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驴技穷的文言文翻译

2024-06-06

黔驴技穷的文言文翻译(精选10篇)

黔驴技穷的文言文翻译 篇1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就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误区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

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词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作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作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整。

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面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意才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

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应在数词“两”后面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

再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应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来说,文言文翻译必须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作增添,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经常”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答复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黔驴技穷造句 篇2

1、敌人黔驴技穷,只好举白旗投降。

2、我看他如今是黔驴技穷,变不出花样了。

3、如果我这样帮你你都不能成功的话我也没办法了,因为我也黔驴技穷了。

4、有些事情让我们黔驴技穷,穷途末路,到最终只能向时间求救。

5、此刻的他已经算得上是黔驴技穷了,没有什么花样能够耍了。

6、张强由于学些不刻苦,考试的时候应对交张白卷,真是黔驴技穷了。

7、这个网站建立之初就是一群黔驴技穷的人做出来的。

8、他耍的是长鞭,要是能欺身上前,贴近而斗,他可就要黔驴技穷了。

9、她一口气唸了一长串的绕口令,直让跟进的他陷入黔驴技穷的境地,急得脸红脖子粗。

10、我们没必要必须要黔驴技穷才回打败他,我们本来就有很强的实力。

11、这些经济学家说,美国已转向限制性财政政策,未来还会明显收紧,而货币当局已经快要黔驴技穷了。

12、你的提议对他将十分有价值,因为他此刻已经黔驴技穷了。

13、她一口气唸了一长串的绕口令,直让跟进的他陷入黔驴技穷的境地,急得脸红脖子粗。

14、你的提议对他将十分有价值,因为他此刻已经黔驴技穷了。

15、如果你真的把我逼到黔驴技穷的话我也会狗急跳墙的。

16、他们队虽然开始凭体力好占了一点上风,但很快黔驴技穷,被我们打得溃不成军。

17、而就在最近,还有报告称摩萨德已经黔驴技穷了。

18、此刻的他已经算得上是黔驴技穷了,没有什么花样能够耍了。

19、他耍的是长鞭,要是能欺身上前,贴近而斗,他可就要黔驴技穷了。

20、要经常学习,仅靠现有的那点本事,日后会感到黔驴技穷的。

21、囚犯想越狱,那可是是黔驴技穷,他们怎能逃得出看守员的眼睛?

22、我们没必要必须要黔驴技穷才回打败他,我们本来就有很强的实力。

23、这些经济学家说,美国已转向限制性财政政策,未来还会明显收紧,而货币当局已经快要黔驴技穷了。

24、修车师傅放下扳手说:“我黔驴技穷,这车我修不来。”

25、我看他如今是黔驴技穷,变不出花样了。

26、如果我这样帮你你都不能成功的话我也没办法了,因为我也黔驴技穷了。

27、有些事情让我们黔驴技穷,穷途末路,到最终只能向时间求救。

28、如果你真的把我逼到黔驴技穷的话我也会狗急跳墙的。

29、我就不信他有多少花样可变,如今黔驴技穷,只好乖乖投降了吧!

30、当然,在对手黔驴技穷的时候,它是毫不客气的开始反击,几个招式在天灰的指点下以各种方式组合在一齐,让对手无际可寻。

31、如果你真的把我逼到黔驴技穷的话我也会狗急跳墙的。

32、对不起!我会唱的歌都唱完了,已经黔驴技穷了,请容我下臺一鞠躬。

33、如果真的有黔驴技穷的哪一天我必须会投奔到你的门下来。

34、他没啥本事,等黔驴技穷时,我再出手将他降服。

35、他们队虽然开始凭体力好占了一点上风,但很快黔驴技穷,被我们打得溃不成军。

36、甩鼻子这些攻击手段,在人类的火枪前,这些黔驴之技自然没有用,它们也只能黔驴技穷的任人宰割了。

37、对不起!我会唱的歌都唱完了,已经黔驴技穷了,请容我下台一鞠躬。

38、张强由于学些不刻苦,考试的时候应对交张白卷,真是黔驴技穷了。

39、而就在最近,还有报告称摩萨德已经黔驴技穷了。

40、我看他如今是黔驴技穷,变不出花样了。

41、当年美军在越南最终黔驴技穷,黯然撤出。

42、如果这些办法都无法解决问题,那我可就黔驴技穷了。

43、看他猛搔头皮,当已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就饶他一回吧!

