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

2025-02-07|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7篇)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1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

且吟且诵素课生香――《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海南省琼海市实验小学 黄婷婷

评析:海南省琼海市实验小学 王任

黄婷婷

现任教于海南省琼海市实验小学,学校教研员,海南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曾先后荣获“琼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琼海市教坛新秀”“琼海市先进教师”“海南省首届教学能手”“海南省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最喜欢的教育格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最崇拜的名师:王崧舟。

最喜欢读的一本书:《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讲演录》。

视频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请同学们举起右手,伸出食指,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生书空。)

师:写字要一笔一画,一丝不苟。“绝”字的绞丝旁表示与丝线有关,从刀表示人用刀断丝。(师边板书边说)

师:读过这个故事了吗?

生:读过了。

师:这是一个准和谁的故事?

生:这是一个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师:没错,伯牙和钟子期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与人物名)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琴艺高超,被人誉为“琴仙”。传说有一年的中秋节,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经汉阳江口,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打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两个人就这样因为音乐走到了一起,于是就有了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应该是说伯牙不再弹琴,然后把琴毁掉吧!

师:你说的一点儿也没错。被人誉为“琴仙”的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这个故事。

点评:解“绝”的字义,介绍背景,质疑,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初读课文

师:请打开课本第137页。在读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观察课文,课文里有两个小老师,一个是括号里的拼音,另一个是课文下边的注释。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再读一读注释,把句子读通。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一块儿来读读屏幕上这两个带有注音的词。(出示“善哉”“峨峨兮”,生齐读。)

师:读得真准!“哉”和“兮”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这两个字都是语气词,都是表达感情的。

师:表示感叹的语气该怎么读呢?(生读)感谢你为我们作出的示范。在“哉”和“兮”的后面一延长,这感叹的语气就出来了,同学们来试一试。

(生齐读,读得很有味道。)

师:咱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到句子中去读一读。谁来?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齐读句子,读出了停顿。)

师:孺子可教也!这么难读的句子都读好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课文读下来?(请两名学生读全文)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把课文读得更好。请看大屏幕。(出示课文、无注释的三组词语与导学提示)这i组词语在课文里没有注释,如果你能把它们的意思弄懂了,就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下面请同桌互相交流,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先说说词语的意思,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生同桌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组,这一组,难度比较大。课文里一共出现了四个“善”字呢。(出示)

生:前面两个“善”是一个意思,后面两个“善”是一个意思,前面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面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生:前面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雄伟得像泰山一样!”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好啊,广大得像江河一样!”

师:你说得有条有理,向你学习!其实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我们的现代文里有,在古文里也是很常见的。我们再来看第二组。(出示句子)

生:“伯牙所念”的“念”是“心里所想”的意思,“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钟子期总能准确地道出伯牙心里所想的东西。

师;(语文教案 )你真厉害,说得非常清楚。再来看第三组。(出示句子)

生:“谓”应该是“认为”的意思,“乃”是“于是”的意思,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就摔破琴,终身不再弹琴了。

师:有了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相信我们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出示全文)

(生齐读课文)

点评:前三个步骤的检查,落实了初读环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目标。通过讨论,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了难理解的词句,为学生读好课文以及后面讲故事作了很好的铺垫。整个环节,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此为教学中“密”之妙,前者疏,后者密,疏密有致,张弛有度。

朗读背诵――

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读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读古文和我们读现代文不一样,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讲究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找古人读书的感觉。

师:咱们合作读一读。(出示五句话,竖行排列)你们来读黑色字体的句子,老师来读红色字体的句子。

(播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生合作读课文。学生读写伯牙的句子,老师读写子期的句子。)

师:就是这样,速度放慢一点儿,这古文的感觉就出来了,抓住这种感觉,咱们换过来再读一遍。

(师生互换角色,再次合作。)

师:同学们是越读越有味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当伯牙,一位同学来当子期。

(指名分角色读,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生鼓掌)伯牙和子期配合得多默契啊!请男生和女生也分别来读一读,抓住刚才的`感觉和味道。

(男女生分角色读,越读越有韵味。)

师:渎得真好啊!老师把每一句话的后半句给去掉了,你们还能读吗?

生:能!

师:相信你能行!(学生试着背诵)

点评:书声琅琅,熟读成诵。从初读到半填空背诵,可谓水到渠成。学生读得尽兴、入味,背得轻松,全在预设之妙。素读,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古文学习的方法,“素”,却有味;“素”,却满堂生香,如茉莉,如淡菊,幽香沁脾。

理解故事――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就把一篇古文给背下来了!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先自己练一练。

(学生自由练说故事,师巡视指导。)

师:谁先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太棒了,简直让我看到了巍峨雄伟的泰山!”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便说:“太棒了,简直让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江河!”伯牙心里所想的,钟子期都能知道。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毁了琴,再也没有弹过。

师:她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完整地向我们讲述,真好!谁再来?如果你能用“古时候,有位音乐家叫伯牙”这样的语气来讲就更有讲故事的味道了。

(再请一生说,说得挺有故事的味道,学生鼓掌。)

师:伯牙和子期之间到底是一份怎样的深情厚谊呢?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八月十五的晚上。汉阳江边,皓月当空,琴声阵阵,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不由得赞叹道――(出示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生齐读,读得没有气势。)

师:那是怎样巍峨雄伟的泰山啊!同学们,读出它的气势来!

(生再次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师:当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再一次发出由衷的赞叹――(出示: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师: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除了这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伯牙心里所想,钟子期真的都能从琴声里听出来吗?咱们来试一试。老师来当伯牙,你们来当子期,请听我弹上一曲,看哪位善听的子期能听懂我的琴声,发出由衷的赞叹。

(出示: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 兮若 !

善哉, 兮若 !

《高山流水》音乐起,师作弹琴状。)

师:我志在徐徐清风,你钟子期日――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众笑)

师:没听懂我的琴声。我再弹,我志在徐徐清风。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众笑)

师:能听懂我琴声的人真难找啊!

生: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我再弹。

师:我志在依依杨柳。

生: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你听懂了!我志在皑皑白雪。

生:(很有感情的)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师:我志在茫茫大海。

生:善哉,茫茫兮若大海!

师:真乃知我者,子期也!

师:无论我伯牙心里想到什么,你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我的心意,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讲就是――

生:(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出示句子)

师:一定能道出我的心意,我没听出来,再读。

(生再次齐读,强调“必得之”。)

师:好一个“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

师:伯牙和子期一个所念,一个必得,你觉得这时候我们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他们之间的情谊?

生:心心相印。

生:心有灵犀。

师:能遇到这样的朋友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假如你就是伯牙,得遇钟子期这样的朋友,你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拿起你的笔,在老师课前发下的练习单上用几句话写下来。

(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

师配乐《琵琶语》,学生练笔。师提醒学生注意写字的姿势,并要注意书写的速度。)

师:谁来说?没写完的可以口述。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知我者非你钟子期莫属也!”

师:“善哉”道出了你心中的想法。

生:善哉!善哉!吾终于遇得一知音也!

师:那是一种怎样的欣喜若狂啊!

(生再读,读出了伯牙的欣喜若狂。全场掌声。)

师:你能用古文的形式来写,你的古文底子可真厚!佩服!

生:善哉!善哉!有幸遇子期,乃我伯牙之福也!(全场掌声)

生:善哉!善哉!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懂我琴音,唯有子期,子期乃我知己也!(全场掌声)

师:是呀,他们两人就是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对伯牙来说,子期就是他的什么?

生:(齐)知音!

