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平均分教学反思

2024-11-24

二年级平均分教学反思(共14篇)

二年级平均分教学反思 篇1

二年级数学 《平均分》教学反思

二年级集体备课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平均分》又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教材设计的两个例题,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 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问题一下去,五花八门的答案都出来了,为了引出平均分,还颇花了点时间。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几种分法,哪几种分法最公平啊,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几种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学生七七八八地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接着的试一试,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

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梨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 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梨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二年级平均分教学反思 篇2

【案例】“分苹果”(北师大版第三册)

师:羊羊村的村长拿出6个桃子,你们能利用平均分的知识帮助他们2个人重新分吗?要每个人都分的同样多哦。用你们的小棒来分一分。(师巡视)

生1:老师,这太简单了,我直接能知道每个人就分3个的。

生2:老师,6个桃子分给2个人,可以直接分的嘛,每人就3个。(学生边说边把6根小棒左右手一分,一边各是3个)

师:好,那你能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吗?

(生动手操作,大多数学生用手把小棒一拨,就分成了2份)

在这个案例中,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由于数量较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甚至不用借助小棒就会知道每份有3个。很多学生都是把小棒从中间直接拨开,答案非常正确,老师也认为自己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

在接下来的“每几个分一份”的授课中,我们又发现了问题。当学生把6根小棒每2根分一份时,出现了两种错误:一是,大多数的学生竟然像上节课一样,把6根小棒用手一拨,分成了2份;二是,把6根小棒一根一根地分,分成了2份。

奇怪,为什么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轻易掌握的知识在这节课中却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反思教学过程,我们发现,学生分的方法是正确的,结果虽然也正确,但是由于学生把6根小棒直接分开时,教师没有抓住契机给予学生及时的语言提示和操作示范,没有帮助学生掌握一个一个平均分的操作要领,进而也就未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分成几份”的意义;这样,就很容易和下节课要学习的“几个几个分一份”混淆。所以,在这里我们一定要强调平均分的过程,帮助学生切实打好学习平均分的基础。

【案例】

师:羊羊村的村长要把6个桃子奖励给喜羊羊和美羊羊,他们都要分的一样多哦。怎么分呢?用你们的小棒来分一分。(师巡视)

生1:老师,这太简单了,我直接能知道每个人就分3个的。

生2:老师,6个桃子分给2个人,可以直接分的嘛,每人就3个。(学生边说边把6根小棒左右手一分,一边各是3个)

师:小朋友,你们分的都很好。那你们想知道村长是怎么分的吗?现在老师扮演村长,谁来扮演喜羊羊和美羊羊?(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演示:先给喜羊羊一个,再给美羊羊一个。并提问:分完了吗?没有分完怎么办?

生:接着往下分。

师接着演示,每人再分一个,直到分完为止。

师:我们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每份有3个)请把这3句话说完整: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3个。(生齐说)

师: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

生:每人一个,一个一个的分。

师:请你们在小组里,由小组长带领,扮演村长、喜羊羊和美羊羊,按照村长的方法也来分一分。

学生在小组里分配好任务,很高兴地参与到活动中。

师:你能把这6个桃子分给3个人吗?每人要分的同样多。用你们的小棒自己分一分。(师巡视)你们分的过程要说出来哦!要一边分一边说。

学生们动手操作,老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在这一次的教学中,当学生出现把6根小棒用手左右一分,分成2份时,老师通过扮演村长要给喜羊羊、美羊羊分桃子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演示一个一个分的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一个一个分的过程,紧接着又引导学生把分的结果用三句话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对于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就已经很明确。

【案例】

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很成功地帮助了羊羊村的村长分了桃子,村长很感谢小朋友。今天,它特意带来了6个苹果,想分给这节课表现最好的小朋友。你们想得到这些苹果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

师:那你们可要听仔细了,听听村长让你们怎么分的。

教师模仿村长的声音:我要把这6个苹果,每2个分一份,可以分几份?(学生很安静,在思考)

生1:老师,我们用来小棒分一分吧。

师:对啊,拿出你们的小棒,分一分。注意再听一遍,是每2根小棒分一份哦,看你分成了几份。(学生动手分一分,老师巡视、指导)

生2:老师,这次的分法和上节课的分法不一样了哦,这次是每次拿2根小棒,不是拿1根小棒了。

师:你说得真好,快动手分一分吧。

师:你能把6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吗?看看能分成几份?(学生动手分一分)

