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精神》读书笔记

2024-09-11

《匠人精神》读书笔记(共12篇)

《匠人精神》读书笔记 篇1

《匠人精神》读书笔记范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匠人精神》读书笔记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匠人精神》读书笔记1

《匠人精神》是日本木工业传奇秋山利辉的大作,其创立的“秋山木工”的定制家具常见于日本宫内厅、迎宾馆、国会议事堂等。秋山先生强调“先德行,后技能”“己成,则物成”的大道,这与我们的传统精神非常吻合。

初读感觉很有年代感,细读发现“匠人须知30条”从不会过时!

秋山利辉非常重视人才品格的培养和心理建设,专注于磨砺心性和品格。不仅是要培养技术优秀,会做事的工匠,而且要培养会好好做事的一流匠人。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这三十条包含了工作的基本要求、态度、心理准备、意识、技术等。礼仪、感谢、尊敬、关怀、谦虚,这些都是做人最重要的事,人做好了,事才能做好。

书中有很多精彩语言,对我很有触动。举几个例子:

1、“别人叫了才采取行动的,是下下策;模仿别人的行动去做,是中策;不等别人叫,自己意识到并且采取行动的,是上上策。”

如果员工在平时的工作中主动性差,领导分配什么就做什么,到最后还不能完全按领导的意图完成工作,这就属于“下下策”。一个优秀的员工应该是超出领导的想象完成工作,工作中要采取主动,不能有“只完成薪水分内事”的想法。想“从工作中学习”,就要非常认真地过好每一天。唯有对每件事全力以赴、从不后悔、坚持到底的人,才能成长为一流的人才。

2、“时间永不停息,要紧的是思考自己现在能做的事,不浪费每一瞬间。”

人在年轻的时候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可以放纵,也可以珍惜当下,分秒必争。那些吃得苦中苦,过着苦行僧般生活的人,那些持之以恒自律的人,最后一定是成大器的人。因为总是在意时间的人,一定也是走在前面的人。

3、“我想培养的,不是“会做事”的工匠,而是“会做好事”的匠人。所谓“会好好做事”,就是一心想让客户满意,而且拥有在发生意外事件时,能够从容、自信解决问题的判断力,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客户都能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我想,秋山先生想要的也是我们企业想要的人才。无论是体检现场,还是业务部门,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各种找麻烦的顾客,不满意的客人,面对这些随时可能给我们提出问题的人,除了真诚的态度还需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来自于我们平时的自我修行,工作经验的积累,对公司文化、政策的了然于胸以及不断的学习。

作为一名上班族,只有在每天的工作中积极主动的拿出101%的气力,始终以101%的心态来面对和检讨自己的工作,持续做有益的事情,保持开朗的心境,关心周围的人,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

加油吧!无论你是哪个年龄段的人,淘汰你的只会是自己而不是时代!

《匠人精神》读书笔记2

第一次这么完整的读完了一本日译书,刚拿到书本,书本上匠人精神的四个大字就让我回想起去年一部很火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看完纪录片再看到这本书才意识到,中国作为高速发展的新兴大国,可能缺少的就是这种匠人精神,所谓择一事,终一生,传统的匠人精神不仅仅代表一种技艺延续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匠人精神这本书字里行间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作者内心的宁静、专注与坦诚,很容易使人静下心来认真的去品味和咀嚼,虽然作者只是一个坚持传统木工技艺的匠人,但是书本全文几乎没有介绍如何的去学好木工这项技艺,而是从心性、人品以及为人处事之道来教会每行每业的技术人员如何成为一流的人才,就如文中所言“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加重要”,与古训“要成才先成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韩国中央银行在20xx年时,对全球41个国家的百年以上的传统老店进行了一次统计:全球有5586家经营了超过200年的老店,其中,在日本的传统老店占到了3146家。择一事,终一生,有人做寿司做了一辈子,有人锻到做一辈子,也有人把祖辈留下的手艺传承下来,做到了极致。职人,简单来说就是有着一门工艺、并且把这个工艺做到极致的人。他们的一生,可能就许给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现在对职人的界定已经不只是传统工艺了,在食物、科技、教育等各种行业都会有一些职人特质的人出现。用一个已经被用的比较多的词汇来讲:工匠精神。这些人就是各行各业里,有着工匠精神的职人。

同为东方国家的中国和日本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都是佛教文明信奉儒家思想,同样招受过西方殖民然后变法,然而日本从跌倒到崛起的速度更是超乎人们的想象,战后日本的境况估计和中国当时差不多,短短几十年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直到最近几年才被中国超越,我想这中间的最大不同就是日本特有的匠人精神,他们能够始终如一的在某一个领域潜心钻研、精耕细作,通过不断的积累实现技术和应用的不断突破,反观中国社会,由于这些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没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去专注与坚持,资本的逐利性带动人们内心的浮躁,或许现在是时候去反思去沉淀,物极必反的道理人人都懂。