师:(板书:知音)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伯牙兴冲冲地赶到汉阳江边,他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音乐起,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听着这样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伯牙看到了子期的坟墓,非常难过,就这样失去了一个知音。

师:是呀,昔日的知音只剩下了伯牙一个人在伤心地哭泣,请你读这句话。(生深情朗读,语调低沉。)

生:我仿佛看到了伯牙久久地跪在子期的墓前,以泪洗面,他想:如果没有人再能懂我,要这把琴还有什么用呢?于是,他摔坏了琴,终身不再鼓琴。

师:是啊,子期不在,留琴何用啊!请你读这句话。(生深情朗读)

师:是啊,破琴绝弦,那是绝了伯牙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啊!一起读这句话。

(全班深情朗读)

师:从你们低沉的声音中,老师深切地感受到你们心中的那种悲痛之情!古书中记载,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让我们一起吟诵。

(师生深情吟诵)

点评:喜得知音,又痛失知音。前后两句形成强烈落差。教师“遵路识斯真”,通过音乐渲染,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用煽情的语言,让学生回环复沓读,沉浸于故事的“知音”文化中。后用资料拓展,伯牙绝弦谢知音的情意深深打动了学生。

传唱知音――

师:孩子们,这就是《伯牙绝弦》的故事,这就是知音难觅的故事,这就是高…流水的故事!像这样千古传唱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外可以再搜集一些来读。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师: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对伯牙、子期的这份敬意,怀着对知音的无限向往,伴着这曲《高山流水》,一起将这个故事传诵!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生诵渎课文。)

点评:在《高山流水》的乐曲中背诵古文,达成了本课“背诵课文”这一教学目标,曲终而意未尽?借一篇古文教学引导学生走向阅读经典文化之旅,教师的“大语文”观可见一斑:

总评:

“素”在词典里的一个义项是“本色”。、黄婷婷老师这节《伯牙绝弦》是一节体现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本色的课,它突出了朗读教学,讲究吟咏,从头到尾,书声琅琅,达到了“熟读成诵”的教学目标,古文的意思也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其义自现”,体现了用语文的方式来教语文的特点。

一、正确理解编者意图,吃准教学重难点

黄老师的这节课目标简明,过程简约,方法简单,教学效果却很好,这篇古文课后有三道题: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这三道题正是编者意图所在: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谊。,黄老师很好地理解了教材编排意图,确定了适度的教学目标,吃准了教学的重难点、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采用素读的方法,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自己读懂古文,感受朋友之间的纯真友谊。

二、用素读的方法,让学生熟读成诵

古文教学要避免一种不良倾向,即为应付考试,一字一句串解意思,使古文教学显得枯燥乏味,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古文的兴趣,这节课黄老师从介绍故事背景入手,以“伯牙为什么要绝弦”这一问题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用素读的方法,先让全体学生读正确,通过一起找古人摇头晃脑读书的感觉为引子,采用师生、生生合作读的形式,融有效的古文朗读指导于老师的范读之中,并以积极的评价为主要手段,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读懂读熟,使一篇流传千古的知音文化短文成了学生的积累。

三、关注语言形式,让学生感悟知音文化

古文教学要避免的另一种不良倾向是:忽略语言的表达形式,过于挖掘人文内涵,一味拔高,没有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在体会知音文化内涵,感受朋友间真挚情谊的环节,黄老师用语言创设了当时“一个鼓琴,一个倾听”的情境,通过配乐,教师扮演伯牙,引导学生关注“善哉,

兮若

”的形式,体会伯牙子期间“所念”与“必得”的心灵相通,黄老师还通过写话训练,既迁移运用了这一语言表达形式,又巧妙地突破了“理解知音内涵”这一教学难点,可谓踏雪无痕。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2

(课前, 师板书:诗以言志, 歌以咏怀。)

(指名两位学生读)

师:听出区别在哪里了吗?你们认同哪一种?

生:第一种读法比较顺。因为这句话说了两样东西, 一是诗, 一是歌。

师:你看, 大致弄明白就不会读错了, 真好。

二、问预习, 走向学习———揭示课题

师:课前你们是怎么预习的?

生:把课文读熟, 参考工具书, 看注释, 理解意思。

师:除了借助注释, 还可以根据上下文猜一猜意思。这堂课我们也要用到这个方法。

(师板书“弦”, 板画古琴, 带领学生学习“弦”字, 认识古琴。)

师: (板书“绝”) 什么是绝弦?

生:把琴弦给弄断了, 从此再也不弹琴。

师:对。“绝弦”代表从此不再弹琴了。像这样的用法, 在咱们的语言当中还有很多。比如“挂靴”, 指的是什么呢?

生:足球运动员退役以后不再踢球, 叫挂靴。

师:如果说老师以后再也不写作, 再也不画画了, 叫什么?

生:绝笔。 (生哄笑)

师:不对的, 人死之前留下的最后作品才叫绝笔。再也不写作, 再也不画画, 叫封笔。这就是文化呀。

三、读古文, 字正腔圆———走近文本

师:默读课文, 不懂的地方先圈出来, 等一会儿我们看看怎么学能把它学懂。

(生默读、圈画。)

师:谁来试试读课文?听你的朗读, 我能猜出你大致懂了多少。

(指名三位学生读)

师:非常棒, 看来你们基本读懂了。听老师读一遍, 或许对你们理解还有所帮助。 (范读全文)

师:老师读的跟你们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生:“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善哉”停顿和我们不一样。

师:为什么不一样?

生:都是子期在感叹。

师:对, 是感叹、赞扬, 还有点激动。所以读到这个地方时, 你的语气要有所变化。自己再读一读。我相信大家都能读得不错。

(生自由读)

(师挂出一幅书法作品《伯牙绝弦》)

师:古人写文章是不用标点符号的, 而且也不是从左往右横着写的, 而是竖着从右往左写。现在, 请同学们看这幅书法, 看看你们会不会读。

(生练读全文, 师指名读。)

师:其实老师听她读第一句, 就知道她大致能够读下来, 人物出场的时候这句就读得很好。

(师再请两生读, 并适当指导。)

四、讲故事, 走进经典———学习表达

师:跟大家交流一下, 哪些地方你读懂了。

生:“善哉”的意思我读懂了, 表示赞叹。

师:课文中还有一个“善”, 读懂了吗?

生:“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喜欢”的意思。

生:我觉得“伯牙善鼓琴”的意思是伯牙擅长鼓琴, “钟子期善听”是指子期很善于听伯牙鼓琴要表达的意思。

师:还有哪些地方是你们自己“蒙”懂的? (生举手) 我来检验一下, 看是不是真懂了。用我们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 行吗?

(师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

生:伯牙擅长鼓琴, 而钟子期很擅长听伯牙弹琴。

师:意思全对, 但是一点味道都没有。讲得要稍微有吸引力一点。再给你一次机会。

生:伯牙弹琴技术高超, 是一个弹琴大师。子期很会听琴, 是音乐欣赏高手。

生:伯牙非常热爱弹琴, 所以他弹琴弹得非常好……

师:说得多好。我们要学会变一种方式, 别那么老老实实地去翻译它。

(师课件出示: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生:这一句讲的是伯牙弹的琴声, 钟子期听懂了伯牙琴声中的含义。

师:哪一个字表示他听懂了“含义”, 你知道吗?

生:“志在高山”当中的“志”。

师:“志”, 心字底, 在《说文解字》里说“志从心, 意也”。

生:哦, 这个“志”就是“心里的意思”。伯牙弹琴, 心里想着高山, 钟子期就说, 弹得真好, 我听得就像看到了泰山。

师:子期明明听到的是琴声, 怎么就像看到了泰山?