师:大家不但分得很正确,把这3句话也说得很完整。

师:像大家刚才的这种分法,就是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每几个分一份,看看能分成几份。现在请大家用12根小棒,来分一分,你打算每几根分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动手分一分。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原来12根小棒,每几个分一份,有这么多种分法啊!你们太棒了!大家通过动手分一分,又一次帮助了村长。现在请你们利用新知识帮助小熊和小松鼠分一下水果吧!好,现在打开课本第34页,完成第1题和第2题。小朋友,一定要注意了,你们在做的时候,要拿出笔来画一画,圈一圈,看看是每几个分一份的,就要每几个画一个圈,你画了几个圈,就是分成了几份。现在独立完成。

学生动手画一画、圈一圈,完成练习题。

在这个案例中,大家不难看出,学生对于每几个分一份,通过动手操作,不但很好地把6个苹果每2个、3个正确地分一份,而且能把12根小棒按照自己的想法,每2根、3根、4根,甚至每1根分成一份,并能把分的结果用三句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完全没有出现和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而混淆。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在第一课时中,学生没有体验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一个一个的去分的过程,就会和第二课时的把6个苹果每2个分一份相混淆。数学学科的特点在于逻辑思维的训练,如果我们在备课当中忽略了知识彼此之间的衔接,在授课中没有注重引领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形成数学思维,那么,就会容易出现问题。

【反思】

1.备课时注重教材的整体贯穿和衔接。备课时,教师要注重立意高远,布局全篇,每节课都为下节课作准备。平均分有2种情况,一种是本节课的分法,另一种分法是在下节课要学习的把物体每几个分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老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设想到学生在两节课中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并要准备好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如在上平均分苹果这节课时,就考虑到第二节课里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即容易把平均分成几份和每几个分一份混淆。在平均分苹果的教学中,教师就未雨绸缪,对平均分成几份做重点的讲解与要求。

2.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操作,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亲身体会什么是平均分成2份,什么是每2个分一份。在前面的案例中,学生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的方法有多种,用得最多的方法是直接把6根小棒一分为二,并没有真正体验平均分成2份的过程。这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指出来这种平均分成2份的方法是一个一个地分,直到分完为止;并且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这种方法动手去分一分,体验分的过程。这样做也就为下节课做好了准备,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两种平均分的不同,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笔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帮助学生经历从具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知过程,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学习能力;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身为教师,深知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

一、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課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我创设了录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语文中的课文,仅靠教师的一张嘴和手中的一支粉笔已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而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

二、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要。集多种信息功能为一体的教学,全方位、多层次吸引了学生,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让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在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知识,丰富了语言的文化内涵。

三.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参与可以为朗读平添色彩,也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三只白鹤》时,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地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二年级平均分教学反思 篇4

《平均分》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中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信息窗1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设计的两个例题,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 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问题一下去,五花八门的答案都出来了,为了引出平均分,还颇花了点时间。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几种分法,哪几种分法最公平啊,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几种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学生七七八八地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接着的试一试,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桃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 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二年级《平均分》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方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手段:多媒体课件,学具

一、故事导入:

师: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好不好,你们不光要用耳朵听,还要用你们聪明的小脑瓜想一想,在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做到吗?(出示课件)

二、认定目标、教学达标:

活动一:分竹笋----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1、师: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桌上有10个竹笋,20个桃子,12个萝卜,15个松果。生2:有2只松鼠。生3:有5只小猴子。

生4:还有2只小兔,2只松鼠。……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板书问题)生1: 2只熊猫怎样分竹笋呢? 生2:一只小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

生3:每只小兔4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小兔? 生4: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 ……

2、师:你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我们先解决哪一个问题呢? 生:10个竹笋2只熊猫怎样分?

师:怎样帮熊猫分竹笋呢?用你手中的五子棋自己想办法解决吧。提出要求:(1)如果用学具来帮忙代替竹笋,得拿几个学具?(2)在纸上完成。

(3)想出办法的用坐姿告诉老师

3、猜一猜这两只熊猫会怎样分这10个竹笋呢?为什么会这样分?

