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鲜的反义词

2024-05-31

清鲜的反义词(共6篇)

清鲜的反义词 篇1

一、【反义词】

浑浊

二、【基本解释】

[拼音][qīng xiān]

[释义] 清新、洁净。

三、【英文翻译】

Fresh

四、【短语造句】

1.味道清鲜,滋阴补肾。

2.此菜味道清鲜,有滋阴补肺疗效。

3.无需跋山涉水,品尝广西原生态美食。口味清鲜脆嫩,形态清秀雅丽。

4.善用炖焖烤煨等烹调方法。口味平和,清鲜而略带甜味。

5.走味的、沉滞的:由于通风过度或受产膜酵母的侵染,葡萄酒变得缺乏香气及清鲜爽口感。

6.清鲜可口的海鲜美食,是粤菜中的代表作。香港的多个主要渔村,均开设有露天海鲜菜馆。

7.我梦想一个王国,在那里所有辉煌的宫殿乃以忠诚建成,而空气的清鲜将永远伴着爱的真纯。

8.洋葱乾葱片蒜蓉及香辣酱等配料,使主要材料螺片香辣冶味,却又不失其清鲜爽甜。

9.烹调方式也是选择无穷,包括蒸炒炸汤泡等,厨师须因应不同的烹饪方式,而达到不同的水准要求,如炒菜应冶味爽脆,炸菜应香口,焖菜应软滑,汤泡应清鲜,方能惹人食欲。

10.在酒店恬静,雅致,伴有荷塘,星光的园林般氛围的就餐环境下,享受制作精细,清鲜爽脆,味美嫩滑的杭州菜,仿佛把人带到了西子湖畔,让人享受到水乡人的似水柔情,回味无穷。

五、【详细解释】

清鲜 1.犹卓著。《世说新语·轻诋》“ 安固 者, 高柔 也”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统 《叙》:“ 柔 字 世远 , 乐安 人。才理清鲜,安行仁义。” 2.清新、洁净。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一:“ 焕之 四望云物,光明而清鲜。” 叶圣陶 《坐羊皮筏到雁滩》:“在这凉爽的境界里,看那庄严静穆的山峦、浩荡渺茫的 黄河 ,看那山光水色随着朝晚阴晴而变化,简直是精神上洗一回澡,洗得更见清鲜,更见深湛。” 茹志鹃 《百合花》:“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可有可无的反义词

2.清晰的反义词是什么

3.模糊的反义词

4.清爽的反义词

5.百思不解的反义词

6.抗议的反义词

7.平凡的反义词

8.真诚的反义词

9.歧视的反义词

10.凋谢的反义词

清鲜的反义词 篇2

John I.Saeed在Sematics一书中将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划分为同音异义(hymonymy),一词多义(polysemy),同义(syn onymy),反义(antonymy),上下义关系(hyponymy),部分—整体关系(meronymy),成员—集合关系(member-collection),份—集合关系(portion-mass)。反义关系又包括简单反义词(simple antonyms),等级反义词(gradable antonyms),对立反义词(reverse),反向反义词(converses),同类姊妹对(taxonomic sister)。

简单反义关系又称互补反义关系。在简单反义关系中,对一个词的肯定意味着对与之构成简单反义关系的另一词的否定。例如:dead/alive (of e.g.animals);pass/fail (a test);hit/miss (a target);present/absent;male/female;innocent/guilty。以dead/alive为例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有生命的物体,它的存在状态只有生或死两种,所以,对“死”(dead)的肯定即为对“生”(alive)的否定。

在等级反义关系中,对一词的肯定并不意味着对与之构成等级反义关系的另一词的否定,例如:rich/poor;fast/slow;young/old;beautiful/ugly。等级反义关系有两个主要特征:(1)在等级反义关系中,两个反义词有中间项,如:hot (warm, tepid, cool) cold,对于等级反义词hot和cold,中间项warm, tepid, cool是存在的,这就说明一种物体可以处于既不热(hot)也不凉(cold)的状态。(2)等级反义词的词义通常是相对而言的,例如a thick pencil从一般意义上来讲要比a thin girl细得多,因此thick/thin的词义都是具有相对意义的。

二、临界点———区分简单反义词和等级反义词的关键

从定义上来看,简单反义词与等级反义词的差异一目了然,在实际运用中,大多数的简单反义词与等级反义词也是比较容易区分的(如dead/alive;hot/cold),但也不可否认,有一部分反义词不容易区分(如clean/dirty;temporary/permanent;messy/neat)。笔者认为,临界点的存在与否,是判定一对反义词属于简单反义词还是等级反义词的关键所在。

1. 简单反义关系

在简单反义关系中,临界点是存在的。我们可以将简单反义关系用相切的两个圆来表示(如图1),此时我们定义,两圆唯一的切点只属于右圆,而切点在左圆的位置为一个空心点。这时我们可以将该切点定义为临界点(critical point)。在此我们以fail/pass (a test)和alive/dead两对简单反义词为例来阐述临界点。首先,我们以百分制为例来分析简单反义词pass/fail (a test),左圆圆上及圆内的点代表不及格(fail)的状态,而右圆圆上及圆内的点代表及格(pass)的状态,此时及格分60分便是两圆切点,即临界点。左圆的点可以无限趋近于切点,但是永远不可能到达切点,因为一旦到达临界点,就不再属于左圆,而是属于右圆。正如不及格的状态可以有0分,20分,50分,59.9分,59.999999……分,但是永远不可能到达60分,因为一旦到达60分,便脱离左圆,属于右圆———及格的界面了。再看第二对反义词alive/dead,左圆圆上及圆内的点代表活着(alive)的状态,右圆圆上及圆内的点代表死亡(dead)的状态,而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瞬间便是两圆切点,即临界点。左圆的点无限趋近于切点(临界点),即任何有生命的物体从获得生命那一刻起,就开始向死亡趋近;左圆的点虽然无限趋近于切点,却无法到达切点。因为一旦到达切点,即到达心脏停止心跳的那一瞬间,就不再属于左圆,而是属于右圆,属于死亡(dead)的界面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临界点是划分两种截然不同的界面的一个关键点,并且该点只属于其中一个界面。在简单反义关系中,存在这样一个临界点,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义状态区分开来,并且该临界点只属于其中的一种状态。

