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修改教案

2024-10-10

伯牙绝弦修改教案(共13篇)

伯牙绝弦修改教案 篇1

古代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他寄托的心意,子期死, 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列子·汤问》

《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鼓琴,六马仰秣”是人们熟知的成语典故,出自《荀

子.劝学篇》:春秋时,琴家伯牙为楚王君臣弹奏自己的成名琴曲《水仙操》,但是只知追求声色之娱的楚王君臣不会欣赏,无动于衷。伤心的伯牙经过马棚时,正在吃草的马儿见到有人来了,一齐抬头亲热的嘶鸣。伯牙见状不由心动,说:“整个楚宫无人知晓琴艺,马儿啊,难道你们懂吗?”说罢就为马儿弹奏一曲,并唱道:“琴艺高妙无知音,知音难觅奈我何!不见知音对谁弹,一曲弹罢自叹息。”琴声令马儿仰头倾听而忘记了吃草。于是就有了后世这句“伯牙鼓琴,六马仰秣”的成语。

“伯牙鼓琴,六马仰秣”是人们熟知的成语典故,出自《荀

子.劝学篇》:春秋时,琴家伯牙为楚王君臣弹奏自己的成名琴曲《水仙操》,但是只知追求声色之娱的楚王君臣不会欣赏,无动于衷。伤心的伯牙经过马棚时,正在吃草的马儿见到有人来了,一齐抬头亲热的嘶鸣。伯牙见状不由心动,说:“整个楚宫无人知晓琴艺,马儿啊,难道你们懂吗?”说罢就为马儿弹奏一曲,并唱道:“琴艺高妙无知音,知音难觅奈我何!不见知音对谁弹,一曲弹罢自叹息。”琴声令马儿仰头倾听而忘记了吃草。于是就有了后世这句“伯牙鼓琴,六马仰秣”的成语。

伯牙绝弦修改教案 篇2

1. 知识目标:能借助注释读通读懂文言文,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 技能目标:理解文章内容, 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用AABC式的词语仿写课文二三句。3. 情感目标:从《伯牙绝弦》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学会珍惜友情;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感受祖国传统语言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 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上AABC式的词语仿写课文二三句。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音乐引入, 理解题意

听音乐导入 (高山流水古筝曲) 。1. 这首曲子你们熟悉吗? (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2. 你们知道写的是谁和谁的故事吗?师讲述故事 (略)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段传为佳话的故事。1. 板书课题:伯牙绝弦。指名读课题, 相机正音:弦。齐读课题。2. 根据注解理解课题 (绝:断绝) 。3. 伯牙为什么再也不弹琴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回顾学习古文的步骤

1.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么学习文言文《杨氏之子》的么?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谁来介绍一下? 2. 指名汇报, 师相机补充板书: (1) 读通古文; (2) 读懂文意; (3) 体会感情; (4) 熟读成诵。3. 要求学生将学习方法记录在笔记本上

三、自读课文, 初知大意

1. 生自由读文, 要求读通读顺。2. 指名朗读。相机评议:读对了么? 3. 出示断句提示课件, 个人练读。 (课件出示) 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4. 指名读。5. 齐读。

四、探究理解, 感悟文本。

1. 通过朗读,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读懂的? (标出序号、学生说自己能理解的句子) 2.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课件出现四个带“善”字的句子) 四个“善”字: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3. 过渡:从这四个“善”字中, 你读懂了什么?

五、细读文本, 感受友情

1. 理解2、3 句 (课件5 出示这两句) 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1) 细读第一句, 从哪个字中能体会出伯牙善鼓琴? (伯牙把全部意念在弹琴上, 钟子期全听出内容) (2) 哪个词看出是全部意念? (志) 读句子。 (3) 哪里能看出钟子期善听?他仿佛看到了什么 (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 理解:哉、 峨、兮 (4) 怎么理解?你来赞美一下? (5) 齐读这句, 读出赞叹之意。 (6) (课件出示4、5 句) 生齐读。当伯牙志在流水的时候, 子期听出了什么? (江河的浩荡之情。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 (7) 古文中一个 “峨峨兮”“洋洋兮”就能表达出如此多的意念。我想伯牙这么一个音乐家, 他一定还会有很多内容要表达。比如:明月……我们又可以怎样来赞美呢? (8) (课件出示两个四字词) 从这两句中我们提炼出了两个四字词 (AABC) (9) (课件出示师收集的四字词) 读一读, 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词语吗?皎皎明月/ 萧萧竹叶/ 徐徐清风/ 滚滚波涛/淙淙流水/绵绵春雨/隆隆雷声/袅袅炊烟/萋萋芳草。 (10) (课件出示句式) 仿说。伯牙鼓琴志在___,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___!”志在___,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___!”

