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青溪记阅读答案(通用10篇)
游青溪记阅读答案 篇1
同友人游青溪阅读答案
【清】王永彬
溪声引我入村烟,纡曲山盘古洞天。
苍石堆云撑峭壁,碧涛溅雪拥飞泉。
煎茶小憩清凉界,问柏能知魏晋年。
嘱咐同人归去早,此间住久恐成仙。
(1)请赏析第二联“撑”、“拥”二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云不是固体之物,能把峭壁“撑”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云雾之浓和峭壁之陡。诗人再用一“拥”字写出了瀑布水珠四溅,众多浪花环绕四周的美景。形象生动地表明了诗人对青溪壮丽景色的喜爱。(解析各1分,思想感情2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诗“于平凡之处翻出新语,于平凡之景中翻出新意”,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这两联将平凡的景象写出了新意。颈联充满神奇的想象,不说柏树栽种于魏晋时期,而说它能讲述魏晋间的.事(此处是化用《桃花记》的“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本是枯燥的时间交代就写出了新意。(2分)尾联借嘱咐同伴之趣话,侧面烘托这人间仙境之优美迷人,写法也很新颖。(2分)
阅读训练十六:《游晋祠记》 篇2
(清)朱彝尊
晋祠者,唐叔虞之祠也,在太原县西南八里。其曰汾东王,曰兴安王者,历代之封号也。祠南向,其西崇山蔽亏;山下有圣母庙,东向。水从堂下出,经祠前。又西南有泉曰难老,合流分注于沟浍①之下,溉田千顷,《山海经》所云“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是也。水下流,会于汾,地卑于祠数丈,《诗》言“彼汾沮洳”是也。圣母庙不知所自始,土人遇岁旱,有祷辄应,故庙特巍奕,而唐叔祠反若居其偏者。隋将王威、高君雅因祷雨晋祠,以图高祖是也②。庙南有台骀祠,子产所云汾神是也。祠之东有唐太宗晋祠之铭。又东五十步,有宋太平兴国碑。环祠古木数本,皆千年物,郦道元谓“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是也。自智伯决此水以灌晋阳,而宋太祖、太宗卒用其法定北汉,盖汾水势与太原平,而晋水高出汾水之上,决汾之水不足以拔城,惟合二水,而后城可灌也。
岁在丙午,二月,予游天龙之山,道经祠下,息焉。逍遥石桥之上,草香泉冽,灌木森沉,鯈鱼③群游,鸣鸟不已,故乡山水之胜,若或睹之,盖予之为客久矣。自云中历太原七百里而遥,黄沙从风,眼眯不辨川谷,桑乾、滹沱,乱水如沸汤。无浮桥、舟楫可渡。马行深淖,左右不相顾。雁门勾注,坡陀厄隘④。向之所谓山水之胜者,适足以增其忧愁怫郁、悲愤无聊之思已焉。既至祠下,乃始欣然乐其乐也。
由唐叔迄今三千年,而台骀者,金天氏之裔,历岁更远。盖山川清淑⑤之境匪直游人过而乐之虽神灵窟宅亦冯依焉而不去岂非理有固然者欤为之记不独志来游之岁月且以为后之游者告也。
注:① 沟浍(kuài):用以防旱排涝的田间水道。② “隋将”二句: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李渊为太原留守,策划起兵反隋。事为副留守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所知,便请李渊去晋祠求雨,伺机加害李渊。谋泄,李渊即杀除王、高,起兵反隋。图,谋取。高祖,指唐高祖李渊。③ 鯈(tiáo):鱼名。④ 雁门山:又名勾注山。坡陀:同陂陀、陂陁,不平坦。厄(è)隘:险要。⑤ 清淑:清美,秀美的意思。
【解疑释难】
1. 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卑于祠数丈卑:低
B. 有祷辄应辄:总是
C. 向之所谓山水之胜者向:从前
D. 予游天龙之山,道经祠下道:道路
2. 下列选项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智伯决此水以灌晋阳
B. 决汾之水不足以拔城
C. 以图高祖是也
D. 以为后之游者告也
E. 适足以增其忧愁怫郁、悲愤无聊之思已焉
3. 给下列文字断句并加上标点。
