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抗战故事》读后感

2024-10-12

《恩施抗战故事》读后感(通用10篇)

《恩施抗战故事》读后感 篇1

《恩施抗战故事》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恩施抗战故事》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恩施抗战故事》读后感1

这是一本充满了抗战精神的书,书中写了许多青年志士永不放弃,积极追求革命的感人故事。在这本在抗战故事书中我读到了抗战英雄们的英勇和顽强。

当我读到何功伟含笑刑场的时候,何功伟他竟然以死殉国。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动的壮举。他为了追求真理,拯救民族危难,至年迈父亲的劝说而不顾。何功伟含笑刑场。掩卷思考,何功伟的光辉形象久久在我脑海萦绕……

何功伟的举动是光荣的,是我们中国国的骄傲。在这本书中我读到的还止不这一点还有很多。

比如说叶挺将军,刘慧馨等人也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国的抗战英模。在众多英烈们的努力下才有我们今天的社会,今天的和平。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学习他们永不放弃的精神。

读了《恩施抗战故事》,我觉的在恩施抗战史中,何功伟等人的牺牲证实了我们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中国人都是有用的人。只要努力,就能创造新的生活,人民能够过上美好的日子,就像叶挺将军被捕之后,他没有因身陷囹圄而垂头丧气,而是带领孩子们一起劳动,主动帮助他人积极生活。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给我们后人无穷的启示。

《恩施抗战故事》讲述了我们中国人民的抗战故事,讲述了一些我们中国国人民的抗战英模。这些故事是值得我们去读、去看、去尊重、去理解其中的意义的。

读了《恩施抗战故事》后,我们应该向故事中的英雄们学习,学习他们面对敌人而毫不恐惧的大无畏精神。在以后的日子里,克服缺点,认真读书,担当起建设祖国的历史责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恩施抗战故事》读后感2

在无事的,多看看书是有好的`。不知不觉就拿起了这本书。

叶挺,字希夷,生于1896年,广东惠阳人。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军长。在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的前线的前敌核心指挥官。她英勇善战,北伐战争时他带领的队伍被称为“铁军”。但在与国民你党谈判时被无理扣押。当他被监禁与恩施时,他的老校友陈诚去拜访送去贵重礼物被谢绝。陈诚企图用舒适安逸的生活与亲情关系来软化叶挺,但叶挺根本不吃这一套。他明白表示:凡是国民你党的才官,在国内不要,在国外也不要;如果真想让我打日本,就放我回新四军。第二次时在生活上“卡脖子”。面对困难,她对孩子们说:“我们有双手,我们能生活。”在这次监禁期间,他关心相邻,使邻居们都解决了困难。

看到这里,我看出了叶挺是一位不求财富,关心他人的人。在他被监禁的时候没有说过一句苦,对国民你党的软化没有动摇自己的心,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理念。同时,他还总是关心相邻,替别人着想,让邻居们在生活上的困苦都一一解决。

生活中,我们很少能出现他的这种思想,他朴实的生活是多么的让人敬佩啊!而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烦恼。可我们为什么还是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好,自己一点也不满足。难道现在的我们就是这种享受型的吗?所以,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不官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总是会为自己的目标奋斗。这样,我们才会使自己进步,才能够为今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现在起,我就一定要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要保持一颗坚持的心,使自己更加健康的成长。

看完这个故事,使我深深记住了叶挺,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永远都活在我们的心中。

《恩施抗战故事》读后感3

读了《恩施抗战故事》后,对我启发很大,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随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恩施自然融入了中华民族主体的历史进程。团结抗战、救亡图存、保卫家园、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许许多多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清江壮歌。

一九三七年,全面抗日一拉开,中国共产党就担负气领导全民族进行抗日救亡斗争的历史重任。抗战期间,省政府西迁恩施,山城便成为中共在湖北领导抗日救亡的中心,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在恩施掀起。

当我读了《恩施抗战故事》后,无数先烈的事迹在我脑海中回荡。著名的抗日将领叶挺,国民你党反动派发动皖南事变后,曾囚禁恩施,他没有倒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抢下,而是被囚禁在自己的监狱里,面对特务的威胁,他不曾屈服;何功伟烈士含笑刑场,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这片他热爱的土地;刘慧馨烈士血洒荒郊,她是多么希望能看到胜利的那一天;还有无数的没有留下姓名的英雄们,是他们血洒战场,为自由和民主洒下一点一滴令人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正是有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他们用自己短暂而伟大的一生,换来了如今繁荣而美丽的恩施。

今天的恩施令人神往,强大的中国令人羡慕。相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正确的思想指引方向,十三亿中华儿女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我们成为世界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祖国前程必定如诗如画,更加美好。

让我们怀着希望同行,载着梦想飞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我一定为恩施的明天,为祖国的未来而努力学习,沿着先烈的足迹,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恩施抗战故事》读后感 篇2

小海娃是放羊娃,他每天利用放羊的时间来站岗放哨,监视山下的日本鬼子,如果鬼子来扫荡他就推到身边的“消息树”,通知村里的人赶快转移 ,一天海娃的爸爸交给他一项艰巨的任务,让他把一封非常紧急的“鸡毛信”交给八路军的张连长。海娃在送信的路上遇到了敌人,望着手中的信海娃急的直冒冷汗。情急之中,望着“咩咩”叫的小绵羊们,海娃灵机一动,从衣服上扯下一块布条,把信绑在一头绵羊的尾巴上瞒过了日本鬼子,这个情节表现出海娃临危不乱,沉着冷静的品质。