生1:大熊猫分8个竹笋,小熊猫分2个竹笋,因为大熊猫需要吃很多才能饱,而小的熊猫吃一点点就饱了。

生2:大的熊猫分3个,小的熊猫分7个,因为大的熊猫关心小的熊猫,把好吃的多分给小的一些。生3:大熊猫分5个,小熊猫也分5个,因为这样就同样多了,他们不会打架。生4:我也认为大熊猫、小熊猫都应分到5个,应为这样他们一样多,公平,不会打架。

(学生提到同样多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并板书:同样多)师板书:大熊猫 3 5

小熊猫 2 7 5

0

4、师:同学们看,通过刚才的分一分、摆一摆,我们发现有好几种分竹笋的方法,你们真不简单。观察一下这几种分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1:分法不一样。

生2:有得分的一样多,有得分的不一样多。

生3:我发现大熊猫分5个,小熊猫也分5个这种分法分的一样多。师:两只大熊猫分的一样多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平均分(板书课题)

5、你根据课题大胆的猜一猜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会是什么呢?(出示学习目标)

知道什么是平均分

活动二:分桃子---引出“平均分”的最优分法-

1、师:我们帮大熊猫分完了,你能用一样多的分法帮小猴子分一分吗? 提出要求:(1)如果用学具来帮忙代替桃子,得拿几个学具?先要把桃子分成几份?

(2)在纸上完成。

(3)想出办法的用坐姿告诉老师。

2、师:一只小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你是怎样分的?

生1:我用20个五子棋代替20个桃子,一只小猴子1个桃子,还没有分完,再一只小猴子1个桃子继续分,一直到分完,一只小猴子能分到4个桃子。生2:我用20个五子棋代替20个桃子,先拿2个桃子给第一只猴子,再拿2个桃子给第二只猴子,再拿2个桃子给的三只猴子,再拿2个桃子给第四只猴子,再拿2个桃子给第五只猴子,还没有分完,再继续2个2个的分一直到分完为止,一只小猴子也能分到4个桃子。

生3:我用20个五子棋代替20个桃子,4个4个的分,一只小猴子也能分到4个桃子。

生4:我用20个五子棋代替20个桃子,3个3个的分,还剩下5个,剩下的5个一只小猴再分1个,正好分完,一只小猴子也能分到4个桃子。生5:„„

3、师: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方法,有1 个1个的分的,有2个2个分的,有4个4个分的,都是分完为止。在同学们的分法中,你能发现什么? 生1:一只小猴子能分到4个桃子。

生2:分法不一样,但分到的桃子是一样多的。

生3:虽然分法不一样,但每只小猴子都能分到4个桃子,也就是”同样多” 师:虽然分法不同,但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小猴分4个桃子,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4、出示课件:生说分的过程。(师板书)

生1: 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4个桃子。生2: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4个桃子。活动三:分萝卜-----引出“平均分”的最优分法

1、师:就在大熊猫和小猴子津津有味的吃自己的食物时,小白兔着急了,我们快帮小兔子用平均分的方法分一分好吗? 提出要求:(1)如果用学具来帮忙代替萝卜,得拿几个学具?(2)在纸上完成。

(3)想出办法的用坐姿告诉老师。

2、师:每只小兔4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小兔?

生1:用12个五子棋代替萝卜,我一次拿4个分给1只小兔,可以分给3只小兔。

生2:用12个五子棋代替萝卜,可以分给3只小兔。

生3:我和他们的想法是一样的,用12个五子棋代替萝卜,可以分给3只小兔。师:你有问题要问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4个4个的分?3个3个的分行吗?为什么?

生:不能3个3个的分,因为每只小兔4个萝卜,就要4个4个的分。

3、出示课件:生说分的过程(师板书)

生1: 12个萝卜,每只兔分3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生2:12个萝卜,每只兔分3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活动

四、分松果----巩固“平均分” 的最优分法

1、师:这时候小松鼠说话了,听一下他说了什么,为了不让小松鼠饿死,谁能用最快的方法帮他们分一分呢?(用最快的方法)提出要求:(1)在纸上完成。

(2)想出办法的用坐姿告诉老师。

2:师: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1: 生2:

四、达标测评:

师:你们真了不起帮小动物们把问题全部解决了,这时候大象向我们跑来了看一下他要干什么(课件)

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出示达标题

你们真厉害,又帮大象做完了作业,五、总结交流:

1、今天的动物聚会就要结束了,小动物们都有点舍不得了,因为它们在你们的帮助下吃得很开心,还学到了许多知识。这节课你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生2:我知道分的一样多,就是平均分。生3:我学会了帮助小动物分东西,我很高兴。

2.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是平均分,还学会了怎样解决平均分的问题,老师感到很高兴,因为你们不但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怎样帮助别人,希望大家继续努力,能做到吗?

