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职务犯罪

2024-12-04

村干部职务犯罪(精选8篇)

村干部职务犯罪 篇1

如何预防村干部职务犯罪之我见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东风吹遍全国各地,农村经济正大步发展,村干部手中掌握的权力和资金也越来越多,并在一定范围内代替乡镇政府行使国家的基层管理权,但是至今并没有形成一种好的运行机制来规范这些集体财产,因此给了这些村干部产生犯罪的土壤。近年来,A市B区查处了C村委会主任、会计冒领补偿金案和柳林洲村委会会计挪用统筹款案等一系列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给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打击和查处职务犯罪的目的在于真正地做到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下面,我就如何预防防村干部犯罪讲几点我的看法:

一、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原因

在分析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原因时,我们不得不提起我区村干部犯罪的特点:一是人员的相对固定和集中,只限于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会计。二是作案的形式从单一型向合伙型发展,作案手段也从明目张胆转向暗箱操作。三是多数与经济利益有直接的联系。而直接使得村干部职务犯罪有机可乘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村务不够公开。这是村干部职务犯罪的根源。有些村

级管理暗箱操作,缺乏民主,透明度不高。实际上,有的村干部为谋取私利方便,不想让群众了解村务、财务和政务,没有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建设一个阳光的村务公开制度。

2.财务管理混乱。这是诱发村干部职务犯罪的温床。农村干部变动频繁,谁当干部谁管钱,根本不遵守财会制度,更谈不上账目的交接。另外,财务管理没有明确的分工,形成了村干部谁收钱谁保管,随收随花,开支无度。最后,就是收入不记账、少记账或虚报冒领,借其他支出和名目谎报支出数额,从中捞取好处。

3.监督机制缺失。这是村干部职务和犯罪的直接原因。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干部的权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财权”,但是财务监督管理仍然是帐目不规范,财务审批不严格,自批自支现象常见。这些为诱发经济犯罪打开了方便之门。

4.村干部本身的素质低。这是村干部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我区村干部的素质较低,民主意识淡薄,法律知识贫乏,有些干部缺乏依法办事的意识,容易形成“一言堂”,将村里的收入当作自己的钱柜子。

二、预防村干部职务犯罪的措施

村干部的职务犯罪首先直接侵害了农民的利益,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其次破坏了国家法令

和惠农政策的落实,使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可信度下降;再次容易引发集体上访,矛盾激发,影响农村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切实预防村干部的职务犯罪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设农村民主法治,搞好制度规范化建设,以制治人。

1.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深化村务管理体制改革,对村务实行决策、执行、监督三分开的管理制度。为保障农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公开化,使民主决策程序走上规范化,将决策程序归纳“支部提、村委议、党内通、代表定”十二字,即按议事内容,由村党支部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村委会上充分讨论,并统一意见,在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交全体村民代表大会,作出决定和决议后,才进行实施。同时还要建立《重大事项管理规定》,并进一步完善好《村民自治章程》、《村支部、村委会议事规则》、《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民主管理制度,按章程办事,依法管理村级各项事业。

2.民主监督,加强对村干部的权力进行监督制约。一要坚持“三公开,一监督”制订完善,《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财务管理监督制度》,做到“阳光”的村务管理。各村要从财务管理制度、报帐核算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上做到“五个统一”(时间统一、程序统一、科目统一、手续统一、公开栏统一)。二要注重村民监督小组作用,真正发挥他们的强有力监督机制,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达到自治目的,促进更好进行权力监督。三是建立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每年一至二次对村主要干部进行评议,并将结果公开,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把评议结果与村干部年终考核挂钩,使民主评议不流于形式。四要加强对村干部的法治教育,增强村干部自身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意识。要真正遏制村干部职务犯罪,还必须加强对村干部的自身队伍建设,消除其内因。主要通过学习和教育使村干部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群众观,让其明白自己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属于人民,权力应服务于人民。

3.民主选举,完善村干部选拔制度。农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广阔的天地,选好干部,用好干部,是重中之重。我们应建立起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一是把好选举关,保证选民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选举权。二是可以培养、选拔年青干部充实农村干部队伍,以改变农村干部队伍的老龄化和学历偏低的状况。三是村干部的报酬要规范。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状况,经群众讨论、村支部和村委会协商确定一个合理数额。四是注重权力的合理分配。村支书、村主任、会计不能由一人兼任,否则容易产生腐败,要适当引入“回避”原则。

村干部职务犯罪 篇2

关键词:村干部,职务犯罪,职务犯罪原因

村干部职务犯罪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笔者仔细对比分析近年来村干部职务犯罪现象, 总结了几点村干部职务犯罪原因, 以期能对更好的预防和查处村干部职务犯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混乱, 偏离了“任人唯才”, 公平公正的原则

从近年来所查办的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中不难发现, 多数涉案村干部在其所在村有较大家族背景, 不论是家族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条件都占有较大优势。据悉, 这些村干部的上台与其家族势力有很大关系, 村民的民主选举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干扰, 让民主变得不再民主, 让选举名不副实。而由此选出的村干部不再是众望所归, 他们欠缺管理能力, 真正能够为村民服务的少之又少。他们的上台只不过是进一步巩固了其家族在村中的地位。当权力主要集中于村干部身上, 造成“一言堂”, [3]即使某些村干部搞点小动作, 村民也是敢怒不敢言。由此, 他们更加胆大妄为, 利用职权为己敛财。

二、文化素养不高, 法律意识淡薄

大学生村官是我国农村发展过程中所做的一个突破性的尝试, 目前来看, 这一制度带来了良好的效果。但我们也应当看到, 这一制度并不完善, 大学生村官在村中担任的多为副职, 他们没有真正的实权, 村中事务最终还是当地选出的村干部说了算。而绝大多数村干部都是农民担任, 接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不多, 多数为小学、初中文化程度, 自律意识、法律观念极为淡薄, 不熟悉党的政策、法律法规, 他们不知法, 不懂法, 不畏法, 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公私兼顾现象严重, 最终导致的是违法乱纪、职务犯罪而不自知。

三、对村干部重视不够, “拿村长不当干部”

市委党校、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市组织部、市行政学院每年都会开办一些学习、培训课程, 包括公务员初任培训、全市干部轮训、培训以及青年干部培训、学习等等, 但惟独没有针对村干部设置的学习培训课程。虽说村干部在我国现行行政体制内不属于公务员身份, 但他们是村务管理者, 本质上也可以说是公共事务管理者, 他们掌握着权力, 行使着职能, 对村干部进行学习培训理当纳入党校培训计划。笔者认为, 应当针对村干部建立长效持久的培训机制, 促其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 树立和强化其公正廉洁、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 以使其敬法、畏法, 从而达到遵法、守法的目的。

四、民主政治建设不完善, 制度执行不力

一直以来, 我国虽致力于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但一般都是基于原则性的规定, 缺乏可具体操作性。目前, 虽有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一事一议”等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好制度, [5]但也往往是流于形式, 无法真正做到村务公开、透明。

五、监督制约体制缺失, 查处力度不够

古人云:山高皇帝远, 这句话所揭示的现象在我国村干部身上体现的较为明显。近年来, 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党风廉政建设监督管理制约机制, 有效遏制了党政机关贪腐之风, 打击了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尤其是十八大以来, 针对公务员不断出台的各项禁令均落到了实处。反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虽也有不少政策制度, 但很难落实, 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 某些村甚至于根本就不存在相应的规章制度, 村中账目、人事混乱, 不入账、乱入账现象严重, 造成了“人管人, 一切都是主任说了算”的局面。某些乡镇对所辖各村监管松弛, 部分财政、农经、审计等部门监管不到位, 对村干部违法违纪行为睁只眼闭只眼, 更有甚者, 某些乡镇领导为了自身利益包庇、纵容、勾结村干部, 串通一气违法乱纪, 造成无人监管的现象。

由于多数村干部职务犯罪数额相对不大, 涉案事由复杂, 涉案人员庞杂, 且涉案人员文化程度不高, 查处难度相对较大, 考虑到办案成本及案件效果, 纪检部门或检察机关也不太愿意受理此类案件。同时, 目前我国规范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相关法律仍然存在很大漏洞, 导致司法机关在惩治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时立案难、取证难、定性难, 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风气。[6]