2. 师:高山也罢, 流水也罢, 善琴的伯牙所弹, 善听的钟子期都能听懂。还能听出了伯牙所表达的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 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这就是 (出示: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知) (1) 这个句中有一个字跟前面的“志”意思相同, 能找出来吗? (念) 小结:真好, 能联系上下文一起理解。 (2) 是啊, 同学们, 当伯牙志在 (高山) , 当伯牙志在 (流水) 当善琴的伯牙所弹, 子期都 (必得知之) 。这就是 (再读后一句) (3) 师:钟子期听得到的不仅是琴声, 心声, 还有志向啊, 这样才叫知音。【板书:琴声、心声、志向】

3. 理解最后一句。 (课件出示: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伯牙和子期多么想这样像高山流水之间相伴而行, 他们约定来年再在相识地方相见, 伯牙满怀欣喜趁扁舟而来, 然后等待他的是子期的死迅。他多想鼓一段琴给他的知音听啊。于是, 他把千言万语融入了琴声。此时, 如果你能听到他的琴声, 你一定听出了什么? (1) 你能把这份悲伤读出来吗? (齐读最后一句) (2) 悲凉啊。他破的只是琴吗?碎的只是琴吗? (伯牙心也碎了) (3) 伯牙所念, 子期必得知。断琴绝弦, 使得高山流水终成绝响, 高山流水依旧, 只是山谷之间多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倒是“无琴”却“有情”啊!让我们记住这段佳话!

六、配乐背诗

七、拓展

1. 伯牙为了追悼子期, 写了一首短歌, 我们一起来读读 (出示课件) 2. 学完这篇文言文, 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体会友情的珍贵) 3. 有关友情的诗歌和格言很多。你们能说一说自己在课外收集的格言吗?学生展示交流。4.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关友情的名句,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 皆兄弟也/ 山河不足重, 重在遇知己。4. 让我们以课文P138 页的那两句诗来结束我们的课吧。

板书:

知音

俞伯牙——————钟子期

琴声、心声、志向

摘要:“伯牙绝弦”, 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 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教学本文, 要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伯牙绝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课前谈话: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看图猜成语游戏,看看将来谁有可能是文学家。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气味。我给你一个词,你能想到哪个成语呢?(出示课件)“看图猜成语”——鸟语花香、高山流水。不过,当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个故事。

2.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指导生读准“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古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现在我们就通过“读”来品味这篇千古绝唱。

二、初读读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2、课件出示课文断句:教师范读三句难读句子。(生齐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3.指名读,读出古文的韵味。(学生评议)

三、理解课文

(一)初解绝弦

理解文章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讲的是谁与谁之间的故事?伯牙为什么要“绝弦”?(板书:俞伯牙,钟子期)

(二)再解绝弦

1、何为知音

1).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在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述的?

(板书:善鼓琴、善听)

2).生找出有关句子,师课件出示句子,生理解。(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善“字?意义相同吗?“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而“善哉”中“善”字可以理解为赞叹之意。

3)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别人可能会怎样赞叹?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像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指名读读2.3句,体会句子深刻的含义。

4)小组合作:(出示课件)既然说伯牙善于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风、皎皎明月、潇潇春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应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5)正是文中所说的:“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出示课件)这可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志在清风、志在明月,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板书:知音)对于我们师生之间,“老师所念,——”引导学生说出“同学们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我今天能拥有这么多的知己,真是太令人感动了!

提示:这里的“念”和前面哪个字所表达的意义相同?

2、相遇相知

1、不过,这两句话主要表现的是子期的善听,文中还写到伯牙的善鼓,其实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会怎样赞美他的琴音?(炉火纯青、琴艺高超)你感受到了什么?

2、当伯牙听到别人哪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你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吗?(伤心、失落)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渴望什么?(有一个懂自己琴音的人)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欣喜若狂)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知我者,子期也!)(出示课件)

师:知音相遇,一定非常快乐,非常融洽。指名读1——4句,感受知音相聚的快乐与融洽。

3、知音之死

1.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2、子期死,伯牙为什么认为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呢?此时子期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悲痛)

3、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没人理解的日子了,他已经不能忍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那就是——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你能想象到伯牙当时是怎样“破琴”、“绝弦”的吗?(把琴摔破、把琴弦割断)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琴绝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板书:绝弦、死)

4(三)深悟绝弦

1、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课件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师: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那无人理解日子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谁听呢?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下面我们再一次齐读课文,共同感受伯牙的悲痛。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动人的乐曲,心中再次默读本文。试着背诵。(个别背诵)

4、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过渡)我们一起感受了伯牙、子期的动人故事,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有关他们的知识。

(四)资料袋阅读

四、小结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五、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六、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知音)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 篇4

知音 千古绝唱

① “组合阅读”是组合阅读教学的简称。指为实现一定的阅读教学目标,从文体、文本、作家、时代等不同层面选择多篇与教材相关的文章,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引导学生构建课内外文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以发现性的思维方式感受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探讨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进而促进学生的阅读力和阅读品质的提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态度,使学生在阅读中经历有意义的阅读过程,感受阅读的快乐,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小学语文伯牙绝弦教案 篇5

1、还记得我们五年级下学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吗?《杨氏之子》学的时候困难吗?看来只要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就能学得轻松。那应该怎么去学习文言文呢?

