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化

2024-09-21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化(通用10篇)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化 篇1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夏、商、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的情况;知道著名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2、通过分析带枷的奴隶和殉葬奴隶图,理解奴隶制度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3、认识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的,是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奴隶制文明。【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对青铜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目标导航,自主学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我国出现青铜器的时间是 社会末期,社会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其中著名的青铜器 代表是巨大的 和造型奇特的。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瞩目。

3、除青铜制造业外,商周时期的 业和

业也很发达。

4、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形成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化。

5、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主要的生产方式是 业,主要劳动力是。

6、五谷指、、、、农作物。时

期已经齐备。

7、填写下列文物名称:

三、合作探讨,展示交流。(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第一子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结合第26、27页插图,识读图形,记住名称并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商朝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第二子目: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说说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表现

第三子目:奴隶的悲惨生活

1、依据第28页图,竞答我国奴隶社会中奴隶的生活

状况。

四、总结归纳,学古鉴今。

五、教学反思

第五课堂清题

年 班 姓名:

1、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应属于下列哪一个朝代()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西汉

2、下列四个青铜器中,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代表是()

A.兽纹扁足鼎 B.人面纹方鼎 C.司母戊方鼎 D.四羊方尊

3、巨大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A.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B.原始农耕文明出现 C.畜牧业发达 D.铁器开始使用

4、我国青铜工艺鼎盛时期是在()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5、下列青铜器中,属于三星堆文化的是()A.司母戊鼎 B.青铜立人像 C.四羊方尊 D.大盂鼎

6、与商周同时期的三星堆文化遗址在()

A.长江三角洲 B.华北平原 C.三江平原 D.成都平原

7、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主要劳动力是()A.奴隶 B.农民 C.工人 D.农奴 8.下列最能反映商朝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的是()A、造酒业 B、玉石雕刻业 C、青铜铸造业 D、制陶业。

9.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我国最早出现瓷窑是在()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化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2.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

3.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我们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从而培养我们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重点和难点 :

本课的主题在于使我们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首先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子目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重要的手工业——青铜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其他手工行业如陶瓷业、漆器制造业、玉器制造业及酿酒业的概况;又在第二个子目“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农业及畜牧业繁荣的表现;最后,以“奴隶的悲惨生活”这一子目明确了自夏至西周奴隶制繁荣的基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在听这一重点问题时,除应注意讲清青铜制造业的上述特点,还应强调自夏至西周青铜文明的延续性,从而使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连续发展这一显著特征有初步认识,还应适当了解其他手工业行业的状况,使我们对夏至西周手工业的发达有一全面了解。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我们往往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我们应该对这一概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了解。首先应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了解: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学习方法:

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并列举本课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如:青铜器在夏、商、西周三代发展的阶段特点;青铜器生产的特点及种类;其他手工业行业;农业及畜牧业发展的表现;奴隶的悲惨境遇,等等。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

2.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讨论:“为什么夏、商、西周三代会出现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在讨论过程中应注意引导,使我们掌握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这一结论。复习巩固:

1.下列最能反映商朝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的是()

A、造酒业 B、玉石雕刻业 C、青铜铸造业 D、制陶业。2.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古鼎是()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青铜立人像 D、青铜面具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我国最早出现瓷窑是在()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4. 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 和造型奇特的。

5.与商朝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文化。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5课 青铜器 篇3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使用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2.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过程与方法:

1.积极开展搜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象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2.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象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3.通过“甲骨文一汉字,汉字一甲骨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语)。

2.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2.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难点: 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博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的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产生于我国哪个朝代?它们对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影响?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板书)

感知理解: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铸造历史:

大禹治水以后将全国划分为“九州”,比北方铸造“九鼎”,代表全国的九州。大禹的九鼎是有青铜材料做成的,可以看出我国青铜铸造已有一定的历史了。a,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原始这会后期。发展于夏朝,兴盛于商周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进入了青铜时代的初期)

b.青铜器的功能:最初用于“饮食”,后来其功能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代表:钺(商,重要礼器)、簋(西周,盛放祭祀用的黍稷的器皿)、鼎、(西周,最初用来烹煮肉食,后来又出现专门盛放祭品的容器)、爵(商,饮酒)、尊(商,亦作“樽”大中型盛酒用)、镜(商)。

