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确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若干问题的通知(精选9篇)
关于明确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篇1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明确若干再就业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3]119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208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政策具体意见的通知》(国税发[2002]160号)下发后,各地反映一些征管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关于下岗失业人员持同一《再就业优惠证》申请税收减免的问题
对下岗失业人员持同一《再就业优惠证》开办多个有营业执照的经营项目,如连锁经营门店或门市部。该类下岗失业人员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营业执照的经营项目申请减免税,其他具有营业执照的经营项目不得重复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二、关于从事增值税应税项目的个体经营活动如何适用税收优惠政策问题
下岗失业人员从事增值税应税项目的个体经营活动,按照财税[2002]208号文件的规定,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照章征收增值税。
三、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个人合伙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问题
个人独资企业和个人合伙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并符合财税[2002]208号文件规定的其他条件的,执行财税[2002]208号文件第一条、第二条的政策,但不包括个人所得税。
四、关于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享受减免税的期限问题
财税[2002]208号文件第五条中“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是指,符合条件的个体经营者,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可向税务机关提出减免税申请,对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的,其免税的起始时间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计算。
五、关于服务型企业兼营桑拿、按摩等项目适用政策问题
对服务型企业兼营桑拿、按摩等不予免税项目的,企业应当将不予免税项目与免税项目收入分别核算,不能分别核算的,免税项目收入不得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六、关于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比例的计算问题
企业(经济实体)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富余人员)比例,在企业申请享受减免税资格时,以主管税务机关核实的人员比例作为预缴(预免)企业所得税的依据。在汇算清缴时,以每一纳税内企业(经济实体)各月实际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富余人员)的平均比例作为适用政策的依据,不足一年的,按实际月数计算。
计算公式中的职工总数包括与企业签订一年以上用工合同的临时工、合同工等,但不应包括本企业的离退休人员。
七、关于外商投资企业是否适用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问题
财税[2002]208号和国税发[2002]160号等文件中规定的再就业优惠政策中,有关营业税的优惠政策适用外商投资企业,企业所得税政策不适用外商投资企业。
以上通知,请遵照执行。
关于明确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篇2
·“双薪制”原计税方法停止执行
根据原先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若干政策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2]629号),员工取得的第十三个月工资可以单独作为一个月的工资(没有扣除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121号文废止了该项规定。
双薪指的是根据合同约定年底发放给雇员额外的一个月的工资、薪金。国税函[2002]629号文规定,双薪应单独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计征个人所得税,而不计入当月的其他工资、薪金所得以边际税率征税。
121号文废止了该项规定,意味着双薪必须于收到的当月加入该月的其他工资、薪金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适用更高的税率。自2005年9号文关于全年一次性奖金的优惠计算方法公布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的许多税务局诸如北京、广州等已纷纷停止采用629号文。因此,121号文的公布对上述地区影响甚微。而另外一些地区如上海,即使在9号文公布后仍然适用629号文。那么位于这些地区的公司则需要考虑重新制定工资、薪金政策,将双薪重塑为全年一次性奖金。
·关于董事费征税问题
(一)《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4]089号)第八条规定的董事费按劳务报酬所得项目征税方法,仅适用于个人担任公司董事、监事,且不在公司任职、受雇的情形。
(二)个人在公司(包括关联公司)任职、受雇,同时兼任董事、监事的,应将董事费、监事费与个人工资收入合并,统一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的董事担任直接管理职务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6]214号)第一条停止执行。
国家税务总局已明确在公司任职、受雇的董事、监事取得的董事费、监事费的征税问题,但对于“关联公司”是否包括境外公司并未作进一步说明。如果关联公司包括境外公司,那么中国公司的雇员所取得的来源于境外公司的董事费,也需要作为工资、薪金的一部分申报个人所得税。
我们认为这个变化可能是为了避免同时从公司取得工资与董事费的个人不合理地多分配董事费收入金额以享受董事费较低的税负。“工资、薪金所得”适用5%到45%的超额累进税率,而董事费收入作为“劳务报酬所得”税率为20%到40%,由于这部分高级管理人员一般也是高收入者,新的征税方法很可能将使税负提高。
·关于华侨身份界定和适用附加费用扣除问题
(一)华侨身份的界定
根据《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界定华侨外籍华人归侨侨眷身份的规定>的通知》(国侨发[2009]5号)的规定,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具体界定如下:
1.“定居”是指中国公民已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并已在住在国连续居留两年,两年内累计居留不少于18个月。
2.中国公民虽未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但已取得住在国连续5年以上(含5年)合法居留资格,5年内在住在国累计居留不少于30个月,视为华侨。
3.中国公民出国留学(包括公派和自费)在外学习期间,或因公务出国(包括外派劳务人员)在外工作期间,均不视为华侨。
(二)关于华侨适用附加扣除费用问题
对符合国侨发[2009]5号文件规定的华侨身份的人员,其在中国工作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税务机关可根据纳税人提供的证明其华侨身份的有关证明材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在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时,适用附加扣除费用。值得注意的是即使121号文明确规定了华侨可以适用附加费用扣除,但这并不意外着华侨可以享受适用于外籍人员的免税补贴,如住房补贴、子女教育费等。121号文也并未明确从税务角度说明华侨的身份是否会丧失,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将丧失。
·关于个人转让离婚析产房屋的征税问题
(一)通过离婚析产的方式分割房屋产权是夫妻双方对共同共有财产的处置,个人因离婚办理房屋产权过户手续,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二)个人转让离婚析产房屋所取得的收入,允许扣除其相应的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余额按照规定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其相应的财产原值,为房屋初次购置全部原值和相关税费之和乘以转让者占房屋所有权的比例。
关于明确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篇3
湖北省地方税务局出台了《鄂地税发(2010)176号关于明确财产行为税若干具体政策问题的通知》,明确了一个问题,挑战了一些禁区,是比较可贵的,俺就法理上胡乱点评一下: 各市、州、林区、县(市、区)地方税务局:
针对各地在财产行为税征管工作中提出的一些需要明确的问题,为统一政策,规范执行,经研究,现将有关政策问题明确如下:
一、关于一次性预付租金房产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问题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国税发〔2003〕89号)对纳税人出租、出借房产应纳房产税的纳税义务时间规定为自交付出租、出借房产之次月起计征房产税。
房产税按年征收、分期缴纳的规定,仅适用于依照房产原值计算缴纳房产税的情况。对于一次性预收取的房屋租金收入,不能按照租赁期分摊缴纳房产税,必须按照国税发〔2003〕89号文件的规定,以一次性收取的全额租金为计税依据计征房产税。
——显然湖北省地方税务局出了个错误,国税发〔2003〕89号文只规定缴纳时间,并没有规定缴纳方式。但是早在国发(1986)90号第四条规定:房产税的税率,依照房产余值计算缴纳的,税率为 1.2%;依照房产租金收入计算缴纳的,税率为12%。——这里的“租金收入”是指税法(即营业税)上的收入。因此租金在营业税上被确认为应税收入了,也就是房产税的应税收入。
