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证工作计划

2024-07-22

取证工作计划(通用8篇)

取证工作计划 篇1

压力容器取证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 申请前准备工作

1、场地确定(场地规划、建立或补充)

2、设备确定(规划、建立或补充)

3、人员确定(取证工作组、技术负责人、质保师、持证焊接人员、无损检测人员、检验人员等)

4、时间确定(计划各阶段完成时间,明确责任人)

第二阶段 评审前准备工作

1、法规、标准采购;

2、人员基本培训;

3、分供方评价;

4、分包方评价;

5、材料场地管理(板材、管材、零部件、焊材);

6、工装、设备、计量管理;

7、建立质保体系;

a)公司组织结构图;

b)质量控制体系图;

c)部门及人员职责;

d)工作程序及接口,过程控制;

e)质量目标分解;

f)法规、标准目录;

g)工艺文件及表格编制。

8、文件、标准化管理;

9、确定评审机构;

10、焊接工艺评定;

11、试制产品确定;

12、产品设计;

13、材料采购及过程管理;

14、工艺文件编制(含制造工艺和焊接工艺);

15、质量计划编制;

16、联系监检机构;

17、焊接、热处理、理化、无损检测、检验与试验;

18、过程管理及竣工资料编制;

19、内审及管理评审。

第三阶段 评审及取证

1、评审准备;

2、评审过程;

3、问题整改;

4、取证。

取证工作计划 篇2

一、电子数据的证据法地位

电子数据在新刑事诉讼法第48条正式被赋予独立证据资格。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电子数据的证据价值被充分反映出来, 立法将电子数据纳入证据法的范围, 这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电子数据是指以数字、电子、电磁、光学等技术形式存在于储存介质中, 并能对案件事实信息材料加以证明。这个定义主要侧重于电子数据是数字化信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 的解释》中相关规定, 可以看出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等都是电子证据的主要内容。

二、完善电子数据取证工作流程

在具体工作中, 检察机关应对电子数据取证过程加以重视,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电子信息的真实性及完整性, 才能实现电子数据的证据价值。为此, 必须完善电子数据取证工作流程, 提高电子数据取证的质量。

( 一) 取证预案的制定, 为原始电子数据与其载体的获取提供便利。在侦查实务过程中检察机关应对电子取证工作加以重视, 特别是进行电子数据取证预案的合理制定, 避免损坏、篡改电子数据等情况的出现。如电信诈骗案件, 电信公司涉案人员往往存在内外串通现象, 利用互联网及手机等进行联系, 并通过有关技术手段进行电信部门资源占用, 以低于公司定价私揽短信群发业务, 进而拿到回扣。这类案件侦破的决定因素取决于电子数据取证与抓捕。因电子数据具有极易损坏的特点, 因此必须及时抓捕犯罪嫌疑人, 确保证据的完整性。电子数据取证及抓捕行动预案的及时制定, 对案件侦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 二) 电子数据取证程序的完善, 是电子数据取证法定效力提升的保障。在有效控制原始电子数据与其载体之后, 应遵循相关程序对电子数据提取行为加以规范, 并通过同步录音录像设备对案件侦破起到辅助作用, 保证在刑事诉讼中电子数据证据具有可靠的法律效应。

三、充分发挥电子数据取证的积极作用

作为新的证据类型, 电子数据在新刑事诉讼法中予以明确规定, 从取证的观点来看, 实现电子数据收集、固定及转移的规范化, 对案件侦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电子数据取证的应用, 可以对检察机关的取证能力进行有效提升, 并进行了取证协作机制的建立, 在对电子数据和其他证据关系正确处理的同时, 应在检察机关执法办案中充分发挥电子数据取证的积极作用。

( 一) 目前我国检察机关对理性、文明、规范执法高度重视, 应规范及约束同步录音录像制度, 在案件侦办中如对口供过分依赖, 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尽快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进行突破, 确保案件的质量, 应将案件侦办重心移到全面、及时获取与分析证据中。通过大量实践表明, 电子数据取证在案件侦办中, 体现出短、平及快的优势, 在与涉案人员接触的第一时间能否及时获取电子证据, 并将其向办案人员进行移交, 已成为电子数据取证工作的关键。

( 二) 在开展电子数据取证工作前期, 普遍将其应用于自侦场合。但大量数据显示, 检察机关对电子数据取证具有较高的要求。一般情况下, 检察机关运用电子数据主要应用于证据审核、及补充, 同时还为抓捕及公诉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通过电子数据取证可以打破案件侦办的僵局, 为案件顺利进行提 供所需的 信息, 提高成功 破案的机率。

( 三) 依据实际案情分析电子证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一般电子证据分析应在案件现场及电子取证实验室完成。全部分析工作都应在备份件上完成, 如遇到特殊情况, 应利用只读设备完成, 为原始证据的可信性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在电子证据分析中应选用ENACSE、FTK等专用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分析, 同时对操作系统、网络环境等因素进行充分考虑, 并与办案人员进行及时沟通, 缩小目标范围。相关人员应对电子取证进行全过程的记录, 确保记录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为确保证据的连续性, 可选用同步录音录像的方式, 对电子证据进行保护、提取及固定, 随后向相关部门进行移交, 并进行光盘的录制, 存档一份, 一份随工作流转, 以此为案件侦办提供可靠的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新刑事诉讼法的指导下, 应建立与完善电子数据取证体系, 将发现线索、突破案件及证明犯罪等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才能推进电子数据取证工作的发展, 才能推动检察机关案件侦办的顺利进行, 为早日破案提供可靠的保障。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案件侦查、诉讼审判等方面电子数据取证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一种新的证据类型, 电子数据在检察机关案件侦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此, 必须大力推进电子数据取证工作, 才能为社会安定提供可靠的保障。本文主要对电子数据的证据法地位、工作流程及作用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检察机关,电子数据取证,工作流程,作用,地位

参考文献

[1]常智余.检察机关推进电子数据取证工作的实践思考[J].人民检察, 2013 (02) .

