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

2024-10-02

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通用7篇)

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 篇1

台湾省地图

北临东海,东北接琉球群岛;东滨太平洋;南接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邻;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全省恰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在战略上,素有“四省左护”、“东南锁钥”、“七省藩篱”之称。全省由台湾本岛和周围属岛以及澎湖列岛两大岛群共80余个岛屿所组成。面积3.6万平方公里。台湾本岛南北长而东西狭。南北长394公里,东西最宽处144公里,是中国第一大岛。人口2300万。第一讲 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前景预测 

(一)历代对台湾的管理

(二)荷兰殖民时期

(三)郑成功收复台湾

(四)清政府对台湾的管理

(五)甲午战争后台湾的地位

(六)抗战胜利后台湾的归属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1、国共内战,国民党败退台湾

2、美国等反华势力阻挠的结果

(二)台湾问题的实质

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纯属中国内政

2、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

3、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

4、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祖国统一,目的是维护和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武力解放”方针时期(1949—1978年)1、1949年3月至1955年4月为“单纯依靠武力”阶段 2、1955年5月至1966年4月为“以武力方式为主,以和平争取为辅”阶段 3、1966年5月至1978年12月为“继续维持军事对峙局面,集中开展外交斗争”阶段。

(二)“和平统一”方针时期(1979年至现在)1、1979年1月至1981年8月为确立阶段 2、1981年9月至1984年10月为完善阶段 3、1984年11月至今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实践及丰富发展阶段

(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时期

1、海基会、海协会达成多项协议

2、经贸文化交流大幅增加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3、党派交流相当活跃

4、学者不断展开对话 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演变

1、毛泽东的“一纲四目”

“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四目”即: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都由蒋介石决定;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由中央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待条件成熟后协商进行;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2、邓小平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

(2)坚持一个中国,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3)不赞成完全自治的提法,自治应有一定的限度,条件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4)统一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可以有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

(5)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当然也不是台湾把大陆吃掉。(6)举行国共两党平等会谈,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

3、江泽民的八项主张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2)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不持异议。(3)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

(4)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6)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5)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

(7)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一切正当权益。

(8)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

4、胡锦涛的四点原则

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 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5、习近平的对台政策主张

第一,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第二,两岸同胞命运与共,彼此没有解不开的心结。

第三,两岸同胞要齐心协力,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第四,两岸同胞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949—1975:蒋介石(1887—1975)

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以“三民主义”建设中国

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坚持“一个中国”

“谁要台独,我要谁脑袋

1978—1988:蒋经国(1910—1988) 将台湾打造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 推行“本土化”政策  开启台湾政治民主化之路  改革台湾铺张浪费的陋习

 放弃武力“反攻大陆,复兴建国”的政策  采用“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三不政策 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

1975—1978:严家淦(1905—1993) 过渡时期领导人 “新台币之父”

1988—2000:李登辉(1923—)

 提高台独论调,鼓吹“台湾正名说”,“台湾时间表”等

 分裂祖国三步走:扭曲“本土化政策”——提出一国两府论——公开两  个中国论

2012年9月12日,发表言论称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

2000—2008:陈水扁(1950—)

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台湾与大陆,一边一国  “四要一没有”:台湾要独立,台湾要正名,台湾要新宪,台湾要发展,台湾没有左右路线,只有统独问题  积极推动台湾加入联合国

2008至现在:马英九(1950—) 先经济,后政治  不统,不独,不武  坚持“九二共识”

 三个重点:扩大和深化两岸交流,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检讨修正两岸人民关系条例

(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有爱国主义传统和维护民族统一的传统

(二)大陆和台湾同属中华文化,文化是维系大陆与台湾的紧密精神纽带

(三)两岸不断加深的经济关系是统一的物质纽带

(四)两岸不断完善的民主制度是统一的内在保证

(五)中国大陆不断增长的综合实力,是实现中国统一的有力物质保障

(六)“一国两制”构想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维护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及其繁荣稳定,为台湾问题的解决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一)国际因素

1、美国因素

(1)美国的利益层次划分 第一,生死攸关的利益——直接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及生存的利益,美国可能使用一切手段,包括单方面动武。

第二,极端重要的国家利益

第三,重要国家利益——事关美国公众的利益或可能对国际局势带来不利于美国的冲击,美国将根据利益大小,决定如何选定和推进目标。

第四,次要国家利益——涉及与美国价值观的冲突问题,美国将视情况采取相应行动。(2)美国的对台政策

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70年代初,将台湾作为其远东地区反华反共基地。

第二阶段:从1972年到冷战结束,美国对台政策弱化、推行“双轨政策”。

第三阶段:冷战后至今,美国对台政策是维持两岸“不统不独不战”的“动态平衡”。(3)当前美国对台政策

第一,美国政府将进一步支持两岸和平发展符合美国利益。

第二,美国继续提升美台关系的层级、加强美台经贸关系,是其平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方式。

第三,不放弃对台军售也是加强美台关系的一种体现。

2、战后日台关系

第一阶段,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迫撤出台湾,在美国的撮合下,台日签订合约,并建立“外交关系”。

第二阶段,1972年日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同台湾当局“断交”,但仍然暗地里保持和发展着“实质关系”。

