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教学设计s示例(共7篇)
秋天的教学设计s示例 篇1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本课图文并茂,通过描写秋天的丰收景象,人们欢快的心情,向孩子们展示了一幅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秋景图。通过学习课文,使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美,产生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的愿望。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丽和丰收的喜悦。
【重点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难点:感受秋天丰收的喜悦。
【教具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秋天丰收美景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秋天的图画、诗歌以及描写秋天美景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寻找秋天
1、板书课题,读课题。
2、秋天来了,你知道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3、美丽的秋天来到了,我们看!(播放《庆丰收》乐曲、秋天美景图片。)
二、初读识字,感知秋天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话写了什么景色。
2、让学生把生字圈出来,多拼读几次。
3、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4、谁愿意当小老师,提醒大家应该注意哪几个生字的读音?(后鼻韵母生字。)
5、开火车认读生字。
6、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精读课文,品味秋天
1、导入:秋天来了,哪些地方的景物变得更加美丽动人了呢?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找课文里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
3、学习第一自然段
(1)播放课件:树林里凉风习习,树叶纷纷扬扬飘落。
(2)你们看到了什么?(理解“纷纷扬扬”)
(3)想象树叶飘落的美景,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4)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评一评谁读得更美。
4、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1)导入:树林里景色迷人,田野、果园、打谷场、公路、田间地头又是另一番景色呢!
(2)学生自由朗读二、三、四自然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小组合作学习: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小伙伴听,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共同探讨。
(4)全班交流。
①学生有选择地朗读第二至四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②老师相机指导朗读。
第二自然段:①通过观察插图,感受稻子像金子,棉花露出了笑脸的丰收场面。读出“黄澄澄”“羞答答”的意境(进行ABB式的词语练习)。② 通过老师示范读、学生赛读、想象读、分角色读,读出秋天的美,读出内心的惊叹。
第三自然段:播放课件(苹果、石榴、葡萄、枣成熟了的喜人图片),让学生谈感受,再进行朗读、评价,读出水果的美丽诱人。
第四自然段:让学生观察插图,了解粮食的丰收;观察人们的表情,体会他们的欢乐;读准句子,感受丰收的喜悦。
5、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段落,分组进行朗读比赛。
四、总结课文,赞美秋天
1、师生合作,朗读课文。
2、说说你欣赏了秋天动人的画面,最喜欢秋天的哪些景色,为什么。
3、你还知道秋天有哪些美景吗?展示学生搜集到的有关秋天景色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课后请学生到大自然去观察、欣赏秋天,把你的发现写下来,画出来。
2、搜集积累有关秋天的图画、诗歌以及描写秋天美景的句子。
3、背诵课文中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学习了课文,大家知道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抓住内容,想象画面背诵,评选背书小能手。
三、识记生字
1、抽读会认的生字。
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1)复习识记生字的方法:利用加偏旁、换偏旁、同音字等方法记忆。
(2)小组长带领组员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
(3)交流汇报:利用同音字识记:凉粮
换偏旁识记:场扬杨、谁堆、芬纷、结洁
加偏旁识记:亻+以→似
编顺口溜识记:“有”要坐车随“耳”去
3、给生字口头组词。
四、指导书写
1、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把结构相同的归为一类。
2、重点指导书写“汽、苹”两个字。“汽”要写得左窄右宽,“苹”要写得上窄下宽。
3、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字、仿写。
五、展示成果
1、展示自己给秋天画的画。
2、朗读自己课外搜集到描写秋天的诗歌、句子。
3、讲述自己发现秋天来到时,周围景物的变化。
4、摘录课文里的叠词,再照样子说词。
秋天的教学设计s示例 篇2
1. 示例演练教学法
示例演练教学法主要以认知心理学为依据, 将知识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 它是一种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有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方法。示例演练教学的提出经过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朱新明教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教授的长期合作研究, 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与当代发展特点进行创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其理念强调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而是应该靠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明确了实践学习的作用。
2. 中职学生学习现况
中职计算机教学主要是培养有关计算机技术实际应用型人才的教学。中职计算机教学课程包含了目前我国主要的应用软件类, 涵盖范围较广, 对于学生了解计算机软件知识有一定的帮助, 但对于课堂教学还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枯燥化、学生实际操作水平较低与课程目标标准相差较多、教学内容繁多, 学生学习时间压缩以致授课课时不足等问题。随着新时期我国新课改的推行, 中职计算机教学也应当作出相应改革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培养更具市场针对性的应用型人才。针对目前中职学生学习的现况, 示例演练教学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力工具。
3. 示例演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示例演练教学是将例题讲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讲的目的是“练”, 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以实际例子为切入点吸引学生注意力, 引导学生再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习能力, 巩固学习知识。下面将以“文本框”教学案例为例子进行分析。
(1) “文本框”在word中的运用教学案例。该教学案例以外部参照法为分析法, 以office2007专业基础课为依托进行实验操作。通过本次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使用word2007的相关知识技能。首先, 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应当确立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通过认知类教学、动作技能类教学以及情感类教学进行教学目标的确立工作, 令学生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学会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次, 教师还要注意教材内容的安排, 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划出学习层级, 分层学习划分重点, 层级之间相互联系使学生有次序地掌握知识, 有利于简化学习内容, 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使学生基本了解word相关知识, 熟练掌握工作界面的使用技巧, 并对相关工具的使用有所了解;最后, 要进入重点教学, 也就是关于文本框的使用。通过单击“插入”选项卡中的“文本”组中的“文本框”按钮、可以进行已有样式和横排竖排文本框的使用和插入工作。通过设置文本框的颜色与线条、大小和版式以及对文本框快捷菜单的熟练使用, 实现对文本框格式设置的练习。利用文本框相关链接工具完成文本框链接设置。要使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 也要做到与之前所学相联系, 在复习的基础之上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 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首先要进行示范, 在示范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操作, 试验完成后进行指导并对教学重点进行分析, 加深学生的印象。
(2) 示例演练教学法的意义。通过以上的案例讲解, 我们可以了解到示例演练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有助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 示例演练教学改变了以往单一教学模式, 活跃了课堂氛围,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 总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示例演练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被采用到中职计算机教学当中, 充分发挥了示例演练教学法的优势, 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有利于培养社会型应用人才, 推动中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梅.示例演练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11 (88) :20—23.