在简单反义关系中,临界点分为两种情况。⑴自然属性的临界点。例如dead/alive;open/shut (of a door);absent/present;on/off (of a light)等,临界点都是自然属性临界点,这类简单反义词的临界点是自然存在的,不需要人为规定,同时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dead/alive,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瞬间,就是dead和alive的临界点,在心脏跳动时的所有状态,都属于alive这个圆的界面,一旦到达临界点———心脏停止跳动的一瞬间,就脱离了alive的界面,进入dead的界面,停止跳动的这一瞬间,也属于dead的界面。这个临界点是不需要人为规定的,是自然存在的。对于open/shut,关门时门与门边接触的一瞬间,就是open/shut两种状态的临界点,没有到达这个点之前,门处于open的状态,而一旦到达这个点,就属于shut的状态了。这个点,也是自然存在的,不需要人为规定。⑵人为规定的临界点。例如pass/fail (of a test), single/married,临界点便是人为规定临界点。以pass/fail为例,在百分制的考试中,60分是及格分临界点,在150分满分值的考试中,90分就是及格分临界点了。在未到达60分或90分之前,都属于不及格(fail)的界面,而一旦到达临界点60分或90分,则进入另一个界面,即及格(pass)界面;但是对于不同满分值的考试,临界点的确定也是不同的,体现了其人为规定性。再如sigle/married,对于中国的现代人而言,从法律程序上来看,领取结婚证书的那一瞬间,便是由未婚(single)到已婚(married)的临界点。而对于中国古代古代人而言,创制于西周时期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才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礼仪规范,如若“六礼”不齐,则婚姻的效力会受到质疑,所以,“六礼”的完成,则是古代中国人sigle/married的临界点。而各个国家的婚姻法制又各有差异,所以对于不同的群体,sigle/married临界点也是不同的。相对于自然属性的临界点而言,人为规定的临界点稳定性相对差一些,但是它依然可以被一定范围的社会群体所接受,有约定俗成的特性,在时间上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仍然可以成为区分简单反义关系两种反义状态的临界点。

2. 等级反义关系

在等级反义关系中,不存在临界点。我们可以将等级反义关系用一条向两端无限延长的直线来表示(如图2),等级反义关系中所有的状态都可以用这条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我们可以看出,在等级反义词hot/cold之间不仅有中间项warm, tepid, cool,还有其他无数的中间项,而在hot和cold两侧,也可以有无数的点来表示程度强于hot或者弱于cold的状态,而这些中间项或两侧项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一种语言中对于这种状态进行描述的词汇量。比如爱斯基摩人对于“冷”这种状态的描述,词汇量通常要多于赤道周围的地区,反之,赤道周围地区对于“热”状态的描述词汇,也通常会多于极圈周围的地区。另外,随着语言自身的发展与变化,随着国与国之间语言词汇的渗透与融合,各种语言的词汇量也在不断变化着,这种现象也能导致等级反义词中间项或两侧项的数量发生变化。

对于等级反义词而言,无论这条直线上的点有多少,永远不会存在一个临界点。如反义词hot/cold,不存在一个临界点去彻底区分开hot和cold,我们不能说温度超过多少度就是hot,低于多少度就是cold。再如rich/poor,我们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去区分这两种状态,不能说资产超过10万或100万或100万就是rich,低于这个标准就是poor。这是因为在等级反义关系中,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是在一个界面内,它们只是描述同一种界面中不同程度的状态,而没有界面与界面的区分,如young/old是用来描述年龄的状态,hot/cold描述气温状态,它们并没有质的区别,只是量的差异;而临界点是用于区分两种不同质的界面,体现质的差别。所以在等级反义关系中,不存在临界点。

至此,我们便可以轻松地区分出clean/dirty, messy/neat, temporary/permanent属于哪一类反义关系了。对于这三对反义词,我们都没有一个自然的或是约定俗称的临界点去区分这两种反义状态,例如我们不能说一间屋内有多少克灰尘是dirty,没有多少克灰尘就是clean;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能规定低于多少分钟就是temporary,超过多少分钟就是permanent。所以,这三对反义词都属于等级反义词。

三、结语

归根结底,之所以简单反义关系中存在临界点,而等级反义关系中不存在临界点,原因在于:简单反义关系是对于一个事件的两个界面的描述,两个界面非此即彼,是质的差异;而这两个界面唯一的切点就是它们的临界点,并且临界点只属于其中的一个界面。等级反义关系则是对同一个界面中不同程度的状态的描述,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差异。有无临界点存在,是简单反义关系与等级反义关系的一个本质的区别。因此,对于比较难以区分属于哪一类反义关系的反义词,我们可以试着去找它们的临界点,一般来说,如果能够找到临界点(自然的或约定俗成的),就属于简单反义关系;反之,如果找不到临界点,就属于等级反义关系。因此,笔者认为,临界点的判定,是区分简单反义关系和等级反义关系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摘要:文章基于英语语义学中的简单反义词和等级反义词有时难以区分这一问题, 通过对简单反义关系和等级反义关系的分析与对比, 提出一个新的概念——临界点。文章认为, 区分简单反义词和等级反义词的一个关键, 在于是否存在临界点。通过对临界点这一概念进行定义, 分类阐述, 并通过图示和例证的方法, 文章对于如何运用临界点去区分简单反义词和等级反义词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 最终得出结论:临界点是区分简单反义词和等级反义词的一个有效方法。

关键词:简单反义词,等级反义词,临界点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戴炜栋, 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徐志民.欧美语义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4]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伍谦光.语义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