电影中还有一个精彩的镜头深深地打动了我。日本鬼子用冰冷的枪口对着海娃,强迫他带路到龙门村,他并没有恐惧,而是十分镇定地把敌人带进了埋伏圈,海娃在逃脱的过程中被鬼子的枪打伤了手,海娃忍着痛,终于找到了张连长,安全把信送到了。看到这个镜头时,我深深地被海娃这种勇敢坚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所震撼。

抗战小英雄故事 篇3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当时任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后为保定市离休干部)同志得到这个消息,马上报道给了边区青救会,《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现在,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

抗战英雄的故事 篇4

继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战起,八月十三日即展开了中日首场大型会战--“淞沪会战”。当时的上海是东亚最大港埠,又是我国经济文化交通第一要地,租界林立,华洋杂处,所以,中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委员长决定在上海向国际显示中国抗战的决心。

淞沪会战的主战场方圆可是几十公里,日军先后增援三十万兵力,双方三个月的血战,死伤超过五十万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惨烈程度,被国际媒体形容为“血肉磨坊”。

战争相持至十月底,日军登陆杭州湾,大上海全部陷于敌火包围之中,中国统帅部以拖延时间之战略目的已达,为从长远计,决作战略上之转移。二十六日下命五十万国军退出上海战场。谢晋元团长奉命守闸北继续作战,负起掩护大军撤退的艰巨任务。

谢晋元,广东蕉岭县人,黄埔军校四期学生,他临危受命,率兵转守苏州河北岸,并选定四行仓库为据点,单线作战,带领八百名官兵誓死奋守,孤军为了证明决心,大家都预立遗嘱,交人带出,以明心志。四行仓库实际是金城、盐业、中南、大陆等四个银行的联合栈库,位于苏州河北岸,仓库楼高六层,建筑坚固,为闸北一带最高、最大的一座建筑物。

十月二十七日清晨,日军发觉我军全线撤退,立即跟踪追击。日军在闸北正向前搜索之际,不料忽被四行仓库屋顶之弹雨扫射,日军一时人仰马翻,乱成一片,此时日军尚不知弹雨从何而来。之后发现四行仓库内留有国军,于是对仓库实行三面夹攻,双方冲锋肉搏,战况激烈。谢晋元团长亲率下属于四行仓库外布阵迎战,痛歼日军,杀敌无数。

一时全闸北各地之敌军,分路向四行仓库集中围攻,其中有敌军二十余人,在苏州河畔夹攻,这时有一位在六楼守望的壮士看见,立即全身缚满手榴弹,突由六楼平台对准敌人跃下,一个大炸弹自天而降轰然爆炸,烟硝飞扬中,二十余敌兵化为泥灰肉酱,而我壮士亦血肉横飞,忠勇殉国。隔岸民众看到这一幕,一方面固然鼓掌称快,但也为这个英勇壮士痛哭流涕。

上海女童子军杨惠敏在苏州河畔眼见对岸日旗遍布,独四行仓库屋顶未竖国旗,便决心要将青天白日旗送进四行仓库去。二十九日天未破晓,谢晋元团长率领所属肃立天台升旗,上海市民于一片烟尘火海中,争睹巨幅青天白日国旗,迎风招展,无不喜极而泣,感奋万状。当天全世界各大都市之午晚报,都报道四行孤军奋斗和女童子军杨惠敏代表全体市民,冒险潜入仓库向孤军献旗种种细节。

自四行仓库屋顶悬挂国旗后,全国人心振奋,并且轰动世界。日军当局见全球舆论赞扬国军,痛愤之极,所以向公共租界当局提出严重威哧,要求迫令孤军投降,或撤入租界缴械。一方面向孤军发动猛攻,自早到晚,连续四次进攻,但均遭孤军击退,敌人伤亡甚重。

十月三十日,敌军又大举进攻,用小钢炮及机关枪向四行仓库密集射击。并有敌机数架在上空助战。孤军沉着应战,逐一歼灭。上海公共租界英军司令少将,因见我军英勇作战,深受感动,除了购赠粮食送给八百壮士充饥外,他更亲自进入四行仓库拜会谢晋元,提议孤军自租界撤出,英国驻上海领事愿给予最大协助,但谢团长答道:“我们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即使撤走,也得要有我们蒋委员长的命令,否则我们宁愿战死。”

之后,各国使节团透过外交关系,正式提出照会,要求我政府下令撤离孤军,以免日军重炮射入公共租界,危及各国侨民。中国最高当局再三研究,以八百壮士已完成掩护国军主力撤退的任务,决定电令仓库守军撤出并转进租界,四行仓库守军只得服从命令,挥泪撤离。

三十一日凌晨,谢晋元率部冒死突围,日军水陆射击,八百壮士且战且走,英军司令在桥头接应,数万市民隔岸声援,情绪沸腾,幸而谢团长沈着应变,于密集炮火中迅速抢越桥头,虽有伤亡,但安抵英租界者尚有三百七十多人。孤军们成功奋守四行仓库,完成了掩护五十万国军撤退的任务。

李爷爷的抗战故事 篇5

今天,我来到李爷爷家,听他讲述八年抗战的故事。

李爷爷清了清嗓子,摸着我的头,说:“我还只有十多岁的时候,红军就住在我们家附近。每到吃饭的时候,炊事员,就搬来一个破旧的大铁锅,里面装上饭和红薯,用木头盖在上面,煮着吃。煮好后,每个红军战士只有一块锅巴饭和一个红薯头,而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小孩还经常向红军要锅巴吃,所以他们吃得更少了。”