第三阶段,冷战结束后,台日关系明显提升,进入全面强化时期。2005年2月日美外交与防务官员“日美安全磋商会议”上通过的“共同战略目标”都把台湾列为其防御范围。(1)战后台日关系演变

台日签订和约,逐步恢复关系(1945年8月至1952年)台日经济关系发展顺利,外交关系一波三折(1952年至1972年9月)中日建交后的台日关系(1972年9月中日建交至冷战结束)

(2)冷战后台日的“实质性”外交关系官方往来频繁,层次不断提高,经济关系密切,突破安全合作领域

(3)台日关系发展原因 第一,国际背景。第二,日本的国家利益。

从安全角度而言,台湾下扼日本生命线的要冲,是日本南下东南亚、进入波斯湾的必经之路;

从战略角度来看,日本企图用“台独”牵制中国,介入台海问题是日本遏制中国的重要手段;

从现实利益角度上看,日本经济自身的脆弱性使它和台湾海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是日本通往欧洲的主要航道。第三,台湾当局推行“务实外交” 第四,历史与文化因素。 台日关系走向

第一,维持“一个中国”的承诺,不公开支持台湾独立或“两个中国”政策,但反对大陆打压台湾;

第二,在“日美安保条约”的架构下维持台海地区军事安全现状,反对我国不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  第三,图谋扩大与台湾的实质交流,建立有效的准官方外交管道。

(二)国内因素

1、两岸政治互信薄弱

2、“台独”是最大的内部障碍

3、岛内本土化和主体意识增强

4、蓝绿矛盾、族群矛盾、省籍矛盾、统独矛盾交织

(一)大陆统一台湾

1、非和平的方式实现统一:强制性统一

所谓武力统一,即通过战争的方式,将另一个政治 实体摧毁,占领其统治的土地。

2、和平的方式实现统一:渐进式统一

(二)台湾反攻大陆

(三)两岸对等统一到某种体制下 参考书目:

《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

《21世纪初期中美日安全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析论》

《毛泽东、周恩来与台湾问题》

《中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历史考察》

《和平发展视角下的台湾问题》

《国际形势与台湾问题预测》

《两岸关系定位与国际空间--台湾地区参与国际活动

问题研究》

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 篇2

1735年, 有几名大学生写信给当时正在俄罗斯彼得堡科学院任职的天才数学家欧拉, 请他帮忙解决这一问题.欧拉在亲自观察了哥尼斯堡七桥后, 认真思考走法, 但始终没能成功, 于是他怀疑七桥问题是不是原本就无解呢?

1736年, 在经过一年的研究之后, 29岁的欧拉提交了《哥尼斯堡七桥》的论文, 圆满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论文中, 欧拉将七桥问题抽象出来, 把每一块陆地考虑成一个点, 连接两块陆地的桥以线表示, 并由此得到了如图2 (a) 这样的几何图形.若我们分别用A、B、C、D四个点表示哥尼斯堡的四个区域 (如图2 (b) ) , 这样著名的“七桥问题”便转化为是否能够用一笔不重复地画出此七条线的问题了.欧拉的这个考虑非常重要, 也非常巧妙, 它正表明了数学家处理实际问题的独特之处———把一个实际问题抽象成合适的“数学模型”.这种研究方法就是“数学模型方法”.这并不需要运用多么深奥的理论, 但想到这一点, 却是解决难题的关键.经欧拉研究发现, 图2不能一笔画出.也就是说找不到不重复地经过七座桥的路线.多少年来, 人们费脑费力寻找的那种不重复地路线, 根本就不存在.一个曾难住了那么多人的问题, 竟是这么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看几个一笔画的问题.

先让我们来了解三个新概念.

(1) 有奇数条线相连的点叫奇点. (如图3)

(2) 有偶数条线相连的点叫偶点. (如图4)

(3) 一笔画:下笔后笔尖不能离开纸, 每条线都只能画一次而不能重复.

图5-图8四个图形中, 你能找出图5-图8的每个图形中奇点和偶点的个数吗?请你试一试其中哪些可以一笔画出?

【分析】图5中有6个偶点:A、B、C、D、E、F, 0个奇点, 可以一笔画成.图6中有4个偶点:A、B、D、F, 2个奇点:C、E, 可以一笔画成.图7中有2个偶点:A、C, 2个奇点:B、D, 可以一笔画成.图8中有1个偶点:O, 4个奇点:A、B、C、D, 不能一笔画成.再找几个图形试一试,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规律】

(1) 可以一笔画成的图形, 与偶点个数无关, 与奇点个数有关.也就是说, 凡是图形中没有奇点的 (奇点个数为0) , 可选任一个点做起点, 且一笔画后可以回到出发点.

(2) 若奇点个数为2, 可选其中一个奇点做起点, 而终点一定是另一个奇点, 即一笔画后不可以回到出发点.

在表示七桥问题的图2 (b) 中, 现在我们来数一数, 奇点的个数有几个?由此你明白七桥问题无解的道理了吗?

由于七桥问题中的四个点都是奇点, 因此可以判断它是无法一笔画出来的, 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能不重复走遍七座桥的路线!