早年鲁地税函[1999]282号、琼地税发(1999)52号等就规定:出租房产,租金收入在租赁期间一次性收取的,应由房产出租人按照收取的租金全额计算并一次性缴纳房产税。
二、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项目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纳税义务截止时间的问题
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2号)规定:纳税人因土地的实物或权利状态发生变化而依法终止城镇土地使用税纳税义务的,其应纳税款的计算应截止到土地的实物或权利状态发生变化的当月末。为了方便征管,结合房地产开发特点,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项目用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在取得《湖北省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证》、《商品房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备案证》并进行产权分割的次月起,市政道路、绿化等公共配套设施用地终止其纳税义务;商品房及其他开发产品发生销售并提供《商品房权属证明书》(或产权分割后其他权属证明)的,其占地终止其纳税义务。
——湖北省地方税务局对“实物或权利状态发生变化”做了自己的解读。不得不说这个解读只读了“权利状态变化”而没有解“实物状态变化”,在所得税上就因为这个问题税企双方官司都打到高院了,搞得总局连发两个文件来明确,可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土地使用税纳税义务是否与所得税的一致处理,各处理解不一,一般以合同约定为准。
但值得说明的是:正因为房地产办理验收和权利证件有普遍存在严重滞后或者不可控的因素,所以总局才强调“实物状态变化”优于“权利状态变化”。
也可能是湖北省的房产管理部门在这个问题上是积极配合税务机关的,因此才有这样反常的规定。
三、关于未发生权属变更的开放式厂区的道路及绿化用地征免城镇土地使用税的问题
对开放式厂区内向社会开放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绿化用地和公园用地,须据实测量道路及绿化用地面积,并将其从企业应税面积中分割出来,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后,可视同市政公共用地予以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国务院令(2006年)483号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的决定中就明确了土地免缴土地使用税不限于土地性质。不是新规定。
四、关于开采销售或自用煤矸石征收资源税的有关问题
煤矸石属于“其他非金属矿原矿——未列举名称的其他非金属矿原矿”,根据《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调整未列举名称的其他非金属矿原矿资源税税额标准的通知》(鄂地税发〔1999〕29号)规定,按每吨2元的标准征收资源税。——这个是国家授予地方的权力。
五、关于购销合同印花税计税依据的确认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的规定,购销合同的计税依据为合同上载明的“购销金额”。而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购销合同中的“购销金额”有的包括增值税税金,有的不包括。对这一问题分两种情况处理:
(一)按合同金额计征印花税的情形:
1.如果购销合同中只有不含税金额,以不含税金额作为印花税的计税依据;
2.如果购销合同中既有不含税金额又有增值税金额,且分别记载的,以不含税金额作为印花税的计税依据; 3.如果购销合同所载金额中包含增值税金额,但未分别记载的,以合同所载金额(即含税金额)作为印花税的计税依据。
(二)核定征收印花税的情形:
直接以纳税人账载购销金额作为印花税的计税依据,而不论其是否包含增值税税金。
——湖北省地方税务局显然过于罗嗦,本来想使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但是越来越麻烦,且有直接干涉合同自治原则的嫌疑。远远不如其他省市的规定精练准确、简单、可行。直接按账载“主营业务收入”等等计算不是更好吗?
六、关于购买商品车短期交强险是否代收代缴车船税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车船税是对车辆、船舶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所课征的一种税,性质上是一种财产税。而商用车及其他车船在未销售之前只是商品而非财产。因此,对机动车在销售之前购买商品车短期交强险不予征收车船税。
——湖北省地方税务局这个明确得好,虽说这个问题本来就不是个问题,但是各地理解不一。
七、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旧房是否适用土地增值税关于加计20%扣除的政策规定问题
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旧房,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一)销售自有自用房屋;
(二)销售购入的商品房;
(三)销售购入的已竣工结算或已转入开发产品但尚未办理商品房预售手续的成品房;
前述第(一)、(二)、(三)项情形均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七条第(六)款关于加计20%扣除的规定,在计征土地增值税时不允许加计20%扣除。
对于购入在建项目再开发后进行销售的情形,应视同房地产企业的房地产开发行为,可适用加计20%扣除的规定。——湖北省地方税务局这个问题既罗嗦又不实用,因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本身就有开发资质,能使旧房也变成新房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既然能写出“商用车及其他车船在未销售之前只是商品而非财产”,为什么不能想到“旧房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只是开发产品而非房屋”的句子呢,显然出文的人道行不深。还不如学习南方各省的规定。
八、关于因城市实施规划、国家建设的需要而搬迁,纳税人自行转让房地产征免土地增值税的问题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21号)解释的因“城市实施规划”而搬迁,是指因旧城改造或因企业污染、扰民(指产生过量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使城市居民生活受到一定危害)而由政府或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已审批通过的城市规划确定进行的搬迁情况。
现对此条款解释中因“旧城改造”而享受免征土地增值税的情形规定如下:对因政府进行公益性、政策性的市政建设(如市政道路、桥梁、广场、城市绿化、古建筑物保护、棚户区改造等)项目而搬迁所取得的有关经济利益免征土地增值税。对因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按市场行为开展的土地储备、其他非“国家建设需要”的建设项目而搬迁取得的有关经济利益(包括拆迁补偿费等),均应按规定缴纳土地增值税。
——湖北省地方税务局明确这个问题,显然是与国家规定一致了,如果是国税出这个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尤其是地税不应该这样。其实各地都知道这个规定,为什么不明文规定呢,因为地税也是受当地财政部门节制的,这个问题应该由当地财政部门来说比较好一些。因为总局都把“国家建设需要”审批权下放给省级了。这个规定有些越位。
九、关于土地使用权出让后发生的拆迁补偿费征免契税问题
土地使用权出让发生的拆迁补偿费征收契税问题,不论协议方式还是竞价方式出让的,按两种情况处理:一是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如明确由政府(出让方)负责拆迁,其合同所列拆迁补偿费以及有效的补充合同追加的拆迁补偿费,包含在成交价格之中,按成交价格征收契税。二是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明确由纳税人(承受方)负责拆迁或未明确拆迁者的,除按成交价格征收契税外,对在土地使用权出让环节之后发生的所有拆迁补偿费用,均应照章征收契税。对发生的拆迁补偿费用不能提供契税完税(或减免税)凭证的,不得作为其他税种计算的扣除额。
关于明确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篇4
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宏观经济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尤其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在一个转型阶段,劳动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关停并转屡见不鲜,伴随着企业经营体制的变化,处在各大产业中的工作面临下岗再就业的机率比较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也就成为影响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鼓励企业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现在优惠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减免相关的办证、办照手续费,提供社会保险补贴,相关的行业予以减免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提高个体业户增值税、营业税的起征点等等。但目前企业吸纳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情况并不乐观。出现这一问题有其偶然和必然性。
一、目前在涉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对涉及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宣传不到位、不深入。
由于政府整体的各类政策宣传方式还未进行统一规划,我区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正在进行中,所以通过政府网站这一便捷形式来查询税收优惠政策的方式暂时无法实行。而税务机关作为国家行政执法机关,在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中,只能阶段性地在新闻媒体、办税场所进行发放宣传单、播放宣传录音、回答纳税咨询等提供一些有限的服务,或者有的地区相关企业举行专题辅导会,目的是将税收优惠政策和办税程序全面告知纳税人。