取证工作计划 篇3

关键词:职务犯罪;证据问题;取证工作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及取证特点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已有职权,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规章规范,依照刑法应当予以刑事处罚的犯罪,包括《刑法》规定的“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正因为职务犯罪的特殊性,所以其侦查中的取证工作也有别于一般的刑事案件:

1.犯罪嫌疑人口供、证人证言、书证的地位突出

如银行交易明细、房产查询信息,受贿案件中受贿方的口供、行贿方的证人证言,渎职犯罪案件中规范职务行为的法律法规、会议纪要等等。

2.取证工作阻力大,难度高

职务犯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及其共犯,具有一定的社會关系并且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尤其是腐败案件,都不是光天化日之下作案,一般是两个人或很少几个人进行极为秘密的犯罪活动,因此,取证工作阻力大,难度高。

二、职务犯罪的影响

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犯罪,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亵渎权力的表现,是严重的腐败形式。职务犯罪严重侵害国家机关的管理职能,影响正常的管理秩序和工作秩序,破坏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关系,败坏政府的威信,损害公众利益,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政治、经济、司法、军事、文化、教育等管理职能,都是通过国家机关及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活动来实现的。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但是,权力失去监督就会产生腐败。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在职务活动中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触犯刑律。因为职务犯罪具有严重危害性,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预防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已成为现代国家理论、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为了防止职务犯罪的蔓延,从根本上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必须在不断加大惩处职务犯罪工作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二、职务犯罪证明要点

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职务犯罪的取证工作也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

对于犯罪主体的证明,主要是采取犯罪嫌疑人供述、书证与证人证言等办法,来证明犯罪嫌疑人具有职务犯罪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比如干部履历表、职务任命书、工资证明、考评材料、所在单位的法人执照等。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如故意或者过失。职务犯罪主观方面的表现不同,其证明要点也不尽相同。犯罪客观方面是职务犯罪案件证明的重点内容,犯罪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具体过程、造成的危害结果等,都是职务犯罪需重点证明的要点。尤其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必须供证一致,因为这两者关系到罪与非罪、罪重与罪轻。

三、我国的职务犯罪取证工作的不足及对策

1.言词证据不到位

固定口供手段单一查办职务犯罪,固然不能单靠口供,但是言词证据尤其是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对于定罪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口供的收集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对记录不全面、记录繁琐没抓住关键点、表述不清晰、内容存在逻辑矛盾、语句有歧义等。另外,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一个犯罪事实,侦查部门为了固定证据往往会采集犯罪嫌疑人的多份口供,但是采集的这些口供,很多只是形式上的重复,没有在不同的笔录中尽可能再现犯罪事实的细节,所以犯罪嫌疑人一旦翻供,就会使整个案件陷入被动的境地。

2.不够重视对再生证据的收集

再生证据,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利害关系人为使犯罪嫌疑人逃避法律追究而订立攻守同盟、威胁证人作伪证,隐藏、转移、销毁赃款赃物及其它有关罪证,各方打听、刺探侦查秘密与情报等反侦查活动中形成的从相反角度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事实。再生证据能增强原生证据证明力,有助于揭露犯罪事实,但是在侦查实际中侦查人员对再生证据的收集往往不够重视

四、有效的侦查取证方法

1.转变侦查模式,不过分依赖口供

以往我们侦查人员过分迷信口供,习惯用口供来突破案件、证实犯罪,新《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这对于侦查人员长期依赖口供的习惯提出了挑战。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转换侦查思路,变“供→证”的传统侦查模式为“证→供”的现代侦查模式,更加注重侦查手段的多样性以及外围各种类型证据的收集和固定,扩大取证来源,比如新刑诉法中新增的证据种类:电子数据,还比如“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等等。

2.前移办案重心,强化初查手段,应对律师提前介入

在案件查办中,不要急于立案或者接触犯罪嫌疑人,应周密计划,进行全面的初查,掌握大量程序合法的证据材料,尽可能将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物化为犯罪证据,力争在犯罪嫌疑人知晓办案意图之前就把关键性证据固定,待其他外围证据基本到位后再接触犯罪嫌疑人,然后用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来证实先前取得的证据,并及时收集口供产生的衍生证据。在接触犯罪嫌疑人后就意味着整个案件的侦查工作全部展开,这时侦查工作一定要及时、迅速,防止其他各类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五、结语

怎样搞好税务检查的调查取证工作 篇4

2010-09-29 09:55:50 来源:互联网 作者:liangzi

税务检查是税务机关在日常工作中根据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权限和程序,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是否正确履行纳税人义务进行审查、审核的具体行政执法活动。其中调查取证是税务检查实施执法行为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促进税务机关依法行政,正确运用法律赋予税务机关税务检查职权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取证需掌握的基本内容

(-)税务检查工作中调查取证的特点

调查取证概括地讲就是税务机关的检查人员在税务检查中依照法定程序获取、收集、保存的,以此证明涉税违法事实是否存在,责任的轻重以及与案件有关的一切事实的行政活动。在税务检查过程中,调查取证始终贯穿着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和认定等一系活动,因此它具有以下特点:

1.调取收集的证据是客观存在的。涉税违法案件的违法行为必然会以某种形态客观存在,记载着某一具体事实及案情的各种消息,能够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因此这些作为证据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以检查人员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调取收集的证据与案件存在必然联系。在税务检查中所获得的证据事实必须与被调查事实

有客观联系,即事实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证据事实能够据以证明违法事实情况。但有些事实虽然与案件事实有某种客观联系,因其无法证明违法行为真实情况的不能当作证据使用。

3.调取收集的证据应符合法定程序。在税务检查中所取得的各类证据从形式及来源上应符合法律规定并具有法律事实的性质,即检查人员必须依照合法程序和方法收集、取得;必须具备合法形式;必须经合法程序。

(二)税务检查工作中调查取证的作用

调查取证是税务机关实施税务检查的必经程序,在税务行政执法中起着重要作用。

1.从实体上看,确定某一涉税违法事实的结论均要以经查证属实的证据为基础。我国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就要求税务机关在税务检查中依法对某一涉税法行为进行查处时,必须要通过调查取证,以此证明涉税违法事

实的存在,只有彻底查清涉税违法案件事实,才能正确作出税务处理决定。因此,调查取证工作对税务机关作出正确税务处理决定是实体上的首要条件。

2.从程序上看,调查取证是作出税务处理决定的前置性程序。税务检查的调查取证工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征收管理法》、《行政处罚法》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制度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明确规定税务机关的法定职责,不履行就是失职。因此,在税务检查过程中首先要调查取证,确认违法事实存在后再作出处理决定,所以税务机关在税务检查中必须做好调查取证工作,这也是依法行政对税务机关提出的基本要求。

3.从内容上看,调查取证必须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案件违法事实。这是由证据的本质所决定的,它是忠于事实真相客观存在的。在税务检查中若没有证据证明某一违法事实的存在,或者证据不充分、不完整,那么就无法确认纳税主体的法律责任,因此,税务检查的调查取证工作是进行税务处理决定程序的重要环节,也是税务机关有效实施税务检查的重要内容。

(三)税务检查工作中调查取证的主要方法

1.物证。对物证应采取勘验、检查的方法收集,一般应提取原物,并制作相应的笔录记录,还要向被检查对象出示证物提取清单。

2.书证。对书证要提取原件,而且提取的原件必须完整,如不能提取原件的,可以复制、复印,但必须记载原件的出处。

3.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对证人证言及当事人陈述,应采用笔录的形式收集,必须经当事人核对签字并允许其更正补充。