如果在七桥问题中, 允许你再架一座桥, 能否不重复地走遍这八座桥?这座桥应该架在哪里?请你试一试!

1.一辆洒水车要给某城市的街道洒水, 街道地图如图9, 你能否设计一条洒水车洒水的路线, 使洒水车不重复地走过所有的街道, 再回到出发点?

2.如图10是一个公园的平面图, 能不能使游人走遍每一条路不重复?入口和出口又应设在哪儿?

钱颖一:中国教育的问题 篇3

中国在大规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方面很有效,这是中国教育的重要优势,它适合“模仿和改进”的“追赶”作用

我是一名经济学者,有三个原因让我对教育问题有极大的兴趣:一是我的求学经历(清华、哥伦比亚、耶鲁、哈佛),二是我的执教经历(斯坦福、马里兰、伯克利加州、清华),三是我在清华经管学院担任院长至今8年多的经历。由于我并没有受过教育学系统训练,所以不熟悉教育学的方法和分析框架。我是一名教育实践者,所以我就从直观的观察开始。

首先,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中国教育的成绩。中国过去35年经济高速增长,如果教育完全失败,这是不可能的。不过,肯定成绩是容易的,但是肯定到点子上并不容易。我的第一个观察是,中国在大规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方面很有效,使得中国学生在这方面的平均水平比较高。用统计学的语言,叫做“均值”较高,意思是“平均水平”较高。这是中国教育的重要优势,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都望尘莫及的。这从“国际学生测评项目”中上海学生的表现,在三个科目(阅读、数学、自然科学)中都名列前茅,可见一斑。当然这并不代表中国的平均水平,但是在这个测评中,农民工子女比美国中产阶级子女、艺术院校学生的数学比美国学生平均水平都要强,这更说明了问题。

我们是如何做到的呢?政府和民间对教育的投入,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重视,中国学生在学业上花的时间多,都是原因。经济学家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基础教育,通常的度量是教师是否准时上课,学生是否有课本等十分初级的要求。虽然中国的基础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教师的敬业程度还是令人钦佩的。即使是高等教育,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方面,按平均水平来看,都是可圈可点的。

这种教育优势对推动中国经济在低收入发展阶段的增长非常重要,因为它适合“模仿和改进”的“追赶”作用,特别是在与开放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开放让我们看到了先进,加上我们的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模仿能力强,挣钱动机更强,员工队伍整齐,就有了很强的执行力,就追赶上来了,这在制造业非常明显,即使是服务业也一样。在引进先进的IT技术和管理流程,超级市场的收银员、银行的柜台服务、医院的挂号和收费、出入关的检查等重复性的、规律性的大规模操作,中国服务人员的速度和精准程度,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而是我们的学校“扼杀”潜在的杰出人才的问题

我的第二个观察是,与“均值”高同时出现的另一个现象是“方差”小。“方差”也是统计学的概念,是衡量一个随机变量偏离平均数的累加起来的程度。简单地说,“方差”小就是两端的人少,出众的人少,“杰出人才”少,“拔尖创新人才”少。

我们都知道,杰出人才的出現是小概率事件。如果说“天赋”的分布在不同人种之间没有太大差别的话,那么出现杰出天赋的概率就应该与人口正相关。中国有13亿多人口,但是至今没有中国学者在中国大陆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这就表明了一种问题。还有其他证据说明问题。我们不用去同发达国家比,与印度的比较更有说服力,因为两国的人口基数差不多,而且印度的人均收入比中国还低。印度教育的平均水平肯定不如中国,但是它在出现突出人物方面比中国显著。从我自己平常接触到的例子看:全球著名商学院中的哈佛商学院、芝加哥商学院、康奈尔商学院、华盛顿大学商学院的现任院长都是印度裔;全球著名大跨国公司中,微软、百事、德意志银行、万事达卡的现任CE0也都是印度裔。但是目前还没有中国人担任这类商学院和跨国公司的CEO。

我们不否认中国人才中缺乏创造力,缺乏领导力,缺乏影响力。钱学森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的直觉是,恐怕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杰出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吗?也许不是。杰出人才很可能是在一种有利的环境中“冒”出来的。所以创造环境(或者说“培育”)远比“培养”更重要。这里有深层次的原因。我在2010年8月清华大学本科生开学典礼上和在2011年2月黑龙江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都强调了中国学生缺乏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问题。好奇心和想象力部分来自天生,至少有一些人是这样,但是后天会把它们磨灭。完全有可能的是,受教育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就变得越少。由此来看,正是我们的教育把人先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给“扼杀”了。再加上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那学生怎么可能有创造性呢?因此,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而是我们的学校“扼杀”潜在的杰出人才的问题。在好奇心和想象力被扼杀,在个性发展受压抑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减少了。

“方差”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不同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在低收入阶段,经济发展主要靠模仿和改进,人才“方差”小无关大局,甚至还是长处,只要“均值”不低。但进入中等收入后,当需要以创新驱动发展时,“方差”小的后果就严重了,因为这影响创新,特别是颠覆性创新。这样,我对中国教育问题的第一个和第二个观察,即人才的“均值”高和“方差”小的特点,既能解释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发展的成就,又能预示在未来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中国教育的问题,决不仅仅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更严重的是造就了不少没有人格底线的人