44、此刻的他已经算得上是黔驴技穷了,没有什么花样能够耍了。

45、黔驴技穷无非是耍不出新花样。

46、她一口气念了一长串的绕口令,直让跟进的他陷入黔驴技穷的境地,急得脸红脖子粗。黔驴技穷造句。

47、当年美军在越南最终黔驴技穷,黯然撤出。

48、他的知识不多,已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

49、只要我们把他逼到黔驴技穷的地步我们就成功了。

50、看上去阿桑奇越来越像已经没有秘密可挖,黔驴技穷了。

51、待我摆下了阵势,对方不来便罢,要来,必让他黔驴技穷,无计可施。

52、只要我们把他逼到黔驴技穷的地步我们就成功了。

53、张强由于学些不刻苦,考试的时候应对交张白卷,真是黔驴技穷了。

54、修车师傅放下扳手说:“我黔驴技穷,这车我修不来。”

55、敌人黔驴技穷,只好举白旗投降。

56、孔明先生对孟获七擒七纵,孟获纵非黔驴技穷,亦会为之仁德屈服。

57、看他猛搔头皮,当已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就饶他一回吧!

58、如果真的有黔驴技穷的哪一天我必须会投奔到你的门下来。

59、我真的不知该怎样办才好。我此刻是黔驴技穷了。

60、就在我一筹莫展黔驴技穷之时,一个小问号进入了我的眼帘,定睛一瞧是密码提示!

61、你的提议对他将十分有价值,因为他此刻已经黔驴技穷了。

62、看上去阿桑奇越来越像已经没有秘密可挖,黔驴技穷了。

63、孔明先生对孟获七擒七纵,孟获纵非黔驴技穷,亦会为之仁德屈服。

64、看他猛搔头皮,当已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就饶他一回吧!

65、张强由于学些不刻苦,考试的时候应对交张白卷,真是黔驴技穷了,励志诗歌。

66、对不起!我会唱的歌都唱完了,已经黔驴技穷了,请容我下臺一鞠躬。

67、凤姐现是黔驴技穷才把在中国的老招搬到美国上演。

68、只要我们把他逼到黔驴技穷的地步我们就成功了。

69、他耍的是长鞭,要是能欺身上前,贴近而斗,他可就要黔驴技穷了。

70、他没啥本事,等黔驴技穷时,我再出手将他降服。

71、就在我一筹莫展黔驴技穷之时,一个小问号进入了我的眼帘,定睛一瞧是密码提示!

72、此刻看来,这个可恶的家伙已经是黔驴技穷了,我们对他不得不防着点。

73、而就在最近,还有报告称摩萨德已经黔驴技穷了。

74、孔明先生对孟获七擒七纵,孟获纵非黔驴技穷,亦会为之仁德屈服。

75、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罪犯黔驴技穷,只得低头认罪。

76、他没啥本事,等黔驴技穷时,我再出手将他降服。

77、尽量原创和收集优质句子,使您在造句的同时,还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78、当“文化”这个词主导政策辩论时,你就知道大家都已经黔驴技穷了。

79、修车师傅放下扳手说:“我黔驴技穷,这车我修不来。”

80、我就不信他有多少花样可变,如今黔驴技穷,只好乖乖投降了吧!

81、犯罪分子自以为很精明,作案隐蔽方法巧妙,但事后总是黔驴技穷,被我公安人员擒获。

82、他的知识不多,已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

83、如果这些办法都无法解决问题,那我可就黔驴技穷了。

84、当“文化”这个词主导政策辩论时,你就知道大家都已经黔驴技穷了。

85、我真的不知该怎样办才好。我此刻是黔驴技穷了。

86、他耍的是长鞭,要是能欺身上前,贴近而斗,他可就要黔驴技穷了。

87、此刻看来,这个可恶的家伙已经是黔驴技穷了,我们对他不得不防着点。

88、当年美军在越南最终黔驴技穷,黯然撤出。

89、看上去阿桑奇越来越像已经没有秘密可挖,黔驴技穷了。

企业用人严防“黔驴技穷” 篇3

现在,“黔之驴”的悲剧时有发生,在一些企业内部,让管理人员去搞生产,把搞生产的弄去稿营销,把文弱书生弄去干体力活……等现象虽不普遍,但并非绝无仅有,

这些人被安置错了地方,很难发挥其特长,长时间干不出什么名堂,既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影响了企业的效益,对人才来说却是严重的浪费!