基于“旋转”的教学示例 篇3
当前的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大多以单元的形式来进行安排和教学,譬如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单元、田径蹲踞式跳远单元等等。借助于单元的形式,教师将某一项目的某一具体内容进行分解,同时为这些内容安排一定的学时数,有计划循序渐进的完成教学内容。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较为系统学习和掌握某一具体的内容,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能够比较好地学习掌握一条线上的内容;缺点在于过份渲染了体育项目之间的差异性而忽略的相似性,难以使学生认识到各个体育项目之间的共通性。
笔者认为在普通中学教育中过早为学生进行体育项目分类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任何一种体育项目都不可能对身体具有绝对的好处,基础教育中的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所需要的是更多更全面的体育技能与知识,这为其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身体姿态的正常发展、体育认知的多样发展提供最强劲的动力。
二、对旋转的综合分析
基于上述的认识,笔者在自身的教学中开创了以项目技术原理或是项目特性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并将其命名为“技术原理单元教学”,以旋转为例:
1、什么是旋转
在学习体育中的”旋转“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确“旋转”的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体会旋转的异同。
我国古代书籍资料中对于“旋转”的解释非常丰富。“旋”的基本概念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旋入雷渊。—《楚辞·招魂》。(注:旋—转也); 鲵旋之潘为渊。—《列子·黄帝》。(注:旋,谓盘旋也);周旋序顺。—《国语·周语》。(注:周旋,容止也)
“转”的基本概念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邶风·柏舟》。(注:转动—回还也);光风转蕙,泛崇兰兮。—《楚辞·招魂》。(注:摇动、飘荡也);以红绡转其头。—《席上腐谈》。(注:转—回旋、缠绕也);
通过对以上注释的提炼,我们能够将旋转一词的含义归纳为:盘旋、容止、回还(环)、摇动、飘荡、回旋、缠绕。在审读这些词语的时候,我们将会得到很多原有认识之外的信息。
数学中的旋转:数学中对于旋转的定义为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着一个顶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另一个图形的变化叫做旋转,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原图形上的一点旋转后成为的另一点成为对应点。并且“旋转”必须满足以下三个基本要素:定点——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对于自转的认识:自转是指物件自行旋转的运动,物件会沿著一条穿越身件本身的轴进行旋转,这条轴被称为“自转轴”。
综合上述的三类概念,结合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我们能够明确一点,那就是运动中的旋转基本上都会产生位移,也就是偏向于自转。
2、体育运动中旋转的分类
旋转主体的分类:第一类是施力者自身的旋转,包括体操中的大回环、托马斯全旋、旋转;花样滑冰中的旋转、跳转;体育舞蹈中的旋转;跆拳道的旋转踢;武术中的旋转踢和旋转打;篮球中的后转身运球;足球中的马赛回旋;投铁饼时候自身的旋转;采用旋转式技术投铅球时候自身的旋转等等。第二类是施力主体对施力对象施力后由施力对象进行的旋转,这主要是自转,包括篮球投篮、传球时候球的旋转;足球传球射门时候球的旋转;排球跳发球时候球的旋转;乒乓球的旋转;网球的旋转;台球的旋转;双手掷实心球的旋转;投铅球时候铅球的旋转;偷铁饼时候铁饼的旋转;掷标枪时候标枪的旋转。
旋转产生致力因素的分类:施力者自身的旋转的致力原因一般为主动发力和摩擦力结合、作用在器械上的反作用力;施力物体旋转的致力原因都是施力者与施力物体之间的摩擦力。
三、教学示例
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际对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示例。
1、运动器械的准备
运动器械的准备必须遵循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所选择的运动项目必须是较为常见的;第二个原则是大部分学生能够玩起来的(以学校的运动条件是可以进行开展);第三是在以具有同类技术或运动特点的多个项目为基础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具有其他特点的运动项目,以此来进行更好的识别和区分技术特点或项目特点。
基于上述的认识,笔者在教学中选择了篮球、排球、足球、实心球、铅球、飞盘、乒乓球以及羽毛球等运动项目。在这其中,排球是有可能旋转也可能不旋转的,而羽毛球则是不具有“旋转”技术属性的,其充当混淆学生映象和帮助学生区别运动特质的角色。
2、让学生自由挑选并展示
在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的时候,教师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的第一选择要么是自己最为擅长的,要么是自己最为感兴趣的,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学生在展示运动方法与运动技能的时候,才能够更好地将该运动的特质表现出来,同样对于这样的运动也有较深的了解,这就对下一步学生就自己所选择的运动项目的特质进行总结提供了有利条件。
3、组织学生进行总结
