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短文两篇教案(精选4篇)
8短文两篇教案 篇1
知识与能力:
1.理解“飞蛾扑火”、“夸父追日”、“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2.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追求光和热的战斗情怀,学习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1.学习课文借景喻人的写法。
2.反复朗读课文,培养理解、感受能力。3.体味文章的精妙所在。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课时
一、导入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备、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同学们收集到了哪些你最喜欢的有关日月的诗词?
下面请几位同学诵读他们所收集到的诗词(3~5名)。同学们可能会答:
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大家都说的很好。当代著名作家巴金老先生却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赋予了它们不一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二、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1 作家作品简介。2 背景简介。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仅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在这个背景下巴金写了这两篇短文。
三、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 老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正音。老师板书重点字词: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点评,并指导。
2 学生自读课文一遍,并将不清楚的地方设问思考。3 全班同学整体朗读一遍。
四、精读课文,体悟文意
(一)认真阅读《日》,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 查阅相关资料或根据你的积累,复述“夸父追日”这个故事。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夸父为了追赶太阳,渴极了,喝了黄河、渭河的水还不够,又往别处去找水,半路上就渴死了。他遗下的木杖,后来变成一片树林,叫做邓林(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大意
相同即可)
2 文章的题目是“日”,但为什么第一段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有何蕴意?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飞蛾已不是单纯的生物,他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他成为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虽写“日”,但主要表达的都是飞蛾努力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3 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本文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饱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生命。飞蛾和夸父追求光和热,象征着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地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歌颂为抗战献身的精神)
4 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一句话作为一段,在文中的地位如何?飞蛾与夸父的行为是为了什么?他们追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他们的行为,一方面是自身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
不被黑暗所笼罩。
(二)仔细阅读《月》,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 简述《娥(嫦娥)奔月》的故事。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淮南子·外八篇》中说,后羿从西王母处求来不死之药,蓬蒙听说后前去,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之药飞到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后羿,嫦娥留在月亮上的广寒宫。她在广寒宫里寂寞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后羿团聚。(其他答案也可)
2(1)本篇散文中月给人的突出感觉是怎样的?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1)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2)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3)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3 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嫦娥奔月”的传说?作者
这样写寄托了什么样的理想和感情呢?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因为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渴望像娥奔月一样去追求,去改变。
五、通读全文,整体归纳
学生通读后,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 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2 这两篇文章主题是什么? 3 这两篇文章有什么写作特色?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1)推陈出新
描写“日”“月”的文章很多,可是作者却能从旧中出新,不直
接描写太阳和月亮,而是从另一角度下笔,揭示更深刻的道理。
(2)借景喻人
《日》《月》两文描绘了这样几幅画面:飞蛾扑火、夸父追日、娥奔月。作者描绘他们,是为了借景喻人,他们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是作者理想的化身。
(3)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两篇文章,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文章笼罩在一种象征的意境中。
六、思维延伸
《月》中结尾处写道:“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想一想:“她”看见了什么人的影子?
学生思考后教师示例:
她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追求光明,追求美好事物的她,是以月亮为明镜,要用明镜照出自己的倩影。
七、课堂小结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希望同学们也有这样的一种“力”去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本教案加大了学生朗读的比重,让学生们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验作者的感情。本教案结构清晰,便于老师讲解和学生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兴趣。思维延伸部分既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同时也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8 短文两篇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和情感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3.进一步理解在散文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
加强诵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体味、感悟、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作者追求光明,赞美为追求光明和理想而不惜牺牲的精神。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在散文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请把你收集到的你最喜欢的诗词在全班交流。
二、交流古诗词
分别请3——5名同学诵读他所收集到的诗词,并简述理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点评。
三、初读感知
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2.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3.朗读
(1)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日》《月》两短文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读后教师可根据情况范读引导,力求贴近作者当时的感情,以便学生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2)同学自读
(3)课内朗读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读得最好的短文或段落进行诵读,师生共同点评
(4)分组朗读全文
四、探讨交流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教学时主要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或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有可能较为肤浅,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2
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把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3)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4)“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把握:“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5)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某某人”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五、小结
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六、延伸(课后)
请根据当地的情况,以日或月为内容,写一篇充满感情的短文或一首小诗。
七、板书设计:
日 月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死 不如 生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对光明的强烈追求)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 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教学重点: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内涵。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二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等短篇小说集和《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的《随想录》被誉为“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引起巨大的反响。三配乐朗读、内容探究 “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5 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7、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这种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8、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和热的思想感情。
9、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四、小结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板书设计:
日
月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死
不如
生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对光明的强烈追求)
《短文两篇》教案2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宽恕、聒噪、卑微、收敛、零落、短暂、一丝不苟、固执、断续”等词语。
2.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4.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5.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以席慕蓉的一首诗或一段散文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例如:(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 任它/绿草如茵 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 6(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二、介绍作者: 1.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
/ 6 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词:
宽恕shù 聒噪ɡuō zào 卑微bēi 收敛liǎn 零落 短暂zàn 一丝不苟ɡǒu 固执zhí 断续 2.自由朗读两篇文章。
3.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明确: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地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
/ 6 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
(1)《蝉》中 “想起秋风颜色” 的“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2)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此句上承“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4)《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明确: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枚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 6
三、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可以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四、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欣赏席慕蓉或小思的几篇诗文,留给学生。
五、板书设计
/ 6
【8短文两篇教案】推荐阅读: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01-09
初中语文短文两篇夸父逐日教案09-24
第8课《短文两篇》说课稿 巴金12-17
【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07-14
第25课、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教案06-04
短文两篇课件11-25
《短文两篇》教学案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