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描写秋天的作文(精选7篇)
用于描写秋天的作文 篇1
用于描写秋天的作文
金秋十月,树上那稀稀拉拉的叶子,干得像旱烟叶一样。大地妈妈敞开宽广的胸怀像是在迎接、拥抱归来的孩子,落叶回到大地妈妈的怀里,甜蜜地跟泥土睡在一起。
秋,不是常说是金色的吗?的确,她给大自然带来了丰硕的果实,给包括人在内的众多生物赏赐了无数得以延续生命的食粮。
秋,收获的.季节,金黄的季节———同春一样可爱,同夏一样热情,冬一样迷人。
秋风,凉丝丝的,吹拂着花草树木,似乎一位温情的母亲正轻轻地哼着催眠曲把自己的子女送进甜蜜的梦乡。
秋风过处,五谷飘香。那一片片庄稼,远看,好似翻滚着千层波浪;近看,稻谷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
秋天,你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你比春天更富有绚丽的色彩。
秋天,漂亮的季节,收获的季节,金黄的季节,同百花盛开的春天一样另人向往,同骄阳似火的夏天一样热情,同白雪飘飘的冬天一样迷人。
秋天,天空分外晴朗,白云也绽露笑脸。高高的白杨树在哗哗地鼓掌,风在静静地把喜讯传送。
秋天,象征着成熟,意味着丰收。
秋天,在一场紧张的收割之后,转眼间一切都褪了颜色,一望无垠的土地苍黄地裸露着。
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涩,夏那么坦露,冬那么内向;秋天的美是理智的--它不像春那么妩媚,夏那么火热,冬那么含蓄。
用于描写秋天的作文 篇2
一.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年龄
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 符合人物独特的身份、地位、年龄、职业、心理状态、文化教养等, 使读者闻其言便知其人。例如:小表妹天真又活泼, 有时候她会突然冒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话来。一次, 她一本正经地对外公说:“外公, 我们全家只有你最开心, 你有好多名字:阿爸、外公、老头子、沈常根、老伯伯、爷爷……谁的名字也没你多。”在这里对小表妹的语言描写就非常符合他的身份和年龄, 准确表达出小表妹的天真无邪和活泼开朗的性格特点。反之, 如果不注意人物的身份和年龄就很容易形成闹剧, 如:八岁的小明对爸爸说:“你给我好好听着, 下班就回家, 不准喝酒打牌……”八岁的小孩会这样说吗?应该是谁说比较合适?这显然应该是爸爸的长辈或者妈妈讲的话才行, 八岁的小孩对爸爸这样说话, 显然是不得体的。再比如:不识字的农民李大伯说:“今天的菜真咸, 氯化钠放得太多了。”这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吗?作为李大伯, 该怎么说?一个不识字的农民, 怎么说出食言的化学名称呢?就算他是知道的, 可是生活中的语言也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可见人物的语言一定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年龄, 否则就很容出现表达错误、不得体的现象。
二.人物语言要符合场合、情境
人物的语言描写还要注意场合情境, 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语言。比如上课时、游戏时、在家时、在外时……即使是同一个人, 同一句话, 在不同场合说的方式、语气都应有所不同。比如小明的语文课本不见了, 当在课堂上不见课本时, 他小心翼翼地翻着书包, 心里默念道:“语文书, 语文书呢, 在哪呢?”显出了他的小心翼翼, 不敢高声喧哗。下课时不见课本, 他着急地翻着抽屉, 大声喊道:“语文书哪里去了?谁见过我的语文书呀?书!书!”显出他的无所顾忌, 急切的心情。在家里不见课本:“老妈!快来呀!我的语文书飞了!快, 帮我找找!”显出了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和撒娇心态。同一件事情, 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说话, 内容、语气和表达方式都是不同的, 中学生要仔细体会, 注意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三.人物语言描写要注重人物动作与神态
