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教案共案(精选6篇)
集体备课教案共案 篇1
都江民族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 级 教学内容 六年级
学 科
语文
主备人
杨胜勇
第三单元习作:《我的理想》
本次习作是口语交际的自然延伸,题目就是《我的理想》。本次习作,教材分析 不仅要突出习作主题本身具有的教育价值,还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有条理地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本次作文的题材学生一看就很容易理解,对于学生来说应该不是很难。学情分析
但学生作文普遍差,在教学时应列提纲进行指导,让学生按提纲进行习作。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的理想。
知识目标
2、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提高学生有条理地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3、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
1、指导学生列习作提纲进行习作,范文引路。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2、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3、认真抄写。
情感目标
从理想中获得前进的动力。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列提纲,然后进行习作。
把“我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和“我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写具体。引导生畅谈理想,指导拟提纲,佳作引路。列提纲,说、写结合。
1、认真想想,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预习要求
2、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3、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
课前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课时
1、关于理想的名言;
2、例文。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关于理想的名言。
①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失去前进的力量。
②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③理想是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
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说要求,课件出示:
1、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2、为什么有这样理想?
3、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根据本组课文,提示学生可以尝试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包括
三、畅谈理想。
导入新课、新课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理想,聪明的,请你告诉我,你有什么理想讲授、课堂练习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呢?
或巩固拓展、法
制教育、小结、四、指导拟习作提纲。
作业设计与布
(一)提纲
置等)
① 我的理想是什么。(略)② 我有这种理想的原因。(祥)③ 用具体事例说明我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的。(详)④只要努力,我的理想一定会实现。(略)
(二)学习写作方法
1、首尾呼应的写法。
2、有详有略的写法。
五、佳作欣赏
师课件出示例文。
六、学生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我的理想
① 我的理想是什么。(略)② 我有这种理想的原因。(祥)板书设计
③ 用具体事例说明我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的。(详)④表决心。(略)
集体备课课教案 篇2
课时:第十周 第三课时 课型:复习课(分析课)
授课时间 : 2018年5月7日 教学内容:课文一(深学)教学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1.熟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学会新的句型。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能抓住关键词,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与价值观:初步具备概括的能力,能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故事叙述的前因后果。
课时重点:正确、熟练地读并理解课文大意。
课时难点:能够概括段意,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结构;通过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学过程: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1.请大家通读课文,找一找在火车到来的那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
明确:这群姑娘都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搅乱了年轻的心,都像过节一样梳妆打扮,去迎接那列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的到来。她们对山外的东西全都充满了好奇:一个发卡、一块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一只人造革的书包、一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这些都会带给她们热烈的话题和美妙的遐想;在这好奇与向往的目光里,还融入了少女对未来生活的个人梦想。
2.她们感兴趣的东西是一样的吗?
明确:不一样。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
品味小说的语言
作者凭着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优美的文笔写作,表现独特、语言清新淡雅,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读者心里,两岸风景美不胜收,无论是叙述语言,诸如对火车拟人化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如香雪做生意的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对话,写得都很美。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明确:“五彩缤纷”表明姑娘们对这一分钟的期盼,这里有她们的“喜怒哀乐”,表明她们对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心情是复杂的,既高兴,又伤心,高兴可以每天接触大山以外的现代文明,伤心是不能走出大山,融入现代文明的世界中去。重点句型:
1.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1)如果你不告诉我,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件事是你做的。(2)如果不是大家帮忙,我怎么也干不完这件事。
2.它走得那样匆忙,连车轮发出的声音好像都在说,不停不停。前一小句叙述一件事,后一小句具体说明句中指示代词的程度、状态。(1)她打扮得那样漂亮,连我都快认不出她了。
(2)她笑得那样开心,连老师都忍不住微笑起来。
小结:
女孩子们的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小说的欣赏,角度很多,比如人物、情节、环境,还有主题,而这篇文章作者通过诗意的语言,抒情的笔调,描写了一群天真、活泼、朴实的山村姑娘的形象,而这个群体中,作者极力捧出美得“叫人心疼”的香雪。
巩固练习
选择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恰当解释。
1.它在山间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C)A.探险 B.爬 C.尝试 D.打探 2.不久这条线正式运营。(D)A.营业 B.开通 C.运动 D.运行和营业
3.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C)A.扰乱 B.混乱 C.打破 D.搅动
4.它那震天动地的轰鸣声也叫人们感到恐惧。(A)A.害怕 B.兴奋 C.高兴 D.恐吓
5.一切又恢复了寂静,静得叫人伤感。(B)A.感觉不到 B.伤心 C.奇怪 D.感动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重点句型造句 3,预习新课
板书设计:
一分钟的小站 段落大意:
第一段(1-3)铁路铺进台儿沟村的情景。
第二段(4-5)叙述火车在台儿沟停留一分钟给山村的人们带的震颤。第三段(6-最后)描述台儿沟的姑娘们通过火车与外界交流的情景。
小说主要二个情节: 1.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2.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
象征意义 : “大山”象征着封闭、传统; “火车”象征着开放、现代。
组长意见:
课后反思:学生基础在知识太差,提问的问题难度有些大学生回答不上来。以后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信心和鼓励。在今后的日子里,吸取教训,努力钻研,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疏勒县亚曼牙乡八年级下册汉语集体备课
第二十二课:《一分钟的小站》
备课人:库尔班妮萨·如苏力
参加集体备课老师:冯雅歌 阿里米热 阿依西古丽 张召花威热比古丽 阿依努尔
2018年5月7日
《秋天》集体备课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中《秋天》一。本由三节诗组成,内容精粹,容量较大,画面感强。以“秋天”为主线,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等图景贯穿起来,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诗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感知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反复朗读、描绘画面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和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和激发热爱生活和大自然的情感。