还有一个问题要引起大家的注意,那就是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关键的决定权却在企业自身的管理高层,吸纳什么样的人才就业,取决于企业对劳动力需求方向、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和对各类经济税收政策的理解和运用方面。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对政策的宣传也是大多停留在企业财务负责人、财务主管、办税人员身上,由于企业财务人员的总体素质良莠不齐,他们自身很难为企业发展方向做出一个合理的、良好的财务总体策划和预期评估,而这些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质性内容和要求能够原味带回去多少,有多少直接进入企业的核心领导层,能够有多少让企业的决策者达到深层次的领悟并很好的贯彻执行,这些问题都会在信息流通过程中大打折扣的。因此许多企业根本就不清楚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所能带来的预期收益,自然也就会导致企业对优惠政策的知晓程度差,主动申请欠缺,不考虑吸纳下岗职工就业的现象。
(二)涉及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范围相对较窄。
1、该项税收优惠政策范围相对较窄,只有部分服务业和商贸企业可以享受。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目前只涉及到服务型企业(除广告、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和商贸企业(从事批发、及其他非零售业务的商贸企业除外),并将大部分容易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排除在外,而我国目前下岗失业的群体大多为国有工业企业和商贸企业职工,就拿呼和浩特地区来说,下岗失业人员主要以原国有商贸流通性质的国有企业为多,由于下岗失业人员过去从事的职业不同,且职业的转型需要岗前培训,加之下岗失业人员大多年龄偏大,吸收新知识和新技能速度较慢,从职业的培训到上岗工作,企业也不愿为这批人付出过多的成本,从而导致这项成本支出落在下岗失业的职工和政府身上。
2、对商贸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设定诸多的限制性条款。如财税2003133号文件将商业、零售企业限定在设有商品营业场所、柜台、不自产商品、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的商业零售企业,包括直接从事商品销售的百货商场、超级市场、零售商店等。将商业批发业排除在外。而实际上,由于商贸企业各自的经营方式、经营理念不一,商业零售与商业批发从实质上根本无法区分,而我国的《公司法》将零售业和批发业限定在其注册资金上,有限责任公司以商品批发为主的公司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五十万元,以商业零售为主的公司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三十万元。对于既面向最终消费者,又面向间接消费者的商贸企业,政策如何执行未明确。这一规定使得税务机关在执行政策上容易形成技术操作上的障碍,导致各地区政策运用不统一,政策落实存在一定难度。
3、财税2005186号文件规定,企业申请时需报送的材料有: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优惠证》,企业工资表,职工花名册,劳动用工合同(一年以上),缴纳社保费记录,《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本在企业承包预定(实际)工作时间表》,劳动保障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企业并未给职工缴纳社保费,也未与职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这些劳动用工的不规范,直接造成专为下岗职工再就业而制订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不能完全落实到位。
(三)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在执行该政策上,不能充分履行各自的职责,信息不畅,各自为政。
长期以来,政府的某些部门不能充分履行自身的职责,工作中缺位现象普遍存在,对一个政策的落实,往往是作为一项任务,而不是一种责任。其结果就是将应该尽职尽责的工作流于一种形式,具体的做法,先是急风骤雨式地宣传一阵,而后坐等纳税人上门申请,然后行使本部门的审批权限进行审批落实,甚至有的单位或者有些个人在审批过程中,故意抬高审批门槛滥用职权,个别地区个别部门还出现个别“权力寻租”现象。以上种种弊端,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时间拉长,效率降低,人力资源虚耗和经济成本自然增长,这些都会让企业望“惠”而却步。
现在各级政府部门信息化的建设方兴未艾,这些建设的意义就是直接拉近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各部门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但截止现在政府门户网站还未完全开通。虽然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公共信息量门类复杂、数量庞大,但是各级政府还未能建立起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协调机制,将这些公共信息达到充分共享,造成现有政务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在下岗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规定当中,除涉及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的减免之外,企业所得税的减免税政策成为其减免税的主要内容。由于各级政府的劳动部门对企业的劳动用工管理存在缺位现象,使得企业劳资双方不签订劳动合同现象比比皆是,税务部门在实施税务管理过程中,无法对企业劳动用工状况与劳动部门掌握的情况进行相应的信息交换。造成一方面的企业非法用工,另一方面企业也可借此机会任意加大劳动用工的工资费用,企业的这种做法直接侵蚀所得税税基而达到偷税的目的,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企业逃避缴纳所得税的常用的手段之一,自然也就出现了该类现象偷税成本低于享受税收优惠成本怪现象。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中,要求企业提供的相关资料中《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证明》和《再就业优惠证》,这是需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领发的,这两项资料就成为企业能否享受优惠政策的关键所在。而劳动保障部门的审批权均放在盟市级,虽然这种做法看似严谨了一些,但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该项工作的审批环节过多,再加上我们现行的行政工作效率低下,企业相应的取得资质的时间拖长、成本支出加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由于调高了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该项政策由税务机关独立执行,从技术操作上简便易行,自然使该项税收优惠政策在落实上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享受该项政策的个体工商户的密度也比较大。
虽然在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政策过程中,中央出台了不少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监察制度,但这种督促效果并不明显,其原因是执行部门在执行过程中监督检查不力现象比较普遍。
(四)征收管理的缺位及劳资双方顾虑的自身利益,也造成了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因素之一。
从事同一行业的社会工资基本相近,用工期的长短资方说了算,当今资方存在着大量缺乏诚信的行为,如欠发工资、克扣工资,加之各级劳动监察部门在劳动用工制度上的查处缺乏刚性,劳方对签订劳动合同的不重视、不维权,虽然劳资双方建立了劳动关系,却未签订劳动合同。资方不愿意用一纸合同来约束自己,而劳方对企业的前景存在担忧情绪,不愿放弃基本生活费或最低生活保障费,目的是想获取两项收益。在日常征收管理中的缺位和企业所得税某些税前扣除项目真实性的查证难度,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难以做到准确无误,这也是形成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未能落实的最主要、最直接原因。
二、更好的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办法和措施
(一)政府部门要加大“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宣传力度。
继续加强各级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各级劳动部门要把下岗再就业的各类情况作为公共信息,达到与税务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从而更好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进行宣传,同时也加强了相应的协调和配合,来提高我们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
同时,各部门继续利用原有的宣传方式,做好对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对下岗失业人员两个方面的政策宣传工作,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各种有效形式,突出政策宣传效果,增加政策内容和执行情况的透明度,推行阳光作业。负责督促这项工作的监察机构应深入企业询问相关人员就这项政策的知晓情况,对负责宣传落实政策的各相关部门进行评议,为政府制定、落实政策情况提供信息。
(二)应该扩大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行业范围。
解决人口与就业的问题,这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长期任务。拓宽就业渠道,应扩大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行业范围,尤其是将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纳入能够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范围(国家限制性行业除外),允许其与能够享受其它税收优惠政策合并使用,在运用这一政策的要求是:时间上前置,即先享受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再享受其它税收优惠政策。