盖 山 川 清 淑 之 境 匪 直 游 人 过 而 乐 之 虽 神 灵 窟 宅 亦 冯 依 焉 而 不 去 岂 非 理 有 固 然 者 欤 为 之 记 不 独 志 来 游 之 岁 月 且 以 为 后 之 游 者 告 也 (答题提示:根据语气词和关联词来断句)
4. 翻译下列句子。
(1) 翻译第3小题所给文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向之所谓山水之胜者,适足以增其忧愁怫郁、悲愤无聊之思已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试从情景关系方面说说下面所给文段和诗歌的相同点。
① 逍遥石桥之上,草香泉冽,灌木森沉,鯈鱼群游,鸣鸟不已,故乡山水之胜,若或睹之,盖予之为客久矣。
②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题阅读】
游晋祠记
刘大櫆
太原之西南八里许,有周叔虞祠(晋祠,为纪念周代晋国开国君主叔虞而建)。祠西为悬瓮山,山之东麓有圣母庙,其南又有台骀祠(台骀是传说中古帝王少昊的后裔,被颛顼帝封于汾川,后来被当作汾水之神),子产所谓汾神也。有泉自圣母神座之下东出,分左右二道。居人就泉凿二井,井上为亭,槛以覆之。今左井已淹,泉伏流地中,自井又东,沮洳(低湿)隐见,可(约)十余步乃出流为溪。浸水洄洑绕祠南,初甚微,既远乃益大,溉田殆(差不多)千顷。水碧色,清冷见底,其下小石罗布,视之如碧玉,游鱼依石罅(隙缝)往来甚适。水上有石桥,好事者夹溪流曲折为室如舟。左右乔木交荫,老柏数十株,大皆十围,其中厕(置)以亭台佛屋,彩色相辉映,月出照水尤可爱。溪中石大者如马,如羊,如棋局可坐。予与二三子摄衣而登,有童子数人咏而至,不知其姓名,与并坐久之。
山之半有寺,凿土为室,缭曲宏丽,累石级而上望之,墟烟远树,映带田塍(田埂)如画,《山海经》云:“悬瓮之山,晋水出焉。”周成王封弱弟于唐地(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在晋水之阳(南),后遂名国为晋。既入赵氏(晋国被韩、赵、魏三家所灭。三家分晋后,旧唐地属于赵国),称晋阳。昔智伯决此水以灌赵城,而宋太祖复因其故智以平北汉(宋太祖讨伐北汉,北引汾河水灌城)。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唐高祖盖以唐公兴,尝祷于晋祠。既定天下,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亲为铭而书之,立石以祟叔虞之德。今其石在祠东,又其东为宋太平兴国(太平兴国为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之碑。
是来也,余兄奉之(刘大櫆的长兄)官徐沟(县名,离晋祠不远),余偶至其署,因得纵观焉。念余之去太平兴国远矣,去唐之贞观益远矣,溯(溯源)而上之,以及智伯及叔虞,又上之,至于台骀金天氏之裔(即少昊,传说台骀是金天氏的后裔),茫然不知在何代。太原之去吾乡三千余里,久立祠下,又茫然不知身之在何境。山川常在,而昔之人皆已泯灭其无存。浮生之飘转无定,而余之幸游于此,无异鸟迹之在太空。然则士之生于斯世,虽能立振俗之殊勋,赫然惊人,与今日之游一视(等量齐观)焉可也,其孰能判忧喜于其间哉!于是为之记。
注:括号内文字为前加点词词义解释或补充
6. 比较两篇文章在写景和表达的感情两方面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晋祠为晋中第一胜地,山水佳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不胜枚举。唐宋以来,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游览赞美之作。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请你根据这二篇文言文的材料,向游客解说晋祠。(不少于4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D“道”为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取道的意思。
2. D作介词,“把”的意思,“以为”是以之为的意思;其他表示目的,作连词。
3. 盖山川清淑之境,匪直游人过而乐之,虽神灵窟宅,亦冯依焉而不去,岂非理有固然者欤!为之记,不独志来游之岁月,且以为后之游者告也。