【教法选择】
引导、解读、指导。
【学法指导】
吟读、品味、领悟,联想、比较、感悟,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教材、和投影机、粉笔等设备
【教学时间】一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展示家乡秋景图。导语:看到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联想?(让学生联想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多彩的季节,秋天是令人忧郁的季节,也是令人快乐的季节。总之,秋天是千姿百态的。)那么,在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心中,秋天又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秋天》(板书题),去领略诗人笔下浓浓的秋意。
学生简介作者。PPT: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二、授新、(一)范读全诗,整体感知。、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要求:
①标注生字词,注音释义。②注意划分诗歌节奏。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
(1)注音:
丁丁镰(lián)刀
肥硕(shuò)
栖(qī)息
鳊鱼
乌桕(iù)寥(liá)阔
蟋蟀(xīshuài)枯涸(hé)清冽(liè)梦寐(èi)
(2)释义:
丁丁:形容伐木、弹琴等声音。
幽谷:幽深的山谷。
肥硕:文中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乌桕:桕树。树叶秋天变红。
芦蓬:芦苇做的船篷。
寥阔:高远空旷。也作“寥廓”。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
梦寐:睡梦。
3、检查划分诗歌节奏,熟悉诗歌内容情况。
(1)方法提示:诗歌的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标准:按节拍划分和按意义划分。
(2)《秋天》可按意义标准划分朗读节奏。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二)自由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学生找出哪些词语体现了诗歌所描绘的乡村秋景?
“冷雾、白霜、乌桕叶”——秋色。“蟋蟀声”、溪水清冽、牛背笛声——秋声。
“稻香、瓜果、青鳊鱼、竹篱、”——秋实。“农家、渔船、草野、牧羊女”——秋图。
2、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欣赏的词语或句子,仔细品味。
(1)伐木丁丁地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极具诗意,又耐人寻味。如果换成“那割过无数穗稻谷的镰刀”,语言就显得抽象空泛,表现力和美感就逊色多了。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4)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3、引导学生畅谈、归纳: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句中“满披”形象生动,“飘”字从听觉的角度,贴切传神地写出了幽谷的深、静。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润、形声兼具的画面。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使人满口生香,展示丰收的图画。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在诗句中是拟人,将秋天形象化,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意味隽永。
(4)“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把青鳊鱼比喻成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耐人寻味。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6)“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是(愉快地)劳作的形象说法,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7)“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梦寐”名作动。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三)合作探究,共同完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诗共三小节,用简洁的文字给每一节诗拟个标题,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引导归纳标题、图画:
(1)秋天在农家里。图画——绚丽多彩的农家丰收图。
(2)秋天在渔船上。图画——淡雅朦脆的渔夫晨归图。
(3)秋天在牧羊女眼里。图画——寥阔空远的少女思恋图。
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引导小结:
(1)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在山谷里;稻田里农夫刚放下割稻的镰刀,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田野里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发散出稻香的气息;果林中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果农摘下沉甸甸的瓜果放进背篓里,带回家去,将丰收的喜悦与亲友一起分享……
(2)渔夫晨归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渔人却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船篷上洒满白霜,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3)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怎不见了那夏日里牛背上吹笛的少年?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憧憬在秋天的美景和思念中。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引导小结: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从思想感情来说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五)、堂小结
本学习掌握了重点词语,品味了诗中优美的语言。学习本诗还要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感受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三、作业
学会生字、新词,品味诗歌语言。
2、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作文:秋天在哪里?
四、板书
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渔夫晨归图
集体备课教案 篇4
复习内容: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感受现代生活 复习课题:第六课飞天梦想
第七课人类的翅膀
课前准备:课前把要复习的内容整理成问题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抽时间先把会做的题做了。
考标链接: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运用)复习内容: 第六课飞天梦想 1、我国的科技现状:
我国在航天技术、核技术、基因测序、杂交水稻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跃居世界先进行列。但我国的科技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2、我国科技落后的表现:
公民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文化水平总体较低; 研发经费、技术管理、科学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科技国际竞争力等在国际上排名不高; 在高科技领域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的尖端技术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3、4、辉煌的科技成就离不开科学家的辛勤劳动和献身精神。科技兴国战略:
(1)我国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原因: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比较低,科技水平、民族文化素质不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 我国科技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实施科技兴国战略。
(2)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内容(关键):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教育创新、科技创新)。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怎么做:
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 要大力加基础教育; 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鼓励创新; 要加大科技投入、改革科技体制。(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 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的热情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第七课人类的翅膀 1、辉煌的科技发明改变了类的生活:科技成就对我们的生活的改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的生活有着沉甸甸的科技含量。科技使我们能够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妙。2、我们发自内心地感谢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因为我们的美妙生活依靠他们的汗水来打造。3、4、科技是一把双刀刃剑,它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致人于死地。人类如何正确对待科技?