六、待遇较低, 伸手敛财

目前我国村干部未被纳入公务员编制, 缺乏相关福利待遇, 而一个月几百块钱的工资显然无法支撑正常的家庭生活开支, 最主要的生活消费还是要来源于种地或外出打工等其他途径。而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元化, 村务工作也越来越繁忙, 村干部开始通过吃、拿、卡、要来增加“收入”成为了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又一诱因。高薪养廉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职务犯罪问题, 但过低的工资水平却容易诱发腐败问题。

随着近年来我国农村村干部职务犯罪频发, 已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经济发展, 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我们在打击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同时, 一直强调从源头抓起, 综合治理, 标本兼治, 否则必然会导致一边打击, 而案件却层出不穷的状况出现。[7]因此, 正确认识村干部职务犯罪原因, 是找出解决村干部职务犯罪问题之对策的前提, 如不考虑具体情况, 不究其具体原因, 只顾“病急乱投医”, 是无法真正遏制村干部职务犯罪现象的。我们必须找准病因, 对症下药, 唯有如此, 才能为我国农村的发展持续注入清正廉洁之风。

参考文献

[1]李冬明.村干部职务犯罪的法律问题探析[N].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 .

[2]陈霞.论村干部职务犯罪之预防[J].魅力中国, 2013 (16) .

[3]马艳春.关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村干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思考[C].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 , 2009:949.

[4]肖龙.论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原因及预防[J].中国商界, 2013 (5) .

[5]肖龙.论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原因及预防[J].中国商界, 2013 (5) .

[6]吴文兵.对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几点思考[J].法学教育, 2013 (8) .

村干部利用上级的职务犯罪 篇3

一是利用村级财务实施违法行为。村级财务,因其管理相对松散,正成为村级干部及个别乡镇干部、上级职能部门干部的“唐僧肉”。如:乡镇干部、上级职能部门干部到行政村检查、指导工作,村级干部利用本村财务搞超额招待、送贵重礼物,借此搞好个人关系,有的还多列支出侵吞村级经济,或者借机购买大量香烟并对其中的部分予以侵吞。在2009年查处的黄泽镇湖头村魏小维挪用公款案中,我们就发现个别镇干部与湖头村的干部存在着上述利益关系。又如:我们调查发现,有的村级干部以上级干部发生红白喜事需送礼为由,虚报现金支出,或者到村小店以赊账方式拿走大量香烟,而后部分送礼,部分占为己有。在我们调查的金庭镇灵鹅村、黄泽镇明山茶场,都存在着这类问题。其中灵鹅村因不合理开支巨大,竟然在饭店、村小店赊账高达几十万元。

二是利用违章建筑实施违法行为。违章建筑,已在嵊州农村较多存在。有的村级干部,以招商引资为名,纵容、鼓励私营企业主在村里大肆圈地违章建造厂房,或者以解决村民住房为名,纵容村民违章建房,在暗中收取村民提供的香烟等好处后,还以村的名义违法收取所谓的“土地费用”,一部分供自己吃喝,一部分供自己与上级职能部门干部共同吃喝、娱乐。这些现象,在我们调查的黄泽镇恒路村、官园村、兰洲村等行政村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据我们调查,村级干部与上级职能部门干部,对于行政村的违章建筑基本是知情的。期间,村级干部的表现是,有的直接向上级职能部门干部为违章建筑说情;有的表面上向违章建筑户提出“警告”,并向相关职能部门“举报”,但实际上却与相关上级职能部门干部串通,不对违章建筑采取实际有效制止措施。其通过“作秀”要达到的目的是,既让违章建筑建造起来,又推卸掉自己的责任。在村级干部的攻关下,上级职能部门的干部,有的对违章建筑不闻不问,有的对违章建筑发一份“停建通知书”了事,表明自己已尽到了职责,但实际上不采取有效制止措施,有人甚至还为村级干部与违章建筑建造人通风报信。

三是利用专项资金实施违法行为。随着政府对农村建设的重视,农村专项资金逐渐多了起来,但由于专项资金的发放随意性较大,所以农村专项资金往往成为村级干部不正当竞争的对象。有的为了争取到资金而向相关职能部门干部行贿或请吃;有的采用虚报形式骗取国家专项资金;有的在为水库承包者、茶山承包者争取专项资金期间收受贿赂;有的获得资金后违规、违法使用。如2010年查处的金庭镇竺余江、王锡江贪污一案,其发案原因是因为,社保局干部单岳阳平时接受农村干部竺余江、王锡江的请吃较多,而主动为竺、王二人出主意,以多报培训人员人数方式骗取农村培训补贴,并利用职务帮助他们实施成功。最后竺、王因贪污被查处,单岳阳也因滥用职权被查处。

四是利用国家资源实施违法行为。砂石资源、水资源属国家所有,但个别村干部受利益诱惑,联合上级相关部门干部,进行违法开采。如2011年查处的北漳镇小柏村原村委王柏祥勾结镇党委书记黄榧君非法采砂案件,就是利用国家资源实施违法犯罪的典型例子。据我们调查,现在这类现象还有存在,如黄泽江沿线非法采砂经常发生,黄泽江流域的河水时常因非法挖砂而污浊不堪。除非法采砂外,有的村还把水资源私自出卖给企业非法牟利。

二、违法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相关职能部门的干部没有管好自己的嘴与手,助长了村级干部的贪欲。据调查,在实施村“零招待”前,职能部门个别干部有事无事都会经常到行政村检查、指导工作,主要目的是利用村级财务进行吃喝,甚至借机拿些香烟等礼物,个别严重的一个晚上娱乐消费上万元。个别上级干部的这些行为,充分激起了村级干部的贪欲,他们认为已与上级干部成为了铁哥们,自己借机吃、拿甚至索贿、受贿都不会有事,万一有事也有上面顶着。

二是村级干部与相关职能部门干部出于相互利用的需要。村级干部要实现自己的非法利益,需要得到相关职能部门干部的配合,如大量非正常收款收据的报销,就要得到乡镇会计代理中心的认可才可行;如违章建筑的建造,如果没有相关职能部门的默许或纵容,其被拆除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如专项资金的争取,没有相关职能部门的点头,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反过来,相关职能部门个别干部要在行政村中实现自己的非法利益,也要村级干部的配合。农村有山有砂有水,这些资源在一定条件下都能转换成金钱,但职能部门干部无法直接攫取这些资源,所以拉拢村级干部或被村级干部拉拢,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

三是专项资金发放、管理不到位,村级财务管理松散。农村专项资金本是为支持农村发展而设立、发放的,但有的职能部门的干部仅凭个人好恶发放专项资金,导致村级干部不正当竞争。有的捏造项目,有的多报项目,特别是到了年底,乡镇及相关部门里人满为患,都是村级干部在争取资金。

专项资金发放后,村级干部大多没有做到专款专用,而是用于归还吃喝账,或者请客送礼,或者发放工资、奖金,相关职能部门并没有实施有效的监督与制约。村级财务报销中,存在着大量收款收据报销现象,在我们调查的20多个行政村中,没有一个村没有收款收据报销现象,其区别只是报销金额的大与小。而在我们走访镇会计代理中心时,个别工作人员表示,村级财务具有特殊性,收款收据报销应予许可。除收款收据报销外,还存在着用途不清的问题。有的收款收据上没有作任何用途注明,有的标有招待某某人或某某部门字样,有的仅写有招待两字。更为严重的是,在饭店及私营小店,有的行政村有大量欠账,但用途不明。

综述以上现象,我们认为,可从三方面进行预防改进。第一,规范职能部門干部的职务行为。第二,解决农村实际问题。包括农村资金和农村建房的合理需求。第三,规范打击行为,建立健全干部问责机制,加大纪检监察的查处力度。

青年干部如何防范职务犯罪解读 篇4

职务包括:职权,职责,义务和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问题报告》曾把“职务犯罪年轻化”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出。青年干部职务犯罪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微观层次上个人素质方面的,也有宏观层次上制度结构方面的,亦即权力的失控,还有社会层次上综合因素方面的,等等。

