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的数学绘本

2024-09-16

好玩的数学绘本(精选10篇)

好玩的数学绘本 篇1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让学生理解数学好玩,那么首先要让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

求知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满足的过程,在不断地学习新知的基础上,本身也会得到成功的喜悦感,但这些对于学生们来讲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天生爱玩好动,对待难题表现的也不一样,有些学生知难而进,在学习中得到乐趣,有些却知难而退,以为逃避困难时最大的受益。所以要让学生理解数学好玩,不能简单的以为数学会给学生带来乐趣,否则就没法让学生产生兴趣,甚至会令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

那么怎么做才能使得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好玩”呢,我以为有以下两个大方面,一从教师备课讲课入手,二从学生自身的思想觉悟入手。

教师方面:

备课:每一节备课都会有教学的目标,重难点,课堂小结等等,做到

1.课本中每一节课都是以一个小故事小情景为引导,教师的备课也大可如此,新授课引入情景教学,让学生深入到教学中去,明白自己就是学习的元素。

2.对于教学重难点,以往的教学中这是要提醒教师该注意的东西,其实在教学中也可以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师以旁观者的态度引导学生不断克服重难点,获取胜利的喜悦感。

3.课堂教学中注意多练、多想、多讨论,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对于错题,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总结出容易出错的点,打架共同进步,相互协作。

4.争强集体观念。做题时也可以通过分组竞赛,分组讨论等活动,促进学生竞争意思,让学生明白相互合作的乐趣。

5.善于总结,引起下文,产生兴趣。就如评述一般,数学也是具有连贯性的,每节课都是下节课的基础,下课前进行本节课小结,都学到什么知识,学生自我总结,认真回顾。那么学到这些知识后有该进行怎么深层次的学习呢,教师可以通过幽默的语言引起学生兴趣---且听下回讲解!再次激发学生兴趣。

6.增加趣味性的数学题目,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乐于解决困难,获得胜利的喜悦感。学生方面:

兴趣的产生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艺术,学生自身的觉悟也是很高的。

1.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时时用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明白数学的重要性,同时明白,“生活过得好,数学地学好”。

2.锻炼学生的意志,遇到难题迎难而上,克服困难,正当先锋。

3.自己定目标,争取每次考试都会有进步,每次学习都能全吸收。

4.对待学生一样要多表扬,多鼓励,是学生知道认真学习是会受到表扬,懂得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

总之,把各种教学因素掌握在手中,一切尽在掌握中。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重要的是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处处为学生着想,教学中多为提高学生兴趣下功夫,学生只有产生了足够的兴趣,明白了数学的趣味性,才会懂得“数学好玩”。

好玩的数学绘本 篇2

教师应抓住“玩”, 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有趣, 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不是在“学数学”, 而是在“玩数学”。

1.游戏性的课堂, 调动学习兴趣。游戏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 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来学习数学知识, 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把注意力长时间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 收到良好效果。我们和学生一起玩数学游戏, 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推理、动手、实践, 验证等多项活动中, 多角度, 多层次地看看、做做、想想、试试, 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 在玩中把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 让学生觉得数学更有趣、更好玩!选择有趣的游戏形式, 第一可以讲故事。对于数学知识, 我们可以把知识寓于故事中。通过讲故事的形式, 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讲故事能够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它具有让学生了解数学, 引导数学志趣, 熏陶精神和情感的特点与功能。第二可以搞活动。活动的形式是数学游戏教学法最常使用的一种方式, 包括实验、模拟、绘制、创造等具体形式。这些活动形式的特点与功能是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加强对数学的理解等。

2.生活化的数学, 激发学习兴趣。首先教学内容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 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件和现象都和一定的数学知识联系着, 选择和贴近学生生活, 极其平常的生活事件或现象作为教学的内容, 不仅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还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学生就乐此不疲。在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中, 自然而然的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目标。如, 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首先, 展示生活中有很多表面是圆形的物体 (课件出示生活中圆形的物体表面) 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看到表面是圆形的物体, 学生交流说出生活中表面是圆形的物体。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其次教学活动生活化。例如, 在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时, 让学生和同桌合作一起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与身边的事物“亲密接触”。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舒缓了紧张的学习氛围。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 摸到数学,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预设“有疑的课堂”, 让学生在“疑”中辨学

(一) 预设疑问与动态生成

教学不仅仅是告知, 更多的是学生的体验、探究和感悟。体验和探究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将“疑”摆在学生面前, 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参与、探索和解决。于漪老师在谈自己的教学经验时说:“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 学生掌握了知识, 获得了能力。”巧用“设疑”的方法去“钓”他们的学习“胃口”, 使学生在学海中具有“海阔凭鱼跃”那样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如, 我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 拿出讲台上的粉笔和粉笔盒, 让学生看见我放了几支粉笔可以用数字表示。老师藏起部分粉笔, 问还知道老师放了多少支粉笔吗?疑问一出来, 孩子就需要迫切的思考, 现在该怎么办呢?用字母表示数就自然而然的提出来了, 学生也有很大的成就感。

疑问要精心“预设”。在分析教材进行教学预设时, 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或改编, 预设要有弹性, 要适当“留白”。疑问要理智“生成”。面对课堂上的提问, 孩子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 总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预设之外的“生成”是必然的。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教师的预设, 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预设, 随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 使静态的预设方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活性的实施方案。

(二) 巧设疑问与积极思考

好的教学要让学生主动探索, 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展, “跳起来摘果子”才更有味道。多提供一些师生互动的机会, 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 去解决问题。在教学素材的呈现上应该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有利于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合情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还可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让他们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体会数学的思维奥秘, 认识数学的思考方法, 养成数学的思考习惯。

三、追求“真实的课堂”, 让学生在“真”中活学

好的数学课, 学生是回味无穷的。自然真实是好的数学课堂的生命, 追求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理应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理智选择。如果我们多作一些务实的探究, 学生就能在真实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中享受数学。其中精心预设是构建真实有效课堂的前提。有幸听了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课, 自始自终, 无论是师生间的对话, 还是同学间的合作, 完全还原于一种生活状态。有平和的语气;有自然的神态;有高兴的欢呼;有思考的激昂。一切是那么自然, 那么真实。所以, 我们的课堂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真切的感受, 情绪的体验, 数学学习的幸福感。追求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 已成为我们数学教师永远的追求目标。