全面客观地看待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明确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人类; 科学要关爱生命关爱世界,科学家也要关注科学研究成果是否合理; 在科技发展过程中,人类需要时刻修正科技发展的方向,修正科技成果应用的范围。5、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牵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因此,想不想创新,能不能创新,敢不敢创新,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兴衰成败。6、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课堂环节:
必修五集体备课教案 篇5
主备:张世礼
备课教师:田兴发 钟天宝 李金萍 方玉梅 谢开国 舒浩 陈正爱 教学目的:
1、巩固复习文言文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及句式等基础知识;
2、背诵必背课文;
重点、难点:实词和多义。
教学方式:
1、学生自主复习
2、教师解疑
3、ppt(自制)演示检测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归去来兮辞
一、基础知识
1、重要实词:
役(役使)、谏(谏正、劝止)、觞(酒杯)、策(拄着)、憩(休息)、岫(山穴)、景(太阳)、盘桓(徘徊、留恋不去)、畴(田地)、棹(划船)、窈窕(曲折幽深的样子)、行(将要)、期(至、及)、聊(姑且)。
2、重要虚词:
①五个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复驾言兮焉求(干什么)曷不任去留(何)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
②来:来 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
③兮: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④以:介词(让;用;把;因为;按照;带着)
连词(同 “而” ,表修饰;同 “而” ,表并列;表目的,来;才
;因为)
⑤而:代词(通“尔”,你的)
连词(表假设,如果 ;表转析;表并列;表修饰;表承接)
⑥之:代 词(他们;我 ;这、此;这样的人,这类人)
结 构 助 词(定语中心词之间,的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宾语提前标志;中心词与补语间,⑦得;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3、古今异义词:是、非、亲戚。
4、词类活用:幼(形-名)、怡(使动)、傲(形-名)、日(名-状)、策(名-动)、时(名-状)、悦(意动)、乐(意动)、琴(名-动)、书(名-动)、棹(名-动)、善(形-动)。
5、通假字:曷。
6、特殊句式: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②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
③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
④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
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
⑥乐乎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
二、文章思想感情:
1、学生自由诵读一遍文章,老师检查学生诵读情况。
2、请一位朗诵水平较好的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完成一项任务:画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学生活动)
3、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学生品读思考,老师予以点拨)
①归去来兮!②三径就荒,松菊犹存。③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④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⑤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要点: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作者卓然不群,厌倦了黑暗腐败的官场,强烈的渴望乡园田居的生活。对于他来说,物质的享受并非他的追求,精神的愉悦才是他最终的归宿。)
①乃瞻衡宇,载欣载奔。②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③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④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⑤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要点:乐于田园生活,诗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所以他才能生活的如此惬意自得。)
①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②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③或命巾车,或棹孤舟。④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⑤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要点:人的情感是复杂的,这些语句就是作者在文中乐的背后隐现出的忧。有出世的逍遥,也有误入歧途的痛悔;有得养天年的安乐,也有人生苦短的感叹;有家人亲友相伴之乐,又有曲高和寡,知音难寻的伤感;有离开官场的决绝,也有对国事的一丝牵挂。全文可说是乐忧相生。)
三、小结:
《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诀别官场的宣言书。通过这节课的品读分析,我们发现作者的情感世界极为丰富,乐忧互现,决绝与犹疑并存,但有一个信念却是不变的,那就是与官场彻底决裂。因为作者深深知道自己心怀天下,“大济苍生”的抱负在那黑暗的官场是无法实现的,因而他更乐于归隐田园,做一个不问世事的隐士。他的高洁与坚定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四、作业:
1、将本文改为一篇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散文,500字以上。
2、背诵课文。教后感:
第二课时
滕王阁序
一、通假宇
1.所赖君子见机
(通“几”,预兆)2.俨骖騑于上路
(通“严”,整治)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通“消”)
二、词类活用
1.一言均赋(名词用作动词,铺陈)
2.目吴会于云间(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3.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词作状语,像雾;像星)
4.四美具,二难并(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事物;难得的人)5.襟三江而带五湖(名词意动,以„„为衣襟;以„„为束带);
三、古今异义
1.穷且益坚
古:困厄,处境艰难。
今:穷困; 2.一介书生
古:量词,个
今:介绍,介于 3.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古:以二十岁为弱年
今:无此意 4.盛筵难再
古:第二次。
今:又 5.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古:语气词,用在句尾
今:无意义。6.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古: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今:常用来指学位 7.识盈虚之有数
古:定数
今:数量 8.彩彻区明
古:日光
今:彩色 9.序属三秋
古:秋季的第三个月
今:三个秋季 10.路出明区
古:过
今:向外走 四、一词多义
1.尽
宾主尽东南之美
副词,全、都。
潦人尽而寒潭清
形容词,完了、没有 2.胜
胜友如云
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躬逢胜饯
形容词,盛大的
胜地不常
形容词,美的、美丽的 3.穷
响穷彭蠢之滨
副词,尽
穷睇眄于中天
副词,尽
穷且益坚
名词,因厄、处境艰难
岂效穷途之哭
形容词,走到头的4.临
临别赠言
副词,将要
临帝子之长洲
动词,面对
5.怀
怀帝阍而不见
动词,想念
有怀投笔
名词,心思
6.序
序属三秋
名词,时序
滕王阁序
名词,序言、序文
五、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
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等终军之弱冠/慕宗悫之长风
2.宾语前置
童子何知
六、名言警句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3.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七、文中名句赏析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八、作业:投影或纸介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
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1、下列各组划线词语含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若属皆且为所虏
B、潦水尽/宾主尽东南之美/满城尽带黄金甲
C、即冈峦之体势/胡天八月即飞雪/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穷岛屿之萦回/穷且益坚/觉宇宙之无穷
2.找出与例句对偶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
例:披绣闼,俯雕甍
