可七、八人。弹弦乐器有小三弦、琵琶、洋琴;管乐器还有箫、笙;打击乐器有鼓、板、木鱼、碰铃等,上海郊区农民乐队的演奏,往往加用大件打击乐器。江南丝竹著名的八首乐曲是《欢乐歌》、《云庆》、《老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扳》、《四合如意》、《行街》。此外,《鹧鸪飞》、《柳青娘》、《高山流水》、《霓裳曲》、《倒扳桨》等乐曲亦常演奏。

江南丝竹乐曲其结构除民间一般常见的曲牌联缀、循环、变奏的特点外,最有代表性的是以板腔变奏所形成的结构特点。这种特点所形成的一曲多变,构成丝竹乐中一簇一簇围绕母曲的套曲。如《老三六》、可衍变为《中板三六》(简称《三六》)、《慢三六》;《老六板》可衍变为《快六板》、《中六板》、《中花六扳》、《慢六板》(此五曲俗称《五代同堂》)。这些乐曲既可分别独立演奏,又可由繁到简、由漫至快的顺序演奏。以《老六板》为例:其演奏顺序:《慢六板》(一板七眼,旋律典雅徐缓);《中花六板》(一板三眼,旋律清秀流畅);《中六板》(一板一眼,旋律轻快平稳);《快六板》(流水板,旋律生动明快);《老六板》(流水板,旋律简朴)。当板腔变奏应用于一首乐曲时,对比效果比较强烈。

江南丝竹乐合奏在突出主要乐器二胡、笛子的基本原则下,其它乐器灵活自如地、依据一定的规律特点相互对比烘托,默契协调,获得独特的韵味。笛子演奏注重气息的控制应用,音色圆韵饱满。高音清远含蓄,低音悠扬婉转。常用的演奏技法有垫音、打音、倚音、颤晋、气颤音、泛音等。二胡演奏右手要求弓法丰满柔和,连绵不断,力度变化非常细腻,左手传统演奏习用一个把位,常用的演奏技法有滑音、勾音、空弦装饰音、左侧音、垫指滑音等。

演奏江南丝竹的著名音乐家有周惠、金祖礼、陈重、项祖英、林石城等。

三、传承意义

江南丝竹音乐的产生和延续,对民族音乐史的研究及戏曲、民俗文化、群众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江南丝竹是江南水乡文化杰出的代表之一。

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江南丝竹班社均自行解散。至今,70岁以上的老艺人已相继离世,后继乏人,加上传统曲目传谱很少,江南丝竹日渐濒危。

(1)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歌词内容、节奏、旋律、调式、结构、演唱形式、伴奏乐器等因素上。

(2)影响民歌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原因,多为人们生活的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生活条件、风俗习惯、语言特点、文化传统、文化交流、审美观念等因素。

(3)同一民族的民歌,由于分布地区的不同,在音乐风格上也会有明显的差异。因为该民族的民歌会受到当地音乐文化的影响,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相交融,最终造成音乐风格发生变化的结果。《十送红军》 《十送红军》

一、教 学 目 标

(一)喜欢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及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

(二)能够感受《十送红军》的内容及地方风格,并试着用哑剧的形式表演。二,教学过程

欣赏歌曲 《十送红军》

1、提问: A、时代背景是什么? B、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C、歌曲的基本情绪是什么? D、什么地方的民歌?

2、播放音乐并讲解

在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之前,江西革命根据地流传着许多革命民歌。如:《送郎当红军》等。其中,《十送红军》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反‚围剿‛失败、红军即将踏上长征路的背景下,流传在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民歌。现在,我们听到的《十送红军》是经过专业音乐工作者搜集整理后的作品。它保留了原民歌的素材基础,同时也有艺术上的加工与提高。

《十送红军》的歌词以叙事为基础,并借叙事来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强烈期盼。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如:‚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上野鹿声声哀叫,树树梧桐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十送红军》的旋律有一个主体(A)和两个变体(B与C),从而构成ABABACA的结构形态。应该说,各段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从而形成整首歌曲的统一风格。与此同时,每段旋律又融进独具特色的音乐因素。

从而使各段之间又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外,在每一段的旋律运行中,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并且在短句的后面予以停顿。尽管在短句间歇时有短小的间奏穿插其中,然而从整体上,它依然给人以抽噎的感觉,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印象。统观全歌,其音乐情感是留恋、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融为一体的。

3、请学生回答

《十送红军》并回答问题(以组为单位)

1、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即将踏上长征路的背景下。

2、混齐——男低——女齐——女低——男高齐——男齐

3、歌词以叙事为基础,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金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强烈期盼。举例说明歌词的第二段。

4、江西民歌

揣摩歌曲的意境。体验歌曲的意境,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寻找答案。

14册音乐教案 篇2

《教室一角》

教学目标:

1、学习书籍推介设计、队角布置设计与制作、课程图标设计与组合应用的方法,了解班队活动角的设计、制作与布置的各种方式及表现形式。

2、训练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能力。

3、.增强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参与班级活动的自信心,养成有序地进行设计与制作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增强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参与班级活动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训练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能力。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队角是我们少先队的活动阵地,用文字、图画、实物、照片、图书及相应的制作等来宣传一个中心内容,供我们经常参观和利用。今天我们一起来策划一个有创新意味的队角布置方案。那如何设计布置方案,又如何实施方案呢?

二、了解队角

1.队角一般都有一个主题,我们来看看这个队角是什么主题的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主题)

2.为了表现这个主题,队角的教育与宣传内容有哪些?

3.队角还有咨询箱、工具箱、小队日志、中队日志等项目内容。

4.这个队角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吹塑纸、彩纸、图片等)

三、探究设计方法

1.我们教室原来的队角是什么主题?你准备用一个什么主题来创意我们的队角?(学生表达创意)

2.比较队角你觉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分析,小结:构图散乱、颜色灰暗的不好,层次分明的好。

3.说一说教材上设计方案草图的特点。

4.你想设计一个怎样的布置方案?我们来试试用草图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尝试草图设计训练)

5.反馈与指导布置方案的设计。

四、分工设计

1.根据座位分布,分出8个小组,组内自选小组长。小组成员合作,每组选定和完善

出一个队角布置方案。对分工提出建议:

每组由3人设计队角教育与宣传内容,l一2人设计小队或中队日志封面,l一2人设计医药箱等物品的外观。

2.学生分工设计。

五、展示评述

每组派代表来介绍本组的设计方案,说说分工情况,将准备用一些什么材料来制作。其他同学说说,觉得最有特色、最好看实用的队角设计是哪个?对设计有特色的小组给予表扬和鼓励。

第二课时

一、任务导入

上节课我们进行了队角布置的设计,今天,我们就要大显身手,将队角制作和布置出来,大家有信心吗?

二、学习制作方法

1.根据所带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及上节课的设计进行排版。排版注意疏密变化、均衡协调。

2.用各种材料进行装饰。吹塑纸,皮纹纸等可用来给图片或文字衬底框边。提问:还可以怎样有效利用你们带来的工具材料? 3.队角刊头的制作可以剪贴,也可以绘画。

4.应同时进行队角周围的咨询箱、医药箱等的制作。

三、分工制作

学生分工合作进行队角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评价

1.分小组布置队角,展示于教室角落。

2.说一说,自己组队角的特色。评出最优秀的队角布置,师生共同贴到教室的队角处。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用简洁明了美观大方的图案表明课程的特征。

教学难点:直观而形象,简洁而美观的设计各门课程图标;集体合作作业的组织

一、欣赏导入

1.上节课我们齐心协力美化了教室的那一角(指向队角等),这节课我们用集体的智慧再来美化教室里的一件东西,它是我们学习生活中每天都离不开的好朋友,猜猜是什么呢?

怎样把普通的课程表美化成充满创意又美观有趣的课程表呢? 2.我们来看看这张表有什么特点?(课程用形象的图形来表示)3.揭示课题——课程图标设计

二、认知了解

1.借助学科活动的工具材料、活动形式、特有符号、象征图形等进行设计,以突出各门课程的特点。

2.用最简练的图案(形象或文字)表明课程的特征。

三、探究设计方法

1.想一想我们的美术课可用什么图形表示呢?板书:工具材料。看看这三幅草图,哪一幅最适合做课程图标呢?为什么?

第一幅罗列太多内容,不精练。第三幅外形散乱,不美观。

板书: “简洁”。

看到它你会想到什么课呢?

还有什么课也可以用工具材料表示?(科学课、信息课、数学课)2.数学课还可以用什么表示?板书:特有符号。

还有什么课具有很典型的符号?(音乐)

3.同学们看这个是什么课程的活动形式?板书:活动形式。

怎样把这样的场景图案化成代表课程的图标呢? 学生上台绘出草稿,大家进行评选。

老师指导:精简到2—3个内容并进行排版。

4.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图标,看看它精选哪些内容?是怎样排版的?想想它是代表什么课呢?(思想品德课)板书:象征图形为什么它也是用了象征图形呢?师生互动交流。

5.讲一讲它是怎样进行综合运用的。

6.看看这个课程表上周二第三节课是什么课。

怎么看出来的?老师再指几节课,让学生判断。

7.说说你最喜欢哪个图标,为什么?你想设计哪一科的图标?

四、分工设计

1.六人一组分配工作纸,每人按组内分配完成一课的图标设计。

2.图案设计大小合适、简洁美观、色彩鲜艳、富有创意。

3.剪下图标,插入课程表底纸,准备参加“精彩二选一”。

五、集体组合、展示评述

1.学生将完成的图标设计参加“精彩二选一”的游戏,通过互评被选为优秀者即可组

合进入大课程表。

2.将完成的课程表贴在教室一角,为我们大家的杰作鼓掌。

通过这一课我们运用集体的力量美化了教室,你们还有什么收获呢? 4

第二课

《花手帕》 教学目标:

1、了解染缬工艺的特点和历史,以及图案的基本知识。

2、掌握染缬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色彩的变化与韵味。

3、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染缬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色彩的变化与韵味。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l、教师出示浸染纸手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提问:它们与我们甲时用的手帕有什么不同?它有何特点?(图形的对称美、色彩的浸润美)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制作一方浸染纸手帕。

3、板书课题:花手帕(一)纸手帕

二、方法指导

1.请一名学生上台将折叠好的宣纸随意染上不同的颜色。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说制作纸手帕需要哪些步骤吗?(小结板书:折纸,染纸)2.折法启示:

①教师提问:你能折出不同形状来吗?

