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期末(精选11篇)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期末 篇1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一、填空题。(1分×20=20分)
1、最早提出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
2、用放大镜对着窗户,并在纸屏上投影。实验说明,放大镜有()作用。
3、阳光可以被分解为红、橙、黄、绿、()、()、()等七色光。
4、电磁铁也有()极和()极之分,并且它的两极会随着()
的改变而()。
5、凸透镜能使光线(),凹透镜能使光线()。
6、小孔成像的原因是()。
7、增大电磁铁磁力的方法有()、()。
8、()和()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9、呼吸让我们吸进富有()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的废气。
10、解释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等情况作出的说明。
11、10月12日,()、()两名航天员搭乘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二、判断题。(2分×10=20分)
1、人体不具有导电性能。()
2、磁铁摔断后,各部分仍各有两个磁极。()
3、为了效果好,可以用湿布擦电器。()
4、电磁铁和普通磁铁的性质是一样的。()
5、两块磁铁相互接近时都会相互吸引。()
6、同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心跳和脉搏的次数基本上是一致的。()
7、白光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光,而色彩鲜艳的光却是简单的。()
8、数学公式也是一种模型。()
9、肺活量是指人一次能吸进的最大空气量。()
10、为了增强自己的心肺功能,原本身体比较虚弱的小林决定每天都要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
二、选择题。(2分×10=20分)
1、太阳光透过(),可以变成七种颜色的光。A凸透镜
B玻璃
C三棱镜
D凹透镜
2、红、绿光混合后变成()
A蓝色光
B紫色光
C黄色光
D白色光
3、红、蓝光混合后变成()
A白色光
B紫色光
C黄色光
D绿色光
4、()的物体叫绝缘体。
A所有的非金属
B不容易导电
C容易导电
D所有的金属
5、以下几组物体中,()组都是导体。
A铁、纸、铝、水
B水、动物体、铜、铝
C动物体、铜、乒乓球、铁
D铁、铜、铝、空气
6、运动后心跳、脉搏和呼吸次数都会增加,所以运动员的心跳、脉搏和呼吸次数都比普通人()。
A快
B慢
C差不多
D因人而异
7、直接证实了地球是个近似球体的人是()。A麦哲伦
B亚里士多德
C郑和
D柏拉图
8、地球的形状是()。
A圆形
B球体
C长方体
D 一个赤道处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
9、照相机的胶片相当于成像实验中的()。A纸屏
B蜡烛
C凸透镜
D凹透镜
10、通过观察,用头脑可以分析物体的()A颜色
B气味
C味道
D内部构造
四、看图并完成要求。(2分×4+7分×1+5分×1=20分)
1、在括号里填上磁极。
2、用电路符号画出下面电路的电路图。
3、下面是各种镜片的侧面图,你认为哪些是放大镜的侧面图,请把它们的序号写下来。
五、活动探究。(6分+4分+10分=20分)
1、观察你的教室,并写出3个事实,1个解释。事实:
(1)、(2)、(3)、解释:
2、下图箱子上的摇柄每顺时针转动一圈,箱子上的小丑就跳一下。仔细思考一下,里面的结构可能是什么样的?再把它画下来。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期末 篇2
本着这样的原则, 我认为试卷命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语言情境, 体现学以致用
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应注重积累, 语文积累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但积累是为了运用, 应让知识积累为能力转化服务。试卷命题的设计, 都应从利教、利学、利用的角度, 来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知识的命题要突出积累, 突出理解与运用, 对优秀作品、成语的理解与背诵等要求, 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具体语境理解中完成, 要由单纯的“识记型”向“应用型”转变, 尽量不出单一知识的纯概念题。如:
1. 花好月圆, 花前月下!你看, 冰心奶奶笔下的海棠花, 在春天的感召下, 舒展出美丽的四肢, 使出;鲁迅笔下的蜡梅花, 花瓣, 很有点的韵致;叶绍翁抬头眼见杏花, 满心惊喜:“, 一枝红杏出墙来”;杨万里眼中的夏天, “接天莲叶无穷碧, ”;月色也是那样美好, 孟浩然赞道:“, 江清月人。”……
2. 郑和长得 () , 平时举止 () 。他率领船队下西洋, 出发那天, 老百姓 () , 争相观看浩浩荡荡的船队。在下西洋途中, 面对 () 和凶恶的海盗, 他 () , 闯过了一个个险关…… (填成语)
该题考查的是本册书中要求学生积累背诵的名段名句和成语, 大多是需要学生终身记忆的文化常识, 设置语境, 不光可以考查学生对名篇名段和成语的积累情况, 还可以考查学生对这些成语、句段的理解与灵活运用情况。引导学生重视对课文语言材料的积累, 使答题成为一种有意义的行为, 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和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养成意义记忆, 而不是死记硬背的习惯。
二、题型多元开放, 体现综合考查
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 语文考试的命题应加强整合, 减少单个知识点的试题, 努力通过整合, 在有限的试题中考查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试卷题型既要多元开放, 又要体现综合考查。
首先是基础与开放的整合。课程三维目标的确定, 促使考题内容必须体现基础性和开放性相结合, 必须以课程标准中本年级段的要求和教材为指针, 体现开放而不失课标的制约, 体现创新而不失教材基础知识的依托, 将教材的基础性和开放性紧密地结合起来, 将课内积累与课外延伸相结合。
其次是积累与运用的整合。对成语、名篇名句、典型句式、修辞手法等的考查都要充分体现积累与运用的整合。尽量不出单纯的识记型题型, 而是引导学生以积累为基础, 进行语言迁移运用, 重组仿造, 提高语言感悟、理解、表达能力。如:
1. 把下列句子换一种说法, 意思不变
只拣儿童多处行, 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2. 仔细读下列句子, 仿写一句
如果我是一朵白云, 我会装扮蓝天;如果我是一束阳光, 我会照耀大地。,
3. 请以“天上的云变化万千”为内容,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第三是能力与方法的整合。在拟题时, 题目可以用“学会”为题引, 引出答题要求, 在答题要求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如
(1) 学会书写。写一手好字, 别人会对你刮目相看, 答题时你可要书写端正喽!卷面分5分
(2) 学会使用生字新词。处处留心, 就可以学到不少新词儿。
(3) 学会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 下面的习作片段, 有五处毛病, 请你仔细读后用修改符号帮助他改正。
……
考查并引导学生, 培养其听、说、读、写、书的语文能力, 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最后是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试题呈现的内容主题应该是积极向上的。综观以上所举事例:成语运用题, 引导学生学习郑和不屈不挠的探险精神;句子运用题, 渗透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美、学会奉献等生活态度的引导。
社会实践题, 渗透基本礼仪修养的培养和要有宽广胸怀、博爱精神的引领……如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 (1) 会交际:“礼到人心暖, 无礼讨人嫌”。当你在下楼梯时, 不小心撞到了抱着本子上楼的老师, 老师的本子全撒在了楼梯上。你会怎么说?怎么做?把你说的和做的写下来。 (2) 关注社会热点:日本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核污染, 灾难深重。有的网友说,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中国应该尽力支援;也有人说, 日本一向对中国有侵略之心, 不可做好心的“农夫”, 你有什么看法, 请说明理由。