匠人精神这本书中处处透漏着儒家文化的底蕴,他首先以礼仪谦让等中华传统美德来培养一个人的习惯和心性,然后结合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教会我们如何与他人处事,如何管理、约束和要求自己。匠人的标准,不是别人定的,在自己的心里,做任何工作,要做好,首先得要有成为一流匠人的精神。

《匠人精神》读书笔记3

1、背景: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就先入为主,先去想想日本这个国家和民族。《匠人精神》这本书,是日本人写的。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一个男人,肯定会有点民族情节,本能上,就会有点心里紧张的感觉,会用一种比较紧张和好奇的心态去对待日本人写的书,因为日本这个民族,大家都知道它与我们中国的历史纠葛。日本,从小给人的印象就是他们种“打不死”的精神,一说日本人,就会想到他们的意志力非常坚韧,本能上、心理上,对日本人,是既害怕又佩服。包括现在日本在体育上表现出来的精神,也一直传承着意志力极其顽强的基因。昨天,不是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团队决赛吗?日本那个水谷隼连续输中国许昕10多次吧,以前是从来没有赢过,但在奥运会这样的大赛上,人家就是那么一股韧劲,赢了中国的许昕,还化解了三个赛点。还有我们中国,在足球,这项世界第一运动上,特别是男子足球上,已经18年没有赢过日本吧。还有就是满大街的日本货、日本车,以及对日本产品那种品质的认同。日本人的意志力和日本产品的良好品质,是给我们的常态印象。日本的这种特性,我觉得是匠人精神产生的一个大背景。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秋山利辉像个严厉的将军,也可以说他对他的徒弟有点苛刻,甚至你可以说这个师傅刻板没有人情味。但我却坚信,严师出高徒。

2、秋山的创业之始:

我们来考查一下秋山的创业之路:这里的“元”就是秋山他自己本身就是“匠人精神”的化身,他自己就是学徒出身,他继承了和师傅亲密接触传承技艺的基因,自己本身就是个很好的匠人。因为有很好的手艺,他做的家具开始慢慢出名,走进大雅之堂,于是开始有人来追随他。这个起源很重要。

3、工作是在尽孝道:

在书的序里面有写,要把事情做好,先把人做好,己成则物成,行德行后技能,有xx而后有成事,“君子物本,本立而道生”。xx之大本:一曰发心,解决“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或者说是“我为什么做这件事”的问题;一曰愿力,解决“如何”对自己发心去做正确之事。这个发心就是《易经》中说的:“元亨利贞”中的元。发心怎么教?秋山木工直溯人伦本源,首先要取悦父母,每天像战斗一样,拼命努力,做出让父母高兴、吃惊、感动的事情来。其实秋山的这种教育方式,与我们中国经典中意旨是一样的《孝经》中就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种精神,还有点像《致加西亚的一封信》中讲到的,无条件、听话照做、不惜一切努力去完全上司交给的任务。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在本书的第108页,写道:“我们大部分学徒20岁上下,尽管如此,即使在这段时期全部牺牲个人喜好,日后还是可以重新取回以前放弃的东西。”这段话让我想起著名钢琴家朗朗曾经说过:“我的童年并不快乐。”但大家知道的是,现在的朗朗很成功。我想他肯定也会有机会去弥补过去放弃的东西,只是先后的问题。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应该适当吃点苦。吃苦不是说一定要过那种物质缺乏的生活,也包括做自己不想做的事。玩,娱乐,没有人不喜欢。年轻时,正是奋斗、勤奋工作和付出自己的时候,即便此时,我们放弃一些个人爱好,等到我们有所成就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重新捡起过去的兴趣爱好。

5、集体生活的好处:

现在常态的人,工作的目的,一般都是为了钱吧。而秋山木工的徒弟们的工作动机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少干活,而是为了光宗耀祖,令父母满意、报祖宗的恩。他们不是为了老板在工作,不是为了公司在进步,也不是为赚钱在学徒,更不是为了吃喝玩乐在上班;他们的工作动力是亲情,他们的生命观是报恩,他们的价值观是亲人满意。现在常态的企业很难做到秋山木工那种集中式的严格管理,所以很难实现秋山木工式的匠人精神和企业文化。学徒们为什么能形成这种合于道的原始的工作初心呢?我觉得严格的集体生活和严格的制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现代社会,诱惑太多,很多年轻人沉迷手机电脑,贪图享乐,所以把学徒们圈在一起过集体生活是不二选择。而且秋山在选择徒弟时,也是很慎重的,这一点书中有提到。秋山在选择学徒时,会考查对方的和他的家庭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徒的优秀。