二、讲授新课

1、出示课件图片,师介绍人物,板书:

伯牙子期

(一个衣着华丽、羽扇纶巾。这是当时晋国达官贵人的打扮。他就是当时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 。一个青布包头、两截布衣。这是当时楚国平民百姓的装扮,他就是楚国的樵夫──钟子期。)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伯牙和子期之间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

板书:

25、伯牙绝弦

指名读课题。正音。

理解“绝”的意思(断绝),那“绝弦”是什么意思?

(伯牙终身不再弹琴,彻底放弃弹琴。)

(两个人再也不来往了,称为绝交;作家再也不写东西了,称为封笔;电影演员在也不演电影了,称为息影;我们可以用同义词来理解词语,这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2、质疑:

为什么要绝弦?

3、自由读课文,考虑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4、问生感受。教师范读。带同学一句一句读。

指名读。

(其他人注意听,这篇文言文中有两个语气词,看他读准字音了没?)

“兮哉”是语气词,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指名说。)

语气词要延长停顿一下,这样才有一咏三叹的感觉。

同学读、女生读、男生读、指名再读。

(最后一句能否处置好停顿?)

5、最后一句特长,那该怎么停顿?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读、生读、齐读。

我们读书时应该音停意不时,这样读起来味道就更足了。

6、有时,单独的一个字也有含义。我们可以通过注释去理解字、词的意思。除了课文给的.注释,还有一些词该怎么理解?请大家读第一句,看看还有哪个词不懂?“善”读读第二句,有不明白的吗?都明白了,那就带着你的理解来断句朗读。

7、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

知音是什么意思?

(互相了解,心意相通的人叫知音。)

伯牙和子期究竟是什么人呢?

(出示表格。)

讲解。

那么是什么让这两个身份地位相差如此大的人走到了一起,并成为知音?琴真是千里知音一琴牵。伯牙会──,子期会──课文是怎么说这句话的?指导朗读

8、课文从哪些句子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的?

9、能不能用自身的话来说一说:

《列子汤问》有记载:伯牙会焚上一炉香,席地而坐摇琴弦。

你们当一回子期,来听一回伯牙的琴声。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导朗读。跟着伯牙的琴声来到高高的泰山上,你看到了什么?你会怎样赞叹?伯牙的思绪又飞到了江边,你又看到了什么?所以你是这样赞叹的!

10、刚才听到的曲子就是《高山流水》。《高山流水》传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课件资料。)

三、理解巩固

1、伯牙的琴声中,除了她娴熟的技巧之外,还有什么?

(情操、心胸、心声、感受。)

当伯牙弹琴时,有人理解他广阔的心胸吗?

当伯牙将自身的心声融于乐曲中时,有人明白他的心声吗?

当伯牙把自身的情操和感受都化为美妙的音乐时,可有人明白?

(没有人明白。只有谁明白?──子期)

2、伯牙是当年晋国的大乐曲家,他的思绪很多很多。他把全部的情感都通过它的琴声来昭告世人。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去表示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杨柳、春雨、云雾、炊烟……)

当伯牙所念(春花)时,子期必得──(春花)当伯牙所念(夏雨)时,子期必得──(夏雨)当伯牙所念(秋霜)时,子期必得──(秋霜)当伯牙所念(冬雪)时,子期必得──(冬雪)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引导同学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不论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朗诵。男生读写伯牙的句子,女生读写子期的句子。

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当伯牙听见他人那些不着边沿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身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4、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知音。之后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了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已经去世的消息。读课文的句子。

此时,他说这些,做这些时心情是怎样的?

(悲哀欲绝。)

再朗读。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接受。

真是: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读

世间只有子期能听得懂自身的音乐了,然而他已先我而去。想到自身又将孤独苦闷,不有悲从心来。高山流水俞伯牙,瑶琴知音钟子期。──读

伯牙的满腹思绪还会有谁能知晓?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读

5、读到着,你知道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身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同学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g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所以,伯牙悲哀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6、凄美动人的一段情,演化为中华民族知音故事的楷模,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规范,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让我们在《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一起去领略他们之间心灵相同的情谊吧!朗读全文。

7、总结: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6

选自人教社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文。

2.理解文章内容, 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体会“知音”的内涵,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 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

用看文字、想画面、入情境的方式, 读出文言文的特点与韵味, 懂得知音的内涵。

教学难点

感受知音难得, 引发学生珍爱知音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确定起点

1.读课文, 检查预习的效果。“弦”字读音以及“峨峨兮若泰山”中的断句容易出错, 教师应根据学生读文情况适时矫正。

2.谈理解, 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 以确定教学的起点。根据学生的交流, 教师相机理出课文主要脉络:文中写了哪两个人物, 他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故事结果如何, 从而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的起点, 要建立在学生语文素养的生长点上。即学生能自己学懂的, 教师就不要再费力教;学生课外能自己预习学懂的, 教师就不要再拿到课内耗费时间。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有学习古文以及古诗词的经验, “先尝试, 后教学”在这里是有充分的实践基础的。反之, 则是在培养懒惰的学生, 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生态性的破坏。

二、读出画面, 感悟善听

1.导疑:据资料记载, 伯牙当时是名满天下的宫廷乐师, 而钟子期只是一个山野村夫。为善听的子期, 伯牙终身不再弹琴。怎样的善听, 有这样的魔力?