如果说在知识和能力上是高“均值”、低“方差”的话,那么我的第三个观察是,在人的素养、价值等方面,我们的问题就是低“均值”、高“方差”了。低“均值”是指人们经常批评的人的素养平均水平低。而人的素养的“方差”大,是指太差的人不在少数。这在反腐中暴露出来的案件规模、程度中可领略,多么让人触目惊心,不可思议。这其中很多都是那些高智商、低人格的人做的。知识水平高,做人很差的,就是钱理群先生讲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中国教育的问题,决不仅仅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更严重的是造就了不少没有人格底线的人。

这就要来审视我们的“人才”观了。正因为我们对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有紧迫感,所以就特别重视“才”。这种急功近利的结果呢?不但“杰出人才”的培养仍是问题,而且轻视对“人”的素养的培养会造成更严重的问题。我们讲人的素养,是一个真正的“人”所应具备的基本做人准则,是人格底线。爱因斯坦早就说过:“学校的目标应该始终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戴安娜王妃也多次对她的长子威廉说,“你在成为王子之前,先要成为一个人。”他们讲的都是先做人,再成才。因此在我看来,中国教育的首要问题,还不是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问题,而是如何培养真正的“人”的问题。

以上是我对当前中国教育问题和这些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的三个观察,可以用“均值”和“方差”来概括:一是我们的优势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均值”较高,这对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起了推动作用。二是我们的劣势是基础知识特别是能力的“方差”太小,杰出人物太少。这就导致创新不足,对未来中国经济以创新驱动发展非常不利。三是教育除了为发展经济服务的功利作用之外,教育对人的素养培养和人的价值塑造以及对文明社会建设更为重要,而人的素养的“均值”低却“方差”大,是中国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掣肘。

(据《华夏时报》)

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 篇4

而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资产评估业已具有百年以上的发展 历史,不仅具有相当的规模和 影响,而且积累了丰富经验,成为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经济鉴证类中介服务行业,为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转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资产评估业已经较为成功地找到了本行业的自我定位,发挥应有的作用。如19世纪后期,美国就出现了专业的评估公司,英国于1868年就成立了评估专业团体;到现在,诸如美国评估协会、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评估师和拍卖师协会、收益估算和评估协会等行业组织十分活跃;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欧洲评估协会联合会、东南亚联盟评估联合会等国际性组织也为评估业的发展和规范作着不懈的努力。

一、中国资产评估业发展与管理回顾

(一)中国资产评估业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资产评估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企业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在引进国外评估理论和 方法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十多年来,资产评估从无到有,业务范围、种类、数量日益扩大,资产评估管理水平日益提高,资产评估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个重要的中介行业,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无疑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以市场为纽带的对外经济交往呼唤资产评估业的诞生和发展。现代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而中国的资产评估业就是在这样一个经济环境下产生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技能尤为重要。随着中外合资、合作、对外长期投资和对外出售产权等行为不断增多,就要求必须合理确定中外双方的交易底价。1989年,大连市政府率先做出尝试,规定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合营时,必须对中方资产进行评估,这标志着资产评估业在中国的诞生。

在中外合资、合作的过程中,无论投资主体使用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进行投资,投资双方对于资产定价行为都极为敏感。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最为合理的方法就是聘请专业服务机构按一定的程序,运用 科学 的方法,对各类投资对象和投资手段的价值进行估算和度量,以作为实施投资行为和与被投资方经济交易的依据,这种评估服务既是吸引外资流入的基础工作,又是维护国家民族权益的重要技术保障。、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要求。从西方成熟的资产评估业来看,经历了一个由各国自发发展逐步过渡到地区性、国际性发展的过程,也经历了一个从民间自律性管理到政府部门不断加强管理和干预的过程。相比之下,中国的资产评估业的产生与国有企业改革紧密相联,是政府推动的结果。这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不仅是因为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绝对大比重,而且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客观要求。可以说,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地位的逐步确立,是我国资产评估业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始于1979年,先后经历了以放权让利、两权分离、政企分开为特征的多种经营方式的改革尝试,如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特点是,企业在上交国有资产收益的前提条件下,逐步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独立投资主体。国有企业在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有必要对交易客体的价值进行科学度量。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对资产评估服务提出了客观要求。1991年11月,国务院以91号令的形式颁发了《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规定国有资产产权或经营主体发生变化时,必须进行资产评估。自1989年至1997年末,全国资产评估行业累计评估国有资产4.2 万亿元;截至1998年末,经过资产评估在深圳、上海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公司达到851 家,股票交易市值达1.9 万亿元,占当年gdp 的24.4%,此外还有43家公司在境外发行股票、上市交易。[2] 资产评估是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发展初期注定承担主要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的历史角色。