一、青年干部职务违纪违法的现状

为什么要把预防青年干部的职务犯罪提高到足够的认识高度呢?职务犯罪高学历、低龄化现象已日趋明显,由以前的“59岁现象”到现在的“49岁现象”、“39岁现象”、“35岁现象”,甚至“26岁现象”,我们首先来看一组数据:刑事案件40%是职务犯罪,40%是青年干部职务犯罪……

十八大以来反腐,网络反腐风暴。

八项规定。官员成为高危职业。全国一个月查处一个省部长,三天一个厅局长,一天三个县处长,一小时18个机关干部。去年共查处16万人。比交通死亡人数高得多,一小时11人。

当提倡消费和对物质财富的崇拜成为社会的主流并被有的人理解出歧义时,在无所顾忌的社会通俗文化影响下,政治信仰缺失,实用主义泛滥,一些年轻官员按捺不住,开始朝“实惠”下手,甚至出卖自己的操守。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青年人思想不成熟,面对各种思潮、生活方式,如果不加强思想教育,遇到复杂的情况,就会迷失方向。由于放松了思想教育,近年来一些党的干部尤其是青年干部价值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表面上讲的是为人民服务,背后讲的却是实现个人价值。而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升官,二是搞钱。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不少青年干部的生活作风腐化。然而,此时,这些违法犯罪的青年干部正事业稳定并渐入佳境,有的刚刚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被党组织、社会和家庭寄予厚望,他们的犯罪,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极大的损失。那么,在我国目前各项权力监督、约束机制还不可能一下就完善的情况下,加强对青年干部的思想、道德、纪律和法制等各个领域的教育,从思想源头上遏制职务犯罪就更加显得重要。“职务犯罪年轻化”的趋势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这种变化对青年干部的影响更直接、更有冲击力。从犯罪机会的角度来讲,职务犯罪的机会主要是两方面因素的结合。一是职务权力存在的本身。基于国家管理的需要,公共权力拥有支配特定财务和他人命运的力量。作为权力的行使者,既有可能不自觉地消极渎职,也有可能有意识的滥用权力。当结合另一个因素即社会没有或者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这种可能性就转为必然性。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人民群众不可能直接行使参与管理国家的权力,只能通过授权少部分人代为行使,使得公共权力又存在的必然性。“惩治于既然”和“防患于未然”是反腐败斗争的两个重要方面,因 此,我们对青年干部的腐败问题要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二、青年干部职务违纪违法的特点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近年来青年干部职务犯罪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首先是涉案金额数目巨大,大案要案急剧增多。过去贪污受贿数万元可称为大案,而现在青年干部职务犯罪涉案金额在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屡屡出现,10万元以上的占了63.5%,上百万元的也屡见不鲜。北京海淀区检察院近年查处的不满30岁的犯罪嫌疑人中,最高数额达7100万元。

其次是犯罪分子文化程度高,手段高技能、高智商。据统计,2001年,本科以上的占27.9%,2002年为34%,2003年为36%,远远超过45岁以上职务犯罪的学历比例。1997年至今年3月,广州地区35岁以下青年职务犯罪总人数364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29人,占62.9%,研究生17人,这一比例远远超过其他年龄段的犯罪比例。

第三,主要集中在受贿和挪用公款两个罪名。受贿数额大、受贿方式多样化,一次性受贿数额越来越大。以往受贿人受贿的对象以现金和购物卡居多,而现在发展到信用卡、银行借记卡、房产、股份等多种形式,受贿数额也从一次百、千、万元上升到数万元甚至是数十上百成千万元。

第四,行政管理、金融、建筑部门、国企的青年干部掌握着资金信贷、审批管理、调配处罚、工程发包等各种实权,是职务犯 罪的高发区域。其中,国企青年干部职务犯罪有上升趋势,北京市检察院统计显示,国有企业是“26岁现象”高发区;行政执法部门经过整顿后,犯罪率出现下降趋势。引起注意的是,在文化、科技、教育、司法等传统上认为是“清水衙门”的部门职务犯罪也不断出现。

三、青年干部职务违纪违法的原因分析 腐败的原因:

腐败不是中国的特产,美国“镀金时代”1871-1913崛起,腐败严重。此时腐败特征:顶层腐败,***;官员颓败,集体不作为;政策失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体制衰败,用人腐败,农村换届选举,三拍(拍脑门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社会颓败,向钱看,向上爬。

经济发展了,社会管理滞后,活动场所;效率和公平失衡,贫富分化,阶级阶层分化。城乡差距,3—6倍,东西差距,城镇化率52%,发展体块,消化不良,不可持续。人均GDP几百美元到6千美元,东莞6万美元;人和自然关系失调。网民更愿意分享负面消息的比例为62%,全球为41%。

国民心理:弱势心理(没有保障),抱怨心理,闹事心理,仇官仇富心理。互不信任。道德滑坡。信访问题增多。

(一)、社会环境和社会矛盾增大了青年干部职务犯罪的诱发力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与计划经济的弊端同时存在,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使职务犯罪的诱发力增大。

私有观念的存在,以及一些社会不正之风的助长,诱发了部分青年干部的贪婪心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私有心理和私有观念的存在本是正常的社会现象,然而,过去的一段时期里,我国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经济建设上面,对思想政治工作有所放松,加上一些传媒过分地渲染西方国家高消费的物质享乐,对社会风气起着不良的导向作用,使不劳而获、享乐至上等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有了广泛的市场。一些青年干部把正常的私有心理和私有观念内化为贪婪的自私自利心理。在这种不良心理支配下,外化为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行为。

同时,市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使一些青年干部产生对商品金钱顶礼膜拜的心理,外化为权钱交易行为。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开放性和资源配置市场化,以及商品交易和流通的平等性,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消极的负面效应,如一些人不择手段地追求利益,信奉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特别是一些以工资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公职人员,现阶段的经济收入与消费支出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产生不平衡心态,在思想上萌发权钱交易的念头,一旦有适当的环境和条件,就会把权力作为私有化了的商品进行交易,换取金钱。(经商,做学问,从政)

(二)控制弱化和监管缺失提高了青年干部职务犯罪的可能性 在转型时期,一些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不力和监督制约机制不落实等社会控制弱化和监管制度的漏洞的存在,增强了一些比较薄弱的青年干部的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从而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犯罪。

首先,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内控不力是经济案件高发的直接原因。例如,在用人制度上存在不正之风,民主推选少,领导任命多,公开竞争少,暗箱操作多,致使个别思想品德差、业务素质低,甚至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年轻干部占据了领导岗位;又如,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内部管理混乱,责任制不落实,日常检查不到位,监督制约乏力;等等。(失德)

其次,监督制约制度种类不少,然而实效甚微。一方面,人大监督、纪委监察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都存在不到位的现象;另一方面,监督机关或个人不具有超然的地位,其人、财、物均受制约于部分被监督者,监督权难以全面实施,为职务犯罪留下了通道。法律不健全,拐卖妇女儿童,刑法中醉驾问题,性犯罪问题:强奸,猥亵。喂养式腐败。

再次,惩罚制度不严密。一个国家现行的惩罚机制和结构是决定该国腐败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加大惩罚力度将会降低腐败行为。我国腐败高发的事实,表明对腐败惩罚的措施、力度、密度等方面存在着重大问题。

四、青年干部职务违纪违法的心理透视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犯罪心理是客观与主观的辨证统一。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犯罪心理在形成过程中,都经历了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内化、外化、强化三个阶段。青年干部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心理过程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心理特征也有共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心理:贪欲,情欲,财欲

1、生怕吃亏的心理

有些年轻干部认为自己虽然有比较好的工作,经济条件并不差,但和社会上大款相比,没有人家潇洒,不趁现在手中有权,抓紧多攒一些钱,就没有机会了。在犯罪最初阶段,他们是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当陷入犯罪的泥潭时,错误地认为这是对自己工作多年的补偿,不捞白不捞,导致其名节不保。