2.默读课文, 把体现子期善听的句子画上横线。

3.交流, 相机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进入情境诵读。

预设一:“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1) 读好“善”, 理解“善”:这里“善”的意思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好”字。你是怎么知道的, 课文下边好像没有这词语的注解!如果学生是从辅导资料书上得知, 则提示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联系上下文及生活经验来推想, 并悟读结合:现代生活中, 遇到这样的琴艺大师, 听到精彩处, 你可能会大声地叫一声, 你也可能会真诚地赞一声, 我们每个人都会发自肺腑地认可。

不过, 刚才都是现代版本的子期, 古代版的子期, 倾听妙曲, 可能会……

(2) 设疑, 导思, 引导学生想象:倾听妙曲, 钟子期说:他好像看到了雄伟的泰山。奇怪了, 泰山可以听到吗?从而把学生带入想象画面的情境中:听, 伯牙拨动琴弦, 琴声悠然而起, 琴声里裹挟着伯牙的心声, 层峦叠嶂, 山高入云, 山巅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子期静静地听着, 听着, 他仿佛看见了巍峨雄伟、在云雾中时隐时现的泰山。在此基础上, 学生再想象着云中泰山的画面, 像子期一样赞叹。

预设二:“伯牙鼓琴, 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1) 指名试读这个体现子期善听的句子, 其他同学想象倾听与评价。

(2) 根据情况相机强化想象, 如果学生读得很好, 则问学生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从而进一步读好;如果读得很好的学生不多, 则再“扶一扶”:洋洋兮是什么感觉?如果学生只是根据书上的注解解释为“广大”, 教师便可把注解情境化:这是书上死板的注解, 没有生命活力的注解, 透过洋洋, 你眼前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怎样的江河?在充分想象感受的基础上再读“洋洋兮”及全句。

预设三:“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1) 进一步具象善听, 落实读法:伯牙所念, 伯牙都会“念”些什么?除了文中的峨峨泰山, 洋洋江河, 他还可能用琴声表现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相机引导说成ABCC式的叠词 (如“徐徐清风”、“依依杨柳”等) , 为下一步的仿说降低难度, 这个过程里强调“读词语也要想象画面”, 在此基础上迁移表达:这些景象, 伯牙都能用琴声表现出来吗, 子期都能听出来吗?那咱们也像子期那样赞赞伯牙!

(2) 根据学生的仿说引导体会“朗读是感受发现”。仿说中, 学生容易机械套用“皎皎明月”之类的词语说话, 而非入情入境地真想象, 真赞美。如针对钟子期曰:“皎皎兮若明月!”一句, 学生会说“伯牙鼓琴, 志在明月”,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品读, 让学生充分感受这种前后雷同机械套用的方式不妥当, 进而或体会“用词不重复之妙”, 或领悟此写法的深层原因。当然, 这个过程重在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与入情想象去发现, 而不是教师跳出来“告诉”, 最终让学生领悟到朗读也是一种发现言语表达之妙, 是感受与发现的过程。

设计意图:用教材教语文如何教?在本文的教学里, 理解内容、有感情地朗读文本、了解知音内蕴等目标表述, 实际上只是一个副产品, 比副产品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对读法的体验与悟得。笔者以为, 这是本课言语学习的核心价值所在。

三、燃情诵读, 体验难得

1.初步揭示“知音”的意蕴:峨峨高山, 滔滔流水, 依依杨柳, 重重心事……伯牙所想到的所弹奏的每一个音, 子期都能深深听懂, 清楚地知道, 子期欣赏琴曲的本事就是这么神奇!难怪, 伯牙说子期真是自己的知音。

2.设疑导思, 强化认知:请大家仔细想一想, 伯牙当时已是名满天下的宫廷乐师, 坐在他跟前听曲的人只有子期一个吗, 他为什么偏偏视子期为知音呢?学生如果只能从课文里找依据, 则出示他们在荒野相遇成知音的资料, 进而燃情促读:鼓琴多年无人懂, 荒山村野遇知音。此时, 伯牙心情会怎样?再移情诵读“子期死”之前的古文。

3.创设情境, 体验难得。那年, 伯牙像往年一样, 背着瑶琴, 跋山涉水, 来到子期的住地, 却只看到一座冰冷的石碑。接着, 教师出示伯牙为祭奠子期而写的诗歌, 师生合作激情吟诵, 深刻体会伯牙此刻的心情后, 再吟诵“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读出悲痛, 读出心声。

设计意图:知音难得, 方知知音可贵;理解知音难得, 才能领悟有悖常理行为下的合理, 领悟千百年来人们传诵、铭记和珍视的是什么。这样的领悟过程不能是简单的告诉, 感性的体验会让许多无法准确言说的东西悄然入心。这是使知音文化在解读领悟过程中不至于被误读、被异化的必要环节。

四、丰富蕴含, 珍爱知音

1.听音乐, 背课文:一代琴艺大师就这样把永远的琴声送给了知音子期。千古知音最难觅, 千百年来, 人们感动于伯牙的真诚, 还根据这个故事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我们静下心来好好聆听聆听。聆听一分多钟后, 随着音乐轻声告诉学生:有人说, 这首曲子里有分别描绘“峨峨泰山”和“洋洋江河”的部分, 课外, 大家可以继续欣赏品味。接着, 让学生听音乐, 想象画面背古文。

2.拓视野, 延内蕴:时至今日, 知音的含义已经十分宽广, 亲爱的同学们, 茫茫人海, 幸遇知音, 请努力真诚相待;人生路上, 做人知音, 必收获同样关爱!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 再拓乾坤:知音怎么理解、怎么对待、怎么去做, 需要用长时间甚至一生的时间去感受, 去揣摩, 去实践!