3、我们不光学习好,而且手工做的也很漂亮,下面自己帮自己,把自己的礼物用我们这节课学的知识分给陪我们上课的老师,谁勇敢表现一下。

1、生动手分一分,同桌交流。

2、指名汇报

3、小结:你们真棒,帮助小松鼠解决了一个小难题,下面我们再帮上课之前的四兄弟分一下桃子好吗?(出示课件)

四、达标测评:

1、激趣:你们这么聪明,能不能帮老师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课件出示达标检测题

谢谢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了这么多问题

五、总结交流:

1今天的动物聚会就要结束了,小动物们都有点舍不得了,因为它们在你们的帮助下吃得很开心,还学到了许多知识。这节课你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是平均分,还学会了怎样解决平均分的问题,老师感到很高兴,因为你们不但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怎样帮助别人,希望大家继续努力,能做到吗?

3、老师还想请同学们帮老师最后一个忙,愿意吗?我请一位学生帮老师把这些礼物用我们这节课学的知识分给陪我们上课的老师,谁勇敢地帮老师。教学反思:

二年级平均分教学反思 篇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42~43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2学情分析

《平均分》,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几个几”的已有认识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直接基础,平均分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也是认识除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平均分的操作活动,能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

教学重点: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平均分。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孙悟空图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孙悟空打招呼。

2.孙悟空带来了6个桃(出示图片),它想把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呢?(出示问题)3.大家愿意帮帮孙悟空吗? 活动2【讲授】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例1(1)、学生拿出自己的小棒动手分一分,再和同学说一说。(2)、请同学在黑板上分一分。(分成一盘1个一盘5个)。(3)、把两盘桃子送给两位小朋友,(出示分的不公平)。(4)、请同学们帮帮他。

(5)、请先独立分再请同学在黑板上分一分。

(6)、小结:同学们通过分一分,不仅帮助猴哥解决了问题,还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7)、判断平均分

2、教学例2(1)出示问题:如果把这8个桃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个小朋友。

(2)小组合作用8根小棒代替桃分一分(找一组到前面来分桃)(3)集体交流,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板书4)你是怎样分的?(4)这样的分法是平均分吗?为什么?(5)小结:8个桃,我们按要求把2个桃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是平均分的一种分法。

5.教学第43页“试一试”

(1)让学生按要求先动手分一分,再填空。

(2)集体交流,指名演示分的过程,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可以分成几份? 活动3【练习】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导入猴哥看到我们班的小朋友这么热情、这么能干,邀请我们去参加闯关游戏呢!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 1.第一关:“想想做做”第2题

(1)先让学生弄清是怎样圈的,圈一圈,然后填空。(2)集体交流订正

(3)让学生联系操作过程再板演。

(4)真棒,祝贺同学们顺利地闯过了第一关。2.第二关:“想想做做”第3题。

用15个奖励给表现棒的小朋友,每人3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浅谈对巴赫十二平均率的音乐理解 篇7

巴赫《平均律》是非标题性音乐,从表面上看不出作曲家所想表现的是什么,但是从巴赫的思想特点和完整统一的形象思维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巴赫作品中所蕴藏的丰富内容。由于巴赫所处的复杂时代,受宗教影响极大,所以他常借宗教题材反映人民的痛苦,表现人们对英雄的同情、感伤和歌颂,同时巴赫作品也反映了人们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而非标题音乐则包括了当时社会所不能论的语言,从侧面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反映了社会。巴赫的创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世俗音乐同复调音乐的结合,宗教思想与启蒙思想的结合,结构性与旋律性的结合。

前奏曲,在《平均律》中往往起着引子的作用,但它也有其独立的意义。一般来说,前奏曲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属于乐曲性质,它的速度通常较快,这是极好的手指技术练习,同时它的旋律性也很强。另一种是采用复调手法,由多声部构成,它很象赋格。个人非常喜欢BWV848,强调的旋律性,快速的流畅的段落,大多使用分解和弦和音阶的形式,听起来随意而即兴。右手和左手交替奏出跳跃闪烁的旋律,不经意的加重高音部分,使音乐具有律动性,后半段加强左手的旋律,是与前段的右手旋律交相辉映。听起来仿佛置身阳光明媚的庄园,可爱的喷泉边,17世纪宫廷的纤瘦女人,穿着复杂蕾丝,带有裙撑的蓬蓬裙在跳舞,一下一下,小心翼翼,有舞步,有拍子,心里甜蜜而纯真。