在学生自由选择运动器材并进行了展示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就自己所选择的运动项目进行总结,总结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该运动的运动方式和规则进行一般性的介绍(学生对于比赛方法和比赛规则的了解并不深,这里仅要求做一点最基本的介绍)。第二个方面是展示一些该运动的技术。第三个方面是对该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和器械运动特点进行简述。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点,对于引导和指点过程中度的把握要做到“引而不牵”和“点而不破”。
4、学生互相交换运动器材并尝试练习
学生在互相交换运动器材的过程中,教师采用的同样是自由交换,大部分学生会较为主动去交换到同样是自己比较擅长或者是喜欢的运动项目,只有一小部分交换不到自己理想的运动器材。
第一第二次都能选择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的学生相对来说是学习积极主动的一类,他们是接下来进行总结的主力军。未能选择到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项目的学生,他们因为行动不够迅速而导致未能如愿,只能将就选择,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一类学生进行总结,因为面对一个相对陌生的运动项目,他们只有去观察那些玩得好的学生是怎样玩的以及根据自己已有的相关经验来琢磨,在这样一个过程之中,印象必然是深刻的。而那些无所谓选择何种项目的学生,则就是体育学习中的“后进生”,教师此时更需要关注这一类学生,积极进行激发和引导,教师可以和学生们一起进行练习,在跟随教师一起学练的过程中,这一类学生中的一部分同样也会较为投入地进行相关的尝试,全新的尝试带给他们全新的感受和认识,能够比较好地刺激他们的学习欲。
5、组织学生再次总结
在经历了二次选择尝试之后,学生们对于运动项目的感受进一步提升,此时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总结的方法有好几种,第一种是依靠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教师预设的总结内容有学生自己说出来;第二种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出几个动作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来进行点题,譬如教师要求选篮球的学生做一下投篮动作和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动作、要求选足球的学生做一下颠球和斜向脚面内侧传高远球、要求选乒乓球的学生对着墙拉几板弧圈球、选实心球的学生掷两下、选排球的学生做几个发球,然后指出器材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轨迹从而引出“旋转”这一关键词。
在明确了具有“旋转”的共性之后,教师再来布置课后作业:请学生们思考旋转如何而来,并请学生在下一节课上进行示范和解答。
四、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于以旋转原理所进行的专题体育教学,这样的教学形式能够使学生将不同运动项目之间的相同点进行总结,并由此举一反三扩展到诸如“鞭打”、“滚动”等运动特质的学习上面,有利于学生更深更好地进行体育运动的自主学练,有利于学生切实有效地开展终身体育运动。
秋天的教学设计s示例 篇4
然而, 在课程教学实践中, 方法教育的价值取向似乎进退两难.方法教育不应是新的教育理念下的课堂“装饰”, 更多地需要教学技艺;但受教学时间、应试“效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方法教育面临可操作性难题, 成了发展性评价师生的困惑.所以, 在物理知识与方法的教与学中, “作秀”现象普遍, 依旧走着老路:奉行“知识与技能”至上的一维目标, 以填鸭式教学方式单纯灌输知识和追求结论的现象十分明显, 在示例教学中尤其突出.“重方法”成了噱头:师生“为解题而解题”, 重“量”轻“质”, 重 (解题) “知识”轻“方法”.
由此, 我们以开放问题的示例教学为入口, 以教学设计流程为突破口, 凸显物理教学的科学育人本质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赋予活力, 据此考察科学方法教育的可操作性价值取向.
一、开放性示例是师生践行科学方法教育的平台
通过开放性物理问题示例, 引发学生主动地探究学习, 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探讨的热点.在新知识的教学中, 设疑激趣的情境设计是物理知识教学的预见性准备;通过课堂操作的引导与“互动”而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技艺和策略;在应用知识即学以致用的教学中, 示例教学成为学生同化、顺应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需要, 更是他们通过“实训”去感悟或内化所学科学方法的必要过程.
1. 模型开放示例
把质量为m的小球用通过球心的轻质细绳竖直悬挂后, 再用另一轻质细绳沿水平方向拉住, 此时先前的细绳与竖直方向成θ角.试探究:水平细绳在与小球连接点处突然断裂时, 小球获得的加速度.[1]
2. 分析
(1) 题意分析
题意简单且为学生熟悉, 审题的重点成为发掘隐含信息, 探索新建模型: (1) “轻质细绳”隐含不计细绳的质量; (2) “探究:细绳……, 小球的加速度”隐含:材质不同的细绳, 可能影响小球获得的加速度, 即启发假想:细绳为弹性、刚性两个极端化的理想绳模型.
(2) 思路解析
本题为条件开放型力学问题, 需要探究小球在不同绳子模型下的加速度, 即需要运用物理学理想化方法中的理想模型法解题.
(1) 确定研究对象:直接对象为小球m, 细绳为建模对象; (2) 画小球m的受力分析图如图1.
A.弹性绳 (如图2) : (1) 在水平细绳突然断裂的瞬间, 拉力T′=0.因为弹性绳不能“瞬变”, 即它恢复形变的反应是“迟钝”的, 故张力T的大小和方向维持不变; (2) 水平细绳突然断裂, 小球在水平方向失去平衡, 获得加速度ax, 而竖直方向仍然处于平衡.
于是, 正交分解T, 可得:
式中, 加速度ax的方向水平向左.
可见, 水平绳突然断裂瞬间, 小球在理想弹性绳模型下, 获得水平加速度ax, 绳中张力大小, 维持不变.
B.刚性绳 (如图3) :在水平细绳突然断裂的瞬间, 拉力T′=0.若细绳刚性无形变, 则它对外界影响的反应是“瞬变”的, 即张力T的大小将应对水平绳断裂的影响而发生“突变”.此时, 重力的两个作用效果为:径向分力mgcosθ拉紧细绳、切向分力mgsinθ使小球瞬间获得切向加速度而做变速圆周运动.
于是, 对重力mg进行切向和径向的正交分解:
即加速度a=a切与竖直方向成 (π/2-θ) , 指向左切下方.