生:弹得真好, 从琴声中, 我感觉到你胸怀大志的情怀。

师:对, 从琴声里面感觉到胸怀大志, 这个“大志”像泰山一样……

生:伯牙弹琴, 心里想着高山, 钟子期就说弹得真好, 我听到你的琴声, 我从你的琴声中听出了你胸怀大志, 仿佛泰山一样高大、巍峨、雄伟。

师:终于把它讲明白了, 我们再把它读出来。

(生齐读)

(师课件出示: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生:伯牙弹琴, 心里想着流水, 钟子期就说:“弹得好哇, 听着琴声, 我就好像感受到你的情怀像滔滔不绝的江河。”

师:对。不过这个“江河”可不能就这么解释成江河, 在古人的文章当中, “江河”是特指的, 指长江和黄河。志向远大, 像长江黄河一样, 是最伟大的两条江河。刚才为什么讲泰山, 泰山是五岳之首。我们把它连起来读, 我是伯牙, 你们是子期。

(师生共读)

(师课件出示: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生读)

师:“得”字是什么意思?给“得”组个词。我们平时看了书以后有什么?

生:有“心得”。

师:这个“得”是什么意思呢?

生:领悟、领会、体会的意思……

师:体会到了什么?

生:伯牙琴声里的意思。

师:对, 就是体会到“志在高山”的“志”, “伯牙所念”的“念”。

生:老师, 我知道了,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就是说“伯牙心里所想, 钟子期听伯牙弹的琴声就能知道”。

师:“得”是知道, 对不对, 伯牙心里想什么子期也知道。但你还有一个意思没讲全, 有一个字很关键, 谁给他补充补充?

生: (脱口而出) 必, 一定。

师:“必得之”是什么意思呢?

生:一定知道。

师:这才叫知音。好, 最后一句。

(师课件出示: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死后, 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可以听出他琴声中所包含的意义, 就从此不再弹琴。

师:刚才这五句的意思同学们讲得都不错。但是老师感觉听起来很吃力, 干巴巴的。这个故事流传到现在有两千多年了, 如果都像你们这么讲, 有人爱听吗? (生摇头) 没有人爱听吧?所以我们在讲的时候还要注意方法。单元学习提示里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办法———发挥联想和想象。

师:哪些地方可以发挥想象, 哪些地方能给人联想, 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 把它讲好。

(生分组讨论, 然后交流分享。)

师: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讲的这五句话。第一句是干什么的? (生:介绍人物的。) 中间三句呢? (生:讲弹琴听琴的。) 最后第五句呢? (生:故事的结果。)

(生齐背)

师:真棒!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关于知音的故事。什么叫知音, 心里所念, 人家是必得之。当知音失去以后, 会让你感觉非常痛苦。所以, 伯牙才会“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关于子期和伯牙这对知音, 有这么一首诗, 老师把它抄下来, 送给大家做个纪念。

师: (出示书法作品, 诵) 摔碎瑶琴凤尾寒, 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下课。

【评析】

回归本质直抵学习

听过不少教师上《伯牙绝弦》, 但徐俊老师的这堂课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坚持———回归教学本质, 直抵学生学习。

一、让学生本分地学

学习是相对独立而极富个性的思维活动。学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 沉下心来, 认真思考, 反复体味, 仔细鉴别, 方能习得有效的学习方法, 形成自己的观点。语文教学要舍得花时间, 让学生老老实实地读, 本本分分地练, 引导他们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

从《伯牙绝弦》一课不难看出, 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务实的学习状态。课前, 教师出示“诗以言志, 歌以咏怀”,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比较, 把握语感, 潜移默化地掌握古诗文学习的基本要领;课始,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学习经验, 提炼出“把课文读熟”“参考工具书、看注释理解意思, 根据上下文猜一猜意思”等古诗文学习的具体方法;课中, 留有充裕的时间, 让学生默读、圈画、思考, 用所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用讲故事的方式将自学所得表达出来;结课, 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内在的逻辑关系, 并借助这种关系记忆、背诵。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看不到环环相扣、密不透风的设计, 也看不到按部就班、亦步亦趋的学生。徐俊老师所呈现的“说感受、说方法、说故事、背古文”的教学板块,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用心读书、潜心思考、悉心体悟、尽心表达。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学习活动为线索而展开的, 学生始终处于核心位置。

二、让学生灵活地学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仅需要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还需要将学习所得灵活地加以迁移和运用。学习语言文字重在运用, 贵在实践。只有在具体的、多样化的语言环境中实践, 做到融会贯通, 才能真正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徐俊老师显然意识到语用的重要性。在教学“善哉”一词时, 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词语的意思。而后, 让学生找到“善听, 善鼓琴”等词语 (组) , 通过比较, 发现“善”在新的语境中的不同意思和用法, 从而提高学生对词语辨析的能力。在教学“钟子期必得之”的“得”字时, 徐老师先让学生用“得”组词, 再与课文中的“得之”作比较, 引导学生借助熟悉的语境, 理解词语在陌生语境中的意思。这些设计, 将学生已有的经验或新近掌握的技能, 运用于新的、陌生的语言环境中,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教学“绝弦”一词时, 教师先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借助板画猜一猜词语的意思。当学生明白词义后, 教学并没有戛然而止, 而是进一步深化为“像这样的用法, 在咱们的语言当中还有很多, 比如‘挂靴’指的是什么?”这个问题,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语言环境, 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 调动起他们运用语言的积极性。借助学习经验, 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学习迁移, 回答水到渠成。值得肯定的是, 徐老师依然没有就此打住, 而是进一步转换语境:“如果说老师以后再也不写作, 再也不画画了, 叫什么?”这个问题从逆向角度提出, 有一定的难度, 但通过师生交流, 学生经历了从“绝笔”到“封笔”的纠错过程, 同样实现了认知转换与能力提升。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徐俊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 加强了语言实践和运用, 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灵活性, 较好地实现了从教到学、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三、让学生智慧地学

学习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 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积累, 更是能力提高的过程。语文教学不能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原地踏步”, 而是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浸润涵泳和实践运用, 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 要通过激发并形成学生处于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心理机能, 来创造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要让学生经历思维困顿、愤悱启发、豁然开朗的过程, 来实现自我超越, 不断向前发展。徐俊老师在《伯牙绝弦》一课中, 关注到了这一点, 使得学生的学习富有智慧。

1.比较着学。教学中, 徐老师多次引导学生采用比较的方式学习。如, 出示书法作品条幅, 与课文进行比较, 让学生明白正确的断句才能帮助人们理解古文意思;请两位学生读“诗以言志, 歌以咏怀”句, 比较两人朗读时停顿方式的不同, 使学生体会语感在古诗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师生分别朗读全文, 比较朗读时词语重音的不同, 引导学生体味重点词所蕴含的惺惺相惜、知音情深的丰厚内涵……通过比较, 学生经历了丰富的思维活动, 实现了内化与感悟, 学得主动、有效。