为什么说集体生活对一个影响非常大呢?举个例子,我有一个邻居,他是退伍军人,他说他经常与同一批参军的退伍军人一起聚会,大家感情非常巩固和特殊。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严格的集体生活锻炼了他们,培养了他们的友情。再想想,以前,一个单位的人,大家都住在一起,大家既是同事,也是邻居,所以感情好,容易沟通,所以过去的人,思想比单纯,小孩多在一起玩,这就是一种自然的成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基本不操心。书中还提到徒弟们不准玩手机和与家里联系要用写信的方式。常人可能会认为这也太落后了,不通人情,可是秋山的`意图,是想让徒弟们能静下心来,回归道的本源,这样才能集中专一投入到工作中并写出发自内心的体会。现在的人,因为电脑发达,很少写字,更不要说写信了,所以他这种方式相当好,对于小孩的教育也是如此,自己动手写东西,是对自己心性的反省,是与自己的对话,每一次反省,人都会有进步。

6、匠人精神在企业生态中的运用:

书中写道:“即使看似绕了远路,但如果能够忍耐,专心修业,并因为培养出一流的心性和专业技术。”这几句话,说的关键都是生活经常用时间和困难来折磨人,困难越大,如果你能熬过来,你就具备了一流匠人的精神。书中还写到“我只做薪水份内的事,尽量轻松获得成果”,常态的人,往往是“给多少钱做多少事”,这是常态思维。这里,我们不妨用匠人精神来分析一下我们一些企业内部的生态关系。在单位工作,就要往领导喜好的方向努力,否则,难以得到提拔,服务好上司也是需要有一种匠人精神,能给领导带来惊喜,你的机会就来了。我们稍有点在单位工作经验的家人都会知道一个道理,在单位,仅仅是做事好的,在做事上有匠人精神的,不一定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反而一些做事一般,但善于研究领导喜好,并且与领导走得近的人,才容易得到提拔。就这一点,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抱怨不公平之类,其实,我们现在育心了,我们不会像常态的人那样去思考问题。我们会说,还是你没有内求吧?既然单位的规则是这样,“多劳多得”这句话应该理解成“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不种则不得”。

7、匠人精神的延伸:

其实这个匠人精神,我把它引申一下,匠人精神不仅可以指在手工业制造领域的严苛、执着的精神,更可以延伸为一种对达到任何目标孜孜以求的执着追求精神。秋山木工出来的人,有很多也不再从事木工行业,而转投其他行业,但他们这种精神仍在传承,运用到各行各业。

8、总结和启示:

秋山的30条法则无不在告诉我们他所要培养的人的品质:有感恩心、诚肯和执着。匠人精神,就是一种对目标专注的精神,不仅在制造业应该有,在各行各业都应该有,引申为敬业精神。秋山木工的成功,给了我们中国一个很好的启示,就是要想培养匠人精神,首先要培养德,德者本也,才者末也。有德,就会敬业,则各行业都会很好。这跟我们育心的目标其实是相通的。玉玲老师曾经在《君子善假于物》中分享过“道、德、仁、义、礼”之间的关系,看先后就知道哪个主次,哪个高明。我们育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学xx和实践经典来掌握天道,掌握了天道,按天道行事,德、仁、义、礼乃自生。其实绕来绕去,都是说,“道德”是我们人一切的基础,现实中,对于我们来说,都要回归到孩子的教育和我们的生活以及工作。我们怎么培养我们的孩子有好的道德?怎样好好生活和工作?所有这些,当然首先要求我们做父母的要有好的道德,这就要好好修炼我们自己,而我们修炼自己,离不开借力和团队,修炼是一场比马拉松还要长得多的长跑,修炼是一辈子的事,一个人走,闭门造车是走不远的,只有跟随一个强有力的团队,才有可能不断战胜困难前行。在此,我要感恩我们易生之家这个平台、这个团队。我们的团队,可以说,已经培养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家长,我相信未来,我们的团队还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家长。这些优秀的家长,就是在孩子教育、生活和工作中都可以称之为“匠人”的人。

《匠人精神》读书笔记 篇2

今天,我们大谈现代设计的科学化、理性化和设计教育西方化的同时,正在丧失传统匠人应有的品格与精神。特别是电脑辅助设计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强大的数据库和设计应变能力使我们设计师从长时间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庆幸的同时,我们还有多少学生热衷于手工制作?尤其在当下,全国各地高谈阔论创意产业的时候,创意产业就像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而设计院校的教授们在大谈抽象的“大设计”和概念设计的时候,却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如何实现“大设计”的“小设计”。设计似乎成了只要能“忽悠”,就能解决创意问题,从概念到概念,从文本到文本,愿意做设计哲人,如何实现“大设计”就没有人关心了。更没有人愿意做一名设计匠人,认认真真地将设计务实化。进而,也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如何发挥“匠人精神”,用匠人的精神实施“设计哲人”的愿景。