夏朝的青铜器以礼器和酒器为主;商朝的以酒器为主;西周的以礼器为主;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大体上由食器发找到礼器,c.青铜器在商周时期属于王公贵族所有,古文里有“赐金”和“受金”之说,实际是指“青铜器”。青铜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九鼎)

2,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a.青铜构成:铜、锡、铅的合金。(颜色发青绿色而得名)b.特点:

熔点低,硬度大,比红铜优越。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制作工艺高超。(参考课本p24)以“司母戊鼎”为代表解释说明。启示:<1>气势恢宏的司母戊鼎铸造工程复杂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

<2>为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感到自豪。

<3>在完成这伟大作品中的合作精神值得学习。

3.总结归纳:夏、商、西周青铜器制作特点: <1>工艺高超:如四羊方尊,堪称商朝青铜器中的精品。<2>品种繁多: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利簋等,<3>分布广泛:在我国的甘肃……….都有分布(参考课本p23)

青铜文明:青铜器时代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以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个时代所创造的突出灿烂的物质文化,被称作“青铜文明”。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甲骨文发现地点和发现人:甲骨文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清朝人王懿荣与1895年发现达仁堂。

3.甲骨文所属时代: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

4.甲骨文用途:主要内容是记载商朝的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甲骨文价值: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特点),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甲骨文源远流长:世界上最古老的四种文字:中国的甲骨文、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美洲玛雅文字。只有甲骨文一路发展到今天,其他三种文字都湮没于历史长河里了。

2.甲骨文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多种造字方法。(参考课本p25)(参考书举例说明四种造字法)

四.金文:

1.金文不是刻在金子上文字。(参考课本p26)

五年级品德灿烂的青铜文化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初步了解青铜器的基本情况以及青铜器在我国文化传承中所起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生活价值;

2.了解数千年前中国古人的铸造青铜器的高超技术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祖国青铜文化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学习感知青铜文化的灿烂历史。教学准备:

学生

课前搜集整理大量青铜文化知识 教师

搜集大量图片、视频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音乐中导入课题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放音乐)2.猜一猜,这段优美的音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指名回答)3.就是编钟(点课件)。知道编钟是由什么材料铸造出来的吗? 4.小结:真是个博学的孩子!编钟是我国古代用青铜打造的乐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灿烂的青铜文化。(板书:灿烂的青铜文化)

二、活动中探寻青铜文化之旅 活动一 听音乐,识编钟

1.请翻开书第50页,仔细看看,你看到了些什么呀?

(5-6个学生说他们看到的编钟:大大小小,很多,像什么等等)2.它是由大大小小64件编钟组成,每一件编钟上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这就是--曾侯乙编钟(点课件)。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讲讲曾侯乙编钟这个名字的由来?(指名2-3个学生说)3.关于曾侯乙编钟,你还知道些什么?(3-4个学生说)

4.你们知道吗?它已经有2400多岁了,在2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可以用青铜制造出编钟,能演奏出钢琴上绝大数的音符。而钢琴才诞生二百多年前。听到这,你想说些什么?(3-5个学生说)小结 :古代青铜铸造高超的工艺与创造力,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无价的艺术瑰宝。(贴板书:艺术价值)让我们随着悠扬的青铜编钟声继续我们的青铜文化之旅。活动二 看利簋,猜铭文

1.看,这是什么?(课件示:利簋)

2.同学们课前都组成了各种考古队搜集了许多资料,下面谁来说说自己了解到的利簋。(指名2-3个学生说,师适时评价:小小考古家或者真会找资料)

3.小结:利簋不仅是食器,更重要的是底部刻有32字铭文。与我们现代人使用的文字不一样喔,你来猜猜,这些铭文可能有哪些字?可以和你的同桌商量一下。(学生自由猜,师适当提问)

4.猜的好,继续猜:这段铭文可能说了些什么?注意:它是由右至左,由上至下观看的。(指名说)5.讲故事: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 6.师总结:短短的32个字,却记载了距今3千年“牧野之战”的史实。