2.递进式学。讲故事是本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当然, 讲故事不是目的, 借此让学生充分经历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才是教师的良苦用心。围绕“讲故事”, 徐俊老师设置了三级学习阶梯:当学生自学课文后, 徐老师创设第一级阶梯, “检验一下, 看是不是真懂了。用我们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 借讲故事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古文大意。接着, 他创设第二级阶梯, “意思全对, 但是一点味道都没有。讲得稍微有吸引力一点”, 此时, 要求提高, 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 用自己的方式讲好故事。而后, 徐老师又创设第三级阶梯, “……同学们讲得都不错。但是老师感觉听起来很吃力, 干巴巴的”“单元学习提示里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办法———发挥联想和想象……”这里, 徐老师提出了语言学习的要求, 即用“联想和想象”的方式讲好故事, 显然要求更高了。从能大致讲故事, 到讲得吸引人一些, 直至用联想和想象的方式讲好故事, 教学要求逐步提高, 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 经历了“跳一跳摘桃子”式的能力挑战。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3

1.(播放歌曲《友谊天长地久》)师:提及友谊,感慨颇多。“人生苦短,知音难觅。”“云烟万里,佳话千载。”有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对“友谊”二字做了最为深刻的诠释,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伯牙绝弦”(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解题,介绍伯牙。

【点评:新课伊始,优美的音乐旋律,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简要解题为学习下文拉开了帷幕。】

2.师范读。问:伯牙为何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呢?这一悬念驱使我们深入故事其中寻找原因,感悟真谛。

二.(出示课件)学习建议

1.美文要品读。请同学们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注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2.故事须传诵。能根据注释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读文思真谛。文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点评: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导航仪,合理制订目标助推学生学习兴致。】

三.互学交流 以读促悟

(一)美文要品读。

1.组内自由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在小组内尝试自由读,最好能读出韵味来。

2.学生展示读。

3.重点句朗读指导。看看这几个句子的语气、语调该怎么处理?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1)师领读;

(2)提示:前两句,因子期心中无比欢畅,语调激昂,所以语速要稍快!后一句,因伯牙心中充满伤感,语调低沉,所以语速要缓慢。

(3)学生练读。

(4)齐读。

4.师:同学们,伯牙绝弦的故事惊艳了时光,沉淀了岁月,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在朗读里,相信大家能做到抑扬顿挫、有情有味;还可以做到酣畅淋漓!(配乐《高山流水》)齐读。

【点评:初读,指导有所侧重,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练读,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最佳效果。]

(二)故事须传诵

1.师:同学们,老师已经沉浸在“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的境界里了!如果请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你会轻松应对吗?先在组内试试!

2.组内讲故事。

3.展示交流。

4.师:看,原来古人惜字如金,仅用77个字,就让这个荡气回肠的故事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如果想在这个故事上津津乐道,抓住哪几句话便可以得心应手?

5.指导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a.文章不厌百回读。大家开始读!“志在高山”是什么意思? “善”?“峨峨”?“兮”?“若”?连起来,怎样理解这句话?

b.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

c.师:难怪,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望岳》中留下千古名句:(齐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说: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d.赏了泰山的风景图,读了杜甫的感叹语,你会怎样朗读这句话?用自己的理解去读!

e.同学们,子期面前真的有泰山吗?融入自己的情感,一起再读这句话。

师预设评价:妙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

(2)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a.谁来读一读?“洋洋”意思?

b.怎样理解这句话?

c.带上自己的理解读。

d.“江河”在古文里特指“长江”与“黄河”,提到“长江”与“黄河”,首先我大脑中就萦绕着著名歌唱家杨洪基的歌声“滚滚长江东逝水……”有多少三国故事流淌在长江之上啊!黄河之势与其相媲美,诗人光未然《黄河诵》中的描述是最为有力的见证!(齐读:我站在高山之巅……)长江之水与黄河之流奔腾不息,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令人回味无穷。

e.怎么读这句话?你才觉得合情合境,比较爽快呢?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a.指生读。

b.“念”的意思?“必”呢?

c.这句话意思?

d.齐读。

(三)读文思真谛。

1.唐代诗仙李白说:人生贵相知。上苍为伯牙做了一次别有深意的安排,让子期成为他抚摩心灵的知音!文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2.小组同学讨论。

3.交流。

4.师生对读。

师评价预设:伯牙与子期相处得是多么愉悦和默契!

四.拓展延伸 主题升华

1.师:同学们,伯牙,一代琴师。虽然他技艺高超,但是屡遭挫折,导致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到底有没有知音?正当伯牙沮丧、绝望之时,有一年巧逢樵夫钟子期,发现子期正和自己一样酷爱音乐。顿时欣喜若狂,结拜为兄弟!所以课文开篇第一句便是:(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就不一定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你能尝试替子期赞美几句吗?

2.学生自由说。(提示:徐徐清风、杨柳依依……)

3.学生诵读这些短语。

4.谁能替子期美言几句?

师预设评价:善哉!君言甚美!……善哉!君言甚妙!

5.男女生对读。

6.师:简言之,那就是(生齐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印证了伯牙旧有的心声。而此时,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7.背诵

同学们,伯牙绝弦的故事被称为千古绝唱,世代佳传,最后让我们一起徜徉于音画世界里饱含深情地传诵这个故事,可以吗?

8.练笔

请以“伯牙,我想对你说”或“子期,我想对你说”开头,流露你的心声!

【点评:巧妙拓展,文章主题得到升华。通过朗诵和练笔,使得学生真正体会到友谊的价值所在。】

总评:

一.返璞归真,“读”显生本

本节课,朗读训练始终是导学流程中的主旋律,成了文言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较好地展示了语文课的原本底色,以读为本,返璞归真,辐射出浓浓的语文味。朗读训练的设计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色,学生的观点允许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学生的朗读允许百花齐放,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学生的个性在朗读画面中得到释放。

二.超越教材,“读”出兴致

教师冲破教材的樊篱,引导学生超越教材,拓展延伸,通过朗读委婉含蓄地导出学生的情感,“读”出兴致。如引导学生读《黄河颂》,课堂高潮再次掀起,呈现精彩画面,留下难忘风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真正体会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句句皆是有情语”。同时,教师间接向学生传递一个信号---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要学会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学习的最佳境界就是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学生在读书中找到乐趣,同时明白:只有足够的积淀,才能有自己的感悟,最终才有水到渠成的创新。

三.音乐烘托,以“读”促悟

教学中,插入了三段音乐,终极目的是渲染气氛,荡漾学生思维。学生在《高山流水》优美的旋律中,通过朗读一步一步深入地理解文章内涵,在朗读中深深地感悟到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感,学生在迷人的风景里也明白了友谊的价值所在。

简言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精彩纷呈的朗读能充分展示语文课的本真,能辐射出浓浓的语文味。尤其是文言课堂,我们要让朗读成为文言教学的亮丽风景!

《伯牙绝弦》名师教学实录 篇4

一、高山流水深相知

师:什么地方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生: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志在高山──

生齐答: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伯牙绝弦》教学建议

生齐答: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钟子期就好像看到巍峨的泰山。

师:伯牙志在流水──

生:钟子期就像看到了浩荡的江河。

师:伯牙是个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哪些景色呢?

生:还会有皎皎明月;皑皑白雪;芳草萋萋;大海汹涌……

师:是呀,还会有这些动人的情景。

(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伯牙鼓琴志在杨柳──

生答:善哉,依依兮若杨柳。《伯牙绝弦》教案

……

师: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师: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

师:是真正的知音,伯牙当时已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前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的,但他听到的可能只是些恭维的话。

生:只是在恭维他,说他弹的琴声太好听了,却没弄懂到底好在哪儿。

师:他需要这样的恭维,表面上的赞美吗?

生:不需要。

生:只有钟子期能明白他的心。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那样说──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没有人会说──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他听到的是毫无意义的赞美时心情会怎样?