A、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D、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3.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本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4对文中下列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下面是一副名胜古迹的对联,阅读后回答11-13题。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5.“一楼何奇”中的“楼”具体指的应该是()
A.鹳鹊楼
B.岳阳楼
C.滕王阁
D.黄鹤楼
6.“两字关情”中的“两字”指的是
()
A.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一诗中说到的“千”、“一”。
B.王勃在《滕王阁序》诗中说到的“老”、“穷”。
C.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说的“忧”、“乐”。
D.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提到的“愁”、“愈”。
7.这副对联的内容丰富,归纳上下联的主要意思正确的应该是
()
A.上联写楼的史实,下联写作者的感慨。
B.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位置。
C.上联写楼的传说,下联写湖光景色。
D.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风景大观和作者的感慨。
参考答案
1、C2、.D
3.D
4.B
5.B 6.C
7.D(2)教师自备学生作业 教后感:
第三课时
逍遥游
一、学习要点
(一)关于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二)内容结构
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
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
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己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 5 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
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
(三)庄子文章的艺术特色
1、神奇瑰丽的艺术想象
庄子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寄托自己深邃的思想,常创造出一种宏伟瑰丽的艺术境界。那不知几千里的北冥之鲲,化鲲为鹏飞往南冥,怒而飞大鹏激起千层波涛,以及那“野马”、“尘埃”构成无比壮丽、雄伟、奇特、生动、鲜明而又瞬息万变的画面。这是庄子全凭想象创造出来的一个奇妙的境界。这段文字中,想象的奇特丰富,夸张手法的神奇,语言的绚烂多彩不能不使我们为之惊叹。
2、比喻手法的运用
庄子的比喻往往能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腐朽为神奇。如用人们所见到的“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景色比喻大鹏在空中激荡起的尘雾,接着用人们仰视高空的碧远比喻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下视的所见。这种比喻是作者的想象,想象又是合理的,可信的。前人说《庄子》之文,长于譬喻,其玄映空明,解脱变化,有水月镜花之妙,且喻后出喻,喻中设喻,不啻峡云层起,海市幻生,从来无人及得。
3、对比手法的运用
庄子的对比手法是很有特点的。他发挥想象,将大与小推想极致,从而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对比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空间上的概念,“几千里”、“几万里”、“坳堂”、“数仞”;二是时间上的概念,“五百岁”“八千岁”“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的对比往往借助寓言。本文通篇是寓言,形象生动,感人至深。
二、能力训练、检测(投影)
1.下列汉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抟(tuán)弄
山坳(ào)
北冥(míng)
B.夭阏(quâ)
星宿(xiù)
斥鷃(yàn)
C.数(shù)落
蓬蒿(hāo)
沮(jǔ)丧
D.恶(ě)心
决(xuâ)断
蜩(tiáo)蝉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我决起而飞
B.小知不及大知
C.此小大之辩也
D.彼其于世,未数数然
3.下列各句中划线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而后乃今培风
B.亦若是则已矣
C.而御六气之辩
D.彼且恶乎待哉
4.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①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到千里之远的地方去,三月份就开始储备干粮。②哪里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B.①去千里之远的地方,须三个月前储备干粮。
②哪里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C.①去千里之远的地方,须三个月前储备干粮。
②哪里用得着它往南飞九万里呢?
D.①到千里之远的地方去,三月份就开始储备干粮。②哪里用得着它往南飞九万里 6 呢?
5.下列没有省略成分的一句是()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B.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6.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南冥者,天池也
B.齐谐者,志怪者也。
C.此小大之辩也
D.去以六月息者也。
7.解释句中红色的词: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腹犹果然:
(5)众人匹之
8.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为代词的项是()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之为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E.之二虫又何知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9.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蟪蛄不知春秋。
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汤之问棘也是已。
是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北冥海者,天池也。
天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下列句中划线字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朝菌不知晦朔
②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③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B.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C.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11.对下列句中划线字的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知不及大知
③有冥海者,天池也
②则知明行无过矣
④且适南冥也
A.①与②的用法不同,③与④的用法也不同。
B.①与②的用法相同,③与④的用法也相同。
C.①与②的用法不同,③与④的用法相同。
D.①与②的用法相同,③与④的用法不同。
12.从题干提示的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各句的相应括号中
绝:A.断,断绝
B.极,非常
C.高超,绝妙
D.横渡,横穿
E.超越
①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③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④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
⑤佛印绝类弥勒。
()
13.辨别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①而彼且奚适也?
()
②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③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④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14.下列句中与其他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彼且奚适也?
B.奚以知其然也?
C.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D.大王来何操?
15.翻译下列句子。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这一段中援引“汤之问棘”一段话是否与文章第一段的内容相重复?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逍遥游》,谈谈你对庄子思想及作品风格的认识。
附参考答案:
1、A2、D3、C4、B5、B6、D
7、(1)这(只)
(2)记载
(3)奚以„„为?
哪里用得着呢?或:何必„„呢?
(4)饱的样子
(5)比
8、CE
9、①四季
②即此
③天然的水池
10、A(①②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③长
④身高)
11、D(①②“知”通“智”,③深
④“冥”通“溟”。)
12、①E②D③A,④A⑤B
13、①往
②出嫁
③迎合④依照
14、B(B项为介宾前置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15、彭祖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吗?