“好事者”当初把驴放到山野上锻炼,兴许会学到一些其它的本领,但是,当今社会发展得如此迅速,尤其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作为我们企业用人者来说,如果抱着这种心态,赶鸭子上架,那无疑是在浪费人才,无疑是迫使学有所长的人摒弃捷径而走弯路,到头来难免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岂不是很可悲!

人无完人,才无全才,我们一定要潜心研究一下用人之道,真正做到“用人如器、各有所长”, 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使我们选拔招聘的人才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人才利用的效率的最大化。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篇4

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例]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添加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加字法:古文一般都是单字词,用加字法改成双字词。

如: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 其中“名余”加字为把我的名字取为 改字法:古文中有古今异议词

如上面例句的“余”在现代汉语中是“我” 改变顺序法:注意改变倒装句语序

重要一点就是多练,练多了自己也会总结出方法,改写得更加得心应手

一、录

“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

“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这些词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这一类词很多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解释;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例句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曾子杀彘》)句中“欺”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为“欺骗”;“今、是”属古今异义的词,要翻译为“现在、这”。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另一方面得根据自己积累的古代汉语词汇进行解释。

三、补

“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例句③:“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句中“便”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初”前省略了主语“洞口”。例句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之(这点)”。

四、添

“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连贯通顺。例句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此句是判断句,在翻译时需在“高尚”前加“是”。例句⑤:“虽鸡狗不得安宁。”(《捕蛇者说》)此句应翻译为“(不要说人,)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内容一定要必要,二要与语境吻合,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五、删

“删”,就是删除原文有而翻译句可略的字眼。例句⑥:“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弱篷,为楫,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这句话中共有七个“为”字,翻译时只需要保留第一个即可,其余省略不翻译,这样反而显得简洁利落。文言句子中,还有些虚词也是不翻译的,也应该删除。例句⑦:“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不翻译。这种省略原文不翻译的情况虽不多,但也值得注意。

六、调

“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例句⑧:“屠惧,投以骨。”(《狼》)句中“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翻译为“把骨丢(给它)”。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信、达、雅。信,忠实原文,就是所谓的直译。达,翻译出来的句子最起码要通顺,上下句要连贯,不能首尾相悖。雅,有文采。

一、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反复诵读。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古人是聪明的,幼童入学,老师并不多讲理论,而是让其一遍一遍、踏踏实实地去将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背得烂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先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郭沫若老先生也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诵,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

2、字词积累。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字词积累分两大类:实词积累和虚词积累。相比较而言,实词又好记一些,而虚词是难点,因为文言虚词意义较抽象,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样。这时用一些灵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难记忆。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一共有23处用到“而”这个虚词,我们可将其用法归纳为五种,就比较好记了。

①“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

②“日出而林霏开”,表示承接关系;

③“杂然而前陈者”,表示修饰关系;

④“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

⑤“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

3、语法归纳。一篇文言文中,通假活用、前置后置、古今异义等弄得学生晕头转向,怎么办?我们不如用归纳法将它们分类总结,可画一简表,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疑问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变式句分门别类标在表中,这样一目了然,记忆起来就很容易了。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1、喜爱文言,培养兴趣。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文言文是渊源流长的瑰丽财富,我们不懂它,又如何领略中国文化的古典深厚,搏大精妙呢? 其次,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典故绝大部分来自文言文。例如:缘木求鱼(盂子·粱惠王上)、远交近攻(《战国策,秦策三》)、因噎废食(《吕氏春秋·荡兵》)、平易近人(《史记·鲁周公世家》)……这些脍炙人口、词简意达的成语皆来自文言文,更不必说“事后诸葛亮”、“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样的典故了。再次,文言文中蕴含丰富的生活哲理,既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又能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邹忌讽齐王纳谏》告诉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要头脑冷静,仔细分析;而《谏太宗十思疏》则告诫我们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言文的益处远远不只这些,“学习的最好刺激,乃对所学材料的举,”,只有从心底里喜欢上了文言文,才能学好它。

2、克服懒惰,“勤”字当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的苦和勤在学习文言文上尤为突出,磊量的文章要全篇背诵,密密麻麻的注释要一一背会,频频出现的语法要条条掌握,没有“勤”是断然不行的,学习文言文最大的敌人是懒惰,只有勤背勤记勤写的同学才能学好它。