说到这,李爷爷喝了一口茶,接着说道:“后来,我成年了,就参了军。指导员见我很瘦,便把我安排在三排,还要排长照顾我。终于有一次,我们在一个山坳坳里打埋伏,全部都背着那种打一枪上一下子弹的步枪去打鬼子。鬼子进了山坳后,我们派人把进出口堵上,把鬼子关在里面打。那时我中了一

枪。”李爷爷把裤腿提了提,让我看他的伤疤。只见他深吸了一口气,笑着说:“那一仗打得真好,我们只牺牲了十几名同志,而日本鬼子全军覆没,死了一两百人。我在收拾战场时捡到一把可以连发的步枪,就请求排长给我,排长答应后,我高兴的一晚没睡好觉。后来,我用那把步枪,消灭了许多敌人。”这时,李爷爷又喝了一口茶,说:“我参军一两年后,日本鬼子就投降了。我最记得那天早上,我正在和战友搞锻炼,忽然听见门外有人不断地喊“胜利了”,便都跑出去看。之后我们将这个好消息告诉排长,一向严肃认真的排长居然同意让我们上街看看”。我能明显的体会到李爷爷的激动和六十年前的一样。

那些与抗战有关的故事 篇6

——写在九三阅兵之际

我有幸生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的祖辈父辈既不是抗战英雄也不是汉奸投降派,这样说来,似乎我与几十年前的抗日战争毫无瓜葛。然而,生我养我的那片黑色沃土曾被日本人几近屠城后占领统治了整整十三年,日本投降后,唯一的日本县长带着妻儿在逃回日本的路上被村民追杀,最后杀死妻儿后饮弹自尽。这些是我高中一位教学严谨的历史老师经考证讲给我们的,这让我觉得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是那么的真实,这些也是我听到的关于抗战最震撼的故事。

对于日本人,最早的记忆是小时候哭闹不止时,姥姥总会吓唬我说“日本鬼子来了!”,年幼的我并不知道鬼子是个什么玩意儿,只是通过姥姥故作惊恐的神情判断鬼子如同曾追咬过我的邻居家大狼狗般可憎。转眼,我上了小学,学校安排一位皮肤黑黑的,酷似元谋人的女老师为我们上社会课,因为她的长相,本就顽皮的我们在上她的课时多多少少夹杂着起哄的成分,但是她从来不和我们计较,总是一副泰然的样子。抗日战争这节课就是她给我们讲的,刚刚讲起的时候,她跟平时一样平静,可是讲着讲着,她的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眼含热泪带着我们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当时只觉得这位老师不但长相奇怪,而且行为癫狂。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二十年,她的表情和话语在我眼前依然清晰,而我每每回忆起这些时,鼻子都酸酸的,也许那个时代的爱国情怀是我辈永远无法体会的,而我所能做的,只有怀念着那份情怀,感知着那份感动。

高中历史课让我接触到了成体系的历史知识,只是不知为什么,我总是理不清我们辉煌的古代史,也记不起古人创造出的珍奇宝物的名字。可是那百年屈辱、百年沧桑的近代史却让我痛心疾首、铭记于心,一次次的侵略,一次次的妥协,几近崩溃和放弃的时候,终于迎来了革命先烈的反抗: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宗宗一件件的大事件,为中华人民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我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了一场侵华战争,从此:伪满洲国成立、红军长征、西安事变、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日本宣布投降、新中国成立,这个过程中,太多先烈倒在血泊中,无数英雄站在枪林弹雨里,不计其数的英烈用身体为新中国的成立铺平了道路,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上大学时,由于钓鱼岛事件,国内很多城市爆发了激烈的抵制日货运动,太原很多大学学生罢课游行,可是我们学校却宣布禁止我们参与任何游行活动,如不遵守立即开除,当时我们很失望,觉得爱国热情受到了压制。可是现在想想,游行也好,反日货也罢,都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爱国热情,我们应该尊重历史、铭记历史、理性地对待和分析历史。我们为什么被侵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富国强兵!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们告诉我们的,而他们也是这样做的,改革开放三十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势头之猛让很多国家瞠目结舌。九三阅兵对我国强大的军事实力进行了又一次展示,展示我们世界大国风度、展示我们爱好和平的态度、展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决心!

抗战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篇7

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

自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

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

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

掩护着几千老乡……

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

他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

每一个村庄都含着眼泪,

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一代人。

河北涞(lái)源县的一个小山村,村头那座破旧的草房里住着王二小一家。11岁的二小是个放牛娃。屋子里只有一个破炕,一张破桌子和几口缸里有点儿杂粮。

1943年的一天,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鬼子的炮弹落到了二小的家里。在山上放牛的二小惊恐地看着遮天蔽(bì)日的浓烟烈火。二小慌慌张张地跑进破庙,“爹,娘,鬼子打进来了,敢快跑吧。二小爹有病,正躺在床上呻吟着。娘说,你爹病成这个样子,还能往哪儿跑呀?你去放牛吧,丢了人家的牛,我们可赔不起呀。正当二小听话地准备出门放牛时,一颗鬼子的炮弹落在破庙里,二小的爹妈当场丧命。他不能相信,刚才还温暖的家和亲爱的爹娘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