可见, 水平绳突然断裂瞬间, 小球在完全无弹性的刚性绳模型下, 只有切向加速度a切;无向心加速度, 绳中张力T=mgcosθ.
C.实际绳情形:实际的绳既不是完全刚性的, 也不是完全弹性的.由此, 可以推断细绳断裂瞬间的小球加速度大小介于二者之间, 即
方向则介于水平向左和左切下方之间.
3. 疑难·反思
本题为 (细绳) 条件开放性力学问题, 涉及的知识包括力的分解、力的平衡、牛顿第二定律等, 为广大学生熟悉, 几乎不存在知识障碍的问题.理想模型法、 (分析) 综合法、假设与猜想等物理探究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正是探究小球加速度的法宝.如果下意识地专注本题要用什么知识, 就会定势地作出T′消失的瞬间, T的大小维持不变 (与绳子的材质无关) 的想法, 在模糊意识下断然认为ax=gtanθ, 而无法说出成立的条件.
所以, 在示例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显性方法教育”和“隐性方法教育”结合的形式, 即在示例教学中隐性地渗透, 总结时显性地指出方法[2], 让学生感悟“科学方法是把知识和能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方法, 才会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性示例的教学是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着力点
一般地讲, 开放性问题涉及综合“所学知识”和整合“诸种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对学生应用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要求高于普通问题.因而, 开放性示例是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平台”, 它既是学生巩固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训练场所”, 更是学生体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实训基地”, 是物理教师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着力点.
1. 失重开放示例
两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物体用轻质细绳连接, 跨放在定滑轮的两端 (m1≠m2, 滑轮质量、摩擦均可忽略不计) , 而定滑轮用相同的细绳悬挂在天花板上, 如图4所示.试估算:在m1和m2的运动过程中, 连接二者的细绳张力的大小范围.[1]
2. 分析
(1) 题意分析
题设情境为学生熟悉, 审题的重点成为发掘隐含信息, 构建“整体失重”情境. (1) m1≠m2:启发假设m1>m2, 则连接体中的m1以竖直向下的加速度下降、m2以同样大小的加速度上升, (显然) 张力T<m1g< (m1+m2) g;反之, m1上升、m2下降, 张力T<m2g< (m1+m2) g; (2) 滑轮质量、摩擦均可忽略不计:表明滑轮与轻质细绳为理想情形, 不考虑其影响; (3) 以“估算……张力”为点拨, 启发猜想:结论需用不等式来“半定量”地表征上下限, 可依据一定的物理方法和知识来推测之.
(2) 思路解析
本题是答案开放的连接体问题.一般首先考虑隔离体法, 但由于是估算张力大小的上下限, 即“半定量”的答案形式, 所以放弃基于“隔离”分析、“列方程”求“精确解”的传统思路, 而选择基于对连接体“失重、超重”定性分析的整体法, 即把滑轮、m1和m2三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 (连接体) , 以整体 (或全过程) 为研究对象, 探究整体 (或全过程) 的规律或特点, 寻求已知量与待求量之间的关系.
(1) 确定研究对象:滑轮、m1和m2三个物体构成的整体 (连接体) ; (2) 系统中滑轮处于平衡, 而m1和m2则处于“失重”或“超重”状态, 据此可估测张力与整体重力间的定性关系; (3) 本题适用“分析综合法”, 根据“力的平衡”知识和“失重、超重”条件知识来“定性”推理和判断.
(3) 构思求解
(1) 先用“隔离法”处理定滑轮.设悬挂定滑轮的细绳拉力为F, 连接m1和m2的细绳张力为T, 如图5所示.不妨认为, 题设滑轮在力学系统中为平衡态, 故F=2T;
(2) 现用“整体法”处理力学系统整体:m1、m2和滑轮.因为m1≠m2, 所以整体 (m1、m2和滑轮) 的“重心”会随着较重的一个物体下降而下移, 即整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a, 于是整体处于“失重”状态.据此判断:整体 (或定滑轮) 对外部悬绳的拉力F′ (=F) < (m1+m2) g;
(3) 综合以上两式, 可得
最后, 得到三个估算答案:T<m1g< (m1+m2) g、T<m2g< (m1+m2) g和T<21 (m1+m2) g.显然, “整体失重法”的答案0<T<21 (m1+m2) g为最佳!
3. 疑难·反思
学生的定势思维习题, 表现为又用“隔离法”求解连接体问题.对m1、m2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即可列出相应的二元一次动力学方程组, 而后联立求解可得张力最后通过代数演绎 (推理) , 即利用数学不等式 (m1+m2) 2>4m1m2, 可获得关于张力的信息.结果, 把本题弄成了一道具有中等难度的标准计算题, 而且要求解题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不等式演绎技巧.事实上, 普通学生是难于得出的估算结果的!利用“失重、超重”知识和条件, 也是估算的一种思维策略和方法.学生一般只在“显性”问题即涉及或被问及“失重、超重”问题时, 被动地联想这些知识和条件.本题的障碍:一是“方法性”障碍, 追求“隔离”, 忽视“整体”;二是“知识性”障碍, 要么是缺乏“演绎技巧性”不等式知识, 要么是缺失“开放性”的整体失重感知.显然, 在本题的估算中, 学生最缺乏的还是物理方法或方法性知识!
在示例教学中, 践行教与学的“方法价值”观, 就是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开放性示例的教学, 是物理教师培育学生感悟物理方法、形成科学思维的一片沃土:因为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科学探究能力, 而物理学的探究方法、思想和逻辑思维方法, 是沟通物理知识与探究能力的桥梁.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 成为我们给予学生最具生命力的东西———方法性知识.