醇厚清鲜的北京菜 篇3

五柳活鱼

材料:活草鱼一尾(约1250g),青柿子椒2个,红柿子椒2个。

配料:冬笋25g,葱25g,水发香菇15g,姜5g,香菜10g,蒜5g,湿淀粉15g,胡椒粉0.5g,绍酒15g,醋25g,芝麻油25g,白糖50g,花生油25g,精盐1g。

制作方法:1.将活草鱼去鳞、腮,开膛去内脏洗净,在鱼身两面剞上花刀;将葱、姜、蒜、冬笋、香菇和青、红柿子椒洗净,分别切成细丝;香菜择洗干净,切成长3.3cm的段。

2.将鱼用绍酒、精盐腌浸2min,放在盘里上屉蒸15min,取出,撒上胡椒粉。

3.将花生油倒入砂锅,置旺火烧至八成热时,下入葱、姜、蒜、冬笋、香菇和青、红柿子椒丝煸炒,随后下入白糖、醋,将湿淀粉调稀勾芡,迅速浇于鱼身,再淋上芝麻油,撒上香菜段即可。

特点:肉质鲜嫩,色彩艳丽。

天福酱肘子

材料:猪肘子一个(约1000g)。

配料:大茴香6g,桂皮2.5g,花椒6g,姜4g,粗盐40g,绍酒5g,糖色10g。

制作方法:1.将猪肘子冲洗数次至干净,将肘子和大茴香、桂皮、花椒、姜、盐、绍酒和糖色一起放进锅里。加旺火,煮至猪肘出油;捞出来再次清洗干净。

2.将汤内浮油撇去,并把锅底的杂物用细箩过滤干净。

3.再将过滤干净的汤倒回锅中,放入猪肘子,旺火烧沸。转用中火,大约煮4h,再转小火焖约1h,待锅内汤汁浓稠时,取出晾凉。肘子取出后,将锅里的浓汁刷在肘子上,且要均匀。

4.将肘子改刀后装盘,即可上桌。

特点:肉皮酱紫油亮,鲜香四溢,瘦而不柴,汁浓味厚,且蛋白质含量高,具有美容效果。

熘鸡脯

材料:鸡脯肉200g,鲜豌豆50g。

配料:鸡蛋清5个,精盐2g,味精1g,黄酒20g,高汤80g,鸡油10g,湿淀粉10g,熟猪油500g。

制作方法:1.将鸡脯剔去筋膜,细斩,用刀背剁成鸡肉泥,加入5个鸡蛋清,高汤30g,再加入黄酒10g,盐、味精各1g,用筷子顺着同一个方向搅打成稀糊状。

2.将锅烧热,放入猪油,烧至四成热时,将鸡糊透过漏勺,入油锅内炸至鸡糊色白、形成豌豆大的圆球时,将其捞出。

3.炒锅内留少许油,将其烧热,加入高汤、黄酒、精盐适量,下入豌豆,略烧片刻后,下湿淀粉少许勾芡,最后放入鸡球略搅一搅,淋上少许鸡油,即成。

特点:此菜制成后鸡球洁白,豌豆碧绿,且易消化,最适合老人和儿童食用。

芫爆散丹

材料:牛肚或羊肚(散丹)250g,香菜75g。

配料:醋5g,葱丝10g,蒜米10g,姜末5g,精盐3g,熟鸡油25g,白胡椒粉5g,料酒25g,味精、芝麻油、高汤各适量。

制作方法:1.锅中置水,放入散丹水煮,煮时宜用旺火,约煮3h以上。

2.搓去散丹上一层粒状的灰黑色的皮,洗净后放入开水锅内,用微火煮烂捞出;择去散丹上的油和杂质,用温水洗净,切成长5cm、宽1.3cm的块,再用开水煮1min后捞出,挤净水;将香菜择洗干净,切成长3cm的段。

3.炒勺上火放高汤,再放入料酒、盐、散丹,锅开后,改用微火煨入味,再用大火收汁,加入胡椒粉、味精、葱丝、姜末、蒜米、香菜段,翻炒均匀,淋香油出勺装盘。

特点:脆嫩清鲜,香菜味浓郁。

干烧四宝

材料:净冬笋100g,四季豆100g,蘑菇100g,咸菜100g,

配料:花生油800g(实耗120g),酱油30g,绵白糖70g,绍酒50g,味精4g,干淀粉50g,麻油15g,清汤少许。

制作方法:1.将冬笋切成4cm长、1.5cm宽的条状,与蘑菇、四季豆一起放入盛器,下绍酒、酱油、味精拌匀,腌4min;把咸菜放入清水泡15min,洗净沥干,然后撒上干淀粉拌匀。

2.炒锅置火上,下花生油烧至八成热,将冬笋、蘑菇和四季豆入锅炸至分别呈黄、绿色,捞出沥油;油锅续烧至八成热,再下咸菜,炸至水分去净后捞出。

3.锅内留余油,将冬笋、蘑菇、四季豆和咸菜一起入锅,加清汤少许,再加糖、味精炒匀,颠翻几下,淋上麻油,出锅装盘。

特点:香味浓郁,可作下酒菜。

它似蜜

材料:净羊里脊肉150g,白糖40g,香油60g,花生油500g。

配料:甜面酱5g,酱油10g,醋3g,料酒3g,湿淀粉25g,姜汁1g,糖色1g。

制作方法:1.将羊里脊肉斜刀切成长3cm、宽2cm的极薄片,用甜面酱、湿淀粉15g抓匀。

2.用姜汁、糖色、酱油、醋、料酒、白糖、湿淀粉10g调成芡汁。

3.锅中倒入花生油,烧至七成热,放入浆好的羊里脊片迅速拨散,待里脊片变成白色,捞出沥油。

4.将炒锅置旺火上,放入香油烧热,倒入滑好的肉片和芡汁,快速翻炒,使肉片沾满芡汁,最后淋上香油即可。

特点:此菜是一道正宗的宫廷菜,据说菜名为慈禧太后所赐。制成后的菜品形似新杏脯,色呈酱红。其肉质柔软,食之没有羊膳味。

烩乌鱼蛋

材料:乌鱼蛋100g。

配料:醋1.5g,香菜末1.5g,绍酒7.5g,胡椒粉0.5g,精盐1g,姜汁7.5g,味精3g,酱油1g,湿淀粉75g,鸡汤250g,熟鸡油5g。

制作方法:1.先将乌鱼蛋用清水洗净,剥去脂皮,放入凉水锅中,在旺火上烧开后,端下锅,浸泡6h。然后把乌鱼蛋一片片地揭开,放进凉水锅里,在旺火上烧到八成开时,换成凉水再烧,如此反复五至六次,以去掉其咸腥味。