鬼子扫荡来了,八路军和干部们组织乡亲们转移。二小和乡亲们一起转移到长城脚下。

村外有一个大山坡,这是一片好大好大的草地,碧绿的青草间开着点点的小花。二小就在这片山坡上放牛,这里美丽安宁,二小躺在草地上,望着蓝蓝的天空想,没有鬼子该多好。

二小参加了儿童团,跟着柳老师和吴连长学知识,学军事,他学得很刻苦,学了许多知识。他知道怎么才能打走鬼子,打走了鬼子,自己长大了,还要建设我们的国家。到那时需要的知识会更多的。小朋友们从小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有长进。要想学好知识,养成勤奋的好习惯很重要。

鬼子的大扫荡又要开始了,吴连长带着队伍去山那边,说要做个包围圈等鬼子来钻。

鬼子一个中队在村长冯进财的带领下开到村里来了。二小看到有些鬼子向乡亲们转移的方向走去,心里着急,就唱着《放牛》歌走了出来。

鬼子中队长桥本大左看到了山坡上的二小,要二小为他们带路。二小牵着一头壮牛,就带着鬼子走了。

二小观察到鬼子没有发现吴连长们的包围圈,只是向着群众转移的方向跑去。他想到,不能让鬼子追上群众,不然又有多少人要死在鬼子的枪弹下。“我不如放勇敢些,装作不懂事的样子,把鬼子引向八路军的伏击圈,好让吴连长他们消灭他们……”

二小领着鬼子在山里转圈,狡猾的鬼子中队长桥本起了疑心,拔出战刀威胁二小。二小心里很镇定,却装出害怕的样子,对鬼子队长说,那边有条路,穿过去就能找到八路。鬼子说你撒谎,你想骗皇军。二小说,村长那就算了吧,反正我也不想去。村长在一旁一敢作声。鬼子队长相信了二小,就命令部队跟着他走了。

到了八路军埋伏的山沟,二小机灵地从沟边往山上跑。吴连长一边高喊要二小快跑,一边开枪打死了向二小瞄准的鬼子。可是鬼子小队长端着大枪追上二小,把刺刀扎进了二小的身体,将二小挑到了山坡上。