伯牙绝弦修改教案 篇7

《伯牙绝弦》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 课题 伯牙绝弦 课时 1课时 设计人 徐玉莲 教 学 目 标 设 计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 学 方 法 设 计 导读,明“弦”的读音,“绝”的含义;练读,了解关键词语“善”“念”“志”的意义;研读,感悟古今语言的互训;品读,尝试运用方法说出大体意思;诵读,升华品味语言之精妙。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伯牙鼓琴图》,理解题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师指名读文, 正音 2、师范读,指导朗读停顿。再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感悟文本 1、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画出能体现钟子期视伯牙为知音的句子,感悟“知音”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 2、生伴随《高山流水》,感情读文。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背诵课文。 难点: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生字全解: 指导好读音,“哉”读”zāi”不读zǎi,“弦”读xián,不读“xuán”。指导好“兮”“弦”的写法。 三、多音字 “得”读dé不读“děi” 词语全解: 1、伯牙绝弦2、知音 四、仿写句子: 原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仿写:伯牙鼓琴,志在  ,  钟子期曰:“善哉, 1”   五、句段解析: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写出了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活动设计: 1、出示《伯牙鼓琴图》导入新课。 2、学生尝试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文, 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 4、师范读课文,指导朗读的停顿。 学生在书上画出朗读的节奏停顿。 5、学生再读课文,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7、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8、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9、学生画出并交流能体现钟子期视伯牙为知音的句子。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深化理解。 10、引导学生想象伯牙的琴声还可以表现出哪些场景,怎么赞叹?练习说句子。 11、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感悟“知音”的含义。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想一想为什么俞伯牙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反复朗读感悟知音难觅,珍惜知音。 12、交流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 练习设计: 1、《伯牙绝弦》中,喜欢弹琴的是(  ),很有音乐鉴赏能力的是(  )。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是因为(  )。 2、仿写句子 原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3、积累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写4句) 板 书 设 计 伯牙绝弦 伯牙 钟子期 善鼓琴→子期善听 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洋洋乎若江河 不复鼓→子期死 课 后 反 思 优点:1、五步朗读法运用得较为成功。练读、试读、范读、研读、品读。学生在练读后,特别指导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让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研读、品读中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读出伯牙的寂寞、孤独,绝望的心情。不同形式的朗读,既疏通了文意,体会了知己的含义,又感受到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2、想象说话练习处理得较为成功。在理解钟子期视伯牙为知音的相关句子:“伯牙鼓琴,……洋洋兮若江河!”时,让学生充分想象不同的场景进行说话练习,步步深入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知音的含义。 不足之处:1、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可能是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通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2、在理解课文时,对课堂中生成的关注度还不到位,有时,忙于赶时间,就匆匆过场。        

《伯牙绝弦》翻译 篇8

鼓:弹奏。

听:倾听。

绝 :断绝。

志在高山 :心中想到高山。

曰:说。

善哉 :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 :高

巍巍:高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谓 :认为,以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xián的音。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伯牙绝弦修改教案 篇9

一.重视课前预设, 把握学情和文本

高效课堂建设要求教师尽量少讲, 把教师从课堂上一讲到底中解放出来, 而教师教学工作的着力点应放在课前备课上, 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语文能力, 要摸清哪一类问题学生自己能解决, 哪些问题需要组内合作解决。

《伯牙绝弦》是一篇古文, 在备课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把预习思考题设计得富有层次性, 如在理解词句部分, 对于学困生只要求理解基本的词语句子, 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提出了“我还学会了其它词语”的要求, 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问题, 实现分层教学, 分步达标,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每天前进一小步, 慢慢就会跨出一大步。

二.重视朗读训练, 让朗读贯穿教学始终

语文课堂教学始终离不开朗读, 它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部分, 无论哪个年段, 无论哪个环节都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读书, 如预习时初读感知;精讲时朗读感悟, 检测时积累背诵等, 要注意朗读训练的层次性, 预习阶段要求读熟读透, 精读时要求富有感情, 检测阶段要能成诵。

古文的教学更需要多读, 达到熟读成诵, 这也是古文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本节课朗读重点是指导读好“善哉”、“峨峨”两词, 学生读不到位时,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怎么称赞别人的语气, 指导学生读到位。让学充分感受文言文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重视小组合作, 发挥合作学习功能

小组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的基本形式。自主学习, 学生能够明白自己能读懂的和自己读不懂的, 然后通过小组间交流, 印证并补充自己读懂的部分, 对于不懂的地方, 通过小组合作, 能够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 从同学那里得到启示, 从而最终解决问题。所以“自主与合作”能够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并能培养其主体意识、交往习惯、协调品质与竞争精神。