开放问题具有变异性、方法性、发散性等特点, 所以, 开放型物理问题的示例教学, 是教师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和抓手.如果选择开放而典型的适量物理问题进行示例教学, 在教与学的“心灵碰撞”中, 学生就会受到科学方法的“隐性渗透”和熏陶;教师若能在总结或点评中及时指出所用的方法, 即显性地指出物理学方法或逻辑思维的方法, 那么学生就会进一步受到方法的“显性教育”, 从而在不断揣摩中学会相应的科学方法.
总之, 开放性物理问题, 可使学生感知:“知识不等于能力”、“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让教师 (教学) 反省:只埋头讲知识, 不注重科学方法的渗透教育, 教给学生的知识只是一堆钝器.
参考文献
[1]朱龙祥.物理教学思维方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杨修之死》研究性教学示例 篇5
我说:“能说说理由吗?”
学生说:“杨修并不是因有才而死。从杨修本身来说,当时群雄纷争,正是用人之际,有才不会被杀;从曹操方面说,曹操爱惜人才也是有名的。‘身死因才误’好像曹操专杀有才的人,这与当时的客观现实不符。”
我多次教《杨修之死》,还没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这说明学生在这方面动了脑筋。我想这正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极好契机。
我说:“这名同学值得表扬,他肯于动脑,善于提出问题。这就是做学问的第一步。‘世事洞明皆学问’,把问题研究透了,学问也就做出来了。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结论是否准确。”
但在讨论中,由于学生占有资料太少,讨论虽热烈但不深入。最后我决定把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外活动布置给大家,让学生回去围绕如下几方面查资料,下星期讨论。
1、曹操是不是专喜欢杀有才的人,是否杀过有才的人?
2、杨修到底有没有才,他的才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3、曹操与杨修之间的关系怎样?
4、当时社会的哲学、道德、伦理等文化背景怎样?
5、在当时,杨修怎样做才能避免灾祸?
一周后讨论开始。同学们带着自己查找的有关资料,热情高涨,跃跃欲试。
师:我们先讨论第一个问题:曹操是不是专杀有才能的人?
生:曹操杀过孔融和祢衡,他们都是有才能的文人。所以我认为曹操是专杀有才能的人。
生:我不同意这个说法。因为这两个人都不归顺曹操。祢衡曾击鼓骂曹;在“建安七子”中,只有孔融不归顺曹操,从这点上看,曹操是专杀反对他的人,不是专杀有才的人。
生:而像王璨、陈琳等归顺曹操,都没有被杀;郭嘉是曹操身边的谋士,曹操非常尊敬他。所以曹操很爱惜有才能的人。
师: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归纳:曹操只杀反对他的人,不是专杀有才的人。
(板书:结论1:从对人才的态度上看,曹操只杀反对他的人;对于有才能的人,只要归顺,他是不杀的)
师:下面我们再来研究杨修与曹操的关系怎样。
生:杨修与孔融、祢衡的关系很好,他们都是不肯阿谀曹操的一派。
生:杨修父杨彪曾厌恶曹操,后被曹操诬陷下狱。
师:这两点能说明什么?
生:这说明他们关系比较紧张,有敌视的一面。
师:那么曹操为什么还用杨修当主簿,你们怎么看?
生:这一方面杨修才华出众,另一方面说明曹操爱才如命,唯才是用。
生:杨修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总知内外”,把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显示了杨修的才华,深得曹操信任。并无杀修之意。
师:这两位同学说的,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生:唯才是用,有才而不杀。
生:杨修的被杀不是因为有才。
(板书:结论2:从二人的关系上看,二人积怨已久,但操不计前嫌,唯才是用)
师:很好,理由很充分。既然杨修不是因有才而杀,不是“身死因才误”,那么到底做了哪些事情而被杀呢?我们来研究一下。
学生从课文中一一列举所为后,说:“杨修所做的事都是让曹操厌恶的事”;“露才扬己,显示才华比曹操高”;“违犯军纪”;“都是于军国大事无补的”;“参与曹氏家族内部斗争”。
师:好,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总结杨修被杀的原因了?
生:杨修不是因有才华而被杀,而是他把才华用在与曹操作对上。”
生:曹操诬陷杨修之父杨彪下狱,积怨已久;孔融、祢衡被杀,杨修心中有恨。虽为主簿但并不尊敬曹操,凭才能经常揭穿曹操的目的,因此惹怒曹操。
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杨修被杀是因为他没有从心里归服曹操,并非因才而误。
(板书:结论3:从杨修的所作所为上看,杨修没有从心里归服曹操,所以被杀)
师:到此,我同意同学们说的“身死因才误”有欠准确的观点。
(学生鼓掌)
师:我们再来研究下一个问题:杨修的死,表面上看是他们个人之间的矛盾,但既然有“身死因才误”的说法,那么这个“才”也肯定是值得研究的,肯定有思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原因,大家再从这方面讨论一下。
生:我查了《中庸》,上面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者行乎富贵,素贫贱者行乎贫贱……”这就是“大德”,“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否则,“小人反中庸”,“行险以徼幸”,“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灾及其身者也”。杨修本是曹操主簿,应按主簿行君臣之事,尽职尽责,才能得其位、禄、名、寿。而杨修没有“素其位而行”,超出职位来显示才华,做出了反中庸的事,所以灾害必及其身。
很好,理解得很透,引用恰当,有学问。
生:《中庸》还说“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在狡诈,多疑的曹操面前,杨修要么尽忠竭力,要么离开曹操,另投明主。而杨修偏在“无道”之时不加节制乱言,虽有才而不明智,所以被杀是必然的。
生:《中庸》中有“五伦”,把君臣列为“五伦”之首。杨修的所作所为破坏了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违反了封建社会的纲常,也就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这是杨修被杀的本质所在。
(板书:结论4:从封建社会的关系来看,杨修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为统治者所不容。)
师:分析得非常好。谁还能说说看?