怎么样,这样一座宝库——文言文,你去开掘,只要做到以上两方面,文言文其实并不难学,不是吗

1.审,在翻译句子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因为这些都是高考阅卷时候的得分点,必须仔细思考,确保准确地位。

2.切,将文言文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用上面介绍的六种方法逐一加以解释。3.连,按照现代的汉语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成一个语义通畅的句子。4.誊,将上述的句子写到答题卡上。要注意字迹工整,笔画清晰,不写错别字。

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掌握一些可行的翻译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归纳如下:

(一)抄录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的词语对照抄录。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对于特殊名词可直接抄录;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日期等等。人名示例:《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子”直接抄录;年号示例:《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的“庆历”可以直接抄录,直接译作“庆历四年的春天”就可以。

(二)替换法,也就是说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这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把古词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又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就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言词语,其字形在古今上完全相同,但词的意义却发生了变化。体现如下:

1、词义扩大了。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山”古代专指华山,现在指一般的山脉。示例:张养浩的散曲《潼关怀古》中“山河表里潼关路”的“山”指华山,“河”指黄河,与现代汉语中的“山河”意义不同。

3、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示例: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即为地位低下,没有贬义色彩。

(三)调整法,就是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语法。如:《曹刿论战》“何以战?”一句是宾语前置句,“何”作“以”的宾语应译为 “凭什么打这一仗”。又如《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一句为定语后置,“高”为“庙堂”的定语,译时应放在“庙堂”的前面。“甚矣,汝之不慧。”是主谓倒装,意在强调谓语“甚矣(太过分了)”,应按“汝之不慧甚矣”的语序翻译。

(四)增补法,就是把文言句子中省略的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补充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如《扁鹊见蔡恒公》:“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句中“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治好病),翻译时就要补出来,应是“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再有,在古汉语中,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但在现代汉语中数词必须与量词结合成数量结构后才能修饰名词。因此,对于这类有数词的语句进行翻译时应在数词后加上量词构成数量结构来修饰名词。如《口技》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的“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数词修饰名词都没有量词,翻译时应对应把这些量词“个”、“张”、“把”、“把”、“块”补出来才清楚连贯。

(五)省略法,也就是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只有某种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思,翻译时该虚词可省略不译。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一句中的虚词“也”可省略不译。又如《捕蛇者说》中的“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此句的“之”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省略不译。

(六)选择法,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进行翻译时要选用恰当的词义。如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文言文翻译中的一些方法 篇5

一、保留

文言文中凡是古代的专用名词, 如国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物名等等, 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加翻译。

如, 《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文中的时间“庆历四年春”、人名“滕子京”、地名“巴陵郡”都可以保留下来。

《核舟记》中“能以径寸之木, 为宫室、器皿、人物、鸟兽以及木石”中的“宫室、器皿、人物、鸟兽”都可以不译。

二、替换

1. 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代词语

如, 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愚以为宫中之事, 事无大小, 悉以咨之”, “愚”要换成“我”, “悉”要换成“都”, “咨”要换成“商量”。

2. 古今异义的词语替换

如,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无论”在这里是两个词, 翻译为“更不用说”, 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无论”是不一样的。

三、增补

文言文语言很简洁, 如果不补充出来就会影响句子的意思或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古汉语单音节词语较多, 翻译时需将它们增补为双音节词语。

如, 《童趣》中“能张目对日”“能”增补为“能够”, “张”增补为“张开”“睁大”, “对”增补为“对着”。

另外, 文言文省略句子成分的时候也较多, 翻译时也应将它们补充出来。

如, 《桃花源记》中“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要翻译为“ (村中人) 看见渔人, 于是非常惊讶, (村中人) 问 (渔人) 从哪里来, (渔人) 详细地回答他们”。

《口技》中“撤屏视之, 一人, 一桌, 一椅, 一扇, 一抚尺而已”需将量词增补出来, “一 (个) 人、一 (张) 桌子、一 (把) 椅子、一 (把) 扇子、一 (块) 抚尺罢了。”

四、删减

文言文中有很多虚词, 它们一般起语法作用, 没有实在意义, 或表停顿、或舒缓音节、或起连接作用, 翻译时可以将它们省略不译。

如, 《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介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需翻译。