本节课我非常注重调动学生形成“组内互助, 组间竞争”的学习态势。在学生自主学习时, 我要求学生明确自己通过学习还不懂的问题怎么办?让学生明白遇到问题找组织, 即自己的合作小组或老师, 这样充分发挥小组间的优势资源, 达到兵练兵, 兵强兵的目的。另外,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夺红旗这种方式来激励学生、激励小组, 从而达到组内互助, 组间竞争的目的。

四.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有法可依

高效课堂注重学生自学, 所以学习方法的指导、渗透与总结就必不可少。就大的方面规律性的可指导学生先独学, 再对学, 然后群学。具体到每篇课文、每类课文的教学那就要因文而异了。如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 在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作了归纳:多读, 结合注释, 查找资料, 联系生活实际等学习古文的方法, 并在“我会探究”阶段教会学生应用, 如对“之”“念”“听”的理解等。

五.重视评价的多样性, 让学生全体参与

高效课堂建设要唤醒全体学生参与, 而不是少数优生的竞技场, 要重视评价的多样性, 如画小红旗、给光荣称号 (如“小博士”、“故事大王”等) 、小组间积分比赛等, 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如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小组间互评、家长评价等, 注意评价的周期性与延续性, 如每天一小评, 每周一大评, 每月一评比等。

六.重视教师指导点拨, 引导学生体会深刻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篇10

《伯牙绝弦》出自《列子 汤问》,是一个具有寓言意义的小故事,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艺术,本就有种阳春白雪之感。对于“伯牙绝弦”这一举动,也就理解的不深了。课后再读这个故事,联系一系列有关的资料,觉得要讲清为何绝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由“绝”字入手。现代汉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封笔;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息影。那么,这里的“绝弦”也是这个意思,意为不再弹琴,但又有不同之处:追溯“绝”的小篆写法,右下是古代跪坐的人形,右上的是“刀”,左偏旁(糹)是一束丝(不是一根丝),“人”用“刀”把一束“丝”全部割断,一丝不剩意为“绝”,古琴有7根弦,7根弦全断了才叫“绝弦”。从程度上来说“绝”体现得更彻底,有种万念俱灰的感觉,所以,这里是不能叫做“断弦”的。

2、由“琴”入手。伯牙的琴,名为“瑶琴”。关于此琴,钟子期曾说道: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凤皇来仪。凤乃百鸟之王,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伏羲氏知梧桐乃树中之良材,夺造化之精气,堪为雅乐,令人伐之。其树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截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叩之,其声太清,以其过轻而废之;取下一段叩之,其声太浊,以其过重而废之;取中一段叩之,其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送长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数。取起阴干,选良时吉日,用高手匠人刘子奇斫成乐器。此乃瑶池之乐,故名瑶琴。足可见是天下珍宝,琴中干将。而将如此珍贵之琴绝而断之,这伯牙失知音的悲痛才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3、由伯牙的身份入手。俞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著名的音乐家。为何会在其音乐事业最巅峰时破琴绝弦呢?瑶琴或许还不珍贵,但放弃自己最为得意且热爱的弹琴事业,则是关乎自身了。这样的绝弦,绝的才不仅仅是弦。这样的悲痛,才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痛。这样的举动,才能诠释“士为知己者死”的真正内涵。

4、由天下人与钟子期的对比入手:《警世通言》中写到:伯牙命童子把瑶琴取出囊来,放于祭石台上,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伯牙问钟公(子期父亲):“老伯,下官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不能已,众人为何而笑?”钟公道:“乡野之人,不知音律,闻琴声以为取乐之具,故此长笑。”“悲不能已”与“众人长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钟子期的知心在此时更在心头挥之不去,这是一怒,怒的是芸芸众生,雅人几何,怒的是知音难觅,却无长缘。于是由怒而生痛,由痛而生哀。哀莫大于心死,心既已死,要琴何用?心既已死,再弹与谁听?“绝弦”的绝才得到了真正的诠释。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篇11

《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课前准备充分

为了讲好这篇课文,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制作了教学课件。在其中插入了“高山流水”的音乐,在实际的教学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刚开始时就要求学生轻声自由的读课文,遇到读不通顺的地方可以多读几次。每次的朗读都是让学生在理解中品读,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中的“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我指导学生要读出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读出长江黄河的那份广大。

三、关注过程、注重时效

教学中,注意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为此,在课前我鼓励学生们查找字典等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语句,充分的预习使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习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读通顺。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决字音之后通过自由读文划出停顿节奏,并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在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然后以“伯牙为何绝弦?为谁而绝弦?”设置悬念,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领悟到了学习文言文要注意变通的运用。在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通说全文,达到融会贯通。

四、拓展深究、引导升华

教学中,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结尾时吟诵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留下的诗文,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俗话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不敢说这节课我有什么闪光点,让我感到很遗憾的就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会给人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有些语句处理的有点浅显。

伯牙绝弦修改教案 篇12

关键词:文言文,朗读,字词,资料,想象,运用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目标与内容里明确告诉我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文言文正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因此,人教新课标教材从五年级开始,每学期安排了一篇文言文,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四篇文言文。

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意和语法上有重大的差别,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教学也比较吃力,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它是为学生进入中学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因此,小学文言文的教学,一定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的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且在今后的实践中能够选择和运用的恰当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不仅学懂、学会,而且会学,掌握相应的规律、方法。因此,小学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入中学后大量的文言文学习才会事倍功半。本文仅以《伯牙绝弦》教学为例,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教给学生朗读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文言,感受文言,读,是重中之重。教学中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指导,不仅能读通,还能为读懂打下基础。

1.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抓难句,指导读: 你觉得哪些句子不好读,或者有难度,需要提醒大家的呢?