4.检查笔录。检查笔录包括调查笔录、询问笔录、甚验笔录。对检查笔录的内容要客观、全面准确、清晰,完整地记录查处涉税案件的全部过程。

(四)税务检查工作中审查判所证据的要来

1.审查判断证据的真实性。通过审查所获得证据材料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具有充分的证明作用,以判断和保证涉税案件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彻底查清税收涉税违法行为的事实奠定基础。

2.审查判断证据的准确性。通过审查证据的材料是否全面、准确地反映与涉税案件待查事实,以保证涉税案件证据的充分性和准确性,从而全面查处纳税主体的税收违法行为。

3.审查判断证据的合法性。通过审查证据的获得是否符合法律程序要求,从而判定是否取得有效证据,确定涉税案件证据的证明效力,为税务机关正确作出涉税违法处理决定提供事实依据。

二、目前在调查取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调查取证工作存在的问题

1.调查取证的程序及方式不规范。检查人员在调查取证中,不注意获取证据是否符合法定形式及程序。如检查人员发现纳税人账簿、记账凭证有问题时,因某些原因不能提取原件时,只是复印了账簿、记账凭证,未在该复印件上载明“与原件相同”及让纳税人签字等情形;还有对纳税人的陈述及所承认的事实,检查人员未用书面形式加以固定并经陈述人核阅签字,一旦纳税人不承认某些事实时将无从查证,直接影响了查处案件的进度和质量。

2.保存证据的意识不强。在实际工作中检查人员缺乏保存有效证据的意识,表现为在处理涉税违法案件中,对一些纳税人接受了税务处理决定,也按规定要求足额补缴了税款、滞纳金、罚款后,就将该案的一些证据遗弃,没有很好的与案件其他材料一起入卷保存,一旦纳税人在法定期限内提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做为被申请人或被告的税务机关,将会在行政复议程序或行政诉讼程序中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

3.调查取证的内容不完整。检查人员在调查取证中对应收集的书证、物证等证据不完整,如纳税人开具“大头小尾”发票问题,应将其有问题的发票各联全部收集,这样才是一份完整有效的证据。另外,有些调查记录、询问笔录过于简单,不能全面反映涉税违法案件的基本情况。

4.调查取证的针对性不强。在调查取证中,税务检查人员仅限于使用询问笔录这一单一的证据类型,对证明力度较强的原始证据材料的收集、运用缺乏认识,对于其他种类的证据如视听资料、现场勘验等证据,尚不会或不能掌握和运用,这样使得涉税违法行为从证据角度看显得较为薄弱。

(二)加强和完善税务检查调查取证工作的建议

1.加强对调查取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税务检会的调查取证工作质量。一是加强调查取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树立正确的认识,才能全力以赴地开展工作。因而只有充分认识调查取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调查取证对于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的作用,深入研究调查取证的内存规律,使检查人员在检查中善于获取和运用证据,这是做好税务检查工作的重要基础。

二是善于收集、保存有效证据。税务检查人员在调查取证明,发现纳税有人有涉税违法事实证据材料,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及形式进行收集,以确保证据来源的有效性和法律效力。另外,对收集取得的有效证据要进行必要的整理登记,采取必要的保存措施,保证有效证据的安全与完整。

三是加强对有效证据的判断能力。有效证据是判定和确认涉税违法事实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也是正确作出税务处理决定的要素。在实际工作中审查判断所获得的证据材料是

否有效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调查取证工作中,面对大量的证据材料必须经过认真分析研究,以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与符合逻辑的审查方式,准确判定涉税违法事实的证据,不断增强审查判断证据的能力,使检查人员在查处涉税违法案件中取得事倍功半的成效。

2.制定税务检查的调查取证工作程序及规则,研究并确定调查取证的工作方法。一是确立调查取证在税务检查工作中的地位,税务检查在行政执法中是一种独立的行政行为,而调查取证只是税务检查程序中的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税务处理决定均包括两方面即法律依据及事实根据,作为后者则需要税务机关经过深入调查,收集相关资料来实现,所以说调查取证在税务检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实际工作中税务检查与调查取证往往同时存在,因此,充分认识调查取证在税务检查中的重要地位,才能真正推动税务检查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是尽快制定有关调查取证的工作制度,调查取证工作是保证税务检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做好调查取证工作有利于税收违法事实的准确查实和认定,因此,应尽快制定有关收集、整理、保存、审查、判断证据工作程序和要求的规范性制度,明确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在调查取证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使之规范化,程序化,充分发挥调查取证在税务检查中的作用。

三是积极探索有关调查取证的技巧和方法,在做好调查取证工作,有效开展税务检查的同时,税务检查人员应该认真研究调查取证的方法和技巧,摸索和总结出一套科学、行之有效的调查取证工作方法和技巧,推动税务检查工作的深入进行,提高办案质量。

简化报税流程、避免“多缴,少缴”等税务风险,就用金蝶KIS理税王!

提高财税管理工作效率、避免手工误差,金蝶KIS财税王迷你版 帮你忙!

取证工作计划 篇5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律师调查取证权对反贪侦查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王慧

【提要】新《律师法》对律师调查取证权的规定与现行刑事诉讼法相比,作了不少修改。律师的调查取证权将使侦查活动的公开性、对抗性等进一步得到强化。本文拟从检察机关反贪侦查工作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适应这种新要求、新挑战,从而保障和促进反贪侦查工作的健康发展略陈拙见。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定于2008年6月1日施行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以下简称新《律师法》),在律师的法律定位、律师调查取证权等方面,较现行刑诉法有突破性规定,由于律师调查取证权与检察反贪侦查工作关系密切,故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应对措施,正确把握其对反贪工作的积极影响,自觉认真贯彻执行修订后的律师法,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反贪侦查工作。

一、关于律师调查取证权相关条文的对比

对于律师调查取证权,《刑事诉讼法》第37条规定,辩护律师经证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同意,可以向他们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也可以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调取证据、或者申请人民法院通知证人出庭作证。辩护律师经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许可,并且经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被害人提供的证人同意,可以向他们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

而新《律师法》则规定,律师凭律师执业证书和律师事务所证明,可以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调查与承办法律事务有关的情况。

从修改之处来看,《律师法》第35条规定的律师调查取证权,是指申请司法机关收集调查取证和自行取证的权利,主要包含:申请检察院收集调取证据、申请法院收集调取证据或者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和自行调查取证。新律师法对律师调查取证权的突破主要是在自行取证权方面,尽管其要付诸实践还有待刑诉法的配套修改,但笔者认为,就反贪侦查工作而言,其办案的侦查思维、侦查模式和侦查方式将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变化。