二小像一片树叶一样落了下来,满山的树叶都一起落了下来,鲜血染红每一片树叶和绿草。

八路军发起了进攻,消灭了鬼子。大壮牛像是要报仇,用尖角挑死了鬼子的队长。

乡亲们把二小放到担架上。吴连长喊着二小,乡亲们喊着二小,可是二小安详地闭着眼睛。他再也听不到了。

太阳也仿佛被染红了,满山都飘着红色的树叶,那景色,美丽极了。

《恩施抗战故事》读后感 篇8

抗战好声音,那些旋律背后的故事。

正文

抗战好声音,那些旋律背后的故事。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向中国沈阳守军发动武装进攻,占领了北大营,史称“9.18”事变,标志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日寇的铁蹄从此在中国土地上践踏了14年,给几万万中国人民带入了深重的灾难之中。1937年7月7日,日本鬼子在卢沟桥对我守军发动进攻,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同仇敌忾,全民抗战,奋起反击,前赴后继.经过8年艰苦的努力,1945年8月15日,日本人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终于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欠下的一笔笔血债,罪行罄竹难书。我们决不能忘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提高警惕,准备斗争!《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背后的故事为激励抗大学员,毛泽东指示当时中央宣传部负责人凯丰为抗大谱写一首新校歌。歌词写好后,送给在抗大从事音乐工作的吕骥谱曲。看到激动人心的歌词,吕骥心潮澎湃,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创作任务。海内外影响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首慷慨激昂、振奋人心的校歌一经问世,立刻突破了校园的界限,在群众中广为传唱,并迅速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一个号召令。《在太行山上》 背后的故事1938年5月,桂涛声带着这张香烟纸转战到武汉。一天晚上,桂涛声找到冼星海,请他为《在太行山上》谱曲。接过这张香烟纸,冼星海仿佛看到太行军民浴血奋战的身影。坐在钢琴前,他反复琢磨、构思。一夜过去,将《在太行山上》谱写成一首兼有抒情和进行曲风格的二部合唱曲。海内外影响在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群众歌咏大会上唱响的《在太行山上》,很快就传遍了全国。朱德总司令听到后,亲自抄录歌词随身携带学唱,并要求战士们也要会唱《在太行山上》。歌曲震撼人心、发自肺腑的怒吼,铸就了典型的时代强音和民族精神,犹如战斗的号角,鼓舞和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抗日民众奔赴战场。《抗敌歌》背后的故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三省。当时只有27岁的音乐家黄自义愤填膺,想用歌曲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等了一个多月,没有合适的歌词。他按捺不住汹涌的激情,便自己拿起笔,一口气写下了第一段歌词,后由韦瀚章填写了第二段歌词。海内外影响1931年11月9日,国立音专的学生在上海的广播电台中首次演唱,并由胜利公司灌制成唱片,很快唱遍大江南北。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这首歌或许已有些陌生,但在当时,它发出了最早的呼声,慷慨昂扬的旋律鼓舞了无数人,成为抗战期间最有名的爱国歌曲之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背后的故事2006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诞辰85周年之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为了永远铭记曹火星创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历史,一座巍峨的丰碑矗立在北京市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中堂庙旁。1943年3月,蒋介石开始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称“中国的命运,完全寄托于国民党”。海内外影响在曹火星的带领下,儿童团员们很快就学会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并迅速在根据地传唱开来。后来,曹火星就刻印了歌篇发给大家,一传十、十传百,这首歌一下子在平西就传开了。再后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好像插上了翅膀,伴随着八路军、解放军前进的步伐,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到敌人后方去》 背后的故事1938年9月,周恩来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到武汉视察抗战宣传工作,“周恩来剖析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日寇直逼武汉,国难当头,应以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的思想来武装自己。”(余玮、吴志菲著《红歌纪事》,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红歌纪事》中的《赵启海的名字与抗战名曲〈到敌人后方去〉一样经典》一文,回溯了这首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海内外影响这首歌原是进行曲风格的二部合唱,流传时一般改为齐唱。很快,这首《到敌人后方去》就从武汉流传到祖国各地,并深入到敌后根据地。据周巍峙《解放区人民热爱星海同志》一文回忆,这首歌写成后不久,即1938年底,晋察冀边区的每一个角落,到处可以听到“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的歌声,成为那个时代的响亮口号。《怒吼吧!黄河》背后的故事词作者、诗人光未然生前在回忆文章《〈黄河大合唱〉的写作故事》中写道:“当年在延安听过演唱的同志们,想必记得那压轴之作《怒吼吧!黄河》。演唱临近结束的时候,那一阵阵震撼人心的军号和大鼓声,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海内外影响“黄河作为一个意象,诗人将它从自然壮观到社会内涵,从历史长流到现实激荡,作了含义深刻的抒唱,而主要落笔则在祖国、民族的现实斗争。”(《中国文学通史·现代文学(下)》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学者张大明在他编著的文学史中,也对《黄河大合唱》及其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做了高度评价。《保卫黄河》 背后的故事1939年春,在延安病榻之上的光未然根据两次渡河及在吕梁山行军的经历创作了一首长诗。年轻的诗人在陕北的窑洞里,用低沉的声音朗诵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诵读结束时,冼星海突然站起来,将歌词抓在手上,激动地说:“我有把握把它谱写好!”六个昼夜过去,冼星海终于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谱。海内外影响在整个黄河套曲中,这首歌曲是一个亮点。整部合唱的基调是痛苦的,悲壮的。如果全色的悲,则无以照亮斗争的前景。而这首曲子,就打破了这种格局,使大合唱在情感的抒发上富于变化。恰恰是这一点,使《保卫黄河》这首歌曲较好地满足了人们投身抗战渴望胜利的审美追求,获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八路军军歌》 背后的故事《八路军军歌》是《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进行曲,作于1939年秋天,由公木作词、郑律成谱曲。同年冬,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油印出版,并由曲作者指挥,首次演出于延安中央大礼堂。曲作浑厚深沉,蕴含着内在的力量,并以其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鲜明地塑造了人民军队的英雄形象。海内外影响《八路军军歌》末尾这句“争民族独立,求人类解放,这神圣的重大责任,都担在我们双肩”的歌词,除了鼓舞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强敌,争取民族独立外,更是将“人类解放”作为八路军的神圣使命,体现了超越民族和历史的理想情怀,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这样的责任担当弥足珍贵。