预设一:

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 1) 些语言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这句话里有几个词很关键,弄清楚了它们,自然就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了。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谓”“乃”“不复”。

( 2)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 3) 弄清楚了这句话之后,老师相信读好这句话没有问题了,谁来试?一起读。

预设二:

出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峨峨兮若江河!”

(1)谁来读?

( 2) 范读。

( 3) 学生齐读。

( 4) 为什么要在“兮”和“若”后断句? 指导学生理解语气词,知道在这样的词后要停顿,语气要延长。

( 5) 理解“善”,体会感叹句,明白“哉”字一延长,就能读出感叹的味道。

3. 这些难读的句子都会了,能一句气读课文吗? 自由读,要求读出节奏和韵味,还可以摇头晃脑。

全班齐读。

教给学生这样的朗读方法,学生读其他的文言文也就能触类旁通。

二、教给学生理解文言文字词的方法

文言文用词用语与现代文有很大的区别,对于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不好明白其中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教给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句的方法尤为重要。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文中的“注释”和“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来理解,还可以通过“换词”来理解。

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谓”: 文言文中有些字确实不大好懂,一般情况下面有注释。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谓”在这里应该选哪一种意思? 出示:谓: ( 1) 称为; ( 2) 认为,以为; ( 3) 评论。联系上下文,学生选出了正确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我们还可以知道“乃”,“不复”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三个句子多次出现“善”,这几个“善”字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联系上下文说说“善鼓琴、善听”中“善”的意思,“擅长”。你能用现在常用的哪些词来换“善哉”? 学生用“好极了”,“妙极了”,“真好啊”等词替换,从而掌握了“换词”这种理解文言文重点词的方法。

三、教给学生补充资料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学生对于文言文中出现的人物背景是相当陌生的,适当的拓展人物相关的资料,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课前让学生查找伯牙、钟子期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人物背景。课前让学生交流资料,伯牙———著明的弦乐家,钟子期———樵夫,这样一个不同背景下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 这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理解到了伯牙钟子期是知音,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这个时候老师及时补充人物资料,俞伯牙的相关文献记载,“伯牙再见子期,唯有冰冷的墓碑”,教学最后一个环节———传唱知音,教师给学生补充资料: 古书中记载,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子期,让我们一起吟诵。出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样的资料补充,让学生理解了伯牙痛失知音的极度怅然。可见,补充资料,也不失为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一个好方法。

四、教给学生想象画面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语言凝练,需要借助画面去理解。在教学“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老师引导学生,伯牙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各种不能的场景,请你大胆的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能表现哪些动人的画面呢?钟子期如何赞叹? 学生想象: 皎皎明白月,徐徐清风,滚滚波涛,淙淙流水,绵绵春雨,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萋萋芳草……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更能体会他们是真正的知音。可见,借助画面,展开想象,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好方法。

五、教会学生运用语言、积累语言的方法

学习语文,就是要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文言文中有很多具有一定格式的句式,在学生理解意思的同时,教给学生运用句式说句子,这是一种语言运用的很好的训练。文中的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如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如江河! ”通过想象伯牙的琴声还能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 引导学生选词按上面的句式说话: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钟子期曰: “善哉,________! ”教师在让学生感悟大意的同时,结合文本,找准切入点,进行语言训练,并让学生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从而运用了语言,积累了语言,学习了文言文的句式。

《伯牙绝弦》说课稿 篇13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讲述了音乐家俞伯牙为悼念知音钟子期而摔破古琴不再复弹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标准,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

学情分析:

文言文,时空跨越较大,学生存在着明显的语言障碍,理解障碍。

教学目标:

知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祖国悠久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方法

教法:运用“对比”法、“联想”法和“资源整合”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法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设计流程:

一、反复诵读,感触知音之义

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并告诉学生:文言文是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刚才聆听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就是由文言文《伯牙绝弦》而改编。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伯牙绝弦》去打开这扇艺术大门,感受它的无穷魅力。

1、读通词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教师巡视指导,并有针对性地范读。

2、读懂意思。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疑问:什么是绝弦?“志”、“兮”以及四个“善”字等分别是什么意思?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注释借用工具书、插图试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知音之义。

3、读出韵味。

文言文的吟诵,不仅要读通顺、读流利,还要读出文言特有的节奏、韵味。

(1)指导停顿。学生自由读文,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文章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用“/”画出停顿并练读。再指名试读,教师具体范读指导。