3、产权改革和产权市场发育的必然要求。产权流动和重组行为中存量投资方式的出现,是资产评估业发展和壮大的直接推动力。

在经济发展中,有两个途径可以优化一国的产业结构,一是增量调整,二是存量调整。在我国,增量调整一直是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手段。新增投资的渠道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内投资、自筹投资、银行贷款、利用外资等。存量调整是指在产权关系明晰的前提条件下,通过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间的配置,改变或优化产业结构,本质上是经营资产通过市场作用,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重新排列组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出资人是以存量资产来出资的,必须明确各出资者的出资数量,以确定未来投资收益分配,这就要求对存量资产进行较为准确的价值评估。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企业之间出现了横向经济联合的趋势,以企业集团、股份制改造、企业拍卖、转让、合并、兼并、收购等形式进行的资产重组活动逐渐发展起来,国有企业改革突破了存量资产僵化不动的局面。对于收购其他企业产权的投资主体而言,实际上是在实施投资行为。对于投资者来说,为了确保投资安全,确定投资对象的产权归属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同时还要把与存量资产相关的债权、债务关系理清,对出让方的对外投资或接受外来投资进行清查核对。有关方面还需要委托中介组织对存量资产价值进行审计和评估。在这种投资方式下,资产评估就成为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服务中介。据统计,从1989年1998年的十年间,我国以企业兼并为目的的资产评估价值达到1058.63亿元,以企业破产清算、拍卖出售、结业清算为目的的资产评估值达1471.85 亿元。这表明,在中国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过程中,资产评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力的推动了产权市场的发育和完善,较好的维护了产权各方的权益。

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改革过程中,我国也开始逐步引进国外的资产评估理论与方法,并开始建立我国的资产评估管理体制,积极地为市场经济改革服务。在政府的推动下,国有企业产权变动和存量投资行为中资产评估被广泛采用;非国有企业为了维护其所有者权益,也逐渐对资产评估产生共识,资产评估由国有经济不断拓展到非国有经济。随着评估业务的扩大,评估机构和评估从业人员不断增加,截至1999年下半年,全国共有资产评估机构3800多家,从业人员6 万多人,其中注册资产评估师1.4 万多人,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

(二)资产评估行业管理体制的演变

中国资产评估业发展的历史,也是资产评估业管理体制的演变历史。资产评估业发展十多年来,管理的手段、方法多种多样,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各有差异,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1991年11月,国务院以91号令的形式发布了《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

该办法是中国第一部对全国的资产评估行业进行政府管理的最高法规,标志着中国资产评估业走上政府法制化的道路。它具体明确规定了全国资产评估管理的政府职能部门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同时还规定了将审批评估机构纳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职权范围内,规定了被评估资产的管理范围、评估的程序和方法及法律责任等。由于国有资产占全社会资产的绝对优势,国务院第91号令的颁布为发展统一的评估行业奠定了基础,保证了资产评估业的健康有序发展。、1993年12月,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评估管理由政府管理向行业自律管理过渡。资产评估的行业特点,决定了行业自律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种管理方式。根植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资产评估业,虽然在发展伊始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干预,但行业自律管理作为其发展方向,应该逐步实现。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就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它既受政府的管理和监督,又协助政府贯彻执行有关资产评估的法规政策。作为独立的社团组织,它具有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特点,使资产评估管理工作覆盖整个行业。

之所以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的成立,标着中国资产评估业管理由政府管理向自律管理过渡,是因为:从其发展轨迹来看,首先是独立的资产评估协会与资产评估行政管理部门并存(1993年);然后是资产评估协会与评估行政管理部门合二为一,即“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94年);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再一次成为一个真正的行业自律组织。从理论上说,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从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的职能角度 分析,尽管从构架上具有了行业自律管理的特征,但在中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的条件下,其行业自律管理的本质特征并没有真正具备。通过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实现行业自律管理,不仅需要形式上的、更需要实质 内容 的变化。、1995年开始实行注册资产评估师制度,标志着中国资产评估业的管理由过去的重视机构管理、项目管理向注重资产评估人员管理转变。这一制度的建立,一是有利于促进资产评估人员的执业准入控制,规范资产评估行业管理,为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摆脱政府部门干预,独立、客观、公正地执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有利于提高资产评估人员的素质和执业水平,从而促进中国资产评估业的发展。三是强化了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尤其是从1998年6 月1日开始实行注册资产评估师签字制度,使评估师的责权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规范了评估时的行为。四是有利于与国际惯例接轨,通过与其他国家对评估师资格的对等管理,沟通与国际评估市场的联系。1999年10月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在北京举行年会,2000年7 月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赴美国参加世界评估师大会,等等,进一步加强了中外评估师之间的联系。

4、1996年5 月,《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颁布实施,使中国资产评估业从此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操作的新阶段。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估操作规程和操作标准,各个评估机构自行拟定评估操作方法和规程,对于同一类资产评估,各个评估机构的评估程序、规则各不相同。但是,经过若干年的积累,资产评估理论 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评估操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制定《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有利于提高评估业务水平,规范业务操作,同时也为以后制定行业统一评估准则奠定了基础。、1996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资产评估准则;从1998年起,财政部开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1999年下半年,国务院开始对资产评估行业进行清理整顿,将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和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合并到中国注册 会计 师协会中去,实行“一个协会,一套班子,三种资格并存,三个行业统一管理”。虽然这些工作尚未完成,有的甚至受到阻碍,但是这种具有前瞻性、战略导向性的工作却是中国资产评估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但是,中国的资产评估准则和资产评估法迟迟不能出台,反过来严重地制约了资产评估业的发展;而清理整顿过程中实行的“三会合并”,更是给表面上红红火火的资产评估业一记当头棒喝。这说明中国资产评估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正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以积极的态度来寻求最佳的解决办法。