还有以下第三部分所举的课外阅读短文, 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等, 都是既考查学生对生活的基本态度, 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试卷中, 听、说、读、写、书几项语文的基本能力都应进入考查视野, 一般试卷中少有的考查书写能力、听力以及社会实践类的试题, 都应兼顾到。题型涉及面要广, 要关注到生活中的语文:日常交际和社会热点话题。这类试题的设置, 可以变革传统的考查观, 必定会逐步唤起语文课堂对倾听与书写等方面的关注, 从而落实相关能力培养。
三、把握分值权重, 体现年段提升
在中高年级语文试卷中, 往往会出现年段特点不清晰的问题, 即大量的基础知识充斥其中, 重在考查学生的积累, 这一方面会在客观上导致语文教学的“死记硬背”, 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另一方面, 忽略了学生中、高年级年段特点, 试题没有针对性, 没有随年段升高提升读写能力。
试卷对各题分值的设置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的要求, 随着年级的升高, 尤其要重视读写能力考查。
三至六年级阅读考查权重幅度:20%~35% (上下浮动5分) , 可以在此范围中调整;作文考查权重幅度:25%~35% (上下浮动5分) , 可以在此范围中调整。
阅读题要突出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不要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上, 每个题目的设计都要结合语境, 都必须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本文的前提下完成, 不要出现脱离阅读材料就能完成的题目。如读《桥》完成练习:
1. 这篇文章是按顺序来写的。用“∥”可将短文分成四个部分, 依次可用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请照样子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第二、第四部分的小标题。
突遇山洪→→桥塌殉职→
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 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老汉表面不说话, 但心里会想些什么?从“他像一座山”可体会到什么?
3. 用“”在文中画出一个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把你的理由写在下面。
4. 读了这篇短文, 不禁让我联想到本学期学过的《大江保卫战》。我想这样赞美上文中的老汉:
5. 这篇短文主要是写“老汉”的, 应该以“老汉”作为题目, 可短文为什么要以“桥”作为题目呢?把你的看法写下来。
这几道阅读题中, 没有单独考查基础知识和单独写话的试题, 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核心, 从“获取信息”“形成解释”“反思与评价”这三个角度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方面注意了朝向文本内容的概括、提炼、感知等理解能力的考查 (如第1、2题) , 另一方面注意了朝向表达方式的理解能力考查,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的表达形式, 学习文章的表达手法 (如第3题) , 同时也注意考查了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第5题) 。这些都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阅读要求, 充分体现了年段提升, 能考查出学生真实的阅读水平。
作文题的设计也要体现年段提升。例如:学会表达:下面的作文题, 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请你按要求把它写出来。 (35分)
家里的长辈是我们最亲近、最熟悉的人, 你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等有什么不一样呢?你发现他们的独特特点了吗?试着写一写。给文章起个显眼的题目, 让人一看就知道他 (她) 的独特特点, 比如:《“爱唠叨”的奶奶》《“爱管闲事”的爷爷》《“购物狂”老妈》《我的“球迷”爸爸》等等。
要求:通过具体事例, 突出人物特点, 语句写通顺, 写出真情实感, 不少于350字。题目自己定。
小学生作文重在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 表达真情实感。因此, 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想象作文、看图作文, 材料作文、续写等应该作为作文试题的主要类型。该题设计的话题作文, 体现了高年级的特点, 贴近学生生活, 留给了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 一方面为学生“拟题留白”, 另一方面也为学生“选材留白”。不仅有利于学生自由表达, 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的“独我”表达, 写出真实独特的个性作文。
一般而言, 随着年级的升高, 基础考查分值应该逐步下降, 阅读和习作的分值应该递增。试卷中板块分值配置上应该有梯度。
四、活化命题语言, 体现人文关怀
传统的语文考题设计过于呆板、程式化, 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应试的积极性。必须进行改革, 让每道考题都能具有一定的“磁力”, 吸引学生去做。因此, 试卷的拟题首先要从情境的创设入手, 注意活化命题语言。卷首可设计开考寄语, 如:“同学们, 你们好!时间过得真快, 又到了检阅收获的时候!你们准备好了吗?一起去语文竞技场去体验一番吧!相信只要你们开动脑筋……”目的在于打消学生应试的顾虑, 激起学生应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卷中可设计鼓励语:“做了这几道题, 你一定觉得自己很成功吧, 不过以下的内容更要动脑筋喽。”激励学生战胜自我, 再树努力完成试卷的信心;卷尾设计小结提示语:“祝贺你, 你即将凯旋!请你有时间再仔细检查一遍自己的胜利果实。记住!细心+耐心+智慧=成功。”引导学生学会检查与反思, 体验成功与失败。
每道考题题目的语言表达要力求注意重心下移, 体现启发性与鼓励性, 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表述要亲切, 体现人文关怀, 让学生乐意去做。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期末 篇3
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教学素材现实,贴近学生生活。(2)关注探索过程,鼓励方法多样。(3)掌握难度。现象中的周期规律都是比较简单的、容易发现的。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体会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周期规律;第二部分是解决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每部分都安排了一道例题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是配合两部分的教学。
【学情分析】
在学习的教材中,学生分别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以及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同时,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习本单元已有一定的探索规律基础和经验。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和发现探索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计算策略中,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规则:男生为一队,女生为一队,比比看谁能快速真确地记住老师给你的信息,能记住的获胜。准备好了吗?开始!