2.将汤勺置于旺火上,放入鸡汤、乌鱼蛋、酱油、绍酒、姜汁、精盐和味精。待汤烧开后,撇去浮沫,加入用水调好的湿淀粉,搅拌均匀,再放入醋和胡椒粉,翻搅两下,淋入熟鸡油,倒在碗内,然后撒上香菜末即成。

对大班幼儿反义词游戏的新实践 篇4

一、循序渐进, 发展思维

综观所有的语词游戏, 一个听说游戏也好, 一个绕口令也罢, 对幼儿而言, 往往无外乎以下三个层次的学习。聆听或阅读、理解语词游戏中的具体内容, 是第一层次的学习。透过语言和传达的信息, 认识所要学习的语词或语言游戏的规则, 是第二层次的学习。认识语词游戏所展示的生活的同时, 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是又一个层次的学习。在进行反义词游戏的时候, 我们也是按照这三个层次实施的。但是令我意想不到的是, 在刚开始进行反义词游戏的时候仍存在问题。我说正确的词语顺序, 孩子们能清晰地说出反的词语顺序, 但是当我一下子说反的时候, 大多数孩子都感到茫然。面对孩子这样的反应, 我开始考虑原本的学习基础上增加难度, 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注重思维的发展。

1.转换引导形式, 助推幼儿思维发展。

反义词游戏有其它自身的逻辑, 游戏的过程就是幼儿思维的过程。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游戏, 能够理解相反两个词语的概念, 对于大班上学期的孩子来说, 他们还是偏向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他们的思考有赖于一定的支撑。在具体活动中, 我尝试使用转换游戏前的引导方式, 把平时用在数学活动中的练习正数倒数的对话用到反义词游戏中。即老师说:“我说正。”幼儿接:“我说反。”然后进行反义词游戏。

2.累加词语内容, 推幼儿思维发展。

大班反义词游戏的词语大都来自幼儿生活, 并与之生活有密切联系。例如:高矮、胖瘦、大小、黑白等。词语虽然简单, 但是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很浓厚。如何让幼儿在反义词游戏中有更大的发展, 使思维更发散, 在感受游戏快乐的同时, 创造性地发展词语的使用广度, 成了活动开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幼儿已有的学习经验, 我们着重通过累加的方法, 使词语与生活运用联系起来, 主要做法是单个词组词成双、词组连词成句, 使幼儿的思维多向发展, 已有经验得以提升。

例如:在学习相反方位词“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的游戏活动中, 一开始我们通过“指指猜猜”的游戏, 让孩子们理解方位词及词语的相反含义。等到孩子们大多分清了方位后, 加入学过的各种动词“跳”、“摸”、“走”、“蹲”等, 即让幼儿根据老师的动作提示说“向下看”、“向上看”的累加词组。最后在幼儿个别练习之后, 加入动物小卡片, 学说一句完整的话, XX向上看见了XX……

二、多元推进, 注重理解

幼儿的发展是他们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并且需要通过自身操作活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 因而, 在反义词游戏中, 应当着重引导幼儿积极理解语词的意思,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多种操作途径让幼儿得到发展。为了让幼儿更有兴趣玩反义词游戏, 我们加强营造环境和进行有效提问, 多方面促进幼儿在反义词游戏中获得发展。

1.重理解, 多辅助, 引导幼儿探究学习。

反义词游戏说得通俗点, 玩的就是词语的正正反反, 所以学习的难点往往在理解及反应上。根据这一特点,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 利用相关图片、多媒体及现实生活中的物品, 让孩子通过观察建立对词语的理解或者引起兴趣。

例如:开展游戏“找朋友”。我请每位幼儿每人从箱子中摸一件物品, 通过看、摸、掂等比较方式自主探索, 发现藏在箱子里面的物品的特征, 并且积极思考, 找与自己手中所拿物品相反的另一个幼儿结成好朋友, 并大胆积极地运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我有一瓶热水, 我有一瓶冷水, 我的书薄, 我的书厚, 等等。

2.循序渐进, 逐步加深幼儿对反义词游戏的理解。

此处我介绍三个反义词游戏活动, 这三个游戏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反义词。

游戏一:和我说的不一样的。如:老师说:“长, 猴子的尾巴长”, 幼儿说:“短, 兔子的尾巴短, ”好―坏、胖―瘦、哭―笑、对―错、苦―甜, 等等。

游戏二:和我拿不一样的。如:老师拿大球, 幼儿等小球, 或者图片, 更换物体, 反复进行。

游戏三:和我做的不一样的。如:老师边用动作边说“高”, 幼儿用动作表示“矮”, 表示的意思是相反的, 又如:大―小、上―下、宽―窄、开―关等。

3.重突破, 多感受, 引导幼儿有效思考。

在反义词游戏的过程中, 孩子们常常会出现思维定势。它有积极的一面, 但其消极作用更常常阻碍了孩子运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使思维受到限制, 难以发挥独特性。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帮助幼儿突破定势, 促使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我们以提问作为切入口, 以此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制订多维度的方案, 并且设计好最佳的应对之策, 这样有利于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幼儿思维, 从而使他们的想法有更多亮点。