②学生尝试后,教师小结:田字格、米字格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稍有变化。折出的形状影响到染的纹样的形成,辐射状、折扇形折叠法、任意折叠、揉纸团法等也可以尝试。

3.染法示范:

①教师示范:点染、漫染纸张,展开形成纹样。

②师生共同分析、小结染制纸手帕的要点:

A.注意画面色彩的控制,应以一种颜色为主,色度要有深浅的变化。

B.染色时要注意时间的控制,浸在彩色水中的时间长则吸色多、染色的面积大,反之则少、染色的面积小。

4.教师示范打开作品,进行展示。提示:纸吸水后十分脆弱,稍不小心就会揭破,前功尽弃,可以用吸水性强的纸或其他材料将水分基本吸干,再小心翼翼地展开。

三、观察分析

1.欣赏纸手帕作品(优劣对比)。提问:你喜欢哪块纸手帕?

为什么?

2.学生开书欣赏书中作品。

四、自主表现

I.学生分小组动手制作纸手帕,将作业纸采用不同的方法折叠,然后在彩色水中浸染或点染,制作2._4块美丽奇特的纸手帕。

2.教师随堂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提请注意,浸染得好的应叫学生适可而止。

五、展示评价

I.将学生作品张贴展示。

2.提问:

①你最喜欢哪一块?说说你的理由? ②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第二课时

一、尝试表现

1.欣赏上节课优秀作业,回顾基本制作方法和步骤。

2.导人新课,提问引导思考:制作纸手帕染前要先折。那么,制作布手帕在染前,你准备将布料做怎样的处理? 3.学生讨论、尝试。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仿效民间艺人的手法,制作扎染手帕。

5.板书课题:花手帕(二)布手帕

二、方法指导

1.观看短片,了解民间扎染的发展、制作过程、方法,以及民间扎染作品欣赏,画面配讲:

①扎染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印染工艺之一,主要盛产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其制作方法是把布料用绳线捆扎后,再用染料煮染。凡是扎了的部分染料进不去,这样就保留了布料原有颜色的面貌而形成图案,因此叫扎染。

②在机器印染术出现之前,人们的服饰花纹、家居用品等就是用这种手工工艺制作而成,至今在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扎染作坊,如湘西凤凰、云南大理、贵州等。

③扎染作品色彩朴实、自然、大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味。

2.教师模拟民间扎染作坊师傅的身份,示范、讲解课堂制作扎染花手帕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①捆扎布料。

②浸染布料。

③展开呈现。

三、观察分析

1.将扎法图示和染出的图案两两对比欣赏,从中明了制作扎染手帕的关键所在:扎的方法、位置、松紧等直接影响扎染纹样的样式,扎、染前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先进行设计。

2.学生开书欣赏书中作品。

四、创作表现

1.学生动手制作扎染手帕。

2.教师随堂巡视指导。

五、评析交流

.将学生的扎染作品悬挂在教师课前牵扯的铁丝或绳线上,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2.提问:

①你是如何做出扎染手帕的?有小窍门吗? ②你最喜欢哪一块?说说你的理由。

③再给你一块白布,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制作成花手帕?

第三课

《纸品乐陶陶》5 教学目标:

1、掌握纸团、纸绳粘贴画的方法技能,能制作一幅装饰画。

2、了解单个物体组拼成图案的形式美法则及浅显的艺术规律。

3、能运用卷、折、压、扭等基本方法、技能,制作一件纸条工艺品。教学重点:掌握纸团、纸绳粘贴画的方法技能,能制作一幅装饰画。教学难点:了解单个物体组拼成图案的形式美法则及浅显的艺术规律。教学活动:

一、欣赏导入、反馈交流

欣赏运用纸团、纸绳制作好的作品。

思考: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翻作的?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二、方法指导

1、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纸品乐陶陶

2、学生尝试将皱纹纸制作成纸绳或纸团。

3、师生交流解决捌作问题:

(1)怎样使纸团的大小基本一致?(2)怎样搓纸绳不易松敢?

4、教师规定时间,学生合作准备材科。

5、教师示范制作方法步骤

(1)构思画草图:内容可以是简单的动物、植物、人物等,形象简洁鲜明。

(2)涂胶:用胶水或胶棒均匀地涂在所画图形的线上。

(3)粘贴:将纸绳或纸团牯贴在所涂胶的部位,并将其轻压粘牢,示范时结合采用单线贴和团线贴法。

6、学生根据出示的草图讨论,什么地方可用纸团,什么地方可用纸绳。

7、学生为两幅作品提出评价。

(1)纸团排列松散,形象不突出。

(2)未注意纸团、纸绳与底纸的色彩搭配。

8、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创作的设想。

三、自主表现

两人合用材科,各自用纸绳、纸团制作一幅粘贴画。

四、体验感受厚纸条的性能

出示厚、薄两张纸条让学生用力拉扯或折制,并谈感受.

教师总结厚纸条的性能特点:有弹性、易成形。

五、尝试探究纸条成形方法

1、学生尝试将纸条折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2、评析作业,了解纸条成形的多种方法:折、卷、压、扭等。

3、小组合作将尝试制作的纸条小零件进行组合拼摆。教师适当提供技术指导。

六、作品赏析

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欣赏。(抽象、具象作品,半立体、全立体作品)

七、归纳制作步骤和方法

1、教师示范,小结纸条工艺品的制作步骤和方法。

(1)将卡纸裁成等宽纸条。

(2)构思:要求将实物变形.运用概括、夸张、添加、想像等方法,使之变得适合于用纸条制作。(出示动、植物变形图辅助讲解)

(3)制作:运用卷、折、压、扭等方法进行想像创造。

(4)粘贴组合成形。

2、出示一朵花的草图及相关的纸条工艺品,让学生感受同一内容由于制作方法、组织形式不同,可产生很大变化。

八、创作表现

提出作业要求,学生作业,老师指导粘贴固定纸条的方法。

九、评析交流

以自评或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

第四课

《时间告诉我》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钟的历史和文化,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时钟、手表。

2、联系生活实际,回忆想像相同时刻不同的人物或一天中不同的时刻相同的人物所做的事情,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3、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钟的历史和文化,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时钟,手表。教学难点: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欣赏感受各种风格的钟表.聊一聊钟表的特征及每种风格的钟表给人的独特感受。

2、学生拿出从自己家带来的钟表,与同学们一起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

二、认知了解

通过观察自己带的钟表.引导学生认识钟的外形结构。

三、自主表现

1、师生讨论,考虑钟表设计方法及要求,设计体现创意。从整个钟表外形的设计及指针、刻度和数字的设计等方面考虑。

2、欣赏钟表,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制作钟表?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分出适合做钟面的材料、适合做刻度的材料、适合做指针的材料。

3、通过展示各种设计不够完美的钟表.使学生巩固钟表设计的特点与方法,避免学生制作中出现类似的问题。如:钟面太过复杂看不清指针、指针太过相似、时间不明确、钟表外形阻碍指针行走等等。

4、自学纸手表的折法,师生共同探讨指正。

四、自主探究

2—3位同学为一组,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制作一只精美别致的钟表。也可折叠一只纸手表,设计添画完整。与同学一起玩一玩时间游戏。

五、展示评价

开展“我的红星送给谁”的评价游戏.并在游戏的过程中相互看看同学们设计的钟表外形,相互提提改进意见,说一说你喜欢的设计,在自己最喜爱的钟表作品上贴上一个红星。最后,比比谁的红星最多。

六、知识迁移

1、古代的人们是用什么方法记录时间的?

2、欣赏历史上最早的计时器(日晷、沙漏等)。通过图片欣赏,让学生了解钟的历史文化。

3、课后通过上网找资料或去图书馆等方式了解更多的有关时间的知识。

第二课时

一、游戏导入 “报时”小游戏:

1、讲台前面摆着一个大钟表模型,请一名学生根据播音员的报时拨动指针,设置时间。

2、请学生上台,模拟电台播音员进行报时游戏,拨动大钟表指针。其他学生_在座位上用上节课制作的钟表一起拨动指针。

二、方法探索

1、师生互动:

教师拨动大钟表指针,并报一天中的不同时刻,学生们在座位上(可在座位旁)做动作表演这个时间自己在于什么。

2、教师依次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a.这三幅画各画了什么?这三幅画有什么联系?

b.你能将这三幅画按顺序排一排吗?为什么这样排?(按时间顺序)

3、相同的时间里,不同的人都忙着做些什么呢?

4、游戏表演:

请一名学生上台拨动大钟表报时,三名同学为一组,上台分别从纸盒里抽出一张纸条,扮演纸条上不同角色(如:工人、农民、医生等).表演在这个时间各自在做什么。

5、讨论:了解有“时差”的现象——世界各地时间不一样。

6、说说这些绘画作品的特点,与前面的作画方式有什么不同?

三、创作训练

1、出示作画要求。

2、学生任选一种作画形式独立创作。

3、教师巡同辅导。

四、展示评价

将自己的画贴在教室四周的展示板上。与同学互相介绍自己的画,并进行简短的评价。

五、拓展延伸

1、听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谈谈感受。

2、课后自己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学会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

第五课

《蔬果的联想》教学目标:

1、学习简单的雕刻、塑造的基本方法。

2、培养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奇妙、独特的想像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习简单的雕刻、塑造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学生欣赏、感受由蔬果引发联想而带来的奇妙世界。

二、感知联想

1、提出思考:你认为南瓜变青蛙妙不妙?为什么?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倾听、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联想

形体(圆鼓鼓)

南瓜 色彩(黄绿色)青蛙

纹理(黄绿相间的条状花纹)

4、观察自己带的蔬果和教材第14页小训练中的白萝卜,分组展开联想,然后集体交流一下想法。

三、自主探究

1、教师指导一名学生根据联想的形象在蔬果的基本形体上用刀切、割或挖出作品的大致造型。

2、教师提示学生正确使用垫板和刀具,注意安全。

3、要求学生自学教材,阅读说明文字,进一步了解塑造作品的方法:镂、刻、组合、插接等。

四、赏析作品,创造表现

1、作品赏析。

2、分组自由创作。

五、教学评价与延伸

1、自由欣赏,自由交流。

2、集体评议最佳创意奖。

第六课《玻璃水彩》

教学目标:

1、掌握在玻璃上点画转印水彩画的方法,探索玻璃水彩的多种美妙效果。

2、感受水色的浸润、渗化、流动、变化,增进对色彩美的审美体验。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形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在玻璃上点画转印水彩画的方法,探索玻璃水彩的多种美妙效果。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性使美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学生欣赏一组图片。①张家界风光②一块奇石③一个树根

2、师问:这是什么? 师问:像什么? 小结:对,像老人,像“山峰”,从“山峰”到像“老人”是同学们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去想像的结果,使人信服.从这里让我们认识到: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想像。在我们的绘画中,有时没有用往常的方法却在不经意间发现和创造r美的形象。