生:《庄子·山木》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杨修正是没有处乎“才与不才”之间。他经常洞穿曹操的内心,揭穿曹操的目的,似在警告曹操任何事都甭瞒我,显然是“露才扬己”。所以曹操由不悦到深恶之,最后就像这棵成才大树一样被杀掉。
生:“才与不才之间”应是一个度。在统治者面前,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好。当然杨修由于忌恨曹操,他不可能也不想把握这个度。
生:我引鲁迅一句话,也想证明这点。“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他虽说的是学者,但所揭示的是有普遍意义的。杨修正是违背了这个原则,才被杀身的。
我带头鼓掌。说:“‘过’和‘不及’都不合中庸,只有不偏不倚,才能终其天年。这对于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可谓鉴之精矣!中庸之道历来是封建社会评价人物和选贤任能的重要标准。”
(板书:结论5:从中庸之道上看,杨修破坏了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被曹操忌恨)
师,我们把五个结论归纳到一起,可以看出什么?
生:可以证明我们的观点:杨修的死并非“身死因才误”,而是因为他没有真心归服曹操并与之作对而被杀。
师(总结):说得好!同学们读了很多书,查了大量的资料,并能对所看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挖掘、归纳、引经据典,得出结论,见解都很深刻。这是一次很成功的尝试。关于杨修死因的问题我们就讨论到这儿。今后,我们应该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对任何问题都要问个为什么,然后查资料进行思考。世事洞明皆学问,长此下去,我们都能成为学者。
秋天的教学设计s示例 篇6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英才计划,师傅,徒弟,优势
学徒培训又称“艺徒培训”, 是指由用工单位招收学徒工, 在师傅的直接教导下通过生产实践活动, 学习并掌握生产技艺或业务技巧从而成为新技术工人或专业人员的一种培训方式。传统的学徒制主要是建立在手工业者为了学习生产技能的基础上的, 它是在做的过程中学习。随着手工业的不断发展, 各行业之间都建立起了比较大的联盟———行会, 在行会的发展当中, 逐渐建立和完善了学徒制。行会对于师徒制作了非常严格的规定, 并且逐渐在所有行业里都得到了推广。工业革命的出现, 使得机器大量代替了工人, 对手工从业者的需求量减少, 对学徒制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传统意义上的学徒制逐渐走向衰退, 需通过这种新型教育模式开始出现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同传统学徒制的标志性区别是职业院校是主体, 企业是载体, 共同培养技能性人才。以对学生的培养为核心, 同时通过课程为纽带, 将学校、企业组合到现代学徒制教学中来。现代学徒制不同于传统学徒制及单纯的学校教育, 它的实施改变了传统教育当中理论同实践相脱节的局面, 而是将教、学、做有机结合在一起, 将知识和能力有机统一在一起, 它实际工作场所同时也是教学场所。在工业革命后学徒制出现了衰落, 但是随着当前现代学徒制的重构, 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广泛, 产业化结构和职业结构日新月异, 现代学徒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现代学徒制普遍实施交替培训的方式,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校进行理论学习, 而三分之一的时间需要在企业接受培训, 在国外学徒制的学生甚至享有学徒工资。现代学徒制进一步密切了职业教育与劳动市场的关系, 发展了现代职业教育模式, 同时更好地解决了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由于市场的发展方向对学徒制的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 所以现代学徒制更是以经济的需求为导向, 制定更为灵活多样的学习内容和培训方式, 成为当前较为成功的一种职业教育方式。
我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于2011年同武汉市仟吉食品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 共同实施仟吉“英才计划”。“英才计划”是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工业协会于2009年启动人才培养训练机制, 主要以“2+1”模式培养, 科学制订培训计划, 合理设计学习课程, 精心编写系列培训教材, 有完善管理制度, 使参训学员成为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一年内过12岗 (清洁、训练、现烤、装饰、收货验货、理货、打包、开店营业、打样、设备维护、导购、收银) , 6级, 特定工艺生产线 (面包、糕点、裱花) , 所有岗位测评, 做到善经营, 懂技术, 会管理, 能训练。力争一年后能升迁为店长, 三年后升迁为合格经理人。通过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 使协会、学校我、企业互相促进, 合作共赢, 为企业培养优秀英才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实体支持单位为行业知名企业, 如北京好利来、中山采蝶轩、福建复茂、武汉仟吉。武汉市仟吉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中高档烘焙食品 (面包、蛋糕、西点、干点、月饼) 为主要经营项目的股份制民营企业, 采用自产自销自营连锁店的商业模式, 在武汉、郑州、长沙、合肥拥有近百家“仟吉西饼”连锁店。如今我院同武汉仟吉食品有限公司实施仟吉“英才计划”已经四年了, 毕业三期学生累计76人, 培训学生90%以上能为企业员工, 现有11人为店长, 2人为片区经理。我院同武汉市仟吉食品有限公司合作过程是:首先签定校企合作协议;在校企合作协议中包含有制度保障措施, 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权力和义务;然后专业教师同企业培训师、师傅一起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最后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 面试合格后入仟吉“英才计划”班学习。