2、贪图虚荣的心理

拥有实权的某些青年干部爱慕虚荣,一心追求个人享乐,被金钱、人情和关系所包围,深感以前的日子过得清苦,现在应该潇洒走一回了,因而在位高权重之时,挥金如土,生活奢侈糜烂,甚至染上黄、赌、毒恶习,入不敷出后,便从接受一般礼品到收受巨额钱财,断送前程。

3、盲目从众的心理

这部分人主观片面地认为,中央虽然加大了反腐败力度,但社会上贿赂之风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现在社会上腐败现象普遍存在,很多领导干部都在利用手中的权力捞取好处,与他们相比,自己这点小问题算不了什么。

4、投机自欺的心理

不少青年干部侥幸地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智商较高,身份特殊,见多识广,保护伞厚,且行为隐蔽、方法巧妙、手段高明、赃证匿藏天衣无缝,或相信朋友不会出卖自己,在自信能侥幸过关的情况下走上犯罪道路。

5、钱权互易的心理

一些青年干部为别人办了事,帮了忙,内心总希望“投桃报李”、“按劳取酬”,甚至自认为“用我的权换你的钱,天经地义”,于是,什么党性原则、荣誉尊严、道德良心乃至自由生命都可以置之脑后。一朝权在手,未办事先谈酬,谈妥酬劳再办事。

6、欲罢不能的心理

少数意志薄弱的年轻干部,在所谓的“人情往来”中不知不觉收受他人好处,或想继续贪图,或受到威胁,欲罢不能,明知早晚要翻船,仍如飞蛾扑火,“不见棺材不落泪”,自毁前程。特别是那些经济状况差,工作时间较短的青年干部尤为突出。

7、攀比摆阔的心理

这些年轻干部认为虽然自己不奢侈,不沾嫖赌,不上歌舞厅,可是每当看到人家住着装饰豪华的别墅式住宅、开着高级小轿车,腰缠万贯、挥金如土,就有了“我不比别人差,为什么该受穷”、“别人有的我也要有”的攀比心态,于是就摆架子,讲阔气,大肆收 受贿赂。

8、小打小闹的心理

这种人,“大贪没胆、小腐不断”,靠零打碎敲的“小腐败”敛财。用混同于日常的人情往来来逃过反腐监督的视野,送者敢送,收者敢收,分开看不起眼,累积的后果却相当惊人。结果在“出不了大漏子”的心理中越陷越深。

五、青年干部预防违纪违法的对策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说过:“一个良好的立法者关心预防犯罪,多于惩罚犯罪”.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人类社会内部存在着两种机制:一是产生犯罪的机制;二是抑制、预防犯罪机制。从犯罪发案率的高低,可以看出这两种机制相互较量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注重青年干部预防职务犯罪的重构工作。

(一)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权力体制 在制度意义上说,民主是以选举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权力产生和运行的机制,它包括选举、限任、质询、弹劾、罢免等项具体内容。而在权力意义上讲,民主就是通过民权限制官权的制度,在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方面,有着诸多的优越性。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改革干部的委任制度,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对各级的官员,尤其是年轻官员,由过去的上级委任为公开考试,如目前全国各省所搞的公开招聘试点以及任职前的公众评议等,就是很好的探索。这些探索,在不断完善后,要逐步形成制度,每一级干部的提升要经过公开的选拔考试和公众评议。坚决杜绝 干部提拔的暗箱操作,一把手、一言堂现象,因为它极大地破坏了正常的组织程序。在提拔、选用干部时,要做到公开、透明、民主。通过竞争来提高干部队伍素质,通过逐级的考试选拔,提高透明度,尽量减少吏治中的腐败。完善权力体制,应当在权力体制和结构的改革上寻求对策,改善权力运作的体制环境和相关环境,以改变传统体制中过分集权、缺乏制约功能的弊端。

实践证明,民主政治的发展同权力腐败的发生,通常呈反比关系。尽管民主政治做不到完全根除腐败,但确实可以起到减少腐败发生和控制腐败规模的作用。

法治是出路。

(二)依法严惩公职人员的职务犯罪行为。

面对违法乱纪,最好的办法是预防,中医里有治未病,不生病是最高的境界。其次的办法是警示教育,有了疾病的先兆,那么就吃点小药,谈谈话,批评警示一下,防止继续扩散蔓延。最后的办法也是最差的办法就是惩处,病得重了,不得不服开刀,用最痛苦的手段来解决。无药可救了,就放弃,让法律来惩处。

依法严厉惩治职务犯罪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要求,它是有效遏制职务犯罪发生的关键,也是对职务犯罪进行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

(三)加大社会反腐的舆论监督声势。

“洞房”与“牢房”相距很远,却又很近。网络反腐还将持续。因慑于整个社会反腐的强大声势和监督机制、法制环境的日臻完善,迫使“蠢蠢欲动”的年轻干部闻风丧胆,不敢越雷池半步。

(四)全面强化青年干部的思想道德预防。青年干部应当记住“四个务必”,做到“五慎”、“七廉”.一是要务必守得住根本,即“人生为什么,入党做什么,掌权干什么?”,自我迷失。务必保持心理平衡、务必管得住家人,防止他们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影响做违纪违法的事情,务必培养过硬的工作作风。世界上没有圣人,不是计算机复制出来的。

二是慎初、慎微、慎独、慎欲和慎交友。世间万事始于初,“小节”被轻易忽视,在矛盾侥幸的复杂心态驱使下迈出第一步而不能自已,一步一步地陷入罪恶的深渊。孔子在《礼记。中庸》中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我们并不是禁欲主义者,但要守住思想堤防,时时以国家法律和党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选友要准,交往有度,不离原则,经得起情、色、财、位、名等的诱惑。豢养官员。

三是要“七廉”.《周礼。天官冢宰。小宰》一书中写道:“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是否廉洁并且善于办事,二曰廉能,是否廉洁并且推行政令,三曰廉敬,是否廉洁并且谨慎勤劳,四曰廉正,是否廉洁并且公正,五曰廉法,是否廉洁并且守法,六曰廉辨。是否廉洁并且明辨是非。” 即心底无私,才识过人,尽职守责,品行方正,秉公执法,是非分明。再补充一个“廉俭”,即清廉如水、淡于财欲、志行修洁、固守清俭。这对任何一个阶级社会、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制度的官员都是基本 要求,用社会学的语言来说,是当官者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要求,也是当官者必须具有的人格品质。

自己要保持廉洁自律

党性修养,纯洁性,个人修养。

1、懂纪懂法。风险点:贪污、贿赂、挪用公款、串通招投标; 失职渎职;玩忽职守,不履行职责,不正确履行职责,致使党和国家、人民以及公共财产遭受重大损失。1人死亡、3人重伤、10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30万以上入刑。

滥用职权;不正确履行职权,越权,审批,减免。死1人,伤2人,轻伤5人,损失20万,影响恶劣的入刑。

徇私舞弊,徇私情,贪图财物,照顾,讨好;舞弊,弄虚作假,滥用职权或不作为等。死1人,伤2人,轻伤5人,损失20万入刑。

2、知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为善。珍惜。客不修店,官不修衙自己要注意什么。不要迷失自我,不要迷信。

2、负责。

3、低调。不能猖狂。

4、谨慎。知道害怕和收敛。有双眼睛。

5、善良。见到要饭的给点钱,要钱的给点饭。积阴德。

6、自省。反省,对比。人格问题,人格也成为个性。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碎尸案,杀人案。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村干部职务犯罪 篇5

一、新时期地税干部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

[范文大全文章-http://

范文大全

帮您找文章]

第一,案件大多发生在基层征管第一线。首先,现行领导体制,很多事情都要基层“一把手”负总责,由“一把手”拍板定夺,在许多时候“一把手”成了上管不着,下管不了的监督

“死角”。而基层“一把手”更是长期工作、生活在基层,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群众监督太浅,法律监督太晚,也就很有可能出现基层领导干部“执行国家税收法律、法规不到位”,“以权谋私、以税谋私、为个人和小集体谋取非法利益”的现象。其次,由于基层税务工作人员掌管业务的直接性,以及他们工作在征管第一线的特殊性,每时每刻都与纳税人、纳税单位有着密切联系,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利益的包围、诱惑,加之地税征管范围广、人员分散,不便于有效监督,一旦个别干部放松主观世界的改造,经不起权与利的考验,就可能导致职务犯罪。