(三)应建立企业劳动用工和下岗人员信息网。
为防止已经从事其它职业,并领取了相应报酬的下岗失业人员继续领取基本生活费或最低生活保障费,减少国家对该项补贴的损失,政府应建立起企业劳动用工和下岗失业人员信息网,该项内容可以作为政府门户网站的一项固定内容或者栏目,使相应的信息在多个部门得到共享,从而加强相关部门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动态监控,同时政府各相关部门的信息也能够畅通无阻,使工作协作配合更加有力密切,我们也要继续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保证劳动用工制度的顺利推行。
(四)要充分认识和肯定税务代理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纵观当前税收优惠政策并未使下岗职工真正受益这一现状,需要提出的问题是企业在设立之初缺乏高标准的税收筹划,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并未真正成为所有企业投资所考虑的因素,在企业决策中没有占到应有的地位。以上问题的出现与我国税务代理这一中介机构不发达有着紧密联系,税务代理作为联系国家行政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税务代理机构在这方面占有专业优势,有着无可比拟的实践经验,能够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筹划方案,为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提供最有力的帮助。所以加强税务代理机构的建设刻不容缓,如果在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有税务代理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在这三方的共同努力下,许多税收优惠政策所面临的难点都会迎刃而解。
(五)要使该项优惠政策得以贯彻落实,必须提高行政效率以消除政策的负载者畏难情绪。
减少审批环节和审批部门,实行“一个窗口”对外,简化审核审批程序,将审批权限下放至旗(县)一级,为防止权力滥用,盟、市级部门应建立经常性的检查机制,加强对旗(县)级相关部门必要的检查和考核,以推动实现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目标。
关于明确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篇5
收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为进一步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切身利益,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92号)、《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征管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7]67号)要求,现就我市贯彻落实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退还增值税和减征营业税的限额
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第一条第(一)项规定,我市各单位实际安置的每位残疾人每年可退还增值税或减征营业税的具体限额暂定为最高不超过3.5万元。
二、减免税资格的认定
(一)申请享受“财税[2007]92号”文件规定的增值税或营业税优惠政策的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工疗机构等单位(以下简称“纳税人”),经民政部门或残疾人联合会审核认定后,需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减免税资格认定的书面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1.民政部门或残疾人联合会出具的书面审核认定意见;
2.纳税人按照市政府有关规定为安置的每位残疾人缴纳社会保险的缴费记录;
3.纳税人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安置的每位残疾人实际支付工资的凭证;
4.纳税人在职职工花名册; 5.《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复印件; 6.残疾人身份证复印件;
7.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二)不需要经民政部门或残疾人联合会认定的单位以及“国税发[2007]67号”文件第一条第(三)项规定的单位(以下简称“纳税人”),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减免税资格认定书面申请时,需提交以下材料:
1.纳税人与残疾人签订的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副本);
2.纳税人根据市政府有关规定为安置的每位残疾人缴纳社会保险的缴费记录;
3.纳税人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安置的每位残疾人实际支付工资的凭证;
4.纳税人在职职工花名册;
5.《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原件及复印件;
6.残疾人身份证复印件;
7.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三)残疾人个人提供劳务,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减免税申请时,应同时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以及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残疾人个人提供劳务,是指残疾人本人为社会提供劳务,不包括个体工商户。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按照“财税[2007]92号”文件第一条规定的安置残疾人单位的税收政策执行,减免税资格认定按照本条第(二)项执行。
三、减免税的申请、审批及减免方法
(一)增值税
增值税纳税人应当在取得主管税务机关减免税资格认定审批意见的次月起,随纳税申报一并申请退还增值税。纳税人申请办理退还增值税时,应填写《促进残疾人就业增值税即征即退申请审批表》(附件1),并提供以下材料:
1.纳税人根据市政府有关规定为安置的每位残疾人缴纳社会保险的缴费记录;
2.纳税人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安置的每位残疾人实际支付工资的凭证;
3.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主管税务机关要对纳税人申报的增值税退还额进行认真核实,按月核定计算应退还的增值税额,办理税款退还。
(二)营业税
1.单位安置残疾人符合减征营业税条件的,营业税实行按月减征。纳税人自取得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减免税批复通知书的次月起,在纳税申报时直接减征营业税。所得税属于国税机关征收的营业税纳税人,纳税申报时由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打印“促进残疾人就业营业税减征核定表”(附件2),纳税人确认后,直接减征营业税。本月应减征的营业税额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本月应减征营业税额=纳税人本月实际安置残疾人员人数×3.5万元/人年÷12
本月应缴营业税超过当月减征限额的,超过部分按规定征税;本月应缴营业税不足减征的,可以结转本年度以后月份减征,但不得从以前月份已交营业税中退还,也不得结转下一年度使用。
2.残疾人个人提供劳务,符合免征营业税条件的,自取得主管税务机关减免税资格认定审批意见的次月起,在纳税申报时直接免征营业税。
(三)所得税
1.申请享受《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第一条、第二条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用人单位,安置残疾人超过25%(含25%),且残疾职工人数多于10人(含10人)的,凭增值税或营业税减免税的审批意见和纳税人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残疾人实际支付工资凭证,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主管税务部门不再审批。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单位在企业所得税预缴时办理残疾人工资加计扣除,汇算清缴时一并清算。
2.对月平均实际安置的残疾人占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比例低于25%(不含25%)但高于1.5%(含1.5%),并且实际安置的残疾人人数多于5人(含5人)的单位,以备案的方式,享受《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第二条第(一)项规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单位在企业所得税预缴时办理残疾人工资加计扣除,汇算清缴时一并清算。备案需提交以下材料:
(1)纳税人与残疾人签订的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副本);
(2)纳税人根据市政府有关规定为安置的每位残疾人缴纳社会保险的缴费记录;
(3)纳税人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安置的每位残疾人实际支付工资的凭证;
(4)纳税人在职职工花名册;
(5)《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复印件;
(6)残疾人身份证复印件;
(7)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3.单位支付给残疾人的实际工资的范围参考《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中工资薪金支出范围。
4.2007年内资企业除残疾人员以外的其他职工的工资扣除标准仍按计税工资标准税前扣除。
企业确定允许税前扣除工资总额的计算公式为:
(1月末职工人数+2月末职工人数+…12月末职工人数)×计税工资标准
上述公式中职工人数是指除残疾人员以外的其他职工。