摘要:数学课堂, 应该是“好玩有趣”“有疑问有思考”“求真务实”的课堂。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更真实而又活力,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享受数学的美, 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好玩,有疑,求真,活力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吴正宪与智慧课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好玩的大班数学教案 篇3

1、感受数学操作活动带来的快乐,体验游戏的乐趣。

2、通过猜数游戏,发展幼儿的逆向思维及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

3、认识扑克牌,能根据扑克牌的特征进行分类和排序。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重点:

通过观察,发现扑克牌的特征,并根据其特征进行分类和排序。

活动难点:通过猜数游戏,发展幼儿的逆向思维及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扑克牌若干副,PPT图片、音乐等。

活动过程:

一、认识扑克牌,和孩子们一起熟悉各种花色和形状等。

1、看PPT图片,引入活动。

(1)小朋友,今天老师请了一位魔术师,他叫刘谦,曾经在春晚为大家表演过魔术节目,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在干什么?(玩扑克牌)

(2)扑克牌上有些什么呢?(数字)那除了数字,还有什么呢?(图案)它们的颜色一样吗?(不一样)都有些什么颜色?(红色、黑色)

2、教师出示一副扑克牌和孩子们共同认识。师:扑克牌上都是些数字几呢?又有些什么图案呢?(梅花、方块、红桃、黑桃)

小结:每副扑克牌都是有顺序的,除J、Q、K,都是按数字1-10来排列,每副扑克牌都有两种颜色和四种图案。

二、魔术游戏:猜猜少了那个

教师:接下来老师也想学学刘谦变魔术,和大家一起玩个魔术游戏,你们想玩吗?

1、介绍游戏方法:幼儿从五张牌中任意抽取一张,教师说出抽掉的牌。

2、教师准备5张牌(1-5)和(6-10),请幼儿任意抽取,教师观察牌面后说出答案。

3、请幼儿猜猜老师为什么会猜对。

4、小结:在这些牌中缺少的那张牌就是被抽走的牌。

5、教师出示1-10的扑克牌,请个别幼儿任意抽取,猜猜抽掉的是什么。

三、分类游戏

教师:扑克牌上有不同的数字,不同的图案和不同的样色。那我们还可以用扑克牌来玩一玩分一分的游戏,想不想玩?(想)

1、按颜色分:老师给你们每桌准备了一些牌,请你们一桌的小朋友一起把牌分到2个盘子里。想一想怎样分?

2、幼儿进行操作。请幼儿说一说:你们那一组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鼓励幼儿想出不同的分法)

3、按图案分:老师还想让你们把这些牌从2个盘子分到4个盘子里,可以怎样分呢?大家想一想。

4、幼儿进行操作。请幼儿说一说:你们那一组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四、排序游戏

1、我发现我们大八班的小朋友很能干,一下子就把桌子上的牌按不同的颜色分成了两份,按不同的.图案分成了四份,可是它们每一份还想来排排队,怎么办?

2、看,我这里有一张底版,底版上有什么?有什么用?(起点)

3、幼儿进行操作。

4、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排的?(有的小朋友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的,有的小朋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的,真整齐。)

5、看PPT图片,师幼顺数和倒数1-10。

小结:每副扑克牌上都有四种图案,每张扑克牌上的图案数量和数字是相对应的。

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用扑克牌玩了这么多的游戏,好玩吗?其实扑克牌还有很多好玩的游戏,它还可以站立起来。扑克牌可以是两个人、三个人,或更多的人一起来玩。今晚回家也和爸爸妈妈玩一下扑克牌游戏吧。

活动反思:

好玩的数学读后感 篇4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是“怎样买门票省钱”。故事讲的是导游老李,总是尽心为游客服务,想方设法地为他们省钱。这次他带领10个人去旅游,其中有7个大人和3个小孩,需要在景点买门票。老李想了三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按人数直接购买,需要960元,接近1000元了,好贵啊!第二种方案是全部买团体票,需要800元,比第一种省160元。第三种是大人按团体票买,小孩按人数买,结果只要680元,比第一种省320元,太划算了。原来学好数学还真能够省不少钱呢。

像这样有趣生动的故事还有很多。可惜的是很多故事我还看不懂。因此,我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努力学好数学,等我掌握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后,我还要再认真看一遍这本书。

★ 好玩的数学谜语

★ 《每天懂一点好玩心理学》读后感

★ 好玩的游戏作文600字

★ 数学读后感

★ 小班数学点数教案:好玩的轮子

★ 好玩的流动科技馆作文600字

★ 数学魔法书读后感

★ 数学司令读后感

★ 数学王国读后感

好玩的数学课三年级作文 篇5

在路上随便捡上一块石头,请你算算它占了多大的空间?对一个刚刚学会求正方体、长方体物体体积的`我来说,只有摇头,而且很坚定地说:“这样不规则的东西怎么可能求出来呢。”

哈哈,我们的数学老师可有办法啦!

“叮零零,叮零零”,上课铃响了。今天的数学课,我们搬到了实验室。我们好奇地端坐着,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老师。大家认真地听要求,终于到了我们最想的环节:“动手实验”、“见证奇迹”。

首先,往量杯里倒入1000ml水,再把准备好的石头轻轻放入水中,我们小组4同学都目不转睛地盯着量杯,这时张老师问我们:“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变化呢?”我们异口同声地说:“水升高了!老师又问我们:“水位为什么会升高呢?”我们大声地回答:“因为石块占有一定的空间。”“对!你们再想想,这样再来求不规则石块的体积是不是就简单了?”

我们再次惊呆了,这是多么简单,石头沉在了水底,因为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所以把水给挤上来了。

绘本——让数学更生动 篇6

一、理解绘本情节, 挖掘数学元素

1、根据需要, 合理删减。

由于一些绘本为了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往往在创作中根据需要加大想象和夸张, 从而使故事情节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弊端。因此, 我们在进行数学绘本教学活动前, 一起对有争议的故事情节展开研讨, 并适当进行删减, 确保幼儿获得比较准确的数学概念。

比如, 绘本《蜂蜜蛋糕树》中, 熊猫需要测量家到埋蜂蜜罐的地方有几步, 由于它不是脚跟接着脚尖地测量, 比较随意, 与我们需要幼儿掌握的自然测量方法不一致。因此, 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只选取了绘本的部分情节, 并且对动物测量脚步的画面进行调整, 改为脚跟接脚尖, 随后更多地提供多种生活化的材料让幼儿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

2. 同一绘本, 不同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 每一种教学内容及选择的材料对各年龄段幼儿有不同的要求。小班幼儿以直觉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更多地喜欢具体形象的材料;而中大班则以具体形象为主, 他们对实物图片和符号较感兴趣。