男生:487
女生: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
女生:375375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452
女生:375375375375
男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
生:女生的数字有规律。
师:是的老师设计的游戏就是不公平的。女生一组是有规律的,男生一组是没有规律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规律,我们掌握这种规律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
我们这节课就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通过参与游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并初步感受周期规律,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我们学校马上要迎来60年校庆,为了迎接校庆学校在校园内布置了许多盆花、彩灯、彩旗。仔细观察(图略),从左边起,盆花是按怎样的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
(生小组探究)
汇报探究结果:
a.师:来先看看盆花是按什么样顺序摆放的?
生:按一盆蓝花,一盆红花的顺序摆放的。
生:按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这样的顺序摆放的。
生:蓝红两盆为一组,先蓝后红,一直这样摆下去。
(师相机提问:下一盆花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师:盆花是按蓝红、蓝红这样两盆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
b.让我们来看看彩灯的摆放。
生:按红、紫、绿,红、紫、绿3盏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下一盏会是紫色吗?为什么?
生:不会,红色,每组中都是红紫绿的顺序排列的。
师:强调每组中的排列顺序都一样。
c.那彩旗呢?
四面为一组,红红黄黄的顺序一直排下去。
【设计意图: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观察盆花、灯笼和彩旗的排列顺序,感知它们摆放的有序性,并能初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
2.如果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生:蓝色。
师:确定是蓝色,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请动手将你的理由写下来。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
生:△○ △○ △○ △○ △○ △○ △○ △
你是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很好,这个一定是对的。
预设2:
1、3、5、7…单数 蓝花
2、4、6、8…双数 红花
你观察很认真,单双数的规律,那77盆呢?84盆呢?
预设3:
15÷2=7(组)……1(盆)
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15盆2盆为一组,分为7组还余1盆,所以是蓝花。
师追问:15是表示什么?2、7和1呢?
师:为什么余1盆就一定是蓝花?
每组都一样,第八组第一盆和第一组的第一盆一样,是蓝花。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喜欢那种?
(生表态)
【设计意图:通过15盆是什么花,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来解决问题】
3.照这样摆下去第38盏灯,39盏灯是什么灯?来试一试。(生动手)
38÷3=12(组)……2盏,应该是紫色。
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3盏为一组,38盏12组余2盏,和第一组中第二盏一样。
那第39盏灯是什么颜色呢?
39÷3=13(组),应该是绿色。
这里没有余数你是怎么想的呢?
它是第13组的最后一个,和第一组的最后一个一样。
小结:有用前两种方法的吗?
一一列举太麻烦了,要是问第100盏,1000盏呢?还有人用一一列举吗?
看来这种方法是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在解决38、39盏灯笼是什么颜色的实际问题中逐渐优化方法,形成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拓展练习
大家对今天的规律了解的怎么样?来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
1.老师先摆了三枚棋子,你能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吗?
○○●
生:黑色, 21÷3=7(组)
《预设》生;不能判断,不能看出下一枚是什么,没有周期规律。
《预设》师:一定是黑色吗?
生:不一定,因为不能确定第四枚是什么颜色的,也许是黑色的也许是白色的。至少有这样的两组才能说它是有规律的。
是的,你能给它添上几枚让它出现规律吗?再来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的棋子?
生○○●○○●……
○○●●○○●●……
…… ……
(生上台展示自己添加的规律,特别强调省略号的作用)
师: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棋子问题,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才是有规律,及在设计中更完整地认识周期规律,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2.知道了什么是周期规律,也知道了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你来看看老师摆的这些棋子是周期规律吗?如果是你,知道第50个是什么颜色吗?