长期以来,我们误解包豪斯倡导的“将手工艺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用手工艺的技巧创作高质量的产品设计”,认为它已经过时。但事实上,包豪斯强调实际的工艺训练、灵活的构图能力以及工业生产相联系的三者结合,形成了“包豪斯”独特的艺术方向和艺术风格。其实,工艺训练和我所提出的设计教育中的“匠人精神”有异曲而同工之妙。

我强调“匠人精神”,一方面是为了在设计学生中倡导匠人般的踏实精神;另一方面是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材质的性状、肌理,以及塑造带来的形式美感。我不敢武断地说“大设计”概念是我首先提出的,但至少我是在国内设计教育界比较早认识到这一问题并积极倡导的实践者之一。我一再强调设计是“大”的,而不是“小”的,“大”是观念问题,“小”是技术细节问题。裁缝可以很好地解决技术问题,却不一定能解决大的观念问题。因此,“大设计”观念是一种教育模式的认定,也是一种设计思维与观念的倡导,更是一种设计文化与视角的认可。学校设计教育既要注重智力因素的灌输,又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脱离了高起点的立论,设计人才培养将进入现实的迷途

但是,设计的智慧恰恰是既反映在大设计的宏观观念上,又反映在小设计的技术细节上。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很多专家喜欢大谈创意设计,但往往忽视了小的设计。“做”与“造”都是针对技法训练中忽视技术操作而言的。有时设计大师自诩是“裁缝”和“泥水匠”,我理解是对手工劳动者的尊重和踏实精神的奖赏。现在设计工作者人人都希望自己成为设计哲人,但我认为,设计哲人的基础是匠人。我们都知道包豪斯实行“双轨式”教学,设计课由造型教师与技术教师共同教授,使学生避免了对艺术造型和技术原理的畸形片面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审美与技术的双重才能。

当然,设计院校是分层次的,三种类型的学校,相对应的可以找到三种对应的培养目标:设计人手、设计人才、设计人物,进而推论为设计匠人、设计艺人、设计哲人。那么谁是匠人?谁是艺人?谁是哲人?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秉承哲人的智慧,设计可以诠释生活的真谛,传统也能演绎现代设计的奢侈品。发挥“匠人精神”,在教学中呼唤“匠人精神”,全手工体验、体悟、触摸材质,塑造、形态和体积,使设计学生脱胎于设计匠人,成为设计艺人。这样,设计哲人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寻找匠人精神 篇3

一、轻薄。罗辑思维的逻辑是组织不重要、内容不重要、产品不重要,什么都不重要,制造一个叫罗胖的人格最重要,因为这是所有价值的积累点。

中国市场用30年的经验演示了整个价值链前进的方式:首先是产品为王,再过渡到渠道为王,然后再过渡到内容为王,很快过渡到社区为王。很多大组织都在考虑互联网怎么转型,转型的第一件事是先把自己做小,小到一个人格或者一个人格体,因此在未来的世界做自己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二、牛逼。罗辑思维找到了一个特别牛逼的切入点,《信息简史》一书中讲到,人类从口语文化的荷马史诗时代转人类文明,经历了500多年的艰难转型期,但现在另外一个进程开启了。

人类从纯粹的书写文明要变成口语文明。罗辑思维的定位非常简单:我替大家读书,作为人类从文字文明到口语文明的缓冲器,我作为有阅读能力的人,可以用口语的方式翻译给大家听,并作出相对优质的产品。

三、死磕。我每天早上发微信的语音都坚持60秒,为了做到形式上的统一,我每天比别的发语音自媒体人大概要多录好几倍,每次录十多次才能录成,这就是一种死磕精神。

选择早上6点半发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我要抢上全国人民上厕所的时间,我希望争取到第一个你开始需要阅读,需要内容的时间。第二个,绝大部分媒体记者做不到像我这样连续一年,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这是极苦的事情,这种死磕是为了唤醒尊重。前三个关键词的本质都是一个:为了连接而生。

四、自恋。传统社会所有东西的本质都叫最大公约数,你必须被所有人包容,但互联网造就了一个全新的逻辑,就是社群。人和人之间正在迅速地无法沟通,在这样的社群时代里必须通过自恋才能构建社群。

罗辑思维本就是一个缺陷的产品,我不接受任何改进性意见,我只接受我们一起怎么进一步往下玩儿的建设性意见,这就是自恋。我们正在通过自我缺陷的设定,得到社群里的人对罗辑思维这个产品的认同。

五、分享。罗辑思维招会员并不只是一种盈利方式的创新,而是为了找到人。所有招进来的会员都有几个特征:对知识性产品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会员是为了彼此的信任;会员有行动的意愿,且真能付出行动。

透露一个想法:今年我们可能会推出罗辑思维月饼,首先在社群内发行。比方说500份,一份1万块钱,仅限会员用,一天抢完,500万元资本金筹到。第二,把所有月饼的工序,包括法律顾问、财务顾问等摊开,让会员认领。第三,接受全社会关于罗辑思维月饼的联合定制,挣到钱之后,把参加会员的工资付掉,留下20%做一个公益事业,剩下80%跟原始股东分成。