4. (1)大概秀美山川之地,不仅是路过的游人在那里快乐地游玩,即使(神仙)有神灵的山洞住地,也愿意居住在这里而不愿离去,难道事理本来不是这样的吗?(写下这篇游记)不只是记下我来这里游览的这段岁月,还把这些告诉后来的游客。(文段为意译,直译的时候注意“匪直”是“不仅”义;“乐”是形容词作动词,“冯依”是“凭借、依靠”的意思,这里引申为“居住”,“焉”为代词,“这里”的意思;“岂非”是“难道不是”的意思,反问语气)
(2) 过去大家所说的山水胜景,正好足以用来增强游人的忧愁烦郁,悲苦愤切无聊的感情而已。(已焉,语气词相当于现在而已的意思)
5. 都是以乐景写哀情,作者看到晋祠江南般的景色而联想起了故乡嘉兴;杜甫诗歌以色彩鲜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强烈盼望归家的心情。当然朱文那种思乡之情表达得较为委婉,不如杜诗那么激烈。
6. 示例:朱彝尊述晋祠古迹名胜,概叙山水历史,线条粗放而轮廓清楚,记述简要而知识丰富。读了全文,见概貌,长知识,发游兴,得情趣,如经塞外江南,似历千年沧桑,而山水苍翠,“理有固然”,激励热爱祖国的情操。流露出来的是一种积极心态。
刘大櫆的记游散文,多于写景中寄托身世感慨。此文记晋祠的泉池亭台,细致曲折,分明如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后半部分感慨古今,叹“浮生之飘转无定”,并以穷达忧喜皆可等量齐观来自我安慰,情绪颇为低沉。
7. 答题提示:一、解说词是对事物、人物进行说明的一种说明性文体;二、解说的时候注意顺序,以免杂乱,可以采用方位顺序叙述;因为面向大众,姑不宜用晦涩难懂的文言,语言要平实;三、多讲典故、历史故事,以提起游客兴趣,加深游客对景点的印象,比如智伯决水灌晋阳,晋祠图高祖等;四、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补充介绍圣母殿、唐叔祠等建筑,以及隋、唐松柏和难老泉等景点。
戊子中秋记游阅读答案 篇3
[清]袁枚
佳节也,胜景也,四方之名流也:三者合,非偶然也。以不偶然之事,而偶然得之,乐也。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
乾隆戊子中秋,姑苏唐眉岑挈其儿主随园,数烹饪之能,于蒸彘首也尤,且曰:“兹物难独啖,就办治,顾安得客?”余曰:“姑置具。客来当有不速者。”已而,泾邑翟进士云九至。亡何,真州尤贡父至。又顷之,南郊陈古渔至。日犹未失。眉岑曰:“予四人皆他乡,未揽金陵胜,盍小游乎?”三人者喜,纳屦起,趋趋以数,而不知眉岑之欲饥客以柔其口也。
从园南穿篱出,至小龙窝,双峰夹长溪,桃麻铺芬。一渔者来,道客登大仓山,见西南角烂银坌涌,曰:“此江也。”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沿山而东至虾蟆石,高壤穹然。金陵全局下浮,曰谢公墩也。余久居金陵,屡见人指墩处,皆不若兹之旷且周。窃念墩不过土一抔耳,能使公有遗世想,必此是耶?就使非是,而公九原有灵,亦必不舍此而之他也。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则日已落,苍烟四生,望随园楼台,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又如取镜照影,自喜其美。方知不从其外观之,竟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乐也。
还园,月大明,羹定酒良,彘首如泥,客皆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席间各分八题,以记属予。嘻!余过来五十三中秋矣,幼时不能记,长大后无可记。今以一彘首故,得与群贤披烟云,辨古迹,遂历历然若真可记者。然则人生百年,无岁不逢节,无境不逢人,而其间可记者几何也!余又以是执笔而悲也。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姑苏唐眉岑挈其儿主随园 挈:带领。
B.客来当有不速者 速:快速。
C.从园南穿篱出 穿:穿过。
D.窃念墩不过土一抔耳 窃:私下。
答案 B [速:邀请。]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一行所览胜景的一组是 ( )