○○●○●●●○●●●○……
小组讨论。
反馈:是周期规律。
生1: ○○● ○●●● ○●●● ○……
生2:○○ ●○●● ●○●● ●○……
师:是的,去除前面几个棋子,后面的棋子是周期规律。
四、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1.知道什么是周期规律。
2.知道发现规律时,要用动手画一画、数一数的办法找到规律,就能应用规律解决很多比较复杂的问题。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分5个环节认识周期规律,即“五探”。“一探”通过男女生“比比谁记得住”的游戏,吸引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找规律兴趣。“二探”通过情景图,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体验周期规律。“三探”你知道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吗?学生通过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四探”通过第38盏、第39盏是什么灯,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方法,得到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五探”通过一组实践操作“摆棋子”再次探究并形成清晰完整的周期概念,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通过“五探”学生对周期问题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了画图、列举、计算等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实际情景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成功的体验。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题 篇4
( )2、一个水滴就是一个天然的放大镜。
( )3、在有些条件下,绝缘体也会变成导体。
( )4、数学公式也是一种模型。
( )5、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进行交换的地方。
( )6、电流不容易通过绝缘体,所以绝缘体没有什么用处。
( )7、电磁铁和磁铁一样,都有不变的两极。
( )8、用鼻呼吸和用口呼吸都能达到一个目的,所以效果是一样的。 ( )9、透过红色滤光片,看到的绿衣服仍然是绿色的。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期末 篇5
一 光和影
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月亮、没燃烧的蜡烛不是光源。
2.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时候,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3.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4.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二 阳光下的影子
1.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影子的长短随着光源照射的角度改变而改变: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越来越长)。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正午)最短,(清晨和傍晚)最长。
2.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离光源越远,被照射物体的影子(越小);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从不同侧面照射就会得到不同的影子。
4.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其原理是(物体的影子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5.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6.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三 光是怎样传播的
1.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达到地球约需要(8)分钟。
2.科学家根据光速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准确距离是(384403)千米。
3.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四 光的反射
1.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生活中我知道运用光的反射原理的物品有(梳妆镜)、(倒车镜)、(太阳灶)、额镜、反光镜、潜望镜等等。
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五 光与热
1.太阳在发出光的同时也产生(热),物体在吸收阳光的同时也吸收(热)。
2.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不能用(放大镜)和(望远镜)看太阳。
3.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4.在我国,人们很重就知道用凹面的铜镜取火。现在,我国仍然大力提倡使用以凹面镜原理做成太阳灶,以充分利用能源
5.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列)曾用凸透镜会聚光线获得高温支加热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发现了(氧气)。
六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1.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在阳光下,物体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升温快);物体按(与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升温比较快。
七 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1.在同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光从一个介质到另一个介质,传播路线(可能发生变化)。
2.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3.影响太阳能热水器效能的因素有:(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性质)、(接收太阳光的位置)和(角度)。
4.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地球只得到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资料 篇6
2. (历时3年)的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第一次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3.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是经线;顺着东西方向,围绕地球仪一周的是纬线。
4. 人们用西经20度、东经160度两条经线将地球分成东半球和西半球。
5.最长的纬线叫赤道。赤道将地球平分成北半球和南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6.七大洲指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
7.四大洋指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8.亚洲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亚洲的全称是(亚细亚洲),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9.非洲的尼罗河是世界第一大河,全长6600多千米;亚洲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它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4.43米);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是世界最大的平原,这里覆盖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热带雨林)。