第二,职务犯罪大多发生在税收执法权的运行过程中。税收执法权是国家通过法律方式赋予税务机关的最主要的权力,税务机关在日常工作中实施的税务登记、税款征收、税务稽查、减税、免税等一系列各不相同的管理行为,无一不是在行使税收执法权。从近年查处的案件来看,个别“见利忘义”的税务人员为自己“捞好处”、“谋利益”大多是利用行使税收执法权之便。

第三,作案隐蔽性强。一些税务人员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在懂法、懂业务、懂检查规程的情况下实施职务犯罪,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欺骗性或职业隐蔽性。

第四,后果通常很严重。地税人员的职务犯罪行为,危害在于一方面严重扰乱税收征管秩序;另一方面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税款流失或经济损失,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或上百万上千万的损失。

二、新时期地税干部职务犯罪的一般表现形式

地税部门职务犯罪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超越权限,擅自减免税。这种情况直接发生在税款征收过程中。或擅自降低税率,改变税目,或给纳税人开具发票而不征税款。二是贪污税(公)款。违法违纪者有的分联填开完税证,头大尾小贪污差额;有的利用纳税人不懂税收有关规定,收税不开票。三是以各种名义、借口,向所管辖的纳税户借钱借物,借占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暗示或公开要求纳税人提供吃喝玩乐;收受或索要纳税人礼品、礼金和证券。四是挪用税(公)款。主要是不按税收票款“限期限额”的双限规定结报入库,结报一部分票款,挪用一部分税款等。五是收关系税、人情税。任意降低税率、缩小征收范围或擅自不加收滞纳金,从而在税收上照顾熟人亲友或为行贿人在税收上谋取非法利益。六是利用职务或职权的影响,为配偶、子女和亲属经商办企业提供便利条件,谋取非法利益。

三、诱发地税干部职务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是失衡心理导致职务犯罪。腐朽、奢侈的生活方式在诱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充斥着头脑。加之放松学习和改造,把手中权力变成换利谋私的工具。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讲学习、不讲政治、不讲法纪,在金钱、权力面前利令智昏,忘乎所以,完全丧失了党性立场和作为领导干部的政治道德,背弃了党的宗旨和入党的初衷,单位的钱如同自己的钱一样,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二是存有侥幸心理,作案时铤而走险。从众多职务犯罪的案例中可以看出,犯罪分子们起初对单位做过许多有益的工作,也曾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作案的时候,也知道后果严重,但在金钱面前,侥幸心理占了上风。在被审查时,悔恨自己“一念之差”给自己造成的恶果。正是由于侥幸心理,使他们在有了机会就觉得单位的钱“不用白不用”。正是这一念之差,不仅使他们铤而走险,丢掉饭碗、名誉、前途,最终无法摆脱纪律的制裁,应了那句“眼前有余忘缩手,身后无路想回头”的谚语。悔恨自己生活不切实际,要求太高,悔恨自己当初只要多一点自律,少一点自由,就不会走到这一步。

三是错位的亲情关,导致法与情关系处理不好。少数人法制观念淡漠,对有关法律不闻不问,不懂不学,嘴上说“执法”,行动上“违法”。在法与情上,情大于法,不能很好解决“公”与“私”的矛盾,不能坚持党性,不讲原则,不讲正气,挪用公款、贪污受贿、以权谋么、行贿受赂。人是需要亲情的,但不能用无原则的交易换取亲情,超越党纪国法的思想防线。

四是对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置若罔闻。地税干部增强党性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一刻也不能放松自我约束,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务人员廉洁自律若干规定已作了详细规范。各级地税机关已多次组织学习过,而就是有少数干部对上级规定毫不在乎,最终走入歧途与长期放松了自我要求、自我约束有直接的关系。

五是盲目的攀比思想,扭曲的人生观导致职务犯罪。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经济利

益呈现多元化的格局,人们的思想活跃,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进步的观念与落后的观念相互影响。从众多职务犯罪的案例可以看出,人一旦放松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不注意学习,不注意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明辨是非,被纷繁的思想所惑,放松了对自己主观世界的改造,被种种分外之利所诱,逐渐滑入犯罪的深渊,守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盲目攀比,认为别人有的自己也应该有,不量力而行,把入党誓词抛在脑后,最终自己毁了自己的前程。

四、抓好地税干部预防职务犯罪的有效途径

(一)、抓认识,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做好地税干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一是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需要。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好两个《条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地税部门大力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基本要求。二是适应当前税收工作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每一位地税干部都要秉公执法、恪尽职守、清正廉洁、不徇私情、预防可能发生的犯罪行为。三是树立地税干部良好职业形象的客观要求。地税部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其职业形象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只有抓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才能保持税务干部清正廉洁、公正执法的本色,真正树立人民满意的地税行业新风,做到执法让国家放心,服务让社会满意,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执法权力,为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增光添彩。四是广大地税干部,尤其是中层以上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预防职务犯罪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到自觉遵纪守法的必要

性、强制性和严肃性,不断增强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提高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二)、抓教育,引导广大地税干部增强预防职务犯罪意识

1、顶住诱惑,加强修养,高度警觉。作为地税干部,手中总是有大大小小的权力。不法分了为了一己私利,往往使出浑身解数,拉关系、套近乎,目的只有一个,让你上“钩”,为其谋利。地税干部只有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时刻保持警惕,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这两条防线,才能顶得住各种诱惑。但在实际生活中,总有意志薄弱者,管不住自己,禁不住诱惑,到头来,只能自讨苦吃。由此,每一位地税干部一定要认识到自己身份的特殊性,要不断加强学习,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个人意志,提高个人品德,增强“免疫力”。同时,要看到,与常人相比,地税干部还应牢记权力是把双刃剑,要经常警示自己,知荣明耻,切实提高抵御诱惑的能力。

2、教育到位,常抓不懈。世上最管用的办法是自己管住自己。在同样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人廉洁从政,秉公执法,而有的人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究其原因,皆因个人思想问题。因此,必须把加强对广大地税干部的教育,提高广大地税干部的精神境界和自律意识,增强广大地税干部的思想“免疫力”,作为预防职务犯罪的第一道防线来抓。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实际出发,以形式多样的方式和手段,着重开展有针对性的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教育、党纪政纪条规教育、税务职业道德教育、纪律作风教育、勤政廉政教育及警示教育,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和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使每个地税干部都做到“五个珍惜”,即珍惜工作岗位、珍惜执法权力、珍惜集体荣誉、珍惜个人前程、珍惜家庭幸福,严守法纪、秉公尽职,减少执法过程中的弹性和随意性,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3、“从严治队”,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教育不扎实、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得力是地税干部自身思想霉变的重要外在因素。因此,各级地税局党组,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统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切实担负起预防职务犯罪的政治责任,认真贯彻“治税必先治队,治队务必从严”,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大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的力度。每一位地税干部一定要正确认识到加强教育、管理、制度和监督决不是跟谁过不去。更不是“整人”,而是爱护、保护和挽救干部,是保证干部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只有通过深化认识,变他人监督为自觉接受监督,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经得住诱惑,耐得住艰苦,不慕虚荣,不谋私利,洁身自好;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切实增强预防职务犯罪的“免疫力”。

4、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建立自我防范的道德防线。每一位地税干部都必须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强学习,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事业看得重一点,把名利看得淡一点,把得失看得轻一点。努力学习政治理论、科学文化知识和本职业务技能,增强法纪观念,加强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从思想和行动上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坚持“两个务必”,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和廉洁自律规定,筑起牢固的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通过教育,做到防微渐、防患于未然,时刻以反