二、认知了解

1、请同学们再看一张图片,听老师作简要介绍。

这是在一块玻璃板上涂的色,灰紫色浓淡相间,略有变化,然后将画纸覆盖上,轻抹,揭起来,玻璃上的彩色转印到了纸上。

2、师问:请同学们思考,画面上有什么具体形象或者说经过稍微加工后,可以成为一张什么图画?学生讨论:„„

小结: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请看第六课加工后的作品《春山》。树干挺拔,枝叶斑驳,湿雾缭绕,小鹿乖张,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这种运用玻璃板(塑料片或有机玻璃)抹印色彩,制造纹理的绘画方法,又好看,又好玩,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玻璃水彩”。(板书课题)

三、方法指导

教师演示,请学生发现形象或命题。(师生共同完成)

1、在玻璃上涂色,稍浓。

2、点水渗化开来。

3、覆盖纸张,轻抹。

4、揭纸(运用不同的方法揭纸,会产生不同效果,如一张纸分几次揭起,边拖边揭起,改变揭纸方向都会出现不同效果)。

5、发现形象:①揭纸后,教师改变纸的方向展示,师生共同发现纸上偶然出现的形象,如果需要可稍作点染加工。②如果无任何具体形象出现,这是常有的事,可以趁湿采用补救措施制造形象。向学生介绍几种方法:a.用剪刀背刮色;h.弹水;c.撒盐。

6、学生为老师演示的作业命题。

四、创作训练

1、作业要求:

(1)请每位同学按教师提供的方法完成l一2张玻璃水彩作业。

(2)转印揭纸后同座两人可以共同讨论捕捉形象和命题,相互合作,相互帮助。

2、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评价

1.请自认作业成功的学生,到讲台前展示,自我评价作业。

2.其他同学欣赏台前学生作业,学会欣赏评价他人作品。

3.教师总结。

第七课

《窗口》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窗”的常识以及文化内涵。

2、能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制作出造型独特的“窗”。

3、渗透取景构图知识。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怀和创造美的生活的欲望。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多角度去认识与表现窗口。教学难点:发现窗口的美,从申提炼组织画面,使画面层次清楚。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展示窗口图片,了解窗的作用。

2、揭示课题——《窗口》

二、了解认识

认识不同时期的窗户形式,了解窗的历史。

三、自主探究

1、你家的窗户是什么样的?透过窗口可以看到什么?你喜欢自己家的窗户吗?为什么?

2、展示欣赏造型多变、风格各异的窗户。

3、讨论分析窗的结构。(窗户分为外框、窗格及装饰等)

4、变一变:窗框有哪些形状的变化?窗格可以怎样变化?

四、尝试表现

尝试设计一个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的窗框造型,并画出相称的窗格。

五、欣赏评价

1、同学互评:每组评出最佳设计方案粘贴在展板上,并介绍其设计构想。

2、教师点评,学生进一步完善设计。

六、初步制作

1、分析材料:哪种材料适合做窗框或窗格?

2、教师指导帮助,全组同学合作制作窗框。

3、展示讲评。

第二课时

一、感受想像、欣赏提高

1、欣赏几种窗户,说说它们的特点。想一想,打开这扇窗,窗外会有怎样的景色。

2、课件欣赏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中的漏窗:设计师巧妙地依据风景设计窗口,达到引景的效果,使窗与景相得益彰,收到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

3、对比欣赏不同的窗口,选出其中你喜欢的并说出理由。

4、为窗户搭配合适的风景。

二、综合探索

1、根据本组窗户的风格设计窗外美景。

2、合作绘制画面。

3、进一步添加装饰。

三、延伸应用

1、自由欣赏展示:你最喜欢哪一个窗口?为什么?

2、将作品挂在教室的墙上。

四、总结评价

1、教师评价学生在整个学习与创作过程中的表现,重点评价自主研究、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等方面。

2、大家谈谈在学习活动中的感受与体会。

第八课

《剪纸的故事》教学目标:

1、掌握剪、刻人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发展动手能力。

2、了解剪纸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3、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剪、刻人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发展动手能力。教学难点:锻炼语言组织河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准备了一段特别的故事,听完请想想,它特别在什么地方?

1、教师口述“我和妹妹去公园喂鸽子”故事。

二、故事交流

1、在你的身上或者你的身边曾经发生过有趣的故事吗?

2、先在小组交流,再由组长用3~5句话写下来。

三、讨论、演示分工合作过程

1、(从各小组中挑出一个典型故事)清三位同学来跟老师合作示范。

2、先分工再进行组合。(学生讨论怎么分工)

3、师生示范剪刻步骤。

①随意剪出外形。

②剪或刻出人物的细节、花纹。

在这些民间剪纸作品中,你比较喜欢哪一张的细竹和花纹的处理?花纹有什么特点?中国民间剪纸最常用的花纹就是锯齿纹和月牙纹。③组合粘贴。

准备粘贴了,你想怎么贴?怎样贴才会又快又平整呢?——胶涂在底纸上。

出示几个剪纸人物,你能给他们编个故事吗? ④添加道具。

故事“剪”完了吗?还有什么需要补充、完善的?——添加背景、道具等。

四、欣赏剪纸故事作品

1、讨论评议

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本组展示板上,可自由欣赏各组作业,并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2、评述作品。

请几位同学说说刚刚评议的内容。

五、合作完成剪纸

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欣赏评价

1、你喜欢哪个故事,为什么?

2、今天我们用剪纸的方法表现了身边的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故事每天都有,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你就能发现,受到启发。愿我们都成为热爱生活的有心人。

第九课《“打扮”文章》教学目标:

1、加深对生活情趣的体验和感受。

2、学习“打扮”文章的方法。

3、培养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学习“打扮”文章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齐唱歌曲《祖国祖国我爱你》,边唱边观察歌词发生了哪些变化。

师问:歌词发生了,什么变化?(词语、底色)可以怎样打扮一下让它更漂亮?(加边框)

2、导入课题:

文章这样打扮一下果然漂亮了很多,今天我们就看谁最会“打扮文章”。

二、认知了解

1、观察评议

欣赏一幅优秀学生作品,讨论创作方法。观察一幅学生作业,指导矫正作业中常见的问题。

2、引导思维

如果给你们一段文字,你会怎样来打扮它呢?(词语、边框、底纹)我们除了能用画的方法来打扮文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打扮文章呢?(蜡笔水彩、装饰手工„„)

3、分组比赛

分四小组进行尝试作业。提出比赛要求。

4、讨论,制作,评比。

5、总结。

三、发散思维、创作表现。

1、矫正深化

出示学生作业,展示作业中常见问题,讨论矫正。

2、创作要求

用你喜欢的工具来打扮你的文章。打扮好文章后,用自己喜欢的装饰工具与方法,将作品装扮得更漂亮。完成作业后给自己的好朋友读一读,相互提提意见,改一改。

四、创作表现

1、讨论评议

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示板后可自由欣赏各组作业,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2、齐评作品。

请几位同学说说刚刚评议的内容。

五、延伸应用

1、发散思维

生活中,我们除了可以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打扮文章,还可以打扮什么,让它更漂亮更有趣呢?

2、课后交流

送礼物(用各种方法打扮的生活物品)课后交流:这些礼物是用什么方法打扮了什么东西?它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第十课

《拼泥板》 13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泥板造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学会运用泥板来塑造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有趣的形象,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3、增强学生的感悟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和掌握泥板造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教学难点:增强学生的感悟力和动手能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用陶泥做各种物体的方法。

2、师生讨论。

3、揭示课题:拼泥板

二、体验感受

1、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做泥板?(分组讨论)

2、学生动手做一做。

3、教师示范泥板的成型方法

三、工具材料

泥板成型是陶艺制作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工具材料。

四、方法和步骤

1、泥板造型的几种方法:

卷(教师边讲边示范“卷”的方法、要领及注意事项)、折、切、挖、粘。

2、制作步骤:

a.用拍压的方法将陶泥做成泥板;

b.用泥板卷筒(示范做鱼)做成鱼身,捏出

鱼嘴、鱼尾;

c.用多余的泥板做鱼鳍、鱼眼粘在鱼身上;

d.装饰刻画,整理成形。

五、作品欣赏

用泥板制成的具有代表性的陶艺作品欣赏

六、作业要求

1、将泥板卷折成型后,大胆想像装饰,独立

制作成一个形状独特、新颖的形象。注意粘接要牢哦。

2、讨论:你会用泥板做一个什么样的物体?

七、创作训练

1、分组进行创作

2、教师巡视

3、师生一起评议

八、欣赏评析

陶罐、浮雕、雕塑欣赏

第十一课《雪花飘飘》教学目标:

1、用泡沫表现雪花,自制一个“雪花飘飘”的玩具,并了解有关制作原理。

2、掌握有关制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体验创造的乐趣。

3、感受冬天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用泡沫表现雪花,自制一个“雪花飘飘”的玩具。教学难点:感受冬天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欣赏教师自制的“雪景”玩具,学生轮流吹一吹。玩一玩。

教师提醒学生仔细观察玩具并提出观察问题:

(1)这个玩具由哪几大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都用了哪些材料?你能用其他材料替代吗?(3)这些飘动的“雪花”是如何制作出来的?(4)如果你来制作的话会按什么样的步骤来做?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观察结果,自主总结。

A.玩具主要由底、盖、景三大部分组成。

B.底——泡沫板,盖——塑料瓶,景——综合材料。

C.“雪花”其实就是泡沫珠,可用摩擦泡沫板的方法得到。

D.制作底与盖——制作“雪景”——将底与景组合后将底与盖接好——摩擦出泡沫珠将其从瓶口灌入。

3、请学生给这个玩具起个名字,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小结并出示课题。

二、认知了解

1、欣赏有关雪景的图片和影片。

2、引导学生用优美的词汇描述一下印象中的雪景。

3、欣赏用各种材料制作出来的玩具中的雪地景色。

4、让学生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景色,说说它是如何制作的。(重点引导学生说说作者如何巧妙地利用材料。)

5、学生观察分析自己所带材料,互相说说它们适合制作什么样的景色,并讨论采用什么方法固定在泡沫底板上。

三、探究创作

1、师生合作制作“雪景”玩具,进行简单示范。

2、学生独立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提示学生注意安全及教室卫生保洁。

四、交流评价

1、学生拿着自制的玩具在教室内自由玩耍,边玩边向其他同学展示介绍自己的“雪景”玩具,或者交换玩具玩一玩。

2、让学生说说对自己的玩具的看法,好的地方或还有待改善之处。说说最喜欢哪个玩具并说出原因。

五、课后延展

1、提问:你们知道“雪花”是如何飘舞起来的吗?

2、简单演示空气由吸管进入瓶中,在瓶中流动形成风,于是带动泡沫珠飘动的过程。

第十二课《色彩ABC》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美术的传统媒材。

2、能用制作颜料的简单方法试着制作1一2种颜料。

3、掌握粘贴画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美术的传统媒材。教学难点:掌握粘贴画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小实验。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将菊花在白纸上用力摩擦,发现了什么?