10.世界上的人,根据他们的外表特征,主要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人种虽然不同,但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平等的。
11.亚洲大陆是黄种人集中的地区之一;欧洲大陆是白种人集中的地区之一;非洲大陆是黑种人集中的地区之一。
12、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都是地球的(居民)。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又叫(水球),是目前所知的宇宙中唯一的(有生命的)星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上的蓝色是(大海),陆地是(黄色),白色的涡流是(云彩),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大约需要4000万名同学手拉手环绕地球站一圈。
13、(中国北极黄河站)是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南极第一个科学考察站是(长城站)。
14、位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位于南美洲的(巴西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位于(委内瑞拉)的(安赫尔瀑布)是世界上(最高的瀑布);位于(澳大利亚)的(珊瑚礁一大堡礁)是(最大最长的礁)。
15、目前世界上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多的国家有(中国)、(印度)、(俄罗斯)和(美国),在众多国家中面积分别排在前四位的国家是(俄罗斯 中国 美国 加拿大)面积不足一百平方千米的小国有(梵蒂冈)、(摩纳哥)、(瑙鲁)。
16、(非洲)国家最多,有(53)个国家(6)个地区。(南美洲)国家最少,共(12)个国家,(1)个地区,亚洲国家位居(第二),(南极洲)没有国家。
17、美国人既有(白种人),又有(黑种人)和(黄种人),他们的祖先分别来自(欧洲)、(非洲)和(亚洲),还有本地(土著人)。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期末 篇7
解释学作为一门西方显学, 在20 世纪80 年代才被引入中国,它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其关注的核心是文本的诠释, 这与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文本解读有着一致的指向。 从一定意义上说,解释学的中心问题是“ 理解”,以原文的意义、作者的心境、读者的解读这三者的关系为主线, 就意义问题研究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区分“ 说和听”“ 写和读”两种模式,辨析理解原文意义和读者自我理解的关系[1]。 本文拟从解释学的视角阐述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的技术路径。
一、 对话文本,触摸文字背后的丰富信息
为了理解文本,一个人必须进入与文本的对话,向它提问,并让自己接受它的提问,从而探知表面言辞背后的意思[2]。
1.初次阅读后感知到的整体信息
文本阅读过程中有一个部分是宏观理解阅读,即对文章整体形式与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 我们把前者称为文章的结构性阅读, 后者称为文章的信息性阅读。 绝大多数读者拿到一篇文章的第一次阅读都是以文章的信息性阅读为主, 这种阅读侧重于文章重点信息的把握。 教师解读文本教材也往往是从这一步开始,首先了解文本“ 写了什么”。
以《 水》 为例,教师初读后就可以知道文章主要写了:“ 我”出生在北方一个缺水的村子,全村老小在雨中洗澡很痛快, 母亲用一勺水给兄弟四人冲凉,“ 我们”很舒服。 这些是最浅表的阅读感知。
2.局部语言文字传递的零碎信息
西方解释学主要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醒我们:“ 我们试图要理解的是符号所指的东西 ———意思或思想。 ”“ 话语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指向某个确定意义的符号;相反,一个人必须学会倾听除了它们之外它们所带来的一切。 ”[3]文本是内在思想的外化表现形式,它是作者的思想和接受者( 读者) 的中介。 再次面对文本,教师要做的是对文章潜在信息进行推论。 而要理解这些,则要放慢阅读的脚步,细细揣摩文字传递的信息。
( 1) 平常表达传递的信息。 文本中某些司空见惯的表达很容易被读者忽略, 而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表达背后其实有着作者的隐藏信息。 如《 水》 的第一自然段, 几个带数量词的短语就值得咀嚼:“ 十公里之外”———路太远了;“ 一处很小的泉眼”———泉太小了;“ 一个小时”———人太多了;“ 挑上一担”———水太少了……教师解读教材文本时, 就需要提炼出文字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 2) 陌生表达传递的信息。 解释是对陌生意义的理解和翻译, 所以当文本中出现一些基于作者独特体验的文字表达时,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并用学生熟悉的言语范式去表述, 帮助学生理解一个陌生意义所表达的东西。 如《 水》 中有一句比喻句:“ 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跟前。 ”把人比作“ 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比喻对学生来说新鲜而有趣。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体会这样的比喻写出了什么, 继而让学生把“ 狗尾巴草”替换成“ 白杨树”“ 仙人掌”,辨析是否合适,从而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比喻形象而贴切,既符合人物生活的环境, 又写出了四兄弟因为严重缺水蔫头耷脑、没精打采的样子。
3.整合文本后获得的全面信息
德国语文学家、 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阿斯特提出, 每一个人的心灵的表达都必须要求根据它的整个上下文( 及它所从属的整体) 来理解[2]。 当然,不同的哲学家对于“ 整体”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教师教材解读这一行为来说, 完整的教材文本必定是一个“ 整体”。 教师在经历了初读时的整体感知,再读时的细细咀嚼之后,需要再一次回归文本整体,进行深入的文章结构性阅读, 关注文章整体信息的组织与建构———篇章布局、写作意图、表现手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上文提到《 水》 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数量词各有其隐藏信息, 教师解读教材时需要将这些零碎信息整合,得出“ 生活在极度缺水地方的人们太苦了”,这才是作者想通过第一自然段传递给读者的完整感受。把这一段放在全文这个整体中来看, 又可以发现作者写缺水之苦仅用了短短一个自然段, 却用很大的篇幅在写“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带给大家的“ 痛快、舒服”,这是一种以“ 乐”衬“ 苦”的写作手法。 第一自然段写村民远道挑水像电影中的远镜头, 文中母亲腰间挂着的钥匙又像一个特写镜头, 最后“ 勺水冲凉”时的舒服则是用慢镜头一样的语言详细描摹的,统观全文就会发现, 强烈的镜头感正是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之一。
二、 对话作者,体察文本背后的写作心境
德国解释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 解释的最终目标是要进入语言背后的思想深处,“ 外在的” 言说必须通过联系作者“ 内在的”思想才能被理解[2]。 文本理解的过程就是体会、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要想实现理解的客观性、正确性,就必须和作者对话。
1.还原文本后捕捉的真实信息
教材文本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已经经过了编者的“ 手术”。 编者出于教材体系的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原文进行了改编。 有些改编后的文章无法准确传达作者的写作思想,教师就需要在教材文本解读时将文本还原。