人物语言描写时, 一定要注意人物的表情与动作, 并惟妙惟肖地模拟出来。如下一段描写:玻璃窗被砸坏了, 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走了过来, 说:“谁弄坏的?”董小天说:“没看见。”高芳芳说:“是董小天踢的。”董小天不承认。老师说:“还有谁看见了?”李星说:“没看见。”这段话只是简单叙述了事件的内容, 看不出人物的任何神态和反映, 人物形象呆板、干瘪, 试着将其改为:玻璃窗被砸坏了, 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走了过来, 瞪着眼:“谁弄坏的?”捣乱鬼董小天斜着眼, 冷笑道:“鬼才知道, 又没有人叫我们一定要看好玻璃窗?”旁边的张小勇朝老师做了个鬼脸:“哈……, 开了口, 好凉快哟!”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高芳芳, 她大声说道:“是董小天, 他和张小勇在玩, 拿扫把大闹天宫, 张小勇推了董小天一把, 董小天一火, 抡起扫把朝他死劲地打去, 结果张小勇一躲闪, 董小天就打到了玻璃, 碎了。”董小天一跺脚:“大白天别说梦话!你小心点, 不要诬陷好人!”高芳芳理直气壮:“我才不瞎说呢, 大家都看见的。你凭什么做了坏事, 还耍嘴。”老师望了望四周, 说:“还有谁看见了?”“我……没看见。”李星使劲地咽了一下口水, 神情恍惚。这样改正后, 人物形象就十分鲜明了, 懂小天的蛮不讲理, 死不认账;张小勇的搅浑水, 说东扯西;高芳芳的正直、勇敢, 不怕得罪人, 敢讲敢说;李星的胆小怕事, 明哲保身等都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表现出来。
编辑改作文《秋天的早晨》 篇3
清晨,我和好友郑炜散步到河岸边。(建议:此段开头第一句,不妨交代得更详细一些。比如,河叫什么名字?如果是无名河,则可以在河岸处落笔。河流很长,河岸也很长,各处景致不同。可以散步的河岸当然有些特别的地方。意思是,得把到河边散步这件事的真实感受写出来。小编我也喜欢到河边散步,我会这样描述:我和谁到河边散步,这一段河岸很安静,沿岸有桂花树。清秋时节,恰好也是桂树花开时节,一边散步,一边轻闻桂花香。走一段路,心旷神怡……我为什么这样写?因为这是我平时在河岸边散步的真实感受。) 河水清澈见底,如同一面大镜子平铺在大地上,顿时觉得有一股难以形容的凉意透过全身。河边,有许多鹅卵石,我拾了一块看了看后,往水里一扔。呀!“镜子”被我打破了。正当我感到惋惜时,一阵秋风把几片金黄的叶子吹到了河里,像几只小船要去远行了。树木的落叶景象让我很快想起一句名言:“一时的委屈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着。”我明白了,原来树木是在养精蓄锐,以使来年长得更旺盛。(点评:这段由河水的清澈平静,写到吹落到水面的树叶,然后再联想到秋天树木落叶是为了养精蓄锐……作文的步骤是符合逻辑的,可是读者看完这一段,总会觉得有种空泛之感,觉得太简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作者对河水的描写,对落叶的描写不够细致,不够具体。那种河水清澈,落叶飘飞的情景,原本是很有画面感的,一幅秋天意境的图画,清静,萧瑟。可是作者一笔带过,不能详细地把画面展开。所以,文段结尾的联想也同样显得苍白,不像是自然而然的感触。)
远处,火红的太阳慢慢地升起,一会儿就升到了半空中。好温暖的阳光啊!我和好友情不自禁地赞美熠熠照人的晨光。看看美丽的小花,看看翠绿的芦苇,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勇气在我心中油然而生。(建议:“翠绿的芦苇”?南方的秋天虽然温暖,但一般来说,清秋时节,芦苇是由青绿转为浅黄了。作文源于生活,所观,所察,有所感触,发而为文。观察细致很重要。建议小作者平时多多留心平常生活。有心人,处处皆是神秘世界。)