赋格,“赋格”原为拉丁文“fuga”的音译,又有“追逸”、“遁走”的意思,两个甚至更多的声部进行模仿与对答,你追我赶,造成此起彼伏的和谐的旋律线条,其基本特点是运用模仿对位法,使一个简短而富有特性的主题在乐曲的各声部轮流出现一次;然后进入以主题中的部分动机发展而成的“插段”,此后主题及插段又在各个不同的新凋上一再出现;直至最后主题再度回至原调,并常以尾声结束,在第二、三部分中,有时运用“增值”、“倒转”、“交迭”等手法处理主题,用“交迭”手法写成的乐段堪称“紧接段”(stretto)。巴赫的东西,是那种“立面”的思维方式,他的音乐是独立的,甚至可以说是“抽象”的。其中有一个横向(旋律)与纵向(和声)的关系,如何均衡,是精义所在。巴赫的赋格曲,并不完全是抽象的音乐曲,它不仅有严密紧凑的哲理性,在形式上的变化层出不穷,而且还充满了诗意的感情,以BWV848为例,据说这首赋格是加沃特舞曲风格。Ga-votte,一种古老的法国宫廷舞,是十六、十七世纪宫廷大臣跳的,据说原本属于居住在多凡的加沃特民族。

弹奏巴赫十二平均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速度

它是决定风格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弹奏平均律中速度应当和当时的乐器(如:击弦古钢琴等等)相吻合,与当时的时代相吻合。十八世纪属于节奏较缓慢的时代,如果在钢琴上把这套曲目弹的很快,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平均律的弹奏应当是相对较缓慢的。

二、节奏

巴赫作品以节奏严谨平稳而著称。由于作品属于巴洛克时期音乐范畴,所以不能允许有类似浪漫派演奏手法常用的自由地、时慢时快地节奏。巴赫作品从开始到结束,都应处在一个基本节奏之中。

三、触键

钢琴的触键方法有许多不同,但在弹奏平均律时,触键应和巴赫作品的风格相一致。一般来说,在快速乐曲中,用非连奏法或手指断奏来模仿击弦古钢琴上清脆效果比较合适,而在缓慢的抒情歌唱性乐曲中,则要把力量由肩部传送到指尖,手腕平稳,音与音的连接要均匀,贴键出声,保持音色的圆润饱满,这样才能获得古朴典雅的音响效果。

四、线条

这是巴赫作品中又一极为重要的特点。在弹奏巴赫的复调作品前,应该对线条有一个初步的设计,使其自然而流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线条起伏不能象浪漫主义音乐中的线条起伏那么大,正确的使用渐快与渐慢往往会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但滥用则会令人厌烦。

五、力度变化

总的来说,巴赫作品的力度变化幅度较小,基本趋于平稳。巴赫作品的力度应按照乐曲的内容、结构来改变,

六、声部

平均律属于复调作品,即多声部音乐作品。我们要通过这些曲目的训练提高手指控制声部和耳朵辨别声部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强调保持声部层次的清晰,主题声部要尤为突出,而其他各声部要让位于主题声部,手指要做适当的控制。但是,在控制中,每一个声部又应当是清楚、完整的。

七、踏板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 篇8

1.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求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让学生借助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不是每个学生实际收集到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指假设四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同样多,从而算出平均每人收集到13个,使学生在学习的平均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到平均数13与以前学习的平均分是不一样的,平均数13实际上是一个虚拟数,并不一定真实存在。而在例2的教学中,通过两队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合适,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即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2.解决问题,强化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例1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法,也可以用“总数÷份数=平均数”来得出所要求的平均数。在第二种求平均数方法中要注重让学生理解份数和平均数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几个数相加就除以几的现象。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 篇9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也很广泛。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其内涵要点有两个:一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水平,二是虚拟性。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意义和掌握算法,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先通过对淘气5次记数字情况的分析,引导学生经历寻找代表数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虽然没有出现但是“不多不少”,可以是这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从而理解平均数的这两个内涵要点。然后教学平均数的算法,两种算法中“求和平均”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方法,所以一带而过,侧重点放在“移多补少”的操作中,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平”出来的一个数字。再通过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练习,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这节课虽然经过精心设计,但我在教育机智方面还有欠缺,只顾按照教学流程走,忽视课堂上预设之外的生成,没能加以很好的利用。另外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后面的练习环节有些仓促,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探索,力争让自己的课堂有更多的精彩呈现,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平均分”教学设计 篇10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制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一。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为认识除法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是学生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分的两种含义;过程与方法:能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平均分的两种含义。难点:掌握平均分的两种含义,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具和学具准备