7.同学们,通过课前预学,你还知道哪些刻有铭文,记载史实的青铜器?(生:毛公鼎、司母戊鼎……等)

8.小结:每一件青铜器都诉说着历史,传承着文化。对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发展、文化生活、重大事件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板书:历史价值)

活动三 观铜鼎,品文化

1.接下来,我们继续我们的青铜文化之旅。它就是……(出示图片)(生:鼎)

2.看书本第51页关于鼎的介绍,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指名2-3个学生交流)

3.小结:相传皇帝在战胜炎帝的后代蚩尤后曾铸三鼎象征天地人,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青铜时代,新登位的君王,第一件工作就是铸鼎并颁订法律以象征新时代的开始。

4.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两千年前的铸鼎现场,看一看,算一算(出示ppt)(学生算)请小组长拿出作业纸,带领组员算一算。5.反馈:哪个同学汇报一下你们组里算的情况(两组汇报)。其它组的同学算出来的是一样的吗? 6.500多人一起铸造只是其中一道工序,总共108道工序。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吗?(3-4个学生说)

7.小结:这就是灿烂的青铜文化!这就是我们中国灿烂的青铜文化!正因为铜鼎独特的权利象征和文化意蕴,留下了许多关于鼎的文化,到现在还有许多关于鼎的印记。你们看——

一 联合国五十华诞时,中国铸造世纪宝鼎庆祝和平;

二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国家公祭日,铸公祭鼎铭记历史、祈愿和平。三 2008北京奥运会铸奥运盛鼎,彰显民族灿烂文化,弘扬奥运精神。

8.看到这里,你想到了哪些有关鼎的成语? 生:一言九鼎……

9.小结:鼎作为一种重要的利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代表和平、发展、昌盛,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活动四: 赏宝剑 讲故事

1.继续,(示课件)这把剑号称……(学生接: “天下第一剑”)2.一起来看看这把天下第一剑。(播放视频)3.反馈:你想说些什么?(5-6个学生说)

4.这把剑不仅体现着古代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与创造力,衍生而来的还有一个成语故事(生:卧薪藏胆)

5.课前都搜集了资料的,谁能讲讲这个故事呢?

6.你们知道吗,这样一把“天下第一剑”却出土于楚王的墓里,你认为这是怎么回事?(指名说)7.小结:这都是你们的猜测。知道吗?这可是个千年未解之谜呀!有机会可以多读读历史书籍。不仅是越王剑,每一件青铜器都记载着一段历史等着你们去慢慢发现。活动五 鉴铜器 猜用途

1.青铜器,是历史,也是生活。(出示ppt)看着这些青铜器,我们就能找到古人生活的身影。仔细看,猜一猜这些青铜器物是做什么用的?

2.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测,教师及时鼓励。

预设:爵(拿出)今天我们就用爵来体验一下古代人喝酒的礼仪。

三、小结中提升民族自豪感

1.青铜器它承载了——(手指板书引导学生齐读: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生活价值)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化 篇5

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案 篇6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亡,下面让我们进行回顾。(PPT放映夏商西周三朝的知识点表格,请学生一起回答)

师:那么在禹建立夏朝前后,社会发生了怎样的转型? 生:从原始社会变成了奴隶制社会(教师引导,补充。)师:发生这种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师引导,补充)

师:假设现在我们要生产一些粮食,那么我们最基本的需要哪些东西? 生: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一块土地,一些生产工具„„。

师:没错,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与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平实地解释,使学生有基本印象即可)那么,在这些要素中,在当时社会起关键作用的无疑是生产工具。在原始社会,原始居民用石器作为工具进行生产,我们把这样的社会叫作石器时代。在奴隶制社会,人们生产活动的主要特征就是学会使用青铜器,我们就把它称为青铜时代。今天,我们来学习青铜时代所造就的灿烂的青铜文明。

讲授新课:

一、手工业

师:大家想一想,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几课中,最早提到的学会用铜器的是哪个部落? 生:蚩尤部落

师:蚩尤部落处于什么时期? 生: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师: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青铜是一种铜和锡的合金,青铜器的颜色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是很漂亮的,是黄金般的土黄色,因为埋在土里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的。由于青铜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模一样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