再如, 《曹刿论战》中“夫战, 勇气也。”“夫”和“也”分别是句首和句尾的语气词, 无需翻译。

五、调整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句子词序多数相同, 但古代汉语中有些特殊的句式, 如倒装句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 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 翻译时应将句子做适当调整, 使它们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如, 《愚公移山》中“甚矣, 汝之不惠。”“甚矣”是谓语, 这里是主语和谓语倒装, 翻译时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 (你太不聪明了)

又如, 《陋室铭》中“何陋之有”, “何陋”是宾语, 翻译时应调整到谓语“有”的后面, “有何陋” (有什么简陋呢?)

再如, 《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石”是定语, 修饰“粟”, 翻译时可调整为“一食或尽一石粟” (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

六、意译

初中文言文翻译应遵循的原则是“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但有些文言文如果直译, 就会出现意思表达不准确、上下文不连贯的现象, 这时就需要在不影响原文表达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变通, 用意译的方法。

如, 《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译为:将士们征战多年, 经历了很多战斗, 有的战死了, 有的归来了。

《陈涉世家》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为:见识短浅的人怎么知道有远大抱负的人的志向呢?

马说文言文的翻译 篇6

王令

东郭之儿,生而未尝逢马,意其四足而甚大者皆牛也。他日,适市而逢马焉,惊而呼曰:“是牛,何以是班班也?”其闻者笑之。语诸市人,而市人笑之。东郭之儿自失焉,归而语诸长者,则马也。以是不语者三日。

东郭之先生,闻而过之曰:“孺子亦有所失乎?”曰:“非也。吾常以马为牛,既知其为马矣,吾惭而未言,将无以见市人也!”先生曰:“噫!马信为马矣,孺子以为牛,孺子之过也。市人乃能笑孺子者,是以马云也。苟不以马而以他使是非,几不能不以牛为马,其于孺子有间乎?孺子殆未之学耳,市人固不足惭也。”

【译文】

东郭(地名)的一个小孩,有生以来未曾见到过马,心想四条腿很大的动物都是牛了。一天,他到市场上碰见了马,惊呼道:“这头牛,怎么端庄强壮啊?”听见的人们都笑他。传扬于市场的人,市场的人全笑他。东郭的小孩茫然失措,回家说给长者听,原来是马啊。因为这事他三天没有说话。

太祖治军的文言文翻译 篇7

太祖治军

太祖朝常①戒禁兵之衣,长不得过膝,买鱼肉及酒入营门者,皆有罪。又制更戍之法,欲其习②山川劳苦,远妻孥怀土之恋,兼外戍之日多,在营之日少,人人少子而衣食易足。又京师卫兵请粮者,营在城东者,即令赴城西仓,在城西者,令赴城东仓,仍不许佣僦车脚,皆须自负,尝亲登石掖门观之。盖使之劳力,制③其骄惰。故士卒衣食无外慕,安辛苦而易使。

注释

1.常:同“尝”,曾经

2.习:习惯

3.制:抑制

4.请:领取

5.戍:防守

6.孥:儿女

7.兼:而且

8.负:背

太祖治军的文言文翻译

宋太祖曾经告诫禁军的衣长不能超过膝盖,买了大鱼大肉和酒进入军营的人,都有罪。又制订了轮流守卫边防的办法,想让士兵习惯在外的劳苦生活,而减轻思念妻儿和家乡之情。而且士兵在外面守边的时候多,在军营里的日子少,每个人都发少量军饷,军队的衣食容易满足。另外,京城守卫军领取军粮时,如果军营在城东,就命令他们到城西的粮仓领取。如果军营在城西的,就命令他们到城东的粮仓领取。而且领军粮不允许租用车子和脚夫,一切都必须自己背,宋太祖曾经亲自登上石掖门审察这件事。大概是让他们辛苦用力,控制他们的傲慢和惰性。所以士兵不羡慕其他人的吃和穿,安心尽力而容易被驱使。

出处

《梦溪笔谈》,作者是北宋朝的沈括

启示:

文言文教学应告别翻译 篇8

应该说, 文言今译是整理古籍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在除了专门工作者之外, 一般人都不具备也没有必要具备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 所以古籍加上标点、注解和翻译, 对于中华儿女学习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非凡的意义。而在中小学的文言文教学中笔者认为使用翻译弊端很多, 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因此文言文教学中的“翻译”应该休矣。