①双峰夹长溪,桃麻铺芬 ②则日已落,苍烟四生 ③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 ④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 ⑤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 ⑥竟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乐也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④⑥
答案 A [⑤属于对作者一行人的行踪的描述;⑥是作者的感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秋节这一天,来自四面八方的名人在随园聚会,一起游览金陵名胜,作者认为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B.姑苏唐眉岑带着主人的儿子到随园来玩,他做饭的手艺很好,以蒸猪头最为拿手。
C.在渔夫的指点下,一行人登上大仓山,看到西南角有闪着银白色光亮的水波奔涌而出,那就是长江。
D.作者从旁观者的角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随园鸟瞰图,向读者展现了随园的美。
答案 B [“主人的儿子”错误,应是唐眉岑自己的儿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快乐过后想到会把它忘记,就必须借助文章使它保存下来,古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
(2)江中帆船如月亮中的桂树影一般,分辨不清。
【参考译文】
佳节、胜景、四方的名流,这三者会合到一起,不是偶然的事。因为不是偶然的事,却能偶然得到,真是快乐。快乐过后想到会把它忘记,就必须借助文章使它保存下来。古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
乾隆戊子年中秋节,苏州唐眉岑带着他的儿子住在随园,向我列举他的烹饪本领,以蒸猪头最为拿手。而且说:“这东西一个人难以吃下,如果现在做好,哪里就有客人来呢?”我说:“暂且置办齐,或许会有不速之客来。”不久,泾县翟云九进士来了。过一会儿,真州尤贡父到了。又过一会儿,南郊陈古渔到了,这时太阳还没有落下。眉岑说:“我们四个人都是外地人,没有游览过金陵的胜景,何不出去游玩一下?”这三人很高兴,穿上鞋站起来,快速(向外走),却不知道眉岑是想要让客人饥饿以便使他们有好胃口。
从随园南面穿过篱笆出来,到了小龙窝,两个山峰之间夹着一条长长的溪流,桃林和麻田散发着清香。来了一个渔夫,引领着客人登上大仓山,见西南角闪着银白色光亮的水波奔涌而出,渔夫说:“这就是长江。”江中帆船如月亮中的桂树影一般分辨不清。沿着山向东到蛤蟆石,高起的土地像天空一样中间高四面低。整个金陵都在脚下漂浮,渔夫说这是谢公墩。我长久居住在金陵,多次见人指点谢公墩的位置,都不如这里空阔且四面都可看到。我私下想这墩不过是一堆土罢了,能够使谢公产生出世思想的,必定是这里!即使并非如此,而谢公地下有灵,也一定不会离开这个地方而去其他地方的。从蛾眉岭登上永庆寺的`亭子,太阳已经落山,四处升起了苍茫的云雾,远看随园的楼台,像罩上了一层轻薄的面纱,参差交错互相遮掩衬托,又像用镜子看自己的影子,自己喜爱自己的俊美。(我)这才知道不从它的外面观看,竟然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多么快乐。
游张公洞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篇4
由义兴而左泛,泊湖。湖者,洞所从首径也。夜过半,忽大雨,滴沥入蓬户。余起,低回久之。质明始霁。从行者余弟敬美,燕人李生,歙人程生,郡人沈生、张生。可四里许,抵洞,始隆然若覆墩耳。
张生者,故尝游焉,谓余当从后洞入,毋从前洞。所以毋从前洞者,前路宽,一览意辄尽,无复余。意尽而穿横关,险狭甚多,中悔不能达。余乃决策从后入。多列炬火前导,始委身一窍,鱼贯而下。渐下渐滑,且峻级不能尽受足。后趾俟前趾发乃发,迫则以肩相辅。其上隘,又不能尽受肩。如是数十百级,稍稍睹前行人,如烟雾中鸟;又闻若瓮中语者。发炬则大叫惊绝。巨万乳皆下垂,玲珑晶荧,不可名状。大抵色若渔阳媚玉,而润过之。稍西南为大盘石,石柱踞其上。旁有所谓床及丹灶①、盐廪者。稍东,地欹下而湿,迹之则益湿,且益洼不可究,即所谓仙人田也。