比如, 《大熊的储藏室》, 绘本本身蕴含的就是按特征进行分类。在小班教学时, 我们提供的是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糖果;在中班则提供了一些自制的“糕点”供幼儿根据不同要求分类;在大班, 教学重点可设计为初步尝试按种类进行第一次分类, 小组合作探索第二次分类, 能与同伴共同概括、分类, 并把分类的方法和作用迁移于生活。

所以我们觉得每一本绘本, 都蕴含着不同年龄段的教学内容, 我们教师应如何去把握绘本中的数学点, 把它放大、放宽, 并能积极探讨、研究, 大胆尝试, 让同一绘本在不同年龄段的数学教学中有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二、感悟绘本精髓, 有效组织教学

1. 有效选择, 制定目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的结果或目标。

如绘本《水果屋》, 这个童话故事讲述了小熊用各种水果造房子的故事, 绘本中所隐含了观察、比较、归类等数学内容, 其间不仅让孩子们尝试“用相同水果归类造房子”, 还延伸到“帮熊妈妈装果篮送朋友”丰富了孩子的日常生活经验。

2. 制作教学具, 有效利用。

在绘本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制作一些与绘本文本相匹配的教学具, 并要真真切切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学习来自于生活, 是生活的再创造。为了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应多选择幼儿熟悉的、来源于生活中的材料。

比如, 在大班绘本数学活动《蜂蜜蛋糕树》中, 为了更好激发幼儿自然测量的兴趣, 我们提供了纸条、吸管、薯片罐等, 让幼儿运用这些辅助材料进行自然测量。在操作过程中, 孩子们个个兴致勃勃, 他们通过模拟的情境, 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主动学习、探究, 享受着成功与喜悦。

3. 围绕目标, 有效提问。

数学绘本教学又该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思考,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们围绕活动的教学目标, 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问题, 使提问更具有效性。

(1) 以猜想式提问导入活动。

数学绘本《南瓜屋》教学活动导入时, 可以这样问:你们见过南瓜做的房子吗, 那请你猜一猜, 谁会住到南瓜屋里呢?让幼儿大胆想象、猜测, 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2) 用开放式提问解决重难点。

比如, 中班绘本《一起一起分类病》。为了激发幼儿对绘本的兴趣, 一开始, 我就以故事形式引出问题:“有个小朋友不喜欢整理房间, 每天早上起床妈妈都要提醒他快点整理房间, 要把相同的东西放一起。时间一长, 这个小朋友觉的自己得了一种怪毛病, 你们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吗?”我们一起来看这本《一起一起分类病》。

4. 适当引导, 优化指导。

在绘本数学教学探索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观念, 以孩子为学习的主体,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让孩子在摆弄材料的过程中进行探索, 从而获得数学知识、经验和技能。

例如:在《鼠小弟称重》这一活动中, 活动一开始, 让孩子们观察画面:小动物们在干什么?为什么不同的动物站到称上, 称上的指针会有不同的变化?在比轻重环节, 在孩子们观察画面的基础上提问:斑马站到称上, 指针指在了哪里?河马和狮子站到了称上, 指针又分别指在了哪里?大象来称重, 为什么指针指在了“0”上?而当小老鼠来称时, 指针又转过来一点, 顺势提出问题:难道小老鼠比大象还重吗?孩子们带着一连串的疑问, 自己去思考、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寻找到了比较轻重的方法。

三、迁移绘本经验, 运用生活实践

在绘本数学教学中, 我们始终把这块内容设置在教学目标上, 并在活动中实施、体现。

比如《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以“模式排序”为数学点, 故事的内容很单纯, 公主在拯救“小王子”的途中, 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难关, 例如, 要找到开门的钥匙, 要修好桥才能过河……这些重重险阻, 都需要幼儿运用对规律的感知, 才能通过。

四、数学绘本为主, 整合各科教学

在绘本数学教学时, 我们注重了课程的整合, 将数学教学渗透到幼儿园各科教学中, 让幼儿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 既培养了艺术兴趣, 又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

如数学绘本《过去的人们是怎么数数的呢?》, 这是一个展现数数演变过程的绘本, 让孩子了解到古代人是怎么数数的, 这些方法虽然很原始但是却是数数历史上必不可少的一个发展过程, 截取绘本中用手指计数、用脚计数、用眼睛计数等方法让孩子体验古时候人们是怎么数数的, 从而得出现代计数方法的方便。

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单元分析 篇7

绘制校园平面图(综合与实践)学习目标

1.以小组合作作的形式,通过“绘制校园平面图”的实际操作活动,进一步理解并综合运用图形位置、测量、比例、数据收集等知识,积累“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经验

2.经历设计方案、动手实践、交流反思的活动过程,发展统筹规划和按方案实践操作等综合实践能力,体验团结协作、获得成功的快乐

3.在设计、测量、整理等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建议学习课时数:2课时。教师在理解教科书意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时进行适当调整。

编写说明

《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这类活动往往无法简单地应用已知信息直接解决问题,需要经历发现和提出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需要学生收集相关材料,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需要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从而促进学生不断积累“从头到尾”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平面图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科书设计了“绘制校园平面图”的活动,主要是运用“图形与位置”“比例尺”“测量”等知识绘制校园的平面图,包括校园内的主要建筑、主要活动场所等,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科书设计了“活活动任务”“设计方案”“动手实验”“交流反思”“自我评价”的活动过程,鼓励学生“从头到尾”地思考问题,有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综合发展。

教学建议

“绘制校园平面图”的整个活动过程比较复杂,建议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这样做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统筹规划的实践能力,也有有利于学生体验团结协作、获得成功的快乐。本活动组织时需要课内外结合进行,先在课内明确活动任务、讨论设计方案,再到校园里实际测量、调查获取相关数据,再回到课内整理、讨论、绘制校园平面图,以及开展交流反思、自我评价等。组织活动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思考、交流的空间,重视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反思与总结。

活动任务

教学时,建议教师先让学生说说对生活了六年的校园的印象,然后提出活动任务;亲手绘制一校园平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呈现教科书上的两幅平面图,让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平面图。

设计方案

教学时,建议引导学生分小组围绕教科书提示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每个小组形成一个

活动方案。下面是一个可参考的活动方案的内容提示,但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方案设计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讨论有所变化。每个小组的方案形成后,可以组织进行方案的交流,互相启发,完善方案,提提高学生的统筹规划能力。

