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精神》读后感心得读书笔记(精选7篇)
《抗战精神》读后感心得读书笔记 篇1
读《抗战精神》有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伟大的国家,历经了千辛万苦才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无数名战士用自己滚烫滚烫的鲜血才换来这平静的生活。那一段历史对于现在绝大多数人而言,只是成为影视作品书籍档案中一段段、一片片的叙说和演绎,而对于现今依旧存世而亲历过那段岁月的人们来说,那是充满了荣辱、动荡气壮山河中夹杂着血雨腥风的残酷事实。这个代价是巨大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该铭记的一段历史。
翻开《抗战精神》一书,映入我的眼目的是连天的炮火、浓烟滚滚的战场。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队、雁翎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打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术,使骄狂大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同时,我还看到了19路军组织的“敢死队”出发前所接受长官的指示。还看到抗战1月27日午后,日军准备开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一带的上海居民纷纷涌向租界避难,最后,蔡延锴军长亲临前线指挥的画面„„还有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忠贞奖章、“血战台儿庄”的杀敌大刀、“武汉会战”中毙敌3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中缴获的战利品„„
抗战初期,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对日军进攻进行了正面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美梦。“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了一句句的抗战号角。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华民族全面神圣抗战从此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这场在1945年9月3日赢得的战争胜利全然不同110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国进行的仍是一次封建王朝战争,而日本则进行的则是一次国民战。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那时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状态啊!国家积贫积弱,民众被污为‘东亚病夫’众多的民众连温饱都无法解决,徘徊挣扎在死亡线上,而我们惟一取得的胜利,就是60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近100年来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形势。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都是抗日的烽火。”是啊,你能从全民族抗战中感到一种力量吗?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善良,忍耐是我们传统的美德,每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强大的不屈精神抗战精神便会从他体内迸发出来,发出震天的怒吼,释放出令人眩目的力量,击退一次次的灾难和困苦,使自己经过漫长的岁月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越来越发出耀眼的光芒。
国家,沉甸甸的一个词,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又何以有国,他 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生死与共。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在他们正确领导下新中国也建立了60多年了,祖国的面貌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繁荣、富强是世界对他的肯定认识。缅怀无数革命先烈、民族英雄,我们这一代要更加珍惜现在,积极努力,回报社会,为祖国的更加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家的强大,就意味着社会的稳定,也就能创造出祥和,幸福的生活。但请不要忘记,和平有时候是需要用生命铸就的,是需要用鲜血和汗水去维护的。所以我们在展望未来的时候更应牢记历史,保持时刻的警醒。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在《抗战精神》一书中,我了解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作为一名大学生,建设祖国,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我们也要勿忘国耻,不忘初心,继续向前!
《抗战精神》读后感心得读书笔记 篇2
逆商是什么?
指一个人面对逆境时的处理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为正视挫折、脱离困境和超越自我的生存能力。
本书依据美国著名作家、白宫知名商业顾问保罗·斯托茨的四大逆商理论,例证了世界各领域精英的逆商成功心得,总结出了一套面对现下复杂社会的应对方式。
-高控制能力的人:请选择触底反弹
-沟通焦虑症候群:来自社会和自己的逆境
-逆境抗挫折原则:用失败者的逻辑看世界
-内因和责任归属:莫要相信时机不成熟的鬼话
-半途而废的伟人:把无序压制在最弱状态
-生命的重建艺术:废墟之上的人生新格局
《抗战精神》读后感心得读书笔记 篇3
《二手时间》是白俄罗斯作家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的纪实文学,首次出版于。
该书分为两个部分:“启示录的慰藉”和“空虚的迷惑”。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提到参与者的讲述引起了她强烈的共鸣,她找到了与之心心相印的苏维埃人。作者在第二部分中记录了苏联解体后民众在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思想上的空虚、迷惘、混乱,也记录了“对苏联的向往,对斯大林的崇拜”等。
通过该书,阿列克谢耶维奇试图再现前苏联解体后转折时代普通人的历史,探究社会转型中普通人的生活。
《抗战精神》读后感心得读书笔记 篇4
在内容上,这本书从人类最早的采集社会一直写到现代社会,着重于那些使历史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大事件,而没有费过多笔墨于各种各样的不那么重要的历史事件上,避免了繁琐凌乱,也没有把任何一段历史落下,非常成功的将世界历史这一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非常巨大的图像条理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除此之外,这不是一本仅仅在记叙历史的书籍,还在探讨历史为什么如此发展的原因。每一个转折性的历史事件的发生,不是某个英雄人物的出现、某个杰出政治家的一个突发奇想的新政策导致的,而是全体人类的变化造就了历史的改变(这是马克思告诉我们的)。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有前因后果,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这本书里给出了我们历史发展的这个“因”。这样历史就不是一连串似乎无所关联的事件了,而是一个具有逻辑的发展性的事物了。
这些是于这本书而言我们看它的理由,但是看书最重要的原因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我们自己为什么要看。
《抗战精神》读后感心得读书笔记 篇5
十四岁的紫亚和弟弟曼多在海滩上发现了一只被风暴吹上岸的小船,他们决定乘它去蓝色海豚岛,寻找并解救十八年前被独自留在那里的姨妈卡拉娜。
没有任何驾船经验的两人带着少量的食物、简易的捕鱼装备,以及一只指南针便起航了。这次历险无疑以失败告终。但紫亚并没有放弃与姨妈团聚的心愿。经历了种种波折后,卡拉娜最终来到了亲人们的身边。可常年的独居生活以及语言的不通让卡拉娜并不适应新的环境。紫亚知道,卡拉娜每日都在思念着那片蓝色的海豚岛……
《抗战精神》读后感心得读书笔记 篇6
比利、老丹和小安是一支勇敢又团结的小队伍,他们征服了山林的浣熊,赢得许多人的掌声。不过他们也遇到很多困难、危险、挑战,也遇到最悲痛的分离。
故事的结尾,作者安排了一个红色羊齿草的传奇。他借着这则传说来告诉比利——死亡是人生的一部份,就好像一天中必须经历早晨和黑夜一样,否则,另一个新的日子便不会到来。
《抗战精神》读后感心得读书笔记 篇7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弟子规》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并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目的就是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将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它采纳《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进行论述,阐释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
【《抗战精神》读后感心得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观后感日记300字传承抗战精神11-18
以弘扬抗战精神为话题的心得体会1000字05-25
2015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弘扬抗战精神09-10
铭记历史弘扬抗战精神01-05
弘扬抗战精神,维护世界和平01-22
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观后感心得体会06-12
《匠人精神》读书笔记09-11
《工匠精神》读书笔记11-08
中国艺术精神-读书笔记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