企业税前允许扣除的计税工资是企业应发工资扣除由职工个人负担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和工会会费后的实发工资。
四、减免税审批、核定意见的抄送
所得税属于地税机关征收的增值税纳税人,主管国税机关应当定期将每月增值税退税的审批意见抄送主管地税机关。
所得税属于国税机关征收的营业税纳税人,主管地税机关应当定期将每月减征营业税的核定意见抄送主管国税机关。
五、减免税的监督管理
本月安置残疾人比例未达到要求的,暂停本月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年度内安置比例重新达到要求时,可恢复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但暂停月份的增值税本期已交税额或营业税减免额不得结转以后月份退税或减征。在一个年度内累计三个月平均比例未达到要求的,取消其次年度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资格。
税务机关应当加强对安置残疾人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逐步建立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动态管理监控机制。在征管软件修改前,主管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应当建立增值税即征即退和营业税减征管理台帐,台帐内容包括在职职工人数、实际安置残疾人数、残疾人占在职职工比例、退税限额、已缴税金、实际退税额等,动态掌握企业年度增值税即征即退或营业税减征以及残疾人员变化等情况。
六、新老政策的衔接
(一)对原享受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增值税纳税人,尚未办理完2007年上半年增值税先征税后返还手续的,各单位应继续按照原福利企业有关规定尽快抓紧审批办理退库。
(二)2007年7月1 日前已享受原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单位,凡未按规定为残疾人缴纳社会保险,但符合“财税[2007]92号”文件第五条规定的其他减免条件的,主管税务机关可暂予认定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单位,自2007年10月1日起,仍未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的,停止税收优惠政策。纳税人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后,从缴足社会保险的次月起,可继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三)2007年7月1日前已减免营业税的个体工商户,符合“财税[2007]92号”文件第一条第(三)项和第五条规定的,自2007年7月1日起,可享受单位安置残疾人限额减免营业税的政策,具体办法按照本文第二条和第三条第(二)项第1点规定执行;不符合“财税[2007]92号”文件第一条第(三)项和第五条规定的,自2007年7月1日起恢复征税。
关于明确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篇6
【全文】
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0]8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扩大就业,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经国务院批准,现将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通知如下:
一、对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自主创业税收政策”或附着《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的,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纳税人应缴纳税款小于上述扣减限额的,以其实际缴纳的税款为限;大于上述扣减限额的,应以上述扣减限额为限。
本条所称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自主创业税收政策”或附着《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人员是指:1.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半年以上的人员;2.零就业家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劳动年龄内的登记失业人员;3.毕业内高校毕业生。高校毕业生是指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毕业的学生;毕业是指毕业所在自然年,即1月1日至12月31日。
二、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企业吸纳税收政策”)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优惠。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可上下浮动20%,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此幅度内确定具体定额标准,并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按上述标准计算的税收扣减额应在企业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税额中扣减,当年扣减不足的,不得结转下年使用。
本条所称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企业吸纳税收政策”)人员是指:1.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2.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3.国有企业所办集体企业(即厂办大集体企业)下岗职工;4.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1年以上的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以上所称的国有企业所办集体企业(即厂办大集体企业)是指20世纪70、80年代,由国有企业批准或资助兴办的,以安置回城知识青年和国有企业职工子女就业为目的,主要向主办国有企业提供配套产品或劳务服务,在工商行政机关登记注册为集体所有制的企业。厂办大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包括在国有企业混岗工作的集体企业下岗职工。
本条所称服务型企业是指从事现行营业税“服务业”税目规定经营活动的企业。
三、享受本通知第一条、第二条优惠政策的人员按以下规定申领《就业失业登记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等凭证:
(一)按照《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8号)第六十三条的规定,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的城镇常住人员,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申领《就业失业登记证》。其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其他非本地户籍人员在常住地稳定就业满6个月的,失业后可以在常住地登记。
(二)零就业家庭凭社区出具的证明,城镇低保家庭凭低保证明,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申领《就业失业登记证》。
(三)毕业内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凭学校出具的相关证明,经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实认定,取得《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仅在毕业适用),并向创业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请取得《就业失业登记证》;高校毕业生离校后直接向创业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领《就业失业登记证》。
(四)本通知第二条规定的人员,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领《就业失业登记证》。
(五)《再就业优惠证》不再发放,原持证人员应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换发《就业失业登记证》。正在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原持证人员,继续享受原税收优惠政策至期满为止;未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原持证人员,申请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期限截至2010年12月31日。
(六)上述人员申领相关凭证后,由就业和创业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人员范围、就业失业状态、已享受政策情况审核认定,在《就业失业登记证》上注明“自主创业税收政策”或“企业吸纳税收政策”字样,同时符合自主创业和企业吸纳税收政策条件的,可同时加注;主管税务机关在《就业失业登记证》上加盖戳记,注明减免税所属时间。
四、本通知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审批期限为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以纳税人到税务机关办理减免税手续之日起作为优惠政策起始时间。税收优惠政策在2013年12月31日未执行到期的,可继续享受至3年期满为止。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在2010年12月31日未执行到期的,可继续享受至3年期满为止。