棋子、课件、磁扣、①号作业纸、②号作业纸等。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情境图,并导入:“同学们,今天森林里的动物们举行了一次有趣的聚会,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小动物们发现了什么,又会遇到什么问题?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们解决问题吧!”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平均分的意义

教师说:“这里有6个竹笋,要分给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两只熊猫,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想怎么分?为什么这么分?”学生的预设有三种:每只熊猫分3个,因为这样分得一样多;哥哥分4个,弟弟分2个,因为哥哥大吃得多;哥哥分1个,弟弟分5个,因为哥哥要让着弟弟。教师说:“同学们的分法都很棒,那你觉得哪一种分法最公平呢?为什么?”学生说:“每个熊猫分3个,因为它俩分得同样多。”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种分法在数学上叫做‘平均分(板书)。”

(2)平均分的第一种含义

①出示问题。有12个桃子,要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几个桃子?

②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教师让每个学生拿出①号作业纸和12个棋子,①号作业纸上的3个圈代表3只猴子,自己和同桌手中的12个棋子代表12个桃子,让学生动手帮小猴子们分一分,同桌两个人合作完成。

③汇报展示。教师在黑板上贴3个猴子的头像图片,12个桃子图片。学生演示不同的分法,引导学生边演示边说是怎样分的。

④课件演示分法,梳理总结。教师总结几种分法:A.1个1个地分。教师边演示课件边提问:“为什么要1个1个地分?”学生:“因为每份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教师:“每只猴子分得1个后,桃子分完了吗?还要怎样分?”学生:“继续1个1个地分。”教师:“分得2个后呢?3个后呢?4个后呢?每个猴子共分到几个?”学生:“4个。”教师:“是平均分吗?为什么?”学生:“是平均分,因为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4个。”B.2个2个地分。课件演示分法并提问:“是平均分吗?为什么?”C.3个3个地分。课件演示,分完一轮后提问:“分完了吗?再怎样分?”学生:“1个1个地分。”教师:“为什么?”学生:“3个3个地分不够了,为了保证分得同样多,就只能1个1个地分了。”教师:“分完了吗?每个猴子共分到几个?”学生:“4个。”教师:“是平均分吗?为什么?”D.4个4个地分。课件演示分法并提问:“是平均分吗?为什么?为什么分法不一样却都叫做平均分呢?”学生:“因为每份都分得同样多。”

⑤小练习。教师让学生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同学,看每个同学分几个。

⑥引导学生总结,并把“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板书。

(3)平均分的第二种含义

①出示问题。有16个萝卜,每个小兔分4个萝卜,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能分给几只兔子呢?)

②学生操作,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用16个萝卜卡片代表16个萝卜,让学生尝试分一分。先给分到萝卜的同学戴上兔子头饰,让学生拿着分到的萝卜卡片站到讲台上。教师问:“分完了吗?分给了几只小兔子?”学生:“4只。”教师:“你是怎么分的?”学生:“4个4个地分,每次拿4个萝卜分给1只兔子。”教师:“为什么你直接就4个4个地分了呢?”学生:“因为题目直接告诉了,每只小兔分4个,只看能分给几只小兔就行了。”

③小练习:圈一圈。教师说:“请同学们拿出②号作业纸,作业纸上这15个圆圈代表15个松果,如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能分给几只小松鼠呢?请你圈一圈,和同桌合作。”教师展示学生的圈法,引导学生总结说出:“有15个松果,每5个一份,可以分成3份。”教师把这句话板书。