回顾所入窍,不知几百丈,荧荧若日中昧,时现时灭。久之,路几断。其下穿不二尺所,余扶服过,下上凡百余级。忽呀然中辟可容万人坐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为五色刺人眼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石状如潜虬,如跃龙,如奔狮,如踞象,如莲花,如钟鼓,如飞仙,如僧胡,诡不可胜纪。余时惫,足益蹇,强作气而上,至石台,俯视朗然。洞之胜,至是而既矣。
张公者,故汉张道陵,或曰张果②,非也。道陵事在蜀颇著。许询贻逸少书称: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③汉末得道之徒多在焉。此亦岂其一耶?王子曰:余向所睹石床、丹灶、盐米廪及棋局者,仿佛貌之耳。乌言仙迹哉!
(选自《王世贞文选》,有删改)
【注】①丹灶:炼丹的灶。② 张果:即张果老,唐代道士。③左元放:东汉末年方士左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名状命名B.迹之则益湿追踪
C.诡不可胜纪怪异D.仿佛貌之耳表现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低回久之而润过之B.鱼贯而下地欹下而湿
C.且峻级不能尽受足且益洼不可究D.石柱踞其上此亦岂其一耶
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湖者,洞所从首径也
B.张生者,故尝游焉
C.即所谓仙人田也
D.张公者,故汉张道陵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湖留宿时,因为半夜下起了大雨而焦急徘徊,难以入睡,等到天亮雨停,才和五位同伴走了四里多路,抵达张公洞。
B.作者一行从后洞进入,沿着陡直湿滑的石阶艰难地向下行走,途中看到了晶莹的乳石和前人用过的石床、丹灶、盐廪等遗物。
C.张公洞狭窄险隘,低洼潮湿,洞里的乳石色彩缤纷,形状怪异,这使作者一行能既享探险之趣,又欣赏到奇幻壮丽的景观。
D.作者根据游洞经历和张道陵的事迹,指出张公既不是汉代的张道陵,也不是唐代的张果老,澄清了张公洞的有关传言。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3分)
忽呀然中辟可容万人坐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为五色刺人眼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
(2)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所以毋从前洞者,前路宽,一览意辄尽,无复余。(4分)
②洞之胜,至是而既矣。(3分)
参考答案:
5实词理解C(A.说出。B.踩,踏。D.与,,相似。而且,表并列,连词。A.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助词/它,代词。)
6虚词理解C(B.表修饰,连词/而且,表并列,连词。D.它的,代词/其中的, 代词。)
7句式理解B(非判断句。A、C、D三句均是判断句。 )
8内容理解B(石床、丹灶、盐廪等是钟乳石的形状,并不是前人用过的遗物。)
9.【理解与翻译】(10分)
(1)忽呀然中辟/可容万人坐/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为五色/刺人眼/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3分。每错、漏三处扣1分,扣完为止。石乳之下垂者后可断可不断。]
(2)①不从前洞进去,是因为前洞道路很宽,一看游兴就全尽了,再也没有余味。[4分。所以1分,辄1分,大意2分。]
②张公洞的美景,到了这里就游完了。[3分。胜1分,既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从宜兴向东泛舟而行,在湖停泊。湖是去张公洞首先要经过的地方。半夜过后,忽然下起了大雨,雨点滴滴答答从船蓬窗口飘入。我起身在船仓内徘徊了很久。天亮的时候雨才停下来。跟我同行的有我的弟弟敬美,燕地人李生,歙县人程生,以及当地人沈生和张生。大约走了四里多路,到达了张公洞,从洞口看,它隆起的样子像翻倒的土堆。