《 水》 这一文本在选编进教材时就经过了改编。原文第一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 为了水, 邻里之间隔三差五地要闹出一些磨擦。 特别是到了夏秋断水的季节,村里的关系就更加紧张了。 ”编者将其改成了短短的一句:“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 改编后的句子高度概括了原文的意思,可以作为文章的中心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但是,原文的语句却更真实、具体地传递出了水对村民的重要, 更符合作者的行文风格。 再如,原文写大家雨中洗澡后,有这么两句:洗过澡后,大家碰了面,相互都会吃上一惊,一个人说:“ 啊呀,你怎么胖了? ”一个人说:“ 啊呀,你原来是这样白。 ”如此富有情趣的文字被编者删去了。《 水》 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特色就是反衬, 用有水的“ 乐”反衬出缺水的“ 苦”,而原文中的这几句话正是大家“ 苦中作乐”的体现。 这样的文字基于作者的独特体验,是学生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需要揣摩编者的意图,也需要越过编者直接与作者对话,还原文本,直抵作者最真实的思想, 这样的理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理解的客观性。
2.观照写作心境后得到的客观信息
施莱尔马赫认为, 理解和解释文本时要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在文本创作时的心境、情绪,将文本视作作者意识、生活的再现,努力去认识和构造作者的思想,避免误解。 因此,要合理解读教材文本,教师还需观照文本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创作心境。
1967 年,《 水》 的作者马朝虎出生在浙江常山天马镇。 有些教师武断地认为浙江水资源丰富,作者文章里的描述不真实, 因为找不到能体现天马镇缺水严重的图片和文字,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形象的感知,就找了我国别的干旱缺水地区的资料代替。这种做法说明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只关注了有限的文字,而没有去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从而把体会“ 缺水之苦”当成了教学重点。 文本描写了三个场景———“ 远道挑水”“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 这三个场景中直接体现缺水之苦的“ 远道挑水”花的笔墨是最少的, 后面两个场景则是越来越具体。 除了运用“ 以乐衬苦”这一写作手法外,作者在三个场景中扮演的角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当时还是个孩子,“ 远道挑水”更多是大人的事,因此,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用短短数语勾画了这一镜头。“ 雨水洗澡”时,作者也是狂欢队伍中的一员,体会真切,印象深刻。“ 勺水冲凉”时,作者成了主角,感受自然,而且更为丰富。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写的内容却是记忆中的童年生活,经过那么多年还能留存于记忆中的镜头经过一遍一遍的温习,特征会越来越放大、鲜明,苦的愈苦、乐的愈乐,正因如此,作者描写“ 勺水冲凉”时的文字也格外细腻、夸张。 综上所述,将品味作者基于独特感受的独特语言文字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才更适宜。
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材文本解读才能更为客观,教学重点的确立也才能更准确。
三、 对话自己,获得超越文本的独特解读
1.理性对待前见,实现两种视域的融合
“ 前见”也叫“ 前理解”,海德格尔认为一切理解都是在一种先入为主的“ 前理解”基础上而存在的[4]。他同时提出:“ 解释者的前见只具有消极的价值,它们作为成见和主观性只能阻碍正确的解释。 ”这样的论断未免失之偏颇,与之相比,伽达默尔的说法则更为理性:前见并不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做的是两种视域的融合。 的确,既然“ 前见”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 前见”为正确进行文本解读助力。
如在读《 水》 这一文本之前,每一个阅读者由于自己身处的生活环境,对“ 严重缺水”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如果读者与作者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在读“ 远道挑水”这一场景时会联想到更为具体的细节,读到“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这两个场景时,更会引起共鸣,丰富其阅读感受。 这样的“ 前见”,可以使读者走进作者写作心境,从而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 如果读者从来没有过缺水的体验,形成理解上的障碍, 那么就要想办法在这两种不同的体验中搭建桥梁, 比如说通过图文了解“ 严重缺水”地区的生活状态,甚至可以利用两种不同体验的巨大反差,去观照作者心境,正确解读文本。 所以,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要理性对待“ 前见”,努力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生存的环境中,走进作者内心,实现读者视阈和作者视阈的融合。
2.包容多元解读,尊重超越文本的体验
在解释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奥古斯丁认为,我们的语言并不是我们内在思想的精确复制, 它们所表达的只是一个人要说的某一方面, 而不是内容的全部。 这提醒我们,不要将语言符号看成是最终的符号,它所展示的总是一个不完全的解释,它总期待更多要说的东西[2]。
文本解读不是单向还原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而是读者和作者一起去生发文本意义的过程。 文本的意义不单是由作者赋予的, 而要有赖于读者的二次建构, 理解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的重新表述和重构过程[5]。
《 水》 这一文本中, 有几处对母亲形象的刻画:“ 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 ”“ 母亲锁上水窖, 笑着对我们说:‘ 你们真的饿坏了。 ’”有的教师把母亲看成了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代表,从母亲的两次“ 笑”中解读到了她面对艰苦环境淡定、乐观的生活态度。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母亲,所以“ 严重缺水”的日子给作者留下的仍是快乐的记忆多。 这样的解读就很有道理,我们应该尊重读者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读者要入乎其内,努力倾听作者的真意,同时也要出乎其外,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5]。 但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度,切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化解读、 创造性解读而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最终扭曲甚至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教材文本解读是一个多向对话的过程, 教师在和文本、作者、自己对话的过程中,细腻触摸语言文字, 用心走近作者心境, 就能更好地探寻到文本的真意。
参考文献
[1]李润洲.教育解释学[EB/OL].http://www.doc88.com/p-9059006923567.html 2014.01.27/2015.06.02
[2]让·格朗丹.哲学解释学导论[M].何卫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H.-G.Gadamer,”Von der Wahrheit des Wortes”,载Jahresgabe der Martin-Heidegger-Gesellschaft(1988),p.17.
[4]鲁苓.解释学的路径——从海德格尔到德里达[J].外语学刊,2009(3):27-300.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期末 篇8
1、直接写得数。(8分)
0.63×2=4.8÷0.6=1.7+3=4×9×0.25=
1.25×16=9.6÷32=2-0.09=8.5-0.24-1.76=
2、列竖式计算并验算。(8分)
2.04×8.5=4.692÷0.46=
4、计算下面各题,能简便计算的用简便方法计算。(18分)
7.4×9.8-14.513.4+5.62+17.6+4.38
6.73×4.8+5.2×6.738.4÷0.6+8.4÷0.4(9.6+1.48÷3.7)÷85.8÷[4×(1.34-0.14)]
5、列式计算下面各题。(6分)
①一个因数是2.8,积是19.6,另一个因数比0.57多多少?
②6.04比一个数的2倍少8.36,这个数是多少?