二、举世无双的。(展示青铜器制作流程,简要介绍)到了夏朝,青铜器的种类逐渐增多,,有礼器、工具、兵器等。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这时的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下面我们来看商朝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件青铜器——四羊方尊与司母戊鼎。(展示PPT图片,得出四羊方尊精美,司母戊鼎大而重的结论)同学们猜一猜,司母戊鼎是用来做什么的? 生:用来祭祀母亲戊。

师:没错,司母戊鼎是用来祭祀的礼器。到了西周,青铜器大量用于祭祀,种类也更加丰富了。所以,在原始社会—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各有阶段特征。与商周时代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三星堆”文化。(展示青铜面具、大型铜立人像,青铜神树图片,介绍其特点)

除了青铜铸造外,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中国”和“瓷器”的英文单词为什么都叫CHINA?就和西方人把中国奉为瓷器的发源地有关。商周时期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展示商代青瓷尊,简单了解)

夏商周时期,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在当时,玉是只有皇室和权贵才能拥有的东西,同时也是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的重要礼器。(展示夏商周时期的玉器,简单了解)

二、农业和畜牧业

师:夏商周时期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牧业已经相当发达。“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两句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是我国劳动人民之间美好的祝愿。“五谷”指的是五种农作物,也就是稻、黍、粟、麦、豆。这些被称为“五谷”的作物在商周时期已经齐备了。为什么此时农业已经发达起来了呢?其一,在这时,农业上已经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其二,西周时期已经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器进行生产,比从前人们用石器、耒耜耕作要有进步。

此外,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比如马,狗,牛,猪等在商朝都已经出现了,还建有牲畜圈栏。商王室和贵族还有专门牧场。

商周时代的商业也已经发达。商人就是由商族而得名的。商族到了商汤时期,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已相当发达。商汤为了削弱夏的国力,组织妇女织布纺纱,换取夏的粮食,把贸易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最后灭了夏朝的统治者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朝建立后,商族人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其手工业也相当发达。周朝建立后,商族人由统治者变成了周朝的奴隶,生活每况愈下。商族人为了过上好日子,纷纷重操旧业——做生意。久而久之,人们便有了这样的看法:商族人就是做买卖的人。后来,人们简称商族为“商人”,这一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农、牧、工、商,组成了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既然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可以说,青铜器代表着当时的生产力。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包括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被称作“青铜文明”。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

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些灿烂的文明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个部分。首先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两个反映当时奴隶生活的小片段。片段一:

旁白(由教师完成):奴隶一天的劳动开始了。奴隶主:(不停吆喝)快起来!快起来!(打开奴隶枷锁)把地里的肥给我施了,才能吃饭。(随着“啪”一声鞭响,奴隶主一鞭子打在走在后面的奴隶身上)叫你快点,你不听!(呵斥)奴隶:(嘴里嚷道)太累了。(伸腰想休息一会儿)奴隶主:快给我干活,想偷懒。(劈头盖脸一鞭子打下去)奴隶:啊啊啊(眼睛被打中,捂着眼睛叫疼)奴隶主:(骂骂咧咧)不打死你才怪呢!

旁白:天黑了,奴隶被一一带上枷锁,关了起来。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得出奴隶没有人身自由,被迫进行繁重劳动等特征)片段二:

商人:快来买,快来买。这里有五个奴隶,三个大的,二个小的。大的可以干重活,小的可以干零活。女的可以生小奴隶。快来看呀,快来买。

奴隶主:(牵一匹马来,马上背着一束丝)这些奴隶值多少? 商人:不贵,两匹马。

奴隶主:太贵了,一匹马+一束丝,不行拉倒。

商人:好,爽快,成交。旁白:奴隶主回到了家中。

奴隶主:明天就要祭祀祖先了。我看把其中三个奴隶杀死了,正好用来做贡品。旁白:第二天祭祀开始。(奴隶主一一把其中三个奴隶杀死)

旁白:一个月以后,奴隶主死去。奴隶主儿子吩咐手下:把剩下的两个奴隶活埋作陪葬品。(教师总结,得出奴隶可以被随意转让和买卖,进行人牲和人殉的特点)师:同学们,奴隶和夏商西周发达的青铜文明有什么联系呢?