(三)中国资产评估业当前存在的问题、资产评估基本理论不成熟,理论体系不完善。在中国资产评估业的发展初期,中国的经济体制尚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评估案例、遇到的评估难题比国外要复杂的多,虽然已经解决了很多实践操作上的难题,但是,仍存在很多争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成熟,评估理论、尤其是基础理论薄弱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资产评估业的发展,甚至会动摇资产评估业的地位,制约其作用的发挥。

例如,在进行企业整体评估时,究竟是采用成本法还是收益法,仍存在着争论。支持收益法的人认为,国有企业往往具有大量的非经营性资产、无效资产(如子弟学校、食堂、职工宿舍等),这些资产一般不能为企业带来收益,因此如果单纯采用成本法评估各项资产价值,再将各项资产的评估值简单求和,显然不能反映企业整体的盈利能力。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特别是证券市场中比较容易判断企业价值的条件下,收益法应该有更大的实用性和合理性。而支持成本法的人认为,目前 企业的社会负担及非正常费用较多,企业的财务数据很难反映出企业的获利能力,而且单凭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收益预测还没有足够的可靠性。因此,不得已采用成本加和法评估企业的整体价值。为了调和这两种观点,目前规定在进行企业整体资产评估时,在正常情况下使用成本加和法并用收益法进行验证。事实上,在上市评估中,上市企业的净资产评估值往往与股票市价相去甚远,而在债转股评估中不良资产也常常因为价值高估而难以在市场上出售。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由于中国市场经济条件的变化,在经济体制转型初期适用的评估观念和评估价值基础已经发生了动摇,基于错误的价值基础、采用不科学或不被市场认可的方法得出的评估值,往往也不易得到市场的认可,并且会带来一定的评估风险。

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 篇5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梳理:

一、孔子的学说

(一)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二)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

①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

②怎样认识孔子主张的“ 仁”?

③怎样认识孔子主张的“礼”?

④孔子思想中的“仁”和“礼”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2.政治主张:孔子的政治主张有哪些?

3.哲学思想:孔子的鬼神观是什么?

4.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三)影响:如何看待孔子的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影响?

二、老聃与《道德经》

(一)历史地位:老聃即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是《道德经》又称《老子》。

(二)思想主张

1.哲学思想

⑴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是什么?他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有何意义?

⑵辩证法思想:老子的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政治思想:老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三)影响:道家学派有何影响?

自主构建:

重难突破: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公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妈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问题: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其思想博大精深,但为什么他的主张却不被当时统治者采纳呢?

巩固练习: 1.孔子的思想主张有①“克已复礼”②“为政以德”③“节用而爱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

2.2008年汶川地震中范美忠被骂得狗血淋头,落下一个“范跑跑”的绰号,是因为他背离了()

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 C.道法自然 D.无为而治 3.孔子创办私学的作用是()

A、儒学成为统治思想 B、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C、促进“百家争鸣”出现 D、五经成为教育传统课程

4.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5.“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庸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6.语出《淮南子人间训》的“塞翁失马”的典故,是为阐述“祸福倚伏观”服务的,它反映了古代哪位思想家的什么思想?()A.孔子“仁爱”思想 B.老子“辩证法思想” C.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D.孔子“为政以德”思想

7.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8.某学生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个著名思想家为:思想上“矛盾”,政治上“无为”。这个思想家应该是()A.孔子 B.孟子 C.韩非 D.老子

9.孔子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其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巴黎宣言》说:“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城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热„„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竟胜。

——日本岛献吉郎《诸子百家》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并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第1课答案 知识梳理:

孔子思想中的“仁”和“礼”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仁”是孔子思想的基础,是讲如何加强自身的内心修养,形成完美的德行,用这种德行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从而形成人际关系的和谐;统治者以“仁”来推德政,才能达到恢复“礼”,达到国家社会和谐的目标。“礼”是政治目标,恢复了“周礼”。孔子认为这样就恢复了社会秩序,天下才会大治。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承的。

重难突破:

1.(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

(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

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2.答案:孔子所处的年代是春秋末年,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当时社会发生剧烈变革,旧的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日趋崩溃,社会秩序混乱不堪。孔子作为一名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从而提出“仁爱”“德治”等主张以缓和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解决当时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又提出“复礼”的主张,希望通过恢复西周的礼乐典章制度,把颠倒了的社会等级制度重新恢复正常。由此可见,孔子的思想实质上是在力图维护以分封宗法制为核心的奴隶制。他的这一保守思想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不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孔子的思想是不可能受到普遍重视的。

巩固练习:

1.A 2.A 3.B 4.B 5.D 6.B 7.D 8.D

9、(1)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民。

(2)儒家思想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时代的限制。

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 篇6

一、农村“一事一议”存在的问题

1. 召集会议难度大

近年来, 农民为增加家庭收入, 不少农民去外地务工。对村内公益事业缺乏关心, 在这种情况下, 要将全村60%以上的人口或者全体村民召集一起开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2. 难以形成议事决议