啊!秋天的早晨,你催人奋进、向上,你鼓舞着我们这代人去迎接新的明天、更美好的未来!(建议:这是经典的结尾,首尾呼应,又升华了主题。形式虽然经典,但不是适用于每篇文章。此段删去,文章更显简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勇气在我心中油然而生”,这句结尾已经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作为结尾显得更加自然。)
描写秋天的作文:秋天的感悟 篇4
树欲静而风不止。人说,冬天总是和老人过不去;而在这个秋风乍起的季节里,爱人的奶奶却去世了。奶奶走的时候很安详,早晨起来的时候还吃了一点饭,然而没能像往常一样拄着杖到巷头守望,就倒下了。在人世的沧桑和大自然的风雨里走过了九十一载,一个和善的老人,一个曾经亲手捧将起了多少呱呱坠地的新生命的老人,一个总是在村头痴痴守望为生计而奔波忙碌的儿孙的老人,就在这样一个平常的秋雨淅沥的日子里,安静地去了。
叶落归根。第三天上,岳父要把奶奶送回农村老家了。人情,总是要在走后才可以鉴得出的。岳父在老家的农村行医有三十多年,几年前搬到了我们这个滨海小城,村里已没有什么很近的族亲。而灵车一驶进刚落过雨的泥泞的乡间土路,我看到村头早已聚了好多迎候的乡亲。一落脚,人都围过来,一个中年人来搀着岳父,几个青年挑起长长的鞭炮,点燃了,人群里的一些老人望着奶奶的遗像,在拿衣袖擦着眼。
天阴着,哀乐声里,人群拥着灵车缓缓行进。有一些风,爆竹的烟屑和烧纸的灰烬纷纷扬扬,街边的树尽管还是绿的基色,却也有一些叶子飒飒地落下,在头上飘飞。
生老病死,总是大自然的规律。我想,这对于几十年来接生了十里八村几多婴儿的奶奶来说,比我们,是会有着更深刻明白的认知和悟彻;而也许正是因此,她才走得那么从容和平静。而对于许多抱着大捆的烧纸闻讯赶来为她送行的乡亲,奶奶的离去,会使他们中的许多人感到伤悲——此刻围拥在灵车前的,甚至有两代是奶奶亲手把他(她)们迎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而我也看到,与我惯常所见的“喜丧(我们这里的农村对高龄安逝的老人丧事的称谓)”不同,送葬的人群里没有喧哗和笑闹,乡亲们多的是肃然。奶奶迎接了他(她)们的降生,而他(她)们又来送奶奶远行——我想,生命的轮回其实不应是玄奥的,它是这样的朴素和简单,就像一片叶子,在春雨里萌动,在夏日里成长,在秋风里凋落,在冷静的冬天里悄然融入生命的初始,泥土和大地;而待再一度四季伊始,仍会有新绿生发于苍老的枝干。而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一个人,一片叶,从生命的本底意义上来说,应该是相似甚或相同的吧;那么,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这看似无情的生命的轮回,又该以怎样的姿态来走完这岁月尽头最后的里程?
奶奶走了,在随后的秋天和冬天里,还会有一些老人静静地离开这个世界;而年青的我们也终将老去,也终将淡出我们后辈的视野。望着在秋风里飘飞的叶子,我问爱人:等我们离开人世的时候,能够像奶奶这样,有好多自己的后代以外的人来送我们、想着我们吗。爱人说:那要看我们为这个世界做了些什么吧。我默默地揽过她的肩头;我想,奶奶一定在遥远的地方慈祥地笑看着我们。
描写秋天的作文《我眼中的秋天》 篇5
“我是最棒的!你们谁都比不过我,我又酸又甜,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呢!”橘子哥哥说。
苹果妹妹鼓着自己红通通的脸蛋,抢着说:“去你的!谁说我没有维生素C呀,我照样有!而且你有时候特别酸,人们一吃就想吐出来,而我却又香又脆又甜,还是我最棒!”
“就是嘛!还是我们最棒”其它苹果也随声附和说。
“叹,我看啊你们都比不过我。”香蕉女士用自己细细的嗓子发话了,“我才不像你们要削皮呢!我只要一剥,人们就可以吃到我美味的果肉了,多方便呀!”