所谓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文字来表达另一种语言文字, 也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沟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语言的桥梁。传统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是一脉相承的父子关系, 文言文是现代白话文的基础, 是“源”;现代白话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 是“流”。两者是同一种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 并不是两种语言。尽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不再使用文言文, 但是它的活力部分还在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使用的白话文。所以文言文与古英语、古俄语、古拉丁文这些已经死亡的语言是不同的, 否则中小学生就不必学习文言文了。在中小学文言文教学中习经为常的“翻译”教学方法造成了中小学生语言心理的错位, 他们一接触文言文就离不开译文, 从而把文言文当成了与白话文相距遥远的另一种语言, 对白话文前身的文言文缺少亲近感。此外, 文言文是现代白话文最重要的来源, 二者的基本词汇、实词用法、句法文法等相同的地方是主要的, 不同是次要的, 而文白翻译往往却是强调文言文和白话文不同的地方, 忽略相同的地方, 增加了学生文言文难学的印象, 有些学生为了应试甚至把背诵译文当成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生中出现了所谓“一怕文言文, 二怕周树人, 三怕写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学态度, 而文言文教学的翻译是出现“一怕文言文”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密切关系, 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白话文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其主要目的也在于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1]。可以说, 文言文的教学也是实现语文课程这一基本理念的重要途径。文言文是现代白话文的基本源头, 白话文充分吸收了文言文中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语言精粹等仍然具有活力的成分。优秀的白话文表达往往善于从古诗文中选取极富表现力和生命力的词汇、诗句来表情达意, 寥寥数语便传神极致。如温家宝总理几年来“两会”结束时在人民大会堂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都引用了大量的古语和诗文抒怀言志, 凝练、典雅, 表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语言功底, 给世人印象极深。反观多年来青少年学生书面语表达口语化, 口语表达粗俗化, 词汇贫乏, 平淡苍白, 毫无生气, 反映了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的低下。语文教育自然脱不了干系, 而文言文教学中的翻译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中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均为浅易、经典的文本, 简洁典雅, 精练优美, 是中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有学者指出:“汉语的文白之别, 事实上还代表着语言的‘精粗’之别, ‘雅俗’之别。人们接触的文言文越来越少, 语言也就越来越‘白’、越来越俗, 失去了古雅、凝练的文风。”[2]文言文教学中的翻译使学生直接接触文言文的机会减少了, 而且把文言中许多凝练、优雅、含蓄的语词变成了平淡、流俗、直白的语言材料, 译文经常会导致文言文课文在语意、美感、风格上的流失。中小学文言文教材中不少的词语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沈复《童趣》中的“明察秋毫”、“怡然自乐”、“庞然大物”等等, 以及不少的语句如八年级下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不译则美而雅, 硬译则拙而俗。至于对那些千锤百炼、呕心沥血的古典诗词的教学, 翻译无疑更是破坏了原作的完美。试想, 将李白的《将进酒》中的“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翻译成“叫我的儿子把我的五花马和千金裘拿出去卖了, 换成好酒, 我要和你痛饮一场, 把我们心中的愁闷都忘了吧!”还有原来的情味吗?还有那种豪爽的气魄吗?要表达这样的感情, 就得用李白这样的诗句。改变了这种语言形式, 也就找不到这样的情味了。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 (包括古诗词) , 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 无论思想内容、感情因素, 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加上在选入教材时编者充分考虑了其浅易性和可接受性, 且都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精心作了注释。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取消翻译, 让学生亲近这些作品, 直接和古人对话, 从中汲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化为自己的言语素养。

文言文教学应该借鉴并继承传统文言文教学的经验, 这些经验凝聚了千百年来从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教学智慧, 符合文言文本身的语言规律和学习文言文的教学规律。对文言文的教学古人主要是靠解说。我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 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化, 到先秦时已存在古书词义深奥、不易理解的问题, 于是就有了训诂方法, 到了汉唐更为兴盛。训诂的原意就是用通行的语言解释古字古义, 后来变为解释词语的泛称。训诂成为了人们学习古文的一种常用的方法。训诂和翻译是不同的, 《说文解字》中对“译”下的定义为:“译, 传译四夷之言者。”在训诂学成为一门成熟学科的清代, 学人陈澧说:“地远则有翻译, 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使邻国如乡邻, 有训诂则使古今如旦暮。”[3]可见古人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解释字词来理解全文而不是翻译。因此,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应加强对文本的解说。当然, 按照语文新课改的理念, 对文言文的解说不能再是传统的只是教师讲学生听, 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自行解说, 让这种解说既是学生自主的, 又是科学高效的。