第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像培养自己的历史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像,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像,能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语)。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的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白高度智慧的”(语),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要求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相关的甲骨文资料,并掌握它与今天汉字的渊源关系。

2、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1)音乐资料,f4演唱的《流星雨》;

(2)影像资料,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的图片,“中国入世、申奥成功、中国足球队出线”的剪辑录像资料;

(3)游戏活动中需要的猜谜字牌。

学生准备

1、搜集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资料并掌握相关知识。

2、搜集日常生活中由铜、锡、铅制成的物品。

3、课前学会书写较为简单的甲骨文。

教学方法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少、形式较为单一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相关的游戏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此设计力图体现“人本思想”,将人的喜悦,人的感受放到第一位,使学生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

2、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的应用:

(1)从影、音、像多角度切入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2)多种教学方式的穿插使用,包括猜字游戏、解答数学题、判断正误、模拟空间、评选最佳工程总监等环节。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化 篇8

宽城第三中学:刘井英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本课是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的最后一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的第一框题,包含两个标题的内容,一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二是传统美德,薪火相传。从了解到爱是升华,从制度认同到文化认同也是升华,而制度的制定、实施无时无处不渗透着文化的特点,所以使学生学好本课,有利于理解我国的大政方针。本课时,主要通过学生的认知、感悟,使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特点,为下一步的教学做铺垫。

二、说学情

通过初二的学习,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中华文化的特点缺乏了解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一些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就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的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盲目的迷信外国文化,那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与新时代结合的重大影响。

三、说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讨论、讲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在知识上,使同学们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及中华文化的力量。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能以实际行动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影响。教学难点:怎样理解文化的力量?

四、说模式

根据九年级教学进度和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具体学情,借鉴改编使用我校文综组一课两案三步走模式,本课为A学案的精讲点拨内容。

教学模式:“情境—感悟”教学模式。情境设定(包括教师设定的情境和学生搜集到的事例情境)——问题发生——学生感悟——评价总结

五、说学法

学法分析:讨论探究法、情感体验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珍爱文化,明理反思”“传承文化,爱我中华”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教法分析:创设情景法、材料分析、对比反思、活动探究法、情感提升等方法,多媒体演示辅助教学、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易于学生理解接受。

六、说设计 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影响,提高文化认同感的问题,并身体力行去的继承,仅靠教师的讲解,远远不够,效果也不好。所以,以学生的认知感悟,情景体验,辨别分析,合作探索为主,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实现教育目标。基于此点,设计本课时,从导入到展开再到升华,各个环节都强调“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1、教师、学生共同收集文化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收集对自己的成长影响较大的传统格言、警句。

3、收集有关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具体事例。

4,学生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内容,并在教材中做出标记。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引导过渡](生读幻灯片内容)2016年9月4日晚G20峰会文艺演出在西湖湖面上进行,这场仅仅50多分钟的艺术盛宴向世界传递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力量,传达着融合共处的美好愿景,更传递着中国文化的自信。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晚会,感受中华文化,品味独特的魅力。(并出示课题)

G20峰会的视频展示

第一环节:感受文化,品味魅力

(一)G20峰会的视频展示

师:在这段视频中,你找到了哪些中国元素? 生:《梁祝》、舞蹈、扇子、.武术、民歌《茉莉花》等

师:除了这些中国文化的展示,你还知道哪些中国文化?(各个领域)

生:畅所欲言(有说少数民族文化的,强调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师:看了上面的视频给我留下印象的最深的是那段扇子舞,现在我们就来聊一聊中国的扇文化:

出示材料:

生:看题思考回答

总结归纳:中华文化的特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二)、教师展示文化图片:

师:提起中华文化,我们必须说一说孔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中最值得珍惜的传统,它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对中国发展及人民的思想 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典籍、你最喜欢其中哪句话,为什么?学生畅谈

归纳总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过渡: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不但对中国影响深远,现在已遍布全球,出示孔子学院分布图图片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文化也不断升温,世界各国兴起了汉语热

出示图片:汉语热 汉语桥

思考:例举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具体事例)

总结归纳?中华文化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过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发展至今,一个重要原因是深深的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生命肌体之中。请看下面的材料。(多媒体出示材料)

生分组完成学案相关内容,并展示回答

归纳总结:这使我们体会到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之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家园。

第二环节:珍爱文化 明理反思:

过渡语:师:文化是世界的,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国的优秀文化不断的影响着世界的文化,世界的文化也影响着中国文化,在各种文化充斥着我们的当下,又会怎样?