例如:绘本《棒棒天使》就特别适合大班的幼儿学习反义词, 清晰的画面、可爱的天使十分吸引幼儿, 反义词的内容自然渗透进课堂活动中。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 他们对反义词有一定的经验, 但是都比较零星, 而且存在差异, 因此我觉得有进行集体教学的必要。在课堂上, 我引导幼儿观察绘本的画面,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绘本中“高矮、胖瘦、上下、长短、轻重”等词的颠倒相反关系。

清鲜的反义词 篇5

词汇习得是语言习得的根本,语言构建于词汇间组织有序的序列中,语法则充当了这些序列的催化剂。没有语法,语言可能会显得支离破碎;而没有词汇,人类将无从表达任何事物。词汇学习、积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英语学习开始的第一刻便开始了英语词汇的记忆与积累。大多数学生都将词汇习得置于英语学习的首位,而学生问得最多的便是:“如何更快、更好地记单词?”英语词汇经过古英语(Old English),中世纪英语(Middle English),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的变迁变得愈发充盈,词汇量之大,在世界各国语言中占据首位。当然,一个人能掌握的词汇量是有限的;同时,日常表达并不需要多“无穷”的词汇量。即便如此,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学习、记忆更多词汇仍然是让很多学生倍感头疼的问题。因为英语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技能水平,词汇量越大,对输入语言的理解越好,输出语言的质量也越高。

词汇习得研究通常将词汇知识划分为接受性知识(receptive knowledge)和产出性知识(productive knowledge)。前者主要指在听、读过程中能识别词汇意义的能力,后者则主要指学生能利用相关词汇知识进行说、写等语言输出的能力(Nation[1],2001)。不难得出,接受性词汇在数量上领先于产出性词汇。另外,如何将更多的接受性词汇转化为产出性词汇是很多英语专业学生面临的又一个难题。

词汇习得策略伴随着词汇习得的研究应运而生,传统的英语词汇习得策略,如拼读记忆法,根据英语字母的发音规律,将音标标注与字母对应起来,建立字母群落和序列。联想记忆法,将英语词汇的结构与相关意义进行发散式联想记忆。循环记忆法,通过反复记忆,循环往复,但通常收效甚微,学生们普遍认为耗时耗力,却达不到预期效果。除此之外,还有通过大量的听、读材料的输入,加大偶然性词汇习得(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并最终将反复的偶然习得转化成学生的接受性和产出性词汇知识。

二、近、反义词学习与英语词汇习得的关系

与大量的英语词汇习得研究相比,将近、反义词的学习与英语词汇习得结合的研究却不多见。英语词汇中的近义词数量之多,很大程度上是其对法语、拉丁语、希腊语等其他外语的借用的结果。而英语中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同义词,语义关系相似的词汇往往在其使用语境上各有不同,有的较正式,有的较非正式,而有的近义词之间的语义关系相当微妙。因此,笔者在英语精读课教学中,往往会在学生掌握了一定词汇量的基础上,引入相关近义词的介绍。而对于差异较大的近义词,也会顺势引导,指出其所适用的不同语境。这样,不仅可以复习之前学过的词汇,又能在一定语境中,在学生接受能力较强的情况下适时增加词汇摄入。同时,笔者也会将语义相对,抑或相反的词并置一起进行教学,对比鲜明,加上篇章内容语境的帮助,在增进学生词汇量的同时,又加深了词汇习得。两者都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学生词汇习得的宽度和深度。

不过,有关词汇学习的理论,Higa[2](1963)经过对一组互有关系的词与一组毫无关联的词的研究,指出词汇间的语义关系联系越紧密,学习难度越大。也即,相互联系紧密的词比毫无关系的词更难掌握。邓燕平(2007)[3]也指出“如果教师一味地把同义词放在一起传授,或者使用同义词教学不适度而又解释不详尽,片面追求词汇的数量,忽略或牺牲词汇的质量和深度,就会产生反教现象……它们之间的区别却会互相干扰……如果错位,便词不达意,语不得体,交际效果可想而知”。对于反义词在英语教学的引入,还指出授课不当,解释不清,也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Laufer[4](1990)也通过实证研究指出,近似语义关系的词汇引入或教学会降低学生的词汇习得。一方面,因为语义关系相近,使得学生很难分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也使得他们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焦虑。另一方面,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对近义词的学习热情并不高,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只要能清楚表达某意义的一个词汇就已足够,对其意义相近的词汇则并无多大兴趣。

针对上述观点,也有研究提出反证,Stuart Webb[5](2007)则通过其在日本进行的实证研究提出反证,研究表明在学生的已知、已掌握的词汇基础上,引入相关的近义词汇比起让学生学习与已知词汇完全不相关的词汇要容易。该研究将接受性词汇知识和产出性词汇知识都纳入其中,多方面展示了适当地对已知词汇的近义词汇引入并不会加重学生负担,相反,会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三、任务型教学中近、反义词的引入

笔者在精读课教学中,会根据篇章内容、体裁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其中包括复述(retelling),解释(paraphrase),下定义(definition)及词汇或词组替换(substitution)等。复述,要求学生对篇章的整体把握和概括,以及语言的组织架构,并避免使用篇章中的原文;解释,主要针对文中的长句、难句而言,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使意义明朗化;下定义,则针对一些单词的解释,要求学生用英语对某些词汇进行解释;相对于之前所述任务类型,词汇或词组替换则显示的是近义词汇或词组的引入。