若召开村民代表会议, 会无形中增加村里的负担;由于过去有的村干部收缴税费时粗暴的工作方式和吃喝现象, 伤害了老百姓的感情, 造成了老百姓不信任村干部, 怕交了钱被村干部挥霍掉, 所以不愿意参加议事, 还有一些村民代表参政议政的能力低, 有的村民代表本位主义思想严重, 对自己或本片、本组有利的举手同意;反之, 对自己利益有触动时, 就大发牢骚, 我不举手你就不敢下决定。这种情况下难达成共识形成最后决议。所筹资金难以到位。如果是全体代表一致通过了决议所筹资金则不会成多大问题。如果是部分村民代表通过形成的决议, 那么, 不同意的那一部分就不会执行, 有一户不交所议款项, 就会产生“羊群效应”你不交我也不交, 大家都不交, 最终使所议事项欲筹资金难以全额到位。

3. 缺乏规范的操作程序

“一事一议”是在全面实费税改革的背景下出现的新事物, 尚没有一套科学的规范的操作程序, 执行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就使得“一事一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把好的“经”念歪了。

4. 存有农民负担反弹的可能

“一事一议”在缺乏规范程序的情况下, 某些村干部认为, 村民会议通过的事, 就可以搞“一事一议”, 村民会议确定的筹资标准过高也可以执行, 往往导致超出政策规定的议事范围和筹资标准, 由“三乱”转变为“二超” (超过议事范围、超过筹资标准) , 成为今后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

二、关于做好“一事一议”的建议

1. 县、乡两级政府做好服务引导工作

目前农民对“一事一议”的内容、目的、意义尚不甚了解。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认真做好服务引导工作。做好多媒体、多渠道的广泛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乡 (镇) 政府要做好村级组织测算“一事一议”的方案, 充分考虑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 确保“一事一议”切合实际。

2. 规范“一事一议”操作程序

“一事一议”是一项事关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村民自治进程的大事。要真的把“一事一议”推广开来, 让农民真正受益, 一定要严格“一事一议”的程序。由村民委员会提出并制定可行方案。搞好预算, 筹资标准应严格控制在政策规定的标准之内, 避免出现农民负担反弹。

严格操作程序。“一事一议”筹资方案制定后, 要张榜公示, 报乡 (镇) 政府审核, 经县、区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批准后实施。按程序项目结束后, 要核算收支情况, 搞好验收结算, 公示实施结果和决算方案。

监督管理。收款时要向村民发放《农民负担监督卡》, 还要开具专用收据。所收款项的使用情况必须定期张榜公布, 接受村民监督。所筹资金要实行专户核算, 专款专用。乡、镇审计人员和村民理财小组要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阶段性审计和最终审计。并将资金使用、结余及审计结果张榜公布, 接受群众监督。

3. 尽快规范和完善农村“一事一议”的相关政策法规

做到“一事一议”有法可依, 让“一事一议”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不断提高村民的议事意识、议事的水平和议事的能力。确保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以整体推进, 农村公益事业健康持久发展。

4.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集体收入

中国崛起与台湾问题 篇7

中国崛起的主要困难当然来自美国的防范政策,而在美国防范政策中对我们的最大压力是其对台独势力的支持。中国崛起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台湾问题的解决。能否解决台湾问题是对中国综合国力的检验。如果没有实力解决台湾问题,就说明中国还不具备崛起的实力。

随着中国实力的发展,台独势力已经意识到如果中国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台湾要独立就必须“抢”时间。遗憾的是,我们国防现代化的速度却跟不上台独的发展速度。按现在的台独发展速度看,陈水扁有可能在2006年完成公投立法,2007年进行公投,2008年修改国号。因此台独已成为中国崛起的成败性困难,如果中国克服不了这个困难,崛起将是无望的。

台湾问题中最大和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美国对中国的防范。美国防范中国是不可能改变的,要美国放弃对台独的支持也是不可能的。不论是从民主的意识形态出发,还是从战略利益出发,以及从维护美在亚太的主导地位来讲,美国都要牵制中国的崛起速度。

缺少短期优势的后果

时殷弘

在台湾问题上我们有长期优势,这是我们的历史信心所在,也是我们必要的战略耐心所在,看不到或看不够这种长期优势就很可能犯根本性的错误。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缺乏短期优势,导致在具体问题、眼前问题上(这些问题有时是很重大的),往往、甚至老是感到无奈或遭受挫折。

首先,在改革开放20余年后经济已有巨大发展、财政能力已非先前可比的当今,我们仍然多少墨守着改革开放初期的那种严格紧缩和限制军事开支的政策,虽然这一两年来这方面的情况有比较明显的好转;在全国大部分领域的多方面改革早已进行多年、并且取得了许多大步进展的同时,我们仍未足够积极认真地着手改革国防体制和军事机制中不少需要大幅度改革的落后成分。

其次,狭义和广义的对台工作虽然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在心态、认识、判断和体制机能几方面还有毛病,从而导致相对低效甚至一些较严重的失误。另外对台湾岛内民众心理和情感的置身处地式的理解(有些我们可以、也应当坚决不同意,但必须有深切的理解),对岛内政治实情的准确认识,对在台湾问题上的目的和手段及其关系的大战略式的细致分析与综合把握,我们都还做得相当不够。