活动方案

活动任务:绘制校园平面图

主要步骤:1.讨论制订活动方案。

2.确定需要收集的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比例尺等。

需要收集数据的场所以及需要记录的数据是:教学楼(长和宽)、图书室(长和宽)、操场(长和宽)„

收集的方法是实际测量,测量需要准备的工具是„„ 初步确定平图的比例尺是1/1000„„ 3.分小组测量,记录相关数据。

具体分工:包括谁測量、谁记录数据等。(如果学校场所比较多,教师作适当协调,即班内分工,一个小组负责测量一两个场所即可)动手实验

本环节建议参考以下过程组织学生展开活动。

1.组织学生按方案实际开展测量活动,实际測量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体验方案的可行性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组织好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过程。如果学校教学楼等需要测量的数据较多,教师可以进行班内分工,每个小组负责测量一两个场所即可。学生记录时,可以提示学生先把这个建筑物或活动场地的形状的草图画下来,再记上相关数据

2.回到教室后组织学生整理、讨论,一方面是交换有关数据;另一方面是讨论确定比例尺,并分工计算相关场所的图上距离。在此基础上,可以每个小组先形成一个“草图”,并把测量、计算获得的数据标在“草图”上。

3.绘制校园平面图。为了使每个学生对绘制校园平面图都有亲身体验,建议每个学生都能尝试回一画校园平平面图。

交流反思

在学生绘制平面图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这次活动进行交流反思。如果是每个学生都画了一幅平面图的,可以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评价,并选出一两两幅好的作品参与全班展示交流。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观察、评价校园平面图,首先要关注画得是否齐全,准确、合理,其次关注是否美观、有自自己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好的作品,再次画一画平面图。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科书中后面的三个问题,回顾、反思和总结。

自我评价

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进行评价,完成后在小组内部交流,小组成员之间再进行互评,让学生客观了解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并向他人学习。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学习目标

1.动手操作,验证交流,经历探索和认识莫比乌斯带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动手操作、对比探索中认识莫比乌斯带,学会将长方形纸条制作成莫比乌斯带,初步体会莫比乌斯带的特征。

3.在数学活动中经历猜想与探索的过程,感受莫比乌斯带魔术般的神奇变化,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建议课时数:1课时。教师在理解教科书意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时进行适当调整。

编写说明

莫比乌斯带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研究究“四色定理”时偶然发现的,即:把一根纸条一头扭转180°后,两头再粘接起来做成纸环,这个纸环环具有魔术般的性质。一般常见的纸环具有内側的面和外侧的面两个面(即双侧曲面),两个面可以分别涂成不同的颜色。而这样的纸环只有一个面(即单侧曲面),沿着面涂颜色最后涂成的是一种颜色。这样的神奇的单面纸环后来就用数学家莫比鸟斯的姓命名为“莫比乌斯带”,也叫“莫比乌斯圈”。“莫比乌斯带”虽然属于“拓扑学”的内容,但这个内容是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数学视野的好题材,对学生来说具有可操作性、趣趣味性和挑战性等特点,因此教科书将此内容安排为“数学好玩”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 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数学视野,进一步激发好奇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初步认识和体会其特征,体会数学的无穷魅力不需要掌握双侧曲面、单侧曲面等知识。

“莫比鸟斯带”有很多有趣的、奇妙的特征,如“只有一个面”“只有一条边”“沿中间线剪开后不是两个纸环,而是一个大的纸环”等,会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一定的冲击(如,明明原来是两个面,怎么会变成一个面了呢),学生会感觉到有点难以理解和有点“神奇”。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莫比乌斯带”并体会其特征,教科书采用让学生用一般常见的纸环与“莫比鸟斯带”比较的办法,设计了一系列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猜测、比、疆证、思考、发现,直观感受“莫比乌斯带”的神奇,领领略数学的魅力,拓展数学思维。

教学建建议

课前,教师要准备好或让学生准备好一些学习材料:每位学生若干张纸条(一般6条左右),剪刀,固体胶(胶带纸)、水彩笔等,以在开展活动时使用。

本节学习内容的展开方式,我们有两种建议。第一,对对于自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班级,教师可以把学习任务直接交给学生,即由学生根据教科书的问题串,直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任务的结果。第二,对于自主学习能力一般的班级,建议参考如如下活动建议。

活动可以让每个学生独立开展操作活动,也可以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

一个纸环的内侧有一点面包屑,外面有一只蚂蚁。如果不让蚂蚁爬过圆环的边缘,它能吃到面包屑吗? 建议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做一个纸环,并在纸环内侧标上记号表示面包屑,教师再呈现

情境图,提提出问题:“外面的一只蚂蚁如果不翻过纸环的边缘,能吃到面包屑吗?”让学生在自己做的纸环上模拟思考,再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纸环有两个面(内侧的面、外侧的面,或者简单地说里面、外面),所以不翻过边缘,蚂蚁无法吃到面包屑。

做一做,想一想。先用一张长方形纸条如左下图那样扭一下,再把两端粘上,得到如右下图的纸环。在这个纸环上作个标记表示面包屑,想一想,小蚂蚁从点A出发能吃到面包屑吗? 教学时,建议教师先进行莫比乌斯带的制作的示范、指导,特别是扭的方法需要指导(实际就是把纸条的一头两个面扭转一下,再把两头接起来,就成了一个特别的神奇的纸环),然后让学生每人亲自动手制作一个神奇的纸环(即莫比乌斯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原来有两个面的纸条,一头扭转后接起来的纸环只有一个面”的特点,这个活动中可以用正反面颜色不同的纸条或在白纸的一个面涂上颜色。学生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在这个纸环的一个地方标上记号表示面包屑表示蚂蚁,引导学生思考“从点A出发,不翻过边缘能吃到面包屑吗”,可以让学生在自己个地方标记做的纸环上模拟操作或者画线、思考,再组织交流,还可以让学生改变面包屑的位置,引导学生发现这个纸环很神奇,即“不管面包屑在什么地方,蚂蚁顺着面爬就能吃到,也就是不必爬过边缘就能吃到”,也就是“蚂蚁不翻过任何一处的纸的边缘,却却能爬到纸表面的每一个地方学生总结交流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与前面的纸环进行比较,为什么前面这个一般的纸环吃不到面包屑,而这个神奇的纸环能吃到面包屑,初步体会“神奇的纸环只有一个面”的特征。