生:失落。

生:伤心。

生:忧郁。

……

师:他的心里一定会发出呼唤,呼唤什么?

生:我的知音你在哪儿呀!

师:后来,他找到了知音,面对子期,他的心情怎样?

生:激动。

生:欢乐。

生:心奋。

生:高兴。

……

师: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会说什么?

生:你是我的知音。

生:知我者,子期也。

师介绍伯牙与子期的故事。

师:他们俩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生:不,他们是心灵相通的兄弟。

生:是人生的知音。 伯牙绝弦课文简说

师:想象知音相聚时那融洽、欢乐的场面,再来感受他们之间的情感。

学生齐读前四句。个别朗读,评价。

二、伯牙绝弦谢知音

师:不幸的是,钟子期染病而死,(出示最后一句话)伯牙──

生齐读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为什么伯牙认为钟子期死就再无知音呢?

生:再也没有像子期那样赞扬的声音。

生:又回到过去无人理解的情形,听到的只有恭维的话了。

师:是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

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第二个人像钟子期那样──

生齐: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乃──

生齐: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他绝的仅仅是琴吗?断绝的是什么?

生:他断的是他的音乐。

生:他断的心灵的大门,他把心灵的大门给关闭了。

生:他把心里话融入琴中,随着琴一同给了子期。

……

师:伯牙断弦的时候,把自己的美好、快乐也断了,他对整个世界关闭了心灵的大门,留给他的是无边的孤独、寂寞。再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句子,指名学生再读句子。

师介绍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师播放音乐,学生沉浸在失去知音的痛苦之中,之后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还写下了一首诗。

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出示:

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学生读诗之后,又一次深情朗读课文。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把你最想对伯牙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生:伯牙,知音千年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生:伯牙啊,你要坚强地活下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生:我要送伯牙一句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能不识君。

……

师: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知音难觅,每个人都在苦苦寻觅知音,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世界这么大,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觅到知音……要知道幸福在过程,从中见证人生的美好,感受人生的温暖。让我们深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篇5

课前文字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词语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词的组成结构。(板书:杨柳依依)你能照样说一个这样的词语吗?要求是ABCC式。生1:白雪皑皑。生2:流水潺潺。生3:其乐融融。生4:春风习习。生5:书声琅琅。师:(出示:清风徐徐 明月皎皎 杨柳依依 芳草萋萋 炊烟袅袅 流水潺潺 春雨潇潇 白雪皑皑 云雾蒙蒙

霞光灼灼)有没有注意,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这些词描写的都是美丽的景物。

师:平时有意识地积累,一定对我们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揭题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读到的《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与我们平时读到的文章不一样。有时,我们也把文言文简单地称为古文。与古文相比较,我们今天常见的文章就叫白话文。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够开始喜欢古文,喜欢古文特有的味道。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二、整体读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大声读,按照自己的节奏,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或者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文言文的朗读跟现代白话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现在再读一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学生再读课文。

师:请一个同学读。

指名一生读课文。(该生读得通顺流利)

师:真是不简单!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没有做任何讲解,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再指名一生读课文。

师:真好!我最欣赏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善哉,峨峨兮泰山!”还有一个地方:钟子期必得之。“必得之”强调得好!第三个地方: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读得好!看来同学们读课文没问题了。现在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放慢节奏试试。

学生放慢节奏再读课文。

三、初解绝弦。

师: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已经有了。那么文章的意思是不是自见了呢?是不是都理解了?好,考一考你们: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怎么解?

生:伯牙从此不弹琴了!

师:好一个从此不弹琴了!“绝”怎么解?

生:“绝”就是断绝。

师:“绝”就是断绝,“伯牙绝弦”就是伯牙断绝了琴弦。但是这个同学刚才却直接说伯牙从此再不弹琴了。他解释得真好!他不是机械地按照下面的注释进行翻译,而是变成了我们现在能够理解的、经常在用的表达方式来说,看来他是真正读懂了题目的意思,他真会学习。我们学习文言文就要这样学会变通。

师:文章的题目就提到了伯牙绝弦,那么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里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师:文章的最后一句也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仅仅是把琴弦弄断,不再弹琴了吗?它意味着什么?它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宣告了他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知音了。

师:他永远地告别了弹琴,彻底地放弃了弹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绝弦不是一般的绝弦,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告他将永不弹琴,彻底地放弃弹琴!我相信如果我们继续读课文,你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对这篇文章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再解绝弦。

(一)何谓知音。

师:现在再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

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意思是说,伯牙非常擅长弹琴,钟子期非常喜欢听伯牙弹琴。

师:这里的“善”字怎么解?

生:擅长,喜欢。

师:真好。有没有注意这个“善”字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生:四次。

师:每一次出现都是一样的解释吗?

生:不是。善鼓琴,善听,“善”都是善于,擅长的意思。

师:后两个“善”字?

生:感叹词!

师:感叹词?但我们解释的时候不能直接解释成“感叹词”,要善于变通啊!

生:这里的“善”就相当于“啊”!

师:有不同意的吗?

生:“善哉”就是“好啊”!

师:“善哉”就是对别人表示赞叹,“哉”是一个语气词,相当于现在的“啊”,“善哉”就是“好啊”!既然“善哉”是表示赞叹,我们变通一下,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肯定不只“好啊”这一种方式,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生:我们还可以说“真棒啊”!

师:你也真棒啊!

生:真行啊!

生:不错啊!

生:了不起啊!

生:真厉害啊!

生:妙极了!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可有多种解释,不论是“好啊”还是“妙啊”,还是“棒啊”还是“行啊”,都表示赞叹。我们看出来了,四个“善”字用法不一样。古汉语中一个字有多种用法,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也往往有这种现象。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意思就是: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高山,曲子中弹出了高山的感觉,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就像泰山一样巍峨!”

师:你理解得非常棒!我也忍不住要对你说一声“善哉”!同样,后面一句你应该也能读懂啊!

生:“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流水,钟子期就说:“真棒啊!就好像江河一样光大!”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生:我对他有补充。这两句话说明伯牙弹琴的技艺很高超,他心里想到什么,他的曲子中就能够透露出什么来。

师:他能够用琴声表达自己的情怀,的确是“善鼓琴”。

生:我也看懂了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的时候,他想到了泰山巍峨和江河辽阔,表现了出来,钟子期就听懂了伯牙的意思,好像他俩心灵相通一样,可见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师: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那么我们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的确是善鼓琴,钟子期的确是善听呢?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我从这两句看出了伯牙的确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曰——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假如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就仿佛看到了——

生:我就仿佛看到了威武高大的泰山!

师:于是你就怎样赞叹?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现在你还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就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就仿佛看到了长江黄河!

师:于是你就怎样赞叹?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真好。伯牙善鼓琴,我们的资料中也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生:还会表现鸟语花香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天落叶满地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无边无际的蓝天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繁花似锦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冬天雪花纷飞,白雪皑皑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风习习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清晨朝阳四射、霞光灼灼的壮丽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杨柳依依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雨绵绵、诗情画意般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鸟在枝头歌唱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竹子拔节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天果实累累的景象。

师:好!作为一个善鼓琴的人,作为楚国有名的音乐家,正如同学们所说,他的琴声一定表现了很多很多动人的情景。(出示课件)

师:他的琴声一定还表现了那徐徐清风——

生: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潺潺流水,潇潇春雨,皑皑白雪,蒙蒙云雾,灼灼霞光!

师:现在你们都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生:善哉,徐徐乎若清风!

师: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

生: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师: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我们都是钟子期,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生: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钟子期曰——

生:善哉,萋萋乎若芳草!