如果月饼这件事情做成了,自然证明:互联网时代自由人自由联合完成生产。传统的工业社会一切都是中心化的,许多人说罗辑思维是粉丝经济,但是互联网时代一旦去中心化就没有所谓的粉丝经济,只有所谓的社群经济。社群经济的底层密码就是让一群协作成本更低、兴趣点更相同的人结合在一起,共同抓住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机会。

匠人精神读书心得感想 篇4

忘记以前是从明白的一个对日本最正面的评价是:“日本是一个开放的国家,能够快速的理解世界上别的国家的长处,并且快速跟本国的实体进行结合的国家,快速试错,并从过程中保留最原始的东西,加以宣扬。”

这就像中国的茶道,汉服一样,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以前的人,穷人就和粗茶,富人才会品茶,也就让饮茶成为了很多富人结交的工具。反观日本,从中国学习到神奇的树叶能够用来品后,传回日本,最终发明了茶道,把品茶创造成一种职业。(不是说中国人不行,是中国人有必须的局限性。)这就是泱泱五千年的大国最终会被日本侵略的原因之一,中国人过于封闭,即便是懂一些东西,可是习惯性的揣着,怕别人把自我的技术学走,而日本人呢,是把一个精神告诉更多的人,培养习惯。这就是最可怕的地方吧。强调记忆,定制标签。

而本书的秋山利辉先生虽然只是一个“木匠”可是他自我却没有把自我当成一个简单的木匠工人,而是要把这个技术发扬出来,告诉大家木匠应当有怎样的精神,要怎样做。要想被人尊敬,必先自重;而自重的来源则是很多方面:技艺的精湛,做事的专注度,为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最主要的服务精神。我的爷爷也是一位木匠,他的技术远近闻名,能够说是当地最早从事木匠的工人之一,并且技艺精湛,只要是他手里出来的家具,必须能用很多年都不会坏。靠爷爷自我的努力从一名小小的木匠成为了之后了大工头,小的时候家里常常好多人。(开会分工或者发工资)

爷爷是最早一批做装修的人,在加上爷爷为人善良、诚实,从不坑蒙客户,也不欺骗工友,所以他的客户从不间断,最高峰的时候同期开11个工地,5、60的工人,随便走走基本上都是爷爷的徒弟,都被爷爷带过。秋山先生的徒弟工人一向也就是几十人,还没有爷爷手下的人多,可是秋山先生却成为了让人敬佩的手艺人。秋山先生用自我的做人做事身先士卒的行为去影响传递给更多人,让一些不懂木匠的人尊重木匠,让懂木匠的人更加尊重自我的技术也尊重自我的客户,并精神传承下去。这应当就是爷爷最终的影响力减弱的原因吧,虽然懂行的依然尊重他,可是也只是当时他手下带的那些人懂,而之后越多的人从事装修木匠这个工种,在求快速完成的时候忘记了当初强调的技艺达标。

《工匠精神》读书笔记 篇5

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这个世界有多少人能做到?如果做到,需要一种什么精神支撑?

一旦你选择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敬重的关键。86岁的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长的三星大厨,他超过55年都在握寿司,他的技术举世无双,因为他对寿司所注入的精神、感情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的寿司店被誉为值得花一辈子排队等待的寿司店。这就是工匠精神最纯真的呈现。

小的事业做到极致并一直去追求更高的极致,这事业就是“大”,就是“强”。

“知道”是没有力量的,“相信并做到”才有力量。工匠精神就是有信仰的.踏实和认真。

《团队精神》读书笔记 篇6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

“一支箭易折断,一把箭难折断”的寓言,团队精神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很多人都知道,而要营造一个企业的团队精神却非易事,人多并不意味着力量就大,缺乏“团队精神”和协作的群体不过是乌合之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靠自然的力量去营造一个团结的群体显然是不现实的,企业最终是一盘散沙。还应拧成一股绳,这其中的学问可不是一点半点。读罢《团队精神》,一句句富有哲理的话在耳边回响,作为一名房地产从业人员,思绪自然向着销售团队精神如何铸造的思路倾斜,心中所感所悟。

感情与凝聚力

《团队精神》一书中,有一章专门讲到感情。因为一个团队要有凝聚力,团队成员之间必须有感情,把一些互相之间有很深矛盾和隔阂的人放在一起,无论如何是形成不了很强的凝聚力的。地产这个团队是讲感情的,也正是这种浓浓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吸引着你我。但感情不等于凝聚力。凝聚力需要多方面的因素结合,有时过分地讲感情,不分是非,不讲原则,反而会破坏凝聚力。