二、律师调查取证权对侦查工作的影响

(一)增加了侦查活动的公开性

职务犯罪侦查权是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领域履行揭露犯罪、证实犯罪职责的重要权力。职务犯罪的侦查与反侦查的斗争相当激烈。通常情况下,侦查人员在秘密的状态下进行侦查有着很多便利,但是律师介入侦查时间提前,无疑会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一是侦查部门以往运用侦查计谋进行讯问破案,施谋与反施谋的对抗必将激烈。律师会见后,犯罪嫌疑人会认为有律师作为“靠山”,而拒绝回答侦查人员的提问,从而使讯问谋略及其运用的效果受影响。二是律师提前介入调查,也可能使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复杂化。侦查人员原有不在外界介入的情况下办案的习惯将被公开、不受监听、自由交流、案件信息外流等所代替,职务犯罪侦查权力的神秘色彩被淡化、侦查信息的掌控难度增大,侦查行为的“保密”期限将大大缩短。

(二)增强侦查活动的对抗性

按照律师法规定,律师调查取证与侦查部门可以同步,并且侦查部门取证的主要对象也可能是律师所要取证的对象,这就可能形成证实犯罪与否定犯罪证言并存的局面,将影响侦查效能乃至惩处能力。在案件侦查中,一些犯罪嫌疑人和证人由于不了解侦查机关在侦查活动中对哪些人采取了哪些措施,获取了哪些证据,因而不敢轻易翻供翻证(特指违背客观事实的翻供翻证,下同)。而新《律师法》赋予了律师更充

分的调查取证权,律师通过这些权利的行使,可以知悉案件的全部证据及证据的薄弱环节。少数素质不高的律师如果对犯罪嫌疑人、证人稍加“点拨”,犯罪嫌疑人及主要证人就有可能翻供翻证。

(三)影响案件定性的准确性

按照《律师法》规定,受委托律师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收集调取证据,也可以自行调查取证,凭律师执业证书和律师事务所证明,可以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调查与承办法律事务有关的情况。通过这些活动所收集调取或者自行调取的证据,如果在侦查部门视野之外,就会影响侦查部门对案件侦查进程及其侦查结果的掌控,形成侦查与律师双方对案件证据信息不对称,最终势必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及其处理产生影响。

(四)影响证人作证的稳定性

由于受委托律师的特殊性,律师取证的目的、方向和角度即出发点和归宿,取决于为当事人服务。如果律师取证偏离法律轨道,则在证明对象及证据内容等方面就会与侦查部门的调查取证发生冲突,从而影响证言的证明力。特别是在律师的点拨下,一些证人因某种压力或者原因,出现证言反复或虚假证言情况,最终影响案件认定处理,甚至使真正犯罪的人逃脱法网。

律师通过有关权利的行使,不仅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证人的合法权利,而且有利于稳固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强化拒供心理和证人(特别是污点证人)的避证、拒证,从而增加取证的难度。

(五)影响深挖犯罪的可能性

由于律师取证权的完善和保障,律师在检察机关第一次接触嫌疑人的同时,双方在证据收集的层面上的对抗就已经开始。如果在有同案人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尚未获悉同案嫌疑人或者重要证人如行贿人的情况下,律师先于检察机关有意无意地“暗示”或提醒相关人员,从而帮助案件当事人实现串供目的的可能是存在的,这势必会使窝案、串案的办理难度相应增加。

三、反贪侦查工作对律师调查取证权的策略和措施

(一)树立“信息主导侦查”观念

信息情报工作是反贪侦查的重要基础工作。与侦查活动相比,信息情报工作具有成本低、投入少、效益高等特点。反贪侦查部门如果没有获取、传递、分析、处理和再生各类涉案信息情报的有效机制和途径,就会失去侦查的基础。只有充分掌握与案件有关的信息,才能在案件侦破过程中营造有利于侦查“氛围”,运用掌握的信息情报去攻破对方心理防线,从而最终实现突破案件的既定目标。

1.建立信息情报专门机构。配置专门信息情报队伍,开展对贪污贿赂犯罪信息情报的收集和研究。目前,检察机关侦查部门的信息情报途径主要依靠经办人的侦查经验积累、有关单位移送、举报人举报、办案中发现等进行收集。信息情报工作因侦查单位、经办人的重视程度不同而有较大区别。建立信息情报专门机构,配置专门人员可以从本质上改变信息情报工作比较松散和主观随意状态。信息情报专门机构应附设在反贪局,其优点是有利于共享侦查、预防资源;有利于信息资源输送的快捷、便利;有利于实行规范管理。如对重点、热点行业或领域的总体状况、发展态势、贪污贿赂可能发生的环节和部位等方面,以及该行业或领域的工作特点、管理流程、监管制度、人员状况等重要情况,就可以利用侦查、预防信息实行动态监控,并建立相应的侦查信息情报数据库,为办案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2.拓宽信息情报工作渠道。贿赂犯罪具有“渗透性”、“行业性”、“连接性”的特点,从发案领域来看,权力比较集中,资金比较密集、资源比较紧缺,竞争比较激烈、商业空间比较大的领域,往往容易形成贿赂犯罪的高发领域。要把握不同行业的规律和特点,在信息收集渠道上必须广泛,包括从公民和单位的举报、控告中收集信息,从行业的政务公开及自查自纠工作中收集信息,从新闻媒体及社会反映中收集信息,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收集信息等①。同时,应提高信息情报收集及其运用的能力,逐步建立与有关部门(如公安、工商、税务、银行、房地产交易中心、电信等行业)信息资料联网②。信息情报专门机

构对掌握的信息要做好管理工作,按照一定的规律建立信息库,对信息材料的进行收集、排查、储存,通过对信息库进行涉案信息分析、情况材料分类及检索,提高信息材料的综合利用率。

3.加强信息情报动态监控。加强狱侦情报工作,积极争取监管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在监狱、看守所在押犯人中物色和建立“线人”、“耳目”,及时掌控在押犯罪嫌疑人拒供、供认及其翻供、揭发犯罪等动态,同步配合讯问活动,化解犯罪嫌疑人的对抗心理,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交代犯罪,争取从宽处理。(二)加强初查工作

初查既是立案的前提,又是立案后侦查工作乃至整个诉讼活动的基础。新《律师法》规定的律师调查取证权一旦实施,律师介入侦查的时间就将提前到嫌疑人第一次接受讯问之日。为了有效防止律师介入后对案件查处造成的不利局面,侦查人员应将侦查重心前移,更加重视立案前的初查工作,把初查工作做扎实。