对文言文的教学古人还有一重要方法是诵读, 这也是千百年来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宋代大学问家朱熹就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是要多诵遍数,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 其义自见。’谓读得熟, 则不待解说, 自晓其义也。”[4]文言文富有韵律, 读起来琅琅上口, 通过激情诵读, 学生融汇于文本的世界中, 既能领会旨意, 又能体验情感, 既有利于把握语言的特点和规律, 又有利于形成纯粹、典雅的语感。因此要在学生通过解说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反复诵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诵读也明确提出了要求, 我们要借鉴古人诵读“口诵心惟”、“虚心涵咏”的传统经验, 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发扬光大, 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综上所述, 翻译不是文言文教学的正途, 解说和诵读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正途。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加强解说和诵读, 使学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母语, 更好地夯实语言功底, 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2.

[2]潘文国.危机下的中文[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23.

[3]黄灵庚.训诂学与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5.

韩愈文言文节选的翻译 篇9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黔驴技穷的文言文翻译 篇10

文言文教学历来被教师看做一个难题, 且学生学习也感到吃力。因此, 不少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 过多地注重翻译, 其形式是教师逐字逐句地讲, 学生一字一句地记。一节课下来, 师生都疲惫不堪。

文言文教学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文言文教学注重翻译无可非议, 但关键问题是没有把学习文言文当做学习语言, 而只是把它当成一种抽象知识或工具掌握。如此, 效果不尽如人意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那么, 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语感培养, 提升文言水准

所谓语感是人们使用语言时的一种直觉, 是一种本能的、微妙的、真切的感受。有了这种语感能力, 就可以敏锐地观察与准确地辨析语言文字, 从而在具体、独特的语言环境中发现它的意义和作用。再次, 文言文教学作为语言课的一部分, 是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结合体, 离开朗读是绝对不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要求:“朗读文学作品, 能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 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 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语感是在一次次朗读中感受、内化, 进而在自己的表达中形成的。看程翔老师讲《将进酒》的视频, 一节课也没有做多少分析, 而是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一次次地朗读, 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兴趣盎然。试想, 先人千百年来不就是这样学习语文的吗?正如朱熹在《论读书诗》中说的:“读书切忌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 切身须要细思量。”所谓“涵泳工夫兴味长”, 即咀嚼回味, 慢慢地品味语言的悠长韵味。由于文言文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 语言文字对于学生来说, 大多晦涩难懂, 用字内涵丰美, 这就更需要我们反复地读, 字斟句酌, 反复玩味, 才能悟出其中的意趣。对于当时不懂之处, 大可不必慌张, 不妨学学古人“未晓不妨权放过, 切身须要细思量”, 因此反复朗读, 吟咏玩味, 咬文嚼字, 用文字自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兴趣, 进而把它化为学生的血肉, 提升学生的文言文水准。

其一, 应当将文言文教学提高到语言教学的高度。中学语文课本所选课文都是堪称典范的文章, 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表达, 都可谓精品。其中有语言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有气势恢宏、表达流畅的议论散文, 有形象跃然纸上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也有寓意深刻托物言志的精美小品。学习这些文章时, 学生如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下一番工夫, 可以说定会受益匪浅, 当然不是说流于表面的知道作者是谁, 文章中有哪些实词, 哪些虚词, 哪些词类活用, 哪些特殊句式。如《石钟山记》, 在让学生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是不是科学结论的同时, 可以让学生品味作者准确精当的语言———绘形绘声绘色地表现山的幽静和水的气势的特点, 这对学生语言积累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其二, 文言文的语言教学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手法激发学生的感悟能力, 以便提高他们吸收语言精华的主动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以进入意境。