二、认真思考,准能填好。(18分)
1、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
1.02千米=()米7.8平方米=()平方米()平方分米
3100克=()千克()千克=5吨40千克
2、在下面的○内填上“>”、“<”、或“=”
12.3×0.75○12.30.56÷0.4○0.56
0.95○0.95×1.874.8×100○48÷0.013、按要求给后面算式添上括号:先除,再加,最后乘:0.8×1.2+12.9÷
34、根据237×29=6873,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2.37×29=23.7×2.9=2.37×290=68.73÷23.7=
5、学校有足球a个,排球比足球多5个,篮球的个数是排球的b倍。篮球有()个。
6、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底是20厘米,高是()。
7、0.85÷0.2的商是4时,余数是()。
8、两个数相除,商是5.4。如果把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缩小10倍,商是()。
9、一个两位小数,保留整数是6。这个小数原来最大是()。
三、仔细推敲,作出判断。(4分)
1、0.18×2.5÷0.18×2.5=1……………………………………………()
2、8.39÷2和8.39×0.5都表示8.39的一半。…………………………()
3、一个不等于0的数除以小数时,商一定大于被除数。……………()
4、甲>乙>丙,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76,则1.76<甲。……………()
四、反复比较,慎重选择。(4分)
1、2.396保留两位小数是()。
A:2.39B:2.4C:2.402、一瓶油连瓶重2.7千克,倒出一半后,连瓶重1.45千克,瓶里原来有()千克油。
A:2.3B:2.5C:2.6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去掉后,比原数大39.6,这个小数是()。
A:3.96B:3.6C:4.44、看算式,发现规律,找出答案。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期末 篇9
1.5×4= 0.12×3= 0.49÷0.7= 6.4×0.2+3.6×0.2= 42÷0.6= 72.8÷0.8= 1.5÷30= 3×0.2×0.5=
2、用简便方法计算。(8分)
99×2.45
5.6÷1.6
1.25×32+215×9.76×0
9.85×2.3-8.85×2.3
3、求未知数x。(6分)(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35.16-x=27.36
1.5×x=3.75
375.96÷x=16
4、用脱式计算。(12分)
18.5+4.1×7.2-9.5
10.48+22.56÷4.7×5.4
18-(1.4-1.25×0.8)
0.8×[13-(3.12+5.28)]
5、列式计算。(12分)
①8.4与1.6的和除以4,商多少?
②用10减去6.9的差,去除24.8,商是多少?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期末 篇10
“交际性”是我们口语交际课区别于普通听说训练、讲读练习的重要标志, 但目前口语交际课最大的问题恐怕就在于课堂上交际味道单薄, 单向、线性的听说味反而较为浓烈。交际过程的实现、交际目标的达成是我们的既定方针, 但我们显然应该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交际的愿望从哪里来?
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为例:《水浒传》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如武松打虎、杨志卖刀、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冲雪夜上梁山等。请你准备一段水浒故事参加班级的擂台赛。比一比, 看谁讲得生动、精彩。———这道交际题目最难的地方大概不是讲故事本身, 甚至不在于如何激发学生讲故事的热情, 因为, 即便是表达能力差的学生, 也能够磕磕碰碰地把自己准备好的水浒故事讲出来, 而且大致不会有误, 最困难的是如何才能把它上成有浓浓交际味道的口语交际课, 而不是单薄的听说训练。
一般来说, 学生的交际愿望跟他们的交际兴趣有直接的关联。经验告诉我们, 人们往往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上表现出积极的交际意愿。当然, 这样的交际兴趣是可以有效引导和逐步培养的, 在这里, 教师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对于“水浒故事擂台赛”这样的话题, 题中的“擂台”二字带给我们有益的启发。我们自然会形成这样几个具有导向意味的问题:擂主是谁?擂主如何主持整个活动或者擂主如何展示自己, 并应对挑战?打擂成功的评判应如何进行, 由谁来保证它的公平性?打擂的意义在哪里?
基于引发交际愿望的以上思考, 最终可以形成如下的操作思路:一是平行的班级之间相互约定搞一个年级水浒故事赛, 选手由各个班级选送;二是以推选年级赛手为目的组织班级水浒故事擂台赛。这主要解决打擂的意义上的追问, 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兴趣或者产生班级责任感。
教师是班级擂台赛的理想擂主人选。教师的任务主要就是有效执行打擂程序, 参与制定擂台规则并付诸实施。如果班级之中有合适的学生擂主人选, 教师也可以选择退居幕后。擂主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着手成立打擂理事会、监事会。
到此, 围绕“水浒故事擂台赛”, 按照各自职能把全班同学基本上划分成三部分:打擂选手、理事会 (掌管评判) 、监事会 (掌管监督) 。角色意识是口语交际的基础性问题, 明确的角色身份有助于学生选择合适的言语以及言语表达方式, 是交际情境最自然的入口, 而角色期待则是口语交际顺利展开的动力保证, 不可忽视。
二、强化角色意识, 实现交际互动
口语交际教学“交际性”的实现程度要靠多向的交际互动来保证。多向的交际互动, 是成功口语交际课的显著特征, 学生也只有在这样的来自于各个方向 (角色) 的言语交际氛围中才能够享受到智慧交际的快乐, 分享思想、分享睿智、历练口才。
多向的交际互动必须要有自觉的负责任的讲究道德的倾听作基础。可以非常肯定地说, 没有成功的倾听就不会有成功的交际。在许多口语交际课上, 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在精心创设的情境面前, 学生争先恐后, 个个急于表述自己的观点。当教师喊别的同学发言时, 他们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或悄悄地与周围的同学窃窃私语, 说些与议题毫不相关的话;或急不可耐, 没等别人说完, 就跳着喊着举起了手……课堂上可谓一片热闹。真正能坐着倾听别人讲话的学生并不多。倾听的“缺席”将会使得我们的交际质量大大降低, 只有会听、听懂, 能听出问题, 才能更好地实现互动, 达到交际的目的。同时, “倾听”也是一个人文明交际的综合素养的体现。一个不能等对方把话说完就急于表达的人, 经常打断别人讲话听不得反面意见的人, 是缺乏修养, 很难与人成功沟通的。