面典型案例经常敲打自己,警钟常鸣。

(三)、抓重点,在职务犯罪的发生环节上加强防范

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是税务部门最重要的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问题的发生。因此,一要加强对行使税收执法权上职务犯罪的预防。征收、管理、稽查职能进行分离,分解权力,完善制度,规范程序,实行政务公开,为预防职务犯罪创造条件。二要加强对行使行政管理权上职务犯罪的预防。在人事管理上,强化对干部任免的监督,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上岗;在财务管理上,强化对财务资金管理使用、基建工程审批、大宗物品采购的监督,实行招投标制度。通过强化监督制约,最大限度减少行使“税收执法、行政管理”上的自由裁量权和随意性,三要认真分析税收征管各环节职务犯罪的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积极探索职务犯罪规律和特点,制定对策和办法,做到及时防范、防止滥用权力而导致职务犯罪。

(四)、抓制约,坚决铲除滋生职务犯罪的土壤和条件

预防职务犯罪应着力完善制度,创新机制,而制度和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必须依靠改革。一是深化征管改革,合理分解税收执法权,形成权力制衡机制。建立征、管、查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新征管格局,防止以权谋私行为的发生。二是以税收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形成科技管理机制。全面推进计算机在税收征管中的运用程度,所有税源和纳税户都纳入微机管理,实行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会统核算和稽查选案全方位监控,避免税务人员收“人情税”、“关系税”和擅自减免税问题的发生。三是全面推行公开办税,形成公开透明机制。一方面全面公开办税内容、依据、标准、程序、时限等,包括:税收政策法规、纳税程序、税目税率、税收处罚标准、税额核定、减税免税和与之相关的廉政纪律、监督渠道、责任单位、责任人、联系电话等内容。另一方面,对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对不设置帐簿或虽设置帐簿,但帐目混乱或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帐的合伙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大量的个体工商业户的税款核定,实行公开、民主核税,防止暗箱操作。同时,实行“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推行

“一站式”服务模式。使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成为地税干部的自觉行动。四是要建立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和机制,加强教育与监督并重、预防和惩治结合的制度体系建设。下功夫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强化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行使过程的全程监控。要对“两权”运行的重要岗位、环节,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及时有效监督,克服以信任代替监督和管理以及淡化责任、疏于防范的弊端。

(五)、抓监督,求实效,规范税收执法行为。

一是坚持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障、监督是关键的工作思路,大力加强税收执法监督,做到执法监督严密有力,实现对税收执法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日常监督。严格实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开展经常化的税收执法检查,严格考核评议和过错责任追究,建立责权利密切结合的税收执法监督激励机制。

二是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转变作风,认真履行职责,充分运用执法监督、岗位审计、诫勉谈话等各种手段,把教育疏导与查处惩治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分析和查找容易诱发不廉洁行为和腐败现象的部位与环节,制定预防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积极主动防范,在抓落实、求实效上下功夫,切实发挥组织协调反腐败和监督检查的职能作用。

总之,预防地税干部职务犯罪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地税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突出抓好的一项重点工作,从发生在我

村干部职务犯罪 篇6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乡镇改革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我院预防办对近几年来查办的涉农腐败案件进行跟踪调查,对乡镇群众上访案件进行下访巡访。现就乡镇干部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进行初浅的探讨。

一、乡镇级干部腐败案件的新特点

近两年乡镇级干部违纪违法案件较之过去有新的特点:

1、群访、缠访案明显增多,严重影响了乡镇和谐与稳定。

2、惠农政策范围扩大,涉案领域随之不断扩展。前几年群众举报反映大多是乡镇干部贪污、挪用、侵占乡镇集体财物、以权谋私的经济案件居多,涉案领域比较单一。近年来,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范围的扩大,少数乡镇干部把黑手伸向惠农政策涉及的领域,涉农职务犯罪在惠农资金和救济、救灾款物、乡镇集体资产、资源租赁或承发包、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转让等领域和环节都有发生。

(1)违反国家惠农政策,强行抵扣农民惠农资金。(2)虚报粮食种植面积和退耕还林面积,套取国家惠农补贴资金私分。如临淮岗乡顾台村村干张广东、顾台村委

会主任曹文虎二人将不在赔偿范围的退耕还林土地计入到赔偿地亩,共侵占赔偿款18251元。

(3)进行权利寻租,索贿受贿。在集体资产、资源租赁或承发包过程中,同开发商、承包商相互勾结。近几年来,随着我县部分乡镇(乡镇)矿山开采、石材开发以及山林、湖田承发包,乡镇支部书记利用职务之便,与承包商、开发商勾结,低价贱卖集体资产,低价发包集体资源。有的以职权换股权,有的明目张胆索贿受贿,且数额巨大。如范桥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冯德奎先后四次收受范桥乡龙头村委会主任孔祥军送给的人民币9万元,为其开发承包工程提供便利。邵岗乡党委书记余春林在历任范桥乡乡长、党委书记期间分十一次共收受贿赂达141000元。

3、贪污、挪用公款金额巨大。以往的涉农职务犯罪,特别是乡镇级干部的贪污、挪用案件金额都比较小。但随着乡镇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新乡镇建设投入的加大,近两年来涉案金额有扩大趋势,有些涉案金额高达几十万。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郊乡镇和自然资源丰富的乡镇,乡镇干部接触款物机会多,数额大,很容易滋生数额较大的涉农犯罪。如姚里镇岐山村书记孙学友、村长方茂贵、营长张德智、文书彭邦余、妇女主任韩志珍五位村干部将合武高速路的二次拆迁及征地补偿款五万元私分。

4、乱摊派、乱收费,加重农民负担。自2002年税费体制改革后,上级明令禁止向农民乱摊派、乱收费,可有的乡镇干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巧立名目收费,加重农民负担。此类案件是造成群众集体上访、重复上访的重要因素。

二、乡镇级干部职务犯罪案件多发的原因

近两年,乡镇级干部职务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是主客观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主观原因

从群众大量的来信来访及查办的案件中,我们明显感到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文化程度低。涉案的乡镇干部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多只有小学、初中文化水平。由于他们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平时又不主动学习,对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以致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认识不清,对违法后果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可以说他们有些违法犯罪行为源于他们自身的无知,文盲加法盲,导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是年龄偏大。涉农职务犯罪的乡镇干部大多年龄偏大,他们中的许多人,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扭曲心态。不放过任何一次敛财机会,在侥幸心理的作用下,胆大妄为,贪得无厌,不计后果,晚节不保。

三是党的宗旨和法律意识淡薄。涉案的乡镇干部,有的 3

对党的理论学习不够,久而久之就丧失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起码条件和基本要求,根本不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的抱着“贡献大待遇低”的吃亏心理,利用职务和工作之便,以权谋私。其次是不学法、不知法,法制观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以至于触犯法律还振振有词,最终走向人民的对立面。

(二)客观原因

近几年来,涉农职务犯罪案件呈上升的趋势,有其客观原因,表现在:

一是权力相对集中。随着社会主义新乡镇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家各种支农、惠农政策给乡镇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乡镇干部的权力空间也得到扩大,负责管理的工程项目和资金也相应增多,这些乡镇干部特别是主职干部既是具体活动的实际运作者,又是经济活动的管理者,权力相对集中,“老子乡镇里第一”,为滋生涉农职务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是财务监管不力。发案的乡镇大多是财务管理混乱,乡镇务账目不公开或假公开,有的乡镇账目不全,是多头账、断头账、糊涂账,历任乡镇干部各管一段,互不衔接。对乡镇里的财务管理实行家长制,乡镇书记一人说了算。合理合法的开支,书记不同意就不报;违纪违法的开支,书记签字就可以入帐。有的乡镇虽然建立了内部监督机制,成立了乡镇民理财小组。但由于理财小组成员都是书记指定的,这些 4

人不但不监督,反而为虎作伥,把不合理的开支,只要书记签了字,就全部认可入账。有的乡镇集体公款长期放在支部书记身上不入账,由其挥霍开支。作为乡镇级组织的直接管理者,乡(镇)人民政府对乡镇级财务缺乏有效的管理机构和监督方式,造成想管而无人管无具体部门管这种“手长脚短”的现象,无法真正发挥监管效果。而乡镇经济的直接管理者---财经所隶属于县财政局,对管理乡镇经济责任感、使命感认识尚不到位,监督流于形式,难以与乡镇形成监管拳头,使腐败分子有机可乘。