张生从前曾经游历过张公洞,他告诉我应该从后洞进去,不要从前洞进去。不从前洞进去,是因为前洞道路很宽,一看游兴就全尽了,再也没有余味。游兴尽了再走通向后洞的过道,那里危险而狭窄的地方很多,可能中途后悔,而最终不能到达。我于是决定从后洞进去。多举些火把在前面引路,起初,我们弯腰走进洞穴,像鱼群那样一个接着一个向下走。越朝下走,路越滑,而且在陡峭的石级上不能完全站稳双脚。后脚要等前脚挪开后才能迈出,道路狭窄的地方,就用肩膀助力,(帮助脚踩到下一级)。洞穴的上面狭窄,所以朝下走时,肩膀也不能完全用力。像这样走了一百多级,渐渐看到前面行走的人,像烟雾中的鸟儿;又听到他们像在瓮中说话的声音。我们举起火把,惊叫起来,眼前的景物令人叹为观止。巨大的成千上万的石乳都向下垂着,玲珑闪亮,妙不可言。大体上它们的色泽像是渔阳的美玉,而且比它更温润。偏西南有座大盘石,高大的石柱蹲踞在它上面。旁边有所谓的石床和丹灶、盐仓。偏东一点,地面向下倾斜着,而且很潮湿,踩上去就更觉得湿,而且更加低洼,深不见底,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仙人田了。
回头看看我们走进的洞穴,不知道有几百丈深,洞里微光闪烁,像昏暗的日光,时有时无。走了很久,路也几乎没了。在石阶下穿过不到二尺宽的地方时,我只能匍匐而过,上上下下总共有一百多级台阶。忽然洞里变得大而开阔,可以容纳上万人坐下来。那些下垂的石乳,更加奇特了。它们呈现出五彩的颜色,明亮得刺眼。大的石乳好像玉石柱子,有的向下垂着,离地只有一尺左右;有的像怒发一样向上立着,与洞顶之间的距离也只有一尺左右;有些下垂的石乳和上立的石乳之间还未相接,中间只能容下一根头发。石乳的样子像入海的苍虬,像跃起的巨龙,像奔跑的狮子,像蹲着的大象,像莲花,像钟鼓,像飞舞的神仙,又像异域的僧人,形状怪异,不能全部记下来。我当时很疲惫,双脚越发行走困难,勉强振作精神向上攀登,到了石台,再向下看时,一切都那么清楚。张公洞的美景,到了这里就游完了。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答案 篇5
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问题:
(1)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2)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
《琴王》阅读答案游睿 篇6
(2)参考答案:他虽然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乡亲们心中,是乡亲们心中永远的琴王。(大意相同即可,内容要与语境和小说主题相合。)
2.参考答案:①平时,琴声陪伴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帮助乡亲们度过一天天的劳累;②危急时,乡亲们从琴声中获得启示、信念、力量,灵魂得以净化,平静的应对,最终转危为安;③琴声帮助乡亲们认识到它不只是一个聋子,更是一个舍己救人的英雄。(大意相同即可,内容要点要围绕情节的推进展开。每点2分)
3.参考答案:①他虽然是一个聋子,②但是执著地追求艺术,演奏技艺高超,对作品有独到的领悟能力,③在危急时刻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大意相同即可,内容要点要围绕身体、艺术、思想境界等展开。每点2分)
景公出游阅读答案 篇7
“善哉!君之问也!”晏子再拜,曰:“闻天子之诸侯为巡狩②,诸侯之天子为述职。故春省③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④。夏(朝)谚曰:吾君不游,我何以休?吾君不豫,我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⑤。今君之游不然,师行而筹于民,贫苦不补,劳者不息。夫从山而不反谓之流,从水而不反谓之连,从兽而不归谓之荒⑥,纵乐而不归谓之亡。古者圣王无流连之游,荒亡之行。”
公曰:“善。”命吏计粮仓之粟,计长幼贫民之数。吏依数出粟,已与贫民者三百钟,公身见老、病者七十人,赈赡之,然后归也。
【注释】:①遵:循。②巡狩:视察。③省:考察。④豫:指帝王秋天出游。⑤度:法度、准则。⑥荒:与下句的“亡”都指沉迷逸乐。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遵海而南 南:南面
B.从水而不反谓之连 反:通“返”,返回
C.公身见老、病者七十人 身:亲自
D.赈赡之,然后归也 赡:供给、供养。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1)诸侯之天子为述职 (2)小大之狱
B.(1)已与贫民者三百钟 (2)吾与徐公孰美
C.(1)景公出游,问于晏子(2)欲报之于陛下也