师:志在炊烟——

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师:志在流水——

生:善哉,潺潺兮若流水!

师:志在春雨——

生:善哉,潇潇乎若春雨!

师:志在白雪——

生:善哉,皑皑乎若白雪!

师:志在云雾——

生:善哉,蒙蒙乎若云雾!

师:志在霞光——

生:善哉,灼灼乎若霞光!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

生:知音!

师:(板书: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

生:知音!

(二)相遇相知:

师: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他还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

师:不缺少赞美,那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生:因为伯牙想到什么子期都能知道。

师:那别人呢?

生:而别人就感受不到伯牙内心深处的感觉。

师:也就是说,不能真正听得懂伯牙琴声的妙处。

生:别人的赞美都是空虚的赞美,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懂得伯牙内心深处的感情,没有听得懂伯牙弹奏的曲子的韵味,而钟子期懂了,所以伯牙就把钟子期视为知音。

师:你能设想一下别人那些空虚的赞美是怎样的赞美吗?

生:别人会说:伯牙,你真厉害!真不愧是我国有名的音乐家!

师:可是伯牙的琴声到底好在哪儿,却说不出来,所以这样的赞美是空的,是不着边际的。

生:别人的赞美始终是肤浅的,是表面的,根本说不出哪里好,只是说你好,没说出哪个部分好,而钟子期却说出他的哪个地方好,理解得很深!

师:那你说别人的那些肤浅的赞美到底是怎样的赞美?

生:伯牙,你的琴声真是太美了,没有人能弹出这么美的琴声!

师:尽管这样的赞扬是很高的评价,但这样的赞美却没有像钟子期这样真正道出伯牙琴声的妙处。所以这样的赞美是肤浅的,是毫无价值的。

生:别人都知道伯牙是有名的音乐家,所以听到别人赞美,就都觉得伯牙的琴声一定是非常棒的。

师:别人赞美就跟着赞美,却并没有真正听出美在何处,所以这样的赞美也是没有什么价值,是吗?

生:钟子期是最能体会和了解伯牙内心深处是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别人却没能做到,所以伯牙把子期视为自己的知音。

师:也就是说只有钟子期能真正听得懂伯牙琴声的妙处。可以想象,在遇到钟子期之前,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去说——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他鼓琴志在流水,也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去说——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伯牙听到那些毫无价值的、没有意义的、空虚的、肤浅的赞美的时候,他是一种什么心情?

生:一种很失望的心情!他看到来听他弹琴的人中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他琴声的韵味。

师:他的内心充满了失望!

生:他还有一种无奈!因为他想表达的情绪的高潮部分却无人能够听懂,因此他感到无奈!

师:他感到一种无人能够理解的无奈!

生:我想伯牙这时候肯定感到寂寞,因为他想到听他弹琴的人都是非常庸俗的人,不能真正听懂他内心所想,因为他感到寂寞!

师:他一定是寂寞的,有道是曲高和寡!

生:伯牙一定是很忧郁、很失望,充满渴望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理解他的内心深处是怎样想的,因此他十分渴望遇到一个跟他心有灵犀的人!

师:心有灵犀可能是对知音最好的注解。正如这个同学所说,那时候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遇到一个真正的——

生:知音!

师:那时候的伯牙心中一定千万次地发出一种呼唤,他呼唤什么?

生:我的知音,你到底在何处啊?

师:然而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俞伯牙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生:俞伯牙的心中一定是心潮澎湃的!

生:很快乐的,一定要在音乐事业上走得更远,一定要有成就,是钟子期带给他的希望。

师:因为有了知音,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生:俞伯牙的心中是十分欣慰的,因为终于有了一位真正的知音。

生:俞伯牙的心中是十分兴奋的,因为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师:俞伯牙的心中一定是感慨万千,这万千的感慨又汇集成一句话,他一定会对钟子期说什么?

生:他一定会说,知我者,乃钟子期也!

师:知我者,子期也!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意,伯牙曾为等待子期在江边的船上苦苦地守候了一夜,而子期也把伯牙视为兄长,最后一次相见两人依依不舍,洒泪而别。此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生:我觉得不只是音乐方面的知音,他们已经是一对生活上的知音。

师:他们已经成为一对人生的知音!

生:我觉得钟子期和俞伯牙不仅是音乐上的知音,是生命中的知音。因为钟子期能在俞伯牙的琴声中知道伯牙的心情,十分关心俞伯牙,所以我觉得他们是生命中的知音。

师: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相遇绝不仅仅是音乐方面的心有灵犀,他们的相遇是一颗心和另一颗心的相遇!

生:他们有一种心灵上的交流。伯牙是善于弹琴的,他总是能把他的心情表现在琴声里面,而这时钟子期在旁边默默地听着,能够努力使自己领会琴声的精神,所以不管在任何方面他们都能够互帮互助,这对于俞伯牙来说应该是一种很大的快乐和幸福!因为有这么好的知音在自己身边!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而那样能够完全了解自己的知音,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如果能够遇到,真是太难得了。知音欢聚,一定是一幅非常欢乐、非常融洽的场面,是吗?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请同学们感受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

生:(饱含深情地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个同学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三)知音之死:

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是怎样的痛苦,这是何等的决心!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再无知音了呢?

生: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除了钟子期没有人能理解他,所以他就终身不复鼓了。

师:伯牙觉得除了子期再也没有别人了,是吗?

生:我觉得他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非常深刻的友谊,子期死后,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来作他的知音了。

师:世再无知音,子期一死,他的心也跟着死了。

生:因为只有子期才能听懂伯牙的心声,听懂伯牙心中在想什么,子期一死,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师:在遇到子期之前,伯牙听到的赞美都是虚的,不着边际的,肤浅的,是吗?

生:俞伯牙和子期的关系是很好的,就像亲人一样,而子期一死,伯牙感到非常痛苦,所以他的心也跟着死了。钟子期给他带了希望,结果子期一死,俞伯牙对生活也绝望了,所以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了解他的人了。

师:说得真好。在伯牙看来,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人了。伯牙不由得会想,当他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无人能像子期那样赞他——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无人像子期那样去赞叹——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样沉重的打击,这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最为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生:他在断绝琴的同时也断绝了他在音乐道路上辉煌的前程!

师:音乐所带来的乐趣全都断绝了。

生: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同时也断绝了他的心弦!他认为已经没有人能真正懂得他,所以他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把自己给封闭起来了。

师:好一个断绝心弦!绝的不仅仅是手上拿的弦,绝的分明是自己的心弦!

生:伯牙在断绝琴弦时也断绝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

师: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都因此而断绝了!

生: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他的人生,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再也没有一件事情能够引起他的注意,没有一件事情能够引起他的希望,能够点燃他的希望之火。

师:也就是说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向整个世界关闭了心灵的大门。

生:我觉得还断绝了他的快乐!因为以前钟子期听他的琴声,子期都能听得出伯牙琴声的好处,现在钟子期去了,伯牙感到非常伤心!