(2)指导读语气助词。“善哉”、“兮”等词在文中没有实指表赞叹,教师指导读出赞叹语气。

此举设计我意在抓住文言文的特点,通过逐层朗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发挥语言的音韵美,让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音韵,让声音回在空中,韵味深入心中。

二、展开想象,感遇知音之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而文言文语言简洁、精炼,正好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了消除学生的理解障碍,促其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丰富表象,并在表达中发展语言,我围绕文本设计了三个有梯度的想象理解。

1、换位性想象——感两“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我让学生从“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中,从子期的角度想象伯牙的弹奏艺术;让学生从“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中,从伯牙的角度想象子期的赞叹与常人赞美的迵异;让学生从此时两人的心情角度想象相知的愉悦。师生一起想象:连绵起伏的`巍巍群山,缓缓流淌的清清溪水,一起想象子期的那种深层理解,真诚的赞叹。音画合一,伯牙醉于艺术,感于子期;高山流水,千古绝弹,子期迷于伯牙。

2、借用式想象——解“念”“得”。

“伯牙之所念,子期必得之”,为了加深理解,突出伯、期之间的默契,我引导学生进行“借用式”的拓展和运用: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师生分角色想象读。

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生接读: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伯牙鼓琴,志在白雪。生接读: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伯牙鼓琴,志在霞光。生接读: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最后让学生排比式地连读,领悟文本内涵:伯牙我心有念,我的好朋友子期必得之、必解之、必懂之、必衷心而赞之。

3、联想型想象——悟“知音”。

为了让学生真正悟得知音之内涵,实现从音乐知音到生活知音、心灵之音的提升,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

伯牙和子期这一对知音终于相遇了,他们会干些什么呢?“他们一起探讨音乐”“他们一起饮酒作诗”“他们一起上山砍柴”“他们一起说古论今”……真可谓知伯牙者子期也,念子期者,伯牙也。

引导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们联想平时生活中当自己的行为、语言得到别人赞同和认可时内心的愉悦从而体会伯牙子期相遇时的欢乐。

三、对比解读,感失知音之痛

为了让学生感受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心情,我采用对比解读的方法通过画面的对比、音乐的对比及语感的对比,使学生视觉、听觉和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冲击,拨动学生的心弦。

1、画面的对比:展示伯牙与子期相遇时形影不离,鼓琴、赏景等愉悦画面后出示伯牙形只影单孤独寂寞的场景。

2、音乐的对比:同时把相遇时的欢快乐曲换上悲伤的乐曲。

3、语感的对比:

(1)在欢快的乐曲中,愉悦的画面烘托下,教师激情讲述:伯牙心中一直渴望的,曾无数次忍不住在心里发出呼唤的知音终于找到了,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心里是道不尽的欢乐说不完的喜悦,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高山时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也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流水时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可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子期死了,伯牙的知音(没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子期死了,伯牙鼓琴志在流再也没有人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他觉得,乐曲弹得再好,也没人能理解,弹琴还有什么意思呢?难怪他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通过体会善鼓与善听时愉悦心情从而读出破琴绝弦时的悲怆。

(2)引导理解: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弦的同时断绝了什么”

(这样设计意在让学生在文本中悄无声息地走一个来回,通过不同层面的对比,随同伯牙一起见证了由极度喜悦到极度悲痛的心路历程,从而明绝弦之理。)

四、整合资源,感悟知音之妙

1、课文延伸。

出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描写伯牙在子期墓前的短歌,指导学生诵读。

2、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3、教师推荐。

教师向学生推荐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

题诗后(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此设计我旨在通过资源整合,让学生体会由知音衍生的音乐美、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从而感受我国经典的无穷魅力。

五、熟读成诵,感怀知音于心

古诗文不但要立意,还要让学生化言。把文字内化成语言,把语言运用到生活中,铭记在心中。因此,我安排了学生熟读成诵典存经典这一环节。

1、积累名言名句。

学生自由诵读并积累有关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2、运用名言名句。

学生自选以上名言、名句写几句话。

3、仿写名言。

模仿以上名言形式仿写一句名言并署上自己的名字。

至此,整节课将在古典诗文的浸润中落幕,回顾整节课的设计,我始终本着以下三点原则来建构。

(一)读为串珠线

读是打开语言文字这个神秘宝盒的金钥匙,教学中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逐层深入的读拨动学生心弦。初读理解、读中联想、对比解读、激情诵读让学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经典,聆听了这声叹息,见证了这种寻求,从而向往这份美好。

(二)知音为文本链

“知音”是隐藏在文本中的一条暗线,教学时我抓住关键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进行教学。通过感知音之本义,解知音之内涵,悟知音之美妙,使学生获得语言的感悟和对文意的逐层认识提升。

(三)琴为情感带

境由心造,琴为心生。对于伯牙来说,琴,原来只是他另外一个自己,整节课我围绕绝弦展开教学。课始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理解绝弦本意,课中探寻为何绝弦,课末深化绝弦内涵。

附: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 鼓琴觅 子期

(心死) 知 音 (人死)

上一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情况检查报告下一篇:通信工程认识实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