五、本通知第三条第(五)项、第四条所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是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186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延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23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延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审批期限的通知》(财税[2010]10号)所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本通知所述人员不得重复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以前已享受各项就业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人员不得再享受本通知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果企业的就业人员既适用本通知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又适用其他扶持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可选择适用最优惠的政策,但不能重复享受。
六、上述税收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会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另行制定。
各地财政、税务部门要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把大力支持和促进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贯彻落实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要密切关注税收政策的执行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逐级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反映。
总局
十二日
关于明确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篇7
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征管办法的通知
------------------
国税发〔2007〕67号
成文日期:2007-06-15
字体:【大】【中】【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民政厅(局)、残疾人联合会: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92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5〕129号)的有关规定,现将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具体征管办法明确如下:
一、资格认定
(一)认定部门
申请享受《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92号)第一条、第二条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符合福利企业条件的用人单位,安置残疾人超过25%(含25%),且残疾职工人数不少于10人的,在向税务机关申请减免税前,应当先向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福利企业的认定申请。
盲人按摩机构、工疗机构等集中安置残疾人的用人单位,在向税务机关申请享受《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92号)第一条、第二条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前,应当先向当地县级残疾人联合会提出认定申请。
申请享受《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92号)第一条、第二条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其他单位,可直接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
(二)认定事项
民政部门、残疾人联合会应当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92号)第五条第(一)、(二)、(五)项规定的条件,对前项所述单位安置残疾人的比例和是否具备安置残疾人的条件进行审核认定,并向申请人出具书面审核认定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的真伪,分别由残疾人联合会、民政部门进行审核。
具体审核管理办法由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分别商有关部门另行规定。
(三)各地民政部门、残疾人联合会在认定工作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向申请认定的单位收取任何费用。如果认定部门向申请认定的单位收取费用,则本条第(一)项前两款所述单位可不经认定,直接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减免税申请。
二、减免税申请及审批
(一)取得民政部门或残疾人联合会认定的单位(以下简称“纳税人”),可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减免税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1.经民政部门或残疾人联合会认定的纳税人,出具上述部门的书面审核认定意见;
2.纳税人与残疾人签订的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副本);
3.纳税人为残疾人缴纳社会保险费缴费记录;
4.纳税人向残疾人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实际支付工资凭证;
5.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二)不需要经民政部门或残疾人联合会认定的单位以及本通知第一条第(三)项规定的单位(以下简称“纳税人”),可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减免税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1.纳税人与残疾人签订的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副本);
2.纳税人为残疾人缴纳社会保险费缴费记录;
3.纳税人向残疾人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实际支付工资凭证;
4.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三)申请享受《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92号)第三条、第四条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残疾人个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应当出具主管税务机关规定的材料,直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减免税。
(四)减免税申请由税务机关的办税服务厅统一受理,内部传递到有权审批部门审批。审批部门应当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 92号)第五条规定的条件以及民政部门、残疾人联合会出具的书面审核认定意见,出具减免税审批意见。
减免税审批部门对民政部门或残疾人联合会出具的书面审核认定意见仅作书面审核确认,但在日常检查或稽查中发现民政部门或残疾人联合会出具的书面审核认定意见有误的,应当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5〕129号)等有关规定作出具体处理。
如果纳税人所得税属于其他税务机关征收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将审批意见抄送所得税主管税务机关,所得税主管税务机关不再另行审批。
(五)主管税务机关在受理本条
(二)、(三)项减免税申请时,可就残疾人证件的真实性等问题,请求当地民政部门或残疾人联合会予以审核认定。
三、退税减税办法
(一)增值税和营业税
增值税实行即征即退方式。主管税务机关对符合减免税条件的纳税人应当按月退还增值税,本月已交增值税不足退还的,可在本内以前月份已交增值税扣除已退增值税的余额中退还,仍不足退还的可结转本内以后月份退还。本应纳税额小于核定的退税限额的,以本应纳税额为限;本应纳税额大于核定的退税限额的,以核定的退税限额为限。纳税人本应纳税额不足退还的,不得结转以后退还。纳税人本月应退增值税额按以下公式计算:
本月应退增值税额=纳税人本月实际安置残疾人员人数×县级以上税务机关确定的每位残疾人员每年可退还增值税的具体限额÷12
营业税实行按月减征方式。主管税务机关应按月减征营业税,本月应缴营业税不足减征的,可结转本以后月份减征。本应纳税额小于核定的减税限额的,以本应纳税额为限;本应纳税额大于核定的减税限额的,以核定的本减税限额为限。纳税人本应纳税额不足减征的,不得结转以后减征。纳税人本月应减征营业税额按以下公式计算:
本月应减征营业税额=纳税人本月实际安置残疾人员人数×县级以上税务机关确定的每位残疾人员每年可减征营业税的具体限额÷12
兼营营业税“服务业”税目劳务和其他税目劳务的纳税人,只能减征“服务业”税目劳务的应纳税额;“服务业”税目劳务的应纳税额不足扣减的,不得用其他税目劳务的应纳税额扣减。
缴纳增值税或营业税的纳税人应当在取得主管税务机关审批意见的次月起,随纳税申报一并书面申请退、减增值税或营业税。
经认定的符合减免税条件的纳税人实际安置残疾人员占在职职工总数的比例应逐月计算,本月比例未达到25%的,不得退还本月的增值税或减征本月的营业税。
终了,应平均计算纳税人全年实际安置残疾人员占在职职工总数的比例,一个纳税内累计3个月平均比例未达到25%的,应自次年1月1日起取消增值税退税、营业税减税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纳税人新安置残疾人员从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的次月起计算,其他职工从录用的次月起计算;安置的残疾人员和其他职工减少的,从减少当月计算。
(二)所得税
1.对符合《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92号)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规定条件的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2.原福利企业在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7月1日期间的企业所得税,凡符合原福利企业政策规定的企业所得税减免条件的,仍可按原规定予以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计算方法如下:
按规定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的原福利企业,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7月1日免征应纳税所得额=(2007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12)×6
按规定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原福利企业,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7月1日减征应纳税所得额=(2007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12÷2)×6
2007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应按原规定计算,不包括福利企业残疾职工工资加计扣除部分。
3.各地税务机关应当根据本次政策调整情况,按有关规定调整企业所得税就地预缴数额。
四、变更申报
(一)纳税人实际安置的残疾人员或在职职工人数发生变化,但仍符合退、减税条件的,应当根据变化事项按本通知第一、二条的规定重新申请认定和审批。
(二)纳税人因残疾人员或在职职工人数发生变化,不再符合退、减税条件时,应当自情况变化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
五、监督管理
(一)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并会同民政部门、残疾人联合会建立年审制度,对不符合退、减税条件的纳税人,取消其退、减税资格,追缴其不符合退、减税条件期间已退或减征的税款,并依照税收征管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对采取一证多用或虚构《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92号)第五条规定条件,骗取税收优惠政策的,一经查证属实,主管税务机关应当追缴其骗取的税款,并取消其3年内申请享受《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 92号)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资格。
(二)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应当建立专门管理台账。在征管软件修改前,主管税务机关和纳税人都要建立专门管理台账,动态掌握纳税人退、减税限额及残疾人员变化等情况。
(三)各地税务机关应当加强与民政部门、劳动保障部门、残疾人联合会等有关部门的沟通,逐步建立健全与发证部门的信息比对审验机制。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此项工作的协调、指导,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通知自2007年7月1日起执行,适用原政策的纳税人,一律按本通知规定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税务机关可按本通知精神,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国家税务总局
民政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关于明确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篇8
关于明确营业税若干业务问题的通知
豫地税函〔2012〕293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地方税务局,省局直属各单位:
现将近期调研中发现的几项营业税业务问题明确如下,请贯彻执行。执行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反馈省局。
一、关于银行贴现利息收入计税营业额问题
基层税务机关反映,在税务检查中发现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办理商业汇票贴现业务时,存在以下营业税问题:一是将贴现利息收入扣除转贴现(或再贴现)利息,按差额纳税。二是将贴现利息收入按应收票据持有期间按月分摊,延迟纳税。三是部分基层金融机构将转贴现、再贴现利息收入申报纳税。根据《贷款通则》(中国人民银行令〔1996〕年2号)“票据贴现,系指贷款人以购买借款人未到期商业票据的方式发放的贷款”,《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申报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2〕9号)“贷款是指将资金有偿贷与他人使用(包括以贴现、押汇方式)的业务”、“一般贷款业务的营业额为贷款利息收入(包括各种加息、罚息等)”,《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金融保险业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7〕45号)“金融机构从事再贴现、转贴现业务取得的收入,属于金融机构往来,暂不征收营业税”等规定,对上述问题明确如下:金融机构办理贴现业务,计税营业额为取得的贴现利息收入全额,不得扣除转贴现、再贴现利息收入;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取得利息收入的当天,不得按期分摊。
请各单位结合《河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开展2012年税收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豫地税发〔2012〕36号)中关于对地方金融机构进行税收专项检查的工作部署,对经营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提供的票据贴现业务进行一次行业专项检查。
二、关于纳税人专营预付卡发放业务征税问题
经请示国家税务总局,纳税人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专营预付卡发放业务,按“服务业——代理业”税目征收营业税。计税营业额为纳税人向购卡者发售预付卡时按比例收取的管理费、技术服务费、手续费、工本费等收入及同合作商户结
算时收取的服务费、管理费等收入。
发票开具方式按照《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2号)第二十三条规定 “支付机构接受客户备付金时,只能按收取的支付服务费向客户开具发票,不得按接受的客户备付金金额开具发票”执行。
预付卡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发行的、在发行机构之外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价值,包括采取磁条、芯片等技术以卡片、密码等形式发行的预付卡。专营预付卡业务是指发卡人本身不从事预付卡所购买的商品销售或服务的业务,只为购卡人和商家提供代理服务、代收付款项和资金结算。
三、关于商品储备企业财政补贴收入征税问题
基层反映,国家对商品储备补贴收入免征营业税政策取消后,纳税人在补贴收入计税方面存在异议。经请示国家税务总局,现明确如下:
(一)财政性补贴收入征税范围,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国有粮食企业取得的储备粮油财政性补贴收入免征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6〕68号)规定的免税范围执行,即粮食储备企业从各级财政或粮食主管部门取得的贴息、费用补贴收入。
(二)纳税人,包括各级粮食承储企业及提供代收、代储、代保管等劳务,取得贴息、费用补贴收入的各类企业。
今年以来,省局多次布置商品储备企业营业税征收工作。请各单位按照省局部署,抓紧时间对2011年1月1日以来粮食储备企业欠缴营业税催缴入库。并于9月底前将税款入库有关情况以正式文件形式报告省局。
四、关于调整部分减免税项目审批类型问题
根据效能与便民原则,经研究,对部分减免税项目审批类型进行调整和明确:
(一)备案类项目
1.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业生产,免征营业税。(财税字〔1994〕002号)
2.国家助学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银发〔2001〕245号)
3.住房、公租房租赁及经营。对按政府规定价格出租的公有住房和廉租住房,包括企业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向职工出租的单位自有住房;房管部门向居民出租的公有住房;落实私房政策中带户发还产权并以政府规定租金标准向居民出租的私有住房等,暂免征收房产税、营业税。(财税〔2000〕125号)
4.单位和个人将其拥有的人工用材林使用权转让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业生产的,可免征营业税。(国税函〔2002〕700号)
5.外国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和外籍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国发〔2004〕16号、国税发〔2004〕80号)。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取消及下放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以及外籍个人若干税务行政审批项目的后续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80号)规定,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向我国境内转让技术取得收入免征营业税,取消审批后,国内受让方应就支付上述技术转让费保留以下资料,以备税务机关检查:
(1)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的技术转让许可文件;
(2)技术转让合同。
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向我国境内转让技术时,同时转让商标使用权的,应在合同中分别规定技术转让费和商标使用费的价款,对没有规定商标使用费的,或者规定明显偏低的,应按不低于合同总价款的50%核定为商标使用费,计算征收营业税。未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的技术转让合同,其所支付的费用不得作为技术转让费给予免税,而应按照一般劳务费适用有关税务处理规定。
6.自2004年8月1日起,对军队空余房产租赁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财税〔2004〕123号)
7.自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对符合条件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财税〔2007〕120号、财税〔2011〕59号)