《团结就是力量》 背后的故事为反映当时的斗争情形,卢肃和牧虹仅用一个星期就写出了《团结就是力量》这部小歌剧。但排练的时候大家觉得剧情结束得太突然,缺乏终止感,就由卢肃作曲,牧虹作词,加了一个同名幕终曲,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就这样诞生了。海内外影响《团结就是力量》的歌词,突破了一般抗日歌曲的深度广度,“向着法西斯蒂开火”比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更深了一层。曲子是铿锵有力的进行曲节奏,曲调流畅。连接向上的六度大跳进,形成这支歌曲的特殊风格,同时充分运用五声音阶素材,有浓烈的中华民族音乐风格。《解放区的天》 背后的故事南皮县文化馆原馆长郭其武说:“刘西林把河北民歌带到解放区,让这首歌能传唱半个世纪。我十几岁第一次听就觉得很好唱,词很简单,所以能广泛流传。不管是沧县还是南皮,刘西林都是家乡人的骄傲。”海内外影响“这首歌原来叫《边区的天是晴朗的天》,后来流传到很多解放区,曲子没有大改动,就把‘边区’改成了‘解放区’。反映了受苦难的人民逃到晋绥边区,受到党和政府关照以后感激和欢乐的心情,表达了他们对共产党领导的支持和拥戴,对太平生活的渴望。《军民大生产》 背后的故事1943年春,129师385旅770团的上千名战士在团长张才千、政委肖元礼的带领下进驻庆阳市华池县大凤川,和当地村民一道,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海内外影响慷慨激昂的歌词、奋进明快的节奏、雄壮豪迈的曲调,《军民大生产》这首歌一经问世,便迅速广泛传唱,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斗志。《大刀进行曲》 背后的故事1937年二十九军在卢沟桥上用大刀歼灭来犯之敌,大刀再次扬威。消息传来,人们奔走相告,年轻的麦新激动不已,在上海的亭子间里奋笔疾书,自拉自唱,一气呵成写就了《大刀进行曲》。短短13句,90个字,简单炽热,字字扣人心弦!海内外影响《大刀进行曲》首次唱响后,麦新根据试唱效果和大家的意见作了修改,把原词中的“二十九路军的弟兄们”,改成“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把“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改成“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等。此后,著名剧作家田汉将《大刀进行曲》录制成唱片,使之广为流传,成为烽火岁月中的时代强音。《毕业歌》 背后的故事中国第一家专拍有声电影的左翼电影公司电通影片公司于1934年在上海成立。电影《桃李劫》成为中国最早以有声电影手法创作的影片。《毕业歌》就是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影片插曲。海内外影响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说,“左翼艺术家利用电影宣传抗日,号召学生肩负起国家的兴亡,民族的重任,电影放到哪里,《毕业歌》就唱到哪里,动员起更多的学生选择救亡图存。”《八路军进行曲》 背后的故事1939年,郑律成和公木合作创作的8首组歌——《八路军大合唱》终于完成,《八路军进行曲》就是组歌中的一首。后来,将歌词作了适当调整后,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被颁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海内外影响这首不朽抗战名曲《八路军进行曲》一经问世,就像嘹亮的冲锋号一样,鼓舞和激励无数革命先驱前仆后继,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英勇杀敌。歌曲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浴血疆场、英勇抗敌的历史画卷,展现出人民军队雄壮豪迈、一往无前、摧枯拉朽的气势和力量。《游击队歌》 背后的故事“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这首奋进向上的《游击队歌》,是青年作曲家贺绿汀1937年冬在山西省临汾市西郊刘庄村八路军办事处体验生活时写的一首战歌。海内外影响洪洞县白石村,当时是八路军随营学校的驻地。今年92岁的何柏林老人还清楚地记得当年跟着随营学校的学生一起学唱时的情景。“节奏明快,歌词也很有感染力,大家都很爱唱。”何柏林说,这首歌激励了很多像他一样年纪的人。《歌唱二小放牛郎》 背后的故事《歌唱二小放牛郎》,创作于1942年的爱国歌曲,热情讴歌了抗日战争时期13岁的少年王二小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将日寇引入八路军伏击圈,而自己却英勇牺牲的感人故事。海内外影响《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旋律优美的儿歌,鼓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王二小的故事先后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写成小说,拍成电影、电视剧,制作成连环画、动漫,几乎家喻户晓。《长城谣》 背后的故事一曲《长城谣》,多少故园情。1937年,20岁的周小燕站在武汉街头,第一次唱出这首深情的歌。这首《长城谣》由潘孑农作词、刘雪庵作曲,“七七事变”后在上海创作,原本作为电影《关山万里》的插曲,后因为抗战爆发,影片搁置未能拍摄。海内外影响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88岁的周小燕再次登台重唱《长城谣》。时至今日,《长城谣》依然是无数人心中最美的旋律。一曲《长城谣》为何如此动人?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王瑞看来,“从作品本身来讲,这首歌曲之所以能在当时广泛流传并产生很大影响,很重要的一点是,它的载体是长城。”《黄水谣》 背后的故事它“用歌谣体的形式,以简单的音调、平易而动人的旋律,描绘了黄河美丽的景色和敌人侵入后造成的凄惨景象;表达了人民对土地、对生活的热爱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也表达了对敌人的深刻仇恨。”海内外影响蒲涛介绍说:“这首歌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很多专业歌唱家必备的演出曲目,是一首久唱不衰的经典之作。”《黄河颂》 背后的故事这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且又最为人熟悉的作品。乐曲诞生于日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未然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海内外影响冼星海创作的中心是人民。《黄河大合唱》中的每一支歌曲都写出了不同类型的人民。他想把《黄河颂》谱写成民族精神的颂歌和时代的最强音。《抗日将士出征歌》 背后的故事这首作品原来名为《革命将士出征歌》,最早的记载是1937年填词,但什么人填的词已经无从查找,这样的情况在延安时期比较普遍。然而可以确定的是,这首词一定是出自一位有较高文化素养。海内外影响《抗日将士出征歌》是一首地地道道的陕北民歌,其曲调简单明快,再加上进行曲的节奏,雄壮有力,恰似生命的呐喊、出膛的子弹,一经填词就广为流传。《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 背后的故事《在太行山上》主题句由小调式改成大调式,音调更明朗,气势更宏大。在此基础上创作歌词,写成合唱歌曲《红日出东方》。摄制组同志们听了之后,觉得歌曲气势恢宏,都很满意。海内外影响作品的艺术风格决定创作的成败。只有吃透作品的艺术风格,找准艺术分寸,才能创作出符合影片规定情境和特定环境下人物情感气质的作品。这也是《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能够受到观众喜爱、传唱至今的原因吧。《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背后的故事《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抗战题材电影《铁道游击队》插曲,创作于1956年。微山湖是著名的抗日根据地,当年铁道游击队和微山湖大队、运河支队等抗日武装,扒火车,炸桥梁,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海内外影响这首歌曲诞生已近60个春秋,但依然广为传唱。微山县词作家李孔章告诉记者,该歌曲之所以能传唱至今,首先是体裁好,词曲作者写得好;其次,描写的抗战形式独特,是在铁路上,深刻体现了中国人的抗战精神、民族精神。《延安颂》 背后的故事《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创作于1938年4月,歌曲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战争中的延安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具有抒情性,又富战斗气息。海内外影响全曲以激昂的旋律,表达了千万革命人民向往延安热爱延安的强烈愿望和真挚情感,反映出一种时代精神——延安精神。