师:所有的快乐都随着子期的离去而化为泡影!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希望,断绝了快乐,断绝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寻!只留下一片无边无际的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死的不是别人,而是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知音。而这个知音一死,在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这样的知音了!再读这句话。

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五、回味绝弦:

师: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是在江边相识。当时,伯牙在船上鼓琴,子期在岸边听见,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二人从此成为知音。无奈,月由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子期死后,伯牙曾到子期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鼓琴,子期听琴的情景——

出示课文(伴低沉悲凉的古典音乐),师生共读课文。

师: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短歌,师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想到与子期在一起的种种欢乐,又怎能不加倍地想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呢?再读课文——

学生读课文。

师:断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正是——出示下列诗歌学生再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能我们并不缺乏聊天说笑、吃饭娱乐的朋友,但要找到真正心灵相通的知音却是难上加难。子期一死,世再无知音,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学生再读课文。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难受吗?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也许你想劝劝他,也许你想安慰他,也许你还想赞美他,也许你还想到了别的,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写,教师巡视;交流:

生:在茫茫人海中,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相遇是老天的安排,俞伯牙与钟子期为知音是多么短暂啊,他们的故事流传千古!

师:好一个流传千古!

生:伯牙,我理解你此时的心情。你没有了心灵依靠,我也替你难过,没关系,我相信人生还是会有知音的。伯牙,你振作起来吧,我们都看着你,振作起来吧!

师:听你的声音,我知道你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你理解伯牙,劝伯牙可以寻觅人生的第二个知音!

生:伯牙,知音却难得。你的知音离你而去,这种痛苦是常人不能想像的,不能理解的,愿你考虑再觅知音,这也是子期盼望的。

师:你也觉得俞伯牙可以再觅知音!

生:俞伯牙,你不要再伤感了,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再找到知音的,我觉得人生有一个知音已经是很难得,我现在就有一位知己,我很珍惜,也很快乐。你不能这样消沉下去,人生的路还很长,你要好好走下去,在音乐方面再创辉煌!

师:祝贺你,找到了一位自己的知音,你很快乐,是吗?

生:伯牙,我十分同情你,月有阴晴圆缺,他的死也许让你感到非常难过,但我想如果子期还活着,也一定不会赞成你摔琴绝弦的。他一定希望你在音乐方面再创辉煌!

师:你觉得如果子期在世,也一定不会希望自己的知音俞伯牙这样消沉、绝望,是吗?看来你是真正理解了知音的含义。

生:俗话说,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你和钟子期虽然是音乐上的知音,生活上的知音,生命中的知音,心灵上的知音,但是总有一天会分开的,所以你不必太过悲伤,振作起来吧!

师:你觉得人生在世,聚散乃是家常事,是吗?那么,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心打开,不必把整个心灵关闭,人在任何时候都要走一条宽阔的路!

生:伯牙,别难过了。子期一死,但你们真正的友谊留下来了,虽然知音难觅,但是曾经有这样一个知音与你为伴,你应该知足了!

师:子期虽死,俞伯牙与钟子期的这段动人的故事,却并不因为子期的死,也并不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它的光彩。我们现在不是在读、在品、在讨论这个故事吗?听了刚才同学们的看法,我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在苦苦寻觅自己的知音呢?知音不分年龄,你分职业,不分性别,不分阶层,虽然知音的范围如此广泛,但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成为我们的知音。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知音难求,如果我们拥有自己的知音,那是命运的恩赐,那是人生的幸运,应该备加珍惜;但假若没有知音,或者和伯牙一样曾经拥有知音但最后失去了知音,我们也可以把寻觅知音作为一种人生的追求——也许我们最终依然是一无所获,但幸福往往不在结果,而在于寻求的过程之中。所以我希望同学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悲剧,我们更应该从这个故事中见证一份人生的美好,感受一份人生的温暖„„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

六、深悟绝弦:

师:对知音的寻求是超越时空的,每个时代的人都忍不住发出知音难求的感叹。两千多年来,伯牙子期的故事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各种正史典籍中也均有记载:《吕氏春秋》、《列子》、《警世通言》(课件出示)。关于这个故事,人们有赞叹的,有遗憾的,更多的人思绪万千。但是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俞伯牙和钟子期已经成为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这首乐曲的名字就叫《高山流水》。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一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

师:这一段动人的乐曲后来成为我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而这段伯牙绝弦的故事,不同的人看问题的眼光会不一样,现在的我们和将来的我们看问题的眼光也会不一样。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答案,当然也可以留在以后的人生中慢慢去思考,去品味。最后让我们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

师:这正是: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下课!

附课文:

伯牙绝①弦

伯牙善鼓②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③,钟子期曰:“善哉(zāi)④,峨(é)峨⑤兮(xī)⑥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⑦乎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⑧世再无知音,乃断)⑨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注释:

①绝:断绝。②鼓:弹。③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④哉:语气词,表示感叹。⑤峨峨:高。⑥兮:语气词,相当于“啊”。⑦洋洋:广大。⑧谓:说。⑨擗:摔。

资料链接:

俞伯牙、钟子期是我国春秋时代人,据说俞伯牙是楚国有名的音乐家。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的高妙或知心朋友。

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生:白雪茫茫

虎视眈眈„„ 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

春雨绵绵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美丽的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课文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大家手中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生1:读课文。师评: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读得这么好,把掌声送给她。谁还想读? 生 2:读课文。师评:真好,我最喜欢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峨峨„„”,第二个“必得之”第三个是“终身不复鼓”掌声送给她。一起再读课文,注意感受节奏。生:一起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师: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生:再读课文。

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生: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师:真会读书。能够说出字表达的意思。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生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1:啊!

生2: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1:真棒啊!

生2:了不起!生3: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生2: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生3: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师: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生1:还会有鸟语花香。生2:春天百花盛开。生3:冬天白雪皑皑。„„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

生答:知音。

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生: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生:表面的。

肤浅的。

师: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师:这样的赞美有没有价值?

生:钟子期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哦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1:失望。

生2:寂寞。

生3 :忧虑。生4:渴望。„„ 说;他在心里一定会忍不住发出呼唤。我的知音—— 生:你在哪里?

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生1:快乐。

生2:激动。:生3:充满希望。

生4:欣慰。„„ 教师简介资料。

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生:我认为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师;是啊,是人生的知音。生;他们还是生命的知音。

师:是啊,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生: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知音,真是太少了,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生:齐读课文前4句。个别朗读。师:这位同学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不幸的是,子期得病而死,伯牙——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生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生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师: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赞他—— 生齐读句子:善哉,峨哦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他——生齐读:善哉,洋洋乎若江河。师:他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生1:断了他的前程。生2:断了他的心弦。生3:断了他的希望。„„

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生再读最后一句。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生再一次朗读全文。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生1: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来,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生2;俗话说得好,不要把内心的大门永远关闭,你不要再伤心了。„„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附课文: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绝弦

余音袅袅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闫学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在座的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撼、惋惜、悲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这就是闫学老师为我们弹奏的优美动人的乐曲!