8.自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财税〔2007〕121号、财税〔2011〕59号)
9.对廉租住房经营管理单位按照政府规定价格、向规定保障对象出租廉租住房的租金收入,免征营业税。(财税〔2008〕24号)
10.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广播电影电视行政主管部门(包括中央、省、地市及县级)按照各自职能权限批准从事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的电影集团公司(含成员企业)、电影制片厂及其他电影企业取得的销售电影拷贝
收入、转让电影版权收入、电影发行收入以及在农村取得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文化企业在境外演出从境外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财税〔2009〕31号)
11.2012年12月31日前,期货保障基金公司取得的符合条件的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财税〔2009〕68号、财税〔2011〕69号)
12.个人(包括个体工商户及其他个人)无偿赠与不动产、土地使用权,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暂免征收营业税:(1)离婚财产分割;(2)无偿赠与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3)无偿赠与对其承担直接抚养或者赡养义务的抚养人或者赡养人;(4)房屋产权所有人死亡,依法取得房屋产权的法定继承人、遗嘱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财税〔2009〕111号)
13.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财税〔2010〕4号、财税〔2010〕35号)
14.自2010年1月1日起,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下简称境内)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国际运输劳务免征营业税。(财税〔2010〕8号)
15.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取得的符合条件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财税〔2010〕77号)
16.对经营公租房所取得的租金收入,免征营业税、房产税。(财税〔2010〕88号)
17.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财税〔2010〕110号)
18.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财税〔2011〕12号)
19.扶持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资产转让及整合相关业务免征营业税。(财税〔2011〕13号)
20.自2010年1月1日起至合同到期日,对境外单位或个人执行跨境设备租赁老合同(包括融资租赁和经营性租赁老合同)取得的收入,继续实行免征营业税的过渡政策。(财税〔2011〕48号)
21.自2011年10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对家政服务企业由员工制家政服务员提供的家政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财税〔2011〕51号)
22.自2011年1月1日起至2012年12月31日,对科普单位的门票收入,以及县(含县级市、区、旗)及县以上党政部门和科协开展的科普活动的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境外单位向境内科普单位转让科普影视作品播映权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财税〔2011〕92号)
23.对因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政速递物流业务重组改制,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向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各省(包括自治区、直辖市,下同)邮政公司向各省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转移资产应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予以免征。(财税〔2011〕116号)
(二)审批类项目
1.自2010年6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对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及其所属邮政企业为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含各级分支机构)代办速递、物流、国际包裹、快递包裹以及礼仪业务等速递物流类业务取得的代理速递物流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财税〔2011〕24号)
2.自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对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向学生收取的高校学生公寓住宿费收入,免征营业税。对高校学生食堂为高校师生提供餐饮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财税〔2011〕78号)
(三)调整审批权限项目
调整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减免税审批权限。各有权审批机关按照《河南省营业税减免管理办法》(豫地税发〔2009〕160号)第十条规定的权限审批,省局不再统一审批。
二〇一二年八月二十一日
关于明确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篇9
国税函[2009]50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扬州税务进修学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外签署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含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签署的税收安排,以下统称税收协定)的有关规定,现就执行税收协定特许权使用费条款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凡税收协定特许权使用费定义中明确包括使用工业、商业、科学设备收取的款项(即我国税法有关租金所得)的,有关所得应适用税收协定特许权使用费条款的规定。税收协定对此规定的税率低于税收法律规定税率的,应适用税收协定规定的税率。
上述规定不适用于使用不动产产生的所得,使用不动产产生的所得适用税收协定不动产条款的规定。
二、税收协定特许权使用费条款定义中所列举的有关工业、商业或科学经验的情报应理解为专有技术,一般是指进行某项产品的生产或工序复制所必需的、未曾公开的、具有专有技术性质的信息或资料(以下简称专有技术)。
三、与专有技术有关的特许权使用费一般涉及技术许可方同意将其未公开的技术许可给另一方,使另一方能自由使用,技术许可方通常不亲自参与技术受让方对被许可技术的具体实施,并且不保证实施的结果。被许可的技术通常已经存在,但也包括应技术受让方的需求而研发后许可使用并在合同中列有保密等使用限制的技术。
四、在服务合同中,如果服务提供方提供服务过程中使用了某些专门知识和技术,但并不转让或许可这些技术,则此类服务不属于特许权使用费范围。但如果服务提供方提供服务形成的成果属于税收协定特许权使用费定义范围,并且服务提供方仍保有该项成果的所有权,服务接受方对此成果仅有使用权,则此类服务产生的所得,适用税收协定特许权使用费条款的规定。
五、在转让或许可专有技术使用权过程中如技术许可方派人员为该项技术的使用提供有关支持、指导等服务并收取服务费,无论是单独收取还是包括在技术价款中,均应视为特许权使用费,适用税收协定特许权使用费条款的规定。但如上述人员的服务已构成常设机构,则对服务部分的所得应适用税收协定营业利润条款的规定。如果纳税人不能准确计算应归属常设机构的营业利润,则税务机关可根据税收协定常设机构利润归属原则予以确定。
六、下列款项或报酬不应是特许权使用费,应为劳务活动所得:
(一)单纯货物贸易项下作为售后服务的报酬;
(二)产品保证期内卖方为买方提供服务所取得的报酬;
(三)专门从事工程、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的机构或个人提供的相关服务所取得的款项;
(四)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类似报酬。
上述劳务所得通常适用税收协定营业利润条款的规定,但个别税收协定对此另有特殊规定的除外(如中英税收协定专门列有技术费条款)。
七、税收协定特许权使用费条款的规定应仅适用于缔约对方居民受益所有人,第三国设在缔约对方的常设机构从我国境内取得的特许权使用费应适用该第三国与我国的税收协定的规定;我国居民企业设在缔约对方的常设机构不属于对方居民,不应作为对方居民适用税收协定特许权使用费条款的规定;由位于我国境内的外国企业的机构、场所或常设机构负担并支付给与我国签有税收协定的缔约对方居民的特许权使用费,适用我国与该缔约国税收协定特许权使用费条款的规定。
八、本通知于2009年10月1日起执行。各地应按本通知规定做好税收协定特许权使用费条款的执行工作,并将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报告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明确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若干问题的通知】推荐阅读:
国税发[2009]121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明确个人所得税若干政策执行问题的通知08-01
财税〔2009〕31号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10-14
关于明确企业所得税管理中需出具涉税鉴证报告事项的通知11-14
关于进一步明确煤炭行业企业劳动用工监督管理职责的通知10-11
甘肃省关于干部提拔任用中做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规定情况审核工作的通知08-10
税务总局明确了7项营改增税收征管问题,一定要看看!01-16
关于明确安全生产责任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