《二月里来》 背后的故事《二月里来》选自《生产大合唱》。该作品是冼星海创作的四部大合唱中的第一部,完成于1939年3月。《二月里来》抒情柔美,具有浓郁的江南民歌风味。冼星海在创作札记中说:“它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播种场面和恬静安逸的田园风光。”海内外影响创作于抗战时期,主要表现的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日本鬼子的欺压下,用各种劳动行动来支持、反抗日军的事迹,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崇高的思想境界。《松花江上》 背后的故事《松花江上》作于1936年秋。当时张寒晖随东北籍学生看望因家乡沦陷流亡到西安的东北难民,亲闻难民哀伤的哭诉,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在东北军做地下工作的同乡又给他送来东北军为纪念“九·一八”事变五周年而出版的《东望》专刊,张寒晖夜不成寐,一气呵成写出了催人泪下的《松花江上》。海内外影响79年前,就是张寒晖用饱蘸深情的笔触,写下了那首悲惨凄绝、脍炙人口的抗战名曲——《松花江上》,成为最触动人心的时代之声。《松花江上》发表后,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歌声所至,莫不欷歔,成为中华民族刻骨难忘的抗日歌曲之一。《松花江上》:唱尽东北血泪史《松花江上》是抗战时期救亡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它如诉如泣、壮烈低回的情韵,激励着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东北,一批批东北人背井离乡。西安街头有大批东北官兵和流亡者。1936年,在西安二中执教的地下党员张寒晖,耳闻目睹了流亡同胞的悲惨经历,激起创作歌曲的冲动。他将北方女性的哭声艺术化,谱成了《松花江上》的曲调。这首爱国曲、思乡曲和抗日曲最早在陕西省立西安二中唱起,随后很快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大刀进行曲》:最解恨的抗战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大刀进行曲》歌词中最后一个“杀!”字,充分表现了中国军民对日寇的刻骨的仇恨。1933年,日军侵犯长城各口,宋远哲率领29军奋起抵抗。由于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日军,29军成立了“大刀队”。在与敌短兵作战中,“大刀队”重创日军,名声大振。“七七”事变爆发,守卫卢沟桥的29军又以大刀显神威。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麦新被“大刀队”所深深震撼,于是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完歌词,又谱了慷慨激昂的旋律,《大刀进行曲》由此诞生。《义勇军进行曲》:歌声响彻共和国田汉词,聂耳曲,创作于1935年4月,是故事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表现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前仆后继抗日的不屈精神。田汉在被捕前,将歌词写在一张包香烟的锡纸上,后由夏衍交给聂耳,聂耳很快将歌曲谱完,以《义勇军进行曲》为歌名发表在《中华日报》上。随着《风云儿女》的上映,这首震撼人心的战歌迅速传唱全国。后来,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罗伯逊演唱并录制了唱片,更使这首战歌载誉全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将这首歌定为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将其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黄河大合唱》:民族精神的史诗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从陕西壶口东渡黄河,途中亲历了黄河的险峡急流、怒涛漩涡,目睹了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深沉的船夫号子。1939年春天回到延安后,他创作出长篇朗诵诗《黄河吟》。同在延安的音乐家冼星海听后触发了创作灵感,写就了这部千古绝响——《黄河大合唱》。一批又一批抗日将士和爱国学生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了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八路军进行曲》:军歌嘹亮六十载1941年5月的延安,人们被旋律铿锵而优美的《八路军进行曲》所激动。《八路军进行曲》由音乐家郑律成谱曲、公木作词。解放战争时期被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八一”建军节前夕,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以它气势雄伟豪迈,展现了人民军队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威武雄风。《游击队之歌》:游击健儿逞英豪1937年,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北上做抗日宣传,年底到达山西临汾。就在老乡土炕上的油灯下,他写出了《游击队之歌》。这首歌在临汾刘庄八路军总部首演时,只有口哨充当伴奏,但仍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游击队之歌》是一首具有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旋律轻快,易于传唱。1938年,这首歌在山西洪洞县八路军高级将领会议上演唱,受到了朱德、刘伯承、贺龙、任弼时等的一致赞扬,从此在全国军民中得到广泛的流传。《歌唱二小放牛郎》:一个动人的故事“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这首旋律悠扬的叙事民歌,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1942年,年仅13岁的王二小在反“扫荡”中,故意把敌人引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被敌人枪杀。当时的《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故事深深感动,根据报道,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和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故事流传下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奋战的号角《团结就是力量》流传到今天,已经60多年,现在不论在城市、农村,男女老少仍然喜欢唱它,成为久唱不衰的“流行曲”。1943年夏天,在晋察冀边区工作的卢肃和牧虹,编写了一部反映减租减息斗争的小歌剧,《团结就是力量》是这个歌剧的幕终曲。《团结就是力量》后来在北平、重庆等地的学生中流传开来。学生们在国统区游行示威时,他们就挽起臂膀,高唱这首歌,勇往直前。新中国成立后,这首歌一直是激励人们团结奋战的号角。《延安颂》:延安精神的象征《延安颂》在抗战时期曾经响彻延安,传遍各抗日根据地,并传到国统区和海外,一直传唱至今。歌曲由郑律成作词,莫耶作曲。1938年,一个夏日的傍晚,鲁迅艺术学院的学生郑律成在延安城北门外的山坡上,眺望着英姿勃勃的抗大队伍,激发起创作灵感。他打算谱一首曲子,并鼓动文学系的莫耶写出了《歌颂延安》。后来这首歌被更名为《延安颂》,当时许多国统区的青年正是唱着这支歌,奔向延安,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延安颂》由此成为延安精神的象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出人民的心声这首歌由曹火星作词并谱曲,创作于1943年9月。1942年,蒋介石发表了《中国之命运》一书,狂言“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延安的《解放日报》针锋相对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为题发表社论,予以驳斥,指出中国共产党才是抗日的中流砥柱。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在平西根据地创作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1950年,毛主席建议在“中国”前加了一个“新”字,歌词“他坚持了抗战六年多”也改为“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铿锵战歌,鲜血谱就。这些响彻神州的歌声是冲锋的号角,是奋战的鼓声,激励着中华儿女与日寇血战到底。直到今天,每每听来依然令我们热血沸腾。