2. 深刻体会古人遣词造句的技巧, 以体会古人穷形尽相的描写及精辟独到的议论。

3. 可放手让学生模仿古人的语气, 进行现场表达, 再与原文比较, 以达到掌握文言句式和提高鉴赏能力的目的。

二、反复诵读, 带动系统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是令人困惑的难点。若只凭教师逐句讲解, 或者让学生照抄资料, 都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因为一节课用同一个频率, 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而学生由于被动地接受, 也只能是头昏脑涨,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少、慢、差、费”。笔者认为采取以读代译的方法较为可行。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一篇文章非得经过反复诵读, 否则不能有较深的印象。不过, 这里说的“读”不是一般的诵读, 它应该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学生在了解文体特征及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带有感情色彩的读, 其中还包括读出句读, 读出异读字, 读出有一定感情色彩的虚词, 读出不同句式及逻辑重音等。因为对高中学生来说, 学会诵读是理解文章的前提。一旦解决了诵读问题, 文句的翻译就可以随之解决了。

解决诵读问题, 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教师范读。

这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关键一步。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做好笔记, 然后纠正自己的不足。这样反复几遍, 就能初步理解课文。

2. 学生诵读。

目的是让学生正确把握重音及停顿规律。在此套用《论语》中的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掌握句读规律, 首先可以掌握虚词运用规律, 比较出它们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造句作用。如“也”一般用于句末, 表判断。现代汉语则用于句中或句首, 但在文言文中有时还可以用于句中, 用以舒缓语气。例如:“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吾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这里的“也”都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 不能重读。其次,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又一区别是古今异义, 两个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则成了一个双音节词, 因而诵读时应将其断开。如“地方千里”中的“地方”, “可以一战”中的“可以”,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中的“夫人”等。最后, 还应注意异读现象。主要有破音异读、古音异读、通假异读等。

至于有感情地诵读, 则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较高的要求。有感情地诵读指能在充分理解写作目的及区分文体的情况下进行朗读。新课标要求“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但现实是一些老师诵读时突破了感情饱满的底线, 进入了感情夸张的区域。感情的表达应当是自然而然的。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这本书中分析了一尊著名的雕塑。她认为, 真正的艺术会把感情控制在到达顶点前的一步。如诵读《六国论》, 若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本文的议论特点, 诵读时就宜语调激昂、语速流畅。当然, 诵读时若能将文章与作者联系起来, 那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对句子的翻译, 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先总后分, 点面结合, 力争透彻翻译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在于理解, 通过诵读, 使学生对文意有了大致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翻译, 最终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目的。具体做法分三步:

第一步是翻译。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直接用白话文诵读, 实际是进行口头翻译。这项工作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状态中, 同时暴露出翻译过程中的问题。

第二步是找信息。可由教师引导, 如《游褒禅山记》一文, 先提出以下问题: (1) 褒禅山是如何得名的; (2) 褒禅山的景点是怎样的布局; (3) 作者是怎样游山的; (4) 作者的收获是什么; (5) 这些收获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第三步综合运用掌握的文言知识, 积累并解决有关实词、虚词及句法等方面的问题。

四、合作探究, 共同提高

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 可以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建立小组合作探究方式, 对于文言文学习, 先课前预习, 通过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若有疑难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最后把未解问题上交, 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这样, 每一位同学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始终处于活动状态, 从而避免被动状态, 对于方式的转变, 学生感觉比较新鲜, 积极性也比较高, 同时小组内部的交流也使小组中那些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在小组讨论问题的时候, 对组内同学进行答疑, 无形之中既解答了那些“差生”的问题, 又提高了自身的成绩, 同时还密切了同学之间的关系, 真可谓“一箭三雕”。

总之, 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一样, 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诵读带动翻译, 以达到综合理解与重点训练相结合的目的, 避免过去那种劳而无功的现象, 从而使文言文教学和学习走出困境。

摘要:文言文教学历来被教师看做一个难题, 且学生学习也感到吃力。因此, 不少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 过多地注重翻译, 其形式是教师逐字逐句地讲, 学生一字一句地记。一节课下来, 师生都疲惫不堪。文言文教学中注重翻译本无可非议, 但关键问题是没有把学习文言文当做学习语言, 而只是把它当成一种抽象知识或工具掌握。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文言文的学习要求不只是翻译, 还有阅读鉴赏能力。文言文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注重语感培养, 提升文言水准;反复诵读, 带动系统翻译;先总后分, 点面结合, 力争透彻翻译。

关键词:语感,诵读,翻译,文言文教学,中学生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上一篇:政治课学习心得下一篇:石峡小学冬季取暖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