分别在普通纸环和“神奇的纸环”上各取一点。从这点开始涂色,不能翻过边缘直涂下去,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时,建议先让学生按教科书要求分别开展涂色活动,然后说说有什么发现,在充分的活动后发现和体会“神奇的纸环只有一个面”的特征。在充分体验“只有一个面”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观观察研究“是不是只有一条边呢”,可以在边上作个记号.然后用手沿着边往前,最后发现回到了原点,进一步体验这个纸环(莫比乌斯带)的神奇。

再取两张长方形纸条,每张长方形纸条中间画一条虚线(如图),再分别做成一个普通纸环和一个“神奇的纸环”。用剪刀沿纸条上的虚线剪开,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学时,建议先让学生按教科书要求在两张纸条中间分别画一条线,平分成两部分,然后分别制作成一个一般的纸环和一个神奇的纸环。然后,让学生先猜一猜猜“如果把两个纸环分别沿线剪开,会剪成什么样子呢”。在学生猜测测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发现神奇的纸环“剪开后没有分成两个圈,而变成了一个窄一点的大的纸环”,交流中体会这个纸环的“神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小结一下已经发现的“只有一个面”“剪开后没有一分为二,而变成了一个窄一点的大的纸环”等奇妙的特征,并让学生介绍“莫比乌斯带”的名称及其来历。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开展研究活动,将莫比乌斯带平分成三份、四份,先猜一猜会剪成什么样子,再剪开,进一步探索和感受莫比乌斯带的“神奇”,体会数学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在网络上收集莫比乌斯带相关的资料与图片,向学生介绍一些莫比鸟斯带的应用,如用皮带传送的动力机械的皮带就可以做成“莫比乌斯带”状,这样皮带就不会只磨损一面了;还有莫比乌斯圈原理制成的莫比乌斯爬梯、中国科技馆“三叶扭结”、过山车、克菜因瓶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了它的作用,深刻体会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

可爱的小猫

学习目标

1.经历将“小猫乐乐”在方格纸上利用“数对”放大的探索过程,通过“填一填”“画一画”等活动,体会用“数对”的变化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活动中体验图形的多种变化,感受在方格纸上利用“数对”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趣味性,激发数学兴趣。

建议课时数:1课时。教师在理解教科书意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时进行适当调整。

教学建议

右图是可爱的小猫乐乐,请将表示乐乐乐轮廓的点的数对填在下面。

会用“数对”表示方格纸上的相应的点(实实际上是在直角坐标系中)是本节课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师要重视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学时,在引人新课后,建议先让学生观察已经表示好的四个数,说说“这样用数对表示图中的点”,也就是怎么看懂两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看懂懂“第一个数是看横轴上的数,第二个数是看纵轴上的数”,如C(6,2),就是横轴上所对的数是6,纵轴上所对的数是2,也就是表示第六列第二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其他的点,并进行交流。对于基础比较好的班级,也可以先提问:“根据我们学过的数对的知识,你能将表示小猫乐乐轮廓的点的“数对”正确地填写出来吗”?先独立填写,再交流怎么看懂的。

小猫家族中还有天天、晶晶和欢欢三只小猫。观察下表中表示每只小猫轮廓的点的数对的规律,把表格填写完整,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时,建议首先让学生把第一题中表示“小猫乐乐”轮廓的点的数对填写在表格中,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表示天天、晶晶和欢欢三只小猫轮廓的点的数对,与第1列乐乐的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规律,在找到规律的基础上,把“数对”填写完整。教学时,可以先一起讨论表示“天天”的点的数对的变化规律,找到规律后填写。然然后让学生独立找表示“晶晶”和“欢欢”的点的数对的变化规律,填写后交流。

根据上表,在下面的方格纸中分别别画出天天、晶晶和欢欢的轮廓。

教学时,建议先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按照上面表示三只小猫的点的数对的变化,分别画出三只小猫,哪只小猫最像乐乐?然后,让学生描点、连线验证自己的猜测。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有什么发现”,也就是“表示轮廓的点的数对怎样变化,画出来的小猫长得最像乐乐”,在比较中感受表示轮廓的点的“数对”的两个数都乘相同的数,变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才像,体会用“数对”进行图形放大的方法。同时,再引导学生发现表示轮廓的点的“数对”的两个数的变化不同(即即乘的数不同),画出来的小猫就会“变形”。

生活中,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将图案进行“变形”。请在下面的方格纸上用这样的方法设计图案。想一想,画一画,与同学交流。

好玩的数学绘本 篇8

活动目标:

1、在玩白果的游戏、操作中感知3以内的数量。

2、初步感知1和许多。

3、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并能按要求进行操作。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1、每人:勺子一个、小盒子、瓶子(瓶子上贴上圆点)

2、盘子(粘上三颗白果)、杯子、篮子、白果。

3、三个小动物的家,分别贴上1~3的点子数。

活动过程:

1、数白果:出示盘子(盘子里有三颗白果)

师:这是什么?我们来数数有几颗白果?指一个数一下。(师带领幼儿边指边数)

师:谁来帮我放白果。(请一幼儿上来放,边放边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孩子直观地观察白果,为孩子正确示范手口一致点3以内数,也为下面的活动做好铺垫。)

2、第一次舀白果:复习和许多

师:现在我们来玩白果。

第一次操作:

师:请小朋友一只手按住小盒,用勺子从小盒子里舀一颗白果,放在圆盘子里,舀几颗白果?谁来说说你舀了几颗白果?(引导幼儿说出:我舀了一颗白果)

师:请小朋友把你舀的一颗白果放到老师的`盘子里。便放边问:你放了几颗白果?

请小朋友放到盘子中,师:你放了几颗?你也放了1颗白果、你也放了1颗白果……现在篮子里有多少白果?

总结:一颗一颗白果放在一起变成了许多白果,也就是一个一个合起来是许多。

(设计意图:以勺子舀白果的形式符合小班的孩子好动的特点,在玩中巩固复习1和许多,也激起孩子参与玩白果活动的兴趣。)

3、第二次舀白果:感知3以内数量。

师:刚才我们一勺舀了1颗白果,现在还是舀一勺,可以舀多一点,比比哪个小朋友最能干!一勺里装的最多?只能舀一勺哦!(幼儿舀白果)

(1)看看、说说、数数:你舀了几颗?谁也是舀到了3颗?你能数给我们看吗?点一颗数一下。

你舀了3颗白果,谁也是3颗白果?(师:你舀了3颗白果,你也舀了3颗白果、你也是……。你们都是3颗白果)

师:小朋友,你们是几颗白果?(你是2颗白果、你也是2颗白果………你们都是3颗白果)

(2)数数、说说:你舀的白果长得一样大吗?(大、小)大白果有几颗?小白果有几颗?