复述(retelling)可以在所学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又可以组织学生听音频材料后组织进行,后者对学生语言技能要求更高。在复述的过程中,学生们会有意识地使用一些与文本或音频中语义关系相似的词汇或词组避免字字重复原文内容,而笔者也会选择适当时机提醒,激活相关的近义词汇。解释(paraphrase)对学生英语的驾驭能力要求很高,不仅停留在词汇层面,在句型结构上也要求学生转难为易,化繁为简;若能较好地掌握一些词或词组相应的近义词、词组,则能较为轻松地将原文意义还原。而且,往往近义词、词组的搭配也相似,因此,对已知词汇搭配知识的掌握顺势转移(transfer)到新的近义词、词组中。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复记忆。很多词汇记忆研究表明,词只有在联想网络中才能更好地被记忆并储存。而近、反义词在任务教学中的引入,即使从一词联系到更多词(相似或相对)的纵式联想。例如,it occurs to somebody something相当于somebody comes up with something,纵式近义结构的引入可以让学生的语言输出更丰富,无论是在写作还是翻译中,并有效地避免了一词多用的尴尬。

上述的近、反义词的语义联想,“……形成语义对或语义网,使生词拥有牢固的附着点,从而扩大原有的组块或形成

英语学习策略与语言学习者的关系

方渝萍

(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摘要: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能很好地运用学习策略对其学习效果和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调查显示,凡学习态度端正、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利用学习策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语言学习能力,而学习成绩不好的或成绩提高较慢的学生往往不善于利用学习策略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要采用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学习策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语言学习者英语学习态度

一、引言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能很好地运用学习策略对其学习效果和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凡英语学习优异的学生都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善于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学习者为了更成功地、更自主地、更愉快地学习语言所采取的各种行为。自20世纪60至70年代以来,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以及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要“以人为本”,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觉、积极、主动的心智认知活动。于是,国内外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应运而生。许多语言学家给学习策略下的定义大同小异,如Cohen(1990)的定义是

“Learning strategies are learning processes which are consciously selected by the learner.”(“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意识地选择的各种学习过程”);Rubin(1975)的定义是“The techniques or devices which a learner may use to acquire knowledge.”(学习策略

是“学习者为了获取知识而使用的技巧或方法”)。广泛的研究表明,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O’Malley and Chamot(1990)把学习策略分为Metacognitive strategies(元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认知策略)和Social/affective strategies(社会/情感策略)三类。他们的研究发更有序的组块,促进记忆……这种语义联想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形成牢固的组块,能有效地促进记忆效果”(靳德海[6],2007)。

至于有研究者提出的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或因为讲解的不深入,对有明显区别的语义对不进行区分会造成“反教”现象,则视教师的具体操作和具体的任务设计而定。对于那些有明显差别的语义对或语义网,教师应充分展示其不同之处,并以例句作出具体说明。

四、结语

因此,英语词汇的学习不仅是新词汇的不断摄入,也是新旧词汇进行联想、重组的一个过程。本文所提到的近、反义词的纵向联想只是词汇联想、重组的其中一个方面。通过新旧词汇间的重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出他们掌握的一些隐性词汇,并将其纳入原有序列,从而形成词汇组块,将其充分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设计中,通过不断操练,持续巩固,使隐性词汇转变成接受性词汇,再通过反复的语言输出转化成产出性词汇。总之,只要适时适当地将新旧词汇组成近、反义词块,并通过各种任务设计反复使用、操练这

现,在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中,学生使用认知策略占53%,元认知策略占30%,社会、情感策略占据17%。笔者针对所任教的04级非英语专业的大二学生做了一次英语学习策略的问卷调查研究。问卷内容涉及到了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等方面的30个问题。问卷目的是调查我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掌握和运用语言学习策略的程度,了解目前在校大学生对英语学习和英语教学的态度和看法。

二、英语学习策略问卷分析

本次英语学习策略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已完成四学期大学英语学习的我校04级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涉及金融、会计、财务、信息管理、计算机、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工商、经济学、法学、国贸等不同专业。本次共回收约1130份问卷,剔出未按照要求答题的问卷(如未将答案填写在表格内、未完成整份问卷、对单项选择给出多个答案的问卷等),最后选定1000份有效问卷,经过机器阅卷得出数据,并用Excel 2003对数据进行再次的计算和分析,最终得出本调查结果。

1.元认知策略分析。

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涉及到“提前准备(者)”(advance organizers)、“集中注意”(directed attention)、“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事先准备”(advance preparation)、“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延迟表达”(delayed production)、“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等策略。本次英语学习策略问卷涉及到以下几个元认知策略问题:

(1)你在上英语课前是否预习?

A.每次课前预习B.老师布置才预习

C.有时会预习D.根本不预习

分析:选A的人数仅占7.1%,选B的人数也仅占8.4%。这说明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不是很好的advance organizer(提前准备者)。另外,选C的占62%,“根本不预习”的人有22.5%。

(2)你喜欢在早晨大声朗读单词和课文吗?

A.喜欢B.不喜欢C.悄悄读

分析:一日之计在于晨,空气清新的早晨是人一天中最容些组块,相信会对英语词汇习得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摘要:本文探讨了近、反义词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引入与宏观的英语词汇习得之间的关系,指出近、反义词对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某些任务的重要性,并提出以近、反义词为横向联想的语义对或语义网,将会为英语词汇习得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关键词:近义词,反义词,词汇习得,联想

参考文献

[1]Nation,I.S.P.Learningvocabularyin another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2001:25.

[2]Higa,M.Interference effects of intralist word relationships in verbal learning[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63:170-175.

[3]邓燕平.谈英语同、反义词教学中的‘反教’现象[J].惠州学院学报,2007(2):68-69.

[4]Laufer,B.Words you know:Howthey affect the words you learn[M].In J.Fisiak(Ed.),Further insights into contrastive lin-guistics.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0:573-593.

[5]Webb,S.The effects of synonymy on second-language vo-cabulary learning[J].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2007:120-136.