2、讨论:在生活中你还发现过这样的事情吗?

3、师总结:在大自然中有丰富的材料都可以制作出颜料。

二、欣赏讨论

1、欣赏几幅作品和染制的方巾。

2、寻找合适的材料:你从大自然中找来了些什么材料?

3、分小组讨论:如何利用工具将自己带来的材料制作出颜料呢?

4、总结制作方法:用小棒和碗捣汁,用纱布包好或用过滤网挤压过滤出汁液。

三、自主探究

边制作边用简短的文字填写研究表格。

四、交流探讨

每组小组长进行汇报总结,讨论解决遇到的困难。

五、总结评价

1、用自己制作的颜料组内共同完成一幅画。

2、贴在展示板上评一评。

六、欣赏评析

1、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的色彩很漂亮,我们也可以直接利用它们来直接作画。

2、史前艺术家都是用土和矿石制作出颜料画画。

我国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以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为主。中国画中的朱砂色颜料是把朱砂矿石研成粉末获取的。

研究表格:

制作的原料

制作的方法

遇到的困难

颜料的颜色

试试效果

是否成功

第二课时 16

一、激趣导入

1、学生观看录像

2、教师小结:生活中有很多东西的色彩很漂亮,我们可以直接利用它们来做一幅美丽有趣的画。

二、整理材料

1、学生观看图片

2、学生开展讨论:你找到的细小物件有哪些颜色?有哪些形状?

3、教师提问: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可直接利用的材料吗?

三、方法步骤

1、欣赏范画,讨论这些画是用什么颜色和哪些东西做的?

2、学生看书,讨论并总结活动步骤。

四、自主探究

1、尝试作画后学生自评。教师总结作画方法。

2、引导学生评价范画,掌握创作要领。

3、教师小结:构图要饱满;设计要新颖;涂胶水要匀;铺色块时材料要密、齐、匀;巧妙运用不同形状的材料。

五、开展活动、学生分工又合作,愉快地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学习评价 1、学生互评。、师评:肯定学生的精心制作,赞扬学生的大胆表现。

第十三课《乘风破浪》 教学目标:

1、收集船舶资料,认识船的造型特点和结构、功能,了解船的历史与文化。

2、能抓住船的主要外形结构和特点,描画出自己喜欢的船。

3、了解材料特点,掌握材料的使用方法和工具的正确操作技术,制作一艘(木)船。

4、养成细心观察、精心制作的习惯,培养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了解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美术的传统媒材。教学难点:掌握粘贴画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7

一、探究学习

1、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用线条勾画一艘船。

2、尝试作业点评

(1)船的外形结构了解。

(2)作业分析,船体近似倒梯形,甲板以上部分是各种圆形、三角形、方形的任意组合。

3、教师质疑:怎样画得更美,更具体,更有特色?

二、欣赏了解

师生共同拿出收集的关于船的图片资料传观,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船的外形特点。

三、师生探讨

1、教师选择一艘舰船模型进行示范描画。

2、质疑:(1)绘画作品是否画得像船模型?(2)教师怎样刻画船的局部?(3)船舱的表达采用的是平面形组合还是立体形组合?

3、教师选择学生尝试作业中的一幅进行改画。

4、师生交流写实性绘画的特点。要求:表现出立体感,注意

前后遮挡、形体穿插。

四、尝试创作

1、提供作业方式:(1)根据自己带的图片资料或模型画船。(2)提供两幅船的图片,让学生选择描画。

2、作业要求:将自己喜欢的船模型或摄影图片描画下来。抓住船的外形特征细致刻画。

3、学生作业。

五、评价交流

1、学生将两次作业比较欣赏,谈感受。

2、欣赏大师的作品,再现真实的生活。

第二课时

一、欣赏激趣

1、引导学生观察做木船的过程。

2、揭示课题。

二、认知了解

1、学生根据自己带来的材料,说说其分别适合做船的什么部位。

2、教师小结:长的木头适合做船体,薄的木板适合做船的甲板和船舱,短小的木头可用来堆砌船舱等。

3、启发思考:在制作中木材不符合自己的构想要求,该怎么办?

4、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现场演示切割或修削板材、锯木头的方法,如制作甲板选择长方形木片,分别裁切两个或四个角就行了。

三、尝试体验

1、小组合作尝试用木头等材料组拼成一艘船。

2、在制作中思考以下问题:

(1)船体制作成什么形才符合力学要求?(2)怎样使船体更美观,更有特色?(3)用什么办法使你做的船变得更牢固?

四、讲授释疑

1、展示学生的作品,教师引导观察。

2、通过作业评析了解组拼船体的方法:

(1)下面大上面小,逐步向上搭建。

(2)左右两边搭建,平衡感较好。

(3)组拼时注意大小木头的搭配,高低起伏的变化。

3、老师再次出示做好的木船范品与学生作业比较,解决工艺制作的技术问题和细节处理问题。

五、拓展思路

学生欣赏各种船的图片资料,谈自己的构想。

六、学生制作

学生两人合作制作一艘自己喜欢的木船。要求:造型美观,富有创意。

渗透:安全意识、环保意识。

七、游戏激趣

1、展示:将学生做的船放入水中漂浮、玩耍。

第七册音乐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学习目的:

1、学习歌曲《采菱》,掌握歌曲的曲调,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江南水乡民歌的风格,同时也为下节课的附点四分音符的学习作感性的铺垫。

2、聆听《采茶舞曲》,进一步感受江南地方风格的特征。教学内容: 歌曲《采菱》、聆听曲《采茶舞曲》 教 材 分 析

1.歌舞曲《采茶舞曲》

这首歌舞曲原系越剧《雨前曲》中舞蹈《采茶舞》的声乐部分。作者周大风曾在浙江茶区劳动和生活。他以流行于我国浙江、上海等南方地区的越剧音调为创作素材,使歌曲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全曲旋律清新优美,节奏活泼明快,结构方整对称,具有鲜明的舞曲风格和特点。

歌曲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徵调式,含四个乐句,采用越剧上下句曲体结构,前句与后句相互映照,前后呼应,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明媚春光。从“插秧插得喜洋洋”起是歌曲的第二部分。音乐移到商调式上。前8小节的句式结构紧缩成2(小节)+2+2,描绘了茶农灵巧勤快的采茶动作。随后句式扩展,音调上扬,抒发了茶农的劳动热情。最后的4小节乐句转回到徵调式。这是乐段的补充,也是歌曲的尾声。

4.歌曲《采菱》

是一首富有江南水乡色彩的歌曲,采用六声宫调式,曲调流畅、婉转,歌曲运用了许 多十六分音符构成的节奏型;以及切分节奏,给人以轻盈活泼之感。歌曲是一段体结构,为五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引子后第1-4小节)和第二乐句(第5-8小节)都是方整的4小节乐句,对称呼应;第三乐句(第9-14小节)分裂为由间奏隔开的两个乐节,显得更为活跃,生动;第四乐句(第15-18小节)节奏拉宽,运用了“ ”这样的切分节奏,前后模进,模拟了划船时有力的重复的动作节奏;最后乐句扩充为6个小节,旋律较多地出现在高音区,酣畅地抒发了水乡的孩子对自己乡土的深厚情感。

学情分析:

这是本学期的第一课的内容,不论是从歌曲角度还是从视谱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有学习的信心,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琴、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学习表演《采菱》

1.设问导入:谁吃过菱角?知道菱生成在何处吗?介绍有关菱的知识:菱是生成在池塘的一种植物,根在泥里,叶子浮在水面呈三角形状,花白色,果实的硬壳有角,因此称菱角,果肉可吃,甜而爽(如有挂图,最好实物展出更佳)。

2.这首歌曲的节奏较复杂,识谱有一定难度,本课又是四年级第一节课,所以这首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江南水乡民歌的风格,同时也为下节课的附点四分音符的学习作感性的铺垫。在教学中要吸引学生有兴趣地认真地听范唱是学好本歌的关键。因此要求教师的范唱要非常投入有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唱得要细腻亲切,在吐字和行腔上要有江南风格。

3.教师的范唱不仅是唱歌,还要范唱歌谱,歌谱的范唱要同样的有感情,流畅而动听,有力度起伏。

4.听唱、学唱曲调一定要以乐句为单位进行,切忌支离破碎。

5.伴奏的加入既是训练节奏感,也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这是要求:(1)选择节奏,哪一节奏谱,更适合于这首歌曲的伴奏;(2)选择打击乐器;

(3)在哪里加入铃鼓使歌曲推向高潮。

教材上的伴奏谱仅是一谱例,还可让学生创编节奏谱。 6.小结:水乡一景。

二、学习聆听《采茶舞曲》

1.用江南山水风景图导入。 设问:

(1)谁到过杭州游玩?

(2)谁到过茶山,见过茶农采茶的劳动? (3)你听过越剧的唱腔吗? 2.欣赏:《采茶舞曲》 设问:

(1)你听到这种曲调的风格吗? (2)这首歌曲讲述什么内容?

(3)这首歌曲是由哪一个声部演唱的?

3.学习采茶时手的基本动作:左采、右采、上采、下采。

4.复听《采茶舞曲》:按节奏配上手的动作,并随录音哼唱《采茶舞曲》。进一步感受江南地方风格的特征。

5.再次复听,要求学生用即兴舞蹈动作表演《采茶舞曲》,用自己的舞姿去表现茶农采茶时的欢乐情绪。 6.小结:水乡的另一景色。

三、教师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

1、学习歌曲《柳树姑娘》,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能辨别、比较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

2、聆听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感受歌曲的情绪、内容与风格。教学内容:

演唱曲《柳树姑娘》、聆听歌曲《洪湖水,浪打浪》 教学准备:琴、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学习表演《柳树姑娘》 1.歌名直接切入为导入:柳树的枝条,像什么?这首歌曲的拟人化的手法把柳树比作姑娘,枝条就是她长长的辫子,风儿一吹,甩进池塘,洗洗干净,多么漂亮。这样的风景你能想像吗?这样环境美不美?