(把白果放好)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继续满足孩子用勺子舀糖果的兴趣,在前面的环节中孩子们对于这个舀果游戏还是意犹未尽,因此在这个环节中继续提供机会满足孩子们的这一愿望,同时重点要求孩子按照要求舀白果,另外,这个环节的介绍也是一个重点,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要创造机会让他们想说、敢说,因此在这里我引导孩子们介绍自己舀白果的数量、白果的大小的时候提醒他们要用简短的语句说清楚自己舀了几颗白果。)

4、装白果:按点子数取物

师:小动物也想吃白果,我们来帮小动物装白果,好吗?(幼儿从椅子底下取出瓶子,引导幼儿看瓶子上的点子数)

师:瓶子上有什么?有几个点子?你的瓶子上有几个点子?

师:这个瓶子里可以装几颗白果正正好?

师:瓶子上有几个点子就装几颗白果,我们先打开盖子,用勺子一颗一颗舀,边舀边数,舀完后把盖子盖好了。(幼儿操作)

师:你的瓶子上有几个点子,你舀了几颗白果?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孩子尝试听好老师要求进行装白果活动,满足孩子急于舀白果的愿望,同时也锻炼孩子按照点子进行操作的能力,另外小班的孩子语言表达的习惯需要老师潜移默化的培养,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还要求孩子在操作按点子数装白果的过程中能够尽量说清楚自己装了几颗白果,鼓励孩子能够大方地在集体面前进行表述。)

5、爆白果:复习许多、3以内数数

(1)爆许多白果。

师:白果装好了,我们来爆白果,先检查检查盖子可要盖好了!

师:许多白果可以爆几下?(幼儿尽情爆白果)

师幼共同摇瓶子中的白果。

(2)请小朋友按老师的要求分别爆1、2、3颗白果。

师:白果爆熟了。(放好瓶子)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根据生活中人们用微波炉爆白果的情节来设计,既调节课堂气氛,又同时为满足小班孩子玩的特性有目的的设计先爆许多白果,让幼儿尽情玩够,再按要求爆白果,边爆边复习3以内数数,真正体现玩中学。)

6、送白果:

师:白果爆熟了,好香哦!小动物也闻到了香味,你们愿意送给小动物吗?

现在我们把爆好的白果送到小动物家里,看看有几个小动物家?(出示小动物的房子)

(师幼共同说出小动物)

师:你发现什么啦?(小动物房子上点子数,一起数数点子数)

师:聪明的小朋友肯定知道,你的瓶子应该送给那个小动物?(请一幼儿试试)

师:小动物说:小朋友!你瓶子里装的白果要和我的点子一样多哦!我才喜欢!

(师带领幼儿送白果)

师:小动物分别收到了多少瓶白果?(师幼共同数动物家中的瓶子数)

师:我们送给了小动物,高兴吗?小动物们说谢谢你,我们说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孩子把爆好的白果送给小动物上,是孩子对3以内的白果在数量上进行匹配的一个提升,本环节还巧妙的设计小动物分别得到了:2瓶、3瓶、和许多瓶白果,是本次活动的一个升华环节。)

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和白果玩了游戏,(出示染色的白果)这里有许多穿好彩色衣服的白果,他们也想和小朋友们玩一玩,想玩的小朋友可以去益智区玩。

数学绘本开启数学学习之门 篇9

一、善用数学绘本,巧拨“独特数学”之弦,提升数学学习的“体验指数”

让学生理解数学,最重要的不是你知道的数学是什么,而是你要理解他们心里的数学是什么。

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100以内的数”后,教材中安排这样一道习题来教学单、双数。

经过前面的学习活动,学生大多能够根据个位将数分成两类。不过接下来谁是单数谁是双数,他们无法记住这个看似很简单的数学概念。显然教材上的这个内容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吸引力不够大,不能打动他们。

我在教学中尝试选择了两本关于单双数的数学绘本作为教学的补充,一本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翻译出版的《一二一二糖果店》,另一本是英文汉声出版社出版的《奇数和偶数》,两本绘本知识相同而内容却不同,可以让不同学生产生不同的触动。

1.以生活经验来助推数学概念。

新课改强调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是数学概念的重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教者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亲历数学探究的过程。

在这两本书中,学生经历了一个个有趣的生活场景。比如,他们成为一群糖果的包装师,他们用一个特殊的包装盒去体验包装不同数量的糖果。利用这个盒子将一堆糖果2颗一对儿地分,如果全分完了,这堆糖果的数目正好是我们学习过的双数,而如果还剩下一颗,这堆糖果的数目就是我们学过的单数。打开鞋柜,里面有6 只鞋子。每一只鞋子都可以找到一个同伴凑成对,所以6 是一个双数。而另一个鞋柜,只有5只鞋,其中有一只鞋找不到同伴非常孤单,所以5 是一个单数。看到这些画面,学生对类似的配对现象一下子有了兴趣,“我们吃饭的筷子好像也是一双一双的”“一根筷子是单的不能吃饭”“我的手套也是2 只一双”“我的眼镜上有两个镜片也是一双”,看来多数学生对认识单数和双数中配对的意识已经建立了。

2.以活动体验来积累数学经验。

学生多样的性格决定了打动他们的肯定不会是同一种东西。在班上一些特别活泼的男生身上,我清晰地发现打动他们的则是绘本《奇数和偶数》中的另一部分内容。

这部分内容开始介绍单数和双数的应用,有好多的活动设计,比如,“让孩子们组织一个拔河比赛,裁判会数两队的人数,两队人数怎样比赛才公平?而不管两队各有多少人,两队的总人数是单数还是双数呢?”