出示图片:情人节图片玫瑰盖过“汤圆”

“元宵”不敌“情人” 圣诞节图片:你过圣诞节吗?那你知道重阳节吗?

很多人对于“洋节”情有独钟,认为过圣诞节比较有品位,过情人节比较浪漫;而对于我们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我国的情人节——七夕节却并不太热心,传统节日逐渐遭遇冷落。

功夫熊猫图片:《功夫熊猫》是一部以美国人制作的动作喜剧电影,却充满中国元素。《功夫熊猫》让世界感到了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但对中国人也非常悲伤的是,这个“弘扬”了中国文化的艺术精品,并非中国人创造。

(1)思考:请从文化的角度对上述行为进行评价?(小组讨论)

过度:对待传统文化,习主席为我们提出了具体要求,请同学们齐读:

总结:要求同学们对习主席的要求记于心,践于行。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呢?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生:尊重、平等、开放、学习、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第三环节:传承文化,爱我中华

过度: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我们的义务,我们责无旁贷。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现在我们就跟随山东卫视《国学小名士》,寻找榜样带给我们的震撼和心灵的启迪。

观看视频

师:你此时此刻的感受是什么?

思考:作为同龄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讨论、交流

答:热爱、保护、珍惜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宣传传统文化;重视我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创新;在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

第四环节 走进中考 当堂训练

过度:今天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在中考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考试说明要求

走进中考(中考例题)第五环节、教师小结:

同学们,翻开中华文化的历史画卷,我们今天共同感受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力量、作用。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是能以实际行动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我们的力量!

七、说板书

板书体现本课的基础知识和教学环节,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体系一目了然。以历史画卷的形式呈现凸显中华文化的特色与魅力。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力图打破了原来呆板的教学模式,插入视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觉得成功之处有:

1、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兴趣。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理解这些民族文化载体。

2、成功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单纯的说教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在教学中顺应学生的心理,创设有趣的故事,情景,便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尽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化 篇9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收集甲骨文的文字及图片,指出他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

收集有关青铜器的照片、实物和有关资料,并进行展览、讲解和想象,以加深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潮流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甲骨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十运会开幕式精彩片断,内容是青铜大鼎冉冉升起,将十运会推向了高潮。

(直观生动,有很强的感染力。为上好本课建立良好的开端)2.请学生根据影视片段谈谈开幕式这段场景象征着什么?(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3.提问:开幕式上的青铜大鼎是件仿制品,它的原型是什么?

(通过回答这个问题导入到新课的学习,进入司母戊鼎的教学环节)

青铜器

1.司母戊鼎被国家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但是最近去国家博物馆参观的人却发现司母戊鼎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国宝失窃了吗?

2.多媒体出示新闻“司母戊鼎回乡,为殷墟申遗助力”。同时创设出情景:请你做小导游,为来到安阳殷墟的游客解说司母戊鼎。3.学生上台解说后,由其他学生向小导游提问题,并解答。

4.关于司母戊鼎的制作方法,在学生充分想象和猜测之后,教师出示教具和图片,破解疑难点。

5.通过“称一称”和“算一算”两个小活动加深学生对司母戊鼎的认识。6.回到刚才出示的新闻,设问:为什么殷墟申遗要把司母戊鼎请回来呢? 7.通过“参观青铜器展”,让学生概括出商代青铜器的特点。

8.假如你是一位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件青铜器,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课后习题

多媒体展示四件国宝,每件文物对应一道题目。

1.“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猜测甲骨文。

2.“知识巩固”,完成紧密结合课标的三道填空题。

3.“家乡历史知多少?”说一说家乡有哪些名胜古迹,哪个最能代表家乡。

第5课网页的链接 篇10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为文字和图片建立普通超链接的方法。