角色意识是多向的交际互动得以达成的又一重要保证。在“水浒故事擂台赛”的交际现场上, 角色众多, 角色思想的表达在力求充分的同时还要讲究合乎规范, 合于情理。
作为擂主, 要保证程序公正, 他的言语应力求中间化, 不宜有明显的个人情感倾向, 要接受监事会的监督和批评。但同时, 擂主也要注意用简洁的语言及时对参赛选手作出客观的介绍, 注意调控整个比赛的节奏, 必要时也应有到位的煽情。作为选手, 个性化的参赛宣言有助于赢得理事会的好感, 必要的道具使用能够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 得体的体态言语可以收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效果, 特别是那些能够体现梁山好汉的典型动作更是应当好好展示。作为理事会, 担负着公正评判的责任, 要随时准备应对来自监事会的诘难和拷问, 对于自己做出的评判要做到心中有底, 口中有数。作为监事会, 虽不要求做到明察秋毫, 但基本的公正要维护, 必要的诘难要采取, 得体的诙谐要具备。
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 说自己应说的话, 这是多向交际互动中对于交际角色的基本要求。
三、链接现实生活, 拓宽交际时空
对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 无时不在的生活情境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历练环境。关注学生的言语交际环境, 有意识地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交际引导, 鼓励主动交际, 为学生做好榜样, 是教师、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在民间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 不少学生的家长对其中脍炙人口的一些片段了如指掌。网络以及影视作品也有大量的相关材料值得学生观赏、学习。合理发掘和利用这一部分教学资源不仅是把教学向课外延伸的自然要求, 也是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必然途径。
为了搞好本学期最后一次的口语交际教学, 我们在开学初就对《水浒传》的课外阅读进行了安排, 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制订好阅读计划, 规定阅读进度, 撰写阅读体会。在班级层面, 每两个月组织一次读书交流活动, 对重点人物和事件展开讨论, 深化认识。结合读书交流活动, 我们还充分利用了班级黑板报。黑板报也是分两次刊载有关《水浒传》的小常识、精要评论。在这些过程性活动中, 自然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人阅读风景线, 为最后的展演提供了必要的组织、阅读、演练诸方面的准备。
四、巧设交际情境, 营造交际氛围
与一般的听说训练相比, 口语交际教学更加重视交际情境的创设, 强调交际性, 关注交际主体的现实互动。交际情境的有效创设是口语交际教学顺利展开的基础, 是学生交际愿望产生的动力源泉。交际情境还对交际双方有控制作用:话题的延伸、措辞的选择、理解对方的弦外之音无不需要结合情境进行。
生活中的口语交际现象提示我们:如果没有真正的交际情境参与, 口语交际是无法进行的, 口语交际教学也是不存在的。因而, 创设具体的交际情境, 是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先决条件。让学生在真实、有意义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既符合课标精神, 也符合口语交际教学规律。
教师在创设交际情境时, 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要注意口语交际教学和阅读教学在使用教科书上的不同。
阅读教学的教科书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范本, 而口语交际教科书提供的仅仅是一个话题, 即说话的引子, 仅供我们由此出发, 创设相关情境, 产生真实的交际行为。因而, 我们在教学中不必拘泥于教科书上的一个范例或几幅图画, 要进行必要的话题拓展或转换, 让我们的学生进入一个更为贴切、更为真实的交际情境。
2. 要注意交际情境的设置。
交际情境的设置需要注意以下四点:要符合学生需要;是学生愿意接近的东西;要照顾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积累;交际情境中所要表达的观点必须和大多数学生的观点相当。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期末 篇11
南漕小学李保中
小学五年级劳技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60分)
1、编船篮采用的是挑压编织法中的最基本的()方法。编织中,把纵向排列和横向排列的编织条分别称为()和()。
2、“动物书签”运用()的方法进行编制。编小鹿采用的是()和()相结合的方法。
3、编制网袋主要运用()编织法。网状编织物一般以()和()的网格居多。
4、鞭炮结采用的是()编织法,而吉祥结采用的是()编织法。吉祥结的耳翼恰为()个,故又称为()。一般吉祥结在处理后有()“内耳”、()“外耳”。
5、固定小蒸架两底圈得铁丝要形成(),这样做出来的蒸架比较稳固。
6、尖嘴钳是一种运用()原理的典型工具之一。
7、在制作心锁环时,要注意心环形状的(),弯杆上的圆环要(),才能套进凸起处,横杆上的圆环要(),才能从空隙中穿过。
二、问答题。(40分)
1、下面的垃圾如何进行分类.请你用连线的方式给垃圾分类.(10分)
塑料
烂菜叶可再利用垃圾
包装纸箱
易拉罐
剩菜剩饭不可再利用垃圾
2、编小鹿的步骤是怎样的?小鹿的身体和颈子使用什么方法编制的?(18分)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期末】推荐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11-02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重点07-07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及答案08-14
苏教版五年级期中语文10-20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试卷05-18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美术07-05
小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08-18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内容归纳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