凝聚力与竞争力

凝聚力与竞争力,由字面理解,应该是一种合力,但它们有各自的着力点。凝聚力对外来说,有一首革命老歌颇能说明问题―――《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一个团队有很强的凝聚力,无疑会形成这个团队较强的竞争力。“抱团打天下”必然比单打独斗要强得多。古代的兵法中就讲,要想歼灭敌人,分而歼之乃之上策。但对企业内部小环境而言,凝聚力并不等同于竞争力。团队优势的形成需要内部的竞争力。所谓“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一个团队参与社会竞争,要优胜劣汰;同样,在团队内部也要有优胜劣汰,这样这个团队才能有竞争力,才能在参与社会竞争时不被淘汰,毕竟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规律。

激情与战斗力

《论艺术的精神》读书笔记 篇7

设计艺术学院10服装班 邱国霞2010081622

“有人说,艺术是时代的产儿。但是这种艺术,只能艺术地重复那些以被同时代人清楚地认识了的东西。所以它没有生命力,它仅仅是时代的产儿,无法孕育未来。这是一种被阉割了的艺术。它是短命的,那个养育它的时代一旦改变,它也就立刻在精神上死亡。

在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中,艺术完全由一个具有着亚裔血统欧洲人用“精神”的力量释放包围——艺术,在伟大的20世纪显现出了它前所未有的内在力量,被无数注重人性的艺术家和理论家重新解读与创造。从这本书的总体风格来看,书中弥漫着沃林格尔对艺术表现的本质解释以及20世纪整个思想文化氛围下的尼采、叔本华等所提倡的自我意志的含混氤氲,这是把二元论作为世界观的典型体现,并且也是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创作的思想源泉及理论基础。

论艺术的精神,是康定斯基的最重要的理论文献之一,这篇文章分为了概论与绘画两个部分。概论中用引言、运动、精神转折点与金字塔四个小部分解释了他对于艺术品、艺术家等的定义与互动把艺术的过程与变化归结到精神的作用并以一种运动的方式把这个过程展现给读者。

第一部分,概论 :“所以一件艺术作品的形式有不可抗拒的内在力量所举,这是艺术中唯一不变的法则。一件优美的作品是内涵和外表统一和谐的结果:换句话说,一幅画是个精神有机体,他像一切物质有机体一样,是由很多部分组成的。”艺术的原动力来自于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在作者对人类自身的认知中,灵魂与肉体紧密相连,它通过各种感觉媒介产生印象。演绎了欣赏艺术品的整个过程:感情(艺术家的)——>感受——>艺术作品——>感受——>感情(观赏者的)。在这里,整个过程包含了几个概念:艺术家的感情,感受1,艺术作品,感受2,观赏者感情。整个过程似乎揭示了作者的理论主旨:精神至尚。艺术品的形式应该“内在的,所以它孕育着希望和未来。”艺术作品包含着艺术家的灵魂,艺术家是“能够描绘一切事物的人。”抽象的论述和高亢的基调铺垫了艺术精神的“运动”,精神生活所代表的“巨大的锐角三角形”,也许也是康定斯基绘画思维的产物,又也许是他抽象成果的宣言符号。这个巨大的三角形需要冲破的,不仅仅是旧的“怎样表现”的向上的物理运动,同时在内部的形式里也有着层出不穷的关于艺术与艺术家的稳定结构。随着三角形的运动,内部的结构似乎在一个临界状态开始动荡,带着摇摇欲坠和呼之欲出的惊悚,人类的精神终于出现了康定斯基所认知的“转折点”。在“精神的转折点”一节中,蕴含着批判的影子,康定斯基提出了他对于时代思想混乱的出路及自己的艺术理论基础:通神学,并把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内心。他标榜了布莱维斯基夫人的理论把梅特林克与瓦格纳作为了例证的典型从象征与重复的文学手法与结构等发掘了艺术精神的表现形式。在他所引证的伟大的艺术家之中,有音乐家和印象主义、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画家,但无一不都指向了他所旨在阐明的艺术的内在精神力量即向上的,冲破传统追求自由的状态。在“金字塔”一节中,充满了康定斯基近乎豪迈的对艺术的展望“‘自我分析’可以把每门艺术和其他艺术区分开来,它们之间的相互研究使他们的内在努力重新结合。

绘画是《论艺术的精神》中的第二个部分。这个部分可以看成是第一部分的理论实践。绘画是康定斯基在三十而立之后才开始追求和耕耘的艺术形式。在这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篇8

“公民的自由主要依靠良好的刑法”,这是孟德斯鸠对自由与刑法关系的科学概括。而事实上,“刑法是为保障自由而存在的”,则是他对刑法的价值定位。刑法从专制与镇压的工具,到公民自由的保障,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也是古代及中世纪刑法与近代及现代刑法的根本分野。