16、这段文字不是第一段的重复,在内容上是对第一段的补充,从结构上,与第一段相照应,论证了“小大之辨”。
17、(略)教后感:
第四课时
陈情表
一、通假字
夙遭闵凶
(通“悯”,怜悯)
零丁孤苦
(通“伶仃”孤独的样子)常在床蓐
(通“褥”草席)四十有四
(通“又”)
二、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九岁不行
不能走路
不能走路
举臣秀才
孤苦零丁,至于成立
成人自立
(组织,机构)正式建立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报答
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申诉,诉说
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辛酸,苦楚
身心劳苦 臣欲奉诏奔驰
赶快向前,奔走效力
很快的跑 拜臣郎中
上书部的属官
中医医生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数量少
岂敢盘桓
犹疑不决的样子
在一个地方来回走;逗留除臣洗马
太子的属官
清洗马匹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进退两难
狼和狈 寻蒙国恩
不久
寻找
三、词类活用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臣具以表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且臣少仕伪朝
名词作动词,做官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
夙遭闵凶
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臣之进退
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举臣秀才
名词作动词,做秀才,为秀才 举臣孝廉
名词作动词,做孝廉,为孝廉 猥以微贱
形容词作名词,微贱的身份 沐浴清化
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政治教化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凡在故老
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 四、一词多义 以
臣以险衅
连词,因为 猥以微贱
介词,凭借 臣具以表闻
介词,用 谨拜表以闻
连词,表目的 伏维圣朝以孝治天下
介词,用
臣以供养无主
连词,因为 于
急于星火
介词,比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词,对向 之
外无期工强近之亲
助词,的
臣之进退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少
少多疾病
年岁小 解鞍少驻初程
稍稍 少仕伪朝
年青时 一时多少豪杰
多少 志
舅夺母志
志向 听臣微志
愿望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做标记 寻向所志
标志 应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照料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回答 婴
夙婴疾病
缠绕,被缠绕 举婴,欲投之河
婴孩 矜
犹蒙矜育
怜惜 不矜名节
自夸
鉏耰棘矜
矛、戟等武器的柄 悯
夙遭闵凶
通 “悯”,可忧患的事 悯臣孤弱
怜惜,悲痛 薄
门衰祚薄
浅薄
日薄西山
迫近,靠近厚古薄今
轻视,看不起 期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一定的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约定,约会 良剑期乎断
希望,要求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一周年,一整月)此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疾
而刘夙婴疾病
病(一般的生病)凡牧民者必知其疾
痛苦,疾苦
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缺点,毛病
吾疾贫富之不均,今为汝均之
厌恶,憎恶
疾风知劲草
迅猛,急速 嫉恶如仇
厌恶,憎恶 除
除臣洗马
授予官职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台阶 攘除奸凶
除掉
五、文言句式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判断句式 今臣亡国贱俘
判断句式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判断句式 急于星火
介宾后置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宾后置 而刘夙婴疾病
被动句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六、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教学设计>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4)陈辞委婉,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教学设计>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七、作业:
1、教师按所教班类别布置练习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篇6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五年级 执笔人:韩鑫
参加人:杨蓉、韩鑫、李静、林粤兰
备课组长:韩鑫
一、单元内容及说明:
本组教材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凡是精炼、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被艺术化了的语言,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说明:编排这组教材,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的语言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方法;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二、单元目标及说明:
1、会写本单元的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4、了解不同题材文章的表达方式: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体会相声的语言的艺术特点。
说明:在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说的话妙在哪儿;感受剧本、相声的语言特点。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提出日常注意发现、积累不同特点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提示语、古今笑话等,并鼓励学生试写提示语、广告词。
三、单元重难点及说明:
1、熟悉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义。
2、通过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指导学生积累精妙语言。
3、本组教学要和本次综合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的完美。说明: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以“劝说”为主题的模拟表演,“回顾·拓展”也是紧紧围绕有关语言艺术和形式的问题,安排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积累精妙的语言。
四、教学本单元,有如下建议:
教学时,教师要整体观照本组教材编排的特点,整体安排教学活动,做到教学内容自然融合,教学活动能够协调进行。
五、本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杨氏子》 2课时 《晏子使楚》 2课时 《半截蜡烛》 1课时 《打电话》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三 2课时 回顾·拓展三 2课时
10、杨氏之子
一、教学内容及说明: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说明:教学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二、教学目标及说明:
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认识3个生字,背诵课文。
说明: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三、教学重难点及说明:
重点: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难点: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说明:这篇课文通过孩子语言的妙处,从而体现了孩子的聪慧和机智。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
1、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2、本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建议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短文的意思:
(1)学生尝试读文,根据学生读文情况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2)在读通课文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如:“为设果”是说谁为谁摆放水果?“家禽”是现在说的“家禽”吗?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说明:课文中要求写的字有三个比较容易出错,要格外注意,根据书写的实际情况提醒学生注意:“曰”不能写成“日”,“惠”和“禽”不仅要把结构写匀称,还要注意把笔画写正确;有两个多音字要指导学生读准,一是“为设果”中的“为”读“wèi”,二是“应声”的“应”读“yìng”。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指名朗读课文→熟读课文,理解意思→质疑问难,试着练习背诵课文→想象情境,感情朗读→讨论交流,领悟幽默→延伸拓展→朗读课文→小结
(二)授课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的语言,有时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今天我就来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小孩。
2、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这个课题告诉我们?(重点理解“氏”“之”的意思。)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3.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4.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5.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设计意图】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设计意图】熟悉课文内容,读准字词有助于理解课文。