3.拓展应用,提高能力

全课小结,学生练习,总结提升。

七、教学总结

三年级《统计与平均数》教学反思 篇11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这样的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教学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本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统计与平均数》的教学,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现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于例题的教学设计。首先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游戏、比赛的形式,创设生动、有趣和谐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先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投圈的游戏,并引导他们从中发现问题,产生提出问题的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上课一开始,就明确授课的内与形式,接着出示了一份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分为男女两组投圈比赛,跟着男女代表队开始时间为两分钟的投圈比赛。让完成的同学在统计图上相应的位置贴涂色方格以记录自己投圈的成绩。这样,比赛结束时统计图上就记录了参加投圈比赛的4名男生和5名女生代表的投圈成绩。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看懂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从中知道些什么,发现了什么?起初学生的回答多是“每人投中几个,有几个人参加。”之类的问题,这时老师再相机引出“男生投得准些,还是女生投得准些”的问题。任务提出之后,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也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还有的男同学甚至说女队代表比男队代表人数多,故总数也多,不公平等等,争论得不亦乐乎。这时候老师再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先把统计图的结果算出来,再更充分地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判断男生投得准还是女生投得准,首先要先取一个数据来表示男生和女生的.投中情况。并放手让学生充分从多种角度设法表示男、女生投中的情况。在不断的尝试中,体会到用平均数表示男女生投中情况的必要性,以及平均数是一种统计量的本质特征。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在这个过程中,及时给表现好的组加分,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求知欲望。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投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老师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投中个数”的含义,而是先让他们尝试着去求男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大部分学生用的是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还有一部分学生就充分利用了统计图,采用了“移多补少”的方法。但无论他们采用哪种方法,都能体会到是由原来各人投中个数不同变成各人投中个数相同,而且几个人投中的总个数没有变的平均数的意义。这个意义并不是老师讲给学生听的,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体会的。当学生自己探索着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男生投中的平均数时,老师适时地进行演示引导他们判断:男女两给的成绩是否一样?再让学生亲自去算一算,哪一组好一点,哪种方法更简单一些。并为这种方法命名,通过这样引导学生把简单的移多补少法掌握得就更加深刻了。学习过程中,学生朴素简明的语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拓宽了思维,让每位学生都深深地感受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例题的教学之后,学生学会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了平均数,满心欢喜地看着自已组的加分不断提高,学习积极性也不断上涨。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既巩固了新知,又体验了数学的乐趣,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年级平均分教学反思 篇12

平均分

【教学内容】教科书1页例3

做一做

练习三4~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进一步掌握平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进一步掌握平均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判断:

○○

○○○

这样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怎样分就是平均分了呢?

2、分一分

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分完后,同位相互说说是把几个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

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解决问题

、情境引入:

教师:昨天我们帮二年级一班同学分了春游需要的物品,今天,他们出发了!

出示主题图

请学生仔细观察图,先同位相互说说图意,再请学生说给大家听。

2、合作探索:

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解决问题,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摆一摆。

请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预计:

4个4个地分,分了6组,正好分完;

想乘法口诀,四几二十四;

请学生自己用这两种方法分一分,想一想,说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做一做:

小熊请客,请了位客人,12根筷子,每位一双够吗?

请小朋友帮小熊分分看。

请学生先和同位说说怎样分,再说给大家听听。

四、练习:

练习三4~6题

二年级平均分教学反思 篇13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反思

一、近二十年我国课堂教学研究概况

近二十年,我国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出现了比较清晰的脉络。20世纪90年代初,因对教学评价认识不足,把教学评价看成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和教学管理的手段,因此重视课堂教学管理研究和教师教学素养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启动,社会学开始介入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逐渐关注学生主体性价值和学生素质培养。进入21世纪,课堂教学进入重整阶段,包括课堂价值重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重构等方面,同时,有关师生关系的探讨也进入白热化阶段。2003年后,课堂教学改革与重建并行,并进入课堂教学有效性、发展性的研究阶段,关注课堂教学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评价、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2013年至今,关注教学技术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踏入对翻转课堂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

二、近二十年我国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课堂教学性质。课堂是学校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活动基地。课堂教学它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叶澜认为,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认识局限在一个“大框架”内,这个“大框架”是指把教学活动圈定在“特殊认识活动”范围内的教学观,基于“大框架”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根本缺陷是“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使课堂教师失去生命活力。所以叶澜在分析传统教学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的观点。课堂教学性质,从简单的知识传播转向了生命的成长,谢利明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力生命价值的体现”,课堂不只是知识传输,更是生命活力的彰显,这就是生命课堂教学观。

2.课堂教学价值。21世纪初,我国面临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教育价值的问题,因此微观的课堂教学价值成为研究教育价值的起点。传统的教学价值观认为,课堂教学价值就是让学生被动、机械地接收课本上现成的知识。叶澜先生认为:“新教学价值观的重建,在认识上还必须从一般整体共通的层次上开始,即重新认识教学在育人中的价值以及為培养怎样的人服务的问题。”