三是查处不严。近几年来,尽管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的信访量不断增大,但真正受到查处的乡镇干部并不多。除一些性质恶劣、影响较大的案件由县级纪检监察机关直接查办外,大量的信访件都是由乡镇纪委调查。而乡镇纪委力量有限,办案人数不够,业务不熟,办案经费、时间无法保证。有的信访件即使问题查清了,但在处理时由于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太多,最后只作蜻蜓点水式的处理。对违纪案件的查处失之于软、失之于轻,极不严肃。检察机关也因乡镇干部不属国家工作人员,对大量的群众来信来访举报,只能是有重点的查处,大部分举报也只能批转乡镇自查。公安机关由于维稳压力大,对涉农职务犯罪查处甚少。这样,客观上造成了大多数乡镇干部经济犯罪案件成了漏网之鱼,没有受到 5

法律的制裁。即便是一些乡镇干部贪污贿赂案件得到查处,由于量刑相对轻缓,犯罪所获收益与其承担的罪责不成比例,没有起到应有的震慑和警示作用。

四是乡镇务不公开不透明。近年来,国家对“三农”投入不断加大,各种优抚、惠农措施相继出台。一些乡镇干部暗箱操作,为亲友谋私,或者自己借机敛财,把根本不符合优抚、低保对象的亲友向上申报。有的乡镇干部以自己亲友、亲属名义虚报种植面积骗取国家直补款。乡镇由于人少事多,点多面广,监督把关不严,使一些乡镇干钻政策空子而中饱私囊。特别是流转田地惠农资金的管理更是一笔糊涂账,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十分强烈。

五是制度落实不到位。近几年来,随着反腐倡廉和依法行政的推进,各地方建立起了一套比较严密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规章制度和工作举措,如“一岗双责”、财务政务公开、惠农资金“直通车”等等。严格遵守和认真落实这些规章制度,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腐败作用。但是一些乡镇干部将这些规章制度或束之高阁或视而不见,说一套做一套,阳奉阴违,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曲解党的政策。你开惠农“直通车”,我搞“一事一议”;你搞公示,我就打时间差、地域差。可以说,制度墙上挂、落实成空话。

三、预防乡镇级干部腐败的对策和建议

要从选任、教育、监管、惩罚上下功夫,多管齐下,多措并举,遏制和减少乡镇级干部职务犯罪。

(一)选准主职,配强乡镇级干部。乡镇要加强对乡镇级组织选举工作的领导和监督,防止一些人员利用宗派房头关系干扰影响选举结果,对于选举过程中的拉帮结伙、串联拉票、贿赂选举等不正当行为要坚决制止和纠正,教育选民从大局着想,从全体乡镇民的利益着想,从选好人用好人谋发展造福全体乡镇民的指导思想出发负责任地行使好自己选举权,真正把文化程度高、党性观念强、作风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同志选拔到主要领导岗位。在乡镇改革、精简人员的情况下,乡镇书记和乡镇长一肩挑,既要重视主职干部的选举,也要重视其它乡镇级干部的选举,形成一个既能团结协作又能相互监督的乡镇级班子,防止和避免由乡镇级主职干部点名或暗中指定其它乡镇干部人选。要逐步落实一乡镇一名大学生计划,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担任“乡镇官”,充实乡镇基层组织力量。

(二)把乡镇级主职干部纳入乡镇干部教育系列,进一步加强乡镇干部教育。镇级干部教育是干部教育系列中的薄弱环节。加强乡镇级干部教育,首要的是加强乡镇级主职干部的教育。建议把乡镇级主职干部纳入乡镇干部教育系列,充分发挥主职干部的“领头羊”作用,进一步教育广大乡镇 7

党员干部时刻牢记和践行党的宗旨。要利用当前正在开展的乡镇“五五”普法教育,帮助乡镇干部提升法律水平和政策水平。加强廉政警示教育。每年组织开展一次预防涉农职务犯罪的警示教育活动。由乡镇党委政府牵头,纪检监察部门和检察机关派员配合,选择一些典型案例,供乡镇干部集中学习讨论,让他们从身边的典型案件中汲取教训,受到警醒。

(三)切实完善监管制度,落实监管职责和举措。一是完善监管制度。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乡镇级各项管理制度,认真落实财务、乡镇务公开制度、乡镇民理财审核制度、乡镇级账务资金“双代管”制度,以及乡镇级集体资产、资源租赁承发包处臵和项目建设招投标等有关规定。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从根本上杜绝暗箱操作。要在制度的落实上下真功,充分发挥集体理财、民主监督的作用,对群众十分敏感的低保、优抚对象申报按照群众民主推荐、乡镇委会集中申报、乡镇审查、公开公示、主管审批等程序进行。二是上级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围绕重点领域和环节,盯紧农林、民政救济、农业开发、资源处臵、土地征用、项目建设等领域的支农惠农资金的发放和使用情况。做到事前、事中有监督,事后有检查,使党的惠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进一步规范运作程序,从严掌握“一事一议”,防止借“一事一议”侵害农民利益。进一步加强对惠农资金的管理,特别是对乡镇流转田地惠农 8

资金要定期进行一次全面清理,防止乡镇干部混水摸鱼、中饱私囊。三是各乡镇对辖区内的乡镇级干部的家属、父母、子女等近亲属基本情况要和财经所、民政办建立三位一体的信息数据库,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对乡镇级上报来的低保、优抚、惠民资金发放对象及时查阅、审核,发现与乡镇干部近亲属同姓同名的,要认真调查核实,防止虚报冒领。四是改变财经所管理体制,变财政局管理为乡镇直接管理。发挥乡镇在管理“三农”问题上主导地位作用,改变乡镇在管理乡镇经济中“手长脚短”的局面。乡镇财经所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乡镇级财务和惠农资金的监管,不能仅当“保账员”,对乡镇级财务不仅要做程序审核,还要进行实质审查。全面认真推进乡镇级财务审计制度,加强离任主职财务审计,筑牢乡镇务财务防火墙,让党委放心、群众满意。

(四)大力查办涉农腐败案件,以办案带动预防。对农民群众来信来访和举报,纪检监察、公安、检察院要按照各自职能管辖,及时受理,快速查处,防止出现互相推诿、无人管辖的“真空地带”。在查处涉农案件时,不论涉案金额大小,不分大案小案,只要损害了群众利益,构成犯罪的,就要严肃查处,决不手软,该追缴赃款的要依法追缴,该判刑的要依法判刑。基层人民检察院要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查办涉农职务犯罪案件专项行动,严肃查办国家干部或乡镇级干 9

部利用职务和工作之便,在国家惠农补贴、退耕还林政策落实、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优抚、救灾救济款物发放、乡镇公共设施建设项目投资、承发包、土地矿产征用开发、乡镇集体资产、资源处臵等领域,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侵占集体资产、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在办案过程中,要注重警示教育和普法宣传,帮助发案的乡镇组织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切实使自侦工作起到“查办一案、教育一片、惩治一人、警示一群”的作用。

霍邱县人民检察院

村干部职务犯罪 篇7

职务消费是指政府公务人员因履行职务而引起的各项开支的总称。职务消费主要包括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出差、会务、通讯、办公等费用开支, 是和政府公务人员“福利待遇”完全区别开来的性质迥异的概念。然而目前的领导干部利用职务消费, 肆意腐败的现象日益突出, 因此正确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职务消费, 已经刻不容缓。

1 职务消费现状概述

当然, 在不违背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领导干部适当的职务消费是必要的和正常的。但近几年来, 在审计中不难发现, 许多单位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已严重超出了正常的“尺度”, 失去了控制, 职务消费已成了任意消费。主要表现在:

1.1 消费成本高。

据悉, 我国职务消费已经分别占全部财政收入和支出比例的11%和40%以上, 严重挤占了财政资金, 成为各级财政经费支出的一大负担。一些地方的职务消费开支已占到其财政开支的绝大部分, 有的地方仅公车消费就占到了其地方财政支出的l/3以上, 甚至更多。由于过高的支出, 有的已导致财政资金入不敷出, 单位的经费压力增大, 个别单位, 已导致干部职工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