2.聆听录音范唱。

设问:这首歌曲是齐唱还是合唱? 3.讲解附点四分音符:

(1)这样的节奏我们唱过,你能举出唱过的歌名吗? (2)“ ·”这个音符是四分音符的后面加上一点,在乐理上我们称为附点四分音符,它与四分音符的区别就多了一附点,为了强调这附点,所以在名称上把附点放在前面称附点四分音符。我们学一下模仿蝉的叫声“知.了 ”所以蝉又名“知了”。“知了”的鸣叫就是带附点的。

4.再听录音范唱,大家看着歌谱轻轻跟唱曲调。 5.先学唱第一声部的前8小节曲调。

(1)设问:这8小节的曲调的节奏有一个规律你发现了吗? (2)我们一齐拍打一下它的节奏。

(3)慢速度地把音符唱着试试。 6.请自学后8小节。

7.完整把第一声部曲调唱好。 8.又一道水乡的风景线。

二、听辨练习:附点四分音符

1.从听觉上巩固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并与四分音符的区别对比。 2.从视觉上通过涂色找到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区别。

三、学习音乐知识:附点四分音符 教学基本要求

1.在模仿“知了”鸣叫声中学习附点。

2.讲解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从实践中掌握。 

(1)图解:

(2)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比较。

(3)从过去唱过的歌曲中找附点四分音符,如上节课《采菱》就有。

找出《采菱》曲谱中的附点四分音符,并从唱曲调中熟悉附点四分音符。

(4)结合《柳树姑娘》的实践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5)名称的由来:强调附点,所以把附点放在前面。 (6)附点的时值:增加原音符时值的一半。

四、学习音乐知识:顿音记号

1.在结合《柳树姑娘》的学唱中进行。 2.顺带了解顿音记号的作用即可。

五、聆听《洪湖水,浪打浪》

1.介绍歌剧《洪湖赤卫队》的时代背景——20世纪20年代末,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与敌人斗争的情况。

2.介绍《洪湖赤卫队》剧情(讲故事):1930年湖北沔阳县委为配合红军行动计划,暂时把赤卫队撤离彭家墩。当地恶霸彭霸天乘机卷土重来进行报复。赤卫队在乡党支部书记韩英及队长刘闯的率领下袭击敌人,彭霸天设计派密探寻找赤卫队。队长刘闯中计暴露目标,韩英掩护队伍撤退时,自己与分队长王金标被捕。王金标叛变,韩英坚贞不屈。敌人逼她母亲劝降,但韩英母女互相激励宁死不屈。敌人又把叛徒王金标放回,要他把赤卫队诱入伏击圈。韩英在彭霸天的副官(地下党员)掩护下脱险,及时赶回部队枪毙了叛徒,配合大部队消灭了土匪彭霸天。

3.欣赏女声二重唱《洪湖水,浪打浪》。这是歌剧第一场唱段,反映根据地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洪湖鱼米乡的一片好光景。学生可边听音乐,边看歌词

边做摇船动作,感受音乐的内容与风格。

4.小结:这是20世纪30年代湖北洪湖水乡的一景。

六、教师总结下课。

第三课时

学习目的:

1、这是一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歌曲,表现一种特定的环境——水乡,充分体现了音乐与民族的关系,让我们热情地讴歌水乡,热爱我们的家乡。进行《柳树姑娘》二声部合唱的学习。

2、聆听歌曲《渔光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内容与风格。

3、掌握竖笛的吹奏姿势。 教学内容:

一、学习歌曲《柳树姑娘》二声部演唱

1、听范唱录音

2、复习歌曲的曲调及第一声部的演唱。

3、学唱第二声部

(1)听录音范唱,注意第二声部进入的位置。(2)第二声部“啦啦啦”表达什么情绪?(3)学习顿音记号“”。

(4)唱第二声部,看教师的指挥进入,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4、二声部合唱。

二、聆听《渔光曲》

1.介绍《渔光曲》的背景资料。

(1)这是1934上映的故事影片《渔光曲》的主题歌。

(2)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民(渔民)的生活受三座大山压迫的简单历史介绍。

2.欣赏《渔光曲》第一段,边看图形谱,边听音乐。

(1)介绍《渔光曲》的内容特征:反映渔民的辛酸血泪,速度徐缓,描绘了渔船在茫茫大海中随波起伏的情景。

(2)提出欣赏要求:这作品的创作年代是20世纪30年代,离开今天已有70多年,所以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要求学生认真细致耐心地听,这也是对旧社会人民生活的了解。听完后要编一个故事向大家讲述。

3.复听金曲,把歌词用投影片放出来,让学生边看歌词,边听音乐,身体也随音乐摇晃想像自己就在船上的情景。

4.师生讨论歌曲反映的内容与特征。学生中如能将歌词编成一个打渔的故事,教师要给以表扬,顺带议论为什么在形式上是女声独唱。

5.小结:这是旧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水乡。

三、学习竖笛吹奏姿势 1.介绍竖笛的特征与功能:

竖笛是有固定音高的吹奏乐器,由笛身与笛头两部分组成。

2.正确姿势:胸部自然挺起,两眼正视前方,身体与笛保持45度左右的俯角为宜。

3.播放一段竖笛的录音。当然最好教师自己示范吹一曲,以激发学生学竖笛的兴趣。

四、教师总结下课。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听筝独奏《渔光曲》,发挥集体思维合作,进行以《远航》为主题的创作活动。

学习内容:

听筝独奏《渔光曲》,编创《远航》,总复习。 教学准备:

琴、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聆听《渔光曲》(筝独奏)1.复习歌曲《采菱》、《柳树姑娘》。

2、聆听《渔光曲》(女声独唱)

3、在聆听《渔光曲》(女声独唱)后,学生在对歌曲反映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听器乐曲《渔光曲》。

4、欣赏筝独奏《渔光曲》。

设问:你能听到船在海面上遇到的各种情景吗?

3.师生议论筝独奏《渔光曲》与女声独唱《渔光曲》的表现形式与内容。 4.复听筝独奏《渔光曲》,要求学生边听音乐边用动作来表现音乐。 5.小结:音乐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一个内容题材,不同的形式反映的情景各有特征。下节课我们将要做一个创作活动“远航”,今天的欣赏曲也是一种示范。

第二课 国 歌(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 标:

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四种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我们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公民都必需唱好《国歌》。在21世纪里我们要以《国歌》的精神,鼓舞我们奋勇前进。

教学内容:

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四种形式)。

教学准备:琴、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柳树姑娘》

二、聆听管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设问:(1)国歌的作者是谁,谁作词?谁作曲?

(2)你们唱过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歌曲吗?请举例并唱几句。

三、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作于1935年,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

田汉在完成影片故事后即遭反动派逮捕,歌词是他写在一张包香烟的锡纸衬底上的。聂耳在谱曲前,也因受反动派迫害即将离国,在去日本前写成初稿,到日本后不久就把歌谱完成寄回。这首歌在影片中一唱出,立刻产生巨大影响。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起过巨大的鼓舞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将它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四、聆听独唱、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设问:在什么场合演唱或演奏《国歌》。 4.师生议论。

5.聆听管弦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设问:当国歌响起时你想到什么?

6.师生议论。

7.介绍人民音乐家聂耳生平及其代表作。

五、教师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掌握旋律行进方向——“上行”的音乐知识和进行曲调即兴创作活动。

2、聆听歌曲《歌唱祖国》,通过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内容:

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听《歌唱祖国》。 教学准备:琴、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聆听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要求学生轻声跟着录音学唱,注意后半拍、起拍及附点音符的时值。 2.跟着录音小声唱曲调。

3.教师指出学生在唱曲调中不准确的乐句,在教师指导下把它唱准。 4.跟着录音或教师的伴奏歌唱国歌。 5.教师重点指导的部分: 

带有“>”记号的要唱得加强力度。师生讨论这一句的含义,当时抗日战争的形势下的民族危机;当前21世纪我们民族是否还存在危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

设问:为什么这句的力度要越唱越响? “起来!起来!起来!”的含义是什么? 

设问:

(1)这一句的音乐形象,你想到什么?

(2)“前进”的谱上又用强音记号(>),为什么? (3)为什么“前进”“前进”“前进”最后还要加一个“进”? 6.各组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由各组讨论自行排练歌唱表演、造型表演、歌舞表演。

7.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8.师生小结:在21世纪我们要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奋勇前进。

二、学习音乐知识:“上行” 用上行手法编创自己的歌: (1)先简单讲解“上行” 

(2)举一反三,„„

(3)以上行的手法,即兴编自己的歌。

三、聆听《歌唱祖国》

1.欣赏《歌唱祖国》(第一段歌词)  设问:

(1)听到过这首歌吗?什么时间听到的? (2)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是齐唱还是合唱? 2.复听《歌唱祖国》全曲。 设问:

(1)这首歌分为几个部分? (2)每个部分讲述什么内容? (3)跟着音乐哼唱行吗? 3.师生议论。

4.完成课本上的编序号及涂色。

四、教师小结下课。

第三课 月夜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表演 愉快的梦 学习目标

1、学习歌曲《愉快的梦》,学习6/8拍的含义,掌握歌曲的节奏情绪。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掌握“连线”、“下行”的音乐知识,并用于创作活动。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复习《愉快的梦》学习连线,引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学过程

1.开门见山导入:晚上你做梦吗?你听听这是日本孩子做的《愉快的梦》— 聆听范唱。 2.再听一次:要听清他做一个什么梦?在梦中看见了什么?(教师参与认真听,并打拍子。)3.师生谈话议论歌曲内容。

4.你们是否注意到我刚才听的时候在做什么?——打拍子。请大家看谱,我们过去打拍子,都是四分音符为一拍。而今天的拍子不一样,是八分音符为一

拍。请大家听我唱4小节曲调,我边唱边打拍,请大家认真听,认真看(教师范唱4小节曲调)。

5.请大家边看谱,边跟我打拍子。我再唱这4小节,已经领悟的同学可轻轻跟我唱。

6.按刚才的方法,大家自学下面第二句的4小节曲调。也就是带色块的4小节曲调。

7.第三句曲调再听我唱,请注意在什么地方换气。(教师示范乐曲的曲调,在换气处要示意一下)

8.大家跟着我一起唱第三乐句。

9.请大家整理一下全曲,自学把歌的曲调唱会。

10.大家要非常连贯流畅地把曲调唱一下。注意连音线。 11.再听一次范唱。 12.全体唱歌词。

设问:怎样才能把歌曲唱好? 13.师生讨论。

答案:

(1)唱的时候好像自己在梦中看到小矮人,看到金星。(2)因为是做梦,所以声音是柔和的,要唱得连贯。 14.有感性地背唱歌曲。

听辨活动:曲调的上行或下行 1.教师弹奏二遍。

2.学生用手指向下或向下,表示听辨的答案。

3.跟着钢琴唱一唱,感受一下旋律行进的方向。

音乐知识:“下行”教学基本要求

1.结合歌曲《愉快的梦》的教学进行讲解。 2.当学生自学第二乐句时讲解。

设问:这4小节曲调的行进方向有什么特征? 答案:每两小节都是往下进行。

小结:在音乐中曲调行进的方向往下行的,我们称为“下行”。 同时复习“上行”——温故而知新。

巩固:《愉快的梦》曲调还有哪几处是下行的曲调请找一找并唱一唱,有没有上行的曲调也找一找并唱一唱。

编创与活动——编自己的歌

1.创作4小节下行的曲调,节奏与音符完全按学生自己的愿望进行创作。

2.教师对学生的创作,把典型的曲调介绍给全体学生,鼓励积极参与者。

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

1.本课的四首描绘“月夜”的中外音乐作品,充满着诗意,表达了音乐与社会的人文性。让我们用轻柔的声音深情地表现这一特定的情景,体验这“月夜”的音乐带给人们的美好的意境。

2.进入学习“开始吹竖笛”的实践活动——Tu的口腔动作。教学准备:琴、录音机、磁带、竖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愉快的梦》

先跟琴演唱歌谱,再跟伴奏带演唱歌词。

二、聆听《月亮月光光》

1.由于这是台湾民歌,歌词中带有方言,所以在聆听前要出示歌词,对方言要作解释(详见教材分析的谱例)。

2.欣赏《月亮月光光》,要求边听边看歌词,设问:这首歌曲讲述什么内容? 3.复听全歌。

设问:这首歌用什么速度演唱?