2、掌握建立电子邮件超链接的方法。

3、掌握建立书签超链接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注意事项

本课的重点是建立各种超链接。在课堂上,要注意让学生体会“超链接”在网页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环境

1、教学地点:微机室。

2、硬件要求(选择或列出本课教学中必备的硬件)

(1)教师用电脑的硬件配置:同第1课。

(2)学生用电脑的硬件配置:同第1课。

(3)是否需要校园网(局域网)支持?不需要。

(4)是否需要连接因特网?不需要。

(5)必备的外围设备:无。

3、软件要求(列出本课教学中用到的软件)

(1)通用软件:FrontPage2000。

(2)教学软件或课件:无。

四、课前准备

1、需要对计算机进行何种设置?确保学生用机的“书海拾贝”网站文件夹里有本网站中所有的网页。

2、需要准备的教学素材:第1课中用过的“虎”网页和“动物”网页。

五、教学活动设计

课前复习

1、指导学生在FrontPage中新建一个网页,并且根据网站主机的内容,让学生们在这个新网页中,利用表格为主页规划一份漂亮的布局。教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进行设计,可通过大屏幕展示几个学生的完成结果,并请其他同学评价。

2、请几名同学展示自己制作的“锦绣中华”网站中的网页,其他同学评价,重点看使用的表格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规划出的版面是否更加美观。教师进行总结,表扬优点,指正缺点。

教师活动1

询问学生:现在网页都制作完成了,如何从主页转到其他网页去呢?学生讨论并回答后,教师展示“虎”网页,然后通过超链接进入“动画”网页,说明网页之间相互关联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然后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网页的链接。

学生活动1

讨论用什么方法一个网站中的所有网页,然后打开“书海拾贝”网站的主页。教师活动2

讲解并进行示范操作,内容为课本第79页“做一做”。

学生活动2

在“书海拾贝”网站的主页中,为“成语故事”文字建立到“成语故事”网页(cygs.htm)的超链接,然后预览网页,单击超链接查看效果。教师应注意说明,网页编辑窗口中蓝色带下划线的文字是超链接标志。将鼠标指针移动到上面时,会显示出“请用Ctrl+Click跟踪超

链接”的提示文字。

教师活动3

学生在设置超链接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教师进行示范性操作:在超链接标志上单击鼠标右键,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单击“超链接属性„”,打开“编辑超链接”对话框,在此可以修改超链接,也可以删除“URL”框中的网页文件名,删除超链接。

学生活动3

试着删除超链接,返回网页编辑窗口,看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重新设置超链接。教师活动4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80页的“动动手”。

学生活动4

依照前面的操作步骤,完成课本第80页“动动手”。

教师活动5

讲解课本第81页“

二、建立电子邮件超链接”的第1段,让学生了解电子邮件超链接的用途。然后进行示范性操作,内容为课本第81页到82页“做一做”的第1步至第5步。

学生活动5

仿照课本上的操作步骤,为小鸟图片建立电子邮件超链接,然后保存并预览网页,查看电子邮件超链接的效果。

教师活动6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82页的“动动手”。

学生活动6

为“书海拾贝”网页中的“联络站长”几个字建立电子邮件超链接;为“成语故事”网页中的笑脸图片建立普通超链接。

按要求预览网页,检查各超链接是否正确,对不妥的地方进行修改。

教师活动7

讲解课本第82页“

三、在网页中建立书签”的第1段,然后进行示范性操作,内容为课本第82页“做一做”的第1步到第3步。

学生活动7

将“历史故事”网页中的“燕昭王求贤”几个字设置为书签。

教师活动8

进行示范性操作,内容为课本第82页到第83页的第4步到第6步。

学生活动8

将“历史故事”网页顶部的“燕昭王求贤”几个字设置书签超链接。

教师活动9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83页的“动动手”。要求他们保存并预览网页,看看效果如何。学生活动9

在“历史故事”网页中建立其他书签超链接。然后预览网页,单击各个超链接查看效果。

教师活动10

上一篇:高分名人名言作文素材下一篇:汽车设计中的标准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