基于语料库的同义词研究 篇6

目前, 学习者经常在使用语言时对外语中的同义词不加细致区分, 信手拈来, 随意使用, 因而极易造成语言使用的不正确或不地道。比如, 一些学生不能区分英语中的big和large, 将二者都等同于汉语中的“大”。这说明学习者对词汇知识的关键要素认识不够。本文试图从与词汇知识深度相关的三个层面:类联接 (colligation) 、搭配 (collocation) 和语义韵 (semantic prosody) 角度对英语中的同义词进行研究。以acquire和obtain为例, 将其在本族语语料库和由文秋芳教授建立的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SWECCL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Corpus of Chinese Learners) 中的使用进行对比分析, 探索利用语料库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并研究学习者在同义词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 类联接、搭配以及语义韵

现今, 人们在学习词汇时经常提到的两个概念就是:词汇知识的广度和词汇知识的深度 (濮建忠, 2003:439) 。前者是指学习者所掌握的词汇量, 而后者是指学习者对词汇用法所掌握的程度 (濮建忠, 2003:439) 。显然, 对同义词的分析是帮助学习者增加词汇知识的深度。词汇知识的深度包括两个要素:1) 词汇的核心语法结构;2) 词汇的典型搭配形式 (濮建忠, 2003:439) 。在本文, 这两个概念分别被称为“类联接”和“搭配”。

类联接这个概念最初是由Firth提出来的。它是指“句法结构中语法范畴间的内在关系” (Firth, 1957:99) 。这个概念被人们用来描述词汇的语法结构, 是对语法范畴之间的系统的语法关系的一种抽象表达。例如:单词“accept”经常用于"V N"和"V that"结构中, 那么"V N"和"V that"就被认为是动词“accept”的两个典型类联接。

词汇知识深度的另外一个要素—搭配已经被研究至少50年了。Firth是最先定义“搭配”的先锋人物之一。他认为, “搭配是指习惯一起出现的词语” (Firth, 1957:99) 。在本文, 搭配指的是在某种类联接中习惯共同出现的词语 (尤其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濮建忠, 2004:78) 比如, 英语单词accept在其常用的结构"V N"中, 常与之共同出现的名词有:offer, view, 及proposal。这些名词被视为是accept的类联接"V N"中的重要搭配。由此可以看出搭配与类联接紧密相关。

现在, 本文再从对语言形式的研究转向对语言意义的研究。一些利用语料库对其进行的研究表明, 在一定的语法结构中, 词语和其搭配词之间以及搭配词之间都总是存在着语义关系 (Stubbs, 2002:225) 。在词语和其搭配词以及搭配词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产生的语义氛围就被称为“语义韵” (Louw, 1993:157) 。Louw认为, 语义韵是指“语义接近的一组词性一致的搭配词之间存在的一种意义, 这种意义的主要功能是表达说话者或作者的态度或评价” (Louw, 2000:57) 。一般说来, 语义韵可归为三种类型:褒义, 中性和贬义。也可以这样理解:语义韵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下, 由词语和其搭配词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该词语所具有的一种意义。例如, Stubbs (2007) 的研究表明动词cause具有较强的贬义语义韵, 因为它的超过90%的搭配词含有贬义, 比如cause a crisis, cause delay等等。

由此可见类联接、搭配和语义韵分别指的是某一词语的语法结构、词汇搭配和感情色彩。

2. 语料库及本文的研究方法

2.1 语料库

本文使用了三个语料库:Brown、LOB以及SWECCL。每个语料库都大约有一百万个词汇。Brown和LOB是两个知名的本族语语料库, 而SWECCL是一个中国学习者语料库, 主要收集了中国学生的英语口笔语语料以及1148个学生演讲样本。所使用的索引检索工具是Word Smith Tools (3.0) 。

2.2 研究对象

考虑到本文的研究目标, 本文没必要也不可能研究英语中所有同义词的用法。只需选一对作为范例即可。这里, 以acquire和obtain作为样本。《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给出的二者的意思几乎是相同的:acquire的意思是:“acquire by skill or ability, by one’s own efforts or behaviour”“obtain (sth) ;be given (sth) ”.;obtain的意思是:“get sth;come to own or possess sth (by buying, borrowing, taking, etc”。它们的汉语意思都是“获得”。事实上, 词典给出的意思和例句, 是很难区分二者的动词用法的。因此, acquire和obtain是一对典型的英语同义词, 可以作为本文研究的样本。

2.3 研究方法

选好研究样本, 以及索引检索工具, 便可以检索acquire和obtain在Brown、LOB语料库和SWECCL中的使用, 由此发现本族人以及中国学生对二者的具体使用情况。本文先详核出可接受的索引结果, 并按不同语法结构进分类。由此分别建立三个不同语料库中二者的类联接。之后分析其搭配和语义韵。

3. 研究结果

这里显示本族人以及中国学生在使用ACQUIRE和OBTAIN时的不同显著特点, 并探索这种差异存在的原因。

3.1 ACQUIRE和OBTAIN在本族语语料库中的使用

(1) 类连接

在Brown和LOB语料库中, ACQUIRE的语法结构可总结为“V N”。OBTAIN则基本用于"V N"和"V N from"中。由于本文篇幅有限, 现将二者在Brown语料库中的部分索引列举出来。

ACQUIRE在Brown语料库中的索引举例:

1 l by Sen&Frank Owen/3, of A02 0920 El Paso, to acquire sites for underground storage reservoirs f

2 A38 1140 at the 9th.On the back nine he began to acquire the tidal wave of A38 1150 a gallery that

OBTAIN在Brown语料库中的索引举例:

1 worked relentlessly.A14 0600 His goal was to obtain a National League team for this city.The

2 b Republic that she hadn’t A16 0690 been able to obtain a visa.#FIRST, HONOLULU#Honolulu will be

(2) 搭配和语义韵

正如前文所述, 搭配是指某一类连接中各成分的词汇组合关系 (濮建忠, 2003:123) 。本文仅从"V N"和"V N from"这两种类连接中来考察ACQUIRE和OBTAIN的搭配和语义韵。以下分别呈现了二者在Brown和LOB语料库中的搭配和语义韵的相关数据。