1.转变初查思维。在以往的初查思维中,往往只注重对线索本身的分析和评估,就线索查线索,随意性较大,不愿意花费时间和力气进行初查。常规调查结束后,就草率上案,将破案的希望寄托在审讯上。由于信息量少,侦查人员不得不在被调查对象的“合理”解析中无功而返。要改变这种片面、急功近利而导致成案率低的初查方法,必须更新初查思维,以系统性、整体性替代单一性、随意性的初查行为和方法。即以线索反映的问题为切入口,将具体线索的初查纳入到线索反映出问题的系统或整体中去把握、去思考,结合对系统和总体情况的把握对线索进行客观、全面地审查,真正做到察微析疑,进行较为准确的筛选与甄别,确保初查工作的效果。

2.调整初查方法。准确把握初查时机,有效运用查询、询问等不限制被查对象人身的手段,使其功能得以最大、最优的利用,以减少证据变化的可能性。对于案件线索涉及的有关情况或者事实,要从外围查清,对于案件涉及的人和事,特别是关键性细节,都要查清,做到心中有数。要围绕犯罪构成研究线索的成案可能、调查取证方法及其对象范围。一旦认为具备立案条件,就应及时立案侦查。在条件不成熟时,要做好保密工作,不可贸然立案,并加强动态监视、放长经营,视机适时启动立案程序。对证据不足、不到位的,慎重使用风险决策,降低案件风险。

3.完善初查机制。一是线索系统管理和运用机制。要加强对涉案线索统筹谋划、科学运用,既要重视调查成案率高的线索,又要加强相关线索储备,做好线索补强或者替代的准备。在决定立案侦查环节,要防止采用单一线索立案,以免造成被动,同时做好对多条线索的分类排队,有计划地逐条展开调查。特别是要加强对律师会见后案情动态的监控,一旦发现案情发生变化致使立案基础发生动摇的,就应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二是建立联系协作机制。加强与纪检监察、行政执法、金融、房产、电信等相关机关和部门的信息互通、相互协作和案件移送机制,积极为反贪办案创造良好的外部执法环境。

(三)建立和完善侦诉协作机制

由于律师取证权的扩大,客观上要求反贪侦查部门取证的深度和广度要有新的提高,否则,大量的证据、合理的辩解将可能影响案件的定罪量刑,甚至案件不能被起诉或者被宣判无罪将可能增加。因而检察机关要树立全局观念,加强侦诉协作,形成侦控合力,全力把好案件的质量关。

1.加强取证情况沟通。反贪侦查部门人员应牢固树立证据意识,坚持客观、全面收集证据原则,不仅要收集犯罪嫌疑人有罪、罪重的证据,也要注意收集无罪、罪轻的证据,并尽量预见到此类证据会对后面诉讼所造成的影响。做到以证据定性每一笔事实,从公诉角度收集每一笔证据,使每个证据的取得都符合法律程序,证明力达到法定要求。在必要时,可邀请公诉部门派员提前介入,对办案取证工作进行现场指导,公诉部门应当加强配合,进一步促使反贪侦查取证水平和揭露、证实犯罪能力的提高。

2.积极协助补强证据。对于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公诉部门如认为需要补充侦查的,反贪部门应当按照要求及时补充侦查,完善证据锁链,促进公诉力度和质量的提高。

3.强化犯罪指控意识。反贪侦查部门要积极协助公诉部门做好出庭公诉、指控犯罪工作,如对于律师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应当配合公诉部门分析把握出庭证人的作证意愿、作证动向以及翻证可能。一旦发现有翻证迹象的,要及时弥补作证漏洞,提高出庭公诉、指控犯罪的能力③。

(四)加强反贪侦查理论研究

反贪办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办案没有固定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做法,需要反贪干警针对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具体实践和特定对象,灵活采用智慧谋略,应对办案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和风险,但办案工作也并非毫无章法,而是有很强的规律性,这些规律性的做法经过总结和提炼,可以形成间接经验,对办案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要适应新律师法的要求,就必须在执法理念、策略和方式上进行更大的转变,而这种转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指导。从这种意义讲,在侦查理论方面,应重点研究侦查理念、审讯技巧、突破攻守同盟、翻供、翻证策略、追逃方法等在办案工作中的有效运用。要加强讯问情景研究,按照犯罪心理学、审讯心理学的原理,找出有利于依法审讯破案的规律,增强依法审讯的效率、效益和效果。在服务办案方面,应突出研究权力比较集中、资金比较密集、竞争比较激烈、垄断程度比较高的热点行业或领域贪污贿赂犯罪特点规律、侦查对策。

(五)建立高效的组织指挥机制和专业化的侦查队伍

在当前社会基础下,开放、对抗性的侦查模式将以快慢来决定胜负,所以,侦查力量的投入将加大,办案的节奏将加快,才能保持检察机关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的主动性、主导性,才能有效地遏制同案的嫌疑人串供,找到相关的证人收集证言,找到赃款赃物防止转移,否则侦查力量和资源优势将因为效率低下而消失。因此,检察机关内部要努力构建“大侦查”格局,将现行的单兵、小组为单位的办案模式,转化为复合型的、集团性质的办案组合,将外围取证、审讯、技术、侦查一体化,合理地结合起来,用系统论来统筹侦查工作,实现侦查的快速化④。提高反贪部门调查取证、突破案件的能力,适应新执法环境下案件查处的新要求。

在律师提前介入职务犯罪案件侦查的情况下,指挥决策形式已经不可能有时间允许指挥人员在搜集到足够的证据条件下的稳当型决策,更多的情况下是要么放弃侦查,放弃战机,要么依据职业判断做出风险型决策,这就要求侦查指挥人员必须有更高的决策和运筹能力。要适应这一转变,侦查人员必须专业化。

侦查人才实行专业化管理符合侦查工作的长期目标。专业化的侦查人才应具备几个方面能力:察微析疑、发现犯罪的能力;紧急应变、快速反应能力;善用谋略、运筹帷幄的能力;欲擒故纵、长期经营线索的能力;独当一面、熟练使用侦查器材、设备的能力。在培养方式上,应实行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方式。在培养方向上,应根据侦查人员各自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侦查人员对某行业、领域职务犯罪专门调查能力。在提高侦查人员的待遇上,改变侦查人员只能通过行政职务和级别升迁来解决自身待遇的现状,确立侦查人员分级分类享受相当行政职级待遇的管理模式,保持队伍的稳定和活力。

(六)加强反贪侦查管理和动态监控

针对律师介入侦查环节出现的新情况,要加强对反贪侦查工作的管理和监控,加强研究防控犯罪嫌疑人翻供或者证人翻证等现象,巩固侦查成果。1.加强预审工作。反贪侦查部门应当配置专门预审人员,强化审查意识,加强对案件的预审,及时发现所取证据细节缺失等取证缺陷或者漏洞,采取措施加以补强,巩固取证成果,健全证据体系,保证办案质量。