秋天也是菊花竞相开放的好季节,它们千姿百态,色彩斑斓,一片片绽开的花瓣有的像仙女纤细的“手指”,有的像会跳舞的“水母”,还有的像一个“大绣球”,每一片花瓣都像一只只“蟹爪”,在张扬中又略带优雅的风姿。秋风姐姐把飘落下来的枯叶寄给了熊,信上写着:“赶快准备粮食吧,冬天就要来了。”它又把信寄给了人们:“快点换上棉袄吧,冬天就要来了。”当你走在小道上的时候,只要微风轻轻一吹,树叶纷纷飘落下来,好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黄蝴蝶”,秋风好像在剪枝叶呢,它把树叶都剪了下来,让它为来年的伙伴出一份力。枫叶也红了,它像一把迷你的.“小扇子”,只要你批它大压平,它就是一张迷人的小书签了,正如杜牧诗中写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风虽然不像百花齐放的春天那样缤纷,也不像绿树成荫的夏天那么处处充满生机,但秋天以诱人的色彩和金黄的果实吸引着人们。
用于描写秋天的作文 篇6
秋是凉爽的。瞧!一丝丝秋雨轻轻地落在地上,落在树叶上,落在石头上,落在伞上。发出了“嘀嗒嘀嗒”的优美的音韵。把手伸出去,那冰凉的水珠会让你心旷神怡。再加上清爽的秋风温柔地抚摸着你的脸颊,让过往的每一位路人,都停下了匆忙的脚步,细细的品味和享受着秋的凉爽。
秋也是五颜六色的。在风中,在雨中,秋姑娘用她的画笔,涂红了枫叶;渲黄了杏叶;画谢了少许荷花;又不改荷叶的勇敢慈怜。风中,枫杏二叶翩翩起舞,优美壮观;雨中,荷叶微微轻身,庇护柔弱的荷花。山林中的颜色层次繁多,都化成了水淋淋的绿,在云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秋还是丰收的。秋雨渐渐停了,远处传来稻谷的香气。青蛙不停地叫着,是在谈论今年丰收的事情吧。苹果、柿子都熟透了,一个个都涨红了脸,招呼大家赶快来摘。葡萄也不甘示弱,展示出自己玛瑙般的身体。梨挺着大肚子,水灵灵的……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
用于描写秋天的作文 篇7
这是江苏省一位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教授之语。这位教授提到的关于作文评价的观点很明确—作文需要有闪光点!实际上, 在具体的高考作文阅卷中也是如此。纵观高考中的优秀作文, 每一篇都具有各自的亮点, 或真情动人, 或见解深刻, 或文采斐然。这些亮点能让阅卷教师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 拿高分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一高中生作文现状分析
为什么有亮点的作文容易拿高分呢?道理很简单, 这些亮点是学生作文非常匮乏的。找到根源方能治病救“文”, 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现代高中生的作文现状。从总体上讲, 现在的高中生真正喜欢作文的并不多见, 文章写得好的自然就更少。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虽进入高中学习, 但写作水平还停滞在初中:习惯于写记叙文, 对生活对社会缺少观察和体悟, 写人叙事, 绘景状物往往浮在表面, 文章自然缺乏深度和高度。这种状况与高考作文要求的深刻、丰富等相距甚远, “亮点”又从何谈起呢?