第三,在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我们仍然前进得过于缓慢,这样就减弱了我们对台岛民意以至美国国内舆论的影响力。

还有,两岸经贸往来虽然有了巨大的发展,大陆在其中又占有总体优势,但它们尚未足够显著地转化为阻独促统斗争中的政治能力和政治得分。

最后,在那些与处理台湾问题直接相关的对美态势、政策和策略方面,我们总的方针可以说是正确的,但在实际实行中“弹钢琴”式的弹性节奏不够,存在着有时一味“过硬”、有时一味“过软”的毛病。

短期优势不足,可能使人在一个个具体的现时问题上感觉无奈或遭受挫折,因而渐次失去绝对必要的战略耐心和信心,以至有朝一日可能置长期优势于不顾,鲁莽地投入并非绝对必要和缺乏过得去的成功把握与成本效益的“大拼博”,或者走到另一个极端,即丢弃“台独意味着战争”这一现在已经关系到中国国家全局和国运之精神保障的阻独底线。一句话,我们必须下充分的决心,切实和“只争朝夕”地努力建设我们在台湾问题上的短期优势,特别是下决心在资源投入、国防体制和军队机制改革、武器系统发展和部署、部队官兵素质全面提高、军事信条和战略文化当代化、战备决策机能和战略规划合理化、国防教育提高和普及、国民战斗意识的准备等各方面加强军事力量的建设和改善。

对台战略是模糊的还是明确的

阎学通

很多人认为中国需要一个宏观战略,而我认为我们宏观战略已经有了。中国有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就是通过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策略进行经济建设,同时进行渐进的政治改革以适应社会变化。我认为中国现在更需要的是中近期的具体的策略,即2~3年之内的策略。例如,美国对台政策由模糊转为明确,那么中国是否也需要由模糊转为明确来应对;对台独势力的发展遏制到什么程度;东亚经济区域化三年内实现什么目标;怎样推动近期目标的实现。长期战略具有指导意义但没有操作意义。一般讲来,十年的战略多是难以按计划实现的,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十年战略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十年战略都没能有效实施,我们上世纪80年代三大任务中的国家统一任务也没能完成。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形势变化速度很快,因此战略调整也需要加快速度,缩短时间。在信息化时代,以不变应万变的大国崛起战略恐难以取得最佳效果。

时殷弘

一方面,在现有的世界基本格局中,在美国的巨大优势下,我们要有比较好的民族心态,绝对不能把中国的基本稳定、基本安全和远大前程赌掉、拼掉了。因此,我们要有战略耐心,以“阻独”作为台湾问题甚或当前对外战略的最优先、最重要目标,据此进行必要的调整,并为此付出各方面必要的代价。另一方面,如果台湾当局跨过2000年初我们宣布的动武“门槛”,就必须有动武的战略决心和战略准备,为此也必须事先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付出必要的代价。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战略是不是有些模糊,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客观地促成了某些势力对形势的错误判断?我们是不是应当再明确一点?对这些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判断,然而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坚守底线,并且以清晰无疑的庄严声明和准备行动反复表明“台独意味着战争”。

唐永胜

我同意对美采取较模糊的战略,不能太明确,同时在对待像台湾这样的具体问题上,要把模糊和明确结合起来。我们谈论战略太多了,但如何确立一个有效的、能够持久一些的战略却是另外一件事情。另外,还应加强处理危机的能力,否则一旦发生危机,无法对危机做出适当的反应,这样就会限于被动并可能带来长远的不利影响。中国不能缺少战略哲学,更不能缺少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为减少崛起的阵痛,我比较强调建立“安全网络”,应致力于积极参与和经营地区乃至全球范围的安全机制。在各种有形与无形的“安全网络”中谋求中国的安全,这或许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房宁

我们的战略可能是模糊的,但美国的战略不模糊,台湾独立的意图越来越清楚。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甚至担心,如果未来若干年内台湾独立了,我们军事力量解决不了,怎么办?迫不得已要打,可打出个“甲午海战”怎么办?!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我觉得我们必须从现在起进行认真的战略调整。中国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20多年前制定的,而现在整个世界乃至我国周边的环境发生了这样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的战略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时代和环境进行调整,必须与时俱进。模糊只能是在战术上,战略则没有什么可以模糊的,尤其在台湾问题上更应如此,否则只能是自欺欺人。对美国现在我们还在采取规避的态度,不出头,不与之碰撞,但这样的局面正趋向结束。台湾问题不是台湾海峡两边的问题,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美关系问题。如果台湾独立了,那实际上是美国向中国宣战了。容忍台湾独立,步步退让,中国就没有前途,就谈不上什么民族复兴和崛起了!中国就会四分五裂,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我们还有新疆问题、西藏问题。我甚至认为美国在声东击西。改革开放前,中美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现在我们既然进入了世界体系,就注定早晚要与美国碰撞,我们当然应尽量让这个碰撞来得晚些,以便我们有所准备。但如果我们不做相撞的准备,就是对中华民族不负责任!

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阎学通

上一篇:假如我是一棵大树的作文下一篇:幼儿教师面试授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