这样的速度对表演这首歌起什么作用? 4.再次复听。 设问:

(1)这首歌的节奏有什么特点,你能用线条把它画出来吗? (2)这首歌曲由几个声部演唱,也请用线条把它画出来行吗?

三、聆听《小夜曲》教学基本要求

1.解题:小夜曲原是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学的爱情歌曲,是一种黄昏或夜间在室外演唱的歌曲或演奏的器乐曲。

2.欣赏《小夜曲》。 介绍作品:这是18世纪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所作《F大调第十七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音乐柔美、活泼动听。 3.介绍作家:海顿

4、复听《小夜曲》主题旋律。

要求:大家看着书本上的图形谱,第一个音是Mi。

设问:你能听出是几个声部?主旋律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衬托乐器的演奏方法上有什么特征。

答案:主旋律由一小提琴演奏,衬托的乐器用拨弦伴奏,由四件乐器合奏。4.再听一次全曲。

简单介绍弦乐曲重奏的形式,结合课本上的插图。

5.小结:这是描绘“月夜”主题的器乐曲。

四、学习竖笛的基本知识

竖笛“Tu”的口腔动作 1.吹气的练习: (1)吹纸片 (2)吹气泡

按教材的图示练习。 2.Tu的口腔动作: (1)长音 

(2)短音

五、教师小结下课。

第四课 快乐的课间

教学内容: 欣赏:《乒乓变奏曲》 《陀螺》 《旋转木马》 歌唱:《哦,十分钟》 《大家来唱》 音乐知识:拍号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哦,十分钟》,2/4拍号,钢琴曲《乒乓变奏曲》。二、教学目的:

1、能随着伴奏有表情地演唱《哦,十分钟》,知道这首歌曲有两个乐段组成。、课外听到《兵乓变奏曲》,知道这是一首根据歌曲《小小球儿闪银光》创作的钢琴曲。

三、教学重点:轻松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四、教学难点:2/4拍在实践中的掌握。五、教学过程:

(一)学唱歌曲《哦,十分钟》及讲解2/4拍号和指挥图式。

1、导入:上课时间40分钟非常宝贵,要集中注意力学习,下课10分钟也同样非常宝贵,因为只有休息、放松好,才能使下一节课精神更集中,这就是学习、休息两不误,老师请你看一段录象,你看一看录象里的小朋友他们的十分钟在玩什么?(放课间录象)

你们的课间十分钟再玩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哦,十分钟》,请你听听他们的十分钟在玩什么?

2、初听歌曲范唱

3、师生讨论歌曲情绪和歌曲内容。

(对孩子平日课间十分钟的描写,表现了学生在课间十分钟的欢乐心情)

4、再听范唱,打开书看歌谱。

5、学习歌曲的旋律。

(1)先学习A段前8小节。

设问:请先看前8小节中有哪两小节是一样的?重复出现了几次?这两小节你们能唱吗?剩下的两小节仅四个音老师相信你们能唱好。

(2)用口琴自学A段后8小节。

教师用口琴范奏,学生以小组形式自学(3)将A段连起来演唱。

(4)讲解2/4拍号及指挥图式。(5)学习B段前8小节。

教师用2/4拍指挥图式带着大家唱(6)最后一句跟琴学唱。

(7)用轻松愉快的情绪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6、接前奏完整演唱歌词:提示学生用欢快愉悦的心情演唱

7、练习两小节的固定节奏型伴奏。

8、在伴奏的烘托下,欢快地演唱歌曲。

9、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歌曲演唱形式,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反馈评价。

(二)音乐欣赏〈〈乒乓变奏曲〉〉

1、导入:你们打过乒乓球吗?如果你们没有打过这次雅典奥运会看乒乓球选手打球时是什么样呀?(动作灵巧轻快,你推我挡激烈比赛)老师请大家听一首儿童歌曲〈〈小小球儿闪银光〉〉听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歌曲情绪和描写的内容。

2、新授

(1)今天我们来听一首根据〈〈小小球儿闪银光〉〉而创作的钢琴独奏曲〈〈乒乓变奏曲〉〉。

(2)简单介绍变奏曲

(3)初听变奏曲主题曲调。

设问:你听这段音乐像什么在跳动?(4)复听主题曲调。

要求:看着书上的图形谱唱一次,跟着录音的音乐唱一次。(5)初听全曲。设问:你能听出这一主题的不断变化吗?说一说这一主题(包含变化的主题)在全曲中共出现几次?

(6)小组讨论(7)复听全曲。

设问:你能从音乐声中感受他们在课余打乒乓球的比赛精彩场面吗?如果你愿意,下课后也去试试。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歌曲《大家来唱 》 2、拍号3/4

3、为三幅图配节奏

二、教学目的:

1、能与他人一起,有表情地演唱《大家来唱》,知道这是一首意大利民歌。

2、能正确完成配节奏的创作练习。

三、教学重点:用三拍子指挥图式有表情演唱歌曲 四、教学难点:二声部合唱

五、教学过程:

(一)学唱歌曲《大家来唱》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二拍子的拍号、强弱规律及指挥图式,歌曲除了二拍子外,三拍子也非常多,下面这首歌曲就是三拍子的,请大家来听。聆听录音范唱:老师带同学拍手感受2/4拍强弱规律。再听: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做三拍子的指挥图式 先学习第二声部旋律:用三拍子指挥图边打拍子边看书唱谱 要求:放慢速度,分成两个8小节学唱。

(1)

前8小节注意连线,第3、4小节同音相连只唱一音时值相加共唱

5拍。

(2)

再学唱后8小节。再学习第一声部旋律也分两个8小节学唱:前8小节1—ⅰ跳跃要唱准想好音高再唱。

6二声部合唱

(1)先唱好两个声部每句的第一个音即:(2)一句一句合唱,唱好一句巩固一句

要求:集中注意,自己唱一个声部耳朵另一个声部使自己声音融合在集体声音中间,唱好一句及时鼓励,让学生体会到二声部声音和谐带来的悦耳快感。在二声部旋律唱好的基础上填唱歌词。8配上打击乐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9小结:这首歌曲表达了孩子们快乐课间生活,你们知道是哪个国家的民歌吗?

(意大利威尼斯)

课件出示:介绍意大利威尼斯。

(二)2/4与3/4对比及三幅图配节奏。1导入: 威尼斯美吗?请同学们踏着整齐的步伐,随着音乐《欢迎进行曲》片段,来畅游威尼斯看到这么美丽的地方,同学们不禁跳起了舞蹈,你们听杜鹃也和你们一起分享,放《杜鹃圆舞曲》

2教师在参与时可以做2/

4、3/4拍的指挥图式。

3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感受2/4与3/4拍后,完成书上配节奏。

骑马:用马蹄印的深浅表示其强弱。图谱也可以用强弱的连续黑白圆圈表示。

荡秋千:用三拍子节奏与图谱。时钟:用二拍子。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1欣赏《陀螺》、《旋转木马》 2两首歌曲复习

二、教学目的: 1.课外听到《陀螺》,知道这是法国作曲家比捷创作的管弦乐《儿童游戏小组曲》中的一首小曲,乐曲描写儿童转陀螺的情景。

2,知道《旋转木马》一首电子琴曲。

3,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掌握巩固2/

4、3/4拍的节拍感。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聆听乐曲。

四、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乐曲描写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

(一)歌曲复习

1《哦,十分钟》

2《大家来唱》

(二)音乐欣赏:管弦乐《陀螺》

1导入:教师拿一个陀螺问学生谁玩过或见过,说说怎样玩法。2课件出示介绍陀螺及作者比捷。

3初听全曲:你能从音乐声中感受陀螺在孩子们的抽打玩耍中飞快转动的情景吗 ?

4复听全曲:学生边听边看教材中两谱——简谱与图形谱,让学生知道较快的音乐速度和旋律音程的大跳是造成欢快热烈气氛的原因。

三 音乐欣赏:《旋转木马》

1导入:同学们玩了陀螺这个传统游戏活动,现在老师带你们 去游乐场坐电动木马。请看书上插图,让坐过旋转木马的同学

给大家说一说坐旋转木马是什么样?(上下起伏)2初听全曲

设问:你能从快速的节奏、高低起伏的曲调流动中想象到 孩子们在电动木马上旋转的情景吗? 3复听全曲 设问:

(1)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你能听出乐曲的开始部分与最后一部分的曲调是相同的吗?(3)当最后一部分再现曲调时,请举手表示你听出来了。

4小结:这两首乐曲都是用了快速的节奏和高低起伏的大跳音程,描绘了孩子们快乐的课间活动,你们能讲讲自己的课余活动吗?