三、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设计意图】再现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的读,通过读感悟出课文的主旨。并掌握本班学生学习的难点。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大意。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领悟出杨氏之子的聪慧。
五、质疑问难,试着练习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练习背诵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设计意图】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品读,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二、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之子 杨梅 孔君平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品读,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三、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阅读,体会语言的精妙。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课外搜集: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杨梅 孔君平---→ 孔雀
教学反思:
11.晏子使楚
一、教学内容及说明: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离我们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给我们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读来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说明: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二、教学目标及说明: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4.能复述课文内容。
5.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说明:教学时要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比如,在了解课文内容时,请学生按着顺序来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对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晏子的思想品质有帮助。
三、教学重难点及其说明:
教学重点:能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说明: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重点朗读晏子和楚王三次斗智的部分,要读出楚王的骄横、傲慢、阴险和在失败面前的窘迫;要
重点引导读好晏子的话,晏子的语气或义正词严,或嘲弄戏耍,或诙谐反问。通过自读自悟感受晏子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
本课故事性很强,应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首先,通过自由读书,把课文读通顺,知道课文是写谁与谁之间侮辱与反侮辱的故事,写了几个回合的斗智。有些不大好懂又很关键的词语,可让学生查查字典。接着,启发学生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阅读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或自己的看法。说明: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的习惯,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的教学过程来突破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解释课题,导入课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走近宴子→深入阅读,体会智慧→感情朗读,理解宴子→观照全文,理解结构→小结
(二)、授课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说说课题的意思。【设计意图】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设计意图】解决学习障碍,了解课文的大意。
2、课堂交流
(1)关于生字。(出示生字课件)
注意“敝”字左边中间是一竖,不能分成两笔写; “臣”字中间不能写成“口”。(2)部分词语的含义。
敝国:我国。敝,谦词,用于称与自己有关的事物。面不改色:不改变脸色,形容临危不惧,从容自信。安居乐业:安定的生活,愉快的工作。
(3)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4)读一读难读的句子。【设计意图】理清文章脉络。
三、课堂小结
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作业
我会说”晏子使楚”的过程发生了几件事?结果怎么样?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不仅涌现出了许多勇猛的湛江,也涌现了出了许多能言善辩的谋臣。这位谋臣,利用自己的一张嘴,在外交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展示自己的口才。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谋臣——晏子吧!(板书课题:晏子使楚)
2、解题
使:出使。楚:楚国
3、关于晏子,简单介绍一下。(出示课件)
晏子,原名叫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夷维(山东高密)人。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用简炼的语言说说文中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出示: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回击。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2)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请同学们画出相关句子。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3)文章的 3 —— 5 自然段就是故事的经过。主要写了什么?(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是如何反击楚王的。)【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自悟,初步感受晏子的形象。
三、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楚王侮辱晏子
1、楚王几次侮辱晏子?
2、怎样侮辱的? 用曲线划出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一次:(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 让晏子从这个洞里钻进去。晏子代
表齐国出使楚国,楚王要晏子钻狗洞,想以此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板书:钻狗洞)
第二次: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 “ 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1)楚王是一 幅怎样的神情?你是怎么知道的(轻视、瞧不起)。抓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来体会人物心里是一种好方法,谁再来读这个句子?(2)楚王这句话的意思是?
(3)楚王说的“人”指什么样的人?
楚王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板书: 没人才)
第三次: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 “ 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 ” ...
3、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请同学们用括号画出晏子反击楚王的话。【设计意图】理解人物形象是学习本文的难点,抓住相关语句进行体会,让学生的学习有方法性和目的性。
(二)研读晏子回击 第一次回击: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怒发冲冲地 心平气和地 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深入的品读晏子与楚王的第一次较量,了解楚王和晏子是怎样的人。
第二次回击: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A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B 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A 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B 体会宴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他为什么不明说?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学习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体会晏子说话的技巧。第三次回击: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宴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2、出示:“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理解:水土不服
A 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B 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设计意图】学习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体会晏子反驳的语言感悟晏子的智慧。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四、感情朗读,理解宴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 口齿伶俐 热爱祖国 足智多谋 能言善辩„„
2、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自悟,体会晏子的爱国情怀和足智多谋。
五、拓展延伸:
1、晏子是个聪明人,你是不是呢?老师考考你。(出示聪明小故事)
六、课堂小结