书上通过全家投票表决假日去哪儿玩的活动,进行投票,发现单数人可以投票成功,双数人表决出现了同票的情况,不能做决定。按照书上的介绍我们进行了四人学习小组实验,对“接下来的活动课是做手工还是看课外书”投票,很多学生通过活动对于单数双数的判断逻辑有了深刻的体会,他们通过活动也能累积相关的数学经验。

和学生一起看数学绘本的过程,就是寻找他们“心中的数学”的过程。就如按过所有的琴键,总会有一个声音让他们特别喜欢。数学的“难”有时就在于如何找到那根独特的琴弦。应该说数学绘本让更多美丽的音符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打动他们的也许就在其中的一瞬间。

二、善用数学绘本,力推“主题创作活动”,提升数学学习的“实践指数”

数学绘本是一种有用的资源,但同时又是有限的资源。说它有限,主要是它资源有限,同时还多是一些舶来品。这些资源跟我们的课程结合得不是很紧密,有些也不适合。有时当我们选无可选时,自我的整合甚至创造就是必走的道路。

1.改编绘本,补充课程新资源。

数学绘本往往会在某个方面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抓住绘本中的这些优质资源,引领学生根据所学内容,不断拓展新的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在对数学绘本的改编中与自己的生活情境产生碰撞,从而达到知识的回顾与巩固、重构与创新并举。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中,认识部分与整体的对应关系是一个思维上的易错点。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在教学中我尝试改编了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绘本《失落的一角》。

有一个圆丢失了自己的一角,怎么也跑不快,他很不开心。于是他决定去寻找丢失的一角。

咦,这里有一个漂亮的一角(红色)。可是太大了!

又看到一个漂亮的一角(蓝色)。可是太小了!

继续往前走,这儿还有一角(黄色)。还是不合适!

继续往前走,这儿还有一角(紫色)。正好!

第一次碰到的红色一角,是谁的?第二次呢?第三次为什么还不合适?最后一个呢?

这个简单绘本尽管没有美丽的图画,也还缺乏生动的故事,但是它还是打动了很多学生,当学生说出“适合自己的才是正好的”,这又何尝不是一份智慧的领悟呢?

2.创作绘本,开发学生潜能。

绘画,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总是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内心世界,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特性,在数学绘本阅读中,引导学生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绘本的再创作,从而让学生在绘本的表达中“悟”到数学的思维方法,并使其转化为自己的一种潜能。

在二年级“时分秒”单元的学习中,学生欣赏了韩国辛慧恩的绘本《时间的故事》。在成人的眼里,时间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但在孩子的眼中,时间确实以一种有趣的形态存在着。

生1:时间是滑板车,是被一个小朋友骑着的滑板车,他从我眼前“嗖”的一下溜走了。

生2:时间是娃娃,是个刚出生的娃娃,越长越大,不好回头。

生3:时间是小溪流,是山上流淌的小溪流,不断向前奔跑着。

生4:时间是跳跳棋,是我和小朋友一起玩的跳跳棋,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创作绘本不仅表达了学生自我的内心世界,而且也为他们打开了通往智慧的大门。学生创作绘本可以释放自己的情感,同时,还可以促进他们阅读兴趣和想象力等方面的发展。

好玩的数学绘本 篇10

数学好玩

第1课时 校园中的测量 第2课时 搭配中的学问 第3课时 时间与数学

数学好玩

第1课时 校园中的测量

教学内容:教材P74~75。

教学目标:

1.经历完整的测量活动过程,了解并能够合理选择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办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测量问题。

2.在完成测量活动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分工合作,积极参与活动过程,获得测量活动的实际经验。3.在回顾、反思、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全面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了解评价方法,逐步培养自我反思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够合理选择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办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测量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合理选择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办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测量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幅校园场景的图片,说一说从图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情境图)学生可能会说: • 图中的同学们的问题都与测量有关。

• 图中的同学有的想知道学校沙坑的长是多少,他们在用尺子进行测量。

• 图中有的同学想知道绕校园操场走一圈,大约走多少米,从图中看,他们应该是先测量一步有多长,然后看绕操场一周有多少步,最后进行估算得出结果。

• 还有的同学想知道篮球场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有的想知道小树有多高。……

师: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进行的主要活动——测量。

【设计意图:由学生感兴趣的看图活动引入新课,告诉孩子们今天要研究的重点,同时图中的信息还渗透了有关测量的方法,如尺测、步测等,为新课的教学作铺垫。】

二、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活动任务。

师:请看,说说今天的活动任务是什么。(课件出示活动任务)生: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是测量学校里的体育器材或小树大约有多高,学校操场的一圈大约有多长。还有一个自己选择的任务,在校园里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测量任务并去完成。

师:任务明确之后,请同学们议一议下面的问题,为实践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件出示问题)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 • 测量的主要方法有目测、尺测、步测、绕绳测量等,除了目测可以估算以外,其他方法一般都要用到尺子这种测量工具,绕绳测量还要用到绳子。

• 要准备的测量工具主要是尺子,需要记录的数据就是测量任务要求的数据:学校里的体育器材或小树的高度,学校操场的一圈长度等。• 小组内的同学分工合作,测量的至少2人;做记录的1人;还要有1人为测量人员服务,如拿测量工具等。2.实践活动。

师:做好准备工作,就开始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注意测量时的注意事项,如起头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读数时视线要与尺子的刻度垂直,尽量避免误差等。

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测量并记录数据,填写活动记录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3.活动总结。

师:上面的活动中,使用了哪些测量的方法?这些方法还可以用到哪里? 生1:步测法,在农民伯伯估测土地时经常用到。

生2:尺测法,在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如测量课桌的长度、黑板的长度等。……

师:选择的测量工具有哪些?在使用它们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生:选择的测量工具主要是尺子,测量时要注意起头与0刻度对齐,尺子要放直不能歪斜,读数时视线要与尺子的刻度垂直。师:记录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在今后什么地方可能用到? 生:我们主要测量了校园内的一些事物并记录了相关数据,如操场一圈的长度可能在今后运动会田径比赛中用到,可能在计算操场周长时用到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对接生活的过程,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学习者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体系。由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生活现实引入,并对一些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处理,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寻求验证方法。这些鲜活的生活经验用于帮助经历、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简单明了,而且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实现了经验的重组,有利于生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后续的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堂小结

师:在今天的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进一步研究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 • 我学会了步测法,知道了当我们不容易直接用尺子测量较长距离的时候,可以用步测法知道大约的距离是多少。

• 我知道了测量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实际测量的需要选取不同的测量方法。

• 我还想知道有没有很好的方法,能较为准确地测量像小树这样较高的物体呢? ……

师:在活动中,同学们有收获,还动脑筋想到了其他的问题,这样非常棒!相信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入,你们的问题一定能解决,好好学习吧!