闫老师在课前告诉我们,这是她第一次尝试让小学生接触文言文。她也是第一次上这篇课文。拿到手中发下来的课文资料,我担心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文言文,可是,当我和学生一起走进闫老师的课堂,我早已深深沉醉了。我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闫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不仅仅是教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它牵引着人们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回到原来的精神家园,去体悟作者内心深处的人性的光辉。

一.读出味道,读出情意,读出神韵。整堂课,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遍数不下二十遍。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读三遍,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换词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毫不保留地敞开爱生的情怀,不遗余力地沟通互动的情意,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二.品出意境,品出心境,品出德性。

整堂课,教师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在断绝弦的时候,还断了什么?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最后再让写一写安慰伯牙的话,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篇6

《伯牙绝弦》出自《列子 汤问》,是一个具有寓言意义的小故事,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艺术,本就有种阳春白雪之感。对于“伯牙绝弦”这一举动,也就理解的不深了。课后再读这个故事,联系一系列有关的资料,觉得要讲清为何绝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由“绝”字入手。现代汉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封笔;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息影。那么,这里的“绝弦”也是这个意思,意为不再弹琴,但又有不同之处:追溯“绝”的小篆写法,右下是古代跪坐的人形,右上的是“刀”,左偏旁(糹)是一束丝(不是一根丝),“人”用“刀”把一束“丝”全部割断,一丝不剩意为“绝”,古琴有7根弦,7根弦全断了才叫“绝弦”。从程度上来说“绝”体现得更彻底,有种万念俱灰的感觉,所以,这里是不能叫做“断弦”的。

2、由“琴”入手。伯牙的琴,名为“瑶琴”。关于此琴,钟子期曾说道: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凤皇来仪。凤乃百鸟之王,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伏羲氏知梧桐乃树中之良材,夺造化之精气,堪为雅乐,令人伐之。其树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截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叩之,其声太清,以其过轻而废之;取下一段叩之,其声太浊,以其过重而废之;取中一段叩之,其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送长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数。取起阴干,选良时吉日,用高手匠人刘子奇斫成乐器。此乃瑶池之乐,故名瑶琴。足可见是天下珍宝,琴中干将。而将如此珍贵之琴绝而断之,这伯牙失知音的悲痛才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3、由伯牙的身份入手。俞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著名的音乐家。为何会在其音乐事业最巅峰时破琴绝弦呢?瑶琴或许还不珍贵,但放弃自己最为得意且热爱的弹琴事业,则是关乎自身了。这样的绝弦,绝的才不仅仅是弦。这样的悲痛,才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痛。这样的举动,才能诠释“士为知己者死”的真正内涵。

4、由天下人与钟子期的对比入手:《警世通言》中写到:伯牙命童子把瑶琴取出囊来,放于祭石台上,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伯牙问钟公(子期父亲):“老伯,下官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不能已,众人为何而笑?”钟公道:“乡野之人,不知音律,闻琴声以为取乐之具,故此长笑。”“悲不能已”与“众人长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钟子期的知心在此时更在心头挥之不去,这是一怒,怒的是芸芸众生,雅人几何,怒的是知音难觅,却无长缘。于是由怒而生痛,由痛而生哀。哀莫大于心死,心既已死,要琴何用?心既已死,再弹与谁听?“绝弦”的绝才得到了真正的诠释。

《伯牙绝弦》教学 篇7

1.学会按照节奏朗读文言文, 能积累文言文。

2.初步学会读文言文的方法,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意思, 知道“志”和“念”的相同意思, 知道“善”的不同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整个故事。

3.感受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纯真友谊, 懂得知音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融洽。

教学重点

理解古文的意思, 能背诵这篇古文, 体会“知音”之间深切的情感。

教学难点

区别古文特点, 感悟古文韵味。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谈话

模仿“杨柳依依”词语特点, 说说词语, 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直面语言

1. 读题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 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伯牙绝弦》。 (指名读, 正音, 区别“弦”和“旋”。)

2. 初读感知。

自由大声读课文, 把课文读正确, 读通顺。教师巡视。

二、整体切入, 理解大意

1. 指名读, 正音。

(如, 哉:平舌音。)

2. 复习知韵:

(1) 今天学习的课文和以往的有什么不一样? (随机板书:文言文)

(2) 上学期学过哪篇古文? (《杨氏之子》) 学古文, 要注意什么? (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

(3) 师总结:文言文如果注意停顿, 就能越读越有味。 (课件出示停顿处的斜杠)

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学生练习。朗读品味。 (强调“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兮:语气词。)

3. 朗读解意。

(1) 请大家联系注解, 边读边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篇文言文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用自己的话练习说意思。

(2) 交流:谁来说说哪些地方读懂了? (随机逐一解释各句)

(1) 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字表示: (志和念)

(2) 同一个字表示不同的意思。 (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

“善鼓”和“善听”———“擅长、善于”。

“善哉”相当与现代的“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4. 慢读入境。

古文适合慢慢读, 慢慢品, 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三、触摸语言, 品读“知音”

一个善鼓, 一个善听, 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请再读一读, 在相关的句子上圈圈画画。 (课件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1. 感悟“善听”。

2. 当伯牙“志在高山”时, “善听”的子期看到了一座怎样的山?你是从那些词语判断出的?他会怎么赞叹? (指导朗读)

当伯牙“志在流水”时, 子期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脑海里蹦出了哪些词语?又会怎么赞叹? (指导朗读)

2.感悟“善鼓”。

师:既然说伯牙善鼓琴, 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是峨峨泰山、洋洋江河, 他的琴声还有哪些景色呢?

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绵绵春雨……

3.“听鼓”合一。

(1) 创设情景:伯牙优雅地鼓琴, 子期正陶醉地倾听。当伯牙鼓琴, “志在杨柳”, 子期会怎样称赞? (“善哉, 依依兮若杨柳!”)

(2) 课件出示几组词语, 想象说话。 (如: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志在云雾, 钟子期曰———;志在春雨, 钟子期曰———;志在炊烟, 钟子期曰———, 等等)

4. 理解“知音”。

(1)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 好一个善弹的伯牙。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 子期都能听懂他的心意。正如文所说:“凡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 (板书:知音)

(2) 回环复读, 加深理解:指名再读这句话, 凡伯牙心有所念, 子期必得之而赞之, 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从此, 两人形影不离, 一个鼓来一个听, 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让我们一起读, 共同感受这知音共鸣的融洽。 (学生齐读)

四、还原场景, 感悟“知音”

1. 体验“没有知音的痛苦”。

师:遇到钟子期前, 伯牙已经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 名遍天下。他缺少赞美吗? (不)

你能想象一下, 当他当众鼓琴时, 人们会怎样赞美他? (学生自由说)

师:但是, 这么多的赞美, 伯牙却依然觉得寂寞和失望, 为什么? (没有人听懂自己音乐的内容, 没有人理解他想表现的东西, 没有人懂他的心声, 等等。)

2. 体验“相遇知音的快乐”。

师:当伯牙独自一人来到山间排遣寂寞, 却万万没想到, 当他抚琴演奏, “志在高山”时, 居然听到了“善哉, 峨哦兮若泰山”的赞美, 当他“志在流水”时, 居然得到了“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的共鸣。此时的伯牙, 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学生自由说)

师:知我者, 子期也! (相识满天下, 知音能几人?) (指名读, 齐读, 感受这知音相聚时的激动与快乐。)

五、聚焦“绝弦”, 提升认识

1. 故事拓展, 理解“绝弦”。师叙述故事 (略) 。

2. 体会“绝弦”的伤怀。

(1) 出示句子:“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连读三遍)

(2) 子期死, 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交流, 引读。如:师“当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 却再也没有人会赞他———生接读“善哉, 峨哦兮若泰山”……)

(3) 同学们, 这是一种怎样的伤怀? (指导朗读)

3. 练笔:从伯牙“绝弦”, 你肯定对“知音”有了更多的理解, 请你写一写感受。 (交流略)

六、积累语言, 升华情感

1. 人生知音难求, 知音的故事更是难忘。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 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书中说伯牙曾在子期墓前写下一首短歌。 (课件出示)

忆昔去年春, /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 /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 /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 /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 /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 /三尺瑶琴为君死!

2. 高山依旧, 流水依旧, 只是此曲不复弹, 让我们在那一曲《高山流水》中, 一起记住这千古传颂的佳话。 (播放《高山流水》, 学生齐诵《伯牙绝弦》)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中央党校调研基层组织建设及大学生村官情况汇报下一篇:最新招标委托代理合同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