师:只有今天做个课堂中的聪明人,明天才能像晏子、像吉鸿昌那样做个生活中的聪明人,才能不辱使命,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晏子
(侮辱)—————(反击)————结果
钻狗洞
是狗国
只好打开城门
没人才
下等国
只好陪着笑
没出息
强盗国
只好赔不是
课后反思:
12﹡半截蜡烛
一、教学内容及说明:
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的精彩之处就体现在他们与敌人的对话中:伯诺德夫人──“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杰克──(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蜡烛)“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结果,杰奎琳的巧妙伪装出来的可爱和天真、毫无破绽的理由打动了德国少校,终于保住了蜡烛里的秘密。
说明: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教学目标及说明: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说明:了解剧本和一般记叙文的区别,通过剧本中任务的语言和提示理解人物的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及说明: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说明:在充分了解文章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物的动作、心理等的描写体会人物的精神。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
首先,通过自读自悟了解课文大意,知道“半截蜡烛”的重要性。
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方式,理清课文脉络,深入学习课文,可引导围绕“蜡烛里的秘密是怎样被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的”这一问题进行细读、探究,体会人物语言透出的机智勇敢。
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评价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到旁白语言的作用,以便更好地揣摩人物的语气,把课文读好。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剧本的特点,讨论一下剧本和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说明:在了解剧本的特点上,体会剧本和一般记叙文的表达特点。并且感受人物语言的魅力。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初读课文,畅谈感受→再读课文,了解大意→深入阅读,感受形象→内化形象,感悟语言→小结
(二)、授课过程: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并能简单说说剧本的特点、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设计意图】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结合形式的想象力让学生表演。让学生对剧本产生进一步的兴趣。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内化人物的形象从而对剧本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反思:
13﹡打电话
一、教学内容及说明:
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群众的喜爱。《打电话》就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说明:选编这段相声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和幽默,了解相声这种特殊的语言表演艺术。在读中感悟到,打电话与人交流要言简意赅,这样不仅节省时间,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二、教学目标及说明: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了解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表演艺术,能对相声感兴趣。
说明:对于相声,学生并不陌生。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积累,调动起学生读相声的兴趣。本文是略读课文,首先通过引导学生浏览全文,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人物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阅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人物语言的特点。
三、教重难点及说明:
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了解相声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说明: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与幽默。
四、教学问题:
让学生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和幽默,了解相声这种特殊的语言表演艺术,在读感悟到,打电话与人交流要言简意赅,这样不仅节省时间,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说明:根据课文的体裁特点,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表演式朗读,因为语言比较通俗,讽刺意味比较浓,所以朗读的重点是读出人物语言的生活化,读出讽刺意味。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激发兴趣,出示课题→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默读课文,体会相声中人物说话的特点→熟读课文,尝试表演相声→小结(二)、授课过程:
一、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1、文艺节目可以分成歌舞类、语言类等,其中语言类节目中有一种很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是相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则相声──《打电话》。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要求或希望。
【设计意图】通过揭题,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二、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
1、边浏览课文,边听相声《打电话》的录音。
2、说说各自听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来自于相声本身的特点,更多的可能是来自于这则相声的内容,教师都要充分的肯定。
3、边看课文边思考:相声有什么特点?
教学中不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随机引导概
括,比如:相声是两个人说的。
(其实还有一个人说的单口相声和多个人说的群口相声);相声的语言很幽默,引人发笑;相声不仅是说,还要唱„„
【设计意图】利用录音激发兴趣,并且了解相声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三、默读课文,体会相声中人物说话的特点
1、默读课文,相声中的那个人是怎样打电话的?找出“打电话”的句子。
2、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有什么感受,举例说明?
⑴ 你贵姓呀?哦,老胡呀。呃,不是老胡?
老张呀。哎呀,我没听„„呃,不是老张,是老刘呀。呃,不是老刘。
是耗子呀。„„
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
──说话绕圈子。
⑵ 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他是女的呀。──明知故说。
⑶ 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没话找话。
⑷ „„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是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我三块四。──东拉西扯。
„„
3、联系生活的具体情境,思考如果生活中说话啰嗦,会有什么后果。【设计意图】通过对文中重点句子的品读,感受到文中人物说话罗嗦的特点。
四、熟读课文,尝试表演相声
1、选择课文中的某一段,练习朗读。
2、自由组合,学说相声。
3、听听其他的相声选段。
【设计意图】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会相声这种表演形式。
板书设计: 13.打电话
打电话应尽量节约时间,但有人说个没完没了 打电话 抓住重点、简单明了(行为文明)
对比
语言啰唆(缺乏公德)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三
一、教学目标
1.回忆和了解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情境,充分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能有针对性地得体地劝说。
2.了解和感悟劝说的策略和技巧,能态度真诚的劝说他人。
3.通过创设具体的场合让学生明确发言稿的写作特点和要求,学写一份发言稿。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揭示课题,了解意义
1.播放影视片中的“劝说”片断录像。要求学生认真看,仔细听。
(1)片断一:《汉武大帝》中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的场面。
(2)片断二:《成长的故事》中父母劝说杰克不要撒谎的场面。
播放录像前,先说明当时的具体情况。
2.在这两个录像片段中,你看到的,听到了什么?
(1)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
(2)父母劝说杰克不要撒谎。
【设计意图】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劝说”,劝说和鼓励是相对的,劝说往往要求对方改变某一种做法或想法,劝说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劝说是否真诚,是否讲究策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联系生活,明确情境
1.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你是否有过劝说他人或被他人劝说的经历?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况。
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楚劝说的语言,即“怎么说的”“说了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需要我们劝说?
(1)阅读课文中的一段话,打开学生的思路。
(2)自由地说说。
三、自由练说,模拟表演
1.你最想对谁,对那种情况进行劝说?想一想,该怎样说效果会更好?