抗战故事:双枪老太婆传奇 篇9

例如,北平陷落,赵老太太用了两个计策将一百多人马秘密逃出城外,集合到一个庙子里。当时北平的流氓被日寇雇用了,经常在街头闲逛。她叫手下人学着流氓的样子,穿小褂裤,将长衫搭在肩上,小褂的纽扣上下错位,居然得以混出城外。同她亲自出马并雇两个老太太,每人带十几人出城,敌人盘问,就说都是自己的子侄。至于武器,几个老太太和年轻人一般都裹在行李卷里。一次,出城后由于有些紧张,年轻人跑得快,将提着一箱子武器的赵老太太等三个老人抛在后面,使之遇到险情。伪警察追了过来,问坐在箱子上的赵老太太是干啥的,她说是逃难的。“何必这样跑?”“城里都给日本人占了,我害怕,为什么不跑?”“上哪儿去?”“我们乡下老太婆,也不认得路,哪儿没有日本兵,我就上哪儿去。你问我们做什么?”“我对你们有点疑心。”“几个逃难的老太婆有什么可疑心的!你若要东西,我们的箱子包裹可以送给你。”伪警看不出有什么不妥当的,只好走开了,赵老太太从容镇定,而另外那两个老太婆却被吓得一身冷汗来了。伪警走远了,她们才提起箱子慢慢到那庙子集合。

又如,战乱中,赵老太太指挥一队便装和制服混杂的队伍,来到德胜门外的第二监狱外,里面关押着一批将要杀的囚徒,门口有许多日本兵看守。穿制服的人上前叫门,说日本大使来了,要看犯人,以便执行死刑。看守一开门,着便装的一拥而进,大声呼喊并开枪;里面的500多囚徒也跟着声震天地和大力砸门。守卫的日本兵全吓呆了,措手不及,不曾交战,立刻被赵老太太的队伍缴了械。于是所有的监仓统统打开,囚徒全部获释。另外还得到几挺机关枪、十几支手枪和步枪。当夜,在将囚徒身穿的白色囚衣换掉后,由赵侗召集他们谈话,问他们愿意干什么,愿意回家或愿意跟着队伍都行。500多人一致表示要人游击队。两天后,赵侗向他的母亲报告说,新加人的同志,都想拜见您并向您道谢。赵老太太觉得,自己工作多而且重要,不想让过多人认识她,万一这500多人里面,有人干不长,那反而坏事了。所以,她让儿子通知大伙不必来了,大家齐心协力好好干就是了。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用高官厚禄收买了她,委任她为“冀热辽边区游击第二路绥靖司令”。1949年,赵老太太率一师兵力,随溃退的国民党军流窜四川。蒋介石撤离大陆时给她亲笔写下手谕,鼓励她“奋起当年精神,发扬游击经验”,并预祝她“树立新功”。此时已如丧家之犬的赵老太太觉得蒋介石就是她的的再生父母,感激涕零。她在重庆自封“总统府留守”。当刘邓大军挺进山城时,她露出十足的匪相,在一口气劫掠十几家银行后仓皇北窜。

解放军入川先头部队,念其抗战功绩,多次派人劝她明辨是非,回到人民行列。然而她死心塌地,孤行己见,甘愿做一个大匪首。同年底,赵老太太率部到正准备通电起义的国民党十六兵团的驻地什郁县,策动少数顽固分子叛变,杀害解放军收编代表列潞平和陈文高。但是兵团的多数官兵并没有跟她走。解放军西南军区又派出李克夫、傅传作深入该兵团,向官兵们宣讲形势与政策,还冒险会晤赵老太太,希望她不辜负当年声誉和人民意愿,放下武器,向解放军投诚。无奈她依然执迷不悟,说什么“生我者父母,知我者蒋委员长”。十六兵团被解放军收编后,她只好逃进深山老林。

1950年春节,赵老太太策划进行大规模**,派出大批特务在安县和绵竹一带联络叛乱分子。就在正月十一晚赵老太太召集各路匪首面授**机宜的时候,及时掌握匪徒行踪的解放军,将这伙顽匪重重包围起来,一网打尽。被活捉的赵老太太,虽年已古稀,但依然态度顽固,气焰嚣张。同年7月,赵老太太被西南军区军法处判处死刑,并押至什郁县枪决。多么可悲啊!一代风云人物,巾帼英雄,最终成了蒋介石的牺牲品,人民的罪人,赵老太太至死也没有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恩施抗战故事》读后感 篇10

报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8月28日上午,由河南省新闻摄影学会和河南日报新闻摄影部共同主办的“抗战老兵的故事”新闻图片展在河南日报报业大厦一楼开幕。活动展出的60组抗战老兵照片,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60组照片背后,是60个动人的故事。“抗战胜利已经70年了,这些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都已近百岁高龄,他们是中华民族抗战历史的见证人。”前来参观的市民潘万坤说,看了这些抗战老兵的照片,自己的内心澎湃起伏:“很多老兵身上都留下了战争的伤痕,但他们心中始终保留着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河南日报新闻摄影部副主任陈更生表示,本次展出的照片是河南日报摄影记者及通讯员历时两个多月、寻访60位河南抗战老兵拍摄完成的,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希望社会各界加入到关爱抗战老兵的队伍中。

上一篇:产科护理纠纷及规避下一篇:冰淇淋的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