四、作业

第2课时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内容:教材P76~77。教学目标:

1.结合“搭配服装”等现实情境,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出各种搭配方法。

2.在尝试、展示、交流过程中,逐步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和解决问题。

3.在探索用不同方式表示搭配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培养符号意识。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出各种搭配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出各种搭配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和“搭配”有关的问题,服装需要搭配,路线可以搭配,饭菜需要搭配,不同的搭配有不同的效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搭配中的学问”。

二、探究新知 1.搭配服装。

师:马戏团里的小丑要表演,想选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可以怎样搭配呢?请你摆一摆,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情境图)学生运用学具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谁来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 我是先选了一顶帽子,分别与裤子搭配,发现有3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然后换另一顶帽子,分别与裤子搭配,发现又有3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这样出现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如图所示)。

• 我是先选了一条裤子,分别与两顶帽子搭配,这样有2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接着换选一条裤子,分别与两顶帽子搭配,又有2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最后选剩下的一条裤子,分别与两顶帽子搭配,有2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最后算一算,一共有2+2+2=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如图所示)。

师:笑笑是这样表示各种搭配方法的,你能看懂吗?(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最下面的图)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你看懂了吗?说说什么意思。

生:笑笑是用三角形表示帽子,用正方形表示裤子,然后用连线表示所选择的帽子和裤子之间的搭配,一条连线就表示一种搭配方法。师:是啊,我们可以用图形代替物体进行搭配,也可以用其他的符号或字母代替物体进行搭配。现在请同学们用字母表示帽子和裤子,试着连一连。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展示。2.营养配餐。

师:一份盒饭含有一种主食和一种炒菜,你能根据菜谱,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看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配餐方法。(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情境图一)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 • 我用三角形表示主食,用正方形表示炒菜,先确定一种主食分别与每一种炒菜搭配,有4种不同的配餐方法;然后换一种主食,分别与每一种炒菜搭配,又有4种不同的配餐方法,所以一共有8种不同的配餐方法。

• 我是用不同的字母表示主食和炒菜,先确定一种主食,分别与4种不同的炒菜搭配,这样就有4种不同的配餐方法;然后换一种主食,分别与4种不同的炒菜进行搭配,又有4种不同的配餐方法,所以一共有8种不同的配餐方法(如图所示)。3.去动物园的路线。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有关搭配的问题,如路线搭配的问题。你能独立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情境图二)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多少条路可以走呢?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可能会说: • 我们可以用列举的方法,把不同搭配列举出来。从学校到少年宫有A、B两条路可以走,而到了少年宫之后出现了C、D、E三条不同的路,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走法,就像前面的搭配服装、营养配餐一样,我们可以假定从学校到少年宫走A路,那么从少年宫到动物园可以搭配3种不同的走法:A→C,A→D,A→E。同样的道理,我们假定从学校到少年宫走B路,也可以出现3种不同的搭配走法:B→C,B→D,B→E。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路可以走。

• 也可以像搭配服装那样画图表示不同的搭配方法,结果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6条路可以走。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学会有序地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收获,自我总结。

四、作业

第3课时 时间与数学 教学内容:教材P78~79。

教学目标:

1.结合“共同的休息日”这一常见的生活情境,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2.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日历中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初步感受集合思想,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集合思想。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时间与数学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时间与数学”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共同的休息日。

师:奇思的父亲是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奇思的母亲是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奇思是周六、周日休息。9月1日大家都开始工作或学习,下面是9月份的日历,请你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跟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尝试自己作答并思考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1:奇思的父亲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也就是他在9月1日、2日、3日上班,然后9月4日休息;接着是9月5日、6日、7日上班,9月8日休息……这样依次标出奇思父亲的休息日分别是4日、8日、12日、16日、20日、24日、28日。

生2:奇思的母亲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也就是她在9月1日上班,然后是9月2日休息;接着是9月3日上班,9月4日休息……这样依次标出奇思母亲的休息日分别是2日、4日、6日、8日、10日、12日、14日、16日、18日、20日、22日、24日、26日、28日、30日。

生3:我们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出奇思父亲和母亲的休息日后,可以看出同时标有△和○的日子有4日、8日、12日、16日、20日、24日、28日。这些都是奇思的父母同时在家的日子。师:再用√标出奇思的休息日,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奇思是周六、周日休息,从日历上一看便知道,奇思休息的日子有3日、4日、10日、11日、17日、18日、24日、25日。

从日历中看出同时标有△、○和√的日子有4日、24日,只有这两天奇思和父母同时在家。

师:我们可以把奇思父母共同的休息日填在同一个椭圆内(课件出示教材第78页集合图),表示奇思父母这些日子都同时在家休息。你看懂了吗?请你也像这样表示出其他的休息日。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你是怎样表示的?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可能会说: • 父子共同的休息日就是日历中同时标有△和√的日子,只有4日和24日。

• 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就是日历中同时标有○和√的日子,4日、10日、18日和24日。

• 全家共同的休息日就是日历中同时标有△、○和√的日子,只有4日和24日。

2.日历中的规律。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9月份日历中加框的4个数,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换另一组再试试,你发现的规律对吗?跟同学讨论交流一下。(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图)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把你的发现跟大家交流一下吧。学生可能会说: • 横着看每行相邻的两个数据差是1,右边的数据总比左边的数据大1。

• 竖着看每列相邻的两个数据差是7,下面的数据总比上面的数据大7。

• 斜着从对角线的角度看,通过计算可以知道,4个数据中对角的两个数据的和相等。

师:观察日历中有阴影的9个数,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1:横着看每行相邻的两个数据差是1,右边的数据总比左边的数据大1。

生2:竖着看每列相邻的两个数据差是7,下面的数据总比上面的数据大7。

生3:斜着从对角线的角度看,通过计算可以知道,9个数据中对角斜线的三个数据的和、9个数据横着正中间三个数据的和、竖着正中间三个数据的和都相等。

生4:阴影中9个数据的和,是正中间那个数据的9倍。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看哪个同学能够猜出笑笑和淘气说的数据。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图)学生可能会说: • 我们已经知道横着相邻的两个数据差是1这个规律,所以我们可以假设两个数相等,那么它们的和就要比实际的和少1,然后平均分就是较小的数,加1就是较大的数。所以横着相邻的两个日期,它们的和是25,这两个日期应该是12和13。

• 我们已经知道竖着相邻的两个数据差是7这个规律,所以我们可以假设两个数相等,那么它们的和就要比实际的和少7,然后平均分就是较小的数,加7就是较大的数。所以竖着相邻的两个日期,它们的和是37,这两个日期应该是15和22。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与数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

上一篇:“镇社区居委会─任期目标规划计划”社区工作计划下一篇:首席员工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