2.学生轻声地练说。
3.师生模拟表演。
(1)学生说明当时的情况。
(2)教师扮演被劝说对象,学生扮演劝说者,模拟表演。
(3)师生共同评价模拟表演的情况。
【设计意图】教师可在模拟表演的过程中,或者在评价中随机地指出或引导学生指出劝说是要注意的事项:说话态度要真诚;不同的劝说对象要有不同的语气,比如对长辈要尊敬;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语气,比如紧急的情况就不能慢条斯理;一般要分析原因,指出改正的方向等。
四、修改提高,分组表演
1.根据刚才的提示,对自己的劝说进行修改,争取取得好的劝说效果。
2.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分组模拟表演,相互交换角色。
3.课堂展示,共同评议。
五、联系生活,课外延伸
提高自己劝说的意识,在真实的情境中尝试进行劝说。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课前准备
1.录象资料:学校大队干部竞选演说的场景。
2.学校或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场景照片资料:班里要开展改选班干部活动剪影,“六一”联欢会上活动剪影,社区围棋比赛的活动剪影,到敬老院慰问老人等。
教学过程
一、观赏中引题
1.上课一开始,伴随着《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多媒体大屏幕播放:“学校大队干部竞选演说”的场景录象资料。
2.仔细观看录象,重点体会参加队干竞选选手的发言技巧和发言内容。
3.引导学生畅谈观后感。
4.学习和生活中,需要发言的时候很多,比如,(1)虚拟情境一:“六一”联欢会上,你将代表全班同学做一个简短发言。
(2)虚拟情境二:重阳节,少先队员到敬老院慰问老人,请你代表少先队员讲话。
(3)虚拟情境三:海报──学校要竞选大队委,你打算竞选其中的一个职位。
(4)虚拟情境四:班上要竞选语文组长,你打算参加竞选。
(5)虚拟情境五:庆祝教师大会,你代表全体同学发言。
„„
要发言,通常要写发言稿,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一种情境,展开想象,写一篇发言稿。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情境,明确本次习作的内容。
二、分组讨论,明确内容与写法
1.过渡:请选择同一种情境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在小组内讨论,各组的发言稿应写什么和怎样写。
2.小组汇报。
4.教师小结。(屏幕提示习作要求以及注意要点)
(1)开门见山提出本人要谈的问题。然后说明理由,最后照应开头对全文做简明扼要的总结。
(2)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对尚未认识清楚的问题,要实事求是说明,不要含糊其词,如果是汇报性的发言,要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不必面面俱到。
(3)条理清楚。一篇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内容,都要考虑清楚,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
(4)语言通俗易懂。发言是直接面向听众,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设计意图】利用小组合作让学生自我总结出发言稿要注意的几点。
三、学生撰写,教师指导
学生自主选材感兴趣的内容动笔写作,师巡视指导。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三
一、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学文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交流搜集、积累的相声、剧本、快板等语言材料,不断丰富语言积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二、教学重难点:
整理在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各类语言材料;小组合作演一演语言类节目。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激情导入
师: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自己的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读对话,交流感受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感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教师巡视课堂,使小组内的交流能围绕“说话”这个话题展开。)
3.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1)指名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例1:我觉得《晏子使楚》一课中“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句话把齐国人口众多说得很形象生动。
例2:我觉得相声特别有意思,因为里面有很多语言很幽默,它不是直接地告诉我们说话不要罗嗦,而是通过有趣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
„„
(2)指名结合课外的知识与资料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①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见闻谈怎样说话。如同学之间有时因为一句话不中听而闹矛盾;有时因为话说得委婉巧妙而化干戈为玉帛。
②结合课外阅读知识谈怎样说话。如:有一次周恩来总理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外国记者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人走路时总昂着头,而中国人走路时总是低着头?这个记者的本意是想贬低中国人,给周总理难堪,可是周总理略一思索,说:因为西方人走的是下坡路,而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那位西方记者对周总理的敏捷才思和机智从容十分佩服。
(3)教师小结。
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有意识地练习用得体、精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展示台)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那就是对联。(请学生谈谈对对联的了解。)
1.读对子,读准字音,想想意思。
2.出示文中的四句对联,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3.指名读,正音。
二、感悟对联特点
教师点拨:你们再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你有什么发现。
1.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讨论。
回文联:由前往后读,由后往前读都可以
数字联:中有数字,并且对仗整齐。
叠字联:联中有叠词出现,并且对仗整齐。
顶针联:前一句的尾字为后一句的首字。
4.全班再读这些对联,体会特点,大致了解对联的内容。
5.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6.课外拓展:
(1)教师提供对联,学生诵读,感悟特点。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2)交流课外收集的对联。
师:你还见过类似这样的对联吗?有积累这样的对联吗?
顶针联:“松叶竹叶叶叶翠,秋声雁声声声寒。”“开口便笑,笑古今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地难容之事。”
数字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回文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秀秀明明
处处山山水水。”
叠字联:“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风收;盈盈笑语,盈盈笑,笑频频传报捷。”
(3)说说你喜欢这些对联吗?为什么?
可以从内容上说,对联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写景、有说理„„可以从语言形式上说,对联短小精悍,对仗工整,富有音乐感,读来朗朗上口„„
三、背诵积累
1.学生读课文中的对联,试着背诵。
2.同桌互相背诵。
3.指名背诵。
4.自由选择老师提供或同学交流的对联抄写背诵。
四、展示台
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可以
1.表演课文中剧本或故事中的片断。
2.相声表演。
3.展示自己收集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等等,并交流看法。
4.播放收集的相声或小品、电视剧的精彩片断,观看并交流。
5.动手设计广告词、提示语等。
【集体备课教案共案】推荐阅读:
高三集体备课教案07-08
物理集体备课教案08-23
初中集体备课教案09-03
吆喝集体备课教案11-03
2022年集体备课教案09-21
集体备课优秀教案10-01
第四周集体备课教案12-18
高三生物集体备课教案12-30
第3单元集体备课教案07-28
比例尺集体备课教案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