2.加强动态监控。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后,侦查部门应当适时提审犯罪嫌疑人,了解掌握供述动态,检查是否出现翻供现象。对于已经翻供的,应当查明真实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控制证人翻证。律师向证人调查取证后,侦查人员应当适时通知证人谈话,了解证人作证状况,检查是否出现翻证现象。对于已经翻证的,应当查明真实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特别是对关键证人包括污点证人,要加强动态监控,防止证人因律师干扰而翻证。

(七)建议完善立法,体现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

1.拓展侦查手段。侦查人员办案倚重口供,与侦查手段陈旧落后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尽管有了录音录像,但这也只是记录讯问的过程和记录方式的改变,在直接获取证据方面无实质性的变化。律师介入诉讼,过去的侦查方式受到了限制,必须有新的更加科学、规范、有效的侦查手段,才能使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不因律师与犯罪嫌疑人的自由交流而受到影响,不因律师调查取证权更为有效地行使而受到影响,立法应当为职务犯罪的侦查规定适当的方法和途径,明确特殊侦查手段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如电子侦听、电话监听、电子监控、秘密拍照或录像、秘密监视(秘密跟踪和守候监视)等应当成为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的重要法定手段。

2.建立作证制度。针对职务犯罪侦查中言词证据地位突出的特点和证人的重要性,增设强制证人作证制度,同时规定证人补偿、保护和豁免制度。证人因作证所造成的误工和其他合理费用支出予以补偿;证人因作证受到打击报复或不公正待遇,优先查处,给施加人所在单位或相应国家管理部门发出处罚检察建议并予落实。与此同时,在法律设置上应予完善,使检察机关对不作证、不配合办案的证人或单位有相应的处罚权。对于不配合办案,拖延、推诿、阻扰办案,特别是通风报信的单位和当事人,不构成犯罪的可以给予司法或行政处罚。

3.完善相关责任。健全律师行使调查取证权时应承担相关责任。基于平等交流原则,律师在行使调查取证权时,应当承当相应的义务,这些义务主要是律师向检察机关开示证据制度,以防止形成侦查与反侦查信息的不对称,进而影响对事实的认定及其处理,增加揭露和惩治职务犯罪的困难,以实现维护司法公正与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的统一。

四、结语

铁路梁取证要点 篇6

答:

1.有营业执照;

2.有与所生产产品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3.有与所生产产品相适应的生产条件和检验检疫手段;

4.有与所生产产品相适应的技术文件和工艺文件;

5.有健全有效的质量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

6.产品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要求;

7.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定,不存在国家明令淘汰和禁止投资建设的落后工艺、高耗能、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情况。

8.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其他规定

二、桥梁生产许可证审查必备三项条件是什么?

答:

1.许可证申报时,应附带混凝土(含梁体与桥面保护层混凝土)耐久性检验报告、防水材料检验报告的复印件。要求必须是由铁道部质检中心铁建站或桥基站出具的检验报告。

2.必备设备中提梁机必须准备到位。确保能够将现场审查组所抽试验梁吊装就位到静载试验台上。

3.必须在正常生产状态下进行生产许可证审查。审核组在实地核查期间考核生产现场需要查看钢筋、模板、拌合、灌注、张拉、灌浆、桥面防水层铺设等主要工序,同时要抽取适龄的混凝土强度、弹模试件进行现场试验。申证企业应选择好取证时机,提前做好准备。

三、桥梁生产许可证申证企业不具备审查必备三项条件,如何处理?答:

1.若文件审查时发现产品检验关键项点(混凝土耐久性及防水材料)不具备条件,不进场审查;因此超过审查时限的,申证企业必须向省许可办公室办理延期手续。

2.为满足全许办的审查时限要求,对具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即判为此次许可证审查不合格,不再延期等待试验结果出来或条件具备后才做判定。

(1)若进场核查时发现上述产品检验的关键项点不符合要求的;即不能当场提供全项的、有效的、合格的检验报告:

a尚未作试验;

b正在做试验,试验报告尚未出来;

c试验项目不全;

d试验结果某项不合格;

e检验机构不符合要求;

f检验报告结论合格,而实际检验依据/项目/指标不满足行业或设计要求。

(2)提梁机尚未安装及安检验收,不能吊移就位静载试验样品梁的;

(3)梁场未在正常生产状态,不能安排主要工序生产的;

(4)不能按细则要求提供适龄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试件的。

四、桥梁生产许可证审查时须注意哪8个大问题?

答:

1提供虚假报告的问题;

2主要材料、零配件委托检验问题;

3梁场试验室问题;

4静载试验台的技术要求问题;

5静载试验频次要求问题;

6抽样基数及抽样规格问题;

7对技术人员及试验设备抽调问题;

8.对锚具的要求问题。

4.1提供虚假报告的问题:

现场核查、检验时,受审核方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提供真实可靠的生产、检验原始资料。如发现提供虚假材料、虚假检验报告的,一律按着《行政许可法》第七十八条规定“隐瞒情况、提供虚假材料,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行政许可”处理。

对提供虚假铁道部质检中心检验报告的制梁企业,必须停止使用假报告产品,视情节严重性,可判审查不合格,并在报刊、网上通报,上报国家质检总局1年内不再受理申证。

对提供虚假铁道部质检中心检验报告的材料、配件供应商,要求公开道歉,报刊、网上通报,并停止对其相关委托检验。

4.2主要材料、零配件委托检验问题:

主要材料、零配件委托检验时,应符合4点要求。

(1)委托方:应为桥梁生产企业,而非原材料、零配件的供应方;

(2)检验单位: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相应检验站;

(3)抽样者:必须有抽样人、梁场总工及驻地监理签字;

(4)委托检验协议书:必须加盖桥梁生产企业公章

4.3梁场试验室问题:

梁场必须在本梁场内建立自己的试验室,不得与线下工程合用一个试验室。在保证梁场检验/试验的前提下,梁场试验室可以为线下工程服务。

4.4静载试验台的技术要求问题:

“三自”— 企业自备,结构自定,厂家自选;

“三保”— 保证加载值准确,保证绕度测量不受试验台变形的影响,保证不造成桥面结构的严重损害;

“三满足”—满足TB/T 2092标准;满足每种跨度、每60件试验一次的使用频次;满足设备人身安全的要求。

静载试验台在满足每种跨度、每60件试验一次的使用频率的前提下,相邻梁场可以共用。共用条件为:必须能够满足二个及以上梁场正常生产进度、各种跨度情况下的试验频次,否则,判为“必备试验设备”不合格。

4.5静载试验频次要求问题:

对各种跨度的每批(60件)梁均应作一次静载试验。静载试验梁跨度不得“以大代小”,也不得在生产n倍60件后,在同一批梁内突击作n件静载试验。否则,判为“出场检验”不合格。

4.6抽样基数及抽样规格问题

(1)抽样基数:对新建梁场,在小批量试生产阶段基数过大,几十件箱梁或上百件T梁才取证,若未提前申报,则违反《发证细则》将被查处,若已申报,则加大了企业不合格风险。企业应提前策划,把好取证时机;

(2)抽样规格:静载试验样品梁必须具有代表性,其型号规格必须满足TB/T 2092-2003规定的最不利原则。企业在试生产阶段应同时考虑到架梁顺序及最不利规格,否则,企业则需适时办理许可证补充试验(另行委托检验)。

4.7对技术人员及试验设备抽调问题:

新建梁场不得从已获证、在生产的制梁场抽调技术人员、试验设备、技术标准(正常工作调配除外),用于应付生产许可证审查。一经发现“拆东墙补西墙”行为,按弄虚作假论处。

4.8对锚具的要求问题

按着2007年12月20日实施的铁路产品认证用技术规范CRCC/T 0005-2007《铁路工程预应力筋用夹片式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技术条件》要求,当一年过渡期满后,铁路桥梁使用的锚具(含T梁横向张拉用低回缩锚具)及锚垫板均按新认证技术规范经CRCC认证合格

五、审查依据、内容、审查方式与方法、主程序是什么

5.1审查依据:

1)《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全许办[2006]031号文)。

2)产品标准。

3)设计图纸。

4)《实施细则附件3 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梁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实地核查办法》(核查依据)

5)《实施细则附件5-3 客运专线预制后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箱型简支梁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检验评分表》(箱梁检验依据)。

6)《实施细则附件5-1 客运专线预制后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箱T型简支梁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检验评分表》(T梁检验依据)

5.2审查内容:

实地核查:7章29条53款(8 否决项、45非否决项)

产品检验:箱梁10类54项(15关键项点、39主要项点)。

T梁:12类62项(14关键项点、48主要项点)。

5.3审查方式与方法:

5.3.1核查3种方式:

1看资料——— 7章29条53款

2考核现场 ———

1)正常生产状态下;全过程。

2)重点六大工序(生产工艺操作)。

3)物资管理、设备管理、计量管理、安全文明生产。

4)试验室、发电机房、锅炉房、配件库。

3员工座谈 ———

1)12人

2)2项内容

3)3 方式(自述三项、提问,每人一题)

5.3.2检验3种方式:

1试验———静载试验,R终张/放张、E终张/放张,R28、E28;

2测量———外形尺寸(装配质量)、外观质量;

取证工作计划 篇7

关键词:突发事件,刑事影像,取证工作

近几年, 国家日益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的重识, 并对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实施的公共突发事件处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希望通过事件的科学处理能够维护社会上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 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一定的贡献。所以, 突发事件取证工作逐渐成为受到各部门广泛关注的重点内容, 只有保证取证工作的可靠性, 才能够结合证据在突发事件处理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1 刑事影像取证工作在正确处理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需要公安、消防、交通和卫生医疗等部门领导结合事件处理的实际需求进行联合指挥、协同作战, 才能够保证突发事件处理工作的科学性。现在受到社会群里利益多元化的影响, 社会公共突发事件时有发生, 严重危害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为了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公安部门应该通过及时的调查取证, 为不法分子的处罚处理提供相应的证据支持, 为人民权益的维护提供相应的保障。在公安系统中, 刑事技术部门是公安机关处理公共突发事件的重要取证部门, 并且承担了相应的取证责任, 所以刑事技术部门应该紧随时代潮流不断的探索和引进先进的取证技术, 提升取证工作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同时, 由于社会突发事件一般情况相对复杂、具有较高的处置难度, 并且现场证据极易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 因此, 刑事技术部门在对突发事件的取证工作中, 必须加强对影像取证工作的重视, 借助刑事影像技术可以对犯罪现场和违法人员进行快速客观固定的优势, 为后期事件处理工作提供相应的证据支持, 为突发事件的正确处理提供一定的保障。只有科学运用刑事影像取证技术, 才能够推动我国突发事件处理工作得到更好地发展, 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出相应的力量。

2 刑事影像技术人员开展社会突发事件取证工作的具体方法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刑事影像取证在社会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刑事技术部门在工作中必须加强对刑事影像技术应用的重视, 通过其合理应用为社会突发事件的处理提供相应的支持。

2.1 直接以警察身份参与社会突发事件的取证工作

刑事技术人员能够直接以警察身份取证的事件一般因为不涉及到政府和司法部门, 而要想使这类事件得到重视和合理解决, 刑事技术人员借助警察身份能够取得事件当事人的信任, 更为快速的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 进而顺利完成取证工作。在此类突发事件中, 不法分子一般与事件本身没有较大的联系, 其往往借助社会突发事件的掩护实施不法行为, 因此, 取证人员在实际取证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言语过激人员的重视, 一旦发现人群中存在个别异常行为, 就可以使用影响技术对可疑人员进行拍照或录像, 全方位获取不法分子的信息。需要注意的是, 为了保证证据的可靠性, 取证人员在取证过程中应该将录像与照相相结合, 进一步提升证据的质量, 为突发事件处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2.2 不能够以警察身法直接参与社会突发事件的取证工作

这一类突发事件一般会涉及到政府和司法部门, 如征地拆迁工作引起的突发事件, 如果取证人员以警察的身份参与取证工作, 会导致群众产生抵触心理, 甚至激发群众情绪, 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刑事技术影响取证人员最好不以警察的身份参与到取证工作中, 而是随身携带小型的影像取证器材、甚至根据现场需要不携带任何器材进取现场了解实际情况, 完成取证工作。同同时, 在这一取证过程中由于取证人员不能够暴露自己身份, 并且也也无法保证能够识别出所有不法分子, 因此其最好将所有具有一定违违法倾向的人员全部使用影像记录下来, 保证取证工作的全面性。

2.3 对已经发生社会冲突的突发事件进行取证

社会突发事件必然带有一定的突发性, 一般情况下当取证人员进进入现场后冲突双方或者多方已经发生了冲突, 此时取证人员在实际际取证工作中就应该积极与事件处理人员、保护人员进行紧密配合合,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用照相或者录像的方式对违法人员的违法行为为加以固定。此时取证人员一定要保证自身取证工作的及时性, 并根根据事态的动态变化对取证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 为了保护证证据, 取证人员还应该随时注意周边的情况, 避免不法分子抢夺证据据或者进行攻击, 在维护自身安全的基础上保证证据的安全, 促使影影像取证工作顺利完成。

综上所述, 在社会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中, 刑事影像取证工作发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刑事技术部门应该加强对影像取证工作作的重视, 结合刑事案件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取证的方式, 为突发事事件处理提供可靠的证据支持, 为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相应的贡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金虎.对刑事影像技术数字化的重要分析[J].河南科技, 2012 (24) :149.