D.(1)吾君不游,我何以休?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哉!君之问也!”晏子再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贫苦不补,劳者不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下列篇目中人物(作者)的人文思想核心。
人物(作者)篇目人文思想核心
晏子《景公出游》 _________
欧阳修 《醉翁亭记》 _________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忧国忧民
曹刿《曹刿论战》 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C
3.① “您问得真好啊!”晏子拜了两拜。
② 贫困的人得不到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意对即可)
游栖霞寺阅读答案 篇8
跻①险入幽林,翠微②含竹殿。泉声无休歇,山色时隐见。
潮来杂风雨,梅落成霜霰③。一从方外④游,顿觉尘心变。
【注释】①跻:攀登。②翠微:翠绿的山色。③霜霰:霜雪。④一从:从一,跟一个人。
方外:世俗之外。
阅读题
10.对这首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展现了诗人寻幽揽胜、不避险阻的情态,“幽”字点写出了栖霞寺的环境特征。
B.颔联先写视觉感受,再写听觉感受,使画面中的山色与泉声相互映衬,富有生趣。
C.颈联采用对偶手法,“风雨”对“霜霰”,渲染了有别于俗世的清冷而幽静的氛围。
D.尾联交代了诗人跟随别人游玩栖霞寺后的感受,流露出远离尘俗、追求清净的愿望。
11.“翠微含竹殿”一句中的“含”字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0.(3分) B (听、视觉紊乱)
11.(3分)采用拟人手法(赋予树木(山林)以灵性,使画面有动态美,似有凝聚、包容的力量)(1分)。生动写出了栖霞寺被翠绿的山色所环绕的.幽深美丽的景象(1分),表达了作者对所见景色的爱怜不舍(喜爱、陶醉等亦可)(1分)。
注释
跻(jī)险:登上高险处。翠微:指青翠的山色。含:包围。隐见(xiàn):时隐时现。霰(xiàn):小雪珠。
方外:世外,指仙境或僧道生活的环境。尘心:凡俗之心,名利之念。[1]
赏析
游黄山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9
登莲花峰
明/徐霞客
初五日,平明①,从天都峰坳中北下二里,石壁岈然②。其下莲花洞正与前坑石笋对峙,一坞③幽然。别澄源④,下山至前岐路侧,向莲花峰而趋。一路沿危壁西行,凡再降升,将下百步云梯,有路可直跻⑤莲花峰。既陟⑥而磴绝⑦,疑而复下。隔峰一僧高呼曰:“此正莲花道也!”乃从石玻侧度石隙。径小而峻,峰顶皆巨石鼎峙⑧,中空如室。从其中叠级直上,级穷洞转,屈曲奇诡,如下上楼阁中,忘其峻出天表也。一里得茅庐,倚石罅中。徘徊欲开,则前呼道之僧至矣,僧号凌虚,结茅于此者,遂与把臂陟顶。顶上一石,悬隔二丈,僧取梯以度。其巅廓然开阔舒朗,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盖是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四面岩壁环耸,遇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
(选自《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注释】①平明:天亮时。②岈(xiā)然:山谷深邃的样子。③坞:四面高、中间低的谷地。④澄源:一个和尚。⑤跻:登,升。⑥陟(zhì):登上。⑦磴绝:石级没有了。⑧鼎峙:形容巨石凑集,直立对峙。
题目
10.翻译加点词语。(2分)
(1) 凡再降升: (2) 叠级直上:
(3) 结茅于此者: (4) 独出诸峰上:
11.下列加点虚词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一坞幽然(形容词后缀,……样子) B.向莲花峰而趋(表递进)
C.僧取梯以度(相当于“而”,表顺承) D.盖是峰居(表原因,大概)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1) 既陟而磴绝,疑而复下。