刑法应该为保障自由而存在,但刑法本身却并不能创造自由,而仅仅是保障自由存在的一个工具而已。然而在不同的政治制度架构中,公民自由程度不同,刑法性质也就因而有别:在专制政体下,刑法的原则是制造恐怖;在君主政体下,刑法则对荣誉的捍卫;而在共和政体下,无论是民主政治或是贵族政治,品德和节制是刑法原则,也是其政体的原则。

普通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篇9

在一番简短的引述(普通法的成就与危机)之后,作者提出普通法传统的两个特征:一个方面,它有一种极端个人主义的特征,表现为以独立的个人作为整个法律制度的出发点,对个人自由和私人财产无限尊崇;而另一方面,它又有着一种相反倾向的特征,即把个人作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作为团体的成员的人来对待。(P9)

紧接着作者指出美国这样的普通法传统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七个因素,并在接下来的各章中(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对之一一进行回顾——

1、日耳曼法。【第一章】英国法律史的开端,13~15世纪,作者称之为严格法阶段。“个人主义是我所称的严格法阶段的主要特征……英美法一开始就孕育着严格法所具有的个人主义。”

2、封建法。【第一章】封建法时代是普通法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身份”和“关系”成为了至关重要的概念(区别于罗马法的“意愿”和“法律行为”)。法律关注的不在于当事人的行为而在于他的身份,承担义务不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愿、契约,而是基于他们之间法律上的关系。“以关系的概念处理法律问题,是根据封建保有权附属的权利义务关系类推而来的典型的普通法模式。”(P21)

3、清教主义。【第二章】“根深蒂固的清教主义,是形成我们普通法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法律中决定性的因素。”(P25)清教的一个基本主张是个人行为的“理性诚实的自愿契约”学说,把个人良知和个人判断置于首位,反对(官方)权威的强制,但同时强调每个人必须承受并遵守他们自己选择的后果。在宗教组织上,此学说产生了一种“联合但不从属”的体制,“我们互相帮助,而非互相支配”。此外,清教具有民族主义传统。在分析了清教主义对美国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产生的影响(重视制定法,侵权法中雇工伤害的风险承担和共同过失学说,刑法上的报应理论,在宪法和财产法里对私人权利的极力推崇,对衡平法的抵制,在法律适用和执行中对法官的戒备……),之后,作者指出这些影响“与我们时代的精神和现代工业社会的利益格格不入”,“我们的法律制度需要淡化个人主义色彩”。

4、17世纪司法权与王权之争。【第三章】司法权与王权之争的结果是使得法律至上原则最终得以确立。作者在第三章中回顾了这一原则(法即理性,个人主义)的历史渊源,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主权思想(法即意志,国家主义)的历史。“法律至上原则作为约束包括王权在内的基本原则,它是从17世纪法庭与国王之争以及18世纪的政治学说之中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它被作为保护个体及其利益以防止国家和社会侵害的工具。”(P52)

5、18世纪的政治思想。【第四章】“随着历史的变迁,普通法的限制王权理论演进为对一切权力进行自然限制的理论;普通法中英国人的权利演化为人的自然权利。”为理解这一变化对普通法造成的影响,作者在第四章中对自然权利理论进行了“全面审视”,指出这一理论对普通法传统的两个影响:普通法终极主义的流行和个人主义的强化,而这两种影响已经造成“不良后果”。

6、19世纪上半叶美国拓荒和农业社会背景。【第五章】作者在第五章指出这一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司法审判存在的三个问题,并分析了它们对美国当今法律造成的不利影响。

7、19世纪的法哲学。【第六章】作者在第六章首先简单回顾了法律演进的历史:原始法→严格法→自然法→成熟法,然后着重分析了19世纪五大法哲学流派对普通法产生的影响:抑制了法律自由化的势头,但同时使得现行法律刚性化。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 篇10

人啊千万不要以为别人喜欢自己的照片而不断的把自己的照片发给别人看,喜欢看你的只有自己的父母、恋人,其他人如果有赞美那也只是敷衍和礼貌,千万别当真,千万别以为人家真的喜欢而不断的去打扰人家,大家都挺忙的,就是闲着也不愿意浪费时间去欣赏别人的!

这两天接到三个境外电话,瞪着眼睛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我想来电话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在胡说吧!他们一定是受蒙蔽的!就像我们不了解他们一样,他们也不了解真实的我们。他们一定是被利用的。

读《匠人精神》有感 篇11

前阵子,大家都在谈“匠人精神”,我也应景地买下了《匠人精神》一书,暑假在家拿出来仔细品读了一番,读后收获颇多,感受也颇多。这本书的内容基本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案例,虽短小精悍,但皆是真情实感,来自生活,又包含了一定的道理在里面,独具匠心,也体现了作者知微见著的能力。