二细节描写的“用武之地”
要走出以上写作困境, 提升作文的品位, 笔者曾作了不少的尝试。笔者认为, 在文章中深入运用细节描写未必不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它或许能给文章增加一两个“萤火虫”式的亮点。我们不妨先来看两个例子:
女人们、小姐们的咬瓜子, 态度尤加来得美妙:她们用兰花似的手指摘住瓜子的圆端, 把瓜子垂直地塞在门牙中间, 而用门牙去咬它的尖端。“的, 的”两响, 两瓣壳的尖头便向左右绽裂。然后那手敏捷地转个方向, 同时头也帮着微微地一侧, 使瓜子水平地放在门牙口, 用上下两门牙把两瓣壳分别拨开, 咬住了瓜子肉的尖端而抽它出来吃。这吃法不但“的, 的”的声音清脆可听, 那手和头的转侧的姿势窈窕得很, 有些儿妩媚动人, 连丢去的瓜子壳也模样姣好, 有如朵朵兰花。 (丰子恺《嗑瓜子》)
这个描写嗑瓜子的语段笔触细腻, 形神并茂, 让读者看了必然记忆深刻, 不愧为大家手笔。
相隔不过几米, 奶奶过几分钟, 便会放下活儿, “老头子!”奶奶这么叫。
爷爷不应, 奶奶便急, 迈着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爷爷好好的呢, 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孩子般地笑道:“这个死老头子, 人家喊了也不睬。” (2008年江苏卷满分作文《好奇心》)
奶奶的言行, 确实让孙女好奇, 于是, 调皮的“丫头”对奶奶进行了一番“侦察”, 结果“侦察”到了“人间最美丽的风景”——濡湿了人们的心, 美得如“花蕊中的一滴露”!它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情景, 能在“尺水”中“兴波”, 能用鲜活的细节描写展示澎湃的内心波澜, 读来意味无穷。
三细节描写的教学尝试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成功的细节描写, 可以使文章从枯燥走向生动, 使形象从模糊走向真实, 使主题从平淡走向深刻。能使读者如临其境, 感同身受。令人过目不忘, 回味无穷。那么怎样才能把细节描写内化到学生的写作中, 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亮点呢?
1. 课堂品味与课外鉴赏相结合
教材是课堂品味的最好范本。这些选文基本上是大家手笔, 师生共同品味经典细节, 一定会受益匪浅。如鲁迅《祝福》中对祥林嫂肖像的细节描写:
头上扎着白头绳,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 年纪大约二十六七, 脸色青黄, 但两颊还是红的。
此时的祥林嫂刚遭受了丧夫之痛, 从婆家逃出来做工,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点出了她的简朴勤劳;“头上扎着白头绳”、“脸色青黄”是她新寡之后残留的悲伤;“但两颊还是红的”表明她还有年轻人的生机和活力。简洁的几句话让祥林嫂的形象跃然纸上。
再如, 孙犁的《荷花淀》中一段描写水生嫂的语句: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这里一个细微的动作“手指震动”细腻地传达出了她的复杂心理——对丈夫的嗔怒、对家庭重担的忧虑以及对丈夫的依恋。在品读时, 可引导学生多加思考, 加深印象。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使人刻骨铭心、回味无穷,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精彩的细节描写。
除了让学生品味教材之外, 还应该让他们摄取课外的养分。历届的高考优秀作文、平时的学生佳作都是学生增加文学素养、提高鉴赏能力的大餐。正所谓“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更何况是“他山之玉”呢?通过这些品味、鉴赏, 才能将知识逐步内化为写作技能。
2. 关注生活与实地训练相结合
一切佳作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 文章等同于无源之水。因此, 必须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 留意身边的一花一草, 一人一事;从小处着眼, 挖掘深度;从生活中获取丰富感人的写作素材, 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
在平时的作文随笔训练中, 笔者特意选取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题材, 如“运动会的感人动人场景”、“校园早晨一刻钟”、“周六回家时妈妈的心情”等, 尝试着让学生仔细去观察去体会, 并付诸笔端。这些训练均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细节决定成败。成功运用细节描写一定会使学生作文发出熠熠光彩。当然, 细节描写的运用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 让学生多留意生活, 学会思考和感悟, 主动去捕捉写作素材, 学生作文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用于描写秋天的作文】推荐阅读:
描写了秋天的作文08-14
描写秋天的抒情作文08-14
描写快乐的秋天作文09-13
描写美丽的秋天的作文08-25
描写秋天的声音的作文08-26
二年级描写秋天的作文05-26
描写美丽秋天的小学作文06-30
描写秋天的作文600字07-04
描写秋天的初二满分作文07-09
描写我身边的秋天作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