[2]张慧.浅析刑事影像技术在案件侦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风, 2014 (4) :174.

[3]李雪爱.刑事影像技术在检察系统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 2014 (31) :245.

取证工作计划 篇8

【关键词】Windows网络 静态取证 动态取证

一、静态取证的一般步骤

静态取证是指对已经被入侵的PDA、计算机系统、手机等设备的光盘、存储器或独立的磁盘等媒介,通过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对提取数据并加以分析,抽取出有效计算机证据的工作模式。静态取证通常以发生了紧急事件(如受到入侵)的磁盘、计算机系统或其它数据存储介质等为主要工作对象。

一般情况静态取证的过程通常分为四步:保护并勘查现场、取证分析前的准备工作、分析证据和提交结果这四个步骤。

(一)保护并勘查现场

如果目标机器被发现入侵,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保护好现场,以便查案人员勘察现场,为找到尽可能多的证据做好初步准备。只有当真正确定目标计算机系统遭到恶意入侵时,才能进行现场保护,这对于一般的PC机用户可能并没有很重要,但是一旦需要封存的目标机器是大型服务器,哪怕停止运行极短的时间,也可能会带来非常巨大的损失。其次,应该绘制网络拓扑图、计算机犯罪现场图,在移动和拆卸任何设备之前,都应该拍照存档,以便为以后模拟、还原犯罪现场提供最直接的依据。此外,还必须要保证“证据连续性”,即在将证据正式提交给法庭时,能够说明从获取证据到案件审理这段时间内,证据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必须要做到监督检查和取证的整个过程。必须委派第三方专家监督所有的调查取证工作,这样才能使整个取证过程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

(二)取证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在取证过程中,除一些特殊情况,为保护原始数据,通常都会通过对原始证据进行物理拷贝,对备份开展所有证据分析、提取工作。这样就要求必须为一些含有计算机证据的数字信息制作副本,并确保妥善保存其原始数字信息,而在计算机取证人员证据的提取和分析时采用它的复制品。

要想保证取证数据的合法性,必须要求证据是连续的,也就是说在把取证数据即“证据”提交给法庭的时候,能够向法庭证明取证数据的完整性,即证据的本质状态还是原始的、未经改动过的。通常情况下,取证工作者会采用MD5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摘要,然后把摘要信息、原始数据及其物理拷贝妥善存储。

(三)证据分析

证据分析是计算机取证最重要的阶段,是取证的核心部分。由于原始数据或者物理拷贝都是存储在硬盘等介质里,没有直观可见性,因此需要借助计算机的辅助工具进行查看。证据分析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因此对电子证据进行取证分析这一阶段由专家学者完成。

取证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分析计算机安装的哪种操作系统,是不是安装了虚拟机即多个操作系统,系统是否有隐藏的分区;计算机有没有可疑的外部设备;有没有远程对该计算机进行控制;是否安装木马程序;计算机系统当前所处的网络环境。利用软件和工具等技术对删除、修改、增加或者复制过的文件进行数据恢复工作,发现修改操作痕迹。对计算机特殊磁盘空间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收集获取的拷贝数据信息与当前正常运行的系统数据,发现攻击操作留下的痕迹。另外可以通过该计算机的主人,或者计算机密码、电子签名、日志记录、上网IP等计算机特有信息识别体来查找出可能的犯罪证据。另外,还应该把此台计算机电子证据与其他类型的证据相互关联、相互印证、综合分析验证;另外,还应注意所掌握的电子证据,能否为案件的侦破提供其他的有效线索,或确定作案的可能时间、犯罪嫌疑人等。

(四)提交结果

整理对目标系统的分析结果,确保其完整准确,打印并做出分析结果:系统总体状况,所有保护、藏匿、删减、加密系统文件的信息,发现的系统数据、文件结构、作者信息,和在取证调查过程中所发现的其它相关的一切信息。然后标明提取地址、时间、工具、证明人及证据提取人。并且按照合法的程序,把这些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以某种表现形式提交给负责该案件的司法机关。

二、静态取证存在的问题

静态取证的实质是事后取证,即取证发生的时间是计算机系统已经受到犯罪攻击或系统信息已经被破坏。静态取证的致命点在于难以找到犯罪过程的完整证据,还原犯罪现场和再现犯罪过程。静态取证流程如图2-2所示,由于很难重现犯罪场景,所以专业取证人员即使找到犯罪证据制裁计算机犯罪者,系统也无法完全还原到攻击前的状态,造成一定的损失。

仅仅依赖静态取证,是很难获取完整的系统信息,得到可靠的取证结果的,因此,计算机取证应该是把动态取证与静态取证相结合,共同完成取证过程。实时获取这些系统运行信息是判断是否有正在进行的未经授权行为的最佳方法,也是寻找犯罪者是从系统何处着手攻击行为以及具体攻击过程的很好方法。当然,在实时获取开机系统信息的方法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比如获取入侵证据时被入侵者发现、证据被损坏、实时获取攻击占用目标系统过多的资源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求专业取证人员在取证过程中要权衡利弊、有所取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应对。

由此可见,随着犯罪者攻击手段的提高,仅仅依靠静态取证已经不能应对取证的需要,因此,计算机取证的发展趋势就是把入侵检测等网络安全软件与取证过程相结合,进行动态取证,全面打击计算机犯罪。

三、动态取证与静态取证的差异

所谓动态取证,就是把取证技术与入侵检测等网络安全工具相结合,实时获取目标系统数据并进行分析,及时捕获可疑的非授权行为,智能分析犯罪者的意图,并采取措施阻断入侵行为或者诱导入侵深入,在保证计算机系统安全情形下捕获到最完整的证据,然后对所提取的证据进行鉴定、保存和提交的过程。当监控到有入侵行为正在攻击计算机时,自动转入动态取证流程,即将取证技术嵌入到入侵检测等网络安全工具当中,实时记录并分析开机系统的数据变化过程,发现入侵者的攻击意图,使用专门的取证软件获取电子证据。

但是,动态取证的研究时间很短,仍旧处于起步阶段。与静态取证相比,动态取证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动态取证可以获取目标主机的信息变化过程,重新犯罪攻击场景;而静态取证没有这个功能。

(二)动态取证的执行过程可以自动化,因此对取证工作者的要求不高;静态取证需要用到专门的取证工具软件,而不同公司的取证软件所用的技术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对取证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工作。

上一篇:司徒中学庆祝第31个教师节系列活动方案下一篇:琼台书院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