“匠人精神”——淬炼心性,养成自己,以孝育人的成功实践。匠人精神首先意味着个性化,而不是标准化,是“匠心”独运的雕琢,而不是刻板的流水线生产。匠人精神近几年来大爆发,可能缘起与有一年春节期间,中国人跑到日本抢购马桶盖,造成马桶盖几乎断货。这样一个大工业生产线上的普通产品,竟然和寿司、日本武士刀并列在一起,又一次打上了匠人精神的烙印。

在日本,有一个传统词汇指代拥有精湛技艺的手工艺者,叫“职人”。“职人”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称谓,“职人精神”代表着精益求精、坚韧不拔和守护传统。现在,许多掌握尖端技术的制造业者也被称作“职人”,甚至遍及社会各个行业,在日本媒体报道中常见“政策职人”、“相扑职人”、“科学职人”和“教育职人”等称呼,都指在本领域掌握高超技艺的能人。

联想到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越来越深切地感悟到,教育它不是工业,而更像是农业,需要教师花费时间与精力深入学生的心灵,翻土、施肥、浇水、除草、间苗。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开花,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结果,甚至我们也不敢肯定,每一株幼苗都能开出美丽的花,都能结出硕大的果。但我们依然执着、依然努力,教育需要在和煦的阳光中,春风化雨,潜滋暗长,需要灵魂的安静,需要耐心的等待。做教师真的需要有“匠心”。

“匠心”的背后隐含着的是专注、技艺和对完美的追求。在教学中,“匠心”可以让孩子们莞尔一笑,学习瞬间变得幸福而快乐;能够使枯燥的知识立刻展现神奇,终身难忘;更会令师生的交流,欢快顺畅,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追求匠人精神应该是每位教师的职业意识。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中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经济改革中需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师从事的培养人的工作,可谓精细中之精细,在教师的工作中何尝不需要倡导工匠精神?“教书匠”是社会对教师的戏称,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也是工匠。教育教学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作态度,态度决定效果,这正是我们积极推崇的时代工匠精神。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在我看来,时代在发展,教师的这一桶水还要常换常新,最好是长流水。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大量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更主要的是要懂得怎么向学生传播知识和技能,这的确并非易事。教师要依据教育规律,根据教育实际摸索出最适合的方法,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效果。众所周知,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教学中并不排斥做必要的强化训练。在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有“师徒带教”的活动,有经验的老师总是悉心地从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指导新老师,这不正是我们最传统、一直推崇的“匠心传承”吗?校园无小事,事事皆教育。一名教师,就是一名“工匠”,必须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积沙成塔。我们的教育固然需要教育家,但更需要大量的一线教师。需要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教书匠,将工匠精神带到工作之中。

《匠人精神》读后感 篇12

——《工匠精神》读后感

拿到书后,“工匠精神”四个大字映入眼帘,随后再想“工匠精神”到底讲的是什么呢?

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显然这里不单单指工匠。联想到企业文化与价值理念,企业不断追求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在任何艰难时期与困难境遇中坚持不懈,寻求突破,正是这种“工匠精神”的诠释与体现;企业员工对工作抱有满腔热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奉献自己,服务他人,也是“工匠精神”的解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足以证明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国家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先修工匠精神,而员工能够在职业竞争中永远被公司倚重,也要先学会工匠精神。

本书作者从魂、道、术的多维立体角度,从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立场全面深刻阐述了工匠精神的来历、立场和实践应用,揭示了成功的本源。就我个人而言,我需要修行的地方还有很多,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工作的“修行”便是修正内心,改变行为。“修行”第一课便是树立正确的工作观,正如作者所说价值观是发动机,人品是方向盘,能力是燃料。首先,拥有正确的金钱观,想到书中小仲马的一句话:“金钱是好仆人、坏主人”。所以我们要奴役金钱,而不要让金钱奴役;而高尔基的“工作是快乐的,人生便是幸福;工作是义务时,人生便是苦役。”就我们行业而言,虽然很多时候很苦很累,经常奔波劳顿,但当看到经过自己的劳动一份成果出现在眼前,一份作品诞生,它能拥有自己的价值,就会觉得一切的艰辛困苦都是值得的。任何时候,对自己的工作抱有一颗热爱的心,学会享受,那么每天的工作便是快乐的修行。

做好工作需要坚定的信仰,就像作者书中所提“今天有不少人有三大缺失,信仰、诚信和感恩,而信仰缺失最严重。”短暂的激情靠兴趣,持续的激情靠信仰。而现在的年轻人往往缺少的就是持之以恒的韧劲和坚持不懈的耐力。其次,要懂得“先做人后做事;先专注后专业,先增值后目标,先沉淀后成才,先有为后有位”。专注是精的品质,精是专注的果实,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便是专家;

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还有就是用对方法创造价值。慢慢来比较快,有句谚语“慢工出细活”,细便是精,精便是快。谁的东西好,谁就赶到前列,引领潮流。

上一篇:大数据教育课堂下一篇:新学期乱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