学生在校接受专业知识学习两年, 到武汉市仟吉食品有限公司以学徒身份带薪学习一年, 薪金起点为1700元/月。学徒制学习一年后, 考核合格可留企业工作, 也可选择其他企业工作。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大一、大二;学习主要课程有食品加工机械, 食品加工技术, 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 食品安全与控制, 食品感官分析, 食品理化分析, 食品包装与贮藏, 企业实践2个月。在校学习接受学校考核标准考核。大三到武汉市仟吉食品有限公司进行师傅带徒弟制学习一年, 这一年分两个阶段;在前6个月时间要通过员工12个岗位培训和考核, 后6个月完成见习领班学习内容和其他 (蛋糕、面包、裱花) 生产过程学习, 按企业测评标准进行测评, 见习领班要通过一、二级测评。此时完成了学徒制学习一年后, 经学校、企业双方共同考评, 合格后方可毕业。在此一年学习期间, 学院配备了专职班主任, 并指定专业教师到企业指导和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思想动态及安全情况。
下面是员工岗位培训流程, 看师傅如何带学生 (徒弟) 。学生要阅读《岗位作业指导书》→师傅介绍岗位→师傅并做示范和实操→师傅指导学生实操, 学生再次阅读《岗位作业指导书》→同师傅讨论实操情况→写好实操报告和心德体会。师傅再给以指导→学生再次实操→闭卷做练习→实操→师傅指导→总结, 依此循环直到熟练, 最后考核, 合格后进入员工下一岗位培训。由此可以看出, 它构建的是上课即上岗, 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现代学徒制下仟吉“英才计划”体现出以下优势。
一、体现出学校与企业在办学上的深度合作
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用人需求为目标, 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 以学生培养为核心, 以工学结合, 教师、师傅联合培养, 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以工作岗位的技能训练替代学校课堂的专业教学, 把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和学生职业素养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了最佳结合点。学徒制的实施, 这种教学是学校为企业, 企业也为学校培养了社会所需高技能复合人才, 同时企业获得了员工, 学生既学得了知识和技能, 也获得了工资, 同时也就业了。对社会、学校、企业、学生是四方受益和形成了四赢局面。
二、完善了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实施仟吉“英才计划”的现代学徒制教学, 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工学结合,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学生与企业签订培训协议, 校企双方共同担负人才培养任务。二是“教、学、做”为一体, 专业教学与顶岗实习紧密结合, 实行两种考核评价方法。学徒制培养学生要接受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双重考核评价, 制定考核标准依据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 考核合格的学生由企业转为正式员工形成无缝对接。
三、有利于对企业文化了解, 增加学生对企业的感情
通过师傅带徒弟把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掌握烘焙加工工艺和门店管理艺术。现代学徒制教学的实施, 能使企业提早介入对学生教育和培养, 校企双方按照学生、学徒、员工的路径培养技能型复合人才。师傅们有多年从业经验和对企业文化的高度融入, 会在学徒中潜移默化中传承, 形成对师傅的认同, 对企业的认同, 感受着来自师傅师德师艺的熏陶和影响, 有助于学生提早适应和习惯企业环境, 提早接受企业文化, 加深学生对企业感情。
四、降低学校办学成本
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 到企业进行学徒式学习, 因企业提供工作餐, 吃在企业, 企业有职工宿舍, 住在企业, 企业提供培训教材, 实习实训耗材也是企业承担, 带训师傅的工资也是由企业承担, 企业购买学生保险, 这些培养成本全都由企业承担了, 为此学校最后一年收取学生学费用在办学上大大减少了, 降低了学校办学成本, 学生的宿舍也空出了, 这种宿舍资源学校可以利用了。
五、有利于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
现代学徒制要求学生不仅仅接受在校教育, 同时也要到企业进行实践, 培养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 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教师也必须到企业参加学生学徒制实践中去学习和指导。教育部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当中, 明确规定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师队伍的建设, “双师”的比例要在50%以上才达到合格的要求。而各学校达到这个比例不多, 具备这种“双师型”能力教师则更少, 严重制约了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现代学徒制下学生在企业实践学习, 则更需要教师熟悉企业情况, 同学生一起同岗实习煅炼, 亲自体验和感受企业的实践操作对学生技能能力培养到底有没有帮助, 有哪些方面的帮助, 还需要做哪些方面改进。教师到企业还可以同带学生的师傅进行沟通, 讨论双方教学计划是否合适, 也可向师傅取经学艺, 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师实践动手能力提高, 有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
六、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生接受企业和学校双重考核评价, 考核合格的学生由企业转为正式员工, 在工作中学生将所学之知识用在生产中, 进行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 提高了生产效益。如在生日蛋糕裱花工艺上, 学生的绘画创意、立体雕塑、颜色调配等技能上远远超过师傅, 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生产的生日蛋糕供不应求, 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这种学徒制给企业输送了新鲜血液, 提升了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力, 做到了良性循环, 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细谷俊夫.技术教育概论[M].肇永和,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4.
[2]赵志群, 陈俊兰.现代学徒制建设[J].北京社会科学, 2014, (1) .