第五课 少年的歌

第一课时

教 学 目 标:通过欣赏器乐曲及歌曲《牧羊姑娘》,使学生:

1、感受乐曲的悲伤情绪。

2、通过对比欣赏使学生感到生活的快乐,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使学生了解下行旋律对音乐情绪的表现作用教学重点:

感受《牧羊姑娘》的悲伤情绪突出(突破)方法:(1)、利用多种感官(听、唱、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比欣赏,提高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教学难点:

能体会稍慢的速度、疏松的节奏、旋律下行对表现悲伤情绪所起的作用教、学具准备:自制教学挂图、曲谱若干、自制教学CD盘、白纸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导入:谈话师:欢迎同学们和叶老师一起走进今天的音乐40分,我们今天的音乐旅程是--欣赏。请大家欣赏六段音乐,你们仔细听,哪一段音乐表现了悲伤的情绪?把答案序号记在纸上,也可以记在心里。

一、听六段录音;师:放六段音乐录音生:静听讨论:哪段表现了悲伤的情绪?生:可以拿出准备好的白纸记下序号,生:听辨哪段表现了悲伤的情绪,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答答案:第一段、第三段、第五段

二、复听:师:那下面咱们再来听听这三段的音乐,你们仔细听他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地方有区别?师生问好,生:完整地听三段录音, 注:学生听不出来没关系,可以再听导入用学生喜欢的语言,能激起学习欲望学生自己听辨,对学生听音乐的能力是一个锻炼,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小结:区别就是表现音乐的形式不一样,前两首是器乐曲,后一首是女声独唱。相同点就是三段音乐的旋律是一样的,都表现了悲伤的情绪。

三、演唱主旋律:师:既然同学们都说这三段音乐是悲伤的,那么咱们就来唱一唱主旋律,看看它是怎样表现悲伤的情绪的。生:可以讨论也可以独立回答(不要求学生的语言多精确,贴近意思就可以了)(教师出示主旋律)师:用口琴示范演奏,生:可以边听边轻声唱师:无伴奏和学生一起唱,生:无伴奏和老师一起唱师:口琴伴奏,生:演唱

四、分析主旋律的音乐表现手法:师:现在咱们就来分析一下这段音乐怎样表现悲伤情绪的?生:按自己的理解分析板书演示分析结果:速度:缓慢的节奏:疏松的旋律行进方向:下行

五、扩展:

1、歌曲欣赏: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三首乐曲主旋律是一样的,其实前两首器乐曲是根据后面的歌曲改编的,那现在咱们现在完整地听听这首歌曲表现了怎样的音乐形象?生:完整地听歌曲体会音乐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出示歌词)小结--悲伤的牧羊姑娘形象。

2、给歌曲取名字:师:咱们听了器乐曲也唱了歌曲,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师:对了咱们今天欣赏的就是由的《牧羊姑娘》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取名字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六、思想教育:师:大家看黑板,咱们今天欣赏的乐曲都和放牧和牧童有关,那么同样都是牧童,可为什么他们的生活却完全不同呢?(这是考查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了,不要求学

生的思维局限,有自己的见解最好, 主旋律的分析关系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理解,而唱熟主旋律是学生分析的前提)(给歌曲取名字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兴趣,为学生的快乐学习打基础)(可以提示学生轻声、深情的演唱)师:就是因为生活在旧社会,牧羊姑娘挨冷受冻,还受欺负。而咱们同学穿着整齐的校服、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应该怎样做呢?生:再演唱一遍歌曲,结束今天的音乐旅程。

七、结束:师:咱们欣赏了一首动人的《牧羊姑娘》最后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再来演唱一遍歌曲,结束今天的音乐旅程。通过欣赏音乐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学习机会,热爱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歌曲《我是小小阿凡提》

1.感受维吾尔族民歌的特点,体会升记号在歌曲中的作用。2.能用圆润的声音,诙谐的情绪表现歌曲。

3.知道阿凡提是个勤劳勇敢,幽默乐观,富于智慧和正义感的人,引导学生做个机智勇敢,有正义感的好孩子。教学重点:感受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点,体会歌曲诙谐的情趣。

教学难点:唱准下滑音、升记号,及后

十六、切分节奏及换气等。教、学具准备:《阿凡提的故事》主题歌,FLASH,阿凡提图片,歌片,电脑,实物投影,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音乐(娃哈哈)按节奏走进教室。2.师生问好。

二、导入、聆听部分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音乐,听一听,音乐中的情绪有没有变化?(播放《我是少年阿凡提》伴奏)(学生聆听后回答:有变化。)

2.师:屏幕上这些节奏型我们都非常熟悉,现在老师按照座位把大家分成4组,每组同学负责一种节奏型,请你想一想,这些节奏加在音乐中的哪儿最恰当,最能表现音乐的情绪特点?听着音乐试一试,然后小组讨论。(1)X X | X X |(2)0 X 0 X| 0 X 0 X|(3)XX X | XX X |(4)X|(学生边听音乐边分组拍击节奏型,然后小组讨论)

3.学生反馈。师:谁来说一说?为什么?(学生回答)

4.师:请各族同学分工配合一起为音乐伴奏,注意听前奏,节奏型变换的地方要衔接好。(学生合奏)

三、学唱歌曲

1.师: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感觉? 它表现的又是什么形象呢? 大家来看一看。(学生观看幻灯片)

2.表现的是谁?你了解阿凡提吗?你都知道哪些关于阿凡提的故事?(学生回答)

3.教师总结:阿凡提是新疆人民心目中智慧和正义的化身,非常机智勇敢。这段音乐的名字就叫《我是少年阿凡提.》,现在我们来听一听,还可以轻声的跟唱。

4.分部分学唱师:根据伴奏型的不同,分部分的来演唱。(1)学生跟琴演唱。(2)教师指导 A教师对比范唱下滑音处: 3 3 3.0 | 小 毛驴,B随琴模唱升记号处: 2 2 #1 2 | 3 0 心中 多欢 喜,C切分音处,闭口法。> ˇ 5. 4 3 2 | 0 1 2 | 3.5 | 我 可 对 他 不 客 气。D十六分音符处,读词法。6 6 6 6 6 | 啦 啦 啦 啦 啦,E附点音符处,手势法。1.3 | 2.17 | 哎,5.连唱歌曲(提出要求:由表情的演唱歌曲,唱出维吾尔族音乐风格和阿凡提幽默自豪的特点)

四、乐器伴奏

1. 按照刚才配合好的伴奏型边唱边伴奏。

2. 个别同学配合伴奏。

3. 师:你还能用哪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听着音乐试一试。(学生创编伴奏)出示节奏谱 4.合奏练习师:老师也设计了一份节奏谱,不过与大家的伴奏有些不同,大家来试一试,看效果如何。(学生观察节奏谱,并试着边唱边演奏)

五、律动表演

1. 教师示范师:维吾尔族人民不仅能歌而且善舞,老师用几个简单的新疆舞蹈动作编了个小舞蹈,我来跳舞,大家来伴奏演唱好吗?(教师范跳,学生边演唱边演奏)

2.学生创编

六、拓展,结束部分(1).导: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请同学们再来听一首关于阿凡提的歌。

(2).问: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不良行为,你会怎样处理?(学生回答)(3).导:阿凡提没有采取硬碰硬的方法,而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这些行为做斗争,因此,光有一颗正义的心还不行,我们还要学会机智与勇敢。(播放《阿凡提的故事》主题歌)

4.结束语:歌曲就学到这里,希望同学们都能像小阿凡提那样,做

一个机智勇敢,有正义感的好少年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使学生知道《小机灵之歌》是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主题歌,能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点: 聆听并学唱歌曲旋律,感受日本音乐的独特韵味。教学难点:了解歌曲旋律特点。

教学准备:电视、VCD、自制教学短片、录音机 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师生共唱《英文师生问好歌》同唱问好歌(增进师生情感)

1、导入(1)出示一休图片(2)提问:图片中的人物是谁(3)提问:(增进师生情感)①你们是从哪里知道一休的 ②谁来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

2、欣赏歌曲

(1)初听: ①播放歌曲中文版 ②随录音演唱

(2)复听: ①边听音乐边自己创编动作 ②同老师一起随音乐做律动(3)歌曲旋律分析 ①出示歌谱 ②提问:歌曲在旋律上有什么特点 ③解析:歌曲分为三个乐段,第一乐段欢快活泼;第二乐段较抒情,第三乐段回到欢快活泼的旋律

(4)器乐创编 ①引导学生用乐器为不同段落伴奏(双响桶、碰钟、木鱼)②按照分好的小组创编 ③教师分别指导

3、拓展延伸 ①提问:谁会用日文演唱 ②播放日文版歌曲 ③播放动画片中另外一首插曲

4、尾声 ①提问:看一休哥对我们说什么了 ②播放一休结束语

第六课 童心

教学内容: 歌唱:《童心是小鸟》,《小孩世界》欣赏:《山童》《真善美的小世界》 教学目标:

1、能有表情地随着伴奏演唱《童心是小鸟》,知道这是一首二

段的曲。

2、能与他人一起随着伴奏演唱《小孩世界》,知道这是一首二段曲式的歌曲。

3、课外听到《山童》时,能说出歌曲的标题,知道这是一首欢快活泼的童声合唱。

4、知道《真善美的小世界》是一首美国歌曲,能说出两个段落的情绪有何不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真善美的小世界》

教学重点: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欢乐雀跃的情绪。

教学难点:三段曲式的听辩。教学过程:

一、引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漂亮的图片,你知道这是哪里吗?生自由回答--迪斯尼乐园介绍迪斯尼乐园:师:迪斯尼乐园是世界著名的游览胜地,有新颖奇巧、情趣各异的游艺设施,还有孩子们喜欢的童话人物,因此是孩子们向往的儿童世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而新奇的迪斯尼乐园。

二、新授

1.初听全曲:听后有何感受(说出它的情绪特点)他们为什么把迪斯尼乐园成为真善美的小世界呢?--生自由说

2.复听全曲:整首歌曲的情绪是一样的吗?你能听出来吗?听出来后举手示意。听后说出前后有何不同。

3.听A乐段:情绪特点:活泼欢快这种情绪表达了什么? 生自由说(这种情绪表达了小朋友们在迪斯尼乐园获得了知识、欢乐等等)

4.再听B乐段:情绪特点:抒情那这一段又一次充分说明了小朋友们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之中欢乐、愉快的好心情。

5.师:那第三乐段我们听起来十分的熟悉,它是第几乐段的反复?生:第一乐段师:那也就是第一乐段的再现,可以用A1来表示那它的情绪特点与第一乐段相同吗?是活泼欢快的。

6.师:那里的小朋友那么的高兴雀跃,那让我们也一起加入其中感受他们的心情,下面让我们一起轻声随音乐演唱《真善美的小世界》

三、真善美的小世界赞颂迪斯尼乐园的美国歌曲。在这个五光十色的小世界中,充满了友谊和阳光,大家共同分享生活的美好和欢乐,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板书: 真善美的小世界迪斯尼 A B A1 情绪:活泼 抒情性 活泼(A乐段的再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童心世界》

教学重点:感受歌曲欢乐的情绪,并能够带着感情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能够听出歌曲的曲式特点(二段曲式)教学过程:

一、引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的童年都玩儿些什么吗?生自由说师:(鼓励)老师的童年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我的校园里有一大片空地,老师带着我们到那里去种蓖麻,种花草,我们把我们的爱心播在了校园里,我们一样拥有我们多采的童年,我们每位同学都拥有一颗童心。

二、新授

1、聆听《童心是小鸟》

(1)它的速度怎样?

(2)情绪是什么样的?

(3)歌曲中都讲了些什么?