3.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构成。按照传统,将教学过程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可以看出这种划分简单粗略,只是勾勒出课堂教学过程的大概框架,并没有为课堂教学填充丰富的内容,容易导致课堂教学过程模式化。叶澜立足于“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的实现,提出了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关注“如何认识教学过程不可取代的基本任务,如何认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失的基本元素及其内在关系结构,如何认识教学过程展开、进行的独特内在逻辑”三个基本问题。

4.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我国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长期以来是建立在前苏联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之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在于没有正确认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把教学评价本身当作目的。21世纪初,研究者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进行了关于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探讨。叶澜认为“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评价系统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刘志军认为,制定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要遵循导向性、有效性、开放性三个原则,并且包含“体现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宗旨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三个标准。随着教学研究对学生主体重要性认识的加深,研究者普遍认为,传统评价主客体单一,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多元性、整体性和过程性。

5.课堂中的师生关系。随着新课堂观念的深入,学生的主体性日益凸显,开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价值。目前,教学过程中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并且在这种关系认识下,师生关系更是一种“共享”“对话”的关系。李镇西认为,师生关系经历了“填鸭式”“诱导式”“共享式”三种模式,“共享式”实现了师生互动,在对话中师生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最终共同进步,更能体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新境界。

三、反思与展望

近二十年,我国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问题。首先在课堂教学价值上,虽重视其生命的教学价值,但因研究的单一性,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的价值,课堂教学价值应该是知识和生命的并行,因此,在未来探讨课堂教学价值时应因该进入深层次的辩证探讨。其次,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还需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进一步深化,学生自我评价还需探讨细则标准,突破单纯的评价框架。最后,在研究的方法论上,我们的研究视野局限在传统的教学认识论,结果导致看似研究丰富,其实使原本深刻丰富的课堂教学被简单化,因此,一旦突破理论的局限,把课堂教学置于认识论、心理学、文化等多重背景下,课堂教学研究问题会得到极大拓展和深入。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2]谢利明.课堂教学生命活力的焕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1(7).

二年级平均分教学反思 篇14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布鲁纳的多元表征理论表明,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多种方式,多种方式之间建立起联系,才能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的理解。

1.注重指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平均分,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

本设计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对比,发现“平均分”的特点,继而亲手进行平均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结果,达成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的转化,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关注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与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分一分,并在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平均分,让学生经历用多样化的分法进行平均分的过程,加深对平均分的含义的理解和掌握。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糖果 各种形状的卡片若干张

第 1 页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情境图:明天是个好天气,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去参观科技园。听到这个好消息,二(1)班的学生可高兴啦,他们为明天的参观科技园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请同学们一起来分一分这些食品吧!⊙动手操作,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8页例1,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自由分糖果。

各组学生动手把6颗糖果分成3份,然后汇报结果。分法一:第一份和第二份都是1块,第三份是4块。分法二:第一份是1块,第二份是2块,第三份是3块。分法三:三份都是2块。(2)理解平均分。

①学生看图并汇报观察到的结果,引导学生了解分法的多样化。

②引导学生对比这三种分法,明确哪一种更公平,并说明理由。

(第三种分法更公平。因为第三种分法每份都同样多,不会出现争议。)(3)教师小结: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第 2 页 叫平均分。(板书课题)(4)反馈练习。

①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8页1题,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预设 第一种分法和第四种分法是平均分,因为第一种分法的每份都是3块,第四种分法的每份都是4块,所以是平均分。其他的分法不是每份都同样多,所以不是平均分。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8页2题,然后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结果的。

预设 一共有16片枫叶,每4片一份,平均分成了4份。我是先数每份有4片,再数有4份,然后用乘法计算,算式是4×4=16(片)。

③通过刚才分糖果,大家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谁再来说一说?

预设 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什么是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含义。2.教学教材9页例2,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1)组织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18个小圆片,动手分一分,然后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2)汇报分法。

第 3 页 分法一:先每份分1个小圆片,然后每份再分1个,直到把18个小圆片分完,每份分了3个。

分法二:每份先分2个,然后每份再分1个,正好分完,每份分了3个。

分法三:每份分3个,正好一次就平均分成了6份。(3)学习表述平均分。

出示例2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分的,再看看图中是怎样表述分的结果的,然后引导学生按“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的形式说一说分的结果。

(4)反馈尝试:完成教材9页“做一做”,巩固平均分的方法,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分法的多样化,学会平均分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结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有效结合,加深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上一篇:双面女孩作文1200字下一篇:爱心捐款倡议书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