秋天的教学设计s示例 篇7
《分析化学》是化学及相关专业在本科学习阶段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一般开设在大二的上学期。在该课程之前,学生系统的学习了《无机化学》,并开始学习《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已经掌握一些实验理论和技能,并逐渐开始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分析化学的问题感兴趣。
根据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培养方案,化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接受较系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初步具备综合运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开发的能力。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具有获取、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从事(应用)化学研究、开发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交流、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适应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科任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日常的教学中将该思想贯穿于其中,随着各学科的发展不断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1 目前分析化学教学现状
在一贯的教学中,通常遵循这样的教学过程:在第一次课提示本章重点难点,接着对本章涉及到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点进行讲解和练习,然后讲述该滴定法的滴定曲线的制作,从而了解滴定准确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再学习确定终点的方法,最后了解相关的典型示例。
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于一个分析方法的理论知识从原理到应用有一个概览,看似全面。但是这样学习之后,学生反映,仍然不知道该分析方法会在什么领域使用到,真正用到时该如何进行实际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获取、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和从事(应用)化学研究、开发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的培养作用甚微。
该课程要求掌握的分析数据的处理、误差的减免,以酸碱、络合、氧化还原和沉淀等四大平衡为基础的定量化学分析原理和简单的应用,相对来讲理论计算的要求较多。这些计算要求对于高中生来讲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普遍心理上已经放松的大学生,特别是“90后”大学生来说就有很大难度[2]。如果没有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各种方法的应用,学生更加没有认真对待的动力。且目前的教学方式中给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3]的引导较少。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改革。
2 实施文献教学的好处
分析化学相关分析方法的科研文献是根据有价值的生产实践或科研课题写作的,具有原创性和独到性,涉及农业、工业、医药生产等方方面面,文献中详述了之前分析方法的弊端,该论文对分析方法的改进,及详细的分析过程,并包含分析化学下一阶段要学习的如样品前处理技术的相关知识。所以,利用文献标题提示学生本章学习的内容可以在哪些领域进行实际应用,获得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热情。
文献查询阶段,根据查询目的进行筛选,提高学生应用互联网、数据库获取相关资料的能力。文献阅读和信息提取阶段,提高学生对科技论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一定的科研思维,潜移默化的掌握一些专业用语,从文献中提取需要的信息,进行总结归纳。PPT制作和讲解阶段,提高团队协作、心理素质和口头表达能力。老师的点评更能够鼓励和激励学生在以后的相关工作中做的更好。其次,学生进行文献阅读时,对内容和发表时间都不进行限制,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度也能够增加在文献精读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加深对某一知识的理解。
同时,这样的授课方式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有利于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如提高教师课堂把控能力,促使教师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拓宽教师视野。课程学习过程中增加了师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
3 文献教学的实施方式
文献式教学方式可以多种多样[4,5],本学期的课堂上我们进行了如下的实施方式。
首先,在章节开始前利用文献标题提示学生本章内容可以在哪些领域进行实际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进行理论学习。在理论部分结束前的两次课布置文献查找任务。进入应用部分时,教材上的应用部分内容不再进行详细讲解,由学生课下自学,为文献详解让出教学课时。学生按照要求组成以6人为单位的一组,每人查找相关文献两篇,单独进行剖析,写出文献介绍的该分析方法的操作过程,并列出相关反应方程式。再进行小组会议,共同选出两篇文献制作PPT进行详细讲解,并商定小组PPT讲解员。在文献讲解时间,由学生先对自己的小组成员,各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介绍,再进行PPT讲解。而后,老师进行点评。
例如,在酸碱滴定章节开始时,可将表1展示给学生,实际上课时使用知网的网络搜索截图。由此学生大概可以了解,酸碱滴定可以应用在农业、医药、冶金、材料等行业,如果需要进一步详细了解,则个别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查找和下载学习。
在应用示例的学习阶段,则要求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文献剖析。以氧化还原部分对2001年4月发表在《化工矿物与加工》杂志上的“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硝酸根含量”[6]为例。首先,学生了解到氧化还原滴定法可以用于硝酸钾工业生产过程中对原料、中间物料和产品中的硝酸根的含量进行分析,该方法克服了以往使用的方法的诸多缺点。然后,通过对实验原理的分析,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返滴定法的概念、电极电位受p H及络合剂的影响、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同时,巩固了Fe2+作为还原剂和Cr2O72-作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并学习到了加入碳酸氢钠产生二氧化碳,从而置换出反应器皿中存在的氧气以减小其氧化影响的实验技巧。
4 文献教学的不足与建议
该教学方式虽有很多优点,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由于要求学生将阅读成果进行课堂报告演讲,将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因此更适合小班化教学。且该教学方法所需要的教学工作量较大,需要较多的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课下讨论,以协同配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学生进行文献阅读时,对内容和发表时间都不进行限制,虽然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度,也要兼顾“经典”与“前沿”,但在该课程的学习阶段则要以“经典”为主,“前沿”为辅,这就对教师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和自身知识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汇报时把握好对全面和深入的要求。
5 结论
通过文献教学法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本专业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积极探索、求实创新的良好习惯,同时学会借助周围开放性的教学、科研等资源,学到更多在书本中所学不到的知识和技术,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有利于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分析化学》课程由于理论计算较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难以提高。为达到学院设定的学生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尝试使用科研文献进行《分析化学》应用示例部分的教学。通过文献题目使学生了解各种分析方法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学生查询、阅读、剖析文献,巩固和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文献汇报过程锻炼学生交流和报告能力。
关键词: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文献
参考文献
[1]郑兰荪.“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的研制[J].中国大学教学,2011(5).
[2]樊海燕.针对“90后”大学生进行分析化学专业课课堂教学的改进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167-169.
[3]盛丽,陶彩虹,刘改兰.分析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育,2015(16):11-14.
[4]向丹,高培红,张雯.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转化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6(2):11-14.
[5]单旭峰.以文献为基础的高考化学真是情景命题策略探索—以元素化合物试题为例[J].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32):18-20.
【秋天的教学设计s示例】推荐阅读: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07-05
《秋天的图画》教学方案09-24
大荒的秋天教学设计07-13
于《秋天的图画》的教学设计01-16
《寻找秋天的脚步》教学反思07-04
幼儿《秋天的树》教学教案设计08-24
秋天的景色的教学方案设计12-08
课文《秋天的图画》的教学反思06-27
二年级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07-20
《秋天的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