1.2 消费支出有增无减。

在审计中不难发现, 其他消费如通讯费、礼品赠送费、差旅费等费用, 许多单位没有严格地执行规定。一是通讯费乱支乱报。二是差旅费乱补乱报。一些单位为了和上级或有利害关系的部门疏通关系, 大开方便之门, 不惜代价地赠送礼品等。

1.3 开支漏洞多。

极少数人还以职务消费为名, 行弄虚作假、虚报冒领之实, 把职务消费变成了藏污纳垢之所。例如:以招待费的名义, 乱报乱销, 致使“招待费是个筐, 什么都往里面装”;公车私用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一些单位和个人以外出“学习考察”、“招商引资”、“研讨交流”为名, 把公费旅游巧妙地隐藏在公务活动之中等。

1.4 有效监督难。

由于职务消费本身是必不可少的, 职务消费的主体又大都是领导和公务人员, 且带有一定隐蔽性, 难以界定和发现, 容易形成“上级不好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局面, 出现监督死角。

诚然, 解决职务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标本兼治, 特别是要加大改革力度, 首先是建立健全相关审计法规制度, 并基于经济责任审计, 正确评价职务消费。

2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职务消费评价

2.1 职务消费制度改革

2.1.1 建立监督机制。

一是要建立财政和审计监督机制, 财政部门要加强对资金、票据以及财务制度执行等情况的监督检查, 严格报批制度, 堵住财务管理上的漏洞;审计部门要强化审计监督, 及时纠正各种不规范行为。二是要建立职务消费公示制度, 实行“阳光下的消费”, 定期公示职务消费情况, 听取有关部门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使职务消费透明化、公开化。这是防止职务消费中腐败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三是要加强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的监督, 严格责任追究。

2.1.2 分步实施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

职务消费货币化是指根据公务员个人职务和岗位特点, 将因职务行为引发的费用, 通过津贴形式, 以年度为计算单位, 一次性划归领导干部个人支配使用, 不再采取由单位集体报支的方式。职务消费货币化有利于规范开支、降低消费, 对于从根本上堵塞漏洞, 防范职务消费中的腐败行为具有积极作用。

2.1.3 实行相关配套改革。改革预算编制方法, 积极推行部门预

算, 将预算内外资金统一纳入预算管理, 将部门财政性资金全部置于有效监督之下;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 断绝单位“小金库”的来源;下大力气推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由国库直接掌握公共经费开支, 消除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违纪行为的“操作空间”。

2.1.4 修改完善有关制度。

根据改革完善职务消费制度的要求, 对过去已经制订的制度规定, 该重申的要予以重申, 有漏洞的要加以补充完善, 不具体的要加以细化。例如对那些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水平, 或不切合实际根本执行不了的制度规定, 如出差住宿费、公务接待用餐等费用标准尽快修订完善, 以堵塞因制度无法执行而形成的漏洞。

2.2 职务消费评价对策将职务消费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评价指标体系是中国国情条件下的审计评价发展趋势, 鉴于“职务消费标准”这一议题已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议事日程, 同时从现实党政领导干部廉政考核内容看, 职务消费数据也能反映党政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状况, 并已经作为组织部门考核干部的依据之一。同时职务消费在我国目前尚处在改革阶段的政府公务体制管理模式中还属于“新生事物”, 还缺乏规范性的认识和界定, 更缺乏统一、严格的标准。以往有关领导干部履行职务的某些开支标准, 大多由党的纪律检查部门制定、检查部门制定、颁布与监督, 没有纳入政府公务日常管理工作中来, 既缺乏涵盖政府公务人员所有职级的“普遍性”, 又缺乏政府公务日常开支标准的“确定性”和“透明性”。所以, 有必要将职务消费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来。领导干部一般在任期内的年职务消费大体可以用以下几方面来评价: (1) 在任职期间每年车辆费用的评价。 (2) 在任职期间每年招待费评价。 (3) 在任职期间每年公费考察以及学习费用评价。 (4) 在任职期间每年通讯费评价。 (5) 在任职期间每年办公室支出报销评价。充分发挥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对领导干部职务消费的监督检查作用。负责人职务消费纳入年度审计计划, 由审计部和各审计分部组织实施。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负责人和管理存在重大失误的单位, 视情节轻重, 予以通报批评、党纪政纪处分或经济处罚。针对评价内容, 综合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评价其是否存在职务消费成本过高、支出随意性较大、支出漏洞较多等问题, 审计结果提供给相关部门作为部门横向或纵向比较的理论依据。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评价职务消费, 必须做到: (1) 职务消费评价单位化:职务消费单位化改革, 主要是对领导干部职务消费中票据报销部分进行改革, 在管理方式上实行核定标准, 包干到人;在支付和结算方式上, 实行单位化。 (2) 职务消费评价的透明化:规范隐形收入, 减少肆意职务消费。更重要的在于建立报酬与业绩相吻合的报酬机制, 使隐性收入变为阳光收入。这种机制不是人为规定的, 而是由市场决定的。尊重市场规律, 并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规则, 是规范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评价重点。 (3) 职务消费评价的细节化:评价职务消费, 关键在提高管理权力和管理用权的有效性, 建立细节化的评价模式。长期以来, 如何评价领导干部“用权”, 上缺乏深入研究和科学的评价;对于有权者及其用权行为, 不是没有管理, 就是管理粗放。

3 结语

当前形势下, 职务消费是中国国情条件不可避免的产物, 同时职务消费的腐败现象也必然存在。诚然, 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意义重大。正确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职务消费, 对审计工作起着参考的作用, 当然, 建立健全相关的审计制度是解决职务消费腐败的根本办法, 随着我国各项制度的建立, 相信职务消费评价会更上一层楼。

摘要:目前, 职务消费引起的腐败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两会期间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也对职务消费问题进行了阐述, 因此正确评价职务消费, 势在必行。阐述了当今领导干部职务消费现状, 分析了其相关问题, 基于经济责任审计, 提出了职务消费的正确评价措施。

关键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职务消费,评价

参考文献

[1]饶自斌.刍议以改革的方法解决领导干部职务消费中的消极腐败问题[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 (04) :73-75.

[2]卢金国, 邱礼斌, 周兆东, 舒旺彩, 周双全, 段仁茂.透视职务消费中的问题[J].中国监察.2003. (18) .

浅议年轻干部职务犯罪防范对策 篇8

年轻干部职务犯罪呈上升趋势,固然有这些人自身的原因,但笔者认为,社会环境和制度不完善是重要因素。目前,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影响着年轻干部的行为,而制度本身及管理漏洞也成为年轻干部职务犯罪的诱因。如在干部选拔任用上民主作风不够,使得一些道德品质不高、政治素质低下、法律意识淡薄的人占据了领导岗位;而财务管理制度不严格,又为职务犯罪提供了大量机会。又如,虽然法律规定的监督种类不少,但是多数不能落到实处,或收效甚微。当然,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绝非朝夕之功,因此要解决年轻干部职务犯罪问题,就要求我们从人才的选拔及外在制度的完善上下工夫。

一、重视年轻干部德行,去除犯罪隐患

干部年轻化的要求,使得有些地方提拔干部以年轻与学历为“硬件”,是否政治坚定、心系百姓、工作踏实、作风民主、敢于碰硬、清正廉洁则一概成为“軟件”。笔者认为,在选拔和培养年轻干部时,要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干部路线和用人标准,在积极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的同时,不简单地搞“年龄划线”,年龄层层递减。要以科学的眼光看待领导干部的政绩,对那些“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干部要及时识别,绝不能提拔和重用。我们应建立民主的、公开的、竞争的用人制度,择优选拔德才兼备、清正廉洁的干部,把好入口关。

二、建立完善的预防机制

减少年轻干部职务犯罪的倾向,惩罚的力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建立切实可行的预防机制。首先,应以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在“精兵简政”的同时,逐步实现“高薪养廉”的经济保障机制。其次,要将预防机制建设纳入法制轨道,加快我国廉政法制建设步伐,堵塞现行监督体制和立法上的漏洞,按照系统科学原理和廉政机制建设的需要,建立起完备的廉政机制法律体系,实现公共权力运行和对权力监督制约过程的高度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

上一篇:班级生活委员职务描述下一篇:温馨班级设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