由此, 可以总结出二者在本族语语料库中的搭配和语义韵的一些特点。

1) ACQUIRE在两个本族语语料库中都表现出强烈的中性语义韵:各占80%和100%的名词搭配的意义是中性的。仅在Brown语料库中有一个褒义名词搭配。两个语料库中都没有ACQUIRE的贬义名词搭配。

2) 人们将要“获得” (OBTAIN) 的东西可以是令人愉快的, 比如“degree”和“reasonable place”;也可以是一些中性概念的东西, 比如“license”和“visa”;亦或是一些令人不喜欢或讨厌的东西, 比如“reduction”。在LOB语料库中, OBTAIN的褒义、中性和贬义的名词搭配分别占所有搭配的25%, 62.5%和12.5%。尽管在Brown语料库中没有出现OBTAIN贬义名词搭配, 但只30%的名词搭配是褒义的, 而70%是中性的。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OBTAIN在两个本族语语料库中都是中性的语义韵。

3.2 ACQUIRE和OBTAIN在学习者语料库中的使用

这部分内容主要考察ACQUIRE和OBTAIN在SWECCL中的使用。所采用的方法与考察其在本族语语料库中的使用相同。结果如下:

(1) 类连接

ACQUIRE和OBTAIN的类连接在SWECCL中完全相同, 都是“V N”。在OBTAIN的索引行中, 没有出现“V from”。这不同于在本族语语料库OBTAIN的类连接的情况。以下是取自SWECCL的部分索引行。ACQUIRE在SWECCL中的索引举例:

you want to learn, acquire knowledge as badly a en people would like to acquire further degree, the

OBTAIN在SWECCL中的索引举例:

ho was very eager to obtain knowledge and one da a kind of way to obtain certain degree or cer

(2) 搭配和语义韵

以下展示了在SWECCL中ACQUIRE和OBTAIN的搭配和语义韵。

由此可见, 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 ACQUIRE和OBTAIN的用法几乎是相同的。二者的名词搭配以及由这些名词搭配在各个语境下所产生的语义氛围都非常相似。分别有96.875%和90.643%的ACQUIRE和OBTAIN的名词搭配是褒义的。换言之, 在SWECCL中, ACQUIRE和OBTAIN都表现出强烈的褒义语义韵。

究其原因, 是由于二者在学习者的母语—汉语中意思非常相似。都相当于“获得”, 不同于其英文释义, “获得”在汉语中并不传达令人不悦的感情色彩。汉语中有很多由获得构成的短语, 比如:获得成功、获得知识等。而几乎没有“获得减少”或者“获得判罪”这样的表达。因此, 受到母语的影响, 中国学习者很少使用贬义的名词作ACQUIRE或OBTAIN的搭配。

总的说来, 以本族人和中国学习者在使用ACQUIRE和OBTAIN时, 在类连接、搭配和语义韵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对本族人来说, ACQUIRE经常用于"V N"中, OBTAIN经常用于"V N"和"V N from"中。而中国学习者经常将二者都仅用于:"V N"中。这表明中国学习者没有掌握OBTAIN的类连接"V from", 而这是本族人经常使用的。在搭配和语义韵上, 本族人对待二者是不同的。ACQUIRE的大部分搭配是中性的, 因此ACQUIRE在两个本族语语料库中都主要表现出中性语义韵。而OBTAIN的搭配比较复杂, 可以是褒义的, 可以是中性的, 也可以是贬义的。但总体说OBTAIN是中性的语义韵。与之相比, 中国学习者认为二者几乎是相同的, 其大部分的搭配都是褒义的。

结语

本文是通过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 探讨了ACQUIRE和OBTAIN这对同义词的类连接、搭配关系和语义韵。同时还通过SWECCL考察了中国学习者对这对同义词的使用情况。从中可以看出, 索引行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词汇的类连接、搭配和语义韵。由于看似完全相同的词语可能会有不同的类连接形式、搭配方式以及语义韵, 它们在某些情况下通常是不能互换的。基于本次研究, 我们可以越发明显地注意到词汇和句法是互相选择的, 形式和意义是紧密相关的。教师在教授词汇、学生在学习词汇以及我们在区分同义词时, 应该既考虑到词汇的语法特点又考虑到词汇的词汇特点。因此, 在词汇教学课堂上, 尤其是在高级英语学习者的课堂上, 词汇学习不应仅仅包括对词汇意义的学习还应包括词汇的用法, 比如:词汇的核心语法结构, 以及词汇的词汇特征。显然, 语料库能够在以上两方面加强词汇教学以及学习的质量。由于语料库能够提供充足、真实的语料, 学习者便会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上下文, 发现词汇的正确用法和惯用法。这样, 学习者在使用中, 就会仔细选词, 而不是信手拈来, 随意使用。

参考文献

[1]Firth, J.R.Papers in Linguistics1934-1951[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2]Louw, B.Irony in the text or insincerity in the writer?The diagnostic potential of semantic prosodies[A].M.Baker, G.Francis&E.Tognini-Bonelli (Ed.) .Text and Technology: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 (p.157-176) [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1993

[3]Louw, B.Contextual prosodic theory:bringing semantic prosodies to life[A].C.Heffer, H.Sauntson&G.Fox (Ed.) .Words in Context:A Tribute to John Sinclair on His Retirement[C].Birmingham: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2000.

[4]Sinclair, J.Corpus, Concordance, Collo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5]Stubbs, M.Collocations and semantic profiles:on the cause of the trouble with quantitative studies[A].Teubert W.and R.Krishnamurthy (Ed.) .Corpus Linguistics:Critical Concepts in Linguistics[C].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7.

[6]Stubbs, M.Two quantitative methods of studying phraseology in Englis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 2002 (7) .

[7]濮建忠:《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类联接、搭配及词块》[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6) .

上一篇:婚礼上父母的讲话下一篇:失恋伤感的爱情个性签名