译文:
(2)其巅廓然开阔舒朗,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
译文:
13.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描写记叙的?(2分)
14.作者突出了莲花峰的哪些特点?(3分)
15.“遇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写人的观景感受有什么好处?(2分)
答案
10.(1)第二次(2)石阶(3)建造茅草房(4)各、众
11.B(表修饰,相当于“地”)
12.(1) 但是路很陡几乎上不去,正怀疑要往下走。(2) 山顶豁然开阔敞亮起来,向四周眺望碧蓝的天空,天都峰也为莲花峰俯首称臣了。
13.攀登莲花峰的经过(或作者的游踪,或地点的转换)
14.山路狭窄陡峭、景致幽深;峰顶巨石耸立、一峰孤起;山巅开阔、风景宜人。(意对即可)
15.用游人陶醉莲花峰巅,从侧面表现了山顶的景色奇丽,令人陶醉流连。
附《登莲花峰》译文
《晚游六桥待月记》阅读答案 篇10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焉,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时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未下夕舂,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恋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释】
夕岚:傍晚的山光。
勒:抑制。
石篑:明代公安派作家陶望龄的号。
张功甫:南宋将领张俊的孙子,玉照堂是其园林,有名贵花木400株。
歌吹为风: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
粉汗为雨: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
设色:用颜色描绘。
夕舂:夕阳。旧习俗日落石时舂米,故曰“夕阳舂”。后简称“夕舂”,并引申指夕阳。
【文言知识】
释“数”。“数”指数目、数量,古今义同。它还可作“几、几个”解,如“数次”,意为“几次”。此外,读“shǔ”时,有“计算、查点”(如“不可胜数”)、“责备”(如“数落”)等义项。它又读“shu”,作“多次、屡次”解。上文“数为余言”,意为“多次对我说”。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为:被 ②相次:一个接着一个
③恋:迷住 ④去:离开
⑤受用:享受
2、翻译:
①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焉,为夕岚:西湖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白天最美的时候,是烟雾蒙蒙的早晨,是山岚缭绕的傍晚。
②月景尤不可言,花恋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有月的夜景之美更是难以用语言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容颜,水的心意,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
3、本文描绘了西湖美丽而壮观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游西湖的感想,融情于景。请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可多角度分析)。
【游青溪记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游齐云山记阅读及答案05-31
游丹霞记的阅读及答案09-12
晚游六桥待月记阅读答案10-26
景公出游阅读答案07-03
游杜甫草堂阅读答案07-08
记游庐山阅读答案苏轼10-02
《逍遥游》阅读答案及译文12-16
《初晴游沧浪亭》阅读答案12-01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阅读答案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