2、听后学生自由答。

3、复听:认真听旋律,轻声用u哼唱。

4、再听:打开书,边听音乐,变轻声跟唱。

5、学唱歌曲:教师范唱,学生看书。

6、教师弹伴奏,学生轻声哼唱。第二句谱子较难,可以单拿出来演唱。(注意每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归韵,注意口型,注意声音要用轻声演唱)

7、唱2遍,全体学生自己随伴奏演唱第一乐段。

8、第二乐段,先听,它的情绪与第一乐段稍有不同,它的旋律特点要求学生把握住,然后随教师的钢琴演唱。

9、全曲学完后,请学生集体演唱一遍,指导还演唱不好的地方,并强调口型,吐字。

三、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童心是小鸟》这一课,它用比喻的方法通过小鸟来顺序叙说“我”的童年生活,同时也让我们感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是那样的美好。最后让我们再一起用欢快的情绪演唱这首歌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山童》

教学重点: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的情绪。教学难点:听出歌曲是由三部分组成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童心是小鸟》师:上节课我们用我们的歌声,歌唱了我们

欢乐的童年的生活。

二、新授

1、初听全曲:思考:(1)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2)歌曲的速度(3)歌曲的情绪。

2、复听:(分段欣赏)播放第一部分录音

第一部分是齐唱与合唱交替出现的,情绪欢快活泼。

3、播放第二部分录音它是合唱部分它在节奏以及演唱形式上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 柔相济。

4、播放第三部分录音让学生说出它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它与第几部分相似?为什么?(合唱、它有第一部分的称词演唱部分)。

5、再次聆听全曲,感受歌曲的活泼欢快的情绪

三、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好听的合唱歌曲《山童》,他通过简单的语言叙述了山区儿童那美好的童年生活的情景。这首合唱歌曲,也是许许多多的合唱队最爱演唱的一首声乐作品,下面我们一起欣赏由其他童声合唱队演唱的这首《山童》。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小孩世界》

教学重点: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学难点:音乐符号D.C的学习。教学过程:

一、师:我们前几节课,通过欣赏演唱等形式,看到了我们美好的童年生活,同时也看到了山区儿童以及外过儿童的快乐的童年生活。童年是每一个人一生当中最美最无忧无虑的阶段,那个时候我们纯真,我们快乐,我们的天永远是五颜六色的,就连我们这些已经工作的人都想重回童年,做一个小孩,因为春天永远会伴随着我们,我们可以自由自在的飞翔。就连作曲家们也无不羡慕你们,于是,创作了一首优秀的儿童歌曲《小孩世界》

二、新授

1、初听歌曲:歌曲中都讲了些什么?它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2、再听:轻声哼唱旋律。

3、再听:轻声u哼唱旋律

4、音乐符号的认识:在歌曲中有几个音乐符号?(反复记号)(结束句)还有一个音乐符号你从没有学过但是,也在歌曲中出现了,你能找到吗? D.C--反复记号。

5、教师讲解它是如何进行反复的。

6、学唱:教师范唱第一乐段教师弹琴,学生轻声试唱第一乐段。教师指导演唱,注意附点音符的唱法。以及切分节奏的演唱。

7、随录音学唱第二乐段,感受歌曲的愉快情绪。

8、打击乐器选择为歌曲配乐。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好听的儿童歌曲,你们学的很快。这里有几个节奏 出示节奏谱: x x | x x | x x | x x ||(双响筒)x| x-||(撞钟、铃鼓)。

9、学生选择适合歌曲的打击乐器。随录音进行单一试奏。

10、大家单打都很不错之后,全体一起为歌曲伴奏。

三、今天我们一起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小孩世界》伴奏,大家打多非常好。为歌曲增色不少,使这首活泼欢快的歌曲更加丰富了,更加能够体现我们的童年生活是让人向往让人难忘的,希望我们同样拥有快乐的童年,永远有一颗纯真的童心

第七课 回 声

教 学 目 标:

1.回声是发生在山谷中的一种大自然现象,它充满了幻想与乐趣。本课的四首作品正是反映了音乐与自然的这一主题。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吧。

2.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力度记号:f、p,并进行情景创作活动。

3.继续学习竖笛吹奏技巧——长音的练习,并进行二声部的吹奏表演。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聆听《回声》

1.欣赏《回声》设问:你听听这支歌讲些什么?这支歌的歌名叫什么?

2.介绍《回声》是一首无伴奏合唱的世界名曲,从16世纪至今仍是一首经典的合唱曲目。

3.复听《回声》;边听边看教材中的歌词,听了这首歌使你联想起什么?

4.师生议论。

5.我们来做回声的游戏。(1)介绍方法:刚才这支歌表演是采用一支小型合唱组(几个人)间隔一小节追随一支大型合唱组,形成声音力度强弱的对比,表现出回声的效果。我们也学着做一下,我们全班45人对5人。5人模仿45人发出的声音:“噢” “噢”。(2)各组自己设计语言,做回声游戏。

6.选一组做得效果最佳的表演。

7.小结:我们自己做了“回声”的实验。在音乐标记中“f ”代表强,“p ”代表弱,它是意大利文强与弱的第一个字母。 

8、游戏:小汽车与大卡车。由两组学生,一组是小汽车,一组是

大卡车,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或背对着以上两组同学),要求:听辨是哪一组按喇叭。

二、表演《友谊的回声》

1.刚才我们做了“回声”的游戏,再听一首歌曲——《友谊的回声》。 2.讨论歌曲内容:为什么称“友谊的回声”。

3.学唱曲调:(1)教师示范曲调,要求学生仔细听并手划指挥图式。(2)先学习四行谱:前面8小节大家自学。接下去部分由教师唱。自学的时候一定要用2/4拍指挥图式一边划拍,一边轻轻的唱谱把音高与节奏唱准。

(3)师生接唱四行歌谱:即学生唱前8小节,教师接唱后面的16个小节(教师后面的16小节大量是切分节奏,所以学生有困难,通过教师范唱学生听唱逐步解法)。师生交换接唱 学生完整唱第一乐段的四行谱。

4.学生自学第二乐段(最后的14小节歌谱)。

5.完整唱全曲。中间部分的 , 要表现出回声的效果。

6.教师要指导学生唱好歌曲的意境,把作品所描绘的景色表现出来,歌唱时脑海中要有画面。

三、音乐知识:力度记号f、p 

1.力度是音乐情绪的重要手段之一,力度记号是记录力度强度的标记。 2.课文第41页三幅画,从人数的对比上可以看出力度的表现要求越来越高。第一幅图:一人与众人,很显然,若以同样力度起唱,他们的音量对比是p-f。第二幅图:一人与三人,虽然在力度上可能有些差别,但要表现p-f,必需作些技术上的处理。第三幅图:一人对一人,那就必需在声音技术上作精心的处理,才能做到f-p的要求的效果。3.这幅图的力度效果练习,是一个由能自然到人为加工的过程,让学生对力度记号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表演《山谷静悄悄》

1.情景导入:山谷里有声音就会产生回声,没有声音的时候是怎样的呢?山谷里有什么景色呢?

2.聆听范唱第一乐段。 3.师生讨论:山谷有雾,有花,有小白兔,所以没有声音,静悄悄的。

4.再听听有什么声音。——范唱第二乐段。 5.“叮咚叮咚”是什么声音?

6.学唱歌谱。

(1)先唱第一乐段。前4小节和第7、8小节学生唱,中间第5、6小节教师接唱。要求划4/4拍指挥图式。谁能完整唱第一部分的站起来唱!注意八分休止符。

(2)第二乐段各人自学,注意八分休止符、附点四分音符、顿音记号。

(3)讲解渐强、减弱()记号

(4)完整唱歌谱。注意前奏与问奏,进入要整齐,边唱曲调边划4/4指挥图式,注意各种记号。(教师的伴奏要优美、动听、和声配备要简洁明快。)

7.完整听一遍范唱:你能想像歌中的意境吗? 8.带着你想像的意境,有感情地表演《山谷静悄悄》。

二、复习力度记号的知识,并且运用到演唱当中去。

三、学习新的音乐知识:渐强、渐弱

1.渐强、渐弱的标记很形象化,学生一看就懂,不必花太多时间讲理论。

2.结合《山谷静悄悄》穿插进行讲解。重在实践运用。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聆听《羊肠小道》

1.音乐导入:听这是什么动物的叫声?播放《羊肠小道》的引子部分的驴叫。

2.介绍作品名称及组曲《大峡谷组曲》。

3.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提示:这一部分你能听出驴叫声及驴子在山谷的羊肠小道上上山下山的走路声。设问:在这一段音乐中你能想象旅游者骑着毛驴的情景吗?边听讲边编一个小故事,这一段主奏的乐器叫什么名称?

4.谁能讲讲你从音乐中听的故事?

5.欣赏乐曲第二部分。提示:如果说第一部分主要是描写驴子的,那么这一部分主要描写的是什么?你能想像吗?

6.师生讨论。

7.复听第一与第二部分。提示:两部分连起来欣赏故事就较完整了,你能编出来吗?

8.完整欣赏全曲。

9.小结:山谷里的景色真美啊!大自然真美啊!

二、编创与活动:到山谷去旅游

1.把本单元的内容整合起来,加上各种手段(打击乐、自制乐器、人声等)创设旅游情景。

划船 第三册音乐教案 篇4

《划船》

总课时数:

第1节

教学内容:

、歌曲:划船

2、综合训练

3、音乐游戏:走走停停教学目标:、学习用热烈而欢快的情绪,坚定而有力的声音演唱《划船》。

2、通过游戏《走走停停》,培养学生节奏的内心感觉和动作的反映与控制能力。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划船》。教学难点:歌曲中每一句后面的休止符处的演唱。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第14页两条乐句,(教师将其抄写到黑板上)。

注意,用LU来模唱乐句。(这两条乐句有什么不同?)

请同学第一条第一拍唱强,第二拍唱弱,拍手表示。

第二条第一拍强,第二、三拍弱。拍手表示。

二、综合训练

(二)、教师用mi,sol弹奏两个短句,每句中有一个音重复。

2、请同学听后将教师弹奏的短句演唱出来,并拍出它的节奏。

3、请同学再数数教师弹的乐句中重复的是那个音,出现了几次。将答案填写在书上。

三、学唱歌曲《划船》、同学们,大家放假到了很多地方玩,有的地方有海呀、湖呀?在水面上有一种活动,是什么?(划船)

请同学说一说划船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歌曲《划船》。

2、听录音范唱。回答,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听唱法学习。注意:休止符处唱法,重点练唱。

3、歌曲处理:

讨论:这首歌曲中唱的划船是在怎样一种情况下进行的?

应该用什么样的力度、速度来表现?

最后一句“绕过这座小山”应该怎样演唱?为什么?

注意:强调强拍表现出划船的节奏。

练唱

5、请同学边唱边做划船的动作,注意手的动作要与歌曲的力度吻合。

四、音乐游戏:走走停停

1、教师讲解规则:按照教师拍打乐器的节奏学生作相应的动作。音乐停时,按教师要求做。

2、听节奏做游戏。

五、小结

课下请同学们多做一做走走停停这个游戏,看谁做的最好。板书设计:

走走停停

第一次点头4次

第二次拍手3次

第三次叉腰5次

第四次跺脚4次

上一篇: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工作监督检查实施方案下一篇:小学美术伙伴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